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微妙时刻 各怀鬼胎--高层决策周刊2018.5.2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8 08: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妙时刻 各怀鬼胎,中国的机会真来了?“超级捣蛋鬼”特朗普,名不虚传。一个直接后果是:中国一下子变的举世瞩目起来。

但是,这种瞩目背后是各国的各怀鬼胎,这对中国究竟是好事呢,还是坏事?

中国成为被期待的对象是时势使然,谁让正和美国打贸易战的是中国呢!给予中国期待的,都是一帮美国的兄弟们——特朗普六亲不认,就别怪兄弟们不讲义气。于是,最近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与好些个国家的关系迎来了180度的大转弯。这弯转得那叫一个急。先是印度总理莫迪上个月底突然出现在了武汉,与中国领导人来了一场“心对心的聊天”,“心对心”这词真花哨。接着是日本。特朗普无疑在中日关系缓和上是发挥了作用的。

李若谷: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更符合中国的未来?》美国认为我们的发展方向与美国的期望不符,认为我国是有意用军事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认为我们所确定的建立世界一流的军队的目标与中国的防务需求不符,指责我们试图建立与美国同样的全球军事存在;美国认为,它的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竞争,因为中国的政府和国家强力介入市场,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WTO的原则,他们特别对“中国制造2025”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政府主导,不是市场主导。




                           catbg01.gif                  热点聚焦
catbg02.gif                  



谁的凛冬将至? 美国公开把中国当头号对手!                 
【研究员】:
我们研究一些美国政府官员在种种顾虑下的讲话,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是想逼资本逃离中国,而且这个逃离是全方位的。首先是逼迫资本逃离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让那些投资中国高科技的资本无利可图。其次,是逼迫资本逃离中国的低端产业,比如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进口关税等等。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为什么美国要求中国大幅度地、过分地开放金融。那有利于资本逃离。金融,从来都是地缘政治的工具。

                                 

贸易纠纷是美国对华战略思想发生变化的产物。我们不能就贸易战说贸易战。

1527415391452451.png

一、让我们面对变化了的世界

让我们面对变化了的世界。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可谓是纷繁杂陈。

实质性的全面包抄和美国总统口头上的某些“友善”言论交织再起。贸易纠纷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面对贸易纠纷,我们是只要看枝叶,还是既要看枝叶又要看树林?作为国家战略,包括经济和金融战略,需要建立在对正在发生的世界整体格局的准确判断上。

作为投资者,我在思考问题时,反复告诫自己,千万不能选择我希望看到的那些东西,千万不能用过去结论来做今天的投资。对世界大局的判断要客观、全面、准确和及时。如果我们所处的世界变了,我们的战略也需要相对调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且已经构筑了全球安全体系。

如果美国的对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我们不能说我们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安全环境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我们过去关于世界的判断不需要做出调整。世界变了,我们的战略,包括经济战略也要因此发生变化。按我的理解,这就是辩证法。在已经变化了的世界上,我们需要相应的调整我们的战略。在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固然知道春天不会太远,但是我们也同样需要去掉夏日的衣着,换上冬日的服装。我们既需要打破坚冰,也需要运用在冬日里保护自己的智慧。春播,夏耘,秋收,冬藏。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战略,不能一成不变。

二、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个世界每个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就中国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美国的对华战略发生了变化。美国已经完成了关于中国战略的讨论。这是一场官民一体的讨论。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在经济上遏制中国,军事上围堵中国。

在此之前,美国的对华战略是不同的。

1527415401152672.png

在前苏联崩溃以后,福山的“终结论”在美国盛行一时。这种观点承袭了大约60-70年代美国一些地缘战略家的思想,认为市场化经济发展会导致中国这样的国家步入西方的轨道,成为西方的仆从。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帮助中国参与国际低端分工,一方面在技术上全面围堵中国,一方面帮助中国发展低端产业,对中国开放低端市场。这种比较优势,在中国内部也得到了积极的相应。有些人主张把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1527415412704805.png

一个将被历史记住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大飞机曾被下马,损失了快速和低成本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群的历史机会,极大地延迟了中国技术和产业的进步。

西方的这种战略,显然就是想把中国经济当成美国经济的附庸,把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当成美国财政赤字的消化地,把中国经济完全纳入美元大循环和美元霸权体系中。

就中国而言,这种道路发展下去,就是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他们还设想,这种经济体系必然催生出一个同美国利益有多种利益关联的阶层,最终导致中国走西方的道路,使中国成为一个类似西方制度的、经济上依附西方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受西方控制的、为美国财政赤字提供货物的大国。

1527415422334393.png

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做出了许多努力,突破西方的技术和产业封锁,力图打破低端分工设计,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在制度上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中国的迅速进步,美国的相对衰落,美国和平演变的失败,让美国开始重新思考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美国现任总统上任以前,美国就完成了对华战略的讨论,并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是什么?就是要在军事上围堵中国,经济上遏制中国。所以,才有了奥巴马的太平洋再平衡和TPP,才有了朝鲜半岛上种种博弈,才有了《台湾旅行法》,才有了美国和印度的“探戈”,才有了美国对越南的种种“媚眼”,才有了贸易纠纷等等。

1527415258356013.png

美国现任政府在战略思路上早就厘定,但是具体采取什么方式来实施,最初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试探摸底的。美国现任总统是商人出身,在商场上身经百战,不僵化,重实效,轻虚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在乎那些他不看重的东西。他用商人的直觉来理解这个世界,比起其他人,他更能直接切入美国社会,了解美国社会的实质。

面对美国的相对衰落,特朗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民族主义冲动,想美国再次伟大。这不是一时的冲动,几十年一贯如此。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公布了第一份安全战略报告。美国战略思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竞争被当成了处理国际事务的头号任务。说得更明白一点——从这一天起,美国正式公开把中国当成了头号对手。

三、历史是季节性的

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看看这种变化。

1527415437267801.png

一个是米尔斯海默,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他有一本书叫《大国政治的悲剧》,在中国和美国都非常出名。同福山不一样,他认为,由于国家利益不同,不同国家的价值必然不同,所以即使是自由民主,这些国家之间同样会有战争,他认为,中美必然有一战。

    另一个是班农。班农不是理论家,不从理念出发,在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略家,没有大部头著作。但他却是一个激烈的民族主义者,还认为自己是工人阶层或下层的代言人。

1527415379600524.png

班农认为,所谓美国衰退是相对中国而言,避免美国衰退就是要遏制中国。他在我们十九大后,先访问中国,后到日本。在12月17日,即美国公布安全战略报告的前一天,班龙在东京发表了一个演讲,详细而具体阐述了他对“中国威胁论”的诠释。他激烈反对中国的“2025”战略产业规划,批评中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技术,批评中国的5G网络计划,批评人民币国际化等等。班农激烈批判美国精英过去的对华政策和思路,他还实际上表达了要在亚洲联合日本围堵中国的思路。班农认为,如果现在起10年内不能遏制中国,中国超越美国将是无可避免的。

班农认为美国历史是循环的。每个周期大约有70-80年。目前是美国的第四个周期。前三个周期是独立战争、内战、二战。每个周期都是季节性的,有4个季节,而第四个季节就是“冬天”。他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处在一个残酷而血腥的冲突开始的阶段”。他提出所谓“新野蛮”在威胁他们。这个新野蛮有三个方面,

(1)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其实就是指中国;

(2)世俗化的资本主义,就是指今天的金融资本主义;

(3)就是极端伊斯兰主义。

班农把“中国政府主导”当成自己的首要敌人。他认为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强大无比,将打败美国经济。他认为,美国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中国,美国将无情地衰落下去。他甚至预估中美必有一战。班农虽然退出政府,但是他的这些思路,难道不是美国挑起贸易争端的真实目标吗?

我们不必讨论历史是不是轮回的,有没有季节。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螺旋上升的。这里面大约也有一些回归的意思。班农的思想和理论,不回避美国社会的危机,直切了当切入这些危机,并且提出了完全不同于那些传统理论的解决办法和思路。这些思路建立在中下层人民对现状的极度不满基础上,是以美国社会内部的强烈张力作为动力的,有一种强大的冲动。这些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

世界变了。在历史的四季中,我们必须严肃面临的一个不再一样的季节。

四、谁的“凛冬将至?”

1527415417813211.png

美国上述种种战略性的举错,加上美联储提息缩表、资本市场高位悬空、减税、汇率、制造业回归美国、贸易纠纷、在中国周边制造热点、要求中国金融开放等等,其目的是非常明显的。只要我们研究一些美国政府官员,在种种顾虑下做出的那些讲话,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是想逼资本逃离中国。而且这个逃离是全方位的。

一是是逼迫资本逃离中国的高科技。比如给中国的高科技产品设立高关税,达到关闭美国市场的目的,让那些投资中国高科技的资本无利可图。

二是逼迫资本逃离中国的低端产业。比如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进口关税等等。

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为什么美国要求中国大幅度地、过分地开放金融。那有利于资本逃离!

在美国搞“美国第一”的时候,中国可以开放中国市场以取代美国市场吗?我们可以估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不会停留在贸易纠纷上,必然有后续动作。开放作为一种潮流,如果离开了美国这个第一大经济体,大约对很多国家不再是一种有巨大吸引力的开放。没有美国,中国能不能替代美国的角色,为开放的世界提供足够巨大的市场?现阶段不太可能,也不能这样考虑。

1527415476120099.png

第一,人民币还没有取代美元。

第二,中国的创新能力同美国还差别很大。现阶段,中国无法像美国一样通过印人民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货物,也无法像美国一样通过出售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

所以,如果中国计划以自己的市场开放取代美国的市场,首先是容量其实不够;其次可能导致国际收支迅速恶化,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的产业将受到严重打击,出现大规模的失业等等。

而且,我们还要考虑到,美国也可能选择不对中国开放市场,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在市场开放竞争上,美国是有优势的,因为美元就是硬通货,而我们连基础货币发行权都还没有。这些风险我们都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管控经济风险。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周边的那些国家,在经济上可能想搭中国便车,但在安全上却实实在在地依赖美国。国家的安全利益永远高于短暂的经济利益。西方学界对此有许多论述。这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经济风险之一。中国经济在很大的程度上两头在外,对国际环境的依存度比美国高,外部风险的影响也比美国高。

在变化了的世界格局下,这种外部风险可能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必须考虑的。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经济发展和复兴,建立在一个没有动荡的世界的假设上。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时候,可能还需要考虑,在低概率事件发生的时候(比如战争或外部经济关系的动荡),我们是不是还是有能力实现小康和现代化。这样的发展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1527415511569826.png

中国需要有全盘考虑。今天,贸易战不仅是贸易战争,更是国家兴衰命运之战,是全盘战略布局的比拼。中国非常成功地管理了许多热点挑战,比如印度、朝鲜等等。我们相信中国会在全盘战略考量的基础上,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会有效管控在目前这种世界格局下金融开放必将带来的巨大风险,拒绝美国在金融开放上的过分和无理的要求,因为,金融,从来都是地缘政治的工具。

1527415537649185.png

2010年,班农编导了一部纪录片《历史是季节的,凛冬将至》。班农讲的是美国的凛冬。而美国精英希望把凛冽的冬天,漫天的大雪,送给别的国家。



                                 
                           1527405801205991.png                  深层参考
1527405811342122.png                  



李若谷:选择一条什么样道路,更符合中国未来?                 
【研究员】:
美国认为我们的发展方向与美国的期望不符,认为我国是有意用军事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认为我们所确定的建立世界一流的军队的目标与中国的防务需求不符,指责我们试图建立与美国同样的全球军事存在;美国认为,它的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竞争,因为中国的政府和国家强力介入市场,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WTO的原则,他们特别对“中国制造2025”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政府主导,不是市场主导。

                                 

1527405791327434.png

李若谷(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行长):我的工作部门不是使馆、外交部,商务部,也不是外办,对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的接触相对来说了解较少。不过我最近主持召开了一次中美关系研讨会,我的发言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

美方大概来了十多个专家,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顶尖的人物,其中包括前任驻华大使芮效俭先生,还有基辛格研究所成员、佩特森和美国商会的代表等等。中方有与会的学者有二十多个,一共加起来四十多人。

1527405828772413.png

我们获得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美关系不会沿着过去40年所走过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即使是美国的知华派、友华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点,美国国内无论什么党派,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无论什么阶层,是白领还是蓝领,他们都主张对华采取强硬的态度,尽管他们的目的并不相同;

第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这两个文件我从头到尾仔细看过英文原版。它是美国政府、国会及民间各个方面整体对华态度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专家现在已经不愿意站出来为中美关系说话了;

第四,美国认为我们的发展方向与美国的期望不符,认为我国是有意用军事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认为我们所确定的建立世界一流的军队的目标与中国的防务需求不符,指责我们试图建立与美国同样的全球军事存在;

第五,在意识形态上,美国过去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不会挑战美国的意识形态,但是现在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回到过去的模式上去了;

第六,在经贸问题上,美国认为中国故意拖延不解决美国的有关关切,口惠而实不至,所以华盛顿现在弥漫着对华失望情绪,逐渐失去了耐心的态度;

1527143816439595.png

第七,美国认为,它的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竞争,因为中国的政府和国家强力介入市场,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WTO的原则,他们特别对“中国制造2025”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政府主导,不是市场主导。

第八,美国的“一中”政策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内部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台湾旅行法》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反映。这说明美国国会和特朗普政府对“一中政策”的理解已经降到了原来的最低点。

第九,美国虽然没有说要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但是如何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创建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体制,这是个难题。

