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财经周刊2018.6.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2 08: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份后期,中国央行采取“加息降准”可能性较高!》6月后期中国央行采取“加息降准”的可能性依然很高。一方面,独角兽在国内纷纷上市以及CDR的推出对A股的流动性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应对独角兽对资金的吸纳,研究员预计,央行后期会采取“降准或是释放MLF”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予以对冲。另一方面,应对美联储加息,维持中美息差稳定,央行一直有在调高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如今在美联储6月份加息之际,中国也很有可能会加息,至少很可能会上调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

去杠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严监管”与其不兼容!》中国杠杆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研究员注意到,监管层去杠杆政策主要采用的是收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含2个方面。其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实际上就是要收紧。具体措施无非是收紧信贷,降低M2增速,提高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等。其二、加强金融监管,比如出台资管新规以及其他监管措施。这部分主要针对银行表外资产。然而,监管层去杠杆采取了一刀切。这不但没有有效去杠杆,反而加剧了民营企业资金紧张,于是我们看到今年以来,诸多行业民营企业出现债务违约,成为去杠杆政策下的背锅侠,而主要杠杆在国有企业。为什么银行表内的业务没有变呢?去杠杆没有去银行表内呢?




博览视点




6月份后期,中国央行采取“加息降准”可能性较高!
博览财经研报】6月美联储加息板上钉钉。据CME“美联储观察”预期显示,美联储今年6月加息25个基点至1.75%-2%区间的概率为100%。且,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其他经济体也陆续开始加息。在美联储加息之际,研究员认为,6月后期中国央行采取“加息降准”的可能性依然很高。
独角兽在国内纷纷上市以及CDR的推出对A股的流动性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应对独角兽对资金的吸纳,研究员预计,央行后期会采取“降准或是释放MLF”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予以对冲。
◆应对美联储加息,维持中美息差稳定,央行一直有在调高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目前,其他国家正在相继加息。土耳其两个月内加息三次;印度和印尼也在上周加息;最新加入货币干预行列的,是内忧外患夹杂的巴西……如今在美联储6月份加息之际,中国也很有可能会加息,至少很可能会上调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
CDR首发,独角兽依次上升,防“流动性枯竭”,央行恐“降准”
◆研究员注意到,近期独角兽概念密集上市——
除了独角兽纷纷上市之外,国内第一张CDR已花落“小米”:从中国证监会官网获悉,证监会已于6月7日接收并受理小米集团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至此,小米成为CDR试点的第一单申请。
而,近期监管层也陆续发布了关于独角兽上市的政策——
6月6日,证监会发布《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同时发布了包括IPO办法、创业板IPO办法在内的8份配套文件,为创新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和存托凭证(CDR)做好了制度安排。
北京证监局5月28日披露了《中金公司关于唱吧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辅导工作总结报告》。
研究员认为,按照目前的趋势,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角兽企业,都能通过相关渠道、特别是CDR在A股上市或A股。
◆A股流动性能承受多少独角兽?
照此标准,目前共有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网易等5家已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企业符合发行CDR的标准,合计市值约为7.1万亿人民币。到目前为止,只有腾讯已明确表示暂不考虑发行CDR。
国内上市的独角兽也是庞然大物,比如独角兽药明康德上市,市值近千亿;宁德时代预计估值1300亿元……
从数据上看,独角兽在国内纷纷上市以及CDR的推出对A股的流动性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应对独角兽对资金的吸附,研究员预计央行后期会采取“降准或是释放MLF”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应对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预计接下来也会加息
◆研究员认为,美联储6月份加息之际,中国也很有可能会加息。应对美联储加息,维持中美息差稳定,央行一直有在调高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6月美联储加息板上钉钉。据CME“美联储观察”预期显示,美联储今年6月加息25个基点至1.75%-2%区间的概率为100%。且,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其他经济体也陆续开始加息。
土耳其两个月内加息三次;印度和印尼也在上周加息;最新加入货币干预行列的,是内忧外患夹杂的巴西……
对此,研究员认为,尽管5月29日央行上调了“28天”逆回购的利率水平,但是在6月份美联储加息之际,中国也可能像其他国家那样至少会上调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




去杠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严监管”与其不兼容!
【博览财经分析】中国杠杆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宏观的,全国性的,而是在企业部门的某些板块当中,剩下的政府及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总体仍然可控,并且还有空间。中国杠杆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
研究员注意到,监管层去杠杆政策主要采用的是收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含2个方面:
其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实际上就是要收紧。具体措施无非是收紧信贷,降低M2增速,提高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等。
其二、加强金融监管,比如出台资管新规以及其他监管措施。这部分主要针对银行表外资产。
从以上可知,监管层去杠杆采取了一刀切。这不但没有有效去杠杆,反而加剧了民营企业资金紧张,于是我们看到今年以来,诸多行业民营企业出现债务违约,成为去杠杆政策下的背锅侠,而主要杠杆在国有企业。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表内整体被压缩,表外又不能融资,民营企业融不到资的后果就是跑去境外去融资……
为什么银行表内的业务没有变呢?去杠杆没有去银行表内呢?
为什么去杠杆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因为去杠杆就是需要居民和企业去还债,但是紧缩的货币环境造成GDP下降,导致居民和企业需要借钱度日,那么就容易造成杠杆越去越多的现象。美国的惨痛教训来自于大萧条时期的记忆,那个时候就是严货币,高利率的背景,导致杠杆很长时间去不掉,反而越去越多。
总之,“去杠杆”与“严监管”之间是不兼容的,需不需要进行全国全部门的去杠杆值得商榷。
去杠杆是结构性问题
2012年以来,整体快速上升,斜率比较高。
但是,杠杆率的上升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企业部门。
相比之下,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尽管在上升,但是放在国际视角的对比上来看,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与日本,与法国比,还是相对较低。居民和政府两个部门还存在继续加杠杆的空间。政府部门来说,杠杆率的上升主要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杠杆比例总体上稳中有降,但是大家一般假定中央政府最终会对地方政府的债务承担相当大的隐含的偿还责任,所以尽管地方政府的杠杆率上升很快,但是合并起来来看,整个政府债务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大。
08年金融海啸以来,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在增加,而非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一直在下降。
就板块来讲,主要是周期类和稳定类的杠杆率在上升,包括公用事业,交通等等,消费亿成长类总体杠杆率一直在下降。所以中国杠杆率的上升,主要是国有企业,板块主要是周期,运输,建筑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杠杆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
“严监管”与“去杠杆”不兼容!
我们知道,监管层去杠杆政策主要包含2个方面:
其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实际上就是要收紧。具体措施无非是收紧信贷,降低M2增速,提高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等。
其二、加强金融监管,比如出台资管新规以及其他监管措施。这部分主要针对银行表外资产。
问题是,监管层去杠杆一刀切政策并没有有效去杠杆,反而加剧了民营企业资金紧张,于是我们看到今年以来,诸多行业民营企业出现债务违约。
为什么银行表内的业务没有变呢?去杠杆没有去银行表内呢?
表内整体被压缩,表外又不能融资,民营企业融不到资的后果就是跑去境外去融资,后果就是尽管美元兑主要货币的汇率在上升,但是人民币兑一揽子货币却在升值,这肯定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出现较大的好转,而是因为境内信贷市场塌方,企业去海外借钱,导致有大量外汇流入,推升RMB升值。这个理论上必然导致中国GDP的收缩,也从理论上容易导致去杠杆越去越多。
信用市场出现塌方,而信贷以外的科目没办法融资那资金去了哪里呢?对于银行体系,资金无处可去的话,这部分资金就回流到了债券市场。这就导致了信用市场的利率在上升,而高等级的债券的利率在下降,两个市场之间出现了跷跷板。
从银行表内的情况来看,不仅表外的利率在上升,首套房的贷款利率也在上升。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上市公司来讲,因为融资困难,所以股票质押就容易爆仓,所以就必须要减少股票的持有,来维持现金流。或者去增发来增加陷阱流。这都导致了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的危机。
上图显示,利差的上升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的利差上升。但是这就和前文矛盾了,因为杠杆是加在国有企业,但是去杠杆是去在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简直成了背锅侠啊。该去的没去,不该去的没饭吃了,这种情况已经蔓延为局部性的流动性危机。

