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财经内参2018.11.1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4 09: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政策升温,“监管口风”转变早在2018年中就初露端倪》:在13日美股暴跌之后,14日,WTI原油期货盘中跌超8%,创逾三年最大单日跌幅,布伦特原油期货盘中跌超7.7%。也就在此时,国内银行10月信贷数据“环比增速腰斩”的利空数据,也增加了市场的忧虑。博览财经此前明确指出,即将到来的11月,很可能是国内外市场短中期走势的一个“分水岭”——在一系列“维稳政策”扶持下,长期低迷的A股市场“稳定性”开始提升;而随着经济数据的回落与欧美内政的变化,此前狂飙突进的海外市场“波动性”开始大幅提升。
虽然这一轮“金融政策的‘转向’”是在10月中下旬开始“明确”的,但这种政策口风的变化,早在2018年中就已经初露端倪——
2018年6月,郭主席在陆家嘴论坛上间接反驳“中国式去杠杆用力过猛”的舆论,他并批评地方、部门、银行和企业对去产能、去杠杆心存侥幸,暗示官方不会因近期的违约潮而停止金融去杠杆。
话音刚落,7月20日,一行两会下发资管新规细则文件,较之前的文件出现了重大放松。过渡期内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新资产、理财产品可以继续摊余成本法,未来会通过MPA指标缓和等方式协助银行非标回表。
而人民银行2018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连去杠杆和防风险都不提了……
《“政策”在路上,11月数据才有参考价值》:剔除10月“工作日不够”这一“客观”因素,作为“过往历史”反应的信贷数据,“忠实”的反馈了“10月底宏观政策转变”之前,“流动性边际收紧”的真实状况,由于针对民企扩张的政策刺激集中在10月下旬后,各地对民企纾困、督导组下到地方督导都是在11月初左右的时间,因此政策的进一步落地还需要时间,11月的金融数据对相关分析才有“参考价值”。随着10.31政治局会议重新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经济增速已经落到全年6.5%的目标线,明年破6.5%是大概率事件,这种形势下,紧缩政策大概率不会再有什么增量,所以10.31没像此前的相关会议那样提“管住货币总闸门”,而且在短短的篇幅里对近期的几个风险点全部做了回应,包括民企问题、资本市场等,政策底可以说是更明确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热点聚焦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政策升温,“监管口风”转变早在2018年中就初露端倪                 
【研究员】:田文
结论:在13日美股暴跌之后,14日,WTI原油期货盘中跌超8%,创逾三年最大单日跌幅,布伦特原油期货盘中跌超7.7%。也就在此时,国内银行10月信贷数据“环比增速腰斩”的利空数据,也增加了市场的忧虑。博览财经此前明确指出,即将到来的11月,很可能是国内外市场短中期走势的一个“分水岭”——在一系列“维稳政策”扶持下,长期低迷的A股市场“稳定性”开始提升;而随着经济数据的回落与欧美内政的变化,此前狂飙突进的海外市场“波动性”开始大幅提升。如今,对于海外风险因素对A股行情走势的影响,博览财经强调,现在的格局是,内因已经赶在外因之前,完成了对国内经济与股市主导权的“截胡”!也正因此,虽然相继遭遇海外市场下跌、国内信贷腰斩的冲击,但对A股的影响,大概率就在“日间波动”上,但已经不可能改变中长期上涨大趋势了!而A股突然间“身强体壮”的根源,也就在于决策层锐意改革、监管层加快落实,使得内部稳定性提升,可以抵抗内外部风险了!