我们现在有不少报纸、新闻评论、专家学者都把当前的中美贸易争端,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贸易问题或者是赤字问题,我认为这是个严重的误解。中美这次争端完全是关于中国发展方向的争议。

美国认为中国的发展方向不符合美国的期望值,还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倒退。美国过去40年容忍了贸易不平衡,现在它认为中国和美国渐行渐远,无法再容忍了;他们对中国的这种“非市场经济的竞争”表示了不满,认为中国现在做的一切需要取代美国的位置。

1527143826868684.png

如果中国不能按照美国的期望值进行市场化的竞争,美国就要和中国在经贸上脱钩。脱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美国有可能重返TPP,同时和欧洲搞TIPP,然后架空WTO。

因为中国不是TPP、TIPP的一份子,这就等于美国重新建一个世界经济贸易的规则和体系。我们过去几十年所做的融入世界贸易的努力,可能要付之东流了。

去年年底,美国正式向世贸组织(WTO)提交文件反对赋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之后,中美商贸谈判陷入僵局。

我们目前并不具备另立一个市场和美国相抗衡的能力。我们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包括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17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等等,有可能会大幅度回落。

如果我们每年260亿的芯片进口、200多亿的石油进口等等被美国“脱钩”的话,会出现很多问题。

因为这个市场还是美国和西方主导的。我们将来面对的恐怕不光是美国,而且还有整个西方市场。

有的人也许会说,西方也不是铁板一块的,我们可以争取一部分国家。西方到底是不是铁板一块,这有待观察。

从美国、日本、欧洲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样一个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他们实际上态度是一致的。在解释中国为什么不是市场经济方面,欧盟有400多页的文件,美国的“301政策”有200多页的文件,加起来有700页左右。

当然,即使出现这种状况,我觉得也不必过分担忧和可怕。美国不是曾经封锁了中国22年吗? 1927年红军上了井冈山,毛主席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应红旗还可以打多久的质疑。后来被迫长征,后来也走到了延安,并且建立了根据地。

后来蒋介石封锁延安,我们又搞了大生产和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中国不会被它整垮,也不会被封锁死、我觉得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不怕这些困难的。关键我们现在是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更符合中国发展的需要和未来。



                        

中国经济如何稳中求进与稳中防变?                 
【研究员】:
经过后危机时期多年下行调整后,2016-17年中国经济增速止跌企稳并小幅回升,今年前几个月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显示中国宏观经济具有基本面优势条件与增长韧性。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增长内在潜力有序释放仍受到体制机制不完善因素制约,国际经贸与金融环境存在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巩固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走势并推动形成内生增长新景气局面仍面临不少困难。在肯定宏观经济积极向好条件同时,也需适当关注稳中酿变因素并防范可能出现稳中生变局面。

                                 

经过后危机时期多年下行调整后,2016-17年中国经济增速止跌企稳并小幅回升,今年前几个月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显示中国宏观经济具有基本面优势条件与增长韧性。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增长内在潜力有序释放仍受到体制机制不完善因素制约,国际经贸与金融环境存在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巩固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走势并推动形成内生增长新景气局面仍面临不少困难。在肯定宏观经济积极向好条件同时,也需适当关注稳中酿变因素并防范可能出现稳中生变局面。

1527143837147529.png

经济走势稳中有进

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从上年3.2%上升到3.8%,达到2011年以来最高增速,年度0.6个百分点提升是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最大年度增速提升。去年全球经济增长又一亮点,是出现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同步增长回升的形势:去年发达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速从2016年1.5%上升到2.3%,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从4.4%上升到4.8%。

2016年中国内需较快增长推动宏观经济止跌企稳,并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明显贡献。去年全球经济同步增长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速出现2010年以来第一次显著回升,实际GDP增速2016年6.7%提升到2017年6.9%。今年1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6.8%较快增速,消费物价和工业物价指数分别维持在2.1%和3.1%比较平稳水平,宏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良好走势。

中国经济近来呈现企稳向好形势得益于多方面因素。首先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较快增长,2012-2016年间中国居民消费平均实际增速约为8.0%上下,小组高于同期GDP实际年均增速。同期零售实际增速约为10%,比GDP实际平均增速高出近3个百分点。去年消费占总需求比例有所回落,未来消费相对贡献作用变动需要关注,不过总起来看消费比较稳健增长在本轮经济下行调整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增长作用。

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经过多年下行调整后出现止跌企稳与温和回升走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从2016年上半年低谷5%上下回升到近来10%上下,考虑投资品价格指数变化的投资实际增速从一度为负值回升到最近5%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速从早先两位数逐步回落到2015年底和2016年初不到6%,近两年逐步回升到6%和7%之间。在重工业及相关部门中,发电、煤炭、货运量近年企稳回升。新兴产业较快增长显示增长动能结构积极变化。如近两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20%-30%上下高速增长,集成电路产量增速在20%上下,工业机器人利用爆发期产量增速达到40%-50%上下。

再次是外贸出口经过2015年后近两年罕见下行调整后,随着外部环境改善从去年开始较快回升。2018年2月出口规模2409亿美元,超过2015年2月历史最高值2355亿美元。2016年工业利润由负转正比上年增长8.5%,2017年增长21%,是2012年以来最高一年。近期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走势,显示中国经济基本面优势条件和面对深度调整冲击的增长韧性。

1527143806101417.png

近年宏观政策特点

十八大以来中国决策层改进创新宏观调控政策,对宏观经济近来出现企稳向好形势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同于比较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采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宏观经济,对近年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政策需从较多维度观察理解。

首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政策。2015年底以来中国最高决策层提出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各个方面经济政策的主线。近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重要内容取向,是通过结构性调控和改革手段化解经济深度调整期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素,客观具有宏观调控政策含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内容涵盖“三去一降一补”,即减少过剩产能、减少过量库存、减少过高杠杆、降税减费、补齐供求短板等等。例如去产能政策实施结果,使得2013-17年累计退出钢铁产能1.7亿多吨、煤炭产能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110多万人。

其次是金融监管政策。观察近年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方针定位与实施内容关系,需结合同期金融政策具体内容指向才能得到较好理解。近年金融政策包含多重目标,除了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改进金融体系结构,还有一个重要目标是防范化解早先经济扩张刺激时期遗留以及近年新生的金融风险以维护金融稳定。为此政府有关部门持续控制“表外融资和企业债”与“理财产品”等第一代影子银行业务,使二者同比增速分别回落到约6%和零增长。近来对2014-15年较快扩张的“资管”与“同业”等第二代影子银行业务年加大政策监管力度,有效遏制住其快速扩张势头。

再次是稳健货币政策。针对外汇储备停止趋势性增长派生的货币政策环境阶段性变化,央行创新采用“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政策工具实施基础货币投放,同时利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多次降息降准,力求兼顾为经济运行保持充足流动性与降低宏观杠杆率以控制金融风险的多重目标。2012年4月到2015年11月六次降息,一年期贷款利率从6.25%下降到4.35%,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从3.5%下调到1.5%。2011年12月到2016年4月七次降准,大型机构法定存准率从21.5%调到17%,中小机构从19.5%到15%。

在上述货币金融政策作用下,中国社会融资总额增速在退出四万亿刺激政策后趋势性下降,近年保持在13%上下水平,但是今年1季度降到接近10%低位水平。社会融资增量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突出表现为银行信贷所占比例较大幅度回升,从2011-2013年51%-57%上升到过去两年70%以上,今年1季度该指标值达到81%,与此同时各类影子银行业务所占比例不同程度下降。广义货币M2和信贷增速近年大体保持在12%-15%,但是去年以来广义货币增速显著下降,伴随用3个月Shibor利率衡量的短期流动性趋紧。在这一背景下,央行决定4月25日再次降低存准率,大型机构和中小机构法定存准率分别降到16%和14%。

最后是积极财政政策,在近年深度调整期对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预算内赤字从5000多亿元增长到近年2万多亿元,财政赤字GDP比例从2011年1.13%上升到2017年3%。2018年中央预算内财政赤字规模不变,赤字率下降,体现边际降低赤字相对规模政策意向。积极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结合的另一重要内容,是2015年“国务院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置换14.34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2015-2017年发行10.9万亿元置换债券与约4万亿元地方新债,兼具化解金融风险与积极财政政策双重效果。

1527143909943808.png

仍未走出调整阶段

中国经济增速从2007年14.2%新世纪峰值回落已有十余年,自2010年达到后危机时期10.6%峰值进入增速减缓期也已有七年,虽然2016和2017年经济增速止跌企稳与小幅回升,然而经济运行仍未根本摆脱减速下行压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走势并推动经济走出下行调整阶段,都还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和困难。

受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制约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经验数据显示,资本形成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是后危机时期整体经济增速减缓的关键变量。虽然近年市场驱动的投资减速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某些部门产能过剩调整周期性因素影响等等,民间投资不振与一些体制政策不完善因素制约投资增长有关。例如行政垄断供地体制不利于房地产投资,控制大城市增长政策取向对投资客观上产生抑制作用,某些部门准入和投资管制政策抑制投资,针对民营企业投资设置的行业壁垒仍未消除不利于释放有效投资潜力。

从增长结构看存在不利于经济保持企稳回升势头的因素。如去年净出口外需回升对经济增长贡献了0.6个百分点,考虑2016年外需减少拖累经济增长约0.4个百分点,2017年外需增长对总需求增长相对贡献了1个百分点,与库存投资一起对去年经济温和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外需增长条件虽然比2015-2016年显著改善,但是难以继续以2017年类似力度助推经济增长。

又如居民消费在本轮调整期整体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落时保持相对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经济增长多年仍未能走出调整阶段,早先助推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阶段性积极变量作用逐步递减,2017年出现消费增长略微不及总需求增长情况。农民工年度增量从高峰时1000多万人下降到近年300-400万,城镇新增就业虽然不断创新高,但是净增就业从1365万人下降到约1000万人。

近年金融系统风险聚集状态未能根本扭转背后有多方面因素,如周期与结构调整通过水落石出效应导致银行坏账和违约增加,又如互联网带来提升效率技术手段同时给庞兹骗术渗透力扩大提供技术手段,个别典型案例显示体制不完善环境下权钱交易导致风险,还有在深层改革滞后与金融抑制背景下市场内生出所谓“金融创新”冲动不断扩张到新领域形成新风险聚集点。在经济未能根本走出增速减缓调整期环境下,如何协调防风险与稳增长目标关系也存在困难。


外部新风险因素

今年1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仍保持较快增长,然而全面观察外部经济环境也面临多方面变数。首先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可持续性存在疑问。如2010-17年美国经济保持八年复苏增长,然而具体观察其增长实现机制,依靠宏观刺激政策特别是超宽货币政策拉高资产价格,并通过居民净资产价值上升刺激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增长模式随着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如何调整存在变数。欧央行目前仍维持目前每月300亿欧元购债,结束购债后仍将维持高度宽松货币政策立场,日本央行预计到2019年4月开始财年之前不会改变超级宽松货币政策。通过超常刺激政策支持较快增长可持续性存在疑问。

其次在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冲击下,某些新兴经济体面临汇市和金融风险。美联储2015年12月17日加息退出后危机时期实施的零利率政策,此后至今六次加息把基准利率上调至1.5%-1.75%目标区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今年5月初在过去七年内第一次达到3%。美元指数从2014年下半年80上下,飙升到2017年初超过100峰值,虽去年回落到90上下,然而最近又出现上升势头。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和汇率走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基本面较为脆弱新兴经济体带来压力并形成新风险,目前阿根廷相关表现比较突出。

阿根廷经济多年受高通胀等宏观失衡问题困扰,近两年资本账户逆差大幅飙升派生比索贬值压力,过去半年前后比索对美元贬值超过三成,4月底到5月初贬值11%。为稳定形势阿根廷央行从4月27日到5月4日8天内三次加息,将基准利率由此前7.25%升至40%。5月上旬阿根廷与IMF磋商寻求援助。不仅阿根廷承压,今年以来土耳其里拉兑美元汇率已贬值超过8%,自2017年8月以来已贬值13.9%,最近发生一周内暴跌6%情况。印尼、俄罗斯、南非、印度也不同程度遭遇压力。

还有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与中美经贸摩擦风险因素。特朗普上任后调整美国对华经贸政策,今年以来接二连三制造经贸摩擦,尤其是依据301调查结果宣布将对中国500亿进口品加征关税及其引发的中方反制行动,使双边贸易战成为现实风险。5月中旬两国财经高官在华盛顿举行磋商,5月20日发布联合声明显示双方用磋商谈判解决争端取得重要进展,化解了6月份可能爆发贸易战的风险。不过中美经贸关系结构性问题难以很快消除,下一步落实两国框架性协议共识是否会节外生枝,美方是否会就301调查涉及非关税措施进一步挑起争端,仍存在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另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与其他国家也频发摩擦派生风险。


应对稳中酿变形势

中共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命题与提前实现现代化目标,标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演变。新时代中国发展目标更加多元,然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保持经济较快增长,通过内政与外交政策措施有效组合维护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保证中国成功实现提前建成现代化目标所要求的必要任务。

中国需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聚焦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尽快实施关键领域新一代深化改革议程,为巩固国民经济企稳向好并为新一轮经济内生景气增长到来创造必要条件。在促进有效投资释放增长潜力方面,要加大城市建设用地行政垄断体制改革力度,增加土地供给灵活性和价格弹性,根治房地产泡沫并促进城市化过程中住房行业稳定增长。要进一步落实产权保护政策,放松制造和服务业投资管制,扩大制造和服务业对外开放,释放非国有部门投资潜能。即便对钢铁等行业也要在严控环保标准基础上放松投资准入,让市场决定合理产能与供给增加量。

