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押上全部身家 孙宏斌可谓拼尽了全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8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押上全部身家 孙宏斌可谓拼尽了全力                 
【研究员】:wh
孙宏斌还债的决心和态度,还是很坚决的,要不然,也不会出此下策。然而,在我看来,为“20融创01”债券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主要还是给投资人打打气,提振一下信心,形式大于内容。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孙宏斌手上还有大量的现金,为什么不直接借给融创,让融创兑付债券呢?

                                 

1650357030748804.jpg

【博览财经特稿】融创和孙宏斌,又喜提热搜了!融创上热搜不是什么好事,外面都在猜融创什么时候会暴雷,一些言辞激烈点的人,认为融创已经爆雷了。

3月25日,融创发布关于债券存续期的重大公告:融创地产一笔40亿元的债券,将于2022年4月1日兑付回售资金和利息;公司面临阶段性资金压力,无法筹措到足额的兑付兑息资金,拟与债券持有人就债券的展期与延期支付进行洽谈。

消息公布后,融创的“20融创01”债券价格暴跌41.57%,价格只剩36.83元。

1650357041172645.jpg

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2年前你借了100元给融创,融创给了你一张100元的欠条,现在融创说暂时还不上,我们来商讨一下展期。你不愿意,为了拿到钱,你愿意将这张100元的欠条,按36.83元转让。这是一种极度悲观的情绪,哪怕转让出去拿点渣回来都好,也不愿意展期,或者继续持有。

孙宏斌开始“卖卖卖”的节奏

这是融创第一次债券违约,这是所有房地产企业都不愿意走到的一步,但凡有能力筹措资金,都不会让债券违约。债券违约,意味着信用公开崩塌。

所以,房地产企业会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兑付供应商的商票,不兑付员工的理财产品,都不能让债券违约。

然而,走投无路的融创,还是走到债券违约这一步。为了避免走到今天这种地步,孙宏斌可谓是拼尽了全力。

自从融创上市之后,孙宏斌一直以白衣骑士示人,到处“买买买”:接盘王健林,被贾跃亭割韭菜,接盘卢志强的泛海部分资产。如今,孙宏斌已经一改往日风光,开始了“卖卖卖”的节奏。

这个时候,孙宏斌才深刻地体会到:要把钱变成资产很容易 ,但要把资产变成等额的钱,却绝非易事。

2021年12月8日,融创两次卖了贝壳的股票,回血68.9亿元;2021年12月20日,融创出手上海虹桥的写字楼和杭州的酒店,回收26.8亿元。在此之前,孙宏斌还将个人的4.5亿美金,约合28亿人民币,借给了融创,还不收利息。

林林总总,通过“卖卖卖”和融资,小半年的时间,融创回笼了大概397亿资金。然而,这些回笼的资金,在融创庞大的债务面前,如杯水车薪。

为了让债权人不丧失信心,融创在公告中补充道:融创房地产正在积极拟定相关方案,计划提供融创中国董事局主席孙宏斌的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等作为增信措施。

孙宏斌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就意味着他个人愿意为这笔债券兜底,如果融创还不上,他个人来还。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孙宏斌和融创是两个不同的主体,融创的债务和孙宏斌个人无关,即使融创破产,孙宏斌也原本可以毫发不损。这就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优点,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不承担无限责任。

主动把无限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就冲着孙宏斌替融创还债的态度,不少网友对孙宏斌路转粉了。一些媒体甚至发文,称孙宏斌为融创,押上了全部身家。

孙宏斌还债的决心和态度,还是很坚决的,要不然,也不会出此下策。然而,在我看来,为“20融创01”债券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主要还是给投资人打打气,提振一下信心,形式大于内容。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孙宏斌手上还有大量的现金,为什么不直接借给融创,让融创兑付债券呢?

孙宏斌去年已经无息借了将近28亿人民币给融创,如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既然手上没钱了,那还拿什么去为债务担保呢?

所以,债权人个个都是明眼人,看到公告之后,用脚投票,连夜跳楼价大甩卖转让债券。这才出现“20融创01”价格拦腰斩断,暴跌41.57%的盛况。

即使出现最极端的情况,真的触发了无限责任连带担保,如果孙宏斌名下没有了资产,按照美国的法律,个人是可以破产的。毕竟,孙宏斌是美国的国籍,早已是公开的事实,不是什么秘密。

1650357060209172.jpg

没有人愿意看到融创倒下

可能有不少人会问了,孙宏斌的钱都去哪了,难道就只有借给融创的28亿吗?

事实上,孙宏斌最大的资产,当然是融创中国的股权。孙宏斌个人持有1993万股,占融创中国的0.43%;通过天津标的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持股4870.6万股,占比1.04%;通过融创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20.43亿股,占比43.69%。

然而,天津标的投资咨询的控股股东,是孙宏斌控股的港资企业源泉投资;同样,融创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也是注册在香港的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这两家公司的资产所有权,是否属于孙宏斌个人,是否能由他个人完全处置,是存在疑问的。毕竟,在港上市的地产企业,实控人为了将个人财产与企业负债完全隔离,采用海外离岸家族信托,来传承家族财富的骚操作,已经屡见不鲜。

将个人的所有股权,打包放入离岸家族信托之后,个人就不再是这部分资产的所有人,任何的债务纠纷,都无法触碰到这笔资产。将所有股权献出的人,就是委托人;管理这部分股权的信托公司,就是受托人。

委托人可以和家人一起,成为家族信托的受益人,根据协议的规定,每年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委托人能够处置的,也仅仅是从家族信托中获得的少部分收益。

写到这里,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孙宏斌敢承担无限责任了。大佬们都是有后手的,如果普通人去承担无限责任,那就真是卖房卖车,倾家荡产了,赔得连裤衩都不剩。

无论如何,孙宏斌和融创自救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躺平逃废债也是一种选择,而他们没有这么做。没有人愿意看到融创倒下,去年恒大暴雷,已经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太多的伤害。

融创是继恒大和碧桂园之后,第三大民营房地产企业,老大已经躺下,老三再出问题,我们的经济也承受不了。相信这是融创的短期资金问题,也相信孙宏斌有能力渡过难关。

现在房地产行业暖风频吹,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现在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坚持熬过去,春天就不会太远。

最后,再给大家提个醒:国家去杠杆,企业去杠杆,个人也要去杠杆。不要再给自己加杠杆,不要背负太多的债务,融创艰难地变卖资产降负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资产会缩水,但负债却不会变少;资金买成资产很容易,但资产要换成现金,却没那么容易。(来源:大江湖解局(ZhiChangDJH) 作者:江湖大大)



                        

上海富豪的坠落 被资本圈和媒体圈曝出各种鲜为人知往事                 
【研究员】:wh
这些回应并没能浇灭各种猜测,反而有些欲盖弥彰,吊足了“吃瓜群众”的胃口。毕竟,自2005年32岁的董卿首次亮相央视春晚起,她已连续主持了十年春晚,还曾多次被评为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是全国最为知名的央视“主持一姐”。此时的人们已从关心董卿的去向,转到打探让她怀孕的“神秘男士”究竟是谁?

                                 

1650357483518329.jpg

【博览财经特稿】央视一姐董卿的丈夫,一直是个资本圈的神秘人物。最近由于失联,逐步被资本圈和媒体圈曝出各种鲜为人知的往事。故事先从2021年谈起。

神秘富豪究竟有何魅力

2014年4月10日,习惯收看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观众,忽然发现栏目主持人董卿不见了。由于这是41岁的董卿在央视唯一一档日常主持的节目,她的消失引起了许多人的强烈好奇,纷纷猜测她是从央视离职,还是被调换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这时候有人放出猛料,说董卿其实是已怀孕并赴美待产。

由于询问的人太多,央视领导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间接证明了董卿已经前往美国的传闻,说她“确实将赴美国留学一年”,原因是“工作劳累”。

央视这样举足轻重的平台,每个栏目主持人都可谓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董卿此时放弃好好的事业去美国进修,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眼看领导都发话了,董卿也只好出来解释:“不是辞职,而是以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进修,好好充下电,等回来后继续发光发热。”

1650357497375950.jpg

这些回应并没能浇灭各种猜测,反而有些欲盖弥彰,吊足了“吃瓜群众”的胃口。毕竟,自2005年32岁的董卿首次亮相央视春晚起,她已连续主持了十年春晚,还曾多次被评为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是全国最为知名的央视“主持一姐”。此时的人们已从关心董卿的去向,转到打探让她怀孕的“神秘男士”究竟是谁?

从2009年开始,就有媒体不断拍到董卿密会某男子,深夜回公寓的照片。那时候有人爆料,此人叫密春雷,是上海一家民营大企业的董事长,曾当选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富豪。

最令“吃瓜群众”兴奋的是,据说董卿和密春雷是典型的“姐弟恋”,俩人年龄相差五岁,一直没登记结婚,关键男方还已婚已育。“知名主持人变身‘小三’上位,悄悄怀孕后赴美待产”,这个“瓜”实在大到让每个人都忍不住想“啃一口”。

此时的人们已经不在乎这则传闻的真假,纷纷对这位姓氏少见的富豪产生了更浓厚兴趣。既然有那么多人“求知若渴”,有人马上就将密春雷更为详细的家庭情况爆料出来:上海崇明人,前妻叫金晶,早年是一名小学老师,育有一儿一女。2013年,密春雷离婚后迎娶了董卿。

据说金晶知道老公出轨后,曾找过董卿大吵大闹,可依然没能拆散二人。

1650357507409962.jpg

甚至还有人绘声绘色地说,董卿与密春雷好上后,她曾向父母征求意见。父亲坚决反对,说:“他有家庭,不合适,不要去趟这个浑水。”

董卿觉得父亲说得在理,也毅然斩断情丝,可架不住密春雷的“死缠烂打”,最终还是悄悄在一起。

上述带有小说情节的对话肯定是网友的杜撰,无论是董卿还是密春雷都不可能将自己的私事如此公布于众。但是,董卿和密春雷在一起时,男方不仅有家庭还有孩子,这是个事实。

人们实在好奇,密春雷这个神秘富豪究竟有何魅力,能被央视最“知性美女主持”董卿看上,甚至不惜背负着“小三”的骂名?

