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证券周刊2019.1.2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 09: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股无视港股内房暴跌强势收红!但危机并未就此解除……》虽然上周五(18日)A股对此前一天(17日)港股内房股的暴跌,似乎以“无视”且大幅收红作为回应。而且在17日暴跌80%的佳源国际在18日也以大涨74%收盘,似乎反映的确是具有个案偶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港股内房股的暴跌对A股的负面影响就此翻篇揭过了。

在我看来,这一事件已经揭开了市场对于房企美元债风险“爆雷”的强烈担忧。相当一部分房企的债务问题的确已经成为一个重大潜在风险——再考虑到地产股的二线权重地位以及对金融和家装、家电等诸多消费行业具有的紧密关联性,如果地产行业的债务暴雷问题在诸多中小企业上爆发,则对股市整体的利空仍是不能忽视的。但同时,监管层对于不限于房地产行业和股市在内的流动性放水虽略有放宽但依然非常谨慎!监管层对放水的实际态度决定了:房地产行业整体的融资难问题依然不会有改观,且债务问题恐怕会越来越严重,地产板块风险依旧!而股市无论是从宏观流动性格局还是场内流动性增量看,都难有好转。

所以,短线能够偷偷机,就烧高香吧!也就是,虽然今年1月以来,A股整体有所好转,但整体仍处在危机模式中。

白马股接连“爆雷”,有何“避雷”妙招?》近期,数只赫赫有名的白马股接连“爆雷”,股价连续急速下挫,令投资者措手不及。说好的长期持有,变成了爆雷之后的深度亏损,怎么办?对A股市场上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虽然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和及时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强大的分析能力,但仍有一个可以速成的笨法子能够帮助我们“避雷”。如果想要降低此类风险,直接投资指数基金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即便指数基金持仓中有这些爆雷股,但由于分散投资权重较小,所以整体影响也不大。




                                           博览视点
                 



A股无视港股内房暴跌强势收红!但危机并未就此解除……                 
                                 
【博览财经分析】虽然上周五(18日)A股对此前一天(17日)港股内房股的暴跌,似乎以“无视”且大幅收红作为回应。而且在17日暴跌80%的佳源国际在18日也以大涨74%收盘,似乎反映了的确是具有个案偶然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港股内房股的暴跌对A股的负面影响就此翻篇揭过了。
在我看来,这一事件已经揭开了市场对于房企美元债风险“爆雷”的强烈担忧。而无论从政策逻辑分析还是从实际数据来看,在去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行业整体出现明显回落,尤其中小房企在行业寡头化情况下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负债比率高等问题更加凸显,相当一部分房企的债务问题的确已经成为一个重大潜在风险——再考虑到地产股的二线权重地位以及对金融和家装、家电等诸多消费行业具有的紧密关联性,如果地产行业的债务暴雷问题在诸多中小企业上爆发,则对股市整体的利空仍是不能忽视的。
分析指出,虽然佳源国际控股对于“美元债违约”的质疑快速辟谣,但此次暴跌事件被视为美元债发生大规模”爆雷“的提前预警,体现出资本市场对于经济下行恶化时期,大量借入美元债的高杠杆房企资金风险的深切忧虑情绪。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让全球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但中国绝大部分中小型房企则一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加之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内外因叠加之下,中国房企开始大量借入美元债。
据统计,2017年中国发行的美元债达到了2229亿美元,是2016年的近2倍。其中房地产行业2017年发行的美元债相比2016年增长了近300%,高于银行业120%的增长率。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房企美元债总额已达到历史顶峰。然而,2018年以来,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退出,人民币重新走弱,间接增加了房企美元债的偿债成本;同时未来5年房地产债到期偿还压力逐步抬升,房企借入的大量美元债将于2019年、2020年到达偿债高峰。
对部分高杠杆房企尤其是大量借入美元债的房企来说,长期面临去杠杆的严峻形势,短期面临巨量美元债压顶,一旦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融资难度和成本进一步升高,它们可能面临严重的偿债风险,房企美元债发生大面积实质性违约的概率大幅增加。
通过对中国79家上市规模房企借入美元债总额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制作的截止到2018年中期的上市规模房企美元债总额的排名来看:
榜单显示:截至2018年中期,79家上市规模房企中,共有29家房企尚有美元债未偿付,30家房企未借入美元债或已偿付,20家房企未公布相关数据或未能统计。
29家房企尚有美元债未偿付的房企总余额为3718.01亿元,其中美元债余额最高的是中国恒大,达840.17亿元;最低的是福星股份,为2.42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数据来源于房企2018年中期报告,因客观原因所限,榜单为不完全统计。
因房企上市地点涉及A股及港股,于财务报告中的表述存在差异,虽然我们努力保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但无法保证做到完全准确。
部分房企未披露自身美元债数据,无法纳入排行榜。
也就是说,统计出的29家房企对应的3718.01亿元未偿付美元债,是国内房地产行业美元债的冰山一角!绝对的低估!涉及到的港股和A股上市房企数量恐怕不少,只是现在盖子才刚刚揭开罢了。
但同时我们看到,监管层对于不限于房地产行业和股市在内的流动性放水虽略有放宽但依然非常谨慎!
除了克强总理在数次国务院会议上都强调坚决不会搞大水漫灌,全面降准和特辣粉、财政更积极等都明确说明了是指向实体经济,指向中小企业。
有意思的是,在执行层面对于放水也是如履薄冰,都在试图甩锅。这不,上周末央行、财政部又围绕“放水的适度性”,以及“主要的放水的主体应是谁?”又开启了新一轮争吵!
在去年7月,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就曾炮轰,财政部的财政政策不够积极。而这次财政部则先发难了。
财政部国库司副主任日前在一个公开讲话说道:准备研究将国债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衔接起来,扩大国债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运用,推动实施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工具的货币政策机制,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利率传导机制,强化国债作为基准金融资产的作用,使国债达到准货币的效果。
一些人认为这就是QE,一些认为央行给财政部发了信用卡。
然后在1月17日,央行人士给的回应是:目前国债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衔接。目前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足够的金融支持,没有必要通过QE的手段大规模投放流动性。
看到了吗?高层喊要定向精准放水,执行层面嘴上都说坚决执行,操作起来却是互相甩锅!
无论其背后有怎样的博弈考量,但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楼市、实体和股市等很多层面都缺水的情况下,监管层对放水的实际态度决定了:
房地产行业整体的融资难问题依然不会有改观,且债务问题恐怕会越来越严重,地产板块风险依旧!
而股市无论是从宏观流动性格局还是场内流动性增量看,都难有好转。
所以,短线能够偷偷机,就烧高香吧!
也就是,虽然今年1月以来,A股整体有所好转,但整体仍处在危机模式中。


                                 
                                           焦点透视
                 



白马股接连“爆雷”,有何“避雷”妙招?                 
                                 

【博览财经观察近一段时间,白马股接连“爆雷”成为A股市场上引人注目的焦点。这凸显了A股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之混乱、违规违法成本之低廉。