为什么去杠杆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因为去杠杆就是需要居民和企业去还债,但是紧缩的货币环境造成GDP下降,导致居民和企业需要借钱度日,那么就容易造成杠杆越去越多的现象。美国的惨痛教训来自于大萧条时期的记忆,那个时候就是严货币,高利率的背景,导致杠杆很长时间去不掉,反而越去越多。



焦点透视




新兴经济体风险提升,开启“加息”模式!
博览财经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紧缩,开始向新兴经济体“剪羊毛”。研究员注意到,那些严重依赖资本流入的新兴市场将面临程度不同的风险和危机。
应对危机,这些新兴经济体近期也逐个加息在这轮加息潮中,6月份中国也可能也会跟随加息。
危机诱发因子不仅是美元的走高。全球贸易形式的瞬息万变,特朗普与金正恩会晤的不确定性,都在削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于是,我们看到,新兴市场国家一边要拯救被迫走低的汇率,另一边还要不得不面对债券被疯狂抛售的事实。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员认为,中国A股也很难独善其身。
主要经济体紧随美联储一起进入到“加息”收缩周期
◆美国进入到“加息+缩表”的货币紧缩周期后,主要发达经济体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相继加息——
◆如下图所示,美元指数经历3个月的箱体震荡之后开始暴涨。
全球流动性过剩时代即将结束,新兴市场正面临风险
◆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货币紧缩,新兴经济体市场遭遇抽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采取低利率政策,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寻求高收益、高回报。这改善了新兴市场资金状况,继而拉动了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增长。
然而,如今这些发达经济体开始紧缩货币,开始向这些新兴经济体“剪羊毛”。那些严重依赖资本流入的新兴市场将面临程度不同的风险和危机——
◆应对危机,研究员注意到,这些新兴经济体近期也逐个加息——
在这轮加息潮中,6月份中国也可能也会跟随加息。
在这样的全球大环境下,中国A股也很难独善其身。
诱发因子不仅是美元的走高。全球贸易形式的瞬息万变,特朗普与金正恩会晤的不确定性,都在削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于是,新兴市场国家一边要拯救被迫走低的汇率,另一边还要不得不面对债券被疯狂抛售的事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员认为,中国A股也很难独善其身。




货币政策收紧+金融监管导致信用收紧,债务潮或仅是个开始!
博览财经分析】自4月中旬以来,信用债市场像着了魔一样,违约事件接连不断。
债券市场的违约潮带来的衍生效应正在不断显现。
信用债风险频发,债券一级市场遇冷,一些公司债券发行困难或干脆放弃发行。东方园林本准备发10亿债,结果只卖了不到5千万,消息传出股价连日崩盘式下跌。尽管东方园林停牌,但连累了PPP概念股,导致整体大幅下挫。
这轮违约有一个和2016年那轮很不一样的特征,这轮新增违约的企业主要是民企,并分布于不同行业。在研究员看来,违约潮可能仅仅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结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去杠杆导致货币收缩,民营企业在市场比国企更难获得资金,因此很自然缺资金,同时还面临资金成本上升。
其次,民企一向在正规金融体系处于弱势地位,相比国企难以获得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不得不在正规体系之外寻找更多的支持,但是金融监管恰恰打击的是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各种灰色地带,设置了种种禁止或限制。监管带来信用收紧,进而导致民营企业违约潮出现。
此外,未来多种因素可能带来共振,违约的频度继续增大。其中尤其要注意两者:
其一、地方平台相关的,虽然年初以来,对地方隐性债务的整顿已很猛烈,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一单城投债违约,这也不正常。城投的信仰其实已经打破了,就差出现违约案例。
其二、个别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外部加息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主要是房地产企业,因为在国内融资受限,这几年纷纷赴海外融资,但是受美国国债收益率走高的影响,最近的融资成本明显上升。房企的海外美元债收益率飙升,9%以上都很普遍。这对房企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这次违约潮原因与以往完全不同,违约潮或才开始
◆研究员注意到,债券市场的违约潮带来的衍生效应正在不断显现。
信用债风险频发,债券一级市场遇冷,一些公司债券发行困难或干脆放弃发行。东方园林本准备发10亿债,结果只卖了不到5千万,消息传出股价连日崩盘式下跌。尽管东方园林停牌,但连累了PPP概念股,导致整体大幅下挫。
自4月中旬以来,信用债市场像着了魔一样,违约事件接连不断——
当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市场的惯性是认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样的惯性也有很多的案例支持。
因此,市场最关心的是,监管层会如何回应当前的市场违约形势?最近,一些官方媒体只言片语的信息也被拿出来解读,比如有央行下属媒体说,“违约是中国债市走向正规的必修课,要避免代价过高”。这句话两边话都说了。如今,违约潮再次来袭,这次监管层真的会不一样么?
◆要分析监管层的态度,首先要分清楚,这轮违约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
市场发生集中性的违约,一般来说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种是经济下行周期,某些行业的压力太大,出现行业性的集中违约。比如,在供给侧改革以前的煤炭,在经济下行、煤价下跌的形势下,煤企的日子不好过,所有出现了明显的煤炭行业集中性违约。2016年上半年出现的债务集中式违约则主要是这个原因。
但是,这轮违约不属于这种类型,今年以来的违约企业所处的行业五花八门,根本不是属于某类行业。这些企业,如华信、富贵鸟、凯迪生态、中安消、春和集团、亿阳集团,丹东港、中国城建、大连机床、四川煤炭等等,这里面传统的煤炭、建筑、机械制造,也有新能源、环保、鞋业等等。很难说他们是受到经济下行或经济周期的影响,而且今年以来,至少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经济仍保持强劲的增长,经济没有明显收缩。
所以,这轮违约不能怪经济下行,也不能怪经济周期,找不到这样的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研究员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去杠杆导致货币收缩。简单算一笔帐,去年年末社会融资总量175万亿,主要都是债务融资,目前社融增速降到10.5%,对应新增社融18.4万亿。比17年的19.4万亿减少1万亿。新增社融要保障经济增长和债务偿还。目前GDP名义增速10.2%,去年82万亿GDP名义值,需要8.4万亿保证经济增长,18.4万亿的新增社融扣掉8.4万亿,还剩10万亿偿还175万亿存量融资的利率,对应债务利率只有5.7%,而央行刚刚公布1季度贷款平均利率接近6%,而清华大学公布社会平均融资成本超过7%,这意味着今年新增融资不够偿还存量债务利息,债务违约潮必然会出现。去杠杆导致货币收缩,民营企业在市场比国企更难获得资金,因此很自然缺资金,同时还面临资金成本上升。
●因为民企一向在正规金融体系处于弱势地位,相比国企难以获得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不得不在正规体系之外寻找更多的支持,但是金融监管恰恰打击的是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各种灰色地带,设置了种种禁止或限制。
在过去,非标(主要受资管新规的约束)、股票质押、融资租赁等是民企融资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今这几个方面全面收紧,民营企业过去状态可以找到钱的模式现在不灵了。
对于资金链本来就紧张的一些民企而言,即使市场整体的资金面并没有那么紧张,但是如果过去借钱的模式玩不下去了,雪球滚不动了,那么违约就来了。
这是这轮违约和过去几轮违约的根本不同之处。也正因为如此,研究员认为,当前指望政策放松来解救违约不现实。监管收紧是大趋势,还有很多大政策在路上,从金控集团,到银行资管子公司等等,防风险是去年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首。现在不同以往,监管刚性化是未来的趋势,不会因为市场有人哭就会改变。
我们注意到刘鹤赴美之前在政协的讲话很清楚,“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句大白话很重要,是常识,也是基本的市场纪律。债券市场现在发生的违约,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在研究员看来,违约潮可能仅仅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结束。因为现在所发生的违约主要是受监管带来的信用收紧导致的。
如果未来环境改变,多种因素可能带来共振,违约的频度可能性会继续增大。其中尤其要注意两者:
第一是地方平台相关的,虽然年初以来,对地方隐性债务的整顿已很猛烈,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一单城投债违约,这也不正常。城投的信仰其实已经打破了,就差出现违约案例。
第二是个别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外部加息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主要是房地产企业,因为在国内融资受限,这几年纷纷赴海外融资,但是受美国国债收益率走高的影响,最近的融资成本明显上升。房企的海外美元债收益率飙升,9%以上都很普遍。这对房企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决策参考




独角兽的“天然主食”果然是A股上的“韭菜”?

