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首席证券内参2017.11.0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8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金融领域的监管体制正在发生“变化”》:中国金融领域的监管体制正在发生“变化”,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明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将其办公室设置于央行的前提下,未来央行对金融全局的统一协调管理职能将进一步凸显,金融业的一些重大原则、方案、规则,将由央行负责提出并安排“三会”执行,而“三会”在未来,或许更加强调围绕着专业监管而开展工作。
如果这一关于监管体制“变化”的判断在接下来被进一步证实,那么,从长期来看,我们可以对金融业整体稳健发展有更大的信心。同时,对于A股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未来关于A股的基调性表态(比如:某一时段是“发展”还是“规范”?何时引资入市?),投资人恐怕要更多的关注央行的静态,而证监会今后说得或做得更多的,可能主要是执法监管以及法规完善(包括IPO、并购重组方面的规则完善)两个方面。



                           catbg01.gif                  热点聚焦
catbg02.gif                  



中国金融领域的监管体制正在发生“变化”                 
【研究员】:杨波
结论:中国金融领域的监管体制正在发生“变化”,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明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将其办公室设置于央行的前提下,未来央行对金融全局的统一协调管理职能将进一步凸显,金融业的一些重大原则、方案、规则,将由央行负责提出并安排“三会”执行,而“三会”在未来,或许更加强调围绕着专业监管而开展工作。 如果这一关于监管体制“变化”的判断在接下来被进一步证实,那么,从长期来看,我们可以对金融业整体稳健发展有更大的信心。同时,对于A股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未来关于A股的基调性表态(比如:某一时段是“发展”还是“规范”?何时引资入市?),投资人恐怕要更多的关注央行的静态,而证监会今后说得或做得更多的,可能主要是执法监管以及法规完善(包括IPO、并购重组方面的规则完善)两个方面。

                                 
【博览财经分析】自央行官网刊登出周小川行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文之后,业内对该文展开了密集的分析。博览研究员认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将其办公室设置于央行。在这种前提下,央行行长为《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撰写涉及金融监管全局的相关文章,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但博览研究员也注意到,自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中国金融领域的监管体制正在发生“变化”,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明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将其办公室设置于央行的前提下,未来央行对金融全局的统一协调管理职能将进一步凸显,金融业的一些重大原则、方案、规则将由央行负责提出并安排“三会”执行,而“三会”在未来,或许更加强调围绕着专业监管而开展工作。
如果这一关于监管体制“变化”的判断在接下来被进一步证实,那么,从长期来看,我们可以对金融业整体稳健发展有更大的信心。同时,对于A股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未来关于A股的基调性表态(比如:某一时段是“发展”还是“规范”?何时引资入市?),投资人恐怕要更多的关注央行的静态,而证监会今后说得或做得更多的,可能主要是执法监管以及法规完善(包括IPO、并购重组方面的规则完善)两个方面。
我们之所以认为中国金融领域的监管体制正在发生“变化”,源于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主要监管机构的主要动向的梳理。(如下三表)
1510065240465981.gif

1510065249404738.gif

1510065258151649.gif

以上三表,是根据三家监管机构官网公布的工作新闻制作而成的。以公布监管执法动向、回答市场即时关切为主的证监会每周例会这类常规工作动向没有列入其中,但这并不是说其不重要。其它监管机构的类似日常工作,上表中也没有录入。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情况,我们没有梳理保监会的相关动向。
从上述三表以及监管机构的日常性工作可以看出:
1、央行主要负责人正越来越多以“一盘棋”的思维,谈及此前很少谈的非银领域。也就是说,央行正是逐步进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角色。
2、银监会、证监会自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多次表态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同时,也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今后将认真落实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部署要求,自觉服从并紧紧依靠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银行)的牵头协调。
3、银监会、证监会自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每逢重要场合,必然高举坚决防范和化解新形势下金融风险的大旗。按照“425讲话”的基本精神,金融风险不仅仅是各细分金融行业的风险,更重要的是“系统性”、“区域性”这六个字。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与“425讲话”一脉相承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才明确,要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将其办公室设置于央行。从这一点上看,高举防风险大旗,对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来说,即是自身讲政治、“四个意识”的体现,也是服从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办公室(中央银行)牵头协调的表态。
4、证监会自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不再对A股市场运行发表讲话,而是着力在规则完善和行政执法上开展工作。在引资入市的问题上,也将自己定位为“修渠工”(详见7月27日《证监会谈引资:自我定位“修渠工”,“牛市”需要其它信号》一文。)
正因为上述4点,我们认为,中国金融领域的监管体制正在发生“变化”。