从大学同学再到电视台导演,董卿感情生活很丰富

1978年12月,密春雷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区(当时还叫崇明县)庙镇镇庙中村,他是家中独子。密春雷的父亲密伯元是个很有头脑的农民,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承包工程。他给出生不久的儿子取名“小牛”,希望儿子能长得像牛一样健壮。

密春雷出生这年,董卿已经5岁。1973年,董卿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报社总编,母亲是一名大学教授,全家都住在母亲的教工宿舍里。

那时的崇明岛虽说也属于上海,可在大多数“老上海”人眼里,这里依然是乡下。不过,董卿对崇明并不排斥,因为父亲的籍贯就是崇明。她小时曾随父亲多次回去探亲,对这个充满田园风光的老家充满好感。

乡下归乡下,可因为家境殷实,密春雷从小就被养得白白胖胖,不愁吃穿,生活得很悠闲。

董卿日子就有些“难过”,个头还没洗碗池高时,就被要求每天洗碗洗菜。这倒不是父母虐待她,而是希望培养她独立的性格。每天清晨,她还得随着父母去操场跑步锻炼,回来后就被父亲逼着背书写字,一刻也不得歇。

上世纪90年代,崇明岛开发被列入上海城镇重点规划项目,掀起了各类热火朝天的公路基建项目。1994年,密伯元已将小工程队组建为上海崇明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参与到岛内交通、公路以及桥梁施工等各类工程中,家里也借此翻了新楼,添置了各种时尚家具和家电。

这年,16岁的密春雷还在县城读高中,可惜成绩一般。他心里并不急,因为父亲早就告诉过他,家里的产业早晚都会交到他手上。

21岁的董卿此时则迎来好运,考入浙江电视台,当起了编导。进入浙江电视台对董卿来说纯属偶然,浙江艺校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浙江省话剧团。

一次偶然机会,她听说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便去试了试,结果顺利被录取。1996年,董卿接到上海东方卫视抛来的橄榄枝,回到上海,后又前往上海戏剧学院进修。

1650357523700152.jpg

那时的董卿在东方卫视还不是“台柱子”,所以可以忙里偷闲,顺便谈个恋爱。从大学同学到公务员,再到电视台的导演,这期间董卿的感情生活一直很丰富。

也是这年,央视春晚搞了个北京、上海、西安三地直播,负责节目筹备的董卿偶然结识了上海分会场的主持人程前。英俊潇洒的程前大董卿十岁,他是著名演员程之的儿子,也是央视著名的主持人,主持过多期《正大综艺》和春晚。阅历丰富的程“前辈”让董卿仰慕不已,随着联系深入,彼此也从互有好感到暗生情愫。

与“老江湖”的程前相比,18岁的密春雷还是个毛头小伙,中学毕业就被父亲安排进家族公司锻炼,事业和婚姻早被家里安排得妥妥当当。此时,密春雷还不知道董卿,他是两年后通过一档综艺节目才认识到这个年轻貌美的女主持。

密春雷深谙“闷声发大财”的道理

1998年,25岁的董卿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担任上海一档婚恋节目《相约星期六》的主持人。这是一档在上海民间有相当知名度的栏目,其火爆程度不亚于后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

20岁的密春雷对董卿只能仰望,也暗暗对这位“女神”有些想法。可那时的他还不敢“造次”,虽说家里靠做工程积累了不少财富,可在富豪扎堆的上海,实在排不上号。密春雷压根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将这位家喻户晓的女主持娶回家。

两位身份悬殊的年轻人还在为各自的事业打拼,只是董卿很快从上海跃到了更高的枝头。2003年,30岁的董卿从上海台调入中央电视台,先后主持《魅力12》《欢乐中国行》《我要上春晚》等多档栏目,凭借亲切大方的主持风格,很快赢得全国观众的喜爱。董卿调到北京时,许多熟悉的人都悄悄传她与程前的亲密关系。

“三地”春节的第二年,程前因个人原因离开了央视,后来转到了演艺圈。程前脾气不太好,主持《正大综艺》时屡屡传出搭档的女主持直言他“难伺候”,这也是他离开央视的原因之一。

1650357537846295.jpg

相比程前遮遮掩掩的态度,董卿倒是落落大方承认了彼此恋情,获得了粉丝的美好祝福。当董卿在与程前“卿卿我我”时,25岁的密春雷与父亲分别出资4000万和1000万元在崇明注册成立了上海中瀛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览海集团的前身)。

密家早期的投资依旧没脱离崇明岛,只是从基建转型到了房地产,承接了崇明多处房地产项目,家族资产增速更为迅猛。不仅如此,密家还坐拥上海崇明公路工程养护有限公司,这是崇明岛上唯一一家专业从事公路养护的公司。

谁都知道,城市基建中的公路建设和养护是个“油水”极大的项目,密家能在崇明一家独大,可见背后的资源有多雄厚。2004年,密春雷一边把公司注册资本增扩到8000万,将上海中瀛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中瀛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一边还将公司注册地从崇明迁至上海市,悄无声息地登陆了上海滩。

这次增资完成后,密春雷占股比例达到87.5%,这意味着密伯元已将家族企业的大权交给了儿子。不久,密春雷旗下的上海中瀛集团开始进军房地产市场。

此时,上海正在积极推进旧城改造,抓住风口的密春雷也从中赚到了丰厚的利润。据说这时期,密春雷与上海某些“大人物”关系密切,为他后来铺平了道路。

虽说中瀛集团在上海滩的房地产圈已小有名气,可密春雷深谙“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刻意低调,从不对外宣传自己。甚至,密春雷的婚礼也是悄悄在老家崇明举办,很多合作伙伴都不知道。

妻子金晶是密家寻觅多时才找到的称心儿媳,门当户对且才貌俱佳,深得婆婆钱冠军的喜爱。婚后不久,金晶诞下一对“龙凤胎”,凑成一个“好”字,更让密家上下十分满意。嫁入豪门的金晶在生下孩子后便辞去教师工作,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她唯一的苦恼是,家里钱是越赚越多,老公却时常不在家,也不知道在忙什么。

上海滩想做大就必须混圈子

别说金晶,从公开的资料来看,几乎都查不到密春雷这时期究竟在忙什么。明明是做着房地产生意,可回老家只说自己“在上海做期货赚了一笔”。至于“赚了一笔”究竟是多少?他没说,亲友们也没好意思多问。

随着密春雷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海滩挂着“中瀛”旗号的房产项目越来越多,人们只能艳羡地表示“密家是真的发了”。2006年,28岁的密春雷因“为上海经济做出杰出贡献”,被上海市评为“新长征突击手”,进入政协。年纪虽轻,可那时的密春雷已经通过一位“崇明籍”大佬的关照,进入到上海的顶级企业家圈子。

1650357550585515.jpg

上海滩向来是卧虎藏龙之地,想做大就必须混圈子。因此,密春雷公开场合很少露面,可私下的企业家聚会,他再忙也会积极参加。

金晶那时经常见不到老公密春雷,很正常。他不是陪某个大佬打高尔夫,就是去某个私人酒局捧场。做生意需要应酬的道理,金晶自然比谁都清楚。她只能劝说老公少喝酒,多注意身体,自己则专心带好孩子。

面对灯红酒绿的上海滩,金晶也不是没有担心。可她觉得自己一儿一女都生出来了,一次性为密家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又有婆婆的宠爱,外面那些“花花草草”也不用太在意。事实证明,金晶还是想简单了。

密春雷除了有钱,确实另有过人之处

以密春雷的身份,普通的女子自然不入他的法眼,但换了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情况就不一样了。

2009年春节,31岁的密春雷应邀参加上海企业家联谊会,到了现场后,他顿时眼就直了。因为台上的主持人,正是他只能在荧屏上看到的“女神”董卿。

董卿是接受一位圈中大佬的邀请,前来走穴赚点“出场费”。不知道密春雷是不是以“崇明老乡”的身份与董卿套近乎,反正这次聚会后,他顺利拿到了“董女神”的联系方式,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几个月后,俩人就被狗仔拍到一起吃冰淇淋的照片,情侣关系也随之曝光。

1650357563607017.jpg

网上几乎是一边倒地骂董卿“贪财”“第三者插足”……闹得沸沸扬扬。可如果说董卿“贪财”,平心静气说一句,董卿那时刚和程前分手,作为一名著名主持人,身边不乏有钱的追求者,论资产未必输给当时的密春雷。毕竟,那时的密春雷充其量只是个房产老板,身家是不菲,可也没到后来的数百亿身家。

能让从小受过良好教育,自身也有一定学识修养的董卿看上,还不惜与家里翻脸执意与之交往,只能说密春雷除了有钱,确实另有过人之处。

就像前文所述董父的反应,虽然带有小说情节成分,可事实也差不多:自家一个才貌都不差的女儿,又不是没人追求,干嘛要和一个有妇之夫搅合到一起呢?

“女神”如此有情义,密春雷索性也豁出去了,回去就和妻子谈起了离婚。不用说,金晶大为震惊,急忙找婆婆诉苦。可婆婆知晓儿子新欢居然是上海家喻户晓的“董小姐”后,苦口婆心劝儿媳要“大度”。

这位豪门婆婆很“拎得清”,钱或许是赚了不少,可始终被人吐槽是“土豪”。如果能娶回一位知名女主持,那家族总算可以扬眉吐气了。

或许觉得选对人可以踏踏实实过上豪门太太生活

母亲暧昧的态度其实是种默许,密春雷与董卿自此住在了一起,老家几乎再没回去过。更令密春雷高兴的是,自从有了“董卿男友”的身份,生意场上的朋友似乎对他都另眼相看,业务做得特别顺。这时的密春雷已将手伸向了金融领域,悄悄跨入资本市场。

中国顶级企业家圈子其实就是资本市场的“孵化池”,大佬们谈笑间就能敲定一笔数千万乃至上亿项目的合作。只是想融进这样的圈子,自己得有专属的“船队”,才能在资本的汪洋大海中扬帆远航。

2014年8月,36岁的密春雷将旗下上海中瀛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变更为览海控股(集团),并将办公地址搬迁至自贸区,悄悄为自己的“船队”积蓄力量。新组建的览海控股已联合了中海集团、上海电气、上海外高桥集团、上海陆家嘴发展以及上海国际信托等13家公司,准备干票“大买卖”。

可即便这么忙,密春雷还是忙里偷闲去了趟美国,花了750万美元(约5000万人民币)在洛杉矶的比利弗山庄购买了一处豪宅。

1650357576572424.jpg

这房子是给即将来美国待产的董卿,也是给自己即将出生的儿子准备的。这时的密春雷已经与金晶离婚,孩子交由前妻抚养,他和董卿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同时现身。

董卿此时已在美国,通过社交软件发布了自己在美生活的消息。照片上的她容光焕发,浅笑嫣然。确实不容易,她等这一刻等了五年,经历了那么多感情故事,她或许觉得总算选对了人,可以踏踏实实过上豪门太太的生活。

