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目标传递重要信号 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对货币政策寄太大希望
【研究员】:wh
美国是疯狂,货币量,这已经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6%、8%甚至12%这样的货币增发调整,这不是猛药,而是疯药。去年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来基础的80%。而且,表面上看起来,美国经济也还行,好像也没那么害怕通货膨胀,距离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还差三个百分点。
【博览财经特稿】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定5.5%左右。 在今年这个充满经济风险的年份,中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高于世界银行及西方外界的预期。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指出,实现5.5%的目标,也就是中国百万亿元量级以上GDP5.5%的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今年得要有九万亿名义GDP的增量……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 对于2022年中国经济前景、经济增速推力何在、以及中国人均GDP越过1万美元与民众实际预期之间的关系,观察者网采访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 观察者网: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定5.5%左右。今年这个数据挺有意思,此前国内专家大多预测的目标是5%-5.5%,今年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是5.1%,这一点跟过去好像略有不同,过去我们自己定的目标总是略低于外界预期,但今年却取了高值,您觉得这一目标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曹和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当事者对自己的了解总是比旁观者更准确。当经济向好的时候,人们总是偏向于高估,经济下行期则偏向低估。但真正了解信息的一方,会报出和实际情况更为接近的数据,因为他们是判断经济走向这批人当中的知情者。所以,这是典型的限定目标决策中的高估和低估现象。 我个人此前的预测是,如果是给一个区间,那就是5.5%左右,如果是给一个下限,那就是高于5%。2022年GDP目标定在5.5%,说明中央对今年中国经济还是有信心的。另外一点,今年1月的经理人采购指数是50.1,说明1月的经济扩张速度比去年11月、12月的扩张速度要快;2月的经理人采购指数是50.2,说明还在加速扩张,这也说明我们对自己的经济更有底气。 再加上,各部门每年都有一定收益。每年中央政府都会把各部门召集起来开会,谈谈今年各自部门的情况、业绩如何,再将各部门效益加总起来,与过去情况做些对比,心里也有底了。 所以,根据过去的一点经验以及对外界高估或低估行为的判断,5.5%的预期高于世界银行及学者判断是在情理之中。
观察者网:现在定了5.5%左右的目标,大家关心的还是如何来实现?记得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判断还是非常坦率的,提出当前经济有三重困难,需求降低、供求不足和预期转弱,那么要在这种情况下达成5.5%的目标,在货币、财政等宏观调控政策上需要有什么样的举措?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的一个数据是今年的财政赤字率是2.8,比去年降了0.4,而2.8的水平与2019年持平,相当于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对于这个现象又该怎么理解? 曹和平:你提到财政赤字率的情况,我也注意到了。这件事看起来是有点“蹊跷”。按道理,当前经济是三重下行叠加,一是中国经济下行,二是全球经济下行,三是国际环境下行,美国单边主义加上正在演变中的乌克兰危机有可能酿成国际性事件,这些都是对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向下冲的。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理应更加积极。根据过去几年我们国家财政政策执行的绩效来看,我个人觉得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的力度比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力度要好。但近两年随着财政力度加大之后,可能也是对今年第一季度财政收入不是很好的一种谨慎反应。 至于货币政策,恐怕不会比往年更积极,如果我们能够执行更积极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而不是拘泥于过去的稳健货币政策,可能对经济刺激会更好。但现在看来,除了美国以外,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都不敢太积极,包括欧洲日本都是如此。 美国是疯狂,货币量,这已经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6%、8%甚至12%这样的货币增发调整,这不是猛药,而是疯药。去年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来基础的80%。而且,表面上看起来,美国经济也还行,好像也没那么害怕通货膨胀,距离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还差三个百分点。 所以,可能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寄太大希望于货币政策。过去我们把货币政策单纯地当成发钱,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公共品,一种支持经济的推力;你把钱给我,不是简单地给我钱,而是给我一种信任。 但是今年定在5.5%的目标,也是考虑到了上述提及的几个方面,中国经济毕竟是一个超大型的、产业全覆盖的经济体,是中央、地方和中间层都具有高度韧性的一个机制。此前,有专家认为疫情可能会在今年结束;再加上,开年以来经理人采购指数的良好表现,估计5.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观察者网:您提到美国的情况,美国政府公布2021年全年经济数据时还表示,这是美国近20年来最高的GDP增长速度。然而相反的是,全世界都在担心美国高企的通货膨胀率,再者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的消息基本确凿,这些情况会在多大程度上外溢,并影响中国经济,是不是也因此影响了我们经济政策工具的推出? 曹和平:对,会有一定影响。货币政策有一个特点,如果我增发货币,别人不跟,除货币之外的要素像劳动力、资本、技术、设备、土地等都不变,货币效率就很高。 美国货币既是国内货币,也是国外货币,它现在增发2.5倍,这里面有80%-90%流向国外,如果全世界其他经济体都不跟进的话,它的效率就是最高的。果不其然,欧洲不跟、中国不跟,所以美国去年的货币政策对自己国内经济产生的效益就非常好,它的通货膨胀率也没有爆,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 我们国内的经济学界现在有一个问题,读了一个学位,靠数学得了好成绩,但实践层面的调研、工作经历等非常薄弱。换句话说,缺乏对经济的质感,在看待经济问题、重大决策能力上,没有经济学的“第六感”。 现在全球经济状况都不景气,唯一可以进步的领域在数字经济。货币理论里面有内生货币和外生货币之说,比如央行发货币,相当于直升机撒钱,把货币投到经济当中去,这属于外生货币;而内生货币就是有些东西天生就存在经济当中,它本身就是度量尺度,比如黄金、债务,再比如银行的贴现背书,如果银行敢的话,就说明对应资产的流动性很高。这类基于外生货币形成的内生货币,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那么,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内生货币,是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联网共享经济,利用高新技术和创新团队。 假设你有一个工程项目,如果工程项目与主导产业技术进步方向一致,尤其是数字技术爆发,外界就认可你做的事,资产都跟着你的方向走,你的投资就很容易变成政府背书;有了政府背书,商业银行就会跟进;一旦商业银行跟进,这个流动性大家都愿意去抢。 而“抢”会带来什么结果呢,比如政府或机构给科研团队人员分配一套房子,这意味着从房子角度来说,政府自己的收益率降低了,而拿到房子的这部分人,本来可能要花几百万买,但现在不用买就能住进去了,就相当于节省了货币,而货币一节省就等于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就出清了,一出清,经济就能转起来了。1997年,我们国家清理三角债就是这个道理,债务出清的结果是,虽然GDP量上没有增加,但是资产负债表的平衡恢复了。 所以今后一段时间,唯一的方法就是靠主导产业群、产业结构变化、高新技术突破形成的工程项目来内生一部分货币,而这部分内生货币能够替代原来的外生货币,来推动中国经济向前走。 也就是说,现在不能再靠直升机撒钱了,也不能靠存量经济,只能靠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联网共享经济。我们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得越快,这个问题就会有突破,想再靠着货币银行帮忙,恐怕不行了。
观察者网:既然您谈到数字经济问题了,正好请教您关于数字经济中的重要部分——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纷争。事实上早在前年我们讨论反垄断问题时就涉及到一些,就是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平台经济对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当前提出的政策目标很多,比如反垄断、整治互联网平台企业、劳工权益、共同富裕等等,当然这些政策目标方向都是正确的、且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但问题在于当前有疫情、外部冲击,在推动落实中长期政策目标与短期经济目标、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之间似乎存在矛盾、甚至短期内目标混乱,从而对经济造成一定波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如何平衡? 曹和平:有些情况就像“贪吃蛇”,千万要小心不能咬到自己尾巴。但有时候这只“看不见的手”智力不够,还是会咬自己的尾巴;虽然是智慧经济,但还是会出现这种问题。 我们要依靠数字经济突破当前经济增长的窘境,就仔细找出平台存在的垄断等问题,并把这部分拿掉就行了,不要把垄断之外的那部分都顺带打掉。 至于政策和政策之间的不协调、制度和制度之间的冲撞造成的经济增速降低,今天存在的状况并不比二三十年多,只不过那时候经济增长与国计民生、温饱问题之间的关联非常突出,所以大家就特别有感;现在生活好了,两年三年没有增长,大家也不会没房住、没东西吃,所以就不那么在意了。 至于这个事情要怎么办,这就是制度前沿、管理前沿和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是我们要花大功夫去做的。 观察者网:其实像去年双碳减排目标下的缺电也是如此,对生产量能和经济带来了一定影响。 曹和平:对,减排是好事,能很好地推动产业结构更新,但结果却出现了“一压就叫”的情况,药太苦了不愿吃,落实不下去,最后容易不了了之。 我估计这种情况可能要3-5年才能结束。也就是说,在这3-5年内,我们可能还会经历一个经济增长比较不温不火的时期。除非有一个突加的外部力量出现,举个例子,技术大爆发,拼图已经清晰到谁都看明白了。 我们不像西方,经济出问题了,一般就靠打仗,把国内矛盾输出国外,把其他国家民众的房子住宅货币抢劫一通,问题一定程度上就解决了。
观察者网:您谈到战争了,本来我们现在讲中国经济时就会谈到外部环境动荡,原本就有疫情、美国单边主义的影响,再加上近期俄乌战争爆发,无疑给今年的经济形势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尤其是美欧在经济、金融、能源领域的制裁,将对国际市场、乃至中国市场产生多大外溢影响? 曹和平:经济学人最近有一个说法是,美国、北约和俄罗斯的20年冲撞,在乌克兰危机这个节点上爆发,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经济意义上的附加外部性,经济增速肯定会下行。比如,油价升高,天然气价格上涨,国际供应链的干线支线网络被打断,各领域意识形态对立,SWIFT系统将俄罗斯排除在外,会对全球、连带对中国产生影响;包括相互之间信任的丧失,人们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恐惧,都会变成一种经济变量。 不过,从目前战场上传出的信息来看,俄罗斯如果能控制住俄乌冲突的局势,最终双方达成某种协议,比如说无论是划第聂伯河而治,还是乌克兰答应“中立化”,那么恐怕这场冲突就会限制在美国、欧洲等北约国家之间,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小。所以,战争不能拖久了,否则危害会比较大;如果能在三个月内停下来,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我过去在军队干过7年,虽然已经几十年没穿军装了,但还是一直在关心大战略的问题。就俄乌冲突来看,俄罗斯应该问题不大,这场冲突也不会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除非未来双方有更大规模的新一轮相互动火,但这种几率是比较小的。 观察者网:我们注意到您最近在媒体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人均GDP过万的文章,您提到了这一指标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重大突破,尤其是我们国家还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当中,但另一方面这两年经济放缓,再加上疫情冲击,民众的生活受到冲击,对经济的预期并不好,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经济提升之间的共情也不高,所以您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怎么来理解人均GDP破万,以及普通民众心理落差之间的问题? 曹和平:人均GDP到1万美元高不高?相较于美国的6万美元、香港的4万和新加坡6万美元来说,确实不高;但是从平均意义上来说,人均GDP过万,又确实是一脚踏进发达经济的门槛里边去了。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到了这个时候,社会上会出现一些特别奇怪的现象,人们吃饱了穿暖了,会开始注重教育方面的发展,他们会去看别人念书怎么样,会抱怨自己没找到好工作。当人均GDP处在4000-6000美元阶段时,家庭对教育的积极性、对教育的支出没那么高,但慢慢起来了,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就是有效教育的需求逐渐提升了。 而有效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结果,就是盼望公平,盼望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别人有一样的发展。我们高中以前的教育,是义务教育,都是国家财政拨款,没有太大差别;也就是说,当人们处于这一收入阶段时,相互之间的差别不大,个人对教育的支出份额也不高,当然不排除有些家庭收入低,但对教育看得很重。 那么,现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重视教育的人群比例就大大提高了。对有效教育的需求提高以后,人们首先要求的是公平。今年“两会”期间,就有委员提出,建议北大清华按各省考生比例招生。虽然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要求,但是以地域为单位提出的要求。这反映了人们对有效教育的一种期望,这其实是好事;只是说一旦涉及到公平,就会有些“麻烦”。 当经济发展处在1万美元以上,通常是收入两极分化。为什么111个国家中——如果把美欧日等几个战前发展起来的国家去掉的话,二战至今,实现增长的国家就中国一个,韩国都算不上。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在低收入阶段形成了两极分化,尤其像通过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很多企业家早就把钱揣进自己兜里了。 但中国有一个优点,就是中国政府发起了全面脱贫攻坚战,致力于帮助7000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如果没有这一步,想想这几年在香港地区、在中国周边发生的一些骚乱,可能就有机会渗透进来;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大陆年轻人质疑香港的暴力游行以及西方国家的幕后操控,这是全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反常现象。这说明在全世界范围内相比,中国虽然也有两极分化,但是普通老百姓在衣食温饱问题上没有受到直接的人身威胁。 所以,人们要求有效教育,但并不能反映到反对两极分化上去。当下,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所谓的“躺平”,我不要了,反正我怎么干也干不到那个程度,我也不参与你们这个游戏了。躺平所体现出来的憎恨,本质上是一种犬儒主义,但不是贫困极端分化、街头“颜色革命”,这两者之间是有等级差别的,但在一个序列上。 正是因为这7000万人口脱贫,使得中国越过了1万美元的门槛,我们就没有犯下中等收入经济迈向高收入经济时的陷阱,也就是“收入不平均,街头颜色革命”的陷阱。这一点,我们国内经济学者都没有特别注意。
其实,有一个词叫“degree of social tolerence”,“社会容忍度”,就是说社会对不平均容忍度比较大的国家,一定会走向发达经济;反之,社会对不平均容忍度小的国家,大多会在1万美元的门槛上就被掀翻。有三个国家,就是典型例子,一个是巴西,1987年巴西就进入发达经济水平,但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影响,一下子栽下去了,2008年前又进入发达经济,但现在又回到七八千美元,街头游行,总统卢拉被抓,乱象丛生。 那么,相比之下,韩国也几乎把每任总统抓起来了,但为什么又进入发达经济了呢?韩国社会的群体分布中,受基督教、街头革命影响的有一部分,受儒家文化的也有一部分,两者相互对冲,最后还是回归到经济发展上来,他们国家有一群英雄主义者。这和日本又有所区别。 “躺平”或是“被平均”,虽然是当下社会上对不公平的一种反映,但是要看到中国历史上的积淀,以及中国共产党主政下,有意校正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同人群收入之间的鸿沟,且这些政策仍在持续不断地实行。 所以,你说中国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吗?存在。问题大吗?非常大,但是和社会分化严重国家里面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又是处在良性的、可化解的范围内。有些地方已经进入发达经济水平了,问题也没解决,比如台湾地区,天天在“立法院”吵架,香港地区,别人随便一戳,就上街了;再比如美国,大批民众把国会山都冲了,法国街头黄马甲更是闹了不知多少次。 就像现在俄乌两国,俄罗斯的社会容忍度相比乌克兰更高,但事实上乌克兰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收入水平比俄罗斯高,而且地广人稀,资源比较丰富,拥有全欧洲最大的煤矿之一,又是全球第二大粮食出口国,被誉为“欧洲粮仓”,仅是俄罗斯油气管道从它那经过,一年就是近100亿人民币的过路费。但即便如此,乌克兰还是向往欧洲,拼命想摆脱俄罗斯,而就在这么做的过程中,把自己国家给干掉了,好几任总统在街头革命中被赶下台,现在国家也陷入战火甚至分裂之中。