    【博览财经分析】2016年以后A股市场IPO的公司,其上市1年后的股价,平均涨幅166%!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以来所有上市满1年的新股中,超过8成在上市12个月后取得正收益,平均涨幅为121.53%。仅35只新股上市满1年后破发,平均较发行价下跌14.65%。以新近上市的药明康德为例,该公司发行价25.92元,上市后连续16个涨停,涨幅超400%。
目前的6只“战略配售”基金参与同一企业战略配售比例合计不超过30%,可以在没有底仓的情况下参与独角兽企业的“打新”,且至少3%的战略配售权将给这些基金带来百分百的中签率,这也是这6只基金最大优势所在!
作为一只战略基金,国家的目的是想让优秀的企业在A股上市,比如小米、滴滴、美团,但A股的门槛和规定较多,导致这些企业无法在A股上市。现在国家的想法是,先把资金的供给方提供出来,以备后来股票回归A股,最终的目的不是做大这几家基金,而是为后来回归A股做准备。
这个决策估计是更高层面的政府想法,目的是做好示范效应,为以后优秀企业选择在A股上市做好示范,因此大概率不会出现破发,但是会不会得到暴利这个无法判断。
据了解,这6只由证监会主导的“独角兽”基金,事实上已有2个月准备时间。但从5月29日正式上报到6月11日开始发行,中间各项流程仅9个工作日,足见推进之快。
而在“独角兽基金”火速获批之后,市场奔走相告,该基金宣传力度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据说,网友的老妈去菜市场买菜,被塞了一张独角兽打新基金的粉单——
还有更离谱的是,有基金销售人员以短视频的方式在抖音上进行推销,销售手段真的是花样百出。这次基金公司到底承诺给销售人员多少提成,真的是太卖力了。
独角兽基金与以往销售的基金有很大不同,首先它是基金新品种,属于集合投资。也就是说,独角兽公司的股票都会买一些,不会只投一两家公司
但是有一点是与所有基金的性质一样的,就是不承诺投资回报率,它的收益和亏损率均未知,投资者要有思想准备。但可以明确的是——
1、作为一个“自上而下”的战略性基金,基金获配的量、折扣以及将来投资的股票都还没有具体详细规定,但这确实是创新驱动转型在资本市场上的映射。过去有许多优秀的企业都没有在A股上市,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等,战略导向希望这些公司能够回归A股。
2、获得配售的股票主要为移动互联网、医药、高端制造(与2025相关的股票),代表着未来真正有增长性的资产,并非是周期性资产,另外全球在进行科技竞争,通过资本市场吸引是关键。与QFII的区别有一点在于,本基金包含未上市的股票,比如说小米,本基金可以获得其他方式无法获得的稀缺性。
3、这些基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打新产品,但是与之前的打新产品不同。本产品获配资产的定价方式至今还没有出来,但工业富联的定价很有可能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普通公募基金通过网下打新配售富士康的打新比例只有0.17%,而通过战略投资人的方式参与打新获得的最低配售比例1.1%。而现在只有六家基金公司进行平分,预计获配占比会比以上的数据高。这也与普通的公募基金不同,获配比例差别十倍,这对收益率是决定性的。
4、本产品适用于长期投资者,而不适用于短期的投机者,封闭期三年,期间只能申购不能赎回,三年后的规模可能达到500-1000亿之间,对1000亿的资金如何资产配置取决于基金公司的实力。
5、管理费、托管费比货币基金都低,这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还是希望未来代表中国增长的企业能够在A股上市,让融资方和投资方形成良性的反馈。
关于新版国家队独角兽基金的32个“为什么”
理论上存在股票价格低于配售价的风险,这个是无法保证的,基金无法承诺保证收益,但是这个产品大概率不会亏钱。就此,一家“战略配售”基金相关负责人就热点问题做了回答——
Q1:产品的风险是不是股票锁定一年后,股票价格低于配售价的风险?
A:这个应该是不确定性,股票型基金的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真正的风险应该是系统性风险,比如说挤兑风险,但是这个是不可能的,另外也有人问到在封闭期两年零九个月的时候,突然有个大体量的CDR,比如阿里巴巴,要占用20%的仓位,但基金仓位已经90%,应该怎么办?其实之前持有的第一批股票就可以卖出了,特别看好就可以选择继续持有,一些质地不好的或者上涨过多的股票就可以选择卖出。理论上存在股票价格低于配售价的风险,这个是无法保证的,基金无法承诺保证收益,但是这个产品大概率不会亏钱。作为一只战略基金,国家的目的是想让优秀的企业在A股上市,比如小米、滴滴、美团,但A股的门槛和规定较多,导致这些企业无法在A股上市。现在国家的想法是,先把资金的供给方提供出来,以备后来股票回归A股,最终的目的不是做大这几家基金,而是为后来回归A股做准备。这个决策估计是更高层面的政府想法,目的是做好示范效应,为以后优秀企业选择在A股上市做好示范,因此大概率不会出现破发,但是会不会得到暴利这个无法判断。
Q2:市场在贸易战的影响下有较大的波动,未来独角兽回归将会带来什么影响?
A:贸易战与产品的相关性不大,贸易战体现了两国在科技领域的较量,美国的成功是“华尔街+硅谷”,既有融资方,又有投资方,硅谷形成的特有的PE投资文化,华尔街二级市场的高估值,形成了正向的反馈,国家就是这个意志,不仅要有硬的产业,也有软的资本市场支持。未来经济应该是震荡,但是结构性机会还是很多,掌管的其他基金也是遵循国家科技创新、医疗服务转型驱动作为投资主线。市场对独角兽回归A股的分歧很大,有些人认为这好比是“抽血”,但我认为这是国家最小限度减少市场的冲击,以前市场大跌是由于投资和融资的不对称,在没有资金入场的情况下,贸然进行融资的结果。但这次是通过基金把资金募集起来,这样能够维持二级市场的良性循环。另外国内的货币非常宽松,不缺资金,而是缺优质资产,这次回归的资产都是优质的,可以改变A股的生态,也对科技产业的推进也有很大的价值,对未来A股的指数也有正向的作用。
Q3:战略产业包括哪些?
A:目前也没有名单,国务院给出七大支持行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高端制造、医药、集成芯片,总结下来应该是高端装备制造、医药、互联网、集成芯片这四大行业。
Q4:投资策略是什么?
A:前三年股票型资产主要是战略配售,主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没有充足的额度前,要进行债券管理,主要投资于国债、AAA利率债;(2)一年解禁后做出卖出与否的选择;(3)投资者是长期投资者,公司也有能力支撑500亿基金的主动管理。
Q5:产品为什么选择封闭三年?产品的建仓策略是什么?
A:封闭三年是证监会规定的,不希望短期炒股;建仓策略的主动性体现在一年以后股票要不要卖,在什么时候卖,在前期的股票上全部是由证监会决定,三年内只有卖出的权利,没有买入的权利。
Q6:战略配售是否每个标的都参与,还是会进行精选?一年后退出是什么样的节奏?
A:在股票的买入上没有自主权,只有被动接受,另外国家层面已经进行了精选,再进行精选也是低效率、无价值。一年后的退出,取决于证监会未来可能出台的细则,目前,如何卖出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细则。
Q7目前独角兽是否存在估值偏高?
A:如果是周期股,什么样的公司都抵御不了周期,但是现在是投资于成长股,如果估值特别低,那么就可以享受成长和业绩的收益,如果估值偏高,那么通过成长是可以抵御的,只要拉长维度,这方面的问题不大。
Q8:产品的适用人群有哪些?
A:特别不适用的人群:满仓赌一只股票,希望三年后涨几个板的人群,以及短期投资者。主要适用两类人:第一类是有长期规划,比如说计划三、五年的教育基金、养老基金;第二类是资产规模很大的人群,用于平衡资产,分散组合。
Q9:定价的方式是什么?配售的估值水平是多少?是否有折扣?
A:定价的可能方式大概率是以“工业富联”为参考,A股的定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23倍作为定价,比如药明康德,但是这样不会获得较多的量;第二种是自主询价,这种方式会保证较多的量。是否有折扣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还需等政策细则出台。
Q10:小米是否会在港股和A股有估值差别?
A:主要依赖于两地的投资者,A股也未必会比港股贵,从“工业富联”来看,A股的投资者保持着理性,估值水平还是由市场进行制定。
Q11:小米有上市的时间表吗?CDR是按照定向增发的方式还是按照二级市场买卖股票的方式发行?
A:没有,这需要更高层面的决定;更偏向于认为在美国上市公司会发CDR,在原有的市场有基础证券,而不是做定增。
Q12:本产品会不会像打新基金一样?
A:本产品适用于稳健投资者,通过构建一个组合,希望享受到成长性的红利,而不是交易红利。
Q13:主动操作部分,是基金经理决策多一些还是公司整体决策在里面?
A:本产品作为战略基金,卖出的操作不会很随意的;另外,在做决策时,最终决策的是基金经理,但是有稽核、审核的约束,以及研究员的支持、深度报告,还要经过投委会,本基金将来内部会有个流程。
Q14:前期是被动地接受,是监管部门在把控,依贵公司推测后期是否政策会适当放松?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有主动权吗?如果有会做什么安排?
A:偏被动为主因为产品是战略配售基金,所以不会存在某只股票被疯抢和抛弃的情况。如果可以主动选择则会非常考验基金经理对其包含的七个行业的了解,将会涉及到各个行业的调研。
Q15:几个月内五六成仓位有问题吗?
A:证监会规定作为股票类基金,六个月需要达到八成的仓位,但是这个新出台的产品是从0-100%,并没有硬性规定。六个月后还有上市基金需要发售,仓位太低会造成收益率降低从而对他们不利,所以从政府角度出发应当会给予二级市场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大家可以观察到从富士康到药明康德在国家意志下,上市节奏都是比较快的
Q16:请问这次产品的战略储备和配售列表存在吗?
A:现在暂时没有任何渠道,但以我们内部的推测和判断,此次将会集中在市值最大的前二十个企业以及全球活跃的一些独角兽企业(市场估值大于十亿美金的中国企业)。以这样计算将会有超过一百只的股票列表,所以不用担心。
Q17:CDR这次的模式是按基础证券发行(会直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还是采用定向增发?
A:我偏向于第二种,这次参与的企业需在美国要有一些期初证券,不是新发行的股票。但是与此同时不排除有进行二次上市的可能性。
例如:阿里巴巴拿出一部分基础证券,交付到托管行做成CDR之后回归国内进行销售。
定价是完全看国内市场给他什么定价,但是好处是国外市场已经存在一个定价可以给基金经理作为参考。
Q18:这次的定价模式会采用传统的战略配售23倍还是类似工业富联的新兴定价方式呢?
A:传统模式的23倍,新股在A股上市后会产生接连涨停板。定价模式不适合这次的战略配置是因为那些使用传统模式的股票盘子都很小,股价却爬升地很高,造成最后每个人的打新都很低。
比较相信这次的定价模式会采用最新的工业富联相类似的定价模式。这种新模式采用网下询价,战略投资者和散户都是被动的接受这个价,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战略投资者是有做到百分之一的战略配售量的。
Q19:会不会有存在折扣?
A:不排除这个可能,国家希望让利,形成正反馈。
Q20:请问产品年化收益率是什么?
A:可以从三个变量值猜一下,第一个为个股数量;第二个为上涨空间(例子:如果八折,理论上静态有百分之二十的上涨空间);第三为配售比例。但三个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政策细则。
Q21:关于解禁期的理解?
A:证监会规定最低为十二个月,具体可以有企业来制定。但我方认为企业没有动机去要求延,因为如果采用询价方式,解禁期改的越长,流动性便会越差,最终将对估值产生损耗。
Q22:现在的解禁期分别是多少?
A:有十二个月和十八个月和主动要求的十八个月,但绝大部分会是十二个月。
Q23:这款三年到期的产品流动性如何?第二年会不会做配售?
A:三年之内汇添富都是被动地接受。流动性风险可能性将会很小,仓位在解禁期之后可以进行更改以匹配流动性。第二年结束到第三年开始期间肯定会做流动性的匹配。
Q24:卖出主动权完全在我方?
A:解禁期之后会有主动权的体现
Q25:CDR风险主要是在哪一方面?
A:传统来说CDR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公司质地,估值过高和一些周期股的投资回报率。公司质地不用担心,这次产品里主要包含的是非常成熟和有价值的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估值方面,汇添富的公募基金往下打新是有市场化约束的。再者我们这次没有投周期股,周期会存在高点上市。而我们这次选择的我们投的成长类股票。作为优秀的成长类股票,短期估值过高需要一段时间消化,估值过低会是一个盈利和估值的商机。综上所述,风险较小。
Q26:减持上有没有流动性风险?
A:问题不大,一年之后会有减持细则,如果盈利太多,证监会会有安排,股本方面上市的都是大盘股,不会有问题。
Q27:对于已在国外上市的企业,回归A股后,国内外价格是否会有差异?
A:和国内价格肯定不会完全一样但是拉长会有一个回归。大盘股,价差基本在百分之五以内。
Q28:是否有折价溢价空间?
A:如果最后是A股询价产生,和美股的折价和溢价要通过最后的定价产生,但是已知发行CDR的企业是比较成熟的,不会有太夸张的折价溢价。
Q29:权益类资产谁负责?债券类谁来负责?
A:会有债券经理参与其中,最后的收益还是靠配售这一部分。
Q30:债券仓位比较高,大约会是多少?
A:至少要预留百分之十的仓位给CDR,全部都是债券会有流动性问题。在没有打新的情况下,要保证收益,会做一些货币型基金保证收益率。
Q31:会不会到后面供我们投资的标地越来越少?
A:按照现在国内科技发展速度,我觉得标地只会越来越多,政府目的是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少是因为大家觉得企业需要达到市值大于两千亿以及收入上两百亿。但是忽略了政策中提到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和国际技术领先。我对中国企业创新速度还是持有乐观思想。
Q32: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国际技术领先的企业风险会不会很大?
A:我们是五百亿的体量的组合类基金,前两类要求已经所能参与的企业数量做了删减,假设我们50%是买的阿里巴巴一类股票,将会享受到美股的增值,30%买的是小米等二类的股票,会有弹性的上涨空间;20%买快速增长类型的股票,尽管这类股票波动较大,但是最终我们希望会呈现出一种盈利的组合。