密春雷不仅能“登天摘星”

2015年3月,42岁的董卿在美国生下儿子,随即通过网络向亲友报喜。37岁的密春雷笑得合不拢嘴,可以说是双喜临门,因为他谋划已久的上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此时获批开业。

上海人寿注册资本20亿元,其中览海集团出资4亿元,密春雷成为上海人寿的最大股东。这是保险业“新国十条”颁布后第一家获批筹建的保险法人机构,且沿用了上海自贸区概念,意义和价值非凡。

1650357591362559.jpg

谁都清楚,在中国能拿到一块金融行业的准入“牌照”,而且还是打着“自贸区”金字招牌的旗号,其难度犹如登天。可密春雷不仅能“登天摘星”,还把管理方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请到了开业现场。

这位后来“翻船”的项主席,原先是从农行调任保监会,背后的故事也不少。至于密春雷与项俊波有无什么交易,目前没有资料可证实,只能说……或许董卿比较“旺夫”吧。

既然资本打造下的“巨轮”已经起航,接下来就是不断组建“船队”。

密春雷玩转资本市场的手段叫人“耳目一新”

上海人寿成立后,密春雷相继获取了股权投资资格、不动产投资资格,随后又增设了许可公司经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并拿到“含金量”更高的股票投资资格和境外投资资格。

这只是密春雷布局金融领域的开始,他通过“上海人寿”又相继受让了上海农商行、曲靖市商业银行的部分股权,搭建起一支庞大的资本“舰队”。

不过,玩资本的如果手上没个“上市”公司,那都不好意思和圈内人打招呼。而密春雷玩转资本市场的手段,实在叫人“耳目一新”。

就在上海人寿成立的当年,上市公司中海海盛控股股东中国海运先以6.85元/股的价格,向密春雷旗下的览海投资发行2.9亿股,募资20亿元;同时给览海上寿定向增发8200万股,两者合计持有中海海盛的42.82%股份,密春雷自此成为实际控制人。

事实上,那时的海运市场低迷,中海海盛已年年亏损,碰见主动来接盘的览海投资便“坐地起价”,溢价超过50%,却依然没能阻拦密春雷接盘的想法。

1650357606208791.jpg

豪掷30亿买个海运上市公司,密春雷自然并不是真打算转行做航运物流,他玩了一手“狸猫换太子”。中海海盛股权到手后,密春雷立即清空公司原有的航运资产,向医疗健康领域转型,改名为“览海医疗”。

此时,医疗产业有个非常动听的名词“大健康产业”,说白了就是把医疗、康养、生态、旅游全部打包在一起,通过项目的附加值,提升资本估值。

2018年5月,密春雷旗下的览海控股与云南省澄江县就抚仙湖的国际康养城达成合作协议,拿下抚仙湖岸11宗约346亩土地。绕了一圈,密春雷再次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房地产项目。

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积累巨额财富

密春雷旗下的览海投资被圈内称为“览海系”,相继在医疗、汽车、影视城等多个领域频频出手。只是密春雷的这些投资隐蔽性很高,若不是圈内人的爆料,人们还不为所知。

2018年,爱建集团为青岛福日汽车发放8亿规模的资金信托,担保人正是密春雷的览海投资。甚至爱建信托进行项目尽调时,所有的调查都是先与览海进行接洽,然后才对福日集团进行实地考察。人们这时才知道密春雷和福日汽车的曾显波同为长江商学院EMBA09期学员,私下关系很不一般。

同样是爱建集团的披露,他们曾计划以15.24亿元,认购云南曲靖市商业银行19.50%的股份。可这项股权转让协议并未获得监管审批,不得不终止投资。

但是,爱建集团随后发现,览海集团却顺利认购了该行4.92亿股,与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并列为第一大股东。不仅如此,密春雷还投资35亿元,与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合资成立了内蒙中瀛天山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拥有内蒙多处煤炭资源。

在参与保险、银行、汽车,以及能源等行业之后,密春雷的“览海系舰队”已具有相当规模,旗下实控企业达到133家。

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为密春雷积累了巨额财富。2020年,览海集团未经审计总资产为250.26亿元、净资产129.57 亿元,当年营业收入 75.31亿元,净利润 1.6亿元。

在同年的《胡润百富榜》中,42岁的密春雷以105亿元人民币财富排名第560位。

1650357620834904.jpg

这年,密春雷还因投资60亿元买下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一处商办地块,再次上了报纸头条。人们通过照片发现,曾经儒雅清秀的密春雷似乎胖了许多,派头十足,俨然是上海滩新一代的商业大亨。

当时,一位财经作家用无比钦佩的口吻写道:“从崇明出道,到进击上海滩,最后成为商界风云人物,密春雷似乎没有秘密,他有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生。”那时的密春雷确实“了不起”,无论事业和爱情上都令人羡慕。

这一年,47岁的董卿通过《朗读者》再次回归央视,这是一档由她担任主持人、制作人、总导演的新栏目。节目中,董卿深情款款地朗诵着手里的书信,尽显雍容华贵。这对在演艺圈和商圈都属顶流的夫妇,让人见识到了什么是“妻以夫贵,夫以妻为荣”。

但密春雷人生的“雷”,已经随着他违规操作的信托计划悄然埋下。

一直顺风顺水的“览海系”接连“触雷”

2021年10月,华谊兄弟因为资金紧张,宣布退出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的电影公社。这里正是电影《芳华》的拍摄地,也是华谊兄弟最为重要的实景拍摄基地。

电影公社注册资本2亿,华谊兄弟投资7000万,占股35%,退出的全部股份很快就被密春雷的上海览盛企业管理接盘。只是此时的电影公社实在不尽人意,2020到2021年累计亏损已超1亿元,而且受到疫情影响,几乎没有剧组来这边拍戏。

密春雷的此举令人费解,有人甚至猜测他是不是因为董卿的关系准备进军文化产业。更关键的是,一直顺风顺水的“览海系”在这年开始接连“触雷”。

其实,早在2018年,“览海系”的上海人寿因为股东公司涉嫌隐瞒关联关系、超比例持股、提供虚假材料等问题,被保监会下发了《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这使得密春雷最看重的上海人寿在资本市场已经摇摇欲坠。

这年,览海集团作为担保人,所担保的武汉康顺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与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发生金融借贷纠纷,涉及18亿元资金。随即,借贷方民生银行起诉,将“览海系”旗下的上海人寿所属的2亿多股权冻结。

而密春雷旗下的上市公司览海医疗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ST海医)一笔增资购买资产的计划,因资质问题遭到上海证券会质询,被要求对其股权转让、股东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就在*ST海医就此宣布终止购买资产计划后,上海证券会再次发文表示要对其进行财务与业绩审计,*ST海医股价随即再次应声下跌到4元/股。

消息出来后,向来低调的密春雷开始不断抛头露面,不是带队去某个城市调研考察,就是参加过去他很少出席的公司例会。

1650357635243483.jpg

显然,密春雷是借助各类高调的“买买买”让股民放心,通过自己的频繁亮相给企业和下属打气。可惜“览海系”这支舰队因为资金链问题早已千疮百孔,诸多信托业务实际都是借助资本杠杆硬扛着。当国家开始收紧金融政策后,整支“舰队”被早先埋下的“雷”不断炸翻。

密春雷的压力与日俱增,可他还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2021年11月,上海览海康复医院开业,密春雷出现在会场上。他的现身让很多“览海人”窃窃私语,这种开业仪式,作为董事长的他以前几乎从不会出现。

2022年1月,上海人寿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密春雷最后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当他举着稿子念着中央精神和保险业发展方向时,人们注意到他面容憔悴,全程没有一丝表情。

1个月后,上海人寿七周年庆在陆家嘴总部召开,会议通稿已经没有密春雷的名字。不久,览海医疗发布公告称,经董事长密春雷授权,由董事倪小伟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目前,44岁的密春雷已经失联近三个月,至今没有音讯。而49岁的董卿不仅再次缺席了今年的春晚,密春雷出事后,她也鲜见露面。对比密春雷被称颂的“了不起的人生”和如今的现状,令人不免想起冯仑那句:“凡是男性企业家开始追逐女明星,这家企业就离死亡不远了。”回看现实,着实有一语成谶的味道。(来源:风声岛 作者:海边的风声君)



                                 
                           catbg01.gif                  社会热点
catbg02.gif                  



少林的成功与其说是宗教的成功 倒不如说是商业的成功                 
【研究员】:wh
花钱买地建庙,是方丈释永信首开先河,理由是租地不划算,买地更值钱。拿下MBA硕士学位的释永信,比中国所有和尚都更懂得企业经营和管理。在释永信的带动下,更多的少林僧人都去考取了MBA硕士学位,建立少林寺的工商管理人才梯队。

                                 

1650358850502499.jpg

【博览财经特稿】上班修佛缘,下班逛夜店。通讯用苹果,出行开宝马。住宿五星级,女秘作三陪。问得僧人何逍遥?僧人何处不逍遥?

作为全球最富盛名的中国寺庙,少林寺再度卷入商业漩涡,被传闻进军房地产。尽管少林寺方面予以否认,但无风不起浪,少林寺的商业化浪潮正如日中天。

1650358862648656.jpg

如果你要问,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值钱?答案是:信仰。信仰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本、最神秘又暴利的生意。

自古以来,除部分少数民族外,汉族人对宗教的虔诚度是非常低的。全世界,唯有中国神仙具有极强的工具性。例如财神爷、灶王爷、龙神、山神、送子观音以及文武曲星君等,人们总是越缺什么,就越信什么。相反,如果这个神仙老是不“显灵”,信徒们就会转投其他宗教。

1650358872643108.jpg

一个寺庙亦是如此。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素来就有赚钱、赚大钱、往死里赚钱的古老传统。在北魏时期,太武帝听从宰相崔浩的建议,改信“天师道”,下令灭佛。对太武帝而言,信道并不是灭佛的起因,而是太武帝锐意灭佛,才改信道。为什么太武帝要灭佛?最大的原因就是,寺庙在掏空北魏王朝。

1650358883373666.jpg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寺庙都是接济贫困人民的慈善堂。可偏偏这慈善堂却是“吃人血”的国民财富掏空机。

在北魏时期,寺庙不只是宗教场所,更是国民经济的第三方垄断机构。寺庙因其独特的宗教地位,在北魏王朝是免除赋税的。也就是说,只要你去当和尚,就可以免除兵役、赋税。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南北朝时代,人们为了逃避战争,逃避赋税,争当和尚。而在封建时代,人口就是战斗力。当一个国家的人口都被寺庙所吸纳时,兵员、税源以及从事耕作生产的劳动力,都会大规模减少。

但是,寺庙里的和尚多了,天天就念经,不从事生产,谁来供养他们吃饭?

