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8.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9 08: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略相持阶段 中美关系实质性改善或已开始                 
【研究员】:wh
他和两党建制派的关系都很好,他曾在小布什总统任内担任副国务卿,和布林肯一样,在中东待过很长时间,两人关系很好。2014到2017年期间,伯恩斯是克里的外交政策委员会成员,跟现在的国安顾问沙利文的关系也很好。2020年总统大选,伯恩斯是拜登竞选团队的外交政策顾问,拜登对他很信任。

                                 

1628148834620817.jpg

【博览财经特稿】秦刚大使在美国舍曼副国务卿访华结束后,立刻动身赴美,在他抵达华盛顿之后面向中美两国媒体的演讲中,他说:“50年前,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时正值冷战时期,中美相互隔绝,富有远见的基辛格博士不得不以隐蔽的方式,取道他途,前往中国。50年后的今天,作为第11任中国驻美大使,我可以公开踏上正途,直抵美国。时过境迁,令人感慨。我相信,中美关系的大门已经打开,就不会关上,这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秦刚赴美

秦刚刻意提到了这段历史,实际上表明两件事,第一是中美当下的状态有类似50年前冷战的情况,第二是他来美国是有信心把中美关系转危为安,这就是他说的大门已经打开,就不会关上。

秦刚是接替驻美8年的崔天凯,成为新任中国驻美大使。崔大使是52年的,年近70,这两年我看他的各类演讲,明显觉得他这些年老了很多。另一方面他的风格不可避免带着他那一代人的外交风格,韬光养晦,所以他和美国媒体的沟通中经常陷入为中国“解释”这样的状态中。

但我们知道,强者往往是不解释的,强者是抛出议题,引导议题,反诘议题。在这方面,秦刚年轻,气场强大,这的确是新时代的气象,并不是说崔大使做的不好,而是新时代的确需要符合新时代外交政策的新人。

秦刚整个职业生涯前半段都是在欧洲,包括了驻欧和外交部的欧洲司他都干过,所以他是欧洲专家。而基本上已经板上钉钉的美国即将派驻的驻华大使伯恩斯也是欧洲通,他是苏联问题专家,也曾担任驻北约、希腊大使。

他和两党建制派的关系都很好,他曾在小布什总统任内担任副国务卿,和布林肯一样,在中东待过很长时间,两人关系很好。2014到2017年期间,伯恩斯是克里的外交政策委员会成员,跟现在的国安顾问沙利文的关系也很好。2020年总统大选,伯恩斯是拜登竞选团队的外交政策顾问,拜登对他很信任。

所以我们发现这两位有三个共同点,都是欧洲专家,都是职业外交官,都是一把手很近,很信赖的人。一方面,当然这意味着方便两国及时到位的沟通,减少误判,管控分歧和冲突,另外一方面现在世界的格局已经越加明了,即中美相持,中国在亚洲有优势,美国在美洲有优势,那么双方共同在拉拢的就是欧洲了。

那么如果用毛主席的理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那么如果说贸易战期间的那几年是战略防御,当下中国和美国正式进入了战略相持的阶段。

舍曼访华

伯恩斯最早传出来被选中当中国大使是2月份,当时还说有好几个候选人,伯恩斯最受青睐,到了4月份美国媒体的消息,板上钉钉就是他了。但他一直迟迟未赴任,这当然就意味着中美双方桌底下很多事情并未谈好。

而拜登也一直在拉高对华对抗的声调,为的是迎合国内的反华势力,尽快通过基建法案和新的3.5万亿预算。这一点在灵哥之前的文章中也已经多次分析过了。

舍曼访华是第一步,中国还以驻美大使赴任,美国会很快派遣驻华大使。接着就是和经贸相关的深度探讨,以及10月份在意大利的元首会谈了。现在8月了,时间也已经不多。

回顾下舍曼访华的前后双方的剑拔弩张,各自交锋,就能理解灵哥所说的中美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首先在舍曼访华前,美方国务院发言人声称要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对话”,这本身是一件不太符合外交常规的事情,一般来说,外交上都要来访了,总是调子软一点。但是美国仍然营造出一种并不友好的气氛。

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长奥斯丁访问东南亚,试图挑拨东南亚和中国的关系,而布林肯也访问印度,拉拢印度对抗中国。

那么当然中国的声调也不弱,首先是在舍曼访华前高调反制裁了美国包括前商务部长罗斯在内的6个个体和1个机构,然后7月20日,央行突然宣布:支持上海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方面先行先试!

让美方完全没想到的是,谢峰在会谈时扔出两个清单,以及王毅会见时拉出的三个红线:第一,美国不得挑战、诋毁甚至试图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第二,美国不得试图阻挠甚至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第三,美国不得侵犯中国国家主权,更不得破坏中国领土完整。

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舍曼只能避重就轻谈其他话题。美国多家媒体的报道也淡化了中方的“两份清单”。读了美国国务院的会谈声明,整个声明会让美国的读者误认为舍曼只见了王毅一样。

但实际上美方是跟外交部副部长级别排名第五的谢峰进行了4个多小时的正式会谈,双方会谈是在长条桌两边坐下,和王毅的是礼节性的会见。

另外无论是因为防疫,还是其他因素,会谈地点是在天津,并没有放美方的人来北京。但美国白宫发言人在接受记者提问时,一开口就说是在北京,也不知道是无知还是故意装傻,忽悠美国的老百姓。

相应的软对抗在舍曼访华之后,仍然在进行。舍曼访中国之前去了外蒙古,之后迅速外蒙古的外长就访华。布林肯在印度见了喇嘛的代表,中国就在华接见了塔利班代表。一来一往,针锋相对的态势非常明显。

闭环已破

当美方总是把“从实力出发”挂在嘴巴时,中国在阿拉斯加已经宣告了,美方二十年前就没有地位跟中国讲这样的话。这话听起来很爽,但实际上中方二十年前肯定是不会在外交场合这样讲话的。今天敢这么讲,在天津敢给美方划底线,扔出两个清单,那的确就是实力到了。

国内有批人总是抱怨美国找中国麻烦是因为中国不谦虚了,天天宣传厉害了我的国,另外就是搞战狼外交。实际上这两点都是跟实力到了有关,你已经变成大象的体格了,不可能指望别人还把你当大熊猫一样人畜无害萌萌哒。还有秦刚大使说过我是战狼,你是恶狼。既然体格到了,大家互咬呗,谁怕谁。

实力这个词一定要综合来看,就像奥运会上拿金牌,有些项目美国有优势,有些项目中国有优势,不能说某些项目美国有优势,那就能在奥运比赛中处处都可以碾压中国,那肯定是不存在的。

在地缘政治层面,西方国家是通过美元霸权,通过控制全世界12条黄金水道来获得财富闭环的,如果这12条黄金水道无法用军事实力控制住了,那就谈不上闭环了。

真正决定美国在地缘政治上闭环瓦解的是2016年的中美海军对峙,我们都知道,中国70%原油依靠进口,大多数都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而美军可以停靠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美军在菲律宾也有海军基地。所以一直有马六甲困局这种说法,一旦发生冲突,美国把马六甲封闭,中国工业和经济就会遭受重创。

但13年之后的南海种岛彻底改变了这样的情况,南海突然出了若干个不沉的航空母舰并军事化。美国坐不住了,在搞菲律宾仲裁案被中国无视之后,于是把航母军舰开过来威胁。中国毫不示弱,把火箭军,海军预备役全部召回,然后三大舰队在南海演习不惜开战。

结果让东南亚各国大跌眼镜的是,美国两艘航母溜了。2016年这一次的扳手腕实际上决定了美国已经无法控制南海,无法控制马六甲海峡。

美国的闭环破了,金钟罩铁布衫只能吓唬吓唬其他小国,但已经吓唬不到中国了,核心的原因是美国不想跟中国打仗,美国也知道打常规区域战争跟中国打不赢。所以菲律宾这些国家一看,原来你是个纸老虎啊,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立刻转向中国。

讲完地缘讲经济,美国商务部刚刚公布2021年美国上半年GDP为11.07万亿美元,而中国上半年的GDP总量是8.2万亿美元,已经达到美国的74.3%。

但在谈中美GDP对比的时候,有几个问题要考虑,首先是美国有一些GDP的统计是虚的,比如美国是把房租算进GDP的,自有的房子,美国也会给你折算一个虚拟房租进行GDP的计算。所以跟中国相比,美国GDP的统计会略微多算,而中国由于地下经济的发达,GDP会略微少算。(参照每五年中国进行的GDP调整,每次都是向上微调)

其次是购买力平价角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GDP2014年就超过美国,2020年差不多要超过美国的30%。

第三当然是增速,中国增速远高于美国。今年上半年,中国增速同比12.7%,美国是6.2%。

从价值链贸易角度,2000年全球价值链贸易是以美国为核心,20年过去,现在全世界价值链贸易是三足鼎立,即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价值链、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价值链,和美国为核心的北美价值链。这是全球贸易结构颠覆性,结构性的变化。

2000年,美国是全球80%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是现在是反过来的,中国是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差不多90%。而美国当下作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势力版图,已经缩到北美洲。

所以用贾谊的过秦论形容过去20年的美国再合适不过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客观讲,20年前,中国的确没有实力跟美国对等对话,方方面面的实力都落后,但是20年后中国的的确确有实力和美国对等对话。美国的政治外交精英当然是心知肚明的,他们只是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到很陌生,有点不知所措,才会不断的喊从实力出发来给自己壮胆。要知道,真正的强者是从来不会把我比你强挂在嘴上的。

美国内争

一直有人担忧美国从上到下两党共识都反华,觉得中美关系好不了。让我们把美国商界,美国政界一个个来拆解。

首先总体来说,美国商界是不反华的。美国在华企业(持股超过百分之五十)在中国的年销售额是多少呢?2018年商务部数据是3800亿美金,利润率11.5%,差不多500亿美元的净利润。

你说怎么反?业务都撤掉?然后看到股票崩溃掉,高管的工资花红都没了,期权都作废?你是美国商界的高管你愿意不?

前段时间不是传出耐克卷入新疆棉的事件吗,之后耐克 CEO 约翰多纳霍居然在华尔街分析师谈财报的时候主动提:“耐克在中国已经40多年了,早期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中国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是一个‘属于’中国、为中国服务的品牌。”

怎么那么没骨气,你觉得是他们谄媚中国吗?No no no,他们只是谄媚市场,谄媚钱而已,而且资本无国界。更何况,大多数美国跨国公司,华尔街本来就是支持民主党,并不爱“美国”。

那可能你就奇怪了,美国不是有钱人控制的吗?不是华尔街控制的吗?这些美国的政治精英不都是要听金主的话吗?既然金主不反华,那为什么两党的精英就那么反华呢?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首先政治精英都是待价而沽的,如果事事都是yes man,都听金主的话,那政治精英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很多人其实对于美国的商业体系还是不了解,美国是一个讲究“销售”的社会。也就是说,有什么想法,什么创新,什么计划,你都可以认真的做好PPT,找到可能的买家,买家是愿意给你机会听你在说什么,然后决定自己是否有兴趣要听下去乃至成交。

所以特朗普说他能让美国再次伟大,这就是很好的销售,金主们决定支持。之后,一些金主发现特朗普妨碍了他们的利益,那就搞下去,支持拜登。

金主就是这样,有的金主是做局者,自己入局去推进自己喜欢的议题,有的金主是被动的,愿意分散投资试试看,万一成了呢?