在一片财务造假质疑之声中,三安光电,这个曾经以高达40.57%销售净利率笑傲同行的白马股,最近股价却创出两年新低。

在554.31亿元总资产仅有71.2亿元“净资产”的情况下,该公司对外的预付账款却高达86亿元。

1月16日,三安光电低开低走跌停,17日再度大跌超6%,这个曾经的翻倍白马股如今跌回起点。

无独有偶,号称“中国碳纤维第一股”的上市公司,曾经市值千亿的白马股康得新1月15日一字跌停。原因是公司15亿元超短融违约,让投资人措手不及。但是这家一个季度盈利22亿元,账面资金有150亿元的企业,就是拿不出钱还债。

还有康美药业,最近三个月跌了60%,今年跌了20%,市值从2018年下半年的1100多亿到现在的350多亿,直接蒸发了750亿。这种急速下跌,让很多投资者措手不及。

作为国内中药饮片的龙头,截至2018年9月30日,康美药业净利润已经连续17年实现增长。截止2018年上半年,康美药业账上货币资金398.85亿元,占总资产的50.66%,流动性非常好。

令人疑惑的是,坐拥大量现金,康美药业却去银行短期借贷。从2012年中报到2018年中报,康美药业短期借款由15亿增至124.52亿元,增幅超8.3倍,高于货币资金增幅。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4年。

这不由得令人心生疑窦,这些白马股账面上都有钱,但是钱去哪儿了?

这是上市公司拿股民开涮,更是在挑衅法律,财务报表上公布的货币资金,这是最容易核实的,很显然这是报表造假。

一旦被揭露、被质疑,随之而来的股价连续下挫,令不明真相的投资者遭受无妄之灾。

一个完善的市场肯定离不开健全的监管,如果监管能够全面、公正,那些造假的、违规的上市公司才会老实,才会明白上市公司是公众企业,利益属于全体股东,不是董事长或者控股股东或者董监高的私家王国。

  中国股民还能怎么办?

白马还有几个靠得住?说好的长期持有,变成了爆雷之后的深度亏损,怎么办?

其实早在2018年5月10日,康得新收到深交所的年报问询函,洋洋洒洒问了19个问题。被问一个问题就可能有雷了,更何况,19个问题。其实,这就是明晃晃的良心提醒。

但是,很可惜,不是所有投资者都会在第一时间盯着交易所和上市公司的公告的。而更多的投资者还是以一种投机的心态,坚信自己的股票是未来的大牛股。

中国的价值投资比起美国等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来说要困难得多。和成熟市场比起来,在投资理念、监管机制以及投资者个人能力,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这些都急不得,只能慢慢提升。

对A股市场上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虽然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和及时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强大的分析能力,但仍有一个可以速成的笨法子能够帮助我们“避雷”。

如果想要降低此类风险,直接投资指数基金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即便指数基金持仓中有这些爆雷股,但由于分散投资权重较小,所以整体影响也不大。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康美药业,是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但由于其在沪深300的权重大概只有0.3%左右。所以,即便它今年以来跌了20%这样的巨量跌幅,但其实在沪深300中,它只跌了20%*0.3%=0.06%左右的幅度。

巴菲特也经常建议美国的投资者购买指数基金,指数基金就是指按照某种指数构成的标准购买该指数包含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证券的基金,其目的在于达到与该指数同样的收益水平,实现与市场同步成长。

“指数基金教父”的投资真谛

说到指数基金,就在上周,被业界誉为“指数基金教父”的约翰·伯格(John Bogle)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9岁。

作为指数投资的开创者,约翰·伯格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投资经验。

经验之一——长期而言,股票回报几乎完全取决于公司的实际表现。而投资者的感知——以投机回报表现出来——无足轻重。经济事实掌控股票的长期回报;投资者的情绪——虽然短期内沸沸扬扬——最后什么都不是。

崇尚数据的伯格列出了以下数据:1900年到2000年,标普500的10年平均涨幅为9.6%,其中,盈利增长贡献了5%,股息贡献了4.5%,投机仅贡献了0.1%。而这0.1%,被伯格认定为“统计的噪音”。


经验之二——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为得到平均水平的业绩付出了过高的成本。

这样的观点,伯格在著作和采访中,都曾有过明确的表达。

伯格算过这么一笔账,基金一般有管理费和运营开支,乱七八糟加在一起平摊在投资人身上一年大概有3%-3.5%。也就是说,如果股市平均收益为8%,扣掉费用之后的收益只剩下5%左右。

就算假如成本只有2.5%,那么1万块在每年8%的回报率之下,复利的魔法让它50年后能涨到46.9万元。如果扣费之后每年在5.5%的回报率之下,50年后只有14.5万元。两者的差距如下图所示。


所以伯格说:“复利”是奇迹,但很多时候她根本不是“复费”这个暴君的对手。

约翰·伯格总结的其他经验还包括:注意你投资的是什么类型的资产。你选择的资产配置,要跟你的风险承受度和目标保持一致。分散投资,你一定要用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来做分散投资,有很多基金都是成本很高的。

“指数投资”适用于A股市场吗?

从A股市场情况来看,过去十年间,作为新兴市场,历史较短、有一定波动,成熟市场的指数回报效应难以体验。

但这并不是说指数投资在A股市场上就没有用武之地。因为我们的投资环境正在发生缓慢而深刻的变化。

在整体行情还不错的2017年,全年也仅有18%的股票(剔除2017年发行的新股)跑赢上证综指——这个被很多人视为基准的指数。


那在下跌行情中呢?非常艰难的2018年,上证综指收益也战胜了70%以上的股票(统计剔除2018年发行的新股)。


这两年,A股各项制度建设提速,监管曾努力引入长线资金,引导树立价值投资理念。而随着A股先后成功入摩、入富、入标,海外资金大规模涌入也将对A股产生深远影响。市场的波动,投资者的偏好,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判断,种种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在A股市场向成熟市场不断靠拢的大趋势下,依托于指数基金的被动投资可能更适合普通投资者。



                        

港股内房暴跌,A股地产板块恐有类似忧虑,且不止于此!                 
                                 

【博览财经分析】本身,A股当前就已经陷入流动性“说紧并不紧但也谈不上很宽”、赚钱效应“不能说全没有但也很难把握节奏”的“比较鸡肋”境地。尤其从板块轮动来看,最近行情在5G、特高压、风电光伏、次新股、工业4.0、券商、有色煤炭等多个概念之中交替轮动,老主线涨得太高跑不动,新热点又没持续性,总之是很多一夜情行情,已经是后继无力。而昨日尾盘,港股又现集体闪崩。尤其是地产股的跌幅让市场震惊,则极大概率会进一步加剧A股短线受波及的风险。

可以看到,17日领跌的佳源国际跌幅80%,半个钟的时间市值蒸发300亿。仁天科技跌73.33%,弘达金融,以及阳光100中国跌幅都在60%以上。仿佛2017年6月底“老千股”集体闪崩的场面再现!

