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从“元宇宙”炒到“宇宙” 都是币圈最大忽悠的一场场有预谋“作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7 09: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勒紧腰带过日子动真格 2022地方的苦日子开始了》:2022年财政基调可比2021年略为积极,赤字率至少仍可安排在3.2%以上。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期而至。作为最权威的经济风向标,每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脉问诊”当前形势,并为下年度宏观经济政策举纲定调。

此次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catbg01.gif                  热点聚焦
catbg02.gif                  



财政形势极其严峻 地方政府极端案例出现会导致财政重整非常被动                 
【研究员】:wh
鹤岗已成我国首个实施财政重整的地级市。不过,10%的红线并非唯一触发条件,由于鹤岗相关数据信息不完整,具体占比情况不得而知。本次重整,将通过一系列“开源”、“节流”或处置政府资产等措施,使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相一致,恢复财政收支平衡状态。

                                 

1641793557620103.jpg

【博览财经特稿】鹤岗,这座曾因“白菜房价”火遍全网的黑龙江小城,近期因市人社局的一则通知,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通知中提到,因为“实施财政重整计划,取消公开招聘政府基层工作人员。”

财政重整,最早出现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其中提出,市县政府年度一般债务付息支出超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或者专项债务付息支出超过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的,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必须启动财政重整计划。简而言之,就是地方财政“极度困难”,需要提前处置,防止“破产”。

十年人口下降15.81%,目前仅89万人的鹤岗,每年公共财政收入仅有20多亿,公共财政支出却突破百亿,严重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截至2020年末,鹤岗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131.1亿元。

鹤岗已成我国首个实施财政重整的地级市。不过,10%的红线并非唯一触发条件,由于鹤岗相关数据信息不完整,具体占比情况不得而知。本次重整,将通过一系列“开源”、“节流”或处置政府资产等措施,使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相一致,恢复财政收支平衡状态。

12月27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也关注了相关问题,会议提出,推动财力向基层倾斜,继续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有效防范基层财政运行风险。会议还提出,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对观察者网表示,“地方政府出现这样极端的案例会导致其非常被动,其他地方要引以为戒。”

1641793570566406.jpg

“财政形势极其严峻”

鹤岗,与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并称“黑龙江四大煤城”,是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煤炭产业由盛转衰,这座以煤炭资源为经济支柱的传统煤城陷入发展困境。

2011年,鹤岗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据黑龙江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鹤岗常驻人口891271人,十年人口下降15.81%。

2020年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为34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3%;鹤岗市公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8.8亿元,比上年下降10.3%,其中公共财政收入23亿元,下降7.8%;全口径财政支出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0.3%。

2021年12月23日,鹤岗市人社局发布《关于取消公开招聘政府基层工作人员计划的通知》:因鹤岗市政府实施财政重整计划,财力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决定取消公开招聘政府基层工作人员计划,敬请理解。

1641793586150404.jpg

目前鹤岗市人民政府网站已无法搜索到这则通知,但有关内容却持续引发舆论热议。

观察者网注意到,去年7月26日,鹤岗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兴柱主持召开市政府十六届七十二次常务会议,对2021年上半年鹤岗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反思;汇报了鹤岗市财政重整计划实施方案、预算调整情况和专项资金盘活等情况。

会议强调:当前,鹤岗市财政形势极其严峻,鹤岗市将启动财政重整计划,要汇聚工作合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定信心,共渡难关,通过开源节流、摸清家底、监管到位等有效措施,推动财政运行逐渐恢复正常。

财政如何重整?

财政重整,是指债务高风险地区在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基础上,依法履行相关程序,通过实施一系列增收、节支、资产处置等短期和中长期措施安排,使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相一致,恢复财政收支平衡状态。

实施债务高风险地区财政重整,是地方政府债务应急处置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

不过,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表示,不能把财政重整理解为美国等国的“政府破产”。

贾康介绍,财政重整是要全面系统地考虑如何克服地方政府面临的困难,这其中当然包括地方政府想方设法进行资金腾挪、缓解困难,但一定离不开上级政府的帮助。地方政府一定是非常困难才明确宣布财政重整,仅靠自己的力量明显是不够的。

1641793602438373.jpg

“中国版”的财政重整,首次出现在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11月对外发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简称《预案》)中。

根据《预案》,财政重整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拓宽财源渠道;二、优化支出结构;三、处置政府资产;四、申请省级救助;五、加强预算审查;六、改进财政管理。

具体而言,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加大清缴欠税欠费力度,确保应收尽收。落实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加政府性资源收益。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财税优惠政策之外,可以暂停其他财税优惠政策,待危机解除后再行恢复。

财政重整期内,除必要的基本民生政策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外,视债务风险等级,本级政府其他财政支出应当保持“零增长”或者大力压减,主要涉及:1、压缩基本建设支出;2、压缩政府公用经费;3、控制人员福利开支;4、清理各类对企事业单位的补助补贴;5、调整过高支出标准;6、暂停土地出让收入各项政策性计提。

指定机构可以统一接管政府及其部门拥有的各类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资产、国有股权等,结合市场情况予以变现,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

采取以上措施后,如果风险地区财政收支仍难以平衡,可以向省级政府申请临时救助,包括但不限于:代偿部分政府债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免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配套资金等。待财政重整计划实施结束后,由省级政府自行决定是否收回相关资金。

贾康表示,鹤岗取消招聘政府基层工作人员是财政重整措施中的一项,既然那么困难了,现在就要千方百计减少支出,当下不再扩招公务员。但这只是暂停的意思,以后政府运行需要解决人员配置问题时,还是会想办法解决。现在那么多困难堆积在一起,目前不再招新人也是情理之中。

1641793614253954.jpg

鹤岗为何会启动财政重整?

关于启动财政重整的条件,《预案》明确:市县政府年度一般债务付息支出超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或者专项债务付息支出超过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的,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必须启动财政重整计划。

2020年度鹤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显示,当年一般公共财政支出136.8亿元,其中债务付息支出为1.4亿元,占比仅为1.02%;2019年一般公共财政支出143亿元,其中债务付息1.08亿元,占比仅为0.76%。

2021年鹤岗市决算尚未公开,但根据鹤岗市政府去年2月发布的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显示,当地政府一般债务付息支出为2.3亿元,公共预算总支出为67.7亿元,前者占比约3.4%。此外,2019、2020两年鹤岗市专项债务付息支出一栏皆为空白。

通过上述数据,暂无法判断导致鹤岗市启动财政重整原因,是否由于其年度一般或专项债务付息支出超过10%的红线。

不过,2020年度鹤岗市财政总决算强审说明提到,鹤岗市由于财力不足,无力支付到期的债务性/专项债务付息资金,全部列在暂付款科目中,没有体现在付息支出/专项债务付息支出中造成支出比例不足。

1641793630206284.jpg

需要注意的是,“10%”红线并不是触发财政重整的唯一条件。《预案》还规定,市县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认为确有必要时,可以启动财政重整计划。

近年来,鹤岗市财政收入连年下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18年、2019年、2020年,鹤岗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25.2亿元、24.9亿元、23亿元,而公共财政支出却分别达到115.7亿元、143亿元和136.8亿元。

1641793641147241.jpg

《鹤岗市2020年决算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完成23亿元,同比下降7.8%,完成年预算的89.4%。

2020年鹤岗全市税收收入完成13.3亿元,完成年预算的83.2%,减收1.73亿元,同比下降11.5%。从税种上看,实现税收收入的15个税种,除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及契税外,其他10个税种全呈负增长局面。

除了税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属于政府性基金收入)往往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在鹤岗,这部分收入却非常有限。2020年鹤岗政府性基金收入仅为2.1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亿元。

1641793651453570.jpg

一边是财政收入持续低位运行,另一边,鹤岗市已进入“偿债高峰期”。2019年1月,鹤岗市财政局在鹤岗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报告时指出,2018年鹤岗市已进入偿债高峰期,偿债压力有增无减,防风险任务异常艰巨。

2019年12月,鹤岗市财政局作报告时再次指出,地方政府性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本年(2019年)地方政府所需还本付息支出就达31.5亿元,在地方财力拮据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压缩支出,盘活存量资金以及借新还旧和借款挂账等方式偿还,以全力维护政府诚信。

报告指出,明年(2020年)到期的债务还本付息支出更大,这在国家严控融资举债的大框架下,地方财政所面临的形势也将越发严峻。

2020年末,鹤岗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31.1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09.9亿元,专项债务21.7亿元),比上年增加15.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增加8.8亿元,专项债务增加7亿元)。

1641793663576115.jpg

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让鹤岗严重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2021年1月发布的《关于鹤岗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20年鹤岗市转移支付收入达到104.7亿元。

贾康指出,上述这些数字说明鹤岗的财政已经“极度困难”,地方政府出现这样极端的案例会导致其非常被动,其他地方要引以为戒,尽量在自己负债的过程中采取审慎态度,避免滑入这样一种危机局面。

如何避免“下一个鹤岗”?

鹤岗并非国内首个启动财政重整的地区。2017年2月,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和融资管理的通知》,提出“对于达到启动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条件的地区,要依法履行相关程序启动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

2018年,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和安岳县相继实施财政重整计划。2020年5月,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四川省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指出,2019年“财政重整地区债务风险明显降低,已全面退出重整,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印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得到缓解、控制,地方政府实现财政重整目标,经上级政府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同意,终止应急措施。

贾康表示,鹤岗的财政重整,需要有一个通盘的、合理的、尽可能高水平的规划,要和城市的整个配套改革和全面发展融合在一起设计。要尽可能调动自己的内在潜力,做好财源建设的问题,尽可能找到一些可以缓解原来债务压力的可行办法,另外,一定少不了上级政府的帮助。

观察者网注意到,鹤岗市年初发布的2021年预算报告,对当年主要财政工作提出“全力以赴向上争取”“狠抓财政收支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三大要求。

报告指出,要充分认识到组织收入面临的实际困难和严峻形势,积极协调税务部门不断完善征管查措施,在继续看好管住重点税源企业,促其应收尽收的同时,对零散税源也要适时完善征管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税收的征收入库率。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苦日子、难日子”思想,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坚决消减低效无效资金,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低效多压减,有效多安排。

1641793680659258.jpg

为解地方财政之困,鹤岗启动了财政重整,并通过取消招聘政府基层工作人员等措施削减支出。而前不久,河北省霸州市因“增收”大规模乱罚款而被国办督查室通报。

通报指出,2021年10月,为弥补财力紧张及不合理支出等产生的缺口,霸州市在6月份已经完成非税收入预算7亿元的情况下,向下辖1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分解下达了3.04亿元的非税收入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10月1日—12月6日,霸州市1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入库和未入库罚没收入6718.37万元,是1—9月罚没收入(596.59万元)的11倍。11月份,13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出现明显的运动式执法,当月入库罚没收入4729.57万元,是1—9月月均罚没收入的80倍。

国办督查室指出,霸州市这些问题的发生,暴露出有些地方“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的情况,没有真正树立过紧日子的理念,依靠非税收入特别是罚没收入来弥补财政缺口的冲动仍然强烈。”

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252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3924亿元,同比增长2.9%。从全国范围内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整体恢复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但是,一些地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

另一方面,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去年12月表示,从全国汇总来看,我国2020年末负债率指标是45.8%,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202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率是93.6%,而国际通行的标准在100%到120%之间,总体来看,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率不高。许宏才指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但局部地区的风险不容忽视,还存在隐性债务问题,“我们也在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

2021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提出推动财力向基层倾斜,继续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有效防范基层财政运行风险。配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会议提到,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节俭办一切事业。会议强调,健全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机制,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1641793694345763.jpg

贾康表示,地方政府依靠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把日子过下去”,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分税制框架下,中央筹集高出满足本级支出需要的资金,把多出来的资金进行转移支付,来调节区域发展不平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不光是经济问题,更是一种全局协调和政治问题。

贾康指出,社会对此有一些误解,认为中央财力太多,地方太困难了。这是对财政体制内在所要求的如何以中央和地方间财政“纵向不平衡”去解决各地之间“横向不平衡”的机制,缺乏具体了解。这种中央一级所拿财力高于本级支出所需的情况,不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国家,美国、日本还是中国,都是共通的。至于说中央是否可以少拿一点,这是可以弹性调整的。我国刚建立分税制框架的时候,中央拿到财力“盘子”里的55%,这些年已经降到45%左右。(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王恺雯 编辑:马雪)



                                 
                                           政经观察
                 



勒紧腰带过日子动真格 2022地方的苦日子开始了                 
【研究员】:wh
与前面的逃税主播,垄断公司不同,霸州的罚款吃相略微难看。官方通报中指出,霸州市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没有任何理由和手续就伸手向企业收费;对企业集中开展逐利式乱检查乱罚款;盲目提出超高任务向村街企业乱摊派。

                                 
1641885040419298.jpg

【博览财经特稿】经济,不一定是法规的映射;但法规,必然是经济的反应。

2021,罚款频频

2021年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针对阿里巴巴集团在电商领域的垄断行为,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

2021年10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对美团在外卖平台上的垄断行为,处以其2020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147.48亿元3%的罚款,计34.42亿元;

2021年11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连开43张“罚单”。

要知道,每一张罚单背后都是一个天文财务数字;但你更要知道,红色大钞垒起的天文数字最终去了哪里。

到这还没停,继续看。2021年8月27日,上海市税务局对爽子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2.99亿元。

2021年11月22日,杭州市税务局对主播雪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6555.31万元,对林珊珊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2767.25万元。

2021年年末,杭州市税务局对直播女王薇娅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

有网友调侃这个数字,正好是一人一元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是否预示着新时代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

到这还没停,继续看。前不久,河北一座小城开始进入全民视野。近两个月的时间,霸州市就罚没收入6718.37万元。其中11月罚没4970万,是1至9月月均罚没收入的80倍。80倍,80倍啊!

与前面的逃税主播,垄断公司不同,霸州的罚款吃相略微难看。官方通报中指出,霸州市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没有任何理由和手续就伸手向企业收费;对企业集中开展逐利式乱检查乱罚款;盲目提出超高任务向村街企业乱摊派。

论中小企业之寒心,论营商环境之恶劣,论领导之缺钱,已无需多言。要知道,2021是反垄断大年;但你更要知道,2021也是罚款大年。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时间节点很重要。

亮丽背后靠的是什么

根据霸州公开的财政数据,2018年霸州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43亿元,增速高达16.5%,实现罕见的两位数增长。

但在接下来的两年情形却急转直下。2019年收入28.4亿元,增速仅为3.6%;2020年收入为27.3亿元,增速由正转负。2021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9.5亿元,但其中一次性收入较多,对后期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增长不具备拉动能力。如剔除一次性收入,霸州市2021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仅为9.9亿元。

假设下半年收入不失速,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约20亿元。20亿,20亿啊!可2021年霸州市用于“三保”及重点民生支出就远超20亿元,真实的“兜比脸干净”系列。

由于钢铁支柱产业的落寞,地产行业的衰落,新产业又没及时顶上。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大来源集体衰减,但各项支出却丝毫不减。隐形债务咱就不说了,几米外都闻到味了,再深究裤裆里有多少难堪也没意义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霸州只是一个缩影。你要知道,很多地方只是看上去光鲜亮丽;你更要知道,亮丽的背后靠的是什么。

下图为2020年各省财富数据详情

1641885041529091.jpg

是不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

能照顾好自己的,一个江浙沪,一个京津鲁,一个闽粤。多数省份,全靠资金投喂。8个省市,最高的上海每年人均掏22000元补贴全国,最低的山东也每年人均掏850块救济大家。

全国共上缴中央税收78305.3亿,但给各省转移支付85113.75亿,中间6808.45亿元?

还用问么,中央拨呗!你以为很多省份富得流油,实际上却是捉襟见肘。知道了这,相信前面的事就都懂了,后面要发生的事也有数了。

勒紧腰带过日子看来动真格了

鹤岗,因房地产一炮而红的东北小城应该怎么没想到,多年之后会迎来第二炮。—— 12月23日,鹤岗决定取消公开招聘政府基层工作人员。

熟悉的惨状,熟悉的味道。精兵简政,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既没必要养那么多人,也养不起那么多人。以前咋不简政,说到底就是如今皮夹瘪了。

财政压力下,我们也看到不少地市开始下调公务员待遇,津贴延缓发放。无论中西部,还是东部沿海,不约而同的步伐一致。毕竟土地出让金下滑带来的损失,数万亿呢!

