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滥用不发达地区创业政策 揭秘网红带货主播背后“资本手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9 08: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水漫灌之下 美国经济社会怪相频出》:归根结底,单方面靠美联储“超发”、美国政府“乱花”似的“输血型”经济疗法,已经无法治愈美国经济内伤。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数万亿美元。过去18个月内,美国国会的总拨款7.1万亿美元,已占一年总GDP的30.6%,其中部分资金通过支票发给民众。根据美国官方最新数据,去年美国人所谓“涨的工资”中,有超90%是政府拨款。美国财长耶伦已警告,国库中的现金在12月3日以后不会支撑太久。




                           catbg01.gif                  热点聚焦
catbg02.gif                  



全球范式转换完成前 本轮通胀对经济冲击绝非一次性的                 
【研究员】:wh
若本轮通胀仅仅是因疫情导致供需错位所致,那么伴随疫情消退和供需复位,通胀压力也将随之消退,即通胀是阶段性的,是暂时性的,那么当前支持疫后复苏的刺激政策就无需调整。例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6月记者会上依然重申其关于通胀只是暂时性的看法。

                                 

1637823597173314.jpg

【博览财经特稿】自去年8月份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升逐渐演变为物价总体水平持续上升的通胀压力,并且已给各国疫后经济复苏形成困扰,困扰之处就在于本轮通胀究竟是“暂时性的”,还是“趋势性的”。

若本轮通胀仅仅是因疫情导致供需错位所致,那么伴随疫情消退和供需复位,通胀压力也将随之消退,即通胀是阶段性的,是暂时性的,那么当前支持疫后复苏的刺激政策就无需调整。例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6月记者会上依然重申其关于通胀只是暂时性的看法。

但我们的看法很不乐观,因为在观察经济运行的中期变化后,我们看到的境况是本轮通胀肯定不是暂时性,而且转为趋势性变化的概率越来越高。

经济范式转换令全球通胀的缓和机制失灵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曾经历过长达20多年高通胀的冲击,1973年至1995年期间,全球通胀水平的平均涨幅近15%,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全球已经转入恶性通胀,CPI涨幅一度接近40%。只是当贸易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之后,此状况才得以扭转。时间点是1995年前后。

1995年WTO开始运作,标志着贸易全球化规则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相应全球出口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20%持续提升至30%以上,全球经济被带入高增长和低通胀并行的缓和期,期间全球通胀水平逐渐回落并稳定在3%左右,全球经济则始终保持着3%-5%的平均增长态势。

1637823616795437.jpg

在高增长、低通胀的全球经济运行与全球化共识不断增强的环境下,全球范围内跨境投资也如火如荼,全球FDI年流量由1995年的3400亿美元持续上升,至2015年已超过2万亿美元,FDI流量占全球GDP比重也由1%最高升至3%以上。

1637823627799524.jpg

但在2016年前后,全球化共识出现趋势性破裂,标志性事件就是“英国脱欧”,之后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重拾单边主义,挑起关税战,很多全球性的多边议事机制因美国干扰而失效,WTO也随之陷入困境,且至今未拿出获得广泛共识的改革方案。

与此相对应,全球FDI流量出现了趋势性下降,去年在疫情冲击下更是跌落至万亿美元以下,仅有8600亿美元,而以G7国家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区域的FDI,更是由1.3万亿美元骤降至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贸易全球化进程开始逆转,全球出口占GDP比重不仅停止上升趋势,并且已经由30%的峰值开始缓慢下降(见图1)。

1637823637965633.jpg

由此,全球跨境投资的收缩直接导致供应层面产能扩张的停滞,而贸易全球化共识的破裂进一步恶化全球供需的失衡,两者叠加则会放大性地削弱全球化机制对通胀的缓和作用。

全球化成本出现拐点性变化

除了全球化共识破裂和机制弱化的影响之外,国际资本全球布局的各种成本也在2016年前后发生了拐点性变化。

首先,全球化所需的运输和通信成本开始抬升。代表全球运输成本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在2016年降至最低的290之后,开始出现趋势性回升,今年已经升至3400以上的水平,今年上半年平均在2300附近,大幅超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平均水平。

另外,全球移动网速在经历4G提速之后,自2016年以后平均网速的增幅已出现了放缓势头,而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华为推动的5G的抵触以及5G本身的原因,使得全球通讯成本很难在短期内进一步大幅下降。

1637823649625772.jpg

其次,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人口红利的集中释放是国际资本进行全球布局很重要的原因,但此因素在2014年就已经出现了拐点性变化。全球15-64岁适龄劳动力的人口占比在2014年升至65.58%峰值之后,开始趋势性回落,2019年已降至65.25%,五年间累计下降了0.33个百分点;同期65岁以上人口占比的老龄化程度,则由2014年的8.05%升至9.1%。2014年前,适龄劳动力比重的持续提升保证了国际资本能够很容易获得充足的便宜劳动力,而伴随人口红利的衰减,再叠加老龄化的加重,国际资本全球化布局的劳动力成本也将随之上升。

1637823659302259.jpg

第三,融资成本开始抬升。就在2016年英国脱欧前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也结束了长达35年的趋势性下降(10年期美债收率由1981年的15.84%峰值趋势性降至2016年1.37%的历史低位),自2016年开始进入回升周期,新冠疫情仅仅是阶段性阻断了此回升趋势。但今年以来,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从疫情行情中走出,进入回升通道。

与美国类似,其他发达国家也不同程度逐渐开始摆脱低利率的环境。全球利率环境的逆转,意味着国际资本全球布局融资成本的趋势性抬升。

1637823676259422.jpg

第四,国际资本全球化布局避税通道受阻。今年6月初,G7各国财长达成统一意见,推进全球最低公司税率,即确保跨国公司在其经营的每个国家按照至少15%的税率缴税,并且授予各国对利润率超过10%的跨国公司征收税率为20%及以上税收的权力。在此基础上,OECD 7月1日就发布公告称,占全球经济总量90%的130个国家已经同意加入建立国际税收改革新框架的声明,此次改革的双支柱之一就是同意引入全球最低公司税税率(15%),国际税收竞争设定一个下限,以便各国可以利用这个最低公司税税率来保护其税基。国际税收规则的重大改革和调整,意味着之前国际资本通过全球布局来避税的环境已经被打破。

综上,运输、通讯、人力、融资等多项成本的抬升,叠加跨境投资税负的上升,共同对国际资本的跨境投资形成严重制约,而即便是疫情消退之后,这些制约因素也很难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善。因此,从中期而言,全球化共识的破裂和跨境投资成本的抬升,给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短期内难有改变,这就意味着,疫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全球都要面临供需失衡的局面,这也是我们认为本轮通胀不是暂时性的原因。

而伴随疫情消退,受阻的供应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复位,进而阶段性缓解通胀压力,但在全球范式转换完成之前,通胀压力很难被根除,因此,本轮通胀对经济的冲击绝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轮冲击。(来源:思想也是市场 作者:张涛、路思远)



                                 
                                           政经观察
                 



大水漫灌之下 美国经济社会怪相频出                 
【研究员】:wh
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数万亿美元。过去18个月内,美国国会的总拨款7.1万亿美元,已占一年总GDP的30.6%,其中部分资金通过支票发给民众。根据美国官方最新数据,去年美国人所谓“涨的工资”中,有超90%是政府拨款。

                                 

1637564161901209.jpg

【博览财经特稿】“拜登经济就是个活生生的矛盾。”“(经济上)有些事真的说不通。”在新冠疫情迟迟不见缓和的情况下强行提振经济,如今的美国社会怪相频出:美国人消费者信心指数处于10年最低点,却又在疯狂购物;企业招聘势头强劲,工人们却以创纪录的速度辞职;疫情下的美国人,工资却比疫情前的还要多,地方政府拨款“现金过剩”……

归根结底,单方面靠美联储“超发”、美国政府“乱花”似的“输血型”经济疗法,已经无法治愈美国经济内伤。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数万亿美元。过去18个月内,美国国会的总拨款7.1万亿美元,已占一年总GDP的30.6%,其中部分资金通过支票发给民众。根据美国官方最新数据,去年美国人所谓“涨的工资”中,有超90%是政府拨款。美国财长耶伦已警告,国库中的现金在12月3日以后不会支撑太久。

固然,美国政府以上次经济危机为模板,制定了此次应对危机的方案。但供应链割裂的巨大隐患,让美国的方案如今开始反噬经济建筑的各个层面——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逐月提高的通胀指数、层层攀升的债务上限,这些已成为美国经济的“引爆点”。已经有共和党参议员指出,美国的通胀已经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会颠覆美国经济。同时,美国为市场注入的天量流动性正不断产生负面溢出效应,让全世界人民为此“埋单”。

1637564161998845.jpg

美国经济,怪象频出

怪象之一,消费者信心指数10年最低,美国人却在疯狂购物。

11月12日,CNN援引密歇根大学数据称,11月初,美国人的初步消费者信心指数已降至66.8%,较上月下降6.8%,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1%,为10年最低。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华盛顿邮报》共同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惊人的”70%美国人对拜登政府执政下的经济持负面评价。


1637564162788733.jpg

但与此同时,美国人正在疯狂购物。10月份的零售额上升,继9月份增长0.8%后,10月继续增长1.7%,为3月份以来的最大增幅。这是连续第三个月增长,超过了经济学家1.4%的预期。10月份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飙升16.3%,比疫情前水平高出21.4%。

怪象之二,岗位需求增多,工人辞职数量却创下纪录。

10月,美国的招聘市场进一步扩大。尽管外界担心夏季招聘会放缓,但修正数据显示,政府严重低估了6月至9月之间的就业增长,并将最初的预测上调至62.6万个就业岗位。但与此同时,创纪录的440万美国人在9月份辞职。

1637564162528057.jpg

美国劳工部发布的职位空缺及劳动力流动调查(JOLTS)显示,职位空缺数比失业人数多出280万,再创新高,连续三个月站在200万整数关口上方。仍然高企的数字意味着美国的劳动力短缺延续至秋季。另外,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考虑在未来12到18个月内换工作或退休,这表明劳动力市场将进一步流失。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的“打工”意愿正在降低。

美国大部分企业为了招聘、留住员工绞尽脑汁,涨工资、加福利、给股权激励。但另一方面,工资的增长还是赶不上不断升高的商品价格。

怪象之三:新冠疫情暴发,美国经济衰退,美国人和政府反而更有钱了。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最新数据(11月16日),2020年美国共有3040个县民众的个人收入增加,69个县下降,3个县维持不变。

1637564162476542.jpg

而从总的增长趋势来看,2020年2月之后,美国人的个人收入增长经历了多次猛烈的波动,短期之内的增长幅度历史最快。

这一增长,令美媒很费解。《纽约时报》10月18日在报道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除了短暂的例外,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家庭的收入增长缓慢得令人沮丧,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

“但令人惊讶的是,过去两年是一个例外。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大多数美国家庭的财务状况比2019年好,这怎么可能呢?新冠疫情已经造成了大量的疾病和死亡,扰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它引发了一场短暂的急剧经济衰退。

1637564162883944.jpg

地方政府的钱,也多到不知道该怎么用。皮尤研究中心11月15日的报告显示,由于州税收收入、投资收入以及联邦疫情援助拨款的激增,许多州在2021财年,实现了史上最大的财政盈余。

例如,爱荷华州的财政盈余为12.4亿美元,相当于2021财年全年预算资金的16%。弗吉尼亚州有26亿美元的盈余,相当于2021财年全年预算的11%。

“我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数字,”爱达荷州共和党众议员、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里克·扬布拉德(Rick Youngblood)说。

但由于美国政治的极化,两党围绕资金的使用方式有着诸多争吵。科罗拉多州的民主党力推将资金投放到社会服务和环境项目,但共和党人更为支持减税。

美国“输血”后遗症,如今开始显现

所有的这些怪象,都与美国政府疫情暴发以来,持续大规模的撒钱存在着联系。根据美国无党派资金追踪机构“负责任预算委员会”统计,截止11月5日,美国国会就新冠疫情防治、提振紧急相关拨款已超5.9万亿美元,具体来说是5921167277157美元。

1637564162522701.jpg

而拜登刚于近日签署通过的基建法案,造价1.2万亿。也就是说在过去18个月里,美国的总拨款已超7.1万亿,占去年年GDP的约30.6%。若1.75万亿美元《重建更好未来法案》通过,可能会将美国政府18个月内的总拨款提升至8.85万亿美元,占去年总GDP的42%。其中一部分钱,最终流入了美国民众的口袋。

美国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先后多次向美国家庭直接派发现金,部分美国人领到的疫情补助甚至超过了正常工作的收入。

新冠疫情至今,美国已签署三份经济刺激和纾困法案。去年3月26日深夜,美国参议院投票一致通过史上最大紧急经济刺激法案:“2万亿美元刺激法案”。

法案计划以3个方式,向美国注入总计2.143万亿美元的资金救助。这3个方式分别为:直接援助、贷款和补助。直接援助方面,法案将给予每位美国人1200美元,其子女(17岁以下)每人500美元。当受助对象的年薪超过7.5万元时,派现金额将逐步下降。年薪超过9.9万美元且无子女的单身人士、或年薪超过19.8万美元且无子女的已婚夫妇,将不能获得补助。针对美国民众的派现金额总计为3010亿美元。

同年12月,在两党的争吵声中,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第二次9000亿美元的疫情援助方案。法案规定,为美国年收入7.5万美元以下人群每人发放600美元。

3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50票赞成、49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1.9万亿美元的新冠纾困救助法案。根据法案,所有符合规定(年收入低于80000美元)的美国民众将额外收到每人1400美元补助。

