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20198.3.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1 09: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房地产论调发生根本性转移 “新型城镇化”担当国家战略新角色》:已经连续提了多年的棚改,今年依旧提出,然而力度已经减弱。但和往年不同的是,没有提出具体的指标。去年提出“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今年开工580万套”,而今年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数据型指标,只是短短一句“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

可以看出,对于棚改这个推动三四线城市房价的推手,国家已经不再硬性计划,把指标下放到各省,甚至更低的地市,建多少,怎么建,是货币化安置还是实物安置,全力下发到地方政府。从这点看,是“因城施策”的延续”和扩展。




                                           热点聚焦
                 



楼市展开新一轮“打脸” 楼市春天意味购房者的严冬                 
【研究员】:wh
经过近两年的调控,或说是对某些罪魁祸首们的压制,杀鸡儆猴的效果已经达到,如今松绑,是给曾经被压制的小无辜们一些新的机会,新的入市和购房的机会,额外的,再对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个动力。而且从近期的房价统计数据上看,一线城市房价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5%;二线城市同比上涨11.6%,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三线城市同比上涨11.0%,涨幅比上月扩大0.2%。其中南京、无锡、扬州、徐州、合肥4市涨幅最大,涨幅均接近于1%。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10%2F1552228388589394.jpg

【博览财经特稿】马光远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很少有超过两年的。

由此推出,2019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松绑的一年。这个因果暂不论正确与否,也不管逻辑上是否说的过去,先来看看近来哪些城市已经开始着手松绑楼市,或说是对楼市展开新一轮的“打脸”。

合肥:房贷已经结清的二套房可按首套利率执行;

南京:发布积分落户政策,由两年内连续缴纳社保改为累计社保不少于24个月,并恢复认贷不认房政策;

西安:购房落户不限制社保年限和购房时间,面积有限制;

青岛:取消购房摇号政策;

衡阳:从今年元旦起暂停执行限价政策;

杭州:因工作调动而造成社保补缴的,累计不超过3个月视为符合购房资格;

珠海:非珠海户籍购房,按个人调价从此前的需要连续缴纳5年社保改为只需要缴纳1个月、3个月、12个月不等;

菏泽:取消商品房限售;

太原:保留限购,取消限售;

郑州:本科学历或者两年社保二选一即可购房;

曾经,我们面对的尴尬是:社保没交够年限,首付不够,认房认贷没资格,摇号购房概率小,补缴社保不合格,限售限贷又限购……

好了,从以上新政中,就算是看到调控松绑的迹象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楼市回暖,房价要涨?

调控松绑,楼市确实回暖了

我们常说,楼市大热、火热、太热,容易滋生某些人的骄傲情绪,慢慢演变成自负,目中无人,只有金钱,严重扰乱市场交易秩序,所以,就要靠政策来抑制,来矫正,给楼市降温。可见,楼市的温度还是以温暖为主。

经过近两年的调控,或说是对某些罪魁祸首们的压制,杀鸡儆猴的效果已经达到,如今松绑,是给曾经被压制的小无辜们一些新的机会,新的入市和购房的机会,额外的,再对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个动力。

而且从近期的房价统计数据上看,一线城市房价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5%;二线城市同比上涨11.6%,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三线城市同比上涨11.0%,涨幅比上月扩大0.2%。其中南京、无锡、扬州、徐州、合肥4市涨幅最大,涨幅均接近于1%。

主要城市的房价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增长趋势,但是不是房价上涨,就是楼市得势的表现,重点还在于,这个涨势是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需要的。至于楼市是不是重回当年雄风还有待商量。

这种有上涨苗头的结果的出现还是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因此,可以说楼市是回暖了。

松绑含蓄,楼市和房价依旧安全

愤青一点地说,他们干的事,真的是打脸。

先从各方面限制你购房,然后又慢慢地解除这些限制。但是没办法,房子该买还得买,在买房这件事上,咱以理智为主,愤青为辅。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如今各大城市的松绑政策:前两年的政策,确实让市场的优秀风气恢复了不少,但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束缚,经过两年的积累,包括经验和人才,如今可以算是厚积薄发了。毕竟当初为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我们浩浩荡荡的抢人大战和放下GDP的勇气着实可嘉,如今城市里积攒了几十万的大学生,高级人才和购房潜力人群,这点优秀资源不利用,真是对不起我们的努力。

但这些人群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属于先前调控政策被限制的一类,为了让他们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打脸算什么,含蓄隐晦,换个说法等都可以为新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

但无论出台多少这样的新政,谁也不敢说真正的放开了市场,让市场行情回到两年前,这次不光明正大的行动,多少还是忌惮着市场的不良反应的。

所以说,楼市虽有回暖的迹象,但并未真正的回暖,未来你关心的楼市依旧是一种安全的状态,而房价也依然不敢任性地开启疯涨模式。

楼市的春天意味着购房者的严冬

很多人都期待着楼市回暖,觉得到那个时候,自己就可以不用那么压抑的买房了,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想买哪儿就买哪儿。

没搞错吧,楼市回暖才是购房者的寒冬。

看清了,不是炒房者,是购房者。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随着楼市政策的大范围松绑,全国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显著回暖,深圳成交量激增、杭州土地市场单日破百亿、南京部分楼盘连续日成交额破亿等等,楼市的火热意味着此时很大程度上是卖方市场。两年前就是因为购房者对开发商的宠溺,让自己吃了大亏。未来如果楼市真的完全回暖了,购房者就等着哭吧。所以,现在才是最安全的,既不用担心成为接盘侠,又不用接受别人的威胁。

目前房价稳,但未来房价是很可能上涨的。好好享受这难得的机会,如沐春风般购房吧。

调控与松绑交替,才能让大家都能买到房。每次限,都是限一部分人,满足一部分人,由此循环交替,其实购房条件差不多的,都轮了一遍,该买房的,需要买房的,迟早都会给你机会,只不过提前抓住机会,就会少一些负担而已。如果你还没买房,可能你的资格真的是不够,别说是缺钱,有钱谁还等着去买房啊,有钱的手中肯定都好几套房了,没钱可以慢慢赚嘛,主要原因在于你想买不敢买。

承认自己看跌楼市并不是多么不正常的事,关键在于你看的对不对。(来源:聊宅(zhengzhouliaoing) 作者:聊宅)



                                 
                                           政经观察
                 



房地产论调发生根本性转移 “新型城镇化”担当国家战略新角色                 
【研究员】:wh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房地产方向表述,变化极大。这回别说“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就连一会一提的“房住不炒”都没有提,中央对于房地产的态度不言而喻。所以,2019年放松调控将成为政府的主流。只要房价保持大致稳定,不要大涨大落,很多的限购、限贷、限价等调控措施都会慢慢撤离,以刺激市场,保住增长和就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10%2F1552228845223873.jpg

【博览财经特稿】在本次两会报告中,对房地产、国家,对2019年发展理念和方向,已经发生根本性转移。关于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层面,也有很多新提法,值得来关注一下。

棚改力度已经减弱

根据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为了便于理解,把房地产部分切为几段):

首先,在报告的2018年成绩方面,提出一句“改善完善房地产市场机制”,但是只有一句。

主体是:1、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2、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保障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

4、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施。

5、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

已经连续提了多年的棚改,今年依旧提出,然而力度已经减弱。但和往年不同的是,没有提出具体的指标。去年提出“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今年开工580万套”,而今年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数据型指标,只是短短一句“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

可以看出,对于棚改这个推动三四线城市房价的推手,国家已经不再硬性计划,把指标下放到各省,甚至更低的地市,建多少,怎么建,是货币化安置还是实物安置,全力下发到地方政府。从这点看,是“因城施策”的延续”和扩展。

2019年房地产是正向还是负向调控?

国家既没有提最高指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也没有提“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用了一句“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来表述。

首先,一句“改善完善房地产市场机制”,表明了国家的态度,对于2018年的调控成果,国家是肯定的,支持的,需要坚持。

而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意味着坚持“因城施策”的总基调不变,甚至肯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肯定了从春节开始,各级城市放松调控的措施是适当的,适宜的。

另外,只是很模糊的提出了“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没有提“长效机制、租售并举”等名词,同样,在本年度长效机制不会那么大力度的开展。这一方面意味着,地方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要赶紧保就业,保增长,对于这个提了两年的“长效机制”,推进可以缓缓了。

老旧小区改造,今年着重提出来。往年一般是在住建部部门会议中提出,而且不是重点。但是今年却作为作为重点提出来。

而且提出具体要求“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要求,对于全国政府工作报告这个层面来说,已经相当具体。很快,下一步住建部门会出台补贴和执行的措施,这毕竟是个服务民生的好事情,也是住建部本年度的重点工作。

本年度最大主题“新型城镇化”

2018年的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成绩,工作报告中是这么描述的: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近14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出台一批改革创新举措。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支持力度。

新增高速铁路运营里程41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农村公路30多万公里。

报告中只提到近1400万农村户口迁移至城镇,而这一数字在2017年是8000万人,2016年则是1600万人。

受各地“抢人大战”政策影响,2017年的进城落户人数明显突出,而到2018年,抢人热潮有所下降,数据也回落至正常水平。

报告中对城镇化率并没有提及。而根据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79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达到59.58%,2019年突破60%大关已是板上钉钉,将提前一年完成目标。

在区域经济层面,对东中西、东北振兴只提了一句,着重提到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去年,北京首都功能疏解迈出重要一步,市政府搬迁通州,雄安新区建设如火如荼;而粤港澳大湾区更引人注目,港珠澳大桥通车、两会前公布湾区规划,政策红利真正落地。

可以说,“新型城镇化”问题正是整个中央2019年房地产方向的最大风向标。“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一句“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表明了中央重新将发展的中心转向这些一线二线城市,所不同的是原来坚持是主城安排就业和居住。现在要推行“城市群”就业和工作,所以对于那些大城市旁边的卫星城以后的几年是个绝佳的发展机遇期,对于房地产呢,也一定会引导到这些区域发展。

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也就是说推动农业人口落户。2018年已经定下一个亿人口的转移,这一回转移的方向,转移的要求都已经明确。所以,从这点看,各地抢人还将继续,而且抢人方向还会升级,从城市抢人发展到“都市圈”抢人,抢人的标准会继续降低,从抢人才,到抢人口。

对于这份报告,把城镇化作为第一句和方向性一句,首先提出来,中央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要支持。但是支持的是“新型城镇化”而不是“房地产”,这就是属于政治智慧了。

国家战略新角色

2019年的主要任务,报告中分两点来部署:

一、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制定西部开发开放新的政策措施,西部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到期后继续执行。

落实和完善促进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加快补齐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短板。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

区域格局继续优化,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都是过往的传统表述。新增的一点是,西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到期后继续执行,无疑对西部企业是又一个利好,能继续激活西部企业的活力。

京津冀继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继续高标准建设,也和前两年的表述基本相同。

这里真正的重点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提法在去年上海进博会期间提出,此次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若速度够快,发展规划或许在今年年底前就能出炉。