面对外部环境尤其是中美经贸与整体关系的阶段性变化,需按照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演讲要求加快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举措,在更好满足经济发展新阶段国内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需求同时,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做出更多贡献。在诸多行业实施产业政策干预,是由中国发展历史背景塑造的体制转型期经济政策重要特征之一。广泛细密的产业政策干预在不少领域取得重要积极的成就,同时也对完善国内市场经济秩序和管理外部经贸关系带来新矛盾新问题。对新时代产业政策需要在审时度势总结评估基础上,有所坚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宏观经济政策特征是因时而变与相机抉择。目前宏观经济保持企稳向好态势,为推进防治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并实现中国官方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国内外宏观经济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需在动态关注基础上适当调节有效应对。正如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宏观政策要“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同时“要推动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健康发展,及时跟进监督,消除隐患”。



                                 
                                           社会热点
                 



任志强:房地产未来还有二十年的红利期                 
【研究员】:
价格来自于需求。如果没有需求就没有价格。而未来20年中国要把城市化完成率达到70%。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城市化建设还在加剧进行。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小城市人口往大城市迁移,弱城市人口往强城市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快速流动还有20年。流动产生需求,需求产生价值。但流动的同时也会让市场分化,城市分化。分化后,强的城市会一直需求叠加,弱的城市需求减退,直至衰亡。所以,中国未来的房价会一直涨,且还会存在大涨小跌的规律。

                                 

1527402886454827.png

5月18日,任志强作为温州房地产行业协会六届一次会员大会的嘉宾,以“房地产发展趋势”作主题演讲,时长达1个小时。针对房地产的长效机制,房产税、房价未来的趋势等热点话题做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未来20年中国要把城市化完成率达到70%,房地产未来还有二十年的红利期。以下为全文:

01

房地产未来还有二十年的红利期

价格来自于需求。如果没有需求就没有价格。而未来20年中国要把城市化完成率达到70%。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城市化建设还在加剧进行。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小城市人口往大城市迁移,弱城市人口往强城市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快速流动还有20年。

流动产生需求,需求产生价值。但流动的同时也会让市场分化,城市分化。分化后,强的城市会一直需求叠加,弱的城市需求减退,直至衰亡。

所以,中国未来的房价会一直涨,且还会存在大涨小跌的规律。但是弱的城市一定不会涨,需求没了还怎么涨?如果涨也是通货膨胀的字面意思,例如20年后小县城工资都2万出头了,房价6万有何不可?

但是,作为买房的人一定要踩到这条大涨小跌曲线的谷底,这也就是房产半投资属性的重要之处。因为一个涨幅透支的可能就是你10多年的努力。

1527402897440834.png

02

房产税出台:也就是他们吹吹吧

今年我们两会期间有一个财政部的副部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记者说我们能不能像国外的私有土地那样收取房产税,这个副部长告诉他,中国从来没有收过这样的房产税。我觉得这个副部长是不太懂,没看过中国的税法,他不知道1951年的时候,1949年的时候我们是房产税是房产税,地税是地税,1951年的时候把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了,叫做房地产税,那个时候土地和国际一样是私有产权的。

如果我们的财政部长在回答人民代表提问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国家发生的历史,我想他一定是搞错了,这个副部长,如果我是总理一定把他撤了。1951年以后为什么不收了?因为公私合营以后没有私人房屋了,全都是公家的了。因此,房产税没人收了,没法收了,收谁的?收不了了,所以他就取消了。取消以后变成了什么?就变成了工商税,变成了城市维护事业税,附加税,土地使用金,土地出让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等。现在我们列出来七八个税种,都是属于房产这个范围之内。

因为凡是收了房产税的,都不能收其这类的税,房产税你都收了,不就是改善环境吗?维护城市的,你还能收绿化税吗?类似的情况很多。现在的情况下,2011年的时候楼继伟当财政部副部长提出建立物业税的时候,或者是我们房产税初期的时候就提出,要减去相应的税费。但是现在后头这句话都被人抹了,他们总想在不减现有税的情况下加税,这是不可能的,老百姓一定会造反。

但是如果减了一些税,再征,能不能解决现在的土地财政问题?解决不了。不懂行的人以为,房产税还能替代土地出让金、财政问题解决不了,土地出让金70年的一次性支付相当于永久性的土地费,它是复利计算的。可是你要把它分成70年收,政府兜里一下子就没钱了,所以替代不了地方税。

回答记者问的时候,他提出通过房产税来调紧税负公平问题,如果要现在收房产税,税负是极不公平的。

第一,现有的房产税已经很重了,所以你要先取消再收才合理,否则就是税上加税。

第二,原有房屋的价格构成是不一样的,有的交了土地出让金,有的没交土地出让金,我们的商品房占总房量的多少呢?30%多。也就是说70%多的房子,60%多的房子,接近70%的房子是没有交土地出让金的房子,你能一并收税吗?你要一并收税的话,可能就会出现很多麻烦。

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交了大市政费,基础设施费,什么什么一大堆,有的没交。有的房改房是交了土地出让金的房子,商品房改成了房改房,有的不是,是原来分配的住房改房。这里头的构成矛盾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房改文件1997年23号文件,朱镕基当时出台的房改文件里头有一句话,叫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那今天你要统一收税,人家说了,文件上写着,我老板得老办法,你怎么能按新人新办法解决呢?所以统一实行这种房产税,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老问,房产税出台,房地产税出台了,也就是他们吹吹吧。

03

现在是买房的大好时机吗?

我们看到1月份的时候,施工面积是负的。今年一季度涨了多少呢?涨了7.9。今年的一季度是全国平均房价历史上涨幅最高的一年。

利用70个大中城市或者100个城市的指数,看来房价是跌了。跌到哪了呢?跌到政府的手上了,因为政府把销售价格给你限制了,所以表面上看是跌了。从有房地产以来,历史上的一个季度计算,今年一季度是房价涨幅最高的一个季度。

1527402855195297.png

哪些地方的房子万万不能买?

分地区看,我们看看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他们的投资增长百分之2.9、1.3,也就说明了这些地区已经没有了增长能力。东部和中部地区还维持一个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棚改,三四线城市主要的力量在这两个投资领域,所以这个支撑效果还是有的。

买哪些地方的房子房价会涨?

大家都说,出台政策以后很多人担心房价是不是会跌了,我个人觉得,越出政策的地儿,越证明房价要涨。不涨他出政策干吗?他傻呀?很多人都问我,到哪买房子?我说你真傻,政府告诉你到哪买房子了,他在那儿使劲压着,就告诉你到那儿买房子,不压着不就涨了吗?涨了才压着,是吧?如果那个葫芦扔在水缸里头,你不按着不就往上走吗?你按着才往下走。现在按着,葫芦下去,水上来了。你想想,葫芦按下去了,水缸里的水是不是往上走?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问吗?政府告诉你到哪买房子,你就到哪去。

所以各种政策加码的时候,就形成了很多地区出现了一二手房价倒挂。倒挂是什么意思?二手房卖6万块钱,政府给你批的一手房卖5万块钱。这说明什么?说明政府告诉你,赶紧炒房。你买了就有1万块钱的差价,那你还不去炒。

04

任志强:扩大投资,加大商品房供应

虽然房价上升,销售金额增长,但开发商的钱越来越少,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销售的钱都用来还债了。去年开发商的境外融资,达到388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就高达196亿美元,主要是因为国内没机会,融资困难,开发商兜里的钱不够了。因此也就就没钱去扩大投资和买地,而如果开发商投资持续下降的话,对中国GDP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季度GDP是6.8,未来下降的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影响经济下行。

重点城市人口流入加快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城市的城市化率,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很多城市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出台了很多补贴政策,西安吸引人才60万,武汉37万,长沙20多万,郑州也是30多万,总之利用吸引人才造成的人口大量向这些二线城市集中的速度非常快,一年你要增加30万人,你给他多少补贴,他也得有房子,没房子总不行吧?所以这个城市人口变化的规律是不可打破的。

改善市场需求强劲

第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很慢,农村的居民住房问题没有解决,这一部分改善需求非常大。

第二,老龄化。年轻人结婚生孩子是刚性需求,老年人是有房子,但是得改善。北京,上海大概70%的房子是没有电梯的,老人爬不动,要改善。

第三点,全国大概90%以上的楼没有热水,70%以上的没有卫生间。所以改善性需求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大的。

还有一个就是独居需求,到现在为止大概有7000多万独居,我们估计五年以后,达到2亿户,其中一部分是孤寡老人的独居,另外一部分是年轻人。

另外很多一个群体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流动性,也有第二套改善房的需求。

就我们国家目前的实际房屋总量来看,是严重不足的。

1527412662579625.png

05

任志强:用市场化手段解决住房问题

房子是住的,但不一定是产权人住的。租赁性住房就是告诉你不是产权人去住,如果都是产权人的话,哪还有什么租赁房?所以租赁房一定不是产权人住。

房子不管是不是用来住的,都得有人先盖。

目前住房库存量不断下降,一部分城市已经出现几万人购买一个盘的情况,摇号率低于1%,造成市场恐慌性远远超过房价上涨的压力,当媒体一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但是忽略其它功能,危险更甚。

空置税解决租赁住房问题

在不改变现有双轨制的一些条件下,我个人觉得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问题是最好的,不限制个人买房子,而是鼓励大家买房子。你买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第六套都行,买的越多越好。

但是我要加你一个空置税,空置税的概念就是让你的房屋或土地不形成浪费,炒房的概念就是它是空着,所以他的房子里有人住,有人住你不就达到了房子是用来住的目的了吗?德国就是这样,通过出租减税,补贴租户形式来达到目的。

那么长租行不行?一定是租金大幅度提高,只能让有钱人去居住,真正的社会保障是保障贫困家庭的居住权利,而不是财产权利。

06

长效机制很难建立

如果要用长效机制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那么就要解决的是土地制度问题,户籍制度问题。那么矛盾就在于,我们的短期政策不利于长期机制的建立,你没法解决土地制度问题,也没法解决户籍制度问题。

他们的矛盾在哪?我们今年出台了一号文件,农民的土地承包再增加30年,很多人就欢呼,真好,农民又可以多用土地30年了。但是很多农民在发愁,因为你只给我30年,我是不能修长期的基础设施的,因为我修这些基础设施,可能要用40年、50年,你只给我30年,我怎么敢修呢?

中国严格说起来是没有私有产权制的,因为我们没有土地的私有化。你们现在都是有钱人,但是你们都叫浮财,你们自己想想,你们能生根落地吗?过两年把你的房子收了,都是浮财。

只有土地变成私有制的时候,我们才能谈得上中国的长期的住房制度和农民与城市人口利益相一致的制度,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否则,如果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很难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你仍然是城里人只解决城里的住房,然后农村人进住房的时候,你就左卡右卡,反正不让他进来,然后他的孩子也不能上学,也不能享受医疗保障等等。

我们的十九大提出,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首先得形成共同体,如果中国人连共同体都没有,你怎么能实现世界人的共同体?所以十九大已经提出了很多很多重要的,非常好的报告,但是问题在于哪呢?问题在于,我们的地方政策没有跟上十九大报告,造成了房地产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历史上凡是单一政策试图解决单一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适得其反。

07

温州发展的痛点和难点

1527412673200162.png

温州的房价图

温州是最早开始炒房的地区之一,2011年从房价最高峰快速下幅,温州楼市最近又有所抬头,可能和棚户区(大拆大建)改造密切相关。

温州大部分有钱人都外迁了,财富也被带走了,如果温州人把钱拿到其它城市去炒房,把财富再转移到温州建设,这样温州就会越来越好。

但温州不像北京,北京的人口和财富是向内进入的,温州不具备让大量外地持有财富的人聚集发展的条件。



                        

任志强再谈楼市:现在是“抄底”好时机                 
【研究员】:
去年开发商从境外的融资,388亿美元,今年一季度193亿美元,国内融资很困难,就跑到国外融资。今年一季度,开发商境外的融资已经达到了去年的50%。前年是多少?2015年境外融资只有140亿美元,也就是说今年一季度以前,比2016年全年在境外融资的钱还多。主要是因为国内没机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开发商兜里的钱不够了。

                                 

一季度房价暴涨

我们可以看到1月份的时候,施工面积是负的。今年一季度涨了多少呢?涨了7.9。今年的一季度是全国平均房价历史上涨幅最高的一年。

利用70个大中城市或者100个城市的指数,看来房价是跌了。跌到哪了呢?跌到政府的手上了,因为政府把销售价格给你限制了,所以表面上看是跌了。从有房地产以来,历史上的一个季度计算,今年一季度是房价涨幅最高的一个季度。

现在是"抄底"机会

我们看到,销售增长了百分之十几的销售额,为什么没钱呢?他们公司基本上是没钱的,这个投资增速是2008年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比2008年还惨,开发商基本上兜里就没钱了。

为什么我们倪总请大家来开这个会?就是这个基金有了一个最好的机会,可以便宜收购。因为开发商兜里没钱了,开发商要有很多钱的话要基金干吗?去年开发商从境外的融资,388亿美元,今年一季度193亿美元,国内融资很困难,就跑到国外融资。

所以今年一季度,开发商境外的融资已经达到了去年的50%。前年是多少?2015年境外融资只有140亿美元,也就是说今年一季度以前,比2016年全年在境外融资的钱还多。主要是因为国内没机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开发商兜里的钱不够了。

