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广角
历经大起大落的湖南首富 干出2000亿眼科帝国
【博览财经特稿】1984年夏天,刚被军校录取的成都军区某部士兵陈邦,在做最后的身体检查。考入军校是当时少有的机会,也是陈邦一直以来的梦想,他仿佛看到自己以后指挥千军万马的辽阔画面。
虽然不太甘心,但19岁的陈邦最后还是选择退伍回到了地方。不过陈邦怎么也没想到,历经“27岁身家过亿、30岁一无所有”的大起大落,他最后还是和眼睛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后,他创办的爱尔眼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眼科医疗集团。
但在爱尔眼科高速扩张的背后,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近些年来,有关爱尔眼科违规骗医保、收转介费、医疗事故多发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如何从做大到做强、做好?可能是陈邦和爱尔眼科接下来十年战略的重心。
上世纪70年代末,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一列载满年轻士兵的火车正缓缓驶出长沙,奔赴前线。“叔叔们好!”、“为人民服务!”……
1965年9月,陈邦出生在湖南长沙南门口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父亲曾经是一名服役过六七年的老兵,陈邦从小就特别崇拜军人,总想着成为一名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英雄。
不过世事难料,在入学体检时,陈邦被查出患有轻微红绿色盲,他的军校梦只能戛然而止。从欣喜的云端跌落,陈邦当时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但人生何处无考验,不久后,陈邦就调整好心态,他决定退伍回到地方,再闯出一番名堂!
除了习惯和管理思维,陈邦在军营中还收获了自己一生的战友——李力。李力也是长沙人,和陈邦同年入伍,并被分配到了同一个班。当时李力是班长,陈邦是副班长。在转业后的三十多年间,两人携手开创了事业的一个个高峰,被业界称为“黄金搭档”。
退役后的陈邦先是被分配到长沙一家农业机械国企,当了两年的发货员。后来受不了国企的温水煮青蛙,看不到前途的陈邦便辞去铁饭碗,应聘为一家民营装饰公司的业务员。
不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那个黄金遍地的年代,陈邦决定自己出来撑起一片天空。于是1988年,他便在长沙开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从事过服装贸易,也干过食品批发和椰汁代理。
陈邦也不例外。25岁的他携带一笔资金冲入海南房地产市场,两年后便成为了亿万富翁。
彼时,台海关系出现曙光,政府鼓励两岸进行各类的交流活动。为了拯救海南的项目,陈邦决定“曲线救国”,便于1995年在台湾投建一个中华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成为了大陆对台投资的第一人。
自觉无颜面对长沙父老的陈邦,悄悄回到上海,想要寻求机会,以图东山再起。但合适的机会哪有那么容易出现,躺在出租屋的陈邦望着天花板,一时思绪飞扬:“风光时,我在海南开着最好的奔驰600,住在五星级酒店。现在落魄了,只能挤公交车,和几个人住一间房子。人生啊,真是大起大落,未来的我到底将何去何从?”
半路出家
在长沙疗养期间,尽管历经波折,但拥有军人钢铁般意志的陈邦,仍在苦思冥想如何东山再起。他先后设想过多个项目,不过由于缺乏资金或缺乏技术,最终都被否定。陈邦甚至还想过,实在不行,那就开餐馆或出租车先养活自己。
其实早在上海租住时,陈邦便接触到一位眼科医疗设备商,后者曾邀请陈邦投资数十万元,和医院一起合作。但当时的陈邦正处于人生低谷,又缺乏资金,便无疾而终。
陈邦找到昔日的老战友李力,两人商量后,认为这一成功模式可以复制,便决定在长沙进行试点。一方面,陈邦通过人脉与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达成了合作。医院只需要提供挂号和场地,他们带设备进入,承担药品成本、医护工资和宣传费用,然后双方利润分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陈邦多次找到眼科医疗设备商谈判,最终以首付3万元、分期付款的方式拿下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仪。
自1993年开始,原国家卫生部便在北京引进两台激光近视治疗仪。在验证其临床效果后,国内不少医院开始跟进,陈邦也不甘落后。在公立医院的品牌背书下,自成立以来,陈邦承包的眼科科室一直人满为患,设备根本停不下来。几年下来,陈邦又积累了数千万资产。
自立门户
在时代的洪流下,陈邦不得不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把重心放在了自建医院上面。网上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千万别把平台当做你的本事,从公立医院出来的陈邦最初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为了留住老专家,陈邦开出了技术入股的诱人价码:“双倍工资,一套两居室,年底您还能参与股东分红。”不过老专家却不为所动,很快就跳槽到一家公立医院,还给陈邦留言:“你这个眼科是不可能开起来的。”
