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多数人恐惧时,就是进场机会--首席证券周刊2018.11.27周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7 08: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多数人恐惧时,就是进场机会!》:对A股市场来说:内部方面,激发市场活力的举措正在向“纵深”发展。外部方面,市场预期G20峰会达成共识让贸易战降温的几率极高。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多数人恐惧时,就是进场机会。
这是我上周日发出“每周一评”,向投资者提示的预警!如果遵循了这一判断,则规避了这轮下跌!亲,做到了吗?
是的,此时此刻我对本周行情的预判全面翻多,大胆做,大胆干!
为何?我统计了周末市场言论:旦凡从技术面分析、经济油价分析、游资受交易所警告分析,都会得出同一结论——下跌!
但凡从政治角度、战略分析的,都如同我一样,给出本周大概率上涨的预判。
1,据悉,为了G20习特见面,中美在当前达成了诸多共识,12月2日会议前景是乐观的。中美首脑见面,标志着近半年以来的斗争局面开始缓和。这是当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的矛盾。
2,周末证监会有关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新政,无疑在进一步巩固“春天”。这一新政与此前最大的不同是:实在!银行可融资(借钱炒股),上市公司限时买入(不超过三个月),买多少有硬指标必须买(上下线一信)。
因此,长评短说:加仓!
12月热点展望:科创概念暂退潮,但仍是资金最宠儿》:在11月份,“估值调整充分”的创业板,在11月中上旬是向上修复最确定的板块,创业板ETF备受大机构青睐,其中科创板概念又是龙头。但在11月下旬,受政策重新对游资收紧的影响,科创板有所退潮。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坏事。
12月份,可以比较确信地说,围绕科创板的利好政策仍会更多且更细化,随着科创板工作进一步推进,这一概念仍将是最有政策利好、最受资金关注的板块。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首席视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多数人恐惧时,就是进场机会!                 
                                 
【博览财经分析】对A股市场来说:内部方面,激发市场活力的举措正在向“纵深”发展。外部方面,市场预期G20峰会达成共识让贸易战降温的几率极高。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多数人恐惧时,就是进场机会。
这是我上周日发出“每周一评”,向散户投资者提示的预警!如果遵循了这一判断,则规避了这轮下跌!亲,做到了吗?
是的,此时此刻我对本周行情的预判全面翻多,大胆做,大胆干!
为何?
我统计了周末市场言论:旦凡从技术面分析、经济油价分析、游资受交易所警告分析,都会得出同一结论——下跌!
但凡从政治角度、战略分析的,都如同我一样,给出本周大概率上涨的预判。
1,据悉,为了G20习特见面,中美在当前达成了诸多共识,12月2日会议前景是乐观的。中美首脑见面,标志着近半年以来冷战局面开始缓和。这是当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的矛盾。
2,周末证监会有关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新政,无疑在进一步巩固“春天”。这一新政与此前最大的不同是:实在!银行可融资(借钱炒股),上市公司限时买入(不超过三个月),买多少有硬指标必须买(上下线一信)。
因此,长评短说:加仓!
内部方面,我们看到,11月23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先后发布《回购细则》,为上市公司在新的法律框架下进行股份回购,提供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指引。其中,回购细则明确了回购股份的处理方式、决策程序、资金来源和防范忽悠式回购的措施。其亮点在于,从法规层面对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进行大幅松绑。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向市场释放正面信号,推动股价回归合理价值。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可视为短期利好因素。但是,股价运行的大势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基本面,回购并不能改变上市公司的中长期业绩状况。因此,投资者也不能奢望,仅仅依靠上市公司的回购操作,就可以推动A股短期内实现大幅上涨
外部方面,在对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未来担忧加剧的背景下,世界领导人将在阿根廷举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力争至少达成有助于缓解紧张局势的“停火”协议。这也是一种标志,表明此次峰会的重点不是活动本身,而是预计中美领导人将在峰会间隙举行的双边会谈。

瑞银集团经济学家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我们对此次领导人会晤表示乐观,认为这是避免进一步升级的机会,但双方不会收回已经宣布的关税。”

回购松绑,是“激发市场活力”之举
今年10月末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
对资本市场,“激发市场活力”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三年来首次用词。这标志着继2015年年中展开的金融去杠杆、金融强监管的方针出现重大改变!资本市场从抑制活力到激发活力,从一刀切式严控风险到激发式的制度建设,表明资本监管方式开始转向,我希望监管从人治偏好走向制度有章可依。
那么,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者们,将如何激发市场活力呢?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在眼下的A股市场上,监管层鼓励上市公司参与回购,上市公司也积极响应,这就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具体操作之一。