其次从金主自己的利益来讲,即使他们不敢实质反华,但他们也需要精英们高举反华这个大旗。政治精英越反华越有利于金主手上有筹码跟中国拿各种利益。

所以当下大家看到的情况都是非常正常的,政治精英反华,不妨碍金主继续跟中国做生意,而且把生意做的更大。在线教育引发中概股连带崩盘后,中国证监会第一时间召开外资银行开会,告知仅限在线教育而已,然后马上股价就回弹了。

美国当下政治精英主要的问题是内斗,这跟中国古代的党争很像,重要的不是做事不做事,而是功劳不能被另外一个派系抢走。所以大家看到特朗普想拉拢俄罗斯,被搞成旷日持久的通俄门,拜登一上台就去欧洲见了拜登,最近宣布北溪2号和德国达成协议。

在阿富汗撤军问题上,拜登撤的比特朗普快多了,特朗普花了四年主张撤军,结果中间反反复复,被各种反对,拜登刚上台,居然美军能连夜搬家,突然撤出,留了个真空给阿富汗傀儡政府。

特朗普在任时的美朝越南峰会,在最后一分钟美方表示不出解除制裁的诚意,黄掉了。现在舍曼访华,直接表达的就是在朝鲜问题上有求中国。

还是那句话,重要的不是这个事情做不做,重要的是谁来做,谁拿到成绩。从中美关系上看,2017年特朗普访华已经和中国达成了缩小贸易逆差,中国多买美国商品的协议,结果建制派给搅黄掉了。各种反中加码的情况下,2018年贸易战不得不开打。

拜登政府上台,是没有办法对华放松任何打压的,因为有任何让步的迹象,都会被特朗普以及共和党攻击为软弱,攻击为卖国。民主党还需要共和党配合通过基建法案,反中的调子注定是要高举着的。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破冰了呢?因为基建法案两党达成共识了,加上民主党可以用预算协调程序单方面通过的3.5万亿,所以华尔街金主交代完的放水办完了,下面就是找中国解决通胀问题了。

结语

继续看看舍曼副国务卿访华中双方一些非常有意思,非常玩味的话术。舍曼表示的是中美应当在“该竞争时竞争,该合作时合作,必须时进行对抗”,中国明确表示,三分法是美国的障眼法,对抗是本质,合作是假象,美国在有求于中国的地方就说合作,在自己优势领域,就封锁制裁,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中方的意思就是,要破冰,要想找中国合作,你就得拿出实际的筹码。比如放松某些科技管制,来跟中方合作。

这不是瞎猜的,就有那么巧,台湾地区经济日报7月27日报道,台积电加大南京芯片工厂产能扩张,28纳米月产能由原计划的40000片,直接扩建100000片晶圆。

要知道不过不久之前,还传出美国打算禁止台积电在南京厂的扩产计划,禁止美国企业售卖设备之类的。这肯定是代表双方在这件事上谈妥了,也就是代表双方的经贸关系是实质性在缓和推进的。

再品一下双方会后的说法,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说:双方讨论了对于美中关系负责任管理的一系列条款设定。(The two sides discussed ways to set terms for responsible management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什么叫负责任?那当然是该吵的吵,该实质合作的还是要合作,而且要管控分歧。美方在舍曼访华前,还用了一个词叫护栏(Guardrail),这代表美国资本方对于拜登政府的要求是不管你们怎么明面上反中,但是一定要有护栏,绝对不能擦枪走火。

而外交部的会后说法是:两场会谈时长加起来有6小时。其中谢锋与舍曼的会谈长达4个多小时。“双方谈得很深、很透,增进了相互了解。”

应该来说,拜登政府在朝鲜伊朗的核不扩散,气候变化,乃至中国对美多买农产品等方面都有求,而中国需要的是在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打压中能找到足够的空间让自己发展国产替代,以时间换空间。

而关税事实上已经不是桌面上的重点,双方这次会谈都没有谈到关税问题。不过,应该离全面取消关税不远了。时间点就在10月意大利G20的两国领导人的会后,今年的第四季度,也就是美中2020年第一阶段2年的协议过期前。

而中美关系虽然谈不上雨过天晴,但最坏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过去了。秦刚大使的赴美,意味着中美关系实质性改善的开始。

投资方面的观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继续鸽派,认为经济恢复不达预期,所以暂时还没考虑停止购债的表态,美股还能飞一会儿。然后美元指数莫名就大跌,黄金突然飙升到1830美元/盎司。表面上看就是二季度经济增长未达预期,美联储继续鸽。

很明显,华尔街知道拜登的3.5万亿预算+1.2万亿基建要来了,然后对华关税也要取消了,当然是利空美元,美元又要贬值了,所以赶紧先动手。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理解三件事:1、美元是泡泡,法币信用时代,法币贬值,通胀是不可避免的。

2、中国想取代美国,想用新的范式来取代美国治世的体系,比如有人提议过的世界货币重回金本位,让分配更加公平,让穷人少被剥夺还需要很久。

3、普通人做投资,做股票,做人生选择比的是跟庄的能力。要跟对大赢家,找到大的趋势。作为国人,在当下的世界有三大趋势,分别是美元的通胀,中国的国产科技替代和乡村振兴。如何抓住这三个大机会等我后续文章。(来源: 大公馆丁辰灵(ID:ding_chenling) 丁辰灵(ID:ding_chenling))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未来美国遇到问题越来越多 有求于中国地方还会增加                 
【研究员】:wh
当然这次会谈之前也发生了一些事,就是美方对中方的安排不太满意。美方希望是双方在北京谈,后来中方安排在了天津。另外对等问题上,美国认为舍曼是国务院的二把手,希望中方位阶高一点的官员出面。我们派出的是外交部谢锋副部长与美方对谈,我们觉得很正常,因为谢锋就是负责北美事务的,从专业分工上讲是最合适的人选。

                                 

1628149030611356.jpg

【博览财经特稿】7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任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秦刚抵达美国履新,并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网站致辞:“相处需要相知,相知需要沟通了解。”秦刚是第十一任中国驻美大使,此前曾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而在秦刚赴美的2天前,中美双方代表在天津刚刚完成为期一天的密集对话。此次会面中,中方直截了当地向美方明确了三条底线,提出了两份清单,态度坚决,引发网友热议。

中方此次行动向美国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对于中国外交有怎样的意义?中国的底气又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

观察者网:整体上,您如何评价此次中美在天津的会面?

金灿荣:总的观点是,对话比不对话好。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这次过来,态度值得肯定,事实上也有一定成果。

中美双方这次把各自的立场都说得更清楚了,在气候变化、反恐、防止核扩散等问题上,以及在一些地区热点,如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阿富汗、叙利亚等问题上达成了一定共识。我们对于正在发生的一些积极事态应该给予正面的评价。

当然这次会谈之前也发生了一些事,就是美方对中方的安排不太满意。美方希望是双方在北京谈,后来中方安排在了天津。另外对等问题上,美国认为舍曼是国务院的二把手,希望中方位阶高一点的官员出面。我们派出的是外交部谢锋副部长与美方对谈,我们觉得很正常,因为谢锋就是负责北美事务的,从专业分工上讲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关于这场对话能不能进行,中间还存在一些波折。

但中方后来也给了美国面子,王毅国委员兼外长去天津见了舍曼女士一面,原本的安排只是两人线上见一下而已。

1628149045286992.jpg

这一系列动作反映的是,美国现在对中国开始“计较”了,开始很在意双方会面安排的细节这些问题。原来美国特别强大的时候,它是不太在乎这些细枝末节的,现在它特别在意了,表明美国没有以前那么有信心了。

另外此次会面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中方的表态特别地清楚、严厉,王毅外长给美国画了三条线:

第一,美国不得挑战、诋毁甚至试图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

第二,美国不得试图阻挠甚至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

第三,美国不得侵犯中国国家主权,更不能破坏中国领土完整。

然后谢锋副外长与美方对话时提出了两个清单:中方要求美方纠错清单:中方敦促美方无条件撤销对中共党员及家属的签证限制,撤销对中方领导人、官员、政府部门的制裁,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停止打压中国企业,停止滋扰中国留学生,停止打压孔子学院,撤销将中国媒体登记为“外国代理人”或“外国使团”,撤销对孟晚舟的引渡等等。

中方关切重点个案清单:中方主要就中国部分留学生赴美签证遭拒,中国公民在美遭受不公正待遇,美不法分子滋扰、冲撞我驻美使领馆,美国国内仇亚、反华情绪滋长,中国公民遭暴力袭击等个案向美方表达严重关切,要求美方尽快解决,切实尊重、保护中国公民和机构在美的合法权益。

这次中国的态度相当强硬。美方也不甘示弱,美国大使馆后来也在网站上发布了一个通告,对中国的措辞也是相当不客气,甚至在新疆问题上使用了所谓“种族灭绝”这个词,而且也完全没有提及谢锋副外长的名字。

应该讲,美方现在必须把中国当做对等的谈判对手。原来美国的态度基本上都是居高临下地训话,这次谢锋上来就指出,现在中美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把中国当替罪羊、妖魔化中国、将内部矛盾转移给中国。

这种严厉对话其实有好处,那就是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把中国的立场表达出去。如果四平八稳地讲话,西方媒体会按照他的想法来诠释,你痛骂他一顿,他也只能说中国骂我了,也没法曲解。

以上是我对本次会谈的几项观察。

观察者网:关于中方对美提出的两份清单,讨论度非常高。您认为目前我们这么做的底气在哪里,以及这么做对于中国外交来讲有什么样的意义?

金灿荣:过去三年,中方承受住了美方施加的很多压力。2018年3月22号,美国单方面发起对华贸易战。以此为起点,美方对我们施打了一套组合拳:贸易战、司法战(抓捕孟晚舟及很多华人学者)、舆论战(在疫情上造谣抹黑中国、渲染“病毒溯源”)、以及科技战。

美国中断了中美之间的科技来往、教育来往,打击我们的一些头部企业(如华为),更大力度地干预中国的内政,插手台湾、香港、新疆、西藏;在国际上妖魔化一带一路,推行美、日、印、澳四方机制、企图搞亚洲小北约等等。

但是经历了美国的一套组合拳之后,中国挺过来了。仅就贸易战而言,美国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

美国打贸易战的目的是多重的,首先是延缓中国发展速度。2019年新冠出现之前我们的GDP增长率是6.1%,美国是2.3%,我们是其两倍半;去年我们是G20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增长率2.3%,美国是-3.6%,发展速度差距拉大;今年世界银行估计美国经济增长能达到5-6%,对中国的估计是8.5-9%,依旧高于美国。显然,美国想延缓中国发展速度的目的没有达到。

其次,美国想减少中国对外出口。现在中国依然是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这方面我们早在2009年就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战之前的2018年,我们占世界总出口的12%,结果到2020年占到了15%,三年内平均每年涨一个点。哪怕是减少中国对美出口的目的,也没有达到。2020年8月中国对美出口超过了贸易战之前,而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之上,我们对美出口又有大幅增长,所以美国单方发起的这场贸易战可谓彻底失败。

1628149058409369.jpg

科技战方面,标志就是打击华为。美国以一个超级大国的举国之力、联合盟友打击一家中国民营公司已达三年,华为虽然很艰苦、损失很重,但依然还活着,这说明美国的科技战也没有达成目标,某种意义上还刺激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以芯片为例,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芯片市场,去年世界芯片总产值达4600亿,中国一家就占用了3400亿,将近3/4。其中我国自己的芯片只占三四百亿,其余3000亿都是进口的。贸易战之后,国产芯片占我们国内市场的比例会上升,而且中国政府重视半导体产业,早在胡主席时代就设立了半导体基金。半导体产业方面,大部分技术我们有,但过去的情况是我们有技术,但我们的技术没有市场需求。技术是种子,一定要找到一片土壤让这个种子生根发芽,才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树后再结果、选好果,从而继续培养第二代,不断改进、改良。

过去中国的问题是有很多核心技术,但一直得不到成长的生态,导致技术永远像被装在真空包装里的种子,长不成大树。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此前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技术相对成熟,产品相对便宜可靠,导致中国企业过去绝大部分一直是买西方的东西的。现在西方不卖了,中国企业为了生存,只好通过国内获取,反倒令国内很多技术得到了应用,得到了成长发展的生态,某种程度上科技战对中国科技发展有利。

所以中美交手三年多,我们没有败,去年疫情美国应对得非常糟糕,我们应对得出色得多,可见综合国家治理能力我们有相当的优势。这是我们的底气之一。

另外,从美国的角度讲,现在美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这个压力对美国来说挺危险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一直享受着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经济基本稳定增长,除了2008金融危机时衰退了两三个季度,都是一直处于正增长阶段,且通货膨胀一直很低,40年来形成了所谓“低通胀高增长”的局面。

这其实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增长快速、就业充分,就一定会有通胀,结果美国是高增长低通胀,其核心原因就在于中国加入了美国领导的世界分工体系,不断给美国提供越来越价廉物美的货品。

现在美国因为疫情导致海量超发货币,货币发行量远远超过经济发展正常需求,于是就有了货币多发但生产恢复不了的情况。美国通胀起来了,对美国的财政会造成很大压力。美国联邦财政赤字也已接近30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现在美国国债利息是1点多,每年还息3000亿美元左右,算是还能承担。但是如果通胀接近5甚至超过5(通胀超过5以后利率一定会跟进),那么美国光是还30万亿联邦国债的利息一年就需要1.5万亿美元,这绝对会导致政府财政破产。

所以美国现在其实是有求于中国。大家可能都注意到,过去美国一直说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但是最近看美国的口风完全变了,包括6月份美国贸易代表戴琪给刘鹤副总理打电话,核心内容就是希望人民币现在别升值。去年人民币升值了8%,今年升值了2%。为什么求别升值?因为人民币一升值我们的东西就贵了,而美国又必须进口我们的商品,东西一贵他们的通胀压力就更大了。

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发言,表示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额外关税是在伤害美国消费者。之前美国对我们3600亿的中国进口商品征税,税收从原来的3%增加到20%,但是20%当中的18.5%都是由美国进口商承担,意味着增加的这部分成本基本上都被进口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去了,中国的出口商并未承担多少。本来想征我们出口商的税赚一笔?结果不但没赚着,反倒是把他们自家进口商给坑了,嘿嘿。各种信息表明,很可能今年年内耶伦就会把特朗普强加给中国的关税取消。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也面临通胀压力,但因为我们生产恢复了,产品供应得充分,通胀压力方面我们好控制一些。美国那边就不那么好控制了,他们需要我们提供商品,否则印了那么钱买不到东西,钱不就变成了金元券了。

上面讲的这些原因都使得我们现在底气很足。底气足了,就可以非常直率地提出要求。

对中国外交的意义,我想中国外交可能是在走向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西方国家,我们会非常直率地对他们的行为提出我们的批评。以前那种即使不满也不会明说的状态结束了。从美国开始,其他国家也会间接地察觉到中国变化,他们可能会有些不高兴,但这是必然会发生的转变。

1628149073666440.jpg

观察者网:有网友认为从公告的用词来看,中美这次是“谈崩了”,对此您怎么看?