这次暴跌使佳源国际的股价回到了2016年四季度的位置,两年多的涨幅抹平。虽然没有去年2月初那次Vix暴涨导致XIV一夜之间跌去7年涨幅那么雄伟,但也足够壮观了!

虽然从一些盘后的消息来看,此次部分港股地产股的暴跌,是涉及到债务违约和可能是一场蓄意做空的“血案”。

据悉,此次暴跌的疑点,集中在佳源国际,该公司于今日到期的3.5亿美金的债券或涉及违约。

消息从下午两点多开始传出,一个钟后越传越激烈,公司的股价和债价也同时下跌,股说债出问题才跌,债说股出问题债才跌,大家也傻傻分不清楚了。

其实,佳源国际在去年的10月22日曾发行过一笔4亿美金的债券,该债券在2020年10月22日才到期。如果一切正常,那么到今天这4亿美金足够偿还今天到期的3.5亿美金债券。然而直到下午收盘前,都未有该公司已偿还债务的公告,因而引发对违约的担忧,不到三个月,这4亿美金就“不翼而飞”。而这笔钱究竟去哪了呢?

大家越想越恐怖,到了三点钟股价最底见1.4元,足足跌去了9成。然而,仅仅是违约后被抛售,一天下跌80%也是有点过分吧。

佳源国际在今天下跌前的一星期,股价仍然在创历史新高,完全跟市场中其他内房股的K线不一样。

完全脱离大市的K线和一天突然下跌90%,这样的组合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这样的K线加突然暴跌往往是跟股价被货源归边,或控盘和质押股份有关。

佳源国际的最大持仓分别是建行国际和珠海龙头国企华发集团下的华金金融(国际),绝对是有实力给老板做股权质押。

而大概6点左右,流出了一份佳源国际的媒体声明,大概是太紧急了,时间也写错了,或者是打算明天才发吧。

综合以上那么多信息,大概能推测整个故事的脉络,佳源国际大跌极有可能是一场蓄意做空的“血案”。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过去一个多月之中,我们发现佳源国际的做空比率一直维持很高,长期超过20%,一度高达50%。佳源国际股价既然能跟大市脱勾,货源一定非常归边,这样借货的沽空成本相信是不低的,没有30%,也有20%。空头愿意冒那么高的做空成本,背后怎可能没有全盘计划。

空头在做空前,看穿了佳源国际虚高估值和质押股份两个弱点,在两周前开始埋伏,到了17日的还债日, 释放“违约”消息,引发恐慌,触发斩仓。

也就是说,暴跌具有个案性质,也存在人为放大恐慌的因素在里面,但这并不意味着A股市场就不需要警惕其传染性。

这对A股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市场会联想A股地产板块会否发生的情况。虽然A股有涨跌停板制度,不可能像港股那般跌法,但类似的担忧预期却必定会发酵——A股一些中小型上市房企恐怕会面临同样的疑虑。

尤其是盘后这家公司澄清了,说没事,别慌。这恐怕会让市场更加觉得有事!毕竟,股价是最聪明的。地产公司特别是激进的小地产公司,可能需要留心资金链的风险。

考虑到,接下来的一周多很重要,因为业绩预告进入后半程,接下里的可能不好的业绩预告就要出来了。所以,个人以为,港股内房股的暴跌带来的一个利空预期,就是对“业绩雷”的担忧放大!

此外,除了港股内房的闪崩,A股还有多重不确定性利空在压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中美贸易战前景不明,就仍是压制中期行情走向的两大重要变因。另外,在市场层面,商誉摊销、年报低于预期等因素,也是A股不可忽视的雷。至于流动性,虽然市场对政策宽松预期越来越强。但从一些数据来看,实际政策释放的流动性也是低于预期的。

但是就在这样未来中期面临很多不确定之下,还有不少脑残政策传闻在不断传播。比如就在16日,还有专家提议要科创板实施T+0,这让人不寒而栗。这更是让短线市场情绪恐怕难以好转。

而且从短线技术面来看,很多金融权重股冲高回落拉出了长上影线,两市股指都触碰60日均线无力突破,因此很多分析转而悲观起来。

总之,今天需要谨慎了!



                        