11月23日晚间,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后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具体来看,这两份“回购细则”具有以下核心看点——
1、新增股份回购的具体情形。
2、回购6个月后可集中竞价卖出。
3、可以用自有资金、借款及融资进行回购。
4、回购期限延长至一年。
5、严控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减持行为。
6、股份回购信息披露具备明确预期。
7、回购方案需披露各目的用途对应的回购数量、金额。
8、限定一定时期内的回购数量。
9、明确界定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
可以看到,《回购细则》主要提高了上市公司进行回购操作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其实,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的回购力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史上最大回购潮”已然出现。
2018年以来,已有638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回购,累计回购次数930次,累计回购规模356.54亿元,回购股票数量50.42亿股。从回购规模来看,2018年以来A股公司回购规模较2017年全年增长了2.88倍,且已接近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四年总和。
实际上,早在11月9日,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意见》拓宽回购资金来源、适当简化实施程序、引导完善治理安排,鼓励各类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强化激励约束,促进公司夯实估值基础,提升公司管理风险能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意见公布后,多家上市公司顺势提议修改公司章程。截止到11月23日,沪深两市已有138家上市公司发布修改公司章程公告,为回购做准备。
可预期的是,随着“回购细则”出台以及落地,在政策催化下,上市公司回购热情有望持续上升,回购力度有望继续加大。
回购行不行,关键看疗效
大规模股票回购主要集中在市场处于较低位置或市场连续下跌之时,股份回购的相关规定将大大增加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积极性,并将提振市场信心。
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大额回购确实有利于股价表现。如果将回购股份超过总股本1%的事件成为“大额回购”,并以2010年至2018年公布预案的大额回购事件为样本,就会发现上市公司发布大额回购预案后,公司股价将相对大盘取得明显的超额收益。
大额回购之所以能对股价产生积极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作为最了解上市公司的持股人,回购反映了决策层认为公司的价值被低估,向市场传递了对公司长期看好的信号:
(2)股份回购缩减了公司股本总额,每股盈利(EPS)随之上升;
(3)股票回购有利于改善资本结构。
从个股的角度来说,股票回购确实有利于稳定股价。而从历史上来看,市场的底部往往也是在大量上市公司的回购中建立。然而,就目前A股的市场环境来看,股票回购要托起大盘仍需积蓄能量,这是要是因为还有部分企业现金流相对紧张,大额回购的空间相对有限。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031%2F1541000920372052.jpg
另据兴业证券研究统计,A股上市公司现金及等价物占资产比重平均值达15%,远高于美股上市公司的5.8%。政策松绑之后,鼓励现金较多的公司主动回购,可形成持续回购的可行路径。截至2018年中报,全部A股现金及等价物总额达26.15万亿。假设现金持有占比超过8%的公司将超出部分用于回购,共有2212家上市公司可进行回购,总金额达3.49万亿元,对于46万亿元总市值的A股提振效应明显。
不过,有些投资者认为,不排除有些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公司通过喊话回购进行“市值管理”,在股价大跌时发布股票回购计划,在股价企稳后又借各种理由终止计划,忽悠市场和投资者。
对此,监管层早有准备。根据《回购细则》,监管层将从强化信息披露、规范回购提议、限制特定主体减持、不得随意变更或终止回购方案等方面入手,严格治理“利益输送”“忽悠式”回购等违法违规行为。
总之,股票回购制度改革之后,虽然短期催生牛市比较困难,但大额回购更加便捷,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稳定上市公司每股盈利,提振投资者长期信心,从而尽早迎来中长期上涨的大趋势。


                                 
                                           博览视点
                 



强调短调却是抄底机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23%2F1542933303903836.jpg
【博览财经分析】21日提示短调的文章一度是被打脸了,当日早盘看到美股再度暴跌而且跌幅比前一天更大,一激动就写了篇《美股再暴跌!今日A股或再跟跌!另有一风险在释放!》
结果,我大A股当天罕见(当然不是第一次了)地再次来了个独立行情!当天虽然全天磕磕绊绊但在尾盘收红了——
这个教训也提醒了我,在这种开始看到“似乎有希望”,但(从资金属性,到政策环境,还有外部因素等)股市制约因素仍非常多的,预期随时转向的“不明朗时期”,不要随便猜指数,既实操意义不大,又容易被打脸,实在吃力不讨好——(除非你玩某宝里面的押涨押跌游戏的,除外)。
当然,部分原因也在于我个人短中线观点都偏谨慎,有点风声就想提示风险提醒跑路。
但21日的微弱收红也迷惑了部分散户投资者对短线市场的看法。我注意到不少大V在21日盘后的观点都对A股当日的独立表现比较亢奋。什么美股大跌是中国贸易反制的胜利,A股已经形成自己的上涨逻辑啦之类的。
好在,22日的行情表现证明了,现在的形势下,谨慎点不会有坏处。
这里想先说一点的是,其实我之前的文章内容中只有一小部分是转述了一下对美股暴跌的描述可能对A股的波及(结果大A没有CARE,这个确实轻率了,当然美股科技股的暴跌对A股科创股还是有较大的牵连)。
但着墨更多的是另外两个重点,一个是对国内政策面上的三个对后市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政策(最严停复牌制度、强制退市政策和督促强化商誉减值的会计测算)进行了阐述——而这三个政策风险提示,目前看来部分风险已被验证,但还有部分风险会否爆发是有待继续观察的。
另一个就是提示如果再跌,还是有抄的机会的(当然也是赚到就跑的T+1做法)。
这两个观点我认为可以并行不悖,短期也不断改变。
好在,22日的市场表现证明,美股大跌的干扰固然不能持续决定A股走向,但A股市场本身在政策对游资炒垃圾股的容忍收敛之后,短线面临的青黄不接,也已经很明显了。
其实从21日和22日的行情表现看,指数层面的收红还是收绿,都只不过几个点的波动罢了——21日,沪指收红,但仅涨5.66个点,涨幅0.21%,创业指涨幅略大,但也只涨7.7个点;22日,沪指收绿,但仅跌6.08个点,跌幅0.23%,创业板指则只跌9.11个点。
而这两天的指数分时其实都不过是在围绕着开盘价很小幅度地波动罢了。这两天的涨停加数也差不多都在接近50家的样子。
指向意义都并不是特别明显,对看多看空预期的作用比较小。不过,22日两市成交量继续大幅萎缩,市场热点更加散乱。
而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如果没有新的上攻催化剂,久盘必跌!
另有一些不太确实的来自资金面的消息显示,迄今为止,游资对低价股和创投的炒作未能带动险资等其他进场资金的跟风。市场情绪已经重新转悲观。
此外在外部方面,除了美股存在着越来越明确的进入熊市的迹象——即便决定不了A股的趋势,但对A股间断性的干扰还是会接连出现的——而贸易战的走向也仍然是扑朔迷离,从11月初双方最高层直接通话到APEC上的风波,围绕贸易战的斗法眼花缭乱。而中方主流媒体的“自信”混合着不同外媒权威性不一的传闻,让贸易战的市场预期走向更加不清晰了,这对股市也是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最后仍然要提醒的是,考虑到监管层对于必须完成推出科创板这一“政治任务”的紧迫性认识。而市场的对此的传闻是明年上半年推出,且已列出的潜在上科创板科创企业数量庞大。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23%2F1542933318535022.jpg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谁也无法预判科创板是会大获成功,成为又一资本市场创新标杆,还是重演CDR制度的一地鸡毛,但至少在这个政策出炉前,监管层确实会千方百计希望维持市场稳定。
否则,推出科创板就会面临太多困难了——所以未来几个月监管层恐怕不会允许市场再大跌,而会允许无论游资还是其他资金,让市场能够保持点温度以不妨碍科创板推出为宜。
无论是不是表面繁荣。
这也是市场可以借此折腾的有限度空间,也是我在21日的文章中既提示了风险,又强调短调之后还可以寻找抄底机会的主因。