金灿荣:“谈崩了”谈不上,只能说跟预期结果差不多。美国国务院的二把手,费了这么大功夫到中国来,肯定也不是奔着“谈崩”来的,否则回去也没法交代。中国现在也不愿意中美谈崩,我们还是希望中美保持正常交往,只不过是碍于特朗普当局以及现在拜登当局对中国态度的不满。

拜登的对华政策叫“三个C”:1)“Competition”竞争,认为中美核心在于竞争;2)“Cooperation”合作,认为合作对美国有利的时候就跟中国合作;3)“Confrontation”对抗,认为必要的时候会跟中国对抗。

三条都是以美国为中心。这中方当然就很不满了,你需要合作才合作,你觉得必要还可以对抗,完全是美国单方面来定义中美关系的想法,中国当然不接受。中美关系是双边关系,应当由双方定义,这次美方应该也收到了这个讯号。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在心理上处于一个转型期:首先一定是震惊,觉得以前自己瞧不起的中国怎么突然起来了,它感到不理解,所以第一反应一定是震惊和拒绝接受;其次是愤怒,说你这个家伙怎么瞒着我突然“发财”了。之前三年美国是处于震惊阶段,现在是处在震惊和愤怒之间,但一部分理智的人可能开始进入第三阶段了;第三阶段是愤怒完了,发现反正遏制不住,就准备“讨价还价”;第四阶段就是沮丧;第五阶段就会接受。

所以美国正处在心态转型阶段,中国要淡定,把家里的事做好,保持中美关系斗而不破。从最近这几轮中美交手来看,做到斗而不破还是有机会的。

而且我认为美方还是有和中国真诚谈判的想法。双方各自表达立场,相互批评、吵过架之后,该谈的还是要接着谈。这本身就说明中美关系自有其韧性。随着未来美国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我相信其有求于中国的地方还会增加。(来源:观察者网 采访:白紫文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



                        

共同富裕上升为新时期大战略 中国是否坚定选择德国模式待察                 
【研究员】:wh
德国对买房、放租管控之细,会让中国人质疑它还是资本主义吗?例如:开发商制定的房价如果超过合理的20%,可以被起诉,超过50%直接被视为犯罪;对于长期租约,新租房合同租金不得上涨超过10%;还有各类房地产税制,包括未满10年出售的房屋,需要缴纳25%的资本利得税,超过10年的盈利部分,需要缴纳15%的差价盈利税。

                                 

1628149732157271.jpg

【博览财经特稿】中国政府似乎已经找到了方法,解决困扰了中国人太久的三座大山。

一连串的动作正密集出台——住房方面,打压虚高学区房,设定二手房指导价、限制房贷,力度不断升级;教育方面,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公办学校停招复读生,职业教育的角色日益突出;养老方面,提出渐进性延迟退休、放开“三孩”政策剑指人口老龄化。还有反垄断的重锤落下,共同富裕上升为新时期的大战略。

如果上述一切能大致实现……突然,一个国家猛然从脑海中跳了出来,那就是德国。德国楼市长期稳定、职业教育世界闻名,在养老制度、鼓励生育方面颇有一套。更重要的是,德国人重视劳动和创造,有惠及无数人的科技创新,很少诞生世界首富,但国民富裕程度令人羡慕。难道,中国把德国当作了新的学习对象?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关注中国可能“德国化”的迹象之时,德国似乎某些方面开始“中国化”。两个大国经历了一次不期而遇。

德国人出现了中国最熟悉的烦恼,房价暴涨,人们买不起房也租不起房;人口老龄化加剧,十年来首次出现人口零增长。中国正在向德国靠拢,但是否坚定选择德国模式,还有待观察。

为什么说中国正在“德国化”?

先从房子说起。当代西方,两种房地产制度居主打地位。一种突出资产属性,以英美为代表,强调市场调节,政府管控较少,价格起伏大。

另一种以居住为导向,德法为代表,房产首先是基础设施,受到更多的政府管控,因此价格起伏较小,相对更加稳定。

德国绝对是“房住不炒”的先行者,曾先后出台四部法律为其保驾护航:《住房建设法》;《私有住房补助金法》;《住房补助金法》;《住房租赁法》。

前两部法律保证了二战之后德国的住房供给一直处于平稳状态,目前已经被废止。

德国对买房、放租管控之细,会让中国人质疑它还是资本主义吗?例如:开发商制定的房价如果超过合理的20%,可以被起诉,超过50%直接被视为犯罪;对于长期租约,新租房合同租金不得上涨超过10%;还有各类房地产税制,包括未满10年出售的房屋,需要缴纳25%的资本利得税,超过10年的盈利部分,需要缴纳15%的差价盈利税。

一系列做法的核心,说白了就是让炒房者无利可图,增加“炒房”的摩擦成本,降低人们的“炒房”欲望。

回归居住本质——理解了这点,来看中国楼市最近的一些做法,就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今年以来,高层打击虚高学区房,大城市建立二手房指导价格,探索优化摇号细节,还有悬在买房人头顶的房地产税,通通都在体现一个主题:建立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也就是我们早在2018年就提到的,中国选择了欧陆模式,加强政府的管控,突出居住的属性。

中国正在打造自己的“双元制”

再来说说教育。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禁止公办高中复读,鼓励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这本身也是德国教育的特色之一。

2021年高考放榜前重庆,禁止公办高中复读;2020年4月四川,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不得举办复读班;2019年云南,公办普通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

不仅高中复读的通道在收缩,初中复读之路也开始收窄。复读热逐渐退潮,更多的孩子去读职业技术学校,而不是大学。

过半的孩子选择职业教育,中国的尝试,却已经是德国的现实。德国职业教育,最大特色体现在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元制”。

其实也就是校企合作,学生每周3到4天在工厂接受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到2天的理论教育。跟楼市一样,“双元制”也是由政府来进行宏观管理。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而且是带薪实习。这样的教育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就业门槛,而且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和社会尊重。

1969年,联邦德国颁布《职业教育法》。1970年,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成立。这一变革从法律和机构层面,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建立了规范。

中国正在打造自己的“双元制”。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针对“校中校”独立学院(没有社会合作方,仅由高校举办),提出“可探索统筹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

独立学院与高等职业院校合并后,将组建为职业技术大学。虽然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但是层次上属于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其实是拿本科学历的。希望借此消除民间对职业学校的偏见,让技能型人才变得跟德国的技工一样,有着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美誉度。

在德国职业培训网站(www.ausbildung.de),我发现有各类型职业培训,比如培训3年成为一名办公室文员,条件是拿到中学的MittlereReife毕业证书,培训结束后平均工资在2000~2800欧元/月(约合人民币1.56万元~2.2万元),培训期间学徒获得的工资大约一年是1000欧元。

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德国本科生的毛入学率大约30%,排名倒数第二,但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德国青年的就业。据统计,德国青年失业率为6.8%,远低于欧盟16.8%的平均水平。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此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中国现行社保制度充分参考了德国

最后是养老。事实上,中国现行的社保制度,就充分参考了德国社保体系。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不过,德国人口也出现了零增长。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320万人,自2011年来首次出现人口零增长。

1628149732531738.jpg

联邦统计局分析指出,德国人口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的移民净流入。历史数据显示,自1972年起德国死亡率就已经高于出生率,如果没有持续的移民输入,德国早就开始负增长。

面对着人口减少和养老的压力,已经是全球退休年龄最晚的德国,今年6月初居然再次传出延迟退休年龄的消息。

6月初,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能源部咨询委员会发布一份养老金现状报告,并建议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8岁。此前的规定是2012年起执行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

1628149732434469.jpg

今年初,中国作为全球退休年龄最低的国家之一,表示未来五年内“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再配合之后推出的放开“三孩”政策,试图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出生率、增加劳动力和缓解养老金耗尽的危机。然而,政策在趋同,连民众反应也是一致的分化。

德国吸引大量投资机构的注意

在中国逐渐“德国化”的时候,德国也出现了中国人熟悉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楼市里最后一片价值洼地,消失了。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德国住宅平均价格同比上涨9.4%,创下十多年以来的最强劲涨幅。

德国七大城市——柏林、汉堡、慕尼黑、科隆、法兰克福、斯图加特和杜塞尔多夫的平均房价在去年第四季度的涨幅甚至达到了12.1%。这对于稳字当头的德国楼市来说,简直是破天荒的现象!

1628149767456291.jpg

如今的德国楼市,比中国火爆多了。微博上有博主说,德国的朋友今年初拿着钱去看房,嫌价格太贵,结果就被别人买走了。等到上个月终于下定决心想要买房,结果一问,价格早就涨破心理预期了……

有钱也抢不到房,这就是疫情大放水之后的“资产荒”,在美国和日本都出现过。德国这一轮上涨,也是由大放水、低利率和疫情拉动的。

2018年德国房价就开始大幅上涨,疫情爆发后,庞大的经济刺激使得便宜钱淹没了社会,同时居家隔离和补贴计划则使得投资者的储蓄膨胀。尤其是德国去年为了保住就业,给被迫失业呆在家里的打工人发钱,避免这些人换工作,间接增加了不少的潜在投资者。

刺激德国房地产需求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房贷利率下降,还贷压力大幅下降,租房不如买房,需求自然就增加了。

1628149779587197.jpg

08金融危机后,全球都进入大宽松时代,德国的房贷利率也是一路下滑。到了2014年的负利率时代,房贷利率更是跌到了历史低位。没想到还有一轮疫情大放水,利率继续往下跌。

1628150011749567.jpg

德国的利率于2009年正式进入下坡路,恰好就是德国房价起飞的开端,并在后来的日子里,利率每一次处于历史低位,房价就会有新一波拉升。

1628150019355268.jpg

不过说到底,德国人很少一家好几套的情况,短缺的住房供应才是造成德国这片价值洼地最终消失的核心逻辑。

从目前的情况看,德国政府无法实现到2021年底建造150万套新房的目标,相反,德国央行预计,至少在2024年前,房屋供应不足都将推高房价。

1628150031597750.jpg

数据冷冰冰,现实更加令人揪心。因为房屋紧缺和租金封顶政策,别说买房了,德国人差点连租房都租不起。

按照政策初衷,限制涨租是为了让更多人租房住,但现实是房东要么提高选择租客的标准,要么干脆不租了,一空置就把房子卖掉。租客面对着比以往大得多的非货币成本:你要么让房东看你顺眼,要么祈祷还有房东把房子拿出来租给你。

根据 bulwiengesa 的最新数据,德国租金在2020年继续上涨,在监测的126个城市中,租金同比上涨约2%,大大超过了物价通胀的0.5%。但尽管如此,因为物业价格在2020年也上涨了,126个城市当中有113个城市的租金回报率也下降了,大约在4.3%的水平。

因此,德国吸引了大量投资机构的注意。机构们不差钱,买走了大批存量房屋,引发了租客们的愤怒。比如,瑞典企业Heimstaden Bostad和英国的威廉皮尔斯集团,都拥有至少6000套柏林的公寓。机构会以更高的租金出售来获利,却进一步压缩了住房存量。

1628150040196058.jpg

中德趋同将成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我们的最新研究认为,中国“德国化”,可能是一次重大的方向调整。

中国的经济模式,在前几年都还朝着大财团为首的日韩模式来走,但是随着反垄断的巨锤落下,共同富裕成为新时期的大战略,强调实体产业,重视高端制造,即逐步选择德国模式。

在德国模式下,首先遏制财团,打击巨富,然后注重培养制造业人才,激发社会的实干精神,最后用政府福利进一步减少人才奋斗的成本。这实际上是中国高层希望看到的理想状态。

在福布斯富豪榜单上,你几乎找不到德国富豪。在德国,你也看不到像三菱、三星这样垄断国家经济地位的财团。

1628150052305735.jpg

有一个指标很有意思,过去十年,包括中国在内,大部分国家金融业在其GDP所占的比重都在上升,唯独德国是在下降的。

中国房地产业占比从1998年的4%提升到2017年的6.5%,德国房地产业占比同期仅提高了0.8%;中国金融保险业占比从1.8%攀升至8.4%,而德国不仅比二十多年前低,还是逐年下跌。

当然,还有我们熟悉的“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能够闻名全球,靠的就是源源不断输送制造业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国产大飞机到量子科技,从新冠疫苗到人工智能,大国对垒到最后就是拼科研和制造的硬实力。这些都需要燃烧自我的高端人才,而不是人人躺平的社会思潮。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加速了中德两国的互相转变,尤其是在社会微观层面,具体就不展开了。如果说新冠病毒改变了当下的世界,那么中德的趋同也将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来源:海外掘金(ID:gold1849) 作者:震谷子)



                                 
                                           人物广角
                 



俞敏洪三次痛哭 完美见证中国教育业资本化和去资本化全过程                 
【研究员】:wh
已经在资本市场上市的教育公司,同样受到二级市场的追捧。新东方市值一度高达2000多亿人民币,好未来市值更为夸张,最高飙升到了3000多亿元。教育行业进入了癫狂状态,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教育内卷,让中国的中产家庭不堪重负,人们再也不敢多生孩子,中国人口老年化问题迫在眉睫。

                                 

1628150472379756.jpg

【博览财经特稿】1990年,28岁的北大英语老师俞敏洪,被学校广播通报批评。原因是俞敏洪利用北大老师身份,在校外兼职,搞英语培训。

由于俞敏洪英语培训班搞得太出色,抢了北大官办英语培训班的生意,引起了学校老师的愤怒。

未预先通知,毫无心理准备的俞敏洪,被当众羞辱,一气之下,辞掉了北大老师的工作。

俞敏洪找到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成人培训机构,通过挂靠获得了办学资格,正式开启了他的校外培训生涯。

1628150493796667.jpg

俞敏洪创业第一次哭为了解决生存问题

当时中国还没有互联网,宣传全靠在学校的布告栏和电线杆上刷广告。俞敏洪打着北大老师的招牌,以免费讲座的噱头,吸引了大量满怀出国留学梦的学生。

在俞敏洪一通慷慨激昂的洗脑之下,学生们争相报名,钱如纸片一般,飞向俞敏洪的口袋。钱多了,俞敏洪就雇了两个人,在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专门帮他刷广告。

这种海报加免费讲座的低成本营销方法,也被竞争对手效仿;一时之间,洛阳纸贵,电线杆和校园公告栏,成了培训学校兵家必争之地。经常是俞敏洪的员工将海报贴上去,没多久就被对手给撕了,转而贴上了对手的广告。

1991年的一天,俞敏洪一名贴小广告的员工,与竞争对手的人员发生冲突,被人用刀捅伤。员工不敢出去贴广告了,宣传做不了,俞敏洪的讲座也没人来听,报名的学生自然会减少。

俞敏洪觉得这不是办法,为了解决抢地盘的问题,他决定请找公安局帮忙。俞敏洪没有和体制内人员打交道的经验,好不容易请了7个客人出来吃饭,却不知道说什么。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只好闷头喝酒。他拿着半两的白酒杯,挨个向7个人敬酒,三圈下来,21杯一斤白酒下肚,突然就不省人事。警察同志们没见过喝酒这么不要命的,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去了医院。

医生足足抢救了六个多小时,俞敏洪才醒过来。醒来之后的俞敏洪,看到守候已久的同事,不禁痛哭起来。他一边哭,一边说:不干了,我再也不想干了!

