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2.2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2 08: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官媒重提“企业家精神” 看似不经意的企业家名单大有深意》:2018年以来,有关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引发热议。2018年11月和2020年7月,国家领导人两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充分肯定了非公经济的巨大作用,给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但也寄予了新的期望。

时代在前进,“企业家精神”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上也有新的定义和内涵。文章提到,如今企业家面临的时代要求,即中国需要一批更尊重发展规律的企业与一群更遵守市场规则的企业家,上述6位知名企业家,无疑是他们当中杰出代表。




                                           热点聚焦
                 



另个角度“看世界” 世界500强里看中美竞争真相                 
【研究员】:WH
在某个行业里,如果多家“五百强”企业都来自于同一国,这个行业就是这个国家的“根据地”——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德国和日本的汽车企业,美国的保险,中国的建筑承包商.......这些都是各自国家经营多年的“老牌根据地”。另外,因为世界五百强的数量是固定的,只要有一家新的企业上榜,就必定会有一家被挤出去。某种意义上来看,“世界五百强”榜单上企业的变化也反映了大国实力的此消彼长。

                                 

【博览财经特稿】虽然我们经常听到“世界五百强”这个称号,但是其实我们多多少少都低估了它的意义。

“五百强”其实是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五百强”榜单可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去了解大国经济格局最简单的工具,虽然它有时候不太准,但总体上是很稳的。

先提醒一下:现在媒体上有各种各样的“五百强”,各自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今天只讨论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的“世界五百强”。

事情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公布了“世界五百强”榜单。那一年的“世界五百强”中,有149家企业来自日本,有151家企业来自美国,只有3家企业来自中国。

年纪大一点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那时候,肯德基、麦当劳是“高档餐厅”;《意林》和《读者》上,“德国下水道”“美国老太太”和“日本夏令营”的故事广为流传;谁家孩子能在外国留学或者定居,其牛逼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我家房子拆迁了”。

毕业生想进外企,大学生在学外语,高中生在追“后街男孩”,初中生在看“美国大片”,小学生要吃“麦当劳”——那是一个“外国=优秀”的年代。

刚刚过去的2020年,尽管疫情肆虐,《财富》依旧敬业且顽强地公布了年度“世界五百强”榜单。在2020这个意义重大的年份里,“中国队”的规模首次超越了“美国队”:共有133家中国企业和121家美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这是开天辟地头一次。(PS:不晓得是不是因为2020年美国疫情过于严重,美国有几家连锁药房的业绩比中国银行和本田汽车还要高。)

2020年的“世界五百强”,中美两国的企业加起来,占了一半。1995-2020的25年,我们从一个孱弱落后的经济体,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只能说:大人,时代变了。

世界500强的意义

如果市场是一个食堂,那么企业就是食堂里拿着刀叉筷子准备大快朵颐的食客。只不过,食堂里是有竞争的。

强壮的人冲在前面吃肉,瘦弱的人就只能在后面喝汤。当然,也总会有一些天赋异禀的“神仙”,他们犯不着参加这种“不体面”的争抢——他们会被请到二楼雅间,在里面慢条斯理地吃着精心烹饪的、最肥美的鱼肉。

世界五百强企业,就是那些壮汉或者“神仙”,他们能吃到市场上最多最香的肉。

一般的企业,就如同那些瘦弱的人,只能喝一点汤。当然他们中的一些,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逐渐成长成为一个壮汉。

营业收入,是《财富》世界五百强的评价指标。营业收入越高,就代表这家企业能在市场上吃到更多的肉。

反过来,如果很多“五百强”公司都来自于同一个行业,也就说明这个行业是一个装满食物、能喂饱很多人的“大盘子”——典型例子就是:世界五百强里聚集了五十家银行,但只有一家油气设备制造商。

在某个行业里,如果多家“五百强”企业都来自于同一国,这个行业就是这个国家的“根据地”——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德国和日本的汽车企业,美国的保险,中国的建筑承包商.......这些都是各自国家经营多年的“老牌根据地”。

另外,因为世界五百强的数量是固定的,只要有一家新的企业上榜,就必定会有一家被挤出去。某种意义上来看,“世界五百强”榜单上企业的变化也反映了大国实力的此消彼长。

中国企业从3家变成133家,天知道被挤出来的这130个座位原来属于哪些国家。我们只知道,从1995年到2020年,日本上榜企业的数量断崖式下跌,从149家掉到了只有53家。

五百强企业和一个国家的经济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玄妙的相关性:庞大的经济规模养育了众多的五百强企业,而这些企业同时又撑起了更大的经济规模。

我个人的看法是:通过观察一个国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我们能看出关于该国实力和市场地位的相关信息。

从产业角度比较中美500强企业

通篇看完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榜单之后,我就只有一个感受:放眼全球,中国是最接近美国的国家。

根据五百强的分类,500家巨头企业总共涉及大大小小56个行业。在绝大多数行业里都能找到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身影。

而其他强国,比如德国和日本,尽管在某些行业内很突出,甚至能形成垄断地位,但在大多数别的行业中,根本找不到丝毫他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我们从来没见过韩国的矿山企业,也从来没见过俄罗斯的通信设备公司。

而中美两国的企业,简直是遍地开花。为了方便进行中美之间的比较,把这56个行业里的部分行业按照各自的特性进行了分成了四类,然后我将根据中美企业在这四类产业中的表现,观察中美两国的竞争格局。

这四个产业分别是:基础产业、制造业、消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1、基础产业:中国全面超越,美国有一个“秘密武器”。

根据经济学的相关定义,基础产业是为加工产业提供原材料、动力、基础条件的各产业部门的统称。

简单粗暴来说,基础产业就是那些“离开之后就活不下去”的产业......电力、能源、采矿、铁路、通信、石油......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底线和保证。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越发达,就能给国民经济提供越充足的后劲,这个国家就能够生产越多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根据2020年部分基础产业的中美入围企业数量对比,显然:中国能够给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以满足生产需要,中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称号实至名归。

钢铁冶金类企业,总共18家,中国上榜13家,美国0家。

采矿和原油生产企业,总共23家,中国上榜14家,

其中石油企业2家,煤炭企业12家,美国1家石油企业上榜。

钢铁和采矿对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钢铁冶金和采矿企业衰落的背后,恰恰也是美国制造业和工业的整体萎缩。类似的结论也可以在工业产值、塑料产量和用电量的比较中得出。

中国年发电量超7.5万亿度,世界第一

中国化纤年产量5827万吨,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量70%以上

中国塑料年产量占全球25%,也是第一......

至于基建,我觉得这个几乎没有比较的必要,毕竟,我们是全球知名的“基建狂魔”嘛。

不过,基础产业的发达,是一个喜忧参半的事情。强大的基础产业可以保证一个国家不至于陷入空心化,但强大的基础产业,也往往意味着整个国家仍然处于粗犷低科技生产的阶段。

基础产业中,最让我个人感到担忧的是农业。这也是基础产业中美国唯一“吊打”我们的行业。粮食行业中,美国有四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中国0家。

世界四大粮商“ABCD”中,前三家都是美国企业。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控制在“四大粮商”手里(四舍五入,全球一半以上的粮食交易都掌握在美国人手中)。

除了规模,“四大粮商”还掌握了从上游育种到下游经销的渠道,可以说是完全控制了全球的粮食市场,还掌握着粮食的定价权——如果中国没有“耕地红线”和战略粮食储备,那之后的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不过,虽然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充分的保障,但我们在粮食安全上依旧必须谨慎小心,希望在未来最好能有一家中国企业进入“四大粮商”的圈子之中。

2、制造业:中美势均力敌,“中国制造”急需升级。

制造业是工业中最为核心的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

在基础产业中,相比中国,美国的表现非常一般,但美国制造业的实力仍然不容小觑。比如,工程机械领域,美国上榜3家,中国0家。

虽然徐州重工、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的工程机械产品越来越好,市场也越来越大,但是相比起美国的CAT(工程机械)、帕卡(重载卡车)和迪尔(农业机械),国内三家仍然没有进入500强。

工程机械的主要客户是建筑和工程的承包商,而美国本土的建筑工程产业并不发达。显然,美国的工程机械产品主要依靠的是海外市场并且在海外市场上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出海,对中国品牌来说不是选择,而是必须。

虽然美国工业总体上在萎缩,全靠高科技在撑着,但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仍然足够让中国企业流口水了——卡特彼勒享有16.2%的市场份额,比中国厂商加起来都多。

医疗器械产业也是如此:五百强名单上仅有两家医疗器械企业,一家是美国雅培,另一家是总部位于爱尔兰的美敦力。然而,后者只是注册在爱尔兰,实际的运营总部仍然在美国,骨子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企业。

在制造业的比较中,比较让我关注的是汽车和制药产业。

汽车行业中,美国福特和通用分别排名31/500和40/500,而上海汽车排名52/500,在2019年,上汽排名39/500,高于宝马、日产、现代等品牌。

2020年,上汽集团旗下销售了150多万辆大众系汽车,146万多辆通用系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则堪称是国产之光,卖出了160多万辆。凭借着强大的营收,上海汽车排名很高,但如果没有五菱这种国民神车在扛着,恐怕上汽的收入最终全是靠的合资品牌。

在制药行业里,世界收入最高的制药企业是中国华润。排名79/500,营收超过900亿美元,比辉瑞、诺华、默沙东、拜耳、葛兰素史克之类的世界顶级药品企业都要高。

我认为这个数据太过于诡异且违反常识,应该是《财富》杂志把整个华润集团都算进来了,毕竟华润也有制药部门,勉强也算是药企。另一家中国药企,中国医药集团,主要业务是药品经销,其实严格来说不该算是药企的。

3、消费产业:美国全面领先,中国消费贡献不足。

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美国消费类企业有19家,中国只有两家,一家是苏宁易购,一家是屈臣氏的母公司,李嘉诚的长江和记。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光顾的商超、饮料、食品、文娱、个人护理、服装等常见的消费品公司中,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

是的,消费品没有什么高科技,没人会用消费品来“卡脖子”,我们也不可能被消费品卡脖子。但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经济体,已经完全没办法离开消费了。

美国以科技为代表的高级制造业的确很强,但这并不是美国经济最大的支柱,实际上,美国GDP的70%都是靠居民消费撑起来的。也就是说,三亿美国民众的消费规模约等于整个中国的GDP,而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只有34%。

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消费力一日不解放,中国经济就一日无法超越美国。

美国的超市中堆满了各种Made in China的产品,我们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国内市场,但我们却没有哪怕一个风靡全世界的消费品牌。大概这就是中国产业的苦涩之处吧——在产业链上,我们仍然处于较为低端的“代工厂”“加工厂”地位,像是设计、品牌、渠道这种有油水的部分,都被别人瓜分了。

4、高新技术产业:中美的核心竞技场,台湾是关键节点。

现在,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了中美竞争的“主战场”。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无疑已经成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电子电器生产商中,中国有六家企业上榜,分别是:鸿海精密仪器(台资),和硕(台资),美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海尔,格力。美国只有霍尼韦尔一家上榜。

计算机制造商中,中美各有四家企业上榜:中国有联想、广达(台资)、仁宝(台资)、纬创(台资),美国有苹果、戴尔、惠普、慧与(由惠普拆分而来)。

互联网企业中,中国阿里、京东、腾讯和小米上榜,美国亚马逊、Alphabet(谷歌母公司)和Facebook上榜。

通信设备中,中国华为排名49/500,美国思科211/500。

半导体元件产业,中美各自有一家公司上榜:台积电 VS 英特尔。

唯一一个“人有我无”的领域是信息技术服务,这个行业的巨头是美国IBM和注册在爱尔兰,实际上是美国企业的埃森哲。

从企业数量来看,中美在科技领域势均力敌。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够发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中国头部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中,有一半都是台资,半导体行业更是只有台积电一棵独苗。

尽管不论如何台湾都属于中国,但现实世界里的宝岛上又是什么景象,我们也很清楚。因此,台湾就成了中美博弈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战略节点。

所以,我们也就懂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呼吁“和平统一”——对中国人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和平、安全、稳妥地实现两岸统一,那么中国高科技行业的尴尬问题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中国五百强的问题:赚钱能力不强

以上是对五百强榜单上、不同行业内部中美企业的横向比较。总的来说,中国和美国之间各有千秋,打的有来有去。但显然,中国的优势项目集中在了较为低端的基础产业,美国的优势项目则集中在了高端的制造和品牌上。

这样的结构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企业的赚钱能力不强。

当然,这个“不强”是相对的,相比起美国企业,中国企业的赚钱能力差了点,但相对于欧洲和日韩的企业,中国企业还是非常能打的。

中美企业盈利能力的对比,可以参考以下数据的对比:

第一回合【基础行业】

中石化VS埃克森美孚

中石化营收远高于埃克森美孚

但埃克森美孚利润远高于中石化

第二回合【高新技术产业】

鸿海精密VS霍尼韦尔

鸿海精密的营收是霍尼韦尔的近5倍

而霍尼韦尔在利润上直接一个超级加倍

第三回合【高新技术产业】

苹果这种超级巨人就不一起讨论了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联想和广达

两家加起来,营收比惠普要高很多

然而两家的利润一共只有惠普的三分之一

第四回合【高新技术产业】

华为VS思科

华为的营收是思科的两倍

思科的利润却比华为高了很多

在四个回合的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哪怕是技术强大的华为和规模巨大的中石化,就算营业收入远远高于对手,甚至技术上也领先对手,利润却比对手低很多。

这里不得不感慨美国企业的本事:尽管也有一些扬眉吐气的中国企业和经营不善的美国企业,但总体来看,在所有五百强企业中,美国上榜企业的利润占了五百强总体利润的40%以上。

问题就来了:美国企业凭什么这么能赚钱?我们要怎么做?