14000亿的高商誉下,业绩“地雷”果然开始引爆……                 
                                 
【博览财经观察】本内参在之前的文章中一再强调过:商誉地雷的影响之大,而现在,这个雷真的开始爆了!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商誉摊销:短暂地“利空解除”预期后,市场更担心了!》中如是说:
从时间点看,2018年末是不少创业板公司商誉减值高发期(2014年~2016年期间,创业板公司大量并购,对赌协议业绩承诺期一般为3~4年,2018年将迎来大量承诺到期,有可能在2018年底面临大量商誉减值的风险),再加上今年经济下行,企业普遍盈利下行,被并购的公司完成承诺的难度大大提升。因此,如果监管层面果真切实强化上市公司的减值测试,很多A股公司都面临较多的商誉减值风险。尤其很多创业板企业会雪上加霜——分行业来看,传媒、计算机、建筑材料、医药生物、化工行业的商誉比例较高,这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创业板中。
从2015年开始,并购和商誉减值开始对创业板带来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对创业板业绩增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2017年,创业板表观增速为8.8%,并购带来的利润增量为73.2亿元,商誉减值79亿。
而在2018年报业绩预告中提到公司可能面临商誉减值的个股,其中约有81%的个股业绩表现不佳,被标记为“略减”、“首亏”、“续亏”、“预减”或“不确定”。可以预见,这些个股中将产生2018年财报商誉“爆雷”的重灾区。
据悉,一年一度的年报业绩披露战已然拉开序幕,截至目前,已有136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年报业绩预告。伴随着上市公司对2018年业绩的逐步明朗,已有22家公司对年报业绩预告进行了修正。有的预喜,而有的却上演业绩大变脸。
11家上市公司业绩“变脸”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已有22家上市公司对年报业绩预告进行了修正,多达11家向下修正业绩预告,其中有5家直接从预盈变为预亏,2家亏损更加恶化。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方正电机、步森股份、大庆华科、常铝股份和中捷资源5家上市公司业绩直接出现了“由盈转亏”的大变脸。
步森股份此前曾预计2018年最低将盈利500万元,而修正后这一业绩变成了最低亏损1.85亿元。常铝股份也从预计盈利7500-14000万元转为亏损3.8亿元-4.5亿元。
也有的上市公司将全年盈利水平大幅调低,例如报喜鸟,2018年业绩预增幅度几乎砍半,最新预计2018年净利润5185.76万元-6482.20万元,同比增长100%-150%。远低于2018年三季报时预计的增长210%-260%。
由于业绩爆雷,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于14日晚间上演业绩“变脸”的方正电机,15日开盘便遭遇跌停,截至盘后报收4.97元,大跌8.64%——而当日,大盘是大涨的。
商誉,成业绩“变脸”真凶
据悉,商誉减值、主业发展不及预期、诉讼缠身和投资收益下降为上述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主因。
而商誉减值却成了A股业绩最大的“黑天鹅”。值得一提的是,一旦计提商誉减值,是不能转回的,等同于直接亏损,将会直接影响当年上市公司的业绩。
上述10家公司中,浙江永强、方正电机、常铝股份、银禧科技和焦点科技业绩“变脸”的主因均是:计提商誉减值。
银禧科技:一年飞了5个亿。
2018年12月24日,银禧科技公告全年预亏,归属于股东净利润亏损4亿至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83%至420%。
两天后,银禧科技对业绩公告进行修正,预亏5.95亿—6亿,预亏下限直接大增近2亿,这将成为银禧科技自2011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亏损导火线仍是备受诟病的商誉减值,银禧科技拟对此前收购兴科电子形成的4.9亿商誉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2017年,银禧科技曾斥资10.85 亿(其中以现金方式支付 3.70亿元;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 7.15亿元)收购兴科电子66.20%股权。
不出意外,兴科电子承诺的业绩2017年未能兑现,2018年仍未达预期,导致银禧科技在2018年预计将全额计提4.9亿的商誉减值准备。
2017年3月,兴科电子合并纳入银禧科技的财务报表。仅仅一年时间,4.9亿商誉就宣布要“灰飞烟灭”。
2018年9 月 29 日,银禧科技曾在《关于半年报问询函的回复》中表示,不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短短三个月后,银禧科技却突然表示要全额计提减值。此事也引发了深交所的关注函。在回复深交所的关注函时,银禧科技推翻了三个月的判断,拟计提4.9亿元商誉减值。
在修正业绩预告之后,银禧科技股价开盘即跌停。
同样的“惨案”也在方正电机身上上演。1月14日晚间,方正电机公告,公司三季报中预计2018年将盈利6600万元,而修正后,预计2018年将亏损3.3亿元至4.1亿元,飞出业绩“黑天鹅”。
对于业绩大幅预亏的原因,方正电机表示,因收购上海海能而形成的商誉存在减值风险,需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3.5亿元-4亿元,同时对德沃仕计提0.3-0.6亿元的商誉减值。
但巧合的是,上述两起并购的业绩对赌期(2015-2017年)刚刚结束,被并购方累计业绩完成率分别为100.56%、72.87%,后者仅补偿业绩差额2048万元。
如今,对赌期刚过,收购标的:上海还能、德沃仕却齐刷刷上演业绩地雷,导致方正电机业绩变脸,时间点未免有点“太巧”。
因此,方正电机也将告别2014年以来净利润连续增长的辉煌,并且将亏损3.3亿元以上,意味着2014-2017年四年的净利润总和(3.18亿元),将一次性亏完甚至倒贴。
1.4万亿商誉下,小心这些个股
临近年关,A股业绩的“黑天鹅”正在靠近,14484亿元商誉减值,更是防不胜防。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报数据,A股上市公司商誉达到14484亿元,同比增长15.18%,在A股历史上首度突破1.4万亿元。
据统计,截止2018年三季报,A股共有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其中,227家公司的商誉规模占净资产比例超40%,72家公司的商誉规模占净资产比例超60%,更有18家公司商誉规模超过净资产。
以商誉/净资产超 90%的24只个股为例,多达12只属于传媒行业。从净利润的角度来看,有7只前三季度业绩为负,22只净利润不足商誉的10%。
上述公司,一旦计提全部或部分商誉减值损失,无疑是不可承受之重。
另外,全景财经统计了过去一年内商誉大幅增长的前15家上市公司:
商誉减值风险也让多家上市券商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超20亿
2019年伊始,已有多家上市券商发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悉数与股票质押业务有关。其中,太平洋2018年的计提所减少的净利相当于2017年归母净利的6倍——但股票质押业务的风险,间接地也与不少公司的商誉减值风险报纸的业绩下跌,然后股价下跌有关。
时间刚进入2019年,已有包括太平洋、方正证券、兴业证券、中原证券等多家上市券商发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悉数与股票质押业务有关:
太平洋计提9.47亿元,减少净利润7.29亿元,涉及商赢环球、胜利精密等9笔股票质押;计提所减少净利相当于2017年归母净利的6.3倍;
兴业证券计提6.51亿元,减少净利润4.88亿元,长生生物、中弘股份等4笔股票质押,相当于2017年归母净利润的21%;
中原证券计提2.16亿元,减少净利润1.62亿元,涉及ST新光、神雾节能等3笔股票质,相当于2017年归母净利润的36.65%;
方正证券计提2.48亿元,减少净利润1.86亿元,2018年计提资产减值一项,相当于2017年归母净利润的12.80%。
此外,东兴证券1月8日发布涉及诉讼公告,也与股权质押有关。公告显示,东兴证券一笔融资本金约7亿元的股权质押回购交易遭遇违约,公司已向法院提起诉讼。据测算,东兴证券此笔股权质押业务本金或已浮亏近半。
可以想见,在一二级市场萎靡的困境中,2018年的券商整体业绩,将因身陷股权质押业务违约更加雪上加霜。据不完全统计,早在去年上半年以及三季度期间,西部证券、南京证券、国海证券等公布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整体来看,计提金额超过20亿元。