                                 
                                           博览视点
                 



中线结构行情判断不变,但360、炒地图、芯片等热点扩散让短线预期好转                 
【研究员】:柏双
博览研究员依然重申,中线看,A股仍处于赚钱较难的结构性行情,紧抓“绩优+次新”龙头两条主线!——虽然白酒家电等白马股昨天出现了下跌,但其逻辑并没有改变。当然,博览研究员也注意到,接连两天至少其中一个乐观的迹象是,市场的热点概念方面有扩散的迹象,这对短线行情是有利的——虽然我们同样也不认为在当前的存量博弈下,大盘指数存在很快上攻3500点的可能性。 首先,热点扩散性最强的当然是,江南嘉捷复牌后毫无悬念一字涨停并带动360概念股雅克科技、中信国安、电广传媒等涨停后,市场都在猜测,360上市后市值会达到多少亿?江南嘉捷会有多少个涨停? 其次,“炒地图”的理由又来了。自贸港、粤港澳自贸区和海南旅游岛都有政策消息公布。 此外,高通千亿美金收购案,也激化了对A股芯片国家战略概念的挖掘。

                                 
【博览财经研报】在沪指连续第二日收红,并重回3400点之上后,市场情绪明显好转,但博览研究员依然重申,中线看,A股仍处于赚钱较难的结构性行情,紧抓“绩优+次新”龙头两条主线!——虽然白酒家电等白马股昨天出现了下跌,但其逻辑并没有改变。
当然,博览研究员也注意到,接连两天至少其中一个乐观的迹象是,市场的热点概念方面有扩散的迹象,这对短线行情是有利的——虽然我们同样也不认为在当前的存量博弈下,大盘指数存在很快上攻3500点的可能性。
首先,热点扩散性最强的当然是,江南嘉捷复牌后毫无悬念一字涨停并带动360概念股雅克科技、中信国安、电广传媒等涨停后,市场都在猜测,360上市后市值会达到多少亿?江南嘉捷会有多少个涨停?
对此众说纷纭,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其中一种比较流行的逻辑是参照此前成功回A的分众传媒、巨人网络等中概股的涨幅作为对比。
网上流传的一篇名为《江南嘉捷复牌毫无悬念涨停 小散啥时可介入(附攻略)》的文章给出的逻辑认为,分众传媒当初在美股退市时的市值是26.46亿美元,现在是1500多亿元人民币。巨人网络美股退市时市值是28.56亿美元,现在是800多亿元人民币——即,分众传媒涨了接近9倍,巨人网络涨了超过4倍。
而从最初的表现来看,巨人网络借壳方案公布后,世纪游轮连收20个涨停,增值6倍。分众传媒借壳的七喜控股尽管只连续封了8个涨停板,但随后又继续震荡上涨了超过1倍的涨幅。
该文认为,考虑到360当时在美股退市时的市值是99.18亿美元,作为一家互联网龙头公司,该逻辑认为,哪怕和巨人网络一样翻4倍的话,那市值也是25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部分市场分析人士觉得这个数还是偏保守的,最后应该会到2500亿元以上。)——因此,对应江南嘉捷的股价涨4倍往上,也就是说,这一波可能奔着至少15个涨停去了?!
该文根据上述逻辑给出的一个散户参与360盛宴的推演过程是:
前面5-6个涨停其实是很正常的,也大概率是缩量,这个时候其实大家都是赚不到什么钱的,因为买不进去;
涨停板超过10-12个后,可能会出现放量,这个时候其实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机会,所以散户在12个涨停后存在介入参与机会。