                                 
【博览财经研报】在13日美股暴跌之后,14日,WTI原油期货盘中跌超8%,创逾三年最大单日跌幅,布伦特原油期货盘中跌超7.7%。石油价格周二大幅下跌,加剧了油价暴跌的趋势。有分析称,随着供应不断增加,明年的需求可能会被抵消,这一暴跌已使能源综合板块陷入熊市。
也就在此时,国内银行10月信贷数据“环比增速腰斩”的利空数据,也增加了市场的忧虑。
在10月29日《11月的新机遇:国内稳定性提升,海外波动性放大》一文当中,博览财经明确指出,即将到来的11月,很可能是国内外市场短中期走势的一个“分水岭”——在一系列“维稳政策”扶持下,长期低迷的A股市场“稳定性”开始提升;而随着经济数据的回落与欧美内政的变化,此前狂飙突进的海外市场“波动性”开始大幅提升。
如今,对于海外风险因素对A股行情走势的影响,在此前的《甭对美国佬“过度关注”!中国因素早已“截胡”》一文当中,博览财经明确指出,现在的格局是,内因已经赶在外因之前,完成了对国内经济与股市主导权的“截胡”
也正因此,虽然相继遭遇海外市场下跌、国内信贷腰斩的冲击,但对A股的影响,大概率就在“日间波动”上,但已经不可能改变中长期上涨大趋势了!
而A股突然间“身强体壮”的根源,也就在于决策层锐意改革、监管层加快落实,使得内部稳定性提升,可以抵抗内外部风险了!
政策口风的变化早在2018年中就已经初露端倪
此前中国股市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与我国经济基本面形成反差。如今,监管机构呼应市场期盼,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市场运行的基础性制度日渐扎实,由于投资人对证券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预期日益稳定明确,股市逐步走出低迷状态,市场做多气氛日渐浓厚。
随着政策温度是回升,资本市场将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股市发展的重要契机。针对当前阶段经济中的一些困难和矛盾,政策层面已经作出了标本兼治的应对安排——
◆货币政策适时适度地作了预调微调;
◆财政政策方面,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在酝酿之中;
◆支持民企发展的系列针对性措施正在见效;
◆金融防风险日益收获实效,市场应对、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在增强。
虽然这一轮“金融政策的‘转向’”是在10月中下旬开始“明确”的,但这种政策口风的变化,早在2018年中就已经初露端倪——
2018年6月,郭主席在陆家嘴论坛上间接反驳“中国式去杠杆用力过猛”的舆论,他并批评地方、部门、银行和企业对去产能、去杠杆心存侥幸,暗示官方不会因近期的违约潮而停止金融去杠杆
话音刚落,7月20日,一行两会下发资管新规细则文件,较之前的文件出现了重大放松。过渡期内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新资产、理财产品可以继续摊余成本法,未来会通过MPA指标缓和等方式协助银行非标回表。
7月26日,央行决定下调MPA结构性参数,初步在0.5左右。要知道,结构性参数这东西,就算是金融机构犯了错,上调幅度也就是0.05。而这次下调,则一次性给了0.5。
然而,这一切还是没能解决一个问题,国内特殊的二元信用结构,国企是亲儿子,民企在金融体系被歧视。实际上,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事一直存在(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民营金控了),只是今年民企大股东质押爆仓、民企债券违约的案例实在太多,多到已经是社会性问题,大家都在讨论国进民退时,终于引起了最高决策层的注意
于是有了最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大家突然发现,民企从不受待见的私生子,好像变成人见人爱的“幺儿子”
刹那间,各地政府成立纾困基金,券商成立纾困资管,保险成立纾困计划,央行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商业银行降低民企贷款利率,民企贷款纳入银行MPA考核,到了监管那,最终憋出了大招。
银保监会提出民营企业新增贷款“一二五”目标: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而且易行长,竟然出现了罕见的认错: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虑不周、缺乏协调、执行偏离,强监管政策效应叠加,导致了一定的信用紧缩,加大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今后,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人民银行将注重实地调研,充分听取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意见;对需稳妥实施的政策,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对利于长远的规范措施,设置合理的过渡期,避免“一刀切”,便于企业适应调整。
而人民银行2018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连去杠杆和防风险都不提了(当然之前更高规格会议也没再提去杠杆),把民企融资作为当前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


                                 
                                           焦点透视
                 



如果10月信贷骤降带来的是降息呢……                 
【研究员】:徐志丹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10月信贷数据最多只能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同步指标,而在10月份强力政策干预下,明显政策指令效应还来不及在数据中显现,相信11月份的信贷数据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反弹,因此,10月信贷数据不需过分看重其负面影响,目前来看,更像是一个来不及反应的滞后指标。不敢说经济增长会马上反弹,但11月信贷数据出现超预期增长应该没有什么悬念。联系刚刚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10月信贷数据这么难看,估计准备中的降准、降息可能提前出击。

