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昔日风云人物纷遭滑铁卢 代表性大佬接连消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5 08: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昔日风云人物纷遭滑铁卢 代表性大佬接连消失

【博览财经特稿】用曹雪芹的“代表性大佬”接连消失这句词来形容过去几个月知名中国老板们的陨落速度,确实是无比贴切。正如许家印的突然被采取强制措施,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人们震惊不已。曾经的“中国首富”、“中国首善”许家印,他的事迹一直被人们传颂,如今却突然传出了这样的消息。

尽管关于许家印的各种小道消息不断流传,但官方给出的公告却显得模糊而又确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曾经的风云人物,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他的商业帝国又将何去何从?

1704358868849969.jpg

此外,许家印自身的财富也大幅缩水。回想起许家印巅峰时期高达420多亿美元、位列亚洲第二富豪的财富,如今据说已经跌到只剩200亿人民币。尽管如此,瘦死的骆驼仍然比马大。更令人遗憾的是,许家印的倒下不仅是他个人的事情,还连累了不少金融界的朋友一同陷入困境。

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如今却纷纷遭遇了滑铁卢,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无常。他们的经历也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领域,都要时刻保持警醒,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0年11月2日,陈少杰以55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0胡润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第34位,成为80后白手起家新贵。同时,张一鸣(字节跳动创始人)和黄峥(拼多多创始人)也因出色的创业成就而入列该榜单。

2022年末,斗鱼平台户外头部主播“彡彡九户外”中的成员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刑。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涉案成员曾组织带有赌博性质的抽奖高达4267场(次),442万余人次参与,参赌资金近1.2亿元。这一事件无疑给斗鱼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相关人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021年,币安日交易额一度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相当于当时伦敦证交所、纽约证交所、香港交易所三者之和,高峰时曾占到全球虚拟数字货币交易量的65%。赵长鹏也一度以900亿美元的身价登顶福布斯华人富豪榜,超越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

围绕赵长鹏,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确实有问题在身;同情他的人则称他作为曾经的华人首富,是被缺钱的美国打了劫。

在欲望和资本的贪婪中迷失

每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遇到的问题都各不相同,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许多中国的企业家都曾经抓住了机遇,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借助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了财富自由。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无法抑制自己的贪婪和资本的自私,在历史的洪流中栽了跟头,并给社会整体利益造成了较大的损害。

尽管普通公众可能对中植系了解不多,除了知道知名歌手毛阿敏是中植系前创始人、万亿富豪解直锟的妻子之外,其余了解不多。但这并不影响中植系近年来频频凭借一些热点事件吸引大众的关注。

首先是在今年7月29日,一位自称在恒天财富工作7年的理财顾问公开发布了一封“自白书”,直接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爆雷了,都是高净值客户,单个300万以上的投资有15万人,涉及金额2300亿,单个客户最多投资50多亿。”这位理财顾问的自爆,让中植系被戏称为专门坑害中国富人的公司。

“中植系”源于解直锟(1961年生,出生于黑龙江伊春市)于1995年成立的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公司。“中”字开头很容易让人以为它是国企,实际上却是民企。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001年,中植系进军金融产业,开始从实业转型为一个金控帝国,总部也迁到了北京。这个“帝国”设计了三层结构来赚钱。

有媒体分析过,这三层结构的本质就是“X+中融信托(中植系旗下6家持牌金融机构之一)+上市公司”(X是中植系的资产),通过这一架构来实现资金与项目的混同运作,实现高回报的钱生钱目标。这一架构放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或许还能行得通,但放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当初高成本借来的钱就容易出现还不上的情况。

不过另一方面,中植系却为这些职业经理人发放着高薪。有媒体报道,中植系旗下的财富公司——仅恒天财富总裁年薪就高达9500余万,董事长年薪高达5200余万。其余中层高管也在百万年薪之上。一方面为自己脱责,一方面自己拿着高薪同时让风险由全社会买单,资本的贪婪最终断送了自己。

