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江西首富谱写的“来得快 ,去得也快”跌宕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3 08: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特别需要RECP协议 RCEP没了印度或是一件幸事》:这个减税过程是逐步施行的,不是明天早上一醒来就急吼吼地通知大家所有产品零关税,是签了协议后先减65%的关税,10年内减到80%,后面再慢慢减到90%,凡事有个适应过程,跟女朋友谈恋爱还得先从牵手开始,不然进度太快大家身心受不了,这套减税方案可能要十几年才能完全执行下来。

不过大家都是奔着这个美好盼头去的,最美好的愿望是从新西兰免税进口羊毛到中国,中国把它织成优质布料,再把布料免税运到越南,越南再用廉价的人工成本,把布料做成服装,再运到日本、韩国,或者世界其它国家。




热点聚焦




中国高铁时代马太效应:高铁通了 老家死了
【研究员】:WH

数据已经清清楚楚的表明,两条高铁通车后,36个高铁节点三线城市26个出现人口流失,最多的湖北荆州市人口下降24万,占总人口约4%。人口流失城市绝大部分是那种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农业县、农业市。只有两种城市避免了这种尴尬的出现,要么自己有自己的独立产业体系,可以吸纳就业,比如徐州。要么处于超大城市周边,充当睡城,比如廊坊。


【博览财经特稿】也许你的老家也在某个三四线小城,也许大部家乡人都在为小城通高铁欢呼雀跃,小城的置业顾问也在朋友圈鼓吹一波上涨,但是希望大家读过此文后多一点思考。

高铁通车后期待的聚集效应并没出现

关注铁路的同时,还是绕不开那个话题,当郑州的米字型高铁通车后,对房价的影响会有多大。当天,有很多人在我微信中就问到:

我是平顶山郏县的,我们那里总算通高铁了,我们县里的房子会大涨价吗,现在本来就不低了。

“宋老师,我是周口沈丘的,现在我们那到郑州就一个多小时了,到合肥也不过1个小时,我现在在外边打工,未来可能回去,是不是现在就需要在沈丘买套房子。

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有条留言说得好:

对于,这条留言,我想当众回复一句:深以为然。

2011年6月30日下午3时,随着铁道部部长盛光祖一声令下,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G1次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驶离北京南站,向着上海疾驶而去。

这标志着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同时这也是我国第一条长距离高铁线路开始运营。

2014年7月1日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全线开通动车组,起于上海虹桥站,途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终点成都东站,全长1985公里,设计速度160~350公里/小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铁,但它是中国规划的“四纵四横”铁路骨干网中四条横向高速铁路之一。

五年过去了,一纵一横两条高铁沿途城市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下面这张图是京沪和沪汉蓉高铁沿线部分三四线城市,在高铁通车之后的人口变化图——

数据已经清清楚楚的表明,两条高铁通车后,36个高铁节点三线城市26个出现人口流失,最多的湖北荆州市人口下降24万,占总人口约4%。

人口流失城市绝大部分是那种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农业县、农业市。

只有两种城市避免了这种尴尬的出现,要么自己有自己的独立产业体系,可以吸纳就业,比如徐州。要么处于超大城市周边,充当睡城,比如廊坊。

也就是说,在高铁通车后,我们所期待的高铁聚集效应并没有出现。反而,因为高铁的出现,沿线的三四线低能级城市人口加速外流。曾经滞留和阻隔他们的是空间,但有了高铁之后,他们加速的流向了经济更强、基础更好的城市中。

人口流失同时伴随着财富的流失

所有通高铁的三四线城市政府都希望,高铁的开通能够让高能级城市的投资流向自己,以拉动自己的经济。

然而,真实的结果是——在高铁通车后,几乎所有的三四线样本城市GDP增速都明显放缓。

湖北潜江、山东枣庄、重庆涪陵,在高铁通车之前,增速都能跑赢全省大盘。但是通车之后,反而低于平均数,跑输了全省大盘。

我们的预期是,高铁修通后,沿线的人口、经济、财政和收入会被高铁拉得更加均衡。

然而,5年的事实证明了——两条高铁通车后,核心城市的聚集效应愈发加强,三四线城市的人口、经济、财政和收入反而被加速掏空。

如果你很强,高铁会让你变得更强。如果你很弱,高铁会让你变得更弱。这就是,中国高铁时代的马太效应。

房子呢,房价呢?试问全国哪个人口、财富流失城市,房价能稳定地增长?

米字型高铁开通对于河南18地市,甚至每一个县都是一道考题。对于郑州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现在的全省一家独大的郑州,现在有了更多的底气来吸引外来人口,因为只有在郑州,才能满足一亿人收入和追求的共同需求。

所以,对于郑州房产,这是一个大利好,而且是一个持续利好。源源不断地外来人口就是源源不断的客源,源源不断的财源。这一点毋庸置疑。

对于其他城市呢?以半小时经济圈计算,郑州市周边几个主要城市和数个县城将拥有一定的睡城价值。比如开封、许昌、焦作、新乡以及下属长葛、原阳几个县。

每天工作在郑州,下班坐高铁回家。或工作日在郑州,周末去下面休息。

这种情况在郑州很少见,但是在南方,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现在已经慢慢形成趋势。尤其是在八纵八横线路上县级城市(因为班次多),2019年房价涨的都挺快。

另外,国家也慢慢研发高铁人脸识别技术和高铁月票制度,明显要推动这种趋势。

为什么要限定在半个小时内?因为一个人对于通勤时间忍受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对于郑州来说单程一个小时是极限。高铁上半个小时,进站出站,公交换乘,怎么弄也得半个小时多了,所以对于每天通勤价值的城市,高铁时间应该限定在半个小时之内。

所以,对于半小时高铁圈的城市县城,高铁的开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只不过可能兑现的时间会长一些。

具有睡城价值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中心城市产业收入足够的高,能够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工作。2、中心城市的房价足够得高,让外来人无法在主城安家。

很显然,对于这两个条件,郑州的发展只是“在路上”。

人们会发现“高铁的可怕”

那么,对于其它通高铁的城市,尤其是人口输出大市,如南阳、周口等。坦率的说,我很悲观。

本来已经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对于这些产业水平差,收入不高的城市来说,高铁不仅不会为他们输血,反而变成了抽血的水泵。

对于河南来说,最重要已经不是抽血不抽血的问题,而是抽出的血应该是流向省会,还是流向重庆、成都或者是南京、苏州的问题。

为什么把郑州设为中心城市?因为中央和省里都明白,郑州再不牛逼,高铁一旦通车,河南的“血”就被吸到省外了。

这些中小城市高铁开通的两年,房价会涨一点,尤其是高铁站周边,因为对于这些城市是一个“新东西”。

当一切归于常态,五年左右,人们才会发现“高铁的可怕”。

原来,出去打工的只是20-30岁的年轻人,现在只要不到60岁,大家都出去打工。人都是跟着产业走的,因为有产业才会有好的收入。人口都顺着高铁出去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看看。

过了几年,站住脚跟,甚至直接在省城买了房,把父母都接到省城去住,连过年看看的欲望就没有了。

这或许就是那些高铁沿线三四线的宿命——高铁通了,老家死了。(来源:郑州楼市 作者:宋富贵)




政经观察




中国特别需要RECP协议 RCEP没了印度或是一件幸事
【研究员】:wh

在经济全球化遇到逆风浪的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获得发展。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北美、欧洲都在推波助澜,并且这些地区之间也在进行跨地区的合作。所以,对于亚太国家来说,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十分必要。签署RCEP还有一些主要推动国家的因素。奥巴马政府时期提出TPP,将中国排除在外,所以我们中国特别希望推动RCEP,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它是抗衡TPP的一个途径。如果拜登上台,美国有可能重新加入CPTPP。在这种情况下,达成RCEP就很有必要。这是我们战略上的一个考虑。


【博览财经特稿】谈了八年的RCEP终于在11月15日于越南河内签署协议。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这项协定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占全球总量的1/3,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RCEP的签署对区域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游离于RCEP之外的印度意欲何为?

其实这只是今年商务外交上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是中欧投资协定,这个还在谈。RCEP谈了八年,中欧投资协定也谈了七年,都差不多谈了三十轮左右,但两件事意义重大,咬牙也得谈,坎坎坷坷七八年,估计都要在今年收尾。

中国特别需要这份RECP协议

谈判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文本谈判,另一部分是市场准入谈判。文本谈判指的是我们谈妥了什么内容,具体文字落实下来,这里面要牵扯到大量法律条文什么的,细节极漫长。

市场准入就是指你来我这做生意得有一些基本条件,不能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来,比如你来做食品生意,你至少得有个食品质量证明,另外我也得有个限度,不能让你玩得太嗨,比如以前墨西哥跟美国签定的购买玉米协议,其实是有市场准入的,一年只准进口多少万吨美国玉米,不能超过这个数,但是美国玉米便宜,墨西哥精英集团为了多赚钱,抛弃了农民的利益,没有底限的进口美国玉米,把合同当废纸,导致大量农民破产,农民伯伯们只好把锄头一扔,扛起AK47去做了毒贩。

对于普通人来说,国家宏观政策是无形的,大部分农民变成毒贩时,只知道混口饭吃,却不知道背后有经济规律在驱使他们走向指定的位置。

RECP现在是谈完并签了协议,中欧投资协议就差文本最后一点内容和市场准入没搞定,可能今年搞得定。

RECP搞完后,主要是对进出口企业有帮助,降低了经营成本,签了合同的国家,商品、技术、服务、资本、人员的流动性加大,方便大家互相投资,规则一样,也方便外面区域的人进来投资,有助于大家一起吸引外资。

2018年中国总的贸易额是4.6万亿美元,现在签下RECP协定的其他14个国家,就占到1.3万亿美元,签下这笔协议大大有利于中国的外贸企业,也稳定了投资。

因为RECP协议签定后,将在90%以上的税目产品将会施行零关税,未来可能增加到95%的税目产品。

这个减税过程是逐步施行的,不是明天早上一醒来就急吼吼地通知大家所有产品零关税,是签了协议后先减65%的关税,10年内减到80%,后面再慢慢减到90%,凡事有个适应过程,跟女朋友谈恋爱还得先从牵手开始,不然进度太快大家身心受不了,这套减税方案可能要十几年才能完全执行下来。

不过大家都是奔着这个美好盼头去的,最美好的愿望是从新西兰免税进口羊毛到中国,中国把它织成优质布料,再把布料免税运到越南,越南再用廉价的人工成本,把布料做成服装,再运到日本、韩国,或者世界其它国家。

这个流动过程因为一直是免税进行,服装成本被压低,产业链条上各路人马的竞争优势加强,如果秘鲁人也想搞服装产业,因为成本控制不住,他就不可能玩得过越南,以及在背后受益的新西兰、中国、韩国等,相当于签了这个协议,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拜过把子了,以后砍人一起砍,大家出工出力,不再重复收保护费了。

这样的话,越南河内的工厂、中国柯桥的面料公司等都会受益,大家都能扩大生产,招更多的员工,岂不妙哉?

中国也特别需要这份RECP协议,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需要大量的基础资源,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新西兰的粗羊毛这些都是我们的上游必须品,成本降低一分,产品的竞争力就增加一分,可以抵消掉人工成本上涨的不利因素,另外我们也需要东盟这个巨大的市场,降低关税可以使我们的产品卖得更欢,我们也可以买到便宜的日韩产品了。简单点说,一是降低制造成本,二是有助于打开市场。我们是靠搞制造业吃饭的,造出来的东西性价比要高,也得有人买才行。

那澳大利亚怎么回事?我们这几个月不是在对土澳敲敲打打吗?现在签RECP不是对土澳有利吗?

这得辩证地看问题了,澳大利亚确实有圣母病,也跟反华势力眉来眼去的,所以短期肯定要好好教育一下的,但长期来看,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不卖给我们他卖给谁?全世界谁还吃得下这么多铁矿?中国不找近处的澳大利亚进口铁矿难道找万里迢迢的其他国家?快递费你出?两国利益其实绑定挺深的,长期来看,两国交好最有利于共同利益。

等到亚太地区稳定了,土澳必然归顺,这只是时间问题,现阶段就是叛逆期,不适应新老大,想当刺头,欠收拾。

协议签完会有一个国家和一个省份不爽

但这份协议签完,会有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会不爽。那个国家叫印度,那个省份叫台湾。

印度在这里面折腾了好多年,2019年临阵脱逃,主要一是因为他们关税高,舍不得,心疼。二是因为他们制造业太弱,大家还记得我在《印度调查报告》里提到过的贫民窟作坊吧?里面的工人一天干12个小时,拿30-40元人民币一天,全人工吭哧吭哧打造各种产品,什么服装啦、皮具啦、锅碗瓢盆啦,都是这种小作坊搞出来的,都没有工业流水线,速度慢、品质随机,广州和义乌的产品要是过去,分分钟教他们做人。

这些小作坊是贫民窟的命脉,再配上廉价的教育、生活系统,贫民窟里的人就活得下去,如果中国商品免税冲进去,又便宜质量又好,小作坊里的工人就傻眼了,谁还买他们的东西?非得失业不可,这时整个贫民窟的生态系统就要爆掉,印度人也得天天上街零元购。

印度自己也不同意大协议下的免税计划,要求东盟国家80%的商品免税,中澳新42.5%的商品免税,日韩65%的商品免税,这就没法谈了,恶心到大家了,中间中国还劝印度说我们不会下手这么狠,你规定个进口限额也行,但印度心里没底,我估计怕跟墨西哥买美国玉米一样,所以2019年印度就自己收拾东西走了。

日本原先横得不行,说印度是我的小伙伴,他不参加我也不参加,后来也服了,自己还是先入了RCEP,但是牵头给印度留了一道口子,允许印度在任何时候想通了再加入,但不能横,必须得遵守大家的游戏规则。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度跟日本关系还挺铁的,大家都知道印度反对英国殖民时有“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但还有一个喜欢搞暴力的钱德拉.鲍斯,是印度国会三幅画像之一,另两个人就是甘地和尼赫鲁,在印度地位很高,这人闹独立时求过德国和苏联,都不鸟他,后来跑去日本求援,日本正想控制南亚,就把在东亚地区俘虏的英军中的印度士兵给了钱德拉,又招募了东南亚的印度侨民,组织了一只皇协军,联合日军一起打英国,搞笑的是,在英帕尔战役里,这支联军被英国打败了。

但印度人觉得日本人够意思,输归输,反正几千年来我们也没赢过几回,毕竟拉过我们一把,以后就不跟日本见外了。

印度在RCEP问题上各种作妖主要还是国家穷,只能抠抠搜搜想办法,能省一点是一点,现在还在面壁思过呢。其实谁坐在莫迪的位置上都头疼,国家基本盘就这样,想要拿好处,又怕被广州义乌一波流灭了,真不好拿捏。

另一个比较郁闷的就是台湾省了。RCEP的名单里没有台湾,对台湾省简直是一场合围。

RCEP签约的十几个国家,占台湾进出口的70%多,如果这些国家互通生气,大家一齐把关税刷得一下降下来,那台湾还怎么玩?谁还跟台湾岛做生意?

