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本周潜力题材11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谷歌、英伟达开始将算力运上太空,太空算力引发热议!

本周潜力题材

1、题材:太空算力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谷歌、英伟达开始将算力运上太空

核心逻辑电力供应紧缺成为AI数据中心建设的一个关键瓶颈。既然地球上电力存在限制,将数据中心建在太空,便成为越来越多硅谷科技公司的选择。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Pichai)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说,谷歌启动了一项名为“Suncatcher”(太阳捕手)的计划,探索在太空中构建可扩展的机器学习计算系统。

想在太空建设数据中心的硅谷科技公司不止谷歌。SpaceXCEO埃隆·马斯克近日表示,SpaceX将在太空中建设数据中心。只需将配备高速激光链路的StarlinkV3卫星进行规模扩大即可,SpaceX将会做到这一点。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上个月也表示,未来10到20年,人类将能够在太空建造吉瓦级数据中心。

谷歌与卫星图像公司PlanetLabs合作,计划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卫星,以探索建设大规模太空数据中心集群的可能性。

英伟达GPU也即将进入太空。太空计算公司Starcloud计划在今年11月发射一颗载有英伟达H100GPU的卫星进入太空,这将是先进数据中心GPU首次进入外太空。承担任务的Starcloud-1卫星重达60公斤,体型与一台小冰箱差不多,预计将提供比以往其他太空运算设施高出100倍的GPU算力。该公司计划未来建造一座5吉瓦的轨道数据中心,配备超大型太阳能和冷却电池板,宽度和长度约4公里。

在太空建设数据中心,能源充足是最大的好处。Starcloud的太空数据中心将不需要用水来冷却,也不需要依赖电池或备用电源太空数据中心整个生命周期将节省10倍的二氧化碳。

太空算力有望改变传统算力格局,赋能传统通导遥卫星。传统通导遥卫星采用“天感地算”模式,需要将采集到的数据传回地面处理,随着卫星对地观测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数据量不断增大,传统方式在时效性、成本等方面均存在缺陷。太空计算卫星将AI与天基算力融合,在太空实现数据处理后再下传,实现“天数天算”的革命性突破。同时,太空计算卫星能够实现卫星数据从二维到三维的在轨实时处理,赋能导航、遥感等传统卫星。未来,地面计算有望与星端计算的深度协同,地面数据可交由太空算力高效处理,而太空获取的信息也能通过地面系统实现应用,在应急、国防、巡检等下游领域实现颠覆性变革。

太空算力已具有商业价值潜力,且相关项目已开始推进并具有一定方法论支撑,AI“上天”不再遥远,抢占先机是未来胜负手的关键关注布局相关业务及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相关上市公司。

关注方向:太空算力概念、商业航天等

2、题材:AI算力&国产算力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Meta计划2028年前投入6000亿美元基础建设

核心逻辑Meta官网在11月7日宣布,到2028年将在美国投入超过6000亿美元,用于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的扩张。

11月8日,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Blackwell芯片需求非常强劲。目前,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科技已扩大产能,以支持我们。

英伟达此前曾表示:至2030年AI基础设施支出将达3–4万亿美元;以及CSPCapex高景气延续,模型迭代催化新一轮推理需求释放算力端继续呈现高景气态势;微软、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相继上调全年资本开支指引,反映出AI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加速。

国内方面,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前沿人工智能模型论坛上,蚂蚁集团平台技术事业群总裁骆骥表示,在算力方面,蚂蚁已部署万卡规模的国产算力集群。

我国通过发放“人工智能券”、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等加码对于AI算力的支持;国内互联网巨头也大幅增加AI资本开支,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腾讯计划投资1000亿元以上用于AI基础设施。国产替代方面,国产算力核心企业进展不断,寒武纪思元590芯片算力达到512TOPS,华为CloudMatrix384超节点已在芜湖数据中心规模上线。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投资将从2024年的5000亿美元增至8000亿美元;中国人工智能资本支出2025年预计达6000-7000亿元人民币。

