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观察
很多相似点非常有参考价值 从越南防疫看我国接下来的路径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在想我们将会以哪种形式扛过疫情,后来一想,旁边越南是个好参考系,因为越南整体和我们有很多相似点,非常有参考价值。粉丝里有不少在越南开厂和当小工头的,没少从他们那里获取当地情况。
坚持抄我国作业的越南采取一样地严管严防
越南政府在2020年基本和中国的措施差不多,动态清零,发现一例封一片,尽量保外贸出口这个经济支柱。不管怎么说,当时疫情确实被控制了,最长99天没疫情。
因为马上就是夏天,传统上高温会使病毒在室外无法生存,大家以为病毒的活性传染性都会大大降低,觉得希望就在眼前了。后来才知道,当时高兴得太早了,病毒正在憋大招,一波又一波的变异。疫情开始不断反复,几个月一次的频率攻击各国防疫系统。越南也开始了和病毒的拉锯。
越南政府依然相信再加把力就能成功
到2021年8月,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德尔塔在越南开始大量传播。比起原始毒株和早期变异。德尔塔的最大特点是传播能力强,而且耐热性高,对于疫苗的抗性也更大。
欧美转变的最快最早,原因很多,一方面他们政府权力确实很小,另一方面刁民也不配合。英国封城多次失败后,干脆放开共存了,好像“共存”这个词最早就是英国人说的。
印度比较奇特,没有那些富国的钱,却有那些富国的病,同时还保留着自己的穷病,没钱防疫的情况下,老百姓还不配合。在国内爆发工人大量徒步返乡之后,选择把这事尽快忘了,毕竟在印度,新冠只在最开始一段时间内稍微有点体面。
这里要说明一下越南经济的背景,越南也分南方和北方,他们经济发达的,也是南方沿海,经济中心是以胡志明市为首的南部几个省。本国大多数的外资和工厂都在这些地方。
在前几次疫情中,越南当地依靠封控厂区,要求工人执行防疫措施,一旦发现就地隔离,对工作生活场所消杀,接触的人员全面严查,竟然成功把疫情控制住了。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21年7月,德尔塔爆发后,情况完全不同了。当然也有越南政府的助攻,那段时间为了防疫,严控外国人入境,韩国人也不让来了(韩国在越南投资太多,疫情暴发前是免签的),导致外贸和直接投资都差了一些。于是政府准备适当调整下防疫政策,一调整,调整黄了。
这些之外局势也不好,厂区开始了更加严格的管控,工人们只能两点一线,哪都不让去,厂区小卖铺也都关了。同时因为交通管制,上游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下游运输的车辆都明显变少。
城市里其他地方情况也好不了多少,社会秩序开始混乱。各种生活物资供应也出现问题,因为严格封控,进出城都要花费很多时间。物流体系因为各地封控也不再顺畅。
越南的努力反而加剧了崩溃
为了严格管控隔离,四万越南军队进入城市,把装甲车都直接开上大街,将道路彻底封死。防化兵对民众检测转运消杀,每天由军队负责运输食品药品,接管了各医院和重点部门的安保工作。当时对于违反隔离措施的人,越南军队会抓住先打一顿,然后送去做志愿者。而且是只管饭不给钱,一直要干到解除隔离为止那种。
越南作为一个人均GDP不到中国1/3,人均月收入一二千的国家。老百姓能有多少老本?特别是越南的底层人民,积蓄能养活自己几天?越南政府本就因为经济不佳收入锐减,花费却增加很多,到这个时候还能有多少钱?