哭完之后,俞敏洪想起晚上还有课,不得不爬起来,又跑去上课了。

在公安局的协调下,抢地盘的事终于得到了解决,俞敏洪又可以安心地打广告了。这是俞敏洪创业以来第一次哭,这次哭,是为了解决生存的问题。

俞敏洪第二次哭为了新东方资本化

俞敏洪成立了新东方,通过搞留学英语培训,赚到了大钱,决定出一趟国找他的北大同学,想要扬眉吐气一回。

1995年,俞敏洪带着一大把美元,先是去到加拿大温哥华,找到了徐小平。徐小平那个时候在加拿大找不到工作,失业了,穷得叮当响。

他招呼俞敏洪出去吃饭,为了找个免费的停车位,来来回回兜了三个大圈。听了俞敏洪讲他的创业故事,看他拿出大把大把的美元,这个曾经不起眼的穷小子,让徐小平刮目相看。

自视甚高的徐小平,面对俞敏洪的再三邀请,想想自己的落魄,只好放下身段,答应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干事业。

俞敏洪又去美国找了王强,那是北大绝对的才子,彼时已在美国安家立业,是贝尔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

听完俞敏洪讲他的事业,王强根本就不关心,觉得他就是小打小闹,所以根本就没有考虑回国跟他干。再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王强是俞敏洪仰视的对象,怎么可能屈尊给他打工?

徐小平回来之后,把新东方的移民服务和签证咨询业务,给做起来了。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赚了不少钱,时不时就给王强打电话,撩骚王强。王强看徐小平和俞敏洪两个干得这么嗨,经不起诱惑,终于回来了。

从1996年到2000年,新东方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被称为新东方的“三架马车”,经常在全国各个高校做演讲,布道出国留学的梦想,顺带兜售新东方课程。

1628150507471967.jpg

然而,蜜月期一过,问题就慢慢暴露出来。俞敏洪的母亲李八妹,姐姐和姐夫,都在新东方担任要职。徐小平和王强,都是北大的高材生,自然不愿意在一个家族企业一直这么干下去。渐渐地,相互之间,谁看谁都不顺眼,矛盾开始越积越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俞敏洪花钱找外部的咨询,给出的建议是让新东方上市。但是,股权怎么分配?谁多一点谁少一点?又是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所有的矛盾,终于在一次误会中爆发出来。王强写了一封信给俞敏洪,诉说自己的难处,并提出想要离职,实际上又想俞敏洪挽留自己;俞敏洪还没读到信,有个急事要用公章,派人去王强这里拿公章。

王强以为这是俞敏洪和他撕破脸皮了,当天晚上,他拉来徐小平,与俞敏洪一起,开了一个天崩地裂的董事会。先是满肚子委屈的王强哭,说他要回美国去了,再也不回来了。紧接着是徐小平哭,徐小平说他也走,他早也不想干了。

看两位老同学都在哭,俞敏洪也满肚子委屈,觉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说自己也不想干了,也要走。

王强和徐小平说,你是新东方创始人,你是老板,你怎么走?你走去哪里?

想到谁都可以离开新东方,只有自己不能,唯独没有退路,俞敏洪哭得更伤心了。这是俞敏洪第二次哭,这次是为了新东方谋发展,为了上市 ,为了资本化而哭。

最后,三人哭完之后,谁都没有走。俞敏洪终于下定了决定,以让妈妈李八妹承包新东方的食堂为条件,退出公司管理;俞敏洪的姐姐、姐夫,妻子的姐姐和姐夫,都被俞敏洪请了出去。

2006年9月,新东方如愿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只在美国上市的教育公司。当时,俞敏洪身价高达16亿,成为教育首富;王强和徐小平,也都成为了亿万富翁。此后,王强和徐小平慢慢淡出新东方,成立了真格基金。

昔日的创业好友,终于全身而退;只留下俞敏洪形单影只,在资本无情的鞭笞下,一条道儿走到黑。

俞敏洪第三次哭看到为之奋斗一生的行业顷刻彻底崩盘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全民禁足在家,学校停课,在线教育突然刮起一阵大风。

资本如潮水般,疯狂涌入在线教育行业。猿辅导一年获得三次融资,融资金额高达200亿人民币;作业帮一年获得两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130多亿人民币。

一年之间,有高达539亿元的资金,砸入到了在线教育行业。一个新的行业,硬生生被资本给砸了出来。

已经在资本市场上市的教育公司,同样受到二级市场的追捧。新东方市值一度高达2000多亿人民币,好未来市值更为夸张,最高飙升到了3000多亿元。

教育行业进入了癫狂状态,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教育内卷,让中国的中产家庭不堪重负,人们再也不敢多生孩子,中国人口老年化问题迫在眉睫。

2021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彻底放开三胎。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随之而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双减政策出台,明确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校外培训机构遭遇了灭顶之灾,新东方、好未来、高途教育等上市公司,市值出现了雪崩,下跌了90%以上,只剩下最高时期的一个零头。

在新东方最近的一次会议中,高管们在谈论如何转型,有的人建议公司要去做幼儿园,听着听着,俞敏洪又哭了起来。这是俞敏洪第三次哭,这一次他哭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看到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行业,顷刻之间彻底崩盘。

1628150520772428.jpg

俞敏洪一手创办了新东方,在教育行业杀出了一条血路,在资本的加持下,一路狂奔。

资本加速了教育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一个产业大风口,然而当资本侵蚀到国计民生之时,必然会被政策无情地打压。这个成也资本的教培行业,最终败也资本,被资本反噬之后,必将消失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

俞敏洪的三次痛哭,完美地见证了中国教育产业资本化,和去资本化的全过程。(来源:大江湖解局(ID:ZhiChangDJH) 作者:江湖大大)



                        

“故事大王”没有新鲜事 揭秘与私募一哥的资本华丽往事                 
【研究员】:wh
没钱没实力,无疑是华丽家族的真实写照。华丽家族自2011年起,实际售房业绩就较为惨淡。为了获取收益,华丽家族当年就不断变卖旗下资产。如2011年3月华丽家族将持有的弘圣地产31.52%股权,出售给SOHO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获得投资收益4.76亿元;2012年3月,华丽家族再次转让剩下20%弘圣地产股份,获得2.26亿元投资收益等等。

                                 

1628150907725167.jpg

【博览财经特稿】2004年,随着沉重雕花木门的打开,华丽家族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大厦的接待中心,对外开放了。透过彩色玻璃射入的斑斓光线,屋内雍容的木器散发出逼人的光泽。

在这个奢华的接待中心里,华丽家族时任总裁曾志峰,向访客大谈特谈,想打造的上海顶级楼盘是什么模样。一个名叫檀宫的豪华别墅项目,被他不遗余力推荐着。

檀宫位于上海市虹桥路西郊宾馆西侧,在上海仅有18套,每套价值超过1亿元,每月物业管理费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纵然昂贵至此,也不缺人买单。

这个顶级豪宅项目在2005年,创造出存量房的天价记录。2012年和2014年,檀宫又创造了二手房天价楼王的记录。盛名之下,外界将“沪上第一豪宅”的名号送给了檀宫。

而自2014年起至今的五年多,华丽家族不仅股价一路走低,下跌逾70%,就连其曾赖以生存的基础——沪上高档住宅,也成为昨日黄花。

1628150915807789.jpg

面对多年萎靡不振的股价,华丽家族的投资者们希望私募一哥徐翔出狱后,能拯救华丽家族于“水深火热”中。今年7月9日徐翔出狱后,华丽家族的股价却仍一路走低。

这家曾立志打造“上海顶级楼盘”的房企,为何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它与私募一哥徐翔有什么样的往事?

几无水花的边缘房企

2010年,丹麦王储腓特烈到访,檀宫首次对外开放。也就是这时候,有媒体目睹了檀宫的真实面貌,搞清楚了一套房子过亿背后的奥秘。

檀宫的各种配备,顶级而又奢华。1676.5平方米的房子,包含8个客厅、12个卧室、6个卫浴、影院厅、室内温水泳池、熏香spa、健身房、地下车库(三四辆)、地面车位(五六辆)、2000平方米私家花园等配置。

檀宫名声大噪、华丽家族收益颇丰的那些年,“檀宫”打造者曾志锋放出豪言:“檀宫会是华丽家族在顶级豪宅领域的开山之作,也可能,同时是收山之作。”

这句话,放在华丽家族如日中天时,是如此的不合时宜。但现在看来,曾志峰一语成谶。2010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如火如荼地举办,同年上半年,房价暴涨35%,房子均价直逼2万每平方米。

下半年,上海迎来“史上最严”调控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从刺激转向遏制,成交量随之锐减,同比下降48%。也就是在这一年起,华丽家族与土地市场渐行渐远了。

不拿地的华丽家族,不仅没能打造出另一个檀宫,还差点被其他竞品拍在了沙滩上,比如中粮海景壹号、汤臣一品等顶级豪宅。

1628150928640117.jpg

在群雄争霸的上海滩,“华丽家族越来越边缘化了”,上海的一名资深地产人士向市界感叹道。

越来越多开发商抱团强势入沪,比如闽系房企世茂、粤系房企碧桂园、京津系房企融创等。也有越来越多的房企,如阳光城、融信等,把上海当做其战略布局的重镇。

上海并不缺乏本土房企,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本土开发商影响力越来越弱。这其中,就包含越来越少涉足土地市场的华丽家族。

如今,在网上查阅各种资料,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除了去年9月,华丽家族董秘娄欣,获得了某金牌董秘奖的新闻外,其他稍微有水花的报道,尚停留在2019年这一年。

尽管标榜房地产为主营业务,且占营收比例高达96.27%,但从2020年年报来看,华丽家族弹药少得可怜,仅有8.53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

一处在苏州,苏州待开发土地面积2.32万平方米,位于苏州黄金水街,于2015年1月取得;一处在遵义,遵义待开发土地面积6.21万平方米,为华丽家族在2019年4月所得。

在上海,这个让华丽家族声名鹊起的地方,多年来也无甚水花。从2021年中小房企几乎拿不到地的现实来看,华丽家族在上海的现在和未来,拿地情况难言乐观。

中原地产地产分析师卢文曦指出,拿地要打分,华丽家族长时间不做项目,分数不会高。在上海拿地,还得有钱有实力。

没钱没实力,无疑是华丽家族的真实写照。华丽家族自2011年起,实际售房业绩就较为惨淡。为了获取收益,华丽家族当年就不断变卖旗下资产。如2011年3月华丽家族将持有的弘圣地产31.52%股权,出售给SOHO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获得投资收益4.76亿元;2012年3月,华丽家族再次转让剩下20%弘圣地产股份,获得2.26亿元投资收益等等。

都说时间是陈年的酒,越长越香浓,但这么多年后,华丽家族的业绩,反而越来越寡淡。2020年,华丽家族实现营业收入10.79亿元,同比下降53.98%。归母净利润1.50亿元,同比下降23.59%。

华丽家族营业收入减少,源于地产项目交房面积减少了56.29%。其中,高层住宅及别墅的去化,实现销售收入10.21亿元, 同比下降 55.16%。

即便是疫情好转的2021年第一季度,华丽家族营业收入也仅为4.5亿元,同比减少5.74%;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减少2.32%。

要说华丽家族作为房企,越来越边缘化的原因之一,与华丽家族董事长王伟林脱不了干系。王伟林,1962年3月出生,大学学历,被外界誉为“上海资本玩家”。曾担任宝钢集团运输部干部、上海科威机电技术研究所主任等职位。

1628150938287017.jpg

王伟林于1993年成立了上海南江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南江集团),投资领域主要为房地产、矿业和能源、生物医药等。南江集团房地产业务的载体,正是2001年1月成立、2007年借壳上市的华丽家族。