尾声:赚钱的能力与国产替代

美国企业之所以普遍这么能赚钱,根本来说就两个字:技术,技术,还是技术 。

我们先来复习一些最最基本的概念:利润=价格-成本

这个等式,是最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以至于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生活常识”。企业如果需要提高利润,那么就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拉高单价,要么降低成本,当然,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是——我全都要。

提高商品价格的途径就是增加附加价值,石油和空气一样是大自然的馈赠,但油价却经常高居不下。石油公司只要搭建好油田,石油就会从地里源源不断地喷射出来,于是就形成一个近乎“无本万利”的买卖——产品本身是免费的,但交到你手上的时候,它就有了价格。类似的生意,还有靠贷款利息获利的银行。

如果产品本身不是“大自然的馈赠”,另外一种提高附加值的办法就是让它“变得”昂贵:要么靠技术,“把沙子卖出黄金的价格”,比如芯片;要么就做成品牌,比如一个手提包就十几万几十万的爱马仕和香奈儿——高技术力或者品牌强势的企业,也总能够获得超高的利润。

所以,世界五百强之中的“利润王者”们,往往就是那些资源、金融或高科技企业。

除了资源和银行、金融类的企业,世界五百强利润榜前十名的企业,正是那些赫赫有名的科技巨头——苹果、微软、Alphabet(谷歌母公司)。

为什么企业的利润如此重要?

答:因为利润背后是力量,是掌控稀缺资源的力量。

这里的稀缺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石油、金钱、先进技术。

美国的整个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末段,以高科技和创新作为主要的驱动力,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资源。简单来说,他们只需要“画设计图”就能够赚的盆满钵满,至于钢铁、木头、塑料,这些交给其他人生产就可以了。

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讲的其实是差不多的故事——为了消除美军的高科技优势,中国人不得不在外太空引爆一场超强的EMP(电子脉冲)来对联军所有电子设备进行“全频带阻塞干扰”。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种降维打击——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科技世界,除非所有人都自愿回到那个没有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的时代,否则美国的科技公司将永远在产业链的山巅上进行收割。(个人吐槽:苹果越来越贵不说,而且现在连耳机、充电器都不赠送了)

中国还有六亿人的月收入不足1000元,只有他们的收入提高了,中国的消费和社会经济的活力才能完全释放出来。如果我们总是在做外国科技企业的“代工厂”,总是赚点辛苦点,那么年轻人便只能选择在电子厂上班,不仅要面对各种有毒物质,还要面对微薄的薪水和越发逼仄的生存空间。

如果我们要避免这种局面,那么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

掌握自己的核心科技!实现国产替代!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就已经通过对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观察梳理清楚了中美竞争的全局了:

中国,一个几乎从废墟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花费了70年的时间,实现了属于自己的工业化,将自己的企业组团送上了世界五百强的榜单。

但中国毕竟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技术优势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产业结构还比较“落后”——基础产业强大,制造业未成熟还没有完全进军国际市场,高科技产业仍旧在追赶路上,消费产业就更是未来的任务了。

而美国,已经到了产业发展的最后阶段:淘汰了基础产业,制造业完全渗透进入了国际市场,高科技产业成为了主要产业,消费产业也蓬勃发展。

美国,的确强大。但我们最终并非生活在一个真空球之中,现实环境是:疫情之下,拥有最高科技水平的美国却成了全球最差的榜样:内斗、腐败、失职、混乱......这种事情并不仅仅发生在电视里,也发生在现实中——我的一位在美国留学的朋友最近得知:上学期曾经教授他们课程的教师,前一阵子因为新冠去世了。

美国的现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不妙的可能:高科技是有益的,但仅限于为人类造福的情况下。如果科技背后的资本利用“技术霸权”为所欲为,其破坏力则更甚。

我们应该且必然应该对中国抱有信心:绝不仅仅是因为五百强排行榜上我们的企业最多,更是因为我们在当下这个时代中的发出的声音: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来源: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 作者:星海情报局)



                                 
                                           政经观察
                 



官媒重提“企业家精神” 看似不经意的企业家名单大有深意                 
【研究员】:WH
中国当下,呼唤的是企业家精神的“2.0版本”,“野蛮生长”的激进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摒弃。新时代的企业家,既要有时间的积淀,脚踏实地,专注本业,又要守正创新,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更要给别人留下“活路”,留下空间。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上海证券报》刊登的一篇题为《高质量发展,岂能缺少企业家精神》的评论文章,引发广泛关注。由于该报隶属于大名鼎鼎的官媒新华社,文章一出,便吸引了不少眼球。

众所周知,官媒惜字如金,很多文章不经意间,就成为时代的风向标。

6位企业家榜上有名

文章从一开始便将企业家的重要性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用肯定的语气,高度赞扬中国杰出企业家在创业之初“敢为天下先”的拓荒者精神。在文章当中,民营企业家们也被称为冲出当时僵硬经济体制羁绊的“领跑者”。

不愧是头部官媒,文章仅用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四十年的时代变迁和几代人的艰辛历程。几经沉浮的商海,曾经的领跑者到如今,不乏失意者、掉队者、功亏一篑者。

但更多的企业家成功地“存活下来”,厚积薄发,继续成为行业和时代的“领跑者”。

文章列举了中国企业家的典型代表,如华为任正非、比亚迪王传福、格力董明珠、福耀玻璃曹德旺、小米雷军、正泰集团南存辉、腾讯马化腾。这些企业承载着中国民族品牌的百年梦想,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和创造的代名词。

让我们来看看这6位企业家的卓越贡献:QQ和微信,从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就成为数亿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马化腾为全中国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即时通讯工具,并且不断在更新、完善,惠及了千家万户。微信也跨出国界,进入国际即时通讯和支付领域,为更多的用户服务,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通讯和支付平台,这是中国民族品牌的骄傲。

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手机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青睐,优秀的产品设计与卓越的性能,赢得了海外用户的信任,华为设备和华为服务和一同走向世界,走向全球万千用户,中国智造已经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华为也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言人、让中国民族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在低压电器和光伏设备领域,领航人南存辉30年如一日,把正泰电器做成中国和世界知名品牌,在世界各地,很多产品的关键零组件,都镌刻着正泰产品标志,正因为有了正泰光伏产品,世界上许多偏远地区有了高性价比的电能解决方案,正泰正在通过优质设备,把电能带给每一位客户。

一段时间以来,石油供应的受制于人也成为热门议题,王传福领导的比亚迪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对标特斯拉等先进企业,在短短数年时间大幅缩小差距,发展和完善了一整套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生产体系,形成量产,比亚迪汽车在电池安全、车身安全、底盘稳定性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产品不仅受到国人青睐,还把不少车型推广到了欧美地区,在汽车制造这个欧美日韩独霸天下的领域,拥有了中国品牌一席之地。

更多的企业家,在发展企业生产的同时,注重回报员工和社会,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侧重的是员工归属感,格力几乎每年都有新动作,从全员分房、到全员持股,让格力能够行稳致远;

“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福耀玻璃自上市以来,累计发放A股股息达167亿元,曹德旺个人则累计向社会捐赠约120亿元。

出身手机制造商的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更加注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今小米大刀阔斧地进入芯片和人工智能行业,靠得就是不断与强者联手,不断与业界精英企业合作。

当今中国需要什么样企业家?

这份看似不经意的上榜企业家名单,其实大有深意。2018年以来,有关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引发热议。2018年11月和2020年7月,国家领导人两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充分肯定了非公经济的巨大作用,给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但也寄予了新的期望。

时代在前进,“企业家精神”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上也有新的定义和内涵。文章提到,如今企业家面临的时代要求,即中国需要一批更尊重发展规律的企业与一群更遵守市场规则的企业家,上述6位知名企业家,无疑是他们当中杰出代表。

这些“业界领袖”都是所在行业的“领航者”,他们成功地带领自身企业在高速增长的时代完成了“量的积累”,现在他们又引领整个业界,转换动能,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迈进。

细心的网友发现,互联网巨头马云,未被提及。其实,2年多以前,马云已经出现在《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之列,该名单是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蕴含着国家对这些企业家数十年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

实际上,马云头顶的光环当中,不乏各类“优秀企业家”的名号,马云还被列为“浙江省十大知名企业家”之首,反映出马云在中国经济界的实际份量和独特地位。

无疑,马云依然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他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贡献是无法一笔带过的。当然,马云所在的互联网行业,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在过去很多年里,互联网行业部分领域的无序扩张,造成了“一家独大”或“多家独大”的局面,催生了不少泡沫,新增了不少问题,特别是衍生出的金融风险,引起了监管方的注意。

中国当下,呼唤的是企业家精神的“2.0版本”,“野蛮生长”的激进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摒弃。新时代的企业家,既要有时间的积淀,脚踏实地,专注本业,又要守正创新,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更要给别人留下“活路”,留下空间。

要“百花齐放”,不要“寸草不生”

文章当中提及的知名企业家,几乎都在《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之列,包括任正非、王传福、曹德旺、雷军、南存辉、马化腾。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与马云一样,既是行业翘楚,又是科技先锋,所不同的是,他们所在的行业,大部分具有“充分竞争”的特质,自身发展的同时,业内生态呈现“百花齐放”格局,而非互联网电商入场以后的“寸草不生”。

联想到马云近半年来的“跌宕起伏”,不禁让人对该文章释放的强烈信号有了更多联想。

本文当中6位优秀企业家多集中在汽车、医药、制造业、消费等领域,也包括方兴未艾的互联网行业。

中国企业家仅用20多年的历史,便已走完欧美同行上百年才走完的路,他们的产品、设备和服务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国内外产业分工链条上的关键环节,他们的商业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他们的生意伙伴遍及五湖四海。

但是,商海当中的傲立潮头,并不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最完美诠释,中国企业家自清末张謇、荣德生等人以降,是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兴衰荣辱紧密联结,他们生意场上生财有道,危急时刻纾家救国义不容辞,他们通常又被称为“民族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丰富内涵载体。“义利相济”、“识大体、顾大局”是他们成功背后最大的秘诀之一。

在这个特殊时刻,官媒重提“企业家精神”,以及6位商界精英榜上有名,或许想释放这样的核心信息:在这个时代,浓厚的“家国情怀”,更企业家精神最高境界的体现。(来源:潇湘经略 作者:潇湘)



                        

警惕政策宽松边界和资产泡沫化极限博弈临界点到来                 
【研究员】:WH
但当货币洪水一波又一波袭来时,大堤也有决口风险,即使是核心资产。近期是A股年报业绩预告季,七成公司预喜,很多头部公司业绩表现也很不错,却出现了明显的调整。看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其实逻辑也很简单,不是公司不好,而是估值过高,对业绩有更高的要求,存在了所谓的“预期差”,从而出现了短期的决口。

                                 

【博览财经特稿】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爆发,全球央行一致选择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了危机应对模式,只是力度有所不同,结果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和史诗级的资产泡沫大狂欢同时上演。