媒体曝美吉姆近一年闭店149家三年亏11亿目前小红书上有很多宝妈控诉刚办了美吉姆的相关会员但看到相关新闻后寻求退款遭拒一些地方的美吉姆店被曝跑路。除了中植系这一“大案要案”之外还有很多典型民企老板也纷纷在贪婪的世界中疾驰而栽了跟头。

1704358914152425.jpg

1704358922347080.jpg

同样是今年9月,曾经的“缝纫机第一股”*ST中捷原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周海涛,犯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被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00万元。根据媒体报道,2017年周海涛在母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代表中捷资源对另一家公司——即华翔投资的25亿贷款进行担保。最后事情败露被抓。

罪名五花八门,但本质上都与一个贪有关。因为无节制的贪婪、贪欲,曾经的风云人物,皆殊途同归。

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很多民营企业家创造了很多财富自由的机会。很多很有个性的枭雄横空出世,成为叱咤一方的社会公众人物。

“一体”方面,早在今年2月,《求是》杂志就在发表的文章《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中明确指出,“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合规经营。”

先于相关“政策呼吁”,其实从去年10月1日起,央企就已经开设设立合规委员会,部分央企还设置了首席合规官,旨在规范经营行为、防范违规风险。可以说,“合规”的相关建设早就在推进过程中。

到了公众层面,老百姓一些感受比较直观的案件、比如部分头部网红主播的巨额偷税漏税问题,一些代表人物在“出事”之后,也在对外释放信号:正在加强合规化学习,落实合规化经营。与此同时,在事实层面上,全社会并没有将曾违规人物一棍子打死,以留下空间。(来源:投行圈子 作者:明日金英)




catbg01.gif 社会热点
catbg02.gif



没受过义务教育就能当专家了 轻言“延迟退休”是不负责任

【博览财经特稿】听说有专家称“延迟退休不影响年轻人就业”,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年头没受过义务教育就能当专家了吗?

好奇之下,查了出处。还真是专家说的,出自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的彭希哲教授的谆谆教诲。复旦大学,张维为大师的同事、人口学专家,翟振武会长的同行——就是2014年预测放开二胎人口峰值增长4000万的那位……原来如此,非常理解。

“延迟退休”的话题热过几次,一边是蠢蠢欲动想要推,另一边是民意汹汹硬扛。拉扯几次,没推动。这次彭专家出面把简单的加减法做成复杂的理论,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是,他给出的理由太牵强了。

彭教授的话说得比较绕,我来翻译一下。所谓延迟退休,本质上是延迟发放养老金。对很多人而言,该退的还得退,但是退了不能休。按照他的设想,老的卷铺盖走人后不用给退休金,退而不休的老人自己到市场里找饭碗就行。彭希哲教授不担心老的再就业会抢了年轻人的饭碗,因为他认为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就业市场”,老的小的各干各的。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1704359084284860.jpg

反之亦然,大叔们被迫抢小朋友饭碗也是有的。比如外卖员本来是公认的青年为主的就业岗位,这两年却涌入了不少中年人,甚至引发了“45岁以上停止派单”的谣言。以至于平台不得不出面辟谣,强调18岁-58岁都可以申请成为外卖员。看看身边的外卖员,不难发现很多皱纹大把的新面孔。

延迟退休的受益者只有“优质老人”

被迫“退而不休”的老人不必说了,从此踏上了人生“新的征途”。他们“新征途”就是对一群年轻人职业之路的“占道”。“退而不休”的老人已经过了职业黄金阶段,再就业多半是下沉。会计干保安,保安干快递,层层下压,最后承压的倒霉蛋就是那些就业能力不强的弱势年轻人。

学历较高、就业能力较强的“优质青年”也不可能从延迟退休中受益。因为他们憧憬的高端岗位腾不出来了,职场前途受滞。延迟退休的老同志会在位子上待更久,这些“优质青年”即便能准点进职场,升迁的速度也会大大放缓。