                        

A股,又到了呼唤政策的时候!                 
                                 
【博览财经研报隔夜美股大跌,A股这次也没能挺住,本周二(11月20日)两市全天呈单边下挫走势,沪指接连失守60日、5日、10日均线,创业板指盘中一度跌近3%。
目前A股市场面临的内外形势较为复杂,即使有政策“托底”,其不确定性也比较高。
在外部,海外市场尤其是美股的波动加剧,令担忧情绪在全球蔓延,A股能否独善其身?同时,中美经贸关系是继续趋冷还是转暖?
在内部,宏观层面是经济下行和政策托底的博弈,微观层面则是交易型资金和监管的博弈。
说起来,本轮反弹的动力来自于政策,而不是基本面的改善。所以当政策的节奏稍作歇息的时候,市场上涨的力量就显得不足。如果后续政策不给力,不排除各大指数走出“二次探底”的形态
“政策底”明确
目前政策底已形成,这是市场共识。今年10月份以来,政策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密集利好,基本确立了本轮的政策底。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21%2F1542731695957219.jpg
政策底虽然可靠,并触发了本轮反弹行情,但这种驱动力并没有业绩底或市场底那么给力。究其原因,无非是政策出台之初,大家激情饱满。但政策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很容易令投资者产生预期差。
打个比方,近期一系列密集出台的政策,就像一针又一针的兴奋剂,一旦停止“注射”,A股就比较尴尬。
从近1个月热点题材和各板块龙头股就可以看出,越是低价、越是便宜的股票涨幅越好。而且有意思的是,涨得越好的股票,其业绩也越差,所以近期A股的反弹行情主要是在政策刺激下的主题炒作所驱动。事实上,本轮炒作的主题也在快速轮动,从券商股到壳资源再到创投和雄安新区,从开场到高潮再到收尾,多个主题的周期叠加演绎了近期的“狂欢”。
例如19日和20日雄安概念突然火爆,这种现象反映出交易型资金从原先集中炒作创投和壳资源的布局开始走向分散了,游资走偏门也是无处下手的一种表现。
因此,如若没有新的政策预期,单纯的炒概念或已进入后半程。
更别提,以创投为首的主题概念类板块积累了较大获利盘,股东们获利了结的意愿较强。

第一个迹象,质押盘反弹途中解除质押。

据统计,截止11月17日,一周之内,合计共有11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解除质押的公告。其中,有31家为创业板公司,占比达27.19%;54家为中小板公司,占比达47.36%,两者合计占比达74.56%。而中小创公司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即在监管多轮政策支持民企的帮助下,这也意味着部分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风险得到了一定的化解。从今年5月份开始,全市场股权质押的市值开始持续走低,从最高的6.2万亿,一路下跌至目前的4.52万亿。
第二个迹象,垃圾股内部开始出现龙头减持。
恒立实业(17日14板):股东长城资管拟6个月内减持不超2.31%公司股份。
之前股权质押风险一直存在,这次上市公司们学聪明了,反弹途中就开始兑现收益,落袋为安,主动解除质押盘,削减质押规模了。从这两件事来看,还是反映出上市公司对这种垃圾股的非理性爆炒感觉不持续。
总结
前段时间A股表现出罕见的“独立”,面对美股大跌总是低开就拉红,这次为什么又软下来了呢?
表面上看是A股这一波反弹比较给力,创业板指数涨幅超过10%,获利盘开始害怕了。而深层次原因则在于,目前政策向中小创风格倾斜,没有比较清晰的逻辑来引导资金顺畅地流入大盘蓝筹。
从并购重组政策组合拳的推出,到股权质押风险的纾解,到减少对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预,再到科创板、注册制的提出等,政策托举不断提升风险偏好,于是A股上演了近期中小创的“狂欢”。但是,这种政策氛围,明显冷落了大盘蓝筹,而指数冲关,仅靠二线蓝筹一个券商板块,靠谱吗?
既然是“政策底”触发本轮A股反弹,那么在经济基本面无法短时间改善且海外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如果此轮反弹行情想要往“纵深发展”,那么,必须需要政策再度发力。A股,又到了呼唤政策的时候!