数据中心端的推理与训练算力需求将同步放量,带动GPU、ASIC等数据中心核心环节景气度持续提升。

全球AI算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有望带头整个AI算力产业链,关注AI算力硬件产业链各细分环节(AI芯片、CPO、PCB、液冷、服务器、交换机、铜缆、电源设备、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等)的龙头企业,特别是进入北美供应链的相关企业以及国产替代的龙头企业。

关注方向:AI芯片、CPO、PCB、液冷、服务器、交换机、铜缆、电源设备、变压器、柴油发电机概念等

3、题材:华为欧拉&华为手机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华为将于11月14日-15日举办操作系统大会&openEulerSummit2025

核心逻辑华为计算发布消息,2025年11月14日-15日,将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操作系统大会&openEulerSummit2025,发布openEuler在AI领域的重要技术版本。

华为主导开发的openEuler成为国产操作系统的中流砥柱。openEuler是一款开源操作系统,支持各种形态设备的部署,包括服务器、云计算、边缘计算和嵌入式等。该操作系统还支持OT领域应用以及OT与ICT的融合,并能覆盖从IT到OT的数字基础设施全场景。

华为在2021年11月将openEuler的相关资产捐赠给了中国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包括数百万行华为自研代码版权和知识产权许可,以及超过8000个经华为和社区验证的软件包。2023年OpenEuler在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份额达36.8%。并且,2024年,openEuler(开源欧拉)系操作系统新增装机量超过500万套,五年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自2024年以来,openEuler新增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已突破50%。

麒麟软件、普华基础软件、统信软件、中科院软研所等国产OS厂商均基于openEuler发布商业发行版。

另外,媒体报道,华为Mate80系列将在本月中旬正式官宣。据悉,华为Mate80系列至少有4杯,分别是Mate80、Mate80Pro、Mate80Pro+和Mate80RS非凡大师,还可能有Mate80风扇版。

伴随着麒麟9030的全球首发,华为Mate80系列高配版机型有望首次搭载微型风扇,内置于摄像头模组内部,充分释放芯片性能。

从游戏机渗透到旗舰机型,华为有望引领主动散热浪潮。微型风扇最早始于红魔游戏手机,2019年4月,努比亚推出游戏手机红魔3,首次加入了全新升级的高效能离心风扇。2025年7月,OPPO推出新机K13Turbo系列,定位2000元档位。风扇放置在摄像头下方,重量仅3.4克左右。在AI的驱动下,终端设备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更强的性能也意味着更高的发热量。过去主流安卓厂商均积极储备微型风扇、微泵液冷相关专利,苹果同样前瞻布局。从直板机到折叠屏、平板、电脑、眼镜、VR、AR等AI终端,主动散热成长空间广阔。华为作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有望推动主动散热的渗透率迅速上升。

关注华为欧拉生态相关上市公司以及华为手机供应商及手机散热相关上市公司。

关注方向:华为欧拉、华为手机概念等

4、题材:人形机器人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CRIC2025)将于11月10日至12日在上海举办

核心逻辑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CRIC2025)将于11月10日至12日在上海举办。据悉,大会为期3天,将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机器人细分领域与行业热点难点问题,采用“1+1+8”的架构,共举办1场主论坛,1场高端闭门峰会,8场主题会议及工作会议活动,打造集高端对话、技术交流、产业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其中包括企业家峰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及关节主题大会、机器人赋能美好生活主题大会、机器人人才建设主题大会、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主题大会、移动复合机器人发展主题大会、特种具身智能机器人主题大会、2025两岸机器人及智慧自动化产业发展交流会以及专家工作会。

近日,小鹏科技日正式发布机器人IRON,现场展示行走动作,姿态优美、身姿轻盈,表现超预期,现场对机器人的特征、核心技术、商业化及量产规划进行了介绍,引发了全网关注与热议。