谁也没有想到,南江集团唯一的上市公司华丽家族,因王伟林的一个决定,而被卷入徐翔案中。

与私募一哥的资本往事

事情始于2010年,各地房地产市场交易萎缩下,华丽家族业绩也萎靡不振。这一年10月,华丽家族与私募一哥徐翔“相遇”了。

为解决资金困难,王伟林决定减持。董秘金鑫通过第三者,认识了一个叫做王巍的人。同年11月,经金鑫介绍,王伟林和徐翔、王巍见面。

很快,双方达成一致:由徐翔、王巍负责在二级市场,接盘王伟林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股票。华丽家族则发布收购海泰投资的“乙克抗乙肝项目”(乙肝疫苗概念)等利好信息,双方配合拉抬股价。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11年6月,徐翔表示,如果华丽家族双方商定减持底价每股16元,徐翔、王巍收取减持总金额2%的管理费。另王巍单独与王伟林约定,分成底价按每股20元计算,超出部分四六分成。

方案敲定后,同年7月开始,华丽家族第一大股东南江集团,带领几个大股东,开始疯狂减持之旅。当年8月,南江集团通过大宗交易系统,累计减持股份3559.62万股,占总股本的5%。

2012年底,南江集团带头再次掀起一场减持风潮。直到2013年第一季度之后,皙哲投资、董事狄自中、金鑫等原前几大股东,已经从前十股东中彻底消失。南江集团也从2012年的持股24.24%,降为了6.50%。

同年,王伟林以“因南江集团海外业务发展,需经常出国处理公务”,请辞了华丽家族董事长职务,仍担任董事及相关专门委员会委员职务。与大股东疯狂减持一样,王伟林突然“挂冠”而去,留给市场无限遐想。

尝到资本市场的甜头后,2014年,华丽家族宣布“去地产化”。在这一年9月,华丽家族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徐翔旗下的泽熙增煦,成为认购最大户,认购上限90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62%。

1628150950508596.jpg

自此,徐翔的泽熙系成为了华丽家族的第二大股东。沦为徐翔概念股,是华丽家族在资本市场的转折点。

2015年1月20日,停牌三个多月后,华丽家族发布重组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26.66亿元,用于布局机器人、石墨烯等热门领域。

热门概念的带动下,自5月6日复牌,华丽家族迎来13个涨停板,暴涨之后市值已逾360亿元。当年泽熙投资参与定增的价格是3.67元/股,以华丽家族5月27日27.95元/股的收盘价,徐翔的泽熙投资的9000万持股市值已超过20亿元,收益率超过600%。

然而,一切投机在法律面前,终究无所遁形。2015年,因操纵证券市场,徐翔被警察带走了。随后,其210亿家庭财产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和冻结。这其中,就包括徐翔的泽熙系持有的华丽家族5.62%的股权。

2017年1月23日,因犯操纵证券市场罪,华丽家族案中涉案人员徐翔、王巍,分别被青岛中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有期徒刑三年,同时并处罚金。

王伟林是否受到处罚,并没有公开披露信息,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王伟林在徐翔案发时,就已经辞去华丽家族董事长一职,而后沉寂多年。

受徐翔案的影响,除了已经退市的东方金钰外,华丽家族成为市值缩水最多的徐翔概念股。2015年11月,华丽家族股价约为15元/股,截至2020年5月8日收盘,该公司报收3.35元/股,累计跌去80%,市值也从253.11亿元缩水至53.68亿元,蒸发近200亿元。

2020年这一年,华丽家族仅有的两个地产项目进展缓慢。苏州在建项目为太湖上景花园公寓式住宅,该项目实际开工时间,晚于计划开工时间,至2020年末,仅建设至地上3层。遵义市项目属于旧城改造,地块动拆迁进度相对滞后,至2020年末,仍在进行场地平整工作。“预计在未来三至四年内完成全部开发。”华丽家族在2020年年报中写道。

市值大幅缩水、地产停滞不前,华丽家族多年低迷的股价,更让股民们失望不已。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将希望放到徐翔的出狱上,“总舵主出山就好了。”

而随着今年7月9日徐翔的出狱,华丽家族的股价,反而从此前的3.68元每股,一路下滑到了3.43元,而市值也仅为54.96亿元。

“故事大王”没有新鲜事

徐翔出狱,并没有给股民带来好消息背后,“是对华丽家族信心不足,企业自身运作没有太多表现。”卢文曦表示。

从2011年起,对地产萌生去意的华丽家族,看什么火就投什么,一口气讲出多个“高大上”的故事。当年6月,华丽家族宣布收购具有乙肝疫苗概念的公司海泰药业。

2013年,华丽家族又开始讲“金矿故事”,原计划是收购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在国外的相关黄金矿项目。两年后,瞄准A股市场“当红炸子鸡”后,华丽家族讲故事达到了新高度。

这一年5月6日,华丽家族对外公布了近27亿元的定增预案,主要投向石墨烯项目、智能机器人以及临近空间飞行器项目。

1628150964475920.jpg

资本从来不缺好故事,缺的是好故事背后的硬核实力,以及脚踏实地的态度。华丽家族花式操作背后,是外界对华丽家族的各种质疑声。

“这公司是典型的运作型公司,由某些人打造出来的,迎合市场而做,为的是市值和股价做上去,也符合中国股市特色,什么热装什么。”一名私募大佬曾对《第一财经日报》直言。

“通过“剥离地产”炒作“热门题材”模式,从而在资本市场实现丰厚收益”,这种操作手法,从徐翔案中可以佐证。如果是基于此逻辑,华丽家族的这些故事,没迎来圆满结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2014年1月,华丽家族对外称,大股东投资的黄金矿业项目盈利能力尚不明朗,决定豁免南江集团及实际控制人履行相关矿业资产注入的承诺。随后,金矿投资项目无疾而终。

2017年至2019年,宁波墨西净利润累计亏损1.4亿元,重庆墨希累计亏损额也达到2.1亿元。华丽家族给出的解释是:“销售未形成有效规模,面临流动资金不足、依赖股东提供支持的现状。”

2020年,华丽家族的石墨烯业务,仍未得到显著改善,以至于对宁波墨西和重庆墨希,进一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5160.56 万元。

这一年5月,华丽家族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称,临近空间飞行器项目不再继续推进实施。而南江机器人业务,仍然是“市场占有率不高,销售规模仍处于小批量签约供货,仍处于亏损状态。”华丽家族2020年年报中写道。

面对多元化连连亏损的窘境,自2018年、2019年后,2020年,华丽家族再次公开发声,要夯实房地产主业。然而,2020年至今,华丽家族新增土储、新增竣工面积均未增加。

如今,身处早就翻天覆地的房地产市场,面对2020年、2021年第一季度房地产业绩双双下滑的事实,华丽家族未来又该如何扭转乾坤?

1628150972596603.jpg

对此以及相关问题,7月13日,华丽家族董事会办公室回复市界称,由于近段时间为编制半年报的窗口期,公司不便回复相关问题。

复盘华丽家族来时路,华丽家族多元化投资背后,还有其他意图。“一是降低信息的透明度与经营风险,为高管较差的预期业绩提供屏障;二是扩大高管的管理幅度,利于提高其薪酬。”浙江工商大学汪林认为。

其实,在经历多次的大股东减持后,华丽家族的控股股东南江集团的股权,虽然从最开始的55.83%下降到后来的6.50%,但其仍然是华丽家族的第一大股东。

时至今日,交叉任职,也还是华丽家族无法辩驳的事实。沉寂多年后,2020年2月、9月,华丽家族两次公告下,曾挂冠而去的王伟林,分别又成了华丽家族的董事长、总裁。自此,王伟林既是华丽家族的董事长兼总裁,又是南江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交叉任职容易出现职责定位模糊与混乱问题,导致任职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情况的发生。”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华丽家族股东户数总量达到157462户,大部分股份都散落在了散户手中。除却南江集团外,华丽家族2021年前十大股东仍有半数自然人股东。“这会引起公司易于被大股东操纵以及股价的过分波动问题,自然会损害散户、自然人股东的利益。”柏文喜坦言。

白衣大褂徐翔虽已出狱,但华丽家族跌跌不休的股价,预示着15万股东“解套”的希望依旧渺茫。(来源:市界(ishijie2018) 作者:陶婷)



                                 
                                           社会热点
                 



国家战略大调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真正吹到普通人                 
【研究员】:wh
今年,专精特新的培育工作不断在加速。部委砸真金白银。财政部和工信部在今年2月发布通知,明确在未来5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628151312713281.jpg

【博览财经特稿】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召开,这是决定中国下半年宏观政策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真正吹到了普通人。监管对住房、平台经济、校外教培等领域连出重拳,中国人的生活将会从此大不同。今后的政策方向与力度如何?此次会议正是判断高层治理思路的最佳窗口。

三个重磅信号值得关注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此次会议通稿没有重申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

第一个信号,民资告别财团化模式,鼓励发展专门性企业。

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首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上。什么样的中小企业才是“专精特新”?即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这个提法也许进一步强化智谷趋势此前关于“中国德国化”的判断。

这个提法第一次出现在高层会议上,是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高层表示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今年,专精特新的培育工作不断在加速。部委砸真金白银。财政部和工信部在今年2月发布通知,明确在未来5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高层密集表态。7月13日,高层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提出,鼓励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7月27日,高层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的致辞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我们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各位企业家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1628151323904853.jpg

还有近来市场上广为议论的一本研究德国金融体系的学术专著,金融的谜题,由经济研究人员所著。此次会议进一步验证当前中国正在借鉴“隐形冠军”数量最多的德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科技部直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5月发表一篇论文,提出德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做法有四点:

一是教育体制创新,包括a)强制实行包含3年职业教育在内的12年义务教育制度和推动中等技术教育发展,b)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体制,c)双元制教育体系,由企业和职业学院共同负责,培养实用人才。

二是质量立国,关键在于以大型企业为依托的工业实验室、重视技术标准工作、“工匠精神”打造“隐形冠军”。

三是加速商品、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流动,打破地区和行业垄断,消除市场壁垒,并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凝成国家、民族强大竞争力的主要保障。”

四是制定前瞻务实的发展战略和路径。

对照当下中国的改革方向,与德国的发展道路确有诸多相似之处。

一是最近的教育改革大动作。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为了教育公平和长期人口战略;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是在给“制造强国”储备人才。未来中国推行12年义务教育的概率在增大。

二是更加重视企业的科研。在工业化追赶期,中国更加注重培养工程师,只要能解决问题,哪怕是买来的技术都可以,因而也忽视基础研究;此次会议明确要“加强基础研究”,未来不止是要工程师,还要培育出更多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学家。

三是加强反垄断,敲打巨头,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去年12月及今年4月这两次讨论经济议题的会议,分别提出要“加强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反而是这一次没有提到。

但这不意味着针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已经告一段落,相反,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通稿中这句“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明显是对滴滴事件所引发的数据安全问题作出回应。数据安全风险已经被归入重点领域风险,这恰恰也是各大平台的心病。

就在会议结束后,工信部叫来了12家重点互联网企业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加强重要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出境管理。

此次会议没有提及,更大可能是出于要安抚市场情绪的考虑。在7月27日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时,高层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还有一个表态:希望广大企业家们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冷静分析形势,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坚持专业深化。

此次会议更是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整”是第一次出现。

第二个信号,高层极度渴望一个新产业,可以成为第二个房地产。会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回看过去几次会议,这是“新能源汽车”,第一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上。

1628151336450206.jpg

直接点名,高层在产业政策上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支持,信号已经很直白。

一纸两面。除了读出“利好新能源”之余,这其中也暗示了新能源汽车的责任重大、压力山大,有急需解决的问题。

认真研读会议内容,会发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篇幅前后,有三个核心关键词:国内市场、“卡脖子”、双碳目标。“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越是强调,越是显得紧迫。首先,高层极度渴望一个新产业,成为拉动内需和提振经济的核心引擎。

虽然此次会议没有明确提出扩大内需,但新能源汽车的确是最有可能承担这一重任的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需求增速疲软,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暴涨。

“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1-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21.5万辆、销售120.6万辆,同比均增长2倍,累计销量已经与2019年全年水平基本持平。新能源汽车已经12个月刷新月度销售记录。”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空间还极大,包括有待挖掘的二三线城市客群和女性客群。除了开发国内消费市场,新能源汽车还能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看看这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再回想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带起的上下游,有没有熟悉的感觉?