今年伊始,资产泡沫还在继续,全球央行政策取向却大相径庭,欧美日无底线宽松根本停不下来,中国流动性拐点却越来越近。虽然不管是哪种选择,一旦出现预期差和时间差,短期调整都不可避免,但我们还是要尽量找到货币大洪水中的诺亚方舟,筑牢守护我们财富安全的防护堤。

全球货币政策:一个地球,两个世界,陷入金德尔伯格陷阱

全球货币政策无法协调,和国际公共产品无人提供一样,陷入了典型的金德尔伯格陷阱。欧美日启动经济黔驴技穷,只能无底线宽松,中国为抑制资产泡沫,只能收紧流动性,出现了各国以邻为壑的特征。

1、欧美日践行MMT理论,无底线宽松根本停不下来。

当前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实行无上限宽松,践行所谓的MMT(现代货币理论),似乎货币之水天上来,结果资产泡沫也随之而来。但由于海外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疫苗接种进展不及预期,经济活动和就业远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无上限宽松根本停不下来,目前并没有看到全球流动性拐点的迹象,近期主要国家央行新年的首次议息会议都透漏出宽松的信号。

欧洲央行:还有进一步宽松的可能,可以继续下调负利率,增加购债规模。虽然市场预期负利率已经没有太大的下调空间了,但拉加德却表示,只要有需要,欧洲央行“准备调整所有工具,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预计除了进一步降息,还有扩大资产购买规模等,从中可以看出欧央行实行无上限宽松的决心。主要原因是欧洲经济还很脆弱,德国已将2021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4.4%下调至3%,再加上欧元汇率相对走强,加大了经济的不确定性,只能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对冲。

美联储:整体偏鸽,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不会过早缩减QE,提高对短期通胀的容忍度,但也暗示了经济复苏在放缓。美联储召开了拜登上台后的首次议息会议,维持当前的货币宽松政策不变,继续当前购债计划,并承诺如有必要,会进一步加大资产购买力度,货币宽松主基调不变,无视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主要是疫苗接种进度远不及预期,疫情还很严重,对于经济复苏的担忧依旧存在,如果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再次探底的风险仍值得警惕。

日本央行:经济复苏仍面临多重挑战,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日本央行将2020财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从-5.5%下调至-5.6%,表明疫情对经济冲击依旧存在,这对本就增长乏力的日本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经济形势严峻,复苏前景不明。为助力经济增长和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日本央行选择继续负利率,并持续QE购买长期国债。

2、中国信奉凯恩斯主义,流动性拐点渐近的信号越来越明显。

反观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谨慎克制,自从去年二季度经济触底回升后,5月以来就暂停降准和LPR降息,货币逐渐回归常态化。特别是今年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会边际收紧,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给货币政策定好基调了,维持紧平衡。虽然是不转急弯,不会骤然转向,易纲行长也声明货币宽松不会过早退出,但要特别警惕临界点,不要抱有过高的宽松预期。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提示资产泡沫风险,暗示货币政策适度转向,流动性拐点已经越来越近,以下三大信号值得关注。

一是社融和M2增速开始回落,信用扩张明显放缓。12个月滚动社融增速9月就已经见顶,存量社融增速11月开始回落,M2增速12月大幅下行。整体来看,12月金融数据明显不及市场预期,虽然实体融资较为强劲,但考虑到三道红线和房贷集中管理后地产融资收紧、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非标规模压降等因素,宽信用已经接近尾声。

二是逆回购地量操作,推动短端利率快速走高。月底年初市场预期流动性相对宽松,央行却连续三天20亿元地量逆回购,为近十年最低水平,节前就净回笼资金2300亿,资金面突然收紧,导致资金价格快速攀升,隔夜Shibor月初还不到1%,一度罕见触及9%,现为3.282%,国债逆回购GC001最高为9.99%,创下两年来新高,资金面十分紧张。虽然短期资金面压力会有所缓解,但对宽松的预期不可过度乐观。

三是上调房贷利率,相当于结构性加息。为了配合地产调控,避免核心城市楼市过热,不少一线城市银行暂缓按揭贷款,严控购房贷款。广州四大行和股份行更是率先上调房贷利率,在LPR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加点数,实现结构性加息。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沪深调控升级,北京调控本就严格,为防止热钱涌入,成为货币蓄水池,广州不得已加大信贷调控力度,这也向市场传递出流动性变化的信号。

3、全球央行“以邻为壑”,货币政策无法协调,出现了平行世界。

对比发现,欧美日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不太相同。美国新政府上台后,总统拜登、财长耶伦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是宽松的拥趸者,一拍即合,一致选择了宽松刺激。不仅不会退出QE,还会进一步增加财政赤字规模,继续开动印钞机,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刺激经济。具体原因也不用赘言,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内部矛盾突出、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等等。自然会选择暂时回避资产泡沫、债务负担等问题,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权,可以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并向全球转移问题,当然这也会消耗美元信用。

中国选择这个时候适度收缩流动性的意图也很明确,避免杠杆快速上行加大金融风险、配合核心城市房地产调控、抑制资产泡沫、严防空转套利等一系列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基本面向好,要素市场化改革和需求侧改革还会进一步释放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有底气也有韧性。当然中国的货币也不是快速转向,大方向还是宽松,预计2021年M2增速在8%-9%左右,单看数据其实并不低,只是相比2020年边际在收紧,也不可能快速转向,所以短期也无需过度悲观。

中美货币政策取向不同,主要是两者发展阶段不同、主次矛盾不一,所以后续我们会看到欧美日践行MMT继续大水漫灌,中国坚持凯恩斯主义注重流动性调节,一个地球,两个世界,平行世界越来越明显。这是个未知领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进一步加剧。

全球资产走势:不同的选择,同样的结局,警惕预期差和时间差

虽然欧美日的MMT已经脱离了传统金融学理论,但资产的底层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由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共同决定的。2020年史无前例的货币大宽松具有绝对主导地位,主要是全球严重衰退,宽松预期基本被打满了。随着全球宽松预期的不断强化,资产价格疯狂上涨,迎来了史诗级的资产泡沫。2021年货币宽松和资产泡沫还在博弈,一旦预期差和时间差出现,调整也会随之而来。

1、政策宽松的边界和资产泡沫化的极限还在博弈,警惕临界点。

目前来看,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估值都已处于历史相对高位,波动会明显加大。流动性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核动力印钞机制造的货币洪水是指数级别增长的,而基本面好转属于宏观低速问题,是代数级别的变化,适用于经典的牛顿力学定律,一旦两者出现较大程度的偏离,存在预期差和时间差,就很容易造成市场巨震,甚至可能直接刺破泡沫,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想的连锁反应。

2、美股:宽松在预期之中,但基本面跟不上,警惕潜在的风险触发因素。

虽然议息会议上美联储态度偏鸽,维持量化宽松,但这是在投资者预期之内的,所以对市场正向作用不大。反倒是鲍威尔透漏出当前疫情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在放缓,就引发了市场巨大的担忧,VIX恐慌指数飙升60%,创下近3个月新高,避险情绪升温,美元指数上行,与此相对的是美股高位回调,纳斯达克指数跌幅一度超过3%。

确实美联储也别无他法,只能继续量化宽松来维持资产泡沫,这样金融市场对于宽松会越来越依赖,反应也会越来越钝化,泡沫越来越大。但是这样的市场极其脆弱,一旦出现偶发的风险触发事件,都不用是黑天鹅事件,就会造成巨大的冲击,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近期散户逼空机构的投机行为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市场波动明显加剧,引发对投机的担忧。其实这些疯狂现象无疑是美联储大放水导致的流动性泛滥的一个映射。更深层次原因是宽松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美国散户逼空机构,掀翻了现行的市场规则,表达了对现行社会规则的不满,反映规则和体系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这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这不会只是一个开头,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散户暴动,可能是决口的开始。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A股:流动性拐点渐近,高估值会首当其冲,风格快速切换。

前端时间,由于跨年流动性宽松和拜登刚上台无暇顾及中国,股市迎来短暂的蜜月期,沪深300、创业板指等核心指数均创下新高。现在A股正处于牛市后期,估值处于相对高位,会对流动性更加敏感,警惕预期差。

节前市场连续调整,几乎全线暴跌,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获利盘兑现、业绩预告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外,最主要的肯定是央行净回笼资金使得流动性突然紧张,流动性趋紧预期升温。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货币政策远未转向,央行更像是在测试市场,连续调整后又开始释放流动性呵护市场,春节前无需过度悲观,但波动和分化还会继续,业绩改善明显的顺周期低估值板块会相对安全,而缺乏业绩支撑的高估值科技成长板块则有回调风险,市场风格快速切换。

真正的考验期很有可能是在一季度末和二季度初,一旦经济复苏超预期,甚至出现过热的苗头,通胀抬头倒逼宽松加速退出,股市本就有调整的隐忧。正好那时年报和一季报公布,缺乏业绩支撑的高估值个股极有可能出现戴维斯双杀,很容易引发市场巨震,要有心理准备,提前做好应对策略。但也要注意的是,一致性预期往往不太准,因为有人会提前抢跑。所以,虽然2021年A股还有结构性行情,但对于普通投资者,第一要务就是要降低投资收益预期。

寻找诺亚方舟:中国是全球资产高地,核心资产是洪水防护堤

尽管中国不希望再重蹈大水漫灌的覆辙,但一个世界,两个地球,全球货币政策缺乏协调,各自为战,中国也无法阻止外部世界的洪水滔天。财富保卫战已经打响,从理性投资者的角度说,泡沫来了,要保证身在其中,拥抱核心资产,享受泡沫的狂欢。但也要赶在泡沫破裂之前尽早走,否则即使是核心资产,短期也会有大堤决口的风险。

1、中国是全球资产高地,未来十年资产市场繁荣可期。

从宏观形势看,中国疫情防控得力,经济复苏全球领先。双循环新格局确立后,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深化改革,坚守实体发展的定力,激发科技创新的潜力,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惊险跳跃,未来前景可期。

从金融政策看,中国宽松相对克制,具有不断扩大的利差优势。欧美日继续无上限宽松,负利率是大势所趋。中国货币政策维持谨慎克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仍然比较高,利差不断扩大。全球市场的金融环境进一步质变,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加大。

从汇率走势看,人民币汇率有基本面支撑,长期仍有升值空间。由于美国财政刺激力度加大,财政贸易双赤字还会继续,美元价格中枢是下移的。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相对坚挺,占全球经济比重提升,金融开放力度也在逐步加大,长期人民币有升值潜力。

宏观增长有前景,金融稳定有保障,汇率升值有潜力,全球投资者也看到了这些趋势,竞相追逐中国资产。中国成为全球资产高地,未来十年资产市场繁荣值得期待。

2、核心资产是洪水防护堤,短期也会有决口风险。

中国是全球资产高地,核心资产就是洪水防护堤。所谓核心资产,主要有三大类:头部股票、核心房产、黄金。通常情况下,头部股票和核心房产是可以跑赢通胀,获得超额收益的,黄金主要是保值和避险属性。

核心资产好比防护堤,这在中美市场都适用,2020年头部股票和核心城市房产都有不错的涨幅,是抵御货币洪水的有力武器,这也是前段时间机构资金抱团的主要推动力。

但当货币洪水一波又一波袭来时,大堤也有决口风险,即使是核心资产。近期是A股年报业绩预告季,七成公司预喜,很多头部公司业绩表现也很不错,却出现了明显的调整。看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其实逻辑也很简单,不是公司不好,而是估值过高,对业绩有更高的要求,存在了所谓的“预期差”,从而出现了短期的决口。

长远来看,这也并非坏事,基本面向好、有较深护城河的核心资产能够自我加固,逐渐消化高估值,构筑安全边际,未来才能更坚强地抵挡货币洪峰。(来源:清友会(ID:Gingyoutalk) 作者:管清友)



                                 
                                           人物广角
                 



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揭秘泰康老板陈东升的创业史                 
【研究员】:WH
进入“黄金时代”的中国保险公司也开始海外上市的步伐。2004年,中国平安登陆港交所,顺利融到143亿港元,为当年亚洲最大的IPO案例,资本迅速追捧保险业。在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泰康也迎来高速扩张的时机,创业仅三年就在全国开办了21家分公司,完成了全国布局。

                                 

【博览财经特稿】1992年元月,88岁的邓小平突然造访广东,这让改革前沿的广东主官心里很忐忑。

没法不紧张,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可伴随着价格双轨制的冲击,价格闯关失败,一场危机似乎不可避免。市面上疯传改革开放要停一停了,要重新抓阶级斗争,甚至开始出现取消经济特区的声音。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惶恐不安的情绪弥漫在特区的上上下下。

在广东的这段时间,邓小平接见了很多人,做了很多指示,听的人都察觉出老人每句话都似有所指,可因为是内部谈话,都不敢过度解读。

1月28日,邓小平登上深圳最高的国贸中心大厦的旋转餐厅,凝视窗外许久。他转身说道:“改革开放动摇不得,继续发展,人们生活要不断继续提高,他才会相信你,才会拥护你。我们耽误了几十年,不耽误这几十年,我们的面貌就会很不同了。”随后,又挥手补充道:“谁反对改革,就让谁睡觉去好了!”