所有这些事情,对我们而言,都是警示。当中国人均GDP越过1万美元,用于有效教育的支出倾向提高以后,人们对社会公平的需求可以在一套良性机制内被解决,但是解决的路径还很长,而且以后还会出现。 话说回来,中等收入经济进入到高收入经济阶段,都会出现社会撕裂,它其实反映了人们对高生活的一种调整和适应。当社会在理念和意识形态上出现分裂,哪个国家能把分裂给较好地解决,哪个国家就能进入发达经济,你看印度、巴西、印尼、马来西亚、泰国、阿根廷、南非,这些国家都没能进去。 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可是这个问题是处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一门学问。它既是美国的问题、欧洲的问题,也是中国等所有经济体的问题,聪明者能有惊无险地过去,而糊涂人就在这个问题上被干倒。只是现在很多人都不讨论,但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大难题。(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朱敏洁)
政经观察
俄乌战争将大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事实未必如此
【研究员】:wh
这些现象说明“战略核威慑”的确是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俄方的战争目的,应该是通过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比如歼灭其主力部队,逼迫乌克兰政府投降,签署炮口下的和平协议,确认乌东俄语地区或至少是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个共和国的独立,并让乌克兰承诺永不加入北约,保持对俄友好或者中立。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很多人都来问我对俄罗斯、乌克兰战争怎么看。说实在话,术业有专攻,俄乌问题大体超出了我近年的研究领域。战争和战略研究,自从2004年博士毕业之后,我就有意地回避了;我也不是俄罗斯问题专家,我从来没有到过俄罗斯或者乌克兰,在职业生涯中,我打过交道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加起来都不到10个,我对他们的历史与现实所知甚少。 明明是个川菜厨子,你非让我做粤菜,不是不能做,但是口味肯定不正宗。所以,在过去的两周内我婉拒了不下10次报酬不菲的商业演讲或者连线邀约,更对数十个电话、微信、账号后台的询问予以礼貌回绝。 这10多天,是在与各路朋友交流、探讨俄乌战争的方方面面中度过的。国际会议和多轮线下讨论,刺激了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若干思考。为了捋清自己的思路,也为了集中回复方方面面的朋友们的咨询,特将多位比我更专业的同行们的观点,以及我自己的一点思考,用文字记录如下,供大家批判,也供自己未来回溯验证。 普京为什么发动这场战争? 第一个问题,普京为什么会在外部力量的挤压、刺激和推动之下,发动这场战争? 首先,他最初心目中所设想的是一场速战速决的“特别军事行动”(据说速胜宣传稿都准备好了,甚至还被误发出来了),而不是一场生命和政治赌注巨大的旷日持久之战。他以为这次对乌克兰的闪电战,会跟此前的历次行动一样,摧枯拉朽、热刀切黄油,塑造和巩固他的战斗领袖的光辉形象。 有人分析,这种误判可能跟他的信息通道狭窄有关,俄罗斯的高官们似乎都不太敢向他讲真话了,都在比着讲好听的话,或者顺着他的意思说,从而对他形成了误导。 其次,全球疫情带来的社会痛苦和不满,应该是对他的执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次开战后俄罗斯社会内部的确有不少反战声音,就能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有朋友告诉我,普京从来没有说过“给我20年,还你一个伟大的俄罗斯”,但是别人这么传,他也没有否认过。如今,20年期限已到,俄罗斯伟大吗? 现状恐怕让普京总统难以向人民和历史交代:经济结构严重依赖资源产业;通胀高企;人均GDP徘徊在10000美元已经10多年;北约和欧盟东扩步步紧逼;乌东地区的本族同胞在遭受乌克兰纳粹分子的虐待、清洗和屠杀。 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一场针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以反击西方的挤压,并为乌东地区的俄罗斯族同胞伸张正义,既是首选,也可能是没得选。 最后,过去20年来,他一直在警告北约和美国,他会用军事手段来反击北约东扩。但是,在美帝国体系的逼人权势之下,他不断隐忍和退让。 而2021年夏季的美国败退阿富汗,以及中美贸易战对抗的态势与结果,让他意识到他的战略机遇期来了,因为美国的实力和意志在消退,而中国已经被美国战略圈确认为最大对手,俄罗斯因此而获得某种行动自由的空间。
当然,从目前来看,这种战略和政治判断并不算错误,美欧对他的反制基本上是口头的、软弱的,甚至连经济、金融制裁都拈轻怕重。 为什么这场战争以如此方式演进? 首先是俄军的军改在进程和方向上都存在着问题。雄心勃勃的前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被图佤族人(蒙古人种,非俄罗斯主流族群,因而在内政斗争中没有威胁)绍伊古所取代之后,前者发动的俄军军改就人亡政息、半途而废了。 作为一个国势崩塌后的前大陆性帝国,俄罗斯的国力、科技和产业基础不足以支持昂贵的陆海复合型的信息化、高科技新军改。 而且,俄军军改的方向是轻量化、智能化、快捷化,但是此次俄乌战争则让我们重新回到克劳塞维茨意义上的战争概念:战争迷雾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将士们的勇气和坚韧,攻势的顶点,战争不过是政治以暴力方式的继续,等等。这些传统的概念一夜之间又回来了。
其次,军队本身的作战准备并不充分。俄罗斯的大部分军人并没有战争经验,也没有特别强大的政治动机来参与对外作战。在这个贫富分化和社会腐败都比较严重的国家,许多穷人家的年轻人参军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混一套国家发的房子,而不是出于爱国主义或者意识形态狂热。 乌克兰军方通报美方的情况是,这次出国参战的时候,有部分俄军士兵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真正的大战,还以为是一次演习而已,说明俄军为了获得“战略欺骗”的突然性,军内的战前动员非常不充分。 与之相关的是,俄军的后勤保障应该是出了大问题:有若干战车被遗弃在路边;有消息显示,俄军内部的沟通竟然有一部分是用深圳产的两、三百人民币一台的对讲机相互明码呼叫;俄军推进到现在,未能实现对乌克兰国土南北向的包围切割,多个方向的进攻受阻陷入胶着,需要修整和补给才能继续进攻。 其三,在乌克兰方面,其政府和军队没有像最初各方所预期的那样望风而逃,反而表现出较为顽强的抵抗意志和动员能力。 在2014年的冲突中,乌克兰因为内部腐败混乱而不堪一击,但是这8年来整军备战叠加反俄宣传,而且一直在拿乌东地区的亲俄力量“练兵”,几十万人被征兵参战后复员,所以具备了发动“人民战争”的一定条件。 乌克兰这些年来得到美欧军方和情报势力的长期扶持、装备和训练,其防守反击的效果超出各方预料。而且,乌克兰政府还试图给人民发放武器以发动“人民战争”,把大量军队和装备部署到城市居民区内。当然,这是一种“焦土战略”的心态,本质上就是拿乌克兰人民做“肉盾”。 从目前可以获得的各方面信息来看,尽管乌克兰也是高度腐败的,但是中西部的乌克兰人有其自身的民族和政治认同,而且这种认同在2014年以来乌克兰内部的对俄罗斯族聚集区的战争中得以强化。 战争爆发之后,尤其是乌克兰政府和军队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意志之后,整个欧美社会都被动员起来支持乌克兰,虽然没有欧美政府的直接参战,但是政治道义、舆论动员、信息情报、后勤物资以及军火装备等方面的支持都开始动员起来了。 上述因素是乌克兰政府军能够展现出一定抵抗能力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这场战争的人心向背如何? 站在外人的角度看,乌克兰人民处于非常可悲的境地:苏联垮台之后,统治集团是非常腐败的一批官僚政客,而之后通过“颜色革命”和多轮选举替换上台的,则是一批心向西方的以犹太人为主的投机政客,其中很多人甚至持有美国护照。 从这个意义上,今天的乌克兰已经不属于乌克兰人民,它早已被外人“窃取”了。如同股市黑庄控制了一家上市公司,不仅要掏空其自有资产,还要加足杠杆贷款筹资,然后把现金全部弄走,把坏账留在公司。 今天的乌克兰人民不是自己国家的主人,而是别人赌桌上的筹码。他们被人称作“欧洲子宫”。今天有很多跑到西方各地的乌克兰难民,未来还会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和器官来求生存,法国巴黎郊区的布隆尼森林和荷兰的红灯区必然会出现新的“商品”女郎。
反而是俄罗斯政府和军队,由于还存在对美好苏联时代的怀念,因而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拿乌克兰人民当自己人看,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军车和坦克车队在乌克兰遵守红绿灯,并在平民拦车的时候停车纠缠,才会看到决策者努力避免平民伤亡和建筑损失,才会看到俄军各种投鼠忌器的“窝囊操作”。 俄军更讲政治,普京把“争取人心”的政治考量放在了军事便利之前,他的选择是多付出数千俄军士兵的生命来换取乌克兰(表)兄弟的回心转意。但是他们目前面对的不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觉悟群众,而是被30年政治催眠后敌视俄罗斯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大众。 自古统治者都知道政治和战争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而征服人心是很难的。能不能通过征服者的自我约束、牺牲和宽容换来人心?还是不得不要用暴力、清洗和再教育来强行改造一个被征服地区?(比如日本100多年前对中国台湾地区的清洗与征服) 这取决于决策者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而俄罗斯的这次征伐将为我们提供鲜活的经验教训。 战争未来将会如何演进? 所有的战争都存在很大的赌博性质,从没有必输或者必赢之战,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偶然性因素可以严重影响最后的结局。 俄乌战争最终鹿死谁手,目前还未可知。但是总体上讲,俄军还占有一定优势,只不过赢得战争达成目的的整体代价和作战时间,都可能远远超过普京最初的设想。 理由是,俄方掌握着制空权,而乌克兰政府军在美欧的支持之下则掌握着信息优势和国际舆论优势。有了制空权,普京可以大规模调动他的陆军而不那么担心被突袭或者包抄。 但是他又“投鼠忌器”,无法像欧美军队在中东作战时那样大规模地火炮洗地、拆城拆楼。因此,只能是慢工出细活、钝刀子割肉了。 乌克兰军队正在陆续获得欧美资金、军火乃至雇佣兵、志愿兵的支持补给,近期组建的外籍军团据称已经达到1.6万人。我对这个数字存疑,但是如果战争持续3个月以上,这个数字是可能实现的。所以,俄方有必要切断乌克兰西部边境的外部补给通道,但是到目前为止,外部补给通道仍然是通畅的。 俄方高层明确地发出了“核威慑”,目的是确保北约国家不敢直接下场助战。从这两天的信息来看,欧美政要也显得有点冷静了:美军的战略武器演习有意推迟了,拜登政府在对策讨论中担忧是不是过度刺激俄罗斯了;欧洲社会也陷入了某种程度的恐慌,奥地利等国的药店里的碘片脱销了。 这些现象说明“战略核威慑”的确是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俄方的战争目的,应该是通过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比如歼灭其主力部队,逼迫乌克兰政府投降,签署炮口下的和平协议,确认乌东俄语地区或至少是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个共和国的独立,并让乌克兰承诺永不加入北约,保持对俄友好或者中立。
然后普京就可以“班师回朝”,宣布胜利了。如果是这种解决方案,那就相当于1939年苏联与芬兰战争的重现,惨胜也算胜利,对于普京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安排。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俄军用几个月的时间歼灭了东部的乌克兰军队主力,乌克兰政府和忠于他们的一部分人民也未必愿意投降,在西方的道义、物资和人员支持下,乌克兰中西部将陷入某种形式的“游击战”或者“平叛”作战状态。 这就类似于1812年拿破仑出征沙俄,他以为通过战略决战击败沙俄军队主力之后,法俄之间再次签订共同对付英国的同盟条约,即可胜利“班师回朝”了,没有料到俄方坚壁清野,不惜一把大火烧毁首都莫斯科城,也要把法军冻死在冰天雪地中,导致拿破仑带去的70万大军仅有3000人活着回国。 还有一层不确定性是,如果战争迁延日久,美欧对俄制裁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痛苦累积下去,那么俄罗斯政府的稳定性和总统本人的人身安全,也是有可能出问题的。这种场景下,就有可能出现乌克兰军队反攻俄罗斯的奇观。 据生活在莫斯科的华人所反馈的情况来看,俄罗斯人目前对普京出兵总体上是支持的,跑出来游行反战的仅仅是少数亲西方的知识分子,而且小规模的反普京游行在俄罗斯其实并不是新鲜事。 但是对于制裁带来的货币贬值、通胀上升(目前仅仅是开头),民众也是有一定情绪的。近期的民意调查来看,这场战争的爆发,使得普京和泽连斯基两人的支持率都有所上升。 但是,这场战争最终究竟是会延续和巩固普京的“政治生命”,还是普京自己戳破自己的政治神话,而将泽连斯基从一个“政治小丑”烘托成欧洲英雄?关键要看乌克兰和俄罗斯国内的国民政治意志,谁更能忍受战争和制裁带来的痛苦。 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意味着什么?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对俄关系?这场战争必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必须放在大体服从“丛林规则”的世界政治史的大背景中,才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具体说,我认为应该从中美苏(俄)三角关系的历史演进,来理解这场战争。 二战结束以来,真正具有全球战略玩家地位的,只有美苏(俄)中三家。其它各方,要么不具备参与全球大棋局的国力(比如印度、巴西等地区大国),要么不具备参与的政治意志和主体性(比如德国、日本、欧盟)。 中国从这个大三角关系中的最弱者,如今已成长为综合国力排行第二的玩家,到本世纪中叶,如果不犯颠覆性错误的话,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首要角色。 简单回顾一下二战后70多年的三角关系演变史,有助于我们跳出朴素的善恶评价,而以现实主义的思维去理解中美俄之间的恩怨离合:1950年代,中国一边倒,倒向苏共,对美欧在亚洲的政治和军事冒险实施了坚决的军事斗争,通过朝鲜战争和抗法援越等战争,为亚洲红色事业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功和对外征战的接连胜利,让我们自己头脑难免发热,内政外交都逐渐变得左倾激进,于是到了1960年代,中国“两个拳头打人”:左手打苏修,右手打美帝。 而到了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爆发边境冲突,苏军遭遇伏击吃了亏,于是苏联照会美国说,“8年前,你们曾经有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议,美苏双方共同出击用核弹摧毁中国战略武器基地,我们当年曾经拒绝,现在愿意考虑合作”。 而有趣的是,这次轮到美方拒绝苏联了。关于这段历史的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郝雨凡教授20年前根据美苏解密档案写的学术论文。 从1968年开始,毛泽东同志亲自策划了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向,最终带来中美之间的和解与战略协作。基辛格、尼克松先后访华,美军得以撤出越南战争的泥淖。 小平同志于1979年农历春节访问美国白宫,之后不久便有了第三次越南战争,也就是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打退了苏联阵营扩张主义的嚣张气焰。 到苏联末期,中苏关系缓和,但是中国同西方的关系开始出问题。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1990年代,中俄战略接近,划清领土争议,双方在许多战略和全局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到了最近的10年,中俄关系成为背靠背、肩并肩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当然,如果熟悉现代国际关系史,人们不难意识到,今天的中俄关系其实是无法跟1950年代初的中苏关系比的,毕竟那时的中苏之间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那时的中国人憧憬着“苏联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从战略与安全的角度看,今天的中美俄三角关系,其实仍然是当年的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延续。 我们仿佛回到了1950年代,北京和莫斯科背靠背、肩并肩地面对西方同盟体系,但是与当年不同的是,这次是北京而不是莫斯科居于强势地位。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谁被孤立,谁就会遭遇大战略困境和国运的“崩塌”;谁能让其它两方处于敌对关系,而自己居中调停,那么谁就能处于左右逢源的主动地位。 毛泽东同志和其他领导人们曾经反复研讨大三角关系,华盛顿、莫斯科和北京搞战略研究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曾在文章和著作中明确写出来上述定论,但是,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执政者被胜利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冲昏了头(也有观点认为美国是被其军工复合体的特殊利益给绑架了外交政策),他们以历时30年的傲慢与扩张,亲手把中俄再次捏到一起。 所以从大三角的维度来看,今天的俄乌战争与70年前的朝鲜战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当年苏联需要自己的盟友中国帮忙出面打一场战争,以便为自己争取埋头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中国付出巨大的生命和财务代价,捍卫了同盟的战略缓冲区。 