所以最开始我说,投资会持续下降,就是因为没钱了,如果还保持百分之十几的高位资金增长的话,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看来要想维持一个高速的增长,已经有困难了。

1527412683585121.png

东北、西部地区不能碰

分地区看,我们看看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他们的投资增长百分之2.9、1.3,也就说明了这些地区已经没有了增长能力。东部和中部地区还维持一个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棚改,三四线城市主要的力量在这两个投资领域,所以这个支撑效果还是有的。

但是中部、西部的销售是什么呢?销售是高速增长,西部和东北地区。前面我们看到投资是负的,或者基本上是不增长的,可是从销售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快速地区是负增长销售,负的7.3,中部地区还维持14,西部12,去年前年的高杠杆,导致相当一部分回收的资金没有进入到开发商的资金盘子里,而是跑到了银行的兜里面。现在差别不大。

70家上市公司拍卖股票

今年一季度我们可以看一些数据,融资下降了1.33万亿,下降了20%,企业贷款下降了15.8,委托贷款下降了50%,信托贷款下降了9%,融资下降了80%,所以到3月份为止,企业存款下降了1.21万亿,和去年年底相比。一个季度少1万个亿,开发商手里的钱很紧。

更严重的是,现在有7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抵押贷款开始进行司法拍卖了,也就是说这70家公司的现金流已经不行了。上市公司一共2000多家,70家公司开始拍卖股票,还银行债,信用是非常严重的不足。

有人说,4月25日开始降息,银行准备降准,这是个信号,但是这个信号会到什么时候不知道。到目前为止,1.3万亿里头有9000亿是银行间进行内部调整的钱,对社会只有4000亿,但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而且命令禁止流向房地产。别人家娶媳妇你看着高兴就行了,那不是你家娶媳妇儿,所以这个差距是很大的。

调控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另外一个实际问题,比如产品与价格,我们现在看到市场上的调控政策基本上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开发商没盖好房子,你只能盖破房子,越破越好。这个破房子破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上边有一些一期的房子卖的很好,又有空气净化器,又是高级的电梯,又是高级的门窗,二期的价格比一期的还低,于是大家把空调都撤了,把电梯换成最破的电梯,把外墙的瓷砖给弄没了。

总之,以后可能得盖破房子,不能盖好房子,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所以,产品与价格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想盖绿色产品,我们想盖环保产品,你不让卖高价,怎么办?

很多企业在扩大规模,但是扩大规模和利润之间产生矛盾,因为你想扩大规模很容易,有钱就行,但是不让你卖高价,你的利润差越来越减少。我们可以看看领头的这些企业,实际上整体销售价格很低。比如说碧桂园,去年比前年的低,就是只能卖破房子,卖低价,扩大规模,但是利润达不到那么高。所以规模和利润之间的矛盾,这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

只租不售诞生"灰色空间"

另外一个,土地招标的时候,好多加入固定性住房了,你投标还是不投标?要是投标了房子只能租不能卖,坏了。前天开会我问一个人,你的房子租出去没有?他摇摇头,没有。

他是一个月1.5万,一次性交180万,十年的租金,在北京的一个很远的地方,那也就是平均一个月2万块钱的租金,90平米以下的房子。我觉得固定性住房以后给腐败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儿,过去腐败都是送房子,然后这个房子改名就可以了。名字不是你的,法院没法判你的房屋。

我们在海南已经发现有几十位部长级的享受了30年的租赁权,我也搞不清楚他们是自己花钱的还是别人给的房。反正这种长租房,创造了一个新的机会,我也不知道法院会怎么判。再一个,给开发商的压力就是,这个租金可能是难得取得回报。

用市场化手段提供住房

房子不管是不是用来住的,都得有人先盖。但是我们看一看北京,看看很多大城市,都建公租房,建共同产权房和其他的房子,把商业房的比例降到很低很低,或者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商品房用地,北京可能连四分之一都不到,这个市场是要还是不要?挺麻烦。

最重要的是,这个房子是住的,但是不一定是产权人住的。什么意思呢?你要想限制租赁性住房,租赁性住房就是告诉你不是产权人去租,如果都是产权人的话,哪还有什么租赁房?我自己租不就完了?所以租赁房一定不是产权人住。

这里就出了一个麻烦,不是我们要宣传,而我们实际造成的结果就市场最需要你建房,至少你得把房子建出来,你再说是用来租的还是用住的。

我们刚才叫什么总我也不知道,讲的氪空间。这个氪空间什么意思呢?他就说大企业都得租我的办公室,都得有流动,那我们人租房子是不是也得有流动呢?他们这个氪空间解决的是临时办公和流动性办公问题。我就想到一个问题,临时办公和流动性办公的这些人是不是也是流动性住呢?

比如说媒体人,比如说演员,比如说地产商,他总得来回跑,来回跑的时候他是不是也得有一套房子呢?这套房子不管是他自己买的还是什么的,如果一个项目干六七年,他是在这买一套房子六七年以后再把它卖了好,还是我租个六七年什么也没剩下好?非常简单的事儿。但是他买了六七年以后,卖了,你一定说是炒房了,就和刚才的流动空间是一个道理,你那个流动空间就是炒空间,这个逻辑是一样的。

越出政策的地方房价越涨

我们的媒体在所有的宣传活动中把这个意思都搞错了,政策陷入了一动悖论,这种悖论是非常严重的悖论。大家都说,出台政策以后很多人担心房价是不是会跌了,我个人觉得,越出政策的地儿,越证明房价要涨。不涨他出政策干吗?他傻呀?

在座的这些人,我开倪总召开的会,每次都问我,到哪买房子?我说你真傻,政府告诉你到哪买房子了,他在那儿使劲压着,就告诉你到那儿买房子,不压着不就涨了吗?涨了才压着,是吧?如果那个葫芦扔在水缸里头,你不按着不就往上走吗?你按着才往下走。现在按着,葫芦下去,水上来了。你想想,葫芦按下去了,水缸里的水是不是往上走?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问吗?政府告诉你到哪买房子,你就到哪去。

为什么?因为我们出台的这些政策造成了供给面的扭曲,就像我说的,北京为了这个那个,一大堆,保障房,租赁房,共有产权房,最后把商品房的用地弄没了。弄没了房子怎么会不涨价呢?没供应了,你看的是下来了,过两年怎么办?总得有人想结婚生孩子吧?怎么办呢?所以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供给面在扭曲

价格是来自于什么?来自于需求。如果没有需求就没有价格。有人说地价涨了房价就得涨,正确的分析应该叫做,地价是房价的地板价,就是最低价格了。我把地价加上一个建安,税费,各种成本加进去以后,这是我卖得不赔钱的价,叫地板价。

天花板价在哪?天花板价在顾客身上,一个人买,可能加点利润就算了,10个人买我就得往上加价,这个价叫天花板价。现在这个天花板价让政府按住了,政府把天花板价打破了,打到地板上去了。如果政府把天花板价打到地板上,这个供给面不就扭曲了吗?

所以形成的结果是,房价继续上涨的压力加大,越来越大。因此,用这种政策导致的结果,我们有五次大型调控,每次调控之后房价都是上涨的,没有一次是下跌的,原因就是它把供给面扭曲了。当供给面扭曲的时候,跟不上以后,下一次你一旦放开就很麻烦。所以,人家不准让我说涨价,我也没说涨价,我说政府可能要求我们涨价,不是我说的。

所以各种政策加码的时候,就形成了很多地区出现了一二受房价倒挂。倒挂是什么意思?二手房卖6万块钱,政府给你批的一手房卖5万块钱。这说明什么?说明政府告诉你,赶紧炒房。你买了就有1万块钱的差价,那你还不去炒。

政策变相鼓励"炒房"

所以政府的政策说悖论,就是因为他在鼓励大家炒房,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如果是开发商自己定价,那就是说我怎么也得新房子比旧房子贵点吧?不贵太多也得比二手房的价格高点吧?反正这两个里头有一个傻不是政府傻就是开发商傻,你怎么比二手房卖的还低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最大的问题在哪呢?最大的问题在于,十九大明明告诉我们市场决定价格,那政府决定价格不是违反十九大规定吗?你们看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里头,是不是说市场决定价格、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我们得按十九大办。所以你一旦按十九大办的时候,政府这几条可能就有问题了。

比如说为什么要摇号?摇号就是供不应求,100套房子有3个人买用摇号吗?摇不摇都摇到你头上了。上海前两天摇了好几个号,我一看,一个公司买了170套房子,他组织一大堆公司人员在那儿填窟窿,摇号,占名额。这说明什么?说明是政府在帮你。

我们最近最高院、最高检察院、国务院连续发了好几个文章,叫做保护产权,保护私有产权,保护什么,保护企业家,说了一大堆。这个房子是开发商建的还是政府建的?要是开发商建的就是开发商的产权,产权上没写着政府,你为什么要政府摇号?你不是侵犯产权吗?那你这个违反了国务院的规定,也违反了政府最高院、最高检察院的规定。

"离婚"买房破坏了社会道德

我就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反正弄的政府管摇号,开发商还不能摇号,我想不懂,所以它是一个悖论,它离市场经济越来越远,计划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顾客是上帝,我们得尊重上帝。现在老不尊重上帝,老让大家离婚,这有问题。

为什么离婚?当然政策导致离婚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有些人家里的孩子,他们工资不够高,申请贷款没资格,工资太低了,都是父母出钱,申请贷款都是以父母的名义,所以变成两套房了。但是父母没资格就得离婚,不离婚买不了。再一个就是,一离婚就省了20万,要是300万的贷款就省了60万,100万就是20万的利率。

所以利率高低,首付高低,对离婚不离婚影响很大,因此选择离婚的人越来越多。一般的情况下,全年我们大概333万离婚,政策覆盖率还平均在580万左右,每年离婚的大概多了200万,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这破坏的是什么?破坏的是道德。市场经济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契约精神,讲道德。

越是破坏市场,把社会道德全都破坏了。有的假离婚变成真离婚了,打官司。社会道德被破坏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这个首套房的利率上升,我们到底房子是住的还是炒的?我觉得银行认为他是炒的,否则你不能让首套房的利率降低吗?首套房你不能说他是炒房子吧?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这就是出现了很多很多问题,造成了结果很不好。结果不好到哪了呢?我最近去了很多地区,地方官员都问我,怎么想办法和中央政府政策博弈?我说你们怎么都这么想?

我们看看最早,比较早的大家听的,90、70,这个调控政策针对谁的呢?针对开发商的。所以开发商和政府斗争,把90、70的户型改来改去,然后把户型,厕所、卫生间的空间,阳台都调来调去,就是要躲90、70的政策。还有的是加层高,变成一个小二层,偷面积,这是开发商和政府的政策斗争。第二步就变成老百姓离婚了,那就是消费者开始跟政策进行斗争。

现在就是地方政府开始跟政府进行斗争。地方政府本来是市场监管者,监管者现在有一个问题了,我问几个房管局局长,那天我去干什么了,房管局局长陪我吃了三顿饭,就是要问一大堆问题,拿着小本子使劲记,一个重要的就是我的第一任务是不能让市长和书记被请去谈话。因为房价涨到一定程度以后,市长书记被约谈官儿就当不成了,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地方政府就得跟政策做斗争,所以他们就想个办法,把市里的房价和县里的房价结合起来。先是远郊区,远郊区不行就把周边市管县的价格全合进来。所以我们看这个房价,涨不和涨,那个数字已经不是一个真实数字了。全国平均房价涨了,那和70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一个小破干州惨的不行。

为什么?它被列在70个城市范围之内了,周围400公里没有第二个城市,其实它很穷,但是没办法。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呢?开发商、消费者和地方政府三方联合起来和中央博弈。要是不博弈,地方政府地卖不出去,你要硬压着开发商,地卖不出去了。所以,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楼市如何走取决于特朗普

这些政策出台,我们认为变成悖论就是现在是一个难题,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这些政策能够取消?什么时候这个政策能够解封?前两天开会有一个老总告诉我,最好就得看看我们特朗普先生给我们帮多大的忙。特朗普先生要让中国的外贸掉下去了,要让中国的经济掉下去了,可能政府就得把这个后门开开,让开发商日子好过点,要不然经济就掉下去了。

我个人认为,开发商在和地方政府比财政支出,如果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够挺得住的话,可能他就不会轻易把这个事儿掉了。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遇到了问题的时候,它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就加大,去年土地财政是5万亿,土地出让金是5万亿,房地产相关的税收18000多亿,然后和建筑业相关的,就是除了房地产本身的税收以外,相关的费用由6000多亿。

地方财政一共8万亿,如果没有这5万多亿的支撑的话,地方财政很难支撑债务转化问题。今年就得看看了,我们的土地出让到底能怎么样。一些好的城市仍然在高价出场土地,但是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些控制,就是土地我刚才说涨价那么多,所以我们一季度财政增长了17.8%,GDP才6.8。一季度财政收入还是不错的,但是地方的财政收入,很多已经开始出了困难,这就是问题。

1527412723270197.png

改善需求十分强劲

他们忘了一个事情,就是我们首先得确定不管房子是用住的还是用炒的,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城市化的主要矛盾,从眼前看,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我们的城镇化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城镇化速度发展还是很慢的,还没有真正解决农村进城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央提出一个,叫建立中国的长效机制,住房的综合住房制。现在我们没有综合住房制,现在我们的住房制度叫做城市住房制,只解决城市居民的铢分问题,不解决农村的居民住房问题。