台湾现在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祖国大陆,大陆占台湾进出口贸易量的30%左右,每年为台湾贡献约8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占台湾总顺差额的70%左右。

菜菜子一边反大陆,跟大陆的生意额从2016年以来却是从来没有降低过,所以大陆这边在签定RCEP前,就关怀备至的出台了对台湾的26条,这26条太长就不详写了,有兴趣自己去找,总之就是跟台商说你们钱不好赚了可以来大陆,欢迎安家建厂,这里有好多优惠,一起来建设祖国吧。

26条是配合RCEP而出的组合拳,但就是台商们不过来,估计在新的关税体系下,台湾的经济将受到沉重打击,支撑台湾劳保、健保的财政收入,也难以维持下去。

中国在处理RCEP这件事时,一直是极尽低调,一直号称是东盟在主导,我们只是顺手做了点微不足道的小贡献,2011年提出RCEP的是印尼,2012年宣布正式谈判是在柬埔寨,2013年讨论条款在文莱,2016年发布联合声明是在菲律宾,2019年参会国领导人集体到场是在泰国,2020年签定协议主场是在越南。几乎所有的重要节点、会议、宣言,都发生在东南亚国家。这样也省得某些势力指指点点,又说中国对外搞扩张啦,经济侵略啦,自己海盗出身,看什么都像海盗。

当然RCEP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战略意义,比如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稳定地区经济、拉拢日韩这些,但这些是相对遥远一点的事情,我们现在还是先把该赚的钱赚到手,落袋为安。

RCEP协议跟中欧投资协定,将是2020年中国对外商贸领域里的两件大事,表明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其实也表明在特朗普这四年大杀四方后,我们将继续全球化,将RCEP14国和欧盟小伙伴的小手牢牢牵住,叫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咱们这边也欢迎他们过来赚钱,只要他们不要跟着坏人乱来。

现在中国努力向外走出去,就是寻找更多新的增量,避免国家内卷。RCEP也好,中欧协议也好,突破第一第二岛链也好,都是为了走出去,寻找财富的增量。而当中国走出RCEP的这一天,美国人却在华盛顿的街头,为保卫特朗普和嘲讽特朗普互相打得头破血流。

RCEP没了印度可能是一件幸事

围绕RCEP签署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游离RCEP外的印度意欲何为等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      

观察者网:RCEP谈判可谓是漫长而曲折的。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哪些因素使得各方能够凝聚共识,最终下定决心签署RCEP?

刘宗义:相关成员国去年就已经明确,今年一定要签RCEP。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严重冲击。亚太地区的国家都有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的需要,都盼望RCEP的达成,能使自己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这是一个背景。

另一个背景就是所谓的“逆全球化”。逆全球化进程从前几年就开始了,在美国、印度这些国家看来,它甚至是一种“去中国化”的过程。面对这种经济逆全球化的过程,大家都觉得必须把这个事情搞成。

在经济全球化遇到逆风浪的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获得发展。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北美、欧洲都在推波助澜,并且这些地区之间也在进行跨地区的合作。所以,对于亚太国家来说,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十分必要。

签署RCEP还有一些主要推动国家的因素。奥巴马政府时期提出TPP,将中国排除在外,所以我们中国特别希望推动RCEP,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它是抗衡TPP的一个途径。如果拜登上台,美国有可能重新加入CPTPP。在这种情况下,达成RCEP就很有必要。这是我们战略上的一个考虑。

对日本来讲,也希望加强和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是中国,因为中日之间没有自贸协议,而RCEP实际上是中日之间的第一个自贸协议,尽管它是多边的。

对东盟国家而言,因为这些年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逐渐增强,他们也担心这种价值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疫情之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这些国家的行为,使得他们对中国感到更加放心,也更愿意签署这类协议。

另外,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有意愿。特别是澳大利亚,现在抱怨中国对他实行经济制裁。如果RCEP通过了,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贸易也更有保障。

总的来说,RCEP对于各个成员国来讲都是一种保障,也是维系地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的一种保障。

观察者网:在我们的“十四五”规划中,“双循环”是个关键词。如果RCEP成功签署,在“双循环”的层面上,会给我们提供哪些机遇?

刘宗义:我们提双循环,一是面临国际局势和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是内需驱动为主了。我们当然还要继续扩大内需,但是我们的消费在GDP中占比已经相当高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的经济交流,更多是对内部经济发展的补充。

当然这个补充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中国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并且继续提高我们的开放水平。而RCEP是中国继续开放的一个证明,也是中国向外界继续开放的一个步骤。协议签订之后,对我们原材料的供应和我们的出口市场也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观察者网:去年,印度宣布退出RCEP。游离在RCEP之外,对莫迪和印度而言,意味着什么?

刘宗义:这意味着印度将失去一次关键的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机会。中国过去40多年之所以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主动拥抱、融入经济全球化。通过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外部资金技术的输入,通过我们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了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成就。

但是对于印度来讲,情况很不一样。去年我们分析印度退出RCEP的原因时,一个认识是印度国内很多利益集团反对这个事儿,他们想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害怕本行业受到外部冲击,所以反对印度加入RCEP。莫迪和印度人民党为了确保选票,只能做出让步。刚开始我们是这么理解的。

当然,他做出这种选择跟此前提出的“印度制造”、“自力更生”口号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害怕本国市场受到中国和东南亚商品的冲击,因为他们的工业制成品没法跟这些国家的工业制成品竞争,所以印度要确保自己的工业化和产业发展,确保国内市场。

当时,我们就看到苏杰生和印度商工部长高耶尔一个劲儿地在国际场合批评中国,说中国跟印度之间的这种贸易逆差是不公平的。而中国在RCEP当中占据核心地位,这更是印度不可接受的。

但是,从去年到今年这一整年印度对中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和他们所推动的“去中国化”进程来看,我觉得印度可能是有更深远的战略考虑。他的战略考虑是希望跟中国脱钩,他不想融入以中国为中心的这种区域一体化,他想另立门户,在美国和西方的帮助下,建立一条新的能够取代中国的价值链和产业链。

我们看到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美、日、澳、印加上韩国、越南、新西兰这些国家的外长每两周开一次会议,他们讨论的不光是如何应对疫情,更重要的一个事项是如何在中国之外建立一条更加安全更加有弹性的价值链和供应链。

印度所采取的政策是在国内提供优惠的土地税收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然后游说在中国的那些跨国企业,把他们的生产链条转移到印度。

如果结合这些来看,印度之所以选择退出RCEP,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印度企图利用中美之间的矛盾,利用中美贸易战,推进“去中国化”的进程。甚至有时候印度还会主动带节奏,引导着美国进行“去中国化”。

在中、美、印的大三角关系当中,印度觉得自己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中、美、苏关系中的那种角色。他期望和美国合作,共同遏制中国。然后在此过程当中,博得美、日、欧的政治青睐,获取这些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帮助他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并取代中国,建立起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从辛格政府时期就已经有了,现在在苏杰生等人的鼓动下极力推进。这对印度的发展而言,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从这个方面来讲,莫迪和苏杰生可能会成为印度的历史罪人。

观察者网:印度一直想在RCEP中淡化中国的存在感,甚至想拉日本一起“搅局”。现在,我们也看到日媒的报道说,日本正主导推动在协议内,让印度几乎可以无条件随时加入RCEP。

刘宗义:对,因为对于日本来讲,他当初把印度拉进来,就是为了制衡中国。可后来印度自主选择退出,并且印度不仅自己退出,而且还游说日本也退出。当下日本是希望印度能够加入。印度现在不加入,将来要想加入可能更加麻烦,需要的标准会更高。

观察者网:错过了RCEP这个搭经济顺风车的时机,印度后续还有机会吗?

刘宗义:印度如果现在失去了RCEP这个机会,今后将没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其他的这种区域经济化一体组织。在这个地区除了RCEP,还有CPTPP,CPTPP的标准比RCEP还高。

当初美国在设计TPP的时候是没有印度的位置,奥巴马政府的TPP是不包括印度的。甚至中国建议邀请印度加入APEC,美国都拒绝。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印度的真实态度。

印度这个市场确实是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很多印度人只是在维持基本生存的状态下生活。他们的消费能力没那么强,这个市场非常的保守封闭。并且,印度一向在国际组织当中表现平平,有时候甚至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这点来说,印度不加入RCEP,对于RCEP的发展可能是一件幸事。因为如果印度加入进去,又形成一种内部阻碍的话,这个组织可能会被“去功能化”,没法正常运转。“上合”和“金砖”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很多问题上都没法做,就因为印度反对。(来源:卢克文工作室(ID:lukewen1982)、底线思维 作者:卢克文、刘宗义)





全球为特朗普下台庆幸时 缘何中国仍有较高认可度和普遍同情
【研究员】:wh

贸易战以来,特朗普对中国经济和科技的打击,可谓招招见血,从增加关税,到对中兴、华为和Tik Tok的制裁,总体上看,中国连招架都很吃力,更何谈有还手之力!特朗普总是在以几乎零代价的情况下,让中国的经济利益蒙受巨大损失。在特朗普的战术里,中国像那个占下风的拳击手一样,不断遭受对方的重击。特朗普再任四年,他的手段可能会更毒辣,中国是否还能有力气经得住这种力度的打击?


【博览财经特稿】如果由中国人投票给美国人选出来一个总统的话,我想在特朗普和拜登之间,特朗普无疑会大胜。

特朗普最近两年在中国一直很深广泛欢迎,无论是讨厌美国的“爱国党”,还是喜欢美国的“自由派”都非常乐见特朗普掌舵美国。对于一个美国总统,国内政见相反的不同人群,却“殊途同归”,产生统一的判断结果,这是历史上几乎没有的。

尤其是大选结果出来后,经过开票期间舆论的酝酿,国内除了基于专业分析的国际政治学家或经济学家外,愈发明显一边导向特朗普,而不待见拜登。

在全世界都讨厌特朗普,为其下台感到庆幸的时候,为什么却在中国,特朗普获得这么高的认可度和普遍的同情呢?本文从各个群体的支持特朗普的动机试做分析。

第一类是对政治具有很高热情的“爱国主义者”群体,他们认为特朗普做美国总统,一方面会搞砸美国,另一方面会增强中国人的团结、奋进意识。他们把特朗普称作“川建国”, 热切期待他可以连任,这样可以成就中国的崛起大业。

这些声音由于“政治正确”,掌握舆论话语权,并且能够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在大选开票后,他们不接受特朗普败选的事实,认为这干扰了助力中国崛起的大好形势。那么这种想法符合事实吗?

首先说特朗普真的会毁掉美国吗?应该讲特朗普上任后,除了新冠状肺炎疫情带来的意外,前三年经济运行还是不错,经济增长率达到3%以上,失业率降低到50多年的最低水平,工人工资涨幅也创下克林顿政府以来最高水平。

10月中旬那期《经济学人》对特普朗的经济成就做了分析,认为特朗普的前三年经济成就比奥巴马时期好,也比同时期G7国家好。

另外,美国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力都是有限的有,即便特朗普是一个昏聩乖戾的总统,也不至于给国家经济带来致命性伤害。

所以,特朗普可以毁掉美国的可能性很小,在他的任期内,美国在科技和新兴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特朗普即使连任,中国要短时间超越美国也是很难的。

再说,特朗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特朗普对华政策,客观上的确倒逼了中国自主创新。但是,总体来看对中国的风险和不利影响是主要的,中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处于30年来前所未有的恶劣境地,大大增加了中国崛起的风险和变数。特朗普是否真正是中国的福音,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前提:

一、到底是平等、和平、自由的全球经济秩序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利,还是封闭的、遏制性的外部环境对中国转型更有利?

从全球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来看,无疑是前一种转型成功概率更高,成果更明显。像前苏联那样,在相对封闭体系内完成的技术转型升级,很难有持久的动力。

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也告诉我们,可以在独立自主情况下,以举国之力完成国防和重工业的一些技术突破,但是封闭的环境决定不利于国民经济普遍性的创新升级,只有充分参与世界经济交流和竞争,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中国到底有没有力量突破特朗普的制裁打击措施?贸易战以来,特朗普对中国经济和科技的打击,可谓招招见血,从增加关税,到对中兴、华为和Tik Tok的制裁,总体上看,中国连招架都很吃力,更何谈有还手之力!特朗普总是在以几乎零代价的情况下,让中国的经济利益蒙受巨大损失。

在特朗普的战术里,中国像那个占下风的拳击手一样,不断遭受对方的重击。特朗普再任四年,他的手段可能会更毒辣,中国是否还能有力气经得住这种力度的打击?这需要认真思考。

三、特朗普把打击中国、孤立中国作为其外交政的重中之重,特朗普的目标显然是把美国拖入与中国冷战的轨道,同时裹挟西方加入围堵中国的阵营。特朗普如果能做八年总统,那么对中国的新冷战将蔚然成势,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能有根本性的逆转。

那么,到底是一个友好宽松的国际环境对中国崛起有利,还是敌对的国际环境有利?

