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曾被辉煌外资吞噬干净 一代传奇凄凉谢幕3.1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3 08: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不上过去几十年最严重通胀危机 全球经济仍向令人忧虑方向发展

【博览财经特稿】在疫情导致经济放缓之后,过去两年的通货膨胀危机似乎让大部分国家都吃了一惊。30年来,发达经济体的物价增长缓慢,而在突然之间,英国、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就开始要应对接近或超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物价上涨得更快,例如,土耳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80%,阿根廷接近100%。

然而,在2021年和2022年,全球经济正向着一个令人忧虑的方向发展,因为各国政府和决策者后知后觉地发现,在乌克兰战争和其他大震荡的冲击下,他们面临着国内物价疯狂上涨的局面。

关于新一轮通胀的成因,大家的辩论焦点都集中在政治问题和国际事件方面,但同样重要的还有央行政策及促成这些政策出台的原因。

由于担心疫情引发经济衰退,各国政府和央行转而关注如何启动经济增长。它们低估了大规模支出计划与持续超低利率相结合带来的通胀风险。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2020年12月和乔·拜登在2021年3月签署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向美国经济注入了数万亿美元,很少有经济学家会意识到这种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将具有何种风险。他们也没有预测出在疫情结束后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解决供应链问题,或者在重大地缘政治危机发生后(如俄乌战争爆发),全球经济将多么容易受到持续高通胀的影响。随着通货膨胀加剧,央行才姗姗来迟地开始加息行动。它们在竭力避免本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的同时,开始想发设法地控制通胀。

从本质上讲,央行很难解决供应危机。面对简单的需求危机(比如实施了过分的经济刺激措施),央行可以使用利率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但是,在出现供应危机时,央行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升高从而加重企业和工人的负担,央行必须对此做出艰难的权衡。即使央行为了应对通胀而不得不提高利率,它们独立决策的能力也远不如20年前。

面对无穷无尽的供应危机,各国央行可能还面临着决策者和金融市场都没有预料到的长期性转变。尽管导致2021年和2022年物价反常上涨的众多直接驱动因素最终将消散,但长期超低通胀时代不会很快卷土重来。相反,由于去全球化、政治局势紧张和由绿色能源转型等因素引发的长期供应危机,世界很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波动剧烈的长期高通胀期,这种通胀率不会是两位数,但会显著高于2%。

“踢皮球”

但这两种观点都不太令人信服。刺激导致通胀的观点显然是夸大其词: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经历高通胀,可它们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却力度不一。尽管英国和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比美国的计划要小得多,但英国和欧元区国家的通胀水平却高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的经济刺激计划也更小,可通胀水平只比美国略低。一些人还指出,拜登政府压制化石燃料管道建设和资源勘探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但拜登政府的这些政策可能主要对未来的能源生产输送造成影响而不是现在。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导致通胀出现的真正罪魁是美联储,因为直到2022年3月,美联储才开始加息,而当时通胀率已经大幅上升了一年。尽管说起来更像是马后炮,但美联储明知可以通过加息很快控制住疫情对经济的恶劣影响却没有这么做,这种滞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错误的根源不仅在于美联储及其工作人员,还在于经济学界的广泛共识。经济学界深信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大多数情况下,实施过多而非过少的宏观经济刺激措施(高赤字和极低的利率)更好。

在拜登竞选总统时,他曾承诺,如果当选将扩大政府支出,目的之一是促进疫情后经济复苏,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公平地分配经济增长成果,并将大量资源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在做跛脚鸭总统时,特朗普试图挫败其胜选对手的雄心,于是在经济已经强劲反弹的情况下,于2020年12月通过了总计9000亿美元的新冠疫情救助计划。仅仅三个月后,尽管经济还在继续复苏,可民主党人在拜登的领导下通过了新的1.9万亿美元刺激计划,包括《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暨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内的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为他们的这一行动叫好。克鲁格曼和其他人认为,这一经济刺激计划将促进经济复苏,并为下一波疫情做好准备,而且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最小。

早在2021年初,我们就有理由质疑那些有关拜登经济刺激计划的主流看法。最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开始警告说,正在酝酿中的法案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尽管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消失了几十年,但萨默斯有一个简单且令人信服的洞见。将数万亿美元投入一个供应严重受限而需求稍有不足的经济体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如有太多的人试图同时购买汽车,而且他们还有现金去买车,那汽车价格就肯定会上涨。

面对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缺口,美联储本可以介入并采取行动。美联储无法改变政府的刺激资金分配方式,也无法消除低效分配。但它却有一个强大工具,可以用来防止过度需求引发高通胀,这就是美联储能有效控制的短期利率政策。通过提高利率,美联储拉高了借贷成本,这反过来又拉低了所有长期资产(无论是股票还是艺术品)的价格。

但在决定加息之前,美联储必须确信已出现了高通胀的严重风险。尽管萨默斯威望极高,但他的观点却使他成了一个异类。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在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家都同意他的警告,可华尔街和大多数学者却对他的观点不以为然。毕竟,通货膨胀率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未超过4%,主导拜登经济团队的众多“进步主义者”认为他们的经济刺激措施不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届政府在上台时曾承诺帮助普通美国人,这届政府还得到了众多进步主义经济学家的支持,美联储有什么权利推翻这样一届政府的标志性政策?如果美联储从2021年春季就开始加息,然后美国经济因某种原因(如新冠疫情加重)出现了衰退,那美联储就将受到严厉的批评,其独立性也可能受到损害。出于这些顾虑,美联储止步不前也就不足为奇了。

神奇的货币思维

目前一个热门观点是,通过实施高支出和超低利率措施来搞“热”经济,这可以成为减少不平等的有效方法。随着低工资工人被引入劳动力市场,他们将学到有可能带来高收入的技能。因此,强劲的临时刺激措施可以带来永久性收益,至少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不仅左倾的决策者支持这一方针,就连特朗普的经济团队也经常吹嘘强劲的减税驱动型经济会提高低工资工人和少数族裔的收入。

尽管美联储担心低通胀,但它没有采取一项有可能缓解未来危机的创新举措:负利率政策,也就是说,允许超短期利率降至零以下,以推高通缩经济时代的通胀预期和长期利率。有违直觉的是,这一工具也有助于应对通胀。如果在2021年美联储的武器库中有这样一个“火箭筒”,套用前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的话,美联储本可以更积极地加息,因为美联储知道,它不必担心可怕的“零利率”问题,就算它加息过度也可以按需降息。

尽管有效使用负利率政策将有助于推动经济走出深度衰退,但出于对政治影响的忧虑,美联储在2019年评估报告中特意将负利率政策排除在外。(事实上,更大规模的短期刺激措施会实际推高长期利率,因为外界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预期更高了。)当美联储下次再重新考虑其政策框架时,外界希望它能考虑修改法律和制度,以便允许它使用这些工具。

不变的目标

直到保罗·沃尔克被任命为主席之后,美联储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在米勒担任美联储主席一年半后,沃尔克接替了他的位置。沃尔克名垂后世的举动是曾将美联储的短期政策利率提高到19%以上,最终将通胀率从1980年的峰值14%拉回较低水平。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沃尔克领导下的美联储最初还有所保留,他们担心利率上升会引发经济衰退,从而影响1980年的总统选举。实际上,它开始时是允许通货膨胀率上升的,这可能会导致后来的经济衰退更严重。到1982年,沃尔克的美联储已将年通胀率降至3%至4.5%的范围内,直到艾伦·格林斯潘于1987年接任美联储主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格林斯潘闻名于世是因其善于引导经济并进一步拉低了通胀,但美联储仍花了一段时间才将通胀率降低到2%。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在格林斯潘任主席的头几年,年通胀率上升至5%以上,然后在1990年代中期出现大幅下降。在高通胀预期根深蒂固的时候,拉低通胀率可说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在当前危机中,尽管央行官员仍担心通胀预期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但到目前为止,通胀预期相对温和。