所以地方政府的财政里头,只包括了有户籍人口的住房困难,不包括农村人口,所以很多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把农村人口都轰走了,否则他得解决住房问题,这是个麻烦。我们的主要结果,就是农民进城问题。

对于老龄化来说,我们现在是改善性需求占主导地位,年轻人结婚生孩子是刚性需求,老年人是有房子,但是他给改善。其中有两个主要矛盾,一个是没有电梯,老人爬不动,北京70%,上海大概也得有70%的房子是没有电梯的,6层也爬不上去。

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英国怎么解决的?政府出钱,把3层楼都加上电梯。但是中国出不了这个钱。虽然我们有一些补贴,北京已经开始了,大概改了几十栋楼,但是差得很远,没有电梯的楼太多了,所以改不过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80%以上的房子没有卫生间,你们觉得上海的房子好吗?上海房子都是刷马桶,早上起来刷马桶,没有卫生间。没有卫生间,它连厕所都没有,所以上海政府改了一栋房子,加了个厕所,厕所和卫生间是两个概念,卫生间是可以洗澡的地方,厕所只能叫半个卫生间,你只能解决一半的卫生问题,另外一半的卫生问题解决不了。

所以很多楼没有热水,我们大概全国90%以上的楼没有热水,70%以上的没有卫生间。所以很多家庭买热水器,淋浴器,搁到厕所里头,底下还得躲着那个洞,上头淋浴。刷牙呢?早上起来得到厨房刷牙,这种情况在大多数楼里头仍然保持了这个现象。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改善性需求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大的。

还有一个就是独居需求,独居需求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到现在为止大概有750万独居,我们估计五年以后,每年增长30%到40%,其中一部分是孤寡老人的独居,另外一部分是年轻人,90后,00后不愿意跟父母在一起住。他们宁愿远离父母,自己单独租一个小房子,也不愿意跟你在一块住,你那个房子太大,他不跟你住。

北欧40%这种,整个欧洲大概平均有25%这种情况,现在中国是5.8%。未来的发展是什么?如果要发展到25%,我们得有两亿五千万户独居户,越来越多的90后和00后开始独居了。

1527412682730362.png

城镇化红利期还很长

从人类过去发展的历史上来看,重要的GDP是在于1800年以后产生的,十八世纪以前我们用了3万年时间,大概只产生了全世界5%的GDP,而后来的95%的GDP,这是累积计算的,都是因为十八世纪以后产生的。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城市化,大规模的城市化集中在十八世纪后,因为十七世纪末才有了私有产权制度的保护。在十二世纪的时候英国就有一个大宪章,但是皇帝老毁约,到十七世纪末的时候,皇帝终于不能毁约了,所以全世界都开始确立私有产权保护制,城市就发展起来了。

尤其是十八世纪以后的工业化,导致城市化加剧,第一产业农业越来越不行了,这个发展过程是加速。所以从1800年到2010年,全世界人口增加了6倍,可是城市人口增加了60倍。

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需求在全球的发展过程。2007年的时候,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到2016年的时候城市已经40.27亿人,农村34.15亿人,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中国到现在14亿人里头,8亿人在城市生活,但只有5亿多是城市户籍,40%是城市户籍,剩余的人都是农村户籍。

所以虽然有一部分农民住在城市里头,但是他孩子不能上学,不能领退休金,不能买房子等等。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还早得很。对于美国来说,根本不缺土地,农村面积很大,但是他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一点不低于中国,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中国。所以中国到目前,农村的人口比例是大于城市人口比例的。

从全球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非发达地区,城市化的速度都在加速,为什么?因为第一产业的产值太低了,中国有27%,接近30%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只生产7%的GDP,而70%多左右的劳动力生产93%的GDP。所以人均GDP上,城里人比农村人高了很多很多,钱多,收入高,所以人都往城里跑。

去年我们中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了GDP的50%,换句话说,如果服务业越来越多的时候,一定要靠城市才能解决问题,靠农村是解决不了服务业的问题的,靠农村就是老婆和孩子给你倒水洗脚,能有人给你捏脚吗?

所以城里城外,不管是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我们都可以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第一产业的人口一定是越来越少,必须到城市才能富起来。中国要想达到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小康,你得满足70%的城市化率,我们还早着呢。


重点城市人口流入加快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城市的城市化率,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人口增长,在2016年以前不是说一线城市都是最高增长,其中一部分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人口增长的比例速度也是非常非常快的,厦门达到了7.5年均,年均7.5,这不得了。

去年发生一个变化,为了吸引优秀人才,西安将近60万人,武汉37万人,长沙20多万人,合肥也是十几万人。就是有些地区,郑州好像也是30多万,我具体记不清了,总之利用吸引人才造成的人口大量向这些二线城市集中的速度非常快,一年你要增加30万人,你给他多少补贴,他也得有房子,没房子总不行吧?所以这个城市人口变化的规律是不可打破的。

如果全球都这样,中国要想跟上世界的步伐,你还想成为强国,你还要美好生活,不让农民进城就美好生活了?我看倪总刚才那个标题,叫做追求美好生活,那你得让农民进城,这不是你没解决吗?

还要用20年完成70%城镇化

我们的现有城市里头,现在大概有22亿到240亿平方米的住宅,这包括破房子,包括非成套住宅。那如果按70%的城镇化率计算的话,我们最少得有400多亿。大现有情况下,好像增长1倍的住房增长量。我们每年住宅多少呢?去年大概7.8亿平方米,今年大概也就10亿平方米。

即使是这样算的话,我们还得用20多年的时间才能满足70%的城市化率的人口需求。我们满足不了。如果你天天用按着的方法,这个速度可能就很难达到。

我们仇保兴原来的住建部副部长在博鳌论坛上曾经说,我们现在的户均已经达到了1.1套房,他觉得我们基本上满足了。他就没想想那个房子有多破,我们说的折旧。如果每年有5%的折旧,400亿房子的话最少一年有20亿,我们现在一年就10亿。

换句话说,就是房地产长远的发展你是改变不了的,美国200多年呢,纽约现在房地产市场仍然是大头。你不是说房地产市场,我可以把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把它弄没了,弄没了中国经济就没了,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一种情况。

但是仇保兴忘了一条,我们孩子的户口在父母的户口上,但是那个孩子已经单独住了一套房子,我儿子前两天偷偷结婚了,既没告诉男方的家里,也没告诉女方的家里,然后两个人偷偷在外头租了一套房子住。这种事儿我说是只有我们家出现吗?不是,突然发现他们公司十几个人都是这样。

年轻人不愿意告诉你,他自己愿意过小日子,干吗非得告诉你?我又不需要你的婚礼,人家过的挺好的。我觉得你们在座的可能也会遇到这种情况。独居家庭的速度,我们现在750万户,今后估计得有2500户,这个发展速度可能是非常快的,可能用五六年时间就得这样。

因为虽然我们的80后,90后比80后少了三分之一,00后和90后少了三分之一。所以很多人说,我可以从父母那儿继承一套房子,从老婆家里还可以继承一套房子,我一个人可以分三到四套房子。

胡扯,因为老人不死。我们的平均年龄估计从60多岁,70多岁,现在涨到80多岁了,过两年就是90多岁。你想想,30岁生孩子,你要想继承老人90岁的房子,你得活到60岁才能继承,那你30岁结婚的时候,到60岁之间这30年你老住别人的房子?那不是胡扯吗?

所以很多专家都在那儿瞎说,就忘了老人不死。为什么我们退休养老金老不够用?我们原来计算的时候,是按照你70岁以前就死了计算的,结果人不死了,这个钱不够花的。这很是个问题。他们没想到,我们的美好生活让老人不死了,老人不死就变成一个结果呢?

原来一套房子能解决问题,现在得两套、三套房子才能解决问题。你要熬到老人90岁死,下次他活到120的时候你怎么办?更麻烦了。我们的最新科技告诉大家,2038年新科技就可以保证这些人,未来就告诉你人可以活到120岁,高科技,没法弄了。


并非每个城市都需要租赁住房

我也不知道这些官员怎么想的,所以他们都出了很多政策,房租不炒,集体土地上建租赁应租房,共有产权等等。我个人觉得,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当期矛盾。第一个是租赁房,就是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我可以很自豪的告诉你们,这是我2011年的政协提案,要解决唐家岭等几个村,房子要塌了,要着火,怎么解决租赁应租房的问题。

国土资源部找我谈了很多次,批判了我六年时间,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变成他的国家政策了。我很头疼,怎么搞的?我敢把政协的号都告诉你,我告诉你,这是真的,不是编的。

但是现在有人认为集体土地上大量供应的租赁应住房能不能破坏市场?我觉得不行。为什么不行?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会把管子和路修到他不能卖的土地上去,他如果能拍卖这个土地就拼命的修市政基础设施,不能卖的地他就不修了。

只有什么样呢?就是顺路沾了光的这些集体土地才能建租赁性住房。有多少?没多少。所以每一个城市里都有极少的集体土地才能建租赁性住房。就是因为我顺路,有管子,有煤气,有燃气,有供暖什么的东西,你要是离得远的话,我才不给你修管子呢,你自己修管子修不起,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集体土地都能用。这个矛盾要解决好。

我们在做租赁性住房,大家都说租赁性住房好,我刚才说了,万科的租赁性住房有多少人能租得起?不知道。美国,前十大城市,租赁的房子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从人数,从比例数都可以看到。蓝色的是占的总的住房比例,就是租赁人口也可以看,都非常高。

所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我们觉得要有50%左右的租赁性住房才能满足需求,因为流动人口和临时居住的创业人员等等,大概需要这样。而一般的城市,或者三四线城市,可能5%、2%就可以了,中等城市大概也有10%左右就够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需要大量的租赁性住房。

"租赁住房"必须市场化

反过来说,租赁性住房来自于哪?从美国来看,它不是政府掏钱盖的,不要以为多方建设靠政府出钱盖能行,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再看看香港,香港的租赁性住房,私有持有的只有50%,另外40%和其他部分都是靠政府提供的,政府提供多少?免租的只有2%,廉租的这部分也很少,户主提供的也有2%,单位提供的也占到一定比例。但是这个房源从哪来的呢?房源从私有拥有的房源里来的。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这么好,都是靠私有产权拥有,单位在国外就叫私有,拥有了租赁性住房,中国试图走到计划经济分配那种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租赁性住房,为什么要靠私人?重要政府可以用税收和住房补贴来解决租赁导向的问题。

日本,我们看看,日本的租赁市场巨大,70%来自于私人。不要以为靠国家可以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再有钱也解决不了问题,一定要靠私人租赁市场来解决问题。北京,北京大概700多万套私人的住房,20%用于租赁,大概140万到150万套左右。

有多少人用呢?有百分之三四的人用,平均一套房子要住五到七个人。所以我们看到,北京就是打隔断,N+1,客厅变成住房,一改改两间,所以它就打隔断。去年11月份一场大火以后北京开始取隔断,把所有隔断都取消了以后,人没地儿住了,涨房租。

所以去年到今年,普遍房租增长了百分之十几,个别地区房租增长40%,重点地区,比如通州,普遍涨了20%以上,因为政府让往这边搬。租赁性住房的价格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多少房子,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北京按道理说应该是40%到50%的房子是用于租赁的,否则外地人口都没法办了,各媒体都在北京有一个点儿,要不然最新的新闻拿不到。

外国领导来了,你要到现场拍一个照,两会来了你要拍一个照,你不得在北京派记者?怎么办?都买房子?两年就换人了,所以你还是得租。因此干部、高官,比如各个公司的高管们都在北京买房,但是他的低级管理人员待不了那么长时间,一年两年就完了,所以就得租房子,所以租赁性住房的欲求很大。

可是我们总在试图用官方的办法解决租赁性住房,我觉得解决不了。这个意见我已经跟国务院提出来了,政策研究室专门跟我讨论用什么办法解决租赁性住房,但是他们好像似乎还没有入门,问题还很严重。

共有权房,政府赚双倍

还有人说北京建了共有产权房,共有产权房我觉得更是政府贪财的一个取向,本身那个土地卖3万块钱,然后房价卖4万块钱,然后他占50%的股权,这个房价就变成了8万块钱。周边的二手房房价多少?6万。你要卖给业主,说4万块钱卖给你一套房子,你是不是觉得很高兴?比坊间的6万二手房便宜多了。

可是你别忘了,政府还拿了50%,政府这50%出钱了吗?没出钱,他得了双份的地价,3万的低价变成了6万,还得了一套房子。所以共有产权房从目前看高于当地二手房房价的项目已经很多个了,我只能说,本来拍卖土地的商品房,政府拿走了70%,到了共有产权房的时候,政府就从房价里拿走了90%或者更多。

我不觉得它是一个好政策。说我4万块钱拿到一套房子已经很不错了,反正我能住,先解决眼前问题吧。对,可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了,但是从法理上和税收理论上来说,这是一个不合理的。所以我也觉得,它并不能解决市场的问题。

房地产税,路还很远

还有一个关心的问题,就是房产税。今年我们两会期间有一个财政部的副部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记者说我们能不能像国外的私有土地那样收取房产税,这个副部长告诉他,中国从来没有收过这样的房产税。我觉得这个副部长是不太懂,没看过中国的税法,他不知道1951年的时候,1949年的时候我们是房产税是房产税,地税是地税,1951年的时候把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了,叫做房地产税,那个时候土地和国际一样是私有产权的。