有人不少朋友说,中国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能否做好自己的事情,还得看有没有一个好的国际环境。

近代以来,全球已经成为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国际环境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国运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从全球近代史来看,没有一个国家是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崛起的。

中国改革开放能够获取巨大的成功,也是由于中国处于近二百年来最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如果特朗普主义得逞,重演西方对苏联的绞杀术,中国是否能够打破“修昔底德陷阱”,很值得疑问。

另一类很典型、声音很大的特朗普支持者是那些是对中国制度不尽满意,而对美国为代表的民主制度有好感的“自由派”(其实这部分人未必都是自由主义者,但是为了表达方便,暂且借用这个社会上约定成俗的称谓)。

如果说“爱国派”对特朗普的青睐,是基于国家利益导向,则“自由派”对特朗普的青睐是基于价值倾向。他们对中美关系的判断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美国制度是正义的,而中国制度是有天生“原罪”的,因此,美国对华一切措施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由于他们的分析视角过度集中在中国制度、文化的缺陷方面,因此,他们对中国制度和文化积累了很多不满和怨气,一个处处难为中国政府的特朗普的出现,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泄愤口,也给他们看到压迫中国进行改革的希望。他们也因此显然更希望特朗普连任,而不希望出现一个与中国政府妥协和谈判的新总统。

在这个群体中还有两个意识潜流:一是基于中国制度和文化的悲观判断,形成了对中国国力和发展潜力的悲观判断,有比较根深蒂固的“弱国意识”,对美国则形成“强国崇拜”,潜意识接受美国的一切行为都当做理所当然。

二是对特朗普本人能力的高估,选择性抓住他执政一些政策的作为,把他联想成为新时代的里根——新自由主义的新导师。以上种种看法,真的符合实际吗?

第一,过度美化了美国制度的优越性和正义性。中国国内对美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一种是新中国初期形成的以负面为主的形象体系;另一种是改革开放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美国形象的一种新建构,这种框架下,美国的制度和外交则是很完美的,有正当性的。

其实,这两种建构都有偏颇之处,应该说美国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既有笃信公平原则的左派,也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的保守派,两派都具有话语权和执政影响力。

虽然说二战以后,左派的“政治正确”在逐渐占上风,但是美国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带着文明、种族的偏见,不接受中国的崛起,并且这种主张在中下层白人中有民意基础,在美华人可以清楚感受到。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种种打压,并不全都是因为中国不遵守国际规则,咎由自取,很多是他所代表的美国社会文化深处的自我中心使然,尤其是到2020年,特朗普对华政策越来越体现出不择手段、霸凌欺压,能说这是正义的吗?

第二,忽视了特朗普政策的危险。特朗普四年来对华政策的种种作为,既无助于建立一个他口口声声的更平等的中美关系,更无助于无助中国的改革和进步事业。

特朗普制造的中美关系紧张局面,以及他本人破坏国际关系和美国制度底线的恶劣示范效应,动摇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建立的对国际规则的信仰,动摇了中国人对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和制度的好感。

为中国国内反对改革开放的保守主义思想提供了市场,如果美国持续对中国加大孤立、打击力度,中国可能向一个更保守、更封闭的国家转变。

第三,高估了特朗普的能力。特朗普与里根有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非政客出身,一个是演员,一个是商人;两个人都是70岁高龄时候当选总统;两个人在上任后都推行减税刺激经济的政策。但是从二者就任总统之后的表现来看,里根虽然“非科班”出身,但是绝对具有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天赋,特朗普则是一个治国理政的真正门外汉。

论个人修养,没有里根的机智、大度、幽默,论执政能力,没有里根的雄才大略。这次疫情就是一个极好的测试,特朗普表现的可以说是跟胡佛处理1929年大萧条一样糟糕。

不过,胡佛虽然束手无策,但是最起码还有一个总统应该有的尊严和道德底线,特朗除了无能还,还尽显他的人性之恶。

所以未来评价特朗普一定是美国历史上最坏的总统之一,他的历史功绩跟里根是没法比的。特朗普即使再干四年,也不会成为新自由主义的新导师,甚至有可能还是新自由主义的终结者。

最耐人寻味值得观察和留意的一个新变化的。当拜登赢得美国大选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时,多数“自由派”一改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任和推崇,毅然选择去相信选举存在严重舞弊的信息,表现出一种“因人废事”的一种嫌疑。“自由派”在美国大选期间的变化和分裂,也为我们了解这个群体的思想和逻辑提供和一个很好的观察契机。

前两类支持和同情特朗普的人,可说都是基于中国立场的,基于中国的现实产生对特朗普的判断;而第三类则是一些对美国制度和国情比较了解的人,抛离了民族主义和个人情感,从一个客观和美国本位的角度去看待特朗普和此次选举。这些人往往有海外生活经历,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属于比较精英的群体,其观点也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

他们从普世价值出发,充分肯定特朗普出现的政治意义,他们认为特朗普为唯一一个敢于挑战资本集团、挑战体制的美国总统,是美国最大的“造反”派,他在医治美国沉疴,构建一个更公平的美好社会。

他们认为,这次选举中,美国具有话语权的精英群体集体压制特朗普发声,抹黑特朗普,而普遍袒护拜登,违背了民主社会的价值。因此,他们把特朗普视为反体制的英雄,把拜登看做是既得利益的代表。这类人对特朗普肯定的一些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以后历史评价特朗普这也将是他的独特闪光点之一。

但是他们只看到特朗普仅有的或表面的善,而忽视了他更大的恶;他们看到了民主党和精英团体的小恶,而忽视了特朗普的大恶。

第一,特朗普口口声声要解决美国国内和国际不平等问题,但是他是用一种流氓的方式在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他在国内的确是在否定和批判这个体制,但是他的手段是什么呢?他用的是个人偏见,用的是谎言,用的是制造社会分裂。特朗普如果有足够的权力,肯定是一个独裁者。

在国际问题上,特朗普是个典型的逃避责任的甩手掌柜,尤其是对华问题上,口口声声要建构平等的中美关系,采用却是违背平等原则的帝国主义手段。

特朗普是一个旧秩序的破坏者,但是他不可能会建立一个更美好的新社会和新的国际体系,只能让世界变得更糟糕。这个世界真的需要这种反体制的英雄吗?

第二,特朗普是在反体制,但是他并不是在代表人民控诉体制,没有控诉体制为人民带来的不公平,而是纯粹了为了他的权力和连任在控诉体制。

要说特朗普向资本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开刀更是天方夜谭,特朗普作为经济上的保守主义者,显然是更倾向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他的减税计划显然是更明显向富人群体倾斜,向富人开刀的恰恰是民主党的一贯政策。

特朗普即便是向一些利益集团开炮,那也是出于他的个人恩怨,而对那些支持他的利益集团,则投桃报李、听之任之。

第三,美国精英集团和媒体对特朗普的倾向性压制,也并不是无缘无故,是特朗普违背社会底限和美国立国之本的言行,引发了美国精英阶层的捍卫美国价值的警惕性。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既讲公平,又具有强制性纠偏的措施,二战后西方社会对具有种族和专制主义倾向言论的封杀,也是是基于纳粹主义利用民主制度得逞得出来的教训。即便是美国媒体普遍对特朗普表现的不公平,顶多这违背了媒体的专业主义和中立性原则,要比特朗普违背民主、平等的原则轻的多。

第四类人喜欢特朗普,是因为特朗普是个有强烈种族主义倾向的总统,他推崇白人利益至上,不喜欢有色族裔移民,还给穆斯林七国签发移民禁令。这种倾向的迎合了中国中国内越来越严重的对有色人种和穆斯林的焦虑情绪,给具有这种焦虑的人出了一口气,他们暗自拍手称快。

国内经常将特朗普在移民和宗教问题上的右翼言论和马克龙、默克尔的左翼言论比较,通常是褒特而贬马。

但是他们忽略了,如果这种“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在美国和西方持久发酵下去,最终结果不仅是压制有色族群和穆斯林,更要延伸到排斥打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所有国家,白人种族主义更不会接受中国崛起的。所以,具有多元主义情怀的民主党还是对中国更有利。

第五类是一些具有朴素爱国情怀,对政治也不甚了解,以一种平民的心态去理解美国政治的人群。这些人是社会的多数,他们对政治家的判断受传媒影响比较大,对特朗普表现出一种“懵懵懂懂的爱”。

第一,基于朴素爱国情怀,他们受“川建国”一说的影响,认为特朗普当选对中国利好;

第二,由于从信息传媒中获取的特朗普的信息远远比拜登多,这种熟人效应,也促使他们更愿意选择特朗普,毕竟人们很难对一个陌生的人产生倾向性的判断;

第三,特朗普这个人一些鲜明的性格,没有一些政客的那种“虚伪”和“城府”,也会让人基于朴素的人性对他产生好感。不过这部分人群对一个外国领导人的关注不会那么持久,也很容易随着媒体信息的沉淀而改变。

对特朗普好感和同情的另一个基础则是对拜登的不欢迎。目前国内对拜登的恶感通常基于以下常见的分析:第一,无论谁当选总统都对中国不友好,对中国来说都一样;第二,拜登是个老政客,对中国会比特朗普更狠毒,中国会更难对付。

首先来分析第一种看法。中美是天然的竞争者,的确谁当总统对中国都不会太友好。但是不同总统对华政策以及产生的效果还是很大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的。

如果说尼克松以来美国绝大多数总统都是把中国看作是可以合作的竞争者,那么特朗普是把中国当做是势不两立的敌对者,这种定位就是有根本差异的。

在具体操作上,如果说往届总统都是“恩威并施”,即使是防范和遏制也是采用较为柔性的手段,特朗普的重心则是打击遏制,并且不择手段。要说谁当总统对中国结果都一样,显然是违背事实的。不同的总统,的确会对中国的发展际遇带来相差很大的影响。

恰好因为拜登是个职业老政客,所以他是一个有底线的人,可以揣测分析的人,可以一起坐下来交流的人,而不像政治素人特朗普那样是个不择手段、不可捉摸的人。

你可以说拜登是伪君子,但是伪君子做事总是有所顾忌的,采取特朗普那种流氓式招数的概率比较低,中国应该更容易打交道。特朗普下台对中国是大概率的好事,小概率的坏事。

美国大选可以说也是对中国人政治素养和认知能力的一次测验。特朗普是美国百年历史上最奇怪复杂的一个总统,不过解读他也并非难事,不要被扑朔迷离的现象和只言片语迷惑。

作为中国人,对特朗普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判断,不外乎基于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普遍存在的价值和道德;第二,他为他服务的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第三,他对中国人民的福祉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从第一和第三方面来讲,特朗普无疑都是尼克松以来最糟糕的总统,从第二方面来讲,特朗普也是功过参半,他虽然执政前半期振兴经济有功,但是没处理好疫情,又让美国陷入萧条,并蒙受巨大的24万多人的生命损失。

总体讲,特朗普并不值得中国人的支持和同情。中(还有俄罗斯等国)西方之间对特朗普的认知偏差,这个现象的确值得深思。(来源:锐角网 作者:周大可)





扎堆倒闭与业务扩张 风暴下出海创业终将变成一场耐力战
【研究员】:wh

在此之前,出海被认为是创投圈的新机遇。海量的境外用户流量将缓解一线城市流量红利已逝的焦虑,而且中国的直播、打车、支付模式早就在东南亚地区获得过成功,加上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支持,业务出海已被认定是企业和机构打开市场格局,获得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博览财经特稿】一边是扎堆倒闭,一边是业务不断扩张,出海创业可谓冰火两重天。对创业者们来说,今年的出海经历几乎像坐上了过山车。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1月2日17时,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926万例。随着美国疫情持续扩散,国内出海企业的日子也是每况愈下。

指着面前桌子上还没鞋盒厚的订单,李强(化名)无奈道,这是平日不到一个月的订单。但从4月份开始,美国疫情越来越严重,公司的业务也彻底停滞。

李强在美国经营着一家礼品贸易公司,主要从国内购买礼品,批发给美国的零售商。过去5年,因为有越来越多国内公司出海,礼物又具备社交属性,因此他公司每年的订单量都有增长。

但疫情一来,不仅美国礼品店都关门了,大家的线下社交需求减少,已经没有人送礼物了。这一变故让他赔光了这五年赚的钱,还背上了债务。“真的是‘咔嚓一下’,就把前几年积累的资本‘干’完了。”

在此之前,出海被认为是创投圈的新机遇。海量的境外用户流量将缓解一线城市流量红利已逝的焦虑,而且中国的直播、打车、支付模式早就在东南亚地区获得过成功,加上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支持,业务出海已被认定是企业和机构打开市场格局,获得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但今年,除了新冠疫情,包括中国和美国、印度等国家之间的技术竞争,不仅造成了严峻的市场形势,也给出海创业者们浇了一盆冷水。

“举手投降”

多位出海创业者都感慨道,今年是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一年,也是让本来信心满满的出海创业者们“举手投降”的一年。

李强表示,终于挺到最后一个季度了。两个月前,他公司旁边的两家企业已经关门。之所以他还在坚持,一方面因为公司在4月后就进行了减员,另一方面,礼品行业季节性比较强,每年盈利的阶段都是靠年底这段时间。前大半年一直生挺着,就是想在年底回血。

为了活下去,已经放弃出海业务的创始人也不在少数。成立于2014年,在美国仅尝试一年出海业务的某移动互联网应用数据服务提供商,正是在疫情影响下,不得不暂时退出美国市场。

去年,在国内深耕了4年后,该公司创始人王华(化名)就准备借着出海热潮,大干一场。王华将出海地点重心选在美国。在他看来,美国市场虽然都在争夺流量,但是用户付费意愿和转化率更好。为了能在美国更好地推广产品,他还在本地招来一批人,让他们在脸书、谷歌等信息流平台上,利用做文案、补贴用户等“买量模式”推广产品。

“当时,我们每天都要‘烧’20多万元现金。”说到这,王华表示,那时,他一点都不为花这些钱心疼。因为这为他带来当地几十家广告主,6万左右的平台活跃用户,他每天都对新的市场充满期待。