医药板块“结构性机会”更多在于“创新药”研发!
【博览财经研报】研究员认为,在新品上市加快、流感疫情、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带动下,医药板块业绩超预期的公司明显增多。在此背景下,2018年Q1基金重仓持股中医药比重与2017年Q4相比有明显上升,恢复近年平均水平。虽然基金经理近期普遍认为,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已经不低,后续波动性将加剧,择股难度较高。但在政策加持、人口老龄化等长期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医药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仍然看好。研究员强调,后续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细分领域龙头,尤其是生物医药、疫苗等创新类公司,将持续受到事件驱动力的影响。
医药指数攀升的背后是一轮结构性行情
在此之前的5个交易日,医药生物板块最大回落了7.5%。6月5日,在A股整体强势的带动下,医药生物板块一改上周以来的回调趋势,强劲反弹2.87%。2018年至今,“吃药”行情一骑绝尘。医药生物指数以12.43%的年内涨幅,领跑28个申万一级行业,仅次于休闲服务行业。
那么,面对可能已经兑现业绩的股价、目前已不低的估值、利好消息的逐步消化,资金下一步该如何选择?
对此,研究员强调,此次医药指数攀升的背后是一轮结构性行情——
在医药生物相关指数的258只成分股中,149只年初以来收涨,109只收跌,占比分别为57.75%、42.25%。
而在这些医药股中,涨跌幅的分化也相当严重,63只医药股年初至今涨超20%,同时19只医药股年初至今跌幅超20%
因此,未来要抓住结构性分化的行情机遇,必须先把握这轮医药结构牛的三大特征:结构性基本面强劲、持续事件催化、增量资金
1、结构性基本面强劲表现在对医疗持续增长的强劲需求;辅助用药受限为创新药、高品质仿制药腾出空间;进入医保放量周期;流感的季节性因素;两票制带来渠道去库存后回归正常周期。
2、持续的事件催化在于国家频频出台利好创新药、国产药品健康发展的政策,以及企业的研发持续取得进展等。
3、增量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医药结构牛市启动时医药处于标配水平,公募基金持仓基本接近历史最低水平,随着基本面好转及趋势形成有加配的资金流入;一部分源于医药在行业比较中处于优势地位,过去两年医药指数下跌了10%左右,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两年增长了约35%,估值消化、不少股票处于底部。
“结构性机会”更多在于受政策扶持、又有市场需求的“创新药”概念
研究员要强调的是,未来医药板块的“结构性机会”更多在于受政策扶持、又有市场需求的“创新药”概念上。最近的两条医药行业的消息值得高度关注——
●“创新药物研发”最新的成果是,日前,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艾可宁(注射用艾博韦泰),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艾可宁是全球第一个抗艾滋病长效融合抑制剂,由前沿生物完全自主研发,拥有全球原创知识产权
●6月5日,从华大基因获悉,吉林省省长景俊海一行近日到访深圳国家基因库,双方将加强医学健康领域自主研发和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医学科技成果应用;探索加强吉林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在基于基因大数据的健康干预管理等方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应用。
研究员认为,从大趋势看,创新药将带领中国药企从千亿人民币向千亿美金市值迈进。此前9价HPV疫苗“8天快速审批”的案例,也刺激了国内相关品种的研发热情。而当前“创新药”的重点方向为,创新单抗、单抗生物类似药、小分子靶向药、糖尿病市场新型降糖药、疫苗、细胞治疗等未来大品种集中的研发方向——
(1)创新单抗:肿瘤免疫治疗PD-1/L1潜力大;2018年是PD-1/PD-L1元年开启,市场有望高达千亿规模。此前9价HPV疫苗“8天快速审批”的案例,也刺激了国内相关品种的研发热情。自2014年默沙东等获批上市后迅速放量,2017年全球销售额8757亿美元,增速高达652%。预计国内PD-1/PD-L1单抗市场将高达千亿规模,国产占40%。
(2)生物类似药:仿制药中的“创新药”,壁垒高、医保支付,未来是少数玩家天下;
(3)小分子靶向药:由me-too向me-better发展,关注达到国际水准的替尼类产品;
(4)糖尿病市场:患者多、需长期用药的大市场,关注胰岛素类似物和新型降糖药;
(5)疫苗:2017年进入大品种集中获批和放量的时代,HPV疫苗是首先获批的大品种;
在9价HPV疫苗尚未在内地上市之前,仍然有不少消费者选择出境接种。此次9价HPV疫苗“8天就通过审批”的案例说明,有关方面正在加速这类品种的审批进度和力度!克强总理4月在复旦大学考察时就强调,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快审批,保障供应,让群众尽早就近用上最新HPV等防癌疫苗。因此,未来HPV疫苗的审批将有望进一步加速,而未来高端疫苗产品将成为疫苗行业一大发展趋势。在经历了2016年低迷之后疫苗行业进入爆发增长期,数据显示,国内疫苗产品多联多价产品升级,促使疫苗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大增81.3%和212%。
(6)细胞治疗: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2018年冬去春来,关注率先进入临床试验的产品。
从A股情况看,2018年Q1基金重仓持股中医药比重与2017年Q4相比有明显上升。随着基金近期密集调研医药企业,后续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细分领域龙头,尤其是生物医药、疫苗等创新类公司,将持续受到事件驱动力的影响。
此外,药品生产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即将开始,看好高品质仿制药3年机构性机会:未来的2-3年,一致性评价将优胜劣汰,医保支付价的推行将推动进口替代的加速进行,高品质仿制药企业三年机会。而在消费升级趋势下的医疗服务机会凸显;零售药店市场的整合,未来也将带来处方外流机会。
整个医药行业整体都处于大拐点向上的初始阶段
当前,整个医药行业整体都处于大拐点向上的初始阶段,事件驱动力有望贯穿全年。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3月,医药制造业利润达到774亿,同比增长22.5%,创2013年以来的新高。从股市情况看,在市场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医药股的防御性再次凸显;而从当前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创新药、进口替代、分级诊疗等政策利好不断,使得板块的事件驱动力持续释放。在新品上市加快、流感疫情、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带动下,业绩超预期的公司明显增多。后续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细分领域龙头,尤其是生物医药、疫苗等创新类公司,将持续受到事件驱动力的影响。




