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中产阶级的杀手将深刻改变中国--高层决策周刊2018.8.22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7 08: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球政治正在遭遇“特朗普困境”》今天的“特朗普困境”说到底是国际权力系统中继续存在着的力量失衡的结构。这对中国来说,是一面可以真实地照射出中国目前的实力、地位与困境的“镜子”。在咄咄逼人的“特朗普困境”面前,世界对中国强大和发展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强烈,这是中国继续发展和崛起的新的战略机遇。问题是,中国要能够深切地认识到今天发展进程中的诸多“中国问题”,并及时调整,勇于改革,砥砺前行。只有做到了这些,在向“帝国外交模式”回归的“特朗普困境”面前,才能树立起体制、机制、行为更加民本、法治和人性的“中国形象”,中国“强起来”的时代才会更加光明。

中产阶级的杀手将深刻改变中国》当7月份重提扩大内需时,可以说完全在意料之内。但人民群众这一次不淡定了。现在拉动经济竟然开始靠这些基础民生了?于是,我们听到了群众的呼声:养老、教育、医疗是新三架马车,也是新三座大山;三驾马车从投资、出口、消费,换成了养老、教育、医疗?放过我们吧,中下层确实没钱了!本该是社会福利的,竟然要成为拉动经济的手段。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热点聚焦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全球政治正在遭遇“特朗普困境”                 
【研究员】:
今天的“特朗普困境”说到底是国际权力系统中继续存在着的力量失衡的结构。这对中国来说,是一面可以真实地照射出中国目前的实力、地位与困境的“镜子”。在咄咄逼人的“特朗普困境”面前,世界对中国强大和发展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强烈,这是中国继续发展和崛起的新的战略机遇。问题是,中国要能够深切地认识到今天发展进程中的诸多“中国问题”,并及时调整,勇于改革,砥砺前行。只有做到了这些,在向“帝国外交模式”回归的“特朗普困境”面前,才能树立起体制、机制、行为更加民本、法治和人性的“中国形象”,中国“强起来”的时代才会更加光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70088736383.jpg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却已经把全球政治搅和得鸡犬不宁,正常、稳定的世界秩序正在经历和承受被美国新政府撕裂的阵痛。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上,美国新总统常常会展示“新政”,为美国的内政外交带来调整。但却很少看到哪位美国总统嘴里高声喊着“让美国再度伟大”,却不停地在国内制造分裂,同时不停地折腾世界。全球政治正在经历罕见的“特朗普困境”。这一困境带来了两个最基本的、由美国引发的冲突:一是全球化可以调整、秩序规则可以变革,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二是美国依然是世界唯一的主导性大国,如果美国出了问题,中国和世界该怎么办?

特朗普困境”:美国使劲儿折腾世界

今天,全球政治中遭遇的特朗普困境已经远远超出了特朗普政府上台伊始的诸多“美国优先”所带来的麻烦。世界都知道,特朗普很“另类”。他的政策和价值理念代表了美国再度兴起的民粹主义政治思潮,其核心是经济民族主义、白人优先主义和美国至上主义。民粹主义在美国历史悠久,但在二战以后很少成为执政的价值和政策理念。自由国际主义(liberal internationalism)是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保持世界霸权所坚持的主流意识形态。特朗普的施政肯定会与自由国际主义拉开距离,但会在多大程度上折腾世界?仅仅通过特朗普政府上台伊始就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退出巴黎气候公约、提议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退群”行动还难以定论。即便从特朗普大量减少接受国际难民、大量驱赶滞留在美国的2500万非法移民、在美墨边境“造墙”和通过“禁穆令”等等做法来看,答案也并不清晰。

但今天我们清楚了:特朗普不仅折腾美国,更折腾世界;不仅在撕裂美国,更在撕裂世界。进入2018年以来,特朗普手中挥舞两杆“大棒”——关税和制裁,已经威胁到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推升地缘政治对抗的风险,并有可能给全球化进程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从关税角度来说,特朗普政府启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一份贸易法案的242条款,对欧洲、加拿大、墨西哥、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发动钢铝产品惩罚性关税。中国的钢铝产品只占美国钢铝产品进口的十分之一,也受到了制裁。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曾悲愤地对媒体表示,加拿大是美国的铁杆盟友,特朗普借用242条款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加拿大进行制裁,是“决不能接受的”。特朗普随即又签署对中国的301条款贸易特别调查备忘录,蛮横地指责中国侵犯知识产权和进行不公正贸易。中美就贸易摩擦曾展开了三轮谈判,但特朗普政府却一味想要让中国屈服,先是宣布了对500亿美元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增税,随后又威胁要扩大到2000亿中国进口商品,甚至扬言要对50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商品总额进行加税。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加税幅度,一会说25%,一会又说10%,现在又回到25%。一国的关税税率既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但同时也是对自由贸易这一国际规则的承诺。然而,在特朗普眼中,基于美国国内法,单方面增收关税是美国可以随意挥舞的大棒。

再来看看特朗普政府的对外制裁行动。仅仅2018年8月,美国就宣布恢复对伊朗的全面制裁,宣布对俄罗斯新的制裁措施,对土耳其征收钢铝产品的制裁性关税。在美国关税大棒的打压之下,俄罗斯卢布急剧贬值,土耳其里拉对美元的币值一周内狂泻30%,而对伊朗的全面制裁甚至有可能引发国际石油价格的再度暴涨。德黑兰政府当然不会屈服于美国的全面制裁。伊朗新的导弹试射行动和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等言论,正在加剧中东地区的动荡。2015年有关伊朗核问题的“6+1”协议,被公认为是通过多边主义路径解决伊核问题的重大外交进展,体现了美国、中国、俄罗斯、欧洲主要国家和伊朗在管控伊核问题上长期政治与外交努力的成果。但特朗普政府说变就变,置这么多年多方的外交心血于不顾,漠视欧洲国家在伊朗不断增长的投资和商业联系,甚至还威胁要强制制裁继续从伊朗进口石油的各国企业。在美国制裁大棒的挥舞下,伊朗问题的恶化给全球能源供应的稳定、石油价格和业已“碎片化”的中东局势都来了重大的不确定性。一家美国私人能源咨询机构(PKVerleger LLC)预言,美国和伊朗对抗的加剧,将会使得世界石油价格飙升到200美元/每桶。虽然这一预言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伊朗在世界石油供应市场所占据的份额毕竟只有8%。但在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伊朗和沙特对立深化、美伊军事冲突有可能升级的背景下,全球能源供需和世界经济稳定的不确定性都在明显上升。如果出现石油价格飙升到150美元/每桶以上的局面,世界经济很可能再度遭遇又一次因石油危机的所带来重创。

同样令人担心的是,在特朗普政府“关税”和“制裁”大棒的打击下,全球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相继出现货币和债务危机。继俄罗斯、南非、阿根廷等新兴市场经济出现一波接一波的货币贬值和资产下跌之后,8月8日,美国对土耳其的钢铝制品出口施加的关税制裁,造成土耳其货币里拉的狂跌,8月9日一天之内跌幅高达20%。从2018年初以来里拉贬值了45%。这对外汇储备有限、政府财务负担沉重、对国际资本依赖很高的土耳其经济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土耳其是世界第14大经济体,里拉的急剧贬值正在引发全球新兴经济市场资产抛售的浪潮。

特朗普困境”:大国关系的对抗性显著上升

今天全球政治中正在发酵的“特朗普困境”的又一表现,是正在深化、而不是在管控大国关系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尤其是中美关系和美俄关系,都在出现历史性的倒退

从3月24日特朗普签署对华301条款特别贸易特别调查备忘录以来,特朗普政府不仅仅是发动对华贸易战,更是在给美中之间更为广泛的经济、投资、贸易和社会交往设限,在军事、安全和战略议题上施压中国,同时把中国视为最大战略对手的政策与战略正在不断成型。

特朗普签署了美国国会通过的《台湾旅行法》,提升美台接触的层级,加强对台湾的所谓“安全承诺”,甚至提出美国军舰和海军陆战队要重新“回到台湾”。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不仅批评中国岛礁建设的“军事化”,甚至直接将中国在南海正常、合理的维权与维稳行动视为是中国对南海其他声索国的“威胁和强制行动”,是中国想要对整个南海实行“军事控制”。五角大楼现在动不动就放言,美国不会“坐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对东盟的“恐吓与威胁”,却完全无视中国和东盟在推动“南海行为准则”(COC)谈判、已经就COC单一案文所取得的重大进展。美国还不惜动摇其政府长期坚持的“一中政策”,除在台湾问题上对华施压和在南海问题上加大军事介入和干预力度之外,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收缩和压制正常的中美经贸、投资和社会交往,这也是近来特朗普政府推行的“中国对手”战略。

2018年8月3日,特朗普指示美国商务部,以“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显著风险”为由,将44家中国企业和机构列入出口限制的黑名单,进行技术封锁。8月13日,美国国会通过《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The Foreign Investment Risk Review Modernization Act of 2018,简称“FIRRMA法案”)。这是十多年来美国国会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 (简称CFIUS) 审查外国投资的法定职权进行的首次修改。根据该项法案,CFIUS的审查范围将大幅度扩大,特别是对某些不属于传统并购类型的投资交易的审查。其结果,原先能够获得豁免的很多中国企业在美国正常的投资、并购交易都将落入CFIUS的管辖范围,包括某些并不涉及美国业务的非控制权投资和房地产收购。这项法案的通过,意味着美国已经全面提升在中美投资和企业并购领域内的“安全门槛”,将使得中国在美投资和美国在华投资都将深受影响。

同样是8月13日,特朗普在美国纽约州鼓堡(Fort Drum)军事基地,签署了美国国会6月28日通过的《2019国防授权法案》。该法案18次提到台湾、有11个条款和中国有关。这些条款除了禁止从中国采购敏感材料和禁止使用中国制造的通讯与监视设备之外,《法案》的第1259条禁止邀请中国参加环太平洋军事演习;《法案》第1260条修订了对中国军事和安全发展年度报告的要求,要求年度报告中增加如下内容:中国的海外军事和物流基础设施、间谍活动和技术转让、中俄安全和军事关系、中国海外投资(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安全和军事战略目标)、中国政府对其他国家使用的非军事工具(包括外交和政治胁迫、信息行动、经济压力、掠夺性贷款行为等),以及中国政府如何影响美国媒体、文化机构、企业、学术界和政界等等,几乎是全方位的“中国关注”。《法案》第1261条还特别强调,“与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是美国的首要任务,需整合国家权力的多个要素,如外交、经济、情报、执法和军事等,以保护和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并要求于2019年3月1日前提交关于中国整体政策的报告,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的政治影响力相关措施、经济工具、恶意网络活动、投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全球其他地方的投资)、军事活动等,并在战略、外交、资源和机构协调等方面为美国如何应对提出建议。除了上述安全与战略性的内容之外,《法案》第1091条要求禁止向孔子学院和美国国防部中文课程提供资金;《法案》第1719条要求2026年前每两年评估中国对美投资,并形成报告,重点提及政府或非政府投资,投资的部门、数量和类型,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从未有过哪一年的美国国防拨款法案有如此全面的涉华条款。其反映的实质是美国国会和政治精英空前规模地对华战略防范和敌意深重地对华战略遏制。这份法案的实施,将会使中美关系在经贸、文化、社会、军事交流等方方面面全面倒退。

特朗普困境”:“帝国外交”正在重新降临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勒格罗(Jeffrey Legro)在批评“911事件”后美国外交的单边主义时,曾尖锐地指出,美国外交总是认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追求方式天然正确,总是以“君临天下”的方式告诉世界只能接受,否则就是“和美国为敌”,这是一种典型的“帝国外交”模式。这种模式并不会得到世界的尊重和接受。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曾对这种美国的“帝国外交模式”进行过反思,强调美国外交重回多边主义和同盟协调,并寻求与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对话机制。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外交令人沮丧地正在重回这种充满美国优越感和自我正确的“帝国模式”。这是今天全球政治面临沉重的“特朗普困境”的主要原因。

看看今年7月特朗普前往欧洲参加的G7首脑峰会,看看美国在要求北约盟国增加军费到其本国GDP2%时的严厉与傲慢,看看欧盟国家要求免除对伊朗石油进口制裁时特朗普的决绝否定,看看特朗普在接受FOX电视台采访时甚至说欧盟是在俄罗斯之前的美国潜在的“foe”(敌人),特朗普对今天国际事务的处理方式表现出的是渗透在骨子里的美国君临天下”的优越感与霸道作风