但在2020年,风光难继。美国疫情之下,海外环境变得一团乱。王华公司团队内部也在抱怨,“海外这事儿太难了,就放弃了吧。”权衡之下,今年3月,王华还是选择及时止损,放弃海外业务,转而将业务重新回归到国内,并将美国的团队解散。

而在2017年就将阵地转移到海外的创业者刘伟(化名),面临比王华更艰难的情况。刘伟公司业务主要是工具类的App出海。这3年来,为了分析海外市场的差异性,他一边开始对国外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一边又不断和出海团队沟通学习。经过一番折腾,他好不容易在去年将公司产品做到1000万用户。

而今年,随着海外各国疫情爆发,全球线上娱乐行为相比2019年有了明显的攀升。他的公司更是借着这波红利,用户涨到近1200万。“这本是好事儿,但现在却因为疫情,成为压倒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刘伟心酸地说。

原来,国外的互联网环境无论是从基础硬件的维度,还是文化习惯的维度,都非常多样化,这使得公司变现很难。刘伟公司的业务变现形式又单一,过去都是靠广告维持生计。但疫情之下,广告主们纷纷节衣缩食,降低广告业务投入。

两个月前,不得已之下,刘伟将公司忍痛关闭,“因为连支撑服务器的资金都没有了。”

这些创业者往往更能深刻体会海外市场的艰难处境,他们的身边充斥着倒下的企业。

致力于文化出海的新三板企业世纪优优副总裁李文娟也感慨,今年的出海环境“一言难尽”。她拿游戏市场举例,随着国内竞争的白热化,以及版号的进一步规范化要求,都加剧了中国手游出海的诉求,“不出海就出局”成了诸多游戏从业者的共识。

伴随着国内产业升级下,版号趋严。仅2019年,根据央视报道就有近2万家游戏公司面临倒闭。在疫情爆发后,娱乐需求激增,给手游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尤其是大厂的游戏业务享受了一波红利,游戏行业似乎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

但在另一方面,疫情全球性的爆发,导致世界各地经济活动陷入“瘫痪”,游戏出海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极大挑战——疫情成为致命一击。李文娟明显感觉到,出海游戏公司正在经历新一轮洗牌,“中小企业连工资都发不起。”

冰火两重天

当疫情成为新常态,各行各业虽然倒下了一批创业公司,但在行业生态中,危机永远并存,积极的信号正在释放。

作为一家出海企业,李文娟认为,疫情带给公司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沟通效率的降低。以往,公司在海内外的员工因为工作因素每个月都需要见面交流。但现在,世纪优优泰国和日本子公司的两个管理层,都是春节前后到过国内,到现在,双方已经快1年没见。

在她看来,双方见面沟通更有利于大家思维的碰撞,对业务更有利。与此同时,公司的线下活动也受到限制,只能在线上举行。在影视文化行业中,每年在美国、日本、越南、日本、韩国、印度等不同国家举办十几场活动,这是公司维护客户和拓展客户的重要渠道。

但今年以来,所有线下活动都已经取消,改成线上进行。“虽然活动上还是有成单的机会,但显然没有从前多。”

而且,新冠病毒在全球爆发,致使世纪优优的国内外业务受到对冲影响——因为国内的疫情刚控制住,海外的疫情就爆发了。所以,在海外疫情严重时,公司就在国内多投入,国内疫情严重,再在海外多投入。

此外,世纪优优本来计划今年在越南等地落成线下办公室,但现如今,这一计划不得不延后,部分新业务尝试也被暂缓启动。好在,疫情“黑天鹅”也改变了用户的娱乐方式,致使世纪优优在影视、视频和游戏业务中获得不错的增长。

李文娟透露,今年世纪优优YouTube粉丝数据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其中,今年上线的俄语影视频道订阅达到20万;越南语频道达130+万订阅;英语频道和中文频道分别实现180万和200万的订阅。

世纪优优发布的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200万,同比增长379.29%,营业成本较上期金额增加173.20%,主要原因是公司主营影视剧发行及游戏业务规模增长。

这种变化同样发生在专为出海企业提供营销服务的平台询盘云身上。询盘云创始人兼CEO张中一透露,在第二季度之前,公司也不可避免受到疫情影响。

张中一创办的询盘云专为B2B外贸企业提供通用型出海营销全流程的SaaS产品及扩展服务。受疫情影响,他公司的客户群体虽然有很强的出海数字营销需求,但都开始缩减预算,大量企业都保持谨慎态度,在疫情早期纷纷降低了广告投放。他透露,疫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很大,很多撑不住的企业已经倒闭。另一部分还活下来的企业,则更多是全品类发展的公司。

它们往往不仅有自己的外贸团队,还有其他国内业务。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公司开始摇摆不定,“它们不确定是不是该继续做外贸业务。”张中一说,客户海外业务滞缓,导致从事海外营销的他们也没办法冲业绩。

但6月后,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在出海领域,SaaS化企业服务也正在成为一个新赛道。活下来的外贸企业发现,虽然企业双方无法在线下见面,但线上的SaaS工具依然能确保公司的交易顺利完成。

张中一表示,因为询盘云营销工具能够打通营销、客服和销售几个环节,沉淀各种获客渠道的数据,并以时间轴追踪访客的行为数据,直到在CRM里变成订单。所以,在后疫情时代,询盘云的客户数量从几百家增长到1000多家。

一边是扎堆倒闭,一边是业务不断扩张,出海创业可谓冰火两重天。

以耐力对抗风暴

毫无疑问的是,随着中国互联网线上流量红利被瓜分无几,海外市场已经成了新的流量入口。

根据谷歌发布的报告,东南亚地区的数字经济预计将在未来七年时间里增长三倍。截至2025年,东南亚地区的互联网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400亿美元。其中电子商务领域交易额有望增长三倍以上,超过1000亿美元。

但出海绝非易事,很多公司对于海外市场并不了解,也缺乏在海外运营的经验。如何快速进入海外市场,整合当地资源,一直都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大环境影响下,资本市场也放缓了脚步。特别是今年,在全球经济下行及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投资人对投资项目的选择更加谨慎和苛刻。这使得目前的出海市场正变得安静。

李文娟透露,在2016年之前,外界对初创企业出海并不理解,她在外界与媒体交流出海时,甚至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眼中的怀疑。彼时,外界似乎对业务出海并不十分看好。

直到“一带一路”政策的倡议下,李文娟在与外界沟通时,才被创业者们夸赞有“先见之明”。那两年,出海市场开始火爆起来。尤其是游戏市场,在奉行“不出海就出局”的行业共识下,她已经见惯了企业出海创业的盛景。

但今年,出海创业热潮降温明显。“坦白讲,我也不认为今年是创业的好时机,因为创业就是责任,需要对家人和员工负责。”李文娟说道。

上述创业者王华也透露,去年,他公司服务的1000多家公司中,有600多家企业有出海的动作。但在今年,已经有80%打了退堂鼓。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进一步扩张,国际关系变得尤为复杂,选择在哪个国家,以及哪些行业出海,也变得颇为重要。正如BAI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曾在一场出海活动中表示,在疫情中,Club Factory(电商平台)因为便宜、快捷,还能盈利,几乎成为了印度的拼多多和淘宝。谁知一夜之间,因为国际形势变化,BAI只能建议其不要裁人,马上转型去欧洲。现在他们已经在英国购物网络中有所突围。

综合来看,短期中国企业出海的挑战不少。但长远看,出海依旧是新的流量入口,海外市场也仍处在红利期。

张中一表示,在疫情之下,中国制造业经受住考验,国内自循环得到保障。且在国际市场上,国内的供应链是不可替代的。“当国外还在大力说复工、复产的时候,他们很多东西都是短缺的,灵活的国内制造业将是全球的动力。”

他又拿自己举例,由于很多外贸企业已经习惯线上运营,因此,基于线上营销的SAAS工具,也受到资本的关注。“今年从4月份开始,主动联系我的资本特别多,感觉今年资本对出海的关注度有过去的3、4倍。”

另一位行业内人士也透露,去年,公司做出海相关的活动,嘉宾都不好联系,因为投资机构关注出海方向的投资大佬们好多都不在国内。但今年,因为出国困难,他们都很愿意出席活动、分享观点。

虽然很多人在关注出海,但很多机构老大们变得更理性了,出手的并不多,只是说会长期看好。“感觉还在观望中。”他说。

当风暴来临,出海创业也终将变成一场耐力战。(来源:创业最前线(chuangyezuiqianxian)作者:付艳翠)




人物广角




江西首富谱写的“来得快去得也快”跌宕人生
【研究员】:wh

越来越多的P2P暴雷,再加上“绿能宝”已经无法兑付;彭小峰见势不妙,悄悄地跑到了美国。2017年7月,“绿能宝”被警方以“涉嫌非法吸引公众存款罪”,被正式立案调查。同时,彭小峰也被苏州工业园区的检察院批准逮捕。由于彭小峰身处海外,警方向国际刑警,发布了红色通缉令。昔日的江西首富,1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了阶下囚,流亡海外,让人唏嘘。


【博览财经特稿】古龙在他的小说《小李飞刀》中写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善于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找企业发展之道的企业家们,对发展速度的追求,皆源于此。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企业家一旦踩中风口,就能迅速成功,成为“唯快不破”的最好注解。

江西前首富彭小峰,就是对“快”的极致追求者。他每天奔波于项目地和生意谈判,中午吃10块钱的快餐,对工厂建设速度要求极致。他用2年时间,把赛维太阳能带上纽交所,成为一方巨富。

但他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掉下神坛,为了追求快速崛起,他转战微商,又搞P2P。没曾想,P2P让他快速获得短暂的辉煌之后,又迅速坠落。而今,彭小峰成为阶下囚,谱写了“来得快,去得也快”的跌宕人生。

一颗种子悄悄地种在彭小峰心上

1975年,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的湖洲镇,彭小峰在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父亲在当地做服装生意,彭小峰从小对经商也算耳濡目染。

虽然出生于经商家庭,但彭小峰从小对学习却尤为热衷。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好,一直名列前茅。1990年,15岁的彭小峰,在安福县的初中竞赛中,获得了冠军。同年,他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了江西外语外贸学院。

上了大学,彭小峰也没闲下来,除了学好主修课程,他还自学日语和德语。当时,学校并没有开设这两门课程,彭小峰也是为了便于日后从事外贸工作,才自学。

1993年,彭小峰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吉安市外贸局工作。但在外贸局工作了3年之后,彭小峰想去出国留学,但苦于没钱。于是,他想下海创业,把学费给挣出来。1996年,21岁的彭小峰,带着2万元积蓄,来到苏州。

学的是外贸,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也与外贸有关,彭小峰创业,自然也离不开外贸。他成立了苏州柳新实业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劳保服装、安全鞋、劳保手套,出口到国外。

彭小峰没想到,学没有留成,钱倒是赚到了。虽然身边的同行纷纷倒下,但柳新实业却越做越大,一度年销售额到做了10亿元。

彭小峰出国谈生意期间,会到德国、荷兰一些客户家里做客,每家每户使用的太阳能,让彭小峰非常好奇。太阳能发电,让彭小峰这个外行,觉得大有可为。一颗种子,悄悄地种在了他心上。

彭小峰的太阳能梦正式启航

在彭小峰注意到太阳能的时候,江西省新余市的领导,同样看到了太阳能行业的潜在机会。

2005年,成功企业家彭小峰回吉安过年,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新余市高新区考察。借此机会,彭小峰和新余市领导认识了。

过完春节,彭小峰便急着要回苏州,有个重要的谈判在等着他。途经新余时,彭小峰的宝马和一辆货车撞到了一块,发生了一起小交通故事。

彭小峰火急火燎,这会耽误他苏州的谈判大事。情急之下,他拨通了新余市领导的电话。很快,领导便安排司机,将彭小峰接送走,交通事故的手尾也很快搞定了。

这让彭小峰大为感动,决定在新余投资5000万美元,兴建江西柳新工业园。此时,彭小峰已经做好了进军太阳能决定的。

他原计划将苏州的劳保产品生产,转移到新余,然后在苏州打造太阳能多晶硅生产企业。这让一直想引进太阳能产业的新余市领导,看到了机会。

于是,新余市领导又把彭小峰请到新余,进行了一次长达半小时的谈话。彭小峰阐述了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的梦想,领导们听得热血沸腾,最后彭小峰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保证24小时生产的用电;二是政府必须出资2亿元作为支持。”

当时,新余市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到18亿,这无疑是一笔巨款。但是,新余市的领导,还是想办法凑齐了2亿元。

“赛维LDK太阳能”在新余高新区拔地而起,彭小峰的太阳能梦正式启航,开始了一路狂奔。

那一年,光伏专家施正荣的无锡尚德,已经创办了5年,正式登陆了纽交所。施正荣也以23亿美元的财富,成为了中国首富。

施正荣暴富的速度,堪称奇迹,但彭小峰,创造的奇迹更快。2006年4月,赛维LDK正式投产。彭小峰赶上了太阳能行业最好的时机,欧洲政府对太阳能大力补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而当时,中国的多晶硅,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庞大的市场需求,导致多晶硅供不应求,价格也水涨船高。

赛维LDK10月份,就将产能提高到了100兆瓦,当年就创造了9.5亿元的收入。2007年6月1日,赛维LDK登陆纽交所上市,融资4.86亿美元。

从赛维LDK成立,到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彭小峰创造了行业奇迹,而“LDK”就是“超越光速”的意思,这也是他创立赛维的初衷。

赛维LDK的市值一度高达102亿美元,32岁的彭小峰持有72.13%的股价,以400亿元的财富,荣登中国富豪榜第六位,成为江西首富。

2008年,赛维LDK的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新余市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初期借出去的2亿元,连本带利全部收回,还获得了每年几亿的利税。

曾经顺风顺水的彭小峰开始流年不利

当彭小峰最辉煌的时候,危险也在悄然靠近。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欧盟不得不降低太阳能的补贴力度,欧洲市场开始萎缩,中国的光伏企业业绩应声而落。