另外,博览研究员认为当前可以确实参与的:一是参股360概念(中信国安、电广传媒等等);二是其他壳资源的异动。该文的分析认为,壳资源上市公司一般“大股东变更”多为企业被借壳的征兆,企业资产剥离程度越高、新入驻大股东背景实力越雄厚,借壳成功的概率越高。操作上,股价在15元以下壳资源个股安全系数较高——
不过,博览研究员也必须同时提醒的是,这两类可以参与的概念都具有很强的跟风性,被套的风险同样很大,只宜短暂快速介入
一则是参股360概念中必然有假的参股个股,跟风涨一两天后,很快就会被剔除掉;
二则是参股360概念必定会先于江南嘉捷就开始下跌,但从哪天开始跌并不好判断,尤其如果江南嘉捷一直非常强势的话;
三则,谁也不知道360此次借壳成功是否是类似联通国改那般的个案,因此其他壳资源复制其成功路径的几率高低并不能确定。
此外,此前被刷屏的“江南嘉捷网红筛选法”很快也广受分析人士质疑,这都说明了360借壳带动的概念热点并不好炒!
其次,是“炒地图”的理由又来了。
一是广东省港澳办副主任黄锻炼周二(11月7日)在香港出席一推介会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已基本定稿,准备报国务院审批,争取今年年底公布——粤港澳湾区概念个股或有零星表现;
二是,中证报披露,上海自由贸易港初步方案围绕货物、资金和人员三大要素的自由流动展开,在外汇管理、税收优惠、外籍人士领取中国绿卡及外地员工落户等方面有望取得突破。此外,自由港将力争实现“境内关外”的整体监管策略,以发展离岸贸易、离岸金融为发展方向。方案目前正在寻求各有关部门指导完善——政策级别非常高的自贸港概念短线可能卷土重来。
三是11月6日,海南省邮轮旅游发展座谈会在三亚举行,数十名来自邮轮企业、涉旅行业以及海南政府相关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共商“航空+邮轮”如何产生化学效应,推动海南高端游质效提升?琼岛邮轮旅游还有哪些瓶颈问题亟待突破?海南省旅游委主任孙颖表示,下一步,海南将探索最优惠的免签和落地签政策、制定促进邮轮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完善开辟旅游航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开发“飞机+邮轮”新兴产品等多项创新举措,助推海南邮轮旅游升级转型——海南旅游岛概念的数只直接受益个股可能会有一两天的行情。
另外,因海外市场上博通试图千亿美金收购高通的案件被热议,让A股的“芯片国家自主战略”的概念也突然受到资本市场的热烈关注。连带着苹果概念、5G概念等,都有所异动——而由于高通并不满意收购报价,这一并购案看来也会发酵一段时间,对股市的预期还会维持。
总之,博览研究员依然不改对中线的结构性行情判断,严监管政策大势下,散户赚钱正变的更难,但短线围绕360借壳、炒地图、芯片国家战略等的炒作,的确让市场情绪有明显好转,可稍微加仓。


                                 
                                           决策参考
                 



市场或从恐慌变为淡定 新一轮“抱团”或开始”                 
【研究员】:杨波
结论:政策环境不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前提下,市场将逐渐意识到简单的将“强监管”理解为“快意恩仇”的“强拆”是不恰当的,从而渐渐从前期对“强监管”的恐慌中慢慢淡定起来。 同时,由于资金存在做多的冲动,故而市场成交量再入年内高位区间的可能性存在,但资金还是会越来越聚焦于某几个板块,且越向后走,抱团越厉害。不过资金对抱团板块的偏好在发生变化——新一轮“抱团”或开始。