这番话顿时让在场的人欢呼不已,每个人心中都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不过,虽然广东方面也为邓小平的讲话所振奋,可在登报问题上却产生了分歧。

省委书记谢非主张再等等看,可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耍了个心眼,既然内地的报刊暂时不发,他就偷偷安排境外的《大公报》、《文汇报》等媒体刊载了邓小平的讲话内容。

新闻出来后,内地的《深圳特区报》又连发“猴年新春八评”讲述邓小平讲话,随后被《人民日报》转载,彻底点爆了国内的媒体,在国内引发了巨大反响和震荡。

随着南巡讲话的发表,中共十四大最终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这让很多体制内的人敏感地意识到,改革开放已经彻底成为不容阻挡的时代洪流,并迅速引发了民间第二轮下海热潮。

后来的四通集团冯仑、中诚信创始人毛振华、爱国者集团总裁冯军、汇源果汁朱新礼、巨人集团史玉柱、北京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等均是这一年下海创业。

与之前的草根创业的中国企业家不同,这些下海者更了解和遵循市场规律,他们成为后来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被后人称为“九二派”。而这个定义恰好就由同年下海的陈东升所总结,他自己也是“九二派”身体力行者之一。

这一年,35岁的他还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管理世界》编辑部工作。 同一时间,一位名叫孔东梅的20岁女孩悄悄跨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门,虽然她平时刻意低调,可同学们还是从日常接送她的汽车型号和牌照里猜出她身份不一般。

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没有过客,只有被裹挟其中的当事者。

陈东升铁了心要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

1957年底,陈东升出生在湖北天门。陈东升也算个红二代,父亲曾是李先念的部下,随解放大军一路杀到了湖北,后转业到了天门,一直在天门贸易系统工作多年。

虽说出身干部家庭,可小时候的陈东升家里并不富裕。他很早就想办法自食其力,上小学时做小工、搬砖头,中学时就帮人清扫猪圈、喂饲料,甚至还帮人将生猪从县城贩运到省城武汉赚钱。

1975年,18岁的陈东升中学毕业,为了获得工农兵大学生推荐名额,他进入天门微生物研究所当了名技术工人,天天和各种昆虫、微生物打交道,还自学了无机化学、微生物学。

两年后,恢复高考消息传来,兴奋的他当即报了名,并顺利达到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最后却因为政审不合格落了榜。

但高考失利并没有让陈东升灰心,他铁了心要通过考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1979年,22岁的陈东升在熬了两年后顺利考入武汉大学政治经济系,如愿以偿离开了天门。

在各种新思潮的珞珈山校园里,陈东升充分释放着自己。因为时常和几位好友聚在一起谈论时政,屡屡被人讥笑是空谈一族的陈东升索性给自己的小圈子取名“蟾蜍社”,寓意就是要抱着“癞蛤蟆吃天鹅肉”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1983年,26岁的陈东升大学毕业,和他一同毕业的还有女友陆昂。他俩都是有一代经济学大师董辅礽先生的学生,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

毕业前,陈东升买了一套锤子和凿子登上珞珈山,花了半天时间在一块巨石上凿出了一个“始”字,这套技术是他拜家乡的老石匠学来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年轻的陈东升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对未来的一份憧憬。

毕业后,陈东升被分配到首都,任职于对外经济贸易部国际合作研究所,从事国际情报分析工作。面对大好开端,陈东升格外珍惜,每天都扑在一堆经济研究报告之中。

三年之后,29岁的陈东升在当年第八期的《红旗》杂志上发表了《掌握国际市场变化的新趋势》的文章,受到有关部门的瞩目。

要知道,《红旗》杂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政治理论刊物,著名的“两报一刊”中的刊物,无数理论工作者无不渴望一生能在这样的顶级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

文章发表后,陈东升受到各方面关注,很多人都前来祝贺他。但就在他以为自己将会继承老师董辅礽的衣钵,成为一名经济学家时,命运却将他安排到了一个新的岗位。

企业家创业故事让陈东升内心泛起波澜

1988年,31岁的陈东升被调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的《管理世界》,成为杂志社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名副主编,享受副局级待遇。

这一年,身为副主编的他还在为一笔3000块的项目启动费和社里软磨硬泡。此时,陈东升正琢磨着对标国外的《财富》杂志,想以杂志社名义搞个“中国500家大型企业评价”活动,这是个既有名又利的项目。

社里半信半疑,最终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批准了他的申请。在陈东升的策划下,《管理世界》评选出了当年的500家大型企业,引起国内外轰动。

要知道,在此之前,国内企业评价模式基本还是延续前苏联的评选模式,政治第一,效益第二。

陈东升反其道行之,坚持以企业年度销售额作为评选标准,这也是新中国首次采取国际标准进行企业评价,而且是带有官方性质的评选。

面对这种改革下的新事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在当天播报了这一消息,陈东升和杂志社顿时声名大噪。

喜出望外的杂志社又琢磨出一个生财之道,组织编撰500家入选企业的图书,买书需交450元,刊登企业广告交4500元。

不出所料,参评企业纷纷响应,光各类广告就签了800多个,杂志社不费吹灰之力挣了400多万广告费。在这个 “万元户”都是稀罕物的年代,业内无比羡慕,《管理世界》果然懂经营懂管理!

1989年,由于评选中国“500家大型企业”活动的成功,陈东升再接再厉,趁势又举办了“中国工业四十年”成就展,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出席。

一系列的成功活动让《管理世界》声名鹊起,杂志社很高兴,大大表彰了陈东升一番,发了笔丰厚的奖金给他。

只是,在评选时接触了大量企业家创业故事的陈东升内心却泛起了波澜:这么多没有学历的草根创业者都能成功,自己为什么不能?

想完了,陈东升只能叹口气,他知道那些下海创业多是懂技术的理工科,自己一个文科生实在不知道下海能干嘛。

陈东升只能每天通过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参考消息》排遣焦虑,可越看越着急,报刊电视上每天都在说着如火如荼的改革进程。

偶然的一次机会,陈东升从《新闻联播》中看到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又拍出一副天价艺术品的新闻,这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1992年,随着南巡讲话的公布,35岁的陈东升内心有些悸动,可还是挺纠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陈东升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单位里有创业想法的不止他一个。这天,两位好友李刚和田杨林拿着一张《羊城晚报》来找他商量,说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有数不清的文物瑰宝,却至今没有一家像样的拍卖行,不如合伙搞个拍卖行。

陈东升想起当年看到的苏富比新闻,一寻思,这个可以有,当即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决定是下了,可此时文物属于国家专营,并没有民营企业经营的先例,几个人心里都没谱。

深思熟虑的陈东升却有了自己的盘算,既然干,就找专业的人和专业的机构来搭伙。于是,陈东升通过多年的人脉搭建了一个堪称“梦之队”的豪华团队:曾任文化部党组秘书、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副主任的甘学军,曾在文化部下属机构任职的武大校友寇勤,以及时任北京长城饭店副总经理的赵雁南。

在这一年,陈东升主持的“中国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就设在北京东三环的长城饭店内,必须得配得上这高大上的名字。

可惜这高大上也需要靠钱来维持,开业快一年的公司一分钱没赚到,还要支付巨额的房租和人员工资。

急得上火的陈东升只好厚着脸皮多方筹措资金,好在他的团队成员背景够硬,资本冲着几位合伙人的身份就同意投资。

中国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的英文缩写为CAT,恰好是“猫”的英文。有人提出英文的猫有黄色的意思,寓意不好,不如改为GAT,后来在陈东升妻子陆昂的建议下,翻译为了“嘉德”。

团队是有了,可文物和艺术品的鉴定实在是专业性太强,大家都不懂。不懂没关系,陈东升又通过关系拉来了徐邦达、刘九庵、杨伯达以及靳尚谊、常沙娜等文物鉴定大师和艺术大家组成公司的艺术顾问委员会。

1994年3月,嘉德迎来首拍,藏品基本都来自于国营文物商店和北京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甚至还有各自从家中拿出的“宝贝”。

好在作为此时新中国第一次文物和艺术品专场拍卖会,嘉德首拍即告成功,包含了齐白石的《松窗图》等作品在内的总成交价达到1400万。

嘉德庆功宴的当天,陈东升很开心,可内心还在为自己两年前提交的一份新创业计划迟迟没有回复惆怅不已。

1992年,就在正筹备嘉德的时候,陈东升曾去日本东京访问。在街头流连忘返的他看见一座座摩天大楼上最抢眼的广告牌竟然是“日本生命”“海上火灾”之类的保险品牌,一圈打听下来,他才知日本经济起飞阶段,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人寿保险,开办一家保险公司的想法又成为他新的目标。

回国后,一则上海新成立的的外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大手笔招聘了1000多名销售员的新闻,更让他对这一想法坚定不移。

咨询了一圈后,陈东升觉得寿险是个不错的领域,国内也还没有人做,他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平安那时也有这个想法,早早提出了申请,陈东升想快人一步,抢先占领市场。

可等他找到政府里的好友咨询,对方好意劝说搞保险不是一件小事,最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政府和相关机构一起搞,有肉大家分嘛。

这话让陈东升不乐意了,他觉得嘉德是大家集体创办的,自己占点股份就算了,可保险公司是自己要创办,与人合办那还叫自己的公司吗?

陈东升牢牢把住泰康大权

要合办也可以,除非是自己的亲人。1994年,精力旺盛的陈东升在嘉德首拍同一年,创办了一家名为“宅急送”的快递公司,总经理是陈平。

快递公司这个创意据说来自弟弟陈平在日本大阪留学的经历。一位国内的朋友去东京拜访陈平,可不小心将大阪亲戚的礼物遗落在了陈平那,陈平也很着急,本想亲自跑一趟送去。

可大阪到东京来回的车费不菲,时间也来不及,于是有人给他推荐了日本著名的“宅急便”快递业务,甚至还可以货到付款,此事让陈平印象深刻。

回国后,弟弟把创业想法告诉哥哥,陈东升一听就知道这是个非常棒的项目,当即表示支持,与弟弟陈平各出50万开创了“宅急送”。

此时中国除了邮政,普通人根本都没听过“快递”这个词,后来的“四通一达”创始人还在工厂打工。

但因为没有什么名气和资源,宅急送的业务一直进展缓慢。为了推广,宅急送的车就停在中关村附近,看见有人抱着电脑出来,业务兼司机就上前搭讪,询问要不要送,第一单业务只收一元钱。

可惜弟弟陈平创业满腔热情,业务经营上却一直不温不火,最后还是被陈东升伸手拿去了管理权。

陈东升这边和弟弟筹办快递公司,那边开办保险公司的目标始终没变,多次奔走在各个部委之间进行申请。这期间,原来联合申办的十个大股东里有六个因为各种原因先后变卦,就连负责的人民银行领导都换了三任。

1995年10月3日,38岁的陈东升终于接到了一个等待4年的电话,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人民银行批复获准成立,拿到了保险牌照。

只是此时的平安人寿已落地两年,新公司连个像样团队都还没有,眼睁睁丧失了先机。也是在这一年,23岁的孔冬梅进入新成立的泰康人寿,人是陈东升请来的,孔冬梅的母亲是李敏,外婆是贺子珍......