                                 
                                           决策参考
                 



12月政策展望:继续落实“激活市场”和“纾困民企”两条路线                 
                                 
【博览财经分析】回顾11月迄今的行情,在10月末政治局会议和11月初的最高级别民企座谈会后,整个11月份监管层面都非常明确地在围绕落实“激发市场活力”(加速推出科创板成政治任务)和“纾困民企”两条路线加速落实。而同期股市的行情表现和热点板块也是围绕这两条路线展开——政策的重要背景是,中央对经济政策重心正朝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方向偏移。可以确认,12月份这两大路线不会改变。所以,12月份救市政策与预期的对冲,依旧在路上,以及科创板概念的表现也将根据市场对科创板进展的快慢、预期好坏而进行演绎。
10月末,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公司法》有关公司股份回购的规定,对股份回购条件的进一步放宽。此举激发了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热情。11月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进展公告。统计显示,10月份以来,已有超过14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方案。密集回购进展公告显示,多家上市公司为回购掏出了“真金白银”。
11月6日,证监会宣布发布《关于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停牌期现、信息披露、配套机制等四项内容都进行了具体规定:
1、确立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保障交易机会。明确以不停牌为原则、停牌为例外,短期停牌为原则、长期停牌为例外,间断性停牌为原则、连续性停牌为例外。上市公司发生重大事项,应当按照及时披露的原则,分阶段披露有关事项的具体情况,不得以相关事项不确定为由随意申请股票停牌,不得以申请股票停牌代替相关各方的保密义务。
2、压缩股票停牌期限,增强市场流动性。进一步缩短重大资产重组最长停牌期限;明确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期间其股票原则不停牌;并购重组委审核期间,上市公司股票在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召开当天应当停牌。上市公司股票超过规定期限仍不复牌的,证券交易所应当强制复牌。
3、强化股票停复牌信息披露要求,明确市场预期。提高初始停牌时的信息披露标准,对停牌期间重点阶段的信息披露事项提出明确要求,并严格落实强制停复牌情形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相应配套工作安排。证券交易所应当建立股票停牌时间与成分股指数剔除挂钩机制和停牌信息公示制度,并定期向市场公告上市公司停牌频次、时长排序情况,督促上市公司采取措施减少停牌。
这被称为史上最严停复牌制度,以后上市公司再也不能随意、长期任性停牌了,是有助于稳定市场对上市公司预期的。
11月8日,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金融资本与互联网技术创新”分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放话:科创板和注册制一定要搞成。引来现场一片掌声。这样的字眼无疑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决心。中国资本市场深度变革的号角再次吹响。科创板关系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而注册制的意义更为远大。这一制度意味着监管机构向市场“让渡”权力,股市上的供需双方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上述宽松政策吹风下,同期上证指数展开了200多点,10%左右的上涨行情,市场预期也大为改善。
不过,由于11月中上旬游资对低价股、垃圾股和科创概念的炒作过于疯狂,以及部分大股东借政策纾困民企的档口疯狂减持,到11月下旬,政策口风有所收紧,部分基调转向规范。
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其中核心是进一步完善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内容,强化了交易所对重大违法公司实施强制退市的决策主体责任。
分析指出,这对于当前市场爆炒低价股和垃圾股可能是一个冲击,特别是ST股的炒作可能消退。
事实上,政策出台后,不仅垃圾股炒作退潮,牵连的创投、雄安等符合政策指向的概念也在跌,包括资金层面出现的退潮迹象,都反映了对这一号称史上最严退市政策的担忧。
11月23日,沪深交易所均发布了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明确了符合高送转公司的多个基本条件。首先在指引中明确了高送转的认定条件,共同条件是“公司送红股或以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转增股份”,但上交所的提出的是“10送5以上”,深交所则是“每10股分别达到或者超过5股、8股、10股”。
指引还规定了多种情形不得高送转。包括最近一个报告期净利润为负、净利润同比下降50%以上,或者送转股后每股收益低于0.2元的,不得披露该报告期内的高送转方案等。
除了在净利润上有要求,将高送转与公司业绩挂钩,还针对存在股东减持做了明确的规定。指引提出,上市公司提议股东、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相关股东)在前3个月存在减持情形或者后3个月存在减持计划的,公司不得披露高送转方案。
可以说,这一政策对严防部分业绩差的公司借高送转混淆视听,掩盖公司治理问题,甚至借机拉抬股价为自身减持创造条件的混乱行为具有重要抑制作用。
毕竟,从既往表现来看,严重背离公司经营业绩的高送转,往往容易偏离权益调整的本源目的,推出高送转公司的股价虽然在短期内有所上升,但基本呈现过山车走势,快涨慢跌、涨少跌多,中小投资者极易被“割韭菜”。
同在11月23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的通知,表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要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完善股份回购机制,依法实施股份回购。全体董事应当履职尽责,确保回购股份不损害上市公司的债务履行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回购后的股权分布原则上仍应符合上市条件。同时,强调任何人不得利用股份回购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证券违法行为。
简单来说,政策对明确回购细则的适合范围,回购后的股份如何处置,回购期限由半年延长至一年,加强规范严打违规回购(加强规范严打违规,严打“忽悠式”回购,强化信息披露,合理控制回购节奏)
可以看到,此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回购政策的核心在于,预防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回购渔利,特别防范大股东借机减持的行为,要求在减持时,对上市公司也有一系列规定,包括需要在首次卖出的15个交易日前进行减持预披露、每日减持的数量不得超过减持预披露日前二十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量的25%等——11月上半月,回购概念成为市场一大热点的情况,可能在未来会显著降温了。
因此,我们提请注意,12月份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又要防范部分投机资金借机扰乱政策的原本意图,将会是政策面上的重要攻防战,这对股市层面的预期也可能就阶段性地在看涨与谨慎之间徘徊。


                        