多晶硅市场开始供大于求,价格高台跳水,从每公斤400美元,跌到了40美元。行业大佬纷纷放弃减产,但彭小峰却无视行情,选择了继续扩张,他想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

财大气粗的彭小峰,投资120亿元,在新余建设马洪硅料厂。

2010年,彭小峰继续斥巨资25亿元,在合肥建了建设1吉瓦的多晶硅电池和500兆瓦组件项目,这是迄今全球最大的一次性开工建设的光伏项目。

大量资金投入,但营收却不断下滑,赛维LDK背上了巨额的债务。2011年,赛维LDK已经陷入资金链枯竭。

为了自救,彭小峰引进三家投资机构,获得2.4亿美元的投资,并签下个人连带责任。他想豪赌赛维LDK硅料项目上市,并以此缓解赛维LDK的现金流。

2012年,欧盟启动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这对中国光伏行业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曾经顺风顺水的彭小峰,也开始流年不利。彭小峰和中国的光伏行业大佬们,一起快速往下沉。

赛维LDK开始裁员,供应商上门要债,甚至要搬走生产设备。2012年底,赛维LDK负债200亿元,资不抵债。从那一年起,激进的彭小峰开始淡出赛维LDK,新余市国资委正式接盘。

彭小峰寻找一个快速翻盘的机会

彭小峰用2年时间,走上人生巅峰;仅仅5年时间,又跌入谷底。37岁的彭小峰,并不服输,他回到事业的起点苏州。那段时间,他一边用史玉柱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一边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

2013年,彭小峰鼓捣出了“非凡定美社”,一个他自认为能够翻盘的产品。这是一个电商平台,集成在一个PAD上。这个PAD卖2000元,购买了这个PAD的人,成为合伙人。

合伙人不但可以用批发价,购买全球的商品,还可以发展其它合伙人,并且能够获得现金奖励。彭小峰这个产品,可以称得上是微商,又有点传销的特点。

他正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场,无奈全国各地的债主上门追债,还有之前签下的连带偿债责任,导致“非凡定美社”没开张多久,就发不出工资而倒闭了。

第三次创业失败,彭小峰并没有轻言放弃,他依然在寻找一个快速翻盘的机会。那时候,他看中了“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太阳城。马斯克设计的商业模式是,太阳城与美国的别墅业主签订合同,太阳城将光伏产品放到业主家里,业主不用给钱,只需要交租金,太阳能发的电,供业主使用。

这个商业模式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上市成功后,获得了70亿美元的估值。彭小峰决定将这种商业模式引进中国,但中国人主要住洋房,很少别墅,但依然有很大的应用场景。

这个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业主没有付租金的动力,所有的收入得依靠政府补贴。补贴一向就有很长的延时,缺乏现金流,这个商业模式根本无法启动。

而当时,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让人们的零钱产生利息收入。P2P金融也开始活跃,彭小峰灵机一动,一个天才般的想法应运而生。

彭小峰没有机会再重新站起来

2014年底,彭小峰的融资平台“绿能宝”上线了。投资者只要在“绿能宝”上,花1000元,就能够得到一块太阳能板。

“绿能宝”会将这块太阳能板租给光伏企业,发电企业可因此获得电费和政府补贴,而投资者也能获得8%-10%的收益。

这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但缺陷在于光伏发电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不到8%,而且政府的补贴永远是滞后的。

这个商业模式能否成功,不管你信不信,彭小峰就信了。2015年1月,彭小峰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学起了互联网大佬。

早在2011年,赛维收购了美国的SPI公司,彭小峰获得了控制权。彭小峰将“绿能宝”注入SPI,请来钢琴王子朗朗作为代言人,并对外声称是史玉柱参与投资的项目。

很快,彭小峰将河北巨鹿的,一个5兆瓦农业大棚光伏发电项目,包装成19629块太阳能板,产品命名为“美桔1号”。

24小时,所有太阳能板销售一空,彭小峰进账1962万元。这瞬间让彭小峰重新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翻身也就在此一举。

彭小峰看似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又有一个新鲜的故事。2016年1月,仅仅一年时间,彭小峰又将SPI送上美国纳斯达克。SPI成为了继人人贷之后,第二家登陆纳斯达克的P2P公司。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彭小峰已经趴下时,仅仅用了1年时间,彭小峰又重回巅峰了。

但是,好景不长。彭小峰的旁氏骗局,不到1年的时间,就破灭了。2017年4月,“绿能宝”陷入兑付困难,无法兑付金额2.22亿元,涉及到5746个投资人

当时,中国的P2P公司雷声四起,e租宝已经崩盘。尽管彭小峰屡次声明,“绿能宝”不是P2P,是有太阳能板实物的融资租赁。

但其投资的项目没有收入,掩盖不了借新还旧的本质。此时,美国的资本市场也对P2P公司噤若寒蝉,SPI的股价从18美元,一路跌到了1美元以下。很快,彭小峰连给SPI做财报的钱都拿不出来了,最终,纳斯达克将SPI强制退市。

彭小峰的第四创业,再一次快速崛起,再一次快速倒下;而这一次,他却没有机会再重新站起来。

越来越多的P2P暴雷,再加上“绿能宝”已经无法兑付;彭小峰见势不妙,悄悄地跑到了美国。

2017年7月,“绿能宝”被警方以“涉嫌非法吸引公众存款罪”,被正式立案调查。同时,彭小峰也被苏州工业园区的检察院批准逮捕。由于彭小峰身处海外,警方向国际刑警,发布了红色通缉令。

昔日的江西首富,1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了阶下囚,流亡海外,让人唏嘘。彭小峰自从踩上光伏的风口之后,一味求快。“快”让他成为了江西首富,“快”也让他成为了阶下囚。来得快,去得也快。

“快枪手”彭小峰,四次创业,三起三落,用惨痛的代价告诉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是成功的王道。

有一句话说:毁掉年轻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赚一把快钱。但凡赚过快钱的人,就很难再回到过去了。彭小峰32岁荣登江西首富,赚过大钱,赚过快钱。也正是急于求成,才会触碰到法律。人生还是要少抄近道,走得稳才能走得远!(来源:大江湖解局(ZhiChangDJH) 作者:江湖大大)




社会热点




总失业人口面前 安排280万人工作浩瀚工程已有螳臂当车之意
【研究员】:wh

建国以后,中国消除贫困的速度是肉眼可见。建设成小康社会这事,打算2020年干成,早在五年前的时候,就打算在今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区脱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不过今年经济增速有些堪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的GDP增长预期在1.9%左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增长。


【博览财经特稿】就各个国家的经济形态,前几年有个这样的段子:瑞士有5000头奶牛,可没有一头是自己的,怎么生存?向牛的所有者收租金。

俄罗斯有2头奶牛,数了一遍有5头,又数一遍42头,再数一遍其实2头,最后不数了,开了瓶伏特加喝。

日本有2头奶牛,生物工程师重新设计了它们,让它们只有1/10大小,产奶量却是之前20倍,再给它们设计新的卡通形象,开始全球营销推广。

中国也有2头奶牛,不得不雇100人挤奶,50人伺候,50人运奶,最大化就业率。

2020年的中国就业局势和奶牛的这个段子相似度是非常高了。

动员了全部力量保住今年就业

日前来自政府部门的信息显示:公共部门目前解决了280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较今年前期有所减轻。

这可是个不得了的数据,要知道2019年公务员国考报名人数才138万人,实际参考的人数98万人,最后招录的只有1.5万人。根据2016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公务员总数为716.7万人。

今年迎接毕业生的总人数在874万左右,而公共部门解决了280万高校毕业生的工作问题。比如为了解决就业,各地公务员扩招,可是放了个大招。

根据目前公布数招录数据,湖南公务员招录扩招9.02%、福建公务员扩招50%,这些数字听上去已经很震撼了,但有的省份扩招比例都是过去的好几倍:比如山东,去年招录规模为3047人,今年为7360人,涨幅142%;内蒙去年招录公务员1471人,今年计划招录7270人,扩招幅度400%。

保住今年就业,可是动员了从国家、到企业再到个人的全部力量。

小曹,毕业也不过3年,由于自己勤劳能干,刚刚升了管理层,生活也是小有起色。有时候小曹混混校友会,目的和大家都一样:看看能不能结识什么大佬,关键时刻能够完成资源置换。

什么好处没捞着什么呢,今年母校倒是开始求自己了:有工作位置嘛?给师弟师妹介绍介绍啊。

母校的忙,小曹想着还是应该帮帮,再说可能会遇到什么出色的年轻人了呢,于是就跟公司商量扩招几个实习生的位置,好的未来转岗到全职。结果嘴刚一开,自己领导也表示,收到了母校的求助信,领导也打算接收几个来自本校的毕业生。小曹之后没再说什么,也没再去要名额,但他心里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能获得今天的生活,可能并不是因为自己天资过人或者聪明能干,只是因为自己比现在的应届毕业生,老那么4、5岁而已。每个人有自己的命,但终究活在一个“势”底下,过去趁势搭建了生活的人,已经拥有了生活资源,但现在的这个“势”在往平里走,或者说往下走,刚爬上它的人,只能跟它一起起伏了。

未来还会好吗

“小康”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里,大概的意思是说,人们只赡养自己的家庭,挣钱和工作,都是从个人需求出发,不是为了别人。夫妻关系好,家庭关系好,比起类似于“共产社会”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是个社会秩序基本安定的利己社会。

后来这个概念,就被介绍到中国的社会改革里了:20世纪末对小康的定义大概是指,大家不光能温饱了,生活质量也上去了,能够丰衣足食了。

建国以后,中国消除贫困的速度是肉眼可见。建设成小康社会这事,打算2020年干成,早在五年前的时候,就打算在今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区脱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不过今年经济增速有些堪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的GDP增长预期在1.9%左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增长。

根据2019年的计算:GDP保持在6.2%左右,能带动1100到1200万人的就业。增速降到1.9%,意味着几百万个岗位就没了。

今年应届毕业生就有874万,目前公共部门收了280万人,64.5万人靠各级政府机构云招聘找到了工作,贫困毕业生专场解决了20万人的工作。

国家出力用奶牛大法解决了364.5万人的就业,可剩下500万大学生的工作什么样了?目前还没有报告出来。

华南理工大学是好大学了,5月的时候其新传学院本科就业率才36.17%,研究生就业率48.53%,比起过去低了一大半。

现在乐观的预计是2021年的GDP增长能恢复到8.2%,带动就业1500万左右,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个理想模型。

大势目前其实不太明朗。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会什么样现在还不知道,但是遏制中国已经是美国既定国策了,这不会因为拜登上台而有任何改观。

2017年,商务部中国全球价值链课题组撰写过报告,统计中美贸易与中国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每出口100万美元的商品,能在国内创造37.3个岗位,2016年全年中国向美国出口拉动了多少就业呢?1452万,是很庞大的就业人群了。

就算没有疫情,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对稳就业来说就已经很不利了,在就业上,中国可是受影响多的一方:毕竟咱们比人家更依赖出口,且劳动生产率低一些,这意味着损失一样的贸易额度,在中国失业的人更多。

摩根大通估算了中美贸易对中国就业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美方对中方20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中方如果报复,会损失70万人的就业,如果不报复,则要损失300万。

这事还有滞后性,毕竟整个价值链的影响需要好几年才看的出来,2019年,失业率还是顶住了,保持在3.62%。可根据未来几年的贸易状态,以及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稳就业,还是个大问题。

不少高校已经学精了,看见2020毕业生的窘境之后,现在已经开始动手填坑了。上海外国语学院,8月的时候开始搞线上双选会,这可不是在帮2020届毕业的学生,而是为2021年的同学在提前找工作。

可不光是国内毕业的同学想着在国内找个坑占了,海归也是啊。2020年归国海外留学生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58.19%,要说这是个创造历史的事了,民族史上这么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其实很少见。

要是在太平年景,这事可是好事。可现在就不好说了,毕竟家里就两头奶牛。

谁都不好过

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其实也是万千就业问题的一个,安排280万人工作的浩瀚工程,在总的失业人口面前甚至已经有点螳臂当车的意思了。

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乡镇失业率虽然一直在不断降低,但是8月份的时候还保持在5.6%,高于5%的失业率红线。9月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要比去年同月高0.2个百分点,重点群体失业率,都高于去年同期。

当然就业这么惨,国家不是坐视不管的,各个部门都配合想办法降低失业率。1月到9月的时候,一共向564万户企业发放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850亿元,惠及了1.45亿人。为了解决就业,国家、企业、个人、各种机构都被动员了起来。

可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创造这么多岗位出来,有那么大市场嘛?人们的生活水平能保障住么?

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曾经写过《狗屁工作:一种理论》,讲得是现代经济中30%-40%的人从事的是不创造价值的工作,是一种“零和经济”。

经济好,失业率低的时候,企业想提高效率,恨不得把这些人都给裁了,让所有人都干能创造实际价值的工作去。但是现在逻辑刚好相反:能创造多少就业就创造多少,让大家有口饭吃,暂时没法管这个工作有没有实际价值。

今年不少找到工作的人都抱怨:每天很累,每天开会,每天花很多时间把PPT做得精美,研究Word的字体、行距、边幅,似乎每天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这些琐事。

可能很多人心里是觉得对不住自己的教育成本,天天干的都是芝麻小事。但其实今年只要在岗有工作,就已经为社会稳定贡献巨大力量,至于工作本身有没有意义,就不要细究了。部队里有一种打发时间的操练,是把砖头从操场这头搬到那头,再搬回这头,除了锻炼士兵的身体毫无意义,但确实很好用,各基层部队都在用。

大家就当自己的工作是“兵不可闲”在社会岗位上的应用吧。市场需求的价值少了,就业人数却上去了,可支配的收入会降下去。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人均工资性收入9010元,比去年同期名义增长了2.4%。可是把价格因素扣除以后,实际下降了1.3%。

消费上也显示出来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485元,下降了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了1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209元,下降了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了6.0%。

今年能找到工作自然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找到的工作能不能支持幸福的生活,又是另外一码事了。过去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都是越来越好,现在看,只要不往坏里变就是很不错的事了。

2020好歹是挨过去了,但是2021年怎么办其实现在还没有定数,原因很简单:今年为了不出现大批的失业人口,几百万人的工作都是政策性解决的。可是一个问题是,招了这么多人,许多工作岗位已经过饱了,明年依旧是800多万人从高校毕业,届时怎么解决这800万人呢?