                                 
                                           投资参考
                 



二线蓝筹低位补涨的两个思路                 
                                 
【博览财经研报】本内参近期已反复提及二线蓝筹板块中,有色、钢铁、煤炭三个领域有望带头领涨,成为激活行情的关键。周五行情完全印证了我们的看法,在港资加大买入力度、大盘蓝筹指数意外强攻的情况下,机构、游资被迫回补,周五市场单边多行情走得十分精彩。
延续上述思路,二线蓝筹板块,接下来重点关注什么?
我们认为,标的众多、游资机构均争相活跃的医药板块,短期存在流感催化剂,两个细分行业值得跟踪;延续上期内参挖掘钢铁的逻辑,水泥板块2018业绩同样新高,或再度吸引机构投资者加大关注力度。
流感构成医药股催化剂
医药板块短期主线逻辑还是在蓝筹回补,原因在于,50个股恒瑞医药+茅台的组合,自1月4日指数转折点以来,涨幅不但领先于大盘,而且在近几日带动复星医药等消费+医药白马,出现整体强势反弹。
但医药板块内部部分超跌、游资类标的,近期同样较为活跃,与永泰能源类似。例如周五涨停、走超跌反抽逻辑的恩华药业、九典制药;低价超跌,因商誉问题困扰,但周五同样快速反弹的誉衡药业等。
在这样的氛围下,医药板块尽管蓝筹大盘股已出现明显反弹动作,但板块内部相关的短期事件驱动炒作,显然具备气氛活跃的土壤。因此短期来看,我们认为今年愈演愈烈的“冬季流感潮”值得跟踪。
细看事件驱动,2017-2018冬春是近几年流感高峰期,北方省份从2017年第49周(2017/12/4)至2018年第7周(2018/02/18)亦连续12流感病例占比超过4%;从目前来看,数据有望在接下来几周超越,因为据统计,2018年第52周(2018/12/24)开始,南方和北方的样本医院流感病例占比同时超过4%,均为4.1%,2019年第一周流感患病率快速上升,南北方样本数据分别达到4.8%和5.3%,已经接近2017-2018年流感的峰值。
流感概念对应行业,可分为三块。
居民以防治感冒为出发点,购买OTC药品,利好OTC药企和药店,其中比较突出的标的是葵花药业(2018年1月份,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01.63%);
治疗流感的特殊化药,主要是奥司他韦,其上市主要生产厂家为港股东阳光药;
预防流感主要依靠四价流感疫苗,其中华兰生物四价流感疫苗已经上市,长生生物由于退市,不在考虑范围内。
以此为基础,细看逻辑,注意两点。
第一,2018年2月前后流感消息集中出现期,葵花药业和东阳光药均较医药板块、恒生指数整体,跑出明显超额收益。
东阳光药2018年1月2日至2月20日涨幅高达81%,同期恒生指数涨幅2.89%;葵花药业1月4日-2月28日涨幅17%,同期沪指-4%。
第二,去年三季度以来,流感疫苗短缺情况严重。
根据中检院披露,2018年共签发约1324万支流感疫苗,与2017年同期相比,足足少了约1336万支。据悉,因2018年中旬的假疫苗事件,长生生物等厂家退出市场后,导致流感疫苗供应量下滑50%。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了流感疫苗“一针难求”的缺货情况。
当前市场背景下,优先关注疫苗短缺,OTC抗流感药物去年业绩基数较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水泥业绩比肩钢铁,2018逆势新高
上期产品我们强调,水泥板块卖方核心逻辑在于基建房地产宽松+市场对于其业绩存在明显误判和预期差,我们认为,水泥板块在这个方向上,逻辑类似于钢铁。
据统计,国内水泥行业2018年前11个月累计利润总额1480亿元,按照单月超过100亿推算(10、11月分别实现192、194亿元),全年有望突破1600亿元,创历史新高。前次高点出现在2011年,时间间隔7年。
细分来看,2018年Q1贡献利润比例约12%,而过往中值为7%,在2011、2014、2018年达到类似水平。192%的同比增幅远超其他季度,如二、三、四季度同比增幅在70-75%。主要原因为2017年底水泥价格急涨,高位进入2018年,价格弹性释放。
此外,与其它周期行业类似,龙头企业表现更为突出,优于整体,海螺、华新利润占全行业利润比例不断扩大。
展望后市,叠加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有望在2019年继续深化,具备矿山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水泥龙头企业或形成价格联盟,2019年上半年,水泥行业业绩或将继续呈现弹性高位特征。
但水泥板块与钢铁板块比,最大的缺点在于,前期跌幅较小。例如海螺水泥从2018年8月高点跌至2019年1月4日开盘低点,跌幅仅30%,而钢铁板块多数股票跌幅都超过40%。因此钢铁先行反弹,机构后续部分回补水泥,可能是比较合理的剧本。


                        

黑色系“暗藏玄机”:盈利逆势新高+全国4%产能突发停产                 
                                 

【博览财经研报】周四行情,煤炭、钢铁板块再度表现相对强势。如何看待行情表现,以及持续性?

我们认为,与上周强调有色板块表现或将阶段性强于大盘类似,煤炭、钢铁行业同样明显具备前期超跌+受益于美元指数阶段性下行、以及国内稳增长政策发力的趋势(上述要点不再赘述)。但不同的是,钢铁板块2018年盈利水平整体逆势新高,大概率将超过2017年;煤炭板块短期有矿难减产事件影响,预计全国产能将在春节前减产4%左右,因此短期煤炭板块同样具备事件驱动催化剂。

钢铁:盈利逆势再创新高!

多个周期行业整体对比来看,我们认为,钢铁行业盈利情况最好,若无意外,行业整体将在2018年盈利再创新高。

周期性行业主要考察价格、产能变化趋势、需求、成本。从钢铁价格来看,从2017年底开始,市场对于钢价预期较差,主要原因在于:2017年四季度钢铁行业盈利普遍到达历史极值,螺纹钢毛利最高逼近1800元/吨,叠加市场对于宏观基本面预期持续悲观。

但2018年状况与钢价悲观预期截然相反,全年钢价平均水平大幅超越2017年!主要原因在于,与2017年“盈利主要集中在三四季度”不同,2018年二季度板材盈利再创新高,三季度长材盈利反弹,接近2017年四季度最高水平。


供给端来看。价格维持相对高位的同时,可以观察到,钢铁供给出现了攀升。2018年是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收尾之年,从统计局公布的月度粗钢产量来看,2018年1-11月粗钢累计产量高达8.57亿吨,已超过2017年全年累计产量。


需求端来看,市场对于基建房地产尽管一片看空,11月虽然地产销售继续回落,但投资依然维持9.7%,同时单月新开工面积增速达到21.68%,环比上月提升7个百分点。从下游各细分行业景气度出现分化亦可表明2018年下游几乎靠地产唯一引擎支撑起整个钢铁需求。


成本方面,2018年普氏均价同比下滑2.64%,但焦炭均价同比增长15.33%,钢坯平均成本同比抬升7.13%,涨幅相对有限。

展望后市,从基本面角度来看,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基本完成,在2015-2018年牛市中,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有限,且大部分集中在产能置换、环保和技改方面,因此盈利中枢下降至2015年之前局面概率不大,钢铁行业基本面有一定保障。

煤炭:事故减产构成事件驱动

短期来看,煤炭主产区发生安全事故:

1月12日下午,陕西神木市百吉矿业李家沟煤矿井下发生冒顶事故,并引发采空区有毒气体溢出。事故发生时,当班入井矿工共87人,其中66人安全升井,21人遇难。

冒顶指地下开采中上部矿岩层自然塌落的现象,事故发生前有预兆,可以预防,本次事故是典型的“人祸”,属于安全生产事故。

神木是我国煤炭核心主产区。目前神木、府谷地区地方煤矿已被要求停产自检,涉及煤矿70多座,在产产能1.3亿吨,停产煤矿产能占全国动力煤供应比重超过4%,影响很大,相当于减少约400万吨煤炭供应。

中长期来看,支撑煤炭行业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轮番下跌后,估值水平较低。

通达信煤炭板块指数从2018年2月5日高点跌至2019年1月4日低点,跌幅超过40%。目前行业平均PB在1.1倍左右,处于历史低位,即使考虑煤价下跌部分龙头公司的股息率也达到5%以上。

超跌反弹仍是主要驱动因素

策略上看,注意两点。

第一,市场前期炒作的重心在于低位超跌反弹,再叠加低价小盘往往是A股游资追捧的重点,而钢铁板块长期是低价股集中营,所以低价、前期跌幅较大的小盘周期股表现最为抢眼。

例如煤炭板块中,永泰能源股价最低(近期触及1.25元位置)、前期跌幅较大(2017年底停牌前至今,最大跌幅超60%),1月4日至今,反弹幅度竟已达到68%!