                                 
【博览财经研报】13日央行公布的10月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大降超预期:
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元,预期为8,620亿元;
10月末M2同比增长8.0%,预期8.4%;
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716亿元。
10月新增贷款创一年新低,社融增量环降七成至逾两年低点。虽然数据很难看,但这正是10月高密度支持民企的政策组合拳陆续打出的背后原因,肯定是决策层感知到了微观经济的寒冷,才重拳出击支持民企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13%2F1542118747103419.jpg
而10月信贷数据也印证了经济需求骤冷,包括新增贷款都是以短期贷款为主,且企业贷款不足成为拖累10月新增贷款的主因。新增企业贷款拖累了信贷数据,而中长期企业贷款较去年同期继续出现-1000亿的较大负增长,表明宽信用效果有限
10月新增信贷分部门看,居民部门为主要贡献。居民部门贷款同比增 1135 亿元,而企业及其他部门则减少近 639 亿元。居民部门的贷款中,短期贷款为主要贡献,1135 亿元的同比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贡献了1116 亿元,而中长期则仅增 20 亿元。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乏力,意味着当前居民购房意愿可能降低,未来房地产销售及房价可能承压。  
企业方面,短长期贷款均减少,票据融资仍为主力。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减少1021 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 937 亿元,但本月票据融资较去年同期增 1442 亿元,票据仍为当前企业贷款的主要贡献,而短期贷款的减少或受到票据融资的挤出。整体来看,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减少显著,说明当前信用扩张仍存在困境。
目前看来,并非是银行不愿意借,而是企业不愿意贷或者说不必要贷,因为需求端掉得很厉害,企业都在断臂求生,因为新订单不旺,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因此,贷款的需求也不旺盛。目前应该是到了从“主动去杠杆”到“被动去杠杆”的过程,而且被动去杠杆有非常强的惯性,导致数据降得很厉害
社融规模数据大幅低于预期,同比减少多达4,716亿,除信贷小幅增长外,其它各项融资工具规模均在下滑,以表外融资下降为主,充分表明实体融资需求仍在急剧萎缩。其实,9月社融总量数据剔除地方债的影响已经在大幅下滑。
不过,随着支持民企融资提高到“政治任务”的高度,估计银行放贷会进一步松动和扩张,而且这个变动会很快在信贷数据中体现,特别是地方债这一块,估计会再次大幅反弹。
博览研究员认为,10月信贷数据最多只能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同步指标,而在10月份强力政策干预下,明显政策指令效应还来不及在数据中显现,相信11月份的信贷数据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反弹,因此,10月信贷数据不需过分看重其负面影响,目前来看,更像是一个来不及反应的滞后指标。我不敢说经济增长会马上反弹,但11月信贷数据出现超预期增长应该没有什么悬念
想想央行行长易纲强调的不搞去杠杆“一刀切”,银保监会对银行业提出的“一二五”目标,以及各部委积极响应化解民企股权质押风险的举措,和地方政府掏出真金白银的纾困措施,今年后面两个月新增信贷不来个井喷还真对不住人。
我不觉得超低预期的10月信贷数据会对A股大趋势产生什么大的影响,那已经是过去时,而政策的真正发力是从11月开始的,据悉现在全国的高铁建设项目陆续审批上马,总金额甚至超万亿,这些钱从哪里来?在哪里体现?肯定是以货币信贷为主要形式,这才是市场所真正预期的。
联系刚刚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10月信贷数据这么难看,估计准备中的降准、降息可能提前出击。这个数据出来对监管的刺激也会比较大,如果这样的数据持续两个月,信心可能都没了,肯定要出政策,降息或者其他政策出台都是有可能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到实体的中长期融资成本还是在上行的,所以降息必要性也是存在的,特别是降贷款基准利率。
话说,央妈刚学会前进档(去杠杆),就马上要转弯掉头了,这脚刹还没刹住,又要踩油门了,这通操作后,车子朝那个方向还真不知道,但只要不翻车,来个及时性的应急响应也是必需的。


                        

“政策”在路上,11月数据才有参考价值                 
【研究员】:田文
结论:剔除10月“工作日不够”这一“客观”因素,作为“过往历史”反应的信贷数据,“忠实”的反馈了“10月底宏观政策转变”之前,“流动性边际收紧”的真实状况,由于针对民企扩张的政策刺激集中在10月下旬后,各地对民企纾困、督导组下到地方督导都是在11月初左右的时间,因此政策的进一步落地还需要时间,11月的金融数据对相关分析才有“参考价值”。随着10.31政治局会议重新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经济增速已经落到全年6.5%的目标线,明年破6.5%是大概率事件,这种形势下,紧缩政策大概率不会再有什么增量,所以10.31没像此前的相关会议那样提“管住货币总闸门”,而且在短短的篇幅里对近期的几个风险点全部做了回应,包括民企问题、资本市场等,政策底可以说是更明确了。