目前只能期待于经济迅速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的8%以上的GDP增长能够实现。

注定迷失的一代人

年轻人就业受阻是疫情以后的一个跨国现象。不光是中国年轻不太好,世界的年轻人也不太好。

根据一份英国的调查,在疫情间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了性工作者,且目前的学生群体中开始考虑成为性工作者的人数上升到了10%,比去年几乎高了两倍。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吸纳大量学生工作的服务业几乎都在疫情中关停,大学昂贵的学费让许多学生难以支付,实在没法应对财务压力的学生只好考虑成为性工作者。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表示,自己是被逼无奈,只能选择如此。

已经从事了这一行业的一些学生表示,为了避免实质的伤害,选择了线上贩卖一些照片和视频,结果视频被下载和传播,很担心在未来走上职业道路的时候,这些内容会对自己的失业造成影响。

如今英国开始了第二次封国,就业情况也只会更糟下去。

至于澳大利亚,为了能够保障未来几年的年轻人就业,几乎将歧视文科制度化了。联邦教育部长宣布将缩减理科和工程类的学费,而商科和人文专业的学费将会上涨。未来,澳大利亚的人文专业的学费由过去的每年6684澳元,上涨到14500澳元,翻了一番还多。法律和商科,则提高了28%,从过去的每年11155澳元,提高到了14500澳元。教育、护理、数学、农业等专业最高下降62%,设计、IT、工程下降了20%左右。

最后结果很可能是文科学生,沦为了理工科学生的学费奶牛,毕业以后还找不到工作。

无论是选择性工作,还是政府直接导向学生转向高就业率行业,经济要是不恢复,现在的困境就很难解决。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16-24岁的青年人失业率都飚高到了20%以上,西班牙8月份的时候,登记的青年失业率甚至上升到了43.9%。至于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美国,9月份的年轻人失业率在12.5%左右。

这种高失业率的连带问题,还会缓慢地对这一代人的未来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美国人特莎·菲利普茨亚克,今年22岁,刚刚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自己的专业与海洋和海岸科学领域相关,申请了多份气候变化、海洋保护、海洋植物研究的工作,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怎么活下去呢?目前她在辅导照看三个孩子,每周只有8小时的工作,加上政府的补贴,现在就处于凑合活着的状态。因为付不起房租,还开始蹭爸妈房子住。

没找到工作,选择从事零工或者打工的年轻人们,正在丧失进入专业事业的机会,也在丧失积累技能的窗口。而作为雇主呢,如果直接招经验丰富的员工不用付出额外的时间成本,许多应届毕业生也就被抛弃了,从而更愿意接受底薪的基础工作。这些问题累加在一起,会造成长期性的低质量就业。

有人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数据做过调查,当时毕业的大学生在过去十年的就业率,依旧远远低于前辈,且十年间的薪酬增长也远远低于危机之前。现在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远大于2008年,青年失业率的情况也比过去更糟心。

陨石撞击地面时的冲击,只是暂时的,辐射和尘埃带来的毁灭性会持续几个世纪。年轻人们要习惯眼前浓稠的灰暗,后面的危机还没慢慢展开。(来源:非凡油条(ID:ffyoutiao) 作者:酸辣粉)




形势分析




信用债市场腥风血雨 信仰被打破已不可避免
【研究员】:wh

虽然2020年以来信用债违约数量和规模(110只和1262.83亿元)均低于2019年(184只和1494.04亿元),但这主要是因疫情爆发以来宽信用环境给予的呵护所致。特别是目前信用债市场的违约率仅为1.20%左右,还远远低于信贷市场接近2%的不良率。当然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不同,前者流动性较好但保障性较差,而后者往往抵质押较为充分但流动性差。


【博览财经特稿】促进直接融资比例提升、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仅是指权益市场,也包括信用债在内的债券市场,11月12-13日信用债市场的腥风血雨势必会给近年刚刚有所转机的资本市场带来信心和情绪上的冲击,虽然其违约规模及比例并不高,但信用是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的立命之本,这从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动摇资本市场的信用根基,造成后续波动幅度显著加大。

信仰正在打破的路上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金融市场对央企、地方国企、高评级债券的传统信仰正在逐一打破,从而给信用债投资带来更多的不利影响。

(一)央企和地方国企信仰已打破。

1、10家央企违约(涉及违约金额达538亿元),最终4家实现兑付。国企违约的案例并非始于今日,自2015年第一家(保定天威集团)违约以来,我国已有10家央企出现违约。

自2015年以来已经先后有保定天威集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国机重型装备集团、中国中钢股份、中煤集团山西华昱能源、新疆金特钢铁、中城投集团第六工程局、中国华阳经贸集团、宁夏远高实业集团以及北大方正等10家央企业出现违约事件。

不过这10家央企中,宁夏远高实业集团、中煤集团山西华昱能源、中国中钢以及中国第二重型机构集团等4家最终实现了兑付,因此目前来看相当于有6家央企已实质性违约。

2、27家地方国企违约(涉及违约金额达696亿元),4家实现最终兑付。相较央企而言,地方国企违约的案例更多、涉及金额更是接近700亿元。

(1)至今违约的地方国企主要包括26家,即北大科技园建设开发、东北特殊钢集团、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广州华工百川科技、海航集团及其子公司(含海航酒店控股、海航资本集团、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海南航空)、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开发集团、华晨汽车集团控股、吉林粮食集团收储经销、青海盐湖工业、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上海云峰(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和沈阳机床、沈阳盛京能源发展集团、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天津房地产集团、天津航空、天津房地产信托集团、天津浩通物产、天津物产能源资源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国有资产经营、新密市财源投资集团、永城煤电控股、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中科建设开发总公司以及青海省投资集团等。

(2)这26家违约地方国企中,最终只有新密市财源投资集团、沈阳盛京能源发展集团和沈阳机床、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等4家地方国企在种种纠结之后实现了兑付,同时四川煤炭产业集团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各兑付一只违约债券。

此外,2019年6月石家庄国控投资集团因14石国投MTN003出现提前兑付失败亦可视为地方国企违约一例。

(二)22家AA+(含)以上发行主体出现债券违约,高评级信仰已打破

1、高评级债券违约对信用体系的冲击不可估量。

相较国企信仰破灭而言,最高评级级别的AA+(含)以上债券违约可能更值得关注。传统意义来看,评级越低,往往意味着其信用风险越高,反则反之。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常将高收益债券等同于低评级垃圾债券。

一旦高评级债券也出现违约甚至规模性出现违约时,那么很可能意味着债券市场所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不再具有代表性或需要重塑,市场对信用债进行定价时,所例行参考的信用利差基准基本失去了指导方向。

2、9家主体或债项评级为AAA的发行人出现违约。

除海航系(含海航集团、海南航空控股、天津航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外,还有7家评级为AAA的主体违约、15家评级为AA+的主体违约,这22家AA+及以上主体违约事件基本上可以动摇整个债市信用体系。

(1)截止目前主体或债项评级为AAA而违约的发行人分别有永城煤电控股集团、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渤海租赁、北大方正集团、中国民生投资、深圳市索菱实业、天津市浩通物产等7家。

(2)截止目前主体或债项评级为AA+而违约的发行人分别有延安必康制药、中融新大集团、新华联控股、东旭光电科技、西王集团、精功集团、北京东方园林环境、永泰集团和永泰能源、中科建设开发总公司、新光控股集团、亿利资源集团、天津市房地产信托集团、山东如意科技集团、云南维和药业、宁夏上陵实业(集团)等15家。

(三)每一轮国企改革均意味着存量风险的暴露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从过往历次国企改革看,每次国企改革均意味着存量风险的进一步暴露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因此国企改革既是风险防范的过程亦是资源不断优化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国企信仰问题。

实际上自2015年来,地方国企破产重整的案例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特别是钢铁、煤炭、有色等产能过剩领域的地方国有企业以及诸多僵尸企业,之前法院不敢接不敢判的现状也已明显转向。特别是2018年10月9日刘鹤副总理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讲话提出十六字方针(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以及“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路,应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因此对国企特别是弱质国企的天然信仰必须要打破,当然这种信仰的破灭并不意味着退出国企领域,毕竟每一轮国企改革后,整合重组后的国企体系均会迎来新一波发展,此时我们应该要重点关注不仅仅是国有企业,而是国有资本。

需特别关注校办企业、永续债及中资美元债等违约案例

除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国企、央企以及高评级债券外,我们可能还需要关注校办企业、永续债违约以及中资美元债等具体门类。

(一)校办企业可能存在更多的“伪国企”成分。

目前校办企中已相继出现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紫光集团)以及广州华工百川科技(华南理工)等多家违约案例,考虑到校企是一个较大的群体,需要特别关注。

1、校企在中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其背景主要源于20世纪80-90年代因教育经费不足而着力推动的校企创办浪潮,以尝试借此推动将实验室成果变现。由于中国的大学主要以公办性质为主,因此对应的校办企业同样也被视为国企,但是直属事业单位下属的所谓国企实际上是要打折扣的。

2、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校办企业当属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科大的科大讯飞、复旦复华、浙大网新等等。其中,北大方正下面有方正科技、北大医药、中国高科、方正证券以及博闻科技等上市主体,清华同方下面则有同方股份、紫光股份、泰豪科技、紫光国芯、紫光学大、诚志股份、展安科技、启迪桑德、启迪古汉等上市主体,浙江大学则有浙大网新和众合科技,中国科大有时代出版、科大讯飞和科大智能,华中科大有华工科技、天喻信息和华中数控等等。

3、校办企业自身也存在管理混乱、廉洁风险大、产权不清晰、人事关系较乱、科技转化动力不足、改革意愿不强、套取国家经费等问题,这些在之前的中央巡视时多多少少都有涉及。

4、此次北大方正和清华同方的问题也许能够给校办企业带来一点思考,由于历史原因的存在,校办企业可能存在更多的“伪国企”问题。

(二)永续债违约案例并不缺乏。

1、由于没有固定到期日,因此永续债展期这一事件通常无法被视为违约,但因无法到期付息、发行人破产清算或债务重组等而出现的永续债违约案例却存在。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永续债违约的发行主体主要有上海华信集团、中信国安集团、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沈阳机床(集团)、青海盐湖工业、三亚凤凰国际机构等。

2、投资人通常默认永续债并不永续的惯例,而一旦永续债成为真永续,即发行人不回购而实施展期,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该永续债出现了违约(即对于永续债而言、展期即违约),因为这表明发行人可能已经面临流动性困境。

3、降资产负债率是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特有要求(如之前要求2020年底资产负债率要比2017年低两个百分点)。这里可能需要提示的是,之前网传国资委给央企发文称“将未来除考核央企资产负债率外,还将考核除权益类金融工具(如永续债、并表基金ABN等)后的资产负债率,若不达标,则权益类金融工具占全部有息负债的比例不得超过30%”。这实际上是限制央企单纯靠永续债降低资产负债率的举措。

(三)中资美元债违约高峰会否来临?

今年4-5月美元流动性危机而导致的中资美元债大涨大跌至今让人印象深刻,而自1998年广国投因破产而出现违约以来,1998-2010年的十余年时间里中资美元债违约金额一直较低。2011年以来随着中资美元债市场扩容,其违约金额、违约笔数也开始逐步攀升,这里包括佳兆业、泰禾集团以及北大方正违约等。

在新一轮的去杠杆和防风险背景下,境内信用债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局面也必然会传导至境外,在后续宽松货币政策逐步退出的过程中,中资美元债料想也不会平静,仍会延续之前的常态化出清局面。

信用债投资面临主要风险、违约原因、具体表现及常见处置方式

(一)主要面临违约风险与利率风险。

债券投资主要面临的风险类别主要有违约风险(信用债)、利率风险(全部债券)、汇率风险(外币债券)、赎回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折价)、流动性风险(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差导致难以变现)、再投资风险、股票风险(可转债和可交换债)等几类。其中违约风险是信用债投资中最为关注的,具体指债券的发行人违背事先约定,未按时偿还本部本息的行为。

应该说违约风险主要取决于债券发行主体的信用要素,当然能够影响到企业信用的因素同样也会对企业的债券价格产生影响,也即违约风险最终也一定会体现为利率风险,即债券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或波动

(二)违约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五类。

信用债违约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种:

1、行业不景气,周期性特征较为突出,对政策变化较为敏感,在经济下行或政策趋严时,经营状况特别是现金流很容易急剧恶化。

2、外部筹资能力渐趋弱化,市场认可度不高,资产变现能力严重不足,在现金流出现恶化时无法及时筹措资金进行应对。

3、对短期债务依赖程度较高,债务滚续压力较大,特别是主业不突出、多元化经营特征较为明显时,激进的投资风格很容易导致短期债务压力暴露。

4、对国企而言,其控制权还存在变更风险,从而导致市场对其认知存在不确定性,降低其外部认可度及再融资能力。

5、子公司数量较多且股权结构繁杂,各板块之间业务重叠明显,“子强母弱”的特征较为突出,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水平较差的地区,地方政府常会借助于国企改革的旗号,进行弃车保帅,通过不同子公司及控股主体之间的股权和资产划转等逃废债形式来释放债务压力。

(三)具体表现为担保违约、交叉违约、技术违约以及实质违约等多种形式。

1、违约的具体表现主要有担保违约、触发交叉违约、技术性违约及未兑付利息、未兑付本金、未兑付回售款、提前到期未兑付等几种(当然可以以上几种表现形式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2、可以看出前面三种违约形式的表现可能没有那么直接,但同样也是违约内涵的一种外延。2014年以来,共有11只债券发生了技术性违约、12只债券发生了担保违约、51只债券触发了交叉违约条款。