但是美国战略圈意识到,在朝鲜半岛与中国纠缠,其实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同样,今天的美国决策者和战略圈也明确地强调,美国绝不能直接卷入俄乌战争,当今美国的真正战略对手是中国。 从现实主义的“三角博弈”逻辑来看,如果甲乙丙三方实力由大到小排序的话,实力居中的玩家乙的生存概率是最低的,因为它被锁定在甲乙之间安全两难(security dilemma)之中无法脱身,而“甲”总是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去诱惑“丙”与之结盟去对付“乙”。 反过来,国力居于第3的玩家“丙”,却享有一个巨大的结构性优势,那就是无论他挑衅谁,都不会受到真正的惩罚,因为另外两家都把对方视为首要威胁。 老三“丙”在甲乙眼中的“较小威胁”特征,赋予“丙”以行动自由和安全,从而使得它的生存概率不仅大于老二“乙”,甚至大于实力最强者“甲”。 中国之所以能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阵营之间纵横捭阖而未遭败绩,便是得益于这样一种结构性优势;俄罗斯今天便具备了这个结构性特征的庇护。普京前年曾经公开说出“坐山观虎斗”一语,说明他对自身的结构性地位有清晰的觉察。 当年的苏共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将中国留在自己阵营或者保持中立,因而在小平同志访问白宫的短短12年之后,苏联崩盘瓦解。今天的中国如果要摆脱实力地位和权力结构所注定的不利地位,就必须在对俄关系中展现出当年的苏共决策者所不具备的那种智慧和肚量。 2019年10月中旬,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米尔斯海默教授,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做了一次学术讲座,我是主持人。 讲座结束之后,我送他出门路过明德广场时,与他在共和国七十周年纪念的大花坛前合影留念。他一边握着我的手、对着镜头微笑,一边跟我说:“你信不信,十几、二十年之后,美俄会联合起来对付中国?” 我告诉他:“我也算是现实主义者,我认为你说的这种场景确有可能出现,但是我更相信事在人为,因为社会科学的所谓规律并非注定的,别忘了,我们人是有认识能力和选择空间的。” 如何理解美国和欧洲,在这场战争中的利弊得失? 许多人将这场战争理解为美国的阳谋,是美国在用乌克兰作为诱饵逼迫俄罗斯陷入战争泥淖。我认为这种看法虽不能算错,但是可能简单了点,因为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主体叫做“美国”。 拜登总统、民主党精英们以及与他们联系紧密的军工复合体、犹太资本势力和情报势力,与乌克兰政府之间的确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能从中获得各自想要的好处。 对于拜登政府而言,最重大的利益是内政与选举利益。由于俄乌战争的爆发,普京领导的俄罗斯政府同西方的关系急剧恶化,美国民主党和国际资本所控制的全球主流媒体在美欧大众中掀起一轮对普京本人及其政权的“妖魔化”。 这种政治舆论氛围,对于正在为共和党议员的中期选举积极助选、并为2024年大选热身造势的特朗普而言,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打击手段,因为众所周知,特朗普毫不讳言他对普京的崇拜和欣赏,并以与普京的特殊关系为荣。 因此,并不奇怪的是,唯一支持特朗普的美国主流电视台FOX新闻,对于俄乌战争的态度明显有别于其他美欧媒体,而共和党背景的战略家则反复出来公开表态,俄乌战争的根源在于美国的对俄政策。 从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俄乌战争有效地离间了欧俄尤其是德俄之间的能源和经济合作关系,无论是欧元还是俄乌两国的货币,都出现了大幅下跌和资本外逃。 欧洲同俄罗斯之间的敌对情绪,破坏了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推进,因为“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本质是激活欧亚大陆的内在联通与共生,摆脱海洋霸权的离岸制衡。
但是,值得观察的一个新动态是,这场战争正在刺激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政治与安全神经,他们开始考虑重新武装自己了。 以前的欧洲一体化,主要是集中在经济和货币领域,但是这些国家之间在财政上是分开的,也没有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但是新冠疫情的冲击迫使欧洲拿出7500亿欧元的共同基金来应对,这意味着欧盟的财政一体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而接踵而来的俄乌战争和核威慑,使得德国议会出人意料地同意一次性增加千亿欧元的军费开支。 这个趋势如果持续,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看到一支小而精的欧洲联军的建立,法国将自己的核武器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以某种方式同欧盟共享,从而产生巨大的地缘战略影响: 70年来的“大三角”关系,将被四角乃至五角关系(加上印度)所取代。也许,俄乌战争的最大后果,可能是让一个“以德法为核心”的数亿人口的统一欧洲大帝国,突然间崛起于欧亚大陆的西端。从而,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一分为二。 这场战争将如何影响,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 许多人以为这次战争将大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我认为未必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有许多人对人民币国际化是“叶公好龙”。 从全球资本流动来看,俄乌战争的爆发驱使大量资金逃离欧洲和俄罗斯,其中一部分逃到中国的人民币资产中,一部分逃到美元资产中。美元和人民币大涨,而其它货币走弱或者暴跌。 随着各种对俄经济、金融制裁的措施被一一提出和讨论,俄罗斯和其它潜在高风险国都在考虑多使用人民币和中国的金融支付体系作为其跨境经济活动的工具和通道,以免将来被美欧彻底卡死。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如果把自己国家的储备资金放在美国国债中,或者放在欧洲国债和金融机构中,或者换成了黄金但是仍存在美欧,甚至是以个人或者企业法人的名义持有在欧美的股权、债权乃至实物资产,那还是会存在被冻结和没收的风险。 所谓的资本自由流动和产权保护,乃至瑞士的永久中立和欧洲老牌银行的为客户保密原则,都不过是人为编造的神话而已。 在欧美政府眼中,你和你的钱其实一直在裸奔,只是一层“法治”“信用”的薄纱让你自以为穿着“皇帝的新衣”。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乃至所有带有中国背景的人的海外资产,都将充满不安全感,因为一旦将来美欧日针对中国采取类似于对俄的制裁措施,那么他们的存量海外财富将成为第一批受害者。 其实,熟悉世界政治和金融历史的人都知道,一战中期美国参战之后,德国企业和富人在美国的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很快被政府充公了,战后也从未获得赔偿。这次对俄罗斯企业和富人仅仅是故技重施而已。下次对中国富人,他们也不会有任何顾虑和犹豫。华裔富人以前之所以不相信会出现这种事,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容易被人忽悠而已。
同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外汇储备国,下边都将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十几万亿美元的巨大储备究竟该如何安放? 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王公贵族而言,一个合理的选择是把储备一分为二,一部分放在欧美日,另一部分放在中国及其主要战略伙伴的金融资产中,确保将来无论哪个篮子打掉了,自己还有一些鸡蛋。 但是中国自己将因此而面临更加巨大的麻烦:我们的储备本来就高居世界第一,如今再加上别国涌入咱们债券中的外汇储备投资,巨额的外储将进一步限制我们在欧美制裁威胁下的政策选择空间。 如果对于涌入的外汇投资不加干预,那么人民币汇率涨得太凶,不利于出口制造业;而如果要“干预”外汇市场,那么为了维持低通胀,货币政策的对冲成本极其昂贵,对此,2003-2013年的人民币升值周期,我们的央行已经充分领教过了。面对这个两难,我担心这次俄乌战争对人民币国际化,不但没有促进作用,反而可能会导致倒退。 许多人以为俄乌战争及其制裁让外国政府和个人更愿意接受人民币,因此会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但是在我看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瓶颈从来就不是别国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信任,最大的瓶颈一直是我们自己搞的各类管制,包括不让别人自由大额地买卖自己的人民币国债等。 这种改革的进程和力度取决于决策者如何理解和平衡自身内部的不同利益,如何规划中国同世界的经济关系,如何定位自己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分工地位。说到底,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出口国的货币转型为全球货币,“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中国到底是做一个“匍匐”在美联储脚下的以出口顺差和招商引资为发展之能事的典型东亚经济体,还是转型成一个愿意为世界提供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这两大公共产品的,自信地与美国并立于世界经济舞台中央的,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型经济体? 前一条路,是东南沿海的出口工业部门以及相关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所熟悉和偏好的道路,尽管空间越来越逼仄;后一条路,则是要“走美国人的路,而让美国人无路可走”,走通了就是新时代的康庄大道,走不通则是历史轮回的狭路相逢。 所以,究竟这场战争带来的制裁对人民币国际化是促进还是倒退,关键看我们自己对内部利益的取舍平衡,和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战略定位。在今年年底的重要会议即将到来之际,人们实施保守决策的概率偏大。 这场战争,将如何影响各种市场价格? 在2月24号战争开始之前3天,我曾经向夫人申请了一笔资金,并专门挑选了几只黄金股和军工股,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在临下单之际,我合上了笔记本电脑,因而至今空仓。 “事件套利”(event driven arbitrage)的风险在于,你无法预估事态会发展到何种烈度,你也无法判断你所预期的事态究竟将在何时发生。我在最后时刻合上笔记本电脑的事实说明,我对俄乌战争的预判不够精确。 同理,下列分析属于我的思想实验,所做判断供读者朋友批判,也供我自己将来对照回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月24日开战之后的10天内,美元、人民币保持强势,黄金、原油都大涨。欧洲股市受到的影响较大,而中美股市受到冲击较小,当事国俄罗斯索性把股市关了,免得大家人心惶惶。
未来,美元指数短期内应能惯性上冲,可以挑战100大关。但是考虑到美欧对俄制裁不太容易如目前市场所预期的那样不断加码,故我并不认为此趋势可以持续,未来较大概率是继续在90-100之间来回震荡而已。
布伦特原油的价格此刻约为120美元/每桶,已经到了历史高位区域,考虑到美国、欧洲和中国经济增速今年都不可能太高,未来半年内原油价格的下行空间远大于上行空间。 美国的页岩气和页岩油其实是存在产能扩张空间的,只要拜登政府在绿色环保政策的执行上适度纠偏就行。此外,通过外交手段鼓励中东地区多出油,也是把能源价格压下来的好办法。能源价格一旦见顶,美国国内的通胀预期就可以稳住了。这对于拜登政府在今年第四季度的中期选举意义重大。 而关于美国的加息问题,我一贯认为会是“雷声大、雨点小”,主要是用来说说而已,不能真干的。俄乌战争将进一步限制美联储加息缩表的空间。 黄金价格此刻为1970美元/每盎司,未来掉头向下的时间可能会早于原油。因为俄罗斯手里有1300多亿美元的黄金,打仗很花钱,手头的外汇如果花完了,或者金融资产被冻结了,接下来就得卖黄金。市场已经有人预期到这一点,所以将来会有人主动针对俄罗斯而做空黄金。 而且从基本面来看,近年来中印两国的黄金消费比较低迷,年轻人不再喜欢黄金饰品,而长久以来黄金所拥有的避险功能又被数字货币所部分取代,因此不能对黄金太过乐观。 粮食价格则有待观察,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产粮大国,新冠疫情叠加战争影响,可能带来较长时期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引发边际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一轮大通胀。而在很多不富裕国,粮食价格大涨驱动的大通胀,往往意味着新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以及它们的货币汇率暴跌。
总之,只要这场战争不在东亚地区引发连锁共振,那么它对各类投资品的价格冲击将是短期脉冲式的,而不是根本趋势性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真正重大的衍生伤害是在全球外围地区。(来源:正和岛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东升)
俄乌局势不是会不会引发经济危机 而是大概率会出现
【研究员】:wh
以这样的一种“不讲武德”赤裸裸掠夺的方式完成对欧洲和俄罗斯的“剪羊毛”,只能说,帝国主义和100多年前八国联军并无根本区别。所以最终这场危机将会落幕,而且大概率是和美国支持的现政府谈判结束。美国通过虚构的北约东扩到乌克兰这个筹码,最终换到的是一次至少几千亿美元的欧亚大陆财富掠夺。
【博览财经特稿】俄乌这场战争已经打了半个多月,这篇短文探讨一下这场战争是否会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 俄乌战争当前复盘 从军事角度,这场战争离结束不远了,一个月内会有分晓。这是因为打仗就是打后勤,乌克兰军队的后勤已经支撑不到一个月,而西方各国信誓旦旦在电视上要给乌克兰军队提供的各类援助大家听听就好了,口惠而实不至,根本就不可能运的过来。 继保加利亚等几个东欧小国早就否认将为乌克兰提供俄制战机后,作为北约盟国的波兰,宣布你美国不是要我的战机吗,可以,所有仓库里的米格-29战机,都直接运到美军所在的德国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所以,就看美国有没有本事把战机送到乌克兰去了,总之别把波兰拖下水。 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经在接受美国ABC采访时表示,他对加入北约已经不再纠结,甚至对乌东的两个共和国的问题和俄罗斯寻求对话,找到让这片领土如何存续的妥协方案。 俄乌战争结束形式 泽连斯基有两条路,一是代表当前的政府谈判,找到结束这场战争的方案。二是被俄罗斯推翻,到西方国家成立流亡政府,而乌克兰被俄罗斯扶持的傀儡政府取而代之。 我们猜从普京的角度,他会希望哪一种?恐怕他希望的是第一种,毕竟泽连斯基是乌克兰民选出来的合法总统。泽连斯基如果能签城下之盟,完成乌克兰中立化和去纳粹化,那俄罗斯是可以继续跟这个政府打交道。 如果是第二个方案问题多多,扶持傀儡政府容易,但俄军只要撤军之后,傀儡政府在乌克兰是否能站得住脚是一个大问题。俄军不撤军,俄罗斯就需要空耗国力,俄军撤军,傀儡政府的首脑可以随时被乌克兰的反俄分子暗杀。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普京将不会拒绝与泽连斯基会面讨论具体议题,这就代表了普京还是希望能走第一个方案,但第一个方案的的难度也很大,因为泽连斯基的背后还是美国。 美国媒体已经爆料出来泽连斯基在纽约有一个亿美金的存款,还有价值3000万美金的豪宅。泽连斯基要是不听美国的话,就不怕分分钟美国把他当做“乌奸”没收他的全部财产吗。 所以归根到底,谈判不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谈判,谈判最终还是和美国的谈判。乌克兰的谈判节奏归根到底是配合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操控的节奏,是配合军工复合体和华尔街利益集团的胃口。 俄罗斯军事胜利并不难预计,难的是从地缘危机角度来说,离结束还没那么快。就像观看一部电视剧,局势可以忽好忽坏。提醒大家的一句话,不要看他们怎么说的,要看他们怎么做的。美国在忽悠欧洲各国抛弃俄罗斯的各种债券和资产后,一转手华尔街就在最底部的白菜价完成了抄底,甚至不允许散户参与进来,直接把所有俄罗斯相关的ETF或者ADR等产品都清盘下架。 以这样的一种“不讲武德”赤裸裸掠夺的方式完成对欧洲和俄罗斯的“剪羊毛”,只能说,帝国主义和100多年前八国联军并无根本区别。所以最终这场危机将会落幕,而且大概率是和美国支持的现政府谈判结束。美国通过虚构的北约东扩到乌克兰这个筹码,最终换到的是一次至少几千亿美元的欧亚大陆财富掠夺。 石油,黄金等走向探讨 当前的金融市场是赤裸裸的操纵,当拜登号召要禁止俄罗斯石油之后,石油黄金价格创新高。随后阿联酋愿意增产的消息一出,石油价格又大跌12%。 在港A股市场,当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威胁要制裁“中芯国际”等不配合美国制裁,继续跟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企业,市场迅速传出挪威主权基金抛售股票的传闻,带来市场大跌。 实际的情况是,俄罗斯占美国进口石油只有3%,而美国自己是能源自给自足的国家,所以拜登的这一制裁只是推高油价,但不会影响美国自己国内的能源供应。而英国已经表示要到2022年底才英国宣布2022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至于欧洲更是明确表示反对制裁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至于雷蒙多威胁对中国企业的制裁,那大家就当个笑话听听就好了。 这一切为的都是价格操纵,通过真假消息来配合华尔街进行收割。在解读一些信息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华尔街的意图,比如当投行说石油将拉到200时,实际能拉到的价格我们要打个折,恐怕也就是150,160。 当前美国的石油平均价格已经超过4美元一加仑(一加仑4.5升),而加州洛杉矶已经有地区汽油价格超过7美元。反复谈“限制条件”时,也要理解美国人的民生也是一个限制条件,如果石油价格真的拉到200,那恐怕美国老百姓就要上街造反了。 实际上,当前的石油价格完全是美国故意操纵的,美国完全有打压油价的对冲手段,包括伊朗谈判等。本来伊朗谈判已经传出和谈成功在望,结果前些天莫名其妙又被延后。所以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 我是不太相信油价会被拉到200,这一切都是设计好的剧本,华尔街拉到一个中间价格之后,然后可以提前备好空头子弹,然后迅速释放利好消息,再把油价打下来,完成收割。 至于黄金,那是另外一个逻辑。俄乌危机带来的全球供应链紊乱,粮食危机等将会造成更多不可控的地缘风险和经济衰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无法遏制的通胀。像黎巴嫩这样的小国,粮食价格已经上涨1000%,如此夸张的涨幅不仅是俄乌战争引发的小麦短缺,也包括了燃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全球物流成本的增加,然后导致所有环节的商业成本都会增加,最终引发经济衰退。 除粮食危机,还有加剧的芯片危机,乌克兰是惰性气体氖气氪气的供应国,占全球氖气产能的70%,目前看,未来一年的供应都很难得到缓解,引发更大的价格上升,然后传递到终端的消费产品涨价。 所以黄金价格固然会随着俄乌局势放缓而回落,但恐怕牛市的初期才刚刚开始。 在拜登的骚操作下,加密货币也加入了政治正确,美国加密货币交易平台Coinbase封了25000个俄罗斯用户的钱包,理由是响应美国政府对俄国的制裁。这将进一步强化黄金才是真正避险资产的地位。 经济危机是否会出现? 不是会不会出现的问题,而是大概率会出现的问题,因为这实际上就是当前美国要的结果,也是导演这一场大戏的最终目的。 因为“加息”只会让美国股市自杀,加息的前提是美国有增量财富的涌入,特朗普2018年的加息,是因为他签署行政令让跨国公司一次性以8%的汇率把海外的钱存回到美国,叠加减税的效应,那一次美国回流了4000亿美元。 这一次美国的玩法是从地缘危机角度来搞回来支撑美国的海外美元,而且只有发生经济衰退才能真正解救当下居高不止的通胀,也只有经济进入衰退,美联储才可以名正言顺的放弃所谓今年加息缩表带来的紧缩政策,重新走向宽松。 当俄罗斯被踢出SWIFT系统之后,欠欧盟的千亿美元外债俄罗斯表示无法偿还,当欧盟对俄罗斯飞机关闭领空后,要知道俄罗斯的近千架飞机,多数都是从欧盟租的,而且所有权在银行,现在不仅是飞机租金付不了,银行连保留财产都做不到。 大家可以想想这背后的潜在窟窿会有多大?这场战争如果拖而不决,如果欧洲和俄罗斯无法快速回到正常的轨道,那欧洲金融体系将会崩溃,严重的经济危机将会到来。而这时候,美国就又可以愉快印钞了。 对俄制裁是对全球化最大的打击