12月策略展望:外看贸易争端走向,内视经济工作会释红利                 
                                 
【博览财经观察】全年行情已经所剩无多,市场所期待的所谓吃饭行情,修复行情,甚至部分券商鼓吹的牛市开端,是否戛然而止?当前作为指数下轨的“政策底”是否会失效?是眼下我们最需清醒认识的问题。
我们的看法是,技术指标的超跌放大了对救市政策的信任度。市场涨多了,个股冲狠了,调一调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上周指数一口气快速的跌破所有的均线支撑,周线直接阴包阳,这确实打乱了市场情绪——这就需要政策面上尽快给予积极回应稳固预期。
不过,当前内外政策能否尽快带来暖意,还都处于观察状态,但本周(也就是12月初),就应该能够明朗了。
外部方面,中美贸易摩擦的扑朔迷离是引发市场情绪剧烈波动的关键要素,美股的接连大跌,对新兴市场的冲击,让A股也不可忽视。市场此前寄希望于11月30日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能够就中美贸易摩擦达成和解。为了进行有效的磋商,95岁高龄的基辛格夜访北京为中美双方搭桥铺路,此后双发也一度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但本月APEC会议成为了关键试金石,APEC会议罕见的没有发表集体宣言,究其原因在于中美双方分歧过大,这一信号打消了市场原本的乐观预期。更是让G20峰会中美双发达成贸易和解蒙上阴影,并提升了贸易战升级为中美新冷战的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和解预期的波折,直接打击了市场的风险偏好,给上周的中美股市都形成了冲击。
不过,也有来自瑞银集团经济学家额一份研究报告中说:“我们对此次G20峰会上中美领导人会晤的结果表示乐观,认为这是避免进一步升级的机会。
中美贸易会否和解,市场主线能否切换企稳,我们且走且看,暂不给定论。
跳出当下,看未来的时间与环境,可能更有利于去把握行情的核心脉络。本轮反弹自10月19日以来,持续了接近1个月,期间主要依靠不断的政策救市与快速落地,各路资金入场托底疏困,才有了这一个月的反弹窗口。
但这半个月多来市场10%左右的反弹已经引发不少负面反弹。眼下来看,政策的对冲与救市依旧在路上,甚至还有很多。
比如,鼓励上市公司回购的政策口风还没执行多久,就因为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回购消息大肆减持,而引发监管层发布回购制度规范征求意见,以规范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上市公司回购概念将暂歇。包括上周对发布高送转利好的“前提条件”的要求。一方面,是从中期层面稳定救市政策的条理性不能乱。但就短期而言,确实会直接打击市场的炒作情绪。
未来最关键的要点在于,本该在10月底11月初召开的四中全会,迟迟没有召开。根据目前高层的行程来看,四中全会极有可能紧接着G20峰会之后的12月召开。也许是习惯了美国人的临场变卦,也许是早就不对G20峰会抱有期望,所以才把这一关键的政策会议放在了中美摩擦的敏感节点之后。这样即便中美贸易纠纷不能和解,我们也依然有政策大招能够对冲与托底,目前基建稳增长与大规模减税均是频频吹风却引而不发。不要轻视政策托底的力量,因为10月19日之后的反弹我们已经见识过一次政策作底色的修复反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12月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窗口,这一决定明年经济任务部署的最重要的会议,如果能够和四中全会均在12月召开,那么这最后一个月很可能成为全年最强的政策窗口。
除此之外,12月还有资本市场的开放红利有待释放,如反复吹风并且已经完成准备工作的沪伦通极有可能在12月正式落地;还有不断吹风并且加紧筹备的富时罗素指数,也正在进入冲刺阶段;这些对外开放的红利,能为市场带来多少真金白银我们依然暂且不论,但至少能否券商板块带来一点续命的预期,主线不倒或许行情就没完。
此外,总体上,11月份资金层面保持了相对宽松,央行有21天没有进行公开市场的操作,市场流动性保持央行所期待的合理充裕,全面降息基本不可能。
但连续的定向降准依然值得期待,有机构认为进入2019年,定向降准将大概率保持每一季度一次、每次50bp的节奏,巩固市场利率稳步下行的预期。下一次定向降准将大概率发生在2019年第一季度,在春节前落地的概率要高于春节后。降准的预期以及流动性的合理宽裕,对于市场熬过12月这段流动性紧缺的窗口多一份底气,同时也未金融股的企稳带来一些预期。
综合来看,中美贸易摩擦的疑云需要时间去清晰,在此之前市场趁势去消化反弹压力,反弹行情减速降温的概率较大,市场有可能重新回到震荡筑底的格局当中,但后续政策窗口的密集到来,将成为支撑和引导行情的关键,也将是当前政策底最重要的依靠。
所以,12月份行情仍是可以进行局部进攻的一个月份。


                        