其中,上海自然是获益最大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必然要围绕上海这个龙头来建设,其他城市只能在产业协调、产业承接、要素流动上做工作。

至此,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国家战略正式确立,覆盖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撑。

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保障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

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施。

报告中关于城镇化的表述中,重点是“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也第一次为“中心城市论”定了调。

做强做大中心城市,是未来的大趋势。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广深港澳为中心的粤港澳,都已经摆在了明面上。而其余的省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将成为下一步大力发展的重心。济南吞并莱芜,已做出示范。

早在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点名12个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12个城市包括: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

12个城市中,除深港澳三个城市,其余9个均是国家中心城市,对东中西部均有顾及,他们将承担起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

唯有东北没有国家中心城市,若这一评选再有扩围,东北必然会有一座城市入选,而这其中,沈阳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

而围绕这些中心城市,自然形成一众都市圈,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的联动,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群。都市圈城市群化的发展形态,自此将正式步入轨道。

在国家十三五计划中,公布了19个重点城市群,除青海、西藏,东中西、东北、西南均有城市群覆盖。这些地区的中心城市或次中心城市,将成为人们就业、生活、投资、置业的第一选择。

如前几日,媒体统计了15座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城市,他们已经达到初等发达国家的标准。15个城市分别是:深圳、东营、鄂尔多斯、无锡、苏州、珠海、广州、南京、常州、杭州、北京、长沙、武汉、上海、宁波。

除东营、鄂尔多斯两个资源型城市外,其余13个城市基本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均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中,是国家各类都市圈、城市群、湾区规划中的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已形成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集聚效应,产业链条完备,势必成为都市圈或城市群的领头羊。

城镇化及区域协调发展,解决的终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城市群,能有效优化人口和经济空间结构、激活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先富带动后富”,先富的东部已做出表率,接下来就要看中西部如何接招了,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2019年整体市场的影响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房地产方向表述,变化极大。这回别说“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就连一会一提的“房住不炒”都没有提,中央对于房地产的态度不言而喻。

所以,2019年放松调控将成为政府的主流。只要房价保持大致稳定,不要大涨大落,很多的限购、限贷、限价等调控措施都会慢慢撤离,以刺激市场,保住增长和就业。

对于从春节开始的房市小阳春,大概率会变成市场的“金三银四”,从这个角度讲,房地产的购买量会增加。至于房价,在上量以后,价格小幅上升已经可以看到。所以,对于刚需,看了报告要加快速度了。

从整个政策来说,国家对房地产,政府工作报告已清晰的表明态度,由年末的不打压、不支持,开始变成温柔非明确性型支持,当然这种支持以“发展新型城镇化”和“转移人口”这个角度说出来。所以,对于全国房地产状况,2019年绝不会比2018年下半年更差。(来源:米宅(MizhaiPlus)、米筐投资 作者:宋富贵、老船长)



                        

从“稳妥”到“稳步” 房地产税法稳步推进中                 
【研究员】:wh
市场各方对国内房地产税改革的功能定位存在一定分歧。有观点认为,房地产税是建立调控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重要制度组成。也有声音指出,房地产税应按照完善直接税体系、为地方建立主体税源的方向推进。事实上,房地产税对调控房价的影响十分有限。房价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房地产税只是影响因素之一。房价的未来,更加取决于人口、土地和经济基本面等因素。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10%2F1552228645956176.jpg

【博览财经特稿】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再次提到房地产税法。“今年集中力量落实好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事项,包括审议民法典,制定刑法修正案(十一)、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房地产税法……等立法调研、起草,都要加紧工作,确保如期完成。” 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栗战书说。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10%2F1552228670627909.jpg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健全地方税体系,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这是继2014年和2018年之后,《政府工作报告》第三次提及房地产税。

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是“稳步推进”,而去年是“稳妥推进”。市场方面表示,从“稳妥”到“稳步”,一字之差,意味着房地产税法正在推进中。

有媒体将两会再提房地产税解读为“超预期表述”,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房地产税法将在2019年制定出台。事实上,房地产税立法去年已列入到本届(十三届)人大立法规划。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口径与之前相比无多变化。

分析人士指出,房地产税完成立法工作、提交全国人大代表审议通过,大概率还需要2-3年时间,也就是在2021年左右完成。

也在8日,对于房地产税立法是否将在今年制定完成这一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采访时表示,“稳步推进”。

国家出台房地产税的目的

此前,市场各方对国内房地产税改革的功能定位存在一定分歧。有观点认为,房地产税是建立调控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重要制度组成。也有声音指出,房地产税应按照完善直接税体系、为地方建立主体税源的方向推进。

事实上,房地产税对调控房价的影响十分有限。房价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房地产税只是影响因素之一。房价的未来,更加取决于人口、土地和经济基本面等因素。

2018年时,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曾对出台房地产税的目的解释道,“主要是为了规范收入分配,尤其是个人财富的积累,促进社会公平。同时,筹集财政收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需求。”

从目前迹象看,国家出台房地产税的主要目的可能是取代土地财政,使其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维持巨额地方财政支出,并解决地方债务问题。

目前看,虽然我国与房地产相关的税费不在少数,但税种主要为交易环节的税收,如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所得税等,类似于房地产税这样在持有环节的税种很少。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逐渐由“增量为主”向“存量为主”转变,而房地产税即为存量税收的一个重要部分。

3月7日,财政部就“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相关问题答记者问。在谈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赤字率设置为2.8%这一问题时,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我们今年的赤字安排为什么这样考虑?因为除了适当提高赤字率,中央财政还增加了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地方财政也将多渠道盘活各类资金和资产。这方面也筹措了一部分资金,可以让我们不用过高地提高赤字率。”

由此看,当减税降负成为常态,当提高赤字率成为焦点,从中央到地方,如何寻找新的稳定税源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将极大程度地完善我国税制、为地方政府增加主体税源。

如何合理设计房地产税制度?

2018年全国两会上,史耀斌答记者问时说,房地产税总体思路就是“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

作为一个世界通行的税种,房地产税制度具有一些共性的制度安排。史耀斌总结认为,目前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有四大共性:

一是所有的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都会按照它的评估值来征税,也就是按评估值来征税。

二是在所有国家的房地产税制度安排里面,都有一些税收优惠。比如可以作出一定的扣除标准,或者是对一些困难的家庭、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群体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

三是房地产税属于地方税,收入归属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用这些收入来满足比如说教育、治安和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支出。

四是因为房地产税的税基确定比较复杂,房地产税需要建立完备的税收征管模式,这样才能够使房地产税征得到、征得公平。

除以上四项共性,史耀斌同时强调将会按照中国国情出发来合理设计房地产税制度。“比如说合并整合相关的一些税种,再比如说合理降低房地产在建设交易环节的一些税费负担等。这样的话,使我们设计的房地产税制度能够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既能够起到筹集财政收入的作用,又能够起到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效应。”史耀斌说。

目前看,中国房地产市场非常复杂,在明确房地产税的基本要素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难题。如确定税基比较困难。国内房地产除有商品房外,还有大量的房改房、福利房、央产房、军产房、小产权房、经济适用房等,都需要在房地产税改革中统一界定。再如,房地产税的计税价格是采取评估模式,还是按照购入价格来确定。

面对这些问题,“立法先行”还需坚持“开门立法”。对待如此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还应通过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让更多纳税人参与讨论,通过建言献策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市场预期越明确,越有利于房地产税改革的推进。

房地产税何时出台?

早在2015年,房地产税就被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房地产税法的出台预期一度高涨。

但从2015年到2018年,房地产税立法连续四年止步于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备审议立法项目日程。

2018年3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曾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财政部以及其他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草案。

2018年6月,自然资源部宣布,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已实现全国联网,这是房地产税落地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难点之一。此举被认为标志着“增量”不动产登记体系进入到全面运行阶段。

2018年9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公布,包括各类立法项目116件,其中,房地产税法被列入“条件比较成熟,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第一类项目中。这意味着,房地产税已被纳入五年立法计划。

但纳入五年立法计划,并不意味这五年内一定会落地。有分析人士表示,房地产税法的落地,在法律层面会有较为严格的管控,不会盲目出台。

有专家表示,其立法过程可能是“中央立法——启动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地方上报细则——中央统筹安排——全国推广”。如果按照这一程序,那么房地产税的出台可能并不会那么“突如其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加之房地产税改革涉面较广,各方争议较多,立法进程尤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也在8日,对于房地产税立法是否将在今年制定完成这一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采访时表示,“稳步推进”。

在房地产税明确推进的前一天,3月7日,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多个城市已经下调房地产交易中涉及的增值税附加税。在个人出售住宅时,上海的增值税附加税税率从11%降到6%;深圳从12%降到6%;广州从12%降到6%。基本都是减半征收。

据克而瑞地产研究统计,全国已有约20个城市不同程度放松楼市调控。具体表现包括放宽落户、松绑限购、松绑限售、松绑限价、利率调整等。而在今年头两个月的楼市销售中,市场仍然销售不振,市场尚未有明显回暖迹象。

数据显示,TOP100房企2月单月的整体销售规模(操盘金额)较1月环比下降22.9%,其中TOP51-TOP100房企降幅最大,环比下滑32.6%。按照可比口径统计,2月百强销售额同比下滑11%左右。

为进一步推动楼市销售,当下房贷利率已经持续回落。根据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在监测的35个城市中,2019年1月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66%,相当于基准利率1.155倍,较去年12月份下降2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6.02%,较去年12月份回落2BP,二套房贷利率已连续3个月回落。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最低城市前十名分别为:上海5.09%、厦门5.36%、大连5.36%、北京5.43%、福州5.46%、太原5.47%、乌鲁木齐5.47%、天津5.46%、昆明5.54%、广州5.55%。

从首套房贷平均利率的下跌幅度来看,1月共7个城市利率出现下降,其中,哈尔滨跌幅最大,较去年12月下降31BP平均利率为5.74%;其次为天津5.48%,较去年12月下降21BP;青岛位居第三,平均利率为5.69%,较去年12月下降13BP。(来源:CF40研究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券商中国 作者:宥朗、魏书光)



                                 
                                           新闻视点
                 



减税是考验改革的硬指标 攫取政策红利准备好了吗                 
【研究员】:wh
如果继续走加大投资的老路,那么最终结果还是国企继续做大,民企的生存空间恶化,而且必然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的上涨。这种做法,也许可以暂时应对,但中长期必然埋下金融危机隐患。当下基础设施抬头的趋势已经出现,2019年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远超四万亿,创下历史记录。按照国际清算银行2018年数据,中国企业私人非金融企业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还是超过160%,这意味着去杠杆政策效果并不突出。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10%2F1552228784738893.jpg

【博览财经特稿】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宣布2019年主要经济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当下中国经济的主要风险

过去年年经济“保八”的记忆尚未远去,新目标则透露出政府更加务实的态度,根据对经济大势的冷静判断来制定目标。

对当下中国经济的主要风险,官方看法认为来自内外。来自外部的是“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主要是来自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因素,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不言而喻;来自内部的因素,强调实体与民营经济的困境,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依然不少,主要表现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机会减少。

某种意义上,在当前国际环境之下,中国经济的症结和出路本质上来自内部。面对内需降低,应对之策重在减税还是增加基建投资,何去何从,取决于政府的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路径。如何拼经济?