第二,节前市场有一定概率转为追捧煤炭、钢铁内部蓝筹股整体机构资金回补。

尽管市场普遍看淡节前行情,但注意医药、酿酒、保险等大盘蓝筹股扎堆的板块,近期均已出现持续反弹,例如上证50成份股恒瑞医药、贵州茅台自1月4日开盘低点至今,涨幅已达14%、12%,同期沪指仅反弹4%。因此中期来看,若节前上证50能整体维持温和回补上攻的趋势,则周期蓝筹股仍存在整体反弹的机会。



                        

政策拐点+技术拐点双击,金融IT或迎重磅转折点                 
                                 

【博览财经研报】15日晚间,市场出现券商+金融IT行业重磅传闻:

证券时报消息,券商股票交易接口有望对量化私募重新开放,首批放开的时点或在春节后,这意味着因股市异常波动被叫停的量化私募系统(程序化交易)直连券商,将重新可行。

再叠加近期政策面潜移默化的变化:

12月21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9年6月1日起实施。在传统信息安全监管基础上,针对信息技术治理、数据治理、业务合规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

我们认为,金融IT行业中、长期拐点已至,与券商创新业务相关性较高的IT服务提供商或将持续受益。

事件驱动:金融IT将从成本端走向利润端

金融IT行业中期两个逻辑非常清晰。

政策要求来看,6月1日即将开始实施的《办法》,对金融IT行业最大的刺激在于,信息技术投入和建设将纳入券商打分评级体系,成为加分项,这使得任何券商都不能忽视金融IT体系建设。

行业更新迭代角度来看,随着国内机构对于金融IT重要性的认知深化,金融IT部门有望从单纯的成本部门,向利润创造型部门转移。

现状来看,国内券商基金公司在对IT认知方面,大部门还停留在IT只是工具层面,每年都是IT部门向公司申请预算来建设系统,机构们并没有认识到IT系统对业务价值的提升作用。但从近两年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金融IT对利润创造的作用,将从两个方面凸显。

首先,技术进步层面,对于传统经纪业务部门而言,借助python等数据抓取工具,转型高频数据,加强数据交互和人工智能的运用,最后达到通过软件实现个性化投顾服务的目标,既可以极大降低人力成本(经纪业务部门人力成本和人员考核压力巨大),也可以极大降低合规风险(规避主观荐股等)。

此外,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虽然从政策执行进度来看,目前资管新规执行比之前预期稍慢一些,但我们认为,资管新规仍有望成为明后两年金融IT领域很重要的需求点。

其次,此次券商交易接口重新对私募开放,意味着自2015年以来券商外接系统的首次放开,金融监管政策出现实质性边际改善。而2014-2016恰恰是行业周期景气时期。

无论是方星海周末讲话,还是券商接口有望对量化私募重新开放,监管层或将逐渐鼓励券商利用IT工具提高交易的速度和频率,从而为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达到盘活市场的目的。

历史背景上看,在上一轮金融创新浪潮中,券商对于外部接口的使用并无严格管制。2015年6月股市下跌后,证监会于2015年7月12日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督促证券公司规范信息系统外部接入行为切断外部系统接入。2015年8月底,证监会针对场外配资,发文要求券商彻底清除违法违规的配资账户。自此,券商的外部系统接入全面暂停,并对场外配资进行清理。

在这样的趋势下,券商IT部门显然有望从成本端“快速、直接”进入利润端,成为券商利润创造的重要来源。

除了上述两点,我们认为,沪伦通+科创板等新项目的设立,同样有望对金融IT产生新的需求,对行业构成一定利好效应。

核心逻辑:政策拐点+技术拐点双击

上文我们其实强调了,受制于需求(政策+金融行业发展)、技术革新的变化,金融IT行业具备很强的周期性特点。事实上,整个软件行业都具备这样的特点。一般我们认为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成长行业,但是如果我们对A股计算机公司上市以来的收入和业绩增速进行统计,连续保持15%以上增速的公司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但如果考虑复合增速,符合15%条件的公司就有不少了。


以金融IT行业“准龙头”恒生电子为例,2004年以来,其成长明显分为四个阶段。且按照上文强化的“金融IT需求周期+技术周期逻辑”,当前似乎属于第四个阶段中期预期低估拐点期,因此按照历史规律,接下来公司或将进入中期上行期。

中期上行的预期差在哪里?我们认为,金融IT产品分为五个维度:产品、客户、金融制度、技术、定制程度,传统看待金融IT的逻辑囿于金融创新理论空间+监管政策空间(制度),但AI算力的爆炸(技术)+客户本身的不断成长(例如混业经营的深化),二者促使定制化需求程度加深,使得行业长期透过金融周期,实现较强的复合增速目标。