1650358894324744.jpg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寺庙经济就发展了起来。寺庙怎么赚钱?大家普遍能想到的都是香火钱。没错,越是乱世,信教的人越多,香火钱也越多。

可是,如果只是赚香火钱,那就太小看方丈们的“赚钱”能力了。寺庙因诞生于草根阶层,和底层群众打成一片,深受群众的信赖。在农耕时代,农民耕种离不开种子和粮食。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连种子都没有,农民如何从事生产呢?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香火钱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寺庙,越过一切实体经营活动,直接进入金融领域,干起了放贷的生意。

给农民贷款种子和粮食,帮助饥民度过饥荒,来年耕种有了收成,再连本带息地还给寺庙。这个“息”,不是付给寺庙的,而是“捐”给佛祖的。是佛祖,保佑你,你才能度过饥荒。你说,这个“利息”你能不“捐”吗?

就这么利滚利,拿到钱后,寺庙在全国开启扩张,拿地,盖更多的寺庙,招更多的和尚,再放更多的贷款,再拿地,再盖寺庙。最后寺庙经济有多夸张呢?

杜牧写了一首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650358906985846.jpg

站在现代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是480家分公司。可实际上,在南朝梁武帝时期,梁国境内就有2846座寺庙。你想想,中国有多少家央企规模能达到如此地步?

北魏太武帝灭佛,其实就是要把寺庙资产收归国有,解散和尚,让他们要么参军,要么农耕,不许念着一本慈善经,却从事着敲骨吸髓的金融放贷工作。

纵观少林寺的商业化发展,多多少少也有着北魏佛教盛世的特征,但更多是充分结合了当代社会的商业式扩张。

1650358916487806.jpg

其一,我国对宗教人士在宗教场所内从事的宗教活动,予以免税,如寺庙门票收入、香火收入、捐赠收入以及其他宗教活动收入等。这就意味着,和尚和寺庙不缴个税和企业所得税。

其二,发展寺庙地产。少林寺以弘扬佛法为名义,在中国、乃至全球买地、建庙,大肆发展寺庙地产。在美国纽约、休斯顿、洛杉矶以及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均开设分院。

1650358928956929.jpg

花钱买地建庙,是方丈释永信首开先河,理由是租地不划算,买地更值钱。拿下MBA硕士学位的释永信,比中国所有和尚都更懂得企业经营和管理。在释永信的带动下,更多的少林僧人都去考取了MBA硕士学位,建立少林寺的工商管理人才梯队。

买地建庙有个好处,和尚不需要额外再买房了,所有的收入几乎都是可支配收入。在中国,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的家庭仅占比0.64%。可试想,如果不用买房,不用还房贷,谁的可支配收入不会大幅增加呢?

其三,寺庙+互联网。大家可能不知道,少林寺是中国第一家开通中文互联网的寺庙。1994年,中国首次接入互联网,少林寺在1996年就开设了自己的中文网站。

1650358939750741.jpg

腾讯成立于1998年,阿里成立于1999年,少林寺的互联网传教比腾讯、阿里创办还要更早。通过互联网传教、海外扩张以及少林功夫的全球影视宣传,少林寺早在2007年,就招收了300万洋弟子。

1650358953641518.jpg

少林+功夫的捆绑营销,让少林寺的声名远播海外。在外国人看来,言中国,必功夫,而言功夫,必少林。

少林武僧也得以出道,全球巡演不断。少林还有一个更大的无形资产。因少林寺是佛教机构,不实际性参与对外投资活动。在众多关于少林的投资活动中,少林都是不出钱的,都是以无形资产入股,但却以真实收入分利!

像此次盛传的少林寺进军房地产,少林寺就是以无形资产入股。河南铁嵩数科有限公司在郑东新区拿下一块地。铁嵩数科有两大股东,一个是100%国资企业河南铁投持股51%,另一家是河南沅翰持股49%。

其中,河南沅翰有两个股东,分贝是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另一家是河南隽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最大股东是释永信,释永信个人持股80%,嵩山少林寺持股10%,释永乾持股10%。

1650358963847919.jpg

穿透股权后,在铁嵩数科持股结构中,释永信收益权为39.2%,少林寺的收益权仅4.9%。也就是说,少林寺无形资产变现后,绝大部分收入都进了释永信的腰包。

论空手套白狼,还有比这更强的吗?论商业模式,还有比“信仰”+“慈善”+“商业”更强大的吗?少林的成功,与其说是宗教的成功,倒不如说是商业的成功。(来源:队长手记 作者:牲产队长)



                        

迎关键转折之年 房企走到“关键时刻”                 
【研究员】:wh
目前,全国库存消化周期已持续增至19.5个月。其中,一线城市增至12.96个月,二线城市增至18.05个月,同比涨幅均在40%以上。很多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也在持续走高。不少城市都已经高达10万套以上,像重庆和杭州,库存量甚至已经突破了17万套。

                                 

1650359311618336.jpg

【博览财经特稿】“春雨”来了!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利于房地产稳定的政策密集出台:“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没有变,住房需求依然旺盛”;“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高层频频发声,为房地产市场定调。市场一扫往日阴霾,开启新一波复苏反弹。年度经济增长5.5%的目标,也要求房地产继续发挥好“压舱石”的作用。

经历近两年的深度调整后,房地产再次回归,迎来关键转折之年。这一次,如何出牌?

房地产规模论时代一去不复返

当下的中国房地产,几大拐点同时浮现,上演一场大转折。数据显示,中国2021年全年人口净增长,仅为48万,创下60年来新低。2022年,很有可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这是第一大拐点。

1650359323657257.jpg

与此同时,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占总人口的13.5%。

这已经站在深度老龄化的门槛边上了,绝对不容忽视。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楼市的总规模正在逼近“天花板”。据测算,我国城镇每年新增住房面积大约在14.8亿-17.4亿平方米之间,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供应量。

目前,全国库存消化周期已持续增至19.5个月。其中,一线城市增至12.96个月,二线城市增至18.05个月,同比涨幅均在40%以上。很多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也在持续走高。不少城市都已经高达10万套以上,像重庆和杭州,库存量甚至已经突破了17万套。

这还没算那些买来投资的空置房,估计能占到存量房的两成。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楼市已经到了房住不炒的新阶段。以往那样夸张的普遍上涨,不会再出现了。

上海房价最贵的衡山路,20年是大约6000多元一平方米,现在均价已经到了14万、15万一平方米,涨了近20倍。

即使是边远的乌鲁木齐二道桥板块,房价也从2000年的700多元一平方米,涨到了现在1-2万/平方米,差不多翻了四番!

行情放缓,房价也在回归正常。过去20年,中国很多房企的负债率居高不下,也和房地产火热的行情有关。

如今虽然银行还在不断给资金端“松绑”,但“三道红线”仍然不会消失,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九字方针依旧是金科玉律。

对大大小小的房企们来说,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房地产规模论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环境变了,整个房地产行业都需要一次彻底的转型。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猛踩一脚刹车,说来容易,做起来却艰难无比。

如何破局?

虽然每个房企选择的路径不同,但归根结底,成功转型必须做好一件事——回归长期主义。如今在中国,要想找到一家长寿的企业,并不容易。

前几年,有专家学者专门进行了一项关于企业寿命的统计,结果却令人触目惊心。

1650359364666615.jpg

在日本,寿命超过100年的长寿企业,高达20000多家,经营时间长达200年的企业,有3000多家;美国、德国、法国的百年老店多达1000多家;而中国,超过150年的百年老字号,只有不到10家,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更是仅有2.5年。

为什么会这样?这当然跟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比较短有关。但也有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企业奉行的都是机会主义和速成主义。

四十年前,中国整个商业、服务业规模只有1000亿,经济发展程度很低,在那种经济极度萎靡不振、城市住宅需求极度压缩的背景下,一旦外部条件释放,房地产就会爆炸式地发展。

而如今中国商服业规模已经达到160万亿,在这样的诱惑之下,快速地赚钱和赚快钱的思维,使得不少企业走入了歧途,尤其是在资本最集中的房地产行业。

去年之前,全国百强房企中,近一半的负债率超过80%。好在近年来,这样的趋势已经在逐渐好转,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房企意识到稳健才是立身的根本。

今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2021年宏观杠杆率下降了大约8个百分点……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扭转。

近期,在看各家房企财报的时候,发现碧桂园的净负债率居然已经降到了45.4%。远优于三道红线要求的净负债率不超过100%。而且,手上还预留了大量现金,可动用现金余额达1813亿,可动用现金储备充足。低杠杆、宽现金、高增长,碧桂园显然走的是一条长远发展之路。

大国崛起背后一定有大批奉行长期主义公司奠定坚实基础

长期主义,对企业来说并不容易。有一次Airbnb的CEO布莱恩·切斯基和亚马逊的CEO贝佐斯聊天,两个人谈到了他们共同的偶像巴菲特。

切斯基问贝佐斯:“你觉得巴菲特给过你的最好建议是什么?”