如果我们的财政部长在回答人民代表提问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国家发生的历史,我想他一定是搞错了,这个副部长,如果我是总理一定把他撤了。1951年以后为什么不收了?因为公私合营以后没有私人房屋了,全都是公家的了。因此,房产税没人收了,没法收了,收谁的?收不了了,所以他就取消了。

取消以后变成了什么?就变成了工商税,变成了城市维护事业税,附加税,土地使用金,土地出让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等。现在我们列出来七八个税种,都是属于房产这个范围之内。

因为凡是收了房产税的,都不能收其这类的税,房产税你都收了,不就是改善环境吗?维护城市的,你还能收绿化税吗?类似的情况很多。现在的情况下,2011年的时候楼继伟当财政部副部长提出建立物业税的时候,或者是我们房产税初期的时候就提出,要减去相应的税费。

但是现在后头这句话都被人抹了,他们总想在不减现有税的情况下加税,这是不可能的,老百姓一定会造反。

但是如果减了一些税,再征,能不能解决现在的土地财政问题?解决不了。不懂行的人以为,房产税还能替代土地出让金、财政问题解决不了,土地出让金70年的一次性支付相当于永久性的土地费,它是复利计算的。可是你要把它分成70年收,政府兜里一下子就没钱了,所以替代不了地方税。

回答记者问的时候,他提出通过房产税来调紧税负公平问题,如果要现在收房产税,税负是极不公平的。

第一,现有的房产税已经很重了,所以你要先取消再收才合理,否则就是税上加税。

第二,原有房屋的价格构成是不一样的,有的交了土地出让金,有的没交土地出让金,我们的商品房占总房量的多少呢?30%多。也就是说70%多的房子,60%多的房子,接近70%的房子是没有交土地出让金的房子,你能一并收税吗?你要一并收税的话,可能就会出现很多麻烦。

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交了大市政费,基础设施费,什么什么一大堆,有的没交。有的房改房是交了土地出让金的房子,商品房改成了房改房,有的不是,是原来分配的住房改房。

这里头的构成矛盾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房改文件1997年23号文件,朱镕基当时出台的房改文件里头有一句话,叫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那今天你要统一收税,人家说了,文件上写着,我老板得老办法,你怎么能按新人新办法解决呢?所以统一实行这种房产税,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老问,房产税出台,房山税出台了,也就是他们吹吹吧。

另外一个是取得房屋产权的方式不一样,有人是花钱取得,有人是分配取得,有人拆迁取得的,有的是经济适用住房转换成商品房的,但是他没交土地房产税。有的是各种各样的房子,还有自建房,原来的私有产权房等等一大堆,你怎么把它统一分配呢?

我们最低收入者人群里头,拥有的私有产权,拥有第二套产权房的也有7%。他们的房子大半在老城区,房子很破,但是学区房卖的很贵。你要按他的卖价收他的房产税的话,老百姓交不起,所以几乎是不可能的。

房地产税与租售并举矛盾

同时,税收一定是大大提高了租赁标准,和你这个租售并举是违背的,这两个是相悖的。靠税收去提高租金,老百姓更租不起房子,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我也不认为房产税能解决房价问题,能解决供应性问题,能解决任何问题。

为什么?因为我们历史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国外为什么行呢?因为他一直是市场经济,土地私有制,所以不管他取得的房价是多少,他的规矩是一样的。我们的规则不一样,因为我们有住房分配制的,有住房房改制的,有大量的市政基础设施拆迁阶段的,有住房改革阶段,有商品化的阶段,有非商品化的阶段。

最初的商品化是划拨土地而形成的,后来的商品房土地办理土地出让制度形成的,然后就变成土地招牌挂制度形成的,所以各种取得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你现在要统一市场评估的方式解决,一定会出乱子的,大家就会拿原来的房产证,原来的土地取得条件,或者房屋取得条件跟你打官司,为什么他的和我的是一样?我的成本比他高多了,或者我的成本比他低多了等等,法院以后就变成集市了。所以我估计,要这样说的话,税务比现在的军队要扩大3倍到4倍才能忙得过来。

空置税可解决租赁住房问题

因此在不改变现有双轨制的一些条件下,我个人觉得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问题是最好的,不是限制个人买房子,而是鼓励大家买房子。你买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第六套都行,买的越多越好。

但是我要加你一个空置税,香港、德国,很多国家都是用这种方法。只要你的房子是为了住的,不是为了炒的,那你就让里头有人住,你不要空置半年以上我就要收你的税。

所以他的房子里有人住,有人住你不就达到了房子是用来住的目的了吗?但是人们为什么要把它用于出租呢?就是因为你减税,德国就是这样的,他用减税的方式控制房价,同时用减税的方式,用政府补贴让穷人有房子租。

意大利也同样,你要拿着住房券放的时候,政府给你减免个人所得税。所以那个住房券租房子的时候,你比市场的房价要低得多,租房价要低得多,可是减免你的个人所得税,它能交换。所以用市场化的办法,完全不需要政府大量的盖房子,可以解决我们租赁市场的问题。

很多,比如说美国,美国有一个网站叫空中食宿,它就是专门用于租赁住房的一个软件。上了这个网以后,你说我今天从北京到杭州开会,我家里的房子就可以用来租,租两天,我开两天会,那个房子租两天。它就收到很高,比酒店便宜,但是比一般的旅馆费用要高得多,因为所有的条件都很方便。

在欧洲这种以家庭方式进行短租,住一天两天、一个礼拜、两个礼拜的,这种房子多得一塌糊涂。所以空中食宿,就用这种方式成为了现在在美国非常受欢迎的一个网站,但是它也有很多官司,但是它有利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比如说旧金山、硅谷,它的租赁住房是不够的,空中食宿就把原来的整体租赁房,整栋整栋的给你租了,然后变成时租,因为来往的人员太多了。所以中国完全可以扩大租赁市场,用市场化的办法去解决我们现在存在的一些矛盾。

长效机制很难建立

倒过来说,如果要用长效机制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那么就要解决的是土地制度问题,户籍制度问题。那么矛盾就在于,我们的短期政策不利于长期机制的建立,你没法解决土地制度问题,也没法解决户籍制度问题。

他们的矛盾在哪?我们今年出台了一号文件,农民的土地承包再增加30年,很多人就欢呼,真好,农民又可以多用土地30年了。但是很多农民在发愁,因为你只给我30年,我是不能修长期的基础设施的,因为我修这些基础设施,可能要用40年、50年,你只给我30年,我怎么敢修呢?

中国严格说起来是没有私有产权制的,因为我们没有土地的私有化。你们现在都是有钱人,但是你们都叫浮财,你们自己想想,你们能生根落地吗?过两年把你的房子收了,都是浮财。

只有土地变成私有制的时候,我们才能谈得上中国的长期的住房制度和农民与城市人口利益相一致的制度,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否则,如果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很难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你仍然是城里人只解决城里的住房,然后农村人进住房的时候,你就左卡右卡,反正不让他进来,然后他的孩子也不能上学,也不能享受医疗保障等等。

我们的十九大提出,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首先得形成共同体,如果中国人连共同体都没有,你怎么能实现世界人的共同体?所以十九大已经提出了很多很多重要的,非常好的报告,但是问题在于哪呢?问题在于,我们的地方政策没有跟上十九大报告,造成了房地产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历史上凡是单一政策试图解决单一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适得其反。

"单一政策"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可以讲两个笑话,一个是布莱尔当英国首相的时候出台了一个政策,叫医生必须在48个小时给预约的病人看病,他们都能电话预约私人医生。布莱尔出来的这个政策,非常明确的要保护病人,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们能想象到吗?所有的医生都取消了电话预约。为什么?医生的良心过不去,因为医生如果把所有的病人填满他的就医时间,临时出现了撞车、生病的这些病人,生命就会出现危险,不然他就违法了,因为布莱尔出的是法。

他到时候说,我要给临时得病的病人看病的时候,那个约的病人不干了,告你。所以他干脆为了保证临时可能出现的这些治病需要,我就所有的预约全取消了,我宁愿没有预约病人。医生的道德真好,所以他就把布莱尔这个临时性的单向措施彻底打败了。

第二,去年年底说台湾的行政院出台了一项政策,为了保护劳工的利益,劳工的加班费要从一个小时2倍的工资变成一个小时4倍的工资,蔡英文很科学的告诉你,我要保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从此以后,没有一个人雇原来的员工加班了,所有的工厂主都说我雇临时工,我不雇这个员工,这个员工来了叫做加班,所以过去我给2倍工资还行,现在你让我给4倍工资我不用他了,我宁愿到市场上找一个临时工来给我干一天,干两天,因为这个临时工不是按加班算的,因为他就干这两天。

所以单一政策通常在市场当中是悖论,所有的好心都会变成坏事,员工也很苦,也很生气,你这个政策真烂,原来我还能拿2倍工资,现在我连1倍工资也拿不着了。最后台湾行政院做了修改,修改法律。

所以当一个政府试图用单一政策,出于好心解决某一单一问题的时候,通常是悖论。我们如果用市场中的方法解决这种房价,你使劲按着,不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问题我觉得是适得其反,也不可能建立长效机制,我就讲这么多,谢谢。我再说一遍,你们千万别给我传出去,我都被问过了。

任志强:这些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思想评论
                 



中国不是美国的威胁,这些才是......                 
【研究员】:
在美国与金砖关系中,中美之间的环流最典型、最具代表性。事实上,中美之间的环流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环流。美国获得产品和利润,中国获得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回美国,例如购买美国国债。中美两国都从这个环流中受益。有人说“中国从美国获益”。如果真要这么说,那也是双方都从对方获益。关键是看谁获益更多。很简单,比较一下利润和收益。我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2013年以前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约为17%。相比之下,国债收益率约为2%。当然,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但我的回答非常明确:两个国家都获益,但美国获益更多。

                                 

5月19日,中美两国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然而在达成共识之前两国经历了激烈的博弈,几乎就在同时,人大重阳国际研究部主任陈晓晨于17日在华盛顿受邀出席“美国与金砖的商业交往”会议,并做主旨演讲,当谈到中美经贸关系时,他指出中美之间的环流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环流,两国都从中受益,美国要认清楚真正的威胁并不是中国。以下为他的发言:

在此发言前,我需要先澄清刚才主持人说的一件事:我并不能代表中国。今天没有中国的高级代表,也许他们正和美国代表们在离这间屋子不远的地方展开对话。他们之间的对话肯定要比我们这场更严肃、更艰难。那边没我什么事,所以我就在这说吧。

1527140414465915.png

没错,中美两国之间的“天气状况”确实不好。正如今天华盛顿的天,我们面对强风甚至大雨。然而在此背后,也正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应该如何看待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尽管我们讨论的是金砖国家的崛起与中国的发展,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新兴经济体的集体崛起。金砖国家只是其中的五个,中国也只是其中之一。在1986年世界贸易组织(WTO)乌拉圭回合谈判开始的时候,发达国家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80%以上。到了30年后的2017年,这个占比只有47%。这充分显示了新兴经济体的集体崛起。

当然,金砖国家在其中尤为突出。首先,金砖国家的“金色”成分仍然很足。尽管有人质疑“金砖失色”,但是我觉得金砖做得不错。从2006到2017年,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从12%上升到23%,对外贸易总额从11%提升至16%,对外投资从7%跃升至1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去年突破了70%。因此,金砖国家仍然耀眼。这是从全局的角度来说。

另一方面,金砖国家并没有那么多野心。我们不是挑战者;我们是改革者。在国内,所有国家都有问题,都或多或少在进行结构性改革。中国希望高质量的发展;印度希望通过“印度制造”政策(Make in India)生产更多;俄罗斯、巴西和南非都希望让经济结构再平衡。在全球议题上,金砖五国支持现行体系,并促其不断完善。这些都是改革,也是金砖国家的角色。

1527140445404414.png

作为一个学者和金砖国家智库界的一员,我今天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金砖国家可以成为美国和美国商界连接“南方”与“北方”的桥梁。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提出的理论模型,近年来,全球价值链(GVC)正在发展为“双环流”。其中一个环流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可以理解为“金融资本环流”。另一个环流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理解为“产业资本环流”。金砖国家承接着“南-北”及“南-南”两个经济环流。中国在去年的金砖国家厦门峰会上提出了“金砖+”机制。在我看来,“金砖+”代表着更包容、更开放,意味着金砖国家成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意义上,“金砖+”不仅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提供产品、市场、投资领域和项目,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桥接作用。通过将生产部门与资源桥接,金砖五国为美国的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没有金砖国家,美国企业别无选择,只能面对一个个无组织的单元;借助金砖国家,美国可直接面对一个完整的体系。金砖国家为美国商界提供了一个可靠而且有组织的商业伙伴。这是金砖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角色。

在美国与金砖关系中,中美之间的环流最典型、最具代表性。事实上,中美之间的环流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环流。美国获得产品和利润,中国获得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回美国,例如购买美国国债。中美两国都从这个环流中受益。有人说“中国从美国获益”。如果真要这么说,那也是双方都从对方获益。关键是看谁获益更多。很简单,比较一下利润和收益。我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2013年以前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约为17%。相比之下,国债收益率约为2%。当然,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但我的回答非常明确:两个国家都获益,但美国获益更多。

1527140490232209.png

以高科技产品苹果手机为例。苹果的利润很高。几年以前,苹果公司能分到利润蛋糕的75%,而中国装配线上的成千上万工人们仅分得2%。也就是说,美国把更多利润带回美国。所以在生产端美国获益更多。