3、技术性违约是指未履行除本金利息之外的其它条款,主要包括部分财务指标出现恶化或突破规定约束、未出具财务报告、压力测试结果较为不理想等影响债务人信用状况和流动性状况的相关因素。虽然技术性违约不直接与本息挂钩,但却影响未来兑付的预期和实现能力。

4、交叉违约是预期违约和投资者保护理论的一种体现,通常是指债务人及相关方在其它合同项下的债务偿还义务出现违约或违约迹象的情形,这种情况下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追加担保或提前到期,以实现对自身债权的保护。

(四)除破产重整和展期外,主要有三种处置方式。

对违约主体而言,考虑到违约会严重影响后续融资,因此除破产重整和展期之外,多数均会想方设法进行全部或部分偿还,有三种兑付方式最具代表性:

1、自己筹集资金进行偿还。

这种情况下多数是因为违约主体处于周期性行业、遇到不可测重大事件或特定事件(并非是自己原因)而被错杀等所导致的流动性或现金流短期性、临时性出现紧张的现象,才使得违约发生,因此一旦周期性行业开始回暖、相关事件约束解除,现金流便可以恢复。同时针对这类违约主体,一些行研能力较强的债权人而言,会通过主动让渡一些权益来获取长期合作机会。

2、政府介入协调。

这种情况下多数是因为违约主体是地方国企或对辖区经济、就业、税收、信用风险扩散等有重大影响或导向性的大型民企,而这类主体往往处于重资产行业,即拥有大量核心资产可供变现、抵质押来进行偿还债务。政府介入通常情况下会采取一些行政性手段,如通过展期、债务重组、核心资产抵质押等方式来化解。

3、引入第三方。

对于一些盈利情况尚可的违约主体,违约之后在考虑债务重组的同时适时适度引入第三方进行支持也是一种方式,此时的第三方往往是为了获取壳资源(违约主体为上市公司)或通过培育违约主体进行债转股以期后续能够在资本市场退出。对于这类主体,有时为上市公司,有时则为银行的重要客户,引入第三方有时是银行主动寻找,有时则是第三方主动上门。

关于国内违约债券处置现状的一些讨论

(一)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采取诉讼、仲裁等市场化处置方式的比例较低,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的违约情况,一般会基于地方政府的压力,采取延期、追加担保、变更担保主体、自筹资金、债务重组等非市场化方式,进一步强化市场对国企的刚性兑付预期。

2、违约债券的处置效率较低,如周期较长、完成率偏低等。多数违约债券采取担保代偿、自筹资金等方式处置的效率较高,而采取诉讼、仲裁等市场化手段处置的完成率相对较低(约20%左右),采取债务重组、破产重整等方式的完成率不到50%,目前多数尚在处置中的违约债券周期已经超过1年。

3、由于违约债券的涉及面较广、周期偏长且担保资产往往受制于政策和政府干预(更多的债券可能没有担保),导致其在清偿顺序上无优先权,或即便有优先权也无财产可供执行,使得其回收情况较差,维权难度大。

(二)监管部门正在做出哪些努力。

近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在尝试对债券违约现象进行统一监管,而证监会则被赋予监管的主管机构,法院也正逐步介入违约债券的处置事项中,并给予相关支持。

1、通过《民法典(草案)》等修订完善原《破产法》《担保法》等相关规定,简化企业破产司法程序,使投资者可以更好通过法院拍卖等方式进行处置。

2、逐步建立违约债券的二级市场,并引入资产管理公司、“秃鹭”基金等合格机构投资者,以增强违约债券的流动性和重定价的有效性,提高了处置效率。

3、压实债券发行人和相关中介机构的责任,强化信息披露,提升监管效率。如对五洋建设的发行人、承销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责任人员做出行政处罚以及对厦门圣达等6起私募债欺诈发行做出刑事判决。

4、明确了证监会作为执行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的债券统一执法工作权限的主管机构,由其对涉及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债券品种的信息披露、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认定和行政处罚。

5、事实上自2018年推出违约债券转让试点以来,央行(银行间)和证监会(交易所)作为债市主管机构,一直在尝试通过债券违约转让机制的建立,来实现打破刚性兑付的目标,并借此建立违约债券处置的常态路径。其它如上清所、北金所、最高法院以及发改委等相关机构也均有所行动。

例如,2019年12月27日,央行、发改委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正式建立债券违约的统一处置机制。同时2018年12月3日央行、证监会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执法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建立了债券市场的统一执法机制。当然以上两个事件均是债券市场统一监管的一部分(其它还包括信用评级统一等等)。

结语

(一)基于历史原因,我国信用债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就连违约主体和不良主体的行业分布也比较一致,即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中。例如,在商业银行的授信主体中,不良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不良率大多在3%以上、甚至很多银行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超过6%)。而巧合的是,对于债券市场而言,违约主体的50%以上也同样分布在这两个行业,可见对于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而言,之前的关联性还是比较高。

(二)违约主体也以民营企业为主。当然近期的违约主体则更多以国企和高评级发行主体为主,如果整个市场对国企和高评级发行主体的认知发生变化,则对民营企业和低评级发行主体而言,可能是雪上加霜。

(三)我国信用债市场长期处于低违约高刚兑的环境中,但2018年三季度这一常态被打破。2018年当年债券违约数量达到125只,违约规模高达1290.61亿元,远远高于2016年与2017年的56只和34只(违约规模分别为393.77亿元和312.49亿元),因此2018年算是真正拉开了我国债券违约市场的大幕。

特别是2019年以来违约数量和规模均有明显放量之势,其中各类资管计划、券商以及基金等债券投资中信用债比例较高的投资主体,在信用债违约风险爆发时,亦很难幸免,值得警惕。对于银行而言,虽然其直接投资信用债的比例较低,但通过委外等方式投资信用债的规模实际上也比较可观,因为委外投资的信用债大多以产能过剩领域为主。

(四)虽然2020年以来信用债违约数量和规模(110只和1262.83亿元)均低于2019年(184只和1494.04亿元),但这主要是因疫情爆发以来宽信用环境给予的呵护所致。特别是目前信用债市场的违约率仅为1.20%左右,还远远低于信贷市场接近2%的不良率。

当然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不同,前者流动性较好但保障性较差,而后者往往抵质押较为充分但流动性差。所以能够从银行获得到贷款以及能在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债券的主体通常资质不会太差,但是由于目前的信用债发行主体往往带有一定的行政强制性,导致一些资质较差的主体也可以发行债券,使信用债市场的质量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

(五)目前违约现象的集中性爆发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的融资不足和国有企业的过度融资造成,民营企业的融资不足既有融资渠道受限亦有融资成本较高的因素,也即相较而言我们认为民企融资难(导致融资贵)和国企过渡融资(挤压了民企的融资空间)是当前债券违约现象的集中体现。

(六)对国企和高评级主体而言,其违约大多具有地方政府主导的背景在里面,特别是在当前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多数国企冗杂的子公司特点常常使其可以通过股权和资产的划转来实现劣质资产的出清以及优质资产的重组,并惯以国企改革的旗号,而其实质上则是典型的政府逃废债行为。

事实上从目前很多国企破产案例看,经常出现该破产的不破产、不该破产的强行破产以及可违约而拖着不违约、不应违约而主动违约等恶意逃废债情形,这种刻意打破非市场化违约行为应该也是市场反映较为强烈的根本原因。

(七)目前我国违约债券的处置通过诉讼、债务重组等市场化方式的比例较低,多数因行政干预大、牵涉关联方多等原因导致回收率低、处置周期长、专业机构投资缺乏、资产保全难等。不过自2018年推出违约债券转让试点以来,央行(银行间)和证监会(交易所)作为债市主管机构,一直在尝试通过建立债券违约转让机制及统一各市场体系,来实现打破刚性兑付的目标,近期这一进程有所加快,各相关机构也均有所行动。

(八)对于违约债券及其他相关债务的处置,可能最重要的是风险如何预警及如何定价或如何真实定价的问题。对于定价,一是需要流动性(可以通过债券违约转让机制来解决),二是合格投资者对风险的识别。现在这两个层面的重要性均已引起重视。那么对于风险如何预警则也可以作为定价的基础,证监会表示后续通过强化信息披露等手段提前三个月预警80%的违约债券,这其中的信息检视更是一种方式,当然信用衍生产品也可以给予适度考虑。

(九)考虑到信用债市场与信贷市场的高关联性,近期信用债市场出现的问题会不会引起诸多企业发债融资变得更加困难以及信贷市场的资产质量等问题均需要给予关注。

最后,无论有意或无意,承认或否认,虽然信仰仍在,但确实已在被打破的路上,虽然无序或有意违约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但有序违约显然也是畅通内循环的路径之一,而违约常态化后更需要强化资产筛选和风险定价能力。(来源:任博宏观论道 作者:任庄主)





好大一个“缺口” 延迟退休已在路上
【研究员】:wh

以前说中国的“老龄化”越来越深时候,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当70后、80后看到老龄化与养老金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终于明白这和自己的钱袋子密切相关,关系到退休之后到底是喝汤还是吃肉的问题,性命攸关,不得不察。毋庸讳言,网络上有很多反对延迟退休的声音,有的有道理,有的则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成为热点话题。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已经在路上。我们该如何应对?从财富到健康,从工作到生活,从社会到家庭,每天都有新的问题、无奈甚至恐慌涌出。毫无疑问,这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大问题。

消息引发巨大争议

中国现行企业职工退休年龄为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关于延迟退休的方案,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先将男女退休年龄统一到60岁,把女性两档退休年龄统一到一档,再同时延长男女退休年龄;

第二种方案是男女各自延长,女性延长步伐比男性快,最终统一男女性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的原因是什么?世界各国都一样。没钱啦!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显示,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035年前后将耗尽累计结余,2050年当期结余可能会达到—11.28万亿元。好大一个缺口,压力山大。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75后,正好2035年退休,理论上,你面对的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空仓”。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推算,没有动态考虑各种措施。动态措施之一就是延迟退休年龄,当然,也不是只有中国这么干,日本、新加坡都有采取实际行动。相对而言,在大国中,中国的退休年龄是比较早的,因此有一定的延迟退休的空间。

不过,压力也是巨大的。2018~2019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增加了512万人,离退休人员总数量达到了12310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到了4.9228万亿元。

以前说中国的“老龄化”越来越深时候,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当70后、80后看到老龄化与养老金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终于明白这和自己的钱袋子密切相关,关系到退休之后到底是喝汤还是吃肉的问题,性命攸关,不得不察。

毋庸讳言,网络上有很多反对延迟退休的声音,有的有道理,有的则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回到现实中来,看看人们在反对什么。

第一,他们反对退休待遇不公平。比如同样大学毕业,一个进了小型私企,一个端了“铁饭碗”,退休的时候,前者的养老金远低于后者,前者愤愤不平拍案而起是情理之中的。

第二,反对一刀切。女工人工作在流水线上,每天忙得头晕眼花,干到50岁不被老板扫地出门就不错了,还能干到60岁?你当老板是傻子?但是,如果是铁饭碗人士,工作相对轻松,至少没什么重体力活,那么,工作到55岁或者60岁,你再延迟几年,他也没意见。

尤其是那些收入相对高、压力小的职位,巴不得延迟退休,因为退休之后收入会低一些。

所以,情况错综复杂且千变万化,如之奈何?说句不爱听的话,延迟退休是确定的,不过是早晚的区别。国家层面可以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这是两个关键问题。

养老金逐渐并轨中

国家层面在做的就是确保公平,简单说已经在逐渐并轨:把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和企业并轨。

正如我们所知,2014年9月30日之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单位都不需要缴纳社保。但从2014年10月1日起,国家推行了机关单位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简单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要自己缴纳“五险一金”,以后在社保基金领取基本养老金。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有区别,具体情况也有过渡。有关方案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为“老人”(2014年9月30日前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中人”(2014年9月30日前参加工作、 2014年10月1日之后退休的人员,中人有10年的过渡期,从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9月30日),“新人”(2014年10月1日之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其养老金是完全按照新办法计发养老待遇的)。

网友们愤怒的待遇不公平问题确实存在,但相关制度也确实在改进的道路上,而且个人赞成这种“老人”、“中人”以及“新人”的分法,只有充分凝聚最大共识才能把改革推进下去。你搞一个改革,直接上来就把“老人”预期的待遇给砸了,人家肯定和你没完,那就改不下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进入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待遇和自己的缴费有关,所以大家也就没那么多忿忿不平了。

很多网友的愤怒来自对政策并不了解。还有一个弹性退休的问题,比如有的工作岗位确实劳动强度大,有的工作岗位相对轻松,所以对退休的时间的需求不一样,怎么办?

延迟退休不可避免,有的人焦灼抵制,有的人无所谓,尤其是一些脑力工作者,完全无感,为什么?后者的专业技能决定了他的态度,多干几年,多赚几年高收入,何乐而不为?反正退休了回家也要继续干,闲不住。

我的看法,在承认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的前提下,比如男女退休年龄统一为60岁,除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之外,其余机构、公司有权继续提高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前提是双方协商一致。这就等于多了一些人继续缴纳养老金,这些人也能保持在职的高收入,不是皆大欢喜嘛。

而且我也见过一些人在自己擅长的医学、法务、文化岗位上,哪怕是六七十岁了,还中气十足,干起活来又快又好,就应该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

统一延迟退休之外,还应允许个人自选再延迟,但是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除外,原因你们都懂。

消费克制是成年人必修课

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个人能怎么办?