延迟退休的唯一受益者只有体制内的“优质老人”。体制外的“优质老人”都不在其列。马云、马化腾退不退,和哪一年领养老金没啥关系。董事会让他走,他就得走。民企、私企的高管都是如此。而1954年生人的彭教授就不一样了,多干一年、少干一年,文件几行字能差不少利益。

这公平吗?这种不公平的机制,也是造成我国社保不到二十年就出现了严重缺口的直接原因之一。

必须承认,彭希哲教授的视频讲话,除了“延迟退休不影响年轻人就业”的结论外,还是有不少干货的。他回顾了公立养老制度的发展历程,指出了这套体系满打满算只存在了140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这是正确的。他还指出很多搞“即收即支”型养老金制度的国家,和我国一样也存在资金缺口问题。这也是正确的。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国民养老金制度是1959年《国民年金法》确立的。第一次调整退休年龄是相隔27年后的1986年,把退休金领取年龄从60岁提高到61岁,微调1岁。又过了二十年,2006年日本把法定退休年龄正式设定为65岁,但是要到2013年才实施。

1704359170651141.jpg

日本国民养老金也是“即收即支型”的养老福利,但是日本国民养老金没有退休待遇悬殊的“多轨制”。法定缴纳的“人头费”差距不大,从2008年开始维持在1.6万日元的月缴费水平。领取标准也很平均,2020年以来基本上维持在每月6.5万日元上下水平。从退休首相到普通国民,都一样。首相村山富市在接受采访时特意讲到“我和邻居们的养老金是一样的”,百岁老头还自己骑车买菜。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也有退休待遇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退休时机构发放的退职金上。日本官僚在退休时会得到一笔丰厚的退职金,远高于企业退职金。最高级别的官僚退职金高达1亿日元(最高级别的官僚是各省常务次官为代表的顶级公务员,首相等民选官员不在其中,他们任职期长短不一,计算标准也不同,拿不到那么多)。

轻言“延迟退休”是不负责任

正如彭希哲教授指出的,“即收即支”型的公立养老金制度存在天然缺陷,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经济低增长的发展趋势,这的确是全球共通的问题。但是,彭教授“忘了说”,“即收即支”型的公立养老金制度要高度公平、高度透明,才能撑得久一些。“即收即支”型的公立养老金制度机制性的先天不足,是我国社保缺口的“远虑”。退休待遇相差悬殊,“优质老人”太多、奉养过厚,远远超出社保的承受能力,才是社保缺口的“近忧”。

总之,今天中国社保的资金缺口问题,先要解决“近忧”,而不是拿人口结构等“远虑”遮掩目前的真问题。拿国民缴纳的社保费去给“优质老人”的超国民待遇埋单才是“近忧”,造成了社保运行的健康期大幅缩短,加剧了资金缺口增长。

目前我国的社保基金资金缺口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但是庞大的政府财政为后盾,应该不至于成为迫在眉睫的危机,还有合理调整机制的时间和空间。

彭希哲教授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解决方向,直面问题症结,而不是打着自己赢两次、赢三次的如意算盘,变着法、换着花样把成本转嫁给普通民众。说出“延迟退休不影响年轻人就业”的蠢话,对得起在职的高收入和退休的高待遇吗?(来源:关胖本胖,作者:关不羽)




形势分析




降准降息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货币与财政政策该如何调整

【博览财经特稿】今年年底,存款利率超预期下调,但贷款利率未如期下降,市场信心延续颓势。价格和债务是贯穿今年一整年的两大关键词。PPI同比连续十多个月下跌,CPI同比持续下降至负数,房价、股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与此同时,地方债务大规模“借新还旧”,开发商债务隐患重重。

到底是担心通缩,还是通胀?货币政策如何求变?利率直接降至零是否合适?本文就当下经济问题探讨货币与财政政策该如何调整。

12月22日,国内多家国有银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1年以内、2年、3年、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10BP、20BP、25BP、25BP,期限越长下调幅度越大。这是今年第三次存款利率下降,也是自2016年以来下调幅度最大的一次,平均下调15个基点左右。