在消费端,美国也受益匪浅。美中贸易委员会研究显示,美国对华贸易平均为每个美国家庭每年节省850美元。所以,我非常高兴,会后在座的每个美国公民都应该欠我850美元。(笑)你可以在隔壁的Best-Buy看到大量的“中国制造”。美对华出口还为美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2015年美对华出口支撑了美国18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加上中美双向投资,一共是260万。所以,如果有人说美国对华贸易不公平,那他就是不公平的。(笑)事实是,我们都从对方身上获利。

但是,中国不可能永远当“世界工厂”,这不可持续。中国走向更高端和更多服务业相当正常。中国正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做更多的海外投资并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就业。我们可能正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工程师”,提供解决方案和管理,解决问题。同时,我们比以前做更多的“软件工作”。这可能是美国感受到威胁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美关系正遭遇“强风”。但在我看来,美国政府正在像堂吉诃德一样与风车作战,一个“风车”是“中国制造2025”,另一个是“一带一路”。对于在座的做欧亚地区生意的商界人士来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正好符合。这是你们的机会。

1527141480915918.png

那么,中国是美国的威胁吗?我的回答是,中国所做的只是做好自己的事,只不过是用更好的方式。我们的主线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而美国是金融领域的绝对领导国。换句话说,中国与美国合作,甚至某种意义上为美国工作。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10年内,随着中国GDP的增长,美国GDP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并没有缩小。也就是说,中国的崛起没有导致美国的衰落。

即使将来某一天,比如说20年后,中国的GDP有可能会超过美国,也不代表着末日。正如我所说,美国仍将主宰金融。而且请记住,GDP是衡量流量和新增量的概念。如果我们将财富和知识存量进行比较,中国远远落后。在今后的30年内,美国仍可能在金融、军事、高科技和教育领域处于领导地位。即使是在制造业领域,美国仍然掌握着一些尖端技术。这种差距在短期内是不会消失的。这是个清醒的判断。

然而,仍有三个问题可能会危及美国的领导地位,甚至使美国“不再强大”。首要的便是信誉。如果政策不可靠,美国的软实力会受到损害。其次是美国引以为傲的教育和创新。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像现在这样削减在这些方面的开支,长期过后,将失去科技发展所需的基础。因此,中国不是威胁,教育(开支不足)才是。最后是对华政策。有些政策似乎是将中国推离美国,让中国别无选择、不得不加大投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1527141490140310.png

现在风很大,而且我开始发言后雨也下得更大了。然而,全球化的趋势就在那里,不可逆转。金砖国家已成为维护全球化、自由贸易和WTO的关键力量。所以不管美国做什么,中国都会继续扩大开放。这是为了全世界,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和“金砖+”的利益。在贸易政策上,中国正在由出口导向型转向进出口平衡,甚至某种程度上更加强调进口。今年一季度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09%。这说明中国的内需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抵消和克服了外需的困难。在投资方面,中国正在加大海外投资,这也将惠及更多的新兴经济体。

无论如何,中国会坚定扩大开放。11月份即将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一项重大举措。金砖国家将在进口博览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像是连接世界的“金桥”。最近印度总理莫迪在访华期间表现出了对进口博览会的积极态度。当然,我们也十分期待美国领导人和高官的出席。不过无论如何,我尤其希望美国商界抓住这个机会。对金砖国家商界也是如此。希望风雨之后有彩虹,就像我们今天的联合主办方南非“彩虹之国”一样。



                        

中美贸易谈判:达到目标即为“赢”                 
【研究员】:
贸易摩擦已有几月,数次升温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今有了共同声明,不禁让许多人感慨万千。但其实,大喜过望并不至于,患得患失也不必要。因此,在摩擦与谈判回合中,“国家利益至上”寻求的不是绝对的“干掉”对方,而是力求“搔着痒处”,在本来条件下,自身利益最大化及损失最小化。此次声明显示,前次美国代表团来华提出的一些“过分”要求中国并未接受,整体开放步伐与中国自身主动所求相一致。既非不痛不痒,也未让对方太痛太痒。所谓“赢”,要把“赢”的定义搞清楚。立足自身,将目标定得合理,且达到甚或高于目标,即为“赢”。

                                 

华盛顿当地时间19日,中美就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看上去,贸易战不打了。

1527141501211415.png

然而,不必大喜大悲,因为今日中国,更应当明白,忍痛易,忍痒难。

“搔着痒处”,“赢”了吗?

贸易摩擦已有几月,数次升温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今有了共同声明,不禁让许多人感慨万千。但其实,大喜过望并不至于,患得患失也不必要。

此份声明,虽有建设性趋势,并无细节性描述。许多人根据各种字眼揣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宜过分,否则反而显得附会。

有些人则看出“忧虑”来。包括中国所谓的“退让”,特朗普的(又一次证明)强大精明。其实不然。纵观历史,几十年来,美国同他人打“贸易战”,无论与欧洲、日本、新兴国家等,最后基本上都是对手妥协,几无例外。而且究其细节,千万莫误以为因欧洲与其同仇敌忾、日本是其“小弟”、新兴国家没有实力等,才导致其纷纷“落败”。正相反,每次贸易战,双方都是开足火力,在政治、法律、经济上刀光剑影互不相让的。

就拿很多人一直印象中“软蛋”的日本来看,上世纪的日美贸易交锋,日本为捍卫自己国家利益,也经历了各种“强硬战”“冷淡战”“破裂战”。期间,美国曾签署对日出口到美价值3亿美元存储器征收100%的关税、单方面制裁日豪华汽车100%关税、5年内禁止东芝集团所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对日木材、环境、纸张、电脑、电信、保险事实关税报复。印度也曾经以国内法来强横对抗美方知识产权保护等要求。最终,必须承认,美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以及运用“硬实力”“软实力”的战略战术能力仍旧有不可抗拒的优势。

1527141511914365.png

因此,在摩擦与谈判回合中,“国家利益至上”寻求的不是绝对的“干掉”对方,而是力求“搔着痒处”,在本来条件下,自身利益最大化及损失最小化。

此次声明显示,前次美国代表团来华提出的一些“过分”要求中国并未接受,整体开放步伐与中国自身主动所求相一致。既非不痛不痒,也未让对方太痛太痒。

所谓“赢”,要把“赢”的定义搞清楚。立足自身,将目标定得合理,且达到甚或高于目标,即为“赢”。

“心痒痒”,“发达”了吗?

中国的忧虑却应仍然在。

就在4月,世界银行表示,迫于来自“美国的压力”,将提高世行给中国贷款的利率。

此事与贸易摩擦,实际都指向同一件事,那就是,美国等认为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因此,中国过去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上所担负的责任义务已经不足以反映现在的中国实力。

诚如当年日本也被美国指责“搭防务便车”,迫使其加强“大国责任”的付出。

反观中国,认为中国经济水平、购买力水平、技术水平等“超过美国”的说法也甚嚣尘上。大有中国已经“发达”了的感觉。

1527141521481196.png

然而,虽然中国GDP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GDP8123美元,居世界第68位,仅为美国(57638美元)的1/7;人均居民消费2506美元,不及世界平均水平(5913美元)的1/2,仅为美国(36405美元)的7%;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29.3%,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说明广大群众较大比重支出仍需满足吃饭穿衣等基本需要。

从被广受好评认为早已“超英越美”的基础设施看,目前我国基础设施人均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西部省份和贫困地区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仍很薄弱。

至于中国的技术力量,中兴芯片事件相当有代表性。应该说, 现阶段整体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仍有相当差距。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仍依靠易受外界经济冲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比重的90%以上,但只占世界工业制成品的10%左右,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必须说,中国四十年高速发展,取得了惊人成就,但不可以偏概全,难以一概而论。总体而言,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各种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理解,从“一穷二白”的痛苦中,中国破茧而出,中国人都感到骄傲。但是,忍痛易忍痒难,不住的心痒痒为自己发展得“特别好”建筑出“泡沫”,不但不能止痒,反而可能中了他人下怀,成为下一个“痛点”。

1527141470638969.png

“一时嘴痒”,“话语权”是这样吗?

不仅如此。

此次中美贸易“交恶”,并不在于中国实质上违反了自己签署加入的WTO协定。中国有否遵守协议条款,世贸组织有两套机制来保证成员合规,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都相当透明,倘若违规,必可从公开资料中找到,并可予以诉讼解决。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奇迹”成为世界“奇迹”。中国也有意担负起大国责任,与全球共享自己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尤其鼓励支持发展中国家共同成长发展。因此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但是,社会上不乏一些声音,对于中国取得的成就盲目乐观,并且盲目自大,有些明确以美国等为主要“目标”的比较方式,显然也引起了美国等的重大关注。包括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反对意见,《国防安全战略》等将中国列为头号竞争对手等,虽然是美欧对我长期遏制战略中的必然,但这些“心烦技痒”恐怕也是导火索、催化剂。而反观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和技术升级,何尝不也是牙根儿都“痒”得很?

1527141630682083.png

进入WTO对于中国有非凡的意义,使中国经济获得腾飞。但WTO等国际框架显然是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价值共识为基础的。因而西方难免诟病,中国在同意此共识的基础上获利,但却反过来想要破坏基础。这也是此次贸易战中美方指责中方的关键点。

其实,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也得益于WTO,本身也愿意走向更加开放、包容,且一贯不存在侵略性意图,主张共享共治共赢,中国价值共识是在崛起过程中更注重和平、和睦,而非“打败”“称霸”等。

但是,在诸如“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大多数人在想办法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睦邻友好提供更多服务。也有个别人在借机为己谋利,造成海外的一些误解。不仅不能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反而起了反作用。

对于中国,实力越增强,国际环境的反应越是复杂,如果都在“技痒”,导致擦枪走火、兵戎相见,则斗则两伤,不仅对中美,对全球经济贸易都会有极大负面影响。

中国需要“话语权”,但绝不是要这种“一时嘴痒”。

不能“隔靴搔痒”“膝痒搔背”,改革亟需深化

中国发展至今取得亮眼成绩,是因为坚持改革、深化改革。

不需讳言,中国经济改革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面临着相当困难的处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三、四十年前的中国改革,尽管也有其困难之处,但从经济上看,百废待兴,改革的前途虽然难以预料,包袱却比较小。而时至今日,家大业大,每走一步,牵动着十几亿人的生活日常,每个人生活转变都有巨大的机会成本,更不要说机构、行业和国家。

但不改革又是不行的。全球都处于结构性改革攻坚期,谁能够率先完成结构性改革升级,就能够获得下一阶段的发展先机。而中国在四十年发展后,也面临经济总量的边际增加已经注定相对下降,而许多结构性扭曲将极大阻碍新经济动力的问题。中国既面临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问题,也面临自身特有的市场化管理水平不足问题。同时面对内外压力,需要内外兼修。

1527132625388725.png

今年的两会期间,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可以说,已经明确表示了要深化改革的决心。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每次经济环境的大变化,都必然伴随着政府服务管理思路的变化,因此也必然伴随机构改革的发生。

不得不说,改革不易。多年“成功”难免让人缺少改革动力。从房地产过去的调控历史看,“越调越高”大概就是因为政策历来都是在“隔靴搔痒”的缘故。至于过去证券市场总也整治不好,内幕交易猖獗公司治理混乱总也整治不好,金融机构表外资产扩张总也理不清楚,地方债杠杆几何总也理不清楚,监管套利总也越管越多,货币从来“没放水”却总是越管越多,也不过都是“膝痒搔背”的缘故。

而这一切,恐怕都是我们“心太痒”,总只想在规模上“争第一”的结果。

现在我们正其义,把扩大规模“做大”不再放在首要或者唯一位置,而是要“对标高质量发展”,加强监管、梳理市场、提高治理能力,来“做强”。这才是应有之义。

外面的世界虽然又大又美,但我们不要一天到晚只“心痒难耐”,更不能“虱多不痒”。我们要的是稳扎稳打,战胜自己。

忍痛易,忍痒难

双方即使交战,结果总还是要谈,这是必然。因此,微笑即可,此不至于大喜过望之缘故。

而特朗普团队前期发生科恩辞职事件,后期内部意见发生分歧。中国已经阶段性取得能够取得的较好境遇。此不至于大患得患失之缘故。

有人说,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也能够自行研制出“两弹一星”,也能够让美国人重回谈判桌,现在区区贸易摩擦,区区芯片制裁,又算得了什么?

此话差矣。

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中国在发展之初,需要考虑的更多是单向性问题。而当国家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需要担负起更大、更重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复杂、更紧迫的风险,也需要更谨慎、更综合的考虑和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有人说,中国人靠着自己勤劳勇敢打下一片天,人口红利创造了世界奇迹,要什么市场化改革?要什么市场开放?

此话差矣。

安勤苦易,安闲散难。人民生活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人民衡量幸福的标准在提高,人民获得满足感的内容在丰富。还想用单一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提供,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了。

有人说,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全球第一,我们的综合实力现在也非常的强,我们应该倾尽国家之力不惜一切代价做很多事,以取得成功。

此话差矣。

1527132635210059.png

忍痛易,忍痒难。

我们的实力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力,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得来不易,也需要把力量用在刀刃上,让国家和民族有更好的发展,让现有资源的利用和使用更有效率,让我们这几代人的努力可以为未来十几代、几十代人的生活奠定繁荣强大的基础。我们是不怕“亮剑”,但不要因为叶公好龙式的“技痒”而亮剑。

贸易战本身,以及贸易战中的大豆、飞机、芯片等“热点”商品,都能够带给我们更多关于国家经济运行以及深化改革的思考。

从近期某IT企业与不知对手为谁的“超级大战”则能够看出,中国市场化改革亟需进行。企业究竟应该在市场中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企业觉得市场中的消费者在“黑”自己是否有道理?这些年,被国家和民众“捧”到“巅峰”的企业家,却对市场上的民众、投资者、消费者等大发雷霆大声咆哮大骂出口不在少数。从最终结果看,他们都曾经是“市场化”甚或“自由化”的代言人,但当他们从这种半“自由化”半“垄断”机制中获得利益,而遭到真正的“市场化”挑战,便完全变了嘴脸。这背后原因,是否值得深思?