                                 
【博览财经分析】此前,博览财经指出,银保监会关于“信贷问题一二五”的系列政策表述,凸显有关方面希望银行今后几乎是要“以入股的心态为相关企业提供融资、乃至政商关系、企业经营方面的‘全方位’扶持”
而此时公布的信贷数据“不及预期”,乃至于“环比增速‘腰斩’”,博览财经认为,剔除10月“工作日不够”这一“客观”因素,作为“过往历史”反应的信贷数据,“忠实”的反馈了“10月底宏观政策转变”之前,“流动性边际收紧”的真实状况,由于针对民企扩张的政策刺激集中在10月下旬后,各地对民企纾困、督导组下到地方督导都是在11月初左右的时间,因此政策的进一步落地还需要时间,11月的金融数据对相关分析才有“参考价值”。
随着10.31政治局会议重新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经济增速已经落到全年6.5%的目标线,明年破6.5%是大概率事件,这种形势下,紧缩政策大概率不会再有什么增量,所以10.31没像此前的相关会议那样提“管住货币总闸门”,而且在短短的篇幅里对近期的几个风险点全部做了回应,包括民企问题、资本市场等,政策底可以说是更明确了。
中国央行今日公布金融数据显示——
中国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元人民币,预期9045亿元,较前值13800亿元环比腰斩。
中国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288亿元人民币,大幅低于预期13000亿元,不及前值22054亿元的三分之一。
中国10月M2货币供应同比8%,低于预期8.4%和前值8.3%,持平今年6月创下的历史最低增速。
中国10月M1货币供应同比2.7%,预期4.2%,前值4%。
中国10月M0货币供应同比2.8%,预期2.8%,前值2.2%。
……
现在针对民企和小微企业的政策在短期来看,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极致,在这样一个政策环境下,10月份的信贷为何依然“疲弱”呢?后续又是否会出现强势的反弹呢?
对此,博览财经认为有以下几个判断——
1、政策事实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今年上半年承兑汇票的开票主体中,有70%左右的企业是中小微企业,他们在与大企业交易或贸易往来中,有较多的应收账款,较多采取了票据的方式来结算。银行在实体信用风险偏高与政策要求的两难情况下,也会更多偏好低风险的票据来达成政策要求,因此票据融资一直在高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一直在持续的修复。
10月份的数据也同样延续了这个趋势,这是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
同时,由于针对民企扩张的政策刺激集中在10月下旬后,各地对民企纾困、督导组下到地方督导都是在11月初左右的时间,因此政策的进一步落地还需要时间。更具观测意义的数据应当是11月的社融与信贷
2、企业融资意愿确实在主动下降。
10月信贷数据显示,居民全靠短贷,企业全靠票据,说明居民购房步伐放缓、地产销售面临考验,而企业融资意愿弱。分析认为,未来宽松力度有望加大,或将打开降准、降息窗口。
中国10月金融数据全线不及预期。经济压力之下,企业融资意愿主动下降,银行受风险偏好及资本等制约偏于谨慎,以及地产调控背景下,居民购房步伐放缓等成为主要拖累因素。
3、地产链带来的融资需求收缩力量
具体包括房企、建材企业、家电家具企业等为代表的非金融企业部门由于需求弱化,资本开支减少;居民部门购房意愿减弱带来的居民中长期贷款进一步减少。
贷款的同比增量中,居民全靠短贷,企业全靠票据,说明居民购房步伐放缓、地产销售面临考验,而企业融资意愿弱、借的多是短期且利率更低的票据融资。
央行《3Q18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中Q3大中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环比明显下降,大中型企业信贷需求在走弱。房贷及商品房销售数据亦显示房贷需求在下降。
从数据来看,今年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量每个月都弱于2017年,央行披露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增速在三季度再次下滑了0.5个百分点至17.9%。
这种力量在未来会不断增强,与政策推动的扩张力量形成对抗。
4、影子银行收缩趋势拖累社融断崖式下滑
社融增速大幅回落,主要受非标融资大幅收缩拖累。
当月,委托、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核心影子银行业务合计净减少267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净增加1075亿元,同比多减约3750亿元,其中信托收缩幅度最大。
被动收缩+主动融资需求下降共同导致了非标继续萎缩:
尽管理财新规对理财投资非标有所松动,但非标等融资渠道仍受阻并继续大幅下降,一方面四季度非标到期量较大,另一方面或反映房地产商融资需求大幅下降,这从下半年土地成交增速骤降可以看出。考虑到去年非标在资产新规之前冲量等效应,后续非标规模仍存压力。
考虑到年底信托到期较多,非标融资或继续拖累社融。信贷总量略增难掩总体融资需求的走弱,政策维稳或较难改变非标收缩趋势,信用收缩的滞后影响逐渐显性化。
总结
虽然近期从决策层到金融管理部门都纷纷要求金融机构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但“运动式”的政策指导可能会遗留很多问题。而且,目前的情形与流动性陷阱也有些相似,不光是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融资需求受市场信心影响,可能也受到了一些抑制。
未来必须提振企业和居民部门的信心,从政府唱“独角戏”变成真正的“多家抬”,政府抬,企业抬,居民抬,这样经济才可能明显好转。政策再积极,也需要企业、居民配合。你可以把牛牵到河边,但牛就是不喝水。