为什么存款利率超预期下调,贷款利率却未如期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是保商业银行净利差。维持一定的净利差是商业银行的利润保障。近些年,随着人行不断地降息,商业银行净利差持续下降。今年人行两次下调利率,推动商业银行净利差降至低位。三季度,股份制银行净利差降至1.81%,国有银行为1.66%,城商行为1.6%,银行平均净利差降至1.73%。而监管部门对银行净利差的合意标准是1.8%。换言之,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已低于监管部门的要求。

为什么央行宁愿选择“天量”续作MLF,也不采取降准降息措施?原因是,如果今年12月份央行下调MLF,LPR同步下调,那么明年1月1日,商业银行就必须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存量房贷是银行最稳健、利润最丰厚的资产。如果明年一季度降息,那么根据“一年一调”的规则,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时间可以推迟到后年即2025年1月1日,如此银行相当于提前锁定了一年的存量房贷利息。

我今年曾多次呼吁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建议打破存量房贷利率的粘性,将存量房贷利率与LPR挂钩并及时下调。未来,中国政策性利率将持续下调,存量房贷利率隔年下调导致家庭负债压力上升。如果政策性利率下调过快,市场又将再度掀起提前还贷潮,届时银行又不得不人为地再次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将存量房贷利率与LPR挂钩并及时下调,应是科学之举和长久之策。监管部门尚未调整的原因可能也是维持银行的利润。

通常,一季度是社融旺季,政府大规模投融资是上半年经济的基本盘,人行需通过降准或降息来配合政府融资。今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所以,明年一季度与往年类似,政府将大规模融资,从市场中吸纳大规模的流动性。

中国从今年开始正式进入新一轮的降息周期。明年降息是必然选项,预计两到三次。

为什么一个经济体过度借债定然压低其利率水平?主要有三个逻辑:一是过度借债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大量的融资用于偿还债务,自然利率下降,央行不得不跟随自然利率降息;二是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导致价格下降,实际利率上升,偿债负担增加,央行不得不降息以压低债务风险;三是央行不得不降息以压低偿债成本,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化债,支持更低利率的债务置换更高利率的债务。所以,从长期来看,利率将持续下降。

假如利率一步下调到零

首先,需要回到经济的基本面,今年经济状况到底是好是坏?

那么,中国今年经济是什么状态?宏观上,今年GDP5%的目标应该可以完成;但微观感知却大相径庭,价格持续下跌,CPI、PPI下跌,房价、股价下跌,企业利润、政府税收和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同时,地方债务大规模“借新还旧”,房地产未能止跌、开发商债务隐患重重。基于今年的价格、债务以及房地产的形势,中国经济至少需要高度警惕并且有效预防“债务-通缩”风险。

人行强调不“大水漫灌”,采取缓慢降息的策略,年内两次降息、幅度不大;同时大规模实施结构性货币工具,对保交楼、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领域实施低利率。今年年底的市场利率确实已降至历史性低位,如果综合结构性货币工具,市场加权利率下降幅度更大。

主要原因还是今年价格下降太快太多,CPI、PPI、房价和股价均下跌,导致实际利率明显上升。即便人行两次降息,但降息幅度小,实际利率持续走高。我们可以通过LPR减去CPI来测算实际利率。从去年8月份到今年12月,实际利率上升了3个百分点左右,年底实际利率达到4%。如果纳入PPI、房价和股价综合考量,实际利率上升幅度更大。

最后,人行货币政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安排:

就对经济的实际作用而言,央行降息与否,并不是看政策性利率或市场利率,而是看实际利率。最近一年半,实际利率上升了3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实际效果是反向“加息”,当前需迫切地纠正这一问题。

第二,人行需加大对房地产的流动性救助,直到房地产融资同比回正,将市场推离“债务-通缩”螺旋。

在债务-通缩”螺旋中,过度借债引发价格下跌是致命的。如果主动刺破债务导致价格崩溃,进而击穿资产负债表,市场主体丧失融资能力,那么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资产负债表大衰退。因此,防止房地产债务崩溃是避免“债务-通缩”螺旋的关键。