顶梁柱没了,罚款也是一种开源,减政也是一种节流,都是眼前的事实。最近又听朋友说汽车保费上调的消息,具体还不清楚,各位可以留意一下。

12月28日,财政部长刘昆发言说道:“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切实将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

12月17日,财政部门发布统计数据,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4万亿元,同比仅增长2.9%。

收入增速大于支出增速,勒紧腰带过日子,看来动真格了。

最后,再提一嘴房地产税。之前住建方面说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没有变,可财政方面却嚷嚷着加速房地产税的推进。两边各有大佬站台,这可让市场蒙圈了。其实也不难理解,不同部门看重的点不同,落脚点自然也不同。

实际上房地产税的出台不影响地产的支柱行业,支柱行业也不影响财政可以分的一杯羹。房地产税是否出台,与房价无关,却与财政很有染。在这个角度看,相信蒙圈的朋友会有新理解。

最后,再提一嘴公务员。相信不少北鼻在备考,或者计划备考,但是听闻待遇下调的消息动摇了。首先你要知道,城市间是不同的。有的地方在过去只知道卖地,盖楼,日子过的是乐呵。也有的地方过去卖了地会招商引资,补贴企业,甚至拿真金白银入股,日子那叫一个苦逼。

但是,后者未来有可持续的就业与税收,孵化出的企业上市股权套现,套现的钱再引进产业与人才,轮子就这样转起来了。城市分化,说到底是经济的分化,产业的分化,市场的分化。

执政者格局不同,基层的待遇更是迥异。这是注定了个人的命运,也注定了城市的命运,更是注定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对于后者,公务员依旧是好饭碗;而对于前者,要准备好吃苦的决心与毅力,以及更多勾心斗角的隐忍。

最后,还想再提一嘴关于创业。近些年,太多身边的朋友本来手里有俩钱儿,硬生生给造没了。

以前,大家创业都是经典三步走。寻找项目,受众广,而且还能重复消费;经营项目,能做批发不做零售;积累财富,项目的业务结构简单,容易横向扩张。但现在越来越不中用了,除了市场环境外,自己与谁竞争要搞明白。

最近相互宝也宣布关停了,不要惊讶,但凡明白它动了谁的奶酪就恍然大悟了。再遥想当年的煤老板,活到现在的又有多少?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有人不长眼,非往枪口上撞,你说这能怪谁。别去抢国有巨头的羹,别成为人家的对头,这一点要看懂;像大数据相关,像以垄断为护城河的产业,就更不要想了。

而是围绕着提倡的产业,肩负起产业链主责任,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这才是相关部门在文件里给出的明路。好好搞研发,带动就业,缴纳税款,然后静待与资本相遇就是最好的路径。

经济,不一定是法规的映射;但法规,必然是经济的反应。当财政进入白热化,地方的苦日子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变革也开始了。

房地产税、公务员、创业也不过是财政的开源、节流,与民营经济的安全距离三个方面的微观表现而已。但也仅是冰山一角,一切远未停止。

2022年中国政府的“紧日子”怎么过?

2022年财政基调可比2021年略为积极,赤字率至少仍可安排在3.2%以上。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期而至。作为最权威的经济风向标,每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脉问诊”当前形势,并为下年度宏观经济政策举纲定调。

此次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此番表述清晰地勾勒出2022年财政的运行图。同时也意味着多项改革举措和政策纠偏箭在弦上。多位专家均表示,会议对财政政策着墨较多,释放积极信号,意味2022年财政政策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发力点。预计2022年上半年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整体会呈现“重心前置、精准高效”的特征并会兼顾可持续性。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2021年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距离年初的目标执行严重后置,2022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预计2022年专项债发行保持平稳,达到3.7万亿元以上,赤字率维持扩张,达到3%以上,还要发挥好一般债等财政政策手段的关键作用,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22年《经济蓝皮书》并建议,2022年财政政策要继续保持适当赤字规模,财政支出节奏适当前移。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可设为3%左右,即财政赤字规模大约为3700亿元,比2021年增加1300亿元。《经济蓝皮书》指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继续保持一定支出强度,更加注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竞争方面的政策协调,既要防止相互掣肘,也要避免政策叠加共振。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认为,2022年减税降费预计力度要比2021年加大,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税费负担。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新基建投资步伐将提速,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大量基建项目尚未落地,预计2022年将集中出台新增项目。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亮点之一是财政要“提升效能,注重精准、可持续,党政机关要过紧日子”,那么,怎样实现精准发力和可持续,政府怎么过紧日子?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表示,财政资金“紧平衡”局面下,应当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出发,提升财政资金支出效率。通过“花钱必问效”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厘清政府规模,甚至可以考虑精兵简政,化解人浮于事的弊端。

2021年财政“数字好看,日子难过”

2021年,随着宏观经济的逐步修复,赤字率从3.6%下调至3.2%,新增专项债从3.75万亿元下调至3.65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不再发行。同时,疫情高峰过后,中国宏观杠杆率控制取得一定成效,2021年9月末为264.8%,比年初下降5.3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也下降了0.1个百分点至45.5%,但地方政府杠杆率上升0.5个百分点至25.8%,比疫情前的2020年初上升了4.2个百分点。地方政府的债务约束和债务负担较重、部分地区财政吃紧。

基层财政日子艰难。北方某县城202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48亿元,但2021年20亿元都难以完成,收入锐减之下,财政支出却没减少,财政缺口较大,基层部分工资发不出来,大量在建项目和工程停建,“三保”压力重重。

对此,罗志恒提出,当前财政形势“数字好看,日子难过”。财政最大的难题仍是收支矛盾突出,且在财政透明度提高的背景下,基层政府转嫁支出和获取灰色收入的可能性下降,基层政府的“三保”困难。同时,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叠加2021年债务退潮(赤字下调,未发行特别国债),地方实际可支配财力增速下降。2021年三季度以来,受房地产调控持续升级、重点城市供地节奏后移、供地规则调整等供需两端冲击,土地出让收入快速下行,8月、9月、10月土地出让收入单月同比分别下降17.5%、11.2%和13.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孙群力表示,和中央财政相比,地方财政的确困难,当前,财政收支出现盈余的城市并不多,再加上各地的土地流拍屡屡出现,未来要探索更多促进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性的方法。建议财政政策应当重点发力公共消费和民生领域,进一步压缩“三公”支出,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促消费作用。

2021年,消费券成为各地拉动消费的政策工具。比如,截至2021年12月初,河南省在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3亿元的基础上,河南银联又出资3300万元,拉动商家出资1500万元,充分激发河南省消费市场活动,缓解了灾情和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11月27日,云南省商务厅开展“云集好物,年终聚惠”系列促消费活动,主要发放1亿元“彩云消费券”、1亿元“彩云购车补”“千企冲刺”销售竞赛等。“双12”大促期间,镇江、昆山等地也相继发放多轮消费券……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蚂蚁金服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消费券对消费的拉动以及对经济的促活效应明显,每1元消费券能带动3.5元的新增消费。

回顾2021年的财政支出情况,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2021年财政支出进度偏慢,主要原因是上半年经济恢复较好,稳增长的压力较小,为跨周期调节预留了充足的财政空间。下一步,还需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强化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议适度提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指导地方加强项目储备,推动2021年底、2022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以财政政策发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增长和信用扩张。公共预算内财政支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应加快,可以为基建投资增速提供一定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2021年已公布的各项财政收入数据呈现出冷热不均、复苏不稳固等现象。在经济持续修复及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的推动下,2021年财政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1月-10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同比为14.5%,两年平均增长4%,高于疫情前的水平。但由于经济恢复不牢固不均衡,导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前高后低,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为-0.14%(9月为-2.1%),已经连续两个月为负增长。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秦泰表示,2021年,财政收入高增,支出谨慎,一般预算蓄力2022年。税收收入和名义GDP保持两倍弹性关系,PPI高增拉动名义GDP增速,令税收收入明显回补,拉动一般公共预算明显超收。但是连续两年的大规模减税降费,削弱一般公共预算可持续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经济逆周期关系暂时性弱化。2021年,从预算的制定到前三个季度的执行情况,都体现出财政在储备一般公共预算资金,为应对2022年面临的周期性风险预留空间。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由于今年一般预算账户收入的序时进度快于往年,全年超收的概率较高,而政府性基金支出则偏缓,预计今年或有超往年平均水平的未用资金结转至明年,使得今明两年财政支出呈一定的“跨周期”特征,进而明年新增赤字率或低于今年,但实际赤字率则高于今年。预计2022年全年广义财政赤字率可能为5.8%左右,高于2021年5.2%左右的实际值。预计明年基建投资增速或反弹至6%左右(如果配套资金适度放松,不排除上行至8%的可能),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或齐发力,而受制于隐性债务监管仍偏强以及能源供给紧平衡,基建投资超过10%的概率较低。预计2022年减税降费规模或较2021年扩大,整体规模或在1.5万亿元左右。

发力新基建和减税降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2年的就业优先政策,在“六保”中突出“三保”。会议提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分析,保就业一方面仍需财政政策发力,具体的政策方向包括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减税降费、融资支持、推动财力下沉等,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度纠偏一些具有就业收缩效应的政策,例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监管政策不“一刀切”等。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中国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2021年前十个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9万亿元,其中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5200亿元,占全部的18%。2022年,用好专项债券支撑该领域不仅具有空间,还将对稳投资发挥积极作用。

财政政策重点发力的另一部分是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多位专家分析,明年减税降费针对性很强,一方面由小微扩大到中小微企业,政策的覆盖面更广,精准度更高,有助于更大范围帮助市场主体应对当前的困难,另一方面着力对“专精特新”类中小微企业加大支持,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符合新发展阶段的改革要求。

展望下一阶段的财政政策发力点,王军认为,货币政策受到通胀等各种因素掣肘,但是财政政策还具备较大发力空间。尤其中央财政有盈余,财政的钱应当更加积极花出去,体现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作用,不仅要专项扶持就业困难群体,适度超前开展城市更新、“双碳”技术研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等新基建,还要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优先发力。

总体而言,2022年财政政策要力争在多重目标之下平稳前行。既要对冲经济社会发展可能的风险,又要确保财政领域风险可控;既要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功能,更要发挥结构性改革作用。

罗志恒表示,财政支出从基建到民生的转变是未来方向,但是短期内仍要稳增长,保持对经济必要的支持力度,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并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是部署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量子信息、科技攻关等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攻关项目,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性标志性工程,养老、托幼等重要民生保障项目。二是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5G基建、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三是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发展。四是改善城市排水排污系统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能力(如海绵城市)。

在减税降费方面,2022年还有哪些政策措施值得期待?秦泰认为,下一步,中国或启动个税减税培育税基。2022年消费面临下行风险,国内、海外政策的实践经验,都证明了个税减税对消费的稳定效果。同时,中国个税减税已到临界点,从个税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个税免征额和月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关系三大指标来看,个税减税将在2022年-2023年进入窗口期。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财政系主任王志凯表示,现在有关方面试点房产税,进而推动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建设,加快现代财税体系的建设。建议要采取相机抉择的赤字财政政策,放水养鱼、培育新财源。各地应切实加强服务,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做大做强既有传统支柱产业,巩固主体税源。同时,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壮大财源蓄水池。聚力重点项目,促进投资增长,加强可持续财源培育。

2021年财政整体操作节奏是“后置”。按照广发宏观的分析报告,上半年财政纪律的整肃和专项债的穿透式监管可能是关键背景之一,隐性债务化解是另一个重要背景。除专项债外,今年地方新增一般债与中央国债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后置现象。财政后置一则导致相对于外需来说,建筑产业链影响的内需在下半年逐步放缓;二则导致信用派生偏弱,银行间狭义流动性相对宽松。

明年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同时,也继续强调“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2021年11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加强跨周期调节,在继续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统筹做好今明两年专项债管理政策衔接,更好发挥专项债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的作用,扩大有效投资。

此次会议强调,要加强专项债资金审计监督和全面核查,发现问题必须严肃整改、严格问责,并实行收回闲置资金、扣减新增限额、通报负面典型等措施予以处罚。

罗志恒认为,接下来,有必要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提高一般债占比、降低专项债占比。一方面,伴随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从效率转向公平、从先富转向共富、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从基建向民生领域倾斜,而社保、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项目难以产生收益,需要通过发行地方一般债来弥补。另一方面,2018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中专项债务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10月,专项债务占比达到53.6%,较2018年初提高16.3个百分点。但当前专项债优质项目减少,部分地区出现资金闲置。

对于备受关注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当前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部分地区债务压力较大。从长期看,解决地方债务风险的根本在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起财力与事权匹配的财政分配体制,严格地方财政预算制度及其监管体系。

秦泰认为,地方政府在2018年之后,不得不以越来越大比例的土地出让金留存部分来进行存量隐性债务的偿还。但土地资源是稀缺的财产性资源,土地出让收入的总金额规模是有限的,这意味着随着存量隐性债务风险处置逐步走向深入,中国已经在逐步探索建立一套基于“穿透式监管”、专项债资金为主,撬动金融资源、投向能够实现现金流长期盈亏平衡的基建投资项目的“短期杠杆”与“长期效率”之间形成动态均衡的新的可持续模式。

王志凯总结,客观来说,中国财政体系在预算和绩效管理方面做得不错,财政管理效率近年来也明显提升。未来,应当恢复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保服务。现在的问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要不断为个别低效国企进行担保、注资,导致财政负担过重。如果国企能够退出竞争性领域,引进市场化机制,实现国企低效、存量资产的变现,就能更好发挥出应有的生产要素价值,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大的蛋糕。

显然,2022年,中国财政体系在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财政资金精准发力、效能提升,以及财政治理体系现代化仍待迈出新步伐。(来源:大碗楼市(ID:Superbowl77)、财经杂志(i-caijing) 作者:悟饭、张寒)



                        

RCEP“缔造全球贸易新重心” 或成中国加入CPTPP前奏                 
【研究员】:wh
历经8年谈判,RCEP于2020年11月15日签署,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于2021年11月2日达到生效门槛。RCEP的生效实施,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充分体现了各方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将为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投资增长、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641794457677065.jpg

【博览财经特稿】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正式开始实施协定。

历经8年谈判,RCEP于2020年11月15日签署,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于2021年11月2日达到生效门槛。RCEP的生效实施,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充分体现了各方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将为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投资增长、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一份研究报告表示,RCEP缔约国GDP总量占全球的30.5%,远超北美自贸协定(28%)、欧盟(17.9%)、非洲大陆自贸区(2.9%)和南方共同市场(2.4%),将“缔造全球贸易的新重心”。

1641794466117808.jpg

《外交官》杂志网站(thediplomat.com)分析称,RCEP于2022年1月1日实施,它将成为贸易和投资的重要引擎,推动东盟在2022年及以后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复苏。

1641794476267060.jpg

《外交官》杂志认为,RCEP的经济影响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RCEP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并能够巩固东盟+1自由贸易协定(如东盟-中国自贸协定、东盟-日本自贸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自生效之日起的未来20年,它将取消高达90%的签署国贸易关税(见第2章)。

仅2022年,作为东盟三大出口市场之一的中国将取消对东盟进口商品约70%的关税;文莱、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东盟国家将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取消约75%的关税,其余关税将在20年内逐步取消。

为提高企业对优惠关税政策的利用,RCEP整合了东盟+1自由贸易协定中不同的原产地规则(见第3章),许多产品在其计算出“区域价值成分不低于40%时,才能够获得RCEP原产资格并得到关税优惠。这对于电子、汽车等高科技价值链在当地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相关零部件是该地区的不同国家制造的,RCEP中相对较高的关税自由化水平,加上统一的原产地规则,不仅可以为贸易商节省成本和增加利润,还可以促进东盟企业加入区域和全球价值链体系中。

其次,RCEP应加强非关税措施(Non-tariff Measures,NTM)的协调,比如强调透明度、采纳食品安全、包装和标签要求的国际标准、RCEP合作伙伴合格评定程序的互认(第5章和第6章)。尽管此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货物贸易协定在关税自由化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很多企业长期以来一直苦于东盟各国及其贸易伙伴强加的非关税措施的复杂性和合规成本。

最后,RCEP将刺激跨境电子商务并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保护网上消费者个人数据,促进信息跨境传输等要求为电子商务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继续肆虐的环境下,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要,以新加坡为例,在线零售额在总零售额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5.9%上升到2020年的11.7%。

“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

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盟国家对RCEP态度积极。新加坡贸工部长颜金勇(Gan Kim Yong)在一份声明中表示,RCEP将促进新加坡与协议各方之间的贸易和商业联系。许多新加坡企业表示,将积极探索利用RCEP规则,使其成为有益助力,这令人感到鼓舞。

颜金勇表示,RCEP协议建立在东盟与其自由贸易伙伴达成的现有双边协议的基础上,“它是一种现代的、全面的、高质量和互惠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网站在报道中评论,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该协议有20个章节,包括知识产权、竞争政策和电子商务等新领域,涵盖了全球约30%的GDP和30%的人口。

1641794491461148.jpg

尚未正式完成国内批准程序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但美联社在报道中预计,这些国家也将很快批准协议。

美联社报道称,菲律宾贸易部长拉蒙·洛佩兹 (Ramon Lopez) 表示,他预计立法机构将在今年1月批准该协议,因为在去年12月,政府官员忙于应对台风袭击及抢险救灾。洛佩兹预计,RCEP将为成员国提供许多服务业工作岗位,这对菲律宾这样的劳务输出大国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RCEP 将提高我国GDP并降低贫困发生率,将为我国产品出口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资格,提高我国制造业和出口贸易的竞争力”,洛佩兹说,“因此没有理由不批准RCEP,否则投资者可能会偏爱RCEP国家,这对菲律宾将是灾难性的”。

1641794501379862.jpg

路透社报道称,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尼的反应同样积极。该国首席经济部长艾尔朗加·哈塔托 (Airlangga Hartarto)周五表示,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在明年初批准其成为RCEP成员国。他说,负责监督贸易规则的议会委员会已批准该协议,并将在今年第一季度进行议会投票。总统佐科将等待议会投票通过,并签署批准书。