据统计在短时间内,从胡志明市和南方经济发达省份。有超过200万工人选择回家,毕竟老家农村有人在种地,哪怕去河里抓青蛙呢,无论如何也不会像大城市那样被饿死。于是就有了大家之前在国内报道里经常看到的一幕,大量的韩国厂房铁护栏被汹涌澎湃的工人给推倒,提着行李的工人就跟末日逃生一样四散逃命。
也有很多只能选择步行。这些人有的是因为没有车,只能走路。有的是要通过道路封控的地区,为了不被抓住,只好选择步行,在接近检查站的时候离开大路,从小道甚至干脆翻越荒野。最远的人步行了整整600公里回家,走了一个月。返乡还只是第一步,工人中是存在病毒携带者的。这些人走一路撒播一路,等到了家乡,全国都崩了。
相比起城市,乡下的医疗条件更差,防疫水平更低。面对病毒基本是放任,检测也懒得检测了,以至于越南当时每天确诊病例竟然变化不大。但是人人都知道已经在乡下蔓延了,只是限于检测不足无法体现。
但是共存之后就能好吗?哪有那么好的事,经济的压力越来越大,返乡的工人根本找不到工作,收入也锐减。而且封控结束之后,政府要求工人复工复产。工人因为担心回去之后,不久疫情再次暴发又造成失业不愿意回去了。当时有些产业的用工缺口达到了50%。
这个时候越南政府动员公务员、大学生全线出击,到越南田间地头宣传疫情影响不大,希望大家尽快返厂上班,嗯,越南每个细节都在cosplay中国。于是工人们又带着行李上了大巴,一辆辆大巴把工人从村里拉进厂房,越南顺利复工复产了。只是消费领域确实不太行,老百姓依旧不愿意出来花钱。
时间来到2022,奥密克戎出现了,比起德尔塔有着更强的传播性,但是毒性比起以前的病毒要低很多。对于适应了德尔塔的越南来说,奥密克戎既温和又无害,于是在3月,新冠奥密克戎爆发高峰期间,越南政府决定顶风作案,全面放开管控措施。奇怪的是,并没有发生之前预期的医疗挤兑和社会混乱。越南还对全世界宣传了自己的一波经验。
他的工人得了病,躺在宿舍不能去上班,他带着去医馆抓点药,吃上之后就可以上班了。更有离谱的,发烧躺床上说是快挂了,带去看看南医,医生说没啥事,多喝热水,然后就好了一大半,回来就可以上产线,医生的作用更像定心丸。据他观察,吃不吃药都是三天到一周好,越南工人普遍年轻,确实影响不大。后来他干脆找了个医师到工厂里来现场坐诊,工人们果然士气大涨,充满了安全感。
那今年越南经济啥情况了呢?查了下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越南经济增长率的初步统计结果为13.67%,二季度增长7.83%,一季度上涨5.05%。
最近总有人说中国制造转越南了,其实不会,越南太小了,是中国制造的延伸,并不是竞争者。越南那些企业,一个月给工资一两千,在中国根本招不到工。现在越南经过高速发展后,GDP达到了3000亿,大概相当于山西,问题是越南人口是山西的三倍。
从越南的情况来看,放开后,经历短暂的恐惧期,复工复产应该很快。而且越南的南北差别也很大,北方恢复缓慢。南方的那几个工业城市很快就跟疫情前差不多了,这两天一到晚上人山人海。抖音上一堆在越南上班的博主,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1、不要攻击中医,有人想用就去用吧。这个话题下本来是没有中间地带的,不过这段时间我给大家解释了下这个事,身边很多坚决不用中医的人也达成了共识,他们不用中医,但是今后也不准备再攻击中医了。看病心理作用占一半,尤其新冠,老百姓爱用啥用啥,能有效减低挤兑,也能降低医保负担。
3、放开后经济肯定是先变差,然后再慢慢恢复,而且大概率,南方恢复速度比北方快得多。
最近总是想起武汉疫情暴发的时候,各地纷纷送行医务人员前往武汉救援,送了一批又一批,而且党员一直都在最前边;一车一车的穿着迷彩的军人们抵达武汉;火神山的那些工人们24小时连轴转,十天盖起来医院然后把工资都捐了;我师哥年前就带队请缨去了武汉,过年都在医院里过的,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直到武汉危机解除。还有那个带着村民向武汉支援了10万斤大葱的”大葱哥“。也正是因为这些无数个平凡的个体,我们才能挺到现在。总之,疫情肯定会过去,而且我们也会远远超过2019年。(来源:九边 作者:九边)
世界外交史上从没有的先例 域外大国在中东影响呈多元化格局
【博览财经特稿】12月7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启程前往沙特,此行除了访问中沙峰会,还将召开中国-海合会峰会和中国-阿拉伯峰会,三场峰会接连举办,世界外交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
重头戏在《声明》后头
尽管这种传统放在古代都算落后,早就应该打破了,但由于过去“兄终弟及”所造就的利益格局,还有好些兄弟在等着上位呢。
小萨勒曼深知得罪了传统利益集团,他无路可退,为了巩固权力,2017年进行了一场空前的反腐运动,逮捕了三百多人,罚款一千多亿美元,还肢解了他们的喉舌卡舒吉,大大加强了集权,扫清了上位的障碍。
谁跟他说这事,他跟谁急,如同古代君主一样,合法性是最注重的,你不承认我的合法性,那咱们就没什么好聊。对于小萨勒曼的合法性,我们是这样表态的:“中方坚定支持沙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稳定,支持沙特继续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重头戏在《声明》后头,“中方愿积极参与沙特工业化进程,落实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2030愿景’对接”。这一点是核心表态,小萨勒曼是个很有雄心的人,思想上也不守旧,“沙特2030愿景”是小萨勒曼施政的核心,这个计划总结一下就是,摆脱石油依赖,把沙特打造成现代化的工业国。
沙特能呆在舒适区的时间也没几天了,所以小萨勒曼要变法,实施“2030愿景”。
小萨勒曼要变法,就不可能继续依靠旧有的石油利益集团,必须走工业化道路,开拓更多石油之外的工业门类,逐步培养出一个拥护萨勒曼变法的新贵集团。
按照沙特的计划,2030年要实现武器国产化率50%的目标,最好的合作对象便是中国,2021年,沙特直接买走了一条彩虹4无人机生产线,中方一定程度上输出工业技术,换取沙特的市场,双方互利互惠,利益捆绑。
沙特基建市场基本对中国开放
现任国王老萨勒曼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搞了个由一批知名宗教学者组成的“国王宗教研究中心”,试图在理论层面对抗极端思潮。在一个全民念经的国家,改革也是需要念经支持的,比如在允许女性驾车上,沙特先请伊斯兰“大儒”论证女性驾车合乎伊斯兰,官方再颁布法令,这样合法性和阻力就小得多。
其实并不复杂,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内心对发展和现代化的渴望,虽然民间极端派很多,但是官方层面则理性得多,普遍希望去极端化,为工业化扫清思想障碍。