贝佐斯说:“有一次我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这句话无疑是道出了长期主义的精髓。自“三道红线”发布以来,很多房企将之视为紧箍咒,但是现在想来,这“三道红线”不就是在告诉房企们:饭要一口一口吃,细水方能长流。

说起稳健,大家总是绕不开香港房企,他们通过出色的开发和自持租赁的混合经营能力,低杠杆、慢开发,却同样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年初的时候,港资地产商恒隆地产发布了其2021年全年业绩公告显示,2021年,恒隆地产及其附属公司的总收入增长15%至103.21亿港元,净利润达38.68亿港元,扭转大幅亏损势头。

令人惊讶的是,这家公司2021年在物业销售方面收入居然是零!这意味着,恒隆仅仅靠租金收入,就实现了整体公司扭亏为盈。

而放眼内地房企,碧桂园具有前瞻性的财务思维和运营能力,也让人印象深刻。自2007年上市之后,碧桂园便制定了一系列财务红线进行自我约束,比如“净负债率不得高于70%”、“可动用现金余额不能低于总资产的10%”等。

对杠杆水平和现金流安全进行硬约束,这样的财务自律,碧桂园坚持至今。与国家层面的“三道红线”可谓不谋而合

另一边,强大的经营能力,则为碧桂园严格落实财务纪律,提供了根本保障。2020年,碧桂园提出了“一率五力”的战略。即在合法合规、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做好高效率、成本力、产品力、营销力、服务力和科技力。

当大多数人还将房地产看作是一个传统行业时,碧桂园早已主动调整变革。严格自律的财务思维,先人一步的内部经营优化,反映出碧桂园更高的格局。

今天,中国的企业、企业家应该具备对“长期主义”更深层次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一家企业长期的愿景,也是终极的目标。

北大的宫玉振老师,曾讲过一个关于华为战略选择的例子。上世纪末,中国电信推出了小灵通,当时的UT斯达康和中兴通讯依靠这项业务迅速发展,营业额一度达到100亿,令行业瞩目。

华为当时也看到了这样的机会,但是任正非却并没有去追赶这个风口。他的理由是,小灵通注定是一个过渡的、短暂的技术,而3G才代表未来,华为不能做机会主义者。

最终,华为还是把大部分人力和财力都投入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商用的3G业务上,2009年,华为终于获得了第一块3G牌照。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从3G到4G、5G,华为始终站在世界通讯行业的前沿。

华为的成功,是因为他克制了短期的诱惑,更是因为他找对了发展的路径,那就是将企业的根,深深扎进国家发展的沃土之中。

与任正非的坚持一样,碧桂园的董事长杨国强也有“三个相信”:一是坚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持续深耕新型城镇化;二是相信长期主义路线;三是相信科技化是未来的大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碧桂园的每一次发展变革,都能引发行业的关注与深思。去年年中,碧桂园打出了自己的愿景“打造为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高科技综合型的企业”。“幸福生活”、“高科技”,一个对应民生,一个对应产业,将企业的发展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除了房地产,碧桂园其实还干了很多实事。为了帮甘肃东乡的羊肉建立标准化生产,找到更好的销售渠道,2018年碧桂园扶贫小组入驻东乡,两年间为当地卖出去了4万多只东乡羊,帮助了约6000名贫困群众。

察觉到建筑行业“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不断加剧,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碧桂园就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专门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打造并实践新型建筑施工组织方式。

1650359399509857.jpg

截至2022年2月底,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25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超3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75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700万平米。

1650359412795857.jpg

“这在国内智能建造领域还属于首创,对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尧学说。

“风物长宜放眼量。”德国双立人,凭借一把菜刀纵横江湖291年;日本三菱重工创立于1873年,至今149年;任天堂在1889年诞生,距今已133年;美国可口可乐1892年成立,至今130年历史;波音公司1916年成立,历经110多年的技术积累……大国的崛起,背后一定有大批奉行长期主义的公司,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的企业们,仍然任重道远……(来源:智谷趋势 作者:宁侃侃)



                                 
                                           形势分析
                 



救市路径不同 凸显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艰难                 
【研究员】:wh
过去40年里,出现收益率倒挂的情况下,只有2次美国经济没有步入衰退,其它都是重大风险警报。一次是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引发,一次就是2019年那次。这两次之所以没有最后变成重大美国经济崩塌,主要是美联储赶紧将加息变成了降息,用大功率放水对冲来提前完成救市。

                                 

1650443354594856.jpg

【博览财经特稿】2019年的时候,美国出现了过去5年内第一次衰退警报,2年期美债收益率比10年期美债收益率更高,一般而言,我们就直接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收益率倒挂”。

过去40年里,出现收益率倒挂的情况下,只有2次美国经济没有步入衰退,其它都是重大风险警报。一次是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引发,一次就是2019年那次。这两次之所以没有最后变成重大美国经济崩塌,主要是美联储赶紧将加息变成了降息,用大功率放水对冲来提前完成救市。

有意思的是,近日,该警报再次作响,华尔街还是慌得一笔,因为这个指标很准,更因为,本次出现该警报的时间节点恰恰是通胀倒逼美联储刚刚启动加息缩表。

按照历史数据而言,2年和10年美债收益率倒挂连续保持3个月,那么,此后6~12个月左右就会爆发美国经济超大规模的垮塌,爽的一笔。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美联储现在是救市,还是先加息缩表对抗通胀?

很明显,这里面有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对于美联储而言,必须要去对赌一把,争取可以在下一轮经济垮塌到来前不仅完成通胀遏制,还有机会将加上去的息,再降息下来救市。

因此,现阶段,美联储要做的是,拼命告诉大家,这个警报不准了,因为各种技术原因,很不准。大家一定要相信美国经济牛逼到爆,岁月再次静好,即将重新回来。

骗,也是一门技术活。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很明显,救市,而且是长期救市,才是时代的主旋律!既然如此,怎么救?是先救企业,还是先救家庭?

按照美联储自己的地方机构调研,本轮通胀如此夸张,跟去年拜登上台后先救家庭(抽风一样的发福利)直接有关。

当前的问题是,不救市,美国经济动能没有,相当于没有债务驱动,经济就是不行;但是,一救市,马上通胀加速飙升,最终还是会呈现先牛后熊的态势。更进一步看,这行情拉到今天的这种地步,其实,救市的两难也逐步呈现出来了!

此前,很多国人不解,为何美国人救市是直接支票发钱打给居民家庭,而中国救市直接就是各种救助企业为主?事实上,这个跟基本面关系极大!

我们首先要了解中美有2个完全不同的点:美国有办法全球范围获得现金流,中国不行;美国企业盈利能力极强,因为占据全球产业链顶级地位;中国企业则盈利能力极差,大多负债严重,因为占据的是中低端产业。

所以,美国救市的时候,美联储拉升美股、购买企业债,相当于直接帮助美国企业解决了债务危机和现金流危机。至于美国家庭的困顿,则分工角度由白宫去想办法纾困。就算资金不足,那就印钱、举债,反正美国人也没有想过要还这些债务。

在自家企业盈利能力极强的前提下,美国政府只要有事没事打击后进国家中比较牛的追赶型经济体,比如中欧日韩,就可以确保自家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势维系,而不需要疯狂产业升级。

这使得美国政府主要确保美国家庭中,有资产的家庭账面财富越来越多,没有资产的家庭福利足够多,那么,马上就救市成功,进而产生供需正向反馈的机制。所以,强者恒强,是有道理的!

反观中国,情况则极为被动,可以说是处处受制于人和基本面。钱就这么多,要么给企业,要么给居民家庭。但是,在企业盈利能力极差的前提下,如果不保企业而是直接选择给家庭福利,不仅马上物价飞涨,企业要实现快速解决现金危机将非常难。毕竟,发福利到产生订单,是有一个过程的,很多企业是熬不住这个时间差的。

其次,中国不仅仅是企业盈利能力差,而且很多产业现在被人家各种卡脖子。所以,就算给企业钱,还要有选择的给。优先给产业升级的大企业,努力确保全局性的稳定。至于很多中小微企业,未必不想帮,而是能力非常有限。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救市的难度其实远大于美国。

更关键的是,如果直接发福利给居民家庭,一旦物价起来,马上就是劳动力成本飙升,这对于身处中低端产业位置的中国企业近乎是毁灭性打击。不仅可能冲击出口订单的成本,而且也会严重影响产业升级过程中强势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打击产业升级的进度。

中国需要的是劳动力成本可控,相当于让利给核心企业,用极强的耐力去熬过这段最痛苦的岁月。毕竟,中国没法像美国那样对外赖账,更无法轻易从海外获得低成本大量融资,而且还要一直被人家抽耳光。

难不难?很难!你前面几代人确实不如人家,所以,要想这一代人里马上翻身当主人,会容易吗?

对于美国而言,救市先救股市和家庭,就可以轻松启动国内大循环;可是对于中国而言,救市先救企业和财政,才能勉强支撑国内的维稳,家庭承担沉重的压力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美国是随意玩正反馈机制,中国是努力避免陷入负反馈机制,这就是两家救市情况完全不同的核心原因。很多时候,不是愿不愿意,而是能不能的问题!换句话说,美国之所以可以这么玩,不正是建立在中国等大量后进国家的痛苦之上才实现的吗?!

因此,不要轻易说什么超越美国,人家是平台,你只是商户,商户再大干得过平台?东升西降,是美国人放出来的烟雾弹,本质上,就是一种捧杀,不得不防。

救市路径的不同,其实也凸显当下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艰难。显而易见,不久将来,美国经济终将出现重大爆仓,这个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懂另一个客观真相:美国爆雷,不代表美国完蛋了。因为,只要它依旧是大而不能倒的那个平台,暂时就没有人可以取代它。美国要真的完蛋,只能像罗马帝国那样,从内部开始,内部疯狂玩供油纸,才可以真正击垮美国。

未来,美国国运的真正拐点将是A森称之为“戴克里先改革”,这才是美国内乱的起点。而在此之前,美国经济衰败都将对全球各地产生严峻的挑战。

为何我们的央妈至今放水都是“慢一拍”?很明显,央妈早已看懂美国的情况,留着子弹,慢慢加码刺激,目的是对冲来自美国的风险。

在中美当前各种的基本面情况下,可以想见,未来中国的任何救市依旧是下面的套餐:稳地产 + 基建 + 救企业=中国救市。

看得到的将来,依旧很难走出这样的路径,因为我们产业弱。对于个体而言,如何拯救自己的财富,其实也就在上面的这条公式中清晰可见了。(来源:A视野(AndsonVision) 作者:A森)



                        

楼市供给端和政策面跟2015年太像 但大涨行情一去不复返                 
【研究员】:wh
房地产最大的作用除上面说到的土地财政,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才是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各行各业,企业和家庭的信贷抵押品。因为所有的有房家庭都需要通过抵押住房来获得信贷;很多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都有土地和住房来给企业进行融资,通过房地产融资来支撑实体。

                                 

1650443648831032.jpg

【博览财经特稿】任何关于房地产的事情,都是跟整个宏观经济强有关的。房地产的任何政策,都必须放在整个宏观经济下来看。最近的政策和形势变化极快,做个梳理,从大环境再带出房地产。

要稳增长,房地产当仁不让

第一,大的宏观经济环境比想象的差。疫情是最主要的大背景。现在海外防疫政策跟国内的防疫政策已经成了两条路线之争。用一部电影名来说明:

1650443685241932.jpg

上海的疫情现在引发互联网轩然大波,这个话题不点破,大家自有自己的判断。

我们只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能够确定的是,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超出所有人预料,整体的宏观经济将比去年难好多倍。很多企业,家庭,包括各个地方Z.F(以下用地方代替),已经快要触及到临界点了。

这个临界点是啥意思?就是很多企业,家庭的现金流,能扛一年,能扛两年,但是要扛三年甚至更长,会受不了,要断流。断流对企业就意味着裁员,或者叫“毕业”。

对有房的家庭就意味着断供,所以这两天才有人提议,让银行要延迟房贷。时间越长,波及面就越广,越深。时间才是经济最大的敌人。就是这个逻辑。

第二,地方财政比想象的更难。这个但凡懂一点的,都非常好理解吧,现在各地都非常依赖土地收入来支撑财政,土地的收入平均要占到50%以上,对部分小城市甚至达到80%以上。

1650443695466629.jpg

然而看看地方,很多企业很困难,企业本身产生的税收也在减少。与此同时,今年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各个地方为了扶持实体,都在给企业和家庭减税,减税的后果就是地方更加没钱。

收入减少了,但是该花钱的地方有变少吗?不但没有变少,反而越来越多。抗疫要不要钱?那些搭着帐篷监测新冠的工作人员,要不要付工资?大撒消费券要不要钱? 几千万,几个亿的消费券,都是实打实要从地方腰包里出的?