有些经济学家以日本为例指出降息也无济于事。日本央行在1995年将利率降到零附近,但并未阻止之后长达十年左右的资产负债表大衰退。但实际上,日本央行最大的失误是降息迟缓。1990年日本资产泡沫崩溃,次年日本央行才降息,直到1995年利率才降到零附近。为时已晚,大势已去。资产价格大崩溃击穿了日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很多企业丧失了扩表能力,导致长期衰退。换言之,并非日本央行降息无济于事,而是降息太晚,错失良机。

同时,人行是否需要准备量化宽松工具来拯救银行?量化宽松是日本央行在千禧年后探索出来的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有效工具。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危机导致日本股票大跌,持有大量股票的日本银行陷入危机,日本央行不得不大规模采购股票以拯救银行,从而开启量化宽松。

根据当前中国的银行法,人行不能直接购债,缺乏直接的量化宽松工具。人行需向全国人大获得法理授权,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而准备。但是,利率降到零和量化宽松的前提条件是价格刚性约束,即利率、汇率自由化。这并不是支持人行直接将利率降到零或实施量化宽松,而是必须未雨绸缪;同时,在价格约束不足的条件下,为实施这种极端政策可能带来的后果而准备——必须配合金融改革。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其实不少,关键问题不在降息,而是货币传导机制阻塞,主张恢复房地产和城投企业的融资功能,提高货币流速。

房地产和城投企业的融资功能被限制只是表面现象,根本问题在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低下。其实,货币传导效率下降是房地产债务和城投债过度扩张的结果。需修复这两大债务,避免暴雷,但不宜重启。政府需要加大利率市场化和银行市场化改革,利率和汇率自由化可反过来约束央行过度降息和量化宽松,在此不展开论述。

如何降低政府融资的挤出效应?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这取决于财政支出的方向。如果将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基建中,由于基建投资过剩、无效、低效,导致资金过度集中,使用效率下降。如果将大笔财政资金以减税、发放现金的方式无差异地转移到普通家庭,投资和消费提振将颇为明显,能够摆脱“债务-通缩”螺旋风险。疫情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将2.1万亿债务融资(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9.8%)以现金的方式发给普通家庭。我将这一纾困计划定义为家庭资产负债表拯救计划。美国普通家庭迅速将这笔巨资转化为消费,结果消费大振,经济反弹,股价大涨,同时爆发了近40年罕见的大通胀。

家庭资产负债表拯救计划是一种财政资金市场化手段,是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斯密主义(当然,斯密不主张过度借债)。即美联储扩张货币,政府扩张财政,然后将财政资金转移到家庭交给市场配置,资本使用效率上升。

如果5万亿元财政预算,由政府基建投资和无差异地转移给普通家庭,后者效率一定高于前者。不论从家庭实际收入、家庭消费福利、企业实际收入、政府税收收入、国民经济增长、国民经济实际杠杆率,后者都优于前者。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消费是居民财富的函数。当家庭的资产缩水,工资性收入下降,收入预期弱化,消费支出自然下降。今年,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下跌,资产的财富效应转负,理财、基金收益率下降,再加上存款利息收入下降,家庭消费变得更加谨慎。更何况,政策性利率下降缓慢,实际利率上升,实际偿债负担增加,反而削减了家庭实际收入,抑制了消费支出。

只有居民实际收入提高才能提振消费和经济,而居民实际收入和消费福利增长本身是发展经济的目的。我之前提出过国民收入增长计划。中国当前处于瓦格纳加速期,人口数量下降,无需再大规模扩展空间(基建)。政府应该将财政支出的方向从基建投资转向家庭福利,提高养老、住房、医疗、生育、教育五大家庭福利。