如果继续走加大投资的老路,那么最终结果还是国企继续做大,民企的生存空间恶化,而且必然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的上涨。这种做法,也许可以暂时应对,但中长期必然埋下金融危机隐患。当下基础设施抬头的趋势已经出现,2019年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远超四万亿,创下历史记录。按照国际清算银行2018年数据,中国企业私人非金融企业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还是超过160%,这意味着去杠杆政策效果并不突出。

正因此,在当下投资率已如此之高情况下,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已降低不少,这也是即使加大信贷空间,企业投资意愿也没有大幅提升的关键原因。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加大投资,那么必然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或国企,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也违背去杠杆政策方向。如此,减税是降低经济压力的最佳做法。如果选择减税,也许暂时财政上会面临一定压力,但对于中长期而言,企业的成长最终能稳定经济。当下重点,稳定实体经济其实就是稳定企业尤其民企,减税是最为切实而有效的选择。

减税是改革硬指标

减税政策,可以说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按照报告,这次减税在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这一水平显然高于过去力度,2018官方表示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当然,这比起理想状态还有距离,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此前表示,比照世界水平,中国宏观税负应降到30%;如果三年中宏观税费水平降到合理水平,需要共减税5.6万亿元。

2万亿元的减税目标比起过去已有不少进步,如何落地?减税的口号已经呼吁多年,但落实一直存在各种问题。减税是呼吁最高却对地方政府有很多压力的做法,体制内部阻力较大。可以说,减税是考验改革的硬指标,不仅在于口号,更在落实。

减税之难在于制度问题,也就是激励机制问题。不改变延续过去的中央请客地方买单的格局,那么落实中必然出现变形,一些地方政府必然出现表面减税实际加费的做法——这其实也是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黄宗羲定律”,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诸多税改做法都未能走出“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模式。

要走出黄宗羲定律,其实需要厘清税收的利益格局分配。做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改变激励格局。减税的政策负担,应该落实在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身上,改变以往地方财权和事权的不对应,谁拿走多少税收,谁就承担相应的义务。减税减多少,应该成为硬指标,让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都与减税大小相关联,这才是改革的成色。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花费了很多时间谈论对地方政府运行方式的改革要求,这无疑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的确,减税政策能否成功,取决于政府运行机制的改革,而不只是在税率上动动算数数字。

更进一步,减税不仅仅是数字变化,更在于政府体制变化,如果仅仅管住税收的手,不管住预算与攫取的手,那么今天减出去的税,明天很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收回来。金融财税相生相伴,财税被认为是普天之下财富的流通与再分配的源泉。我在《白银帝国》一书中即表示,在大部分时间里,财税的变革才是真正的历史。《说文解字》里面曾说“税,租也”,联系经济学里面租金的概念,所谓税收,其本质就是秩序的租金。然而,税收毕竟不是保护费,税收背后对应着权利与秩序,所以关于税收的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纳税人,更应该针对相关税收部门。

如何攫取这场政策红利?

关于减税降费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深化增值税改革,今年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第二、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稳定现行征缴方式,各地在征收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得采取增加小微企业实际缴费负担的做法,不得自行对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

第三、基于上述1和2,全年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

用当局的话讲,这次这次减税,是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并考虑财政可持续,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完善税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改革,是宏观政策支持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重大抉择。

毫无疑问,减税降费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制造业发展,帮助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两者的结合体,民营制造业,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从国家层面讲,国家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而绝对不是房地产。从国家政策讲,帮助民营企业,推动制造业的升级进步,主要解决企业的两个痛点:第一、融资难融资贵;第二、企业税费成本高。

针对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李克强总理讲到:央行先后4 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多措并举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成本上升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但在去年十一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就提出过民营企业新增贷款的“一二五”目标。

也就是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能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所以,最近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是较过去容易很多的,各个支行也被上面安排了贷款任务做到自己工作考核指标里面。

当然,国家是希望能够从商业银行这端能够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回过头来想一想,民营企业、制造业难道真的仅仅是缺钱吗?

这就要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由于企业各项成本高导致企业没利润。其实缺钱是个伪命题,如果没有利润,这钱再便宜贷款再容易,没有利润那依旧企业无法生存。

所以,很多人认为只要把钱便宜贷给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就活过来了,实体经济就能转暖,这是很幼稚的。

企业融资便宜融资容易只是第一步,赚钱才是企业的核心。

民企为什么赚不到钱?制造业为什么赚不到钱?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税赋高!行业打价格战!除几个龙头老大,下面企业倒下一片。2018年汽车行业总销量增速是负的,二三线的车企倒下一片。大小家电行业也不景气,其他行业都不过多讲了,很多行业都是没利润。

对民营企业来讲,各种税费、办公租金、厂房租金贵、物流费用、用工成本都在飙升,但市场竞争又极其残酷激烈,所以,都是在红海里面搏杀。

所以,解决完融资难融资贵后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减税降费!而这次降税也是直指企业痛点!

由于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大产业分类的增值税税率,降税前制造业税率为16%,服务业是6%。所以这种按照产业分类的税率设置,很容易造成民营企业家误认为政府在扶持服务业、打压制造业,毕竟中间有10个点的差额。而这次高达3个点的直接减税,着实能给企业家带来不少的信心和动力!

减税之后的政府财政压力

当然,政府大规模减税也有会带来一些压力。2018年,政府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而2019年要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这必定会给各级的财政带来很大压力。所以政府报告中也要求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政府“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

为了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今年也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亿元,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也为更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创造条件。

换句话说,地方政府一边要减税、减少收入,那么如果不给予资金上的开源方式,就很容易又回到土地财政上,就是推高地价加大卖地力度,这是当局不能忍受的。好不容易房价在控制之内,不可能半途而废。所以一方面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一边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减轻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

话说回来,这次减税背后的压力,主要还是在地产和隐性债务上。当局也提到,经济有下行压力,这时候再叠加减税因素,明年财政收入的锐减会让目标赤字率的上调压力更大。而土地高库存和房企要还债导致资金链紧张的现状,也会让过去依赖卖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很难在2019年有可观的财政收入。

换句话说,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会成今年减税及宽财政最大的掣肘。而最作为大家最关心的房价,或在这次全民红利下,有大量刚需且房价相对温和的一二线城市仍有上涨空间,而中小城市的楼市风险将在今年暴露出来。

总之,这次减税政策的推出,叠加央行通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引导企业融资利率下行。企业盈利所带来的实体经济复苏将在三季度明显回暖。不管怎么说,两万亿的政策红利即将兑现,实体经济将攫取这次伟大的政策红利。2019年三季度经济也将触底反弹,你,准备好了么?(来源:FT中文网、米筐投资 作者:徐瑾、拾叶)



                        

华为反击是场“苦战” 诉讼或成美司法“试金石”                 
【研究员】:wh
华为目前全方位的攻势,似乎有多种不同的目标。一方面,借着提诉直接与美国政府对抗,企图阻止美国政府继续在美国内外围剿华为。但该诉讼本身与它的第二个目标——想要从两宗刑事案件中脱罪的法律依据并不相同。“政治迫害”和华为面对的23条指控表面上没有直接关联。华为把自己塑造成受到政治迫害,又要完成第三个目标,就是施展公关魅力,为华为的公众形象洗白。从公关的角度而言,在短时间内如此高度密集的信息量和曝光率,未必是件好事,而且这三个目标不见得相辅相成。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10%2F1552228998400821.jpg

【博览财经特稿】在加拿大司法部宣布正式启动引渡孟晚舟到美国的法律程序后,孟晚舟日前在温哥华法院提出对加拿大政府的诉讼。几天后,根据美国媒体报道,华为准备在美国提出对美国政府的诉讼。

华为7日上午10点在深圳总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对美国政府提起诉讼。在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华为起诉美国政府一事,发言人陆慷表态“企业通过合法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是完全正当的,也完全可以理解。”

3月8日上午10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谈及华为事件,王毅表示,此事是蓄意的政治打压,中方支持相关企业和个人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一边说,王毅一边举起了拳头。

一段时间来,美国政府在国际上四处渲染所谓“华为威胁”,甚至强迫其他国家“站队”。但围堵华为的“联盟”,正日益显现裂痕。现在,华为反击了。

华为起诉美国政府“违宪”

华为起诉美国政府,针对的是美国“2019年度国防授权法”(NDAA)第889条。该条款规定,禁止美国政府机关及其承包商向华为等中国公司购买设备或服务。

在去年8月、该法案由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字生效时,华为就曾在给路透社的一份声明中称:“华为支持美国政府改善其安全措施,但这种在国防授权法案上随意的增加是无效的、误导的、违反宪法的。”

可见华为的这次起诉来得并不突然,8个月前那一纸声明,似乎已为今天的诉讼埋下伏笔。

而《纽约时报》3月5日时曾援引两名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称,华为正准备起诉美国政府。两天后,华为拿起法律武器,诉讼依据也与之前报道中的预测相符。

“(NDAA第889条)是对美国立法程序的滥用,剥夺了华为走正当法律程序的权利,有悖于三权分立原则,背离了美国的法律宗旨,违背了宪法制定者的初衷。”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说。

基于此,华为希望法院判定NDAA中针对华为的限制措施违反宪法,同时颁发永久性禁令,禁止实施该限制措施。华为指出,美国政府一直竭力诋毁华为、影响公众舆论,却从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其安全指控。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攻击华为的服务器,窃取邮件和源代码。

在新闻发布会上,华为多次强调,自己“竭尽所能”、“没有机会辩护”、“别无选择”、“只能在法庭上挑战这一法律”。“采取法律行动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郭平说,“我们希望,法院能做出对华为以及美国人民都有益的正确决定。”

告赢美国政府有先例

华为并不是起诉美国政府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虽然起诉美国政府并取得胜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查阅资料看到,近年来以下这些中美企业就曾以法律为武器,成功捍卫了自身合法权益。

涉事公司:罗尔斯公司(中国三一集团)

起诉对象:奥巴马和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

时间:2012年10月1日至2014年7月15日

结果:胜诉、全面和解

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经典案例:中国公司首次发起类似起诉并获得胜利。2012年3月,中国三一集团在美国的关联公司罗尔斯公司收购了位于美国俄勒冈州的4座风力发电厂项目,但在同年9月被奥巴马政府和隶属于美国财政部的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

在向美国政府索赔无果之后,罗尔斯公司于当年10月1日将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告上法庭。经过近两年的审理,法院最终判定罗尔斯公司胜诉,美国政府随后与罗尔斯公司及其律师团队展开协商,并最终达成和解。