花钱的地方多,总要有进账。除了税收,最主要的就是土地。从去年第三轮土拍看,形势已经很差了,好多都是国资在兜底,这啥意思呢?就是钱在自己的口袋里打转。土地要是拍不出去,没有钱进账,现在该有多难受?所以,必须要稳房地产了,否则,怕有些小城市会连工资会发不出来。

第三,大基建不如预期。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今年只能靠投资,投资主要是大基建和房地产,因为房地产的特殊位置,所以一开始拿出来保增长的并非房地产,而是大基建。

而从第一季度的实际落地情况还是没那么快,需要时间。因为没钱,没钱就先发债,所以现在各地都开始发债借钱。

1650443706921258.jpg

基建后面或多或少肯定会跟上。但是要稳增长,房地产也当仁不让。

房地产到底是一个什么位置?

目前为止,中国没有哪一个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比重能超过房地产,黄老说单房地产一个行业就占5%-10%。如果加上建筑、钢铁、家居、水泥等等,可能达到20%。

当然,如果认为房地产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单独的影响大的行业,房地产相关行业带动巨大,那只能说你对中国经济一无所知。

房地产最大的作用除上面说到的土地财政,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才是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各行各业,企业和家庭的信贷抵押品。因为所有的有房家庭都需要通过抵押住房来获得信贷;很多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都有土地和住房来给企业进行融资,通过房地产融资来支撑实体。

1650443721597045.jpg

这些上市公司如果不是因为前些年买了房子,怎么能在疫情期间续命。就算不是疫情,哪怕像中兴通讯这样的深圳名片型的公司,2019年中美贸易占开始,灯塔先打的是中兴,中兴当年巨额罚款,是什么在维持中兴的财报,让中兴能够维持股价吗?是深圳湾的一块土地。

1650443734593830.jpg

有这块地,中兴财报将会巨亏,报表难看,股民抛售,中兴可能被暴打。

所以,为什么一直在告诉大家,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并非A股,而是房地产,房地产对实体的作用跟美股对实体的作用是一样的。而我大A的资本体量比起房地产,实在小太多,没有承担起给实体融资的重担。

更重要的是,大A他太受国际资本影响,股民自己也明白,一个天天盯着北向资金那点小钱,盘面还要被北向资金影响,甚至所左右,这样的市场分分钟会被灯塔打爆,尤其是在中丑对立的今天。

相反,非常同意赵燕菁的观点,贸易占最火的那年,中国之所以能扛下来了,是因为房地产作为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完全跟国际市场隔离了,因为外资进不来呀。

而我说的这些才是房地产最为特殊的地方,我把这些跟很多人讲,他们根本理解不到这里。那我们想不想摆脱房地产呢?当然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希望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但是这个曲线实在太难了,最大的对手是时间,也就是说,房地产迟早要摆脱,但不是眼下,是未来。

之前说过,中国的消费企业很多还不争气,甚至连T.W的酸菜面都离不开,消费类企业但凡强一点,早就把什么某师傅,某一之类的企业赶走了。至于医药公司,在全球就完全被欧美日吊打。

科技公司这些年的确崛起了一些,但有实力的终究有限,科技企业是我们发展的财富,要好好保护,那些大厂真的都算不错的了。

这两年,出来了一个新能源,结果大A都炒到2050年的估值去了。为啥,因为没得炒。

1650443748326395.jpg

那你说拉增长要靠啥?5.5要完成。所以,完全抛弃房地产,并非不想,当前不能。

今年以来,各个地方放松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比预期的还要快。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啥又要拿出来? 现在各行各业都很难,买不起了呀。说这种话的也是自下而上,思维没有自上而下。站在自己的位置,是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的。

房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研究十几年,也不敢说能判断准,更别说普通大众。理解房价要有顶层思维,思考底层逻辑。想想吧,你还在考虑买房,农民工考虑的是吃饭,北京上海房价涨多高,跟他们有啥关系?你就算上天,都跟绝大多数人无关。

矛盾抓的是主要方面。放松是大势所趋,不可不为之。眼下这样的放松节奏和力度,从供给端和政策面,跟2015年太像了,各城市的房贷利率都在下降,有不少城市还放松了落户、限售、限价的条件,房地产的销售额也是负增长。

可能很多人太年轻,没有经历过2015年之后的那一波虚火。那么很多人会问,2015年的翻倍行情还会有吗?

百分之一百不会有了,跟2015年最大的不同,就是需求端,购买力显然不如2015年了。2015年的需求比眼下旺盛,2015年的房价没有现在高。所以,大涨行情绝对一去不复返了。想靠房价来一夜暴富,你也别想了。

但是房地产走到现在,绝非用泡沫来总结,要有泡沫,去年那么搞,早就跌到妈都不认了。房价是的确有支撑的,一二线城市,小涨的结构性行情,是大概率。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要降房价,你找得到吗?从来只有说要“稳”。都是民间一些人在YY,天天喊房价要暴跌,为啥呢?因为还是有很多人没有买房,需要迎合多数人的期望,迎合他们的情绪。

留意下民间一些言论的受欢迎程度,房价崩盘论,永远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这次不一样了,收入下滑了,生育率降低了之类的。没有哪次是一样的,过程永远不一样,结果也总会有差异。

支撑这一波行情有两重购买力在驱动

一个真正理性的人必须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房价涨跌,都是有其客观逻辑,我们需要“格物致知”。看清走势,顺势而为,不可被情绪左右你的理智。

很多人会说,现在情况太糟糕,没有人能接盘了?这个说的没错,他是经济不好的一个结果,不是房价涨跌的一个原因。

这一波的行情,百分百是不如2015年的,买房保值增值却很现实。一二线城市买房的需求是一直存在,并没有释放,这也是事实,从很多人看空的情绪也知道。

过去房地产有明显的两波财富浪潮。第一波是2008年,也是今年这种情况,到处都存在危机,然后货币放水,楼市大涨。第二波是2015年,政策放松,货币宽松,加上三四线城市的棚改,直接让全国进入普涨的行情,很多城市翻倍,包括三四线。

而现在这一波,货币相对克制,政策放松。我判断,这一轮是绝对的结构性行情,有些城市有行情,有些城市也没有行情。一二线城市也并非所有地段有行情,城市内部的板块也是结构性的。

支撑这一波行情有两重购买力在驱动。第一个驱动力就是一二线城市本身仍然有大量的买房需求并没有释放,举深圳为例,2000多万人,只有30%有房。第二个驱动力就是存量财富的转移。这一点非常关键,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这个问题。

过去有发展的红利,整个社会不断高速增长,创造出惊人的增量财富。然后,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十多年里,中国居民60%的财富,聚集到了房子里面,发展越快,增量越多,房价就z得越快。最后的结果是,房价的最大支撑力就是这笔财富。不管是一二线,还是三四线都有一倍到多倍的行情。

然而,当增量没那么多的时候,房地产存量财富必然发生转移。未来买涨不买跌的人性,会驱动占人口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的人,把过去在红利期创造的财富,从三四线城市转移到一二线城市去,从而形成一二线城市最强的房价支撑,又一波行情。

所以,一二线城市本身的需求叠加这一轮财富的大转移,将会进一步造成资源的进一步集中,进一步造成全国房价的不平衡。

以上是对未来财富转移的推演,如果过去没有跟上,请一定要看懂未来,尤其是财富的浪潮和窗口期。我的观点只代表我,你不需要听我的,只希望你我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理性思维,不被情绪左右理智。(来源:樱桃大房子(ID:ytdfz8) 作者:星哥)



                                 
                                           社会透视
                 



注册一个商标并不代表一个品牌崛起 莆田鞋终于”杀死”莆田鞋                 
【研究员】:wh
莆田高仿鞋能做得如此逼真,绝非一日之功。1980年代,莆田就诞生了一批专做高仿鞋的企业,或者说小作坊。他们依傍正规代工厂而生,老板或者资深员工往往是这些代工厂里出来的,每当正品鞋有新款,他们就贿赂代工厂工人把图纸或样品鞋偷出来,然后找懂行的人把每一个零部件拆开仿造,圈内话叫「解构」。

                                 

1650444081931469.jpg

【博览财经特稿】你会买莆田鞋吗?打着「莆田鞋」商标的那种?