总结起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着眼于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其使命是以拯救和改善家庭资产负债表。具体说,当前的货币政策,一是以实际利率为中介目标,降息以压低实际利率,先观其效再行事;二是加大对房地产的流动性支持,将房地产推离“债务-通缩”悬崖;三是准备一步到位的降息和量化宽松工具;四是货币政策应当推动利率市场化,用价格来配置货币,用价格来约束过度降息和量化宽松。财政政策上,政府应当推进财政资金市场化,财政支出从投资基建转向家庭福利,让普通家庭支配财政。实际有用的,沦为理想的,这是根本问题所在。(来源:智本社 作者:清和)




社会透视




部分农产品价格暴跌 无奈放弃收成直接将菜铲掉或回田

【博览财经特稿】“今年白菜价格:5块钱,可以去地里买一米。”入冬之后,大白菜、芹菜、萝卜、大葱价格出现暴跌。个别地区,甚至传来农民放弃收成、直接将菜铲掉或回田的消息。

“长势好的白菜都拔走了,剩下的都是太老或者没长成的。”王大姨估计,占地三四百亩的白菜,卖出约三分之二。据了解,张家湾不止这一片地种白菜,其他地方也种,卖得早,白菜价格还可以,卖得晚的就只能烂在地里。

1704359486583557.jpg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乃郗分析,蔬菜价格的短期波动往往能被做市商的投机套利机制所补平,此次持续性下跌,主要还是基本面供过于求。蔬菜集中上市,又难以保鲜,跌价也得卖。“多少不论,经纪商起码要能挣钱。如果光是付仓储物流费都在亏钱,就没人收菜了。”

今年的大白菜究竟有多廉价?“上车一毛二。”“一公斤吗?”“10斤”。12月7日,山东青岛平度市大庙庄村的一位农民大哥说,他们家今年种了50多亩地的大白菜,卖掉了30多万斤,目前还有10万斤的大白菜在地里。再不卖出,白菜在地里就会冻坏,只能清掉,“反正就这一礼拜的事”。

王传芳家周边的一些地区,种的萝卜白菜全都打掉了。“你让别人去拿他都不去,因为太远了,10元买白菜,开车烧油都得几十元,人家不去,所以就打在地里,粉碎当肥料了。”王传芳介绍,正常砍完白菜后,需要雇人一颗一颗往车里撂,有的半挂车要装几十吨,人工费都比这些两三毛钱一斤的白菜贵。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保险研究中心主任杨汭华认为,今年冬天蔬菜同期价格呈现全国性走低,或许是因为秋冬气温偏暖使得陆地蔬菜和冷棚蔬菜产出过多;二则是疫情后人们的消费能力受限;三是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能力下降,低投入成本的蔬菜(如白菜、萝卜等)生产增加,形成结构性过剩。

新发地是北京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大约有超过2万吨蔬菜,从这里抵达北京人的餐桌。市场的蔬菜来自田地对接、向农户收购、与农户合作种植、去集中种植地选品收购等渠道,下游则对接着商超、小批发商、其他二级市场。

“白菜等农产品是非标品,今年行情又很差,一些本身种得不好的或者在采摘时损伤的,自然就不要了,直接回田。”童伟说。

12月5日,北京大兴区后顺路附近的地里,垒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菜堆,个别村民正捡拾白菜。生鲜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成堆的白菜会被生鲜公司收走,地里剩下不要的烂白菜也会限制人们大规模捡拾。而在兴东路附近,估计大概有150亩地的白萝卜烂在地里,散发出变质的味道。

刘乃郗、张敏等专家分析,蔬菜总体的供需关系不匹配是导致蔬菜滞销、低价的最主要原因。种植面积扩张更是加剧了市场供需的不平衡。

今年8月的暴雨结束后,部分地区选择增补蔬菜,新产的蔬菜又正好于最近集中上市,比如白菜和白萝卜。“今年秋冬季节下雨天气较少,大部分主产区气温比常年平均值高一点,有利于蔬菜生长,单产水平也有所上升。”刘乃郗说。