1637564163901076.jpg

总的来说,美国的低收入人群总共能收到超3000美元的补助款,这一定程度上提振了美国经济,帮助到了低收入人群。实际上2020年全年美国人收入总计增加1.205万亿美元,其有1.102万亿来自于标注为“个人流动转移收入”的政府补助,占到了91.5%。另一方面,这样大规模的撒钱行动,还是给美国经济的各个层面,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当前,美国消费需求正在回升,各行各业也正全力复工复产,对人才的需求迅速复苏,因此导致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应短缺的问题。无奈之下,大量用工企业便采取涨薪的手段,招聘人才,使得美国企业的人力成本迅速上涨,而这又导致下游消费品的涨价,从而引发美国物价进一步上涨,最终导致通胀率上升。

美国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过一轮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目前,通胀水平可能高于美联储预计的水平,而在通胀主要推手之一的薪资方面,当前劳动力供给紧缺导致美国企业不断涨薪,目前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三个条件已满足两个,薪资增速向通胀的传导可能更强,当前美国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风险可能被低估。

因此,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一直强调,美国就业市场的问题比通胀的问题更加重要,通胀只是暂时的。美联储官员表示,刺激政策和提高失业福利等措施,可能会推高美国全社会的工资水平。

1637564163347731.jpg

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美国通胀率仍在迅速飙升。2021年10月,美国的通货膨胀数据再度“爆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2%,超过5.8%的预期,创下1990年以来的新高。美国总统拜登紧急表态称,通货膨胀损害了美国人的钱包,扭转这一趋势是当务之急。

美国企业的人力成本超预期上涨,大概率将继续向终端销售传导,或将进一步加剧美国通胀率的上升。这也造成在通胀的压力之下,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11月初意外崩塌,为2011年以来最低。

1637564163251588.jpg

桥水基金达利欧警告投资者,持有现金的人最受伤害,因为他们忽视了自己的购买力正在被(通胀)所侵蚀。

美国“输血”成瘾,但这回遇到个大问题

要理解美国如今撒钱行动的背后逻辑,还是要从10年前说起。《纽约时报》经济专栏作家尼尔·欧文(Neil Irving)11月15日对比了美国近两次处理经济危机的方式。2010年前后,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支出减少,工作岗位也在减少,决策者认为美国经济没有达到潜力,造成了严重的人力成本危机。

而当疫情暴发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危机,似乎与上一次有着类似的性质,这也让决策者们决心避免重蹈覆辙,为经济注入足够多的现金,收入增长超过了疫情前的趋势,家庭的平均储蓄也有所增加。同时,也为企业注入资金,维持税收,从而营造出经济平稳运行的表象。

州和地方财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联邦政府的行动与2010年代初不同,是倾向于做得“过火”,而不是做得不够。在10年前的经济衰退中,各州收入损失严重。人们失去了工作,缴纳的所得税减少了。投资损失意味着更少的资本利得税。下跌的房地产价值意味着更低的财产税。消费者支出的大幅下降意味着销售税的减少。

在那次事件中,联邦政府几乎没有表现出支持州财政的意愿。由于各州一般不能出现预算赤字,这就迫使地方政府采取紧缩措施,导致进一步的失业,并在数年内减缓经济复苏。这次则不同,联邦政府支持人们的收入,帮助保持所得税收入的流动。同时,美国的股票市场繁荣,资本收益激增,房地产价格上涨,人们在实体商品上的支出增加了,这又支持了销售税收入。

但这一次,有一个大问题,似乎被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忽视了:供应链的割裂,可能无法维持住美国的经济和货币政策。

10年前,支出不足导致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长期需求不足,这意味着潜在的工人多于工作岗位。同时,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供过于求,包括制造业和航运业。

但现在,疫情造成了供应链上下游的割裂。不论是卫生纸还是新车的配件,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供不应求。其实,早在疫情暴发之初,亚洲和欧洲的工厂关闭,航运公司开始减少班次和运货量,供应链危机就开始了。

以全球供应链重要一环越南为例。去年,越南被西方媒体誉为“抗疫模范生”,工厂一度恢复了运营。但在今年,由于德尔塔病毒的肆虐,越南政府重新开启防疫限制,许多工厂停工。这段时期的停工,已经造成欧美品牌的产品无法按时交货。

而当越南9月日确诊人数下降后,政府开放限制后,数百万越南工人逃离工厂,返回老家,这也持续地给供应链制造压力。

1637564163953935.jpg

眼下,全球供应链危机还不知何时解决,但这已经给美国的经济政策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金融时报》经济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11月17日撰文认为,美国的经济决策者们之前对供应链太过乐观,现在正在“犯下错误”。

他认为,由于商品的短缺,通胀上升的速度远高于工资的增长,这可能会造成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即便以核心通胀率计算,美国的实际短期利率也接近负5%。如今美国的问题在于供应,而不是需求,而美联储对此无能为力。人们相信“过热”的经济,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成本有限,这是维持需求的一个很好理由。但如果不应对通胀的快速上升,这是一个危险的论点,到时这种政策带来的好处可能远逊于预期。到时,美联储将被迫改变,这样做的成本,远超过目前其调整超宽松政策的成本。”

“粘性通胀很危险,可能彻底颠覆美国经济”

不过在政治极化的美国,经济问题似乎又演变成一场政治问题。过去几周,共和党人士反复批评拜登政府的经济政策,但以耶伦为代表的拜登政府官员,强调通货膨胀只是“暂时的”。

佛罗里达州共和党议员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11月15日在《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上撰文,批评拜登政府的经济政策,并将目前美国的通胀定性为“粘性通胀”(sticky inflation)。

一般而言,货币、供给对通胀产生的影响并不存在相续性,上年的高货币增速只要得到控制,除了刚性的延迟效应以外,并不会对当年的通胀产生额外影响。但通胀预期会延续,前一轮高通胀会导致在同等条件下,民众的通胀预期更容易复燃,致使当年更容易产生通胀。这种现象即被称为“粘性通胀”。

他认为,拜登的通胀危机只会愈演愈烈。“粘性通胀是危险的,因为它有能力彻底颠覆美国经济,这就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样想,轻率的政府开支导致物价上涨,货币没有以前那么值钱了。当收入不足以支付房租、杂货和其他必需品时,你就必须要求雇主给你加薪。当大家都要求加薪时,公司就被迫提高工资。这是一个循环: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工资上升-价格回升,周而复始。这是一个向下的螺旋,它将伤害我们的家庭和企业,扼杀我们的经济。”

但另一方面,耶伦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一直表示,通胀只是“暂时的”。

而当拜登政府进一步提出1.75万亿美元的《重建更好未来法案》,外界认为这可能进一步助长通胀的时候,耶伦本月表示,控制新冠疫情才是缓解通货膨胀的关键:“如果我们想让通货膨胀率下降,我认为继续在防治疫情方面取得进展是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耶伦重申,她预计通胀将在2022年下半年前得到缓解。

但除了美国国内经济,超发货币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让全世界人民都要为此“埋单”。

央视国际锐评指出,美国目前正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美元流动性泛滥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给不少国家企业生产经营及民众生活带来压力。美元滥发诱发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涨价。而全球大宗商品涨价,则又推高各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经营困难。

同时,由于美元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美元流动性得以大量进出其他国家,给各国资本市场造成巨大的不确定与不稳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月就警告,持续的高通胀数据,可能导致美联储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央行对货币政策前景进行“重新评估”。

为应对美国等“开闸泄洪”的溢出效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痛苦的应对举措。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今年以来都先后上调了利率,尽管这样做可能扼杀经济复苏。以巴西为例,近日巴西央行宣布加息100个基点,创下2003年以来最大的单次加息幅度。这也是巴西央行连续第四次加息。但据专家分析,巴西当前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014年深度衰退之前的水平,在当前经济增长低于潜在增长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本应采取刺激措施。

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已饱受疫情之苦。而美国滥发货币则给世界各国带来额外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也对世界经济安全造成更大隐患。“全球第一货币滥发国”让世界苦不堪言!它理应采取更负责任的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贡献,而不是以邻为壑。(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赵挪亚、徐乾昂)



                        

客观看待 2022经济或比2021更艰难                 
【研究员】:wh
2019年全年,支撑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大力量是地产投资、社会消费。2020上半年是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在支撑,下半年是出口、地产、制造业在支撑,所以,2020下半年,也是我们相对感觉很不错的半年,那时候,股市的表现也很好,因为支撑力度强大,支撑面也够广。

                                 

1637733220197619.jpg

【博览财经特稿】拒绝民科,拒绝忽悠,拒绝贩卖焦虑。拒绝战狼,拒绝媚外,拒绝煽动情绪。站在经济学、政治学、底层思维的方向,今天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本质上看经济难不难

所谓,经济好不好,所谓难不难,要学会从本质上看问题。经济好,意味着,社会中的新增财富多,这样,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受益,因为,获得新增财富分配,相对容易的多。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去动存量财富的蛋糕。

经济差,意味着,经济活力差,经济增速差,社会中的新增财富减少甚至不再新增,如此之下,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受损者。因为,你想过得好,就必须站在另一个过的差的前提之下,你要动他的存量财富的蛋糕。

社会进入存量财富的博弈和争夺,可想而知,会有多难,整个社会都会陷入内卷和囚徒的困境之中。

美国的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人记忆中最美好的日子。日本的上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也是日本人记忆中最美好的日子。

为何?本质上,都是这个道理。一是经济高速增长(本国经济高增长和全球霸权下的收割全球);二是每年的新增财富大幅增长(包括实体财富和虚拟财富);三是在泡沫和滞涨来临的前夕尽情的享受着泡沫。这是第一条去分析好不好,难不难的常识。

站在中国,经济是什么?

经济=投资+消费+出口。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我们谈论经济好不好,不要光听别人摆观点,你也要学会拆解问题,找到问题的底层逻辑。

支撑GDP的三大支柱项,就是投资项、消费项、出口项。这三项的好不好、差不差,叠加就是经济的结果。如果三项都不差,经济一定不会差。如果三项都很差,经济一定不会好。如果三项中有好有差,经济就是一个中性值。我们来看2021年。

1637733238698650.jpg

这是2019年2月到2021年9月的投资、消费、出口分项数据图,非常的清晰。

2019年全年,支撑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大力量是地产投资、社会消费。2020上半年是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在支撑,下半年是出口、地产、制造业在支撑,所以,2020下半年,也是我们相对感觉很不错的半年,那时候,股市的表现也很好,因为支撑力度强大,支撑面也够广。

2021年,上半年支撑全国经济的是出口和房地产,到了下半年,就只剩下出口了。所以,是不是感觉现在有点难?这就是一切的底层逻辑,并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真实感受。

用一组数据告诉你现状

自2020年初开始的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分别是,-6.8%、3.2%、4.9%,6.5%,18.3%、7.9%、4.9%。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经济停摆,这个数据其实是失真的。

不妨还原一下真实的经济增长速度,今年两会公告的2021潜在增长速度为6%。实际增长速度就是:当期季度增速-潜在增速+一年前季度增速,这样计算,今年1、2、3季的真实增长速度分别是:一季度5.5%;二季度5.1%;三季度3.8%,

是的,今年第三季度的真实GDP增速已经破4,只有3.8%!而即使是这样破4的数据,是如何支撑的知道吗?

7月份,按美元计价,我国出口2826.6亿美元,同比增长19.3%;8月份,按美元计价,我国出口总值2943.2亿美元,同比增长25.6%;9月份,按美元计价,我国出口总值3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28.1%;10月份,以美元计价,我国出口总值3002.2亿美元,同比增长27.1%。

所以,大家要想一想。2021年,我们的经济基本面,真的就是出口撑起了一片天,而且是最蓝的那片天。

投资、消费,要有多差,才能形成出口一片向好的情况之下,三季度GDP增速才只有3.8%?

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也是常识。投资项下,无非就是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等其它投资。

房地产啥样子了,大家都明白。基建投资红利已经过去了,在基建上的投资产出已经不明显了。而消费,在疫情突发、处处封锁之下,消费如何火热?消费又如何成型?

这是2021的现状,消费不振,投资下行,出口强劲,三相叠加,成为当前的经济表现。如此之下,我们已经来到了2021年的12月份。但2021已经这样了,我们最关心的是,2022会如何?

支撑中国出口高增长的前提发生变化

还是要拆解。2022年投资、出口、消费会不会变得更好?或更差?

先来说投资。不用多说,2022年投资能不拖累经济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2021年的地产拐点,其实发生在2021年6月,前半年对于中国经济的支撑还是很强大的,下半年才掉下来的。

1637733259654226.jpg

所以,自年中开始,地产投资从支撑经济,已经转头向下成为经济的拖累。10月份,地产投资同比是负的5.4%,而在之前,它是我们正向的支撑,如今成了我们的拖累。

1637733268630243.jpg

而房地产行业,正在急速的下坠,10月份的销售额同比下滑超过了20%。就万科、卓越这样的典型房企数据来看,10月数据,同比下滑都在30%以上。而这样的下滑惯性,还将持续。

2020 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52.73万亿元,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为14.14万亿元,占比26.82%。固定资产投资项下还有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可以理性的想一下,另外两项,能否在2022年拖住地产投资下行的负向空间?

答案是很难。所以,就经济三要素之一的投资来说,2021肯定不会好看。

再来说消费,大家也可以理性的想一下:1、疫情强制清零,疫情点状突发频发;2、2021打击平台经济、团灭教培、反垄断、地产大裁员之下;3、相关的这些人短期会不会有更好的收入?敢不敢大力消费?这个人群规模有多大?是不是以前的强势消费群体?

1637733280211485.jpg

如上图,纵览全年,消费都是普普通通,2022疫情不除,消费难以翻身。所以,2022年的消费,虽然不会像地产投资这么惨,但肯定不会有好的表现,这也是个常识。

当2022年的投资、消费指望不上,在2021强力支撑中国经济的出口会2022年会如何表现?