“承兑汇票、融资租赁、信托计划,为了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当时我能用的融资方法都用了,最后才得以上路。”陈邦后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苦笑道。
总的来说,爱尔眼科前期的崛起,离不开几个因素。首先是市场的红利。和皮肤科一样,眼科在公立医院的地位比较边缘,不是独立科室,通常挂靠在五官科下面。再加上眼科的收入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2.5%-5%,在有限的条件下,医院不愿在眼科投入太多资源,所以造成了国内眼科医疗资源的供给不足。
另外,自2002年起,我国患有近视、干眼症、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的人数也在持续增加。截至2020年,中国近视患者超过7亿、白内障患者超过1.7亿,分别是美国患病人数的4.82倍和7.02倍。
从爱尔眼科目前收入的构成看,近视屈光项目和白内障项目依然占据主流,合计超过50%。之所以有这样的分布,一方面是毛利较高,另一方面也有比较容易标准化的因素。
但它也接地气。2007年左右,各地爱尔眼科医院的市场部改成了一个特殊的名字——防盲办。防盲办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不断下到基层社区进行“筛查义诊”,包括给老年人测视力、验光、测眼压,说服需要进行治疗的患者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或手术。
最后是资本的支持。毕竟挣过大钱,也见过世面,从2003年开始,陈邦就确立了爱尔眼科医院连锁经营的模式,并相继在长沙、武汉、成都、沈阳开出4家医院。
于是,陈邦便把目光瞄向美国的资本市场。但最终由于公司规模小,营收不足1亿,上市还是无疾而终。不过2006年底,爱尔眼科还是得到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认可,后者为爱尔眼科提供了6400万元的长期低息贷款,占其当年年末总资产的近2成。次年,爱尔更是得到了达晨创投等风投机构的数千万元投资。
良好的基本面最终也促成爱尔眼科在创业板的上市。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28只新股正式交易,盛况空前。作为A股首家IPO上市的民营医院,爱尔眼科最终募集8.82亿元,超募比例为159.4%,当天市值更是突破了40亿元。
高歌猛进
针对这种多元的市场现状,陈邦创造性地为爱尔眼科提出“三级连锁”的扩张模式。
二、把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临床能力的省会城市连锁医院作为二级医院,定位为着力开展全眼科服务、代表省级水平的疑难眼病会诊中心,并对三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
三个层级的医院各司其职,各有侧重,紧密相扣,形成良性循环,也加快了爱尔扩张的步伐。
当然,爱尔分级诊疗的扩张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在用完上市募集的资金后,爱尔眼科在2014年实施了一项新的激进扩张策略——“上市公司+PE(私募机构)”型产业并购基金。
爱尔眼科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其第一家参与成立的产业并购基金,是深圳前海东方爱尔医疗产业并购合伙企业。该基金总规模为人民币2亿元,由爱尔眼科与东方金控共同发起设立,前者投入2000万元自有资金,后者出资人民币667万元,剩余资金则由东方金控负责筹集,该基金存续期为3+1年。
除了高杠杆,因为产业并购基金不在上市公司体内,其控制医院的经营情况也不会影响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等到医院盈利情况到达一定水平后,爱尔才会把它们置入公司,实现并表。这样一来,公司在扩张提速的同时,其业绩表现也不会出现巨大的下滑。
爱尔眼科曾与关联的基金签署了《商标字号许可使用协议》和《管理咨询服务协议》。根据协议,爱尔眼科许可合作基金并购、新设的医院使用指定商标及“爱尔”字号从事眼科卫生医疗业务。通过向相关医院提供技术指导及咨询服务,爱尔眼科可以获得咨询服务费。而医院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需对其自身行为负责,爱尔眼科不承担相关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眼科2021年门诊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营收达150亿元,净利润为23.23亿元,稳占中国民营眼科医院的龙头宝座。
在新医院达到一定盈利水平后,公司依照相关证券法律、法规,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或两者结合等方式,以公允价格收购合伙人持有的医院股权。
但随着扩张步伐的加快,成为爱尔眼科合伙人的门槛在逐渐降低。据爱尔眼科沿海医院的前高管黎林(化名)透露,一开始是院长级的高管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层才有合伙人股份认购权利。之后,所有中层都要买。再之后,连护士长、部门小组长也被要求认购。
另外,爱尔曾跟柳飞他们表示,只要医院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上市公司会收购合伙制医院。届时,他们手里的股份将得到溢价变现,而且还口头承诺在合伙期间每年给到6%的利息。