                                 
【博览财经研报】7日,A股市场成交量总体较上一交易日有约14%的增长,总体看上去,似乎有再一次进入今年以来单日成交量高位区间的意味。
与之相伴的,是市场的日内运行从两个维度再次出现多热点局面。一方面,从时间轴的角度来看,开盘至收盘区间里,360概念股、医药股、油气股、保险股、钢铁股、雄安新区概念股、海南板块、医疗器械。另一方面,从收盘情况来看,电信、船舶、石油、钢铁、证券这类包含大盘股的板块,收盘时涨幅靠前。
将上述成交量和热点板块的信息综合在一起,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跃跃欲试的市场。另一方面,我们也担心,市场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和预期,促使这一局面走得更长久?
这种跃跃欲试的市场局面已有两个交易日了,这也是重要会议结束后至今,市场做出的最好表现。不仅如此,“两桶油”这段时间以来的运行,特别是这两天的运行,恐怕让不少人有些心动了。(如下图)
中国石化10月24日以来走势
中国石油10月24日以来走势
消息面上,特朗普这次访华所携带的企业家代表团中,不少与油气行业有关。这让很多人认为,中美之间可能将在油气领域的重大合作,“两桶油”因此会受益。更有观点从这一判断出发,认为刚刚复牌的中国重工,也会因中美之间的油气合作,而受益于大型天然气运输船需求的增长。
不论上述预期是否与未来相符,在市场预期因媒体聚焦与强监管、金融业及资本市场负面新闻而一度悲观的情况下,出现上述乐观预期,实属不易。
事实上,针对市场短期的变化,可以找出很多原因。因此,博览研究员想跳出这一思维,来回答前面那个关于“更长久”的问题。
回顾对现金贷的报道和监管:“强监管”不等于“快意恩仇”的“强拆”
将监管层对于“现金贷”的态度作为观察其“强监管”倾向的标尺是应该,但观察应该全面。
事实上,截止目前,围绕“现金贷”的报道和监管让人知道,这是一个立法和执法层面都需要补短板的问题,最终如何解决,尚有很多疑问。市场将逐渐意识到简单的将“强监管”理解为“快意恩仇”的“强拆”是不恰当的,从而渐渐从前期对“强监管”的恐慌中慢慢淡定起来。
“现金贷”一事最早起源于今年年初对房产场市场中一些购房者借款支付首付现象的报道,后来,因“趣店”负责人的相关谈话,转为对类似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关注。
对于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现金贷”问题来说,持牌金融机构和非持牌机构都涉足之中。近日,住建部与金融监管部门联系发文,要求规范。一个从年初就被媒体报道的问题至今无法根治,这其中的况味,投资人应有所理解。以此就作为“强监管”将加力的证据,恐怕说服力不足。
对于涉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现金贷”,从最新的报道可知,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现金贷”一事,目前存在着法规上的空白。一部法规的出台,本身就是一个反复商榷的过程。“现金贷”乱象的背后,是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
这让博览研究员想到对P2P的监管,从2015年下半年提出要对这一领域立法以来,两年多了,关于P2P的正式法规依然没有出台。7日的消息也反映出了“商榷”的成份。该消息称,针对有媒体称上海黄浦区金融办召集辖内现金贷平台开会,传递了规范现金贷业务活动的信息,黄浦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没有开过这个会,这个消息是不准确的,现在对行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会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资金想“整行情” 但“本钱”恐不够
11月6日《360借壳带来三个监管政策观察点》一文中,博览研究员指出,由于不清楚股价涨到什么程度就叫做超越了理性的非理性炒作,所以中信国安等多支360借壳受益股在3日出现短期大幅震荡。同时,不排除中信国安的股价在此后,仍因360借壳一事而上涨,但上涨途中,可能会多次出现类似11月3日这样,股价在短期内大幅震荡的局面。
11月7日,中信国安等多支360借壳受益股收于涨停位。这说明资金不清楚监管红线,但试探的心没有死。这也在客观上意味着,资金“整行情”的积极性存在。
然而,想“整行情”不意味着一定能“整行情”。且不说监管,资金自身的实力存在着疑问。
一方面,国债期货在7日午后跌幅再度扩大,说明自10月以来,债市的一轮下杀还没有结束。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货币政策基调以及银行领域“强监管”预期有关。而目前,没有消息可让人认为这两点会改变。这对A股来说,意味着宏观层面的流动性预期偏紧。
另一方面,我们没有看到“引资入市”的任何实质性消息。
因此,A股总体上依然是“存量博弈+结构性抱团”的格局。而从7日的板块上涨情况来看,一方面,等钱“促涨”的板块不少,资金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资金对抱团板块的偏好在发生变化。
结论
综上,政策环境不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前提下,市场将逐渐意识到简单的将“强监管”理解为“快意恩仇”的“强拆”是不恰当的,从而渐渐从前期对“强监管”的恐慌中慢慢淡定起来。
同时,由于资金存在做多的冲动,故而市场成交量再入年内高位区间的可能性存在,但资金还是会越来越聚焦于某几个板块,且越向后走,抱团越厉害。不过资金对抱团板块的偏好在发生变化——新一轮“抱团”或开始。


