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经济工作会议四大政策猜想及特征预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1 08: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度最重磅会议提前“泄密”!未来三月行情这样走!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A股市场即将再次进入重磅会议主导的窗口期。 按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12月召开,从历史上看,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直接反馈在即期市场表现上,更重要的是,对于未来一至三个月的A股行情也具有较强的影响。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的两个重大背景是: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卓越成效,让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而截止今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中华民族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即将在今年实现——在这两大“创历史成就”的基础上,顶层将如何部署明年的工作,令人好奇。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殊之处还在于,2021年不仅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而明年随着疫苗上市令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减弱(中国明年经济增速被认为甚至不排除重回2位数!),这都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完美的政策开局才能承前启后; 在外部,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后,将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华尚不明,理性的拜登政府与嘴炮的川普,谁能对付和相处?这也会影响明年的政策制定。另外,中美在疫情防控上的差别导致的中美GDP差距被进一步地“提前缩小”,而中美股市表现今年却显著“拉大了差距”,也让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具期待,却也更复杂。 因此,预计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会聚焦当下的热点经济问题,更将致力于推动长远的历史性变革,对A股中长期走向的影响更为重大。尤其是会议对明年资本市场改革问题的着墨可能涉及较多方面,会直接对A股市场指数表现、市场热点特征、投资者结构等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

                                 
【博览财经分析】短线市场陷入越来越弱势震荡,而中线跨年行情在经过两个月的表现后,市场怀疑在增强。短中线市场都急需破局的变因。而这个破局的关键,外部是不用指望,依靠股市自身也无法完成,恐怕还是要看国内“政策市”会否会给出新方向,而年末最有可能带来“惊喜变化的”,就是即将在12月中下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了。
在我们看来,A股市场即将再次进入重磅会议主导的窗口期。
按照惯例,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12月召开,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作为指导未来一年经济工作重心的年末最重磅会议,从历史上来看,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会直接反馈在即期市场表现上,更重要的是,对于未来一至三个月的A股行情也具有较强的影响。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的两个重大背景是: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卓越成效,让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而截止今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中华民族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即将在今年实现——在这两大“创历史成就”的基础上,顶层将如何部署明年的工作,令人好奇。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殊之处还在于,2021年不仅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而明年随着疫苗上市令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减弱(中国明年经济增速被认为甚至不排除重回2位数!),这都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完美的政策开局才能承前启后;
在外部,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后,将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华尚不明,理性的拜登政府与嘴炮的川普,谁能对付和相处?这也会影响明年的政策制定。另外,中美在疫情防控上的差别导致的中美GDP差距被进一步地“提前缩小”,而中美股市表现今年却显著“拉大了差距”,也让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具期待,却也更复杂。
因此,预计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会聚焦当下的热点经济问题,更将致力于推动长远的历史性变革,对A股中长期走向的影响更为重大。尤其是会议对明年资本市场改革问题的着墨可能涉及较多方面,会直接对A股市场指数表现、市场热点特征、投资者结构等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
而本专题就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一年度最重磅会议的提前解密!指导未来一至三月政策市的干货都在这里了!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结合此前19届五中全会公报精神及十四五规划目标,从券商及学界顶层智囊的评估来看,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集中在四大看点:
其一,今年各类超常规疫情救助与经济纾困政策必将在2021年陆续退出,经济反弹的政策支撑力逐步减少。那么,助企纾困政策将如何退出,其与股市涨跌会否呈现同步趋势?
其二,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退出节奏会怎样配合,以便于尽量减少对经济复苏的影响?
其三,在19届五中全会已明确十四五以“双循环新格局下内循环为主”的大战略下,明年促消费扩内需将是稳经济最重头,那么,至少在明年一季度的大消费机会怎么看?
其四、会议将明确对明年哪些领域作为改革突破重头?其将反馈出哪些行业板块机会?