3月29日,莆田鞋业协会宣布,「莆田鞋」集体商标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功注册,由国企莆田名品品牌管理公司负责营销推广工作。

早在去年11月,莆田鞋业协会秘书长就表示:「莆田鞋」集体商标属于区域品牌,由协会制定相关准入标准,政府背书,只有在产品物料、价格等方面达到标准的企业才能使用这一商标。莆田市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对不自创品牌又不申请无偿使用公用品牌「莆田鞋」而进行假冒名牌的一小部分小作坊,予以坚决打击。

设想很美好。问题是,对不同人群而言,莆田鞋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形象。注册一个商标并不能代表一个品牌的崛起。对于莆田市4000家大小鞋企而言,顶着共同的「莆田鞋」名头,他们合作共赢,也残酷竞争,但还有某些阴影之下的鞋企如蚂蟥一般,正在贪婪吸血。

夜幕下的吸血者

傍晚六点开始,莆田安福小区就隐隐有了水沸腾前的样子,来往车辆、摩的渐渐多起来,许多白天大门紧闭的店铺开始有一两个人出来,站在门口四处张望。等天色暗下来,许多店铺的灯箱就亮了,上面大多写着一些「卡特、椰子、麦昆、三叶尊」之类的词语,老板的微信或者电话号码直接印在灯箱上。

凌晨一两点,小区一反常态地热闹,有人站在一楼揽客,电动车发动的声音不绝于耳,还有快递员穿梭其中,用小推车推着摞得高高鞋盒走进附近一条小巷,忙着清点打包。对「鞋头」来说,这里是天堂,也是地狱。

「鞋头」是舶来词,英文写作「Sneakerhead」,指的是脑子里装满鞋的人,也就是那些热爱球鞋、热爱球鞋文化的人。在他们的眼里,一双好鞋的价值是无限的。鞋头本来是一群亚文化爱好者,但因为社交媒体的普及,买鞋、晒鞋渐渐成为一种社交资本。许多年轻人涌进来自称鞋头,一掷千金只为买下一双圈内认可的好鞋,或者准确地说,有品牌、明星和故事加持的名牌鞋。

安福小区的生意,就由这些遍及全世界的鞋头支撑起来。一个流传全球的说法是,全球的耐克鞋,有三成是莆田「高仿鞋」,也就是假鞋。关于如何鉴定这些假鞋,鞋圈内还有一个非常讽刺的说法:如果一双鞋穿了一年还没开胶,那它就是假的。

这些说法表明了莆田高仿鞋市场的发达,同时也揭露了一个事实——假鞋假的不是质量,而是品牌。莆田高仿鞋内部有明确的等级划分,有所谓的「厂鞋」,即正品鞋代工厂的尾单,也有「裁片鞋」,利用原厂流出的原料拼装而成,在微商或者代购的话术里,它们都是上品,叫「纯原」,资格再老的鞋头如果没有拿着实物仔细检查,也很难辨认真假。除此之外,有几代人经营,利用外围材料做到极致的超级高仿,还有一些只是样子货,外表很像,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莆田高仿鞋能做得如此逼真,绝非一日之功。1980年代,莆田就诞生了一批专做高仿鞋的企业,或者说小作坊。他们依傍正规代工厂而生,老板或者资深员工往往是这些代工厂里出来的,每当正品鞋有新款,他们就贿赂代工厂工人把图纸或样品鞋偷出来,然后找懂行的人把每一个零部件拆开仿造,圈内话叫「解构」。

最开始,正品鞋的技术对高仿商家来说非常难,所以即便解构完成,假鞋一上脚也能清楚辨认出来。进入2000年后,高仿商家们苦心钻研,仿真度迅速提高。到如今,一些商家能做到不要图纸,只需要一段预告片,就能在正品代工厂之前做出高仿鞋。

不是高仿商家们掌握了什么核心科技,而是这些正品鞋的核心技术面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与时俱进。以高仿鞋的重灾区耐克为例,其核心气垫技术分为Air Max、Air Zoom、Shox三个阶段,Shox因为鞋底过硬基本已被弃用,目前最广泛使用的Air Max、Air Zoom都诞生于1990年代。对于高仿商家而言,这么多年,这些技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既然核心技术都没了保密作用,其它零部件更不在话下。

早在2007年,莆田高仿鞋就以仿真度在全世界刷了一把存在感。中美两国警方联合执法,动用了便衣特警和窃听装备,从美国布鲁克林的仓库中查获291699双假耐克鞋,当警方找来专家鉴定这属于假货还是走私真货时,专家表示难以分辨。最后,只能通过报关文件认定这是一批假货。如果这批假货正常流通,市价将超过3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6亿元)。

莆田高仿产业链中,流行着一句话:「让全世界都穿得起名牌」,怀揣着这一「伟大」愿景的高仿鞋从业者被称为「阿冒」,假冒的「冒」。

阿冒最初的销售战场是谷歌,他们所做的「外贸鞋」,构成了上述案件的主体,当谷歌开始主动打假后,阿冒们又学会了在社交媒体和亚马逊上,宣传自己价廉物美,为此,说英语、建网站、开通Paypal账户、掌握NBA球星最新动态是他们的必备技能。

当国内电商兴起后,阿冒们又学会了双线并进。在莆田,一度有大量开在民宅里的淘宝培训班,他们熟练掌握平台规则,以最诱惑性的语言最快把高仿鞋卖到全国。当微商崛起后,一个合格的阿冒销售,手里必须有七八部手机,每个手机的微信好友数量都达到上限,做得好的阿冒销售,不仅要和高仿厂家沟通需求,下面还有无数「代理」,帮忙在全国招揽新客。

如今,不管是在「美国知乎」Reddit,还是在国内知名度最高的鞋类鉴定APP得物上,鉴定一双莆田高仿鞋最好的办法,不是看鞋子本身,而是看鞋子配套的鞋盒上的钢印、标签和出厂编码。只有这些东西,暂时在阿冒们的能力圈之外。阿冒们知道,他们卖出的每一双鞋都是假的,但挣来的钱是真的。

哭不出声的代工厂

如果一个鞋头,在某号称正品的APP耗资重金,买下一双球鞋,却发现发货地是莆田,他该质疑这是假货吗?

不,这双鞋也可能是真的。一个冷知识是,莆田拥有国内外许多名牌鞋商的代工厂,如耐克、阿迪达斯、锐步、巴黎世家等品牌的代工厂都在莆田,甚至隔壁晋江市作为国内知名运动鞋服品牌最集中的地区,也有不少品牌选择莆田代工厂贴牌加工。

莆田高仿鞋的最有力支柱,是莆田正规代工厂庞大的规模。莆田制鞋业在明清时就很发达,因为当地丘陵众多,耕田贫瘠,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只能从事手工业,因此莆田长期拥有大量制鞋熟练工。改革开放后,由于地处台湾海峡西岸,莆田和晋江同时承接了大量台商带过来的代工订单,也就是从那时起,两座城市走上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莆田鞋企擅长埋头苦干。早在1988年,为了满足客商要求,莆田鞋革厂厂长郭荣和职工一起筹资831万元开设新生产线,短短半年时间里生产出60万双阿迪达斯、锐步运动鞋。有的客商来厂,只带鞋样、照片,甚至只用口头讲,几个小时内郭荣就能报出鞋样的成本和价格。

因为郭荣的带头效应,莆田以莆田鞋革厂为中心,在周边城镇、农村辐射出无数卫星厂。这些卫星厂中的幸运儿,后来便成长为荔丰、华丰这样的大型正规代工厂。因为这些正规代工厂多年来始终如一,品牌商们也都扎根莆田,这才有了在黑夜里出没,永远能接触到正品鞋第一手信息的阿冒们。

晋江鞋企在代工时抬头看了一眼,于是有了不一样的选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外贸鞋业遭受重创,许多代工厂无工可开,整日赔钱。莆田鞋企选择扛过去,但晋江鞋企意识到,如果只靠海外订单,这样的事情迟早还会再次发生,更何况代工能赚到的钱实在太少了。

因此在1999年,晋江一下子涌现出几十个运动品牌。安踏就是在这一年下定决心要提高品牌知名度。其实早在1994年,安踏就以汉语拼音「ANTA」为商标开始卖鞋,但销售范围始终有限。1999年,丁世忠拿出1000万元做广告,签约孔令辉、在央视播广告,一句「我选择,我喜欢」红遍大江南北。而后晋江其它鞋企361度、特步、匹克等都照着这个路子,在全国打出了名气。那是电视广告的黄金年代,晋江鞋企搭上了这趟高速列车。

2000年后,晋江鞋企纷纷转行做自有品牌,晋江原有的名牌代工订单随之流入莆田。当时看来,这是一份双赢的买卖:晋江鞋企有了名气,莆田鞋企得了实惠。但放眼十年、二十年,晋江当初做自有品牌的鞋企死了不少,活下来的如今在国货潮里活得滋润,甚至有鞋企成长到反向收购世界名牌。莆田鞋当然也扬名全球了,但这名却是高仿鞋的「恶名」。那些始终兢兢业业做着代工的莆田鞋企们呢?

一双名牌鞋,成本或许是80元,代工厂最多能得8元,但贴牌包装好,卖到国外,800美元也有人抢着买。代工厂在应对品牌商严格检查的同时,还要应对莆田阿冒们无孔不入的「偷袭」。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涨,品牌商们又瞄准了东南亚的人口红利,纷纷转移至越南等地。内外夹击之下,莆田正规代工厂们的日子真的不容易。

做品牌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从晋江和莆田鞋企长达二十年的对比来看,却是最具成长性的路。莆田人想不到这一点吗?不,哪怕是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莆田鞋革厂厂长郭荣,也知道卖品牌货的利润高,所以他才如此热衷于为品牌代工。但问题是,自己做品牌就得承受巨大的盈亏风险,生死只在一线间,而做代工厂,只要有订单,只要继续做着「来料加工」的生意,便能长长久久地活下去。

这只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思维,局外人无从臧否。我们看到了如今两座「鞋城」的不同发展走向,但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替1990年代的任何一家莆田鞋企承担转型带来的风险。他们只是选择了当时能看到的、他们心中的最佳生存途径而已。

谁能重塑莆田鞋

回到当下。莆田鞋业协会发布「莆田鞋」商标注册获准的消息同时,还透露了另一信息:在国企莆田名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运营下,「莆田鞋」已经以集体品牌的形式,在京东开设了旗舰店,同时在国家5A级景区湄洲岛国际旅游风景区开设品牌线下体验店。

目前在京东搜索「莆田鞋旗舰店」,能看到这一店铺正在运营,有7.4万人正在关注,其中一双品牌为「玩觅」的运动鞋销量最高,售价488元,而在淘宝搜索「莆田鞋旗舰店」,得到的结果仍是「莆田纯原」、「正版一对一椰子鞋」等明显的高仿鞋链接。

1650444106590976.jpg

两处搜索结果的差异,或许只是莆田名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没来得及在全网统一运营。但也表明在电商时代,莆田高仿鞋生命力之顽强。除了上述主流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上也有大量阿冒在积极推广莆田高仿鞋,新一代00后鞋头们,还没真正认识莆田鞋,就已经被大量莆田高仿鞋迷了眼。

「定位之父」特劳特曾提出「比附定位」的概念,意即通过与竞争品牌的比较,来确定自身市场地位。「莆田鞋」集体品牌将自己定位于「中国好鞋,莆田制造」,从某种层面上正是利用「比附定位」,试图把自己与莆田高仿鞋区别开来。

然而,特劳特同时也提出,一般而言,只有与知名度高、美誉度高的品牌作比较,才能借势抬高自己的身价。对于明白内情的人而言,莆田正品鞋与莆田高仿鞋之间泾渭分明,但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辨别它们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最直接的印象是它们共同享有莆田鞋的名头。

电视剧《武林外传》中,吕秀才质问姬无命——你是谁?姬无命?不!这只是个名字,一个代号,你可以叫姬无命,我也可以叫姬无命,他们都可以,把这个代号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谁?