因此我们认为,金融IT行业中、长期拐点已至,与券商创新业务相关性较高的IT服务提供商或将持续受益。



                                 
                                           观察与思考
                 



A股历史性机会辨析: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博览财经观察】经济短期承压。进入1月份以来,18年的各项经济数据正在陆续揭晓。而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18年12月的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中采和财新制造业PMI均降至 50的荣枯线以下,而进出口增速也全部转负,2018年12月乘用车销售降幅接近20%。
进入19年以来,经济的表现依旧不佳。虽然1月中上旬主要电厂发电耗煤增速由负转正,意味着工业生产短期改善。但从最重要的地产和汽车两大需求来看,1月中上旬主要34城市地产销售同比下降了11%,其中地产销售主体的二三线城市地产销量在下滑;而1月前两周的乘用车销量依旧是负增长。没有需求的支撑,生产的改善就难以持续。
A股表现不差。
一、经济表现不佳,股市开局不差
开年以来,中国股市一扫去年大跌的阴霾,走出了一轮不错的反弹行情。
到目前为止,上证指数年度涨幅为4.1%,深圳成指涨幅为4.7%,沪深300指数涨幅为5.2%,即便表现最差的创业板指数也上涨了1.5%。
而从行业分类表现来看,在29个中信一级行业分类中,年初以来有28个行业录得上涨,只有餐饮旅游一个行业下跌。
此外,从全球来看,其实表现也和我们非常类似。
一方面是经济下行,18年12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降至51.5,为16年10月以来的最低值,其中美国、欧元区的制造业PMI都在大幅下滑,而日本的PMI仅是低位反弹。作为全球经济风向标的韩国出口增速,2018年12月出现1.2%的负增长,也印证全球经济还在减速。
另一方面是股市反弹,19年以来全球股市普涨,截止目前美国标普500指数上涨6.5%,日经225指数上涨3.3%,德国DAX指数上涨6.1%,英国富时100指数上涨3.6%,韩国综合指数上涨4.1%。
在18年末的时候,有许多看空美国经济、中国经济,进而看空股市表现的观点,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判断并不准确。
二、经济表现不等于投资业绩
哪怕经济再好,投资未必赚钱。大多数人去投资,往往希望有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相配合,其实潜台词是经济越好、股市的表现就越好。但是我们如果真的这么做的话,其实效果未必会很好。
比如说,回头来看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的表现,经济增长最好的一年是2007年,那一年的GDP增速高达14.2%。但是如果我们在07年去投资中国A股,那一年上证指数的波动区间是2541-6142点,而2018年的上证指数收在2494点,这意味着如果在07年的任何一个时间购买了上证指数,那么持有11年下来的回报都是负收益。
其实美国也有类似的案例。1999至2000年,美国的GDP增速均超过6%,如果在这两年购买了标普500指数,指数的成本大约是1206-1553点,而持有10年下来,在2009-2010年的标普500指数波动区间是667-1263点,基本上也都是亏钱的。
而日本的案例最为醒目,过去31年当中,日本经济表现最好的是1988年,GDP增速高达7.1%,而如果在当年购买了日经指数,指数的购买成本区间是21148-30264点,而日经指数现在的点位仅为20666点,这说明过去31年的回报都是负的。
哪怕经济再差,投资未必亏钱。过去30年当中,日本经济表现最差的是2009年,当年经济萎缩了5.4%,但是2009年的日本股市反而上涨了19%。而且2009年日经指数的波动区间是7021-10767点,而在2013年以后,日经指数就没有低于10398点,这说明如果在2009年的任何时间购买了日经指数,持有4年以上都是赚钱的。
同样,2009年美国GDP增速为-2.5%,为1947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而如果在2009年购买美股,标普500的指数成本是666-1130点,而标普500指数在2012年以后就没有低于1258点,这意味着2009年的任何时候去购买标普500指数,持有3年以后都是大赚特赚。
我们再回到中国,过去20年当中中国经济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是2009年1季度,当季GDP增速仅为6.4%,而上证指数在09年1季度上涨了30.3%,而且如果在09年1季度购买上证指数,指数成本大约在1844-2403点,而在这个位置购买了A股,即便经过2018年的大跌也还是赚钱的。
经济表现不等于投资业绩。还记得在2007年,当时中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当时我们基于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乐观预测,写下了《大鹏一日同风起》的报告,省略了“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用了100页的报告来论证中国股市有望涨到1万点,回头来看,这个报告其实是个巨大的笑话。
2007年,中国的GDP总量是27万亿,而到2018年中国GDP大概率会突破90万亿,比2007年增长了2倍多,但是2018年的上证指数收于2494点,而2007年的上证指数收于5262点,18年的上证指数并不是07年上证指数乘以3,而是不到07年上证指数的一半,这告诉我们靠经济表现来预测股市其实差了十万八千里。
同样的道理,现在貌似人人都是经济学家,而且让大家找中国经济的问题,谁都可以随手列出一大堆,诸如债务问题、贸易冲突等等,而且这些问题一写出来就会成为朋友圈的刷屏文章,但是如果就此来断定中国股市会大幅下跌,十年以后再回头来看谁知道会不会又是一个巨大的笑话?
三、经济好的时候,股价往往更高
为什么不能简单凭经济表现来预测股市的涨跌?答案其实在于购买股票的价格。
资本市场是最为聪明的市场,也就是说你知道的事情,往往别人也都知道了,所以当你觉得经济好的时候,别人也觉得经济好,那么你去买股票,就不会有人便宜地卖给你了。
比如中国石油,是2007年11月5日在A股挂牌上市,恰逢A股的大牛市当年涨到了6000点以上,大家都认为中国的经济可以继续高增,全球的石油未来都不够中国使用,油价会继续大涨,结果中国石油上市的开盘价就是48.6元,这也几乎是中国石油A股的历史最高价,如果当天开盘买了中国石油,几乎从来就没有赚过钱,而中国石油A股的最新价格只有7块多一点。
而衡量股价高低,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股票的估值,通常用市盈率(PE)来表示,也就是股价相对于其盈利的倍数。
在2007年10月,上证指数达到6000点时,上证指数的PE估值(TTM)高达51.5倍,而到了2018年12年,上证指数的PE估值只有11倍。因此,虽然从07年到18年中国经济的总量翻了3倍多,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也超过了3倍,但是抵消不了同期上证指数的估值高达80%的降幅。
也就是说,哪怕中国经济在2007年之后表现的再好,但是因为你买的股票价格太贵了,所以再好的经济表现和盈利增长也没法让你的投资赚钱。
四、经济差的时候,股票低价出售
而反过来的现象,也一样成立。
在经济学当中,通常把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定义为经济衰退,由此来观察,美国经济在过去的40年当中,只发生过4次经济衰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2年、1991年以及2008-2009年,其中尤其以1980年和1982年的两次衰退的时间间隔最为短暂。
但是如果在1980年购买了美国标普500指数,那么持有到现在的回报率高达25倍。而从1979年到2018年,美国GDP总量大约增长了8倍,而BEA公布的美国企业利润增长也在8倍左右。为何美股的回报率远远好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表现?
答案就在于购买价格足够便宜。1980年初,标普500指数的PE估值仅为7.4倍,而标普500指数的最新PE估值大约为20倍。也就是说,1980年初的美股几乎是以历史最低价在大甩卖,而在当时购买美股,不仅享受了之后高达8倍的经济和企业盈利增长,还有接近3倍的估值提升,所以带来了高达25倍的指数回报,而且这还不考虑股息的分红收益。
再回到中国,在2014年时,中国经济增速掉到了7.5%以下,而且由于当时PPI通缩已经持续了3年,很多人担心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掉到7%以下,PPI通缩也会继续加大,这些预测事后也都兑现了。
但正是因为这些悲观预期,2014年2季度上证指数的PE估值一度降到9倍的历史最低值,而如果在2014年2季度购买了上证指数,那么购买成本是在1991-2048点,这个点位购买了A股资产,哪怕后面中国经济股市怎么波动,其实都是赚钱的。
五、经济好的时候,猪都在天上飞
为什么经济好的时候,不代表一定是投资的好时机?有一句话形容的非常准确,说的是“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过去的20年,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期,其背后有着城市化、人口红利、以及全球化等多重有利因素的加持,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很多企业表现的很好,但其实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多么出色,只是搭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顺风车。