12月热点展望:科创概念暂退潮,但仍是资金最宠儿                 
                                 
【博览财经分析】在11月份,“估值调整充分”的创业板,在11月中上旬是向上修复最确定的板块,创业板ETF备受大机构青睐,其中科创板概念又是龙头。但在11月下旬,受政策重新对游资收紧的影响,科创板有所退潮。但12月份,随着科创板工作进一步推进,这一概念仍将是最有政策利好、最受资金关注的板块。
毫无疑问,在11月初最高决策层提出以“推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作为激发资本市场活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后,排除万难推出科创板已是未来数月金融监管层主要的政策任务。而12月份股市层面要想规避外部不确定性,主要还得把握住国内政策主轴,跟随决策层指引的大方向,才是“生存法则”!因此结合来看,在政策利好不断加持下,“科创板概念”也反复受到市场传闻“关照”的格局,正在得到加强。
近日有消息称,“科创板最早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推出,而上交所科创板相关人士已经要求某创投机构推选50家左右行业排名靠前企业,上交所将视情况重点调研”。
随即,上交所再次声明目前无所谓的“挂牌企业名单”,上交所任何人员均未就报道内容征询过创投机构。提醒各市场投资者,不要盲目听信网络传言,再出现未与上交所核实的不实报道,上交所将对发布人追究责任。
而在不久之前,上交所也曾经紧急发文否认过“20家试点企业”一说。
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反复出现的关于科创板“XX家试点企业的谣言”,更是凸显出市场对“科创概念”投资机会的高度关切。
虽然科创板是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但有关方面的政策扶持,也是其“价值体现”之一。而此时传闻出相关部委与各地方为试点科创板“精心挑选、准备”的“种子选手”,大概率是会成为科创板试点初期被各路资金值得关注的对象——
1、以当年创业板初创之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恢弘气魄与大幅盈利的历史经验来看,此次,受到更高层面“关切”的科创板,几乎同样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科创板试点时期的路径和走势,有可能复制前人的轨迹;
2、在当前内外环境的现实要求下(尤其是美方新近祭出“更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的情况下),集中各方力量确保“科创板在质量提升、效益创新”方面取得成功,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3、如此,科创板试点初期被有关方面相中的“重点培养对象”,势必是“优中选优”的,各方面都将为“凸显其投资价值”创造条件。
4、因此,科创板虽是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但有关方面的政策扶持,也是其“价值体现”之一。而此时传闻出相关部委与各地方为试点科创板“精心挑选、准备”的“种子选手”,大概率是会成为科创板试点初期被各路资金值得关注的对象。
……
从决策层今年以来的系列表态来看,中国经济寻求“新增量”的突破口,基本上锁定在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上;
从美方最近发布“出口管制”新政来看,中国科技创新已经很难再延续此前那种更多依赖“进口、消化、本土化”的旧有模式;
也因此,决策层领导早就发出了“高科技买不来,求不来”,“抢占高科技产业制高点”的号召。
而这也就引发了,去年底以来的两大政策变奏——
1、在实体经济方面,有关方面以“独角兽海归”为代表,大力扶持那些注册在国内、外的、但显然是“中国特色”的新兴行业,大范围的培育中国经济产业升级的“孵化器”,这也一度引发了围绕“独角兽概念”的炒作潮;
2、在金融政策方面,在经历了2、3年的“去杠杆、强监管”后,在决战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有关方面的金融资本市场政策也转变为“全力扶持高科技产业与中小、民营企业”,进入到“事实上的、针对性的‘加杠杆’”新阶段!
而在经历了10月以来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之后,各地方、各部委已经相继进入“加快落实政策”的阶段,从近期有关方面“密集落实的扶持民营企业政策”的力度与密度看,作为决策层另一个“突破口”的产业升级,也势必获得“同等量级”的扶持与落实。
虽然上交所已经连续否认了多次“XX家试点企业”的传闻,但仍然有尚待确证的消息称,工信部精选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地工信委则准备了一批小巨人企业名单,几乎每个省都在100至300家,明确他们是创新主力军,甚至有些地方明确说要让他们优先上市。工信部年底要在这些企业中优中选优,精选300家。
与此同时,也有消息称,在监管层的对接协调下,部分地方金融主管部门正在计划对具有科创板上市意愿,且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进行统计。
经过40年的改革创新,我国第三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50%。全球252家独角兽企业中,我国就有98家。
目前来看,A股科技股占总市值只有11%,远远落后于美股26%的占比,也不及日股科技股占比的一半,层级结构上确有进一步大幅“科技化”的必要。
总结而言,如果上述关于工信部、各省市工信委“精选的几百家优质企业”的消息属实,则一旦它们最终如愿在科创板上市,则大概率会成为资金关注的对象,甚至重复当年创业板初创时、以及后来独角兽概念的盈利机会。
总之,市场反复出现的关于科创板“XX家试点企业的谣言”,更是凸显出市场对“科创概念”投资机会的高度关切。在当前内外环境的现实要求下(尤其是美方新近祭出“更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的情况下),集中各方力量确保“科创板在质量提升、效益创新”方面取得成功,也就成为当务之急。在经历了10月以来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之后,各地方、各部委已经相继进入“加快落实政策”的阶段,从近期有关方面“密集落实的扶持民营企业政策”的力度与密度看,作为决策层另一个“突破口”的产业升级,也势必获得“同等量级”的扶持与落实。当前,市场炒作重心正在转向创业板,这一格局,在“科创板概念”反复受到市场传闻“关照”的情况下,正在得到加强。
所以,虽然目前科创板概念的炒作暂时受到了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打击,暂时退潮。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坏事。12月份,可以比较确信地说,围绕科创板的利好政策仍会更多且更细化,市场围绕科创板概念的炒作,仍会市场上最具认同性的一个板块概念。


                                 
                                           多维观察
                 



三个不利于短线行情的重磅政策正陆续释放威力!                 
                                 