俄罗斯已遭受到各种经济形态的“排挤”和“脱钩”,可能在短期内是不可逆转的,俄罗斯可能成为全球经济的新“洼地”。 全球化是世界观、产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换,并实现国际整合的过程。全球化直观的表现在贸易、投资及人员的跨国流动,即人、财、物、智、服务的全球互联互通。 全球化自上世纪70年代规模性地展开,到目前,各国基本获得了与本国实力相匹配的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贸易与投资和评论一度成为经典的理论,但问题是人类避免不了战争。在和平时期,全球化的挑战主要来自过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壁垒、经济民族主义等;在战争期间,全球化面临新的阻力,战争导致的国家怨恨及人为带来的市场切割会损害全球化预期。 与此前苏联受美国经济制裁、贸易禁运不同,苏联在华约内部的经贸还可圈可点。尽管美苏存在安全竞争,但事实上,苏联与美国的谷物贸易是一直保持热度。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全球主要跨国公司对一主权国家的密集制裁和排斥,导致全球化受挫。实际上,全球化并非完全按商业逻辑展开,还需按大国的安全需要和联盟集团利益进行。当商业逻辑不符合大国竞争需要,跨国公司就可能成为制裁对手国家的先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地与特定国家做出切分,甚至可以在较短时间达到战争所达不到的目的。 制裁俄罗斯更像是21世纪的“大陆封锁政策”。看似不带任何政治符号的跨国公司其本身承载了相当的政治符号。或出于母国政府政策,或出于跨国公司领导人政治好恶,或出于实际的市场竞争以及对风险的恐惧,美国影响下的欧洲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执行相应的制裁计划。俄罗斯已被全球化主要控制力量所排挤,包括美国政府在内,不仅在明面上堵住俄罗斯对外经济流通的所有要素,亦在严格防控俄罗斯政府采取“暗金”进行秘密支付。 在经济依存环境下,俄罗斯也预备着反击。普京在3月1日签署关于保障金融稳定补充临时措施的总统令,对与“不友好国家”人员间进行提供卢布贷款、开展证券和不动产交易等经济行为做出监管限制,并要求自3月2日起,禁止携带按当日俄央行官方汇率折算的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外币现金出境。俄《生意人报》在3月2日报道称,俄政府试图通过特殊措施留住外国投资者。受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影响,一些跨国公司宣布撤出俄罗斯或冻结在俄新项目的计划,自身也因此蒙受损失。甚至连麦当劳、肯德基等老牌在俄外企业也关门闭店。最近,普京责令修改了新的反制措施:用被制裁前的卢布进行还债;停止支付西方科技公司专利费;针对“不友好国家及实体”实行出口管制。对此,美国升级了相应的制裁措施,威逼包括中国中芯国际在内的企业停止向俄罗斯出口芯片,否则将面临制裁。 俄《消息报》3月1日援引多名俄商业界人士的观点称,俄政府临时限制外国企业退出俄罗斯市场的措施,实际上是冻结外国企业在俄境内的资产,从而使外国投资者继续在俄罗斯开展业务。文章指出,此举旨在保护本国资本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通货膨胀。在冲突缓和后,相关限制措施可能得到调整或取消。俄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专家米特拉霍维奇认为,现在外国公司离开俄罗斯并不容易。一些能源外企原本想抛售在俄资产,但最终方案可能是以折扣价出售给俄罗斯公司。俄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专家杰列基娜认为,外国投资者从俄罗斯项目中撤出破坏国际商业环境,并将付出声誉成本。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流通,但在意识形态以及安全压力下,企业必须站队。相比一些西方企业选择“脱俄”,不少韩国企业表示无法抛弃俄罗斯市场。韩国《亚细亚经济》3月2日报道称,目前LG电子在莫斯科的工厂仍在正常生产家电,附近的三星电子工厂也在正常生产电视机。持类似态度的还有日本企业。据日本广播协会(NHK)网站3月2日报道,本田决定暂停向俄罗斯出口轿车和摩托车。本田在俄罗斯没有设立工厂,而丰田和日产在俄罗斯的工厂仍正常运转,只是面临零部件供应困难。一家日本汽车巨头的负责人坦言,“一旦库存耗尽我们只能停产。”制裁俄罗斯是全球性的行动,哪怕是中国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也执行了屏蔽俄罗斯两大官媒播报的行动。在全球化时代,群体性的投资和贸易、产业链的剥离带来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俄罗斯这一全球化“洼地”吞噬的不仅是现实的财富也包括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 金融指数市场是反映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指标。MSCI新兴市场指数是全球股市交易员最重要参考及基准之一,MSCI表示,将把俄罗斯股票从其受到广泛跟踪的新兴市场指数中剔除,并警告称,该国股市已变得“不可投资”,这是对俄罗斯上市公司的重大打击。目前看,俄罗斯已遭受到了各种经济形态的“排挤”和“脱钩”,这种排挤可能在短期内是不可逆转的。俄罗斯这一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的新“洼地”,导致供应链受阻,多边债务恶化。当战争开启,国际化所依托的契约和国际法都成为空洞的废纸。普京采取经济政策的重点之一在于开放原苏联国家高度垄断的经济门类,吸引国际资本开发,然而近20年的经济成就,只因普京的军事行动而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完全走向失败。 理论上,俄罗斯广阔的国土蕴藏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自然财富,其优势无任何国家可比拟。但从一个全球重要的原料产地及市场,在短期内即被代表主流的全球跨国公司所抛弃,这是俄罗斯国家的悲剧。这表明,尽管战争这一涉国家内政和主权的权利属于国家,但每一个国家都可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原子,只有原子不发生激烈“碰撞”,才可能有全球化的平稳互联互通,而一旦发生原子碰撞那特定原子有可能面临结构性孤立和排斥。 如果说全球化发生逆转的话,第一大事件是新冠的全球扩散蔓延;第二个事件是跨国公司对俄罗斯的制裁。前者是自然力量催化,后者是人类基于地缘政治而制造的怨恨和恐慌,而这一切都带来了普通民众福利的受损。此番看,国际商业与俄罗斯的关系破裂表明商业是可以切割的,贸易并不能完全带来国际和平,商业的相互依赖不必然导致国家在安全领域的信任。此外,各类联盟、跨国游说势力都可能导致市场的分割和撕裂。 普京认为,对俄罗斯的制裁相当于对俄宣战。但全球主要跨国公司、国际组织远离一个国家时,一定是将这个国家作为“文化他者”和市场“另类”。不少跨国公司在普京政府的威慑下毅然决然放弃俄罗斯市场,切割业务。战争带来的外溢效应目前最直接的是难民潮流向欧洲的波兰,分散到其他各国,现统计已有超百万的难民流向欧洲。这与此前叙利亚难民入欧不同,欧洲国家对乌克兰难民抱有极大的同情,但难民与本地民众的冲突在所难免,相关的责任划分又可能导致欧盟内部冲突,或影响区域经济进程。 美国领导了这场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对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经济制裁,并调整相应的外交政策。拜登政府开始重视南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出于现实考虑,近期与委内瑞拉等国家的关系在转好。客观讲,美国本身是一个重要的能源生产和出口贸易大国,对委内瑞拉外交关系的调整,意味着美国经济外交将会有一个巨大的转变,这对全球化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转向。 疫情下,原本混沌的全球化目前正在走向破裂。由于军事冲突,未来的全球化分裂与合并、冲突与协作将并行。全球化的去中心化及原子化趋势端倪已现。由政治威胁和军事威慑撕裂的地缘政治也将撕裂了全球化。政治精英并不会因为策动战争和施加制裁而减少福利,而普通人却在为全球冲突和全球化逆潮付出不等的成本。(源自:丁辰灵(ID:ding_chenling)、FT中文网 作者:丁辰灵、布莱恩•黄、王英良)
人物广角
李嘉诚忙“跑路” “豪门逆子”也没闲着
【研究员】:wh
目前来看,李泽楷的“商业帝国”涉及科技、媒体与电信、金融服务及地产三大行业,持有的上市公司包括2家港股公司电讯盈科、盈大地产,和2家美股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Bridgetown Holdings、Bridgetown 2 Holdings。富卫集团此番上市后,将成为李泽楷旗下第5家上市公司。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李嘉诚忙着卖英国的资产,他儿子李泽楷也没闲着。与港姐郭嘉文交往5年被传分手后,李泽楷与“大马女神”林宣妤又曝出绯闻,这对于有10几个绯闻女友的李泽楷来说,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有人戏称,与梁洛施分手后,“小超人”李泽楷,集中精力干的两件事,其中一件便是寻觅红颜知己,另一件则是扩充商业版图。 近日,李泽楷在商界也有大动作。目前,他正携保险公司富卫集团,向港交所发起冲击,如果顺利,这将成为他旗下第5家上市公司,李泽楷横跨地产、保险、电讯等行业的“商业帝国”也浮出水面。 如今,距离当初分家已整整10年,作为拿钱出走的“豪门逆子”,李泽楷的财富还有望超越他老爸吗? “豪门逆子”的家族关系谜团 作为“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却被称为“豪门逆子”。他与李嘉诚的父子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非常紧张。 李泽楷1966年出生在中国香港,他有一个大他2岁的哥哥李泽钜。李泽楷13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到美国加州,享受精英教育。17岁时,李泽楷进入哥哥就读的美国斯坦福大学,那时候,他就没听从父亲的安排选专业,而是学了自己喜欢的电脑工程。 学生时代,李泽楷自己打工赚生活费,故意不用父亲在银行给他存的钱,后来甚至把这些钱连同利息都还给了父亲。李嘉诚经常跟别人说,自己对这个小儿子束手无策,“他14岁时,我就管不了他了。” 事实上,李泽楷一直都在努力摆脱父亲的影子,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独立于父亲。而李泽楷与父亲的矛盾公之于众,是因为有次李泽楷生意遇到困难,李嘉诚打算帮儿子解围,但李泽楷并不领情。 事情发生在2006年7月,当时,李泽楷以91.6亿港元,出售旗下电讯盈科23%的股份给投资银行家梁伯韬。但没成想,梁伯韬其实是李嘉诚派去的,股份最终落到了李嘉诚的私人基金手里。知道此事后,李泽楷发动公司小股东投反对票,最终否决了这次收购。 后来,到2012年正式分家时,沉稳持重的哥哥李泽钜接手了家族的生意,叛逆的李泽楷直接拿钱走人,之后独立打拼。 而每当有人以“李嘉诚之子”称呼他时,李泽楷都会大光其火,以至于他的秘书一度不得不事先提醒记者,在采访中不要提及李嘉诚的名字。 其实,对于李氏父子恩怨,香港传媒界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据说,李泽楷因为母亲的去世,与父亲的关系降至冰点。
当初,李嘉诚从穷小子一路逆袭成首富,与大家闺秀出身的表妹庄月明结婚,生下了两兄弟,小儿子李泽楷对母亲的感情一直很深。 然而,1990年1月1日,58岁的庄月明新年猝死,死因在坊间出现多个版本。有报道引述当时警方电台纪录,说庄月明因服用过量药物致死,但这一说法被李家否认。李家对外宣称,庄月明因心脏病发抢救不治身故。 而这场悲剧发生后,表现最为激动的就是李泽楷。一位当年参与该事件报道的媒体曾透露,“庄月明去世后,李泽楷就迫不及待地从家搬到酒店里居住。”可见,庄月明的离奇猝死,激化了李泽楷与父亲的矛盾。 后来,李嘉诚与“红颜知己”周凯旋交往,更加令两人的父子关系雪上加霜。那时,李嘉诚被记者问到会否再婚时,李嘉诚暧昧地回答“这个是个人问题,没有道理要答复”,又说“或者有一日我会改变主意”。 后来有人猜测,或许是受上一辈影响,李泽楷才一直坚持不婚主义。几十年来,李泽楷感情生活倒也多姿多彩,他明面上的绯闻女友不下10个,其中最出名的非女星梁洛施莫属。
2009年-2010年,梁洛施两年为李泽楷诞下三子,但却始终未能嫁入豪门。2011年2月,李泽楷与梁洛施分手后,绯闻女友又换了好几波。 因为总被拍到包下餐厅与女孩一同吃饭,他还被港台媒体报道“李泽楷包房选妃”,并总结道“楷女郎”均是高学历的女强人,尤喜混血儿或外籍人士。 而近期颇引人关注的是,与港姐郭嘉文稳定交往5年后,李泽楷又与“国际华裔小姐”冠军、自家旗下艺人林宣妤频闹绯闻。 “小超人”叱咤商界的爱与悔 虽然花边新闻不断,但丝毫不影响李泽楷在商界叱咤风云。因为无论眼光、手段,还是行事作风,李泽楷都颇有“超人”李嘉诚的风范,他也因此被叫做“小超人”。 1990年,刚回国的李泽楷,进入家族的和记黄埔工作。没多久,他便策划了一宗总额高达30亿美元的美国垃圾债券收购案,尽管最后买卖告吹,但李泽楷高超的财技,已经引起商界的关注。 之后,李泽楷决定在传媒领域创业,他利用李嘉诚给的1.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亿元)创建了star TV(卫星电视)。 3年后,李泽楷约见全球“传媒大王”默多克,两人在地中海的一艘游艇上谈判了2个小时,李泽楷最终把卫星电视以9.5亿美元卖给了默多克,而此番盈利超8亿美元。那时候,李泽楷不过27岁。
1994年,李泽楷成立了盈科拓展,与家族事业分道扬镳。后来,他接受采访时承认,当年他选择独立门户时,父亲曾以和黄行政总裁的职位挽留他,但被他拒绝。 创业之初,李泽楷就对保险业情有独钟。1994年,李泽楷买下了新加坡上市公司“海裕亚洲”的控股权,实现在新加坡借壳上市,并间接成为海裕亚洲旗下“鹏利保险”的实控人。后来,鹏利保险改组后更名为“盈科保险”并分拆上市。 1999年5月,盈科拓展收购了港股上市公司“得信佳”,又与“数码港”项目结合,更名为“盈动数码”后上市,摇身一变,成为高科技概念股。 之后,盈动数码的市值开启了飙升模式,股价一度从5港元,暴涨到最高约680港元,市值也一度从3亿港元飙升到1700多亿港元,最高的时候达到了5600亿港元,被奉为香港的“股市神话”。
彼时,李泽楷的身家也超300亿港元,成为香港第4大富豪,甚至有人评价称,“老超人干一辈子,不如小超人搞一下子。”这也成为他的高光时刻,后来李泽楷曾无限接近首富的位置,后又与其渐行渐远。 说无限接近是因为,李泽楷1999年就投资了腾讯。当时,腾讯的业务飞速发展,但极度缺钱。马化腾四处寻找融资,李泽楷慷慨出手,电讯盈科以220万美元的价格,买了腾讯20%的股票。 2000年,李泽楷打算以巨额资金收购“香港电讯”。为此,李泽楷决定把非核心业务全部卖掉套现。后来,李泽楷又说服百亿美元银团贷款,击溃新加坡电讯和新闻集团,将香港电讯收入囊中。 而正因为这件看似成功的收购,让李泽楷与世界首富擦肩而过。因为在他卖掉的业务中就包括了腾讯的股票。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腾讯股票涨疯了,李泽楷却完美错过了。 这也成为了李泽楷超级后悔的一件事。2019年,他接受一档访谈时表示“不止一次地可惜,那是一次极大的教训。20%的腾讯股份价值等于今天香港电讯市值100倍以上。” 很多人都说,李泽楷当年如果不卖掉腾讯的股票,以腾讯现在的体量,李泽楷就能超越其父李嘉诚,甚至问鼎全球首富。但是可惜没如果。
之后,李泽楷在商界频出手,试图建立起一个多元化“商业帝国”,但多少有些吃力,其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盈动数码和香港电讯合并,更名为电讯盈科。后来,电讯盈科下设盈大地产,主要搞物业及基建项目,投资顶级物业。 在资产管理上,2010年,李泽楷的盈科拓展从美国国际集团手中,买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友邦投资”,并更名为“柏瑞投资”。 在保险板块,由于盈科保险在上市后,股价表现一直很低迷。无奈之下,李泽楷在2007年作价35.26亿港元,将盈科保险50.48%股权,以42%的溢价卖给了富通保险集团。但李泽楷并不打算就此退出保险业,而是一直寻觅合适时机再入局。 2012年5月,李嘉诚宣布分家,长子李泽钜获得了整个家族信托基金以及大部分实业,李泽楷则获得大量现金。这一次,李泽楷知道机会来了,他带着分得的大量现金,再度杀回保险业。 2012年10月,李泽楷的盈科拓展集团收购荷兰国际集团(ING)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泰国的部门,并于2013年7月命名为“富卫集团”。 目前来看,李泽楷的“商业帝国”涉及科技、媒体与电信、金融服务及地产三大行业,持有的上市公司包括2家港股公司电讯盈科、盈大地产,和2家美股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Bridgetown Holdings、Bridgetown 2 Holdings。富卫集团此番上市后,将成为李泽楷旗下第5家上市公司。 保险帝国上市,有望改写香港富豪格局? 事实上,富卫集团自从被收购以来,李泽楷就投入了大量心血,可以说是要资产给资产,要钱给钱。 富卫集团的业务,主要以亚太地区为中心进行扩张。近6年,李泽楷为富卫集团策划了10余笔对外并购,涉及泰国、柬埔寨、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市场。 在这种疯狂扩张之下,富卫集团“变身”为资产规模超过600亿美元的全球前十跨国保险公司。按年化保费排名,富卫保险在东南亚人寿保险业市场,由2015年的第10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5名。