在操作层面,特朗普延续了美国共和党政府把安全与经济这两大议题作为优先政策议程的传统做法,一方面竭力吹嘘他上台执政之后美国经济如何增长、美国就业机会如何扩大的“政绩”,为其饱受争议的言论、形象和国内政策遮丑;另一方面,则在安全和防务政策上,不断将“强军”放在第一位。特朗普上台第一年,所有的联邦政府机构经费都被削减,只有美国国防部和退伍军人部的经费上升。2019年美国的国防军费达到了7160亿美元,比2018年度上升了3%。2019年国防授权法,实质性地增加了美军在导弹防御计划、进攻性核力量更新、新型舰载导弹、人工智能(AI)武器系统研发、增建海军新一代战舰和发展高超音速战机上的投入。用特朗普的话说,他已经前所未有地增强了美国军事力量,美国“自由的生存”依靠的是美国“不受挑战的军事力量”。美国五角大楼的官员在国会听证会上也公开表示,发展能够攻击美国本土的武器系统的国家“都不能被视为是对美国友好的国家”。

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平,从理论到历史,历来强调力量间的制衡。如果将其他国家防御性的国防力量建设,视为“敌意”的话,不仅违背国际关系的常识,更是美国“帝国外交”重新回归的生动写照。

在防务和安全领域,特朗普政府同样在使劲地折腾世界。美国副总统彭斯2018年8月8日在五角大楼宣布,美国将于2020年正式建立“天军”——构成美国第六大军种的太空军事力量司令部;强调美国不仅要在外太空保持军事存在,而且也将追求在外太空远远超越其他国家的优势军事力量。外太空是人类的公共物品,是保持人类经济、通讯与科学进步和发展的共同空域。自冷战结束以来,为了实现人类对外太空的和平利用,避免大国军备竞赛伤及外太空,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一直努力在日内瓦联合国裁军与军控机构中倡导外太空非军事化。特朗普政府的这一举动,不仅蔑视了人类对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决心,而且很可能导致危险性的外太空军备竞赛。

无独有偶,网络空间同样是国际公共领域。为了推动在网络空间建立国际规则和全球治理,国际社会一直期待中美等网络技术和应用大国能够率先就网络安全进行对话和谈判,推进国际网络空间能够和平、合理与合法地被利用。然而,特朗普政府自恃其在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力量方面有优势,抛开其他国家的意见和利益,追求单边主义的、美国化的网络执法机制。美国副总统彭斯8月1日在就网络安全发表公开演说时特意强调,美国将按照自己的国内法、对在网络空间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进行惩处和打击。全球网络安全的“美国化”很可能成为未来国际冲突新的爆发点。

如何应对全球政治中的“特朗普困境”

今天,特朗普政府对世界以及中美关系的挑战和冲击,已经远远超出了贸易战。全球政治正在陷入很有可能是灾难性的“特朗普困境”。世界经济的增长、能源供应的稳定、自由贸易规则的维护、开放性的社会与文化具有深度与广度的交往、自由主义价值、外太空与网络空间的和平利用、国家间安全与外交关系的建设性合作等诸多方面,都在痛苦地承受着特朗普政府的折腾与威胁。对华贸易战说到底只是个由头。特朗普政府要求中美经贸关系要“对等”、要公平和自由竞争、要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这些通过双方的接触和对话,并非不能实现。但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贸易战背后想要的是通过打压中国保持美国的技术和产业优势、保持美国的战略与安全力量优势,甚至不惜以“帝国外交”的模式强压中国让步。美国如此的政治伎俩和战略意图,必然受到中国和更多国际社会成员的反对。

即便是中美贸易战,特朗普政府自以为是的蛮横做法也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经济学教授劳伦斯(Robert Z. Lawrence)日前撰文指出,特朗普这么对待中国和其他的美国贸易伙伴,说到底是特朗普和他政策团队的“心魔”在作怪,其政策充满矛盾。美国要中国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美国企业去中国投资,这样美国企业就可以在中国生产更多的产品然后再出口回美国;而特朗普的贸易战却是在阻碍中美经贸合作、大幅度阻止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回流。

劳伦斯教授指出,特朗普对中国的贸易战政策把“每个人都搞糊涂了”,因为这项政策“开创了美国在贸易问题上左右摇摆和混乱的历史记录”。

应对贸易战,中国必须更深入地看到其背后全球政治中业已出现的“特朗普困境”的严重性。美国的“国家机器”开始转向,重新以中、俄等国的“威胁”作为美国再度回归“帝国外交”的借口,中美关系历史性新里程已经开始。这不是简单地选择斗争还是妥协就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能够再度如此强势地向世界输出“特朗普困境”,是美国的政治和战略精英看到了中俄因素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并且还想全力抓住对手的“弱点”。应对中美贸易战和美国的霸凌态势,中国需要既坚决斗争、又要善于妥协。中国宣布对美国增税的反制措施,就是坚决斗争的生动体现。但对于中国自身的政策实践中被美国人抓住的争议性问题和弱点,中国需要有政治决心去面对、去解决。妥协”不是简单的、无原则的让步,“妥协”首先要有为了人民的利益勇于自我调整、自我变革的决心。中美的战略竞争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周旋的过程。说到底,比的是谁在机制、体制和政策上能够赢得更多民众的拥戴,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国际理解,能够真正赢得响亮和清晰的世界掌声。与美国全面对抗不是中国的战略选择。如果以“苏联方式”选择和美国对抗,中国很可能就是“第二个苏联”。

幸运的是,中国从来不会是“第二个苏联”。全球政治的稳定与繁荣,需要制度和规则,更需要制度与规则背后的力量均衡。今天的“特朗普困境”说到底是国际权力系统中继续存在着的力量失衡的结构。这对中国来说,是一面可以真实地照射出中国目前的实力、地位与困境的“镜子”。在咄咄逼人的“特朗普困境”面前,世界对中国强大和发展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强烈,这是中国继续发展和崛起的新的战略机遇。问题是,中国要能够深切地认识到今天发展进程中的诸多“中国问题”,并及时调整,勇于改革,砥砺前行。只有做到了这些,在向“帝国外交模式”回归的“特朗普困境”面前,才能树立起体制、机制、行为更加民本、法治和人性的“中国形象”,中国“强起来”的时代才会更加光明。(文章来源:FT中文网;文章作者:朱锋)



                                 
                                           形势分析
                 



马哈蒂尔取消中资项目,中国真的吃亏了?                 
【研究员】:
马来西亚决定暂时取消东海岸铁路计划和两项油气管道计划。对于项目取消的原因,马哈蒂尔直言是因为马来西亚“债务压力过大,无法支付以上项目”。其实上任数月以来,马哈蒂尔对涉中资项目的态度一直备受关注,此番中资项目的被取消,更是空前引发猜测声浪。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再次抛出“中国吃亏论”并进而断言“中马关系将因此生变”。那么核心问题来了:中资项目被取消,中国真的吃亏了吗?

                                 

还记得那几个悬而未决的马来西亚中资项目吗?21日,它们正式被取消了。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于昨天正式结束了为期5天的访华行程。在离开北京前,他宣布,马来西亚决定暂时取消东海岸铁路计划和两项油气管道计划。

对于项目取消的原因,马哈蒂尔直言是因为马来西亚“债务压力过大,无法支付以上项目”。

其实上任数月以来,马哈蒂尔对涉中资项目的态度一直备受关注,此番中资项目的被取消,更是空前引发猜测声浪。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再次抛出“中国吃亏论”并进而断言“中马关系将因此生变”。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中资项目被取消,中国真的吃亏了吗?

项目取消后的关键一环:违约金谈判

马哈蒂尔这次中国之行,被外界称为“关系修复之旅”。

而他本人也在行前公开说起,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就是解释马来西亚政府立场以及面临的财务问题,并解决前总理纳吉布政府欠下的债务。

几天之后,马哈蒂尔亲自向外界宣布了“项目的取消”。

紧盯事态发展的一些外媒借此纷纷抛出马哈蒂尔“杀回马枪”“背叛中国”等论调。

但接下来,中马双方的表态却在最大限度上消弭了以上负面猜测。

“以前存在一些误解,现在中国理解我们为何取消上述项目。”21日在北京召开的记者会上说,马哈蒂尔说,自己已经就相关问题向中方领导人做出了解释,并获得了理解。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3%2F1535005439636525.png

马哈蒂尔和夫人一起乘坐中国高铁

回到马来西亚后,马哈蒂尔更是继续高调表示“马来西亚将继续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同天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陆慷则回应表示,任何两个国家之间开展合作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出现一些不同的看法。中马两国将从友好和双边关系长远发展出发、友好协商妥善解决。

而毫无疑问,“协商解决”的关键部分在于:作为既定项目合约的一方,违约的马来西亚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新华社驻吉隆坡记者林昊表示,具体赔偿数额目前未有定论,赔偿方案还待双方商讨。

马哈蒂尔则进一步透露,后续赔偿事宜将交由马来西亚官员和中国企业进行谈判。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东南亚问题专家骆永昆看来,双方能不能按照合同赔偿违约金是项目取消后的关键一环,“对中国来说,严格依照合同谈违约金,是尽可能降低中方损失的有效办法。”

算大账,中马关系正在稳步升级

两个综合项目,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体量不可谓不巨大。

而如此“巨无霸项目”,即使暂停一天亏损额都高到令人咋舌,那么项目取消意味着中国“损失巨大”的说法,看上去似乎有其一定道理。

那么中国真的亏了吗?不见得。

先来看中马双方此番发布的联合声明。

在这份信息量巨大的声明中,马哈蒂尔对于“一带一路”的坚定支持堪称亮点,除此之外,从双边货币互换,到棕榈油出口、榴莲冷冻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协议的签署,则传递出更为丰富的信息。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3%2F1535005526278907.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8月20日发布的联合声明部分内容

“项目取消了,但合作还要继续,甚至更广泛、更紧密,马方对于这一点非常明确,而这也是维护中马既有合作关系乃至进一步惠及中马经济利益的途径。”骆永昆说。

骆永昆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只看眼前,中资企业可能暂时蒙受一定损失,但如果放到中马双边关系视角,从两国经济合作的大局来看,今后中马合作势必会得到进一步扩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访华马哈蒂尔拜访了阿里巴巴、吉利等公司,与马云等企业家大谈技术。回到吉隆坡之后,马哈蒂尔更是说了两句话,一是要借助马云的电子商务把马来西亚的糕点卖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二是要派人到中国跟马云学习网络技术。

用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8日援引马哈蒂尔的话所说,马来西亚“非常渴望”利用阿里巴巴集团的各种高科技平台来促进经济增长。

“这意味着马哈蒂尔想要挖掘中马合作中新的领域:电子商务。更意味着中马经贸合作将进入新的创新领域——相比此前大型贸易和基建投资,下一阶段两国合作将着眼于电子商务和农产品领域。此外,货币互换协议续签后,马哈蒂尔高度评价称有助于贸易战的背景下保持马来西亚货币的稳定,而这也是互联互通的一个体现。”骆永昆说。

对此,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海上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葛红亮则认为,通过马哈蒂尔与中国领导人的对话、访华行程安排和联合声明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马在寻求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稳步升级。”

“中国展现出了耐心、友善和调整的意愿”

“马哈蒂尔成为反华叛逆者?别急着下结论……”

今天的一篇报道中,《南华早报》这样为马哈蒂尔此次访华定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3%2F1535005647190516.png

《南华早报》报道截图

报道指出,尽管中资项目被取消,但中马双边关系与合作皆不会受到影响——这一“信心”背后是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深层次的彼此需要。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西方媒体的附议。

美国CNN网站21日称,马哈蒂尔在访华期间“态度软化”;BBC中文网21日分析说,马哈蒂尔其实对中国没有敌意,他仍然欢迎中国投资,但前提是马来西亚能够从中得益。

马来西亚本土媒体《星洲日报》则评论认为,马来西亚作为发展中国家,欢迎包括中资在内的任何外资,这个立场并没有因为政权的更迭而改变。

“在马中互相尊重的友好基础上,中资的课题预计可以获得良好解决,不会对马中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文章说。

对此,骆永昆也指出,“首先企业应严格按照合同和法律来市场化操作项目和违约谈判;此外在洽谈项目和签订合同时一定要全方位做工作,与各级政府、社会乃至非政府组织保持全面沟通;再就是心态上要更成熟。”骆永昆说。

香港《亚洲时报》网站21日刊文称,一些中国问题分析家指出,通过马来西亚的案例,中国展现出了耐心、友善和调整的意愿,北京的利益也将得到更好维护。(文章来源:参考消息;文章作者:杜薇)



                        

李世默意大利演讲:软实力的兴衰                 
【研究员】:
在软实力概念被提出后的二十余年里,世界大势与奈的预测基本吻合。在冷战获胜后,内嵌于美国价值观的自由主义在全球大受欢迎,一时风头无两。的确有一段时期,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渴望成为美国,渴求美国所拥有和追求的一切,以至于弗朗西斯•福山创造出了“历史终结论”,称世界政治发展已经到达终点,其形式就是自由主义民主。按照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的统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自由主义民主国家的数量从60几个增加至近150个。根据《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排名,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数量从40多个上升至近100个。许多国家放弃了本国原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转型成为与自由主义价值观相一致的新政权——用奈的话来说就是追求美国的追求,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我把它称为“大皈依”。这便是软实力的绝妙之处。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70469104543.jpg

软实力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将近三十年前,美国政治学家、前政府高官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提出了一种叫做“软实力”的新概念。它像野火般传播,定义了我们的时代。奈提出软实力 (亦称同化性实力)的时候,冷战刚结束,世界实力关系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

奈在文章中写道,虽然美国当时的相对实力不如二战刚结束时强大,但它拥有另一种独特的、崭新的实力来源。按照定义,实力或权力就是“控制他国和使别国做本不愿做的事的能力”。美国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军事实力——即胁迫性的硬实力之外,还拥有强大的软实力。通过汲取和运用软实力,美国将巩固其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

测量硬实力很简单,统计一下导弹、坦克数量和军队人数就大致有数了。斯大林曾经有句名言:“教皇有几个师?”