哈塔托表示,印尼可能会在协议实施初期与其他RCEP成员出现贸易逆差,但到2040年,该协议可使该国贸易顺差提高至9.793亿美元,使该国GDP增长率提高0.07个百分点,并使进出口分别增加50亿美元和40亿美元,印尼产的橡胶、钢铁、化工、食品、木材和矿产品出口规模预计出现增长。

“美国在区域经济中的缺席引人注目”

RCEP同样引起西方观察者的注意。德国之声网站1日在报道中援引曾任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 (ifw-Kiel) 副总裁的经济学家罗尔夫·朗哈默 (Rolf Langhammer) 的观点评论称,虽然RCEP是一份浅层次(shallow)的协议,但它影响的规模很大,因为它主要涵盖制造业。RCEP将使亚洲有机会享有规模巨大的区域贸易,可比肩欧盟现有水准。

1641794516595331.jpg

德媒所谓的“浅层次”,是一种追求共识或“最大公约数”的协议策略。RCEP以东盟和“东盟+”为中心,整合多重FTA,有助于获得东盟的认可和支持,并最终推动广域范围的一体化进程。因此,RCEP承认各成员方在经济与文化上的异质性,从满足成员方的浅层次一体化协议开始逐步扩展,一方面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和经济技术合作等,简化和融合多重贸易规则,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亚洲地区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在原有不同的关税削减安排或贸易规则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谈判和安排,可以取得全部成员方集体行动的单一目录或规则,有助于大幅推进亚洲地区一体化进程。

德国之声称,RCEP涵盖地区的贸易规模在2019年已达2.3万亿美元,在新协议框架内,地区国家之间约90%的贸易关税将被取消,再加上地区国家试图从疫情中恢复经济动力的因素,贸易水平将得到进一步巨大推动。

但德国之声援引朗哈默的分析强调“中国将受益最大”,他说,在15个成员签署国之间RCEP带来的好处是不平衡的,作为地区最大的经济体的中国,以及日本和韩国将受益最大,因为“该协议是根据中国在进出口方面的利益量身定制的……RCEP将使中国免关税进入日本和韩国等主要出口市场,同时确保其庞大的制造业供应链进入(东盟国家)原材料进口采购市场。”中国目前与其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没有双边协议,与第五大贸易伙伴韩国只有有限的协议。

朗哈默称,该协议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助力较少,“RCEP可能会使东盟内的较小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因为贸易协议未涵盖它们的主要行业……中国的许多邻国都依赖大米贸易或廉价劳动力的出口,但RCEP的贸易协议目前不包括服务业或农业,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亚洲最不发达国家目前主要受益于东盟间贸易,而这可能会被RCEP贸易“侵蚀”例如,日本现在拥有与所有东盟国家相同的贸易准入资格,较贫穷国家对新加坡的出口可能被日本取代,较小的东盟国家也可能会失去一些贸易优惠资格,本来这些优惠允许它们向韩国和日本等东盟以外的国家出口免税产品。

但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认为,东盟低收入国家可以从“贸易转移”中获益,即贸易从非RCEP成员国转向组织内国家间的贸易,随着RCEP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整合在未来十年内进一步推进,这种效应将被继续放大。

大西洋理事会(the Atlantic Council)在关于RCEP的分析中警告说,美国的缺席“使北京能够巩固其作为该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

该分析称,华盛顿曾计划通过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来遏制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2017年退出了该协议。TPP的其余成员随后制定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议),中国去年9月已经申请加入该协议,如果中国能够遵守RCEP这样的较浅层次贸易协议的监管要求,后续加入TPTPP的机会将会增加。如果 RCEP确实帮助北京敲定未来的贸易协定,则“中国在(地区贸易)谈判桌上的存在,将更加凸显美国在该地区的缺席。”

成为中国加入CPTPP前奏?

大西洋理事会提到的RCEP成为中国加入CPTPP前奏的问题,也被许多其他观察者所注意。

东北亚经济研究所所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河合正弘在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专著 Consensus or Conflict?(《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中撰文分析,对于如何鼓励中国进行国内改革并为CPTPP谈判做准备,日本政府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战略,但日本应该在RCEP协议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高标准的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这一协定将涉及CPTPP中的部分条款。如果中国表现出达成高标准中日韩自贸协定的意愿,中国将朝着正式加入CPTPP的谈判环节前进。

墨西哥驻华大使施雅德(Jesus Seade)表示,庞大的人口、GDP总量以及繁忙的贸易使亚太地区在世界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更为全面和具有进步性的贸易协定。在这一背景下,太平洋联盟将在亚太地区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成员国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该地区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也将为整个世界提供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

新西兰驻华大使傅恩莱在CCG活动上表示,我们希望能够看到RCEP能够正式履行,虽然当前国际环境状况并不是非常好,但是我们希望未来CPTPP能够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议。我们保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希望未来的大门仍然打开,能够有这样一些贸易协议,我们的态度非常乐观。

前美国TPP谈判代表,前美国贸易代表处代理副代表温迪•卡特勒(Wendy Cutler)在去年8月与CCG的对话活动中表示,当特朗普决定退出TPP时,人们认为TPP可能会就此默默终结,RCEP也不会再有任何后续发展。但现在情况显然不同,CPTPP仍在发挥作用,而RCEP将在2022年初步生效,我认为这将对该地区的贸易、供应链和经济一体化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现在美国应该会到亚太地区的区域贸易中,拜登政府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是在疫情后经济复苏、基础设施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如果美国失去了参与亚太地区贸易的机会,将来可能会十分后悔,并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未来再想重返TPP时,我们将发现这亚洲已经于之前完全不同,我们的参与能力和影响规则、规范和标准的能力将被最小化。

新加坡资深学者型外交官马凯硕认为,TPP是奥巴马推动的,而当时美国国会和参议院根本没有准备好,现在,则是中国想要加入CPTPP。这表明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亚地区继续促进自由贸易是非常重要的。此前,许多亚洲国家延迟签署RCEP,因为他们非常渴望让印度加入RCEP,当印度在最后一刻决定不加入RCEP时,我感到非常难过,因为印度没能参与到东亚的巨大繁荣与发展中。但我们东亚地区必须继续推动更大的贸易自由化,即使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放弃自由贸易主张,但大卫·李嘉图建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今天仍然有效。我们必须继续推动贸易,因为贸易不仅能带来经济繁荣,也能带来和平,在东亚实现和平的一个途径是鼓励更大规模的贸易和覆盖更广的自由贸易协定,我们不仅要支持RCEP,也应该欢迎中国加入CPTPP。(来源:观察者网 编译:周远方)



                        

2021各行各业都不容易 寒冬中有的行业正悄然爆发                 
【研究员】:wh
虽然,阿里、京东、拼多多等老牌电商还在增长,但增速下降已经是事实。这其中,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发力电商,在存量市场上分了一杯羹。前不久,B站也开始内测“小黄车”功能,用户可在观看直播时下单购物。有人说,互联网的尽头都是卖货。

                                 

1641794856450794.jpg

【博览财经特稿】2021年,各行各业似乎都过得不太容易。一级市场融资难,二级市场股价不振,资本失去了往日的昂扬。这一年,大厂裁员收缩,开源节流,小公司谨慎守城,活下去是最大的信念。各行各业在修正、升级,也意味着企业开始去虚向实,回归主业,聚焦用户需求。

寒冬之中,蕴藏着哪些新机会?2022年,哪些行业会爆发?深燃和多名资深投资人、行业研究者交流,试图找到答案,给前行的创业者们一些方向和信心。

新消费反攻线下,消费品健康化大有可为

互联网业态狂飙多年后,消费行业开始反攻线下。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购物中心里的“新物种”越来越多了。Manner等咖啡品牌,墨茉点心局、虎头局等烘焙品牌,完美日记、Ubras等电商品牌,全都在开线下店,潮流集合店、美妆集合店正在快速铺开。这类型项目拿到的融资也越来越多。

海豚社联合创始人那明远分析,这是因为:一、线上流量太贵了,品牌之间内卷严重,线下流量很好且疫情之后线下租金有优惠空间;二、目前创业做平台的机会不大,新消费品牌还有空间,而品牌如果不想跟平台捆绑,就要开线下店,一些既有品牌又有线下店的项目,吸引了大量资本去投资;三、大多数人该消费还要消费,线下的需求一直都在。

原本,线上如果做得好,一个店铺服务全国,效率更高,但因为线上竞争激烈,反倒不如3公里范围内的线下生意好做。相比以往,这一阶段,线下再次涌现出了新机会。

那明远今年投资了多个线下项目,在他看来,这时候企业融资难,估值相对较低,还愿意出钱的机构就有机会拿到便宜的好项目。他预测,2022年,线下业态的连锁率会提升。

具体在投资逻辑上,“我们更关注模型和数据比较好的,比如一般线下店平均18个月回本,我们投的有的三四个月回本,我们更看好有行业背景的创业老兵,有供应链资源、线下资源的项目。”

资深消费行业投资人陈默默发现,线下内容消费、体验类消费类项目的崛起也很明显,“可能是这两年疫情让很多人憋在家,激发了对于场景类或体验类消费的欲望。前几年有密室逃脱、狼人杀,到今年的剧本杀,这是内容组织供应链的迭代和体验感的升级。”

在她看来,未来关注用户实际需求的场景类项目也有持续的机会,只是会换不同的形式。这类项目等于是游戏的线下实景版本,本质上是IP的实景化的互动式娱乐,和游戏一样也有很强的内容消费属性。

消费行业的另一大趋势是,注重健康的消费理念开始觉醒。陈默默就看好消费健康化的趋势。“如今,大多数人会在身体出现问题之前想到要预防,也产生了很多产品型解决方案”,她举例,这两年火的几大品类都跟健康有关,皮肤健康的功效型护肤品、身体健康的无尺码内衣、代餐、植物奶,元气森林也是因为抓住了饮料健康化的红利。

“下一步我觉得每一个消费类目,都有健康化的空间。”但她不看好一些没有核心产品力的企业,例如行业内一些做代餐奶昔等产品的项目,只是整合了一些供应链方案,自己没有产品研发能力。这时候但凡没有特殊的渠道能力,就只能互相内卷。

梅花创投创始人吴世春总结,2021年消费行业前热后冷,年初市场热情较高,后半年资本市场对于新消费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换。消费行业流量型打法在这一阶段的机会已经没有了,随着消费赛道变成红海,推广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流量驱动型新品牌进入至暗时刻。

至于2022年新消费行业的表现,吴世春认为会跟今年相反,先冷后热。在他看来,消费永远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论多困难的时候,都不断有老品牌死掉,有新品牌出来。

未来的消费行业,企业们要告别流量型玩法,更多地修炼内功,抓核心用户、核心业务,慢即是快。

硬科技全面引爆,储能成新能源新宠

“2021年,硬科技彻底成为所有投资人的共识,现在投资圈几乎无人不谈硬科技。”中科创星创始人米磊说。

2021年整个投资环境遇冷,但米磊更忙了。“我们过去一年大约投资了60多个硬科技项目。现在投资圈也内卷,很多机构以前投硬科技类项目少,开始狂补课,项目估值被炒得虚高,有的机构甚至都不做尽调就投了。以前是项目追着投资人跑,现在是投资人追着项目跑。”他说。

硬科技走上风口,核心在于它是整个经济发展真正的底层推动力。米磊指出,过去十几年来,企业更多的是在上一代技术红利基础上做应用层面的探索,目前,尝试基本到顶了,所以如今的手机硬件、APP都很难有大的创新。

“这一波硬科技爆发,就是要把新的科技基础设施做好,后面的应用才能发展起来。这就是60年一轮的康波周期,必须有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崛起之后,应用才能彻底起来,这是大的逻辑。”

硬科技中最热的是半导体,这是因为全球贸易关系变化、新能源汽车崛起、双碳政策完全确定,以及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过去三年来,宁德时代、隆基的股价一路飙升,涨幅度超过700%。

半导体方面,米磊认为,现在的摩尔定律(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已经进入了瓶颈,企业的机会在于核心的材料设备,做核心软件,突破光芯片等高端工艺。他预测,2022年,硬科技领域还会延续今年的火爆。

同时,2021年,新能源行业被引爆,碳中和成了全新的关键词。进一步细分,碳中和领域最火爆的要数储能。

2021年,储能方面的融资事件频出,3月26日消息,中科海钠宣布完成数亿元级A轮融资,11月,中储国能宣布完成1.8亿元Pre-A轮融资,由招银国际中科创星、联想之星等投资,12月,奇点能源宣布完成来自IDG资本、源码资本的A轮融资。

在米磊看来,储能能够较快起飞,是因为储能可以把风能和光能发的电大规模利用起来,而过去多年来,储能项目基数很低,成了整个行业的瓶颈,而如今国家规定了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厂必须配储能。

他给的建议是,“储能创业者最重要的就是赶紧抓住行业发展的时机,迅速扩大产能,真正把这个机会抓住并落地,把需求变成企业的产业规模、产业优势。另外,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新企业还有入局的机会,企业需要解决的是储能的效率、产品技术成熟、成本、安全问题。”

“不过,创业者还是要更冷静,不能被市场的火爆冲昏了头脑,投资人给钱不算什么,客户给钱才是企业真正的成功。”米磊预计,还有5-10年能完成这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这中间留给硬科技企业的机会也有很多,未来,元宇宙、5G、6G、数据中心、云计算、光波导AR眼镜等,都是技术方面的发展机会。

如今,硬科技行业还有北交所加持。高瓴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良就提到,北交所是以金融供给构建我国硬科技、深科技创新生态的重大战略举措。公开报道显示,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首批78家上市企业中,有16家是硬科技公司。

2022年以及再往后更长的时间看,创新经济的主线一定是围绕着硬科技展开,这是一个锚定产业升级战车的行业,前途无量。

电商转战短视频平台,抓住缝隙机会出海

过去一年,电商行业少了往日的热闹。在反垄断、追缴税款等监管背景下,618无战事、双11无战报、双12静悄悄,几个电商大节显得格外低调。平台方和品牌方,还有哪些机会?

虽然,阿里、京东、拼多多等老牌电商还在增长,但增速下降已经是事实。这其中,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发力电商,在存量市场上分了一杯羹。前不久,B站也开始内测“小黄车”功能,用户可在观看直播时下单购物。有人说,互联网的尽头都是卖货。

直播带货的进一步普及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拿抖音来说,罗永浩团队,贾乃亮、华少等明星艺人,抖音平台成长起来的主播,众多入驻抖音的品牌自播,共同让抖音电商快速崛。

“抖音的势头应该是持续的,未来它在电商领域的份额会越来越大,它的电商业务规模很有可能超过京东、拼多多”,那明远认为。

但问题在于,那明远提到,抖音作为一个内容平台而不是电商平台,视频内容和带货比例需要平衡,所以它的规模有上限;此外,抖音的电商闭环做得不够好,它还面临的重点难题是用户留存问题、复购问题、售后问题。

吴世春提到,对于品牌方来说,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做电商,一定要加上私域流量的玩法,建立不了私域流量,品牌发展很难持久。

那明远表示,抖音能不能再造一个阿里,答案很显然是很难。

陈默默分析,几个老牌电商基础设施完善,有别的平台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抖音是一个发现类兴趣消费比较好的渠道,因为它是推荐逻辑,更适合兴趣类、发现类、非刚需、低单价、即时决策的消费。B站则适合做特定人群或细分内容相关的品类,比如“三坑”(汉服、Lolita服饰、JK制服)等方面的电商。这些偏小众的供应链,传统电商服务也不够完善,预售、定制等玩法还没有被充分使用。凡是传统电商没有服务好的垂直品类,如果单体规模够大,对于新入局做电商的平台都有机会。

吴世春指出,电商行业的另一大机会是出海。因为疫情,海外的很多供应链出了问题,他们对中国的供应链的依赖更强了,欧美、东南亚、日韩等国家都有这样的机会。2022年,如果做出海,要抓住缝隙流量的机会,组建有出海基因的团队,努力做到全渠道全网运营,精耕细作,真正研究出更有效率的出海业务。

2022年,有策略地抓住新平台、新玩法的机会,电商人或许能有新出路。

元宇宙打通线上线下,大厂搭台、创业公司唱戏

“当你还觉得元宇宙是个概念,是炒作的时候,全球最领先的这些科技巨头们已经在积极布局,并且开始开花结果。”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说。

2021年,元宇宙是唯一一个横空出世的新风口。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下一代的移动互联网,是Web3.0。它将彻底改变现有的载体和基础设置,开创一个全新的虚拟现实世界。

也有人站出来反驳,元宇宙目前只停留在设想阶段,除了VR/AR、游戏的应用,很难想象更多能真正落地的应用,元宇宙很难让行业马上变天。

陈默默也指出了具体的问题,她认为,现在的头显能解决的是视觉和听觉的问题,没有解决其他感官的问题,比如嗅觉、触觉、平衡感等,这也是很多人体验后觉得晕的原因。她对Meta(元宇宙)的进度并不乐观,因为现在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设备、内容、场景都没有准备好。