但并购“后遗症”也很明显,富卫集团一度面临亏损的局面。2020年及2019年,富卫集团分别亏损2.52亿美元、3.32亿美元。2021年,富卫集团实现收入11.7亿美元,净利润2.49亿美元,是近三年内首次实现盈利。这一年,富卫集团投资回报高达21.37亿美元,同比增长35.17%。 不过,作为李泽楷旗下企业,富卫集团却深受“金主爸爸”们的喜爱。近年来,RRJ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厚朴基金、华泰金控等都曾为其融资。 从近期来看,富卫集团还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分两次完成了16亿美元的融资,投资者包括国际另类投资机构Apollo旗下的一家再保险公司Athene、泰国国王为最大单一股东的泰国汇商银行、加拿大养老基金、华泰证券等。 彼时,有知情人士透露,上述融资筹集的资金将专门用于偿还富卫集团在东南亚多年扩张并购后激增的债务,为IPO扫清道路。
而早在2021年6月,富卫集团就曾打算赴美上市,原计划通过IPO最多融资30亿美元。然而不到半年,富卫保险就撤回了申请。至于为什么放弃赴美上市,有外媒引述消息人士称,主要是富卫集团考虑到中概股退市及股价问题。 在此期间,2021年9月,富卫集团还锁定了多个投资者认购总计9亿美元的股份,接近最高融资额的1/3。其中,雅典娜再保险认购规模最多,同意认购价值4亿美元的股份。 李嘉诚基金会也以真金白银表示支持,同意以上市价认购价值3亿美元的股份。此外,富卫保险的股东、李泽楷旗下的另外两家公司电讯盈科和盈科拓展分别以上市价认购价值1亿美元的股份。 如今,富卫集团转而向港交所递表,又引来极大关注。根据港股招股书,李泽楷通过其全资拥有的PCGI共计控制公司76.90%的表决权。 目前看,在业务方面,富卫集团已拿到14个牌照/许可,包括长期保险业务、人寿保险业务等牌照/许可,但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不包括中国大陆。这是因为人寿保险的牌照在大陆是获取难度最大的牌照种类之一。 但李泽楷野心很大,他并不会放弃大陆市场,他已经为进军内地保险市场暗自发力,其中就包括在上海成立代表处,以拓展相关业务关系等。
就在前不久,福布斯刚刚发布《2022中国香港富豪榜》,李嘉诚以3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71亿元)的身家延续首富位置,李泽楷则以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7亿元)位列第18位,虽然比上一年排名上升了4位,但财富值仅相当于李嘉诚的一个零头。 而赴美上市时,外界给富卫集团的估值在130亿美元至1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千亿元。如此看,若此次富卫集团上市成功,李泽楷的财富或有望达到父亲的一半,中国香港富豪榜的排名也将改写,你看好“小超人”吗?(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 作者:澍野)
社会热点
欧美收水抗通胀与中国放水保增长 最终战斗能否成功?
【研究员】:wh
在国外深受通胀困扰的同时,中国却在为GDP增长而忧心。2021年GDP增长为8.1%,但这是因为2020年受疫情影响其基数太低,两年的平均增长率是5.1%,这个数据看似也不错、但一个细节很多人或许忽视了……2021年四季度的GDP增长只有4%——除了疫情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外,中国已经有三十余年时间、其GDP增幅没有低于4%了。
【博览财经特稿】欧美去杠杆、中国加杠杆,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政策。 国外深受通胀困扰 中国为GDP增长忧心 欧美等西方国家,最近被通胀搞得焦头烂额。 美国2月份的CPI涨幅是7.9%,已连续三个月涨幅超7%、连续五个月超6%、连续十个月超5%。
其实美国并不孤单,因为欧洲的通胀同样扎心。欧元区最新月度CPI是5.8%、涨幅已连续3月超5%,要知道之前欧洲一直在为通缩苦恼,可几乎一夜之间就通胀了。美元和欧洲的通胀率,已纷纷创出40余年来的新高……上一次大通胀还是上世纪80s年代的大滞涨时代。 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墨西哥、韩国等国家的CPI都超3%,就连CPI常年徘徊在0附近、甚至负增长的日本其CPI都连续三个月超0.5%了。 在国外深受通胀困扰的同时,中国却在为GDP增长而忧心。2021年GDP增长为8.1%,但这是因为2020年受疫情影响其基数太低,两年的平均增长率是5.1%,这个数据看似也不错、但一个细节很多人或许忽视了……2021年四季度的GDP增长只有4%——除了疫情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外,中国已经有三十余年时间、其GDP增幅没有低于4%了。 在今年两会上,政府提出的GDP增长目标是5.5%左右、比去年四季度GDP增幅高1.5%,还为此把CPI涨幅设定在3%左右、而去年的CPI涨幅只有0.9%。 什么意思呢?就是政府为了保经济增长,要信贷宽松、印钞放水刺激,甚至不惜让物价上涨、适度通胀。这就是当下全球奇特的一景:欧美收水抗通胀,中国则放水保增长,同一个世界、却对立的货币政策。 美国自去年11月实施Taper……美联储每月购债规模逐月缩减150亿美元、直至把每月1200亿的购债规模缩减完毕(后来又把缩减购债量增加到200亿),相当于每月少印钱150亿美元。而最新的消息是,美联储将在今年加息3次、最早加息日就是3月中旬。 其实很多国家早已行动了。从去年开始,英国利率由0.1%加息至0.5%、新西兰由0.25%加息至1%、韩国由0.5%加息至1.25%、巴西由2%加息至10.75%、墨西哥由4%加息至6%…… 而中国却在信贷宽松:去年连续降准两次、释放资金约2.2万亿,年末又再次降低MLF/SLF/逆回购利率、直至影响到1年期和5年期LPR数值下降,甚至央行官员在记者会上还要求银行加大放贷、避免信贷塌方。为什么会这样呢? 仅凭央行的放水和收水能解决问题? 每个国家都在按照自己的国内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当然也包括是放水还是收水的货币政策,但这种国内政策会外溢、并影响到其他国家。 外溢影响的大小,主要看国家实体的强弱……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GDP占全球的近1/4,所以全球都看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但在过去全球一体化盛行的时代,各国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货币政策也较为相近……要通胀一起通胀、要通缩一起通缩,要加息一起加息、要降息一起降息。 欧美现在为通胀困扰,可谁又知道在2015年时、它们居然在埋怨中国向全球输出通缩。那时特朗普还没有上台,全球化还正如火如荼,通过物流和贸易全球商品往来、精细化分工……澳洲/非洲/拉美的原材料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国生产出各种商品、再由中国源源不断的运往全世界,廉价的商品就这样畅行全球。 享受到低物价红利的欧美不但不感谢中国,反而责怪中国低价倾销、向全球输出通缩。 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逆全球化就愈演愈烈、并在2016年特朗普上台达到了高潮,一个重要的标志是2018年中美开启的以互相加征关税为代表的贸易摩擦。由此开始,世界变得日益割裂、对立、分歧、不再同步,并向区域化和国内大循环方向演变。 世界不再全球化一体化,反而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加持下、被分隔成不同的小圈子,并具体体现在行动上。 欧美在“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下,难以管控疫情、以致后来放松/放任疫情,而中国等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下较好的管控住疫情、但却被西方妖魔为“专制”,价值观的不同引发逆全球化、又在疫情冲击下影响到物流供应链,以致中国的商品无法运往欧美、并引发通胀。 而对通胀最新的冲击则是俄乌冲突,这又是一次价值观冲突下的军事冲突,而它的背后同样是逆全球化、分裂对立下的区域化和小集团化。 西方要北约东扩,而被西方认为是集权专制国家的俄罗斯却不让北约东扩,想加入北约的前苏联国家之一的乌克兰、就这样被俄罗斯揍了。于是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制裁,而且要禁止购入它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可西方、尤其是欧洲的能源供给又很大部分来自于俄罗斯,能源是各种消费品的基础、一旦能源涨价其他商品必然涨价……这就会进一步推高西方的通胀。可仅凭央行的放水和收水能解决这些问题么? 欧美收水抗通胀、中国放水保增长,战斗已经打响 主权信用货币体系下,央行确实可以通过放水或收水来调控经济……但仅限于经济实体强、产业链完整的大国或中型国家,小国的央行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小国的国民要么大量使用外币而非本币(如柬埔寨/津巴布韦,因为本币没信用)、要么大肆印钞让物价很高但刺激不了经济。 那大中型国家的央行就是万能的、想控物价就控物价/想刺激经济就刺激经济么?NO!当生产链、供应链、物流链正常,只是由于货币过量引起的物价上涨,此时信贷紧缩或收水,才能控制物价。 而当下的欧美却并非如此。欧美通胀主要是疫情影响下,生产链和物流链遭遇重创(疫情下工厂无法开工、海外物资无法运入),造成商品供给不足才引发的,虽然有2020年放水多的原因、但主要是商品太少的缘故。 收缩货币能减少钱的数量、确实能降低物价,但要知道在钱少的同时、商品更少/生产成本更高了(俄乌冲突又引发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涨价),光靠减少钱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 如果国内生产体系完备、且有生产潜质时,通过印钞确实能刺激经济……2008年开启的印钞即是如此,在此期间高铁/桥梁/房屋被批量的建造出来、拉动了经济发展。可若生产潜力用完、该建的都建完了时,印钞放水是无用的。 高铁/高速/房屋的量都满足需要了,再建设就会闲置浪费、没有回款收益,那债务就无法归还、最终形成负担。同时没有好项目、投资不赚钱时,也没有人愿意去借钱啊、毕竟贷款是有利息成本的。这种情况下,印钞放水刺激经济就无效。 这其实就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去年的地方专项债都没有使用完毕、因为没有可投资的项目,也难怪今年初发改委催促各地抓紧上新的项目。 另外也说一个颠覆大多数人的观点:印钞放水也可以平抑物价,信贷收缩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贷款就是印钞,当贷款流向制造业/物流业时,是央妈放水了、但商品生产和供给却由此增加,此时的放水是有益于控制物价的,只有把水放贷给消费者、才会因需求增加而生产不增加造成通胀。 当信贷宽松催生资产泡沫时,大家就无心生产和研发提高生产效率,此时信贷紧缩刺破或稳定泡沫、让大家安心生产和科技创新,反而能促进经济更强更持久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效率提高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靠的是人的创造性劳动、并不是央妈的印钞放水。欧美收水抗通胀、中国放水保增长,战斗已经打响,但能否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米筐老A)
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学习德职教模式才是吸引年轻人进入的底层逻辑
【研究员】:wh
当职业教育是一种主动或者是自愿的“选择”,而且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是被“淘汰”、被“筛选”、被“挤下独木桥后”迫不得已的“兜底”。制造业的困境应该也会迎刃而解,就像老范之前说的,如果进工厂“有里有面”自然会有很多年轻人自发去。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一条“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两会建议刷屏了。这条建议来自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他表示,快递外卖行业甚至“内卷”到有研究生去竞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上班,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 这确实是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之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150万人离开制造业。 其实,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实际上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进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结果,是市场自发的选择。制造业越来越不吸引年轻人,才是最为致命的。 怎样才能让制造业更“吸引年轻人”?这是国家和企业家应该深入思考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且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的困境和转型升级。德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是我们重点学习的方向。 德国职业教育成功在“双元制” 今年两会首次把“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里,也足见政府对其重视程度。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制造业高级化”,也是我们一直提的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 我们知道基本流水线工人被机器替代是趋势,但高级技工的缺口会越来越大。除了薪资、社会地位等,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要靠完善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我们的教育改革有学习德国的倾向,尤其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更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就在“双元制”上,这个系统也已经拥有了一百多年的成功历史,可谓是他们的“国宝”。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曾在2013年新年讲话中将德国职业教育视为德国人道与成功的标志之一,为德国成为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双元制”,就是学生可以一边在学校学习文化,一边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理论实践两手抓。简单说,就是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 在德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并行的两条腿,大部分孩子小学四年级毕业就要人生第一次分流,决定要读文理中学然后上大学,还是直接走职业教育之路。而且,德国联邦政府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60%的德国高中毕业生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 近六成的学生要走职业教育,德国家长为什么不焦虑?让我们一起看看德国的职业教育优势。 1、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成熟完善,可以说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 有426种职业教育方向,不管你是修飞机、当幼师、做会计还是干油漆工等,都可以得到全面、正规、标准的职业教育。这个职业教育不同于简单的职业培训,三俩月就可以上岗,任何一个工种都要有2年到4年的正规教育。确保毕业后的工作高度专业、对口,这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也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有专门立法:《联邦职业教育法》,我们知道德国是各州自治,但是这个法律是全德通用,联邦政府每年储备4.5亿欧元预算支持,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 该法律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办教育,只要企业联办,就是让学生去公司做学徒,每培养出来一个学生,政府就会补贴给企业4000-6000欧元。 德国有200多万家企业,高达近20% 企业都参与联办职业教育,而且这企业大多是像宝马奔驰保时捷西门子博士等大中型知名企业,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的比例高达70%以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职业教育不等于出来都当蓝领工人,很多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在我们国家可能都需要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历。 同时,德国的税收和薪资制度决定了人们即便不上大学,通过职业教育也能获得一份收入丰厚、受人尊敬的工作,薪资、社会福利均有保障,也从本质上解决了家长的内卷和焦虑。 4、政府深知职业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在宣传职业平等上一直不遗余力。 在地铁等显眼的位置随处可见对于职业教育的宣传,这种正面宣传给民众心里种下一个印象,职业教育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绝不亚于高等教育。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德国制造”背后的“秘密武器”。 学习德国校企联办模式才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底层逻辑 其实,我们中国历来也很重视教育,但我们重视更多的是高等教育。是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 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更像是一种“勉强托底”,“低人一等”。而且,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出现了学历的“通货膨胀”,高校的门槛是低了,职业的门槛却高了。难道我们正在培养大批的高学历穷人吗? “学无致用”,对社会和个人也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教育或者学习的本质应该是:“学以致用”,“术业有专攻”。 既然德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我们就应该大胆借鉴,但是“拿来”的同时,要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当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高低之分,每个职业都可以得到同等尊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劳动创造自豪感。 当职业教育是一种主动或者是自愿的“选择”,而且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是被“淘汰”、被“筛选”、被“挤下独木桥后”迫不得已的“兜底”。制造业的困境应该也会迎刃而解,就像老范之前说的,如果进工厂“有里有面”自然会有很多年轻人自发去。 2021年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双减”引领教育改革,国家开始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教育,这对于职业教育这可能不亚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所以,未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德国校企联办模式,这才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底层逻辑。(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老范)