与此同时,在明年中国经济大概率强势复苏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周期反弹的机遇打开结构改革的空间,从根本上畅通国民经济的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加速数字经济的成长,料将成为本次会议值得期待的新内容。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2021年的两会大概不会再像今年这样延期举行了。所以,在明年一季度,股市提前反馈一些提前披露出来的两会政策热点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
基于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重心的展望评估,这里先给出我们的判断,以及我们对于其给股市影响的看法,下文再一一分析
一,明年助企纾困政策退出必然推出,但“平稳和有序”将成为关键词。而政策面上对流动性的平稳、有序退出,固然核心目的是与经济自身节奏相对应。但对于A股市场而言,如果再考虑到宽松政策退出的同时,决策层必定会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与之做对冲。那么明年的宏观流动性格局虽比今年紧,但也不会差到哪里,这有利于指数在明年(至少一季度)能够保持“稳中有升”的局面的,但指数空间也并没有多少上涨空间(最乐观是,一季度上冲300点),明年仍将是以结构性机会为主的行情特征。
二,明年随着经济循环的修复,货币政策有望率先回归常态(平稳收缩流动性),而积极财政有望“减额增效”,保持托底力度。由此叠加改革开放的深度拓展,总体政策逻辑将完成从逆周期向跨周期的转变。对股市而言,明年将更加侧重寻找“顺经济周期”和“顺政策周期”两大线路的中线机会。前者重点指向最能体现克服疫情影响的线下消费行业。而后者预计将多数指向符合产业升级转型大势的科技概念。
三,扩消费促内需将是明年重头,而2021年促内需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把今年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住宿、旅游、影视娱乐、航空、线下培训等行业板块尽可能的重新激活,恢复生气。对投资者而言,则是结合相关行业实际的复苏情绪,在其中进一步筛选排序投资标的。
四,社会保障、国企改革、要素市场化等重点领域明年都将有重大突破。
1、在后疫情时代,顶层将进一步升级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这将带来疫苗、医疗、大健康的中长期机会。考虑到明年一季度疫情仍难消,从时间上看,可以预料这方面的政策在明年两会上就会最优先出炉并催化即期市场。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以“要素市场化”为着眼点和突破口,分别对应了二胎概念、土地流转概念和国改概念等。尤其国改概念可能会有惊喜。明年以深化国改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国企改革的政策利好会有不少。
3、中国在明年将继续强化对多边贸易体系的推动。而作为落实这一战略的抓手,不排除明年自贸区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多,而前期自贸区部分向自贸港升级也是必然,这仍会带来阶段性炒地图机会。
五,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也必将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头之一。
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包括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深入推进债券市场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大力推动长期资金入市……这六大任务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重点工作的部署。而其对明年A股涨跌空间及结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是,市场普遍也预计,全面注册制可能在明年一季度末开始实施,但股市的预期影响会提前。其对股市表现的影响是,A股整体的流动性格局恐怕会比今年三季度之后的“存量博弈但至少大部分时间成交还能维持在7000亿之上”的局面更为趋紧,要看监管层对货币政策外溢宽容度以及外资、社保等所谓长线资金入场节奏的对冲,来评估整体流动性宽松度,市场将更多体现为结构性机会而并没有太多指数空间。另外,证券板块在全市场注册制下一贯被认为是最受益的,会否有一波表现,也可以关注。
二则,明年局部、阶段性的上市公司强监管是必然的,新证券法的修订可能成为一个亮点。而对偏科技创新的优质公司上市的绿色通道,可能会制造新的一批牛股。
三则,关于债市方面,顶层已开始部署对债市的维稳和整顿,强化审核、收紧规模的一思路也将在经济工作会议被重申,会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
四则,支持境内上市公司跨境换股并购,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投资境内上市公司,也将是明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之一,A股的美股化、港股化会加速凸显。
此外,基金规模爆炸、买基或许会成为明年投资者的一个突出特点。


                                 
                                           决策参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四大政策猜想及股市特征预判                 
【研究员】:大双
结论:其一,明年助企纾困政策退出必然推出,但“平稳和有序”将成为关键词。即,明年的宏观流动性格局会比今年紧,但也不会差到哪里,有利于指数在明年(至少一季度)保持“稳中有升”的局面的,但指数空间也并没有多少上涨空间(至多上冲300点),明年仍将是以结构性机会为主的行情特征。 其二,明年随着经济循环的修复,货币政策有望率先回归常态(平稳收缩流动性),而积极财政有望“减额增效”,保持托底力度。对股市而言,明年将更加侧重寻找“顺经济周期”和“顺政策周期”两大线路的中线机会。前者指向最能体现克服疫情影响的线下消费行业。而后者预计将多数指向符合产业升级转型大势的科技概念。 其三,扩消费促内需将是明年重头,而2021年促内需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把今年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住宿、旅游、影视娱乐、航空、线下培训等行业板块尽可能的重新激活,恢复生气。对投资者而言,则是结合相关行业实际的复苏情绪,在其中进一步筛选排序投资标的。 其四,社会保障、国企改革、要素市场化等重点领域明年都将有重大突破——这将带来疫苗、医疗、大健康的中长期机会;以及二胎概念、土地流转概念和国改概念等阶段机会。尤其国改概念可能会有惊喜。明年以深化国改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国企改革的政策利好会有不少;不排除明年自贸区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多,而前期自贸区部分向自贸港升级也是必然,这仍会带来阶段性炒地图机会。

                                 