想看未来,必须先要学会看现在。支撑2020-2021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2个前提:1、中国疫情恢复先发优势,订单不得不转回中国;2、以美联储、欧央行为代表的全球宽松、给居民发钱,支撑着全球的经济恢复和稳定,表现出来就是强大的消费能力。

如今,这两个前提在发生着变化:1、国外工厂陆续恢复了,比如东南亚的工厂正在快速恢复,特别是越南的恢复速度非常快(10月PMI同比增长11.9%);

2、美国、德国、澳洲等给呆在家里不用上班的人发钱的时代逐步取消了;

3、美联储已经明确2021年12月开始回收货币、收紧流动性了,并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加息;

4、欧央行、英央行、澳联储等都将相继跟进,退出宽松,回归正常化;

5、据此,美国消费高位到顶,欧洲即将到顶,支撑中国出口商的消费端和货币端都在下行了。

所以,2022年,中国出口肯定还会增长,但肯定不会像现在如此的好。

1637733292383245.jpg

比较清晰的答案就是:2021年的出口同比增速在30%左右。2022年的出口同比增速在10%左右。

每件事都是高层的高瞻远瞩

综之,2022年,投资还不如2021年,消费会和2021差不多。但支撑经济基本面最大的那个出口,将在2022年难再辉煌,从2021年的同比30%掉到2022年的同比10%。

经济=投资+消费+出口。2022显然会比2021更难。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赚钱更难。

当然,明年更艰难,后天更美好。一切的一切,是为了不破不立,是为了扫清门前雪,为了迎接后天的艳阳天。只是,你是否准备好了过冬?

摆在我们前面的障碍,就是8座大山:教育,住房,医疗;资本无序扩张,非正常竞争和垄断;环境污染,风气不正,阶层固化。

所以,团灭教培,房住不炒,医疗集采;所以,阿里禁声,滴滴下架,巨头罚款;所以,环保督查严查,打击明星饭圈,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每件事,都是高层的高瞻远瞩,都是为了不破不立。每件事,都会伤及一部分人的利益,都会让很多人感到痛苦,都会牺牲一些人。

但,不破不立,旧秩序不打破,新秩序无法建立。明天更艰难,是为了后天更美好。只是,你是否做好了准备,守护好你的家人,保护好你的财富。紧紧的在寒冬拥着你的家人和财富,借着夕阳,望向远方,等待黎明的到来。(来源:米宅 作者:米公子)



                                 
                                           人物广角
                 



张松桥和许家印这对好友 一个卷土重来&一个大举撤退                 
【研究员】:wh
能坐上“彤叔”的牌桌,说明张松桥也绝非普通人。他曾先后花了数亿港元买下金庸曾经住过的山顶道1号屋地、渣甸山包华士道1号以及太平山顶的歌赋山道1号等八处豪宅。其中为买下香港最著名的山顶道75号“何东花园”, 张松桥总计花费51亿港元,光税就缴纳了12亿,创下香港豪宅交易纪录。

                                 

1637564749435134.jpg

【博览财经特稿】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有的只是审时度势的聪明人。从内地套现转到海外投资,步伐从香港追到英国,现在又悄无声息潜回国内。

年纪轻轻的张松桥摇身一变成为地产开发商

1991年3月,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瑞环来重庆视察。此时重庆还没有黄花园大桥,也没有五黄路。虽然江北机场开通,火车北站也在修建,可很多老重庆人还是觉得渝中才是市中心,江北就是郊区。

这样的观念使得重庆渝中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已经不堪重负。独特的山城地理结构使老城区的住房条件多少年都没有大的改观,十几个平方老屋住一家三代比比皆是。这时,重庆政府正在南北几个方位寻找新的规划方向。

在听取汇报,结合实地考察后,李瑞环对重庆方面提议:重庆应该往北发展嘛,那里平坦,修个50万平方米的住宅,解决老城区的居住问题。李瑞环早年学的城建专业,对城市规划和管理很有心得,他的建议确实很中肯。

重庆往南,过了巴南直接就是云贵高原,往东是铜锣山,往西是缙云山,唯独夹在两山之间渝北是一片平缓的地带。就这样,重庆政府在李瑞环的提议下一锤定音,做出了向北发展的决策。

第二年,重庆地产圈曝出个大新闻,一家名为中渝实业的房产公司在渝北拿下2000多亩土地,准备拿出800亩建设名为“加州花园”的高档小区。

很多人觉得这家公司肯定在犯傻,毕竟渝北此时要啥没啥,想让在老城待了一辈子的重庆人去荒凉的江北买房,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细细一打听,许多老重庆人大跌眼镜:这个加州花园背后的“港商”张松桥,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而且才28岁。

“张松桥,啥子港商哟,就是个重庆崽儿嘛!” 熟悉张松桥的人都知道,他早年只是在新华路上倒腾电子表和电子产品的“倒爷”。谁能想到年纪轻轻的他,居然能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产开发商。甚至还有人打听到,张松桥还有个身份,他是重庆最早上市的公司渝钛白的发起股东之一。

不到30岁的一个重庆崽,靠着倒腾电子表居然赚了数千万搞房地产,还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这个能力和背景实在深不可测。

加州花园在重庆的成功正是张松桥的精明所在

1964年7月,张松桥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化工厂工人家庭。6岁时,他进入了天原化工厂子弟学校读书,12岁进入附近的重庆六中读初中,和同龄人生活无异。

1980年,16岁的张松桥遇到了一桩天大的“喜事”,这件事也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当时他远在香港的越南华侨祖母离世,按照老人的遗嘱,身为长孙的张松桥继承了部分财产。于是,中学还没毕业的张松桥凭着这个机会来到了灯红酒绿的香港。

后来有传闻这位祖母给张松桥留下了多么庞大的遗产,其实也未必。从他后来回到内地只能从事价值并不高的电子表业务来看,可想而知那笔遗产也谈不上多丰厚。

没有人脉也没背景的张松桥在香港度过了两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财之道。80年代,来自香港和海外的电子风靡全国。成本仅数元的电子表走私到内地,能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元。

头脑灵活的张松桥很快意识到商机,他利用自己顺利来往香港和内地的身份,开始了贩卖电子表的业务,并逐渐发展到倒卖一些电子产品。这期间,张松桥不断往来香港和内地,靠着数年的经营已经积累了一大笔财富,也积累了不少人脉,野心开始大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香港经济发展神速,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各类大亨靠着炒地皮、炒楼花赚得盆满钵满,已是香港人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张松桥也很眼热,想通过炒地皮再发笔横财。可惜他那点钱和人脉在只看实力的香港房地产市场,毫无竞争力。

1992年,张松桥悄悄返回重庆,他的身边多了位好友曾维才。曾维才比张松桥更神秘,网上几乎查不到他早年的资料,只知道他和张松桥是做电子产品生意时结识。

俩人都没有真正做过房地产生意,可这不妨碍两个想大干一场的人走到一起。他们联手创立了中渝发展,在重庆渝北区囤了2200亩地,正式进军重庆房地产市场。

随着重庆政府开发江北的政策出台,加州花园项目也紧锣密鼓开工起来。因为项目规划太大,前前后后施工了数年,直到1996年底才全部竣工,并于次年初开始销售。

1997年6月,张松桥迎来一个好消息,重庆被批准为直辖市。伴随香港回归的喜讯,重庆向北开发的宏伟蓝图也在加州花园开盘后的喧闹声中徐徐展开,均价1700元/㎡的加州花园很快售罄。

加州花园对重庆房地产市场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既是重庆历史上最大的高端社区住宅项目,也是重庆首个获得建设部全国优秀物业管理的小区。

中渝发展因这个项目名声大噪,在龙湖、金科等重庆后来著名的房地产公司都没影的时候,俨然是重庆房产界“教父”级的存在。

尝到甜头的张松桥随即又开发了“加州城市花园”、“山顶道壹号”等房产项目,成为重庆首个将住房卖到100万平方米的人。而加州花园在重庆的成功,正是张松桥的精明所在。

43岁的张松桥成为重庆首富

今天,很多人都听说过利用“信息差”赚钱的理论,张松桥在房地产市场赚取的“第一桶金”正是如此。

重庆此时虽说作为全国住房制度改革第一批试点城市已经6年,但是对大多数重庆人来说,采光好,能有独立卫生间的房子就已算是相当不错的住房条件。

虽然高层住宅小区在重庆并不鲜见,可加州花园是重庆首家规划配套了物业管理,建设有保龄球馆、商场、学校以及银行的综合性住宅小区,住户可以在小区内享受到所有基本生活设施服务。张松桥开发的加州花园可以说是对重庆房地产市场的“降维打击”,凭一己之力改变了重庆人对“高档住宅”的印象。

他没有选择去沿海城市开发,正是因为这个概念在“北上广深”早已有人做了,并无竞争力。说白了,张松桥只是将香港以及沿海房地产中并不新鲜的社区概念,引入到了信息相对滞后的重庆而已。

不过,年纪轻轻的张松桥能拿下当时谁都不看好的地块,这份胆识实在叫人惊叹。只是此时的人们还不清楚张松桥这份魄力和资源,到底从何而来。不久,张松桥在重庆相继开发了汇景台、重庆大学科技园、中渝科技楼等多个大型房产项目,总投资达数十亿元,回报也极为丰厚。

很多资本眼热中渝发展如此赚钱,想跟着一起投资分杯羹,可张松桥的副手林孝文得意地对外宣称:“我们手上的资金充裕,融资问题不是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

张松桥也不是和钱过不去,只是他想换个方式赚更多的钱。2006年底,张松桥将中渝发展以33亿元的价格,出售给港股上市公司确利达完成借壳上市,随后更名为中渝置地。

这之后,汇丰银行等诸多资本开始入股中渝置地,张松桥手上的资本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43岁的张松桥以164亿元的身价登上胡润房地产富豪榜,成为重庆首富。

恒大刚刚起步 重庆崽儿已是不折不扣的香港大亨

而就在中渝置地上市的那年,人们发现原来张松桥旗下不止有渝钛白、中渝置地,居然还有家上市于1984年的渝太地产。

算起来,1984年,20岁的张松桥还在港渝两地走私电子表,显然还没这个实力。事实上,渝太地产前身是香港彩星集团,张松桥之前买过其股份,这也是他不知何时玩的一出“借壳”把戏。

可如此年轻,又看似毫无背景的张松桥怎么就能叱咤重庆和香港两地的资本市场,实在令人捉摸不透。因为靠着房地产发家几无失手,张松桥“重庆李嘉诚”的名号自此被叫响。

不过,此时的张松桥,名气在香港可能更大一些。此时的他已是渝港国际、渝太地产、港通控股、中渝置地等4家在港上市房企的实际控制人。也是通过香港媒体的报道,人们这才发现,张松桥不知何时已悄悄坐上了香港新世界主席郑裕彤的牌桌。

手眼通天的郑裕彤在香港的财力和势力非同一般,被香港人尊为“彤叔”。郑裕彤喜欢打牌,尤其酷爱玩“锄大D”,固定牌友除了他儿子郑家纯,还有杨受成、刘銮雄,以及新加入的许家印,这个小圈子被人戏称为“大D会”。

许家印此时还没成为“许首富”,为了恒大香港上市,每周风雨无阻来郑府打牌。一帮大佬玩的是纸牌,背后谋划的却是一个个资本局。

2009年,张松桥与郑裕彤、刘銮雄、杨受成等人出席了恒大在港的上市投资推介会和庆功酒会,他旗下的中渝置地还参与了投标。许家印的恒大刚刚起步,而当年的重庆崽儿张松桥已然是不折不扣的香港大亨。

张松桥深谙“闷声发大财”的道理

能坐上“彤叔”的牌桌,说明张松桥也绝非普通人。他曾先后花了数亿港元买下金庸曾经住过的山顶道1号屋地、渣甸山包华士道1号以及太平山顶的歌赋山道1号等八处豪宅。其中为买下香港最著名的山顶道75号“何东花园”, 张松桥总计花费51亿港元,光税就缴纳了12亿,创下香港豪宅交易纪录。

据说由于张松桥在香港买的豪宅和物业太多,以至于房子失窃后,自己还不知道,是所在的物业公司帮他报的警。

能买下如此众多的香港顶尖豪宅,只能说明张松桥实在“不差钱”。张松桥通过渝太地产拥有香港西区海底隧道37%的经营权,香港隧道及高速公路有限公司37%的股份,香港驾驶学院70%的股份以及香港快译通35%的股份。可以说,香港交通运输业有一半的产业都被张松桥收入囊中。

张松桥能快速崛起,这背后究竟是不是“大D会”牌友们的扶持和交易,谁也说不清楚。不过,他与妻子张朱秋慧还有个叫Nexus Capital的私募基金,表面上以慈善和赞助等方式购买、拍卖大量艺术品。实际上,这个圈子里全是香港的名流,早为他在香港构建了一个更为庞大的关系网。

张松桥左手渝太地产,右手中渝置地,横跨香港和内地房产市场,在香港风光无限,却在内地极为低调。

上市后的中渝置地经过几年发展,手上的土地储备从400万平方米涨到了1400多万平方米。通过在重庆、成都、贵阳等多个城市开发高端房产项目,已是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一家房地产公司。

不知是不是深谙“闷声发大财”的道理,除了上市公司必须公开的信息和数据,国内媒体中几乎找寻不到有关张松桥的更多信息。即便中渝置地在整个西南已如日中天,可张松桥在其中基本属于隐身状态,所有事情几乎都是站在台前的曾维才在操作。

或许如此,也或许得益于强大的人脉,后来的“渝钛白审计案”,以及曾维才涉及的重庆某专案,他均能毫发无损。

2013年,中渝置地的销售额达到了97.75亿元人民币。也是这年,随着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平抑地价的政策,李嘉诚随即开始大肆抛售内地地产,内地的房产热开始降温。