“事件驱动+基本面支撑”,短期动力煤价格或继续向上,但不该长期下行趋势!
博览财经分析】近期,中国神华公布了6月份年度长协和月度长协,6月份年度长协557元/吨,环比持平,同比下降1元/吨;月度长协625元/吨,环比上涨31元/吨,同比上涨55元/吨。
前不久,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多次发声,明确要将煤炭月度长协价格调控至“500元/吨-570元/吨”的合理区间。显然,中国神华作为煤炭市场的价格指向标,制定的月度长协价格高于发改委制定的标准。研究员认为,这在短期将会起到示范效应。市场动力煤价格受其影响整体中枢将上移。事实上,短期基本面也支撑煤炭价格上涨。从供需角度看,煤炭供给端短期难以出现明显的增量。而,煤炭消费弹性继续提升,需求侧在现有基础上持续走强。
但是,长期煤炭的新增产能跟上,煤炭价格趋势仍向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去产能政策力度边际递减,煤炭价格中长期逐步趋于合理。
●增产政策导向持续发酵,煤炭供需中长期从偏紧渐入平衡。
●中长期看,国家将增加铁路运力,调度调整保障煤炭运力供应。
●电煤长协化降低价格弹性。同时,发改委制定长协价,有利于煤炭价格市场预期管理,因此有利于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短期煤炭供给不足,而需求强劲
◆煤炭供给端短期难以出现明显的增量。
煤炭产能自然出清,库存仍在被动去化,供给端新增产量释放较为乏力。根据最新数据来看,2018年以来煤炭供给端基本没有新增产量,3月份全国煤炭产量2.9亿吨(2017年同期3.0亿吨),4月份煤炭产量2.93亿吨(2017年同期2.95亿吨),2018Q1-Q4煤炭产量10.97亿吨,累计同比增长3.80%,而这3.8%中剔除违法违规合法化后并表的增量以及2018年春节不放假的增量,实际煤炭增量较为有限。
扩张性资本开支由恢复、提升再到产量的释放是一个中长期过程(3-5年),否则有效供给难以维持,加上今年仍然有部分煤炭产能需要退出。对此,研究员认为,煤炭供给端短期难以有大的增量。
◆煤炭消费弹性继续提升,需求侧在现有基础上持续走强。
一方面,从煤炭消费弹性来看,煤炭消费弹性继续提升,由2017年的0.15左右提升到2018年一季度的0.31。
另一方面,从下游数据来看,5月份沿海6大电厂日耗均值高达70.44万吨(较2017年增9.54万吨,增幅16%左右;较2016年增15.7万吨,增幅29%左右;较2015年增9.8万吨,增幅16%左右)。截至上月23日煤炭日耗量已经达到79.35万吨,需求基本追平去年夏季最高峰(8月份)时的日耗。
保守假设按照目前79万吨的日耗,计算6-8月份电力行业煤炭新增需求在7500万吨左右(2017年6-8月电力行业煤炭消费5.1亿吨)。
这就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6-8月短期内基本没有可能新增7500万吨的煤炭产量。其次,新增煤炭产量没有相应的运力匹配。有一点比较清晰的是能够新增煤炭产量的区域主要在晋陕蒙地区,而从运力来看,大秦铁路2017年运量4.3亿吨,18年可以新增的运力2000万吨左右,蒙冀线可以新增的运力3000万吨左右,因此,即便有新增煤炭产量,运输问题也较难解决,因此今年“迎峰度夏”阶段,或将迎来煤价的新一轮快速上涨。
中长期,煤价有望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首先,研究员认为,去产能政策力度边际递减,煤炭价格中长期逐步趋于合理。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18年将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显著低于2016、2017年实际退出煤炭产能2.9亿吨和2.5亿吨。此外,如果2018年能够实现1.5亿吨的产能退出目标,则2016-2018年三年累计退出6.9亿吨,将完成“十三五”退出8亿吨目标的86%,那么2019、2020年的去产能任务将进一步减少。
中国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煤炭需求大幅上涨概率较小的情况下,供需的偏紧的改善有望使得煤价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增产政策导向持续发酵,煤炭供需偏紧渐入平衡
供给端看,过去几年煤炭行业受去产能/产能置换相关政策的影响,其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由于煤矿建设周期通常在4年左右,未来三年(2018-2020年)新增煤炭产能预计将主要来源于当前在建煤矿的投产/达产。根据能源局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公告,2017年底在建项目新增产能7.6亿吨,预测2018-2020年约新增供给6.6亿吨。产能释放节奏来看,发改委4月底座谈会明确要求2018年实现增加产能3亿吨/年,预计2018-2020年煤炭新增产量分别为1.2/1.0/1.0亿吨左右,对应产量增速分别为3.4%/2.7%/2.7%。
此外,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通知,对《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土资规〔2016〕3号)文件进行调整,停止执行其中“从2016年起,3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条款。煤矿审批的再次重启长期看有助于提高我国煤炭自主供应能力,在未来为当前先进产能释放“接力”,可见国家对于煤炭行业态度为支持其良性持续发展,未来煤炭供需有望长期处于偏宽松状态。
铁路调度调整保障煤炭运力供应
从运力提升的能力来看,铁路总公司宣布4月10日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加大大秦、唐呼、瓦日等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主要货运通道运输能力挖潜,通过增开货运列车220对,其中增开万吨及以上货运列车60列和优化枢纽分工等措施,实现货运列车高效快捷的运输组织,预计全年货运发送量可增运2亿吨。与新增煤炭产能对接已经基本无缺口,预计整体上运力无需担忧。
中长期来看,预计2019年投产的蒙华铁路将重构北煤南运的煤炭运输格局,尤其是海进江格局,对华中地区煤炭运力构成有效补充,预计后续建设将基本消除铁路运输瓶颈。
电煤长协化降低价格弹性
随着发改委持续推进长协煤签约比例及提高履约率,对电厂的煤价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当前长些定价机制来看,大型煤炭企业将长协价分为年度和月度长协价,其中月度长协价直接在现货价基础上下调一定幅度,下调幅度随行情变化;年度长协价每月变化,即在535元/吨基准价的基础上根据上月的煤炭价格指数调整。
长协价调整的结果导致无论是环渤海指数,还是其它价格指数,其变化对长协合同价的影响力减弱了,即该种机制可以有效减少电企用煤价格剧烈波动。
发改委政策频出,力促煤价回归合理区间
发改委控制煤炭价格上涨的决心较强。5月18日,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负责人对外表示,当前煤炭供需形势总体平稳,供给和运力均有保障,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没有市场基础。有关部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市场煤价回归并稳定在合理区间。
前不久,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多次发声,明确要将煤价调控至“500元/吨-570元/吨”的合理区间。此消息虽然一度被辟谣,但是一位了解煤电会议的相关人士对财联社透露,发改委并未要求把现货价格控制到570元/吨以下,需要调控的是月度长协价的动力煤,发改委对现货价格的调控区间大概维持600-700/元吨。尽管有非官方消息出面澄清发改委调控的是月度长协价,但是研究员认为,煤炭价格中长期将呈现下行趋势,因为短期发改委压低动力煤价格态度坚决。