不过,多位从业者的共识是,元宇宙虽然还未完全到来,但它是一个确定性、方向性、趋势性的存在。

至于怎么推动元宇宙发展,陈默默认为:“在Meta里面,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就是各类大厂,它们既有人又有内容,也有各种资源去推动这个业务,而不是停留在宣传层面,元宇宙要到来,还需要大厂真正花力气去推动。”

吴世春也认为,元宇宙的硬件部分还是大厂的机会更大,元宇宙是一个基础设施和载体,大公司搭建好技术设施,上面的生态就会繁荣起来。元宇宙是一个大的浪潮,它整个周期会很长。现在的元宇宙就像1999年的互联网,互联网也经历了好几波发展,元宇宙也是这样,现在还处于非常早期。未来,元宇宙一定会把线上线下打通。

陈默默指出,元宇宙可能的发展路径是,“大厂搭台,创业者唱戏”,大厂把基础设施搭好之后,创业者开发更多应用和内容,体验类线下场景、电商、车载场景,都是可能落地的方向。比如车载是Meta的一个很好的场景,可以用增强现实的方式,让司机视野中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来辅助行车,相当于多了一块能容纳视野中所有东西的大屏。

以前,一些IP没有好的载体很难变现。吴世春提到,元宇宙就适合做IP变现,一些NFC的东西也会起来很快,知识产品也能实现线上线下结合。

除了线上线下,虚实结合也是元宇宙所能实现的。“比如以游戏为首的消费内容或精神消费会是一大部分,实物类的消费也会是重要的一环。”陈默默说。

元宇宙是一块待开发的沃土,将会是未来创业者们竞逐的新领地。

新能源汽车继续飞跃,电池革新、自动驾驶存新机会

2021年,造车新势力们硬是在燃油车主打的汽车行业,打出了一片天。

先来看特斯拉。在全球车企都遭遇芯片、电池、零部件供应限制的背景下,特斯拉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为24.13万辆,同比增长73%。2021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累计交付量已经达到62.4万辆。

1641794897681603.jpg

再来看以“蔚小理”为代表的国内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企业。

目前,蔚来、理想、小鹏三家公司都已经上市,且销量有了质的飞跃。2021年前11个月,几家公司销量屡创新高。如下图所示,年初,三家的销售水平还在6000台左右,到9月,蔚来和小鹏销量首次过万,到了11月,3家全部过万了。

1641794908123067.jpg

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也不逊色。今年下半年以来,威马、哪吒、零跑先后传出正在准备IPO。目前,零跑已经完成了45亿元的Pre-IPO轮融资,哪吒获得40亿元的D轮融资,威马有望拿到超5亿美元的D+轮融资。这些密集的融资动作,或是在为IPO做准备。销量上,哪吒在11月销量也过万,达到10013台。

除了老玩家,新的入局者也在涌现。公开报道显示,2021年3月,小米宣布造车,9月1日小米汽车公司正式成立,截至12月已组建了超500人的研发团队,小米汽车计划将在2024年上半年推出首款车型。12月15日,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一男发布汽车品牌“自游家”,正式进军造车领域。

当然,火爆的行业背后,新造车领域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注意,比如新能源车成本过高,依赖补贴,电池寿命、安全性、充电设施都有待完善。总体来说,“新能源汽车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不高,产能过剩严重,公司购车比例较高等问题都亟待改善。”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告诉深燃。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像十年前的手机行业,那时候苹果加一众国产手机百花齐放,现在是特斯拉加蔚小理等遍地开花。”吴世春说,梅花创投投资了牛创科技和理想汽车,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的时间点到了,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链也完善了,车从外观设计到续航都提升了很多。

宁德时代2022年预计电池产量要涨到2021年的2.5倍,这预示着它对自身的市场份额和整个大盘增长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张翔指出,新造车细分领域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也将会很多,比如电池技术的变革,现在的无钴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无吉耳电池都在发展,未来还有商业化以及升级的空间。另外,完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都是新源汽车行业的机会。

2022年,新能源汽车将会以势不可挡的态势继续扩张。

职业教育大爆发,企业服务走上快车道

2021年,教培行业尝到了从风口跌到谷底的滋味。当学科培训走上普惠化、公益化道路,教育行业的大半边天断了资本化的念头。不过,与此同时,随着官方定调,职业教育踏上了快车道。

官方文件是这样说的,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各类企业依法举办职业教育,还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因为职业教育解决的是就业问题、民生问题,而不是增加内卷、制造焦虑,所以,在多鲸资本创始人姚玉飞看来,未来,针对技术和应用类中高端人才培训的项目大有可为。

这个逻辑也不难理解,姚玉飞分析:一、就业形势严峻。2022年待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会达到1000万,创历史新高,就业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而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与社会需要脱节,市场急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二、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过去多年来,科技互联网快速发展,涌现出来新的风口如新能源汽车、硬科技、元宇宙、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都持续需要人才。

国家目前主要鼓励上市公司和头部企业做,所以上市公司和头部公司能够首先吃到这个红利,但创业公司同样存在机会。

吴世春补充,创业者要抓住新职业培训的机会,现在市场不断地在诞生新的职业,比如大学里没覆盖到的新媒体、直播带货等职业。

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创业者面临的难题是:“审批和审核周期长,师资短缺,就业岗位不够多,以及,最重要的是培训效果还是有待观察。未来,能突出重围的企业,一定是口碑真实、就业情况出众的企业。”姚玉飞说。

在他看来,创业者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研究政策和方向,找到更贴近技术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培训内容,抓住新崛起的领域是一个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审时度势,而不只是炒热点。

2022年另一大机会,存在于企业服务领域。企业服务,也就是用数字化提高效率,用大数据来解决企业的成本和规模化问题。

事实上,企业无论是从运营管理、营销到客户管理等等服务都需要互联网化。企业服务在近年来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每个行业都需要解决方案,去帮助企业提高管理、运营、销售效率。另外,近年来,一些偏传统的企业也都开始重视自身的互联网化了。

吴世春指出,企业服务在每年的当红品类衬托之下显得没那么冒尖,但它的发展一直很扎实。我们投资的智趣百川、甄零科技以每年50%-100%的速度在增长。未来,企业服务还是持续不错的投资和创业方向,企业中台、智能运维、商业智能等方面都有机会。

企业服务更像一个默默无闻的潜力股,2022年,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的企业服务项目将厚积薄发。

展望2022。深思过去,找到去伪存真后的蓬勃生机,是从业者更重要的事。时代大潮浩浩荡荡,新的机会在灰烬中尽数涌出。(来源:深燃(shenrancaijing)作者:唐亚华 编辑:黎明)



                                 
                                           人物广角
                 



又一泰山会大佬惹麻烦 史玉柱这几年过得并不顺利                 
【研究员】:wh
作为曾经的商业风云人物,史玉柱这几年过得并不顺利,最近还摊上了一件大事。天眼查显示,近日巨人投资有限公司、杭州云溪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新增股权冻结信息,被执行人均为史玉柱,冻结股权数额分别为11438万人民币、6500万人民币,执行法院均为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1641795224809514.jpg

【博览财经特稿】做计算机软件起家却成名于保健品脑白金,史玉柱的经历可谓波澜壮阔。从亿万富豪到如今的股权被冻结、企业陷入低迷、“兄弟反目”,史玉柱的2021年过得并不顺利。

联想和柳传志近日陷入舆论漩涡,昔日“泰山会”的兄弟史玉柱选择沉默。与其说是相忘于江湖,倒不如说他们都自顾不暇。

作为曾经的商业风云人物,史玉柱这几年过得并不顺利,最近还摊上了一件大事。天眼查显示,近日巨人投资有限公司、杭州云溪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新增股权冻结信息,被执行人均为史玉柱,冻结股权数额分别为11438万人民币、6500万人民币,执行法院均为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2021年8月史玉柱也被曝光过一次股权冻结信息。被冻结股权分别为277.94万人民币、1630.0万人民币,当时巨人集团公关部声称被冻结原因是史玉柱曾帮人做担保引起,系个人行为,与企业无关。据统计,截至目前,史玉柱累计被冻结股权近2亿。

做计算机软件起家却成名于保健品脑白金,史玉柱的经历可谓波澜壮阔,简单点说就是: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再从亿万富翁到一无所有,又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从2021年这两拨大额冻结股权事件来看,难道历史又要重新演绎?

从中国第八大富豪到欠债2.5亿

史玉柱,1962年生于安徽怀远。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后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

1989年27岁的史玉柱找亲戚朋友借了4000元开始创业。彼时,他耗费九个月开发出一款名为“M-6401”的桌面排版印刷系统,他软磨硬泡让《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收钱,并承诺8000元广告费一个月内付清。

广告出来后有客户想看软件,但史玉柱没有电脑。他又找到卖电脑的,同样以“赊账”的方式买来电脑,承诺多付1000元,15天内付清。

史玉柱用4000元撬动的杠杆见效了,13天后“投注”翻倍,一个月后4000元的本金换回来10万元回报。再投四个月后,一共为其赚回100万。

这时候,史玉柱动了创办公司的念头。他想创立中国的IBM,因IBM是国际公认的“蓝色巨人”,遂给自己公司取名“巨人”。

1991年7月,史玉柱将“巨人”总部由深圳迁往珠海,成立“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也是这一年,M-6403桌面印刷系统共卖出2.8万套,盈利3500万元。

到1993年7月,“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已经发展到38个,拥有M-6405汉卡、中文笔记本电脑、手写电脑等五个拳头产品。同年史玉柱获得珠海第二界科技奖特等奖,珠海市政府奖励其奥迪轿车1辆,三室一厅103平方米住房一套,奖金63万元,史玉柱成为改革开放知识分子创业的“典型”。

不过随着竞争对手对汉化软件的研究,且计算机迭代速度加快,汉卡销量下滑,史玉柱将集团主业转向保健品。

史玉柱可以说是国内“广告轰炸”的开山鼻祖。1994年,史玉柱将“研发”不到一年的脑黄金推广上市,在各种媒体上狂轰广告,仅4个月便回款1.2亿。

古早中国人有钱了,要么买地,要么买房,史玉柱也不例外。1994年初,巨人大厦动工。

在珠海市领导的鼓励和众人的热捧中,史玉柱将原计划的18层大厦增加到38层、54层、64层,最后定格为72层,誓做“中国人建造的第一高楼”。相应的,投资也从2亿元增加到12亿元。

一边盖楼,史玉柱一边开始多元化扩张之路,他将巨人集团业务集中在软件、药品、保健品三大领域。做好了产品快速打广告,仅1995年史玉柱在三大领域推出了30多个产品,砸了1亿多的广告费。

也就是在1995年,33岁的史玉柱声名鹊起,当年《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中,他名列第八。

盖巨人大厦的时候,史玉柱还不懂资本的力量,不愿意用银行贷款,除了集资和卖楼花筹集到1亿多,剩下的要史玉柱想办法。

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急忙“抽血”保健品的利润。谁知保健品业务盛极而衰自身难保,当时脑黄金高峰时年盈利1亿元,但烂账却有3亿。

1997年初,巨人大厦资金链断裂,只盖了三层楼的大厦停工。史玉柱本想拖延喘口气,但媒体“倒戈”,一个月内写了上千篇巨人集团的负面报道,各方债主闻讯赶来讨债。史玉柱背上了2.5亿元债务,随即消失在大众视野。

赌对“脑白金”,卡里一百多亿

史玉柱消失的日子并没闲着,他找柳传志传授经验,深入学习联想的企业文化;他还去了西藏,攀登珠穆朗玛峰到了6000米海拔高度时,因氧气袋吸空了,差点殒命;另一次,在西藏开车时遇到公路塌方,车头都埋到了石头堆里。

大难不死,留给史玉柱的倒也不全是坏消息,除了没钱,他原公司的主力干将20多人都还坚定跟着他。

1998年,史玉柱找朋友借了50万元,开始运作脑白金。他以苏南江阴市为根据地,当地人有钱,且广告投入不会很大。营销过程中,史玉柱发现当地老人想吃保健品,手里有钱却不舍得花钱,寄希望于儿女购买。

史玉柱敏锐捕捉到其中的关键,顺势推出了经典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史玉柱又做对了。2000年,脑白金销售额突破13亿元,并在全国建立200多个经销店。2001年,他悄悄还完了欠下的2.5亿债务。

脑白金之后,史玉柱紧接几十种针对各种疾病的保健品,其中“黄金搭档”最为出圈,说里面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史玉柱为黄金搭档准备的广告词除了如同脑白金一样俗气之外,现在看来多了些“神乎其神”的感觉。不仅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能吃,还能补钙、补维生素、补铁、补锌和补硒。

1641795250277581.jpg

此时的史玉柱对广告的策略和推广已经相当成熟,黄金搭档很快走红全国。翻看当时各省市电视台,脑白金和黄金搭档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时段。

史玉柱似乎已经学会了利用资本的力量挣钱了。2003年,史玉柱将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知识产权及营销网络75%的股权卖给了段永基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四通电子。交易总价为12.4亿人民币,其中现金6.36亿人民币,其余为四通电子的可转股债券。

盖巨人大厦时,史玉柱不愿意用银行的钱,经过几年资本市场洗礼。史玉柱终于看明白了左手吸纳储蓄右手发放贷款的银行套路,2003年他将账户上趴着的3亿元买了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的法人股。2006年银行股大涨,史玉柱三年赚了120多亿元!面对账上的一百多亿,史玉柱说:“可以踏实睡觉的感觉真好!”

用游戏赚钱,赚不过腾讯

或许手握上百亿资产的史玉柱已经看不上脑白金贡献的仨瓜俩枣,2004年史玉柱召集高管开会,商讨进入网络游戏的可能性。

缘起是被追债的日子,走到哪里都碰见债主,史玉柱索性把自己关起来玩游戏。当时盛大的《传奇》异常火爆,他每天泡在游戏里,平均每月花费超过5万。2004年11月史玉柱正式成立“征途”。

当时国内网络游戏三分天下盛大、网易、九城等呈现三足鼎立之势,腾讯游戏刚建立不就,前景也被看好。在夹缝中2005年11月《征途》推出。

史玉柱把推销保健品的那一套挪用到推广游戏中,一边疯狂打广告一边线下搞活动;为了抢夺在线玩家人数,巨人公司在周末一口气包下5万家网吧,免费提供给玩家玩巨人的网络游戏;为了提高《巨人》女性玩家的比例,巨人规定女性玩家携带身份证,只要符合“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八字标准,便可认定为“美女”,同时获得6000元的游戏充值。

巨人游戏在线人数不断上涨,2007年成为全球第三款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00万的中文网络游戏。同年,《征途》的销售额达到6.26亿元。

2007年11月1日,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总市值达到42亿美元,融资额为10.45亿美元,成为当时在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

2008《福布斯》全球互联网富豪排行榜中,史玉柱以28亿美元的身价列第7位。2009年1月13日,史玉柱推出名为“赢在巨人”的网游创业平台。此后渐渐退居二线,转而在微博等平台发起捐赠等慈善活动。

不过,巨人网络在美上市后并未得到资本市场认可,股价持续低迷,史玉柱对此大为不满。2013年11月25日史玉柱提出非约束性私有化邀约,巨人网络启动了退市程序。2014年7月巨人网络完成退市交割,估值约28.2亿美元,约200亿元人民币。

作为中概股回归的先驱之一,巨人网络似乎信心满满,喊出了“1000亿市值是起点”的口号。2015年11月11日,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上市,借助当时A股牛市,接连拉了13个涨停板,到2017年市值一度涨到1570亿,算是完成了最初的梦想,不过这也是巨人网络最后的辉煌了。

中国游戏市场逐年扩大,巨人网络的盈利却减少,从2018年的43.25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22.75亿元,2020年扣非后的净利润为9.112亿元,比2016年的10.31亿元还低。

自从2003年腾讯游戏入市,除了网易偶尔能对抗一下,其他游戏公司被挤压得毫无生存空间。加之巨人网络至今能拿得出手的游戏也只有《征途》,数据显示,征途给巨人带来的营收占比长期高达90%以上。

史玉柱也挣扎过。面对长期下滑的营收以及在手游业务上的短板,2015年底,“隐退”3年的史玉柱重新出山。他一口气免了巨人网络160名干部中的133名,只留下了27名,把原先六层的管理层架构削为三层,然后把免去的干部们统统转到了技术岗,随后又宣布给研发人员加工资,平均幅度加50%。

为了激励士气,史玉柱在年会上表示,“公司唯一的出路是研发出精品手游。谁研发出精品,公司就给该项目责任人发奖金发股票,使你身价过亿。如果公司奖励没过亿,我个人给你补齐。”

重赏之下,巨人网络没有出现勇夫,也没有再呈现出大热的游戏。导致现在提起史玉柱,年青的Z世代也只有回忆起“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才恍然大悟他当年的成就。

一桩收购案引起的“兄弟反目”

2021年8月、12月史玉柱有两次股权冻结。再联想到2021年10月,前泰山会“兄弟”卢志强控股的民生信托,将史玉柱和小燕子告上了法庭。史玉柱的2021年并不顺利。根据媒体猜测,这一系列的事情可能跟史玉柱5年前的一桩收购案有关。