虽然该判决下达时,交易受阻的最终结果已无法改变,但此案无疑为中国企业海外维权提供了先例。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前助理部长克莱·洛厄里曾以此案为例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的审查程序不够透明,此案将促使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和外国投资者就政府在国家安全方面的疑虑进行更公开、更深入的讨论。

涉事公司:微软公司   

起诉对象:美国司法部及司法部长

时间:2016年4月14日至7月14日

结果:胜诉

2016年4月,微软公司起诉美国政府,要求修改对政府调取用户信息行为保密的法律规定,因为在此前一年多时间里,美国一些地方法院要求微软公司提供其用户邮件等数据,微软也答应了要求,但法院下达过多的“封口令”,让微软对此事保密,引起了微软的不满。

微软的诉求是,美国司法部在使用“封口令”时应有所节制,如果司法部不作为,美国国会应对《电子通信隐私法》进行修改,以实行合理的规定。

法院判决微软胜诉,称如果数据不是储存在美国,微软不被强制要求提供该用户邮件数据。

涉事公司:“推特”公司

起诉对象:美国国土安全部

时间:2017年4月6日至7日

结果:政府撤回命令,“推特”撤诉

2017年3月,美国国土安全部下辖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对“推特”公司下发了的行政召见令,要求“推特”公司提供一个账号的用户信息,因为该账号曾发布批评政府移民政策和国土安全部的内容。

4月6日,“推特”公司对美国国土安全部及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起诉讼,要求法院阻止这一“非法滥用专用调查工具”的行为。

不过1天后,“推特”公司便撤回了诉讼,该公司的律师称,政府已撤回此前的要求,命令“不再有任何效力或作用”。

在这些案例中,涉事公司均据理力争,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即使“推特”很快撤诉,但也达到了既有目的。

外媒:华为诉美国政府“将是一场苦战”

不过,针对华为此次起诉美国政府事件,包括《纽约时报》和BBC等在内的外国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拿出另一件案子作类比:俄罗斯网络安全公司卡巴斯基起诉美国政府案。

2017年9月,美国国土安全部以担心俄罗斯政府实施干预为由颁布禁令,要求联邦机构从电脑上移除卡巴斯基软件产品。随后,美国国会将禁令写入预算法案。12月,卡巴斯基实验室对美国政府提起诉讼,称美国国土安全部在颁布上述禁令前并未切实给予该公司辩护的机会,剥夺了该公司的正当程序权利。

卡巴斯基的诉讼最终被驳回,美国法院认为禁止使用卡巴斯基产品是一项“预防性而非惩罚性”的措施。

芝加哥约翰·马歇尔法学院教授史蒂文·施温对路透社记者称,美国得州法院在审理华为诉讼时不会受卡巴斯基一案裁决的约束,但可能采用其推理,因为两案有相似之处。

但路透社引述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的观点称,这两起诉讼在证据和范围上都不同,华为的诉讼有“充分的理据”。

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宪法教授乔纳森·特利接受BBC采访时也认为,“华为的指控有合理的法理依据,不是一个激进的指控。”  

特利曾在2003年以“褫夺公权”为辩护理由赢下一场备受关注的官司,成功推翻了美国国会关于子女探视权的摩根法案。

而有分析指出,美国此次针对华为的做法是未经过审讯、就对某个特定机构施行惩罚,同样涉嫌“褫夺公权”,违反美国宪法。

特利表示,“华为在法案中被单挑出来,可指控这项法案构成立法惩罚,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这场诉讼将是一场苦战。”路透社总结说。

中国学者:这起诉讼或成美国司法的一块“试金石”

从三一集团诉美国政府案历时近两年才最终宣判来看,华为宣布的“反击”无疑也将是一场硬仗。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华为起诉美国政府是一次很好的维权”。“无论是三一重工还是华为,都是全球性企业。这些企业具备很强的法制观念、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在认为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包括美国,它们都会诉诸法律,通过法律手段赢得世界的尊重和公平对待。”

张燕生表示,这起诉讼意味着中国企业已经能够成熟得运用市场手段、法制手段、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手段来为自己维权。

而对于美国来说,这起诉讼也将成为一块检验其司法公正性的“试金石”:“全世界都在看着,一旦判决不公正,就可能会让其他国家对美国所谓‘司法公正’失去信心。”“美国愿意付出这个永远无法抹杀的记录和代价吗?”张燕生说。

孟晚舟和华为“亮剑”背后的思维

历来低调的华为今年开始对外展开攻势,年初以来创始人任正非接受数家外国媒体采访,否认华为替中国政府从事间谍活动,并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会做出任何伤害他国的行为。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讯大会期间,华为轮值主席郭平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打压华为的主要动机有二:一是怕华为占领市场后,美国自己无法通过华为系统进行监控和情报搜集,二是怕美国在5G领域落后。

但起诉加拿大政府和美国政府标志着一种更具有攻击性的姿态,孟晚舟和华为的“攻势”战略对于他们的案情是否有益?这有点悬,不同的法律专家有不同的看法。

在加拿大司法部宣布正式启动孟晚舟引渡法律程序后,孟的律师大卫•马丁发表声明:“即使面对美国带有政治性质的指控,并且美国总统多次声明,如果他认为这将有助于美国与中国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他将干预孟女士的案件,我们很失望(加拿大)司法部长仍然决定授权进行引渡程序。另外令我们关切的是,被指控为美国境内犯罪的行为在加拿大并不构成犯罪,如果在这样情况下,司法部仍然决定授权进行引渡法律程序,这公然冒犯了双重犯罪的基本引渡原则,我们的委托人认为,她从未有任何不法行为,美国的起诉和引渡是对法律程序的滥用。”

基于孟晚舟律师的声明,可以想见在抗辩引渡程序时,她的法律代表在法庭的两个论点将是:引渡的政治动机,以及缺乏在美加都构成犯罪的行为。

加拿大《引渡法》里的一大例外,就是排除由于政治考量而申请的引渡。尽管特朗普的贸易谈判团队和司法部门一再强调司法程序与贸易谈判无关,但一般早已预料,孟晚舟的律师将会针对特朗普的“失言”大做文章。

另外一个攻击的要点是,美加引渡条约中规定的引渡必要前提条件之一是,所指控的行为如果在加拿大发生的话,必须也构成违法。美国政府在纽约布鲁克林对华为、关联公司华为美国和天通、以及孟晚舟提出13项刑事指控,包括违反伊朗制裁、金融欺诈和共谋犯罪。

孟晚舟律师声明所提到的“缺乏双重犯罪”应该指的是,加拿大对伊朗的禁令与美国的伊朗禁令并不完全重叠,因此会主张,所谓的违反美国伊朗禁令的指控,在加拿大并不构成犯罪。但我认为,根据孟晚舟温哥华保释听证会上所引用的检方文件,美国检方应该会主张引渡的基础是银行欺诈罪。美国联邦法18章第1344条《银行欺诈法》规定,任何“诈骗金融机构”的企图,或通过虚假或欺诈性的借口、陈述或承诺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都将受到刑事处分。加拿大《刑事法》第380章也有类似关于银行欺诈的刑事责任条款。

而孟晚舟对加拿大政府在拘捕过程中的行为提起诉讼,关键词是“法律程序”。美国和加拿大的司法体系,由于顾及执法程序的不公平可能造成实施正义的障碍,对于被告和被拘捕方的权利,还有取证的过程,都有明确的规定。从战略上来说,渥太华大学法律教授克雷格•福斯在接受《彭博新闻》采访时表示,孟的做法“可能是为了提高加拿大政府的利害攸关度,可以称之为‘法律战’的一种形式。”

加拿大联邦隐私专员办公室在名为《机场和边境的隐私》的公开文件中指出,在边境管制处,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的官员有广泛的权力阻止和搜查人们,检查他们的行李和其他财产,包括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这些活动是在加拿大海关法的授权下进行的,不需要搜查令。

这个文件也指出,加拿大法院普遍认为,人们降低了对边境点隐私的期望,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隐私权和其他特许权继续适用,受到国家主权、移民控制、税收和公共安全等国家要务的限制。然而孟晚舟在过境温哥华机场时,并没有入境的打算,加拿大政府是否有正当的“国家主权、移民控制、税收和公共安全”考虑而对她实行搜查?这应该会成为法庭上辩论的因素之一。

不论如何,孟晚舟团队一方面可能要在引渡听证过程中采取拖延战术,另一方面也会为长期抗战布局。温哥华的刑事律师凯拉•李在接受《温哥华星报》采访时说,虽然孟晚舟起诉加拿大政府的诉讼本身有前例支持,但即使孟晚舟胜诉,最多也只能拿到几千美元的补偿。所以这起诉讼的可能动机不是经济赔偿,而是借宪法维权,对加拿大的引渡程序产生影响,包括加拿大司法部长是否最终批准引渡请求。即使孟最终被遣送到美国,面对美国法庭的陪审团,如果能显示她在加拿大的权利遭到侵犯的裁决,对她的案件可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华为的法律和公关战略

华为对美国政府的起诉可以扭转两个刑事案的走向,或是遏制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打压吗?

美国司法部起诉华为有两块:一方面在纽约布鲁克林指控华为和孟晚舟违反伊朗制裁而进行金融欺诈行为;另一方面在华盛顿西区法院提出10项指控,认为华为从T-Mobile窃取商业机密。

从理论来说,华为起诉美国政府《国防授权法》违宪,影射“政治迫害”,并不能直接为23项控诉脱罪。针对这些指控,政治因素不是很好的辩护理由,因为政治迫害与被告的核心并不直接相关。事实上,如果每个被告都用政治迫害作为挡箭牌,我们的街上会多出很多杀人犯、逃犯。

针对刑事控诉案,华为反击的动机应该是作为整体形象布局的一部分,对美国政府片面的“华为威胁论”发起正面出击。这在庭审阶段,可能对陪审团的成见进行预防性改造,对案件的辩护起到间接作用。但针对美国政府对它的围堵,华为的策略是否能改变美国政府的行为?这可能非常困难。

首先,华为的案例似乎踏着俄罗斯网络安全公司卡巴斯基实验室的轨迹:美国认为卡巴斯基的软件可能是俄国收集情报的工具,卡巴斯基否认这些指控,然而美国国土安全部于2017年9月指示联邦机构在政府系统中剔除卡巴斯基的产品,随后美国国会也立法禁用。

卡巴斯基对美国政府提出两个诉讼,主张禁令违宪侵权,但初级法庭驳回这些诉讼,裁定国会法案乃是出于保护政府计算机网络免受俄罗斯入侵的正当考虑,随后上诉法院维持了这项裁决,认可禁止卡巴斯基是一种“预防性的,而不是惩罚性的”措施。

姑且不论华为在德州对美国政府起诉的胜算可能性,如果观察目前在美国国会关于中国各种问题听证会的高频率出现,不认为单凭在法庭上对美国政府“亮剑”会改变美国政府的想法或作为。