美国的软实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奈归纳出了三大类别:文化类、意识形态类和制度类。他认为在这些领域,全世界都争相模仿美国。软实力被定义为通过在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上吸引别国模仿,使其按你的意愿行事的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能使其权力合法性得到别国认可,它在实现自身意愿时遭遇的阻碍将较小。如果它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那么其他人将更愿意遵循。如果它能够建立与本社会一致的国际规范,那么它将不太需要被迫做出改变。如果它能通过支持某些制度,使别国愿意按主导国偏好的方式引导或限制行为,它将无须动用代价不菲的胁迫性实力或硬实力……同化性实力就是要让别国追求你的追求,软实力的来源是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

奈进一步为美国的软实力定性,称其具体内容包括自由民主政治、自由市场经济,以及人权等基本价值观——这在实质上就是自由主义。

在软实力概念被提出后的二十余年里,世界大势与奈的预测基本吻合。在冷战获胜后,内嵌于美国价值观的自由主义在全球大受欢迎,一时风头无两。的确有一段时期,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渴望成为美国,渴求美国所拥有和追求的一切,以至于弗朗西斯•福山创造出了“历史终结论”,称世界政治发展已经到达终点,其形式就是自由主义民主。

按照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的统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自由主义民主国家的数量从60几个增加至近150个。根据《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排名,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数量从40多个上升至近100个。许多国家放弃了本国原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转型成为与自由主义价值观相一致的新政权——用奈的话来说就是追求美国的追求,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我把它称为“大皈依”。这便是软实力的绝妙之处。

有段时期,几乎每个国家都想成为美国,追求着美国的追求。

在国际关系领域,正如奈所倡导的那样,在美国引领的全球化驱动下,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得以建立和扩张,并成为国际制度基础,而这样的国际制度在结构上受美国的“同化性实力”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利用其天然具有“排他性”的同盟体系来巩固国际制度安排。希拉里•克林顿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时,曾将奥巴马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归纳为: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从而)……管控新兴大国的和平崛起,以及推进普世规范和价值。”

当然还有欧洲。欧洲一体化工程成为美国软实力的局部体现。作为超国家实体的欧盟扮演了奈的软实力叙事中“国家”的角色。全世界一整代人充满艳羡地见证了这场前无古人的试验——许多欧洲国家主动放弃越来越多主权,自愿遵循一套或若干套以各国共同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规则。布鲁塞尔和奈的主张完全一致,欧盟所有现成员国和潜在成员国所欲所求,跟西欧核心成员国所欲所求完全一致。

“同化性实力是一个国家通过构建某种形势令别的国家以与其一致的方式发展偏好或定义自身利益的能力。”

欧盟非常善于运用软实力,一度使所有国家对入盟心驰神往。就连文化和价值观迥异于欧洲的穆斯林大国土耳其,也愿意接受改造,采取欧盟的制度和法律。乌克兰为了加入欧盟,甚至甘愿冒与俄罗斯交战的风险。

从当时来看,21世纪仿佛真的属于美国的全球软实力帝国和欧盟的软实力王国。

但今天我们知道事情并没有这样发展。

前文描述的历史背景与今日的世界形成反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软实力帝国正在我们面前崩塌。

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一、业绩太差

第一个原因很简单。产品不符合“顾客”的需求。向西方购买软实力并“皈依”西方——即通过自我改造,使本国与西方所欲所求完全一致——的国家,大致有四组。

第一组是前苏东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共计19个。它们是最幸运的一组,其中许多国家在柏林墙倒塌之后迅速融入了西方。它们本来就一直与西欧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当年加入苏东集团多少有点受胁迫的成分。冷战一结束,它们大都迫不及待地投入了西方的怀抱,经济与社会全面与欧洲接轨。这些国家基本都选择了自由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它们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接近发达国家。此类国家很多加入了欧盟,有几个还进入了欧元区和北约。波兰和捷克是其中最成功的两个国家。

然而,即使在这组最幸运的国家当中,成功者也开始失望,比如匈牙利和波兰;失败者比比皆是,最糟糕的要数乌克兰。事实上,从整体来看失败者是多于成功者的。

第二组包括冷战时期在威权或独裁统治下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冷战后选择自由化的国家和地区。韩国、南非和中国台湾地区属于这个类别。它们的结局喜忧参半,韩国保持着繁荣,但台湾地区却走向了衰落。

第三组由后冷战时期的民主国家组成,这是最大、最有意思的一组。其中包括冷战之后的十年当中,将近100个把本国政治体制改为选举民主制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将当时的民主浪潮称为“第三波”。这些国家有的是军事独裁政权,有的刚结束内战,它们彼此的地域、文化、宗教大不相同,但下场却相差无几,都面临着普遍的幻灭感。

第四组是刚过去不久的阿拉伯之春国家。我们都清楚它们遭遇了什么。

二、软实力成为“弗兰肯斯坦”

时至今日,我们发现软实力成为了人造怪胎“弗兰肯斯坦”,并且开始反噬其创造者。美国,甚至包括欧洲,基于对软实力的效用的无比自信,极力想把全世界纳入自己的体系。曾为后冷战时期首位美国总统克林顿担任国家安全顾问的安东尼•雷克阐述,美国要通过“在海外推动民主”达到增进本国繁荣、更新安全部署的目的。

作为扩张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向外输出民主和市场经济等核心意识形态观念。它调整了冷战的遏制方针,转向了扩张,比如强化现有市场经济民主国家;培育和巩固新兴民主国家和市场经济体;压制对市场和选举抱有敌意的国家,积极促进它们走向自由化;积极推动以人权为基础的人道主义议程。这样一来,美国将成为唯一的霸主,美国的信条——即“人人生而平等,具有上帝赋予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将成为所有人的福音书,反映出“美国的、同时也是普世的”价值观。

美国总统小布什曾宣布,美国是一个“道德国家”,“道德真理在所有文化、所有时期、所有地方都是通行的”。这便是美国打了鸡血的软实力!在小布什的第二个任期当中,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为了“推翻全世界所有暴君”(谁会不同意呢?),花费了大量金融和战略资源。

2003年,小布什在埃及对巴勒斯坦代表团说:“上帝告诉我要终结伊拉克的暴政。”

新加坡学者、前外交官马凯硕在近作《西洋西下?》(Has the West Lost It?)中,将其归结为西方的狂傲自大。除了“狂傲自大”,或许难以找到另一个词来形容这一切。西方对软实力的效用与合法性抱有极大的信心,以至于愿意动用硬实力来促成软实力。最突出的证据莫过于伊拉克战争;美欧联手干涉利比亚则是最近的例子。多么讽刺!多么悖论!

在这种狂傲自大的心态作用下,美国着手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进行重大修订,它已不满足于自己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想要攫取不受限制的全球霸权。迈克尔•林德在《国家利益》杂志发表文章“美国vs.中俄:欢迎来到第二次冷战”,对此进行过剖析。新保守主义思想家罗伯特•卡根从理论角度阐述了美国霸权维持所谓“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必要性,也就是要以软实力为名赤裸裸地动用硬实力。根据林德的预测,如果第二次冷战在美国与中俄之间爆发,战败者将是美国。

令人惊讶的是,时至今日欧洲仍然保持着对软实力的狂傲自大。今年5月,在意大利再次大选之前,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警告意大利称:“意大利人必须明白,意大利的未来在欧洲,而不在其他任何地方……”这件事的魔幻之处在于一名法国部长竟然觉得自己有权对意大利人指手画脚,告诉他们国家的未来在哪里。几周后,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对尘埃落定的意大利大选发表评论,几乎就是在指责意大利人懒惰、腐败、不严肃。若非软实力落入了绝望的境地,很难想象欧盟高官竟会讲出这样的话来。

三、幻觉与现实

倨傲的西方对软实力产生了一种幻觉,以为它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力。但就连奈自己也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在现实中,软实力是、且将永远是硬实力的延续与衍生。想象一下,如果明天美国陷入许多新兴民主国家的困境,成为了一个贫穷匮乏的国家,哪怕它继续保持着自由主义价值观和制度,它还会是其他国家争相与之看齐的模范吗?

若论建筑在软实力幻象之上的实体,首屈一指当属欧洲一体化工程。数十年来,欧洲在本质上一直在搭西方软实力的便车,它的安全靠美国保障,经济上依赖美国领衔的全球经济秩序,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正因为这种幻象,今天的欧洲内外交困。美国开始动用其硬实力,退出巴黎气变协议,退出伊核协议,对欧洲商品征收关税。可欧洲又能怎么办呢?

欧洲追求高大上的自由主义情怀,导致许多成员国内部出现重大分裂。比如意大利就因为接纳大量移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匈牙利和波兰早就看破了自由主义价值观;捷克和奥地利紧随其后;到了今天,连意大利这个欧盟创始成员国、欧洲第四大经济体也开始觉醒。这些欧盟成员国的呼声非常明确:“我们不再追求你的追求。”这便是软实力的终结。

四、软实力是只纸老虎

近几十年来,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化合作用下,软实力看似势不可挡,多次在颠覆政权、肢解国家的颜色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开罗的解放广场到阿拉伯世界,再到基辅的独立广场,当革命火种在脸书和谷歌的传播下四处蔓延时,西方欣喜地喝彩。

但今天,西方沉默了。原来这些技术可以轻易为俄罗斯所用——如果俄罗斯真的使用了的话——对美国和欧洲的政治进行暗中破坏。事实上,就西方对俄罗斯的指控来看,俄罗斯的行为远远不如西方猖獗。前者多年来公开在其他国家进行颠覆行动,而2016年美国大选中的所谓“假新闻”,大部分是美国网民和媒体自己炮制出来的,所谓颠覆行为,其实不过是利用社交媒体对美国原产内容进行传播和操纵。然而即便这样粗浅的战术也足以给美国和欧洲社会造成混乱。美国主流媒体指责社交媒体毁掉了民主。美国当局正在对此展开刑事调查。从媒体到立法机构,许多美国人开始呼吁网络审查制度,一些新法律已经出台。许多互联网巨头在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面前,已经开始对内容进行自我审查。

当西方对软实力无比自信的时候,总提倡越开放越好,只有完全不限制言论自由,才能通往真理。可今天西方变了。谁能想到,自由主义的软实力如此不堪一击,只需在选举季里上脸书捣鼓一番,就足以在西方内部培育出对自由主义的圣杯——言论自由——的质疑和攻击?

在假新闻和言论自由的夹缝中,美国开始感到纠结:人是否拥有接受错误信息的权利呢?