刘乃郗表示,中国蔬菜仍然以非专业化生产为主,价格波动引起的正反馈效应大,产销关系随机对接比例高,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多为专业化生产,供应链关系和结构会稳定一些。中国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属于大市场大流通,一家农户的蔬菜销售可能50%由老客户买单,50%来自新增客户,交易对手多,供需信息复杂,随机交易比例高。农户擅长根据市场行情调节农业生产,但也易产生“市场合谋”。去年同期,蔬菜价格有所上涨,到了今年大家都有扩产冲动,没想到今年价格反而降下来了。

眼下,即便销售渠道畅达,农户也很难挣钱。刘乃郗指出,蔬菜的产销对接体系主要依靠熟人网络运转维系,比如从湖北、湖南拉十几吨白菜到北京,路上出现一定的蔬菜损耗,下游批发商在与上游经纪商或农户商定损失时,到底是5%还是10%,双方只能依靠长期合作的信任。眼下销地价格不景气,白菜产地价格每斤也就一毛钱左右,要再分摊掉损坏的部分,农户可谓获利甚微。

杨汭华建议,可通过金融保险政策稳定菜农收益。如通过提供贷款支持,引导农户进行差异化生产;通过优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激励菜农购买蔬菜产量和价格保险。优化农产品物流运输制度,减少运输环节梗阻形成的蔬菜数量和质量失衡问题。此外,提升新鲜蔬菜加工能力,尽可能留利于菜农。

不止白菜、萝卜,大葱今年的行情也不好。在山西河津市西王村,肖滨种了两亩大葱。为了赶紧腾出土地,以一元三斤的价格,零零碎碎地卖完了。隔壁也有种大葱的人家,却是按住不卖,让大葱继续长,打算年后市场价格好了再出手。

杨汭华指出,蔬菜产品以鲜食消费为主,产业链比较短。“蔬菜收获后往往需要立即卖出,农户只能随行就市,没有议价能力。”刘乃郗举例说,上午从湖南田间采收的蔬菜,放入冷库后,下午或晚上就得装上大货车出发,第二天一早运到北京新发地市场,下午抵达商超,全程通常控制在36小时-48小时内。

紧张的销售周期下,准确的市场信息尤为重要。张敏分析,“菜贱伤农”本质是由于菜农种植信息滞后、盲目跟风种植,再加之销售途径单一。童伟强调,农户不能看什么卖得好就种什么,如果一旦遇到供大于求的局面,又会再次选择改种其他品种,这种“盲从性”往往让农户一直找不到种植方向。

在张敏看来,白菜、萝卜以及大葱等蔬菜供应严重过剩的格局,今年难有明显改善,长期价格走势看涨乏力,但短期波段行情,不排除可能受到降温、降雪以及节日效应,而出现短暂的小幅度提振。对于接下来的蔬菜价格走势,如若明年种植面积缩减达到较大程度,也会从供应端利好价格的水平及走势。

长远来看,中国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的建设将极为重要。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乃郗、李钰看来,这是应对市场波动的蓄水池。该机构估计,中国蔬菜产量的60%理应进入冷链流通,但目前低温处理率在20%-25%之间,即是产量的12%-15%进入了冷链流通。而近三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已在全国支持建设了7.5万余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主要就是针对蔬菜、水果的冷藏保鲜能力不足和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缺失问题。

童伟建议,还可建立大型的农村合作组织,让领头人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对接市场渠道的能力,掌握每个区域性市场的需求。此外,农户也要避免种植竞争强且技术成熟的产品,比如梨、苹果、香蕉、西瓜等非常大众的品种,选择种植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的产品,避免过多竞争。

“一定别等蔬菜快成熟了,再去找市场接口。”童伟建议农户提前对接,以市场标准进行种植管理,验收后再以协议价统一收购,将获得更高的市场确定性





1704359523350982.jpg
1704359514742128.jpg
1704359476743261.jpg
1704359329248722.jpg
1704359094396416.jpg
1704359075608752.jpg
1704358898781261.jpg
1704358887576873.jpg
1704358878843197.jpg
170435886081132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1 17:57 , Processed in 0.175404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