尽管如此,当前的通胀危机和此前的危机仍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这两场危机之所以成形都是因为出现了新的供应问题。1973-74年的欧佩克石油禁运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俄乌战争也同样动摇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基础,极大恶化了本已受到疫情影响的全球供应链问题。在这两个时期,凯恩斯主义导向的经济刺激政策在经济学界和政策舆论圈中都很流行,而供应经济学几乎被遗忘了。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各国央行从一开始就不该形成通胀目标2%的共识,将通胀控制在3%甚至4%会更好。根据这一观点,在将更高的通胀预期纳入利率考量后,一旦发生危机,央行将有更大的降息空间。这是一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复杂辩论。本质上,提高目标利率方案可以替代负利率方案。对央行行长来说,这一举措的弊端在于,他们一再宣誓自己将忠实遵守长期通胀2%的目标,任何改变,尤其是在经济疲软时的改变,都可能削弱他们的可信度,而这意味着通胀目标有可能在未来被推得更高。因此,如果在通胀率更高的情况下,经济仍能在未来几年平稳运行,央行行长们可能会说,尽管他们目前容忍适度的高通胀出现,但他们仍打算在未来回到2%的通胀目标,并将寻找合适的方法在不引发经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平稳实现这一目标。长期保持较高的通胀水平还有其他缺点——工资和物价最终会更频繁地进行调整,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且在出现经济严重衰退的时候,央行可能仍会缺乏足够的降息空间。

尽管选民们对通货膨胀怨声载道,但人们不禁要问,他们准备好应对下一次经济衰退了吗。美联储肯定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担忧。另一个风险是长期实际利率(即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崩溃的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利率)可能继续回归其超长期趋势,即每世纪下降约1.6个百分点,但这与金融危机后几年发生的近3个百分点的下降完全不同。这将使政府借贷成本更高,并给中央银行带来更大压力,央行会被要求保持低利率并通过通货膨胀使政府债务贬值。事实上,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已经如此深远,以至于在可预见的未来,美联储似乎不太可能选择将通胀水平降至疫情前水平并保持不变。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当然,这是论战时的夸大其词。正如世界现在看到的那样,通货膨胀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支出刺激措施和全球供应链危机。诚然,如果央行足够耐心和足够独立,它们可以称心如意地制服长期通胀率。但如果全球经济继续遭受重创,那它们能走多远就不清楚了。目前的高通胀有一个好处,这就是高通胀可能会迫使政治家们再次意识到,不要把低且平稳的通胀水平视为理所当然,央行必须获得实现其核心使命所必需的自由和专注。至于央行行长们,他们应该更加开放地使用新工具,如使用无限制的负利率政策来对抗严重衰退,这些工具可以有效帮助行长们抵御政治压力,不在经济过热时仍保持较低利率。无论美联储能否在当前危机中实现“软着陆”,它在未来十年面临的挑战都将比疫情前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来源:美国《外交事务》杂志 作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 翻译:由冠群)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中国“老铁”经济命悬一线 成功渡关才能根本上改变国运

【博览财经特稿】你可能还不知道,此时此刻,巴基斯坦正在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史诗级灾害带来的经济伤痛,濒临崩溃。

回望过去的75年,这位救世主,也许叫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许名为沙特阿拉伯,又或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那两个国家之一。许多中国精英正在密切关注巴基斯坦这一次的经济危机。因为,我们前期投入的几百亿美金,绝不能打了水漂。

2022年突遇三股“逆风”

第一场风暴,在政坛。去年4月份,前首相伊姆兰·汗因不信任投票而离开,但却因为许多愤怒的年轻支持者,而在后来的大半年里反复动员吆喝,重新谋求最高权力。比如去年11月的时候,他坐着大篷车,穿过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省发表抗议,却被枪击,进了医院。

第二场风暴,源自俄乌战争的间接影响。俄乌战争爆发后,全球能源和粮食的价格都一度飞涨,而偏偏巴基斯坦又是极其依赖进口的一个国家,近十年的出口几乎没有增长,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原本巴基斯坦的粮食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现在俄乌战事久拖不决,也对其粮食供应链产生了影响。到了2022年底的时候,巴基斯坦很多省份粮食供应不足,在俾路支等一些地方,面粉和小麦供应紧缺。

纺织业一直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制造行业。据巴基斯坦投资委员会的数字,这个行业占制造业增加值的46%、GDP的8.5%和就业人口的40%。巴基斯坦是亚洲第八大纺织品出口国,也是全球第四大棉花生产国。

第三场风暴,是真正自然意义上的风暴,带来了一场淹没三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史诗级大洪水。去年夏天,巴基斯坦大片地区被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降雨所淹没。8 月 30 日,气候部长说该国三分之一的地区都在水下;政府宣布 160 个地区中的 72 个为灾区。

巴基斯坦东南部的信德省,降雨量几乎是过去30年年均水平的六倍。至于俾路支省,本来是一个常年干旱的省份,通常不会受到季风的影响,但在去年那段时间,其降雨量是年平均水平的五倍。这些都远远超过了当地平常防雨防灾的能力。

然而,正是这三场令人颇感意外的剧烈风暴,才刮跑了先前盖在巴基斯坦经济上面的层层面纱。人们终于得以窥探到,一个只会伸手借钱的经济体,是如何在全球流动性都被美元黑洞吸走之后变得奄奄一息的。

去年飞升的美元,杀死了一切,巴基斯坦就是趴在地上半死不活的那个。过去一年,巴基斯坦卢比对美元的汇率暴跌了36%。就在2月7日,1美元兑换255.5巴基斯坦卢比,创下该国货币有记录以来最疲软的时候。

这个国家正在应对严重的外汇危机。巴基斯坦外汇储备已经跌至9年来的新低,只剩下30多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

超过20000个装有家禽饲料、工业原材料和医疗设备的集装箱挤满了巴基斯坦的港口。巴基斯坦海关代理协会官员阿卜杜勒·马吉德说,自己在这个行业干了40年,从来没有见过比现在更糟糕的时候。

当地媒体报道,排队两三个小时才能买到一袋面粉,还是高价的。类似的商品还有牛奶、糖和大豆制品。一名普通的上班族,不跟亲戚朋友借钱都已经难以生存下去。“靠收入生活已经非常困难”。

然而,老美的收割也不是第一次了,针对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为什么巴基斯坦手里的美元会少得这么夸张呢?有一个特殊的变量介入了这个过程——走私美元。

谁曾想,阿富汗想到了另一个搞钱的方法,那就是给能源匮乏的巴基斯坦出口煤炭,把美元偷偷换回来。煤炭是阿富汗的主要出口产品,巴基斯坦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

两国货币截然相反的走势也似乎对这个过程形成了映射。截至2月7日的过去12个月里,阿富汗尼兑美元汇率上涨了5.6%,是世界上表现最强劲的货币之一,而巴基斯坦卢比暴跌了36%。

美元外流加剧了外汇流失和通货膨胀,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飞升又进一步损害了进口,阻断了因洪水和政治腐败而受损的经济复苏。货币暴跌、通货膨胀、美元外流、外汇缩水、史诗洪水……各种各样的环境变量相辅相成,互相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令人咋舌的震动力量,把巴基斯坦的最后一条底裤都扒光了。