五、内部起义

软实力之所以走向衰落,最根本性的原因或许来自其始作俑者。作为软实力时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自由主义革命非但没有使软实力的拥有者和运用者变得更强大,反而使它们遭到了削弱;非但没有使它们更团结,反而造成了碎片化。在德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冈•施特雷克看来,软实力全球化“的步伐超出了各国社会和国际组织为经济和政治治理建立有效制度的能力。包括资本主义核心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出现债务高昂、不平等现象和不稳定增长,意味着政治和经济的可治性遭遇了普遍性危机。”施特雷克把这种内部逆反现象称作“夺回控制权”。

到目前为止,内部起义已造就了在美国、意大利、匈牙利、波兰、奥地利和捷克等发达国家的执政多数派。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面对自由主义软实力的可悲现状,政治学家菲利普•施密特给自己最近一篇论文起名为:“后自由主义民主:描绘可能的未来”。

硬实力时代和软实力未来

在今天这个时代,环视四方处处可见硬实力的影子。世界舞台上但凡有点分量的角色,不论国家大小都是硬实力强国。美国毫无疑问是当今最大的硬实力强国。如今它决定彻底抛弃软实力,以修复其社会因软实力的傲慢而受到的损伤。今天的美国可以让朝鲜见识火与怒;可以对所有国家发起贸易战;可以捣毁世贸组织;可以用本国法律惩罚一个与第三国做生意的外国公司。它什么都做得出来。

在硬实力面前,欧洲仿佛一只被车灯照到的鹿,茫然无措。它一面虚张声势地高喊“绝不在枪口下谈判!”另一方面,欧洲精英又在向美国乞和。有报道称,欧盟高级官员甚至向美国建议,如果美国在关税上放他们一马,欧盟时刻准备着加入美国阵营打击中国。美国声称当今的贸易规则有失公平,所以要通过贸易战索求补偿。法国总统马克龙等欧洲领导人宣称美国的行为是非法的。然而如果美国愿意放过欧洲,他们立马又跟美国成了同一条战壕里朋友,要跟中国打贸易战。欧盟之虚伪,可见一斑。

在抛弃软实力的美国面前,缺乏硬实力的欧盟色厉胆薄。

当然,没人能忽略俄罗斯。通过巧妙运用自身有限却仍然强大的硬实力,俄罗斯用强制力完成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显著的领土扩张,从乌克兰手里拿走(以俄罗斯的角度出发就是收复)了克里米亚。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大胆行动改变了叙利亚内战的轨迹,使之符合俄罗斯的利益。

有些小国也具备相当程度的硬实力,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朝鲜。今年夏天,长期被西方抹黑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以平等的姿态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是朝鲜过去就遵照美国的命令终止了核武器项目,那它还有今天吗?可以看到,坚守硬实力的金正恩得到了巨大的回报,相比之下,向软实力投降的卡扎菲则落得可叹的下场。

毫无疑问,今天的世界处于硬实力时代,为我们所熟悉的软实力正在消亡。然而,回归一个完全靠硬实力说话的世界是危险的。过去几个世纪,世界完全以硬实力作为游戏规则,导致人类蒙受了无法估量的巨大痛苦。单单在20世纪,硬实力的较量就掀起了两场世界大战和漫长的冷战,人类几乎走到了灭亡边缘。未来的世界还能不能有更高的追求?软实力能否获得新生?

或许可以从中国寻求答案。

非常有意思的是,三十年前当奈动笔写关于软实力的文章时,他几乎完全没有注意到中国。在当年那篇刊登于《外交政策》的文章里,中国的出场率极低。即便偶尔被提及,中国要么与苏联并做一个整体,要么被视为一个软硬实力皆缺、对西方主导地位毫无挑战的典型,或者作为地缘政治大背景中的一点反思。

有句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软实力风头强劲的年代,中国是唯一一个逆流而动的国家。中国虽然融入了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但坚定地拒绝成为后冷战时期软实力的附庸国。经过复杂的转型,中国从中央计划式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但拒绝让市场凌驾于国家之上;国家仍然是塑造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中国拒绝了西方对于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定义,保留并巩固了一党领导的政治模式。在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软实力领域,中国都没有变成一个想西方所想、求西方所求的傀儡。

结果呢?与多数经历了“大皈依”的国家相反,中国迎来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大规模高速增长。中国从贫穷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并在此过程中带领7亿人摆脱了贫困。按今天的贫困标准来看,中国彻底消除贫困已经目标在望。事实上,如果不计入中国的贡献,世界减贫事业甚至可能出现倒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达到了人类历史上“三最”——在最短时间内使最多人口的生活水平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称这个奇迹为“贫困金字塔”——40年前,90%的中国人生活在世界银行划定的“极端贫困线”以下,如今这个金字塔被倒转过来,只有1%的中国人生活在那条线以下。

中国的成就能否充实新型软实力的内容呢?

十五年前,中国战略家郑必坚首创“和平崛起”这个词汇来表达中国的愿景。多年来,和平崛起的提法屡遭挑战和怀疑。批评者指出,张力伴随着中国崛起而出现,比如南海的紧张局势。格雷厄姆•艾利森拉响了警报,称中美两国可能落入修昔底德陷阱:新兴大国(中国)的实力引发守成大国(美国)的恐惧,从而导致战争。艾利森在新书《注定一战》中指出,在过去500年里,新兴大国挑战守成大国的案例共出现过16次,其中12次以战争收场。

但如果我们退后一步停下来想想,就会发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是既成事实。历史上几乎所有大国的崛起,从雅典帝国到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从美国扩张时期的“天命论”到现代史上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无不采取极度暴力的手段,通过殖民乃至种族灭绝政策对世界各民族进行大范围征服和剥削。中国崛起的规模和速度远胜于历史上的任何大国崛起,却至今保持着和平,没有侵略任何国家,没有伤害谁的性命。也许如艾利森所说,我们在心理上还没有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但现实当中,我们已经迈过了这道坎。

与历史上的大国崛起相比,中国崛起超乎寻常的和平,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修昔底德陷阱

这是个意义非凡的成就!中国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角色。许多国家协调一致地行动,才共同实现了中国的和平崛起。

这番成就是否足以成为未来新型软实力的具体内容?

事实上,经过数十年埋头发展,今天的中国正在向世界前沿走出去,提出新的主张,即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构想的世界里,各国尊重彼此在发展道路上的选择。所以,中国提出的软实力新主张以不强迫别国所欲所求必须跟中国一样为基础。

在政策领域,中国发起了“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庞大的资本和产能推进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为龙头带动经济增长,最终使中国也获益。

这些新主张能否成为未来新型软实力的内容?

冷战结束后,西方通过自由主义为软实力注册了版权,这种软实力专利品牌拥有一颗自由主义的内核。但时至今日,自由主义软实力正在消亡,该专利已经过期。在21世纪,与意识形态脱钩的软实力或许成为主流。当然人们不再会对软实力抱有幻想——至少中国人不抱幻想——以为它能脱离硬实力独立存在并取得成功。中国的主张更具包容性,更能容纳差异。这种新形式的软实力不强迫别国接受自己的模式,因此它能造就一个更和平的未来。世界应该拥抱这样的软实力。(文章来源:观察者网;文章作者:李世默 )



                                 
                                           经济动态
                 



危机爆发,几乎都是因为债务                 
【研究员】:
今天,我要谈到的是中国,虽然不是房贷逾期,但仍然足以让人警觉:不断增多的信用卡违约。央行披露今年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其中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经达到756.67亿元!

                                 

危机爆发,几乎都是因为债务。

电影《大空头》里有个情节,基金经理michael burry早在2005年3月发现,美国全国大量房贷逾期,甚至断供,他预测美国楼市会在2007年二季度崩盘。虽然当时楼市火热,但他毅然做空,期间饱受亏损煎熬,但最终如他所料,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michael burry管理的基金收益超过400%,赚了50多亿元人民币!

今天,我要谈到的是中国,虽然不是房贷逾期,但仍然足以让人警觉:不断增多的信用卡违约。

央行披露今年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其中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经达到756.67亿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89748872814.png

看惯了4万亿的朋友,也许对这个数字无动于衷。

那么纵向看,5年前的2014年这个数字是357.64亿元,也就是说现在已经翻番,再和2010年的76.86亿元相比,几乎已是10倍之多!

这756.67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1%,也就是说信用卡每刷出去100块,就有1块2毛1,还不上了。

可见增长速度非常快,数额也相当大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89785954345.png

得益于火爆的楼市,今天人们无比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哪怕只是纸面上的信用),所以,逾期半年,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已经无力、无法还上钱了。

因为,现在在还款日到期后,各大发卡行基本只给3天宽限期(部分大行甚至没有),逾期超过3天就极有可能上央行征信黑名单。上了黑名单,不光影响贷款,甚至连买高铁、飞机票都受影响。

而逾期超过3个月,就可能触犯刑法,遭受牢狱之灾,能被以信用卡诈骗罪,处于拘役,甚至有期直至无期徒刑。

逾期半年,那真可能是还不上了。

数据显示,目前信用卡的主流人群、活跃用户,70%是18到35岁的年轻人。

但扎心的是,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提到,3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一代,平均每人每月储蓄只有1339元。

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当前信用卡用户经济支出压力之大。

其实,根据现实情况,1339元的数字可能还是比较乐观的估计。

由此,35岁以下的年轻人注定是历史上少有的苦逼一代。

有文章计算了下,一个北漂拿着10000块的工资收入,一月能收入囊中的也仅剩下2850元。

而最近北京房租猛涨二三成,恐怕这2850元,也要再打个折扣了。

可见,北京要求年薪80万才能落户,也有“合理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89839388738.png

其实,中国目前生活成本之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排的上号的。

著名的美世咨询公司(Mercer),发布的《2018年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计算了全球375个城市的房价、交通费、餐饮和服饰等开销。结果,消费最高的10个城市里,中国占了3个(香港第1,上海第7,北京第9)。

前50里还有:深圳(12)、广州(15)、南京(25)、天津(29)、成都(31)、青岛(36)、沈阳(38)。

有人计算,在我国部分城市养育一个小孩成本甚至高达一两百万。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89925332926.png

另外,还有这些年持续高企的房价,一方面催着更多年轻人不惜套现入市,还有一方面为了投机炒房,也在信用卡里倒腾。

银行业内人士透露,2017年某大型银行发现年度套现额高达1000亿元,据保守测算,全行业年度套现规模超万亿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90026109291.png

当然,还有现在日益发达、精准的广告轰炸,不少年轻人过度超前消费,拆东墙补西墙。

“花钱一时爽,还款火葬场”。最终,会有支撑不下去的一天。

下面这个“疑似90后”的经历就可见一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90061806570.png

拿着发展中国家的薪水,承担着发达国家的消费,或者还有几丝欲望的裹挟,最终的后果是,拖欠信用卡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中国最大的线上信用卡管理平台51信用卡披露,持卡人借款中,不良率(逾期90天以上)约在6%-10%之间。这可远远超出大部分人的直观感觉。

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而另一方面,这些年来,各大银行也瞅着信用卡市场的香饽饽,疯狂发卡。

从2008—2017年10年里,中国信用卡发卡量从1.42亿张,猛涨到5.88亿张,增长4倍;信用卡贷款余额从1582亿元增至5.56万亿元,实现35倍增长。

而央行最新披露的数据,似乎表明一切还在疯狂向前奔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90100950954.png

对个人而言,债务能让你提前享受生活,但最终要靠勤劳工作、晋升、加薪来还上债务。

对经济体来说,债务能推动一时发展,但最终要靠技术和生产效率提升。

还拿美国的次贷危机来说。

在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前,很多买房人为了防止房子被银行收走,从信用卡上透支支付月供,2007年当年全美5、6月信用卡余额增长率按年率计算达到11%,是5年来的最高增速。

2007年上半年美国人信用卡违约率大幅增加30%美国汽车经销商的车贷坏账率达2.73%,创10年来新高。

而一两个月后,2007年8月,惊涛骇浪已经劈头盖脸砸落下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90212154284.png

当然,目前中国形势还要乐观很多。但越来越多的信用卡逾期,也在预示着可能的风险。

而最主要的风险,简单归纳如下:

由于这些年货币供应量(M2)总量超过美国,太过庞大,如果不贬值,可以“买下美国”。

这显然不合理。那么,人民币就有贬值压力(今年以来兑美元已经贬值超过5%)。

但是,人民币如果大幅贬值,那么资金外流的压力就很大(消耗外汇)。这显然也不允许。

那么,就应该加息(这样人民币就更值钱),可是,这些年来政府、企业、居民的负债之和是GDP的2—3倍。

加息之后,企业、地方政府债务,还有居民的房贷,压力将加大。

所以,加息、保外汇,是个两难选择。

23日凌晨结束的美联储会议,美联储完全没打算停止加息步伐。

稍有不慎,后果就不堪设想。

大势之下,其实个人能做的很少,套用股评师常说的一句话:多看少动。

非要提供点建议,可参考下面这个小贴士。(文章来源:正解局)



                        

税务战也将持续:减税,还是基建?                 
【研究员】:
无论是从经济数据表现上,还是从蒋锡培、曹德旺、宗庆后等知名实业派企业家的呼声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经济数据表现上,一方面,本届政府在千方百计研究降低企业税费。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有33次议题涉及“减税降费”。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增值税改革的措施,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税负。会议指出,过去五年通过实施营改增累计减税2.1万亿元。为进一步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会议决定,从2018年5月1日起,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将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70892983858.jpg

近日,财政部网站公布了最新的税收数据,今年1-7月份,我国税收收入107709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前四大税收项目情况如下:

国内增值税38902亿元,同比增长14.9%;

国内消费税7773亿元,同比增长16.2%;

企业所得税29197亿元,同比增长13.4%;

个人所得税9225亿元,同比增长20.6%。

数据一出,众人为之咋舌:说好的减税呢,难道我们减了个假税?还是说,根据拉弗曲线,我们的减税已经见效了,税率越降低,税收反而越增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3%2F1535009728594632.png

上半年税务部门共组织税收收入(已扣减出口退税)81607亿元,同比增长15.3%。

“拉弗曲线”的提出者是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教授,作为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拉弗教授为里根政府的大减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是,税收并不是随着税率的增高在增高,当税率高过一定点后,税收的总额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因为决定税收的因素,不仅要看税率的高低,还要看课税的基础即经济主体收入的大小。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积极性,因为税率过高,企业只有微利甚至无利,企业家便会心灰意冷,纷纷缩减生产,使企业收入降低,从而削减了课税的基础,使税源萎缩,最终导致税收总额的减少。当税收达到100%时,无人愿意投资和工作,政府税收也将降为零。

根据“拉弗曲线”,当我们的税率高过一定点后,降低税率不仅不会造成税收减少,反而会因为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导致总税收的增加。

那我们现在的税收增长与减税是这样的因果关系吗?