【博览财经分析】以下是我们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重点的预判逻辑,以及对股市影响的逻辑推演。
2021年放水纾困政策退出对股市的影响
无论是基于中国经济领先全球的修复进程,还是保持经济政策正常化的治理理念,2021年疫情救助与经济纾困政策的有序退出都是大势所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全球经济金融仍存在众多隐患,疫情退潮的节奏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政策退出的时点、退出的步幅、退出的路径以及退出工具的组合,将是2021年顶层对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的核心,并成为影响经济复苏走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的观点我们认为将会比较符合政策现实。即,“平稳和有序”将成为助企纾困政策退出的关键词。为支持和配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为经济恢复和内需扩大而采取必要的扩张性政策不应过快退出,应相机抉择,维持信贷的平稳增长,避免出现信用过度、过快收缩导致的“踩踏”事件。
从节奏来看,应会小步稳行,相机而动。从工具来看,流动性的“总量”会止步,而“结构”延续。即,2021年,总量性政策工具的力度将大概率停止加码,并有序调降。但是,结构性工具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弱势群体和新兴产业的支持性工具,料将长期延续或进一步迭代升级。这将与“双循环”新格局下的结构性改革形成合力,从短期的扶危救困转向提升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质量。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政策面上对流动性的平稳、有序退出,固然核心目的是与经济自身节奏相对应。但对于A股市场而言,如果再考虑到宽松政策退出的同时,决策层必定会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与之做对冲。结果大概率是,明年的宏观流动性格局虽比今年紧,但也不会差到哪里,这有利于指数在明年(至少一季度)能够保持“稳中有升”的局面的,但指数空间也并不会太高——君不见,券商对所谓跨年行情的展望,多数也只敢喊到3500以上罢了。
简而言之,明年仍将是以结构性机会为主的行情特征,并没有多少指数上涨的空间。
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退出节奏会怎样配合?
尽管今年中国在全球放水最克制、经济复苏最快、产业转型也有一些成绩,但局部的金融风险仍比较严峻,尤其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依然不小,因此,可以预料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是明年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各方面也将继续推动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的下行。这需要央行在保持货币政策“以稳为主,平缓回收”的基础上,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等主体进行定向的“结构性宽松”。
多家券商预计,明年货币政策的总体思路会继续坚持“三个不动摇”:一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二是坚持精准滴灌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不动摇;三是坚持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动摇。正如央行在三季报货币政策报告中说的“未来不会出台大的货币和金融政策,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钱溢出来。”
特别要注意的是,明年要对宏观杠杆率加以重点关注。根据IMF、社科院等一些权威机会的评估,中国明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较大概念或高于潜在增长水平,可能出现经济过热的状况,导致宏观杠杆率过快上涨,应在合适的时间点,通过推进债转股化解杠杆率。
财政政策方面,多位专家分析,2021年财政政策不会延续今年的应急、非常态策略,将回归正常化。财政政策积极取向依然保持不变,但力度较今年会有所降低:不会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在继续实施好现有的减税降费政策下,不会出台新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新政;财政赤字率或从今年的3.6%以上降至3%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也会低于今年的3.75万亿元,可能在3万亿元左右。
简单说,明年随着经济循环的修复,货币政策有望率先回归常态(平稳收缩流动性),而积极财政有望“减额增效”,保持托底力度。由此叠加改革开放的深度拓展,总体政策逻辑将完成从逆周期向跨周期的转变。
对股市而言,明年将更加侧重寻找“顺经济周期”和“顺政策周期”两大线路的中线机会。前者重点指向最能体现克服疫情影响的线下消费行业。而后者预计将多数指向符合产业升级转型大势的科技概念。
明年扩内需如何加码——复苏今年受疫情冲击大的行业是最优先
今年以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态势良好,但“三驾马车”的恢复并不均衡。受疫情冲击,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抑制了消费倾向和消费预期,相对于投资和进出口的恢复速度,消费恢复明显滞后。尤其这次疫情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冲击更大。