形势分析
美加息难扭转通胀 美联储问题不在于要加息
【研究员】:wh
早在2000年以后,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就进入了长期的下降通道,从2000年4月高点时的67.3%下降到疫情前的63.4%,在疫情打击下最低跌至60.2%。疫情爆发以后,美国经济遭遇了进一步的劳动力供给冲击,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美国辞职人数创历史新高。
【博览财经特稿】2021年四季度,美国实现7%的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也达到高位,2022年1月CPI达到7.5%、PCE指数达到6.1%,均为40年以来的新高。欧元区2月CPI同比激增5.8%,也刷新了历史新高,由于激进减碳、俄乌战争等原因,欧洲能源、粮食等价格出现暴涨,欧洲3月通胀恐将继续攀升。鉴于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美联储的政策已经开始转向,预计3月就可能加息,但加息能否扭转欧美的通胀形势?又将对欧美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美国加息为何难扭转通胀 由于多方面原因,美国的通货膨胀将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扭转。首先,美国前十几年积累的超发货币数量巨大,有效的货币吸收渠道都已经接近饱和,流动性向消费品和服务外溢的可能性越来越大。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跃升至2万亿美元以上之后,再也没能恢复到之前的“正常水平”。2020年疫情以来,美国出台了“无限制”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现已突破8万亿美元,比2020年初扩张一倍,比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8月扩张7.8倍。 在疫情之前,巨量的超发货币都被美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吸收,暂时没有表现为通货膨胀,但目前美国股市、楼市估值已经高高在上,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市盈率已经接近历史高点,从房价和房租的比值来看,美国楼市的泡沫化程度已经接近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股价、房价进一步大涨的可能性很小,天量的超发货币不仅难以继续被上述资产市场吸收,而且还有可能向实体经济回流。 其次,美国的劳动供给冲击将持续较长时间。早在2000年以后,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就进入了长期的下降通道,从2000年4月高点时的67.3%下降到疫情前的63.4%,在疫情打击下最低跌至60.2%。疫情爆发以后,美国经济遭遇了进一步的劳动力供给冲击,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美国辞职人数创历史新高。其中,2021年12月该国有430万人辞职,11月有450万人辞职。在疫情爆发前的2020年1月底,职位空缺数是715.4万个,到了2021年12月底,已经达到1092.5万个,增加了52.7%。劳动力短缺给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中长期看,这次短期劳动供给冲击的影响,只是未来20年长期劳动供给冲击影响的一个缩影。 第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政策和地缘政治危机不断加重。尽管美国通胀高企,但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在拜登政府上台后也没有撤销,关税成本基本都有美国消费者承担了。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国家的贸易政策已经被非理性的政治因素主导,关税、航运价格等因素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成本。同时,传统的国际分工和投资环境被破坏,严重干扰了芯片等关键中间产品的供给,例如与疫情引发的供给冲击相叠加,汽车芯片价格涨幅已经达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由此导致的价格上涨和产出缺口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2022年初俄乌战争的爆发标志着逆全球化达到了新的深度,对特定国家的贸易禁运、金融制裁、财产冻结进一步破坏了全球贸易和分工体系。俄乌两国处于世界上最古老的贸易通道上,目前通过俄乌两国的海陆空通道都受到限制,很多国家的进口商品运输成本将增加。全球前两大海运企业往返俄罗斯的船运预定已经停止,而途径俄乌的空运可能需要改道美国,途径乌克兰的中欧班列已经停运或需要改道,由此都将增加不菲的运输成本。 第四,能源原材料供给冲击正在加剧,但吸收力量已严重弱化。疫情爆发前,全球能源产业的资本开支已经持续数年下滑,新增产能本已不足。疫情造成的人手不足也冲击到油田矿山的正常生产,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出现大涨。目前原油期货价格已经突破100美元,确认进入上升通道。2022年以来,俄乌战争等地缘政治危机正在扩大,俄罗斯的能源供给很可能被排除在国际能源市场之外,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上涨的空间正在打开。 而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产油国,2022年2月上旬单周原油产量只相当于疫情前(2020年2月)的89%;精炼厂的产能利用率也只有89.8%,而在疫情之前最高曾达到96%。在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美国的原油生产商却增产乏力,成品油产能利用率也处于相对低位,加重了市场供应的短缺程度,推动了美国能源价格走高。
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食品价格指数也已经接近历史高位,俄乌战争导致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农产品和化肥等出口受阻,2020年小麦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大麦出口位居世界第三,白俄罗斯约占全球钾肥供应近五分之一,制裁可能导致全球粮食价格进入新一轮上涨。 第五,美国的供应链危机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缓解。由于港口作业自动化程度较低,疫情以来的大量集装箱无法及时处理、装卸工人因疫情等原因短缺,美国港口的货物积压现象至今仍未缓解。据报道,洛杉矶港口负责人表示,船舶积压有望在夏季缓解。根据美国卡车运输协会(American Trucking Associations)的数据,2021年,美国的卡车运输公司司机缺口高达8万名,创下历史新高。 第六,靠大量廉价中国产品抑制美国通胀的时代也逐渐走向终结。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体系,逐渐成为全球中低端工业品的主要输出国,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对美出口逐年增长,对美国CPI长期保持低位功不可没。正如中国商务部一位官员曾说过的,“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使美国在巨额‘双赤字’的压力下,得以维持比较低的通胀力,提高了美国民众的实际消费能力,扩大了消费需求”。从数据来看,中国PPI指数与美国CPI指数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商品价格对美国CPI的影响。
中国输美产品在长期内保持较低价格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充分竞争甚至过度竞争状态,为了维持美国市场份额,中国厂商往往是通过提升生产率、压低工资、降低利润率等“内卷”的方法来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汇率变化带来的成本压力。但经过近几年的产业演进和“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也逐步提高,很多行业的竞争格局由充分竞争向寡头垄断转变,寡头企业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的动力和能力都大幅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靠大量廉价中国产品抑制美国通胀的时代也逐渐走向终结。 最后,通货膨胀还具有一个特点,一旦通胀突破警戒线进入加速上行的阶段,通胀预期将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实现特征,目前看全球通胀预期仍然处于不断强化的过程当中。 综合以上分析看,长期超发的天量货币短期无法吸收,劳动力和原材料供给冲击也不会因为加息而减弱,贸易保护主义、供应链冲击带来的通胀压力也不会因加息而缓解,因此美联储即使很快进入加息周期,也难以迅速扭转美国通胀率上行的势头,美国CPI、PCE等指标即使有所回落,大概率也会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 美国经济将面临滞胀压力 加息虽然不能迅速抑制美国通胀,但是加息和缩表等操作将对消费、投资和资本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旦加息操之过急而刺破美国资本市场泡沫,进而引发经济衰退,再与高烧不退的通胀率叠加,全球经济有可能面临“滞胀”风险。 首先,美国消费者传统上就对信用卡等消费信贷依赖很高,加息将加重消费者的债务负担,抑制消费动能。2021年三季度以后,美国针对居民的财政补贴逐渐退出,美国居民部门的债务也大幅攀升。根据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美国家庭债务总额在2021年又增加了1.02万亿美元,达到15.58万亿美元,创15年以来的最大增幅。仅去年第四季度,美国家庭债务就增长了333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加息将加重消费者的债务负担,抑制美国家庭的消费能力。 其次,加息将增加美国企业的融资成本,削弱美国经济的复苏动力。从2021年三季度数据看,比疫情前(2019年3季度)实现正增长的有农林牧渔、制造业、信息产业、金融业、技术型和商业服务等产业,其特点都是自动化程度较高或者可以远程提供服务,由于劳动力供给冲击的影响,那些对现场工作要求较高的的采矿、能源、建筑、批发、零售、物流、教育、休闲娱乐等产业增加值与疫情前水平相比仍然处于负增长。
加息并不能改善劳动力供给冲击,但是加息将抬高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美国商业部门未尝债务余额达到17.71万亿美元,假定美联储将基准利率2%,美国商业部门将增加3000多亿的利息负担,并对上市公司业绩、资本市场估值带来连锁反应。 同时,美国已经数次提高并突破其债务上限,截至2月1日,美国公共债务总额为30.006万亿美元,与疫情影响美国经济之前的2020年1月下旬相比,增加了近7万亿美元。如果美联储加息,将进一步加重美国的财政负担,并提升美国债务违约的风险。 第三,加息对资产本市场估值将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刺破美股已经高高在上的资产泡沫。巴菲特曾经说过,“通胀无牛市”,其根本原因就是无风险利率的抬升降低了股市的估值中枢。如果美国进入一个加息周期,美股十三年的超级大牛市会不会演化成熊市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事。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在出席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半年度听证时表示,“我们需要控制通胀,像1980年代保罗•沃尔克领导下的美联储那样,采取一切措施恢复价格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沃尔克当时能够大刀阔斧地治理通胀,一个重要条件是从1969年到1981年,道琼斯指数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原地踏步,沃尔克连续大幅加息不必顾及资本市场泡沫问题。 从美股近期的估值看,二月底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罗素2000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17.61倍、22.04倍、99.88倍和69.32倍,PE百分位分别为64%、88.7%、98%和90.7%,其中最能代表美国经济苏复进程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市盈率已经接近历史高点,泡沫化程度堪忧。可以预见,一旦“缩表”或加息过程中操作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美股股指快速下行,甚至出现崩盘现象,而股票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投资、消费、社会保险等都起着核心支柱的作用,如果美股出现出现崩盘,拖累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将是大概率事件。 有研究指出,1960年代以来,美联储的11次加息周期引发了8次经济衰退。考虑到目前美国的疫情冲击尚未过去以及股市和楼市的高估值,加息或者紧缩都是一个需要高度政策技巧的风险性操作。 防滞胀,美国提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能否奏效? 虽然,加息不能在短期内扭转美国通货膨胀在高位运行甚至继续攀升的趋势,但这并不表示不应当加息或者紧缩。美联储的问题不在于要加息,而是在于加息来得太晚。2021年3月,美国通胀就突破了2%的警戒线,但在11月之前,美国人似乎并不惊慌,美联储除了释放信号说“通胀只是短期现象”之外,并没有采取更有力的行动,直到2021年年底才放弃“通胀暂时论”,但也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而是试图通过不断释放加息信号的方式引导市场预期,希望将未来实际加息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已经贻误了管控通胀的最佳时机。 因为阶段性对通胀的容忍,美国历史上曾经有惨痛的教训。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胀率逐渐上涨的过程中,美联储同样曾经迟迟不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后期物价失控后不得不采取更猛烈的紧缩措施,造成经济陷入衰退,一步步走向“滞涨”。 面对有可能再次陷入“滞胀”的风险,美国总统拜登近期提出了 “现代供给侧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其重点在于缓解劳动力供给瓶颈、提高生产率和针对大企业制定最低税率,对低收入人群减税的收入调节政策等等。在近日发表的首份国情咨文中,拜登也提出将控制物价上涨作为首要工作(my top priority is getting prices under control),并且提出了“降低成本,而不是工资(Lower your costs, not your wages)”的通胀治理思路。从其具体提到的降成本路径来看,主要是降低处方药成本、通过增加新能源比例和降低电动车价格来降低能源成本,降低儿童保育成本、以及为低收入阶层减税,并提出要提高最低工资和鼓励竞争。 笔者认为,与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和供给侧改革政策相比,美国的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政策尚在构建过程中;而在俄乌战争的阴云下,全球通胀的灰犀牛和经济衰退的黑天鹅却正在临近,美国货币紧缩和现代供给侧经济学能否防止滞胀,将是2022年世界经济最值得关注的事件。(来源:FT中文网 作者:万博新经济研究院滕泰、张海冰)
市场需求情绪在酝酿 楼市赚钱底层逻辑正悄然启动
【研究员】:wh
中国借助奥运红利,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开始了高速发展的经济,我国经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变。事实上,得益奥运会、全运会等体育盛会,全国的资源向特定城市集中,城市及周边的交通基础设施大量升级,产业升级,居住环境改善,从而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中国城市经济圈正在形成。