张松桥反应神速,立即在企业内部提出从此“只出不进”的战略。中渝置地几乎是一夜间从早年的“买买买”变成了“卖卖卖”,抛售速度之快和程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从2013年底,中渝置地以14.25亿元转让照母山地块开始,几乎每年都在抛售手里的内地资产。到2016年底,原来10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居然卖的“一寸不剩”;2018年10月,中渝置地在内地的物业项目完全清空。粗略算下来,中渝置地短短三年抛售了10多个地产项目,总共套现100多亿元。

事实上,这点钱也就是中渝置地一年的销售额,由此可见张松桥的离场决心有多么义无反顾。当有人问张松桥是不是也要学李嘉诚“跑路”,他暧昧地一笑回答:“我们有很多投资在做,我私人也在做,你们都不知道。”

人们确实不知道,张松桥跟着李嘉诚有样学样,在内地不断抛售套现期间,已经开始了进军英国物业的步伐。而张松桥在英国房地产市场一系列“乾坤大挪移”,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一对牌桌上的好友惺惺相惜

2016到 2017年两年间,张松桥四度出手,斥资170亿买下了伦敦利物浦街的酒店Travelodge、伦敦帕丁顿火车站附近的写字楼One Kingdom Street、伦敦地块Nine Elms Square(九榆树广场)以及金融城最高大楼Leadenhall Building(利德贺大楼)。

虽说张松桥效法李嘉诚也来到英国一路“买买买”,可俩人的投资方向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李嘉诚来英国大多数买下的是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类项目,以及码头等交通项目;而张松桥几乎都是抄底一些商业性较强的写字楼和地产项目,其手笔之大连英国人都咋舌。

拿利德贺大楼来说,这栋位于伦敦金融城内的大楼于2013年竣工,租金高达4.02亿英镑/年,是整个伦敦租金最高的大楼。2017年5月,中渝置地以11.3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01亿)现金买下利德贺大楼全部股权,还顺手接纳了一笔1270万英镑的负债交易。这笔交易不仅刷新了单一资产收购最高纪录,更成为中国企业在英国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收购案之一。

就在英国“买买买”的同年,张松桥还耗资40多亿港元买下尖沙咀彩星中心、中环世纪广场两栋商业大厦。2018年,他旗下的中渝置地又通过持股完成了对香港九龙湾傲腾广场的收购。

一年之后,中渝置地又发布公告称,投资1.8亿英镑参与伦敦Whiteleys Centre(怀特利购物中心)改造及重建项目。

比照中渝置地那几年几乎颗粒无收的亏损状态,靠着做“洋包租公”的张松桥从海外房产租金已净赚2亿多人民币。而且手里的物业还不断增值,比买入时赚了近一倍。从写字楼、住宅、再到商场、酒店,张松桥的投资覆盖了伦敦黄金地段几乎所有物业,成为英国知名的“中国地产大亨”。

不到十年时间,张松桥在香港、英国、澳洲等地耗资数百亿买下大量高端物业。而香港能排上号又能买的顶尖豪宅,也几乎都被他拿下。

2020年,56岁的张松桥以200亿身家名列《2020胡润全球房地产富豪榜》第93位。

但是,看得见的只是张松桥财富的冰山一角,他还有诸多没法算入的艺术藏品,更多的财富实在难以计算。

不过,能如此顺利抛售内地物业转战海外,张松桥还是要感谢许家印。张松桥撤离内地时,大部分的地产和物业项目几乎都是由许家印的恒大集团接手。

这或许因为在“大D会”牌桌上,两人惺惺相惜。对许家印这份“情谊”,张松桥也是投桃报李。恒大在2016年打算100亿收购盛京银行时,张松桥作为股东坐镇其中,使得许家印顺利拿下盛京银行。

同年6月,张松桥追随恒大许家印的脚步,又斥资40亿港元买入万科H股,掺和进万科股权之争。等恒大退出万科股权后,张松桥紧随其后立即抛售手中的万科H股股权。

2019年,恒大提出开发汽车项目,张松桥又亲自来到瑞典恒大NEVS总部,为许老板站台。

一对牌桌上的好友,彼此生意场上有来有往,正所谓“有钱齐齐搵,有难齐齐当”。

张松桥似乎又在谋划重返国内房产市场

中渝置地抛售完内地产业之后,因为手中无粮,到2016年整体收入和盈利同比跌了80%以上,唯一的盈利全是靠持有的海外资产。

就在大家都认为张松桥从此将重心彻底转移到国外时,他又通过一系列增持举动重归人们的视野。从2018年到2019年,张松桥对中渝置地增持上百次,10亿多港元;同时他又增持渝太地产287.4万股,涉资717万元。

人们此时还在怀疑,这只是张松桥为应付二级市场对冲做的资本手段而已。可随着张松桥的持续增持,中渝置地和渝太地产在内地房产市场卷土重来,再次布局新的项目。

2018年,中渝置地宣布在西安、成都、株洲等地开发新的房产项目。2020年7月,渝太地产以溢价39.9%的20700元/㎡的楼面价拿下成都高新区地块,刷新了成都住宅土地最高成交单价。2021年4月,渝太地产又以9.03亿元摘得达州两宗商住综合体地块,用于建设会展中心及酒店等项目。

这背后或许是国外的日子也不好过了。2020年后,受世界疫情影响,加之脱欧后劳动力短缺等因素,英国的整体经济增速变慢。在英国向来“只进不出”的张松桥也不得不开始出售手上的资产。

2021年8月,渝太地产宣布将手上一栋伦敦市中心的写字楼卖给了当地企业,作价1.9亿人民币,而与买入价相比,实际亏损超过3.8亿人民币。

种种迹象表明,曾经头也不回离开中国的张松桥,似乎又在谋划重返国内房产市场。有意思的是,此时的张松桥和许家印这对好友在同一市场的动作几乎相反:一个卷土重来再次发力,一个力不从心开始大举撤退。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有的只是审时度势的聪明人。从内地套现转到海外投资,步伐从香港追到英国,现在又悄无声息潜回国内。

57岁的张松桥肯定记得住自己当年那句话: “一个成功的商人,不是社会来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社会。”但面对这场新开的牌局,张松桥能不能打好,这仍然是一个问题。(来源:风声岛(ID:fengshengdao) 作者:海边的风声君)



                                 
                                           社会热点
                 



滥用不发达地区创业政策 揭秘网红带货主播背后“资本手段”                 
【研究员】:wh
朱宸慧在广西北海开设的两家营销中心,在一个县城的镇上,在这个地址上,开着39家企业,大部分都是各种“信息咨询”企业,有意思的是,本案另一个主角林珊珊,也在北海开了两家营销策划中心,地址居然跟这个朱宸慧选在同一个门牌号码里,真是“网红所见略同”啊。

                                 

1637733832342516.jpg

【博览财经特稿】11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税务部门公布,网络主播朱宸慧(微博ID:雪梨Cherie)、林珊珊(微博ID:林珊珊_Sunny)因偷逃税款,将被依法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分别计6555.31万元和2767.25万元。

1637733842157908.jpg

这两位网红带货主播,尽管不如“带货直播双骄”李佳琦和薇娅那么顶,但也常年占据带货榜前列。这个处罚结果公布的时间点,选择在“双十一”带货潮刚刚过去不久,耐人寻味。

更引人思考的是,根据税务部门公布的处罚理由看,有充分的自信说两个观点:第一,推而广之去查的话,不敢说100%的人有事,至少不低于90%。第二,他们把国家用于鼓励个人创业、鼓励在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创业的政策滥用,原本被用于缩小贫富差距的税务政策成了放大贫富差距的推手,这种做法极端恶臭,应该从重从严处罚。

雪梨背后的“钱夫人”

下面讲一讲前因后果。在税务部门公布的朱宸慧、林珊珊二人违法事实中,有几个重点。

朱宸慧,就是雪梨,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在广西北海设立了北海宸汐营销策划中心、北海瑞宸营销策划中心、上海豆梓麻营销策划中心、上海皇桑营销策划中心、宜春市宜阳新区豆梓麻营销服务中心、宜春市宜阳新区黄桑营销服务中心等个人独资企业,虚构业务把从有关企业取得的个人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所得8445.61万元,转换为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所得,偷逃个人所得税3036.95万元。

查了一下数据,上海的营销策划中心开在崇明区长兴镇,两家公司连地址都一模一样,根本就是个虚拟注册地址。崇明这个地方,后面会反复讲到。

朱宸慧在广西北海开设的两家营销中心,在一个县城的镇上,在这个地址上,开着39家企业,大部分都是各种“信息咨询”企业,有意思的是,本案另一个主角林珊珊,也在北海开了两家营销策划中心,地址居然跟这个朱宸慧选在同一个门牌号码里,真是“网红所见略同”啊。

再进一步查查宜春市的两个所谓“营销中心”。这两家公司没有直接用朱宸慧自己的名义注册,而是用了一个叫“苏超然”的名义。苏超然是谁,不能妄加猜测,但是网友去网络上搜索一下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有可能是和朱宸慧关系紧密的直播团队负责人之一。这两家被处罚的企业,赫然标注着一个亮瞎狗眼的称谓“小微企业”。

你猜猜,另一名违法人林珊珊会再次“所见略同”吗?必须的!林珊珊用一个叫“芮豪”的人名义,开设了宜春市宜阳新区玉珊企业管理中心、宜春市宜阳新区蓝珊营销服务中心,地址果然和朱宸慧选择在一起。

那么,你觉得她们把这几家公司开在了一起,是因为广西北海和江西宜春的投资环境好适合直播带货吗?错了,这事儿背后有一层层的推手。

这两个人的层层叠叠的公司后面,都有另一个网红身影,这人叫钱昱帆,江湖人称“钱夫人”。百度百科显示,2011年末,钱昱帆(钱夫人)与同学朱宸慧(雪梨)创业,经营淘宝女装店,取名“钱夫人”。2016年10月,成立杭州宸帆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钱昱帆(钱夫人)分管公司红人孵化管理,广告及短视频直播事业部。在钱昱帆主导下打造了国内一线红人雪梨、林珊珊,同时,在钱昱帆的主导下签约了150余位红人。

您看明白了吗?实际上,这是一家组织了大量网红在一起聚集直播带货的MCN机构。在这里不妄自猜测,他们是有组织地开设各种所谓“小微企业”洗钱逃税,但至少我们通过公开数据来看看,这位神通广大的钱夫人都在哪里开了些什么企业吧。

钱昱帆控股的企业里有这样一些:霍尔果期宸帆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舟山雪梨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上海雪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霍尔果斯优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不多列了,就看这几家,霍尔果斯的企业,大家懂得都懂,著名的明星“避税”圣地。上海的这家公司,您猜地址在哪儿?没错,还在崇明,只是在另一个镇子里,还是虚拟地址注册的。

逃税92%的黑产

那么,他们在这些看上去不知名的地方开设这些空壳公司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很明确:避税。

所谓的“网红直播经济”,主要是依赖人员的个人劳动创造收入,既没有什么制造业投资,也没有什么高新技术研发,所以,假如严格界定的话,主播们创造的收入要分配给个人进行消费,那就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大概什么样的一个比例呢?就从税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例,比如这个雪梨朱宸慧,她的个人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所得8445.61万元,转换为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所得,偷逃个人所得税3036.95万元。

根据对这种个人独资企业的核定征收的税务比例的了解,她大概实际缴纳了3%的所得税,也就是说,朱宸慧8000多万的收入里,她通过个人独资企业交税250多万元,省下了3000多万元,相当于把自己的税率从原来的39%,撸到了3%,逃了将近92%!

另一个违法人员林珊珊也差不多,她所得4199.5万元,大约只交了125万元的税,偷逃个人所得税1311.94万元。也差不多是逃税了92%左右。

值得提一句的是,按照3%算她们已经交税的部分,其实是已经给她们多算了,因为很多地方在疫情以后,还有税收减免以及返还的,实际缴纳部分可能会远远低于3%的。

所以看看这些人多贪,国家给“小微企业”给“个人创业”提供的税收减免,她们作为收入几千万的人,要集团化钻这个空子,甚至连疫情的便宜也不放过。那么,大家觉得其他的网红主播们有没有参与这种“避税”方法呢?

淘宝主播销售榜显示,双十一当天,第三名雪梨直播销售额为9.3亿元。而前两名的李佳琦销售额达到106.53亿元,薇娅直播销售额为82.52亿元,按照业界公认的分成规则,头部主播保守估计可以获取收入20%,按照这个比例,李佳琦收入21.3亿,薇娅收入16.5亿稳稳的。

按照刚才税务部门在雪梨案件中给出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比例39%计算,李佳琦一天可以创造税收8.3亿元,薇娅可以创造税收6.44亿元,恭喜这两位纳税大户!然而,他们会按照这个比例去缴纳税收吗?

查了查“李佳琦工作室”的13家集团成员,您猜猜,有多少家是“小微企业”?答案是:百分之一百,全部都是!原来李总的公司规模都是那么小啊,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薇娅相比之下要“客气”好多,她的丈夫董海峰旗下“谦寻集团”有25家公司,翻了一遍,“只有”15家是“小微企业”,占比60%。大家觉得这个比例如何?

并不是说注册成“小微企业”,就一定是为了偷逃税。如果李佳琦薇娅们一直在合法纳税,当然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事,也欢迎他们主动亮出自己的纳税记录。但从理论上讲,开设“小微企业”确实给不少人开了避税的口子。

有税法专家曾经解释过,如果主播与平台或机构签订了劳动合同或者以个人名义与平台合作,就需要按工资薪金所得或劳务报酬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最终适用3%至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如果是工作室名义与平台合作的,需要就经营所得缴纳个人经营所得税,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并就月收入超过15万元的销售提成等缴纳增值税。

所以大家为什么一窝蜂去类似“霍尔果斯”、“崇明”、“宜春”等地方开设“小微企业”呢?原来奥秘就在这些地方有“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比如主播们通过设立个人独资企业性质的工作室对外承接业务,这样便可以将个人所得转化为经营所得,适用核定征收政策,来大幅度降低税负。以上述网红们都爱光顾的崇明为例,以娱乐产业申请个人独资企业,核定后的综合税率,为1%~7%,最高不超过7%。作为小微企业还有返税。疫情期间甚至不排除可以减免到1%以下!