1628151345488066.jpg

其次,加快解决技术“卡脖子”,才能在大国博弈中实现弯道超车。去全球化、地缘政治关系越发紧张的情况下,中国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越来越高。通过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去打通光伏、电池、半导体等核心技术。

谁掌握了能源的技术,就掌握了下一个时代。目前这场新能源的技术大博弈还未有胜负。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2021上半年,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以29.9%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第一名。

世界排名前6的分别是:宁德时代(29.9%);LG能源解决方案(24.5%);松下(15%);比亚迪(6.9%);三星SDI(5.2%);SK创新(5.2%)。而光伏单晶硅片厂商隆基股份,2020年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19%。

目前,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仍有不少技术有待优化。比如电池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各有优劣。市场仍然在蹲一个异军突起的冠军选手。

其三,更长远地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准备。

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40年内,新能源要100%覆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能源汽车与双碳不是最为直接的关系,但却的确能通过这一行业的发展,去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前进。

总的来说,2013以来对新能源车补贴累积3000亿元之后,这一次政治局会议再发声支持。

只有中国敢砸千亿来搞一个新赛道,并且会继续砸钱。因为肩负重任,所有资金也拼命往新能源挤,导致估值居高不下。它是继续顶破估值的天花板成为“永远滴神”,还是下一个白酒?值得期待。

1628151357892873.jpg

第三个信号,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正在逐渐消失。

据“前沿观察”,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都提到了“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而此次会议不再出现相关表述,证明高层研判中国的战略缓冲期已经过去了。

高层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是“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的恢复则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从宏观政策的整体基调来看,着重强调了对下半年经济增长压力的应对。“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

在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开始讨论缩码的背景下,会议则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

从各项具体工作来看,据“政事堂2019”观察,会议的定调是把油门踩到底,首次大规模提出“加快”:1、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2、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3、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4、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落实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

罕见提出要“纠正运动式‘减碳’, 先立后破”,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双碳工作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

虽然下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但会议也明确释放了信号:放松地方隐形债务无可能、放松房地产调控无可能。

会议进一步呈现中国领导层对于中国经济、中国今后发展方向的通盘考虑,中国要在不算有利的国际环境下搏一个通途的决心愈发坚定。(来源:智谷趋势 作者:智谷子)



                        

课外培训是中国教育最大敌人? “双减”政策不只是立竿见影地治标                 
【研究员】:wh
三十年的减负路,高举减负大旗,课业和作业负担却年复一年地累计增加,到了全社会喊累的程度。今年,减负不单是力度加大了,给人的感觉是“铁了心”,坚决要把中小学课业负担、作业负担减下来,要把家庭负担家长精力金钱负担减下来。于是就有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1628151645581559.jpg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新政,争议很大,我也一直在观察和思考。

1628151672124840.jpg

其实,三年前,教育部出台的减负文件中不但强调了减负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具体的措施条款,连早上到校时间都规定得很具体:不得早于8:30分。一开始很见效果,不久出现反弹,不少学校又恢复到8:30以前的7:30甚至更早。

2019年初,包括教育部在内的中央九大部门联合下发“减负三十条”。当年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还专门出了个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文件,执行近两年来看,效果似乎并未如愿。

的确,三十年的减负路,高举减负大旗,课业和作业负担却年复一年地累计增加,到了全社会喊累的程度。今年,减负不单是力度加大了,给人的感觉是“铁了心”,坚决要把中小学课业负担、作业负担减下来,要把家庭负担家长精力金钱负担减下来。于是就有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这一次的确不同于以往:一是《意见》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二是《意见》出台前的调研工作做得扎实。三是专门针对校外培训乱象提出整治,四是目标明确,措施比较具体。此次“减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期盼。

1628151682924172.jpg

“地下培训”市场可能浮现

从所谓“因果链”看,三十年的课业、作业负担持续增加的根本原因,首先来自于单一的一张试卷“斗天下”的考试选拔升学制度。千百万学生以及背后的家庭还无法忽略这个通往未来的“独木桥”。

恕我直言,就我们高等教育的办学状况看,“独木桥”(所有正规的大学)正在变成更难走的“钢索桥”(985、211),国内公办高校间的巨大差距,就业市场对高校的挑剔,都在倒逼学生和家长财力和精力的付出倍增。这也是校外培训日渐庞大的原因。

公办中小学一直存在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将继续存在的办学质量差异,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学生、家长在课堂之外寻求补习,提高分数的动因。“地上”的培训解决了,难说不会有“地下”的。因为巨大的客观需求在,市场实际就存在着。

当然,校外学科培训中出现的乱象在相当大程度上在《意见》落地后被遏制,甚至被扫除,这点倒是不容置疑的。

但从此就能还教育于公平,还学校于清净,还教育于健康,还教育于初心,恐怕一时半会儿,难下定论。关键是要看治标还是治本。如果标本兼治,重在坚持治本的话,“双减”就值得期待。

1628151696517046.jpg

办公学校差距大,家长哪能不焦虑?

“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是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不合理的作业负担,其原因很多。近些年来在同一区域内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差别已经非常小了,但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差别依然很大。

照理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推进,同一区域的“体制内”学校间在师资及管理上的差别应该小到不至于让家长学生面对择校焦虑不堪的地步。

但很遗憾,即便在比较发达的区域,对学校的选择依然是学生们家长们首要的焦虑点。造成这种校际间较大或很大差距当然有历史原因,但发展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不应该成为主要理由了。

实际上地方政府在教育发展上的“政绩观”依然值得商榷。一方面的确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均衡化、公平化,一方面又恋恋不舍“名校”情节,“榜样情节”。

这不,前不久才又由政府相关部门公布了省级示范校、市级示范校,这就等于宣示学生家长,公办学校是有差距的:既有“优质学校”,也有国家级示范省级示范和市级示范。当然也大量存在非优质和非示范学校。评价有别,对待必然有别,人为(尽管是不自觉的)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就在所难免。

既然存在明显差距,那么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上那种学校呢?

1628151706653922.jpg

如果对“上级”评价“下属”学校所颁发的各种牌匾做个统计的话,恐怕接近三位数之多。既然如此,你让家长怎么办?难道在发愁孩子上哪所学校时可不考虑学校被授予金字招牌的多寡吗?

对学生——考、考、考;对教师——赛、评、赛、评、赛赛评;对学校——评级、授牌、授牌、评级。一方面追求均衡、公平,另一方面又在实际上拉开差距。这种矛盾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在教育公平道路上的努力和付出,从而使得校外培训有了生存和做大的依据。

“双减”新规如能使上述状况发生根本性改观,那不仅能使学生减负,教师也能减负,学校也能减负,而且家长、社会都能减负。校外学科(尤其是考试范围内学科)培训的根基将被彻底动摇,而且是低成本地渐进式动摇。

“一步踏不进,步步都落空“

自去年始,各地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数量就开始明显减少,今年更甚。据说总体看高中招生比例大约只占全体初中毕业生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就我所了解到的情况看,许多家长为此忧心忡忡,害怕自己的孩子上不了高中。

而职业高中又不愿意去。尽管国家在人、财、物各方面对职高的扶植力度越来越大,但职高的办学状况(职高生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底层平民家庭,而迄今为止的职高还不太能够对高水平专业教师具有吸引力)离社会、家庭的期望值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限于篇幅,职高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所以这种高中学校招生的“僧多粥少”现象,迫使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课业学习上“残忍”地不断加码就在所难免了,这也倒过来造成小升初的暗中存在的矛盾加剧。用一些家长的话来说即是:“一步踏不进,步步都落空。”

怎么办?课堂外办,学校外办,教师下课以后办------面对这种情形,几句“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之类的正确说法并不能很快解决问题。

以前说“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家长不信,今天说“读职高有一技之长不输读普高考大学”,家长依然不信。所以说,“双减”政策规定落地,不仅要立竿见影地治标,还要后续从根上治本。

1628151720605453.jpg

校外培训乱象,何以至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见》谈到:减轻学生负担,最根本的办法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这非常对。可是这也是短时间内极难做到的。

如果愿意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随堂听听(最好一堂课听完整)课,就能知道“应教尽教”这个要求如果既包含量,更要求质的话,恐怕做到的学校和教师未必在多数。

而要提升达不到要求的教师的水平,使得他们做到“应教尽教”,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确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更别说东西南北中,城市与乡村——尤其是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学校了。

由于前面谈到的诸多原因,学校的教育教学在不同地区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间,不仅存在办学水平差距,而且差距还很大。这个实际上客观存在的差距恰恰是“双减”新规落实的很大的障碍,正如渐趋拉大的贫富悬殊成为实现社会实现公平的阻碍一样。

减负的前提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实在在的提升,而这个提升又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之事。

所以,“双减”新规落实的关键,从一个较长时间看,还是在于改革单一的(尽管增添了除考卷之外的内容,但只起到点缀的作用)升学考试制度,全面提升公办中小学(至少在同区域)的办学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唯如此,校外培训的“供求关系”才能发生颠覆性变化。培训乱象就会失去滋生的“土壤”。

校外学科培训也是顺应利弊长期共存的,不断被加强和固化的考试选拔升学制度而萌芽、生长、发展到鱼龙混杂、乱象丛生的今天的。

1628151732111289.jpg

毫无疑问,整肃、矫正、规范教育培训是应该的,依法惩治教育培训中违法犯罪者更是必须的。但目的是“不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不让教育培训变成资本化运作的工具,而非“铲除”。

所以,明确教育培训的公益(个人认为还应该有半公益——如高中阶段学科培训)性质,科学设置教育培训的准入门槛。依法监管,最终使其起到对中小学教学“帮忙”而非“添乱”的作用。

唯如此,数千亿的校外教育培训“市场”,成千上万的教育培训从业者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并获取合法的权益、收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但无论如何,“双减”意见的落地以及循序渐进地扎实实施,一定可以成为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件大事,且具有转折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长期实践证明: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市场化、资本化有害无益,它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而且对教育既是腐蚀更是伤害。(来源:思想潮 作者成都退休中学教师谷雨天)



                                 
                                           形势分析
                 



复苏远没预期好 新一轮宽松趋势窗口大概率已打开                 
【研究员】:wh
很多人说老美会担心通胀。这是不了解美国那群精英,美国的通胀一直存在,只不过是美股的通胀,至于说生活物资的涨价,鲍威尔不会在意的。即使是嘴上说说,行动上依然还是会盯着美股和大选。大家记住一句话:货政策的最大原则是政治正确。而这个正确最大的正确又是稳住这个国家最硬的核心资产,美股、中房、日债都一样。

                                 

1628154969830431.jpg

【博览财经特稿】此文大概率和流行的观点不一样,但基于年中经济工作会议对未来的最新预判,新一轮宽松的趋势窗口大概率已经打开。

复苏,远没有预期的那么好。暴雨洪灾,超强台风;病毒的狡猾轮番进攻;外需的塌陷;内需的隐忧;贸易摩擦的高压持续;前一轮宽松效应的逐步清零;就业季的叠加;……多重负因素叠加,都在催促着,新一轮保增长措施的紧急落地。

全球全面跨入“财政信用卡透支竞赛”阶段

洪水后的郑州,有些街道和小区备用发电机的声音还在哒哒作响。很多地库被淹了,尤其是老旧小区,大多都被黄泥汤灌得满满的,太阳都晒了快一周了,依然还有一股臭水沟似的味道。

一场“千年一遇的洪灾”,负面影响绝不会就三两天。更何况,这几天疫情又出现了比较严峻的反复。郑州,太难了。

1628154983287201.jpg

问个问题:中国地方经济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面对不确定性,政务等公共基础服务能否给与受灾的企业和居民部门有力的支撑。这种基础硬实力,不仅仅表现在危难时期,在正常的区域竞争中依然有效。

地方政府的财力是区域经济最大的靠山。关键时刻决定“地域命运”。灾难如周期的刀,是历史进程中的大山火海,也只有从自然灾害中抽象俯瞰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律,少数明白人才能转危为机。

经济阶段性困境发生,最先受灾的是最弱的中小微和居民部门,接下来谁来充当最后贷款人就成了救灾成功的关键,比如2020年以来老美的无限制印钞,比如我们去年的专项债,都是这个逻辑。

不是大家无能“等,靠,要”,而是没有最后的白衣骑士硬刚不确定性,你也就永远的被开除球籍了。也就是说,全球已经全面跨入“财政信用卡透支竞赛”阶段。

债务经济,就是这个鸟样子,骂是没用的。那么问题来了:未来会怎么样?数十年来,全球货币形势的主线是紧缩,还是宽松呢?

宽松。从这个主线我们可以推出一个不一样的结论,当下以及未来真正要担心的不是美联储装模做样零星的紧缩,而是下一轮更加凶悍的宽松军备竞赛。这才是控制印钞机的真性情。懂的自然懂。我的好友说:“都公元2021年了,世界,还是老样子。”

看清当下世界经济现实

很多人说老美会担心通胀。这是不了解美国那群精英,美国的通胀一直存在,只不过是美股的通胀,至于说生活物资的涨价,鲍威尔不会在意的。即使是嘴上说说,行动上依然还是会盯着美股和大选。

大家记住一句话:货政策的最大原则是政治正确。而这个正确最大的正确又是稳住这个国家最硬的核心资产,美股、中房、日债都一样。

对老美来讲,那就是“我的美元,别人的问题(通胀)”,至于说老美的中低收入者,其实跟其它国家的国民处境没什么两样。这也是老美,有“世界的美国”和“美国的美国”二元结构问题。

下面这张美联储资产负债表,2020年从4万亿美元直接拉升到目前的超8万亿,是不是觉得很高呢?很多人说:活久见,令人窒息。

1628154996718274.jpg

你放心,2020年这一波放到未来几十年的周期里,很可能也只是个毛毛雨。下图是德意志银行对2020-2050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进行了粗略的预估,在现在8万亿的基础上要再翻5倍。平均6年翻一倍,而且伴随着中美博弈的加速,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很可能也会加速。

1628155004915089.jpg

最近有人在担心8月美国国债上限到了,28万亿的美债会不会崩呢?