在强势出击的同时,华为也采取大面积的公关“魅力攻势”,包括近日在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政治家》、《今日美国》和《洛杉矶时报》买下一整版广告为自己辩护,敦促读者“不要相信你听到的每一件事”,并且邀请美国媒体到深圳实地考察:“我们的门总是开着的。我们希望美国公众更好地了解我们”,同时指出美国政府“对我们产生了一些误解”。

目前这场“魅力攻势”的实际效果尚不明朗,但有些人表示心里发毛。比方说,据报道华为通过公关公司向《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乔希•罗金等海外记者提供访问中国总部的机票和食宿费用,引发社交媒体的风暴。在美国新闻界,接受报道对象差旅费的赞助通常是个禁忌,因为可能造成利害冲突,有违新闻伦理。罗金在推特上公布华为的邀请函,并写道:“华为邀请我到中国来是为了一次费用全免的旅行吗?那让人很难拒绝。任何拿华为钱的美国记者都应该感到羞愧和受到唾弃。”

罗金的言下之意是华为试图“买通”美国记者的良心。随后,华为对其他媒体的邀约改为自费。

扩大“政治迫害”的叙事

整体而言,孟晚舟和华为分别高调起诉加拿大和美国政府的最大的功能是扩大他们受到“政治迫害”的叙事。引渡听证里,政治动机是法官依照加拿大《引渡法》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但严格说,华为在美国面临的两个刑事案件指控的核心问题分别是伊朗禁运和金融欺诈,以及盗取商业机密,“政治迫害”并不是脱罪的利器。

由此看,全方位的“政治迫害”叙事,特别是紧密呼应中国政府的抗议,如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指责孟晚舟案是“明显的政治干涉”,有可能在三方面形成“逆火效应”:

首先,这些高调的动作所凸显的形象是华为和孟晚舟家大业大,有本事砸钱。在《温哥华星报》分析孟晚舟起诉动机的文章中,“亿万富豪”,“有钱”等字眼不断闪烁:“孟晚舟是亿万富翁。她不需要这些经济赔偿。”受访的凯拉•李律师甚至认为,孟的财富可以说是她提起民事诉讼的唯一原因:“她不必做出其他面临引渡的人必须做出的决定,因为她能负担得起这样昂贵的战略决定。像孟这样富有的人有权聘请最优秀的律师,为自己的辩护提供一切可能的法律论据,并且最大化地从加拿大司法系统,甚至美国司法系统,找到对她有利的角度。”

孟晚舟对加拿大政府的起诉,是基于加拿大和美国司法系统所支持的自我辩护权利,因此无可厚非。但如果孟晚舟真的被引渡到美国,陪审团是否会对这样一位富豪产生同理心,甚至同情心,这很难说。

其次,华为目前全方位的攻势,似乎有多种不同的目标。一方面,借着提诉直接与美国政府对抗,企图阻止美国政府继续在美国内外围剿华为。但该诉讼本身与它的第二个目标——想要从两宗刑事案件中脱罪的法律依据并不相同。“政治迫害”和华为面对的23条指控表面上没有直接关联。华为把自己塑造成受到政治迫害,又要完成第三个目标,就是施展公关魅力,为华为的公众形象洗白。从公关的角度而言,在短时间内如此高度密集的信息量和曝光率,未必是件好事,而且这三个目标不见得相辅相成。

第三,除了肥了公关公司的荷包、诉讼本身大张旗鼓、配合大声的政治叫嚣外,还有另一个“逆火效应”的可能性,就是引发人们的更多对比,对比孟晚舟面对的司法程序和待遇,和目前在中国受到“涉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指控的两个加拿大人,以及因涉嫌参与贩毒而被改判死刑的加拿大人,面对的司法程序和待遇。

加拿大前驻华大使马大维3月3日发推文问:“让我们来问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康明凯和斯帕沃是否可以自由地对逮捕他们的中国人提起类似的诉讼?”

从公关的角度而言,观察美国和加拿大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评论,目前华为的攻势并没有瓦解,却反而加强了,华为和中国国家利益紧密捆绑、密不可分的刻板印象。至于广大的美国群众和加拿大的法官,是不是会在这样的“交锋”中形成对孟晚舟和华为有利的决定,目前还言之过早。引渡听证并不是典型的法庭受审,也就是说,法官不需要决定孟是否犯罪,只需决定美方提出的举证和论述是否满足了引渡的条件。

根据美国各大媒体网站的读者留言,及推特的一些反应来做非正式的观察,大多数人对于孟晚舟和华为支持与否,已经有了既定的“成见”,也就是说,目前华为和孟晚舟的“攻势”还没有办法扭转他们的既定印象,甚至对持有负面印象的人来说,更尖锐化了他们心中的“成见”。因此,华为和孟晚舟的辩护和公关团队,必须调整拿捏未来的“亮剑”战略,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取得更好的调配和平衡。

《彭博新闻》专栏评论家提姆•库尔潘发文如此总结,“华为需要自问:即使孟晚舟打赢了起诉加拿大政府的官司,它能得到什么?寻求正义是每个人的权利,然而华为却冒着成为好战分子的风险,而不是它所描绘的冷静和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中国国内没有这样的(司法)选项的情况下,对加拿大的法治提出上诉,这在对华为新的魅力攻势持着谨慎态度的人看来,是一大反讽。”(来源:参考消息、FT中文网 作者:唐立辛、刘裘蒂)



                                 
                                           形势分析
                 



“举世瞩目成就”豪言绝非虚妄 系列数据揭示中国省域经济沧海桑田                 
【研究员】:wh
在时代的大趋势中,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因素。改革开放前,中国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资源的配置自然会向重工业城市、核心大城市倾斜,但1978年的改革开放打破这个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鼓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就导致了资源的自主流动,而这种流动必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于是,经济基础好的沿海省份迅速崛起,老工业区域、内地资源型城市逐渐衰落,它们多年积累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最终都流向了沿海。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04%2F1551687806255615.jpg

【博览财经特稿】2018年各省GDP数据已出完,广东以9.73万亿蝉联冠军,江苏以9.25万亿位居榜眼。透过这两项数据,看到的是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增长极的瞩目成就。

再看另一组数据。1978年以来,中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3679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90.03万亿元,增长243倍,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8%提高到15.9%,年均GDP增幅9.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这样的数据无疑是激动人心,它说明那句“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豪言绝非虚妄。但GDP数据是对过往历史的抽象概括,如果深入地分析,仔细地思考,会发现在这一系列数据背后,隐藏着中国省域经济的沧海桑田。

苍茫大地,谁的沉浮?

从2018年的GDP数据看,山东和浙江分别位列第三名和第四名,但GDP总量已经与广东、江苏拉开了距离。排名最末的几个省份,像宁夏、青海、西藏这些,GDP总量都不足万亿,与榜首的广东、江苏有天壤之别。

增速上看,西藏、贵州、江西等18个省份GDP增速超过6.6%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西藏因为基数较小,2018年以10%的成绩在增速排行榜上拿了个冠军,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两位数增速的省份。

但令人意外的是,天津增速只有3.6%,在增速排行榜上拿了个倒数第一。

从上述数据看到,当下中国经济的重心是珠三角和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远超其他省份。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经济增速较快,但西北地区经济水平全国垫底。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经济状况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像天津这种京津冀地区的核心直辖市,其经济状况也不过如此。晚清民国时期,天津曾一度是中国的经济大都市,其繁华程度一点不逊于上海。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04%2F1551687465243798.jpg

(注:黑龙江的GDP数据还未出炉,按2018年GDP预计同比增速5%估算)

下图是1976年-2018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GDP排名的相对位置变化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04%2F1551687491187420.jpg

由图中可见:

(1)广东的排名一直在上升。1978年广东GDP全国第五而已,但在随后的10年中不断攀升,终于登上了第一位置。之后,广东连续30年蝉联GDP冠军。1978年,广东省的GDP只有185.85亿元,而2018年广东省的GDP达到9.73万亿,年复合增速达到17%,这样的成绩堪称全球翘楚。

(2)江苏在改革开放前就基本保持全国前三的好成绩,进入新时代之后,江苏也从未跌出过前三。

(3)山东在改革开放前期势头迅猛,一度冲上冠军宝座,但随即被广东取而代之。之后,山东与江苏在榜眼位置上反复纠缠多年,但大多数时候居于下风。近年来江苏稳居第二,而山东几乎没有继续挑战的机会了。

(4)浙江的冲劲很足。1978年浙江排名第14,但在1993年之后的27年中,它稳稳地盘踞在第4名的位置,无人可以撼动。不仅如此,浙江还不断地对第3名的位置发起进攻,让山东如坐针毡。

(5)像浙江这样大逆袭的还有福建。1978年福建排名第25,几乎倒数,但之后一路高歌猛进,现在已经排名第10。

从以上五点现象大致可以看出一些东西:

(1)经济底子很重要。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前,广东、江苏、山东在全国的排名都不差,改革开放之后,它们能够位列三甲,并不算侥幸。

(2)改革开放对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刺激最大,浙江、福建的逆袭就是明证。而与广东、江苏、山东不同的是,浙江、福建在改革开放初期其实没有得到能与三甲相匹敌的政策支持,两地也没有大量的央企国企拉动。事实上,浙江、福建一直以民营经济的强劲闻名中国,而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有不少央企国企项目作为政府的主推项目存在着,三地民营经济的崛起是市场无形之手后续调节的结果。

有逆袭上位的,就有排名下滑的,这些排名下滑的省份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也很多。

(1)排名下滑最厉害的是上海。1978年上海排名第1位,2018年则下滑到第11位。

(2)东北三省集体大滑坡。四十年前,辽宁排名全国第2位,黑龙江排名第6位,吉林排名第16位;四十年后的今天,排名滑到了14、23、24位。

中国自清末已降,上海这座城市的GDP排名大趋势一定是飞速上升的。到了民国时代,上海已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没有之一。新中国建立以后,上海依然是国际大都市,但到了今天,我们只能说,上海依然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排名下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资源投入几乎都是集中在几个特殊的地方而已,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已经遍地开花,作为曾经的中国GDP一哥城市,它的排名下滑从另一个侧面正说明改革开放的成功。

另外,客观说,上海虽然一直是直辖市,但其土地面积、人口规模,还不能与广东、江苏、山东这些省相比。如果论及其他经济指标,上海依然是中国的膏腴之地。

最让人唏嘘的是东北三省。东北的原因网上分析已经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广东VS江苏,双星闪耀

改革开放后,广东和江苏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两颗闪耀的星星。“粤苏争霸”主要来源于2008年。那一年广东领先江苏0.58万亿,其后7年间差距逐渐缩小,2015年只有0.26万亿。当时看上去江苏反超广东指日可待,而2016年是一个重要节点,从这一年开始,粤苏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04%2F1551687525617189.jpg