税务铁拳即将到来

最后想讲一讲,国家的税务部门这次对两个网红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很可能是拉开了一个帷幕,更多的大动作在后面。

长期以来,大量高收入的人群,尤其是明星、网红等等,往往自以为是在进行他们认为合理合法的“避税”。自从“范冰冰事件”后,敢于直接签阴阳合同这种公然违法的逃税方法没人用了,取而代之以用注册在“核定征收个税的园区”的公司,甚至利用注册“小微企业”的漏洞来操作。

他们认为,这叫“避税”,而通过杭州税务部门这次的处罚,其实划了一条明确的界限,这种钻空子的方法本质还是“逃税”,是违法!甚至涉嫌犯罪!

道理很简单,国家制定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是有明确目标的。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对这些企业免征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目的是什么?是鼓励没有资金去做大型创业的老百姓自力更生,用社会的扶持来改善生活,创造就业,缩小贫富差距。

国家之所以给一些较为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以个人独资企业税收优惠,目的也是一样的,是鼓励这些地方的当地人多创业,也是鼓励外地的高税收企业去落户以拓宽当地的就业和税源。本质上也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

现在倒好,网红明星们纷纷通过种种“避税手段”,把公司开在那里,既不创造就业,还偷漏大量税款,甚至要伪装成“小微企业”,真真可以说是贪得无厌了。

对于这些避税明星,国家的政策已经足够宽大。今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就发出通知,要加强文娱领域从业人员税收管理。通知指出,对存在涉税风险的明星艺人、网络主播,国家首先会进行一对一风险提示和督促整改,只要你在2021年底前能够主动报告并及时纠正涉税问题,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

1637733868396601.jpg

看到这里,可能会理解为何愤怒了,如果有人在国家给了机会的情况下,还拒绝履行纳税义务,那这些人真是触及了社会的底线,他们的存在,是不断加大贫富差距,不断测试社会公德的底线。(来源:观网财经 作者:何处击)



                        

“双减”四个月 见证几家龙头企业断臂求生                 
【研究员】:wh
虽然目前“双减”政策还没上升到法律层面,但是如果培训机构组织“一对一”、“高端家教”、“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培训,或者作为平台提供“一对一”辅导信息,仍属于违规行为。而对于从培训机构离职的老师或者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一对一”上门家教服务,因为其属于个体行为,并不是培训机构组织行为,虽不符合国家双减政策精神,但也并不是违法违规行为。

                                 

1637734307841577.jpg

【博览财经特稿】当新东方把八万套崭新的课桌椅捐给乡村学校时,俞敏洪说,教培时代结束了。果然,很快我们便见证了几家龙头企业官宣退场,断臂求生。

11月13日至今,好未来、新东方、高途教育、学大教育、网易有道等五家上市教育公司均宣布终止内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

给原本如日中天的教培行业踩下“急刹车”的是今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政策要求:1、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3、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4、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5、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政策出台时,正值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教培行业却“一夜入冬”。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在资本迅速退潮后,忙着寻找生存的出路。

1637734317492180.jpg

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

“裁员是肯定会裁员的,”好未来掌门人张邦鑫在内部会议上内疚而坦诚地说,“我们这些机构配不上我们的客户了,我们公司也配不上我们的高管和干部了。”

高途集团创始人陈向东在内部信中向员工接连致歉5次:“非常非常抱歉,我们不得不做出如此艰难的决策。非常非常难过,我们的不少小伙伴将不得不离开。我们之所以做出如此艰难的决策,核心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下去。”

新东方、掌门教育、VIPKID、豌豆思维等教培企业也均被曝,已开始大规模裁员和退租。

“寒冬”中,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活下去。再难也要活下去,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有些企业把裁员称为“优化”,但在不少员工看来,这更像一场“狼人杀”。大家都希望下班过个“平安夜”,然而天亮后,有人已经被“刀走”,当天通知,当天离职。若能拿到“N+1”补偿,也算是好聚好散。

但裁员只是企业节省开支的手段之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它们甚至来不及悲痛,就一脚踏入了另一个“战场”。转型之战,关乎生死存亡。

各大教培机构五花八门的转型探索主要集中于以下几大方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托管服务;智能学习硬件。除上述和教育相关业务之外,还有些步子迈得更大,玩起了跨界。比如,新东方俞敏洪宣布自己将直播带货卖农产品,猿辅导投资羽绒服公司,学大教育开起咖啡店……

大公司跨界投资并不罕见,但“双减”之后,几家头部教培机构的投资布局格外受到关注,几乎任何举动都能被外界和“跨界转型”联系到一起。

素质教育成为“救命稻草”

与K12学科培训相比,素质教育培训此前规模较小,但如今却成为教培行业的重点转型方向。

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为5050.0亿元,市场规模增速将达到55.8%,包含了艺术教育、语言能力、STEAM教育(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艺术,Mathematics数学)、数学思维、科学教育以及体育、户外等方向。

各家纷纷入局素质教育赛道,是因为该方向的用户与其原先的K12用户群体重合度较高。换句话说,谁也不想放掉这些生源,转型无非就是根据需要,为孩子们提供既符合政策又符合需求的产品而已。

“双减”政策官宣后的第4天,猿辅导便上线了STEAM科学教育产品——南瓜科学,称该产品采用“AI互动学习+动手实践探究”的模式,能给孩子们提供场景化、沉浸式的探索体验。

1637734337199019.jpg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南瓜科学一直是猿辅导的边缘产品,整个业务线差点被砍掉,但在K12学科教育被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无心插柳的南瓜科学被推向前台。

猿辅导高调宣布转型之后,行业内多家机构纷纷跟进。好未来旗下少儿英语品牌“励步”正式发布五类素质教育产品,分别为戏剧、美育、益智、口才、读物产品,并宣布线下学习空间励步儿童成长中心将正式落成。

好未来旗下学而思培优宣布推出素质教育品牌——学而思素养中心,内容涵盖科学、编程、益智、故事、口才、传统文化、美育、围棋等模块。

作业帮上线小鹿编程、小鹿美术、小鹿学习力等素养类产品,围绕科学、艺术、语言能力及逻辑思维等方向布局。

豆神教育推出子品牌“豆神美育”,已开设三大类课程:美育通识课、戏剧表演课、影视作品赏析(或美术作品赏析)课。

新东方、学大教育、高途教育、51Talk、昂立教育等机构也都宣布将布局素质教育。

昂立教育一位高管表示,其实,这种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要求是很高的,孩子周末总在家自己学习也不是个办法,可以参加一些科创类的项目动动手,开拓思维。这些内容和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关,不过目的不是为了应试和考分。昂立教育之前就有一些素质类课程,包括琴棋书画、科技类、体育类的培训等等都有,只是规模小一些,后面我们想慢慢把它做大。

在走访昂立教育上海某教学点时了解到,该机构已经推出一系列秋季素养类产品,包括创造营、科创营和研学素拓营等等。

1637734351965358.jpg

谈及转型,该教学点的周校长(化姓)说,昂立在产品研发的能力和资源上很有优势,这是一些小机构比不了的,另外多年的口碑让家长对品牌建立了很高的信任度。

但转型是个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周校长也提到,在中高考选拔制度不变的情况下,目前家长对素质教育课程的接受度不是很高,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听课习惯,以及课程的设计,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和调整。

某知名教育品牌的教培老师小宇(化名)认为,K12教培机构转型素质教育困难很大。他从自己的观察出发,主要分析了三点原因:第一,市场上原本就存在主营素质教育的机构,现在起步很难跟别人竞争;第二,目前,主打K12的教培机构,素质教育产品还不够成熟,不太可能在市场上真正打出名号;第三,素质教育领域的师资可能也不是很充足。

另外,政策也是决定教培机构如何转向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艺术、体育虽然被划分到非学科类,但随着各地体育、美育中考的逐渐普及,如果教培机构想要在这方面发展仍然存在风险。

昂立教育也坦言,目前不会冒然加大对艺术类、体育类项目的投入,毕竟有关部门还没有公布对素质类培训项目未来的规范和治理措施。

1637734363281581.jpg

成人职业教育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在政策的加持下,成人职业教育“炙手可热”。这并不是教培企业在“双减”后瞄上的新赛道。早在“双减”前,新东方、高途等K12教育的头部机构就已着手发展成人职业教育。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职业教育专项研究报告》称,中国服务业的增长和制造业技能升级需求将推动职业教育市场的成长。预计2030年前,我国非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每年增长8%,规模预计将扩展到8700亿元。

7月7日,好未来成人教育品牌“轻舟”亮相,该品牌整合轻舟考研帮、轻舟考满分和轻舟留学三个子品牌,覆盖考研、语言培训、留学三大业务。好未来宣布,轻舟将正式进入成人版块,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不仅包括传统的职业技能类,还会包括新型职业类和成人学历类。

7月19日,高途集团上线新版高途APP,主要覆盖语言培训、大学生考试、财经、公考、教资、留学、管理、医疗等多类型职业教育业务。今年5月,高途便宣布,成人教育业务板块已被定位为该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新东方动作更早,今年3月便投资了公考培训机构导氮教育。9月25日,新东方宣布,将对现有的四六级、考研、出国考试、职业教育四大业务板块进行课程及产品升级,未来将拓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司法考试等教育培训项目。

职业教育也是昂立教育接下来的重要转型方向。昂立教育表示,在职业教育方面,昂立之前有很好的基础,我们有一些自己的产品。比如说美术设计,有人毕业之后或者工作之后有这个爱好的,或者想找这方面工作但没有能力的,就可以在我们某些项目里学个半年,学会之后就可以拿着这个技能去找工作。昂立和全国的一些职业院校有合作,可以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教育培训,比如说考证类的培训、就业前技能类的培训等等。政府也有一些扶持项目可以寻求合作。总之,职业培训项目繁多,昂立会积极借助品牌和资源优势,抢占职业赛道先机。

未来,该赛道的竞争必定会非常激烈。即便是曾经的K12头部机构,转型成人职业教育也没那么容易。这一领域的学员主要以考证为主,续课率不高。另外,成人教育的细分品类多且专业性强,全面布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硬件到教师可能都需要更新。

新入局者还将面对“老玩家”巨大的竞争压力。以人才招录考试培训为例,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粉笔教育已深耕多年,趋向成熟,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转型至该赛道的萌新企业能否做出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还有待观察。

托管业务是出路还是权宜之计?

除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外,托管业务也被逐渐打开。新东方、学而思全国范围内多家分校出现了经营范围变更,变更后主要增加了素质教育培训和校外托管等服务。

7月13日,好未来旗下托管品牌“彼芯”上线。“彼芯”以开设线下课后成长中心为主要业务模式,面向小学生提供放学接送、餐食、课内作业、自主提升等服务,服务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的15:30-20:00。

学生在彼芯课后成长中心的主要活动是写功课,先由学生自主做功课,再自主订正,最后由老师手把手辅导,旨在培养学生的习惯体系。而小宇老师认为,托管的挑战很大。几个小时不讲课,只是辅导孩子作业,这个听起来是很难操作的。孩子做作业有快有慢,做完了干嘛,课间怎么办?实操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以前上课,老师会讲东西,有课堂氛围在,现在相当于老师保姆化。

另外,托管业务目前仍存在不少争议。“双减”政策本身是为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托管有在课外时间将孩子集中,外界的疑虑随之而来:补课和托管间的模糊界限如何界定?“双减”减掉的压力会不会在托管时“卷土重来”?

一位教培行业多年从业人士认为,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托管本身不是个很好的模型,托管可能是在有场地情况下的一个过渡阶段的产品,未来可能不太会做。

智能教育硬件“火出圈”

“双减”之后,学生的时间分配发生变化,原本在教培机构的时间会分配到家庭和学校,因此针对这些场景的智能学习硬件必然将出现巨大的市场需求。

嗅觉敏锐的教培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加速进场步伐,期待在这一赛道分上一杯羹。例如,猿辅导旗下的小猿口算近日推出一款墨水屏智能硬件“小猿智能练习本A1”;豆神教育也推出智能教育新产品“豆神·语文本”;网易有道推出了词典笔和“口袋打印机”……

然而,这个赛道早已挤满了“玩家”,竞争激烈程度和其他赛道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主要分三大类:

一类是跨界教育的互联网大厂,例如字节跳动、小米、百度、科大讯飞等。它们在切入教育赛道时,都盯上了智能教育硬件,像智能学习灯、智能学习音箱等等。

第二类是传统教育硬件厂商,如读书郎、步步高、惠普等。当年的点读机是初代学习机,如今点读机们已经进化成了学习平板。

第三类就是以网易有道为代表的教育机构。网易有道较早布局了智能硬件,主要产品形态是词典笔,现在该公司已经把智能教育硬件业务做成了营收支柱之一。“双减”之后,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加入到这一行列中。

作为后来者的教培机构若想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力,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很强的研发能力,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产品需求。在各大巨头的围剿下,如何突破重围是它们首先需要面临的挑战。留给它们的时间似乎不多了,可前路拥挤又漫长。

卖菜、卖羽绒服、卖咖啡,一个比一个接地气

步子迈的大的教培机构,玩儿起了跨界,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俞敏洪。11月初,俞敏洪在直播时宣布,新东方计划成立一个大型农业平台,他会带领几百名老师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

启信宝数据显示,10月27日,东方优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该公司经营范围中即包括销售鲜肉、禽蛋、水产品、新鲜水果、新鲜蔬菜、食用农产品、未加工的干果、坚果、谷物、豆类、花卉、饲料等。

1637734394179383.jpg

股东信息显示,东方优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9%股权。

1637734403363851.jpg

59岁的俞敏洪去年刚宣布自己的退休计划,如今却重新出山,要直播带货“救”新东方。有人为他点赞,有人说他体面,有人为他担心,有人发出质疑。

此外,10月20日,新东方还成立了北京私库云书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王专。

1637734416597367.jpg

除公司全名透露的软件开发和软件服务外,上述公司的经营范围还包括呼叫中心、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除电子产品、服装等实体店外的出版物零售和出版物互联网销售、网络文化经营。这些服务都需要经相关部门批准,然后根据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

相较于新东方,猿辅导和学大教育跨界更接地气。在线教育公司转做羽绒服,听起来或许有点离谱,但猿辅导却让它变成了现实。

启信宝显示,猿辅导母公司的关联企业北京猿力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确实投资了一家服饰类公司:其全资控股的北京冰原服饰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销售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工艺品等。

1637734425378017.jpg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猿辅导在某招聘平台上挂出了服装设计师的岗位招聘,根据职位要求,猿辅导希望能招聘到有5年以上服装设计经验、熟悉全环节流程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调侃道,建议猿辅导改名“猿服道”。10月22日,猿辅导在其官方微博辟谣,有关网传“猿辅导将转行卖羽绒服”的消息为谣言。“北京冰原服饰有限公司系集团母公司新投资建立的一家消费类公司,由独立的专业团队运营,与猿辅导教育业务无关。”

学大教育在跨界时选择试水咖啡业务,新增投资北京琢器咖啡有限公司。

1637734435776023.jpg

从学大拥有的门店和客户群体来看,入局咖啡赛道可以算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价格合适、概念新颖、味道不出错,买杯学大咖啡可以是很多人的选择。毕竟连中国邮政都能创办“邮氧的茶”,学大为何不能做“啡学不可”?