巴基斯坦经济危机的最大推手

2019年,前首相伊姆兰·汗与IMF达成了一项援助计划。按照该计划,在2023年6月之前,该国还可以拿到一笔价值11亿美元的援助。

被国际组织抚养至今的巴基斯坦,却仍然是一个经常停电、以农业和低端纺织业为主的国家。75年前,印巴两国曾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一开始,巴的人均gdp比印度都高。如今,印度的外汇储备都已经快接近巴基斯坦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了。

但这对于一个长期腐败低效的政府来说,无疑刺痛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心,改革阻力非常大。伊姆兰·汗结果又恢复了补贴,IMF的援助自然也就被搁置了。

这反反复复的取消和恢复补贴,导致能源价格波动极大,失去了基本的宏观调控功能。一个国家为了一个国际组织手里那一丁点钱,竟对一个政策朝令夕改,最终苦的都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本来,沙特阿拉伯也经常给巴基斯坦送钱,但去年底看到巴国内部这一地鸡毛之后,居然也学IMF说,给钱可以,但巴基斯坦你得做出点改革的动作。

巴基斯坦一直饱受停电的困扰,巴国糟糕的电力部门就好像是这个腐朽经济体的一个缩影,从来都在等待别人的修修补补,而从来没有想过打造一个新的系统。

最新的消息是,巴基斯坦启动建设了一座耗资27亿美元的、1100兆瓦容量的核电站。该核电站使用了中国设计的“华龙一号”核反应堆,中国方面也资助了该核电站的建设。

1677653321827652.jpg

1677653499141736.jpg

先说炮弹那事,下图应该是新闻出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送了,不过大概率是真的,看完本文大家自己判断:

我们知道,现在的巴基斯坦、印度还有孟加拉以前都在大英帝国治下一起过,后来英国撤走的时候,印度境内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闹了起来,要分家,后来就分成了两块,几年后又成了三块。

美国当时有观察员在印度,写给自己国家的电报里描述了分家惨状,印度人最喜欢的事就是拦火车,一旦被拦下,人群就举着砍刀上去疯狂屠杀强奸什么的。

可是苏联领导人已经明确说非常反感巴基斯坦所代表的一切。那完了,只好找美国人了。巴基斯坦人为啥觉得美国人会理会一个万里之外新建立又穷又弱的穆斯林国家呢?

巴基斯坦讨了个没趣,悻悻撤了。不过没过多久,美国自己找上门了。起因是到了1948年,冷战的铁幕已经落下,美国情报官在地图上到处找基地,从这些基地起飞的高空侦察机可以飞到幅员辽阔的苏联去侦查。欧洲好说,可以从德国起飞,东亚可以从日本,中亚怎么办?选来选去,发现巴基斯坦最合适。

但是美国上层还有更复杂的打算,他们觉得如果想去巴基斯坦驻军,那就得跟它结盟,不然对方怎么可能同意你在那里又是修机场又是驻兵?可是如果和巴基斯坦结盟,那不就惹了印度?美国更看好印度,所以美国上层的考虑是跟印度商量下能不能搞个结盟。

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理是阿里·汗,这人出身旁遮普上层,牛津大学毕业,操着一口流利英语,口才非常好,在美国国会演讲的时候每句话都戳在了美国人的心窝子里。他知道自己的国家没有任何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他的邻居都是美国人的偷窥对象,于是反复强调自己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并且暗示美国要是帮他忙,今后这些资源也可以共享。这次访问之后,美国人整体已经接纳了巴基斯坦。

那为啥后来巴基斯坦又跟中国关系也好起来了呢?因为美国换总统了。美国之前的总统是艾森豪威尔,他对巴基斯坦充满好感,随后上台的是肯尼迪,肯尼迪更看好印度,觉得印度这样的国家如果能在亚洲崛起,就可以限制中苏。有点像后来美国拉拢中国限制苏联和越南的操作。

随后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美国竟然全程围观,也不给巴基斯坦提供支持。恰好当时中国也被国际社会孤立了,周围的邻居都跟咱们关系不太好,于是中国转了一圈,发现巴基斯坦也是这么个状态,于是两国关系越来越近。

没想到中印战争后,印度跑去苏联那里一顿哭,苏联给了一堆装备,这时候巴基斯坦打上门了……反正后果可惨了,巴基被印度打得一泻千里,要不是中国给物资,又对印度给了警告,说不定巴基斯坦那时候就没了。

失望透顶的巴基不顾美国反对,跟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那以后,中巴的友谊就这样确定了下来。而且当时印度正在搞核弹,巴基斯坦如果不搞,说不定就是世界上第二个挨核弹的国家。但是美国不断对巴基施压,不让他搞,最终导致他俩的关系基本上完蛋了。

这就需要一个通道把武器送过去,但是中东最亲的小弟伊朗70年代末爆发了革命,美国在阿富汗周围那一带没兄弟了(以色列离得太远)。于是美国第一时间想起来自己曾经的好兄弟,于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第二天,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就给巴基斯坦总统打电话,商讨共同对付苏联。

得加钱!美国说这个好说,于是他俩又走一起去了。其实巴基斯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毕竟苏联如果拿下阿富汗,巴基相当于被苏联和印度给前后夹击了。而且当时江湖上传言苏联拿下阿富汗,下一步就是巴基,准备打通印度洋出海口。巴基自己也在着急,正好美国人找过来,所以这个交易几乎没有悬念。

不过没过几天,卡特就下台了,新上台的是“初代特朗普”里根。在他之前,美国历任总统都是想和苏联共存的,尽量缓和矛盾。但里根不这么看问题,他看出来了苏联对资源过分依赖,而且国防开支太大,经济已经摇摇欲坠,老百姓怨气很大,盟友们也三心二意,比如波兰就一直想跑路,里根觉得是时候弄死苏联了。

不过美国人不大愿意直接上手,于是就有了那个著名的“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这个部门成立的很早,后来成了美国在巴基的黑手套,塔利班就是这个情报局一手扶持的,美国人的装备一般不会直接给塔利班,而是经过这个情报局转送。而且在巴基斯坦成立了一个反抗苏联人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有仨主任,其中一个就是本拉登。现在大家知道了为啥后来本拉登被美国找了那么多年却一直藏在巴基斯坦了吧,他起家就在那里。

对“美巴关系”影响最大的还是印度,对于拉拢印度,美国从没死心过。问题是你要讨好印度,就肯定得罪巴基斯坦,因为那个克什米尔实在是没法解决。当时巴基斯坦的领导人也换上了好战的穆沙拉夫,这人是对印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官,对印度非常强硬,根本不鸟美国的劝架。印巴边境剑拔弩张,搞得美国左右为难,美巴关系自然又开始下降。

如果自己去抓人,那可就是侵犯别国领土了。不过,美国本来就在巴基斯坦有军事基地,平时起飞的战机也在巴基斯坦领土上溜达。只是他们有协议,美国战机不能针对巴基斯坦目标。

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大量巴基斯坦老百姓涌上街头反对美国,美巴关系也就降到了冰点。不过客观地说,他俩的关系就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道理并不复杂,美军需要巴基斯坦这个盟友,不然下次中亚再有什么事,美军需要军事基地的时候去找谁?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需要美国的援助,过去20年里,巴基斯坦拿了美国几百亿的援助。只是在印巴问题上,美国整体是保持中立,有时候倾向于站在印度一边指责巴基斯坦。

1677653541232622.jpg

此外大家记得之前美国准备以巴基斯坦为基地,出兵解决中东问题不?说不定我国也是那么想的。不得不感慨一句,如果当初不是印巴分治,我们的地缘政治环境简直烂到无以复加,一个统一的印度几乎把西边给彻底堵死了。

看完本文,其实也就理解了巴基斯坦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大概率是站乌克兰的,多简单啊,它自己就是从印度脱离出来的,有块领土被印度占着(当然印度觉得那块领土是自己的),而且随时有可能被比自己大十倍的印度给灭了,基本就是个乌克兰的复刻版,它要是能支持俄罗斯那简直匪夷所思。再说,巴基拿着美国的援助,却和俄罗斯交往很浅,俄罗斯还是印度背后的大哥,你说它支持谁?