改革开放启动后,广东和江苏都相对来说远离政治中心,都占据沿海临江的地利优势,水运发达,民间活力也很足。

广东自从1989年登上GDP产量冠军宝座后,连续30年位居经济总量首位,至今经济一哥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在20世纪90时代,山东和江苏为了争取经济二哥的位置,展开了激烈的互逐。到了2009年,江苏站稳了全国经济总量第二的位置,从此甩开了山东,且和山东的差距越来越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04%2F1551687548523462.jpg

不过,抛开总量看区域发展,江苏比广东要相对平衡一些。广东省有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它们的GDP都已经突破两万亿规模,一个市顶内地一个省的GDP总量并非玩笑。广深两市GDP占了广东省GDP的49%。

江苏虽然有苏南苏北的经济差异问题,但省内的城市经济之间相对平衡。排名第一的苏州虽未跻身一线城市,但也实现1.86万亿的经济总量。即使省内排名最后的宿迁、淮安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GDP总量也都超过了2500亿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04%2F1551687573387789.jpg

反观广东,尽管手握广州、深圳双张王牌加佛山、东莞、惠州、中山四个二,但粤西、粤北、粤东地区都有不少城市GDP水平较低。比如揭阳、清远等城市GDP总量低于2500亿元,汕尾、云浮的GDP甚至低于1000亿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04%2F1551687593329219.jpg

广东的富,富在珠三角经济圈,出了这个圈子,广东其他地区的经济很一般,甚至还有不少贫困区域。广东的区域经济情况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它有很富裕的城市,不逊于发达国家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但它也有很贫困的区域,在那些地方,人们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仿佛几十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2018年对中国而言是标志性的一年,这不单因它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更因这一年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8年,中国经济转型已成共识,大环境如此,排头兵更是如此。

新世纪以来,广东率先实行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势头虽然在2011年前后有所疲软,但经济转型的成效很快就显现出来,之后很快再次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而江苏虽然目前还处在经济转型阶段,但苏北模式已经初见成效,苏南经济的结构转型也取得了很大成果。

近两年来,广东的发展势头明显更好,短时间内江苏要超越广东不太现实。未来江苏能否超越广东,主要还是看它能否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抓住下一次发展的大风口,实现经济的腾飞。而广东能否保住“经济霸主”之位,则要看广东能否继续保持珠三角的持续发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兼顾粤西、粤东、粤北的布局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距离。

停滞的山东

从2009年起,山东就彻底输掉老二的位置。尽管老三的位置看起来也不差,但无可否认的是,山东与广东、江苏的差距越来越大。

2014年,山东与广东的经济总量比是1:1.14,到了2018年,这个数据变成1:1.27;与江苏的经济总量比则从2014年的1:1.09扩大到2018年的1:1.21。

而另一方面,山东与排名第4的浙江经济总量比已经由2014年的1:0.68缩小到2018年的1:0.73;与排名第5的河南经济总量比从2014年的1:0.59缩小到2018年的1:0.63。

它与广东、江苏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它与身后追兵的差距却越来越小。山东是经济强省,也是人口大省,有近1亿人口,2018年人均GDP约有1154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6455元,在全国排名第八。山东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正符合世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先提出“中等收入”(Middle IncomeTrap)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普罗大众都不陌生,这个说法一般指的是国家之间,但其实对国内各省也是适用的。山东工业经济目前已到瓶颈,重资源产业的红利即将耗尽,但新的经济转型升级又没有跟上,处境比较尴尬。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04%2F1551687626470844.jpg

山东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目前的资源型、重资源型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山东的“心头之痛”。

细看产业结构,山东省主营业务收入排前列的是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40%以上,而广东、江苏两省第一大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山东省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

从能耗水平看,山东省能耗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居全国前列,能源消耗占全国的9%,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全国第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57吨标准煤,高于广东、江苏等省。从发展质效看,山东省2017年单位生产总值财政贡献率只有8.39%,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低1.12、2.82和4.20个百分点。

2018年山东实现9.65万亿的GDP总量,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950.5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3641.7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为37877.4亿元,增长8.3%。可见这种产业结构虽然有一点点松动的迹象,但仍然并不足以扭转当前的困局。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影响人口的流入流出。看2017年全国各地区人口流入数据,山东为第一人口流出省份,当年人口流出41.97万人。流出的这41.97万中,虽然没有详实数据来证明,但搜集各个渠道的信息,可以判断,这部分流出的人口以年轻人为主,并且平均素质不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04%2F1551687653994328.jpg

山东为历年来的高考大省,2018年的高考报名人数高达68万,每年为全国各地的高校输送很多人才。就有身边认识的山东人而言,不少人在毕业后会选择北上到北京,或南下到上海,甚至更南的广州深圳,很少会回自己家乡发展,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除上述这些原因外,山东经济的停滞可能与当地浓烈的官本位文化有关。这方面,山东应该向广东、江苏学习,尽管广东、江苏也存在不小的官本位问题,但它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是中国最市场化的土地,官本位最终还是要为市场经济的大方向让道。这点在广东、江苏两省,从官场到民间已成基本共识,但遗憾的是,山东还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将延续

中国自秦汉以下,经济的重心一直都在南移。自晋末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原本经济落后的江南地区才慢慢成为了经济繁荣的鱼米之乡,而当时的岭南还是蛮荒之地。在当时,大约没有人能想到,未来有一天,曾经的瘴疠之地会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区域。

我们感慨世事沧海桑田,但沧海桑田的背后自有其社会规律在。当农耕经济为社会主流的时候,北方的平原无疑是有极大优势的;当工业文明兴起的时代,第一波受益区域通常都是资源型城市;当世界贸易往来主导经济大趋势的时代,低廉的海运成本必然让沿海城市崛起。这就是时代的大趋势。

但在时代的大趋势中,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因素。改革开放前,中国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资源的配置自然会向重工业城市、核心大城市倾斜,但1978年的改革开放打破这个局面。

改革开放后,中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鼓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就导致了资源的自主流动,而这种流动必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于是,经济基础好的沿海省份迅速崛起,老工业区域、内地资源型城市逐渐衰落,它们多年积累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最终都流向了沿海。

而沿海区域各省之间,比拼的不只是区位优势,更多时候它们比拼的是制度优势。能够以改革者的胸怀去面对世界,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的省份,即便经济基础不那么好,也能逆流而上,而那些继续沉浸在计划经济社会氛围里的省份,即便它们经济基础不弱,也未能长久地保持相对优势。这个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尽管这个趋势让中国各省的经济看起来相当不平衡,但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而中国唯有坚持继续改革开放,才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来源:格隆汇APP 作者:夏满)



                                 
                                           人物广角
                 



烟草大王到中国橙王 褚时健和他背后的女人                 
【研究员】:wh
尽管屡屡遭遇挫折,可她仍坚持陪在丈夫身边,出谋划策,跟他同甘共苦,用最大的耐心给予包容、体谅。那时在果园,经常能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75岁的褚时健和70岁的她,坐在门前,握着彼此的手,偶尔闲聊两句,偶尔又憧憬着橙子挂满枝头……生活苦不堪言,可因为有她的陪伴,褚时健说:那是一段很美的时光。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10%2F1552229130360137.jpg

【博览财经特稿】褚时健是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褚橙创始人。先后经历两次成功创业,被誉为中国烟草大王、中国橙王。

1928年1月23日,褚时健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曾参加云南武装边纵游击队,还担任过征粮组组长。

1958年-1978年,褚时健被打成右派,下放红光农场改造,后任新平县畜牧场、堵岭农场副场长,曼蚌糖厂、戛洒糖厂厂长。

1979年,褚时健在年近半百的岁数,接手了濒临破产的玉溪卷烟厂,他通过技术改造和精细管理,将红塔山打造成与三五、万宝路等洋烟并驾齐驱的一流品牌。用了十七年,将玉溪卷烟厂带到全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烟厂的位置,创造了300亿的利税。1994年,褚时健当选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1999年1月9日,褚时健因经济问题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1年5月15日,因糖尿病严重获批保外就医,回家居住养病。

2002年,保外就医后,与妻子在玉溪市新平县哀牢山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开始第二次创业。

2004年,获假释,后减刑为有期徒刑17年。2008年,减刑至有期徒刑12年。2011年,褚时健刑满释放。

2012年11月,褚时健种植的“褚橙”通过电商开始售卖,褚时健成为“中国橙王”。

90岁的人生反思: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在褚时健的文章《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一文中,他曾表示:“我一直和儿孙们强调,一个人工作、过日子都要认认真真,对产品要认真,对周围的人也要认认真真。这些年我们的果子卖得好,除了我们的产品过硬,周围人的支持也有很大关系。”

“我一直对和我打。交道的合作伙伴很好,对朋友也好,都是基于一个心理:怕亏待人家。这个习惯我一直都有。

回头看看,我这一路走来,没有白费精神。我办事认真,确定了目标就追求到底。在每一个工作的地方我都有人生的记号,我也没在工作上闹出什么大事故。想到这些,我也就甘心了。我活着为了什么?只想赢,不想输。

很多人评价说:褚老种橙子是“触底反弹”,跌得越低,反弹力就越大。多年以来,无论是大企业,亦或是小企业,不管在那个行当,被命运无数次挑衅的褚时健似乎对工作、对事业有着天然的使命感和韧劲。

用褚时健自己的话来说:“人在任何时候精神都不能垮,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有所作为,这是对自己负责任。人不光要承受苦难,还要有战胜苦难的能力。”

褚时健背后的女人

在国内商界,大落大起的褚时健无疑是一个传奇,一个典范,也曾给许多创业者、企业家带来了诸多的启示和镜鉴。

地产大佬王石说: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他的粉丝,他不仅是云南人的骄傲,更是我们这些企业家的骄傲。

联想董事长柳传志说:我见他时,他表情之中、话语之间,坦坦荡荡,只研究做好下面的事,过好后面的日子。对于这样的人,我心中怎能不深深敬佩。

在褚时健的起伏人生中,始终藏着一个女人的身影。王石、王健林等商界大佬,在她面前都自愧不如,甘当学生。

她只读过三年的书,却影响了褚时健一辈子。而在褚时健跌落谷底,锒铛入狱之时,一向贤惠、低调的她,也露出了绝不一般的真面目,她就是亚洲烟王的妻子马静芬。

1932年,她出生在中国云南,父亲是银行经理,家境富裕,因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被叫作“二小姐”,每天她也确实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小姐生活,而且她还不爱学习,只读了三年书。

解放后家道中落,曾无忧无虑的她,不得不为生计进工厂,做军鞋。

书到用时方恨少,进入社会,她才深深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文化基础弱,大家都笑话她是社会大学的学生。后来,她当上了乡村老师,因不认识很多字,只能边教边学。从此,她总是随身携带着书和笔记本,有空就拿出来学习。遇上不知道的字见人就问,她说:我永远记得我只读了三年书,所以我每时每刻都在学习。