小萨勒曼接着说,“沙方愿同中方继续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欢迎更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沙特工业化进程,参加沙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项目合作。”
在市场开放程度上,小萨勒曼特别强调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意味着沙特基建市场基本对中国开放,对中国基建企业将是巨大的红利,而基础设施不止是修路架桥,还包括互联网、通讯等领域,都是中国的强项。
我们知道,沙特和伊朗是仇敌,而伊朗已经是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正常情况下,沙特对此是有顾虑的,然而事实上,沙特对加入上合组织的意愿相当强烈,今年还参加了撒马尔罕峰会,哪怕有伊朗这个仇敌在。
虽然石油一时半会还不会被淘汰,但能源转型是进行中了,这对沙特来说是致命的,沙特的财政收入80%以上依赖石油,想要实现转型,就必须发展非石油产业。沙特瞄准的是制造业,为此,还启动了“沙特制造”计划,吸引本国人进入制造业,希望摆脱石油依赖。
要在产业上现代化转型,那么国家架构就必须同步转型,从部落联盟转型为真正的国家,小萨勒曼上台后第一步就是往“父死子继”上靠,本质上是在推动国家架构的进步。
沙特要现代化,就必然和美国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这与美国对沙特的定位有关,沙特在美国霸权体系下的角色不仅是维护石油美元的重要支柱,还是实现离岸平衡的关键。
穆斯林广泛分布于欧亚非三洲,普遍发展水平又比较低,非常适合作为挑起动乱的源头,但美国自身并不方便直接做这件事,因为伊斯兰天然是反美的,手握两座圣城的沙特,干这件事再合适不过。沙特配合美国离岸平衡战略所进行的宗教输出,成为欧亚非大陆动乱的关键。
而美国希望沙特继续扮演以往的角色,效忠于石油美元和离岸平衡,双方的矛盾事实上不可调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越来越大,沙特很清楚美国的手段,所以急需找棵大树,环顾世界,最合适的就是上合组织了。如果沙特正式加入上合组织,那他和美国的盟友关系基本就拜拜了,哪怕美国在沙特有驻军也没用。
这个简直是惊喜,起先我以为最多不过是和沙特开展人民币结算,事实却是整个海合会国家,大大超出了设想。目前还不清楚,能具体结算到什么程度,可能暂时仅仅是和中国的油气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而不是像过去沙特与美国的“石油美元协议”一样,只接受美元,这两者差别还是不小的。
目前峰会我们已经收获颇丰,沙特不仅领头连办三场对华峰会,对华开放市场,还高调和华为签约,用人民币结算油气,其政治姿态已再明显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转动,天平正在加速向东方倾斜。
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习近平主席于12月7日至10日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中国是第一个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举办峰会的主权国家,”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告诉观察者网,2019年欧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和阿盟举办过峰会。
针对上述问题,观察者网特邀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进行深度解读。
12月7日,沙特举行盛大仪式,欢迎习近平主席的到访。战机护航、护卫机伴飞并在空中拉出国旗色彩带、鸣21响放礼炮……处处彰显高规格。这与今年7月,美国总统拜登到访沙特时的礼遇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7月,拜登的中东之行“巩固了美国和以色列的战略同盟关系,其核心目的,在地区范围内是要组织盟友针对伊朗,在大国关系层面是想拉拢地区国家,在俄乌冲突中配合美国制裁俄罗斯。”刘中民分析道。
孙德刚认为,美国视沙特为所谓“非民主国家”,经常拿人权问题敲打沙特,让沙特感觉到美国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其政治制度。此外,美国还会经常干预沙特的内政外交,特别是沙特和第三方的合作。如俄乌冲突发生之后,美国逼着沙特选边站,这也让作为主权国家的沙特难以接受。
而中方视沙特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重要的独立力量,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并且把发展对沙特关系置于外交全局尤其是中东外交的优先方向。
“这与沙特不断上升的地位,以及中沙的密切合作有关,”孙德刚表示,沙特是欧佩克成员国和海合会的领头羊,伊斯兰合作组织的秘书处也设在沙特,沙特在阿盟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实际上,阿拉伯世界的权力正在东移到沙特。
中国自2013年起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沙特连续20多年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前三季度,中沙贸易额870.4亿美元,同比增长37.4%。
同样,“沙特在‘向东看’的过程中,也将中沙关系作为样板,带动沙特和亚洲国家,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合作。”
12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利雅得先后出席中海、中阿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中海和中阿峰会“是有交集的,因为海合会是阿盟的一部分,”孙德刚说,但聚焦的领域不同,中阿合作以民生项目为主,而中国和海合会的合作则以高新领域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三环峰会”召开之际,“欧佩克+”刚刚宣布保持石油生产配额不变,西方决定对俄罗斯石油出口实施限价,欧洲开始执行对俄罗斯出口石油的海上禁运措施。
“而中东国家也看到了其处在美俄中间的优势地位,因此能够保持较大的自主性,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定。俄乌冲突的持续会在一定时期内让全球油价高位运行,而这恰恰是中东国家的自信来源。”