整体说,这三国都没吃亏,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这才是正常的现实政治。国际政治里,所有玩家的行为,都受现实主义的利益和安全驱动,每个政府都不对另外一个国家负责,那成了殖民地了。

有些人很希望自己的盟国毫无底线地支持自己,其实苏联当时就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毛主席顶着巨大压力跟苏联断了交。

这也为我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不要试图去谋求那种凡事听你的盟友,凡是可以有共同利益的,都是盟友。你让别人为你做啥事的时候,首先想想你能为别人提供啥?两千年前的管仲就说,“皆为利往”,没有好处的事,你都不干,你会指望别的国家干?有了好处,你不提,别人也会上杆子追着你。寻找共同利益点,而不是相同的观念、制度或者意识形态,这才是国家和个人混江湖的永久铁律。(来源:九边 作者:九边)




人物广角




曾被辉煌外资吞噬干净 一代传奇凄凉谢幕

【博览财经特稿】1980年,重庆饮料厂厂长李培全,看到一条新闻:国家医药总局发了个报告,全国积压在库的中药白芍,每年报损达4亿元。中央因此做了个批示,要求对中药开发利用进行研究。

横空出世

1980年前后的中国,正是改革文学实行的时候,“乔厂长”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文学形象,推着许多厂长经理,努力找到让厂子突飞猛进的灵感。

在全国八个肩负白芍研究课题任务的研究所中,李培全迅速和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取得联系,两家单位达成协议,成立科研生产联合体,由研究所负责药理研究,重庆饮料厂负责生产饮料。

耗费130万元经费和整整一年时间,历经4个阶段的毒理和保健功能试验,1981年12月,研发小组终于以白芍为主料,配以地黄、当归等11味中草药,配制出了既有保健功能又符合国际标准的新可乐饮料。

1982年,在通过了重庆市科委组织的知名中医药专家和食品饮料领域权威人士的最终鉴定后,天府可乐作为中国第一个国产可乐品牌,正式投产问世。

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可乐这种饮料其实相当陌生。1979年,可口可乐重新进入中国,老百姓在这之前经历了30年的断代。可口可乐回归后,初期也只能在特定景点卖给在华的外国游客,所以大多数中国人根本没喝过可乐。

不过很快,让李培全信心大振的信号终于出现了。1982年4月,天府可乐收获来自美国《华侨日报》的不吝夸奖。“这种饮料经过1.8万外国游客品尝鉴定,被认为既像可口可乐,又具有中国特色,它在中国会供不应求”。李培全看到报道后欣喜若狂,认为这代表,天府可乐的味道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1984年,原轻工部对市面上的可乐做了“产品质量评议”。当时可口可乐的评分,比天府可乐还低0.52,其余的全球六大可乐评分更是低于天府可乐。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天府可乐的销量逐渐有了起色,很快走红川渝,成为了地方名饮。

“一代名饮,天府可乐”就此冲出川渝、风靡全国,品牌声誉达到鼎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国民饮料。李培全也乘势将企业更名为重庆天府可乐饮料工业公司。

从1985年到1988年,天府可乐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新高度。曾在厂供销科工作的职工杜金亮回忆,来厂区拉可乐的货车,从大门口排到一公里外。各地经销商追着李培全批条要可乐,各个车间24小时三班倒的生产都不够。

当时的汽水全是玻璃瓶,受限于生产和灌装工艺,无法长途运输,国内饮料市场因此出现了“一城一汽水”的奇特景象。为了扩大销售范围,李培全学习了可口可乐的先进生产模式,在全国各地建起了灌装厂。由重庆总公司提供原浆,然后在当地分装销售。

李培全又果断贷款,从美国、法国、意大利、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等地,引进7条先进易拉罐生产线。让工厂的生产效率指数级上涨,从最初的每分钟30瓶,很快升到500瓶,最后每分钟能灌装上千瓶。鼎盛时期,天府可乐年产量能达6万多吨,相当于1亿多瓶。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饮料想要卖出国门,需要透过政府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只有得到中粮的批准才能出口创汇。

在最鼎盛的1988年,天府可乐的产销量在全国饮料企业中的排名跃居前五,而在国产可乐这个细分市场里,则独占了75%的市场份额,是当仁不让的第一。

随着天府可乐的兴盛,1986年,李培全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了“五一”劳动奖章,和“立志改革者”光荣称号。1988年,经原轻工业部和国家工商局批准,李培全将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成为全国迄今为止,唯一冠名“中国”的饮料企业。

然而在盛名和风光下,李培全却感到莫名焦虑。在一次与记者的闲谈中,他突然提到:“我现在觉得再往前迈一步已经很难,被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

事实证明,李培全的焦虑和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从1986年,天府可乐就开始掉进了一些麻烦中,例如,四川省卫生部门认为,天府可乐里加入中药白芍,违反食品卫生法,造成80万瓶天府可乐被退货、销毁。

这些问题如同水下暗礁,只要潮水的急进猛涨一日不停,就一日不会暴露。但更让李培全担忧的是,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开始积极引入外资。许多行业都出现了重外资轻国资的现象。在他看来,天府可乐真正的敌人,其实是那些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外国巨头。

同期,中国本土汽水品牌的销量全部由盛转衰,而外来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市占率却越来越大。看着自己一手创立的品牌,市场占有率被“外来者”一点点蚕食,李培全心如刀绞,却毫无还手之力。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中国重入“关贸总协定”,竟成了天府可乐的催命符。

于是他们决定“利用外资改造国企”,并用行政命令要求“八大厂”与“两乐”合资。也是在这一年,李培全遭到了针对他本人的“审查”,虽然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但在第二年,他却以退休的方式,实际上丧失了对天府可乐的控制力。

百事还从原天府集团的1100多名工人中,精挑细选了430名骨干,天府则负责带着“挑剩下”的700多名职工和6000多万元债务,靠上级部门的接济救助艰难度日。

合资前,天府可乐年年盈利,每年光利税就有几千万。合资后,且在债务剥离的情况下,却开始连年亏损。从第一年的1280万元连亏三年,直亏到5000万元之巨。

虽然当时已经离开,可李培全心里,其实一直惦念天府可乐。“我心想回去看看他们到底把天府可乐弄成什么样了,看看老员工怎么样了”。合资公司再三邀请下,李培全曾答应作为顾问回归,然而结果却令他很是失望。“百事不仅不怎么生产天府可乐,对老员工也不好,我老是跟他们吵,之后就不得不走人”。

在这场本该共赢的合作中,天府可乐失去配方,失去品牌,失去销量,而百事不止得到天府可乐的销售渠道和生产线,还成功消灭了天府可乐的品牌影响力。与天府可乐的遭遇如出一辙,当时国内八大汽水厂,其余7家先后,被“两乐”以合资并购等方式吞吃入腹,最终近乎团灭。

传奇谢幕

2008年,将要被迫进入破产程序的天府可乐,以当初合资时,“天府”的品牌及技术秘密未作价入股为由,跟百事打起了维权官司。

审判期间,法院内每天都聚集了80多名,自发前来旁听的天府老职工。他们都在热切盼望索回品牌,重振天府可乐。“本来心都死了,现在好像又有激情了,看到大家都这么努力,我也有劲儿了。”李培全百感交集,他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

天府可乐复活,本应为李培全的人生画上了最后圆满的一笔。然而复出后的天府可乐,却在市场竞争中经营惨淡,始终不能恢复昔日荣光。

李培全曾说,他将天府集团当成自己的孩子,自己真的为这个“孩子”,操了一辈子的心。晚年的李培全单眼失明,赋闲在家,却依然将天府可乐的发展挂在心头。

1677653810906010.jpg

从长远利益来说,商人的商誉才是一个在市场中赚钱的基础,失去了商誉就是失去了一切。谁能想到,苏宁老板的儿子居然成为世界级老赖了。

建行在意大利、美国、中国香港继续不断起诉张康阳。不仅是要他还钱,建行还计划就张康阳此前诉讼时的虚假陈述,向中国香港法院申请判处张康阳藐视法庭罪名成立。

堂堂的富二代、少东家,怎么落得如此下场呢?