比如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2018年有30家企业的销售额突破了1000亿元,其中前三大地产商的销售额突破了5000亿,但是为什么地产商的业绩这么好,最近好几只香港上市的地产股股价大幅暴跌?这些地产企业的靓丽成绩,有多少是靠企业自己取得的?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房子质量比别人更好吗?还是因为我们的房子比别人盖得更快?这里面有多少来自于居民的刚需?有多少来自于居民的过度举债以及棚改货币化的加持?还有多少来自于对地产泡沫的信仰?
再比如说最近很多发生债务违约的企业,过去都是各自领域的明星公司,但是在靓丽业绩的背后,有多少是靠自身经营取得的,有多少是靠举债并购粉饰报表做出来的?如果没有投机或者造假,怎么会出现账面150亿的现金,却还不起10个亿的债券本金?
如果中国经济还是保持高速增长、货币超发,可能大家无法区分哪些企业在踏踏实实做事,哪些是在投机倒把,所以在经济高涨的时候去投资,可能不小心就买了一只风口上的猪,而一旦风停了,其实就会掉下来。
六、经济差的时候,雄鹰还在翱翔
而经济不好的时候,只有雄鹰还在展翅翱翔!
比如说我们来看智能手机产业,根据IDC的报告,18年全球智能手机发货量将萎缩3%,其中占比最大的中国区发货量将下跌8.8%,受此影响,连一向高高在上的苹果手机也预告业绩不及预期,股价大幅下跌。
但是,中国的华为却不受行业下行的影响,其手机发货量逆势上升。根据IDC的数据,18年3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发货量萎缩6%,其中三星手机同比下降13.4%,苹果手机同比增长0.5%,而华为手机同比增长32.9%,18年3季度的发货量跃升至全球第二。华为公告其2018年的手机发货量将超过2亿台,相比2017年1.53亿台的发货量增速超过30%。其2018年总营收为1085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21%。
大家都知道华为在过去一年遭遇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对待,但是华为靠着持续的高研发投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在2017-2018年度华为的研发投入高达113亿欧元,排行全球所有企业第五名,是中国唯一进入全球排行前五十名的企业。华为在5G技术专利上遥遥领先,其手机使用了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而最近又发布了服务器领域的鲲鹏芯片,这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希望。
而给我们希望的不仅是华为。在汽车市场,2018年遭遇了近20年的最强“寒冬”,根据乘联会的数据,18年全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了6%。但是在这不利的环境下,国内自主品牌龙头的吉利汽车全年销量突破了150万辆,同比增长了20.3%,无论是在轿车还是SUV领域,吉利都有多款车型月销售过万辆。而吉利能推出多款畅销车型,离不开其收购沃尔沃之后,和沃尔沃联合开发的CMA、BMA等技术架构平台的加持。
华为和吉利代表的是中国制造业,代表的是中国硬实力。而最近抖音的表现让我们眼前一亮,根据App Annie的统计,在美国市场最新的APP下载排行当中,抖音(tiktok)排在ios的免费榜第四名、Googleplay的免费榜第二名,其排名远在whatsapp、instagram、youtoube等之前!2018年微信日活跃用户超过10亿,在此之前,whatsapp是全球唯一一个日活用户突破10亿的通讯app,但是微信的使用还是以华人为主。而抖音则是在美国市场进入主流app排行榜前5名,这说明我们的软实力也在增长。
而根据CBINSIGHT的报告,抖音背后的字节跳动集团已经以750亿美元的估值,超越UBER成为全球价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而人工智能技术则是字节跳动成功的关键,2016年字节跳动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应运而生,我们在今日头条、抖音上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其实就是来自于人工智能根据我们内容打开喜好做的智能推送,让每个人爱不释手。
所以,经济不好的时候,那些靠着风吹上天的猪就会掉下,但是靠自己飞的雄鹰还在展翅翱翔。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腾讯公司成立于当年11月,阿里成立于随后的99年,当时谁能想到他们后来能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两大巨头?同样的道理,虽然当前中国经济不好,谁又能想到有没有新的伟大的公司正在孕育当中?
七、经济最坏的时代,投资最好的时代
从经济增长而言,当前我们面临着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挑战,从季度GDP增速来看,2018年3季度GDP增速已经降至6.5%,到2019年很可能单季GDP增速会低于6.4%,也就是低于09年1季度创下的最低增速。
展望未来,我们的增长面临三座大山压顶。第一座大山是中美贸易冲突,目前我们的经济总量达到了美国的2/3,对美国全球老大的地位形成了挑战,从历史经验看老大和老二的冲突是长期性的,很难在短期内彻底解决。
第二座大山是人口老龄化。虽然2018年的人口出生数据还没有发布,但是根据江苏省、浙江宁波、山东青岛等多地公布18年出生人数比17年下降超过10%,由此推算18年全国新出生人口数或会从1723万大幅降至1600万以下。这意味着放开二胎之后中国的出生率仍在下降,社科院预测到2030年以后中国的总人口将出现负增长。而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人,未来中国的房地产、汽车靠谁来买呢?
第三座大山是巨额债务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中国经济的整体债务率在2017年末已经超过了250%,其中企业部门债务率高达160%,几乎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最高的,而居民债务率也升至接近50%。中国经济的整体债务率已经和美国次贷危机之前非常接近、没有上升空间了,靠举债发展经济的道路也走不通了。
因此,在中美贸易冲突、人口老龄化、巨额债务三大压力之下,大家对中国经济长期前景产生了担忧,从经济来说我们或许处于最差的时代。
但是,从投资来说我们可能反而处于最好的时代。
其实我们现在对中国经济的所有担心,在日本都曾经遭遇过。80年代里根曾经发动日美贸易战,使得日元汇率大幅升值、对美出口受阻。而日本的债务率在80年代就超过了250%。从老龄化来看,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30%,而中国只是刚刚超过11%。在遭遇了这么多挑战的情况下,日本的人均GDP依然维持在4万美元左右,远超中国目前的1万美元左右,这说明在同样的条件下,中国未来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三大问题其实都有解决的出路。
日本在过去18年荣获了18个诺奖,美国的企业在全球研发榜上遥遥领先,华为的崛起告诉我们创新就是未来的希望。而创新需要减轻企业的负担、激发市场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走向小政府、大市场的方向,而减税是最好的政策。
里根成为美国战后最伟大的总统,就是靠减税开创了美国的创新时代。而我们从去年开始实施减税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19年将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总理要求政府准备过“紧日子”,这其实就代表我们也会坚定不移走向小政府、大市场,中国的创新时代也充满希望。
而且我们的经济下行,很大一部分是我们主动去杠杆的结果。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货币收缩和经济下行其实就是中国经济涅盘重生的过程。我们关掉了影子银行,使得那些靠过度举债发展的企业痛不欲生,而在淘汰了这些不好的细胞之后,经过大浪淘沙,能活下来的才是真正有希望的企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去投资,就不容易买到猪,而可能会买到雄鹰!
而且由于经济下行,大家对投资要求特别挑剔,所以给优秀的企业的估值极其便宜。我们看到现在上证指数的PE估值(TTM)只有11倍,不仅处于历史最低位附近,而且低于主要发达市场,比如美国标普500的20倍、日经225和德国DAX的14倍,各国的历史已经充分的表明,从长期来看买的便宜才能赚大钱。
我们相信,虽然中国经济未来仍会面临下行压力,但是我们的去杠杆收货币、减税降费都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投机的企业被惩罚,而优秀的企业在崛起,而且当前中国的优秀企业正在以历史最低价格被甩卖,这其实是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作者:姜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3 21:57 , Processed in 0.14822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