                                 
                                           焦点透视
                 



IPO过会率“不足六成”,可转债却能100%过会,如何把握风险机遇?                 
【研究员】:杨波
结论:当前,股市出现了一轮“可转债热”。一方面,绝大多数投资人受包括官媒在内的媒体观点的影响,以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无脑”申购的方式参与可转债投资交易(这实际上与有关方面希望投资人以价值投资思维参与股票市场交易的想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方面,可转债的供需也出现双向扩张之态。 从可转债的供需双扩张可看出,可转债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但同时,这种融资方式与再融资一样,本身不具备区分资金是否被“脱实向虚”的能力。而年初,当再融资被戴上股市“出血点”这个帽子时,论据就是其规模大以及与资金“脱实向虚”有关。 由此,按年初有关观点的逻辑,可转债未来可能被认为是股市“出血点”,即下一个“再融资”。 既然如此,投资人需要留心,未来监管层会不会对可转债采取类似再融资的监管措施?届时,手中持有的可转债的估值是否会受到不利影响?

                                 
【博览财经研报】自IPO最严“把关人”:第十七届发审委走马上任以来,过会率不足六成,相比之前,今年前九个月过会率超过八成。
更有甚者,11月7日上会的6家拟上市企业,仅有1家企业“通关”!另外5家被否决,过会率仅为16.7%……
但与此同时,截止2017年10月中旬,“可转债”的过会率却高达100%!
这二者之间的反差,一方面佐证了监管层对新股发行“日益严格”,另一方面,又在探索更多形式的实践“十九大”要求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
在最近《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文中如上写道:“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改革开放”“要着力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抓手”。
博览研究员认为,此文的内容反映了高层的态度和思路。
当前,股市出现了一轮“可转债热”。一方面,绝大多数投资人受包括官媒在内的媒体观点的影响,以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无脑”申购的方式参与可转债投资交易;另一方面,可转债的供需也出现双向扩张之态。
从可转债的供需双扩张可看出到,可转债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但同时,这种融资方式与再融资一样,本身不具备区分资金是否被“脱实向虚”的能力。而年初,当再融资被戴上股市“出血点”这个帽子时,论据就是规模大以及与资金“脱实向虚”有关。
由此,按年初有关观点的逻辑,可转债未来可能被认为是股市“出血点”,即下一个“再融资”。
从理论和事实上来说,作为直接融资领域的融资工具,再融资、可转债之间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对于一心“作恶”的上市公司来说,可转债同样可以作为“作恶”的工具。这一点在A股历史和海外市场的历史上有不少的案例可以证明。
既然如此,投资人需要留心,未来监管层会不会对可转债采取类似再融资的监管措施?届时,手中持有的可转债的估值是否会受到不利影响?
另外,从“问题导向”的角度来说,既然是要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来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就不应该在工具的选择方面,人为设置额外的规划,让上市公司做“单选题”。要防止不法者“作恶”,不应以压制金融工具的使用为方法,而应针对“作恶”的种种行径,从信息批露、承诺履行等方面展开严格监管。
两个现象:“无脑”申购和供需双扩张
对于当前市场出现的可转债热,从其相关的种种现象可以看出,只不过是在资金因看到特定时期可转债申购存在着无风险收益而一拥而上的现象。实际的二级市场投资中,绝大多数投资人并没有去查看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相关公告,对于所募集资金究竟是用于做什么?投资人实际上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申购代码和“运气”。市场出现这种被称为“无脑”申购的现象,实际上与有关方面希望投资人以价值投资思维参与股票市场交易的想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造成投资人认为申购可转债稳赚不赔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当前市场中占主流的舆论观点是一个方面。如下图所示,目前,只要在网络上搜索“可转债申购”这类关键词,与下面两图的核心观点类似的文章可以很容易的搜到,这其中,官媒(如图一)也在向投资人传播所谓“零成本”“大概率将收获10%-30%的收益”这类观点,且文章中特别强调“按照2016年以来可转债上市首日表现来看,可转债未曾出现过破发情况,申购几乎是零风险套利。”
1510100394971436.jpg
图一:官媒鼓吹可转债“无脑”申购
1510100437763000.jpg
图二
除了“无脑”申购外,可转债的供需双扩张也是一个现象。
数据显示,截至11月2日,发审委已经审核了30家公司的可转债申请。2016年,全年仅有11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证券时报提到,再融资政策的调整改变了可转债的供给生态,可转债市场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预案潮。
今年2月,证监会推出再融资新规,上市公司非公开增发必须间隔18个月,并且融资额不能超过市值的20%,但可转债不受这类限制。
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沪深交易所也发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这3个文件组成了今年的减持新规。客观上,这项新规无疑对上市公司展开定增式再融资的积极性再次形成了打击。同时,这使得上市公司在权衡之后,更倾向于发展可转债,从而使可转债的供给得到扩展。
9月8日,证监会修订了《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中的个别条款,解决了可转债发行过程中产生的较大规模的资金冻结问题,将资金申购改为信用申购,降低了打新门槛和申购的资金占用。这一改变使可转债在A股里的市场需求得到扩张。
工具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
以下两图是同一篇新闻报道不同段落的截图,从中可以看出,监管层一面限制再融资,一面放宽可转债的举动,让市场中已产生这样的认识:监管层意图打压再融资,发展可转债。