生意做得大,纠纷总是难免的。但张康阳这一次可不一样,因为他的很多做法,可以说是惊掉了大家的下巴。

“张康阳的社媒账户中显示了他所拥有的财富,包括至少3辆价值超过800万美元的豪华跑车,以及总价值近1500万美元的豪华手表。”这是什么意思?建行是在说,这小子不地道,不是没有钱,是故意不还债,是想当老赖。

据检方估算,张康阳作为国米主席原本的年薪为91.4万欧元,但他早已放弃领取这一薪水。建行认为这影响了对张康阳的资产判定,要求当地法院撤销赋予张康阳的足球俱乐部薪酬豁免权,这将有助于债权人追回资产。这是故意让自己没有收入,以撇清自己与国际米兰的关系。

此外,建行还公布了很多张康阳的花招。张康阳没有停止过炫耀他的财富,但几乎没有资产是直接以他的名义持有,以此来阻碍债权人讨债。

这个手段,可就属于很难一见的骚操作了。事情要从2020年说起,当时中国建设银行向张康阳的全资子公司Great Matrix Limited提供了1.65亿美元贷款,并认购Great Matrix发行的8500万美元票据,合计达2.5亿美元。

建行请来专家鉴定,还开了听证会,报告证实,协议副本上的6个签名中,有5个是张康阳写的,剩余的签名是电子副本。无赖到这种程度的富二代,还真是少见。

时至今日,张家最值钱的财产系国际米兰俱乐部,自从2017年买下俱乐部的70%股权后,张家一直用心经营,如今估值高达13亿美元,约为人民币90亿元。

2021年7月19日,建行在香港对张康阳进行起诉,最终张康阳败诉,需向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偿还2.78亿美元的借款,其中0.28亿美元为利息和违约金。

这个钱,其实是苏宁业务发展时借下的,张康阳在苏宁小店遭遇资金链危机时,向建行借了这笔钱,并且将其投入了苏宁小店。但苏宁小店已经歇菜了,也就是亏光了。

但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契约精神,有钱不还当老赖,可谓是把苏宁市场名声给丢光。而同样是富二代,王思聪就丢不起这个人。

王思聪也不是一个省心的富二代。2019年,万达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因为被限制高消费而经常上了头条,一度更是被法院通报查封名下的房产、车辆、银行存款等财产。

普思资本发布《熊猫互娱投资纠纷处理结果》表示,经过近两月几十轮商谈,普思投资与数十位投资人全部达成协议,所有投资人都得到了赔偿,熊猫互娱近20亿元巨额投资损失全部由普思投资及实控人承担。

没过几天,当年12月24日下午,据澎湃新闻网报道,王思聪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的三个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均已撤回,该院对其发布的三个限制消费令也已撤销。撤销的原因只有一个,还钱了。王家为自家儿子犯的错买单了。

但树要皮,人要脸,王家父子的价值观,还是比较正的,爽快地就把这个事给处理了。相信王健林也明白,自己家的儿子,要真成为老赖,他这个老子的名声也好不了。同样是富二代,同样是巨富,王家更值得大众的尊敬。

也许张家为了保存国际米兰这一优质资产使尽各种手段是一种最后的挣扎。他们有可能通过各种无赖操作把这个债给逃了。

张家作为企业的主人,却背上背信弃义的名声,其商誉也会一落千丈。客户、合作者、甚至消费者都会远离这种企业。从长远利益来说,商人的商誉才是一个在市场中赚钱的基础,失去了商誉就是失去了一切。

没有任何社会会宽容这种人在商界的存在。张康阳或许还年轻,不懂这个道理,但张家作为商业世家,一家子都不懂这个道理,那真是印证了一句中国的古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苏宁的衰落的根源或许就来源于此。(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 作者:老古)




社会热点




尴尬一幕出现 一场加杠杆和去杠杆的争夺战上演

【博览财经特稿】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官方火急火燎的鼓励大家贷款加杠杆,民间却反其道而行蜂拥着提前还贷去杠杆。

2021年的“提前还贷潮”延续到2022年,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最大的不同是,去年提前还贷很好预约、也很好还款,可今年银行却耍起了赖……总是设置种种障碍,最长的预约还款要排到六个月后。

表面看,这是一场“银行保卫房贷核心优质资产跟借款人要减轻房贷成本压力”的博弈,而它的背后反映的却是一场加杠杆和去杠杆的争夺。为什么呢?

意义大了。加杠杆就是借钱负债,而借钱负债就是印钞放水,所以加杠杆就是增加市场中流通货币的数量。同样,去杠杆就是缩减市场中货币的数量。

可如果你把10万的积蓄的归还银行呢?那市场中就少了10万的货币量,本来能赚到你钱的人也赚不到了。当归还贷款的人足够多,而又没有贷款人时,市场中的钱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恶性通缩、经济萧条。

一边是居民疯狂的存钱还贷,另一边却是居民不愿意贷款,就以老百姓贷款的大头房贷和消费贷为例。去年末,房贷款贷款余额为53.14万亿,同比只增加1.5%、比上一年末增速低了6.5%,全年只增加7213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4%。而2021年末,房地产贷款却增加了3.84万亿、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高达19.1%。

为何政府鼓励尤其是民间加杠杆?

当下中国借钱的主体,一个跟房地产相关、另一个跟地方政府控制下的城投平台相关。我国目前银行信贷当中的40%跟房地产相关,如房企的开发贷、按揭房贷、及以房产为抵押物的各种贷款,截至去年底我国银行贷款余额约214万亿、即近80多万亿跟房地产相关。

而目前这两个主要“印钱”的主体正在熄火。房地产从2021年中开始每况愈下,至今未完全恢复。地方城投债在房地产冲击及前期巨额低效投资债务到期下,频频出现逾期违约事件,再加上中央对地方负债的严格管控,地方城投发新债及新增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

降准让银行能有更多的钱对外放贷,降息则降低了借款人的负债成本。从2021年中至今,累计降准四次、共1%,共释放资金3.5万亿;累积降息5次,包括房贷、经营贷在内的各种贷款,其利率都已是史上最低。以为这样就完了么?NO!