对于这些教培机构来说,跨界转型,充满未知,或许更充满惊喜。但并不是每个机构都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能够挺过这个寒冬,关门倒闭、退费无门的机构到处都是。即便是有着“教培界爱马仕”之称的精锐教育也没逃过这一劫。

此前有报道称,该品牌多地学校已停课,退费维权的家长不断增多。10月12日,精锐教育发文称,公司面临巨大的经营困难,尝试各种办法和努力,仍无法维持正常运营。经过股东与管理层慎重商讨决议,公司将全面转型非学科业务,并于即日起暂停营业。

“双减”后,上门家教违规或违法吗?

时代的一粒沙,压在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山,教培企业转型背后是数百万教培老师和家长的焦虑。行业大裁员之后,“转行”的教培人有的做了销售,有的去了民办中学,有的回老家考起了公务员……而那些正在留守的,也感觉自己压力山大。

11月初,小宇老师聊到当下教培老师的处境时说:“我的很多同事都处于一种观望状态,大家都觉得这个行业要明日黄花了。”

“双减”政策出台后,他们的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小宇老师要去教学点上课。“双减”之后,一些教学点撤租了,他的课程就转到了线上,带着设备在家直播。“线上上课,我的工作是比以前轻松了,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他们的学习真的要靠自己了,因为线上课的老师没办法通过屏幕去管学生,他如果边玩游戏边上课,其实老师也是不知道的。”

小宇老师提到,现在上课,教培老师们需要主动屏蔽很多词,比如“作业”、“考试”这些词都不能说,不然可能会被一些家长抓住话头,说老师布置作业。“我们要把它讲成类似‘行业黑话’,比如作业可能被‘小练习’或者其他替代词,考试变成了‘阶段性检测’、‘综合性诊断’,就跟医院里面一样。”

当然,行业巨震之下,教培老师的工资也受到很大影响。小宇老师坦言,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工资应该都是减少的,因为机构规模缩减,相应地支出也会有缩减。他说:“‘双减’之后,我们的薪资计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按你所带的班级数量算,现在是按人数算。比如说,班里有10个学生的老师和15个学生的老师,拿到手的钱就不一样。”“这样一来,对于那些资历老、口碑好的明星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利好,因为网络的方式会把更多的学生推向这种老师的课堂。影响比较大的是那些刚刚入行的老师,家长和孩子都还不认识他们,他们自身的经验可能也不足,生源相应就不会很多,这样他们的工资就会少。”

像小宇这样的一线教培老师,能听到很多家长的声音。不少家长说,希望你们不要倒,因为你们倒了,我们不知道孩子去哪里补习。

“我很能理解他们的担忧,”小宇老师说,“双减”无法一下子缓解家长的焦虑,现在课外教育培训的市场需求仍然非常普遍且强烈。

那些从教培机构离开但没“转行”的老师们现在都很忙,不少家长在找一对一家教,或者三五个学生一起请老师上团课。“可能每个老师那里都有排队等他的家长,”小宇老师说,据他了解,现在的行情应该不低。但是和机构大班上课相比,那些真正能够让老师上门的,或者能够跟老师谈妥这笔买卖的家长毕竟是少数,你的资金要很雄厚,情商也要很高。

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宇觉得,家长的负担其实是在增加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钱,就不能补,蛮残酷的。”

教育是个系统性问题,如果在未来三五年的过渡期,学科类培训的部分失业人员转入“地下”,那么“双减”的实际减负效果可能不够理想。这种情况,对于政府监管来说,也存在难度,非常考验监管的能力、技术和水平。那么,上门家教违规或者违法吗?

对此,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增瑞律师表示,“双减”是减轻学生作业、培训负担和家长经济、精力负担的国家政策规定,教育部也制定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文件。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将所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

虽然目前“双减”政策还没上升到法律层面,但是如果培训机构组织“一对一”、“高端家教”、“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培训,或者作为平台提供“一对一”辅导信息,仍属于违规行为。

而对于从培训机构离职的老师或者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一对一”上门家教服务,因为其属于个体行为,并不是培训机构组织行为,虽不符合国家双减政策精神,但也并不是违法违规行为。

躺平的越来越佛,想卷的更加鸡血

“从目前情况看,大家都不补其实是不太可能的,”小宇老师分析道,有些家长有条件,他们可以花更高的价格给孩子补;其次,中高考制度一如既往,还是用分数选拔孩子;另外,我们社会文化还没有做好准备,有些家长没办法接受自己小孩接受职业教育。

比如说,很多家长可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如果他们的孩子不能上普通高中,只能上职业高中,这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们拼了命也会给孩子补课。

昂立教育的周老师说,“双减”之后,有的家长越来越佛系了,但那些不佛的很鸡血。“我听说,有个妈妈为了孩子辞掉了工作,白天孩子上学,她就在家里听小孩的网课,晚上回来给他辅导。”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当前教改政策尚不完整,我国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考试社会的内卷,必须尽快对教育制度进行系统改革,普及高中,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只有一半孩子可以上普通高中是过早分流,违背了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初中文化水平难以满足智能制造业对高级蓝领的要求,应该让所有孩子读完普高之后再选择走职教路线还是大学路线。

1637734456794182.jpg

剧场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教育内卷现象:当前排观众站起来,后排观众为了看到舞台,也必须跟着站起来。这样一排接着一排,最后大家都站着看戏。

在“双减”前,教培机构通过超前教育、贩卖焦虑等手段确实在教育内卷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样的广告语让多少家长既感到“威胁”,又无能为力。

“双减”之后,一些人将“鸡娃”原因直接归结于教培机构,甚至是机构老师。对此,小宇老师认为:“教育内卷是个社会性、系统性、全局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是有待推出的,教培机构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我觉得,社会上的一些极端声音对教培老师来讲是不公平的,教培老师的声音值得被听见。每一个老师都有名有姓,他们和很多人一样也有生存困境,退出教培行业之后,他们依然在这个社会存活。”

针对教培老师群体,落井下石,真的大可不必。“双减”政策让学校重回教育主阵地,让教育回归本质,教培机构在退出、转型之时,也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助力,一系列问题正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一、数百万教培老师面临转行压力,机构要过冬求活,他们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

二、“双减”让双职工家庭家长陪伴教育孩子的负担加重,如何解决工作和陪伴教育孩子之间的矛盾?

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边界在哪里,未来应如何监管以避免教培机构“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四、课外教培市场的需求仍十分强烈,短期内家长的焦虑情绪如何纾解?

五、中考分流导致一半的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进一步加深了教育的焦虑和内卷,这一矛盾该如何?(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王慧)



                                 
                                           形势分析
                 



寒风冷雨的“饭局” 房地产迎世纪洗牌                 
【研究员】:wh
蓝光发展、新力集团、阳光100、当代置业、花样年、宝能、恒大等先后被曝出现违约问题。而华夏幸福、泰禾集团早已深陷债务违约泥潭,两者加总起来,超过千亿级规模。号称深圳旧改王的佳兆业,被曝理财产品兑付逾期,涉及总金额约127亿元。

                                 

1637564971252561.jpg

【博览财经特稿】暴雷是近期房圈流行词,提前上岸,是一门艺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房地产饭局的寒风冷雨

一二线城市私营房企集体暴雷事件频出,债务兑现风波起,深圳多部门为维稳大局,约谈一众房企大佬。

蓝光发展、新力集团、阳光100、当代置业、花样年、宝能、恒大等先后被曝出现违约问题。而华夏幸福、泰禾集团早已深陷债务违约泥潭,两者加总起来,超过千亿级规模。号称深圳旧改王的佳兆业,被曝理财产品兑付逾期,涉及总金额约127亿元。

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0家百强房企资金出了问题,尚未算上正在变卖资产自救的百强房企。有行业超级龙头,有曾经的TOP10房企,不乏刚宣称"三道红线全部转绿”者。

2021年10月,超过8成的百强房企业绩同比降低,其中44家房企业同比降幅逾30%,同环比双降的百强房企数量达37家。

与上一轮楼市横盘周期出问题的多是中小房企不同,本次大型房企乃至龙头被席卷其中,融资难、资金受限、美元债问题等等,标普、惠誉、穆迪三大国际评级巨头下调评级展望为负面,多数明星房企股价和债券价格直接腰斩。

前不久,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媒体交流会上说,行业冬天来了,大家都冷,首先要自己解决自己过冬问题。

想起三年前,万科那句“活下去”,曾被认为是“狼来了”的噱头。现在,狼真的来了,但有些房企可能真的活不下去了。

再回看保利、万科、天健等,不由感慨,民营眺望甘霖,国资高歌猛进。房地产,还是房地产。玩杠杆、大肆圈地的“激进派”面临洗牌,国资国企成为当下带头大哥。

1637564982639063.jpg

房地产是经济压舱石?

作为第一大行业,中国房地产业占GDP比重有多大?对上下游产业链有多少拉动?对就业、居民财富等又有多大影响?

(1)GDP占比,2020年房地产及其产业链占我国GDP的17%(完全贡献),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3%(直接贡献),带动产业链占GDP的9.9%(间接贡献),其中房地产对金融、批发、建材的带动最为明显。

(2)固定投资,2020年房地产完全拉动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7.3%。

(3)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2020年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专项税合计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7.6%。

(4)住房市值,2020年中国住房市值占股债房市值的比例为66.6%,中国住房市值与股债房市值的比例偏高,居民大部分财富在房子里。

(5)就业,房地产业解决我国实体经济大量就业,2004-2018年我国房地产业从业人数由396万增至1264万,预估至2021年从业人数将达1500万,考虑到房地产拉动的上下游行业,对就业带动效应更大。

(6)社融,房地产融资增量占社融增量比重在近十年相对较低,2021年占比为20%;从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2021年6月为27.4%,较2019年的28.7%有所下降。

我国前三季度GDP为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按照前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来算,是12.72万亿美元。而美国前三季度GDP为168985亿美元,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同比增长5.7%。

在消费同比下降下,中国前三季度经济主要靠“投资”(房产+少量基建)、“出口”两架马车拉动,房地产在前6个月尚有托底作用,对第1季度18.3%和第2季度7.9%增长率形成有力支撑。

但是到了第3季度,尽管有出口(25%-35%增长率)支持,却由于房地产依旧下降到4.9%。可谓是“中国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也是“最坚硬的泡沫”,要软着陆,用时间换空间”。

1637564997979568.jpg

稳住经济发展的大局

房地产行业以及建筑等相关行业合计占中国经济总产出的近三分之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房地产行业违约风险不断上升,扩散其他金融、建材、商贸、家电制造、工程机械等相关产业领域,使得中国经济面临急剧放缓风险,搅动了全球市场。

今年7月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疲态,投资、新开工和销售等主要指标快速恶化。9月房地产投资的增速为-3.5%,是2016年以来首次在常规时间内转负(除2020年2月外)。

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2%,自2015年2月以来的最大环比跌幅。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呈略降态势,其中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3%和0.2%;同比涨幅则继续回落。

恒大、宝能、华夏幸福、佳兆业、泰禾、奥园、富力、花样年等纷纷暴雷,撼动了国内外资本市场和国内产业界,让坐拥房产资产-最大金主的中国各大银行系统紧张不已,地方财政衙门亦发愁粮草。

全国有21城发布“限跌令”,约谈房企,限制恶意降价等轮番上阵。这些城市包括沈阳、岳阳、昆明、唐山、江阴、鄂州、张家口、株洲、永州等。除了沈阳、昆明等个别城市外,绝大多数都是三四五线城市。

“限跌令”的城市越来越多,各地的工抵房(工程抵押房)出现了井喷之势。“工抵房”相当于变相的商票,滞销的楼层、房源。对开发商来说,去库存清仓底,缓解资金压力,以房抵押工程款。但对于建筑商来说,只能拿这种房子,否则拿不到钱。