基于19届五中全会,明年及“十四五”期间促消费政策将继续加码。通过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等措施,积极释放居民消费市场潜力,增强消费需求和动能,使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其一,收入差距过大是制约总需求的重要原因。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稳定居民预期,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消费能力的空间。
其二,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线,2021年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将从根本上夯实中国居民的消费潜力。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配合土地改革和户籍改革的稳步展开,将削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释放更广大居民的发展型消费需求。由此,消费升级重心向低线城镇下沉,有望打开更多高性价比国产品牌的增长空间。
其三,扩大消费要把稳定就业放在优先地位。稳定就业、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消费才有更大的空间。稳就业除了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以外,未来一个重点是发展新就业形态,因为新就业形态对就业的贡献份额是提升的。要加快恢复餐饮、住宿、旅游、培训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服务业的线上线下融合,来促进消费的回升。
也就是说,2021年促内需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把今年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住宿、旅游、影视娱乐、航空、线下培训等行业板块尽可能的重新激活,恢复生气。对投资者而言,则是结合相关行业实际的复苏情绪,在其中进一步筛选排序投资标的。
社会保障、国企改革、要素市场化等重点领域明年都将有重大突破
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起步之年。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预计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以下重点领域改革加速深化。
一则,在后疫情时代,顶层将进一步升级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大概率提出系统性提升居民福利的政策。明年在稳步加大总量性投入的同时,加快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缩小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落差,使其成为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这将带来疫苗、医疗、大健康的中长期机会。考虑到明年一季度疫情仍难消,从时间上看,可以预料这方面的政策在明年两会上就会最优先出炉并催化即期市场。
二则,“十四五”期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以“要素市场化”为着眼点和突破口。其中,以计划生育“进一步放宽”为核心的人口政策的调整优化、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放松限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国企改革最为值得期待——这些分别对应了二胎概念、土地流转概念和国改概念等。尤其,国改概念可能会有惊喜。
因为,经过多轮国企改革的实践积累,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为新时代国企改革提供了系统的顶层设计。今年9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正式实施。而19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国企混改、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等任务,国资国企改革明年必定加快。
业内认为,伴随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国资监管改革的牵引作用日益凸显。预计下一步围绕优化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一系列改革将加速布局落子。
简单说,不同于像今年这样的危机模式下,国企主要以稳就业、稳就业为主,而在改革上几乎无所作为。明年以深化国改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国企改革的政策利好会有不少。
不过,对股市国企板块而言,无论是在明年一季度还是后面的时间,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还是要看国改的方式和尺度能否有超预期,从而让大资金对已喊了20多年的国改概念“审美疲劳”能够改善。
三则,中国在明年将继续强化对多边贸易体系的推动。今年,新冠病毒的爆发意外地使中国充分发挥作为制造和出口大国的优势,在全球的外贸占比进一步提升,而且在出口提质增效上比较明显,明年中国必将千方百计巩固外贸优势。11月,中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是一个由15个主要亚太国家组成的贸易集团,其中包括日本和韩国。这是有史以来建立的规模最大的自贸集团,约占全球GDP的30%,而这一重大自贸协定的落实还有赖在明年出台更细致的政策。在我们看来,无论是明年拜登上台后,美国对全球多边贸易的可能改弦更张,还是中国为了巩固自身在全球化中的受益地位,中国都会继续强化对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推动。而作为落实这一战略的抓手,不排除明年自贸区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多,而前期已批准的自贸区部分向自贸港的升级也是必然,这仍会带来阶段性的炒地图机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必将对资本市场改革浓墨重彩!                 