观察者网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在中海峰会的主旨讲话中说,未来3到5年,中国愿同海合会国家在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努力。一马当先的便是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中国将继续从海合会国家扩大进口原油、液化天然气,加强油气开发、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
他说:“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出现了非美元结算的趋势。这样的趋势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信心下降,是美国不断地将美元工具化、武器化、政治化的结果。”
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看向谁?看什么?
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近年来,中国协助阿拉伯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一些建筑成为地标,甚至走上了阿拉伯国家的货币,例如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卡塔尔卢塞尔球场、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苏丹麦洛维大坝等。”刘中民说。
除了“一带一路”合作之外,中阿在经贸和投资、能源合作、高新合作等领域也不断取得突破。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亚洲经济体是中东国家油气出口的主要买家,美国从中东进口的油气可以忽略不计。中东国家需要在能源转型之前找到一个大买家,也就是亚洲国家,因此阿拉伯世界‘向东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一,阿拉伯国家想模仿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工业化。在从油气经济转向多元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阿拉伯国家十分希望中国能够加大投资,参与到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去,特别是公路网、铁路网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阿拉伯国家希望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与中国合作。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中东国家很受欢迎,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也掌握先进技术,包括民用核能、光伏、氢能等,可以与阿拉伯国家分享经验。
域外大国在中东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拜登访问中东期间,不止一次地提到中俄,声称“美国不会离开中东”,不会让中国、俄罗斯填补美国所留下的“真空”。
“西方想多了,”孙德刚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具备很强的包容性,不会排斥阿拉伯国家与其他全球伙伴的合作。中国在与阿拉伯国家成为合作伙伴的同时,也与三个非阿拉伯国国家土耳其、以色列和伊朗保持务实合作关系。阿拉伯国家除与中国合作之外,与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日本也有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刘中民认为,中东的大国关系格局在发生变化,域外大国在中东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转向与中俄的战略竞争。随着美国对中东投入的能力和意愿下降,其对中东的影响力也相对下降。但是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在战略收缩的同时,又在有限的范围内加大影响,特别是在俄乌冲突之后,美国想让中东国家在能源价格、配合制裁俄罗斯等方面服从于美国战略。但是中东国家现在更多是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在大国之间进行平衡,避免选边站队。
俄罗斯这十几年来重返中东取得了较大成功,中东国家在能源、安全、军购等方面和俄罗斯有很多共同利益。在美俄之间,地区国家没有选边站队,跟俄罗斯的经营有很大关系。但是,俄乌冲突将来会限制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一方面是由于俄罗斯的国力问题,另一方面俄罗斯未来的主要投入恐怕是在乌克兰问题上。
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在埃及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了中国中东政策的“三不原则”:中国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中国并不排斥在中东和美国的合作,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反恐等领域,中美有很大合作空间。但是我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未来中美在中东的关系会变得复杂化,主要原因是美国的战略防范。”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阿拉伯国家外交的一大特点是大国平衡政策。他们从以往的仰视世界到如今的平视世界,希望得到世界大国的尊重,一方面会与美西方在安全上继续合作,保持存量;另一方面希望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扩大增量。”孙德刚补充道。(来源:卢克文工作室(lukewen1982)、观察者网 作者:风雨如歌、王慧 编辑:冯雪、郭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