民营开发商面临资金难题,遭遇项目烂尾困境,国企不愿出手收购,将任何被收购项目的相关债务归入收购方的资产负债表,可能会影响收购方的借款能力。许多资金紧张的开发商因此难以出售资产并向债权人兑付。

屋漏偏逢连夜雨,又遭遇房地产税出台的预期,市场购房热情进一步消退。

如何在进退维谷中坚守初衷,就得打破开发商疯狂借贷带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恶性循环,挤压房地产金融泡沫。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加剧,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

稳定大局,就得防止出现破坏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大范围违约,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债务金融海啸浪潮,对更广泛的经济构成打击。于是,要防止房地产市场硬着陆,最重要是防止房地产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保住企业现金流。

首先,要及时放松对住房抵押贷款政策的额度限制;其次,是支持对房地产企业债务的借新还旧;再次,对过去经营状况良好但突然陷入流动性困境房企的紧急救助贷款,贷款利率不必优惠,但数量上要足以帮助企业应对危机。

允许买家(国有企业)在不让项目相关债务影响自身负债率的情况下接管资产,以帮助开发商补充现金流并建立市场信心,为大佬们开辟一条生存之道。

1637565013201050.jpg

评估房地产行业的严峻形势,包括债务兑付、供应链金融、项目复产交付等等问题,对经济其他领域的连锁负面影响。部分央企国企向监管建议调整三条红线相关指标,以便低价抄底,也为稳住地方财政提供火力支援。

招商蛇口、保利发展、碧桂园、龙湖集团、佳源创盛、美的置业等公司近期均有计划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

保利在银行间市场发行20亿元人民币5年期中期票据,本期中票注册金额50亿元,由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担任主承销商。

高盛一直在通过买进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发行的美元高收益债券来增加“适度风险”投资资产。谈及个别房企风险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传染风险被高估了,市场正在消化这一风险。

地产销售数据企稳改善是点燃市场情绪的战略火炬。11月首周,全国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明显回温。10月全国个人住房贷款环比多增超千亿。11月上旬各家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投放力度大增。

1637565027419569.jpg

从一系列的数据中不难看出,高层近日频频强调“房地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正在被印证。

对于涉房贷款的监管似乎有松动迹象:1、地产信贷由“红线限制”转变为“适度鼓励”。2、对楼市刚需和改善合理需求的“局部纠偏”。3、旨在确保楼市资金正常的流通,以此确保金融与经济协同发展。4、最后,楼市回暖的信号,以避免误伤“真刚需”;

其实,这场看似惊心动魄的房地产领域“双减双限”的挤压房地产泡沫运动,收紧房地产信贷阀门,借贷限制可能会实施长达四年,并推动扩大房地产税试点。

先紧后缓、再调再收、一张一驰,往来几步。降杠杆,去泡沫。为房地产健康发展把脉。中国一二线城市,未来楼市或会有新加坡的影子;三四五城市,基本上进入“思考期”。而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处在暴风雨漩涡中央,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房地产的大规模洗牌,奏响“共同富裕”的前奏曲。从让资本说话,到让国家干预,房子居住和社会保障属性。拉小贫富差距,把钞票释放消费领域,拉动内需增长。(来源:财经星视界 作者:南谷昀、溪晓蓓)



                        

楼市调控需要宽松 但以何种形式是个难题                 
【研究员】:wh
楼市的清冷已近寒冬,即使大幅降价销售仍难有起色,而这无疑又会影响上下游产业、进而冲击经济。二手房价的下跌和交易冰冻,不仅影响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还影响居民的财富多寡,再进而影响居民消费。在三季度GDP跌破5%至4.9%后,或许会下拉经济进一步坠落。

                                 

1637565241631618.jpg

【博览财经特稿】楼市调控或许过度,负面影响不断涌现。从大局考虑,调控需要宽松、只是应以什么形式宽松。

房地产对国民经济有多重要?

顺手拈来几组数据。2019年,超过90%的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超50%;2020年房地产整体销售额17万亿,占GDP总量的17%;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的70%以上是房产;房地产关系上下游近百个行业,是实打实的实体经济;……

可在严厉的调控下,楼市正遭遇史上最艰难的至暗时刻。二次集中出让的土地,不仅起拍价下调、甚至出现了流拍,这里不乏之前火热的二线中心城市,而这无疑会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

楼市的清冷已近寒冬,即使大幅降价销售仍难有起色,而这无疑又会影响上下游产业、进而冲击经济。二手房价的下跌和交易冰冻,不仅影响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还影响居民的财富多寡,再进而影响居民消费。在三季度GDP跌破5%至4.9%后,或许会下拉经济进一步坠落。

当然还有更糟的。最早出现华夏幸福、泰禾等房企暴雷时,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有益的市场出清;当恒大等头部房企出现暴雷时,我们认为这是个案、房地产整体风险可控;可随着越来越多房企的违约暴雷、并深陷流动性困境,给人的感觉是行业一片哀鸿、并且不知道底在哪里。

房地产事关经济,当然也事关民生。每一个房地产项目的背后,都牵扯着数百、甚至数千户家庭……他们掏空六个钱包凑齐了首付去买房,一旦项目烂尾、将是两三代人积蓄的消灭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

可在楼市严调控下,高负债、高杠杆运作的房企如何筹措资金让项目完工顺利交房呢?不仅要关注高房价对未买房群体的伤害,也要关注到项目烂尾对购买期房群体的伤害……谁的利益不是利益呢?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政府当然也不例外。可事情太复杂!楼市加强调控或放松调控,对政府来说就是发个文件、很容易,不容易的是它有外部性、而这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这事关今后政府的令行禁止。

2016年之前的十余年,楼市调控被戏称为楼市空调……因为每一次调控之后,房价都会再次上涨、且房价远超之前。所以在2016年开启新一轮楼市调控时,很多人不屑一顾,并认为“无非再等个三年周期、最多五年”、“经济稍微下行、就会用房地产房地产来刺激”、深入人心的口号是“因为宏观调控、所以房价飞涨”……

也正是在这种心理预期下,中央提出“房住不炒”后、很多人根本就不当回事,反而认为是抄底捡漏的好时机、以至于调控越收越紧。

这就是政府调控面临的进退两难:放松调控、一旦房价再上涨,会毁害政府的声誉和今后政令的执行;严格调控、又面临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同时还可能造成大量项目烂尾影响民生和社会稳定,房价持续下跌又会危及金融系统安全。

调控需要宽松,但得以合适的形式。

调控宽松只能是结构性的

调控宽松需要保持一种平衡,既要符合中央的方针政策、又不能给百姓造成错误的心理预期、还得给房地产行业一些警戒……让那些逆调控而行、自顾加大负债杠杆的房企付出代价。

所以调控宽松只能是结构性的,针对某些方面、针对某些房企、针对某些人群进行差异化宽松,而不是全面的宽松。为此大胆预测,调控会有以下形式的宽松。

一、针对信贷的宽松。自“三档四线”后(房企的三道红线及银行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房企的信贷融资近乎停滞。其实这两条、尤其是后者是有过渡期的,但银行却错误的理解了监管层的意思、存在过度执行的问题,甚至连一些合理的信贷融资都停止了。

不仅房企的开发贷几乎全停,连客户的按揭房贷即使审批通过、但按揭款却迟迟不下,一拖甚至能超过半年,而这直接影响到房企的现金流。

自从央行在9月底提出楼市信贷“两维护”后(维护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房地产信贷有所宽松,但需要宽松的更大一些。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最近银行间市场开始有房企发行中期票据了(就是房企发债),虽然目前金额才300亿,但这会一个积极的信号。所以接下来针对房地产的信贷会逐步宽松,纠正目前的信贷收紧过度的问题,既是为了保经济、也是为了防项目烂尾保民生。

1637565263738694.jpg

二、针对房企的宽松。2016年10月底开启的这轮楼市调控中,很多房企逆调控而行,尤其在中央明确提出去杠杆后、仍有房企赌政策会变反而不断的加杠杆,以致酿成了当下现金流枯竭的困境。

从以后政令畅通的角度看,必须让这类企业付出代价、否则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造成“鼓励跟政策调控对着干”的错觉。

针对楼市的信贷需要宽松,但也要看针对哪些房企宽松…主观不断的降杠杆、只是遇到了调控过度而误伤现金流的房企,可以宽松。而对于主观不断加杠杆、且赌“大而不能倒”并想以此“胁迫”政府的房企就不会宽松。

让一些高杠杆高负债、逆调控而行的房企倒闭破产,或许会有一些损失,但这是规范市场政令畅通、维护政府声誉的必要成本。

三、针对人群的宽松。全面的放开限购限贷不现实,那样又会造成“楼市调控低头于经济现实压力”的错误心理预期,但可以针对某些人群宽松。城镇化、让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是长期政策,而迁徙的人口是谁呢?

新市民……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甚至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这群人本来就已脱离农村、长期融入城市,所以楼市向他们放开限购限贷也理所当然。或许有些城市已向他们放开限购,但还可以把进入门槛再降低一些、比如首付降低至20%。

国家已放开三胎、鼓励生育,而影响生育众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是住房问题,所以可以针对有孩家庭、甚至有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进一步放松限购限贷…比如可以买二套改善房、且二套房的首付更低。

此外,为了降低以上这些群体的买房负担,甚至可以实行差别的贷款利率、让利率变得更低,奖励这类人群买房。

房地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政府必须站在中立的角度、高屋建瓴的去统筹规划,不应受一些利益群体的深度左右…有房的肯定希望房价暴涨、没房的肯定希望房价崩盘,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情绪化表达,没有什么理性和建设性。该预言会否成真,拭目以待。(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米筐老A)



                                 
                                           社会透视
                 



再次暴富归来 “凡尔赛”都不足以形容今年的煤老板                 
【研究员】:wh
2021年的山西是割裂的。无人问津的暴雨让这个文物大省黯然神伤,但紧接着一飞冲天的煤价又让这块黑金大地重新燥热起来,市场煤价创下近十年新高,获封煤超疯。煤炭暴涨下的山西,让消失了很久的煤老板再度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1637565534740607.jpg

【博览财经特稿】2021年的山西是割裂的。无人问津的暴雨让这个文物大省黯然神伤,但紧接着一飞冲天的煤价又让这块黑金大地重新燥热起来,市场煤价创下近十年新高,获封煤超疯。煤炭暴涨下的山西,让消失了很久的煤老板再度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山西煤老板是千年后大基建狂潮的最鲜明符号,外界对这个群体津津乐道的事迹大多还停留在一夜暴富的豪横往事中,来钱太快,赚钱太多,暴发户没品味,无所事事只能在北京一层一层得买房,顺便千万嫁妆嫁女,豪车迎娶女明星,最后成为一个时代的剪影 。

大约2010年后,行业逐渐进入下行周期,不少地方出现煤炭资源萎缩,闲置,污染等情况,在此背景下,大吃小,淘汰中小煤矿,加快煤炭资源整合的山西煤改应运而生。煤改后众多民营煤老板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没想到,我们以为煤老板都破产,其实人家只是富得没有那么嚣张了。2021年再次回归,还是十多年前的那个关键词:一夜暴富。

1637565543344460.jpg

主角:“2021年,这批煤老板已经富得没有感觉了”

“你说每天入账五千万什么感觉?”—“他们今年已经富得没有感觉了。”

当李兵接到我的时候,面对我的疑问甩出了这个答案。走访几日才发现,李兵当时并没有凡尔赛,是我的无知限制了想象力。严格来说,应该是凡尔赛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今年的煤老板了。

李兵算是山西太原当地煤矿系统的一个“老兵”了,毕业后从井下技术员开始干起,对里面各系统都懂,也负责过技术科规程设计。他自嘲,跟煤炭打了一辈子交道,这辈子最苦逼的日子就是看着煤老板十年前暴富了,今年又眼睁睁看他们二次暴富。

煤炭系统浸润多年,李兵的朋友圈有几十位大大小小的煤老板土豪, 因为煤老板的煤矿都在郊区或者农村,要去还得花点路程,话题先从李兵朋友们的衣食住行开始。

在山西,煤老板是一个传奇,这个群体身上有几个典型标签,“草根,豪气,家族。”不少煤老板都是底层出身,赶上时代红利敢闯敢拼发了家,衣食住行迅速上了一个档次但也有不少矛盾有有趣的地方。在太原,煤老板的吃喝不用说,只要招待请客绝对够面,自己吃喝也不亏待,都有专属顶楼餐厅。

吃得是什么?是洋芋炖辽参,辣椒拌生蚝,燕窝加醪糟,羊肉汤炖鱼翅。没有什么食材的烹饪套路,只有老板们的饮食口味主导了一切。

“你不要问车库里哪一辆车是他的,这个问题就跟他今年赚了多少钱一样蠢”,李兵继续给我上课,当然李兵也想象不出老板能买多少辆豪车。

住的地方也颇为讲究。太原房价一直不算贵,紧邻汾河的楼盘星河湾是这群富豪最早聚集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晋阳湖北边的几个小区都算他们的“据点”,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是有水的地方。晋商笃信一个观点,有活水的地方能保财。

生意经营上,煤老板总透露着浓浓的家族风格,比如能让全国热烈讨论的三胎问题,在这里就都不是事儿,让外人管企业?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他们一般都是多子多女,儿子管经营,女婿管生产或者销售成了一个常见的搭配模式。

有一家煤老板,四个子女,三子一女,大儿子坐镇煤矿,二儿子吃喝玩乐一条龙搞接待,三儿子在山西拿各种身份搞关系,女儿女婿经营集团酒店……类似电影教父的这种剧情其实就是真实的煤老板家庭剪影,每个人都要为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这才叫做家族。

除了“草根,豪气,家族”,这群煤老板日常行为的一个微小但显著的细节是“重复”,“你注意看下他们点餐,鲍参翅肚和小米杂粮,”不断重复的节奏,煤老板的快乐就是这么富贵又朴实。