【研究员】:大双
结论:除了实体产业质量增长的诉求和市场经济要素性改革,在顶层今年已经多次表达对资本市场的重视,而今年资本市场确实在稳实体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背景下,可以确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在明年及“十四五”期间的改革规划,也会有浓墨重彩。 可以作为这种佐证的是,近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中,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题,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包括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深入推进债券市场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大力推动长期资金入市。而从四季度以来,债务违约潮、多家公司造假、对创业板注册制扩容的总结等因素,也迫使国常会、金融委和证监会等三个层面都围绕六大任务出台了多份政策。因此基本可以确定,这六大任务也会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重点工作的部署。而其对明年A股涨跌空间及结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博览财经分析】(接上文),除了实体产业质量增长的诉求和市场经济要素性改革,在顶层今年已经多次表达对资本市场的重视,而今年资本市场确实在稳实体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背景下,可以确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在明年及“十四五”期间的改革规划,也会有浓墨重彩。
可以作为这种佐证的是,近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中,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题,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包括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深入推进债券市场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大力推动长期资金入市。而从四季度以来,债务违约潮、多家公司造假、对创业板注册制扩容的总结等因素,也迫使国常会、金融委和证监会等三个层面都围绕六大任务出台了多份政策。因此基本可以确定,这六大任务也会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重点工作的部署。
对此我们的看法是:
首先,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是,中国新冠疫苗基本可以确定会在明年一月后大规模在海外上市——印尼、巴西、墨西哥、巴林等大规模采购应用中国疫苗的,都是说的这个时间节点,也就是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从明年初开始快速衰退,中国会有更大的经济回旋余地聚焦国内改革问题。而市场普遍也预计,全面注册制可能在明年一季度末开始实施,但股市的预期影响会提前。
证监会对全市场注册制的思路也已明确:将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九字方针,在保持新股常态化发行的同时,全面总结试点注册制改革的经验,积极稳妥地做好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改革准备
而我们认为,与全面注册制对应的一个关键市场体现,就是“新股发行常态化”,且规模节奏会比今年更大,目的是为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输血力度——据统计,今年截至12月7日为止,年内A股IPO,再融资规模已近1.5万亿元,新兴企业加速登陆资本市场,明年无论融资规模还是偏向创新上的倾向,必定会更大。
其对股市表现的影响是,A股整体的流动性格局恐怕会比今年三季度之后的“存量博弈但至少大部分时间成交还能维持在7000亿之上”的局面更为趋紧,要看监管层对货币政策外溢宽容度以及外资、社保等所谓长线资金入场节奏的对冲,来评估整体流动性宽松度,市场将更多体现为结构性机会而并没有太多指数空间。另外,证券板块在全市场注册制下一贯被认为是最受益的,会否有一波表现,也可以关注。
其二,在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方面,国务院在10月初发布的《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或会是本次会议的指引。基本的思路是:进一步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落实好新证券法,完善制度规则体系,提升上市公司监管水平。全面落实“零容忍”要求,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虚假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也就是说,明年局部、阶段性的上市公司强监管是必然的,新证券法的修订可能成为一个亮点。而对偏科技创新的优质公司上市的绿色通道,可能会制造新的一批牛股。