2016年巨人网络从美国退市并借壳A股上市,股价大涨超10倍。仗着账面的现金充足,史玉柱想在资本市场上玩一把。他看中了一家名叫Playtika的以色列博彩游戏公司,这笔收购规模达到305亿。

当然史玉柱也不会傻到直接拿出305亿现金砸这家公司,他先让卢志强、郁国祥、小燕子等资本大佬组成投资基金,利用了民生信托的资金,收购了这家游戏公司。收购成功之后,巨人网络再从民生信托那里接手,然后交给A股股民接盘,一来二去大家都有钱赚。

不过事情最终没有成功,外因是国内对游戏监管越来越严,况且这家游戏公司还涉及博彩,内因则是史玉柱与郁国祥起了内讧。一种说法认为,郁国祥参与巨人财团收购的资金来源均为美元银行借款,因为项目拖了两年,资金压力撑不住了,所以闹掰。第二种说法则是,郁国祥想甩开史玉柱,让自己的香港上市公司乐游科技买下Playtika,想吃“独食”。

2018年9月17日,史玉柱在微博上怨念颇重说自己:“最近遭受人身安全威胁、网络谣言攻击等。这些谣言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刻意贬损公司名誉,企图在某商业活动中谋利。”有人猜测说的是郁国祥。

1641795270797833.jpg

另一边,民生信托因这起收购案前期付出的资金无法收回,将史玉柱告上法庭,后面便有了史玉柱股权被冻结一事。股权被冻结、企业陷入低迷、“兄弟反目”,史玉柱的2021年过得并不顺利。

2022年了,60岁的史玉柱在“产品”和“销售”上会带来怎样的变革呢?先说好,“脑白金”那一套我不会买单,因为时代早已变了。(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ID:baguanvpindao) 作者:黄沐逍)



                        

从“元宇宙”炒到“宇宙” 都是币圈最大忽悠的一场场有预谋“作秀”                 
【研究员】:wh
在人们纷纷猜测孙宇晨这回估计要消停了的时候,结果发现人家在国外混得更风生水起。就在此次自曝前,孙宇晨的身份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从因涉嫌非法集资被边控的中国人,“摇身一变”成了南美洲岛国的格林纳达公民,并成为这个国家的驻WTO大使。

                                 

1641795611871915.jpg

【博览财经特稿】在隐匿半年后,拍下蓝色起源首航的神秘人,近日终于浮出水面。最近,波场TRON创始人孙宇晨自曝,自己于2021年6月成功拍下贝索斯蓝色起源公司“新谢泼德号”火箭飞船的首次发射席位。随后,此事被蓝色起源官方证实。

本来按照计划,孙宇晨应该在今年7月随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一起,完成蓝色起源的首次太空飞行,但根据孙宇晨说法,由于其“日程安排冲突”,在起飞前几周选择了主动退出。

为了购买上太空的“坑位”,孙宇晨足足花费了2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8亿)。为什么要在掩藏半年后才公布,这似乎并不符合他高调的做事风格。

要知道,孙宇晨可是爽约“与巴菲特午餐”的第一人。结合他之前的经历和言行来看,感觉全宇宙的热点都不够他蹭的,因此不少人猜测,这次的葫芦里又要卖什么药?

蹭上巴菲特的风光

孙宇晨是谁?资料显示,孙宇晨出生于1990年,是区块链项目波场TRON创始人,是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 ,研究生就读于美国常青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据说2007年,孙宇晨因获得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从而获得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资格,降三十分录取。

让孙宇晨最“出圈”的事,莫过于爽约与股神巴菲特的午餐。2019年6月初,孙宇晨曾宣布以历史新高457万美元(约人民币3142万元)拍下巴菲特20周年的慈善午餐,成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个开始。

先是一个多月后,孙宇晨称,自己突发肾结石,所以取消与巴菲特的午餐,成了“爽约股神巴菲特第一人”,并引发舆论的关注。

尽管孙宇晨发微博道歉,称为自己过度营销,热衷炒作的行为深感愧疚,但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因为人们发现,在巴菲特午餐之后,他蹭热点名人的热情似乎更加高涨了。

当赵宇见义勇为被冤枉时,孙宇晨说“提供总计1000万元的支持计划,伸张正义”;当罗永浩被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时,他说“愿意先出一百万人民币一年聘请罗永浩”;当王思聪“被列入失信人执行名单”时,他说“考虑帮王思聪把债还了”……

1641795632623509.jpg

当网易暴力辞退绝症员工时,孙宇晨表示将承担该员工所有的治疗费用。后来,部分大V调侃式地向孙宇晨求助,孙宇晨竟然直接打给其5万元“梦想基金”。这一下,网友炸开了锅,纷纷在线许愿,疯狂@孙宇晨打钱。

那段时间,孙宇晨一有热点就要掏钱,因而他也被网友吐槽有“祖传100万”。他的套路也很固定,往往是见人有难,第一时间跳出来,自称帮人还款。但这个钱花没花出去不重要,重要的是孙宇晨每次都能“空手套流量”。

近一年以来,孙宇晨又把“碰瓷”对象,换成了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2021年,马斯克对虚拟币的态度反复横跳,虚拟币的价格也随着他的心情忽高忽低。神奇的是,这明明跟孙宇晨没有任何关系,孙宇晨却多次自导自演喊话马斯克。

2021年6月4日,马斯克在推特转发一段恋人分手的图片,并留言“比特币,心碎。”这被外界解读为,可能马斯克暗示要抛售比特币,并引发了一轮比特币“跳水”。

1641795644544078.jpg

孙宇晨回复并留言:“比特币,爱心。”或许担心不会被看到,他又高调发文称:“将购买马斯克出售的所有比特币。”

而在此前。5月19日,加密货币市场暴跌,马斯克说“特斯拉有钻石手”,意指不会卖出比特币。随后,孙宇晨也发文高调表示,自己已经豪掷逾2.8亿美元买入比特币和以太坊,化身“护盘使者”。

此外,孙宇晨还曾试图把虚拟币“安利”给巴菲特。2020年2月6日,在爽约大半年后,孙宇晨与巴菲特的午餐终于吃上了。彼时,孙宇晨告诉巴菲特,比特币将是下一代的流通货币,但巴菲特表示,自己依然不看好虚拟币,他笑称:“我确信我的孙子更愿意继承我的美元财产。”

但孙宇晨不想就这么算了,他在推特中表示,在与巴菲特的餐会中,向其赠予了一个内置1930830枚波场币的三星Galaxy Fold手机。这下,孙宇晨“强行”使巴菲特成为了波场币的持有者。

做人要低调,显然孙宇晨是不把这句话当回事的。这么高调的行事作风,不可能不引发监管层的关注,很快孙宇晨就出事了。

国内混不下去“跑路”了

北京时间2019年7月24日凌晨1点39分,孙宇晨拉着公关总监Cliff Edwards拍了一张照片po到了推特上,打算给波场的“信徒”们报个平安,照片背景是美国加州湾区。

怕“信徒”们以为照片是P的,孙宇晨又在推特上发起了约10分钟的视频直播,直播背景为旧金山的湾区大桥。而这一次,孙宇晨是紧急出逃到美国的,因为他在中国犯了事儿。

就在此前不久,孙宇晨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被限制出境的边控名单上,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办已经向公安部门发函,因其涉嫌非法集资、洗钱、涉赌、涉黄等多项事由,建议对孙宇晨正式立案调查。或许听到了什么“风声”,或许预感到自己快要栽了,孙宇晨就紧急“跑路”了。

在人们纷纷猜测孙宇晨这回估计要消停了的时候,结果发现人家在国外混得更风生水起。就在此次自曝前,孙宇晨的身份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从因涉嫌非法集资被边控的中国人,“摇身一变”成了南美洲岛国的格林纳达公民,并成为这个国家的驻WTO大使。

1641795657163414.jpg

当上格林纳达的大使后,不甘寂寞的孙宇晨很快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孙宇晨一本正经地说:“我们也知道中国WTO首席代表,这个还是蛮重要的,当然我也是如履薄冰,这次是希望认真地把这个差事做好。”

但有评论说,他拿自己和中国WTO首席代表对标,是在试图提高自己职务的“身价”。

实际上,格林纳达只是南美洲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国,面积344平方公里,还不如北京海淀一个区大,2020年人口也只有11.25万人。

此外,格林纳达曾被欧盟列入“避税天堂”黑名单。这个国家常年靠投资移民项目创收,投资人可以通过捐款15万美金,或花22万美金投资房地产申请移民。这样的移民条件,对于“不差钱”的孙宇晨来说,显然易如反掌。

同时,移民到国外的孙宇晨还试图通过在国内外官方事务中“攀交情”,比如2021年6月初,孙宇晨主动跟萨尔瓦多总统“套近乎”。当时,萨尔瓦多正式投票批准了由其总统伊布·布克勒提交的提案,成为了全球首个承认比特币为合法货币的国家。孙宇晨随后因为在推特上表示“加密投资者和企业家将开始移居萨尔瓦多”,而获得了伊布·布克勒的点赞和转发。

孙宇晨麻溜回应称:“波场将成为首家在萨尔瓦多设立办公室的区块链组织”。随后,萨尔瓦多总统还向孙宇晨表示了祝贺。几个回合下来,孙宇晨仅仅靠“口嗨”就刷了一波热度,和外国总统成了“网友”,至于是否真的设立组织已经不重要了。

1641795669530540.jpg

虽然人在国外,但在国内的活动也没见少。2021年1月,孙宇晨就在推特上晒出一封聘书,内容是《中国信息界》杂志社聘请他为编委会委员。不过当上编委会委员后,孙宇晨似乎也没有发挥什么实质性作用。并且这个聘书聘期仅有一年,2021年末就截止了。

从“元宇宙”炒到“宇宙”

其实,在孙宇晨高价拍下巴菲特午餐时,就有人质疑,年纪轻轻的孙宇晨哪来这么多钱?这之后,有关于孙宇晨的“事业”也开始层层被扒出。

原来,孙宇晨开发了陪我APP和波场,但两者均涉“灰色地带”。陪我APP主打音频直播和声音交友,因涉黄被新华社点名;波场旗下的波场币涉嫌ICO(首次代币发行),遭国内监管部门的清退。

要知道,波场曾于2017年8月进行了ICO,发行了1000亿枚波场币,开售价格0.0015美元。仅半月,波场就募集到5800万美元,涉及金额巨大。而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就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2021年“元宇宙”爆火,而NFT与元宇宙的嵌入融合,又让混币圈的孙宇晨,找到了通往元宇宙的“流量密码”。

NFT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中文名为非同质化通证,是一种独特的数字资产。但如今NFT本身的争议就很大,有人称它是庞氏骗局、21世纪的郁金香泡沫,有人认为它是助推企业发展的一种新媒介。

而在孙宇晨眼中,NFT的未来不可估量,他公开喊话:“波场将持续all in NFT战略,对APENFT旗下产品与游戏进行大量投入,让波场成为NFT行业领军协议,APENFT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

从动作上来看,2021年以来,孙宇晨接连在NFT艺术品拍卖上,高价砸钱吸引眼球。

1641795682457755.jpg

从7800多万美元拍下了瑞士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鼻子》、2000万美元拍下毕加索的《戴项链的躺卧裸女》,到200万美元拍下安迪·沃霍尔的《三幅自画像》、600万美元拍下Beeple的《Ocean’s Front》,孙宇晨身影无处不在。此外,他还以1050万美元买下了一个NFT头像,并称这可能是人类目前为止最贵的微信头像。

而随着元宇宙的爆火,虚拟房产的价格也被炒出天际,卖得比纽约曼哈顿还贵,其中就包括NFT概念游戏Cryptovoxels。在这个构建在以太坊上的虚拟世界里,玩家可以购买虚拟土地,建造自己的数字画廊。

孙宇晨的波场就在Cryptovoxels花重金购买了约1176平方的虚拟土地,搭建了APENFT Art Museum、TRON ECO HQ,以及 BT Convention Club三大地块,并将此前拍得的部分作品在APENFT Art Museum上展出。

1641795692216468.jpg

如今NFT与元宇宙已经很难满足孙宇晨的野心了,他又把目光瞄准了飞上太空、翱翔宇宙。

早在2021年6月,蓝色起源就开始拍卖“新谢泼德号”火箭舱位。三周后,就有消息称,某位超级富豪以2800万美元的天价赢得竞拍。但半年过去了,买家身份一直成谜,直到最近孙宇晨自曝。

但根据孙宇晨说法,由于其“日程安排冲突”,在起飞前几周选择了主动退出。这个理由也很孙宇晨,还是熟悉的“配方”,与他此前“突发肾结石”而爽约巴菲特如出一辙。

根据现在安排,孙宇晨将在明年第四季度遨游宇宙,并公布了其他五位“太空飞行者”所在的领域,分别是:加密货币持有者、波场TRON DAO社区成员、科技企业家、艺术家以及社会名人。可以预见的是,届时孙宇晨又免不了要大肆炒作一番了。

割韭菜“孙迟但到”

有人在网上造了个词:“孙迟但到”,意思是:孙宇晨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1641795705947425.jpg

说的就是孙宇晨看家本领:炒作,往往是什么火,孙宇晨就炒什么,而炒作的终极目的就是“割韭菜”。

实际上,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早在2018年1月,波场货币飙升时,孙宇晨就曾卖出了60亿波场币,直接套现3亿美元。

2020年11月,波场官方宣布,其生态称遭不明黑客攻击,系统大量数据丢失,因此无法正常核算收益,需要技术部门进行全力修复。对此,人们也纷纷质疑,这是其跑路的前兆。

2021年12月,波场基金会解散的消息又传来。孙宇晨在公开信表示,波场基金会将于2022年解散,与他相关的三个超级节点将很快退出。他将在退出Tron基金会的日常运营的同时,继续推广Tron的品牌。看样子,孙宇晨或许是要“换马甲”后,再继续割一茬“韭菜”。

说白了,无论是“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还是砸钱分“梦想基金”,或是从“元宇宙”炒到“宇宙”,都是一场场有预谋的“作秀”,孙宇晨用当下热点当噱头吸引关注,从而带动“自来水”式的传播。而他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这是炒高币值的手段之一。

孙宇晨混币圈“割韭菜”,要靠舆论热度吸引资金拉盘,增加流动性溢价,从而炒高波场币值。随着一系列“奇葩事件”成为热点新闻,国内外主流媒体都会对此事进行报道,使孙宇晨获得高曝光与宣传的机会,并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讨论的话题,达到炒作与出圈的目的。

例如,与巴菲特共进晚餐的消息公布后,孙宇晨发行的波场币一度涨超13%,在高价购买NFT炒作的同时,孙宇晨的波场币值往往也会大涨。

而在推高虚拟币价格的同时,也为孙宇晨套现离场提供了机会。因而就不难理解,孙宇晨为什么会说:“我感谢马斯克进入加密货币领域,让所有媒体和大公司关注加密货币。”自带流量的马斯克,已无意中成了孙宇晨炒币的“神助攻”。

不过,自从孙宇晨的套路被揭穿后,他身上的标签已从“北大学霸”“马云门徒”和“90后创业代表”等,变成了“币圈贾跃亭”“被边控人士”。

更直接的还有前搜狗CEO王小川,他说孙宇晨是骗子,并断言他肯定会失败;王思聪也曾在朋友圈转发《孙宇晨巴菲特的餐桌上,全是“韭菜”》一文时,评价道:“这不就是个傻X”……

不知等到地球人都不相信孙宇晨后,飞向太空的他,能否在浩瀚宇宙中找到栖身之地呢?(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 作者:澍野)



                                 
                                           社会热点
                 



重庆开年“大锤”让人心里一紧 不必对房产税谈虎色变                 
【研究员】:wh
很多的非热点城市的房价已经塌陷,房企都在甩货脱身,土地拍卖已经无法正常开展,而这些城市严重的地方债务问题又使得城投公司步履艰难,无法像热点城市一样靠国央企城投公司继续维持土地市场。这也就导致即使货币宽松了,他们也无法承接到货币。

                                 

1641796099779615.jpg

【博览财经特稿】2022年1月1日,重庆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官网公告上调房产税起征点。新的起征点调整为25820元/m2,这意味着2022年重庆市对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征收房产税起征点增幅高达16.8%, 是11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1641796111864269.jpg

2022年的第一锤,就这么来了吗?其他城市的房产税,是不是也已经箭在弦上,随时要射向我们了?

重庆开年大锤让人心里一紧

房产税,总让我们有一种“屁股下的椅子随时被抽走”的不安全感。重庆的这一开年大锤,更让人心里一紧。

但是,如果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重庆这次上调房产税起征点,对绝大多数购房者来说,不是利空,反而是利好。

重庆城区目前建面成交均价是12000元左右,房产税的起征点是25820元,是成交均价的2倍。公告也第一次用了均价两倍的说法。

1641796124784380.jpg

今年重庆楼市先涨后跌全年整体上涨约8%,房产税起征点却上调了16.8%,又是房价涨幅的2倍。这不就等于缩小了交税范围吗?