【博览财经分析】关于政策面上的三个已明或未显的利空,这里需要再阐述下的是——
一是《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该政策对当前垃圾股和低价股的炒作已经开始产生巨大的杀伤力。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23%2F1542933167401316.jpg
这几天2-7元间的低价股退潮、垃圾股和妖股等纷纷难以为继,除了本身部分股票就是游资推动,目前涨幅已不小,随时就面临投机资金撤退的风险,该政策的出炉对于加速游资的撤退,同时又广泛地抑制其他跟风资金接棒,是有催化作用的。这也是现在创投跟证券退潮后,资金就只能在前期跌幅很大总体市值大幅缩水的传媒中玩一下的原因。
后续这个政策的风险还会继续发散。毕竟经济下行压力下,整体上现在A股的好公司是越来越少的,问题公司是越来越多的。
二是最严停复牌制度,目前可以看到的第一个被拿出来杀鸡儆猴的是银亿股份。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23%2F1542933190511644.jpg
其被强制复牌后,3天已跌去了25%,而后市股价依旧不妙。这也迫使此前因重大事项等原因申请停牌的霞客环保、合力泰、骅威文化等多家公司在11月22日均宣布复牌,可见政策威力不小。
我注意到,目前停牌股数量不多。截至11月22日,A股市场停牌股票仅37只,停牌比例不足1.2%,其中12家为*ST公司。麦趣尔、天翔环境、上海莱士等13家公司停牌超过100天,停牌超过200天公司5家,*ST新亿年内停牌723天为累积停牌日最多公司。
但是,并不能因为涉及的个股数量不多就忽视这个政策的波及面。
可以看到,以往的停复牌制度承担过多市场功能,停牌名目繁多。今年以来,伴随市场多次调整及股票质押风险频发,“躲跌式停牌”频频出现。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23%2F1542933200372892.jpg
2月前7个交易日内曾有超过140家公司停牌,40多家上市公司在停牌前公司股价出现跌停或多日跌停,其中高估值、信托公司产品持股扎堆、业绩预期不达标的公司在停牌大军中占比较多;
6月中旬,市场出现持续下跌,据统计,7月至9月的三个月时间里,有近250家宣告停牌的上市公司未复牌。
虽然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故意甚至恶意地大规模停牌,恶果很多(对市场流动性和有效性影响很大,冻结了大量资金让本就枯竭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上百万投资者和机构苦不堪言),但至少是缓解了当时市场的恐慌情绪的。
而现在,这种行为已经是不允许的了,这固然是监管层出于规范停牌的所谓中长期制度建设,但也意味着,垃圾股的“避跌”功能不再了。
从目前来看,该政策出台后,很多之前以各种奇葩理由停牌公司不得不匆匆复牌,实际上进一步恶化了A股公司质量,毕竟这些停牌的公司多数都可归结为垃圾公司——即期市场会承压的。
而未来还会出现的不确定风险是,一旦某两三天行情不佳,那些试图用停牌止血下跌预期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很恶心,但即期的“虚假托市”作用还是有)就行不通了。
三是,还有一个被很多投资者忽视的证监会上周末发布的《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但很可能是一个未来更甚至于强制退市政策和最严停复牌政策的利空,而这个商誉减值的雷现在还未爆!
商誉减值的本质是企业无形资产缩水,因为商誉核减基本等于公司估值核减,又约等于公司股价需要进一步调整!商誉过高或者说应当进行减值的商誉却未按规定减除,在很多A股公司存在。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23%2F1542933222536941.jpg
在我看来,如果证监会接下来真的对这个问题较真的话,那么,在今年股权质押警报逐步解除、未有大面积爆雷的三季报披露期后,商誉减值引发业绩爆雷,可能会是A股下一只“黑天鹅”。
简单来说就是,证监会督促上市公司认真做好商誉减值测试,不能偷懒耍赖。而且此次证监会对商誉减值的会计评估范围涉及面非常广泛,这意味着涉及到需要进行商誉核减上市公司的估值测算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波及到的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评估不小,投资者不能忽视有关的负面预期。
而商誉减值的本质是企业对外投资损失。从2017年的情况来看,但凡出现大额商誉减值的公司,股价都出现了远超同期指数和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暴跌。因为商誉核减基本等于公司估值核减,又约等于公司股价需要进一步调整!
而商誉过高或者说应当进行减值的商誉却未按规定减除的问题,在很多A股公司中都存在,在今年则尤其突出!
据wind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报数据,A股上市公司商誉达到14484亿元,同比增长15.8%,在A股历史上首次突破1.4万亿元。目前,有21家公司商誉占总资产比重超过50%。
从时间点来看,今年末是不少创业板公司进入商誉减值的高发期。据悉,2014年~2016年期间,创业板公司大量并购,对赌协议业绩承诺期一般为3~4年,2018年将迎来大量承诺到期,有可能在2018年底面临大量商誉减值的风险。再加上今年企业盈利下行,被并购的公司完成承诺的难度大大提升。
因此,如果今年年底再进行减值测试,很多A股公司都面临较多的商誉减值风险。尤其很多创业板企业会雪上加霜。
尤其很多创业板企业会雪上加霜——分行业来看,传媒、计算机、建筑材料、医药生物、化工行业的商誉比例较高,这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创业板中。


                        

强制退市已显著打击垃圾股炒作,但商誉减值的雷还未爆!                 
                                 