凭借着朋友们,此时的嘉德通过几场拍卖已经渐入佳境,在国内拍卖市场属于毫无争议的霸主地位,基本不用陈东升操心。

作为保险业的门外汉,陈东升经营泰康和创立嘉德基本上一个思路,按照他的话就是“找最好的葫芦画最好的瓢”。

创立初期,陈东升率队走访了20多家国际知名保险公司,脑子记,相机拍,大到人家的公司治理、信息技术、核保核赔,小到电梯牌、咖啡机、价格标签,几乎是有啥学啥。

不过,泰康人寿也不是全盘复制,还是有不少创新举措:比如引进独立董事,设立执行、审计、薪酬三大专业委员会等等,起步还是“小白”的泰康人寿一跃成为业内专业程度极高的保险公司。

泰康人寿最初成立时有超过20家的股东,股权分散,虽然其中大多是陈东升武大的校友。

不过,觉得有些不妥的陈东升,再次通过引入外资的办法,逐步将疏散的股权向自己控股的嘉德国际集中,牢牢把住了泰康的大权。

泰康迎来高速扩张时机

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时期,国内保险行业保持了年均30%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的欧美等国家。

进入“黄金时代”的中国保险公司也开始海外上市的步伐。2004年,中国平安登陆港交所,顺利融到143亿港元,为当年亚洲最大的IPO案例,资本迅速追捧保险业。

在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泰康也迎来高速扩张的时机,创业仅三年就在全国开办了21家分公司,完成了全国布局。

2007年,泰康人寿总资产近1400亿元,净资产增长率超过270%;净利润在连续四年翻番基础上,同比增长3.3倍,但即使这样,泰康在国内寿险市场也只是名列第四。

不久,陈东升决定向养老市场进军,相继成立了泰康资产、泰康养老和泰康之家3家子公司。

当时很多人质疑泰康是借养老的名义圈地搞房地产,内部也意见不一,认为此项目风险大,利润低。可陈东升一直坚持,并极力推进该项目。

2009年,按照陈东升的精心设计,虚拟的保险和现实“医养康宁”开始结合,泰康成为第一家获保监会批准建设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

就在陈东升的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同时,他的婚姻也发生了变故。2000年,陈东升的妻子陆昂离开嘉德拍卖,创立了北京嘉德在线和道喜红酒网。

在这期间,有关两人婚变的传闻一直是坊间热衷的八卦,只是查无实据,逐渐平息。

陈东升不忘初心的自己

2012年国庆节,55岁的陈东升和40岁的孔东梅出现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在缅怀先烈的同时,陈东升公开表示自己是“井冈山女婿”,这才让人知晓陈东升有了第二段婚姻。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迎来了狂热时期。当年嘉德首拍中以517万人民币拍出的辛冠洁的《山水册页》,在之前一年的嘉德秋拍上居然再次以1.94亿人民币成交,上涨了37倍。

与此同时,被陈东升接手后的宅急送营业额突破20亿,员工近万名,覆盖了全国300多个城市,成为快递业的领路者。

风头正盛时期的宅急送甚至还曾考虑并购刚起步的顺丰,不过只有一个档口的顺丰老大王卫想都没想一口回绝,不然就没有了今天市值3000亿的顺丰了。

2018年,叱咤保险行业十多年的安邦保险董事长吴小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诉,曾经不可一世的安邦帝国顷刻间跌落神坛,资本市场利用保险业玩“弯道超车”的套路就此止步。

此时,61岁的陈东升两鬓花白气定神闲,知识分子出身的他更添了几分儒雅气息。

稳扎稳打的泰康人寿,在这一年以240.85亿美元首次进入世界500强的榜单,总资产超万亿。

在陈东升的经营下,泰康医养融合养老社区已完成在全国近20个城市的布局,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个城市的养老社区正式投入运营并开始盈利。

当年刻在珞珈山上的那个“始”字的石头,陈东升仿制了一块放在泰康商学院的中心花园内,代表着不忘初心的自己。

从最初策划中国企业评选到改变身份直接入场的企业家,陈东升花了20多年时间创办了三家公司(嘉德拍卖、宅急送和泰康保险),有人说他分别赚了古人、今人和未来人的钱。

因时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这是陈东升对自己一生创业的总结。回看三十年,当年与陈东升一同创业的企业家灿若星空,而如今不少已成为中途陨落的“流星”。了不起,不容易。如何屹立不倒?无招胜有招。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来源:守捉使(ID:dtszs2020) 作者:大唐守捉使)



                        

梦想刚刚启航时 乐视“守夜人”走了                 
【研究员】:WH
王长田在悼念张昭的帖子中写道:每次看到瘦弱的他,我都感到心痛,拼命、执着、不惜一切地为了电影。为电影而生,为电影而终,为电影耗尽了生命。如果没有电影,他会不会过得更好些?朋友说他希望在自己的墓碑刻上电影之子几个字,我想这几个字早已刻在了所有了解他的人心里。再见,张昭。

                                 

【博览财经特稿】2月3日,“电影之子”张昭上午还在谈工作,下午便猝然离世。4个月前,张昭刚刚成立了自己的影业公司——橘品影业,以58岁的高龄重新创业。而仅仅过了3个月,张昭便被检查出患上癌症。

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张昭并没有将病情公之于众,仍然带病工作,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他已身患绝症。他身上背负了太多人的期望和梦想,张昭一刻也不想停留,不想让他们失望。

但是,张昭病情迅速恶化,上帝只给了他一个月的时间;就在他的梦想刚刚启航的时候,便撒手人寰了。

远在美国的贾跃亭,听到噩耗,深夜发文悼念。他在推文中写道:睡梦中被惊醒,忽闻张昭已离我们而去了,震惊、悲痛、心碎!他为电影而生,血液中流淌的全部是电影因子,他对电影的痴狂让人敬仰。虽然壮志未酬,相信他在天堂里依然会追逐他的梦想、实现他的夙愿。

张昭曾经被称为是贾跃亭背后的男人,在贾跃亭被众叛亲离的时候,张昭曾为他顶雷,成为了乐视的“守夜人”。

贾跃亭对张昭有知遇之恩,张昭则对贾跃亭有“救主”之恩;此时张昭抱憾离世,贾跃亭自然悲痛万分。那么,“电影之子”张昭对中国电影产业有何丰功伟绩?他和贾跃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昭与电影结缘

1963年,张昭出生于一个部队家庭,父亲是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员。在上海的部队大院里长大,张昭衣食无忧,从小就对艺术充满兴趣。

高考的时候,张昭遵循内心的爱好,偷偷报考了军校的导演系。这事不久便被父亲发现,一怒之下的父亲,硬是把他拉回复旦大学,让他学信息工程。

这并没有阻止张昭对艺术的热爱,来到复旦大学,他参加了话剧社,写剧本、导演、表演,乐此不疲。正是复旦大学,张昭认识了比他小两届的师弟——王长田,当时两人一定不会想到,将会在未来的事业上擦出精彩的火花。

读完本科,张昭实在对信息工程提不起兴趣;于是,他又报考了哲学系的研究生。张昭学哲学的初衷,是为了思想救国。

1990年,张昭还在念研究生,他的家庭遭遇变故,父母先后因病去世。这对张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逃离现实,他选择了出国留学。

1991年,28岁的张昭出国那一天,他把家里能带的东西,都塞进了同学们送给他的四个大行李箱。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离开的那一天,张昭悲从心来,觉得这将是一去不返的旅途。

来到纽约大学,见到了自己的哲学博士导师,一位美国久负盛名的哲学家。导师告诉他,现在搞哲学的都是在吃哲学,把哲学当成了饭碗。

张昭觉得哲学与自己思想救国的初衷相悖,几经周折之下,他从哲学系跳到了电影系。从此,张昭与电影结缘,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电影事业当中。

张昭放弃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在纽约大学电影系学习的张昭,还时不时跑到费城大学电影学院选修课程,课余时间,他就看电影。

张昭最爱去一家韩国人开的录像店,老板在店里放了一个咖啡壶,免费给穷学生煮咖啡。在那家咖啡店,张昭认识到一个落魄导演李安,一个同样来这里蹭免费咖啡的中国年轻人。

那段时间,张昭阅片无数,把市面上能看的电影,都翻了个遍。毕业前,他在费城大学电影学院的帮助下,拍了两部短片,一部叫《木鱼词》,另一部叫《着陆》。

这两部片在美国获得了一些小奖,为此,张昭获得了美国的绿卡。此时的张昭,在国内也小有名气了。当时国内电影行业急缺人才,上海电影集团给张昭发出了邀请。

1997年,34岁的张昭从纽约回到国内,在上影集团做了一名导演。张昭先是拍了电视剧《情感签证》,随后又拍了一部电影《太空营救》,都不成功。

在美国看到庞大的电影产业,归国之后才蓦然发现,中国电影根本就没有产业。不仅自己拍的电影不成功,身边几个朋友,都因为拍电影,有的个人拍破产,有的把公司拍倒闭了。

张昭这才意识到,中国的电影产业,不是没有好片,而是没有产业基础,没有发行渠道。打一个比喻,他本来想回国造一辆好车,发现国内根本就没有路给车跑。原本张昭想做一个造车人,后来他改变了想法,他要做一个修路人。

身处体制内的张昭,并没有把想法付诸实践。2001年,张昭还进入国新办成立的一家公司,主要拍一些宣传中国正面形象的纪录片,分发给美国的一些电视台播放。

这份工作没有给张昭带来太多快乐,他没法根据他的想法,去实现他的抱负。

2004年,在师弟王长田的全力邀请下,张昭加入了光线传媒,出任艺术总监。一进入光线,张昭就开始在一些重点票房城市,招募发行人员,进行地面推广宣传,并且在地方找广告合作。

仅用了三年时间,光线建立了完整的地面发行网络。路修好了,就要开始造车。

2006年,光线影业成立,张昭出任总裁。成立伊始,王长田和张昭就对光线影业定位清晰:“不做大片,也不建院线,而是靠发行和营销制胜。”

换句话说,他们不造豪车,但把路修得顺畅,让一台普通的车,也能跑得快。其实,这就是美国电影产业在中国的一场试验,张昭和光线,就是试验者。

2006年,光线影业的首秀是《伤城》,集合了梁朝伟、金城武、舒淇和徐静蕾等大明星。但是,这部片和张艺谋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时上线,相比之下,《伤城》就是小巫见大巫。

但张昭并不心虚,前面打了三年基础的线下发行渠道,终于可以大派用场。最后《伤城》收获了8000万的票房,光线影业首秀就赚了一笔。

张昭的试验获得了成功,光线影业随后拍了十几部电影,都不是什么大片,但是让光线影业的业绩连续4年保持100%增长。

2009年,光线影业就获得了盈利。2011年,光线传媒进入了上市的议事日程。当时,证监会要求光线影业并入光线集团一起上市。

这完全背离了张昭创办光线影业的初衷,他希望光线影业是独立的公司,往后他可以根据产业来布局。最终,为了梦想,张昭放弃了光线影业的股权,放弃成为了亿万富翁的机会,抱憾离开了一手创办的光线影业。

对于有梦想的人来说,金钱如粪土,张昭一刻也不想停留,去追求心中的产业梦想。但是,张昭想象不到的是,这种悲剧,还会在他身上重演。

张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离开光线影业之前,张昭敏锐地注意到了互联网对电影的影响,光在地面上做渠道已经是过去,电影未来的战场是在互联网上。这是张昭愿意放弃光线影业唾手可得的股权,至关重要的原因,他不想成为被互联网打劫的对象。

当时,有一个互联网人,也就是贾跃亭,有着一个更加庞大的互联网生态梦想,影业是他生态中的一环。

2011年,在北京亮马桥的昆仑饭店,张昭第一次见到了贾跃亭。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贾跃亭的互联网生态要有影业,张昭的影业梦想需要借助互联网,两人一拍即合。

同年,乐视影业正式成立,张昭出任董事长和CEO,这是他的第二次创业。贾跃亭给张昭充分的自主权,并承诺乐视影业以后独立上市,这是张昭最为看重的条件。

就这样,贾跃亭的梦想,套着张昭的梦想,两个男人一起为梦想窒息。那段时间,是张昭和贾跃亭的蜜月时期。

2013年,张昭和贾跃亭两家人去美国过春节,在纽约机场候机时,贾跃亭一如既往有感染力地向张昭展示他的智能电动车梦想。两人血脉偾张,张昭为贾跃亭的构想起名为“SEE计划”,是最懂贾跃亭的男人。