这个起征点是建面价格还不包括精装,粗略计算2022年,重庆套内4万精装的房子才需要交房产税,可重庆单价4万的楼盘,一只手数的过来。

重庆这是暗戳戳地告诉大家:大胆买吧,重庆的房价还很低,单价4万才需要交税呢,上升空间还很大。重庆这一招实在是高!明着调控,暗着鼓动。

上半年重庆中心城区住宅成交1349万方,下半年只成交了600万方左右,成交量腰斩,房价近四个月也在持续下跌。

这种市场下,房产税也从铁锤变成了棉花锤。市场一旦下行,心思活络的可不止重庆。

没竞争对手,自己连续加价4次,从9.75亿,抬高到10.81亿,以楼面价1.51万元/平方米拿下土地,刷新日照土地楼面价纪录 。

日照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全资拥有的一家城投公司,在12月24日就自导自演一出“火热土拍”,拙劣地演绎了一场竞价激烈的土拍大戏。

该地块周边在售的几个楼盘单价在1.3—1.5万元之间,而自导自演的地块土地楼面价就达到了1.51万元/平方米。价格高的离谱!

日照的财政收入并不乐观 ,截至2020年末,日照市一般公共预算为176亿元,在山东省内排名倒数第三;常住人口为297.17万,在山东省内排名倒数第三;GDP为2006.43亿元,在山东省内排名倒数第二。这也不难理解为啥要自导自演一出土拍大戏,抬高身价了。

你说好歹找个陪标的演得逼真一点,我想大概率是没人敢上。

陪标的:9.8亿元。

拍卖人:咣!成交!

陪标的:城投你不往上喊了?

城投:我怕喊乱了。

今年这哆哆嗦嗦的行情,多少省市扛不住下跌明着暗着拖一拖,稳一稳,截止目前已经有20多个城市发布了“限跌令”。

跟这些半推半就的地区相比,黑龙江绝对是楼市松绑的急先锋,始终敢于冲在救市的最前沿。10月,哈尔滨出台十六条新政,紧急救市。12月,黑龙江省住建厅又召开会议,共讨房地产的增长工作,甚至在文件中用了“跳起摸高”这样的措辞,很是耐人寻味。虽然第二天黑龙江就“反悔”了,也足以说明市场有多差,心里有多急。

维稳维的不是大涨,是大跌

其实,查阅全国和各地区的房价涨跌数据,会发现数据始终只有几个点的波动,楼市看似是很平稳的。跟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暴涨翻倍,腰斩臀斩的情况完全不同。比如下面的两张图表,

表1是2021年12月中国百城商品房住宅价格及环比涨跌。

表2是今年前11月全国及31省份商品房成交均价的同比涨跌。

1641796141744902.jpg

楼市单月的涨跌幅,变化都是很小的,最大幅度的涨跌也不过是一两个百分点。

今年4月重庆涨幅全国第一,涨幅只有1.4%。从1-11月的各省市的商品房涨跌看,今年涨的最多的浙江省,只涨了13%,跌的最惨的黑龙江,只跌了10%。

可现实的情况却是,在核心城市核心板块,二手房远远高出新房单价30%,50%,甚至一倍;在非核心城市,新房在8折、7折、甚至3折4折甩货。为什么看到的数据并没有反应那么大的波动?原因有三个:

第一,涨价的核心城市核心板块供应少。北京的朝阳、上海的陆家嘴、杭州的钱江新城、成都的高新一二期、西安的高新一二期,这些房价天花板哪有什么新盘供应。今年的三次集中土拍70%都是边角料,真正的好地段供应少的可怜。核心城市的房价涨幅就这样被拉低了。

第二,数据是经过修饰。为了呈现出平稳的数据,统计范围会适度缩放,比如城中心长得猛,把周边低房价的远郊新区,把人才房,共产房拉进来一起计算,拉低均价。

第三,市场是被人为压制的。这个是导致数据失真的最主要的原因,具体怎么操作一说都懂。

杭州奥体中心的二手房成交均价是8万,新房限价4万5。二手房的成交价才是市场最真实的价格,但是新房被人为限价之后价格是被低估的。指导价出来之后二手房的价格也失真了,而限价带来的最大的问题是限贷。两千万的房子银行只贷给你五百万,剩下那一千五百万,都是首付。

压制涨价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不让降价。截止目前,全国已经有20多个城市出了“限跌令”,有的城市直接发布行政命令,有的则是约谈房企,为了限制甚至严厉打击大幅降价,以网签要挟。这些城市绝大多数都是三四五线城市。

很多的非热点城市的房价已经塌陷,房企都在甩货脱身,土地拍卖已经无法正常开展,而这些城市严重的地方债务问题又使得城投公司步履艰难,无法像热点城市一样靠国央企城投公司继续维持土地市场。这也就导致即使货币宽松了,他们也无法承接到货币。

靠着“限跌令”,这些城市维持住了纸面数据,但是内里早就烂透了。这种狗屁限跌令,缩减了成交,阻隔了开发商的现金流,会让这些市场崩塌的更快。

所以,我们看到的相对平稳的数据下面,是被强行限制的房价,并不是真实的房价。一类通过限制信贷,防止涨价;一类通过限制网签,防止大跌。

实在是妙!真实市场的涨跌幅度远远超过纸面数据。涨不可怕,毕竟能疯涨的只有那二三十个城市,跌才可怕,因为出限跌令的已经有二十多个城市了。

中国600多个城市,真的放手去跌,就不是几个百分点的跌幅了,很多地区会直接beng盘。维稳,维的不是大涨,是大跌。否则,黑龙江急什么?

对房产税谈虎色变大可不必

重庆的未雨绸缪,日照的自导自演,都是在暗戳戳地释放利好,稳住楼市。

所谓的防止房地产硬着陆,引发系统性风险,指的不是少部分城市的大涨,而是大部分城市的大跌,甚至崩塌。现在大家都有共识,90%的三四五线城市不值得投资,大部分的远郊新区也不值得投资,却忽略了现阶段核心城市隐藏的坑。

最近每天接到一些核心城市的连环夺命电话,问我买不买房,优惠很凶猛。比如南京的江北核心区,上半年需要摇号的项目现在已经不需要摇号了,不仅不需要摇号,还能再优惠;比如西安的高新三期科学城,在限价的基础上总房款减10万,再送车位券或者家电礼包等等。有的项目是直接推出特价房,客户看中哪套哪套就是特价房,想买价格都好谈。

恕我直言,一些核心城市曾经耀武扬威的板块价格也开始松动了。这些板块以规划宏大的新区、与产业中心有割裂带的区域为主,曾经风光无限,由于前期长得太猛,现在开始回调。

现阶段,这类区域正在挤泡沫,想在这些区域购房的朋友建议等一等,或者砍砍价再下单。既然2022年楼市的主旋律是维稳,那房产税一出,岂不是会继续降低购房预期,走在崩塌边缘的地区会真的崩塌。

NO!房产税可以通过调节征收起点,缩放征收范围。想让80%的人都交税,那就把征收起点调的低低的,只想让8%的人交税,那就把征收起点调的高高的。重庆就打了一个好样。

所以对房产税谈虎色变,大可不必。因为现在楼市硬着陆最大的风险是已经大幅下跌和未来可能大幅下跌的区域。想办法止跌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来源:大碗楼市(Superbowl77) 作者:水冰月)



                        

人口生育形势带来明显挑战 超级人口大省也生不动了                 
【研究员】:wh
二孩,成了山东出生人口的最大贡献因素。高峰时期,山东出生人口中,超过60%都是二孩,远超一孩。这带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困境,二孩生育需求的集中释放,掩盖了一孩生育意愿不足的现实,当二孩需求释放结束,整体生育率的下滑就不可避免。毕竟,没有一孩,何来的二孩和三孩?

                                 

1641796693300502.jpg

【博览财经特稿】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当年出生人口仅为1200万人,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这是全国的人口生育形势,那么具体到各省份,哪些地方人口还在高速增长,哪些省份出现明显下滑?

全国生育地图

目前,全国只有过半省份公布了2020年人口出生数据。虽然时间已经进入2022年,但许多省市的生育数据,仍旧“犹抱琵琶半遮面”。

从已公开数据看,除个别西部省份生育率保持稳定之外,大多数省份都出现明显回落。

1641796707360881.jpg

只有5个省份人口出生率高于1%(即10‰):西藏、贵州、广西、甘肃、海南。

这些省份多数都是西部省份,或少数民族占比相对较高的地区。其中,西藏的人口出生率自2018年反超山东,就一直位居全国之首。

相比而言,内蒙古、湖北、山西、北京、江苏、天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京津苏等地更是向东北地区看齐。

虽然东北地区尚未公布出生数据,但从往年情况看,东北人口出生率大概率集体跌破6‰,负增长可谓毫无悬念。

与前一年相比,只有贵州、内蒙古、甘肃等省份变化不大,而福建、山东、湖北出生率降幅超过3个千分点,安徽、海南、江苏超过2个千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基本盘的人口大省,出生率全部大幅回落。

目前,我国共有5个常住人口超过8000万的大省,其中山东、河南、江苏均大幅下滑。

1641796719267229.jpg

这无疑给未来的人口生育形势带来明显挑战。

山东:为何不再“最敢生”?

山东向来以“最敢生”著称,为何出生人口遭遇了断崖式下滑?

前几年,山东人口出生率一度位居全国之首。2016年和2017年,山东出生率超过17‰,出生人口超过170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新生儿数量超过全国十分之一。

然而,2017年后,山东人口出生率就开始断崖式下滑,从最高点的17.89‰下降到2020年的8.56‰,出生人口从177万降到77万,堪称断崖式腰斩。

1641796731439390.jpg

据分析,山东出生人口滑坡背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前几年山东出生人口之所以大幅井喷,原因是二孩需求的集中性释放。

众所周知,山东是传统时代生育政策最严的地区之一,而当地深受孔孟文化熏陶,不乏多子多福、儿女双全的生育传统,一旦生育政策开始松绑,当初压抑的生育意愿得到释放。

二孩,成了山东出生人口的最大贡献因素。高峰时期,山东出生人口中,超过60%都是二孩,远超一孩。这带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困境,二孩生育需求的集中释放,掩盖了一孩生育意愿不足的现实,当二孩需求释放结束,整体生育率的下滑就不可避免。毕竟,没有一孩,何来的二孩和三孩?

仅靠政策释放出的二孩和三孩需求,对生育的贡献必然是短期且是阶段性的,长期的人口形势仍要直面基本面的考验。如今,全面三孩政策落地,山东能否重返出生率第一大省,值得关注。

江苏:少子化+老龄化的困境

江苏是中国经济第二大省、人口第四大省。虽然作为东部发达地区,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全部晋级百强城市,素来有“十三太保”之称,但人口基本面却难言乐观。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的人口出生率、老龄化率、自然增长率都已向东北看齐,人口离负增长只有一步之遥。

1641796743571960.jpg

根据2021统计年鉴,2020年,江苏2020年,江苏人口出生率为6.66‰,相比上年下降2.03个千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出生率-死亡率来衡量自然增长率,江苏2020年仅为0.17‰,濒临负增长边缘。

与出生率同样严峻的是老龄化率。2020年,江苏老龄化率高达16.2%,仅次于辽宁、四川、重庆和上海。

其中,江苏下辖地级市南通的老龄化率高达22.67%,超过一众东北地市,位居全国之首,率先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1641796754448228.jpg

正如分析,江苏的少子化的困境,不乏经济发达、城镇化率高的因素,这是国际惯例。这背后的原理也很简单:经济越发达,受教育水平越高,观念就越进步,社会保障体系就越发达,养儿防老的必要性就越低。

同时,发达地区生育成本过高,因此父母倾向生育更少的孩子,而在既有的孩子身上付出更多的投入。

然而,相比生育意愿,过去生育政策执行力度过严,无疑是核心因素。江苏是全国最早执行计划生育的省份之一,生育政策相较中西部省份和广东都更为严厉。

位于江苏南通市的如东县,曾是生育政策的先进模范县,早在1960年代就率先试点实施限制性生育政策。

如今,如东的生育率早已跌破6‰,而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38.91%。这意味着在如东县,接近40%的人都是老年人。

少子化+老龄化,这是江苏等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的最大劣势之一。

河南:靠什么扭转人口形势?

河南是中国常住人口第三大省、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与山东一样,都被视为传统的人口大省,也是生育大省。

2020年,河南人口出生率9.52‰,首次跌破10‰,当年出生人口92万,自1978年以来首次跌破百万大关。

1641796769532369.jpg

与山东一样,二孩堆积效应的减弱、生育意愿的降低是关键原因所在。不同的是,河南还面临着人口外流,而外流的主力正是处于生育周期的年轻人口,这无疑也拖累了河南的人口出生率。

正如分析,我国有两个人口第一大省。常住人口第一省为广东。借助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广东常住人口(1.26亿)远远超过户籍人口(9808万),人口吸引力全国最强。

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则是河南。2020年,河南户籍人口1.15亿人,而常住人口9941万人,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了1600万人。

1641796779526299.jpg

这1600万人,正是户籍在河南而居住在其他省份的外流人口,这些人主要去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根据官方通报,2020年,河南流出人口呈现“孔雀东南飞”的趋势,人口流向最集中的省市分别是:广东277万人,浙江247万人、江苏220万、上海134万人和北京127万人。这5个省份,承接了河南6成以上的流出人口。

1641796788463177.jpg

这是河南作为劳动力大省和农业人口的定位使然,劳动力人口到制造业大省就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不过,随着河南经济和工业崛起,加上强省会战略初见成效,部分劳动力人口已经开始回流,主要目的地是郑州。2020年,郑州以1260万的常住人口规模,力压武汉的1232.7万人,首次问鼎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之位。

1641796797209363.jpg

过去10年,郑州常住人口增长近400万人,仅次于深圳、广州、成都、西安,位居全国前列。如果未来郑州城市能级、经济产业实力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吸引更多年轻人口回流,河南的出生人口形势或许会有所缓解。(来源:国民经略(guominjinglve) 作者:凯风)



                                 
                                           形势分析
                 



现实中房地产税没想象中美好 空置税或更有利解决住房难题                 
【研究员】:wh
根据一些可信的研究来源,我国的房产空置率可能还真是不低。一个来源是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由于这份调查有央行方面的合作,所以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按照这份研究分析,中国城镇房产空置率为21%,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要知道,日本泡沫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也就是11%。

                                 

1641797151895765.jpg

【博览财经特稿】自十月份中央确定扩大房地产税试点以来,关于房地产税的讨论如火如荼。不断有声音在推测试点的时间和范围,舆论场也在畅想政策细节和税率,可见大家对房地产税确实十分关注。

现实生活中房地产税不像想象中美好

人们对房地产税这么欢迎,就是希望房地产税能正面地调控房地产市场,缓解普通人的住房压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房地产税可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经济学强调的是税收归宿,我们需要弄清楚是谁在负担房地产税。

首先说说租房。虽说房租总是市场能得出的价格博弈出来的,是由平均工资决定的,但对于热门城市的热门地段来说,租房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总是需求大于供给——你不租,多的是人租。

可想而知,这部分房地产税总能很轻易地转嫁给租客身上去,美、日、韩等地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除非租住的是冷门城市、冷门地段,否则房地产税只会加重人们租房的负担。

接下来说说买房。目前,影响房屋售价的最大影响因子仍是土地供给。房地产税确实能促使少数多房人士出售房产(热门地段房产除外,因为可以转嫁给租客),但如果土地供给不放开,供求关系卡在那,房地产税能降低的房价仍然有限。

另一方面,请注意今年的房地产税试点通知里的这句话: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意思很明白,中央并不打算大幅扩大土地供给,还是以利用现有土地为主,保房市、保房价,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对于一套房的刚需家庭来说,若无政策豁免,往往还要在房贷的基础上增加一笔税务支出,给家庭增加额外负担。

总之,房地产税除了对冷门城市、冷门地段有所杀伤外,我们不能对它解决住房困境能力报以太大期待。

尴尬局面中一个疑问被提出

对于人口流入压力很大的大城市来说,有人说,比起房地产税,更有效的缓解住房压力的途径可能还是保障房体系建设。

在新加坡,有85%的本地人口居住在公有住房之中。而新加坡最早学习的是香港的公屋系统,目前香港还有45%的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中。

可见,对于大城市来说,建设保障房体系确实是一个比较流行、成功的住房政策。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公屋系统,本来住房就短缺的香港,房子问题到底会有多严重。

但是,兴建保障房如果真的这么容易的话,香港的住房问题就不会这么严重了,像新加坡这么成功的案例也不会是凤毛麟角了。

在大城市兴建保障房,一个重要阻碍就是以土地征用为核心的建设成本太高。例如,港府曾多次希望扩大公有住房套数,最终都被土地征用成本打垮。这一次中央推进的北部都会区开发方案,也是选在了人口密度最稀少的位置。

而新加坡为了解决土地征用问题,则是通过立法手段让政府有权强制建设,同时新加坡本身面积极小,不需要卖地套利为大规模基建提供原始积累,这才能成功搞起来独一无二的新加坡模式。

除了建设成本外,更大的问题是时间成本。新加坡建国以来,从无到有,足足用了25年时间大力建设住房,才让绝大多数人住上了政府提供的公有住房。

1641797172830920.jpg

可见目前热议的新加坡模式,其实是一个长期工程,要政府持续几十年支持支持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

而像深圳等城市已经过了快速发展期,住房格局已经定下来了。这时从房地产市场中发展公有住房体系,恐怕不会那么容易。

与此同时,土地供应有限,保障房建设挤占的将是商品房的土地配额。对于追求生活品质的刚需家庭来说,心心念念的商品房恐怕还会因为土地供给下降而上涨。

做个小总结。一方面,房地产税反而很大可能还会提升热门城市、热门地段的居住负担,另一方面,扩大保障住房耗时太久、成本高昂,根本远水解不了近渴。

如此尴尬局面中,一个疑问正被越来越多人提出:政府当前手上没有足够的保障房来提供给需要租住的市民,但是市场上空置的房产很多,为什么政府不能采取措施让这些控制的房子进入租房市场呢?