无论是从经济数据表现上,还是从蒋锡培、曹德旺、宗庆后等知名实业派企业家的呼声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经济数据表现上,一方面,本届政府在千方百计研究降低企业税费。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有33次议题涉及“减税降费”。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增值税改革的措施,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税负。

会议指出,过去五年通过实施营改增累计减税2.1万亿元。为进一步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会议决定,从2018年5月1日起,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将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

但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宏观数据不容乐观。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速近年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今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5798亿元,同比增长5.5%,而去年同一时期,这个增速是8.3%。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更是降低了近7%,统计局官网上公布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是36337.5亿元,2018年上半年是33882.1亿元。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五年累计减税2.1万亿,另一方面企业家的投资热情下降、企业利润在减少呢?

为什么企业家的投资热情下降、企业利润在减少,但是税收收入还是以两倍于GDP增速的速度在增加呢?

是鼎鼎大名的“拉弗曲线”错了吗?还是我们走出了独特的经济规律?

然而并没有。

“拉弗曲线”作为一个经济学模型,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在里面:政府对纳税主体的应税额进行了充分征收。

在充分征税的情况下,降税率就是降税负,从而激活企业活力,但是在企业普遍存在偷税漏税、政府税务部门由于各种局限未能实现充分征税的情况下,税率下降与社会整体税负增加并不矛盾。

一方面,税率在降低,但另一方面,税务部门的征税能力在加强,以前灰色地带那些偷税漏税的企业纷纷变成了纳税主体,税基在增加,而且是大幅增加,所以税收收入保持高速增长的背后除了企业家和劳动者的功劳之外,还有税务人员的汗水呢。

但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在经济利益面前,也是存在道德风险的,监守自盗、内外勾结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绩效考核、为了又快又多的征税,我们的税务总局又祭出了高招:金税三期——税务局的大数据评估及云计算平台。

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营改增,主体税种从营业税改成了增值税,开始实行以专用发票为主要扣税凭证的增值税征管制度。而“金税三期”就是在“以票控税”的指导思想下建设的充分征税的征管工具。把全国所有发票信息统一到“金三”系统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票的轨迹监控所有企业的业务往来,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开发票等手段偷逃国家税款。

既然叫“三期”,之前肯定还有“一期”和“二期”。

1994年,税务总局推行金税一期,包括增值税交叉稽核和增值税防伪税控两个子系统,在全国50个试点上线,通过人工采集纳税人的发票信息,再由计算机对比发现问题。但由于手工采集数据错误率太高,金税一期惨遭停用。

2001年,吸取一期教训,金税二期实现了发票数据的自动采集,于此同时增加税种,把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纳入管理,并将上述功能推广至全国使用。

在经历了金税一期、二期(地税未完全覆盖)后,2013年,“金三”诞生,经过在广东、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重庆6个省(市)级国地税局试点后,终于在2016年完成全部推广工作后开始实施。

有了全国联网的金税三期,税务部门再也不怕完不成KPI了。

金税三期大数据会从如下几个维度进行检验并判断出异常: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库存、银行账户和应纳税额等。

只要动态数据比对不对,税负率偏低,系统会自动预警,你说你还敢偷税漏税吗?

金税三期如此强大到没朋友,所以有关部门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把日渐亏空的企业社保也统一到税务部门来征收。

征管力度加强,我是赞成的,因为只有一视同仁,全部依法征税,才能让过去那些依法照章纳税的“好企业”获得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才不会让那些偷税漏税、不给或少给员工上社保的“坏企业”获得不合理不合法的竞争优势,从而避免企业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但加强征管之后,税率只降一点点笔者是不敢苟同的,毕竟经济还在探底,房租和利息双重压迫下的实体企业经营还很困难,需要降税来对冲其他成本的上升。

税收征管力度加强了百倍,为什么税率只降了一点点呢?

说到底,是收税人需要越来越多的税收。

当前经济面临困难,去杠杆遭遇贸易战,失业率在抬头,怎么办?

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我们又一次轻车熟路地选择了政府进行基建投资带动GDP和就业的老路。

7月26日,总理飞到拉萨贡嘎机场,直奔一个投资高达2700亿元的超级工程——川藏铁路施工现场;

7月31日,山西增列62项省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从原来的221项跃升至283项;

8月4日,浙江大湾区规划出炉,宣布今后5年交通总投资1万亿;

8月8日,湖北发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涉及9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3万亿元;

8月16日,沉寂许久的粤港澳大湾区终于出手,发行第一期专项债券,面值约300多亿元,用于土地储备;

还有那一条条之前审批被冻结了一年多的城市地铁项目纷纷获批。

没有财力,怎么去借钱搞基建?没有财力,怎么去还息?更别提过去累计如山的政府债务了。

到2017年12月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16.47万亿,国债余额约13.47万亿,总共政府债务余额大概是29.95万亿。这是显性的政府债务,还有很多隐性的政府债务,据估算,当前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应该在20-34.5万亿左右。

政府债务如山,实体经济就很难真的被降低税负。

所以特朗普政府在去年4月26日推出减税力度史无前例的税改方案时,人民日报立即发表批评文章《美国税改,谁是赢家》,指责美国减税实际上就是在挑起税务战,是没有担当的表现。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会应战。

美国政府债务难道不多吗?显然不是。同样是债务如山,为什么特朗普政府敢于史无前例地大幅度减税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用税改刺激经济方面,两者做出了背道而驰的选择,中国选择了“看得见的手”的力量,加强征收,用更多的税收来主导更多的政府基建,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美国选择了“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大幅减税、让利于民,用减税来吸引全球企业来美国投资,来增加就业、扩大税源。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究竟谁的力量会更强呢?(文章来源:秦朔朋友圈;作者:求释君)



                        

中产阶级的杀手将深刻改变中国                 
【研究员】:
当7月份重提扩大内需时,可以说完全在意料之内。但人民群众这一次不淡定了。现在拉动经济竟然开始靠这些基础民生了?于是,我们听到了群众的呼声:养老、教育、医疗是新三架马车,也是新三座大山;三驾马车从投资、出口、消费,换成了养老、教育、医疗?放过我们吧,中下层确实没钱了!本该是社会福利的,竟然要成为拉动经济的手段。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68413778294.jpg

新“三驾马车”

每逢中国经济有压力,我们就能听到几个熟悉的词语“保增长、稳就业、扩大内需...”

所以当7月份重提扩大内需时,可以说完全在意料之内。但人民群众这一次不淡定了。

现在拉动经济竟然开始靠这些基础民生了?于是,我们听到了群众的呼声:

养老、教育、医疗是新三架马车,也是新三座大山;

三驾马车从投资、出口、消费,换成了养老、教育、医疗?

放过我们吧,中下层确实没钱了!

本该是社会福利的,竟然要成为拉动经济的手段。

但是官方的数据也很有说服力啊。养老、教育、医疗行业真的是潜在的蓝海,大有可为。

养老: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养老产业很有可能成为房地产之后下一个产业“富矿”;

教育:2017年,中国教育板块吸引了近130亿美元的投资,较上年增长近一倍,首次实现年度百亿美元引资。近年来,中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就是教育支出,其年均增速为20%左右;

医疗:我国海外医疗中介服务市场规模2012年为2.1亿元,到2016年时翻了11倍,达到23.5亿元,每年有数十亿元市场需求外流。对于各路资本来说,健康服务产业已经成为竞相追逐的“蓝海”。三胞集团、腾讯、百度、阿里、恒大、万达、绿城等企业都开发出多款国内或海外就医产品,希望从这个行业里分一杯羹。

你看?确实大有可为嘛!住房可以拉动经济,养老教育医疗为什么不可以?

不要觉得苦,不要觉得累,我们身上还有很大的潜力还可以发掘。不要觉得加班2小时累,你还可以见一见大城市的凌晨4点嘛。

冷冰冰的经济数字,网民们的呼声,笔者的调侃,都掩藏不住现实的伤感,是心酸,也是无奈。

消失的中产

提到养老、教育、医疗,就不得不提一本书,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他非常现实的抛出一个问题:一个社会里有多少人是中产阶级?有多少人只是自认是中产阶级?问你三个问题:

1、 房屋贷款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压力吗(或是你根本不敢购置房产)?

2、 你打算生儿育女吗(或是你连结婚也不敢)?

3、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或是你连生孩子也不敢)?

这三个问题,只要你有一个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意味着你不算是、不再是中产阶级了,富裕和安定,正离你愈来愈远……

因此,整个社会进入M型。指的是原本人数最多的中产,除了小部分能够继续往上,跻身富人阶层,其他大部分都再次返贫,沦为了穷人。

正如字母“M”所展示的形态,右边的富人和左边的穷人变多了,从中低收入阶层到高收入阶层,中间有一条绝大的难以逾越的V型鸿沟。

按照他的理论,美国、日本都在不同时期先后步入M型社会。

还是不够贴切,是右边富人的钱变多了,左边的穷人变多了,中间层塌陷了。

那我们中国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元曾经说过:“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还没形成橄榄型就已经逐步呈现M型了,本来很弱的中间阶层在往下塌陷。”

当然也有人跳出来反对,说我们不是。我们是的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型的。甚至是弱橄榄型的。

到底是什么?不在文人的笔下。在每个人身边,在每个人心里。有多少人敢挺直腰说“我是中产”。不管是哪个,我们的中产,正逐步消失。

私人会所里的富豪们推杯换盏,对海外出游早已玩腻,茅台?也开始显得不上档次。

街边刚从工地回来的老王爷俩,买一瓶二锅头,再配点榨菜,美好的一天。

而我们绝大多数所谓的中产,上没喝过茅台,下看不起二锅头,买杯星巴克、下个馆子,也翻一圈优惠券。吃顿大餐、海淘买个包包都要发个朋友圈。

这些,和在菜市场血拼、拼多多上砍价、分享到朋友圈的大爷大妈们,有区别么?没区别么?有区别么?

只是他们不会P图,不会美颜而已。

走出农村的小王,以前回到家会给小伙伴们推荐“用校内网、用qq、用微信、淘宝、京东……”

现在的小王回到村里,会被发小拉着“来录个抖音、转个快手、弄个火山小视频”,什么?你不玩这些?那拼多多玩么,快给我砍个价?什么?这你也不用?你整天过得都是啥日子。

小王懵了,原以为自己这类人才是社会的主流,没想到,在中国,他才是非主流。

中产?早就成了一个伪命题。

新环境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太久,早已忽略中国真实的生态。我们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富起来,就已经开始略显前进乏力。

教育医疗养老这三架马车,用起来不是不行,只是会不会翻车,谁说得了?