不得不佩服贾跃亭强大的洗脑能力,仅一年之后,为了贾跃亭的生态梦,张昭放弃了乐视影业独立上市的想法。

2014年,为了提振乐视的股价,乐视影业正式注入上市公司乐视网,贾跃亭背弃了最初的承诺。

但张昭甘之如饴,仅仅1年之后,乐视影业以98亿的估值,全部并入乐视网。为此,乐视影业背上了三年22.9亿元的对赌净利润。

乐视影业也成为了乐视网能够持续造血,有持续收入的一个子生态。自从乐视影业创立以来,可谓业绩卓著。

张昭与郭敬明合作,发行和打造的《小时代》系列电影,虽然口碑饱受争议,但给乐视影业带来了8亿票房。短短几年时间,张昭就把乐视影业推上了国内前五的影视公司,可谓是功勋卓著。

但是,张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虽然他并不看重回报。造化弄人,2016年,中国的影视行业增长放缓,更大的危机则来自于乐视。那一年,贾跃亭自爆资金链断裂,乐视旗下的七个子生态,个个人人自危。

2017年1月,孙宏斌入局,把最有价值的乐视影业收入囊中。3个月之后的一天,缺钱的贾跃亭仍然来到乐视影业的大楼下面,要借走乐视影业账上最后一笔3亿元现金。

他已经从乐视影业拿走了14亿元,那天,孙宏斌和贾跃亭不停地给张昭打电话,一个要借钱,一个阻止张昭借钱。

张昭躲在办公室里,对贾跃亭避而不见;但他又极其痛苦,他无法拒绝这个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人。

贾跃亭承诺这笔钱将在6天之后归还,张昭最终还是借了出去,不出意外,这笔钱再也没有回来过。

张昭的国际化梦想碎了

随着乐视的崩盘,乐视影业也难以独善其身,跟着一起沉沦。大量高管出走,员工士气低落,乐视影业陷入了生死危机。

张昭可以选择一走了之,但他没有,他对带领乐视影业走出困境,有着强烈的责任感。那个时候,张昭整晚整晚睡不觉;夜深人静时,他走出家门,坐在楼梯口,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烟蒂躺了一地,天亮了,张昭就捡起烟蒂,回到家中。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张昭暴瘦如柴,这也是他日后身患绝症最为直接的原因。

2017年11月,孙宏斌和张昭决定对乐视影业增资。他们把原来的明星股东们召集起来,一致同意将乐视影业的估值从100亿降到30亿,然后按照这个估值,将10亿元注入到乐视影业。

为了与垮掉的乐视做隔离,不要受到乐视的负面影响,2018年3月,张昭将乐视影业更名为乐创文娱。此后,乐创文娱慢慢走出困局,将几部计划内的电影拍完了。

但是,此时的乐创文娱,已经不再是乐视影业,主导权归了融创,不像贾跃亭那样,能给张昭那么大的自由度。

2019年6月,张昭再次悲剧性地离开了一手创办的乐视影业,对于他个人来说,第二次创业宣告失败。

2个月之后,同是复旦大学校友的郭广昌,向张昭抛来了橄榄枝。复星影视文化有着更大的电影梦,郭广昌要把中国电影国际化,这无疑再一次击中张昭的梦想。

但天不遂人愿,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全球,全世界都乱了套,张昭的国际化梦想碎了。

2020年5月,张昭辞去了复星集团的所有职务,当时,他对媒体说:“如果有资本或者平台愿意坚守或者推动产业化和品牌化的逻辑,自己乐助其成。”张昭心中没有自己,挂念的全部都是电影和产业。

离职之后,张昭去了一趟云南,登上了哀牢山,看到了褚时健种下的“褚橙”。想到自己未尽的电影产业,张昭非常感动,他说:老爷子75岁还能再创业,我才58岁,当然没有问题。

哀牢山回来之后,张昭成立了橘品影业,第三次踏上了创业的征程,他依然是为了电影产业的梦想而奋斗。

只是这一次,上帝没有再给他机会了。在乐视影业,他已经被残酷的压力摧残到灯枯油尽了;第三次启程没多久,他就查出得了癌症。

病情恶化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2月3日上午他依然还在工作,但下午他就突然离世了。

张昭的离去,带走了所有电影人的悲痛,那一天,所有电影人都在纪念他。他的电影产业梦想,还有他的执着,感动了所有的电影人。

王长田在悼念张昭的帖子中写道:每次看到瘦弱的他,我都感到心痛,拼命、执着、不惜一切地为了电影。为电影而生,为电影而终,为电影耗尽了生命。如果没有电影,他会不会过得更好些?朋友说他希望在自己的墓碑刻上电影之子几个字,我想这几个字早已刻在了所有了解他的人心里。再见,张昭。

如果倒回30年前,张昭在纽约大学没有放弃哲学系,像他这样一个出生名门的海归博士,确实会有很多更好的选择。比如,做一个把哲学当饭碗的学者,又或者拿到美国的绿卡一去不返。但历史不能假设,这就是张昭,一个为电影而生,为电影而终的梦想家。(来源:大江湖解局(ID:ZhiChangDJH) 作者:江湖大大)



                                 
                                           社会热点
                 



年轻人正被一步一步赶出大城市并非危言耸听                 
【研究员】:WH
过去这两年,坚持“房住不炒”长沙狠狠打了炒房客和土地财政支持者的脸,没有靠卖地,严控炒房,经济照样高速增长。于是乎,楼市高烧不退的深圳带着考察组奔赴长沙取经,把长沙调控的精髓搬到了深圳。

                                 

【博览财经特稿】是,年轻人真的正在被赶出大城市。因为年轻人,再不买房可能就没资格买了。

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在鼓吹房价会继续暴涨、年轻人以后买不起房。而是,年轻人正在一步一步的被大城市取消购房资格!

2月4日,深圳。宝安西部网红新盘海岸城摇号入围名单公布,仅仅无房类(第一类)诚意登记客户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可选房数量。

而在按照不超过1:3的比例选取排序中社保或个税年限靠前的客户,这一批2000多人的入围客户最低的社保或个税月份,竟然高达278个月。

换算成年,最低的也要23年零2个月。如果我们按照大学毕业22岁开始买社保,想入围起码要45岁起。就算夫妻加起来累积社保个税,一毕业就缴社保,平均也得34岁。

30岁以内的年轻人,管你985211还是清北浙复,管你单学士还是双硕士,只要混不上特殊人才,反正这次摇号没他们啥事儿。

不敢想象,这次开盘开成了中老年人聚会,另类夕阳红“旅游团”。堪称魔幻。

社保个税玩儿法并非深圳首创

看社保个税这套玩儿法,深圳不是首创。对于深圳来说,只是舶来品,而深圳调控的“恩师”正是长沙。

过去这两年,坚持“房住不炒”长沙狠狠打了炒房客和土地财政支持者的脸,没有靠卖地,严控炒房,经济照样高速增长。

于是乎,楼市高烧不退的深圳带着考察组奔赴长沙取经,把长沙调控的精髓搬到了深圳。

比社保个税时间长短这个策略,前身也正是来源于长沙。早在2018年,长沙出台625调控政策。其中关于刚需的优先认定中有两个细则:一个是户籍年龄,一个是社保长短。

比深圳更神奇的是,长沙购房认筹资格先看长沙市户籍年龄来排序,然后再看社保工作年限来排序。

因此,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刚需”。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岁的老人把名下房产转移出去,带着刚需无房的头衔,冲上前线奔向售楼部摇号打新,把无数无房青壮年恨得咬牙切齿。

因为对于毕业留长沙和外来建设长沙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论户籍长短还是社保长短,他们都毫无入围的可能。

这也造就了长沙,在高峰期热门楼盘进入摇号名单的人,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和当下的深圳,如出一辙。

时间数字背后隐藏信息需要思考

再说回深圳,278个月的社保只是意味着年龄大了才能有资格买房么?

看似只是时间的数字,背后却还有一些隐藏信息需要我们思考。深圳成立40年,缴纳278个月社保的人是多早以前就已经来深建设的那批人?

在劳动法不规范,企业社保不健全的20年前,有多少民企私企在那些年真正规范的给每一个员工缴纳社保?

即使有,在国民社保意识不强的曾经,又有多少人中间缴缴停停,花了30多年才缴够这278个月的社保。那么,真正连续缴纳这么多年的人到底是什么人?

我能想到的只有,国企、央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外企。有如此之多的,数十年前就来深建设的国企、央企、公务员、事业单位之类的员工,此时此刻大多数都有个一官半职吧?

这些人真正的,眼看着深圳房价飙涨却不买房的概率又有多大?直白点说,此时此刻涌出的这么多长社保的无房群体,又有几个是真刚需呢?

十几、二十几年没有买房,并且吃着铁饭碗的人和家庭,怎么就突然在今年有钱买五六百万的房子了呢?

往好了想,这次的政策优先解决了老深圳无房群体的买房问题。往坏了想,这次的政策在变相给那些早已经在深圳有头有脸有收入的“铁饭碗”群体,送了一份百万级的“大礼包”。且同时,把真正的刚需,把年轻还没混出头的人才挡的死死的。

年轻人想要买房怎么办?

当限价的低价新房毫无资格购买,非要买房就只能买二手房去。当二手房稀缺,业主联合抬价,二手房的价格远高于限价的新房。

加上二手房评估价体系和税费导致的高额首期款,此时此刻,唯有家底十分雄厚的年轻人或许还能凑一凑咬牙上车。

对于家里不那么厚的,对于赤条条来闯荡深圳的年轻人而言,除了租房基本没什么好办法。

但租房是不可能一辈子租房的,毕竟结婚要婚房,毕竟孩子要学区房。如果不能他们最好的归宿,怕只有卷着铺盖滚回老家了。

我们承认,这样的社保规则加上同期只能认购一个楼盘的要求,双保险的成功阻止了“万人摇”的再次上演。

但明眼人都看的出,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万人摇没上热搜换来的是,社保23年才能摇号的“新热搜”。

深圳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城市,更不是最后一个这样做的城市。未来的未来,谁也说不好广州、北京、上海、成都、杭州、苏州会不会效仿。

如果继续下去,愈演愈烈,不能从本质刨根问底的解决问题。那么很显然,年轻人只会一步一步的被大城市逼走。

对于大城市而言,我们大多数人来自五湖四海。希望最终的归宿,除了寄人篱下,别只剩下回归五湖四海。(源自:楼面(ID:LoumianCN) 作者:顾言先生)



                        

高增长带来种种乱象 在线教育岌岌可危                 
【研究员】:WH
随着在线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获得了资本市场大量“弹药”支援的在线教育机构自然便开始大胆“烧钱抢地盘”。营销大战这种戏码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于是我们看到相关广告铺天盖地,常在微信群里看到朋友抱怨自家电梯的四面墙被各年龄阶段的在线教育广告占满。

                                 

【博览财经特稿】P2P爆雷,主坑中老年;长租公寓爆仓,苦了年轻人;现在,一些牵涉孩子们的在线教育也岌岌可危……

在疫情助推下,在线教育迅速转入快车道。有媒体报道,单单去年前10月,在线教育新增企业数量就暴增8.2万。赛道拥挤伴随着乱象频生,诱导消费、虚假宣传等情况层见叠出,甚至连机构卷款跑路都已屡见不鲜。

考虑到教育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沉甸甸的分量,我们有必要也急迫需要认真检视当下在线教育行业及其暴露出来的问题。

爆发的在线教育市场

相信课外辅导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估计不小比例的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不是自己曾经作为学生参加过课外辅导,就是自己现在的孩子正在接受课外辅导。不过传统的课外辅导虽然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发展,但受制于过去有限的收入水平、地域限制和各种有形无形的成本,其增长不是特别快。

前瞻研究院2018年曾发布一份相关报告,里头给出了一些数据:当年中国的课外辅导市场首次超过4000亿,但增长速度已逐年下降,预示着课外辅导市场趋近于饱和。

然而现实的发展超过了大多数机构的预期,至2020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已经膨胀到了约7000亿元之巨。其中对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在线教育产业。

就像视频网站和直播平台挑战传统电视台一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进步,在线教育的爆发也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在线教育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免去师生的舟车劳顿及租用场地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能以极低的成本无限复制传播出去:理论上只要录一次课就可以卖给所有潜在学生,其复制接近于零成本,几乎把教育行业变成了软件行业。

另外,在线教育让课外培训不再如过去的线下课外辅导那般集中于基础教育,实现了从胎教、早教、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的全面涵盖,涵盖的课程内容也包含了语言培训、学习辅导、兴趣培养、技术训练等各个门类。