【博览财经特稿】风起于青萍之末,浪兴于微澜之间。中国楼市的市场需求情绪正在酝酿,都在盯着政府出台更大的救市政策。以微见著,房住不炒,刚需正在凝聚,中国楼市赚钱的底层逻辑正在悄然启动。楼市回暖,就在2022年! 投资楼市需要长线视野 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自1929年大萧条之后,最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光直接造成三千多万人失业,五千多万人掉到贫困线以下,还波及欧洲和中东,引发了欧债危机和阿拉伯世界革命。 中国借助奥运红利,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开始了高速发展的经济,我国经济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变。事实上,得益奥运会、全运会等体育盛会,全国的资源向特定城市集中,城市及周边的交通基础设施大量升级,产业升级,居住环境改善,从而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中国城市经济圈正在形成。 2008年中国的投资环境非常差,但是回顾自己的投资经历,却是我楼市投资赚钱最快乐的一年,也是最好操作最有成就的一年。那一年的抄底战役,那么令人兴奋,那么令人铭记于心。 事后,总有不少朋友对我提出质疑:“当时那么糟糕的经济环境,你看得真准啊,居然可以大赚一笔!同时也是勇气可嘉,你居然敢在那个时候买那么多套房,你不怕亏进深渊吗?” 其实,当年的楼市情绪悲观到了极点,很多人都对这个市场彻底失去了信心。但是我相信供求双方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也从不把收益寄希望于市场的短期波动。 当时之所以坚决买房,是因为我认为:无论经济形势有多差,只要国运尚在,城镇化不可逆,中国的经济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再次反弹,楼市始终会继续上涨!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投资逻辑,使我在2008年投资入市买房,我当时并没有提前获知几个月后高层会出台救市政策,从而引发房价大涨。我买房,是因为我认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只要国运还在,长期持有房产是没有问题的,房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我看好的是长期增长价值。 楼市投资,不是为了短期收益,而是在合适的时机买入,进入一个长期上涨的趋势通道之中。这个赛道,值得我花一生的时间去学习钻研,去实践操作。 我与朋友在深圳同一个楼盘各自买了一套房子,当时单价是9千左右,我那位朋友在涨了近90%左右以1.7万价格卖掉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工薪一族薪资较低,加上政府打压楼市,未来房价肯定涨不了。 而我那套房子直至2018年才以单价9万多卖掉,10年涨了10倍。投资这个事情,时间就是价值的玫瑰,没有耐心等待是等不到花开的。 白天黑夜,黑白交替;一年两年,春去秋来;十年八年,可以看到生老病死,百年千年可以看到王朝更替。时间是投资的第一课,参透了才能成为高手。 楼市投资看上去很好赚钱,但是回到过去看你又没有上帝视角去审视。每个人都说自己错过了楼市大涨的前夕,其实真的让你回到2008、2012、2014年,你还真的不一定有勇气会去买房。同样,2022年来了,你真的敢买房吗? 抄底楼市的真正逻辑 房产是家庭财富的终极目标,是货币的巨大蓄水池,水涨船会高,中国楼市仍具投资价值。短期来看,房价暴涨是政策突然宽松的结果;长期来看,房价上涨是经济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结果。 如何根据楼市政策在短期捕捉投资机会呢?其实,自1998年房改至今,市场人为地造就了楼市的“周期性规律”。一个完整楼市上升周期可以依次分为:战略建仓期、政策信号期、快速拉升期和横盘分化期。 建仓期,市场一片悲观,敢于买房的人很少,开发商急于回笼资金,一手房价非常便宜,二手房成交不活跃。此时市场心态非常薄弱,价格也非常吸引人。在这个时点入市投资,可以从鱼头、鱼身到鱼尾吃完整个上涨行情,但前提是要有胆魄和耐心,敢于坚持自己的判断。 政策信号,不是同一时间一次性释放的,前后会持续半年左右,从试探式、托市式、打压式有一个过程,每一次政策的出台,都会观察市场的反应,一层一层地叠加。 多个政策叠加在一起,人们开始意识到楼市行情将要到来,准备开始行动起来要买房了,这个时候的房价在局部地区出现上涨的苗头。 快速拉升期,成交量和成交价一齐上涨:大量的购房者纷纷入市,售楼部出现排队购房的现象,楼盘摇号中签率极低,市面上一房难求。平时说房价再也不涨的刚需,啪啪打脸之后,也去参加排队了,毕竟相比丢人,赚钱更重要。 同时二手房业主惜售现象严重,分分钟反悔不卖,楼市实际库存不断减少,就连品质最差的老破旧也能卖出高价。人发起疯来,什么房子都抢,具体情形可以参考2015-2016年。 现在高层对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容忍度,远高于一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对土地财政依赖更高,必须给个机会他们捞钱,房价涨一涨,地方政府才能多卖几块高价地。 横盘分化期,信贷以及楼市相关政策开始收紧,平时最不关注楼市、风险意识极为淡薄的群体(比如农民工,普通工薪一族等等),通过周边朋友介绍也知道楼市大涨了,并加速筹钱恐慌入市。 此外,还会伴随着银行信贷办理周期拉长,放贷缓慢;市场开始出现买家主动亏掉定金反悔交易以及部分区域二手房价格离奇迅速拉高的现象。 这些现象过后,整个城市就进入了高位横盘,分化上涨的阶段。这个阶段,只有优质板块和学位房还会继续上涨,其余绝大部分房子都会横盘,然后整座城市等待下一轮行情。 那么我们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呢?去年买房的朋友,属于战略建仓期,现在已经到了政策信号期的最初阶段,步步试探,蓄势待发。 穷人看战争,富人抢房产 穷人抢口罩,时刻关注俄乌战争,富人在不断筹资购买资产,静待暴涨行情的到来。富人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何购买资产,穷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消费带来的愉悦。 资产是现在可以带来现金流,或者具备带来现金流的潜质,无论是持有者当前是否在使用或者享受。真正的好资产,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用智慧去分析去落实的。 如果想跃升阶层成为富人,其实大逻辑就是不断在有能力挣钱的时候,不断把挣到的钱换成房产,随着房产的升值逐渐提高身价。 真正严肃的投资是以必赢为目标的,而且是要在假设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并且一定会犯错的前提下,还能大概率地赢。如果稍微幸运一点,不但能赢还可大胜。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话背后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算是投资开窍了。 高概率必须要依托在需求端的长逻辑和供给端的高壁垒上,也即在中国未来二十年进一步城市化的过程中,房产的需求依然大量存在,并且土地供应相对紧张会一直维持,所以将来房价上涨就是一个高概率的事件。 高概率对象最怕的是被充分预期,但好在它是时间的朋友,等字诀能化解矛盾。高赔率对象最怕的是负面逻辑被证实,当房价即将上涨被所有人所知,也就没你什么机会了。 众多的网络喷子骂高房价,他们时刻都在等着房价下跌,大多数人都是犹豫不决,行动缓慢,在这种市场氛围下,我们理性投资者大概率是大赚的,楼市投资赚钱永远属于少数人。 最后,想跟大家说,不要轻言抄底,如果一项资产您不看好它的长期增长潜力,还谈什么抄底呢?跌了您也不会买。很多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房价暴跌然后自己抄底买一套,但实际上,这些人即使暴跌也不会买的。 那今年中国房价会跌吗?纵观中国房地产历年发生的大事件,你会发现当年吓得手发抖的限购限售、房产税、收紧棚改,甚至2008年金融风暴,2014年高库存,过了几个月之后就没什么人讨论了,房价却依然上涨,给没有买房的人留下一地鸡毛。(来源:大国楼市(ID:DaGuoloushi) 作者:大雨桐)
社会透视
为何主张十年义务教育 认清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革困难
【研究员】:wh
我看到现在的教育内卷太严重了,学生的压力从高考变成了中考。从宏观数据看,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5%,2020年高考录取人数占所有18岁人口比重70%以上,当然参加高考的不一定就是18岁的学生,参加高考的学生年龄大致分布在17到20岁,所以实际录取率会比较低。
【博览财经特稿】“普职分流”、发展职业教育是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长期关注教育公平和职业教育,他多次提倡要“取消中考分流,普及高中教育”。 为何现在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合适时期?中国的职业教育及上升通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生源和师资陷落问题又应该如何处理?带着以上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姚洋教授。 取消中考分流,普及高中教育 观察者网:您一直提倡“取消中考分流,普及高中教育”,结合去年“双减”政策的落地,您关注中考改革的源起是什么?为什么现在是“取消中考分流”的合适时期? 姚洋:我看到现在的教育内卷太严重了,学生的压力从高考变成了中考。从宏观数据看,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5%,2020年高考录取人数占所有18岁人口比重70%以上,当然参加高考的不一定就是18岁的学生,参加高考的学生年龄大致分布在17到20岁,所以实际录取率会比较低。 第一点,我们看到高考压力在下降,但是考重点大学的压力依旧在。我去基层调研,县城高中校长说“我们这里211、985学校考的太少了”,他说现在考大学变得容易了,学生的高考压力变成了中考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对于青少年伤害太大,初中毕业开始“普职分流”,初中生的年龄在12岁到15岁,这个时期正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心智发育的黄金期,让学生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是非常畸形扭曲的。 第二点,“普职分流”意味着中考后一半的学生上职高,当然实际普高的比例要略高一些,有的可以达到60%。这样一来,家长十分担心孩子分流到职高,高职院校最后是通过大专、专升本这个路线上升,面对的竞争会更大。 第三个点,我看到好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上不了高中,北大调研的数据是农村的平均教育年限至今没有超过10年,大部分年轻人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就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了。 这三个点加起来,说明我国现在应该普及高中教育,但是高中教育根本用不到十二年,十年制义务教育也是可以的。
我的设想是这样的,一个学生6岁读学前班,7岁一年级,小学五年毕业后年龄是12岁,初中和高中一共五年,学生们可以在17岁毕业之后再去“普职分流”。 这时候,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去读职校还是读大学,一些重点大学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求,安排学生去读预科,按照这个计划,大学生可以在21岁左右毕业,参加工作的时间也提早了一年,能够节省社会和教育资源。 我们家长对于教育内卷的抱怨非常多,因为政策导向使得学生学习压力下移到初中阶段。我的小孩上学的时候,初中没有多少压力,现在初中生的压力又开始不断加大。现在我们不断强调职普分流,也加剧了家长和初中生的压力。 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科学技术发生了大的变化,而很多人还保留老观念,认为制造业流水线需要大量工人。 首先,流水线的工人数量越来越少,制造业工人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只有5%。中国劳动力人口9亿人,而真实的情况是制造业不需要那么多工人。 我们经常听到的“招工难”和“技工荒”,但实际情况是企业不愿意去做投入进行产业升级,制造业工资普遍较低、工作单调、劳动条件比较差,用低端简单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工厂应该去搞自动化而不是消耗廉价劳动力资源。 中国劳动力人口9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5年,这个数据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劳动力规模和质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和潜力。 此外,好多企业抱怨工资上涨快,用人成本不断上升,我们的经济发展就是为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老百姓也不能接受工资永远那么低,所以我们的制造业更要走向高端,采用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而这种情况下,九年义务教育是不足够的,我们需要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需要普及高中教育。 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困难 观察者网:这个倡议得到了很多网友和家长的赞同,您觉得这项教育改革在实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实际困难?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姚洋:第一个困难是教育体系的重新设计。我们需要重视教育公平和平等,政府需要回应老百姓的期待。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职业教育大部分达不到要求,一些不发达地区的职校存在很多问题,职校教育完全是“放羊”,就像个“大幼儿园”,学生的文化课没学好,学风和校风也不好,技术也没有学到。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需要的投入和资金一定是超过普通高中的。道理很简单,普高的数理化课程,师范毕业生差不多都可以教。职业高中需要操作机器的技能和了解机器的原理,因此学校需要聘请工厂的资深操作员。对于一个工厂的高级技工来说,他的工资接近一万元,而职校可能负担不了这个成本。 第三个原因,中国职校学习德国搞双元制,实际操作起来企业很理性,企业里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职高生都做不了。 因此,双元制的校企联合培养就做不好,结果是学生到工厂去实习,变成了企业廉价的劳动力,做最简单机械重复的工作,还必须修完学分,使得这些孩子厌烦职业教育,毕业后不愿意进入工厂。 第四个原因,有些职业培训根本不需要两三年,比如说美容美甲等。而有些职业培训则需要更多的基础知识和更高的学历,比如护理专业,没有医院愿意雇职高生做护士,医院招聘都是大专学历起步,因为大专生学了更多的医学基础知识,懂药理。 现在的职高教育直接告诉学生,“你不要问原因,照着做就行了。”这些孩子没有学会思考,职业教育需要学会思考方式和原理而不是单纯的技能。 我觉得职业教育没有做好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当然不排除有些地方做得很好,一些技校让学生真正掌握了一门技术,比如说车床相关专业,但是社会对这类人才需求量很小,流水线工人不需要机床相关知识,而且这样的工种已经被机器替代了。我们的工厂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人。 比如说,德国蔡司镜片可以说是世界很顶尖的镜片,工厂位于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它们一直坚持手工打磨镜片,后来阿斯麦尔与蔡司合作生产光刻机芯片,蔡司一开始坚持要手工制造,结果发现手工达不到纳米的精度,在阿斯麦尔的逼迫下,他们只好用机器来生产芯片。 再比如我们老是称赞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和手工制作,但是这些在新技术面前一文不值。现代化的生产需要的精确级别很高,人工肯定达不到这个精度。 我们现在看待职业教育,不能按照以前的标准去想象。我们去职高调研,有人跟我说,“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年轻人的工作习惯和劳动习惯”,这都是旧思想,好像只有体力劳动才是劳动,而脑力劳动就不是劳动。 我们要培养高级的动手能力,很多学校从小学开始学习编程,制造电动汽车,操纵无人遥控飞机,这才是能力,而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少了这一环。 我看过成都学校的小学生,自己编程做了一个电动汽车,学生很享受这个创造的过程,我觉得这才是未来,这才是职业教育该有的样子。
现在的职业教育是装模做样,学生毕业后工厂根本不需要,流水线工厂招来学生,培训一个月上岗,我们的学生变成了一颗螺丝钉,流水线需要的技能很少,不断重复枯燥的体力劳动。即使如此,这样的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少,愿意做的人也越来越少,我们的教育应该适应并积极做出改变。 观察者网:未来如果取消中考分流,我们的中职院校应该怎么安置?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该怎么打造? 姚洋:我觉得每个有条件的学校都应该尽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像成都和北京的小学生很早学习编程,会动手组装部件和模型。 我觉得学生接受完10年义务教育后,再分流也不晚,学生自主选择要上技校还是考大学,学生如果就想上技校做一个车工、铣工,他当然可以去学。比如说最简单的家电维修,按照我们的职高教育,照着说明和流程去维修,但是你不能保证所有的故障情况说明书里都有。
维修电器需要有高中电路和物理知识,在高中学会了这些知识,再去做电器维修工作就会容易一些。 我们调研碰到一个很大的企业维修公司,我们问他,“你们企业招职高学生吗?”他说:“我们一个都不招,我们的岗位至少是大专毕业,因为大专生有分析能力。”企业现在对于技术工人的要求是需要有分析思考能力的,不是以前所想象的流水线工人。 观察者网: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从中职到高职,职校学生想考大学的难度比较大,您如何看待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问题? 姚洋:我反对用学历来固化上升通道。现在的体系设计是照着你这个思路,两套平行体系,一个是学生读普通高中,考大学读本科,读研究生和博士。职业教育改革认为职业教育要跟普通教育一样,实行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这套体系,然后做了职业大专、职业本科、职业研究生这套学历评价体系。 实际上,职业教育不需要研究生和博士,这完全是浪费资源。读完职高的学生如果想要上本科,他就可以参加成人高考。参加成人高考之后,他可以去读研究生。 我觉得有一些需要改革,研究生考试不要强制本科学历,大专生也可以考研究生。我们当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好多人没有大学文凭直接读研究生,后来都照样成才。 公务员报考也不应该限制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很多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大专生完全能够胜任,美国公务员都不要求本科学历,我认为职业教育改革不要去搞类似于普通教育这样的平行体系,这样反而固化了上升通道,降低了社会活力。 观察者网:“职普分流”话题热议背后有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建议“鼓励年轻人少去做外卖和快递工作,多进工厂”,有观点认为这是互联网平台挤占了制造业资源。您如何看待这个建议和观点? 姚洋:我觉得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中国不缺少流水线工人,这些从事外卖和快递行业的年轻人是从工厂里面出来的,工厂也不需要这么多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主导的阶段,制造业就业规模在不断下降。相反,这些年轻人做不了工厂的工作,所以他们选择送外卖和送快递。 乡村教育陷落问题如何解决 观察者网:下一个话题想跟您谈乡村教育,目前县城教育陷落问题比较严重,县城高中严重缺少师资和生源,可以用哪些政策来解决? 姚洋:现在中央政府已经做了好多事情来应对这个问题,中央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做了很多工作,在这基础上还是可以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比如说师范生培养出来,鼓励到农村地区教书,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直接增加工资和补贴,把农村教师的待遇提高起来。 其次,要杜绝超级中学。因为超级中学吸引了好多师资和生源。这也是我提倡把小学到中学教育全部变成义务教育的原因。义务教育不应该有竞争,资源应该拉平,让学生在任何地方读书享受到的教育资源都公平。如果存在超级中学,那么好的学校能招来博士生教书,而其他学校只能师资外流了。