上半年因为疫情,我跑步的数量有所减少,体重有小小反弹,吓得我下半年抓紧锻炼,最近还特意找了个公园来跑步。为什么?我必须注意身体健康,活得足够长,才能把我缴纳的养老金一点点拿回来。

所有的醉生梦死,所有的吞云吐雾,我基本都不沾,为啥?要实现持续且长期拿到养老金,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用科学方法锻炼,用科学方法提升健康指数,让自己在相对健康的状态下活得久一点,其实对个人而言,比焦虑退休金要延迟会更有效一点,因为它要延迟是趋势,你也没啥办法。

再说说消费的克制。近日各网购平台都在拼命发布消息,说自己在“双十一”的数据又如何如何创了新高,说得好像购物者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

克制消费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时不我待。退休年龄的延迟既然已经无法避免,难道不是应该未雨绸缪,早早打算吗?为什么某些人一直在网上剁手剁手再剁手?把手都快剁没了?意欲何为?过度消费确实有利于经济活跃,但是这是经济能力许可人士的事儿,普通人只能量力而行。

这事儿谁也帮不了你,只能自己去学习节俭的意义,并且建立一整套系统,把省钱、理财、开源都放进去。未来几十年是地球人越来越老的几十年,谁都帮不了我们,除了钱。

再就是要谨慎投资,不要加杠杆。如果你有多余的房子,把变现能力差以及难以出租的房子逐渐卖出,要么换成你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最好城市核心区的房子,要么交给专业机构去做保守投资,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极高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要进场炒股或者玩期货。

退休与养老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消耗货币的“战争”,我们努力向前,但是前方的“弹药库”和补给站越来越少,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我们只能面对现实,积极行动起来,开源节流,努力锻炼,努力做到即使前方的“弹药库”和补给站比预期中的距离更远,也有足够的粮食和水能够撑到那一刻。

这是一场艰难的长途奔袭,有的人辛劳一生,可能还未抵达补给站就倒下了,令人叹息;有的人精心准备,轻松愉快地对接上了拿退休金的时间,幸福绵长。愿辛勤工作的你,在晚年拥有自己满意的退休金,享受充满阳光的悠闲生活,这是你一生辛劳的最好勋章。(来源:功夫财经(kongfuf) 作者:今纶)





2021“双循环”新格局或加速成形 重塑中国经济新动能与机遇
【研究员】:wh

2020年,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稳定投资引擎的主动力。展望2021年,制造业投资有望接棒成为新的发力点。从产能周期看,2020年三季度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已经超过2017-2019年均值水平,至10月PMI新订单指数达到2018年6月以来最高,产成品库存指数降至2017年9月以来最低。趋紧的产能状态料将激活2021年制造业扩大投资的意愿。


【博览财经特稿】跨越跌宕起伏的2020年,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未止步,既会成为发展旧模式的终点站,更将开拓世界新潮流的起跑线。顺势而上,2021年中国“双循环”新格局料将加速成形,深刻重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与新机遇。

循势而观,从“内循环”看中国,在摆脱疫情拖累之后,消费新动力与投资新重心有望形成共振,有力推动内需扩张。从“外循环”看中国,得益于出口新韧性与人民币资产新角色,中国经济与全球体系的纽带有望趋于巩固。从政策面看中国,货币政策的重回常态、积极财政的“减额增效”以及改革开放的提速深化,料将推动经济治理从逆周期向跨周期转型。

逐势而动,立足于“双循环”新格局,2021年人民币资产有望展现更为丰富的新魅力。上半年经济率先复苏所释放的周期性力量,以及下半年改革红利所驱动的成长性机遇,有望交替夯实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视野下的相对优势。

从“内循环”看中国:消费新动力,投资新重心

放眼中国经济“双循环”新格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首要的战略基点。作为内需的核心双引擎,中国消费和投资有望在2021年进一步摆脱疫情拖累,收获靓丽的复苏表现。

一、消费引擎释放新动力。2020年国内疫情基本平息之后,消费引擎的修复长期落后于投资引擎,并拖累需求侧修复滞后于供给侧。归根结底,疫情对居民收入造成急遽冲击,经济前景不明抬升预防性储蓄,以及防疫措施挤压消费场景,是导致这一阶段消费乏力的三大主因。

展望2021年,上述束缚有望同步打开,激活中国消费回暖的新动力。其一,居民收入持续修复。2020年二季度以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修复,并在三季度实现累计实际同比增速转正,正在引导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回稳,由此8月至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当月增速加速上行。

其二,预防性储蓄动机减弱。当前,2020年就业目标几近完成,作为就业薄弱环节的农民工月均收入重拾同比正增长。持续改善的就业形势平抑了居民储蓄意愿,居民消费信心重回上升通道。

其三,消费场景重焕活力。一方面,在平稳通过“十一黄金周”防疫大考之后,未来更多的线下消费场景及需求有望加速解封。另一方面,在海外疫情回潮的影响下,旅游、医疗、教育等服务消费进口需求料将持续回流,带动国内相关服务业的需求扩张。以旅游为例,据我们测算,以2019年数据为基准,若旅游服务的逆差能够转化为内需,则有望每年多贡献约1.15万亿产值,直接创造约490万个就业岗位。基于以上新变化,2021年消费引擎不仅有望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推升至15%左右,同时在社消零售的统计口径之外,亦将驱动服务业的大幅回暖。

二、投资引擎转向新重心。2020年,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稳定投资引擎的主动力。展望2021年,制造业投资有望接棒成为新的发力点。从产能周期看,2020年三季度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已经超过2017-2019年均值水平,至10月PMI新订单指数达到2018年6月以来最高,产成品库存指数降至2017年9月以来最低。趋紧的产能状态料将激活2021年制造业扩大投资的意愿。从资金来源看,企业盈利所形成的内源性融资能力,通常是制造业投资的领先指标。在跨越疫情冲击之后,至9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已经接近去年同期,有望推动明年制造业投资的修复。此外,三季度至今国内“宽信用”由短贷向长贷延伸,以及全球疫情时代FDI向中国的流入保持稳定,都将进一步纾解制造业投资的资金瓶颈。从项目投向看,2020年全球疫情加速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和投资增速均大幅高于传统制造业。

展望2021年,随着“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和中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料将延续高增长趋势,为制造业投资打开新空间。基于制造业投资的稳步反弹,再考虑到2021年房地产投资料将总体平稳,基建投资料将温和上行,因此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升至7%左右。

从“外循环”看中国:出口新韧性,资产新角色

中国“双循环”虽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是并非走向“闭关自守”,而是选择通过向内发力,为高水平开放打开向外空间。展望2021年,立足于“内循环”的稳定,中国经济“外循环”的新变化预计将率先体现在出口和资产两个层面。

一、出口展现新韧性。2020年,在全球疫情冲击之下,中国出口表现远超市场预期。展望2021年,两大逻辑将促使出口韧性进一步延续。其一,2021年全球经济大概率触底反弹,并带动国际贸易显著回暖。根据IMF最新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较2020年提振9.6个百分点,贸易增速预计提振18.7个百分点。中国作为全球价值链体系的三大枢纽之一,其外需亦将水涨船高。目前,全球制造业PMI的反弹业已拉动中国出口新订单和出口运价指数的较快增长,正在验证这一逻辑。

其二,受自身防疫措施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料将出现需求与供给的脱节。一方面,欧美或主动或被动地解禁防疫措施,将推动需求的总体上行。但是另一方面,在疫苗大规模使用之前,复工复产依然将处于低效状态,并表现于居民活跃度与经济产出相关性减弱、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同步下行等异象。由此,欧美国家的供给侧修复料将持续慢于需求侧,两者的脱节将造成需求外流,惠及中国等率先修复供给侧的经济体。

基于上述两大逻辑,从总量上看,2021年中国出口增速有望达到7%,为国内稳增长、稳就业提供重要助力。从时序上看,考虑到海外供给的修复节奏以及基数效应,2021年中国出口的季度增速料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二、人民币资产承担新角色。2020年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大类资产配置中的角色已发生历史性改变,以此为基础,2021年这一新角色有望得到双向强化。其一,从风险端来看,人民币资产将是全球长线资金的“压舱石”。在2020年全球金融大动荡中,中国金融市场多次走出独立行情,总体表现冠绝全球。展望2021年,海外疫情失控风险,以及纾困政策断档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最大隐患。立足于中国领先的疫情防控,以及充裕的政策空间,人民币资产的安全边际更为充足,其稳健性优势有望继续巩固。

其二,从收益端来看,人民币资产将是分享中国红利的连通器。虽然明年全球经济有望反弹,但是如果将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结合起来看(以IMF预测值为例),大部分主要经济体2021年GDP较2019年将是实际负增长或零增长,因此微观市场上的资产质量难有真实改善。而中国料将是两年总增长为正的唯一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的真实增长,叠加数字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的时代红利,最终将映射于人民币资产的长期回报之中。此外,如果说汇率风险是过去人民币资产的潜在短板,那么2021年这一短板将得到显著补强。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后,其超宽松货币政策预计将长期延续,中美货币政策的错位料将导致两国利差在2021年维持于较高水平,人民币汇率有望保持长期稳态,进而巩固上述新角色。

得益于此,2021年国际资本料将保持对中国市场的长趋势流入,在向“外循环”分享中国机遇的同时,也将为“内循环”的转型升级注入充沛的资本增量。

从“政策面”看中国:工具新搭配,改革新深度

从政策工具来看,2020年的经济“战疫”采用了“货币先行、财政续力”的搭配逻辑。2021年,随着经济循环的修复,货币政策有望率先回归常态,而积极财政有望“减额增效”,保持托底力度。由此叠加改革开放的深度拓展,总体政策逻辑将完成从逆周期向跨周期的转变。

首先,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从近期政策层的表态来看,2021年中国货币政策将围绕两个核心目标展开。其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这一目标预示,2020年货币政策取向料将回归2019年二、三季度状态,并且货币供应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匹配关系亦将向该时期趋近。其二,“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根据这一目标,2021年预计仍将以“稳杠杆”而非“去杠杆”为基调,通过经济增长做大分母是化解宏观杠杆风险的主要途径。由此,2021年货币供给将充分考虑疫情后经济反弹的内生需求,较2020年下半年的边际调整力度不会过大。

综合上述判断,从规模上看,货币政策料将于2021年上半年回归常态化,全年M2增速、社融存量增速的中枢水平预计分别为9.5%和12.3%。从工具来看,全面降准、降息等总量性工具预计难以出现,结构化、精准化的流动性和信贷调节工具将得到更频繁的应用。此外,为进一步推动“利率并轨”,LPR或有小幅的下降空间,但是料不会由MLF利率下行驱动,而是通过改革手段压降LPR市场化加点来完成。

其次,积极财政“减额增效”。2020年中国积极财政大幅加力,财政赤字率提高至3.6%以上,成为“六稳六保”的重要支撑。客观来说,在疫情影响下,积极财政的政策效能依然受到了两方面掣肘。其一,从结构来看,疫情引致财政收入的大幅下降,造成财政赤字的被动扩张(约占赤字增量的36%),部分挤占了用于主动刺激经济的份额。其二,从节奏来看,项目储备、落地施工、资金流转等环节一度受到防疫措施的阻滞,导致上半年财政支出进度明显落后于2019年同期水平,刺激作用和拉动效应难以较快释放。目前,由于国内疫情基本平息,上述两大堵点正在被疏通,表现为三季度以来财政收入显著修复、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支出压力减弱、基建增速延续反弹态势。

展望2021年,积极财政将与实体经济的修复形成正向循环,呈现“减额增效”的趋势。一方面,由于经济运行趋于正常化,积极财政的规模料将适度下调,2021年财政预算赤字率预计降至3%左右,专项债规模亦将有所回调。另一方面,考虑到明年财政收入的增长,以及支出进度的提速,单位财政扩张对经济的提振效应有望增强。因此,“减额增效”的积极财政料将继续对“内循环”提供充分的支撑。

最后,改革红利加速释放。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起步之年。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国改革开放有望加速深化。从长期目标聚焦2021年,以下三个方面料将率先释放改革红利,形成结构性机遇。

其一,数字经济发展。从顶层设计看,“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将是中国经济规划中最重要的关切与竞争力来源之一。展望2021年,随着新基建支撑起产业互联网的运行框架,数字经济会迎来革命性创新,具体表现为经济参与主体开启普遍的数字化转型,而数字技术也成为社会生活质量升级的重要基石,并迎来强劲的需求增长。

其二,国内价值链重塑。面向“双循环”新格局,国内价值链在“拉长长板+补齐短板”的进程中,料将加速拓展为富有深度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加工制造”的完整链条。沿循这一链条,叠加金融市场改革的助力,“科创头雁”、“国货潮牌”和“隐形冠军”三类企业有望实现长趋势崛起。

其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从供给侧看,国内价值链的拓展必然推动城市功能链的延伸,由此未来人口和产业料将向“准一线城市”集中,其中拥有大量高等院校或是政策上有力吸引中高端人才的领跑者将最具发展潜力。从需求侧看,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配合土地改革和户籍改革,将从根本上削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释放更广大居民的发展型消费需求。由此,消费升级重心向低线城镇下沉有望将打开更多高性价比国产品牌的增长空间。

变局催兴替,新局育新机

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中国“双循环”新格局,将加速重构中国经济在世界体系下的战略新定位。展望2021年,在全球走向疫后复苏的漫长道路上,中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强化相对优势。从增长表现来看,在“双循环”的合力推动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料将在一季度强势冲高,然后逐季回归至长期中枢水平(详见附图),全年增速预计在9.2%左右。从物价表现来看,考虑基数效应以及海外需求的反弹节奏,2021年中国CPI和PPI的增速预计将经历“先降-再升-后稳”三阶段走势,年增速预计分别为1.0%和0.8%。

从经济基础映射至金融市场,2021年人民币资产料将富含结构性新机遇。从汇率走势来看,人民币汇率预计将在双向波动中经历“前快后慢”的升值进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预计在2021年上半年降至6.40左右,此后围绕这一中枢弹性波动。从配置方向来看,由于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先冲高、后回归长期中枢,同时考虑到新一轮改革的落地节奏,因此2021年上半年,以经济“深蹲起跳”为主线,人民币资产中对接周期性的部分将有更好的表现;下半年,以改革红利为主线,富含成长性的部分预计将更具长期布局的潜力。

总体而言,立足于全球视野下的增长优势,以及美国大选后国际形势的边际舒缓,2021年人民币资产中的风险类资产有望跑赢避险类资产,对国际资本的长期吸引力料将进一步增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1 20:27 ,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