当他们向省级和总部反馈时,不但没有得到回复,还遭到医院的解聘,最后他们只好申请退出合伙人计划。而之前说好每年6%的利息也从未实现,柳飞不得不通过谈判才拿到了3年的返利。
除了合伙人计划的变形,在急速扩张中,爱尔眼科还暴露出不少问题。
2020年12月31日,艾芬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自述视频中表示,自己在半年前到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了右眼人工晶体植入的白内障手术。但结果是不仅视力未见好转,还在10月份检查后,得知自己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近乎失明。
对于艾芬的举报,爱尔眼科表示,确实因为熟人的关系,检查没有做得全面,但艾芬视网膜的脱落和手术没有直接关系。
但对这个调查结果,艾芬一直都不认同,也不走司法途径和医疗鉴定,继续在网络上揭露声讨。艾芬表示,除非爱尔承认病历造假,不然她不会协商解决。所以直到今天,这个纠纷还没得到彻底的解决。
从医疗纠纷率来看,虽然爱尔对外宣传的千分之一以内明显低于行业水平。但从绝对值来看,爱尔如今每年超1000万人次的门诊数也是不容忽视。
套取医保资金也是爱尔眼科被罚的重灾区。2022年1月14日,大连医疗保障局专项治理典型违法违规案例(10例)通报中,有4家以“爱尔”为名的眼科医院,存在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核减违规费用总计约114.19万元。
相比近视激光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等治疗是纳入各地医保的,甚至部分白内障患者还符合“国家复明工程”的免费治疗条件。因此,这也是爱尔眼科曾经大力在农村推广白内障手术的源动力。
2017年最高峰时,西安地区的爱尔眼科医院曾每天一起出动三十多辆小巴车,去农村给老人检查视力,有问题的都拉了回来。“下午是最热闹的,但其实很多老人的病症是可做可不做的。”柳飞回忆道。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农村大规模筛查被禁止后,公关和转介费成为爱尔寻找病人的新方式。据爱尔沿海医院的前高管黎林(化名)透露,送礼给回扣也是常事。他刚进那家爱尔眼科医院时,自然门诊率不到0.5%(病人自发去医院)。
写在最后
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陈邦也有深刻的认识。2022年1月29日凌晨,陈邦发布《致全体爱尔人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爱尔要全面拥抱社会监督,推动自我革新。将成立由总裁牵头的专门机构,推进医疗和经营管理规范,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
具体来看,站在新十年的起点,爱尔眼科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打造“1+8+N”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性眼科中心。所谓“1+8+N”,其中“1”是指将总部爱尔长沙医院建设为世界级眼科中心;“8”则是指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加上成都、重庆、武汉、沈阳的8家医院,建设成为国家级眼科中心;至于“N”,是指除上述9家外的省会级城市医院要达到当地一流水平。
关于创业初心,在爱尔眼科官网正中央,还写着这样一句话:“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初心是美好的,但一切华丽的辞藻都需要扎实的工作去沉淀。希望医疗机构能够真正做到陈邦说的那样:“医疗绝对不能利益至上,那是本末倒置”。因为在外人看来,那些医疗事故可能只是一些数字,但对于患者来说,那可是他们一生的光明。(来源:邱处机(ID:qiuchuji_1993) 作者:邱处机)
拥有20多座神秘矿山 千亿身价大佬原来是小镇做题家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2022广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出炉。坐上“广东民企一哥”宝座的企业不是华为,不是腾讯,也不是招商银行,是一家叫“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
而对于“广东第一民企”“世界铜王”的含金量,网络上看法不一。再联想到2017年,巅峰时期的许老板都得主动拜访王文银,他题字“非常之人”,还写了首“许家印卓越且伟大”的藏头诗赠与许老板。
▲王文银(右)
拥有20多座神秘矿山 千亿身价大佬原来是小镇做题家
据正威集团官网介绍,公司有3万多名员工,旗下拥有广东深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江西赣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安徽铜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40余个产业园。且在瑞士、美国和新加坡建有研发中心。
王文银本人自从2015年登上富豪榜后,财富逐年递增,已连续四五年身价维持在千亿以上。根据福布斯2022富豪榜(实时),王文银现在身价157亿美金(1147亿元),排全球富豪第98位。
▲王文银历年身价