投资参考




通过“战略配售基金”获取“高收益”的几点秘籍
【博览财经分析】研究员认为,参与独角兽基金投资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近期的发行申购,第二个阶段则是成立之后在交易所挂牌时。整体来说,投资者在第一个阶段投石问路少量参与申购,第二个阶段等待折价扩大跌出投资价值再介入,则胜算将比较大。
从历史数据来看,进行战略配售的股票在一年内整体有不错的股价走势。据Wind统计,2005年以来A股市场共有17只股票参与IPO战略配售,这些股票上市6个月后的平均涨幅为63%;上市后1年的平均涨幅为83%。
一边是A股迎接独角兽,首单CDR发行上市已经申报,独角兽战略配售基金6月11日正式开卖,网上销售已经开始。
另一边,海外的新经济独角兽新股,近期明显飙涨。近日在美股上市的哔哩哔哩和爱奇艺短短一个月内股价翻倍,而此前港股上市的平安好医生、阅文集团等近期股价也有明显回升。
哔哩哔哩较一个月前暴涨89.5%。爱奇艺最近一个月(22个交易日)的股价升幅为100.86%。值得注意的是,爱奇艺和哔哩哔哩的暴涨启动之时,5月初正式独角兽新政文件《存托凭证发行和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后
那么,看起来相当不错的一款创新型基金产品,参与价值有多大?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来看看何谓“战略配售”。
由于“独角兽”不少是大盘股,为了减少一次性大批量新股上市对股价形成冲击,因此有“战略配售”的机制,让持股量较大的战略投资者锁定12个月以上的时间再上市流通,而作为锁定不能流通的补偿,战略配售的部分另外划出,享受“百分之百的中签率”。比如工业富联,其战略配售部分为5.908亿股,占发行总量的30%,参与战略配售的机构投资者阵容豪华,除了中央汇金公司等央企、国企之外,还有民营的互联网三大巨头“BAT”。如果这六大公募基金成立,也将成为未来“独角兽”战略配售部分的参与者,投资者借道公募基金实现“百分之百中签”将不再是梦想。
战略配售基金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当前新经济增速明显,产出增长率大幅高于传统产业,新经济行业的优质公司多是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能够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企业。伴随CDR的正式推出,为大众投资者提供了配置新经济优质资产的有效工具,将帮助投资者分享新经济增长红利,同时也为基金管理人提供了多样化工具,优化了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
研究员认为,伴随CDR正式推出,战略配售基金长期投资价值更加突显。虽然CDR发行公司多数为创新行业公司,这类公司拥有较高的内生增长率,但高增长常常伴随高波动,因此战略配售基金也具有较为鲜明的风险收益特征
战略配售基金可使广大普通投资者有机会获得同优质、稀缺的创新企业共同长期成长的权利;作为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其预期风险收益水平高于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型基金,低于股票型基金。另一方面,战略配售基金合同生效后进入三年的封闭运作期,封闭运作期间投资者不能赎回基金份额,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买卖基金份额有可能面临相应的折溢价风险。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这6只“独角兽基金”值得买吗?研究员分析了它的5大优势与4大劣势——
优势1:命中率或远高于“打新
A股市场在拥抱新经济的浪潮声中,频频向创新经济伸出橄榄枝,已先后迎来三六零、药明康德、富士康、宁德时代的发行上市或借壳上市。
优质的大型企业上市,“打新”收益往往相当丰厚。以收获16个涨停开板的药明康德为例,截至6月5日收盘,药明康德股价为119.78元,相对于21.6元的发行价,中一签就意味着已有10.89万元盈利入账。
但是普通个人投资者,打新中签率比较“渺茫”(宁德时代中签率仅为0.0937%)。参考工业富联的案例,由于采用“战略配售+网下部分锁定”的创新发行方式,其战略配售数量约占发行总数量的30%。
此外,继5月3日提交了港股IPO申请之后,小米的CDR发行日程也呼之欲出。新时代证券研究所所长孙金钜指出,小米此次发行将包含香港公开发售、国际发售、CDR发售三部分。
其中,在CDR发售方面,预计配售流程与工业富联配售流程类似,在网上网下申购的同时可能引入战略配售。小米CDR也是“独角兽基金”考虑的目标,小米或许也将加入战略配售套餐。
优势2:投资费率低
业内人士介绍,战略配售型基金管理费和托管费会采取优惠政策,极可能费率不到普通基金的十分之一,每年费用计提设置上限,让普通大众能够低成本、低门槛参与顶尖科技公司的投资。
优势3:个人投资者享受与机构同等配售优先权
部分战略配售基金上限为500亿元,且分阶段销售:第一阶段时间内,仅对个人投资者发售,单一个人投资者限额50万元;第二阶段时间内,仅对特定机构投资者发售,特定机构投资者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和职业年金基金四类机构投资者等。
优先个人投资者认购,若第一阶段时间内对本基金达到募集规模上限,则提前结束募集。
这意味着:普通个人投资者享受着和全国社保、养老金等机构同等的配售优先权!
优势4:制度红利
独角兽基金由证监会主导,在制度上享有一定红利,比如6只战略配售基金在参与投资CDR时,将有望获得一定折价。此外,独角兽基金对个人投资者的最高申购限额控制在50万,如果收益足够高的话三年锁定期对于投资者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优势5:首批战略配售基金,稀缺资源
与普通打新基金不同,这6只为CDR、独角兽而来的基金,是战略配售基金,一种创新的基金品种,同时也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因为,战略配售,即向战略投资者定向配售,战略配售基金可以在网上网下打新之前,优先获得市场上优质资产的战略配售,从而避免中签难的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可以通过战略配售基金低门槛参与符合国家战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获得创新企业稀缺投资机会。
劣势1:有3年的封闭期
封闭期三年,6个月之后将在交易所上市,每半年开放申购一次(具体安排详见基金招募书)。不少基金应该在3年后自动转型。
业内人士称,封闭的意思,就是只有过了这个时间后,你才能向基金公司申请赎回。时间没到,就只能在股票市场上把它们卖给其它投资者。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流动性差,变现难。
虽然原则上讲,没到期前可以卖给其它投资者,但往往会有较大的折价。一般来说,一个金融产品一定要考察它的流动性和风险。风险越大、流动性越差,收益补偿应该越高。
因此,尽管打新中签不成问题,但锁定期到了之后能否以成本价之上的价格顺利卖出套现,则不是百分百确定的事情。
如果新股发行价定得太高或上市之后市场低迷,等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解禁期到了的时候,破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况且,战略配售部分比重并不小,持股也比较集中,如果和“大小非”限售股解禁形成迭加效应,“独角兽”的价格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虽然目前A股市场炒新惯性仍在,“独角兽”也受到热烈追捧,但未来众多“独角兽”逐步上市之后,其稀缺性将会减少,庞大的市值也不利于市场持续炒作
此外,由于“独角兽基金”有最长三年的封闭期,即使“独角兽基金”挂牌上市时已经有浮盈,也有可能因为流动性折价的因素,让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将浮盈全部抹去。这点和定增主题基金类似,定增基金投资的定向增发股票和战略配售一样,都存在不能流通的锁定期,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普遍比净值低许多。比如,2021年8月到期,距今三年出头的九泰锐益基金6月5日的净值为0.987元,当天二级市场的价格仅有0.753元,折价率高达23.70%
劣势2:未来的行情和政策不明朗
研究员要强调的是,投资“独角兽”也并非全无风险。一方面,投资“独角兽”企业的风险不比投资初创型企业小,主要是因为独角兽企业的经营模式大都成型,一旦遇到发展瓶颈,调整难度较大,独角兽企业面临着经营风险
3年时间,市场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封闭期不能卖出,万一出现风险几乎不能止损。
独角兽企业海外破发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平安好医生作为港交所上市新政后首只上市的独角兽,上市次日即告破发
很多独角兽目前仍处于亏损阶段,后期盈利情况怎样,不确定性比较大。