【博览财经分析】这里必须强调的一个利空政策是,很多投资者忽略了证监会上周末发布的《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在我看来,如果证监会接下来真的对这个问题较真的话,那么,在今年股权质押警报逐步解除、未有大面积爆雷的三季报披露期后,商誉减值引发业绩爆雷,可能会是A股下一只“黑天鹅”。
据悉,这条提示旨在强化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等。具体包括:第一,对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不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第二,公司应结合可获取的内部与外部信息,合理判断并识别商誉减值迹象。当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出现特定减值迹象时,公司应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恰当考虑该减值迹象的影响。
第三,公司应合理区分并分别处理商誉减值事项和并购重组相关方的业绩补偿事项,不得以业绩补偿承诺为由,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简单地说,证监会督促上市公司认真做好商誉减值测试,不能偷懒耍赖。
与同日发布的其他内容相比,这条信息专业且不起眼。但有大V的分析指出,绝不能忽视这条信息。它提及的内容,正和A股下一个可能发生的巨大风险点——商誉减值有关。
先简单科普一下,商誉,往往发生在上市公司并购时,支付收购价与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差额即为商誉。举个例子,A公司收购B公司,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5亿元,但A公司收购却花了10亿元,那么商誉等于10-5=5(亿元)。作为一种资产,商誉代表了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一种能力。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商誉应在每年年终进行减值测试。测试后,如果被收购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比原来入账时低,即发生减值,按降低后的资产价值记账。一旦计提商誉减值,等同于直接亏损,将直接影响当年上市公司业绩。
简单地说,商誉减值的本质是企业对外投资损失。从2017年的情况来看,但凡出现大额商誉减值的公司,股价都出现了远超同期指数和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暴跌,典型的有两个——
比如,2016年坚瑞沃能收购沃特玛产生了46.1亿元的巨额商誉。2017年底,因沃特玛业绩不达预期,46.1亿元的商誉全额计提减值损失,坚瑞沃能业绩大变脸,净利润亏损36.84亿元——结果,该公司当年度行情表现极差!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21%2F1542762252170541.jpg
2015年,*ST巴士溢价超2530%收购巴士科技100%股权,就此产生15.37亿元天量商誉。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还盈利1.04亿元。然一纸“商誉减值”公告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6亿元,公司业绩变脸,全年巨亏近19亿元——就变成ST公司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21%2F1542762311671691.jpg
所以,当投资者持有的公司有天量商誉、商誉占净资产比重高以及并购的公司出现问题时,就要提高警惕了。
因为商誉核减基本等于公司估值核减,又约等于公司股价需要进一步调整!
商誉过高或者说应当进行减值的商誉却未按规定减除的问题,在很多A股公司中都存在,在今年则尤其突出!
据wind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报数据,A股上市公司商誉达到14484亿元,同比增长15.8%,在A股历史上首次突破1.4万亿元。目前,有21家公司商誉占总资产比重超过50%。
从时间点来看,今年末是不少创业板公司进入商誉减值的高发期。据悉,2014年~2016年期间,创业板公司大量并购,对赌协议业绩承诺期一般为3~4年,2018年将迎来大量承诺到期,有可能在2018年底面临大量商誉减值的风险。再加上今年企业盈利下行,被并购的公司完成承诺的难度大大提升。
因此,如果今年年底再进行减值测试,很多A股公司都面临较多的商誉减值风险。尤其很多创业板企业会雪上加霜。
申万的分析指出,商誉价值过高或当减未减对企业存在两点风险。首先,由于商誉形成的时候可能存在虚增资产的情况,可能会使得资产负债率水平被低估。其次,由于商誉计提减值时会对当期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增加利润的波动性。分行业来看,传媒、计算机、建筑材料、医药生物、化工行业的商誉比例较高。
实际上,根据长城证券的研究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中公布商誉减值造成业绩下行的公司共5家,分别是宜通世纪、金龙机电、上海新阳、天海防务和先锋新材,金额共计22.18亿元,约占板块总利润的2.71%。进入11月以来,多家券商研报发布了警惕商誉减值风险的报告。
根据证监会的公告,证监会当天还指出了一些与商誉减值相关的特定减值迹象,包括但不限于:
(1)现金流或经营利润持续恶化或明显低于形成商誉时的预期,特别是被收购方未实现承诺的业绩;
(2)所处行业产能过剩,相关产业政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状况或市场竞争程度发生明显不利变化;
(3)相关业务技术壁垒较低或技术快速进步,产品与服务易被模仿或已升级换代,盈利现状难以维持;
(4)核心团队发生明显不利变化,且短期内难以恢复;
(5)与特定行政许可、特许经营资格、特定合同项目等资质存在密切关联的商誉,相关资质的市场惯例已发生变化,如放开经营资质的行政许可、特许经营或特定合同到期无法接续等;
(6)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明显提高,且没有证据表明短期内会下降;
(7)经营所处国家或地区的风险突出,如面临外汇管制、恶性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恶化等。
也就是说,证监会的这个对商誉减值的会计评估范围来看,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这意味着涉及到需要进行商誉核减上市公司的估值测算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波及到的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评估不小,投资者不能忽视有关的负面预期
此外,对于科创板,跟之前的CDR制度一样,监管层也是在快马加鞭,一路绿灯——但同样需要防范当初CDR制度那般最后闹的一地鸡毛的局面是,这个政策对市场预期同样是双刃剑。
在“2018第七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上,上交所副总经理阙波在论坛上表示,上交所天天都在加班加点制定科创板方案,希望大家要有一些耐心,再给一些时间,会给大家全面报告。
对此,市场正面的分析是:一,决策层对此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实际上上升到了顶层战略高度。细节上看,监管层表态不断,叠加市场传闻出现了科创板相关名单猜测后,交易所马上辟谣。间接说明政策面对于相关事项优先级的判断是顶级、急迫的。二,科创+注册制的改革组合,有望推动资本市场迎来彻底革新。之前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IPO定价不够市场化,退市制度始终无法完善等,都将迎来彻底解决。鉴于政策规格高,重要性强,预计市场在科创板大规模扩容前,都将持续关注概念进展。
但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像科创板这种“政治任务”,在大干快上的要求下,重蹈CDR制度、雄安新区和当年的熔断等一些所谓创新的覆辙的可能性,同样是不低的。
不过,最后还需提醒思考的一种思路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当前A股是不是在演绎“市场对政策半信半疑时,行情涨;而当看涨预期一致时,行情就到顶”的历史规律?
这是现在手握浮盈的同志们需要考虑的!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必须要重新考虑对行情的预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3 21:20 , Processed in 0.16505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