1954年,小学教育改革,褚时建当时担任玉溪地委宣传部,干部科副科长的职位。他与县里的文教科科长闲聊时得知,学校有个叫马静芬的老师,很不遵守纪律,为改进工作作风,他决定请她“喝茶”。

没想到见面后,他瞬间就被眼前的女孩吸引了。她富有主见、独立、聪明,看不惯一些教员巴结上司的嘴脸,耿直的她竟敢直接提出尖锐问题来。

之后随着他们之间工作往来的增多,两人互生情愫,一年后便喜结连理。从此,开始了至今为止长达62年的婚姻。

结婚一年后,女儿褚映群出生,沉浸在幸福中的她怎么都不会料到,未来心爱的女儿会以自杀的方式惨烈地离开这个世界。

年轻时的褚时健

爱情是风花雪月,可婚姻是柴米油盐。她和褚时健,个性爱好完全不同。他出生在农民家庭,她是锦衣玉食的大小姐;他干练粗犷,深沉而宽广;她聪慧敏锐,浪漫而敏感;他生活不修边幅、粗枝大叶,她却喜欢雅致舒适的生活氛围。

三年困难时期,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年轻时生完小孩身体多病,中药、西药吃遍治不好。她身体不好,还要做家务带孩子,可她不怕苦,只是和其他小女人一样,期待着丈夫下班后关心自己。

她说:那时候不像现在,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那个时候的生活很艰苦。而他会的东西很多:打猎、抓鱼,他用手都可以拿到鱼。可褚时健每次下班回家,招呼不打就去钓鱼了,平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他只知道工作,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日子一长,两人开始闹小别扭,后来吵架,最后差点闹到快离婚。他主动向她道了歉,两人约定,今后再不提“离婚”二字。

平静下来后,她才开始明白,一家人生活艰辛,丈夫是想尽力改善生活状况,才会工作辛苦之余还去抓鱼,他不是不关心自己,只是关心得沉默而严肃。“因为我的生活就靠他,他高兴我高兴,他生气我着急,所以整个生活过得不是那么开心,身体就不好了。”

她将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归于对爱人褚时健的“过度”依赖。她说:是过去的我不理解,放不下女人嫁夫随夫的心态。静下来,才让我领悟到,“忍让理解”四字真言。生活的苦与乐,都在于自己。期望别人给你快乐,这是不现实的。丈夫的人生信条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好,而他感化了我。我也同样要把每一件事做好。

1958年,褚时健突然被打成“右派”,下放改造,没有丝毫收入。那个全民互害的年代,天下多少恩爱夫妻为求自保,纷纷离婚划清界限,反目成仇,可她没有。

当时她病倒了,还因丈夫原因,被逼离开学校,为养活家庭,她就整日整夜打毛衣赚钱,结果一根手指都打断了。后来,为能陪在丈夫身边,她又搬到丈夫劳动改造的农场,成了农场饲养员,每天起早贪黑地养猪。

在那段最难熬的岁月里,她对丈夫始终不离不弃,劳苦养家。终于,她等到了褚时健得到平反的那天。之后他先是成为当地糖厂厂长,1979年又成为玉溪卷烟厂厂长,自那以后他便荣誉不断:1990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终身荣誉奖“金球奖”。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在他的带领下,玉溪卷烟厂由一个根本不知名的小企业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国际著名烟草企业集团。在其领导玉溪卷烟厂(后为红塔集团)的18年里,为国家贡献的利税至少有1400亿,其中仅“红塔山”的品牌价值就高达400多亿。

他登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亚洲烟王。而她默默地做他背后的女人,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起居,低调地在家相夫教子。

用不为人知的商业天赋和才华让“褚橙”从无到有

跨进市场经济,身处财富漩涡中心,手握危险的权力,就在褚时健即将退休之时,1995年因被人举报,而被立案调查,随后锒铛入狱。因连带责任,此时64岁的她和女儿褚映红也被一起关进洛阳监狱。

但她从来不觉得有什么,因为她和褚时健都认一个理字。可致命打击的是,1996年,唯一的女儿在牢房里留下一封遗书后,便自杀身亡。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以泪洗面,常常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心中无限悲凉……

1999年1月9日,褚时健被判无期徒刑,被判入狱时,十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上书为他请愿,服刑两年后,刑期减为17年。到了2002年,由于严重的糖尿病,被判无期徒刑的褚时健,获准保外就医,等到出狱时,褚时健74岁,她也已经69岁。

人生已经走了大半,经历过多少跌宕起伏,该选择安稳度过余生了吧?可她偏不,又在晚年陪伴,戴罪之身的褚时健一起创业。

她内心经历过的巨大伤痛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可她出狱后对生活仍保有热情。

每天6点醒来和丈夫聊聊天,再一起下楼吃早餐。家里花园被她收拾得很有生机,节假日时还会组织全家人,到室外去开篝火晚会。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她的身上,就是有着这样的英雄主义。

她希望晚年过得充实些,能够东山再起,不想跟亲人朋友要钱吃饭,便对褚时健说:我们要做一件,不拜托人,不求人的事情。

两个年纪加起来快150岁的老人,就这样,竟然商量起去种橙子,而且是说干就干。

老褚说:“我从小就养成个习惯,总想找点事做,不做事心发慌,无聊的时候,生闷气。这些年,坎坷非常多,我这个人生,总体来说不顺啊,但不管咋个说,不管顺逆,我总有一个老习惯——想把事做好。现在这个历史时期呢,很复杂,很丰富,也给了人锻炼的舞台,这就恰恰符合我这个老习惯了。”

而启动资金哪里来呢?老褚又说:很多朋友,我以前对他们很诚心,他们也觉得我这个人还可以,所以我后来坐牢,到监狱里看我的人非常多。这些人都悄悄留下,三五万、七八万、十来万。监狱把图书馆给我管,我那个书架上这样就码了一百多万块钱,这个体现了一种朋友之间的真诚,所以监狱里管理人也不管,加上我以前的积蓄,我们就有两百多万。

但是要做企业,这些还远远不够啊,她就和老褚四处奔走,东拼西凑,因为他们的为人,曾经的朋友们都很帮忙。就这样,在云南哀牢山,包下2500亩地,开始研究起种橙子。

为啥到这里来种橙子呢?这块地方,下边有个糖厂,老褚曾在那里当过厂长,她也在那里当过糖厂的统计,他们一家在这个地方人熟事熟,就选择了这个熟悉的地方来做。

很多朋友都劝她别折腾了,还是靠朋友的救济安度晚年算了,可两位老人还是勇敢走进荒山,抛去昔日风光,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一锤子砸不出一个结果来,过程困难重重。哀牢山是一座荒山,刚经历过泥石流的洗礼,一片狼藉,连当地村民都说,这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更难的是他们还缺少经验,冰糖橙在云南如雷贯耳,但说得上名字的没几个,

种植户都是靠天吃饭,根本不懂怎么提高口感,更别说如何控制酸甜度。刚开始他们种的橙子口味都不行,常常一车车拉出去扔掉。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又无能为力,种植繁琐,遇到的困难心酸不言而喻。

尽管屡屡遭遇挫折,可她仍坚持陪在丈夫身边,出谋划策,跟他同甘共苦,用最大的耐心给予包容、体谅。那时在果园,经常能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75岁的褚时健和70岁的她,坐在门前,握着彼此的手,偶尔闲聊两句,偶尔又憧憬着橙子挂满枝头……生活苦不堪言,可因为有她的陪伴,褚时健说:那是一段很美的时光。

经过十年不断的研究、摸索,最终这两位老人种出的冰糖橙,果实甘甜皮薄,口感好极了。好橙子是种出来了,可他们又遭遇了新的问题:怎么卖出去?

没想到,就是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她,扛起了这销售的重任,谁能想到,这位老太太竟是个无师自通的天才销售员。

2006年,74岁的她带着橙子来到昆明参加展销会,主办方只给了一小块展位,来往的人根本注意不到,她觉得要用简单的讯息,才能有最好的宣传效果,于是在展位上拉了个大横幅,上面写着“褚时健种的冰糖橙”,不少人果然就围过来看。

而褚时健正保外就医,怕有非议,就连连摆手说:不能这样做,不能这样做,把横幅撤下了。可她觉得没那么严重,趁丈夫不注意,又把横幅悄悄拉了上去,就这样,靠着褚时健的名字,吸引了一大批客人,他们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的橙子,结果越吃越觉得好吃。

她聪明地把“褚时健”,和“橙子”捆绑在一起,此后,“褚橙”之名不胫而走。

接着她又一个人跑去上海卖,有人嫌弃橙子长的不好看,断定肯定也不好吃,她就专门推销给零售商,让他们品尝味道,结果带去的4吨褚橙全部卖光。

之后,她又跑到杭州去卖,担心外观不好看影响销量,她就聪明地把一个冰糖橙切成片,分给大家吃,一下午就卖了两吨。

丈夫一直担心橙子会卖不出去,她总是对他说:你种多少我卖多少。她不顾年迈身体,走南闯北亲自跑了五年渠道。这五年销售之路走得有多坎坷,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她说:我从来就没做过生意,在一个展销会上还收到了假钞。

她用不为人知的商业天赋和才华,让“褚橙”从无到有,而且越来越走红,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直至一“橙”难求、风靡全国。

成功更属于“他和她”

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看他登顶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褚时健曾是亚洲烟王,却跌落谷底,二次创业成为中国橙王,充满了传奇色彩。可鲜为人知的是,这成功不只属于“他”,更属于“他和她”,因为那个过程实在太难。

当年就在褚橙果园进入正轨不久,一个晴天霹雳,她被检查出直肠癌。在上海经历2次化疗后,可她的身体丝毫没有好转,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都该听天由命了,可她偏不,她说:医生救不了我,我要靠自己。最后她居然能奇迹地,靠信中医,吃酵素,学佛治好了自己。

到了80岁,褚橙已一鸣天下,人们以为,她该准备歇一歇了,可她不仅仍掌管着褚橙的一线销售,而且又要开始尝试新的东西。从没有接触过设计的她,亲自负责褚橙庄园的设计和建设,她说:人的能量是无止境的,只要认真学,耐心学,什么都能学得会。

褚橙名扬天下,褚橙庄园也成为一个到当地不能不到此一游的旅游目的地。慕名前来参观考察的游客、企业家们络绎不绝。不少大企业都把培训班的学员带到此地,进行培训教育。

2017年,85岁的她入选中国商界女性领袖50人,和董明珠、胡玮玮等后辈企业家同台接受颁奖。

董明珠演讲时说:“日本人的,美国人的,我们中国人现在也学会了,不用去找黄头发的,我们自己也可以发明,也可以做很高水平的东西。”

她听了以后立即认真地记下来,董明珠60多岁了,已经到了该退休的年龄,85岁的她却充满激情地对董明珠发出邀请:不要退休,我们一起来做,你在工业上创新,我在农业上也争取创新,把我们的产品一起,卖到全国、全世界去。

原来已经85岁高龄的她,心中还装着一个中国梦。出身不是问题,年纪也不是障碍,人的潜能远比想象中大很多,只要敢想敢拼,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总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今在商界、企业大佬们都尊称她为马老师,她是一名独立成功的女性,更是女性企业家的楷模。可她仍如从前般低调内敛,褚时健所到之处,必定有一群人前呼后拥。她就默默在人群外,看着丈夫的光芒万丈,把荣耀都留给丈夫。

当记者夸她厉害时,她却摇摇头:“我是丈夫的学生,没有他,我也不敢承担,我觉得有个能人站在后面,有问题找他解决。”

但比起老褚,她可能更敢说敢讲,更能从她口中了解一个真实的褚时健。有人问她:如果褚时健当年不出事,还会不会自己创业?