小鹏IRON机器人外形最大的特点是仿人:1)仿人脊椎,可弯腰触底;2)仿生肌肉,根据不同形体,生成3D晶格拓扑结构,用材料实现体型曲线;3)全包覆柔性皮肤,柔软皮肤触感,支持触觉传感;4)头部3D曲面显示,仿生球面设计,集成各种类型传感器;5)仿生灵动双肩,肩关节四自由度,肩部像人类一样灵活;6)增加脚尖被动自由度,脚部轻盈、步伐轻柔。

机器人是“软件驱动硬件”,全栈自研或是最佳路径。汽车设计特点是硬件驱动软件,而机器人的软件算法至关重要,是软件驱动硬件设计,因此掌握全栈自研能力的公司有望做出出色的产品,相关能力包括智能硬件、操作系统、大模型、芯片、数据、电池等,需要对各项技术进行融合创新。

目前IRON机器人仍处于科研阶段,预计2026年4月份进入量产准备中,2026年底前实现量产。为了推动机器人实现量产和商业化落地,小鹏共10个研发团队,20+合作部门,1000+团队规模共同合作推进。

国产的机器人技术能力全球领先,除了初创企业外,更多新能源车企开始发力,进步速度非常快,本次发布小鹏IRON机器人有望增强市场对国产的信心。

另外,近日马斯克谈到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说他很有信心,人工智能训练的机器人能够降低成本、让更多人能够获得商品,从而释放经济活力。马斯克称,V3版本将于2026年量产,不仅更像人,还会具备更强的自我判断与任务执行能力。

人形机器人加速量产,产业链全线受益,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各细分环节龙头企业,特别是进入海外龙头企业供应链的相关企业。

关注方向:人形机器人概念等

5、题材:6G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2025年6G发展大会将于11月13日-14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

核心逻辑2025年6G发展大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大会以“智联全球,共建6G技术创新生态”为核心引领,聚焦以创新推动6G全球统一标准制定,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6G创新生态。

2025年是6G启动标准研究的关键年份,全球各国将共同探讨6G标准的未来走向,为“万物智联”愿景注入强大的创新动力。随着6G标准制定工作的逐步推进,业界对6G标准的共识日益广泛。在此过程中,决定6G长期发展方向的系统架构决策有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确定。

2025年,6G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6G纳入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并列。

4月18日,国新办发布会透露,工信部已组建IMT-2030(6G)推进组,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等50余项成果,围绕通感一体、无线AI等关键技术开展测试,并深化与欧盟、韩国、印度等合作。

工信部强调,将汇聚产学研用力量,加快6G研发、标准、中试与产业化,突破通感智算融合技术,前瞻布局6G应用生态。

6G研发分两阶段:2018—2025年明确需求、验证技术、设计系统;2026—2030年制定标准、推动产业化、培育应用、实现商用。

6G投资价值主要聚焦于三方面:

1)终端规模跃升:推进组预测,2040年全球智能终端将超1216亿台,人均设备密度显著增加。

2)性能全面跃迁:速率或为5G的50倍,时延降至十分之一,峰值、流量密度、连接密度、移动性、频谱效率、定位精度均优于5G。

3)商业价值放大:在5G毫米波等技术基础上,6G通过星地融合、AI原生网络,加速金融、工业等垂直领域商业闭环。

面向2030,6G不仅追求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将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空天地一体、通信感知计算一体。

目前6G处于标准制定阶段,IMT-2030(6G)推进组预计,2040年终端连接数较2022年增30倍,月均流量增130倍,最终形成“千亿终端、万亿GB”级市场。

随着6G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标准确立,包括天线、射频、通信芯片等相关产业板块有望迎来对应的产业机遇期,关注布局6G、卫星通信业务领先的相关上市公司。

关注方向:6G概念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9002725号 )     

GMT+8, 2025-11-17 23:41 , Processed in 0.16895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