我们在高兴得“心痒”的同时,这些不是爬上袍子的虱子,这些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和经济的痛点。千万不要因为“痒”而掩盖了这些“痛”。

后记

中美贸易摩擦给我们的最大益处,就是在最近许多年里,又一次给了我们“痛”感。是关于“国家安全”的“刺痛”,是关于“知识产权”和制造业升级的“灼痛”,是关于芯片制裁的“撕裂痛”。正因为突如其来的“痛”,让我们在一片“皮松骨痒”中警醒,看到了自身的缺点,痛定思痛,促进了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进程推进。

这无异于是一件很好的事。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并不理解“战略定力”的真正意涵,更难以体会“战略定力”对当今中国发展的深刻意义。当“痛”过才知道,我们离“痛”已经很久远了,我们已经“痒”了很久。

此次贸易摩擦的起源,既有短期的战术敲诈,也有长期的战略遏制意图。虽然与我们某些战略战术不足有关,但也与全球、以及中美间结构性差异有关。如果进行对比,会发现当下几个月的事件推进情况与去年从下半年至年底颇有相似,事情似乎又回到了“百日贸易计划”与美国来华访问签订“大单”之时。因此可见,即使当前贸易摩擦看似告一段落,但长期看,未来双方乃至全球的摩擦只会加深、加重、加快。

从此次应对来看,对于特朗普与美国政策的认识还需加深。“脸谱化”认识和“伦理化”关系定位都不可取,国家利益蕴含全方位的长期较量,即使在“蜜月期”也一样。

目前看,全球都处于深度调整期,各种互相打击“痛点”可能会更多出现。但对于中国而言,“痛”或也是好事。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时期,可能并不“痛”,而要懂得怎么治疗自己心中的“痒”。既不要有了问题还觉得“无关痛痒”,也不要有了成绩就觉得别人都是“纸老虎”所以“老虎头上搔痒”,当然也不要因未到紧急情况就“头痒搔跟”。而是必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栉垢爬痒”,抑制心疾。

因此,“保持战略定力”,正是对正处于“三个前所未有”历史方位的中国、正是对“痛痒难忍”最好的心态和药方!

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得大道者得天下,此之谓也。(文章来源:FT中文网;文章作者:万喆)



                        

微妙时刻 各怀鬼胎,中国的机会真来了?                 
【研究员】:
“超级捣蛋鬼”特朗普,名不虚传。一个直接后果是:中国一下子变的举世瞩目起来。但是,这种瞩目背后是各国的各怀鬼胎,这对中国究竟是好事呢,还是坏事?中国成为被期待的对象是时势使然,谁让正和美国打贸易战的是中国呢!给予中国期待的,都是一帮美国的兄弟们——特朗普六亲不认,就别怪兄弟们不讲义气。于是,最近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与好些个国家的关系迎来了180度的大转弯。这弯转得那叫一个急。先是印度总理莫迪上个月底突然出现在了武汉,与中国领导人来了一场“心对心的聊天”,“心对心”这词真花哨。接着是日本。特朗普无疑在中日关系缓和上是发挥了作用的。

                                 

乱了,全乱了。

01

朝鲜半岛瞬间晴转阴。

这急坏了韩国总统文在寅。这两天,它特地飞到美国求特朗普别放过千载难逢拿诺贝尔和平奖的机会。

不过特朗普却不领情,说特金会“有很大可能”无法如期举行,甚至“黄”了也有可能。

全球猝不及防,道琼斯指数一下子被这精湛的演技吓跌了200点。

朝鲜也变脸。文特会面之时,劳动新闻回复常态,宣称朝鲜人“心中燃烧着无限复仇的热血”。

中东局势也有失控迹象。

特朗普退了“伊朗核协议”的群,还把美驻以大使馆一举搬到耶路撒冷,中东仿佛一夜回到巴以和平协议签署之前。

除了这两个火药桶,美国的朋友圈弥漫着震惊和不安。

特朗普此前说要对进口钢铝加征关税,仅韩国得到永久豁免。但韩国似乎不怎么领情,总统高级顾问最近频频释放”美军驻扎韩国缺乏正当性“的言论,拒绝增加负担在韩美军费用。

只得到美国的“暂时豁免“,欧盟气不打一处来,已拟好了报复清单。

更可恨的是美国的退群,不但欧洲与伊朗已经签署的几百亿大单悬了,而且,未来坚持与伊朗做生意的欧洲公司还可能被美国制裁——面临中兴同样的遭遇,欧盟不得已启动了尘封多年的反制裁条例。

英法德三国首脑公开叫板美国,指责美国“敲诈”、“轻视最亲密传统盟友”。口水战持续升温。

日本这位美国的忠实小伙伴这次也忍不了,先是在中美贸易战中闷声发财,继而宣称要对美国征收逾4亿美元的关税。

另一个美国小弟澳大利亚更懵。特朗普突然把亚太政策的鹰派代表从驻澳大使的位置调到了驻韩大使,澳总理对这种降级公开表示“失望”。

嘴上说着“印太”,可惜印度也在美国的惩罚名单中。所以,印度也怒了。

冲突加剧,局部失序,自冷战结束以来,大国从来没有这样被搞得团团转过。

1527132646821222.png

“超级捣蛋鬼”特朗普,名不虚传。

02

一个直接后果是:中国一下子变的举世瞩目起来。

但是,这种瞩目背后是各国的各怀鬼胎,这对中国究竟是好事呢,还是坏事?

中国成为被期待的对象是时势使然,谁让正和美国打贸易战的是中国呢!

给予中国期待的,都是一帮美国的兄弟们——特朗普六亲不认,就别怪兄弟们不讲义气。

于是,最近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与好些个国家的关系迎来了180度的大转弯。这弯转得那叫一个急。

先是印度总理莫迪上个月底突然出现在了武汉,与中国领导人来了一场“心对心的聊天”,“心对心”这词真花哨。

接着是日本。特朗普无疑在中日关系缓和上是发挥了作用的。

澳大利亚的转变则更加突兀。印象中,中澳关系刚被澳大利亚急冻了,这才几个月,本月19日,澳外长毕晓普和王毅在阿根廷会面时却称,澳洲国内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很不准确,完全不代表澳政府的立场”,澳方“高度重视”中国。

1527132657153139.png

路透称,澳大利亚总理年底将会访华,意在缓和双边贸易局势。这温差,有点大。

1527132615509871.png

欧盟的动作更实在。前脚美国刚宣布封杀中兴,隔天,中国企业就向荷兰追加订购了“最强芯片制造机”。

关键时刻,德国总理默克尔即将开启的访华之旅也因此备受关注。中欧龃龉被搁置一旁,默克尔行前专门拍了一段视频为访华高调造势,视频封面用大号字体写着“与中国紧密合作”。

“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世界列强的这一波操作,简直就是来给这句话增加最新背书的。

最高调的是,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墨卡托的主任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的建言,中德应"逐步限制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权地位",并且呼唤中国“必须作出抉择、承担责任,挽救和更新世贸组织体系"。

有没有一种要“黄袍加身”的感觉?

03

一时之间,给人一种全世界都指着中国的感觉。

不过,果然如此吗?真这么想,就大错了。

特朗普的一系列行动,看来真是要把“美国优先”贯彻到底,正急着从现有的世界秩序中抽身,不想再承担全球责任。

必须得承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是作为全球秩序的缔造者和维持者而存在的。真离开了美国,整个世界一时间都会有点不习惯的。

国力超强的美国,不但一手主导缔造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让全世界搭便车;对其盟国而言,美国还事实上承担了相当的防务义务。

不管美国曾给这个世界制造了多少麻烦,但美国作为公共品提供者的角色历史上只有苏联做出过短暂的、有限的挑战。

如果美国真撂挑子不干——

很遗憾,目前还真没有那个国家能独立承担起这样的角色。

更何况,撂挑子的还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且,这个大国不想承担责任,一心只盯着利益与好处。这意味着它合作则成事有余,捣乱则败事更有余。

一场和美国的直接对碰,已经让中国对自己的短板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国际格局是一盘复杂、多维的棋局,各方暂时和中国接近,无非是为了自己利益想着报团取暖而已。

事实上,即使因为特朗普而和中国暂时接近,但是这些国家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并无多大改观。

随便提几个问题:

欧洲国家会因为特朗普而取消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吗?不会;

印度会因为特朗普给予中国商品应有的平等和公平吗?不会;

日本会放缓以中国为假想敌针对“南方有事”的军事部署吗?也不会。

在对很多规则的认知上,中国尚无法与西方达成一致。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也是全方位的。最简单的例子,即便世界上70%的深水港货柜码头不是中资就是港资,但全球贸易交通线的安全依旧要靠美军的力量。

这种“捧杀”比美国贸易战的棒杀还危险。

04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重新拾起韬光养晦的策略。

华盛顿谈判结束后,副总理刘鹤接受央视专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通过扩大市场,扩大开放,促进国内的改革,而且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我们过去40年成功了,我们未来也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人民日报的社评风向也发生一些改变,调门降低了不少。


这些都昭示了高层的战略选择——中国在贸易战中看到双方差距,打算借贸易战之势开放市场以激发国内启动新一轮改革,而非以强硬的形象对碰到底。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对中美此轮贸易磋商结果持有正面评价,认为官方意识到及时“刹车”的重要性:

“妥协是外交的艺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把自己的意志或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中国这次展现了灵活度,对其大国形象是有加分作用的。”

中国极大可能已争取到了数月甚至半年的战略缓冲期,也是国内经济改革的关键期,一个是去杠杆,一个是降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

不论是第二轮中美谈判,还是最近中国在外交上释放的友好信号,中方都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积极寻求自由贸易的同盟者。

中国需要同盟者,越多越好,但是别指望让中国当头。

05

如果特朗普真得抽身而退留下国际政治的权力真空,世界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混乱?

短时间内恐怕是的,因为混乱现在就在发生着。

不过,特朗普毕竟是一个异类。所以有观点相信,美国的政治制度最终会自动修复“特朗普麻烦”,让世界回归正轨。

意思就是,等特朗普任期结束。当然,美国国内的三权分立,也让他无法在很多事情上一意孤行。

但美国从领导地位上退缩,不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必须认识到,国际体系的确正在面临新的一轮权利分配。

新老秩序的更替并非一蹴而就,世界本来就处于一个过渡期内,特朗普只不过是在人们还没做好准备的时候,把未来过早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因此,才会有如此多的局部失序集中到一起爆发,世界才会波动得如此剧烈。

各方对世界格局调整的认识是存在分歧的。就像中国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振兴民族工业,美国则认为这是中国想挑战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正是各方对这种认识的不全面和分歧让未来变得更加不可预测、不确定,也让权利转移变成了冲突,进而出现贸易战、货币战等。

新冷战确实在逼近,不要抱太多侥幸。

不过,世界不至于走到崩溃边缘。

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基欧汉提出,在霸权衰落和国际机制崩溃中间,还存在“时滞”。也就是说,国际规则仍可以在权力青黄交接之时保持惯性,让世界免于失控。

目前来看,欧盟、中国、日本这几大经济体也都愿意维护现有的全球多边贸易机制,冲突也不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各方积极寻求理解和解决问题之道。

在华盛顿时间5月22日的记者会上,特朗普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President Xi is a world class poker player.”(世界级的纸牌玩家)。


中国在崛起之时如果能寻找到更多牌面,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06

我们可以把现在的混乱,看作“没有美国”的国际秩序的一次预演。

在这种混乱中,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 防止西方形成牢固的联盟;

2、 用利益博弈、交换对冲风险;

3、 把对冲尽可能限制在经贸领域;

4、 留给中国的战略缓冲期有限,深化改革要加速。

幸好特朗普不懂“统一战线”,给了中国这么多临时的同盟军。

但必须认识到,“反特”的暂时联合是极其松散、不稳固的,所以其势可以借,但如果真把维护自身利益的希望寄托于此,最终难免失望。

每个国家一定会对各自的利益有一个优先排序,因此,一定会有人被给予好处,有人会被牺牲。

在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基建)的效果早已不再明显,出口在遭受特朗普贸易战的重压之下,恐怕也将效果有限,剩下的恐怕只有大力提振内需的同时在世界上对冲风险这两手了。

中美“贸易战”,眼下但凡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至于在国际中对冲风险,简单说,要缩减中美贸易逆差,只靠扩大内需不太可能消化的掉,那就只有转嫁了。

美国对于任何可能提升中国的产品与技术,严厉的限制会一如既往。因此,美国可以输往中国的产品类别有限。

对于澳大利亚这种偶尔会显得莫名其妙的,牛肉、葡萄酒、天然气……高度雷同的产品的进口份额就可以做出适当调整,毕竟,进出口也是一种有效的武器。

中国更需要的借此赢得空间与时间,利用这一次外部压力,促成国内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实质提升人民幸福感。





1527140434155485.png
1527140424586514.png
1527402876170210.png
1527402866564420.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4 13:14 , Processed in 0.202842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