研究员认为,CDR独角兽回归是目前资本市场的热点,市场也会大肆炒作,上市之后大概率能带来短期的上涨,但是从香港和台湾的经验看,股价涨到高位泡沫破裂后会是一地鸡毛的局面
尤其是这些独角兽并不和企业成功划等号,大部分也都是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在三年的封闭期内股价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劣势3:独角兽现在并不便宜
研究员强调,市场对于“独角兽”企业有着更高的期许和估值,市场溢价通常处于较高的水平,而投资者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和溢价风险。
回归国内的独角兽,一小部分是还没上市的,另外大部分是已经在海外市场上市的。例如在美国上市的京东、阿里等。
业内称,过去一些年,美股里的科技股涨得相当夸张。阿里过去两年翻了两倍,京东过去一年也涨了超过50%。从市盈率角度和PEG角度来看,估值已经不算便宜了,美股纳斯达克指数的估值处于近10年里的高位。
独角兽企业可能发生估值泡沫破裂的风险。独角兽由于是A股市场的新生事物,因而容易引发投资者的追捧与爆炒,导致估值产生泡沫。
且国内科技股的估值普遍较高,科大讯飞等企业估值均超过100倍。新股市值更多是情绪决定的,海外龙头科技股回归时估值大概率会高于当前在海外市场的估值,估值泡沫最终也会有破裂的时候,也有境内外市场的案例值得借鉴:此前通过借壳或IPO上市的诸如华大基因、分众传媒和三六零等都可以称之为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在借壳或上市之初,都遭到大肆炒作,在股价涨至高位泡沫破裂后,便开始了价值回归:按最高市值测算,华大基因市值缩水超过33%,三六零则超过48%。
香港市场也是如此,阅文集团、众安在线、易鑫集团、雷蛇和平安好医生被称为港股的“新经济五剑客”,但这批独角兽上市不久即纷纷破发,不少甚至市值腰斩,截至五月底,众安在线、易鑫集团、雷蛇和平安好医生均跌破发行价,市值较高位已缩水超1700亿港元。
今年4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18第一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此次榜单中估值超100亿美金的“超级独角兽”有13家,估值总计超2.2万亿元。然而“独角兽”并非是企业成功的代名词,大部分也都是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在较长的封闭期内,公司经营、股价变化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整体来看,投资“独角兽”也并非全无风险。一方面,投资“独角兽”企业的风险不比投资初创型企业小,主要是因为“独角兽”企业的经营模式大都成型,一旦遇到发展瓶颈,调整难度较大,“独角兽”企业面临着经营风险。
此外,3年时间锁定,市场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封闭期不能卖出,万一出现风险几乎不能止损。
就目前来看,很多独角兽仍处于亏损阶段, CDR独角兽回归是目前资本市场的热点,市场也会大肆炒作,上市之后大概率能带来短期的上涨,但是从香港和台湾的经验看,股价涨到高位泡沫破裂后会是一地鸡毛的局面。尤其是这些独角兽并不和企业成功划等号,大部分也都是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在三年的封闭期内股价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火热的市场氛围下,关于“独角兽”基金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目前市场主要提出三项质疑:第一,独角兽企业估值风险;第二,由于三年封闭期和CDR项目锁定期带来的资金流动性风险;第三,海外市场高度关联风险。
但也有不同观点指出,以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网易和腾讯这5家公司来看,这些企业虽然体量庞大却仍在高速增长。2015年至2017年,这5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平均年增幅为44%,总市值平均增幅87%,所以它们其实属于“成熟成长期”企业,并非不在成长期。
同时,目前中美科技板块估值相差较大,再参考AH股溢价的情况,其认为这些盈利能力强、估值相对较低的新经济领域科技巨头,回归A股有望享受一定的估值溢价。
将独角兽基金与2008年首批QDII出海投资惨败的情况进行类比可以看到,QDII出海投资惨败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是对海外投资标的不够熟悉是其中之一。而CDR都是主要业务在国内的优秀公司,国内研究员无论从深度和广度而言都有相当的优势,至少从对标的的熟悉程度上看,最新发售的战略配置基金在这一点上相比早前的QDII出海,具有优势。
总体而言,研究员强调,市场对于“独角兽”企业有着更高的期许和估值,市场溢价通常处于较高的水平,而投资者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和溢价风险。
6只战略配售基金配置的11位基金经理过往战绩如何?
南方、华夏、易方达、嘉实、汇添富、招商等六大基金公司申报的“独角兽”基金,其拟任基金经理数量达11人,其中易方达基金拟任基金人数4人,嘉实基金、招商基金各为2人,另外3只基金各拟任1。“独角兽”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情况如下:
投资回报率方面,Wind统计显示,“独角兽”基金拟任基金经理中,有10位投资总回报率为正,其中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达到了216.07%。此外,有3位基金经理的投资年化回报率超过10%。
统计显示,拟任的11位基金经理,目前合计管理的基金产品数量达到42只(ABC类分开计算),其中嘉实基金刘宁管理的基金产品数量达15只,易方达基金胡剑管理的基金产品数量也达11
何时买胜算高?
具体募集时间:第一阶段:个人投资者(6月11日至6月15日),第二阶段: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职业年金(6月19日)。
第一阶段募集期结束后,基金募集规模若是没有达到500亿元,进入第二阶段募集期。值得注意的是,战略配售基金只通过场外公开发售,没有场内发售。
总体来说,“独角兽基金”的投资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近期的发行申购,对于关注“独角兽”公司投资机会,且愿意中长期投资忍受较长封闭期的投资者,可以拿出部分闲钱参与申购,但这部分资金不宜占比过高,导致自身的资金流动性需求受到影响。
第二个阶段则是成立之后在交易所挂牌时,此时如果出现大幅溢价,参与申购的投资者可考虑逢高卖出、见好就收,更好的买点则在折价率扩大到一定阶段,至少不低于类似兴全合宜这类封闭式基金的“年化折价率”的水平,如能向高折价的定增基金看齐则更佳,届时将孕育更好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因此,投资者在第一个阶段投石问路少量参与申购,第二个阶段等待折价扩大跌出投资价值再介入,则胜算将比较大
研究员认为,必须分清独角兽基金上市后可能遇到两种情况——
其中之一:独角兽基金二级市场上市后出现折价
如果“独角兽基金”在发行之后半年到交易所挂牌上市,极有可能是参与了多家“独角兽”新股配售,在股价大幅上涨的阶段,基金净值也会因此水涨船高。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预期中的流动性折价,也很有可能让参与认购的基民取得正收益。
这种情况在以往并不少见,如2017年8月成立的银华明择基金,去年11月24日在上交所挂牌时净值为1.0991元,虽然场内交易价格出现流动性折价,但当天收盘仍有1.036元,虽然比净值折价5.74%,但却比1元的认购价上涨了3.6%。未来这6只“独角兽基金”如果运作顺利,有较大概率出现类似的表现。
其中之二:独角兽基金二级市场上市之后出现溢价
由于“独角兽”新股的大幅炒高,“独角兽基金”成为市场关注的另类对象,导致在交易所挂牌首日不仅没有折价,反而出现大幅溢价
这种情况对于发起成立时参与认购的基民固然是福音,但对于二级市场买入的投资者却极有可能是一次被收割的陷阱。
高溢价“逆天而行”炒作封闭式基金,早晚需要回归到净值表现和流动性折价的制约,盲目追高买入风险较大。
研究员认为,参与独角兽基金投资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近期的发行申购,对于关注“独角兽”公司投资机会,且愿意中长期投资忍受较长封闭期的投资者,可以拿出部分闲钱参与申购,但这部分资金不宜占比过高,导致自身的资金流动性需求受到影响。
第二个阶段则是成立之后在交易所挂牌时,此时如果出现大幅溢价,参与申购的投资者可考虑逢高卖出、见好就收,更好的买点则在折价率扩大到一定阶段,至少不低于类似兴全合宜这类封闭式基金的“年化折价率”的水平,如能向高折价的定增基金看齐则更佳,届时将孕育更好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整体来说,投资者在第一个阶段投石问路少量参与申购,第二个阶段等待折价扩大跌出投资价值再介入,则胜算将比较大