莆田鞋同样只是一个代号,但这个代号已经被高仿鞋弄得污迹斑斑。想扭转外界眼中的认知,一个商标不够,一个协会的努力不够,一年两年的努力也不够。真正能将莆田鞋打造为「莆田鞋」商标期望的那样,兼具品牌力与高质量,或许需要又一个分水岭、又一个二十年。

最重要的是,必须真正付诸行动,否则具有生产力和创新力的鞋企,终有一日会淹没在阿冒们的阴影之下。那样一来,莆田鞋也就终于「杀死」了莆田鞋。(来源: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 作者:毛洪涛)



                        

办厂搬到成本低的小镇反倒亏钱 县域产业振兴遭遇结构性困境                 
【研究员】:wh
小镇靠海,一些在家的年轻人靠着赶海,或捡泥虫、红虫,一天也能挣好几百,而且比较轻松。尤其是三四十岁的妇女特别喜欢这种活动,虽然辛苦,但是一天只辛苦几个小时。乡镇集中了一所中学、三所小学,人口流量大,商业相对发达,一些半劳动力选择在超市、餐馆打零工,这进一步挤压了工厂的招工数量。

                                 

1650444399196770.jpg

【博览财经特稿】罗老板今年50岁,从事皮包加工行业快30年了,从学徒工开始一直到现在当上了大老板。10多年前,他在深圳开办工厂,赚得“盆满钵满”;2018年,他将工厂迁到了老家广西的一个小镇,生意却“一路下滑”。

迁厂回乡,3年亏了40万

1992年,罗老板初中还未毕业就跟随亲戚外出深圳打工。得益于国家重大政策利好,当时深圳的企业遍地开花,以“三来一补”为主,务工机会遍地都是。

1650444413842060.jpg

他最开始是在皮具厂当学徒工,主要学习加工背包、旅行包和公文包,月工资有300元左右。他在这个厂连续干了15年,得益于勤奋、肯动脑筋、敢于吃苦的品质,逐渐从小组长干到了中层管理岗位,学到了过硬的专业技术,业务能力也很强,管理能力也提高了。

2006年,他与老婆一起出来创业,厂址设在深圳市光明区的一条街道,用平时攒下来的10多万购置了20多台机器,雇佣了30多位工人,主要还是皮具加工。业务主要靠长期从事该行业攒下来的熟人关系介绍。

这个时候的小工厂管理并不严格,地租也很便宜,13元/㎡,工人工资900元/月左右。罗老板踏实肯干,又有一定的熟人关系,生意做得很不错,业务量逐渐增大,至2010年年产值达到了1000多万,工人规模超过80人。

令罗老板苦恼的是,随后多年生意越来越难做。厂房租金越来越高,达到30元/㎡;人工成本也水涨船高,月工资每人要五六千元;此外,这种小型加工作坊不符合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天天上门检查消防、安全、环保,最终不得不专门安排一个人应付检查,填报信息系统——罗老板将此理解为“虽然言语上没有让你走,但是行动上暗示赶你走。”

2018年,在老家地方政府的鼓励下,罗老板把厂址迁回小镇上,这样厂房租金、人工工资会低很多,环保、消防等硬性要求也相对没有那么严格。

想到回到老家,生意可以迎来转机,老罗心里乐开了花。哪知生意依旧艰难,现在基本上只能维持着基本运转,年产值大概两百多万,三年左右一共亏了40多万,根本赚不到钱。

房租人工成本下降就能赚钱?

现在的厂房是以前乡镇企业留下来的,租金7元/㎡,本地工人工资也低,大概2500元/月,但仍面临一系列困境,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结构性困境和产业配套困境。

首先是本地劳工数量不足问题。一方面,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小镇上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整个镇10万人口,有5万人在广东打工。在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本地企业难以招到工人。另一方面,本地较为发达的经济机会占据了一部分劳动力市场。

小镇靠海,一些在家的年轻人靠着赶海,或捡泥虫、红虫,一天也能挣好几百,而且比较轻松。尤其是三四十岁的妇女特别喜欢这种活动,虽然辛苦,但是一天只辛苦几个小时。乡镇集中了一所中学、三所小学,人口流量大,商业相对发达,一些半劳动力选择在超市、餐馆打零工,这进一步挤压了工厂的招工数量。

此外,年轻人就业偏好的转移也影响到了招工数量。从事制造业需要长时间的重复性体力劳动,而本地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学缝纫工一个月至少能赚5000块,但是他们宁愿去超市当售货员、去酒店当服务员,一个月2000多块却乐呵呵的。其实在深圳也是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喜欢从事制造业。

罗老板就有谈道:“第一年过年回来,在全镇每个村的电线杆上都贴了广告,一个电话都没有接到。乡镇政府也帮忙宣传,但都没有任何动静。”小镇上的其他小企业一样缺少工人,其中一个制衣厂能容纳500多人,现在只有50多人。

其次,本地劳工质量难以符合市场要求。一方面,本地的工人没有过硬的劳动技术。缝制背包最好能是工作时间长、熟练的缝纫工,但是熟练工一般都去了广东等发达地区,不会留在家里。

另一方面,本地工人的社会关系、家庭都嵌入在当地,无法保障有效的工作时间。这些工人基本上都是半劳动力,一边在工厂打工,一边照顾家庭,老人小孩一有头疼脑热,就要请假回家照顾。据罗老板描述,有次春季流感,7个工人请假照顾小孩,并且无法预期请假时间;有一个员工办酒席,全厂都要放假参加,为此就要停工一天。

在深圳办厂,工人的劳动时间是能充分保证的,并且企业主也会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工人多加班、多领工资;而在农村社会做不到这些,劳动时间要被本地的生产生活所切割。由于人工少、质量差,订单因此只能完成一半。

再次,物流速度慢且成本高昂。罗老板表示,以前在深圳的时候,上午订购的原料,下午就能到,不会耽误生产;现在,上午订购原料,三天后才到,中间经过许多中转站,根本跟不上生产的节奏。并且,在小镇办厂的物流成本在170元/m3左右,远远高于在深圳的成本。这是因为,深圳当地有发达的产业配套,产业链齐全完整,并且物流行业发达,而小镇上却没有相近产业配套。

现在,罗老板的厂里有20多个工人,单单自己家亲戚就有7个,剩下的都是朋友关系。人数不够,罗老板和老婆只能亲自上阵,有时父母也会参与进来,加班加点。外地老板过来一看人这么少,就担心无法按时保质完成,订单也就越来越少了,生意因此也越来越难做。

县域产业振兴遭遇结构性困境

如今,全国中西部地区,各个县市都在提倡“工业兴县”,创建工业园区,但是却几乎都遇到了一系列困境。

村民们很清楚,“一百个创业的,只有一两个能够成功,不是谁都能成功的”。罗老板遇到的困难也是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县域在招商引资时都会遇到的困难,换言之,这是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困境。

之所以说是结构性困境,因为背后的原因是一致的,且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产生的。

第一重,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当前,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中西部农村地区大部分年轻人均前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城又进厂。其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地区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经商就已是大趋势,因为城市收入远远高于在农村务工收入。

一方面,东部地区产业发展早,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齐全,务工机会多。并且随着人口的聚集,工厂周边的商业、服务业也发展起来,增加了务工机会。

2017年笔者在浙江玉环市调研,当地村庄的一个劳动模范竟然是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他一个人打了三份工——白天在一家超市当售货员,中午回村里的养老院帮忙打饭菜,晚上给一家餐馆打扫卫生——一个月工资五千多。一家人外出打工,所有的劳动力都能参与到劳动市场,赚取不菲的收入。

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的平均工资远远高于中西部的县乡。这就导致了这些工厂很难在当地找到熟练稳定的技术工人,这些工人高度嵌入乡土社会,劳动技能缺乏,劳动时间不稳定,劳动意愿不强烈,工厂的生产时间和生产效率难以保证。

第二重,全国统一商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制约。现在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是东部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换言之,产业转移的核心是将技术带回中西部地区,换了一个地方生产,但是市场规模依旧没有变。

类似于罗老板的创业是将发达地区的经验技术带回家乡,市场依旧是外部地区,并且是高度饱和充沛的。而在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和技术市场形成的条件下,哪里有利润,商品和资本就会向哪里流,中西部地区目前已经缺少商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超额获利机会。

与皮具加工相似,中西部的工业发展主要是沿海地区过剩和排斥出来的低端制造业,比如制衣、饮料、电子配件等。而低端制造业目前在全国本身就面临着发展瓶颈,在产业基础条件不成熟的中西部发展,更为艰难。

这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东部地区的创业不一样,当时的市场需求旺盛、充分,创业易成功,而现在中西部地区承接的是过剩的制造业,市场份额小,竞争又激烈,发展十分困难。

一些讨论

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中国要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必须要实现产业转型。但是如何更加平稳地转型、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一个值得严肃讨论的问题。

第一,简单的产业迁移难以成功,需要配套政策。产业转型并不能简简单单地理解为东部地区“腾笼换鸟”,淘汰落后的产能,中西部地方政府还要做好相关配套政策。

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加快物流下乡建设,提高全国各地的市场联系。农村人口基数大,涉及区域广泛,为物流下乡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物流下乡一方面减轻了工业原料下乡的成本,有利于工业品的快速出售,改善产业发展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产品更快地进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地方政府应当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扩大农村电商服务网点覆盖范围。例如,一些地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末端共配”的运营模式,在乡镇建立统一的快递中转仓,降低了本地与外界的沟通成本。

第二,产业转型必须关注国民就业问题。产业所牵涉的不只是商品生产问题,还牵涉到国民的就业问题。地方政府轻易排挤产业,会严重影响到劳动力就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流出的劳动力不可能轻易回流,他们最终还是会挤在东部发达地区谋求职业,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最终不得不面对农民工失业后产生的种种问题。

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开展一些专业的技能培训,改造年轻人的劳动观念,锻炼年轻人的职业品质,提高年轻人的职业技能,吸引年轻人从事高价值的制造业,也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对口职业学校招收专业的员工。

总之,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迁移问题,需要站在全国一盘棋整体状况的高度上,以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和技术市场为立足点,全面统筹考虑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这样才可以更加稳健地完成产业转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3 00:34 , Processed in 0.179889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