在诸多优势加持下,据艾瑞资讯统计,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行业用户规模达4.23亿,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预期超过30%。

高速增长带来了种种乱象

高速增长也意味着野蛮生长,各种行业乱象近年来层出不穷,比如最近比较有名的网校“撞脸”事件——四家在线教育头部公司的广告在不同科目都请了同一位“老(yan)师(yuan)”,颇有当年医药保健品虚假广告的遗风:

这种翻车广告我们还能笑笑,但这只是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如果把在线教育机构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恐怕很多家长就笑不出来了。

首先,从本质问题开始分析。在线教育虽然把课堂从线下搬到了网上,但依旧脱离不了教育授课的本质,而中国教育授课的本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注定了要围绕考试进行的,特别是想让人掏钱去听课,其中的目的必然比较明确,可以说应试的功利性不会低。

由于目前最核心的考试仍旧是中考和高考,因此针对高等教育之前的各阶段教育自然而然成为了在线教育最大的一条赛道,行业的叫法是K12(一个来自美国的概念,指从幼儿阶段到12年级——即我们的高三毕业班——所有阶段的教育)。

坦白地说,这个阶段中的教育在知识上的难度是有限的,课程和教材又相当成熟,特别是最关键的几大主课内容,基本上经历过几十年的不断修改打磨,已经非常稳定。在应试教育的狂轰滥炸之下,知识点、题型等内容早已被研究透彻,各种教材和教辅材料充斥市场,根本不存在什么独门秘籍和传世宝典。借用一个互联网的概念,在内容创作上,K12阶段的在线教育已经是一片“红海”。此外搞线上教育的门槛也很低,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课堂搬上网,不需要什么黑科技。

既然名师不能批量生产,科技上也没有什么差异化的空间,培训机构要想获得更多市场,唯有比拼宣传、价格,看谁能让客户不断续费上课。

资本洪流下的老剧本

正好这次疫情爆发给在线教育带来两大利好。

首先由于疫情影响,各种线下课堂关闭,甚至学校都几度停课。为了不让孩子的学业中断,线上课程的市场需求瞬间爆发。

再者,由于西方各国防疫不利,经济受到重创,各国央行机构纷纷进入疯狂印钞模式,仿佛就怕自己比别人印得慢。滚滚而来的资金首先淹没的就是股市,美股和美国糟糕经济面的背离早已不是新闻,而美股这波行情中上涨最猛的题材之一便是中概股和在线行业。中国在线教育集合了两个热点概念,自然是红得发紫。

例如2018曾被浑水公司做空的“好未来”美股价格一度腰斩,最低跌到23美元左右,直到疫情暴发前才好不容易收复失地。经历过2020年一轮牛市,其最高价一度达84.43美元。

据统计,目前上市的在线培训机构数量已增至70家左右,其中已有四家进入了市值千亿俱乐部。

这种资金上的充裕并不是个别现象,从市场整体数字就能看出。如今中国的电商市场规模为38万亿元,而市场上的几个头部公司,如阿里巴巴目前的市值在4万亿人民币左右,拼多多和京东在一万亿上下;与此对比,目前对在线教育市场的乐观估计也不过是在2025年达到8000亿的水平,目前大概只有5000亿左右。而现在教育市值最高的前几家总和,就已经超过市场规模本身了,显然市场存在一定的价值高估。

除了已经上市的公司,其他处于各种融资阶段的新公司也没闲着。据不完全统计,过去的一年中已有共11起在线教育机构的融资事件,其中国内7起、国外4起。以业内比较有名的猿辅导为例,其最新一轮22亿美元融资于去年10月份完成交割。要知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前,其最大的单轮投资也不过是来自于雅虎的10亿美元,不及猿辅导的一半。

随着在线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获得了资本市场大量“弹药”支援的在线教育机构自然便开始大胆“烧钱抢地盘”。

营销大战这种戏码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于是我们看到相关广告铺天盖地,常在微信群里看到朋友抱怨自家电梯的四面墙被各年龄阶段的在线教育广告占满。

用广告轰炸之后获客也只是第一步,之后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消费陷阱和诱导性消费,不断让学生家长掏钱才是主要目的。之前新华网就报道过一名北京的家长被“0元课程”吸引,最后消费了近4000元的新闻。

除了广告大战和虚假宣传问题之外,另一大比较隐蔽的问题便是“预付费”现象。与过去共享单车欠押金的问题及长租公寓违约问题类似,提前收取客户的资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其成本极低不用支付利息,对资金使用的监管要求也比较松。机构往往将这些资金投入进一步的业务扩张中,以获得更多的客户和更多的资金。循环往复,其滚雪球的发展模式让很多创业公司屡试不爽,在线教育也不能幸免。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访时介绍,一些线上培训机构为了占领行业主导权,恶意降低收费以赔钱的模式运营,挤垮中小机构造成行业发展不平衡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经营风险,一旦融资跟不上资金链断裂,企业可能迅速倒闭,造成群众预收费无法退回。

本质上来说,提前收费问题是老问题新爆发,换汤不换药。以今年初刚被21世纪经济报道过的在线外教一对一机构“阿卡索外教网”为例,首先问题是打包出售的课时包的课时相当长,从180-1080节课不等,而欧美外教课的课时包收费也在1.4万-6.4万元之间。这已远远超过了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

其次,虽然用户购买的课时越多,获得课时、红包优惠也更多,然而课时包的有效期却很短。以180节的课时包为例,有效期仅7个月左右,期间可以申请冻结一次,但最长1个月。他们出售的课时包价格如此高昂,但课程单价却出奇便宜,一节欧美外教课最低只需50元左右,是市场上同类课程价格的一半,而一节菲律宾外教课最低只需要12元。显然他们的客户很难花掉一次性购买的课时数量,奔着低价来的客户最后可能实际上支付了更高的费用。

赚钱速度追不上烧钱速度是常态

烧钱、圈钱扩张,打价格战的背后是高昂的获客成本。以新东方在线为例,即使一直有母集团提供客户资源,但以线下市场向线上引流为主要获客方式的新东方,在线的获客成本依旧居高不下。根据新东方2020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新东方的人均获客成本增至74美元,创历史新高。

据艾媒数据中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K12在线教育的用户课程预算还是偏低,约60%的用户预算在7000元以下;而在2020年暑期高峰期间,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大量资本投入,各家公司纷纷加码广告投放力度。大量公司的涌入也推高了广告投放的成本,使得行业的外部获客成本涨幅普遍超过50%,据称达到了每人3000元左右。

虽然每家公司的成本数据都是商业机密,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3000元显然超过了目前市场普遍消费所能支撑的获客成本上限。

在总体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连续的高营收增长背后是长期的亏损。据统计,目前整个在线教育行业大约70%的企业存在连年亏损的尴尬境地。

再以头部公司好未来为例,其2020财年度的利润仅有第三季度为正,而第四季度亏损超过9000万美元。虽然在2021财年第一季度实现过正8200万美元的利润,不过第三季度依旧亏损4400万美元。

其问题主要就出在奇高无比的营销费用上,三季度数字从去年同期的1.9亿美元,上升到了4.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0%。但是天价投入,没能带来更多的收益,真正转化成付费用户的比例很低。营销投入增速是120%,而营收增速仅为35%,烧钱的速度比不上赚钱的速度。据估计第四季度的利润也不会太乐观,全年是否能实现正利润还是个很大的问号。

以我们过去十年经历的互联网产业周期的经验来看,疯狂烧钱圈地战之后可以预见的必然是跑路事件。其实跑路在线下教育已经不是新闻了。

2018年教育部曾发文整顿课外培训市场,要求线下教育场地满足每位学生3平方米的要求,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不少线下培训机构现金流明显收紧。

据企查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已有1.2万教育公司关停,涉及K12、语培、留学、早幼教等细分赛道。到了2020年,更有老牌教育培训机构优胜教育爆雷,以及不久前刚刚被传停课倒闭的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学霸君。

政府需要坚决出手打击乱象

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行政法规,近年来并不少。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就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要求校外线上培训机构通过备案方式接受监督,从内容、师资、安全等角度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管和综合执法。

去年10月,教育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展开集中整治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培训机构利用格式条款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法定权利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具体来说,例如培训机构强制消费者选择预付费的方式缴纳学费、将争议的管辖法院强制约定在培训机构所在地法院、免除自身赔偿责任等条款,都属于不公平格式条款的范畴。

教育部显然已经认识到了校外培训机构的乱象,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事后维权的艰难。

作为消费者,学生家长固然可以通过投诉、调解、诉讼的方式寻求对自身权利的救济;但是,对于培训机构恶意跑路,申请破产或者难觅踪迹的企业,即使法院作出了要求培训机构退赔的判决,依然会发生执行难的问题。

对于如何尽可能地避免机构圈钱跑路,降低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风险,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课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通过拆分合同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不过,在执行过程中常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例如机器人、思维课程等课外培训机构都采取一次性收费,并且只有一次性付款才能享受课时费减免、赠送礼品的优惠。此外,教育机构也会打擦边球,通过与家长签订多份合同来规避检查。

为此,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推出“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和服务平台”,首批51家校外培训机构被纳入预付费监管平台,学生家长交的每一笔费用都能在平台中查到。如果培训机构资金出现异常变动,会有相应的预警机制。

方法好是好,不过治标不治本。如果培训机构的扩张运营方式和不合理的定价模式不进行改变,现有的监管仍很难起到全面的规制作用。教育产业是国家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希望和支柱,只有加强行业的自我监管、引导教育市场良性竞争,才能真正解决在线教育的乱象。

此外,作为家长,也要调整好心态,不要将教育功利化,不是多囤两门课就一定对孩子有所帮助,多花点时间用心陪伴和孩子多交流可能更有效。毕竟教育不是一个阶段,而是终身学习的过程,道阻且长。(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闻博)



                                 
                                           形势分析
                 



开年遭遇各种调控政策敲打 楼市拐点终于到了                 
【研究员】:WH
去年一整年的楼市,已经给所有人最真诚的忠告:现在绝不是比拼谁房子多的时候,而是比较优与劣的差别。未来绝对是房子质量比房子数量更重要的时代!开年就遭遇各种调控政策的敲打,注定今年不会是大涨之年。但结构性上涨的机会仍然存在,楼市整体会是牛短熊长的局面。

                                 

【博览财经特稿】怎么说2021年楼市开局的局面,应该是一盆冷水泼下来,直接来个透心凉。

深圳、杭州、上海纷纷传来调控消息,说好的轮涨,北京楼市还没起飞,就被敲打约谈。

广州虽然不是行政手段调控,但手段更高明,直接从信贷端锁死。停贷、收紧贷款名额已经够狠,广州四大行直接提高房贷利率,直接上涨15个基点,相当于结构性加息,100万贷款每月月供直接多出642元。

这么狠,为的是什么?给全国楼市及时降温,也留出时间调整策略。

我国经济已经从疫情中挺过来,对于国家而言,房地产行业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暂时结束,为了避免更大的泡沫出现,适时收紧政策是必然的。

可问题是,全球经济还在减速,这意味着接下来还会继续放水,哪怕我们国家社融增速、M2增速已经回调,也不可避免跟进,这就注定可了宽松货币政策仍然是接下来至少2-3年的主流。

全球的水龙头都在放水,大家都想拿碗去接,你不接,等着接下来喝西北风吗?

虽然2021年基本定调放出来的水不能大肆流入房地产,房贷会审查更严格,LPR也有可能加息,银行也可能加点,但某些贷款渠道可能借钱会更容易,甚至利率还比房贷低,可是前提是:你得有房。

所以大环境之下,该买要买,该卖也得卖。

但过去你闭着眼买房赚了,真的靠运气,接下来,已经到了睁大眼睛买都会亏钱的时代。因此,2021年买房,有几点发自肺腑的建议说说。

返乡置业本无错,错的是“乡”

每年返乡置业的热潮,就像和老朋友约好的一场聚会,年年如约而至,年年劝阻,年年有人回家送钱送韭菜头。

返乡置业这件事情,本身其实没有错。错的在于那个“乡”到底在哪。上海工作的北京人,返乡置业,没错。但深圳工作的韶关人,返乡置业,就错了。

找到关键点没,错的是你的家乡,它到底有没有投资价值。确实,很多人会说,我的家乡房价还在涨,怎么就不能返乡买房投资。

当然,全国那么多个三四线城市,不是所有三四线城市都没价值,但肯定的是,没价值的比有价值的要多。

就和你赌博一样,输面比赢面概率大得多,你确定你还要去赌一把吗?