图三

图四
日前,兴业证券指出,可转债上市后60个交易日内,债券价格仍然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平均累计可获得的收益为 7.03%。不过,上市公司发布赎回公告时,会对可转债带来负面影响。兴业证券指出,赎回价格通常低于可转债转股价值,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转股,引发二级市场卖出套现,短期内导致供给变大。也就是说,一个从一开始就打算“做恶”的上市公司,其一定有办法让可转债“名债实股”,最终损害投资人利益。
如上所述,近期大量观点都在鼓吹可转债申购的无风险性。可以说,兴业证券的上述分析,是少有的对可转债投资的风险揭示。从这一揭示可以看出,不论监管层是否有打压再融资,发展可转债这一意图,从理论和事实上说,作为直接融资领域的融资工具,再融资、可转债之间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对于一心“作恶”的上市公司来说,可转债同样可以作为“作恶”的工具。这一点在A股历史和海外市场的历史上有不少的案例可以证明。
对于可转债和优先股,其实同样存在弊端。“价值投资”的祖师爷格雷厄姆曾这样写到:“实践证明,可转换债券诱人的机遇只是一种幻觉,而且总体经验表明,这种交易既存在着巨大的利益,也完全有可能出现巨大的亏损。”对于优先股,他说到,优先股的安全性,来自其发行公司支付普通股股息的能力和意愿,一旦公司董事会决定不分配普通股息或公司没能力分配股息,优先股就会变得岌岌可危。他强调,“只有因暂时的危机致使优先股的价格跌至不合理的价位时,才可买入这种证券——换言之,这种证券只可能按照廉价的交易条件买进,要么就干脆不买。”而显然,初始发行的优先股在价格上不具备这种条件。
结论
从可转债的供需双扩张可看出到,可转债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但同时,这种融资方式与再融资一样,本身不具备区分资金是否被“脱实向虚”的能力。
而年初,当再融资被戴上股市“出血点”这个帽子时,论据就是是规模大以及与资金“脱实向虚”有关。
由此,按年初有关观点的逻辑,可转债未来可能被认为是股市“出血点”,即下一个“再融资”。
从理论和事实上来说,作为直接融资领域的融资工具,再融资、可转债之间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对于一心“作恶”的上市公司来说,可转债同样可以作为“作恶”的工具。这一点在A股历史和海外市场的历史上有不少的案例可以证明。
既然如此,投资人需要留心,未来监管层会不会对可转债采取类似再融资的监管措施?届时,手中持有的可转债的估值是否会受到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从“问题导向”的角度来说,既然是要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来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就不应该在工具的选择方面,人为设置额外的规划,让上市公司做“单选题”。要防止不法者“作恶”,不应以压制金融工具的使用为方法,而应针对“作恶”的种种行径,从信息批露、承诺履行等方面展开严格监管。




1510100380555035.jpg
1510100357152110.jpg
1510065144319769.jpg
151006513659046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1 10:19 , Processed in 0.15958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