我暗暗猜想,王成今年到底赚了多少钱。李兵给我算了一笔账,王成的矿大约60万吨,一天两千吨左右,一吨成本不超过300,基本上王成每天的净收入是200万,一个月就是6000万,如果能持续一年,就是7个亿。

我还没来得及感叹,李兵善意提醒了我下,在山西王成只能算一个小型煤老板,这种财富,在真正的煤老板面前都不算什么。

李兵认识的另外一个煤老板则是日进千万级别,“每天五万吨煤,按1500一吨算,成本是每吨260,一天就能纯赚上千万。”

1637565572370800.jpg

山西是全国煤仓,长期占据全国四分之一的原煤总产量。而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火力发电占比超过70%,可以说这个冬天山西要是罢工,全国都得跟着挨冻,因此山西还有个更形象的昵称“中国的锅炉房”。

在山西,煤矿规模一般150万吨-500万吨为主,60万吨是最小的,最大的是两千万吨以上的露天矿,中煤露天矿跟晋控塔山煤业,年产都在2500万吨以上,是绝对老大。以太原市为例,全市59座煤矿,其中:生产煤矿26座,建设煤矿33座。有44座煤矿证照齐全有效。

1637565582470758.jpg

仗着家里有矿,山西煤老板在前二十年日进斗金,如今又发了。对于这次卷土重来的历史机遇,在李兵眼里只有一个核心原因,库存。

过去五年供给侧改革以来,资本投入的少得可怜,酿成今日恶果。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过去几年中国煤炭供给一直缓慢增长,达到峰值,并逐渐下降。具体到今年的产能,主要地西北几省,国内原煤产量3-6月同比增速都是负的(0.2%、-1.8%、-0.6%、-5.0%)。

1637565591928626.jpg

除了李兵提到的国内产能不足,事实上,今年国外进口资源也较少。今年 1-6 月份原煤进口量仅为 1.39 亿吨,相较 2020 年同期进口量少了3443 万吨。

既然价格疯涨的主要原因是产能受限,开足马力增产扩产不就行?顺着这个思路,我的下一个问题脱口而出,“你咋没赶上这趟暴富列车去提早占个矿呢?”

“没可能,想都别想。”李兵摆了摆手表示,目前山西已经竭尽所能开采了,煤炭产能短期提高不了,况且煤矿投资一般要五年左右才进入稳定期,想要现在趁火打劫来暴富?做梦。

“设计新工作面,掘进(打巷道),铺设电缆,配套通风,探水等工作,保底两个月以上的工作量,再开采,铺设皮带煤炭到地面……这些都是时间和成本啊,这还没算上特殊矿的技术难度等等。”

1637565603916756.jpg

比起李兵口中这些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我们对煤炭的理解更接近于“采煤—洗煤—运煤”这个粗略的框架。

从深埋地下的原煤到下游工业用煤,需要经历一个电煤的过程。基本过程听起来并不复杂:首先煤矿采煤,经过皮带运出来到煤矿的水泥塔中(不允许露天堆煤,污染),继而转到洗煤厂洗选出来洗精煤,洗精煤发货车或者铁路直接到客户或者港口,在港口装卸大的货轮再到沿海电厂港口。

1637565613531421.jpg

听起来整个流程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外地人想要深入人情、血缘、利益多重交织的山西煤炭圈掘金并不容易,这就少不了一个中间人,消息灵通的本地“煤贩子”。

周边煤贩子:卖消息月入4万

虽然手上煤老板资源不少,老陈今年却没赚到什么大钱,唯一能过万的外快收入来自于卖消息的微信红包。

老陈是山西煤炭圈的另一个“煤贩子”,几年前离开了煤炭圈子换了个清闲工作,但毕竟卖了多年煤,搞的多,朋友多,大家互通有无,于是趁着今年这股煤炭热潮搞起了贩卖信息差的副业。

老陈跟我展示着10月的微信记录,每个微信红包200,今年10月一个月内,老陈收到的微信红包超过200个。而这些询价者,来询问煤炭行业的人分两拨:金融圈,业务流,大多来自北上广深。

“现在数据就是钱,他们要的是准确的时间,准确的数字。”金融圈主要期货从业者,二级研究员为主。如今老陈微信里券商研究员,首席分析师数量暴增,不少人已跟他约好了要来太原调研。

而业务流的目的就比较简单了,主要是贸易商或者电厂的掮客,都是找价格合适的现货煤。“港口的居多,一般都是大电厂的代理人,锁定需求跟利润,他们找到价格合适的就行。电厂一般是库存紧急的,不够三天用煤的。山东大唐华能的多,本地的少。”

1637565630464801.jpg

为什么要代理人,这不是给了中间商赚差价?

老陈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我,盯了两秒慢慢抽烟回复道,“电厂花钱收钱的只有两大块,最大的成本就是煤炭支出,对于体制内的电厂领导,你是一把手,愿意为了采购煤给山西这些商人敬酒?交给代理人,省事多好。”

1637565662857653.jpg

洗煤厂流出的部分富足主焦煤货源,煤炭按用途可分为动力煤、焦煤(焦炭),前者主要用于发电,后者主要用于制作钢铁。

除了微信红包,老陈其他的创收途径也是五花八样。比如一位网络大V通过跟老陈询问生产消息,煤炭股赚了上百万,转手就赠了几千块年费的永久会员,老陈不炒股,他正琢磨着这个会员可怎么变现好呢。

这两个月,老陈也在太原遇到了不少来找煤的外地人,有去内蒙古榆林找煤无功而返的贸易商,还有俄罗斯在上海的出口公司,诉求都很简单直接“能带他们直接去矿上”,中间任何过一道,都是一层成本。

“他们说我现在是产业专家,哈哈,天天请我喝茅台。”老陈有点得意,“吃不到肉,喝点汤也是好的啊。”

煤老板这次的春天,还有多久?

在北方的冬天,煤是生命之源,仿佛文明的火光就是从这一团漆黑中迸发出来。不管是乡村煤炉子里红彤彤的炭火还是城市里的集体供暖,只有煤炭才能让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充满安定感的冬天。

而今年,这份安定感注定要花出更高的代价了。10月下旬,随着煤价高涨,北方不少城市一吨取暖用煤的价格已超过2000元,“我活了50年没见过煤价涨这么高”很多山西老人如是说,但事情又实实在在发生了。

担忧的不仅仅是老百姓,还有下游。煤炭下游需求基本可划分为四类,分别是电厂、建材、冶金、化工。 电厂需求占煤炭总需求的一半左右。

经济是一张精巧的蜘蛛网,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经济元素的变动,都在这个商品经济社会被无限放大再放大。

暴涨的煤价最终还是让国家出手了,发改委十天连发18文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中煤,山西焦煤等带头降价,产能加快释放,近期煤炭日产量创今年新高。11月,随着供给加大,煤炭市场价格下降态势开始显现。属于煤老板的第二次春天,是不是又要过去了?

怀着这个疑问,一个月后,我再次给李兵发去了消息,过了几分钟他回复道,“供需矛盾不会因为限价而解决,目前已经涉及到民生,必须要控制了。明年应该没那么疯狂,但可能保持一千左右煤价,能维持两年多。再回到港口5500大卡标准煤550-600的价格,不可能了。”

一句“不可能”仿佛和旧时代告别一样,在这个原材料疯长的年代,最后的结果还不为我们所知,但我们总会迎来新的明天。(来源:五环外 作者:五环事务所)(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贬值最多的不仅是纸币 中国正催生一批高学历穷人                 
【研究员】:wh
但是,很多学生成为了大学的扩张牺牲品。他们接受的教育要么过时了,要么扩张太激烈了,相关专业的学生太多,几乎没有市场需求。许多专业都有了“最没用”的称号,比如工商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等等。当然,这些专业是否这么没用,见仁见智,但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确实是事实。

                                 

1637566146240438.jpg

【博览财经特稿】白领空心化是高等教育膨胀和僵化的结果,蓝领的崛起是市场对教育资源错配的纠正。教育界必须有所反应。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训练是未来的方向。

贬值最多的不仅是纸币

改革开放40年来,贬值最多的不仅是通货膨胀的纸币,还有什么?大概是大学学历。

大学急剧扩大,大学生到处都是。以前金贵的本科生已经不值钱了,硕士生才开始上班。许多博士找不到工作,回国也没有以前抢手。

虽说“本科生不到人口的5%”的梗在坊间传播,但扣除30岁以前的人口学历,只看新一代的学历水平,“人均大学生”并不夸张。

1637566160122810.jpg

从国家进程来看,中国大学的扩张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赶上了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许多年轻人离开学校,流入工程机械、制造、技术、互联网等行业,知识经济成果迅速普及应用,大部分行业被人才资源推动,迅速换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牵引着整个社会迅速前进。

但是,很多学生成为了大学的扩张牺牲品。他们接受的教育要么过时了,要么扩张太激烈了,相关专业的学生太多,几乎没有市场需求。许多专业都有了“最没用”的称号,比如工商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等等。当然,这些专业是否这么没用,见仁见智,但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确实是事实。

这些就业前景茫然的专业中,除了少数毕业生有名校的背书,如鱼得水,大部分普通学生走出校门,走遍市场,发现自己学的基本没用,市场要的自己基本做不到,自己没有所长。被社会毒打的痛苦,是他们几乎都拥有的人生体验。

幸运的是,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公司,给他们成为人生赢家的机会——成为白领。

1637566169253140.jpg

蓝领收入水平赶上或超过白领

西方社会把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职场人士称为白领,中国白领的意思比西方微妙:高级管理层通常被称为“金领”,不修边幅的技术人员通常被称为“码农”。白领衣着体面,长时间坐在格子间,在楼层间穿梭,看起来很忙。

白领们平时做什么?通常是财务、会计、法律、公关等协助生产工作,或者是人事、行政、审计、企业文化等辅助管理工作。

白领不是一线真正的生产部门,不直接创造财富的他们有些看起来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些看起来是多余的。比起生产部门根据市场需求确立规模,白领阶层更强调“向上”和“精细”的管理,强调自己的价值。

管理者追加管理职位,配置助手和秘书,还要防止不正当行为就需要审计,审计也需要管理团队;管理者膨胀,派生出为管理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白领们容易假装很忙,因为他们的工作量大部分像政府部门的文山会海一样并无意义,企业也容易繁殖文牍主义,在公文、表、PPT上花费了很多时间。

当然,我没有说白领的现代企业制度有错误。企业需要白领,组织也需要润滑。但是这些岗位需要的技术水平不高,相关求职者太多了。每个人都能做的工作,注定不重要。

白领的工资不高,但如果不寻求这样的职位,他们只能离开办公楼,从事体力劳动,成为他们讨厌的蓝领阶层。其实,这几年蓝领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赶上或超过了白领。

1637566185265242.jpg

蓝领的收入水平不是由学历决定

这几年中国人热烈讨论的“蓝领收入超过白领”,在西方国家早就广为人知了。西方各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很高,每年持续出口大量的“工商文理艺术”人才,但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机械操作工、建筑工、修理工。

很多人在职场找不到工作,投身蓝领市场,反复训练,如果有好的技术,很容易超过白领的收入。蓝领收入高,因为他们少。

中国城市泥瓦工、修理工、按摩师、厨师、月嫂,这些蓝领的工资基本上超过了普通白领。即使是很多基础的搬运工作,一天也能达到300的收入,他们的经常月收入达到8000,超过了很多白领水平。

有段子说:“三千元雇不到农民工,只能雇一个大学生。”吴晓波跨年演讲时宣布,从1978年到2019年,中国蓝领工人的年工资收入增加了150倍。这个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白领收入的增加水平。

网络平台兴起后,网络约车司机、送货员等兴起。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劳动技术吃饭,是真正帮助平台创造财富的主体,因为比较稀有,最受重视的一般群体——类似于传统工厂对熟练工人的依赖。

在平台经济崛起初期,网络合同车司机和送货员都可以获得令人羡慕的高工资。即使市场稳定,由于竞争的存在,平台必须给予有竞争力的收入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什么作用?蓝领的收入水平不是由学历决定的,市场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人。据美团统计,全平台超过7万多名硕士学历骑手,16万名本科学学历骑手。

他们的收入水平一定超过了同等学历的白领。根据2019年的统计,北京和上海骑手的平均月薪超过了万元,远远超过了这两个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

1637566199818635.jpg

很多人还对“成为白领”有很深的沉迷

从白领的供给来看,现代大学还在不停生产没有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学历的通货膨胀还在持续。体面的白领岗位没有增加。很多大学生为了生存而被迫做蓝领工作,这是一大趋势。

市场为低学历者提供富裕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造大量蓝领岗位的平台非常伟大。他们打破了阶层的固化,缩小了贫富差距。除人们常见的数量庞大的快递员和外卖骑手以外,城市还有短劳工、代驾、育儿保姆、维修工、装修工、管道工等。西方的蓝领岗位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

经常看各种平台,可以看到很多罕见的蓝领职业。通乳师(这很常见)、收纳师、篮球教练,周末活动组织者。

如果市场有需求,岗位就会出现。他们不需要进入中介市场排队,而是忙碌的自由职业者。网络为蓝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白领空心化是高等教育膨胀和僵化的结果,蓝领的崛起是市场对教育资源错配的纠正。教育界必须有所反应。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训练是未来的方向。对于这种趋势,高等教育学府的反应太慢了,以培训和知识为业务的民间教育机构,早已热潮兴起。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蓝领超过白领的时间不长。很多人还对“成为白领”有很深的沉迷,他们将自己的收入不高,归结为学历不高,于是花费时间金钱,想使自己变成“金领”。

但公司里的岗位总是有限,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军备竞赛。有多少人能突出重围,成为“金领”?希望蓝领崛起的新闻,能多给他们带来刺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5 16:36 , Processed in 0.208580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