尤其是老家最不缺的是地,新房一栋栋地建,新房价格看着是一期一期高,但涨起来的只是纸面财富,对新房极其热衷的当地人,谁能去接你的二手房呢。

还有一批人的老家,或许恰好不在2016-2017年那批轰轰烈烈的棚改进程的城市中,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前人已经验证棚改涨上去的那波还是会跌回来的,这会你已经看到答案了,还不懂得抄吗?

建议大家不要用:以后可能会回去住,老家是根这种不确定性和非理性行为去投资。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千万不要滥用自己的处女贷,哪怕父母帮你给首付登记你名字,也千万不要贸然用。

城市在发展,置换永不止步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永不止步的,现在最好的地段,未来不一定是最好的。

还是深圳罗湖的例子,当初生活在罗湖的深圳人,站在鄙视链上端,以关内的自我优越感瞧不起关外宝安、龙华,结果关外用房价涨幅给罗湖上了非常漂亮的一课。

事实证明,一时的胜利不代表什么,城市是不断发展的,想不断从楼市中赚到钱,找到未来的好地段才是投资的最终归宿。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置换,尽可能让手头的资产滚动起来。比如老破小换到次新房,非学区房换到学区房,从远郊换到近郊,从近郊换到市中心。

从老家置换到二线城市,从二线城市置换到一线。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学区房,顶级学区房是可以穿越牛熊,无论市场好坏,始终昂扬上涨的。

但政策是有风险的,入学政策和学区划分政策一旦改变,天价瞬间变廉价,现在买顶级学区房也一样要有置换思维,一旦学位用完,立马抛掉。

还有一种,就是20年以上的老破小也要趁早抛,我理解,大城市买房不容易,年轻人选择小户型老破小上车无可厚非,但不建议在手头上存太久,短期过渡问题解决,就要立马置换,随着房屋年限时间越长,房子贬值可能性越大。

总之,一定要有流动和置换思维,如果非要加一个时间期限,我觉得至少5-8年,就得让你的房子换起来了。

概念大多都在割韭菜

几乎每个城市都不缺概念炒作,大到自贸区,小到新区,其中夹着各种科学城、科技园、高铁新城等等。但全国那么多城市的这些新城,基本都是靠炒概念收割韭菜。

新城搞不搞得起来,背后一定是这个城市的实力。你说一个三四线城市去搞一个产业新城,哪来的产业,又哪来的人口,说好的产业新城,不过是披着产业的皮搞房地产的勾当而已。去你们那些老家所谓的新城去看一看,基本都是在种房子!

还有三四线的高铁新城,基本也是割韭菜,没错,高铁开通,交通是方便了,方便把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城的人源源不断往大城市输送而已,根本不是让大城市的人往这里引。

也不要问高铁新城能不能买,根本原因不在交通的便利,而是在这座城市的实力。

全国超过3500个所谓的新城和新区,基本都是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产物,除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新城有价值,其他多是埋葬财富的坟墓,得谨慎再谨慎。

“黑五类”能不买就不买

对五类物业定义为黑五类,包括:写字楼、公寓、商铺、小产权、别墅。这五类物业除非在顶级地段,否则能不买就不买,身边已经有太多买了这些物业的“血和泪”的故事,你真的不需要再奉献一个。

或许有人过去买了商铺、公寓赚了钱,但现在入场,剩下的基本都是坑,买新公寓着的是开发商的道,接二手公寓掉的是业主的坑。

细节的不说,这些物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流通性差。不是主流产品、市场接盘客不多、涨幅有限,绝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争议最大的公寓,很多人觉得可以拿来自住,毕竟资金少,公寓又不限购、面积小总价低,钱多的就不说了,钱少又想买房时,千万不要去买这种明显有硬伤的房子。

第一套房一旦买入劣质房,在现在的楼市大环境下,会直接拖垮你。切记:宁愿曲线救国,也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去买后期根本不好卖的房子。

去年一整年的楼市,已经给所有人最真诚的忠告:现在绝不是比拼谁房子多的时候,而是比较优与劣的差别。未来绝对是房子质量比房子数量更重要的时代!

开年就遭遇各种调控政策的敲打,注定今年不会是大涨之年。但结构性上涨的机会仍然存在,楼市整体会是牛短熊长的局面。

现在已经到了哪怕睁大眼都容易买错房的时代了,大方向上还是那点: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以及环一线城市仍然是投资的重点。

接下来楼市还想赚钱,小城市换大城市,劣资产换优资产,宁愿不买也不要买错,记住这几点,才能保证在货币放水之下,保障你的财富还能升值。楼市的拐点,终于是到了。(来源:大胡子说房(ID:dahuzishuofang) 作者:雪莉)



                                 
                                           社会透视
                 



收割焦虑的中产 透析北京假活佛和野生仁波切现象                 
【研究员】:WH
网上有个段子:在北京朝阳区辽阔的大地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仁波切,其中约80%说话带东北口音且长相有在《乡村爱情》演员海选第二轮被刷掉的感觉,约90%从来没完整地看过任何一本佛经且对任何佛学相关的问题都回答“这是密法不可说”,约100%只有在听到“供养、双修”时会精神振作。

                                 

【博览财经特稿】焦虑不安的中产,需要心灵大保健。

为什么假活佛和野生仁波切都聚集在北京?

近日,央视揭露了一个假活佛10年骗2亿的案件,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活佛来自藏传佛教,佛教从印度外传的时候,有三个方向:南传到东南亚是南传佛教,传到中国的是汉传佛教,除了这两支以外,还有一个夹在中间的藏传佛教。

简单说下藏传佛教的僧人等级:法王 > 活佛 > 仁波切

这里主要说下活佛和仁波切,因为我们主要讲得也是这两个。

严格意义上说,汉族人习惯称呼的“活佛”是种不准确的称谓,“活佛”容易让大众望文生义,都理解成是“转世菩萨,转世高僧”。其实转世的就那么几个,其他自称活佛的准确的来说应该是“觉悟了的修行者”——指的是佛学高深,修行证悟的导师。

至于仁波切,地位是低于活佛的,只要是品行和佛学受人尊敬就可以称为仁波切。

记住一点就行了:活佛一定是仁波切,但是仁波切不一定是活佛。

另外,活佛的认定,在政府层面均有非常严格的规范和仪轨,换句话说是有证的,假活佛还需要办个假证,但是仁波切就不一样了,于是在活佛和仁波切中间就有了套利的空间,很多野生仁波切纷纷出来骗财骗色。

网上有个段子:在北京朝阳区辽阔的大地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仁波切,其中约80%说话带东北口音且长相有在《乡村爱情》演员海选第二轮被刷掉的感觉,约90%从来没完整地看过任何一本佛经且对任何佛学相关的问题都回答“这是密法不可说”,约100%只有在听到“供养、双修”时会精神振作。

看到这里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假活佛和野生仁波切都聚集在北京?

这就有的说道了。最早,真正的藏传佛教在元朝的时候来到北京,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皇室笃信,藏传佛教在汉地达到了鼎盛。

北京特别有名的北漂朝圣圣地——雍和宫,就是藏传佛教的寺庙,其恢弘可见一斑。

后来的几十年,众所周知的原因藏传佛教去了香港,香港最繁荣的几十年,从富商到明星就流行信奉活佛。到了八九十年代,港台商人和明星聚集到北京,顺便也把信奉活佛这套东西带到了北京。

政商圈我们不太了解,娱乐圈还是知道的:像李连杰、王菲、赵薇都是藏传佛教的信徒,还有像张铁林,以及霍尊他爸火风,就是唱《大花轿》的那位,不但信奉藏传佛教,还都被认证为活佛。

政商圈和娱乐圈信活佛都能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1、那个层面的人,和普通人兢兢业业不同,他们飞黄腾达存在巨大的随机性和风险性,所以宗教活佛的作用就是神秘力量的加持以及无常空虚的精神抚慰。

2、当然,另一个方面就和我们混圈子一样,活佛身边也是一个圈子,进去了才能得到人脉和资源。

北京,朝阳区是明星扎堆的地方,所以那个地方活佛和仁波切也最多。

我当然相信这些顶级的精英们信奉的活佛不会太水,但是这些年来,活佛和仁波切也越来越有下沉的趋势。换句话说:一些假活佛和野生仁波切开始把手伸到普通中产阶层身上了。

受人尊敬的称呼被搞成骗吃骗喝骗财骗色的代名词

前些年,在北京,有个夸张的说法:如果一个30岁以上的妇女没有供养一个仁波切上师,她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海淀女家长还在忙着鸡娃的时候,朝阳区的妇女已经开始供养仁波切了。这里面肯定有骗局的成分。

野生仁波切混子居多,正经人谁做这个,从地理位置来看,不开地图炮哈,东北和山东的挺多,因为这两个地方的人喜欢混北京,一些走不上仕途的就喜欢剑走偏锋,偏锋有很多,这两个地方还出过红薯老五和花万芳,也算是偏锋的一种。

仁波切本来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称呼,被这些人搞成了骗吃骗喝骗财骗色的代名词。

野生的仁波切也分类型,一种是相对无害的小清新野生仁波切,一种是搞诈骗的野生仁波切。

小清新野生仁波切一般没什么真材实学,只能在小圈子里讲讲心灵鸡汤,收点讲课费和供养费,一千两千不算多,一百两百不嫌少,然后卖点开光加持的手串佛像,个别胆子大一点也敢搞双修。

说他们是小清新,因为真的很清新,看几张图片吧:

不知道的以为是在修仙呢?其实这是仁波切上师教的“禅舞”,据说在某些北京30岁以上中高端女性群体中非常风靡。

周末出去爬个山,放个生,喝碗心灵鸡汤,练个禅舞发朋友圈,这就是阶层和身份的象征。

这一类小清新野生仁波切基本无害,讲一些掺杂了佛教的心灵鸡汤,抚慰一些中年妇女和妇男空虚的精神需求。

其实,和一些的搞保健品传销的有点类似,没有不敬的意思,我还是尊重真的仁波切的。

另一类野生仁波切段位就比较高了,擅长精神控制和诈骗。北京人喜欢攒饭局,能带上一个活佛或者仁波切,倍儿有面子,但是真的活佛哪有那么多,也不喜欢混饭局,所以野生的仁波切就有了市场,有吃喝不说,说不定还能发展几个有钱的弟子来供养他,各取所需。

当然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弟子,很多就是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小老板,不过比普通人肯定是有钱,有个小老板奉养一位号称刚从尼泊尔回国的正宗仁波切,为了在众多信徒中脱颖而出,他给这位仁波切供奉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选在了地段绝佳的大悦城旁边,说了为了让仁波切出门遛弯吃饭都方便。

很多野生仁波切就是通过精神控制和人际网诈骗来搞钱,比如利用改运啊,升学,升官之类的噱头来骗钱,或者虚构一个项目来诈骗。

当然还有借男女双修来肆无忌惮的性侵女弟子,不管是诈骗还是性侵,已经是犯罪了。

如何看待假活佛和野生仁波切的现象

我想说的是,中国社会用三十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中是缺少心理建设的。

打个比方:一个普通人三十年前还为吃喝发愁,三十年后一朝拆迁有了百万身家,会觉得奋斗没有意义

一个生意人二十年前开厂出口风光无限,二十年后辛苦一年比不上别人炒一套房,财富观被颠覆。

一个都市中产,职场上尔虞我诈,买房炒股欲望难填,人到中年,还有各种空虚焦虑。……

整个社会其实都呈现出一种普遍的精神空洞感。这种空洞感,以中产阶层最为明显,因为他们对身份感的需求,对未来的焦虑,对财富的不安,让他们普遍存在一种精神的空洞感。

所以,他们很容易和这些包装过的“心灵鸡汤”一拍即合,什么灵修班,终南山隐居,假活佛,野生仁波切,都盯上他们了。

所以,要想不被这些乱七八糟的收割,除了要充实自我做好自我的心理建设,还需要改善社会环境,做好制度保障,给全社会做一次心理建设。

这样,假活佛和野生仁波切,还有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生存土壤才会越来越少。希望更多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最后,对于正教正典我一直心存敬重。(来源:中产先生(ID:mr-middle-com))





zb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1 20:31 , Processed in 0.170045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