观察者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也是一个问题,一些城市禁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高考,他们往往会在中考结束后进入职校学习,如何解决这种结构性的职普分流问题? 姚洋:目前很多城市要求学生高考最后一年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这是高考的问题。高考制度不解决,下面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我有另外一个建议,高考要拿出一些名额来做全国统考,这些名额是给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户籍和学籍分离的学生。这样一来,这些学生就可以用统考名额来上大学。 我们大学每年录取人数的增量有2%到3%,改革可以用这部分增量的份额,这些学生用全国统一的考卷,招生也是全国来录取,通过这个设想来进一步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让学籍和户籍分离的孩子可以在学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这样也不会挤占当地高考名额,学生在哪里读书都不会影响他的中高考。(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采访:刘惠)
曝光的都是“小虾米” 3•15晚会变得越来越淡
【研究员】:WH
比较主流的猜测是,新能源汽车、直播电商、食品安全、大数据杀熟和个人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乱象和相关企业最有可能登上3•15晚会,因为这些领域的投诉量一直位居前列。在汽车领域,被“女车主车顶维权”的特斯拉和多次卷入自燃风波、“锁电门”等舆情事件的威马是被猜测较多的企业。
【博览财经特稿】2003年,统一悄悄在四川上线了一款老坛酸菜牛肉面,没想到大受欢迎,瞬间扭转了其在当地市场即将败北的局面,两年后统一将老坛酸菜面引入武汉,结果再次出乎意料地成功。于是统一有了一个推测,中国人大概是爱死这个酸菜味儿了。 统一的推测得到了市场的验证,统一老坛酸菜面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年销售额暴涨了20倍,高达35亿元。老对手康师傅也于2010年下场,自此两巨头将老坛酸菜面卖到了全国各地。 谁也没想到,十几年后,康师傅和统一会因这桶老坛酸菜面遭了“大难”,被推上风口浪尖,让不少“真爱粉”直呼“塌房”。 2022年3月15日晚,3·15晚会对“土坑”酸菜乱象的曝光,因间接牵出康师傅和统一两大巨头而出圈。大量网友在社交平台哀叹,“立即把家里的老坛酸菜面扔了”“泡面我只吃老坛酸菜的,以后再也不敢吃了”“人生第一次塌房居然是老坛酸菜牛肉面”…… 随后统一的致歉回应,康师傅及电商平台下架的动作均冲上了热搜榜,截至发稿前,微博热搜榜前十中有三个与老坛酸菜有关。与之相比,此次 3·15晚会曝光的其他乱象就显得平淡得多,晚会中提及的直播带货、水军、小学生抽奖陷阱等问题被一部分网友认为“过于陈旧”,甚至有人感叹,“曝光的都是小虾米”、“不痛不痒”、“今年315可以称为小作坊限定年”。 持续三十多年曝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和乱象的3·15晚会,为何越来越淡? 曝光的都是“小虾米” 3·15晚会开始前,市面上流传着各种“谁会上 3·15”的分析和推测。 比较主流的猜测是,新能源汽车、直播电商、食品安全、大数据杀熟和个人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乱象和相关企业最有可能登上3·15晚会,因为这些领域的投诉量一直位居前列。在汽车领域,被“女车主车顶维权”的特斯拉和多次卷入自燃风波、“锁电门”等舆情事件的威马是被猜测较多的企业。 3月15日晚上八点,3·15晚会曝光名单流出来后,不少公关人瞬间松了口气,因为没有人尽皆知的大企业,有的只是行业乱象,被点名的也都是小企业。 本次3·15晚会曝光了女主播背后的秘密、翡翠直播的江湖骗术、被操纵的口碑、围堵校园的抽奖陷阱、“土坑”酸菜、变味的粉条、如此捆绑太无赖、推动骚扰电话的黑手、失速的电动自行车、电线电缆安全岂容打断、医美培训乱象调查等11项要点事件。 其中,“第一炮”和“第二炮”均开向直播行业,但讲的乱象与抖音、快手无关,“第一炮”主要曝光的是直播公司为了赚钱,由男运营冒充女主播与粉丝大哥互动,欺骗粉丝财产及感情的行为。 被点名企业中规模最大的聚享互娱,目前拥有1000多个线下直播间,签约艺人超2000多名,在全国有50个分公司和工作室。2017年,其成为第一批与快手合作的公司,并在2018年进军抖音,至2021年营业额已经突破3亿元。 “第二炮”则针对的是直播带货乱象,揭露了永德祥、石力派、承泽翡翠等几个直播间,在翡翠直播中虚假宣传,自导自演“越境交易”,请演员扮演货主与主播上演砍价、还价的双簧戏等乱象,却没点名几大电商平台。 在直播乱象之后,曝光的是水军、小学生抽奖陷阱等问题。其中,围堵校园的抽奖陷阱聚焦于让小学生沉迷和被套路的各种抽奖游戏。被操纵的口碑则将矛头指向了口碑营销公司,认为其存在操纵搜索结果,篡改标题,以及有偿帮企业删负面信息等。 随后揭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味的粉条,讲的是河南禹州一些生产厂家为了省钱,用木薯淀粉生产的木薯粉条当作红薯粉条、山药粉条进行销售的乱象。后续无论是点名pc6软件网、ZOL下载站等下载平台,存在捆绑下载软件、广告弹窗乱象,还是揭露骚扰电话背后黑手、电动自行车品牌解码提速、非标电线电缆,以及揭露医美培训乱象等,都未能引起太大波澜。 在网友们看来,这些曝光的乱象都不是新鲜事,甚至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并且被点名的都是小企业、小作坊,有不少网友直言:“3·15晚会越来越淡了”“这些曝光真没意思”“全是小虾米”。 “躺枪”的康师傅、统一成唯一“爆点” 如果不是“土坑”酸菜牵出了康师傅、统一、肯德基等多家知名企业,这一话题或许也不会出圈。 据3·15晚会曝光,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湖南锦瑞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存在从外面收购卫生状况堪忧的“土坑”酸菜为多家知名企业代加工老坛酸菜包。它们在代加工过程中,不清洗都是小事,还存在工人直接穿着拖鞋或光脚踩在酸菜上,又或者一边抽烟一边干活,烟头直接扔到酸菜上的情况。 没有被点名的知名企业,后来被发现是康师傅、统一等大企业。“土坑”酸菜被曝光几分钟后,康师傅的微博评论区就被迅速赶来的网友们攻陷。很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多个平台,下线了“老坛酸菜”相关商品。随着舆论的发酵,“315 老坛酸菜”的话题词更是在不到一小时内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第一,显示为“爆”的状态,并引发大量网友讨论。 对此,统一最先反应,仅四十多分钟后就发表致歉声明称,插旗菜业自2012年12月开始,就已不再是其酸菜包原料供应商,统一在事发后已于第一时间约谈湖南锦瑞负责人,在市场监管局的参与下对相关酸菜包产品进行全部封存和质量检测,并在确认湖南锦瑞确实存在违规行为后,立即停止了湖南锦瑞的供应商资质。 肯德基则在事发一个多小时后回应称,插旗菜业不是肯德基的供应商,与肯德基没有任何关系,已经勒令其马上撤下官网不实信息。肯德基发完声明几分钟后,《财经天下》周刊再次查看“插旗菜叶”官网时发现,其官网已经无法打开。 相比之下,康师傅反应略慢,还写错了字。3月16日凌晨才发布声明,坦承插旗菜业是其酸菜供应商之一,其已经中止(应为终止)插旗菜业的供应商资格,取消一切合作,此次事件系其“管理失误”,对此“深表歉意并将引以为戒”。
就在事件不断发酵的短短两个多小时内,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话题直接包揽了“老坛酸菜包竟是土坑腌制”、“统一致歉”“康师傅下架老坛酸菜牛肉面”、“肯德基否认插旗菜业是其供应商”、“白象称与插旗菜业没合作”等在内的近10个热搜。 某种意义上说,间接“躺枪”的康师傅、统一算是今年3·15晚会唯一的“爆点”了。 从2017年开始变淡 3·15晚会刚刚结束,一位网友立刻编出段子,对这届3·15晚会曝光的内容做了生动总结:“在使用不合规电线电缆建成的出租屋里,你一边吃着土坑酸菜炖的变味粉条,一边看着带货直播间里万人疯抢的缅甸翡翠,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这个翡翠口碑爆棚全是买家好评,然后决定下手秒杀一个,送给刚从医美培训班下课回家的昨天叫过自己好老公的女主播,这时孩子开心地回家说:爸!我在校门口的抽奖摊位花100块抽了个盲盒,里面有个一等奖:保真翡翠一个。” 尽管段子来得很快,但看完3·15晚会后,大家还是感叹,这场举办了三十多年的晚会,变得越来越平淡了:连续两年因刹车失灵等原因出现事故,屡次起诉消费者、给自媒体发律师函的特斯拉终究没有登上3·15晚会,被这届晚会直接点名的,几乎没有一个知名品牌。 对于等着看大企业“猛料”的观众来说,3·15晚会的曝光力度与以往相比少了一点意思。几年之前,3·15晚会还不乏猛料,一次晚会经常点名四个甚至更多的知名企业。 2015年,3·15晚会曝光多家知名公司存在问题。在电信安全方面,晚会曝光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为骚扰电话和诈骗电话提供便利,购买丢失身份证可以在工商银行等银行办理银行卡。在汽车质量和售后方面,晚会曝光东风日产、上海大众、奔驰等知名车企4S店小病大修牟取暴利,以及路虎极光9速变速箱质量问题频发。 2016年,晚会第一枪就点名支付宝外卖平台“饿了么”食品安全存在问题:“饿了么”商户提供的图片、地址与实际不符,后厨肮脏,审核经理帮助商户填报虚假信息。同一场晚会上,还指出了淘宝存在花钱刷单,虚假提高信誉的问题。 相比之下,2017年和之后的3·15晚会就相对平淡一些,整体上来说,这几年3·15晚会曝光整体性的行业乱象比较多,针对大型企业的爆料比较少。如2018年报道农村市场食品饮料仿冒名牌、买珠宝抽奖套路,2019年曝光乡村企业生产卫生不合格的辣条、食品公司用普通鸡蛋染色冒充土鸡蛋、网贷黑幕、纸尿裤等一次性卫生产品质量不合格,2021年曝光瘦肉精重现、名表维修陷阱、问题钢筋等。 比较出彩的是2020年和2021年,尽管2020年的3·15晚会因疫情延后到7月16日,但一口气点了三个知名品牌,包括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560变速箱故障、万科精装房严重漏水、汉堡王使用过期面包做汉堡。 2021年,3·15晚会点名福特、英菲尼迪4S店维修存在问题,以及宝马4S店利用人脸识别收集用户信息,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简历流向黑市,360、UC浏览器涉及广告造假。尽管这一年点名的品牌也很多,但对很多消费者来说,这些问题都属于汽车和互联网企业的“常规操作”,很难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虽然近些年3·15晚会也偶有亮点,但更多时候,消费者会觉得激动人心的爆料少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多了,3·15晚会不再像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那样令人格外期待,尽管仍有关注度,但与之前的举国关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大企业的公关人也不像过往那样提心吊胆了,他们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着晚会,一边与圈中好友吐槽,从参与者变成了一个看客。 为何3·15越来越淡? 3·15晚会变淡了,说到底还是时代在改变,消费者维权变得更容易了。在当前这个网络时代,一年一次的3·15已经无法满足急需维权的消费者了。 3·15晚会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向社会征集信息,二是记者暗访。在传统媒体时代,作为权威媒体,央视可以收到大量消费者投诉,据早期3·15导演回忆,整个元旦和春节期间,节目组都会收到一袋袋的信件,提供海量信息。但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维权途径日益多元化,已经不需要等待3·15晚会了。 最近几年来,大多数消费者维权事件,都是消费者在微博等社交平台直接曝光商家,通过互联网传播形成热点,利用舆论直接倒逼商家致歉、整改。 2016年4月,网名“弯弯_2016”的女生在微博爆料,称自己在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遭到一名男子抓住头发强行拖拽,可能是试图劫持,而旁边的服务员并未制止,事后与酒店沟通无效。当事人爆料后,事件在网上发酵,许多女性网民在网上表示感同身受,要求酒店加强监管、警方介入调查。 和颐酒店是如家旗下的精品酒店,而如家事后的公关策略十分失败,没有第一时间认错,反而不停逃避、推卸责任,直到40小时后才召开新闻发布会致歉。此时,事件已经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讨论量接近200万条。 在舆论的强烈要求下,警方很快逮捕嫌犯,当年11月,涉事男子因介绍卖淫罪被判刑,同时北京朝阳法院要求,涉事酒店查找安全管理漏洞,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制定整改措施,杜绝安全隐患。 此后,大部分维权事件都是在网上成为热点,之后企业对消费者做出赔偿,或者舆论促使监管部门介入,要求企业做出整改、对企业进行处罚。 消费者网络维权持续了几年,热点不断出现,仅2021年,就出现了多起热点维权事件,如4月上海车展时女车主坐在特斯拉车顶、播放大喇叭维权的“行为艺术”;胖哥俩肉蟹煲、吉野家、星巴克等连锁餐饮品牌先后因使用过期食品被曝光;8月上映的《扫黑风暴》涉及超前点播,引起网民不满;11月消费者投诉称加拿大鹅存在商标绣错、缝线粗糙、面料存在异味,有网友提供信息称加拿大鹅在中国大陆与海外退货政策不一致等等。 这些事件在网上得到广泛关注后,得到市场监管总局、中消协、消保委等各个部门的关注。特斯拉起初表示不妥协,新华社发布评论文章后,特斯拉表示诚挚道歉,并成立专门小组满足车主诉求;涉及食品卫生的门店纷纷被罚,其中情况最为严重的胖哥俩肉蟹煲涉事门店被罚50万元;视频超前点播服务在2021年10月被各大视频平台取消;加拿大鹅也在舆论压力和中消协的关注下,声明中国大陆门店可以退货。 舆论的关注,使官方机构迅速注意到汽车安全、食品质量、互联网平台服务政策、退换货政策等问题,并采取约谈、官媒评论、罚款等方式要求企业做出更正,这些问题可以迅速解决,不需要等到第二年的3·15晚会曝光。 另一方面,3·15晚会传统的卧底暗访方式也遭到了部分消费者的质疑:既然早知道商品有问题,就应该提前曝光,尽快促使监管部门介入,对涉事企业做出处罚,避免更多消费者买到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如果为了3·15晚会而把爆料留到晚会,就会使晚会形式大于内容,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在卧底和爆料方面,有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比3·15晚会节目组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2021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胖哥俩肉蟹煲、吉野家过期食品的曝光都来自官方记者或自媒体up主的暗访。 去年6月底,新京报记者卧底进入胖哥俩肉蟹煲门店,发现门店用死蟹和变质土豆制作肉蟹煲,可能产生严重的健康问题;11月曝光吉野家门店使用变质肉末的则是B站up主“内幕纠察局”,创始人立志做“民间315”,通过卧底暗访调查食品安全问题,在微博上,经常有人遇到问题食品,采用评论或发图后@内幕纠察局的方式,请求他们卧底调查。 无独有偶,2021年11月,澎湃记者以应聘方式卧底进入婚恋平台“世纪佳缘”线下直营店,发现世纪佳缘存在信息泄露问题,门店的“销售红娘”可以调取会员照片、身高、学历、购房购车等情况,向有婚恋期望的用户精准勾勒出匹配人选画像,诱导用户到线下门店购买万元起步的相亲服务套餐。新闻报道发布后,世纪佳缘立即致歉,并承诺整改门店、处罚相关责任人员。 消费者、记者和自媒体工作者接二连三地曝光企业,每隔几个月都会出现新的热点,掀起舆论风暴,得到官方和企业的回应,并迅速解决,这让3·15晚会不那么具有独特性,不那么让消费者翘首期盼了。 另外,消费者期待的大企业“猛料”,也很难以3·15节目组习惯的暗访方式获取。记者暗访往往是进入相关企业的基层岗位,获得企业不重视食品安全、非法获取或泄露个人数据的证据,但如果想要得到更高层级的信息,仅靠短期打工暗访很难获得。 3·15晚会越来越淡,未必是一件坏事,说明消费者的维权活动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随着网络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消费者越来越容易靠网络舆论维护权益,把每一天都过成“3·15”。 相比于这种高频率、高效率的日常维权,一场两个多小时的晚会时长有限,在各种新型消费形式兴起的当下,很难指望它解决消费者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而那些已经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在3·15晚会上重复出现。 因此,3·15晚会的重点,从爆料个别企业逐渐转向了揭露行业广泛存在的内幕,如网贷公司诱导贷款和暴力催收、美容院采用话术诱导消费、“速成”医美骗局、学校周边抽奖骗局、直播运营诱导粉丝打赏、直播电商上演价格双簧等。 这些骗术有些是老生常谈,有些是新兴“陷阱”,但它们始终存在,就说明永远有消费者上当受骗。在这场最具权威性的晚会上揭穿骗局,警醒消费者,既是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终点的行动,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来源:AI财经社 作者:周享玥、魏一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