1677654162686051.jpg

杠杆一旦加上去是很难去掉

有些人会疑问,借款是“印钱”、那还贷款不就是“消灭钱”么?从个体来说是这样的,但有人还款也会有新人借款啊,还款金额和新增借款金额的差额才决定着“市场中钱”数量的增减。

直接说结论。去的是国央企的杠杆、地方政府的杠杆、房企的杠杆,让民营企业/中小微个体工商户/居民来加杠杆。

对僵尸国企来说,就是债务重组下的债务免除、吸引民企等新股东注资;对房企来说,就是通过卖房子、让居民背负上债务(居民的按揭房贷债务就是房企的收入)还清自己的负债;与此同时,地方城投也顺势把杠杆转移给了其他企业(优质地方国企及民企)及居民。

1677654290478156.jpg

2月6日,武汉发布16条稳经济措施,房地产行业被归为“困难行业”,并声称“不降价根本卖不动”。

前脚刚说是支柱产业,后脚就被归为了困难行业,真没想到房地产也会有这一天。对大多数人而言,应该都是第一次听说中国的房产是“困难行业”。

武汉烂尾楼问题和风险不比郑州小

数据显示,2022年武汉新建商品住房共计成交11.63万套、1316.5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滑42%和43%,是近8年来成交量最少的一年;

2022年武汉市新房价格连续下跌了11个月,二手房价格已跌回4年前,2022年末的价格比2021年末的价格下跌了约5.6%,是一线、新一线城市中下跌幅度最大的城市;

短时间繁荣背后是一颗颗爬满袍子的虱子

房地产在我们城市化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促进作用,拉动GDP三成,贡献财政四成,创造信用五成,这些年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掏空三代人口袋的高房价,已经成为另一种恶性通胀,不但抑制了消费,抑制了年轻人的创造力,甚至上升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层面,以至于中央层面必须构建“房住不炒”的话语体系,以安抚躁动的大众。

房地产是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混合属性

事实上,房地产早该退出经济发展的C位,发展房地产并不能让一个国家永久兴旺发达,有句话叫做:“十次危机,九次地产”。14、15年棚改推动地产继续续命狂飙,甚至最近还有声音:要再来一次棚改。

但如果洗不净呢?可能就要打碎扔掉。但夜壶被打碎了,新的夜壶还没找到,以后“尿急”的时候咋办?这就是转型的阵痛。

但中国经济要想所谓的高质量发展,房地产必须转型,只要地产的风险得到出清,中国的系统性风险就会出清。

当下,很多代价已经付出,那就不要浪费一次地产“危机”,抓紧推动房地产转型,降低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过去那种“高土地流转+高债务密度”发展模式显然不能再持续,必须改变。

我们一直强调的“房住不炒”,是一种理想状态。让天然具有抵押品属性和金融属性的房子不能投资,是不现实的。只要房地产有金融属性,某种程度的投资甚至“炒房”投机就在所难免。

中国的房地产本质上是个造水池,甚至是广义货币发行的”锚“,对中国来说,资本市场没有在后发展时代相应崛起,以替代房地产承载起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任务。

房地产的问题,绝不只是来自房地产,而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货币发行模式、信用创造模式、财政运行模式、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等种种问题纠结在一起的一个集中表现。(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老范)




形势分析




不要再指望国家养老 要想过更好的生活得靠自己

【博览财经特稿】老龄化、少子化下,考虑过自己的养老么?近日,包括湖北、广东、四川等省份在内的多地开始实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由此引发不少争议。

改革后,最直接的变化是每月划入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变少了,而个人账户的钱是可以支付医院门诊费用和药店购药费用的,短期看意味着个人利益的受损。怎么变少的呢?

对于退休人员来说,其个人账户里每月划入全省/市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至3%不等,而此前这一比例是5%左右,这相当于个人账户里每月少了约一半的入账。

与此同时,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却出现了大量的闲置,于是才出现了上面的改革……今后,将把本该划入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其中的约一半划入统筹账户。

谁的个人账户里出现大量的闲置资金?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普遍不得病,自然也不用医院门诊和药店买药、个人账户里的钱也就闲置下来,当然更用不到统筹账户里医保资金。

巨额亏空如何填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下老年人充分享受了年轻人口数量巅峰的红利,更多年轻人缴纳医保金和养老金时、老年人可不就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么?!

可到了2050年呢?预计这一数字将降低至50%、即每两个工作的年轻人要养一个老人,当下这批数量庞大的年轻人都将成为老年人,他们的养老金、医保金将来自于下一代的年轻人。而下一代的年轻人……对不起,没了。

这是一种人为主动选择的结果,年轻人都不愿生孩子。一旦观念改变,趋势也就形成……少子化、甚至无子化将成为今后中国家庭的常态,那种“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场景将不复存在,而它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其中之一就是老年人的保障难题。

政府的钱是天上掉下来?政府的钱来自于年轻人的工作创造……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个人缴纳的所得税和消费税都来自于工作的年轻人,哪怕政府的卖地收入也得有年轻人买房不是?可年轻人没有了,一切戛然而止,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那怎么办?改革啊。

前文中医保个人账户的改革,就是应对老龄化的举措之一、当然这还很不够。当前,我国退休年龄大致如下:男职工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只有50岁、部分特殊工种甚至只需45岁。

延迟退休年龄势在必行,延迟退休的总方向已铁板钉钉,只是具体实施细则还没出来……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或许会出来。延迟退休的背后,是国家养老金储备的不足……所以,请不要再指望国家养老了,国家发的养老金只能是兜底、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大白话就是保命的、只能保证你活着,要想过更好的生活得靠自己。

以前我们会觉得“祝你长命百岁”是一种美好祝福,今后这期望不再是奢望、而将成为一个现实。在越来越能活的年代里,如何保障自己的养老和医疗、不至于面临“人活着、钱却没了”的尴尬,确实是一个需要迫切思考的难题。提早做好养老规划,是时候该行动了。(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米筐老A)





美经济今年继续在艰辛中寻找再平衡 或在年中清晰看到软着陆

【博览财经特稿】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在写作“通论”的时候碰到一个难题:如何选择经济活动的度量“单位”。经过一番艰辛的探索,他最后选中了就业,难怪他的书名第一个词是就业。把就业放在第一位,既是经济分析的需要,也是凯恩斯的社会哲学理念使然。

1953:制造业的最后一个高峰

始于1953年的制造业“下滑”是从就业比重来说的,由于劳动力的增长,绝对雇佣数量触顶时间要迟至1979年,数量为1955万。曾经的第一工业强国在最顶峰的时候制造业雇佣没有超过2000万人,这多少有些意外,作为对比,中国2021年的制造业雇佣人数超过两亿,而十年前高峰的时候接近三亿。

2010:美国制造业的触底走稳

美国以进口商品替代本土工业品经历了长时间的历程,从1976年开始美国就一直是商品贸易逆差国,逆差额占GDP比重有所波动,但是在2006年之前总体一直走阔(2006年达到6.2%的历史最高水平)。次贷危机之后,商品贸易逆差不再扩大,最近十年一直稳定在4%-5%之间,同一期间伴随着美国制造业的“触底”。

1970至今:服务业的持续攀升

其它的主要行业则无大事可叙。建筑业就业比重长期在5%左右波动,政府雇员稳定在14%-19%区间,自然资源开采行业则从二战结束后的2%缓慢下降到当前的0.4%。

考察美国经济周期中就业的变化,不难看出服务业就业的波动非常小。在二战后的所有经济衰退中,服务业就业数量基本没有明显下滑,除了2008-09年的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中,美国的私营部门服务业损失了300万个工作,创造历史之最。这可以理解,金融危机导致大量银行、保险和地产等相关服务行业的裁员。服务就业的稳定和服务需求的模式有关,服务需求很大程度没有商品需求的库存波动和供应链牛鞭效应等波动机制。它是供给和需求即时匹配的,服务需求本身也是更加常态和稳定的,比如健康、教育和水电气等服务。

高度稳定的服务就业占比超过70%,波动较大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加总只是略微超过13%,其余是更稳定的政府雇佣,这带来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前面对制造业的分析表明,美国的制造业已经精炼为一个较为紧凑的核,其波动性也将下降。本文认为这对于分析美国的经济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总需求的角度讲,投资需求的高波动是经济周期的主要来源。最近的十多年美国经济的私营部门投资对GDP占比稳定在17%-18%之间。令人惊讶的是,投资中占比最高的是知识产权投资,其在2021年占比5.3%,超过固定设备的5.1%,成为投资类别中的第一大类,占私营部门总投资的比重高达30%!在有数据以来的大半个世纪中,该比重稳定提高,并且看起来趋势还将继续。考察历史数据,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的投资要比设备和建筑的投资来得稳定。