经济动能转换,是因为社会结构的改变。而社会结构改变,对各个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牵一发,动全身。这其中,有风险,有机遇。

环境好坏,因人而异。让焦虑的归焦虑,让机会的归机会。

在《M型社会》,大前研一从日本宏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来分析M型社会的到来,对整个社会群体、企业方向、个人生活乃至政府政策的影响及相应的建议措施。勾勒出一副画圈。

M型社会的特征:

1,非正式员工增加:非正式员工人群增加而整体薪资相对较少

2,产业的收入差距: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与人群需求发现变化,行业及员工收入都将向两级发生变化。

3,年功序列主义的崩溃:员工按资排辈的晋升法则与福利已减弱,在同一公司勤恳工作,在年长时不能像以往一样迈入中产阶级

M型社会对企业的影响,本质是收入带来的群体影响:

1,对于企业战略的影响:意识决定输赢:快鱼赢,慢鱼死。

2,收入变化,直接影响到需求的变化,同时再考虑到原预计可以进入中产阶层实际还是中低阶层的用户的审美需求意识,将深刻改变社会生态。

3,中低收入人群变大——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变化。

4,原预计进入中产阶层的人群的审美及生活态度——对物质质量的要求变化。

5,从中低收入直接跃升高收入者——对物质的需求更突显身份表达属性。

每一件,都能在当下的中国找到影子,注重物品的包装、对食物产地的偏见、追求品质、消费呈现两极化、个性化导购出现等等。

社会形态因中产塌陷而改变,民生框架又因为“伪中产=真底层”的消费意识重塑。

股市里,代表M两端的茅台和牛二、涪陵榨菜你飞完我飞。手机上,代表底层的快手、拼多多,疯狂向自己招手。消费升级的口号,消费降级的现实。

那一刻,背井离乡的小王,终于想明白,难怪很多事无法理解,原来自己才是那个社会边缘人。(文章来源:米筐投资(mikuangtouzi);文章作者:三万)



                                 
                                           社会热点
                 



生娃上升到国事:大国空巢的背后,有多惨烈?                 
【研究员】:
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与几十年前已完全不同。对许多家庭而言,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不敢生”。父母已经顾不上考虑,自己未来,要靠孩子养老的问题了。80后、90后终将晚景凄凉,或许不是句玩笑。当政府能在教育、住房、医疗方面,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才会有更多家庭“敢生”孩子吧。在奶粉尿布要钱、报班学区房要钱、4个老人养老要钱、n口之家生活要钱的当下,要还想多养几个孩子...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71192987388.jpg

生活在飞速老去的国度,或许80后与90后真的会晚景凄凉。

近日,各地接连出台政策,助推“二孩”。

人民日报海外版今日也发文: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指出各地的“二孩”鼓励政策,不能画饼充饥,而是要落到实处。

网友下面的评论,却让人啼笑皆非:

单身狗的无奈独白

好不容易脱了单,一转身又入新坑

终于有个养娃坑内人,感慨生活不易

尽管“二孩”政策大力推行,但从反馈来看,不少家庭对此依旧是观望态度。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已低于1.5,和一些发达国家持平。

1.5是一个相当低的数字。

它意味着我们每代人的数目,都比上一代,减少了四分之一。

计划生育国策从施行到终结

建国初的百年战火,让国家人口锐减。那时,扛枪上阵的新战士,很多尚未成年。

那时中国内外忧患。国家政策上鼓励生育,限制堕胎,用最快的速度,补人口的短板。

1950年4月,发布《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1952年12月31日,又出台《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

接下来的十几年间,我国有幸没再经历战火。

此时人口若再快速增加,将打破土地承载的平衡。在这种局面之下,计划生育政策施行。

1982年起,“计划生育”成为了一项基本国策。

1997年中原农村: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2003年河南洛阳,超生一胎14000,超生二胎25000

2001年河南宝丰,少生孩子是国家功臣

2002年浙江苍南山区,公路边的友好问候

2007年河南安阳,小康——紧张——恐慌

2010年合肥,包拯率王朝马汉,宣传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在中国施行了30余年。

据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代33.6%降到了16.5%。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980-1989年出生的人口为2.1957亿人

1990-1999年出生的人口降成1.7152亿人

2000-2010年出生的人口缩减至1.5938亿人  

计划生育让中国少生了4亿人。这一阶段的生育政策,已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接下来,可以考虑开放生育,将生育权交还给家庭了。

2015年,二孩政策全面开放。学者曾担心,中国的人口压力会加重。但从数据来看,实际情况令人始料未及: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3%2F1535004495715598.png

来源:《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王培安,中国人口出版社,2016年

二孩开放前的预测是:2017年出生人数将在2023.2~2195.1万人之间。可是2017年的实际出生数,未超1800万。

也就是说,二孩开放后,中国实际人口出生率,比预估的下限还低。

国人养孩子的意愿,低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这是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结果,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

低迷的生育率之下,“大国空巢”的严峻未来,于中国而言,并非空谈。

大国空巢、出生人口雪崩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经济学家Harry S. Dent认为,中国许多问题的关键,都基于人口。而当下,中国人对于国家人口的重要性,认识的远远不够。

在Dent的专著《人口峭壁》中写道:

中国的人口,将在2025年下降,那个时候,中国的人口断崖,将是房地产泡沫、中国债务加速破灭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个后果严峻的预言。而在当下,人口出生率低迷,对中国的影响,有几点最为显性。

1.人口红利消失

“人口红利”,指的是国家中,青壮年占比高,孩子、老人数量较少。

人口红利下的经济,会呈现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三高”特征。

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30年的“增长奇迹”。而从1982年到2010年,中国的青壮年比重,从61.5%上升至73%。

因而,许多学者将经济奇迹,归功于人口红利:一方面,老人、孩子占比较低,养老、哺育的资金比重小,更多资本可在市场流通。另一方面,大量适龄劳动力,意味着充足的劳动供给。

而农村新进城市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削弱了人口红利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使之一直持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3%2F1535004596587382.png

数据来源:《人口红利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郭晗、任保平,当代财经,2014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我国15-59岁人口达到峰值,为9.25亿人。

此后,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

到了2017年年底,我国15-59岁人口为9.02亿,比峰值期减少2300万人。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多数得益于人口,那么现如今,逐渐消失的人口红利,就意味着,中国曾经的经济模式,受到极大挑战。

它或许会变为一个瓶颈。

2.中国在跑步进入老龄化  

相较于他国,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极具特色。

从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是两个极端。它们影响巨大,但要在几十年后,才能显现。

到了今天,中国以“世无前例”的速度,步入老龄化。在这背后,意味着一系列新问题、大问题,形势注定很严峻。

严酷的养老金现状:

2014年,我国养老金出现收不抵支。此后,养老金亏空持续,并且每年都大幅扩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3%2F1535004640366876.png

2011年各省城镇职工养老金结余情况,13个省份为负数

按照这种亏空“加速度”下去,养老金在可见的未来里,都岌岌可危。

而抚养比的数据,也不乐观。所谓抚养比,即平均多少年轻人抚养1个老年人。

随着新生人口的下降,我国抚养比,也连续多年下降。2011年为3.16,2016年为2.8。预测到2050年,全国抚养比可能降到1.3。

届时,年轻人的压力,将增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3%2F1535004680365066.png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保险年度发展报告201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正在飞速老去。

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数量,达到世界第一,而老龄化速度,也是世界第一。

预计在202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突破3亿。全国近¼的人口为老年人,中国也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而老龄化的压力,集中在个体时,就是“独生子女”一代的赡养危机。

一对夫妇,面临着赡养4个老人的巨大压力。

超老龄化”的社会现状,日本是前车之鉴。

2013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约占25%。而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不像东京的街道,一片光鲜繁华。

据2014日本总务省的《家计调查报告》,日本“0储蓄”的家庭占到了16.8%,25%以上的家庭,储蓄不足500万日元(约30万人民币)。

这样的家庭状况下,一个退休老人,即使领了养老金,也不够生活所需。并且,这类人群,所占数目不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3%2F1535004713851754.png

数据来源:日本内阁府《2014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

3.人口悬崖对经济的“毁灭性”影响

目前,我们每年的出生人口在1700万。10年内,我国23-30岁的女性数量将锐减40%。

这意味着,中国的出生人口,将降至每年约800万。我们正面临一个可预知的“人口悬崖”。

从历史的经验看,经济趋势,与人口数量,密切相关。

日本上世纪末(1989年前后)、以及美国在本世纪初(2008年前后)的经济顶峰与滑落,都印证着这一点。

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对消费者一生的支出、借贷、投资进行了详尽调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3%2F1535004732436194.png

来源:U.S Census Bureau, Dent Research

人们步入社会的平均年龄在20岁。而美国“婴儿潮”(1946-1964年出生)一代人,结婚年龄在26岁左右,此时公寓出租数量达到最高。

夫妇一般在37-41岁的时候,购买人生中的最大支出——房产。而在46岁时,家庭支出达到峰值。

研究发现,家庭消费数额,前后类似抛物线形状。而美国的国家经济走势,与人们的消费趋势密切相关。

中国的“人口悬崖”就在不远的将来,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状况,势必面临严峻考验。

比计划生育更难得是鼓励生育

不少学者,对中国的人口未来,持悲观态度。

即便全面放开生育,生育率仍将低迷,中国将面临人口坍塌风险。”

目前,全国已有多地“助推二孩”。天津、湖北宜昌、仙桃、新疆石河子等地,均发布了政策,要延长产假、发放经济补贴等。

但和强力的“二孩号召”鲜明对比的是,民众却持观望态度。

或许如《生而贫穷》一书所写:中国人口雪崩式下跌,生育率下降主要是因为生不起”

从《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小学6年级,全班只有儿子没出国》,中国父母养孩子开销,速度堪比在风里撒钱。

一线城市的普遍现状是:生养一个孩子,要花去家庭收入的一多半。

撇去上一代竞争不谈。孩子们的赛跑,从胎儿未成形就开始了。胎教早教学前教、琴棋书画机器人、奥数英语跆拳道。

长大成人的孩子,谁不是师出几十个兴趣班?孩子的成长,都是踩着人民币,踏出来的路。

而俯身为孩子铺路的,是含辛茹苦的父母。

早在2011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中:

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教育支出为23000元人民币(约4000美元)。

而74%的家庭,年收入低于40000元人民币。其中36%家庭,低于10000元人民币。

除去教育支出之外,父母还扛着房子重担。高房价之下,孩子的一套房子,首付掏空两代人积蓄,贷款又搭上余下几十年。

这就是负重的中国父母。

因而有专家认为,“二孩”不在于养不起。而在于父母们“普通家庭,富养孩子”的观念。

现在,不仅富人家的孩子被当做“富二代”养,工薪家庭也把孩子“富养”。专家认为,正是这种观念,才带来了“二孩”的压力山大。

但从留言来看,多数人不认同专家的观点。

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与几十年前已完全不同。

对许多家庭而言,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不敢生”。父母已经顾不上考虑,自己未来,要靠孩子养老的问题了。

80后、90后终将晚景凄凉,或许不是句玩笑。

当政府能在教育、住房、医疗方面,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才会有更多家庭“敢生”孩子吧。

在奶粉尿布要钱、报班学区房要钱、4个老人养老要钱、n口之家生活要钱的当下,要还想多养几个孩子...

最实际的途径大概只有:祈祷家里有矿。(文章来源: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文章作者:宁一)



                        

一辈子租房,你愿意吗?                 
【研究员】:
中德两国住宅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差异。除了法制与诚信的环境,逆转国内大城市住宅租赁市场供需矛盾的问题,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更不用说,因为没有相关配套的土地政策,尽管有关专家呼吁多年,类似德国的住宅合作社也无法在中国落地开花。即便如此,如果中国的租房市场法制与诚信的环境能有所改善,相信愿意长期租房的人会越来越多。买房的刚性需求少了,房价还会如此高不可攀吗?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826%2F1535271454571267.jpg

很多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已没有早早买房的执念,而更愿意租房,这原本是一种相对成熟的住房观念。但最近一段时间,部分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的房租涨幅明显,大大加重了年轻人的租房负担。

从买不起到租不起,对在大城市的打拼一族来说,日日辛苦付出竟换不来一片容身之所,其背后的心酸可想而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今天爆发出来的问题,多年前其实就已经存在,解决问题的方向也不是没有参考,可终究还是没有丝毫改善。

一辈子租房,你愿意吗?

在德国,有58%的民众会选择一辈子租房子,年轻人租房比例更是高达77%。在中国,你愿意长期租房吗?