让更多人租上房子最直接办法莫过于房产空置税

而要让空置的房产流入市场,至少让更多人租上房子,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房产空置税。

前文已说到,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而言是卖方市场,买方议价能力是由有多少意愿来购买、政府提供多少土地决定的,热门城市、热门地段总是供不应求,房地产税也能够转移给普通人。

而房产空置税则不一样,如果房主没法将房子租出去才需要交税,所以房主为了弥补损失总是希望能出租房子。因为就会提高租房市场的供给,从而压低房租。

根据一些可信的研究来源,我国的房产空置率可能还真是不低。一个来源是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由于这份调查有央行方面的合作,所以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按照这份研究分析,中国城镇房产空置率为21%,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要知道,日本泡沫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也就是11%。

1641797188192622.jpg

然而,尽管空置的房产非常多,空置税也能更好的解决租房困难的问题,政府却十数年来始终按兵不动。

在2018年时,空置税并未出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按照目前的规划,至2023年空置税都不会进入立法流程。而最近虽然房地产领域有诸多改革和变化,可各种通知和文件中,亦对空置税只字不提。

1641797223137361.jpg

这个看起来比房地产税更合理、更能解决居住困难问题的税种,为何不被国家纳入考虑呢?

空置税并不受政府重视

初步的解释,可能就是空置住房最严重的区域往往是三线城市,这部分人口更多,空置率也更高。因此对空置房征税,实际上是让收入较低、资产较少的群体征税。

而从我国城市化进程来看,这部分空置房产的主人有很多是异地工作的人群。他们往往是因为收入不高才选择去外地打工的,之后好不容易才攒了足够的钱在老家买房。而单纯将这部分人群豁免,又会让本来就很复杂的鉴别空置房产流程更加繁琐,征税成本也大大提升了。

而空置税本来能收上的钱就有限,远不能和房地产税相比,加上空置房产鉴别困难,也就使得这个税种并不受政府重视。从根本上来说,政府出台一项土地税收的目的是提高财政收入,而非调节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

根据任泽平的研究,目前房地产税收体系一共有十个税种,涉及到了开发建设、交易和保有三个环节。其中开发建设和保有分别有7个税种,保有税种只有2个税种。可见,政府最关注的实际上并不是住房保有税,而是在房地产开发的生产和交易环节征税,其中的关键就是征税成本。

在生产环节征税,政府只需要对房地产商打交道,而几百家房地产商和千千万万业主之间选,政府肯定愿意和企业打交道,房产登记、估值、征收相关的人力成本就会更低,所以政府自然倾向于从生产环节收税。

而从交易环节征税要比从生产环节征税困难,但是交易确认必须需要政府认可,那么反而是交易双方求着到政府征税,自然征税成本就下来了。

尤其是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新开发的土地有限,人们更倾向于购买二手房。北京等一线城市,每年二手房成交量甚至达到了20万套,这更是让大城市有动机从交易环节征税。

因此,就算是潜在税收规模很大的房地产税,因为征税成本原因,地方政府都没有太多动力开发,拖到了今天也没啥进展,更别说房产空置税了。正如当年废除农业税一样,虽然说是为农民减轻负担,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征税的成本超过征收额了,亏本了。

房产空置税客观上理应实施

虽然从各国经验看,房产空置税对租房市场的影响确实是立竿见影的。由于华人炒房,温哥华房价一路飙涨。温哥华政府也于2017年推出了房产空置税,这使得租房市场的供给大大提升。由于租房和买房存在替代关系,这也使得温哥华房价下跌,直至因疫情全球大放水才整体回涨。

可想而知,如果国内推动房产空置税,固然能降下来租金,可人们租房成本下来只会抑制住房需求,继而导致房价下跌。空置房更多的二三线政府,本身也更依赖于土地出让金,自然是不愿意看到自身税收下降。

可见,房产空置税即使是对无房群体有利,而且客观上也理应实施。但因为这个税种的征收成本更高、效益也更低,还影响地方财源,始终是没人愿意推动。

虽说一定程度的补丁可以缓解上述问题,比如三线免征,一二线城市只对租房需求高的地区征税,成本不高且还对财源影响不大。但是,这就涉及到那些宁可空着也不愿出租的房子更多掌握在谁手里,这就是一个更大的难题了……(来源:势场(shichangcaijing) 作者:天涯明月刀)



                        

被误读的政策 防止大拆大建不等于旧改重回老路                 
【研究员】:wh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通过大拆大建创造更多GDP,而是借助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变低效土地为高效土地、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振内需、扩大投资等方式作用于经济的长远发展。这其中,最直观的当属城市更新对于固定投资的强劲拉动力。

                                 

1641797582832263.jpg

【博览财经特稿】城市更新,走到了十字路口。先是住建部发文要求“防止大拆大建”,随后多地对旧改项目进行核查,接着民营房企出现“撤退潮”……一时之间,旧改凉凉的声音不绝于耳,城市更新会否就此搁浅?

被误读的政策:防止大拆大建,不是一刀切停建

为这一轮城市更新转向定调的,是住建部63号文。去年8月底,住建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城市更新,切实防止大拆大建问题。

大拆大建这种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模式,早已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大拆大建进行规范,无疑是及时纠偏之举。纠偏是为了更好的往前走。但是,防止大拆大建,不等于一刀切禁止拆建,更不等于旧改只能重回老路。

这一定调,反对的是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模式,质疑的是罔顾历史文化保护的建设方式,防范的是因大拆大建带来的房价房租上涨等问题,警惕的是一些将民生工程变成面子工程的短视行为。换言之,作为十四五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城市更新不仅不会停步,反而还要“积极稳妥推进”。

所谓积极稳妥,更多指的是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着眼于有机更新和可持续更新,这是典型的节奏、方式、时机问题,而非政策180度大转弯。

事实上,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仍在推进。一个佐证是,去年11月,住建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决定在北京、苏州等21个城市(区)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的实施模式。

1641797596601606.jpg

第二个佐证是,住建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杜绝破坏性“建设”行为,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我们将鼓励各地大胆实践,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形成一整套与大规模存量提质改造相适应的城市开发建设体制机制,以及相应的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体系,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第三个佐证是,近日出台的《广州市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坚持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系统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根据意见稿,老城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城中村等城市连片旧区不短时间、大规模进行拆迁。

可见,不同城市、区域发展阶段不同,市情区情不同,产业机构、人口规模乃至存量土地格局都存在明显差异,旧改政策不会随意一刀切。分区施策、分类指导,无疑为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指明了方向。

旧改争议:刺激房价VS遏制房价

相比政策大变局,旧改本身还面临着诸多争议。一个争议是,旧改到底是推高房价房租,还是创造高库存以至于最终难以消化?

前不久,一份关于广州黄埔区的旧改数据不胫而走:黄埔66个旧村庄改造完成后可向市场供应约350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至少需要约21年时间才能完全消化。

且不说库存本身就不是静态的。库存是否高企,看的不是总量,而是有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经济、产业和人口增长空间。

我国超大特大城市房价之所以高热不退,一大原因就在于土地供应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步伐,人多而地少,导致供求失衡。所以,人口流入城市扩大土地供应,本来就是政策鼓励的方向。

过去5年,黄埔区常住人口从100万人增加到126.92万人,增幅位居各区前列。即便未来增速放缓,要想消化旧改创造的楼市库存,也不是难事。

1641797608554292.jpg

事实上,旧改对于房价房租的影响是双向的。在旧改初期,由于住房供求出现短期错配,加上城市经济、产业、形象提升带来的光环效应,容易带动周边区域房价、租金的短时间上行。

随着旧改项目持续推进,大量回迁房落成、商品房上市,再加上配套建设的保障房落地,房价和租金又能得到平抑。

1641797617163873.jpg

同时,旧改释放出的高效土地资源,带动城区能级、城市形象、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对房价又会形成托底效应。

可见,旧改与房价房租的关系不是一层不变的,大可不必担心旧改导致房价涨上天际,更不必担忧旧改创造的高库存难以消化。

第二个争议是,民营开发商如果“大撤退”,会否导致旧改项目烂尾?

最近,市场传闻多家民营开发商酝酿退出旧改项目,从而引发担忧。且不说所谓民企“大撤退”只是个别现象,这一局面的出现,更多还是楼市大环境逆转带来的结果。

2021年是房地产转折之年。在房企融资“三道红线”和房贷“两道红线”的调控高压之下,部分龙头房企遭遇债务困境,现金流空前紧张,不仅对旧改项目有心无力,甚至在土地市场也不见了身影。

这是行业大势,而非旧改政策变动带来的结果。退一步讲,即便部分民营房企选择退出,也不会影响城市更新的大局。在此之前,广州、东莞等地都已提出鼓励国企参与城市更新。

这不仅是为旧改项目兜底,防范各种不可控的风险,同时也是科学统筹、稳步推进、公共利益先行的必然转向。道理很简单,旧改要防止大拆大建,势必压缩利润空间,以资金为导向的民营房企参与动力减弱,国企自然要发挥担当和兜底的公共责任。

国企民企齐头并进,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并行不悖,这是未来旧改的新常态。

被低估的利好:为什么说城市更新是增长引擎?

城市更新与高科技产业,被许多城市视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作为“双引擎”,高科技产业容易理解,为何城市更新能获得同等的重要性?

这与城市更新背后潜藏的澎湃增长动能有关。城市更新,不是简单通过大拆大建创造更多GDP,而是借助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变低效土地为高效土地、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振内需、扩大投资等方式作用于经济的长远发展。这其中,最直观的当属城市更新对于固定投资的强劲拉动力。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广州经济的强势反弹,背后不无投资的突出贡献。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广州GDP突破2万亿,同比增长9.9%,增速位居一二线城市前列。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8%,工业投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全面飘红,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相当突出。

作为广州经济重镇的黄埔区,前三季度GDP为2925.74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而来自城市更新的固投更是高达417.64亿元,增速超过132.6%,总量和增速均在全市各区中高居榜首。

1641797631532134.jpg

如果说GDP和投资数据太过宏大,那么“亩均GDP”更能看出城市更新的巨大能量。

地处广州科学城的大塱村,经过城市更新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一流的区域商务中心和总部经济区,据测算,大塱村预计改造后地均GDP将达到130亿元/平方公里。

以更为严格的建成区面积计算,广州全市地均GDP为18.5亿/平方公里,而深圳则高达28.9亿/平方公里,黄埔为22.8亿/平方公里,仍有提升空间。

1641797641902126.jpg

目前,城市竞争正在从“总量论英雄”转向“亩产论英雄”的新格局,借助城市更新,带动土地经济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双重提升,无疑是必经之路。

以广州黄埔区为例,目前全区现有存量用地173平方公里,其中低效用地64平方公里,占存量用地的37%,位于全区低效用地范围内的人口在全区占比为73%。

根据测算,旧改全面推进之后,黄埔将释放产业用地436公顷,新增产业载体建筑面积2322万平方米,新增教育设施用地384公顷、医疗设施用地43公顷、养老设施用地14公顷,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10倍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5倍以上。

从低效土地到高效土地,黄埔不仅在招商引资、公共建设、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还将获得巨大的战略腾挪空间。

为什么说城市更新势在必行?

城市更新,关乎未来。于国家层面,城市更新既是稳增长的一环,也是整个十四五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

就短期而言,重要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关键,而城市更新正是稳增长的重要一环。

从十四五时期来看,城市更新不仅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且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布局之一,不仅事关新一轮城镇化的顺利推进,还关乎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未来。于省市而言,老城市新活力,离不开城市更新的助力。

目前,全国城镇化率高达63.89%,珠三角地区超过80%,广州更是超过85%,土地开发强度基本到了极限,向存量要资源、向存量要空间就成了必然选择。

1641797661190590.jpg

且不说高质量发展需要足够的土地空间作为支撑,就连保障房建设都离不开城市更新释放的存量。

以广州为例,根据规划,未来5年,广州将新建131万套住房,其中政策性住房66万套,超过了过去10年广州新增住房总和。

政策性住房占比过半,包括公共租赁住房3万套,共有产权房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60万套,位居全国第一。

1641797672738729.jpg

而根据规划,在广州黄埔、南沙等8区旧改项目中,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配比合计不低于20%。可见,想要稳定乃至扩大住房供应,没有持续的旧改是不行的。

1641797682916624.jpg

对于黄埔等城区来说,城市更新不仅关乎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探索试验,更事关四个“万亿”计划的未来。

作为广东乃至全国工业最强区之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向来以产业发达著称,先进产业带动了人口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持续涌入,但“有产无城”、“有生态无配套”等问题一度成了发展的掣肘。

近几年,在城市更新的助力之下,黄埔旧貌换新颜,大量产业园区、商务中心和商业住宅拔地而起,不仅升级了产业,更留住了人。

这从人口数据就可见一斑。根据人口七普数据,过去10年,黄埔区常住人口从83万人增加到126.44万人,增幅高达52.05%,位居全市前列。每10万人中,大学学历人数从1.53万人增加到2.98万人,接近翻倍。

面向未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了“万亿制造”“万亿国资”“万亿固投”“万亿商品”等“四个万亿”计划,剑指“中国工业最强区”。城市更新,在其中无疑发挥着关键作用。

旧改,向何处转向?

新一轮城市更新已经启动,未来将有哪些显著不同?根据各方面的政策精神,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注意:

一、分区施策、分类管理,老城区、新城区、经济功能区等或将区别对待。

对于传统高密度、大强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老城区来说,资源承载约束、历史文化保护压力的存在,让“不大规模拆除增建”成为刚性底线,城市更新空间相对有限。

而对于飞速发展的新城区、产业主导的经济功能区,则要考虑对接产业升级、人口疏导、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等现实需求,城市更新不能拖更不能停,但也要避免短时间、大规模拆迁带来的负面问题。

二、从“拆改留”到“留改拆”,历史文化保护是刚性底线,严控租金涨幅则是严格要求。

城市更新,从来不是一拆了之,背后有多个刚性原则。一是,历史保护,留得住乡愁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文物、历史建筑以及与城市历史文脉、肌理水乳交融的老城区,应留尽留,保留是第一位的,拆迁是最后的选择。二是,严控租金涨幅,正在成为城市更新新的要求。

想要控制租金涨幅,持续推进旧改扩大住房供应是长久之计,在旧改项目中配建小面积政策性住房则是兜底之举,而安置房先行则是当下的务实之策。广州黄埔区率先探索的“首开先建”,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所谓“首开区”,指的是符合“上层次规划、已过会审议并属于安置区或公建配套”等条件的地块,这些地块的安置房、公共服务配套完全可以先行建设,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压缩村民回迁的过渡期,而且还能通过安置房供应平抑租金。

三、高质量发展是最大依归。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这是旧改价值的综合体现。

旧改,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商业开发行为,公共利益一直都是摆在第一位的。衡量一个旧改项目有无价值,要看的是能否助力市民走上美好生活、能否给城区带来新生增长动力、能否促进高质量发展。

城市发展,经不起反复折腾

任何城市发展,都经不起反复折腾与长期博弈。早在2009年,广州就已启动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计划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三旧改造。然而,10多年过去,除了猎德等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大多数旧改都一度陷入停滞。

位于珠江新城区域的冼村就是典型代表。10多年前,珠江新城还是一片工地时,冼村改造就已启动;如今,珠江新城早已高楼林立,蜕变成全国首屈一指的中央商务区,而冼村仍旧与10年前没有多大差别,繁华都市与瓦砾碎石共存的场景颇具冲击力。

与冼村有共同遭遇的旧改项目不在少数,这一局面直到新一轮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之际才得到改观。

2020年,停滞10年之久的黄埔文冲成功“清零”,而一众早已被纳入计划的城中村终于正式走上改造之路,更多的城中村也得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分得一杯羹。

十年一个轮回。遥望回迁的村民等不起,无数有住房需求的普通市民等不起,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更等不起。毕竟,随着地价和房价不断上涨,土地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城市建设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旧改涉及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庞大,背后的债务风险同样越来越突出。

目前,广州中心城区地铁建设拆迁征收补偿已经攀升到8万元/平之高。商业项目或许能够实现盈亏平衡,但公共项目无疑最终要财政来兜底。所以,旧改不能太快,快则容易出现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问题。但也不能太慢,慢则容易导致拖慢城市发展步伐,增加公共建设的难度,甚至带来不可控的维稳风险。如何走得更稳更好,才是第一位的。(来源:国民经略(guominjinglve) 作者:凯风)