凯恩斯为不稳定的投资费煞苦心,他研究货币,发明了新的利率理论,还要唤醒企业家的动物精神,甚至宣称修建金字塔也有利于经济。如果他看到我上面的分析,不知会作何感想。

预测美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目前看软着陆进程接近一半。始于2022年初的经济再平衡,到2023年底将持续整整两年。回顾历史上的大事件,两年的时间不算短了,如果美国的市场组织是有效的,这么长时间它应该能够实现经济的再平衡了。

在财政刺激的效果耗尽之后,叠加高利率的紧缩效应,需求不足可能很快会卷土重来。在12月50个基点的加息后,美联储大概率会在2023年2月再次小幅加息,之后很有可能不再加息,也就是说联邦利率的高点可能是4.5%,而不是普遍预期的5%左右。去年12月发布的美联储经济预测显示,联邦利率目标高点可能是5.1%(这接近2006-2007的5.25%),并且在2023年内不会降息。本文认为美联储对需求的放缓估计不足, 这种情况前几年刚刚发生过。在2018年底的时候,美联储预计2019年将会有3次加息,结果2019年出现通缩迹象迫使美联储转向进行了3次降息。2023年的降息窗口估计要等到CPI回落到3%附近,这大概率将出现在2023年的3季度。如果出现较大的通货紧缩信号(环比意义上的),不排除在明年二季度就启动降息。但无论如何,四季度之前降息是极大概率事件。

再看一下失业率情况。2023年会有劳动人口的增加,随着疫情担心的消散和超额储蓄的耗尽,当前偏低的劳动参与率可能会逐渐恢复到2016-2018期间的水平。由于需求增速的放缓, 2023年的新增就业将大幅放缓,全年可能会在100万附近。综合起来,2023年底的失业率有可能会提高到5%左右。而随着失业人口的增加(估计从目前的600万增加到2023年底在850万左右),工作空缺的减少(目前为1000万出头,2023年有望降低到700万以下), 劳动力供需失衡将逆转,工资增速也有望下降到3%的历史趋势附近。

通胀见顶,股票见底,在以往几个大的通胀周期中都是这样,相信这一次也是类似的。在最大的通胀风险逐渐缓解之际,经济和企业盈利放缓的风险将是次要的,2023年大概率会是股票市场的一个不错年份。

更好的一年在更前方

2023年的美国经济将继续在艰辛中寻找再平衡,不过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到2023年中的时候我们将清晰地看到软着陆。如果我上述的展望是正确的,不计入疫情导致的短暂经济下滑的话,自2009年6月以来美国经济的超长扩张周期将在2023年继续,把扩张记录推高到14年之久。放眼全球,2023年也同样要好得多,虽然还不足够好。更好的一年在更前方。(来源:FT中文网 作者:陈稻田)




社会透视




即使考编竞争激烈待遇下降 年轻人挤破头该考的还会考

【博览财经特稿】2023年国考与省考的竞争依旧剧烈,而作为竞争剧烈但“十分吃香”的岗位,自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机关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薪资均有所调整。但近年来,受财政收支不平衡及疫情冲击影响,“过紧日子”思想倍受重视。近期,网络也传言多地公务员降薪,但或许更多在于津贴与绩效奖金管控的加强,而考虑到目前的就业压力、招录规模扩大与政策倾斜,预计考公考编的人依旧不少。

2月底,多个省份迎来省考(各省公务员考试),而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也预计在3月份发布。

数据显示,2023年公务员考试总规模招录中,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而省考则近19万人。虽然并非报名的人都参加笔试,但实际参加2023年国考笔试的仍有152.5万人,这也意味着近150万人要争抢近4万个录用机会,基本约41:1的竞争。

1677654715770953.jpg

当然,除公务员外,编制内其他岗位也“吃香”,但同样竞争也不小。如教育单位中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才近30%,再如2022年上海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笔试报录比约10.7:1。

这里提及的编制也即体制,往往指的是机关单位职工所占的职位,基本可理解为国家给发工资的岗位,包括上述的行政编制人员中的公务员、事业编制中如医院与学校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国企编制中的职工。体制岗位为何竞争如此激烈,或许在于“体制真香”。

再加上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2022年达到1076万人,再创了历史纪录,而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又增加了82万人。这更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而不少毕业生表示在其他行业“卷不过”,还是转向了稳定性更高的体制岗位尤其是公务员。不过,事实也说明了,“考公也很卷”。

同样,涵盖公务员考试培训、事业单位雇员考试培训、教师资格证及招录类培训的粉笔有限公司的业务也在逐渐恢复。随着近年招录类考试竞争愈发激烈,国考与省考录取率呈下滑趋势,这些培训机构的参培率或许还会大幅提升并带来营收好转与增多。

当大众谈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时,往往伴随着对这些岗位薪资的谈论。自建国来,我国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已有过1956年、1985年两次大改革。

针对机关工作人员,一是实行职级工资制,包括按工作人员职务高低、责任轻重与工作难易程度确定的职务工资,按工作人员资历和能力确定的级别工资,大体维持基本生活费而确定的基础工资及根据工作年限确定的工龄工资。

这次改革也建立了正常的增资制度,可晋升职务工资档次,晋升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与工龄工资,也会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定期调整工资标准,不然整个国民经济向前发展但这些工作人员的工资却一直几百块也不现实。除这些工资外,艰苦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费支出存在差异的地区也有额外津贴。

1677654730913011.jpg

2006年7月1日起,《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取消了公务员基本工资中的基础工资与工龄工资,仅剩下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而公务员的级别也调整成了27个。

从改革中可发现,相关制度文件中对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的薪资调整总跟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变动或上调以保障其合理性,但也严格控制增资的标准与范畴。

过紧日子,应对冲击

但从近年来的财政来看,我国的财政赤字正在逐步扩大,而且缺口还不小。2013年,全国财政缺口绝对值(收入减去支出)首次超过了万亿元,或许受疫情冲击,2020年缺口达到最大,近6.3万亿元,2021年则有所缩小,但也将近4.4万亿元。

而早在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提到当时出现的一些欠薪问题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而一些地区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也受到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等原因出现了拖欠问题。

在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过程中,收支管理有所强化,铺张浪费、违规新建楼堂馆所、搞形象工程也被禁止,当然,违反财经纪律、随意挥霍公款的更要严查重处,以便将宝贵的资金放到发展的紧要处以及民生急需上。

近几年来,广东省也在积极贯彻“过紧日子”思想,发布了不少相关要求。如2017年印发的《关于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厉行节约的意见》中也提到了对建设楼堂馆所、“三公”(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及购置费)经费管理、节庆等大型活动、办公费用等方面的要求。

如此一来,相较于以往管控力度不足时带来的高福利感,“过紧日子”思想下的机关工作人员或事业单位人员自然会出现待遇降低的感受。而在广东省“省级带头过紧日子,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做法下,其2022年仍着力保市场主体,“无论财政有多难”,”都没有在民生支出上退步”。

就业压力、招录规模扩大与政策倾斜下,该考还是会考

相比之下,其他行业就业竞争也激烈,且在大环境的变动下,还更易面临裁员失业的风险。今年2月上旬,就有消息称,由于业务增长放缓的影响,曾在疫情冲击中业务大幅增长的Zoom也将裁减人员近1300人,占员工总数15%。