11大佬申诉,光伏协会称“531新政无松动”:两极分化提前开始

【博览财经研报】研究员认为,“5.31光伏新政”将使中上游光伏电池组件供应商受到较大影响,对下游光伏电站运营商的影响有限。预计长期内逐步取消政府补贴以及对新增光伏发电项目采取竞争性招标的方式,将提升光伏行业在能源领域的竞争力。

从“光伏新政”的实施效果看,本身就是要加速行业“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借此实现对业内的并购整合,加速行业集中度!目前龙头企业的技术、成本优势已经远超同行,因此本次新政之后,优秀的龙头企业将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逆势向上,抢占制高点,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
作为一个依靠国家补贴生存的产业,光伏发展过快,也造成了不堪重负的补贴压力。据统计,如果目前并网的光伏项目全部纳入补贴目录,每年所需要的补贴将会超过850亿元(截至2017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已达到1000亿元)。基于补贴困境,有关方面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
虽然普通项目和分布式项目都不再有国家认可的指标,但并不意味着增长空间的关闭,对于技术先进、发展质量高、不需要中央财政补贴的光伏发电项目规模是放开的
另一方面,持续高速发展的光伏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近年来一直困扰整个能源领域的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近年来,弃风、弃光、弃水成为能源转型中无法回避的困境,在光伏领域,2015年和2016年,弃光率都超过10%,虽然目前有所好转,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光伏的消纳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发展过快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光伏产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集中度的“大洗牌”,提前到来……
6月1日,《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因落款时间为5月31日,又被业内称为“531新政”),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的措施,例如2018年在国家下文前各地不得安排需国家补贴的普通电站;
今年只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规模用于支持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
降低光伏电站标杆电价和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标准等。
……
由于分布式光伏在一季度就已经完成装机量768.5万千瓦,今年1000万千瓦的“带补贴”分布式指标余留的已非常少。这道“断奶令”,让许多业内人士“觉得天要塌下来”。毕竟,如果“严格执行”新规,那么按照此前规划的在建项目一下子没了指标和补贴,
比如分布式光伏,项目涉及面广,其中户用光伏更是牵及全国各地几十万百姓的切身利益。今年分布式光伏指标10GW左右,实际1-4月已经装机10GW。广东省太阳能协会调查72家企业认为,光伏新政推出对3355个项目有影响。
这也就引发了“11名光伏大佬致信新华社”,发表“关于企业家对三部委出台531光伏新政的紧急诉求”的联名信。联名信称,强烈建议给予已经合法批准开建的项目一定的缓冲期。大家完全理解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压力,愿意与国家相关部门共同来承担,但只是希望变革不要太激烈,怕行业承受不了,一下陷入困境,这样对行业会是一个很大打击,同时,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多听听行业意见,决不能出现一刀切而且违背以前文件精神的新政策。
而据了解,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经向主管部门了解后,向行业传达:已取得2017年普通地面光伏电站指标的项目,在今年6月30号前并网的,仍执行2017年标杆电价。除此之外,“531”新政尚无其他“松动
最新消息称,国家能源局在官网披露,6月6日上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与光伏行业协会部分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相关官员在会上强调,国家发展光伏的方向坚定不移,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毫不动摇
能源局官员还表示,下一步能源局将重点做好抓紧发布第七批可再生能源补贴目录、加大电改力度、推动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加快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落地、扩大光伏发电消纳等工作,支持和促进光伏产业发展。
但近期部分地区已开始暂停垫付光伏项目的补贴,有城市停止了新增项目备案——
河北省电力公司近日下发通知称,对2018年6月1日(含)以后提交并网申请的项目将停止垫付补贴。
而无锡市发改委前日发布通知称,各地暂停需要补贴的分布式光伏新增项目备案。
有光伏上市公司组件销售人员表示,很多下游厂家这几天都开始了清仓抛货,多晶组件、电池片纷纷跌价
……
对此,资本市场反应最为敏感,6月4日开盘光伏企业批量跌停。但不同于资本市场利空,多家公司乐观看待光伏新政。包括林洋能源、九州电器、东方能源等在新政出来后,与投资者互动时表示,影响小,或影响有限
研究员认为,光伏组件价格短期向下波动,制造环节的毛利率较大下滑,但对龙头来说仍然有相当的利润空间。同时,虽然国内光伏市场下半年的需求会不及预期,但海外需求发展迅猛,全球的光伏装机量整体下降不会特别大。
因此,有一点十分明确:在“光伏新政”的催化下,国内光伏产业的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已经提前开始。“531”新政将引发新一轮行业大洗牌。技术先进、发展质量高、控成本能力强的企业,有望觅得发展机遇。
而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企业,会倒下去,强的企业可能会更强。只有那些在国内市场占据高端产能,而海外业务率先推进的企业,才有条件在这轮“大调整”当中的“逆势发展”,实现对业内的并购整合,加速行业的集中度!
那些在国内市场占据高端产能,而海外业务率先推进的企业,有条件在这轮“大调整”当中的“逆势发展”,实现对业内的并购整合,加速行业的集中度!但是过程是比较残酷,行业会加速洗牌,落后产能可能出现亏损,或加速退出市场。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企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但是当期的盈利状况会有较大影响。同时,补贴退坡短期会对相关企业盈利水平带来一定冲击,但亦将倒逼产业界通过技术创新、厂址布点优化(以享受较低的工业电价)、规模制造等多维度降本增效,利好行业长期健康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6 01:49 , Processed in 0.20067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