若心怀这样的理想,也许你很快将在国内住宅租赁市场混乱的现实中,被从头到脚泼上一瓢凉水。若无意外,你也许会遇到霸道的房东、不专业也不规范的中介。如果你对租房过程中“不公”和“愤慨”进行轻烈度反击,又会引来房东对你诚信的怀疑,更不用说强势的房东总希望房租涨幅跑赢CPI。一言以蔽之,这个市场已长期处于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是有长期租房习惯的外国友人,也愿意在中国购置一个住所,承受沉重的财务负担以换取安全感。同样,即便最善良的房东,也不敢轻信来去匆匆的租户,甚至有多套住房的业主宁愿空置房屋,也不愿出租。

若是针对住宅租赁的法律法规“给力”,也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租赁行为,就能少得多。然而,现实不尽如人意。今年(2011年)4月1日,《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这是历史上第一部针对房产中介的部门规章。该办法主要是针对二手房买卖市场的种种乱象而设,涉及房屋租赁的部分却很少,尤其对于中介代理业务没有明确地规范或限制。在此之前,2月1日开始施行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为合租现象画上了句号。笔者认为,无论是《合同法》,还是两个部门规章都不足以保护承租人的权益。

比如,涉及租房纠纷时,主要的法律依托是《合同法》。但是《合同法》本身是调整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然而,在大多数城市住宅租赁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下,相对于业主来说,承租者处于弱势,所以合同条款多是有利于业主的。租户的权益仍无法得到充分有效保障。

来看看发达国家的例子。德国的租房政策值得借鉴。

在德国,尽管买一套房子相当容易,但是租房成为德国民众的住房首选,主要得益于完善的租房制度。

首先是房租的“指导价”制度。德国的房租并不是由供求关系所定,而是由政府,房客协会,和房屋中介三方讨论制定。讨论的结果会形成“租房价格表”,成为权威的“合理价格”,必须依此收租。

其次是严格的法律保障。德国租房市场的繁荣,很大一点在于德国法律对于房客的“一边倒”的保护。比如,严格规定了房租涨幅在三年内不得超过20%房租超出“合理价位”的20%将被视为“房租超高”的违法行为,会被课以巨额罚款,超出50%将直接被视作“房租暴利”的犯罪行为,房主甚至会被判三年徒刑。

对于业主“驱逐租客”等行为,德国相关政策规定,即使租客有欠租违约等行为,业主也要出示足够证据,然后由执法人员实施收屋。为了防止业主收回再租,法律规定执法人员协助收屋的租房在一定时间期限内不得再次出租。

再次是充足的房源。高租房率和稳定租价的基础是房源充足。德国政府一方面规定所有合作社建设的房屋必须用于出租而不是出售,一方面用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私人房产投资者建出租房,提供给中低收入人群。

在租房业发达的德国,健全的法规制度和配套的政策给租房者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感,这是租赁市场繁荣的基石。

当然,中德两国住宅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差异。除了法制与诚信的环境,逆转国内大城市住宅租赁市场供需矛盾的问题,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更不用说,因为没有相关配套的土地政策,尽管有关专家呼吁多年,类似德国的住宅合作社也无法在中国落地开花。

即便如此,如果中国的租房市场法制与诚信的环境能有所改善,相信愿意长期租房的人会越来越多。买房的刚性需求少了,房价还会如此高不可攀吗?(文章来源:思想潮;作者:田李蓓)



                                 
                                           多维观察
                 



企业董事长致马云的一封信                 
【研究员】:
凭借无处不在的万达广场,王健林先生一度曾为中国首富,其子王思聪更被万千小女生称为“国民老公”。万达广场堪称中国商业地产第一品牌,这两年也不得不转型,更多采取合作模式,不出钱而输出品牌和管理。万达其实是看到风险越来越大,所以自己尽量不投入,但那些和万达合作的中小发展商很可能是最后的接棒者。最近这些年全国各地某镇某县某市的首富倒在甚至死在商业地产上的,数字一定吓人。商业地产已经是“一级重伤”,其原因除了前几年基层政府与开发商联手过度开发,商业物业总量过剩,电商的冲击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一言以蔽之,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本质就是网上商业地产。与钢筋混凝土的传统商业地产比起来,它们边际成本的增加很少,但体量可以无边无际。这是一场新商业对传统商业、网上商业地产对实体商业地产的大革命!

                                 

马云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为“中国制造”的典型性行业——照明行业提供服务的媒体人,我们公司规模不大,远不能和您建立的阿里商业帝国相提并论。但作为在大众媒体、产业媒体分别从业超过10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在观察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一直在和产业一线的企业耳鬓厮磨,对由实体产业之苦痛而引发的更大范围的社会之痛,感同身受。我想把最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与您分享,既是代表数量庞大的中小微实体的呼声,也传达我们对您的期望。希望在您主导下的阿里巴巴集团能够利用强大的生态条件,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去痛苦化”找到新路径,找到新方法。

重伤的商业地产

今年6月,在珠江三角洲城市江门,我去拜访一个朋友,他所在的小区就在市政府对面,是当地非常“高大上”的商住一体化楼盘。那是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天有点阴,并不太热,但临街的铺面基本都拉闸上锁,开门营业者十之一二。据介绍,6年前开盘时,这里住宅5000元/㎡,商铺均价则超过4万元/㎡。6年后,小区住宅价格已经涨到1万元以上,二手商铺价格却跌至2万元也无人问津。知情人透露,个别租出去的商铺,租金也极低,业主连还银行利息也不够。

著名的万达广场在江门也有项目,当年开盘时均价5万元左右,如今客流稀少,二手商铺2万元/㎡出手亦难。江门另一个号称要打造全球最大“灯饰旗舰综合体”的商业项目2012年奠基,至今不能开业,发展商左支右绌,资金链断裂,上千个业主欲哭无泪。

在珠三角的另一个城市中山,其下辖的古镇镇号称“中国灯都”,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经营灯具生意的商人都要来此看货进货,10年前可谓万商云集,一铺难求,客人常埋怨连买支水的地方都没有(因为杂货铺很少,所有商铺都在卖灯),吃饭更是要跑到几公里外的隔壁镇(因为当地很少餐馆,餐馆利润没有卖灯好)。优质商铺的租金最高曾超过1000元/月/㎡。现在呢,灯都还是那个灯都,街道还是那条街道,但是商铺的生意大不如前,许多底层商铺常年在门上贴着“转租”的字样,有的商铺乃至商场都改成了饭馆,“灯饰一条街”变成了“饭馆一条街”。

在珠三角其他地方,东莞虎门、顺德乐从、南海大沥、中山大涌、佛山南庄等著名的专业市场所在地,都曾经万商云集,但如今历史上最繁荣辉煌的时期都已远去,徜徉其间,明显可嗅出一股萧索的气息。

在有“千年商都”之称的广州,火车站广场对面的白马服装批发市场,当年最疯狂的时候租金到过1万元/月/㎡,现在早就不复盛况;火车站附近的三元里一带是国内最大的皮具集散地,有多家大型的皮具市场,以前人头攒动,现在客流比以前少多了,有经营者反映真正赚钱的商家最多在两成左右。在广州的CBD珠江新城核心地段,10年来住宅的涨幅远远超过商铺。一位资深的置业顾问告诉我,现在二手商铺基本没有成交。即使是最好的地段,底层商铺空置求租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珠三角和广州的情况是这样,沈阳、南宁、武汉、成都、南昌、西安、太原的情况又如何呢?为了写这封信,我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公司在各地的工作人员做了一轮市场调查,这些城市商铺空置、卖场过剩的情况大同小异。

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情况如此,三四线五六线城市的情况更加糟糕。我今年4月到过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城,超过1公里长的商业街基本荒废,商铺门前开始长草,只有一家修车铺没精打采地开着门,路上半天难见行人车辆,仿如鬼街。

全国300个左右地级市,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这样的鬼铺、鬼市、鬼街、鬼城到底有多少呢?没人做过确切的统计。有的商业物业建了一半扔在那里,或者建起来却没有验收、没有开业,就像一堆钢筋混凝土的尸体。

原本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绿地和树林,但在“黄金十年”各地建造了无数这样的步行街、商业城、大卖场,许多商业物业是用银行的贷款建起来的,多年之后不仅越来越没价值,有的可能还要花钱把他们拆掉炸掉,银行的贷款更是不可能收回来了。

每个关门的商铺、空置的商城背后,都是一把把辛酸的泪水。

因为生意不好,有的商铺频繁转手,一遍遍“坑人”,一个个经营者赔了装修费赔了人工费赔了管理费最后还要“清仓大甩卖”走人。而商铺的业主往往因出租无门、资产减值而大骂发展商是大骗子。发展商呢?当年为了卖铺,固然使用了很多营销套路,可是他们的苦又有谁知道呢?我有一个友人,经营灯饰照明产品30年,身家应该有几个亿。看到灯具生意越来越难做,房地产商却日进斗金,牛气哄哄,终于忍不住诱惑,先后投资了两个商业地产项目,却时运不济,都成了烂尾盘,现金加银行贷款共亏了四五个亿。“辛辛苦苦几十年,一遭回到解放前。”这位朋友内心郁闷,积劳成疾,大病一场,不到半年驾鹤西去。

由于商业地产强大的吸金致富能力,大量社会资本曾趋之若鹜。仅在广东中山市古镇镇及周边几个镇区,10年前同时规划的商业地产总量就达到300万平方米左右。这几年陆续建成后,有的烂尾,有的开而不张,有的张而不旺。富丽堂皇的装修与冷冷清清的客流形成鲜明的反差。

凭借无处不在的万达广场,王健林先生一度曾为中国首富,其子王思聪更被万千小女生称为“国民老公”。万达广场堪称中国商业地产第一品牌,这两年也不得不转型,更多采取合作模式,不出钱而输出品牌和管理。万达其实是看到风险越来越大,所以自己尽量不投入,但那些和万达合作的中小发展商很可能是最后的接棒者。最近这些年全国各地某镇某县某市的首富倒在甚至死在商业地产上的,数字一定吓人。

商业地产已经是“一级重伤”,其原因除了前几年基层政府与开发商联手过度开发,商业物业总量过剩,电商的冲击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言以蔽之,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本质就是网上商业地产。与钢筋混凝土的传统商业地产比起来,它们边际成本的增加很少,但体量可以无边无际。这是一场新商业对传统商业、网上商业地产对实体商业地产的大革命!

革命者

马云先生是电商的符号性人物,也是我们这个商业时代光芒四射的英雄。

我读过不少关于您的文章,知道您早年创业也非常苦逼,和现在做实体经济的苦逼老板们没什么两样。“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您像中国千千万万个怀着希望或者“不得已上路”的创业者一样,扛过大麻包,办过翻译社,搞过“中国黄页”,受过无数屈辱,人前笑脸人后泪往肚里流,事业也起色不大。1999年18罗汉以50万元创办阿里的时候,有的也只是飘忽的梦想和不着边际的激情,到处找人投资,经常被人当成骗子。中国疆域之大,资金之多(尤其是浙江民间资本丰富),您求告无门,找过很多大佬但无人理睬。因为“忽悠”不到中国人,不得不“忽悠”外国人,这也是现在阿里巴巴的大股东是日本软银和美国雅虎的历史原因。

您的名字取得好,“云上之人”,编织概念,云里雾里,最终腾云驾雾一飞冲天。阿里巴巴早期的商业模式是清晰的,就是B2B,在工厂和客户之间搭建信息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切入点精准,价值观和方法论也都是对的。

阿里巴巴的成立碰上了好时候。中国经过多年艰难谈判于2001年加入WTO,全面融入国际贸易大家庭,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与壁垒被打开的国际消费市场之间开始平滑地链接。而海量的中国中小企业和海量的海外客户之间需要打破“信息不对称”,阿里生逢其时。我记得在一年两度的广交会上,曾多次看到“阿里巴巴”的广告大气球在空中醒目地飘荡。

但对您来说,B2B的生意太小了,撑不起您心中的伟大梦想。您的机遇来自2003年的“非典”。这场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疫情让举国恐慌,人们不敢出门,但生活仍需继续,针对C端的网上购物迎来了爆发的节点。“淘宝”应运而生。

淘宝带来两个最直接的后果,网上商城开始分流传统商业的客流,同一品类的海量商品同台比价让商品的价格被彻底穿透。绵延上千年、以渠道分销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商业模式开始哗啦哗啦地垮塌。我猜想那时候您晚上躺在床上一定能听到传统商业垮塌的巨大声浪。

人类自有商业文明以来就形成的渠道链条共享利润的商业模式自此敲响了丧钟。“去中间化”的商业模式很快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传统商业基本毫无还手之力,既无法组织系统性的舆论反击,在具体运营上更缺乏任何有效的狙击手段。

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对传统商业发动的这场革命基本上是摧枯拉朽的。2009年,淘宝首开双11购物节,销售额为0.52亿元;2010年,淘宝商城(2012年改成天猫)双11销售额为9.36亿元;2011年,33.6亿元;2012年,191亿元;2013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只用了55秒,最终成交额352亿元;2014年,571亿元;2015年,912.17亿元;2016年,1207亿元;2017年,1682亿元,再次刷新纪录!8年时间,增长3000多倍!1682亿元却只是1天的销售额!

对传统商业来讲,还有什么样的洪水猛兽比这样的进攻更具破坏性呢?

