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大局已定!“中央委员”刘士余的使命就是“资本服务实体、扩大直接融资”!
【研究员】:田文
结论: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与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财政部长肖捷一起当选十九届中央委员。刘士余主席这一任“新时代”下的证监会,其历史使命担当,又是什么?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又会带来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博览研究员注意到,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资本市场发展任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如果联系紧随其后的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来看,在针对金融市场整体保持“流动性收缩”的“去杠杆”高压态势的同时,如何把淤积在金融市场的“存量流动性”泵回急需资金扶持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领域),资本市场具有的“定向直接融资”能力,被赋予了更多的“增量诉求”。而10月19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的负责人谈话当中,央行和银监会(尤其是郭主席)对未来政策的表述,仍然坚持在“强监管”上居多,倒是此前一直“挺在强监管第一线”的证监会,刘主席的口风倒是有些的变化:在三家人当中,他谈“发展”的问题更多一些,难得的强调了“资本市场补短板,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10月19日,此前一直“挺在强监管第一线”的证监会,在答记者问时,刘主席的口风也有些变化:相较同时答记者问的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刘士余谈“发展”的问题更多一些,难得的强调了“资本市场补短板,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一行三会以及财政部等财经部委的负责人,跻身中央委员会,是历来的常态。此次,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与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财政部长肖捷一起当选中央委员。而在2012年底十八届中央委员的大名单,以及2015年之后的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公报涉及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递补”名单当中,都未看到他的名字(作为十八届中央委员的证监会前任主席肖钢,并未出现在十九大的“三委”的大名单当中)。
刘士余主席这一任“新时代”下的证监会,其历史使命担当,又是什么?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又会带来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如果联系紧随其后的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来看,在针对金融市场整体保持“流动性收缩”的“去杠杆”高压态势的同时,如何把淤积在金融市场的“存量流动性”泵回急需资金扶持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领域),资本市场具有的“定向直接融资”能力,被赋予了更多的“增量诉求”(相较十八大报告而言,十九大报告增加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由十八大的“加快”变成十九大的“促进”,这方面的节奏可能会有更多的“拿捏”。)
10月19日,刚刚聆听了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金融代表团”集体接受记者采访,从当时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的负责人谈话当中看,央行和银监会(尤其是郭主席)对未来政策的表述,仍然坚持在“强监管”上居多,倒是此前一直“挺在强监管第一线”的证监会,刘主席的口风倒是有些小小的变化:在三家人当中,谈“发展”的问题更多一些,难得的强调了“资本市场补短板,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周小川:中国家庭部门的杠杆率从全球比较看不算高,但最近几年增长快,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大家注意(虽然强调了风险,但周行长的态度还算“中肯”:他强调指出“不是说家庭部门现在要去杠杆,而是要在杠杆率增长的过程中注意质量,使得增量部分保持健康和平稳”)。
博览研究员认为,刘主席的讲话算是“最积极”的:虽然他也强调了,根据十九大报告,未来几年要打好防范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包括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但他还称,同时还要补短板,其中包括补齐资本市场的短板。对资本市场来说,未来要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同时不能制约补短板的进程,要对市场的优化结构做出贡献。下一步要持续推进改革,以更大的勇气推进开放,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而这一政策口风上的“反差”,也确实符合前一天(10月18日)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对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政策定位的“调整”——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仔细分析习总书记对金融市场政策定调的这一段内容,博览研究员认为——
另一方面,相较十八大报告而言,此次十九大报告增加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要求;
总的来看,决策层的政策意图很明确:在整体上保持“流动性收缩”的“去杠杆”高压态势的同时,把淤积在金融市场的“存量流动性”泵回急需资金扶持的实体经济。此时,资本市场具有的“定向直接融资”能力,被赋予了更多的“增量诉求”。
【博览财经研报】由于货币政策针对金融市场的“实质性收缩”,A股整体上缺乏流动性的刺激,不可能有“普涨”的资金底气(因此,以前那种,一旦亏损之后,指望通过“猫冬”的方式,以时间换空间,等待下一轮普涨来“解放”的困难性大幅提升,至少“等待救援”的耗时要比以前“长”得多);
这势必增加了投资人“操作的难度”,一方面是“选股难度大幅增加”:既然很难通过“普涨”来搭大盘整体上涨顺风车,那么,如何从3000多只股票当中找到那些个为数不多的‘有结构性优势’的标的,就成为要历练的“生存技能”;
股市要有“可持续的行情”势必“优先在‘有结构性优势’”的行业当中得到体现
自20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后,此前几年“本末倒置”,金融市场“脱离实体需要、自我循环”的状态被打破,一系列不能“不能服务实体经济”的“伪创新”被“规范”,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日益与“脱虚向实”向衔接,那些能够和实体经济的增长,尤其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消费需求、第三产业关联性紧密,有持续业绩支撑的行业,在A股当中涨幅居前、人气爆棚!
显然,作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股市,跟随、顺应这一大趋势,也就是必然。
另一方面,由于“十九大”对货币政策明确了“宏观审慎”的要求,加之近几个月M2增速维持在个位数低速徘徊,而金融强监管持续针对各种“不能服务实体经济”的“炒作、伪创新”予以资金渠道的规范,乃至具体行为的打击,金融市场整体上已经失去了“流动性过剩”带来“炒作基础”,从这层意义上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A股不再有“普涨”的“经济基础(一方面是流动性整体收缩,使得市场缺乏资金推动力;一方面是实体经济这个标的,也在‘结构性发展’的大趋势下,呈现更加明显的分化态势)”,直到经济增长走出L型的阶段,相关经济政策、流动性政策出现新变化的时候。
从总体上看,由于货币政策针对金融市场的“实质性收缩”,A股整体上缺乏流动性的刺激,不可能有“普涨”的资金底气(因此,以前那种,一旦亏损之后,指望通过“猫冬”的方式,以时间换空间,等待下一轮普涨来“解放”的困难性大幅提升,至少“等待救援”的耗时要比以前“长”得多);
这势必增加了投资人“操作的难度”,一方面是“选股难度大幅增加”:既然很难通过“普涨”来搭大盘整体上涨顺风车,那么,如何从3000多只股票当中找到那些个为数不多的‘有结构性优势’的标的,就成为要历练的“生存技能”;
总结而言,进入“新时代”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更包括作为市场经济“典型代表”的资本市场、股市!投资人如何适应这个“新时代”,是本内参近期关注的重点课题,博览研究员将在近期集中研究,予以剖析,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