王文银1968年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河湾村焦畈组。他的青少年时代完全沿着“小镇做题家”的生活轨迹行进:学生时代很苦,学习之余还得帮父母割猪草、喂猪、做家务,每到开学父母都得挨户借钱给他交学费;1989年,21岁王文银以超过录取线50分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是全村第一个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每月固定工资400元。
1993年他毅然辞去铁饭碗,带着刚发的第一个月工资400元,只身前往深圳。他一路换乘火车、汽车、卡车,半路上还被黑心旅馆老板坑了钱,最后到达深圳只剩下10块钱,住不起旅馆就在天桥洞里过夜。
此后,王文银在这家公司一年连跳七级,从最底层仓库管理员升为总经理助理,老板还把他带到香港地区长见识。之后王文银又跳槽去了全球知名企业日立公司担任销售员,并且凭借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百万级年薪。
做财务的老婆 管不住喜欢“豪赌”的矿业大佬
王文银评价老婆:“她帮助公司创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财务管理制度,在集团成长到中国500强期间发挥了核心作用。”
▲刘结红、王健林、王文银合照/正威集团官网截图
王文银在多个场合提及老婆,依然感激地说:“我太太是我高中时代的班长,而我当时要身材没身材、要口才没口才、要钱财没钱财,简直就是一个‘蠢材’,就因为我的真诚,我的穷追猛打,这么优秀的一个女人最后却跟了我这样一个当时貌不惊人的穷小子。”
公司1995年成立,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各行业都不景气,王文银不顾老婆刘结红和公司高管反对,拿出来全部资金,还在银行借了不少钱,在市场上疯狂低价收购工厂和设备。等到经济危机过去,王文银狠狠赚了一笔。王文银的豪赌不仅在“抄底”,还在“买矿”。
2005年,王文银打算用28亿收购安徽铜陵一个年产30万吨的铜线杆项目,前期一把就得投入10亿元,公司内部9名核心高管有8人表示反对。
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来袭,王文银故伎重施,趁着铜价在历史低位,许多铜矿主抛售资产时,他迅速买入不少矿场、铜加工企业、铜物料。这波操作又让王文银赚了几百亿。
正威集团打通了“采矿-冶炼-加工”的全产业链。2009年公司营收104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营收破百亿的民营企业,到了2011年已达到1280亿,再到2021年坐上“广东第一民企”的宝座。
正威集团世界500强的“含金量”也遭受质疑。知乎上,不少自称“前员工”的网友发帖,指出公司在经营、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问题,与世界500强名号有差距。
此外,根据公开资料,2021年全球的前十大铜矿山全都为外资集团持有,其中并没有一座属于中资企业。正威集团官网“集团简介”中对矿山位置也是只字未提。
疯狂拿地 矿业大佬要走许老板的老路?
不过,这两年因各类矿产涨价,矿类上市企业的股价都走出不错的行情,王文银在资本市场的布局也悄悄展开。2017年4月,王文银就公开表示:“今年开始,我们会在A股和港股分别并购一家公司,并向其注入一些优质资产。”
但拿到实控权的王文银,除了2021年11月将公司名称改为“正威新材”,对这家公司并没有资产腾挪,也没有借壳上市,就这么安静地“放着”。
此外,正威集团还直接、间接投资了深圳正威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嘉翊资本(深圳)有限公司、珠海市励骏文汇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荣威(深圳)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金融类公司。
除了被动投资了恒大地产,王文银在地产行业的布局,也如同草蛇灰线。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9年10月,王文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277家公司中,房地产、置业公司超过了55家。”
这两年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某地方官员会见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一行。据媒体报道,熟悉他的一位朋友也介绍道:“他(王文银)是一成功的企业家,只知道他近几年一直在做产业园。”
目前尚不清楚,王文银在这些产业园中有怎样的商业规划,以及他在众多产业园项目上的投入的比例是多少。但地产(产业园)、投资银行、股权出质、矿业大佬等关键词组成宏大的商业叙事,虽然解决了融资渠道的问题,但是如果产业园没有建立良好的产业,一旦多米诺骨牌的第一支牌倒下,后面可能就是雪崩。
王文银曾说过:“人生需要抓住几次别人看不到的机会,才能跳跃。”大众看不到的,或许是财富密码,也可能是“天坑”。曾在“广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第三的恒大,摔下来都这么“疼”——那要是第一摔下来呢?(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 作者:黄沐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