与这些行业相比,体制内的稳定性相对要高一些,而与投行领域等加班加点工作强度大的岗位相比,体制单位整体又显得轻松一些。

截至2023年2月1日,发布了2023年公务员联考公告的26个省市一共招录近16万人,加上一些非同一时间省考的省市招录人数,即是近19万人,同比增幅16%,显著高于2022年省考近6%的增幅。其中,广东省为全国招考人数最多的省份,近1.8万人,其次是招考近1.1万人的湖北。此外,甘肃、云南、广西、内蒙古、江西均有所扩招。

1677654756386128.jpg

而从城镇化率来看,中公教育2022年半年报显示,国内的城镇化率已超过60%,而在城镇化率背后,也伴随着公共财政开支及公共服务部门就业人群规模的扩大。

不过随着公务员的扩招或政策性岗位的增容,“财政买单”下带来的财政缺口是否会扩大也值得担忧。另外,也有言论担忧,由于体制内众多岗位属于非市场化公共部门且不少部门还存在一定的门槛要求,若更多优秀人才前往公共部门而非生产性部门,也会给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带来风险。

1677654883201935.jpg

“从去年新东方在线的市值超过两三百亿港元后,在市场上就已经成为了一个个案,没有能与它做趋势对标的企业了。”某券商电商分析师沈蝶说——而到1月20日,新东方在线的市值一度最高超过了700亿港元。

暴跌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新东方在线近期连续公布了高管大笔减持的消息。2月9日,新东方在线宣布公司CFO尹强减持了100万股,涉资6159万港元。

高管的减持行为对于正在上升通道的股票来说,从来都敏感非常。特别是在一个月前,新东方在线在转型直播后,首次公布了财务半年报。孙东旭等高管在电话会上表达了一系列布局与利好:宣布东方甄选将在自营等新业务上加大投入,完善供应链体系。

坐上头把交椅

此前,东方甄选屡屡传出将效仿罗永浩的“交个朋友”,进行多平台布局,并上线了独立App;但到目前为止,其主营阵地仍旧是抖音。截至去年12月31日,东方甄选在抖音的官方账号共有6个。除主号之外,还包括图书、自营产品、美丽生活、将进酒、看世界,全矩阵粉丝量达到了3700万。

从观看人次上,据“蝉妈妈”数据显示:去年6月,东方甄选因董宇辉而出圈后,人气也达到了峰值,一度超过了6000万人。在热度逐渐下降后,从去年8月至今,观看人次也始终盘旋在1300万-1700万之间。

这个数字已可以说非常可观,但还不能令俞敏洪十分满意。某行业头部直播公司内部人士张小亮表示:“去年双11前,东方甄选曾内部计划,要让GMV冲上3500万元/日,到2022年底,做到4000万元/日。”不过即便是在双11的大促高峰期,东方甄选的GMV也未能突破3000万元。“这与去年的疫情变化,全国物流不畅也有关系。”

从官方数字看,东方甄选目前已初步达成了这一目标。据财报披露:东方甄选截至2022年11月30日止6个月,营收20.8亿元,其中自营产品总营收超过10亿元。

据张小亮介绍,一般来说直播第三方产品的毛利可以超过70%,而自营产品毛利根据品类不同,也可超过45%。但东方甄选因为计算模式的不同,自营产品实际上能为公司贡献更多的净利,“应该能做到接近25%”,而第三方产品贡献的净利“应该要小于20%”。

为何坚定自营?

财报显示,2022年6月至11月,东方甄选共推出了65款自营产品。另据抖音数据披露,其中已有烤肠、意大利面、南美白虾的3款订单达到了百万级别。财报电话会上,孙东旭介绍,未来东方甄选的目标是每个月要推出5-10款优秀的自营产品。

东方甄选能再度崛起,6月爆红的董宇辉无疑是一种“天降神力”。但俞敏洪随即也重兵压上,没有将这个宝贵的发展机会浪费掉。“俞敏洪在运作东方甄选时,表现出了一个企业家的眼光,也改变了不少行业规则与陋习。例如从技术层面看,俞敏洪很快就带领东方甄选将内容营销转化为了实在的用户留存。”

从市场角度看,俞敏洪又率先提出了不收坑位费、降低佣金、自建App,并快速转型到自营产品。去年9月,俞敏洪在直播中表示:坑位费会让“商家跟我们的合作就变成了特别纯粹的生意关系,而不是绑架关系。这不是好的商业模式。”

在东方甄选的带动下,行业内的坑位费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俞敏洪提早看到了,直播行业已处于冗余阶段,达人的影响力在逐步下降。抖音不鼓励头部玩家无限扩张,要自己掌握流量阀门。除非高额买量,不然用户早晚会跑到新的爆品内容中去。因此东方甄选必须在供应链上下功夫,增强自营建设。”沈蝶说。

财报电话会上,孙东旭表示:东方甄选计划入股优秀供应商,逐步深化对整个供应链的掌控能力。1月31日,东方甄选宣布投资1752万元,用于自营品工厂扩建,该工厂位于河南焦作,占地1.4万平方米。

高管套现,东方甄选究竟值多少钱?

目前在A股、港股的上市公司里,直播行业内主要的大玩家为东方甄选、遥望科技、交个朋友。对比三家公司的营收与盈利能力,或许可以更清晰地洞察到市场对于东方甄选的认可与否。

去年8月,交个朋友与港股上市公司世纪睿科达成了深度合作,绑定旗下所有账号的运营权和所属权。1月12日,交个朋友CEO黄贺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预计2022年交个朋友全年直播GMV为70-80亿元。与之相比,按照东方甄选半年48亿元的GMV相比,其全年销售额将很可能超过交个朋友,但逊于遥望科技。

据去年8月“格隆汇”估算,世纪睿科若在未来12个月内完成不低于50亿元的GMV,将为其带来不低于2.5亿元的净利润。加上抖音的服务费返还等,净利润可能不低于3亿元-3.5亿元。

此外,东方甄选虽然过去6个月成绩斐然,但它的隐患并没有被完全排除。“直播行业仍然高度依赖主播和平台,缺少护城河。”沈蝶说。例如东方甄选虽然在各个平台开设了旗舰店,但在抖音平台之外,还斩获甚微。东方甄选厄瓜多尔白虾在抖音的销量评价有15.7万,在京东上只有2000多条。

在抖音与“东方甄选”相关用户的粉丝数上,目前董宇辉的个人粉丝数为1030万,其他主播的粉丝数则远不及董宇辉。

“因此市场上会有担心,如果董宇辉日后从东方甄选跳槽,东方甄选的估值会出现大幅波动。”沈蝶说。毕竟此前辛巴家族和快手、李子柒和微念都曾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而决裂,直至对簿公堂。

一位与东方甄选有过合作的产业带人士也表示,“之前合作中已经能感觉到东方甄选希望淡化董宇辉的个人痕迹,而更加注重其自有品牌的声量”。

在2月初董宇辉休假归来后,他也更多移步到了“东方甄选看世界”分号,这样做除了更多能拉动新东方的新号矩阵,同时文旅产品的客单价较高,俞敏洪或也有意借助董宇辉拉动起东方甄选更多的GMV流量。“在培养和复制名师上,新东方在业内还是有着最强的积累。未来东方甄选还会推出新面孔上线,况且明星主播如果离开东方甄选的平台,也未必会收获到同样的人气。”沈蝶说。





1677654742670374.jpg
1677654703615397.jpg
1677654376696571.jpg
1677654524358259.jpg
1677654300813403.jpg
1677654149841533.jpg
1677654137212660.jpg
1677653820148909.jpg
1677654033967194.jpg
1677653529685320.jpg
1677653513329031.jpg
1677653298687148.jpg
1677653283242171.jpg
1677653269208813.jpg
1677653253417711.jpg
167765297957758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3-29 14:33 , Processed in 0.16294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