只要美联储把购债利率打到0以下,债务扩张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目前的困局也就不是什么大事了。我们要看清当下的世界经济现实,一个是汇率,一个是债。

汇率既是一个国家贸易的硬度,也是本币资产受到国际资本追捧的热度,一个国家想要变富,要么是出口部门能够不断往家里捞钱,要么金融池子足够的宽广,全球资本愿意把真金白银换成这个国家的货币进行金融配置。

债视角,观测的是中央政府的信用扩张成本,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债即使是沦为负值依然有大量买盘,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信用弹药就永不枯竭。

而以老美辉煌时期的样本来参照,就很清晰的反映出了以上3点:1、高附加值跨国贸易品利润丰厚;2、金融池子足够宽广;3、10年期国债利率长期趋势性走低,未来砸穿0轴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这几乎已经是一场不可回撤的冒险。

1628155015519892.jpg

我们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然在这个趋势里包括着,也就是当局早就已经清楚美国美债未来的政策趋势,并在这个确定性的趋势上提前做出了一系列安排。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国家出面,做更大的生意,往家里捞钱才是硬道理。只要国内池子利润财富净流入足够大,只要中央政府的信用足够硬气,内部一切的问题,无论是分配方面和还是不平衡方面,都会用钱一概摆平。

现在,我们面对教育,医疗,住房各种负担很是焦虑,无非是钱没到位,如果养孩的问题直接被国家包了,很多朋友还是愿意生三胎的。

只是,我们在微观的争吵中不可能得到答案,因为一个国家其实在全球也是承受着跨国分配之间的不平衡的,国家产业集团干一年在全球产业体系里分不到几个钱,国内的各种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也只能治标不治本的继续尴尬着。

目前之所以敢动三座大山,也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小孩趋势性变少,管起来的成本大幅减轻;第二教育住房医疗产能尤其是前两者是过剩的,未来几年市场上存量的住房运营起来,基本上就可以解决农民工和年轻人住的问题。谁付出了代价呢?

最难“教育双减”后,学科校外补习已经被“扫黑除恶”,接下来绝大多数开发商很可能要陷入至暗的暴风雨时刻。

世界站在下一轮宽松的十字路口

最后再次聚焦到中美世纪大博弈,也会更加的直观。中国要想14亿人过美好生活,也将是从实体产业贸易品科技含量来搞,这就是动了旧老虎的屁股,对方会感到疼痛,抄起棍子要和你干。只是站起来一看,这家伙个头块头儿也旗鼓相当,于是就拉着小弟,跟中国吵架+扔砖头。

第二步,金融池子足够的宽广,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做,但还是差距很大。尤其是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还是太小太小,根本不具备正面硬刚的实力。

中央政府未来积极发债,地方政府成为政府债的次要角色,伴随着整体实力的提升融资成本的大幅拉低对于国运将是一个根本支撑。尤其是在中美博弈的准战时状态,国家信用基本上是最硬的护城河。

最近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车赛道特别的热,宁德时代只要确定无疑是行业龙头,它的目前超万亿的估值就有它的硬度,路上会有曲折,但长趋势的价值应该受到大家的认可。

圈里朋友很多人说,宁德时代会成为中国市值第一股,这一点应该具有相当大的可能。但关键是接下来能不能上游顶住“锂钴镍”等原材料的不断涨价;中游能不能扛住LG的围追堵截;下游能不能管住特斯拉引领的新能源车持续大降价。

原材料大宗商品定价权;外资巨头的围堵;智能新能源汽车赚钱的逻辑在于数据+软件服务,因此特斯拉等新能源车这个物种未来不靠硬件赚钱;从这三层隐忧看,中国目前的科技一哥前路并不见得就一帆风顺。如下图:宁德时代毛利率下降走势。

1628155030988576.jpg

就拿原材料大宗商品定价权这一条,就不是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能够摆平的。而掌握着电池关键资源定价权的国际资本,有充足的动力去争抢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上的红利。

铁矿石的亏我们吃的还少吗?如下图锂价格走势,电池核心材料碳酸锂价格从5万涨到了9万多。

1628155040860355.jpg

夹在原材料端和终端产品端的制造业宁德时代,大概率会承受赚了营收不赚利润的尴尬境地。

当新能源板块已经到了无脑追涨的时候,一些冷静而客观的声音往往是不占主流的。真话不易,且听且珍惜。

茅台还能不能起来,作为传统行业的消费龙头,既有护城河又有成瘾性,还有储存投资的金融属性,最最关键的是配方+有限供给,它更像是一支反通胀品种,或者说是一支成长型高息债券,伴随着国债利率的走低,消费龙头的价值也会逐步凸显出来。

未来尤其是,科技突围出现阶段性挫折时,价值消费股大多会成为防守品种。起码,自家14亿人市场的基本生活是不会塌的。世界站在下一轮宽松的十字路口,消费+科技的双轮驱动,防守与进攻的轮动与切换,各有各的价值。(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菌爷)



                                 
                                           社会透视
                 



中国教育培训史上首次暴击 短短一天上万人被裁                 
【研究员】:wh
今年6月,K12旗下的机构星火教育更是开启了“不转正”通道,只要是试用期的员工基本都不转正,要么没有通过试用期,要么通过了按试用期工资来计算。同月,学而思也进行了大量裁员,基层员工直接按5k赔偿处理。此外,幼儿园、小学的业务板块直接砍掉。

                                 

1628155374378399.jpg

【博览财经特稿】当一条船要沉的时候,不要幻想着从船舱出来站在甲板上就没事了。“双减”政策出台,让70万教培机构、1000多万从业人员慌了神,于K12机构而言这绝对是一个难以忘记的历史性时刻。

选择在尘埃落定的一个星期后,从K12机构员工的个人角度,回顾这场大战的过程。你或许可以认识到在民生面前,教育培训机构的无力性,理想主义与商业利益的冲突性;你或许可以感受到是非面前,有人选择躺平,有人选择离开,教育初心不再;你或许可以理解,在监管后的每个垂直领域,这样的厮杀与阵痛不可避免。

关停、裁员

7月24日,“双减”政策的发出,让70万教培机构、1000多万从业人员慌了神。紧接着,各大集团机构宣布裁员,可以说这是中国教育培训史上的首次暴击。

政策下发第二天,高途集团定下了裁员指标:全国13个地方中心,只留下郑州、武汉、成都三个辅导老师中心。这相当于高途有1/3的人会离开。一位高途职业教育中层管理人员在对团队人员宣布裁员消息的时候,两次哭了出来。

7月29日,掌门教育也宣布了裁员消息,劳动合同当天解除。

1628155387654467.jpg

这边办完离职手续,公司那边就退租。掌门教育某员工感慨,“昨天还在催着工作,今天说散就散了。”

短短一天,上万人被裁员。小机构关停、腰部机构垂死挣扎、大机构加速裁员。教育从业者,无一幸免。“身边小机构的朋友基本做好最坏的打算了,开始准备资金进行退费了。”新东方前员工陈翔透露。

面对这场猝不及防的“暴风雨”,小机构毫无招架之力。7月28日,这些机构就已经收到了被迫关停的通知书。紧接着,退费成了当前最为棘手的工作。“预付款已经所剩无几,资金缺口很大一时很难拿出那么多现金进行退费。”短时间,这些教培机构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轰然倒下。

今年6月,K12旗下的机构星火教育更是开启了“不转正”通道,只要是试用期的员工基本都不转正,要么没有通过试用期,要么通过了按试用期工资来计算。

同月,学而思也进行了大量裁员,基层员工直接按5k赔偿处理。此外,幼儿园、小学的业务板块直接砍掉。

就在前几天,好未来创始人、CEO张邦鑫也向员工宣布了公司的命运,“我们这些机构配不上我们的客户了,我们公司也配不上我们的高管和干部了。”张邦鑫第一次向好未来员工明确了大裁员的到来。

不安、慌张、焦虑的情绪弥漫整个教培圈。

黑色星期六

俞敏洪哭了。这是最近一篇关于新东方文章里的一个细节。文中提到,俞敏洪在不久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谈论公司转型问题时落了泪。尽管众所周知俞敏洪是个感性的人,但新东方还是否认了这个细节。

这一切,都要从黑色星期六说起。7月24日,一份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政策文件(下称“双减”政策)发出。

1628155401474080.jpg

随即教育板块上市公司,全是绿油油一片:高途从今年的最高点149.05跌到2.50,跌幅98.32%。好未来从今年最高点的90.96跌到4.40,跌幅95.16%。新东方从今年最高点的19.97跌到1.94,跌幅 90.28%。

这意味着,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被关停,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对K12机构来说,无疑是暴击,这相当于掐住了这些企业的咽喉。

即使忽略“双减”政策出台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冲击,也仍有一些预兆,透露了事情的走向。2021年一季度,高瓴资本清仓了好未来和一起教育;老虎环境基金清仓高途(跟谁学)。而早在去年三季度,高瓴资本就已陆续减持好未来。

尽管张磊说出那句,“教育是永远不需要退出的投资”,也依旧改变不了高瓴资本清仓的事实。

“早在去年11月,就有内部消息说节假日不允许补课。”新东方前市场总监梁冬冬去年就收到了风声。梁冬冬所在的分公司有3000多人,每天都有人走,离职率20%以上,而基层员工离职率就高达30%。

但新东方依旧在不断招人,“新东方想把现有员工换掉,期待用自己的培训,通过文化改变人。”梁冬冬透露,今年开年起,公司年终奖砍了一半,绩效指标上调,大多数人只能拿底薪,而部分三管还直接不发年终奖,大家年收入少了20-50%。

一边离职潮,一边面临监管问题。今年5月,K12机构集体被罚。市场监管部门对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掌门1对1、华尔街英语、哒哒英语等校外培训机构重点检查,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

嗅到苗头的不仅仅是新东方,高途的陈豪在得知真格基金旗下的真格教育基金关闭后,也选择了今年3月提前跳槽转型。

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消息,被业内解读为“校外培训整顿进入新阶段”。半年前,猿辅导完成了G轮22亿美元融资,估值155亿美元。作业帮完成了E+轮超16亿美元融资,估值超110亿美元。

1628155413231643.jpg

不少主流媒体都在争论:猿辅导和作业帮,谁是在线教育第一独角兽?然而,如今一切已成定论,樯橹灰飞烟灭。

侥幸与焦虑

雪崩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其实四五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收到这些监管的消息,但因为当时政策没有落地,大家都可能还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觉得可能不会那么严格。”星火教育的产品经理叶浩宇说道。

2019年,叶浩宇就收到了风声,教育行业收费不能超过三个月,三个月不能超过60课时。但当时雷声大雨点小,“大家可能都抱有同样的侥幸心理,今年四五月份公司也做了一些应对教育局的检查工作,但当时没有料到会这么严格。”

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星火教育这回也受到了极大影响。最近集团董事会频繁开会,在探讨后续公司的一个业务发展模式。整个集团都充斥着焦虑、不安的气息,在未公布裁员信息前,所有人都在担惊受怕。

“我们现在比较慌,也在等老板们的决策,现在没有方向。”去年受疫情影响,星火教育进行了降薪处理,员工被降薪25%,而有的员工找了人事谈薪资就只降10%。

面对不确定的因素,叶浩宇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计划明年年初再考虑换工作的事情,这半年也好好思考后续的一个发展方向。

刚从新东方离开不久的前员工梁冬冬就透露,今年政策情况和课效急转直下,业绩(加上新增校区)也不及前年。

尽管去年底有内部消息传政策会出来,但新东方似乎没有任何调整计划。“年会上我们每年都会提出很多问题,但公司依旧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

“我离开这个行业,因为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看着大家‘狂欢’。”新东方前员工陈翔感慨。

2016年6月,新东方宣布2016财年集团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收入过百亿人民币的教育培训机构。当时,俞敏洪还在大会上表示,“可以说在近十年中,16财年是我们做得最好的一年。”

当时的好未来也风头正猛,两大巨头纷纷发力在线业务、K12业务、“双师课堂”等,北京地区的寒假班“价格战”更是打得激烈。

背后,是焦虑的贩卖。在K12机构里面,陈翔见证了业内销售为了开单抓住孩子的一个问题放大把家长说到哭;也见证了老师为了满班率,把一个孩子的水准拔高或者降低只为了满员。

整个行业都在谈新生业绩、老生续费,老师也离不开课时量、留存率、替换率这些考核。这也让陈翔对K12这一领域感到失望,选择了彻底离开。“家长来试课觉得你老师好服务好就报名,这样更简单纯粹,反而更容易倒逼提升教学质量。”

一位教育博主“小仙女Nicole”就直呼,政策早该出台了。Nicole在教育行业从事了7年,刚开始在百利天下教育集团做了半年,后面决定离职出来自己干。

早在7年前,Nicole就对行业的一些阴暗面不满。“一是会营造孩子情况紧急,必须学习,不学习就完了的氛围感。二是会说课程学位好紧张,再不交费就没地方学习了。三是会打压小孩,让家长续费。四是会夸张教学产品的效果,但是提供的服务其实不到位。”

作为学而思的一名老师,李梦怡也深有同感。机构对老师的考核,不看平时的付出和教学本身质量如何,以最终续班率作为评估,最后10%则面临约谈和劝退淘汰的问题,非常残酷。

由于扛着续班率的指标,李梦怡除了备课上课之外还要和家长沟通续班问题,这也导致身体出现了问题,最后肾结石。“教育本身是一件让人敬畏的工作,但是这个由资本决定的续班率让这个行业变味了……”李梦怡的男朋友感慨。

正是在这种焦虑下,催生了大量的鸡娃家长,而迫于压力每年从教培机构离职的老师也数不胜数。漂亮数据的背后,利刃随之而来。

何去何从

这次大刀下来,整体上看是阵痛。局部上看,大厂里的后勤员工几乎都受到了影响,而前线的老师似乎影响不大。

新东方老师李伟表示,“上面不会让这么多小学初中机构的老师突然失业,初中的体量比高中大太多了。在厦门,一半的初中生才能读高中,所以初中的市场很大。”