                                 
                                           决策参考
                 



躲过海外下跌,能够躲过“信贷腰斩”的冲击吗?                 
【研究员】:田文
结论:躲过了海外市场下跌冲击的A股,能够躲过国内“信贷腰斩”的压力吗?博览财经认为,略有影响,日间波动;但已经不可能改变中长期上涨大趋势了!剔除10月“工作日不够”这一“客观”因素,作为“过往历史”反应的信贷数据,“忠实”的反馈了“10月底宏观政策转变”之前,“流动性边际收紧”的真实状况,但随着10.31政治局会议重新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经济增速已经落到全年6.5%的目标线,明年破6.5%是大概率事件,这种形势下,紧缩政策大概率不会再有什么增量,所以10.31没像此前的相关会议那样提“管住货币总闸门”,而且在短短的篇幅里对近期的几个风险点全部做了回应,包括民企问题、资本市场等,政策底可以说是更明确了。也因此,一方面,信贷增速下行的压力,大概率随着10.31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闸门”的“微调”而缓解;另一方面,随着各项“活跃融资系统”政策的相继落地,银行信贷的增幅,对资本市场涨跌的牵制,正在递减!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14%2F1542156429778594.jpg
【博览财经研报】11月13日,在美欧股市暴跌的环境下,A股取得两连阳,尤其是创业板继续大幅上涨,而且成交量创出新高!
但旋即,收盘后央行公布的10月信贷数据“全线不及预期”,不由得再次让人心头一紧: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腰斩,社融规模增量创2016年7月来新低,M2持平6月创下的历史最低增速
躲过了海外市场下跌冲击的A股,能够躲过国内利空数据的压力吗?
博览财经认为,略有影响,日间波动;但已经不可能改变中长期上涨大趋势了!
剔除10月“工作日不够”这一“客观”因素,作为“过往历史”反应的信贷数据,“忠实”的反馈了“10月底宏观政策转变”之前,“流动性边际收紧”的真实状况,但随着10.31政治局会议重新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经济增速已经落到全年6.5%的目标线,明年破6.5%是大概率事件,这种形势下,紧缩政策大概率不会再有什么增量,所以10.31没像此前的相关会议那样提“管住货币总闸门”,而且在短短的篇幅里对近期的几个风险点全部做了回应,包括民企问题、资本市场等,政策底可以说是更明确了。
也因此,一方面,信贷增速下行的压力,大概率随着10.31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闸门”的“微调”而缓解;另一方面,随着各项“活跃融资系统”政策的相继落地,银行信贷的增幅,对资本市场涨跌的牵制,正在递减
相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性需要,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求更加强烈,随着各项“送温暖”政策的出台、落地,股市的温度持续提升,而在这当中,此前回调最充分、估值“更加合适”的创业板,自然反弹得更加刚猛!
11月13日,创业板成交8729万手,为自2009年10月该股指推出以来的历史新高!博览财经认为,资金大量净流入,加上短期获利资金了结,买卖骤增,令创业板成交出天量。
今年以来,资金大举净流入创业板基金,尤其是创业板ETF和创业50ETF备受关注。据中国基金报,这是今年以来资金净流入最大的两只ETF,资金净流入共计高达377亿元,也是份额仅有的两只增加逾百亿份的基金。
其中,据上述媒体数据显示,创业板ETF,年初的份额为30.73亿份,到11月13日最新份额为158.39亿份,份额猛增127.66亿份,增长逾4倍;按最新收盘价1.326元计算,资金净流入169亿元。
创业板50ETF今年年初份额仅为2.89亿份,最新份额高达220.67亿份,猛增217.78亿份,份额猛增75倍。以该基金最新的今日收盘价0.498元计算,资金净流入高达108.45亿元。
而随着政策升温,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市场的阻力”,除了此前游资感叹的“近来很少接到‘监管函’和‘电话’”,最新消息显示,经济日报发文“为壳资源‘辩诬’”:无需过度担心短期“壳”股涨跌。文章称,在优化并购重组过程中,“壳”股冷暖仅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表象。各方应发自内心地遵守规范和透明的并购重组规则,尊重法律赋予的市场主体权利,坚决杜绝借此投机套利。
整体看,在当今这个“中长期上涨大趋势已经确立”的市道当中,随着政策不断升温,11月份,A股延续上涨态势,国内政策“稳定性”大幅提升,此时,不仅外部风险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力在减弱,国内的“个别利空”。也仅仅略有影响,或导致股市行情的日间波动;但已经不可能改变中长期上涨大趋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29 04:59 , Processed in 0.145308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