其三,关于债市方面,由于11月以来国企打破刚性兑付违约潮的来袭,顶层已开始部署对债市的维稳和整顿,央行和证监会明显对发债收紧了——11月下旬金融委会议对“推动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表述,其实就是强化审核、收紧规模的意思,预计这一思路也将在经济工作会议被重申,会延续到至少明年上半年。而其带来的后果是:
1、监管层明年对债券发行规模(必须总量可控)、企业所在行业(是否符合国家转型升级战略)、以及企业自身公司质量能力(内控及偿债能力评估),都会制定更严格的管控标准,所以明年债市持续收紧杠杆没有悬念,信用债打破刚兑也将是大势所趋,未来短中期新发信用债恐怕会出现显著萎缩,并且伴随着无风险利率下行。
2、除了证监会责无旁贷,央行未来恐怕也会更大力度参与进债市维稳的行动中。从货币政策层面来讲,央行当前或许会稍放缓流动性收缩步伐缓解债市风险。但当前的暴雷潮背后的高杠杆问题,恐怕会强化央行在中长期持续收缩流动性的倾向。实际上,央行行长易纲近日也撰文表示,要稳步打破刚性兑付,该谁承担的风险就由谁承担,逐步改变部分金融资产风险名义和实际承担者错位的情况。
3、至少明年一季度乃至更久,还会继续有一批信用债违约,短中期来看信用债市场或许还将面临阵痛,但随着监管层出手,其将会更快的呈收敛之态。
4、当然,政策面恐怕也会引导债市从业人员及机构革新观念。也就是,对评级和发债机构来说,今后对国企发债给优秀评级的迷思恐怕可以告一段落了。对于投资者来说,以前企业债保本保息的观念也要有所转变,未来投资势必更加回归基本面分析。盈利能力不高、资产质量差的企业信用债虽然收益高于平均水平,但是稍有不慎也将面临损失本金的风险。这次暴雷又一次给了投资者一个学习债券市场的机会,选择债券时应回归发债主体基本面,客观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这就需要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风险识别能力。
最后要说的是,辩证看,债市受控,其实有助于资金向股市转移。
其四,支持境内上市公司跨境换股并购,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投资境内上市公司,也将是明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之一,这就涉及证监会与相关部委配合,加快“战投办法”的修订工作。而在对市场的影响力上,外资占比权重相比今年恐怕会加速升高,外资的选股风格对A股的影响也会更深化——2018年以来,沪深两市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持股市值达到了1.35万亿元,已有100余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外资的战略投资者——明年会有更多上市公司被外资战投甚至相对控股,A股的美股化、港股化会加速凸显。
此外,作为对明年全市场注册制和加快新股发行节奏导致的“失血加剧”的对冲,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放宽、放低标准),大力推动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入市(核心是提升权益投资比重),也会在明年做不少工作,因此A股会越来越迈向成熟市场,机构化特征也会突出,而散户赚钱会更难,基金规模爆炸、买基或许会成为明年投资者的一个突出特点。
最后,基于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猜想及明年资本市场改革节奏的预判(而政策市特征下,会议也至多只能指导明年一季度的投资),重申我们对未来一到三个月所谓“跨年行情”的看法:
我们注意到,很多券商从11月下旬开始都开始纷纷鼓噪“跨年行情”,有的券商还是习惯性的用了牛市的字眼。本内参这里需要说明的两点是:我们倒不是不认同其方向,但提醒注意两点“抠文字”的细节。一是,基于流动性总体格局(货币政策在平缓退出,新股发新常态化不改),跨年行情仍是结构性为主的行情,指数空间有限。包括券商也普遍只是敢说上证突破3500之上,但除此之外,并没有更明确,更高的点位判断了。二是,跨年的结构性行情,也存在较大的提前结束可能。
券商当下对跨年行情的主要热点基本都聚焦在顺周期和新能源车上。但一则,新能源车早已是“靠信仰”在推动早已经上天的股价在继续上涨,但随着股价现在已非常夸张,谁也不确定信仰何时会因为政策的出手调控(现在发改委已有清查新能源车滥投资的苗头),而被终结。二则,从下半年至今,相当一部分带有消费属性(白酒不多说,包括航空、旅游、机械)的顺周期股其实已经反弹了不少了,主要是资源类周期板块估值还算低。从历史被割韭菜的惨痛经历看,当券商开始预期一致时,是要谨防行情其实已经到了尾端的时候的。
此外,即便继续看好顺周期还会涨一段,但也必须要强化细分机会的甄别,不是一哄而上了。比如银行股,银行也属于顺周期,但显然目前场内的资金并不足以推动大金融持续张。而且大金融在疫情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在周期板块中是相对较小的。相应地,其在后疫情时代的弹性也是相对较小的。
再比如,顺周期当下最受市场认可的方向还是有色、石化和煤炭等资源股,但根据我们对中央政治局会议促内需的分析。复苏今年受疫情冲击最大的餐饮、住宿、旅游、影视娱乐、航空、线下培训等行业板块,是明年政策最优先,所以也不排除明年,这些板块会接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2-4 01:53 , Processed in 0.13782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