但是,阵痛明显存在。李伟感慨,这次政策对小学、初中的影响非常大,小学初中课程估计到九月或是秋季停掉。这些老师面临转岗或者考编制的可能。

当然,也有老师选择转行,或者出来自己开课。“老师就算离职也不差钱,每个月也会有收入,而且比在职还多。那么多学生上课,还没有公司抽成。”

与大厂后勤人员相比,老师们的态度还是相对积极乐观。从上面来看,资本的逐利也呈现出了行业众生相,有人对教培失去了信心,有人选择在里面蒙混过关。

李伟感慨,“新东方不是当初的新东方了。”自校外辅导资本化运作后,机构迷失了教育初心,价格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公司越来越形式主义。他透露,刚毕业的老师一届不如一届,吃不了苦、矫情,老师的培养没跟上。

更唏嘘的是,水平不行的老师通过和学生处好关系,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水平。而这,是大部分机构的现实。“不过老师们就躺平嘛,那又怎么样。”李伟无奈道。“新东方是我见过的一家把鸡汤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得非常好的一家公司,管理不够文化来凑。”

梁冬冬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你愿意干活就干三个人的活。”在这里,每个月都会有团建,一个月至少吃一次大餐,最疯狂是一周一次,醉生梦死。

酒桌文化,成了这家公司的“文化”。让梁冬冬无奈的是,跑市场的最后成了喝酒吃饭,而且业务还不能断,而这个问题早在罗永浩进新东方时就出现了。

机构的组织僵化及对待教育的热情消退,让不少心怀园丁梦想的年轻人寒了心。

这个行业价值观似乎已扭曲,但Nicole还是对行业抱有期待,“其实教育行业是可以良性循环的,因为有很多内容优质的老师也赚到钱了。可能那样会慢一些。但是确实有很多先例。”

如今,从新东方离开的员工大多转行做了房地产。而面临被裁的员工,何去何从还是个问题。无疑,新一轮内卷开始了。(来源:伯虎财经 作者:唐伯虎(文中陈翔、梁冬冬、叶浩宇、李伟、李梦怡、陈豪皆为化名)



                        

互联网大潮渐退 外包人的危机感比其他人来的更快                 
【研究员】:wh
工牌梗曾是互联网人在社交媒体上凡尔赛的关键,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晒出自己的工牌。红的、蓝的、绿的,工牌颜色的不同、细节的差异,里面暗藏着互联网折叠,一部分人被从中区隔开来,他们权限受限,成长空间有限,转正困难,遭遇无形歧视。

                                 

1628155684410996.jpg

【博览财经特稿】工牌一直是互联网人在社交媒体上凡尔赛的关键,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晒工牌。不同的颜色,细节的差异,将外包人员区分出来。加班费、福利、公司价值、自我认同,这些词汇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他们是互联网公司扩张版图中的小小螺丝钉,希望通过这个跳板获得技能提升、进入大厂,但权限限制、身份歧视、转正渺茫,更让他们迷失在互联网“围城”里。而互联网的高潮已经过去,外包人员的危机感来的比其他人更快。

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打工人们来说,北京的中心不是二环里,而是中关村、西二旗和望京,梦想开始的地方不是商圈CBD,而是锦秋家园、华清嘉园等居民楼。

而脖子上的工牌,更是互联网人身份的象征。工牌梗曾是互联网人在社交媒体上凡尔赛的关键,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晒出自己的工牌。红的、蓝的、绿的,工牌颜色的不同、细节的差异,里面暗藏着互联网折叠,一部分人被从中区隔开来,他们权限受限,成长空间有限,转正困难,遭遇无形歧视。

这群人自嘲为“二等公民”,他们是互联网公司的外包人员。外包岗,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原本是进入大厂的跳板,但真正投身其中才发现,这也可能是无形的“挡板”。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外包人员是性价比极高的燃料,而当发展停滞,危机感最先涌来,他们是最容易被抛弃的那一部分。

工牌告诉我,依然是局外人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晓夜还是没有在公司找到自己的位置。公司内网各种讨论频出,晓夜在工位上用鼠标浏览内网各种消息,当她把手放在键盘上,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桌子上红色工牌和工号的V字前缀告诉她:你只是个外包员工,只能浏览没有发言权。

2020年12月,考研失败的晓夜碰上了最难求职季,“我没有工作经验,求职并不顺利,想找个工作过渡一下。”而互联网大厂自带光环,高薪、光鲜,那里的机会是年轻人们所青睐的,晓夜也尝试投递了简历,很快得到回应。

招聘人员明确告诉叶晓夜,该岗位是外包岗,工作地点是和百度正式员工在一起,只不过合同是和三方公司签订,外包人员拥有转正的机会。这让晓夜心动,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外包毕竟意味着有机会曲线进大厂。

两次面试后,她和外包公司签了三年合同,试用期6个月。外包公司提供了一份电子合同链接,晓夜签署完毕后,想回看电子合同才发现链接怎么点也打不开。

最先让晓夜感受到外包员工身份的是工牌,百度的外包员工工牌是红色,而正式员工是白色工牌。

1628155694122759.jpg

工牌,一直是互联网员工重要的身份标签,从最初晒阿里、腾讯工牌,到最近调侃字节工牌的段子满天飞,凡尔赛较量场上必须给工牌留一席之地。

但同样是大厂的工牌,不同的颜色却默默对人做了区分,背后是身份的差异,权限的限制,甚至是活动领域的不同。

据了解,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外包员工的工牌都会与正式员工有所不同。比如,腾讯公司正式员工工牌带子为蓝色,外包员工为绿色,阿里巴巴外包员工同样是绿色工牌。在大厂工牌是身份的象征,园区里来来往往的员工从来不问彼此姓名,撇一眼工牌颜色,就心领神会。

很多求职者在收到外包岗位机会时都会在论坛、社交平台询问,待遇、权限有什么差异,工牌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之一。字节跳动、快手、滴滴等互联网公司,正式员工和外包员工在工牌外观上没有区别,但是仍会细节显示出人员身份的不同。比如,快手在外包员工工号和联系方式上会直接标注“WB”缩写字母,而字节内部办公的飞书软件上,也会标注出外包人员的身份。

由于自觉“矮人”一等,晓夜在工作时显得小心翼翼,她很有礼貌的跟同事打招呼问好,零星的交流只限于项目相关进度。共事过的正式员工之间会一起出去聚餐娱乐,晓夜却从来没有被邀请过。一句“这个活动外包能参加吗?”,更是将大厂里的身份链条暴露无遗。

工牌上的区分会延续到工位和活动领域。晓夜的工位和正式员工在同一楼层,一旦新来的正式员工入职,工位紧张,外包员工就要把自己的位置腾出来让给新员工。看着外包同事带着自己的东西,在各个工位上“漂泊”,晓夜想到自己有一天也可能要面临这样的场景,感叹外包身份如同“二等公民”一般。

外包人的996没有加班费,转正希望渺茫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阶段,用工需求越来越多,为了节省管理成本,大厂会通过外包公司外派的形式来寻找工作人员。灵活的用人方式,可控的成本,以及方便规避风险,让外包这种形式深得公司青睐。

而对于外包人员来说,这是他们可能跳进互联网大厂、提升自我的重要机会,很多人愿意去试一把。但是工作没有多久,晓夜就发现自己做的主要是重复机械工作。“负责人从电脑库里把东西弄出来,用Excel表格给我,我用不到别的东西,很难接触到核心。很多时候还会换项目组,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拒绝的机会。”

互联网大厂正式员工被加班挤压个人时间,消耗身体,换来丰厚的薪资、漂亮的履历,以及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大厂外包人免费加班换来的职业成长非常有限,写到简历上,也不会有任何帮助。

在字节跳动从事外包工作的林京时表示,作为外包员工,加班非常普遍,因为不加班会觉得你的工作量比较少,如果你有正式的工作,还是不要选外包,除非你是外包的技术岗。

1628155705941621.jpg

承接过外包项目的姚甘坦言,累是程序员的常态,做项目外包节奏更紧张。我们根本就不是996,是007。我入职第一周时,基本一天至少是16个小时,在公司必须熬过一周,睡过公司地板,睡过了以后才能正式上岗。在互联网玩命干活就是为了高收入。而没有加班费是外包人的常态,有时外包人员的提成收入也会自动“消失”。

在网易负责运营外包的韩元不仅要负责运营工作,还要兼顾电话销售。但关于销售提成的分配,韩元一直很困惑,她翻看合同规定,上面只是很模糊的一句:根据公司的规则来。直到快离职时,才有关系要好的同事告诉她,销售的提成系数为1%。

外包员工五险一金基本上是按最低标准缴纳,也很难享受到年终奖或其他福利,有时候领工资也要靠催,晓夜多次遇到工资没有定时到账的情况,打电话给第三方公司催促后,隔了2-3天工资才到账。

而很多外包人员在互联网大厂坚持的理由是,可以转正。招聘阶段,人力告诉他们这些岗位存在转正可能性,但实际上很多公司都是薛定谔的转正。

晓夜的负责人是正式员工,对方告诉她,公司制定了考核,只要几个季度的平均成绩达标,公司会提供转正的机会。负责人也会强调,“虽然公司不提倡加班,但是你可以为了自己的进步,多工作一会儿。”

“这就是变相告诉我,让我主动加班,毕竟外包员工加班也没有加班费用。”为了表现更好,获得转正机会,晓夜不得不加班。但工作几个月后,她发现转正是一个美好的泡沫,“我现在从事的外包岗位根本没有相应的正式职位,怎么转正?”而周围工作一年以上的外包同事也基本上没人通过外包岗位转正。

一位外包公司的从业人员表示,外包从业人员存在转正的机会,但是几率极低,转不转正取决于公司有没有招聘的HC(headcount,人数指标),“想去大公司通过外包找什么正职,直接应聘就完了呗。”而公司招聘的时候更会侧重外部人员选拔,较少考虑外包人员。

除了转正无望,晓夜还要担心随时被辞退,因为负责人会经常吐槽外包人员能力不行,干活不行,不想用了。晓夜想起了合同上的标注:公司具有一切解释权。如果不想继续用她,负责人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开掉自己。

对于被公司退回的外包员工,外包公司处理方式也很简单粗暴,上述外包公司人员表示,“有活就派到别的公司,没有公司给钱,那就不要了,没钱没活还养着多累。”在他看来,外包员工就像家政公司的阿姨,“中介公司不会储备太多阿姨。”

外包里的生意经

在互联网行业,最初只是重复性高的边缘岗位会用外包,如今一些颇有技术含量的岗位也会使用外包。

外包这种省钱省力又灵活的用工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后,不少人看中了外包的生意。一些外包公司会专门服务某些大厂,一些大厂也成立了专门的外围公司,与外包性质类似,但与大厂之间的业务融合更紧密,在招聘的过程中会打出“XX系”的旗号。

外包公司的从业人员王甘表示,无论大厂还是创业公司,很多项目都选择外包,因为人头成本太高了。一个正式的程序员进到大公司,社保公积金管理等各种成本,至少比你用一个外包人员高1.5~2倍。

王甘提到,外包人力派遣的市场价格是极其透明的,一个人一个月收取2000-3000元的中介费用,外包公司之间的竞争在于最快速度找到合适的人选,或者拉长甲方公司账期。比如别人3个月账期,而我提出6个月账期,甲方肯定选择我。而账期过长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外包公司的现金流。

1628155715757559.jpg

外包工作人员的离职率很高,招聘是外包公司不得不面对的一项挑战。对于王甘来说,招聘是最让他下功夫的,“每天就是翻简历,不停的看,100份甚至500份,在各种论坛发布信息,联系各种大大小小的程序员培训班,招不到人的话还会去一些公司蹲点招。”

而现招的外聘员工,还要经过大厂的选拔。比如某大厂要10个外包员工,得送去30份简历,可能才有一个进面试;送去4个面试的外包员工,最终可能才会有一位入职。外包公司并不在意派遣员工的能力如何,只要能成功送到公司,成功入职就是收入。

当询问如何解决外包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时,王甘坦言自己作为老板,只考虑是否有人干活、性价比、成本等问题,至于稳不稳定并不在意,大家是各取所需。至于外包员工在派遣公司开不开心,工作状态如何,外包公司更不会关心。

除人力外包,市场上还有一种项目外包方式。比如互联网公司可以租下程序员团队,完成相应的项目,项目结束,这批外包员工就消失了。和外包人力派遣不同,项目外包只对一个项目负责。甲方公司按月付费,工时按天计算,租赁来的程序员不用担心如何管理的问题。据王甘透露,程序员租赁就像租房子,只要付钱就可以,中级java工程师平均每人每天成本才700元,“成本比人力外包节省30%。”

便宜好用永远是外包人员的关键词,在大厂眼里外包是处理基础工作的编外人员,在第三方公司,外包员工是挣钱的密码,承受挤压的外包员工存在于互联网大厂的“缝隙”之中。

互联网大潮渐渐退去,外包人员的危机感也来的比其他人更快。下班后的晓夜走上了回家路,互联网大厂办公室内仍有灯光,她感觉自己只有在面试时才短暂地获得了注视,而后便被折叠到了互联网的其他空间,长久地潜藏在黑暗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5 16:57 , Processed in 0.192267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