此长而彼消,在淘宝、天猫势如破竹、高歌猛进的同时,传统商业业态呈抛物线式下滑乃至崩溃,关店潮起,一片哀啼!看看近几年来实体店“血流成河”的名单,百货类的包括百盛、友谊商店、华联商厦、新华百货、万达百货、八佰伴、天虹商场、西单商场等;超市类的则有沃尔玛、百佳、家乐福、麦德龙、人人乐、永旺、华润万家、华润苏果、大商集团等;纷纷关店的品牌专卖店除国内品牌雅戈尔、九牧王、贵人鸟、李宁、美特斯邦威、达芙妮等,连国际大牌LV、GUCCI、BURBERRY、PRADA等也难以幸免。世界500强排名第一的沃尔玛在中国一样关店关店关店,2012年关店5家,2013年关店15家,2014年关店16家,2015年2016年共关店14家,2017年上半年关店已创历史新高。

这是一场高阶文明对低阶文明的惨烈屠杀。就像当年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对阵义和团的刀斧棍棒,就像欧洲殖民者以先进的火器对付赤裸上身手持弓箭的印第安人。其惨烈程度不忍卒睹,而胜败更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记得阿里在央视做过一个广告,画面中恰如好莱坞某灾难大片呈现的场景,宽阔的街道上空无一人,人类似乎刚遭受过“外星人”的攻击,遭到了灭顶之灾。最后广告画面中弹出“淘宝”网的LOGO和字幕。

在中国国情下,很多商人信奉低调做人,闷声发财,而阿里不仅知道宣传的重要性,而且知道宣传的精髓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宣传口号总是简洁而直指人心。其造诣让我们这些专门学习和实践宣传学、现代媒体传播的“专业人士”也不免惊讶。

您建立了一个非常有利于电商发展的舆论场,把电商塑造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而且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更加加强了阿里在这场新商业革命中的优势。您代表的新商业战阵里还有京东刘强东、苏宁张近东乃至后起的拼多多黄峥等一众人马,虽然你们彼此之间也存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此为另一话题,按下不说。

商业革命的后果

在这场新商业对旧商业的革命中,您的阵营获得了完胜。这场革命至少造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后果。

第一,亿万消费者获得了以较高性价比随时随地购物的方便。

现在在中国无论是谁,躺在家里的沙发上还是躺在三亚的沙滩上,动动手指头就可购买到任何心仪的商品,而且会有快递小哥送货上门。(淘宝上一直被诟病的假货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同时淘宝也在不断演化,阿里的流量也在向天猫倾斜。)

第二,大量传统类型的社会财富已经或即将被消灭。

在中国,互联网富豪们处在财富金字塔的顶端,总是占领封面、占领头条,风光无限。而社会的大多数所谓有产者,最大量的是小资产阶层(譬如租铺开店的小夫妻,资产可能几十万上百万)、中产阶层(譬如商业地产的业主,资产可能在几百万左右)、较大资产阶层(譬如区域性中小型商业物业的开发商,资产可能几千万或过亿)。这些人几乎都成为这波互联网商业革命的革命对象。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这场革命中财富遭到洗劫,资产在减值,更不乏一些人由有产者变成返贫者负债者,跑路、破产、欠债、失信甚至跳楼。当新商业阵营的兄弟们高歌猛进弹冠相庆的时候,有谁会留意那些躲在城市街角舔着伤口、默默流泪的传统商业的“遗老”呢?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空置的商铺、冷清的卖场,背后则是大量以人民币计价的社会财富如云烟般散去。这场革命的背后,传统商业地产的沉没成本有多少,是1000亿,1万亿,还是5万亿?这些天文数字般的沉没成本将由全社会共同来承担。

第三,制造业的微利化和渠道商的迷茫。

网上商城的海量产品,使得卖家之间的竞争比线下更为激烈,更低的价格基本是讨好买家的最有效乃至唯一手段。所以工厂利润越来越薄,竞争者被迫进入一种怪圈,线上比谁价格更低,线下比谁死得更晚。我曾作文《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对制造业微利产生的原因有详细的分析,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中小制造业老板们不善于表达,属于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商业理性,有利选择坚守,无利终将离开。

传统渠道商在电商的冲击下也心性大乱,眼瞅着实体店生意每况愈下,纷纷以各种方式触网。最终的结果是,不触网不行,触网的多数也没用。在我深入接触的照明行业,早期曾风生水起的“淘品牌”基本都倒下了(现在开一个天猫店的成本就更高了)。我认识一位安徽的朋友,是当地的大经销商,一年的生意规模有五六个亿。他招了几十个员工,在全网各电商平台都开了店,网上一年的销售额已有1个多亿,但他告诉我,去掉人工、去掉推广费用,基本没钱赚,“都是给阿里打工”!

第四,击碎了无数小业主小店主的美好梦想。

中国有一种经济叫“收租经济”,“一铺养三代”的箴言更是深入人心。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使得实体商铺的价值大打折扣,有些商铺业者高位买入,出租艰难,变成了“三代养一铺”。商铺投资从此成为鸡肋。自古以来,置业传家的传统理念受到了严重冲击,对不少中国百姓来说,买个商铺坐地收租原是最靠谱的投资,现在也不行了,以后手里有点钱该干点啥好啊?!

不过,商业地产的受伤对中国经济的转型也许是好事。前二十年,在中国唯一不会错的投资就是买房子,但房地产业对其他行业的“挤出效应”以及对地方经济的“绑架效应”已渐渐显出恶果。现在中央严控住宅价格上涨,您所代表的电商力量用市场手段狠狠教训了商业地产。资金在房地产业没了出路,大概率要撤出来,希望能流到实体经济去。

许多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女孩子,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攒了钱,回老家开个店”。打工终非长久计,他乡永远非故乡。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出外打工闯荡,都是权宜之计,手里存点钱回家开个店是很多人重要的人生梦想,虽然是个“小目标”,但有梦想的人生才是美丽的。电商粉碎了很多人开个传统小店的梦想,没有数据支撑、不接入大的电商平台,普通店铺想活下来将越来越难,因此打工者回家的路变得更加漫长、更加迷茫。

第五,这场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庞大的阿里商业帝国的形成。

以淘宝、天猫为主构筑的电商板块,以蚂蚁金服(支付宝)为主构筑的金融板块,成为阿里帝国的两大旗舰。当买家们在淘宝、天猫买买买的时候,您也开始买买买模式,以“新零售”的名义先后将银泰商业、苏宁、三江购物、百联股份、联华超市、新华都、高鑫零售等企业编入阿里大家庭。阿里自己孵化的零售新物种盒马鲜生更是迅速布局一二线城市。阿里旗下现在到底有多少企业,我估计你自己都不一定能数得过来。本人学新闻出身,一直关注阿里商业帝国在文化传媒板块中的布局,您已参股或控制了众多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最近还将国内最大的电梯媒体公司分众传媒收入囊中。阿里的扩张还在继续,报道称阿里在未来某一天将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作为阿里集团的掌舵者,您跟美国总统、法国总统、英国首相、德国总理、加拿大总理以及许多外国元首是可以私下会晤的“小伙伴”。作为商业领袖,您的个人魅力超过其他首富的魅力总和,作为一个企业家您获得的荣耀是其他任何商界人士也无法望其项背的。

毫无疑问,您是许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也是这场商业大革命的最大赢家。

如何回馈实体经济?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一定会有流血牺牲!您领导的这场互联网商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之广、对传统商业破坏力之大、之持久,前无古人。这场革命在社会发展史上无疑具有先进的意义,利益了普罗大众,但也毁灭了很多商家。被利益者称您是英雄,并为英雄大唱赞歌;被伤害者则大骂您,这些骂声您多半是听不到的。

骂则骂矣,但您是无罪的。阿里合法经营,按章纳税,提升效率,便利顾客,符合当代社会和商业的逻辑,没毛病。

可是,“我虽不杀伯仁,但伯仁却因我而死。”对于充满了理想主义情怀的您来说,主观上肯定没想让那么多的工厂、渠道商、商业地产关门倒闭,但客观上,这些人的关店、破产、财富缩水乃至被消灭,恰恰又跟电商密不可分。

或曰:你们这些家伙亏则亏矣,死则死矣,干马云何事?您大概也会说,“不是电商干掉你们,是趋势干掉了你们!”

没错。错就错在芸芸众生多营营碌碌于眼前的苟且,能勘破世相、辨其大势并能应势而为者总是少数!而人类社会也毕竟不是弱肉强食的原始丛林!在中国国情下,人更是生来平等,每个人都有摆脱贫困更好地活下去的充分理由。

作为庞大的商业帝国的领军人,作为已经可以影响千千万万人的日常生活直至财富消长的中国最重要企业家,现在的您仅仅关心阿里的内部事务已经远远不够。您的每个决策将影响无数人的生计。

由于超级强大,阿里似乎已成为现实商业世界中的“任我行”,挡者非死即伤。在这种商业威慑下,现在很多创业者或者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被您收购。从这些心存幻想的企业角度看,这很可笑,因为被收购的概率太小,梦想太不切实际;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各行各业的主流企业都投靠或挂靠在了您的名下,阿里集团大到令人害怕,这是该高兴呢还是该忧虑呢?

作为一个实体经济从业者和一个媒体人,我把自己搜集的实体经济老板们对您的期望归纳了一下,陈述如下:

首先,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阿里集团见谁买谁的“买买买”模式真的好吗?大树之下,寸草不生,您应该对阿里集团的任性扩张保持一份警觉,给其他经济体保留一点空间。“风清扬”享誉江湖,但他的追求并不是“一统江湖,千秋万代”。

其次,阿里旗下已经有大商业板块、大金融板块、大文化板块、大物流板块,和以阿里云为代表的IT板块,希望阿里增加一个大制造板块,设立旨在振兴实体经济的制造业投资基金。中国制造业目前普遍的苦情与电商的野蛮崛起有很大关系,“解铃还须系铃人”,您完全可以在国内制造业中筛选出一批精工制造的“隐形冠军”投资或参股,既为阿里系电商平台增加了优质供应商,也为中国制造保留了更多的“火种”。最重要的是,您“坐虚向实”的姿态会给苦苦挣扎的中国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亮色、带来希望。最近您在重庆的智博会上提出中国制造转型的关键一步是实现智能化,实现按需定制,未来90%的零售和制造都将在网上,说明您也在考虑制造业的问题,但这都是宏大思维,阿里如何帮助制造业疗伤自强,还有待真正破题。

第三,阿里的巨大成功是在中国特色国情下取得的。当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回报祖国。现在国人头上有三座大山,房价、教育和医疗。房地产的事咱不说了,教育、医疗资源供应短缺,学生家长忧心忡忡,病人家属无可奈何,普通百姓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阿里集团的扩张为什么不延伸到这两个领域呢?而且力度最好大点,效果最好明显点,以便用互联网之力解民生之困。

第四,中国的富人多,但富人的总体社会形象不良,“仇富”心里在社会一定范围内蔓延。这些年,“拜金主义”在中国社会弥漫,有的贪官被查抄时家里竟然放着几吨现金,让人哭笑不得;有的富豪一掷千金,炫富斗富,让普通人难受不安,加剧社会的撕裂。您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带个好头。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几乎把全部的财富都用于成立慈善基金,好朋友巴菲特也将财富交由他管理。您的朋友圈都是豪商巨贾,您作为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社会之表率。阿里虽在公益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还可以做得声势更大。您所宣扬所力行的正确财富观,对社会之教化必有积极意义。

第五,今时今日,个人的财富数字继续增加对您来说已没有太大意义。您现在最佳的角色也许是个布道者、启蒙者,这也是您最擅长的事情,譬如办好湖畔大学,号召学生们粉丝们到广阔天地去改造传统行业或生发出新的经济细胞。动员全社会能够动员的一切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商业文明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样的“马云生态”可能才是全社会大多数人最乐意接受的局面。现在的湖畔大学基本都是互联网圈或新商业圈的学员为主,建议湖畔大学开设“实体经济振兴课程”,招收更多传统制造业的学员,给他们设立助学金,减免学费,如此既可以弥合电商与实体经济的裂痕,也有可能收到新旧经济、虚实经济融合之奇效。

最后想说的是,您是人而非神,一定很累很烦很苦恼,承受的压力常人很难想象,也需要管道去释放。道在何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写信也不是给您添堵,而是让您了解基层商家之苦,共谋出路。

白云苍狗,白驹过隙。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只是短暂的现实中人,您所做的一切被载入中国乃至世界商业史,被后人反复研究,当无异议。我个人对您充满敬意。一方面心疼那些为电商革命所伤的实体经济朋友们,一方面也对您抱有很高的期待。与前亚洲首富李嘉诚先生相比,您还太年轻,人生的上半场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革命,下半场刚刚鸣哨开始,您完全可以再掀一场同样轰轰烈烈的振兴实体经济、创新实体经济的新革命。如此,虚实皆达于巅峰,人生何其快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3 11:58 , Processed in 0.18570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