                                 
                                           社会透视
                 



昔日炒房之都房价腰斩 燕郊一场断供风暴率先到来                 
【研究员】:wh
城市发展预期的诱惑下,无数在北京遭到限购的北漂和炒房客涌入燕郊。那时候,燕郊每新开一个楼盘,就如同小镇里驶来一列火车,从其他城市过来的数千号人,一股脑被搬运到这里。百度百科在2016年更新了燕郊人口的数据——120万,比十年前多了10倍。

                                 

1641798032709582.jpg

【博览财经特稿】如今,走过蛮荒时代,“房价不会下跌”已经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另一方面,调控成了长期主线,2021年以来,全国房地产调控累计接近600次,堪称地产史上最严监管时代。

断供,在这里蔓延

先看三个故事。第一个,一位2017年在燕郊花426万买房的网友,四年还了80万的房贷,如今却发现其中只有16万本金,64万都是利息。更令人痛苦的是,在二手房市场上,这套房子跌到了235-240万元,对比之前近乎腰斩,于是这位网友选择了断供。

断供之后,房子给了银行,但烦恼并没有就此消散。426万买的房子,现在只值235万,账面上亏191万。再加上4年时间,还有64万的利息。

如果不买房,首付128万的4年利息收入,至少也有10万。最后,还要算上要承担的19万律师费。

1641798045508033.jpg

粗略算下来,买这个房子,至少亏了280万。最后房子也没了,还背上一屁股债。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刘相生。他是一个北漂,参加工作第二年就在燕郊买了房。2017年,燕郊房价狂飙的时候,刘相生通过假离婚的方式贷款买下了第二套房子。

但刘相生没有想到,他买的第二套房,赶在了燕郊房价最高点。如果从最高峰算起,按照目前市场价,他的第一套房子下跌了近200万元,第二套房子跌去了120万元。对生意失利的刘相生来说,两套房每月近2.5万元的月供已经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他选择了断供,并被银行拉进了征信黑名单。

2017年,刘相生300万元买来的房子,被法院以90多万元的价格拍卖了。房子被拍卖后,他依然欠银行近百万。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唐婉。2016年8月,唐婉凑了100多万在燕顺路上的一个小区买了套一居室。同样是在燕郊房价的飞涨潮下,唐婉在中介的帮助下,将小户型的房子抵押给银行,贷出70多万元,在另一个小区购买了一套两居室,单价超出3万元/平方米,每月房贷1.4万元。

唐婉同样没有等来房价的上涨,疫情爆发,收入持续下降的压力下,唐婉也断供了。2017年她用180万元买来的房子,仅拍出了不到80万元。

第一个故事来自微博,第二个和第三个来自经济观察报的报道,都是真实发生的事。这三个故事的共同点是,都是房子断供,都来自燕郊。

这不是个例。人民法院资产诉讼网显示,截至12月16日,在不剔除重复拍卖的情况下,2021年燕郊法拍房数量为818套,为2020年全年的1.6倍,是2019年全年的4.4倍。

据经济观察报统计,这些新增的法拍房里,绝大多数都是断供房源。

在燕郊,一场断供风暴,率先到来了。

炒房客覆灭之地

要真正理解上面三个故事,得先了解燕郊。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但在燕郊,这话还有下半句——上帝欲使其疯狂,必先使其买房。

燕郊隶属河北廊坊,但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它离北京更近。燕郊距北京天安门只有35公里,从燕郊开发区进入北京,只需跨过一条500米长的潮白河。

1641798058116206.jpg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燕郊被冠以“环京一哥”的称号。这块京城飞地,有着和长安街相似形制的彩虹门,也有着与北京通州相似的密集居住区和车流、人流。也正因为此,燕郊被寄予厚望——承接北京产业和人口转移的“试验田”。

十年前,河北省就曾邀请北京一起规划打造“环首都经济圈”。这里边就包括环绕北京的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四个地级市,以及涿州市、三河市(包括燕郊)、香河县、固安县等13个县(市)。

1641798071401136.jpg

当“环首都经济圈”的美好构想与“北京最严楼市调控潮”一经碰撞,环京楼市便迸发出极大的力量,燕郊楼市更是冲在最前方。

2010年,燕郊的房价上涨至9000元/平,而2009年,这里的房价还只有3000~4000元/平,翻了整整一倍。

资本闻风而来,万科、五矿、合生等众多房地产企业火速进驻燕郊、香河等城镇,开始跑马圈地。

环京概念继续被热炒,到了2014年11月,燕郊房价冲破了1万大关。彼时,北京房价也才3.5万,深圳还是2.4万,杭州只有1.7万。

而真正把燕郊楼市推上巅峰的,是2016年通州被确定为北京行政副中心,以及2017年,北京响应全国调控发布的“317严政”。当时燕郊众多楼盘打出“30分钟到国贸CBD”的广告语,带动了大批北漂到燕郊买房。

城市发展预期的诱惑下,无数在北京遭到限购的北漂和炒房客涌入燕郊。那时候,燕郊每新开一个楼盘,就如同小镇里驶来一列火车,从其他城市过来的数千号人,一股脑被搬运到这里。百度百科在2016年更新了燕郊人口的数据——120万,比十年前多了10倍。

大家争先恐后,直接将燕郊房价带到最高4万元的时代。暴涨的房价也让炒房客兴奋不已,那时候,线上线下到处是房产大V组织的团购,一个人囤房5套、10套的现象很常见。当时甚至有专家预测,要不了多久燕郊的房价就可以突破5万元大关。

没想到,燕郊楼市的疯狂,被一纸调控令瞬间击碎。在北京出台史上最严楼市调控之后,2017年6月,廊坊限购政策升级:本地户籍只能拥有2套住房,外地购房客需满足当地连续3年社保或纳税证明,才能在当地购买1套新房。

1641798081608570.jpg

一夜之间,无数“北漂族”及投资客被拒之门外。政策一出,不少楼盘从最高点3.5万元/平米,跌至1.5万/平,缩水超6成。

燕郊楼市从此一蹶不振,直到现在。而2017年前后的那批燕郊购房者,成了名副其实的“高位接盘侠”。前面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其中一员。

1641798090664931.jpg

无论是那个微博网友,还是假离婚的刘相生,亦或是搞抵押贷的唐婉,在燕郊房地产最为火爆的时候,他们都将自身的杠杆运用到极致,他们幻想着凭借杠杆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但没想到这成了一个永远的噩梦。

作为一个房价腰斩的地方,燕郊也就此成为炒房客的覆灭之地。

暴跌的根源

2021年1月12日,河北疫情反弹,燕郊封城了。30万北漂青年,有的没法去上班,有的连充电器都没带却回不了家。网友感慨:疫情一来,环京就成了河北。是的,离北京再近,它们也终究不属于北京。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燕郊乃至环京房价暴跌的根源。从本质上来说,尽管无比靠近北京,但燕郊始终只是河北的一个小镇,其产业和经济都不足以支撑它的房价。

公开数据显示,燕郊所属的三河市GDP在2018年只有487.7亿元,燕郊全镇的GDP约占三河60%,也就是200多亿,这与贵州的茅台镇等GDP强镇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燕郊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导致燕郊的新兴产业非常少,就业吸纳能力不强,人口很难留下来。

更重要的是,燕郊本地需求严重不足,承接的主要是来自于北京的外溢性需求。数据显示,廊坊楼市外地购房客占比高达8成,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北京。而且,其中还充斥着大量的炒房客。

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楼市,注定极其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调控一来,分分钟现了原形,跌到妈都不认。这也解释了另一个疑问:同样的调控周期之下,为什么北京房价仅仅只有10%左右的回调,而燕郊却面临腰斩的命运?

缺乏强劲持久的经济、产业和人口,只靠概念炒作堆起来的楼市,注定将受到现实的暴击。这是一场楼市价值的自我回归。

尾声

断供的迹象,不只出现在燕郊。在深圳,法拍房挂拍量同比激增61%;北京,连续两个月挂拍量上涨20%以上;苏州,今年10个月的挂牌量,已经超过去年一整年;更夸张的是重庆,今年前十个月,重庆的法拍房挂拍量达到28914套,平均每天拍卖95套,数量高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在2017年,阿里拍卖·司法网的住宅拍卖房数量为9000套;但到了2020年,全国住宅法拍房的挂牌数量已经达到133万。到如今,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160万,相比2017年涨了180倍!

1641798113789530.jpg

法拍房的来源一般有四种:按揭违约、民间借贷违约、司法没收、无主房产。而法拍房数量的暴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按揭违约数量增加,也就是我们说的断供。

疫情、降薪、裁员……一系列的变故之下,很多购房者无奈走向断供,看着房子被银行收回。在这其中,还有数量不菲的炒房客。

在燕郊,炒房客们几年前以近4万元/平购入的房子,如今只卖1.8万/平。一套房子亏个一两百万,已经司空见惯。选择断供,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过去十几年的房价飙涨之下,炒房客横行、产业结构畸形、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房地产行业,已经变成一个击鼓传花的财富游戏。

如今,走过蛮荒时代,“房价不会下跌”已经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另一方面,调控成了长期主线,2021年以来,全国房地产调控累计接近600次,堪称地产史上最严监管时代。

房地产的逻辑已经完全变了,杠杆炒房只能引火上身。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一定记住——顺势而为,买房暴富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量力而行,杠杆太高,很容易坠入深渊。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来源:观点(ID:baobaobutong) 作者:迷人的x博士)



                        

城镇化进程路上奇怪的产物 “拆迁暴发户”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研究员】:wh
拆迁户,是一个大多数人表示不屑,但打心底羡慕的群体。反对的人比较多,称这种不靠自己本事,一夜暴富的人,给社会造成了不公,有多少辛苦的年轻人在为他们打工。支持的也有,拆迁户怎么了,都是世代祖辈努力的结果。其实本无对错,它只是浩浩荡荡城镇化进程的一种产物。

                                 

1641798405525604.jpg

【博览财经特稿】这些年全国各地房价大涨,同时兴起一轮“拆迁造富潮”。一条条夸张的造富新闻,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挑战着“拼搏致富”的社会传统认知。同时拆迁户们要价越来越高,加速抬升土地成本,刺激房价迅速上涨,城中村的消失,也导致年轻人租房成本迅速上涨。

留下的几间小破房一夜间变成“古董”

内蒙鄂尔多斯伊旗的老张,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村家里。祖辈穷得叮当响,遭遇大饥荒,只能背井离乡,举家从山西走到内蒙古。

而老张不服天命,长大后硬是摸索出了一本生意经,从草原上贩羊倒马,再卖到中部,一走就是好几天。

被偷过也被抢过,草原的冬天太冷,在一次贩马的路上,差点被冻死,被救过来的时候,一只脚已经没了知觉,后来被街坊邻居叫做“拐子张”。

好在攒了些钱,老张在村里请人盖了几间砖瓦房,还帮五个兄弟陆续娶了媳妇儿,也算是光宗耀祖。

2006年,鄂尔多斯煤炭产业兴起,引入各路资本,房地产开始爆发,没想到老张留下的这几间小破房一夜之间变成了“古董”。

头一天一家老小还在为第二天的吃食犯愁,第二天早上,开发商敲开门,直接把成捆的现钞码在了床头。足足500多万,全家人没见过这么多钱,兴奋地几夜合不住眼,买了一台数钞机,关起门来,数了好几个遍。从此,老张这户人家成了名副其实的“拆迁暴发户”。

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今年1月份去鄂尔多斯考察的路上,车窗外飘着雪花,冰路上行驶的桑塔纳,有些踉跄,开车的司机正是老张的孙子小张。随后我说到:鄂尔多斯经济后来不是崩了吗?

小张突然情绪有些激动,一拍脑门:崩了,崩了,全特娘的崩了。我家的钱都放进地下钱庄了,刚开始100万的本金每年能赚20多万的利息。最后人跑了,钱都没了,我们还欠别人一屁股债,老爷子蹬腿后,老爹也卧床了,我就只能开滴滴还债。

车到站后,小张的眼神还在恍惚不定,不知道他跟多少乘客讲过这个故事,但我认为,这段跌宕起伏的往事,注定是他一生无法逾越的心坎。

拆迁户只是浩浩荡荡城镇化进程的产物

拆迁户,是一个大多数人表示不屑,但打心底羡慕的群体。反对的人比较多,称这种不靠自己本事,一夜暴富的人,给社会造成了不公,有多少辛苦的年轻人在为他们打工。支持的也有,拆迁户怎么了,都是世代祖辈努力的结果。其实本无对错,它只是浩浩荡荡城镇化进程的一种产物。

不得不承认,运气好也是一种能力,母胎红利和城市际遇,有时候是人与人之间一生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不过拆迁跟中彩票的性质一样,突然一笔横财砸到脑袋上,普通人是“受不住”的,终究逃不出「二八定律」。办公室小汪跟我讲过一个她远房弟弟的故事。

前几年远房弟弟还是穷小子,身世挺可怜,父亲在他很小去世后,妈妈改嫁就没再管过他,他初中毕业后就去学了修车,还挺上进。后来家里拆迁分了180万现金,3套房。钱到手后整个人就变了,开始跟着村里的朋友一起玩赌博,炸金花、斗地主、推牌九,从一开始的娱乐局到上不封顶,一晚上能输十来万。然后跟着朋友去KTV点姑娘,一次消费好几万。

就这么霍霍了两年,钱花光了,年初嚷嚷着卖回迁房的合同,80万的房子硬要50万卖掉,亲戚们劝都劝不住,这几天甚至还打电话跟小汪借钱。

钱来得太快太容易,会对人的心智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大多数人都抗不住,要么玩命霍霍,沾上黄赌毒,要么拿到钱后开始乱投资,被江湖骗子割韭菜。最终,凭运气得来的钱,都要靠实力亏出去。

一个机构的朋友跟我说,杭州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个村拆迁后,村里就暗地里开一堆赌场,这些拆迁户成天往里窜。相对而言,广深城中村的拆迁户还比较明智,拆迁后还是拿钱买房,以图一劳永逸。

80%的拆迁户结局都不能算很好,那么其他20%呢?要靠格局和认知驾驭。比如在我家做饭的李阿姨,从外表看,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是有三套房子的人,因为她真的不在乎。

一来这些年见过大城市的有钱人,千万资产只是小数目,二来见过潮起潮落,上一家做饭的东家,从大富大贵到破产,只需一夜之间。于是经常教育她的儿子,“横财容易来也容易走,还是要踏踏实实干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拆迁暴发户”这个城镇化进程路上奇怪的产物,即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旧改大潮大规模取代“拆迁”

近日,新华社记者采访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采访中,王蒙徽对2022年的房地产做了详细解答,其中大篇幅重点提到一个词:“新城建”。

什么是新城建,就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大白话来讲,就是通过科技手段对旧房进行改造。

紧接着,王部长着重提到两个信息点:1、新城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2、去年,住建部已经在21个城市试点,效果很好,各地积极性也很高,明年将进一步加大。

重点就在这里,高层肯定了旧改模式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且成功试点反馈良好,意味着以后大多数老房子要改造升级,而不是拆迁。

再往前推,还会找到一系列动作。2021年8月10日,住建部就《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提出,严格控制老城区大规模拆除和增建。

对于拆除,除违法建筑和被鉴定为危房的以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原则上老城区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对于增建,原则上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建比不宜大于2。

再往前推。去年年中,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根据官方通报,各地上报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17万个。换言之,到“十四五”末,也即2025年之前,全国要完成17万个老旧小区改造。

2019年全国完成“旧改”小区仅有1.9万个,2020年“旧改”规模提升到了3.9万个,而2021年的任务不得小于5.3万个,2022年只会更多。按照官方的想法,旧改大潮直接拉动5万亿的投资,已经大规模取代“拆迁”。

潮起潮落之间,意味着原本可以成为拆迁暴发户的三千多万户家庭,如今希望破灭了。

共同富裕下谁又能逃过?

为什么高层如此痛下决心,大刀阔斧的做改革,主推“新城建”?答案还是为了“稳民生”。

这些年全国各地房价大涨,同时兴起一轮“拆迁造富潮”。深圳市中心城中村拆迁,一夜之间出现上千个亿万富翁;广州某村举办回迁宴,367人瓜分13亿现金;杭州多村拆迁,广招外来赘婿。

一条条夸张的造富新闻,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挑战着“拼搏致富”的社会传统认知。同时拆迁户们要价越来越高,加速抬升土地成本,刺激房价迅速上涨,城中村的消失,也导致年轻人租房成本迅速上涨。

某种意义上讲,在城镇化时代背景下,拆迁户逐渐变成了挑战社会价值观的投机炒房客。“房住不炒”当头,共同富裕的时代主题下,谁又能逃过呢?

今年10月份,广州119个旧改项目被迫叫停,全面进行核查整改,对违背“大拆大建”政策的项目,严令纠错。网上有人称,原先被规划拆迁的居民,又被喊回去继续住房,拆迁变成了房屋改造。

在这里面,还有这些年专门买小产权对赌拆迁的炒房客,一并被套死在高岗上。还有北京,前段时间一老小区“拆迁变旧改”,苦苦等待多年的大妈站在镜头前,颤颤巍巍,质问记者凭什么?凭什么?这只是时代洪流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20 03:04 , Processed in 0.24022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