她说:肯定不会。他75岁以前都是政府安排的,让到哪里就到哪里,叫干什么,会干就干,要是不会,学会了再干。

现在很多人都说,他为企业家赢得了尊严,可她却说:其实这么多年,他最缺乏的就是‘尊严’。他是特别善于妥协的人。

还有很多人说:他跟这个体制在不断碰撞,而事实却是:“他一直试图做一个听话的人,他一直是跟着这个体制走的。他经常跟我说,无论是被打成右派还是去糖厂,甚至于后来去玉溪烟厂,他们让我去,我没有办法啊,我不想去,也只能去。”

而对于后来做农业,她更是坦率的说:我们只有做农业呀,做其它东西都太高调了,做农业,扑在土地上,就没有人说什么了。褚时健和她,曾经看上去极其不搭的一对,却从1955到2017年携手走过62个春秋。有人问她婚姻保鲜的秘诀,她意味深长地还是那四个字:忍让理解。

一个在外叱咤风云,一个在背后坚定地支持,两人经历过多少磨难,可到她嘴里,只是淡淡一句:“岁月像一条河,没有他就没有我”。

一个男人的最高品位,就是他选择的女人。而她替褚时健证明了他的人生品位。她和爱人褚时健之间,从未对彼此说过我爱你,可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我们是经历过了今天就没有明天的人,过去如何、将来如何都不重要,现在、目前就是一辈子。(来源:德国优才计划、加油中国、老陶观世界、网络等公开资料)



                                 
                                           多维观察
                 



兴盛或衰败总在措手不及时 昔日科技巨头突然陨落                 
【研究员】:wh
在那个PC时代,戴尔公司可谓不折不扣王者: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戴尔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电脑厂商,鼎盛时期的市值超过千亿美元,让无数对手不敢仰视。戴尔公司的崛起,来自于PC时代直销模式的赋能。当年的戴尔公司之所以牛掰,主要是选择直接面向用户销售的直销模式:一把砍掉中间的分销商和零售商环节,这其中能省下大约20%的成本。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10%2F1552229237176458.jpg

【博览财经特稿】亏损19亿元,同比扩大116%!负债3000亿元!断尾求生、一次接一次地裁员!这家看似岌岌可危的公司是哪家?说起来也许你不信,这就是曾经如日中天的老牌科技企业——戴尔(Dell)!!

近日,戴尔公司发布2019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公司第四季度净亏损为2.87亿美元(约合19亿元人民币),竟比去年同期大幅扩大116%。更令人惊讶的是,戴尔公司还欠着3000多亿元的债务!

是的,又一个科技巨头即将陨落了!曾经的巨无霸戴尔公司,已经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随时有可能从电脑市场消失。它倒下的速度如此之快,快得让所有人猝不及防,让所有人心惊肉跳,让所有人扼腕叹息!

马化腾说过:“巨人稍微没跟上形势,就可能倒下。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这话,就像是为戴尔而说的!这么一个血淋淋的惨剧,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说起戴尔,中国人不会陌生。这曾经是一个多牛掰的公司啊。1984年,一个19岁的青年迈克尔·戴尔创立了戴尔(Dell)公司,开始了一个PC时代创业的深化。

在那个PC时代,戴尔公司可谓不折不扣王者: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戴尔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电脑厂商,鼎盛时期的市值超过千亿美元,让无数对手不敢仰视。

戴尔公司的崛起,来自于PC时代直销模式的赋能。当年的戴尔公司之所以牛掰,主要是选择直接面向用户销售的直销模式:一把砍掉中间的分销商和零售商环节,这其中能省下大约20%的成本。

这种直销模式大获成功。2001年到2005年,连续5年,戴尔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美国《商业周刊》曾把Dell评为“100名的巨人企业”第一名,一时风头无两!

直销模式成就了戴尔公司。戴尔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直销,我们的管理风格是直销。”

戴尔公司的衰败,来自于互联网时代直销模式的瓦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曾经成就了戴尔的直销模式,迅速成为戴尔失败的根源:很明显,大家都习惯在网上购物了,守着直销还有什么用,而且你的产品还没创新优势.....

就连戴尔过去引以为傲的个性化电脑定制,也早已优势全无。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崛起,各个品牌厂商也都获得直面消费者的机会,他们很快就把定制搬到电商平台上,一脚踢开了戴尔!

到了2006年,戴尔电脑出货量严重下滑,被惠普夺去全球第一宝座,开始一步步坠落的历程。戴尔电脑走过的这条由盛而衰的抛物线,正应了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这个快速变幻的时代,今天成就你的,明天却可能成为你前进的枷锁,甚至让你一败涂地。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戴尔不是没有意识到直销模式优势的消散,它也曾经试图转型过,只不过这个曾经的巨头,已经困于它的路径依赖之中!

戴尔成功的路径依赖是什么?除直销模式,还有一个:电脑组装,也就说国内俗称“攒机”。不能说戴尔的“攒机”完全没有技术含量,戴尔的相关专利有550多项,但主要用于加强供应链管理,进而控制PC生产成本。

换句话说,戴尔是一个电脑“集成商”,它的产品的更新迭代,主要依赖于供应链的更新迭代,而自己的研发则微乎其微:戴尔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2%都不到。

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传统,戴尔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像一只庞大而笨拙的恐龙,错失行业转向平板计算机、智能手机、音乐播放器与游戏端游的大潮,举足失措,进退维谷。

曾经跟风推出的对标ipad、iphone的产品,却因为从软件到硬件毫无创新优势,个个惨淡收场,最长命的产品甚至没活过3年,完美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5年,困境中的戴尔曾狂掷670亿美元,并购存储器巨头EMC,豪赌云服务市场。然而收购后,两家公司整合肠梗阻,面对亚马逊、谷歌、阿里等巨头毫无胜算。

目前看,戴尔难以像苹果一样转型成一家移动设备的生产商,也很难像谷歌一样转型成一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它大概率将延续进一步坠落的抛物线,最终雨打风吹去!

写到这里,不禁一声叹息:一家企业,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的战略思考和掌控能力。戴尔这个昔日科技巨头,就是因为未能把握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战略方向,壮士断腕,及时调转船头,在短短几年间由盛而衰,真是令人唏嘘!

时代抛弃你,真的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无数的机会令人心动,一个伟大品牌往往在一瞬间便打造而成;这也是一个冒险的年代,未知的的风险又令每一个人不寒而畏。

这一场场风暴的到来,就像彼得伯恩斯坦在《风险》中说那样:企业兴盛或衰败,股市繁荣或崩溃、战争与经济萧条,一切都周而复始,但它们似乎总是在人们措手不及的时候来临。

在这样一个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江湖里,惶者生存都可能不够,或只有被迫害妄想狂才能生存。每个企业家,必须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肾上腺素喷涌;必须只有忧患、只有担心、只有死亡感。尤其重要的是企业家要明确自身定位,更加突出一个最重要的职能:战略思考和把控!

在这种时代,越是大的企业,其企业领袖就更应当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辨析各种敏感信号,去洞察战略大势,去绕开陷阱,去把握机遇和促成创新。

凡所过往,皆为序章。在中国制造业告别粗放式发展,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高端攀升时,中国企业进入了步步惊心步步为营的发展阶段。对中国企业来说,战略思考和把握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处,往往就是那么几步。向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黄昏,关键处行差还是走对,靠的就是企业家的战略思考和把握。(来源:财经要参(ID:mofzpy)作者:要参君)



                        

美国到底图什么? 中美有一万种停止贸易战的理由                 
【研究员】:wh
此前的多次磋商结果为“重要阶段性进展”,此次用了“积极进展”,意义不同。同时本轮磋商结果将在2天后落地,两国元首将安排再次会晤。这都是偏积极正面信号,后者或对达成最终协议有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3月1日是最后期限,如果届时不能达成协议,美国总统特朗普料将现行关税从10%提高到25%,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从开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以来,中美经贸团队已经开展了七轮磋商,今年1月开始,磋商密集展开,进行了四轮磋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10%2F1552229342481926.jpeg

【博览财经特稿】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逻辑告诉我们,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应该结束贸易战。事实上,贸易战根本就不应该开打。中美两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关税战,不仅损害中美两国利益,也损害了其他处于美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中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根据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的统计,如果特朗普对额外2500亿美元的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征收25%关税,将威胁到美国200万个工作岗位。这个统计还发现,中美关税战已经将美国GDP压低0.37%,损失95万个工作岗位,将年均实际家庭收入压低900美元。

造成这种经济损失并不奇怪,因为大部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实际上是美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产品。这实际上是对美国中间和最终产品征税,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物价。关税战导致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大幅下降。据美国统计局报告,2018年农场破产大幅增加,达到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高点。

中国也不是毫发无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国GDP增速已从2017年的6.8%降到2018年的6.6%。更重要的是,关税增加了经济悲观心理,这体现在房地产开发量萎缩,工厂裁员甚至关停。

日本和韩国的经济与中国和美国经济联系紧密,也受到沉重打击。日韩和其他亚洲国家为苹果等许多美国品牌生产零部件,如果苹果设备的出货量减少,相应的零部件的需求也就降低了。

鉴于以上原因,美国和中国有一万种停止贸易战的理由。中国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积极姿态,表示愿意购买大幅增加美国产品进口数量,包括农产品和能源,来帮助美国降低贸易逆差。中国还表示准备与美国各让一步,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强制技术转让等问题上相互妥协。

在市场准入领域,中国实际上要比美国更开放。举例来说,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总额有所增长;但根据美国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的调查显示,同时期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额急剧下降,从2016年的456亿美元减少到2018年的48亿美元。

以国家安全为理由阻止中国在美国投资,已成为特朗普政府和美国国会的常态。如美国政府阻止通信巨头AT&T和华为在美国销售手机的合作。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显示中国政府利用华为或其他通信企业在美国或其他国家从事情报活动。

美国政府当然很清楚贸易战的后果,其对中国的种种指控又仅仅是毫无依据的扑风捉影。那么,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呢?

维持美国超然地位

历史告诉我们,美国一心要在二战后的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代表哈里·怀特坚持要让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并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接受美国控制。在拟定《关贸总协定》时,有关削减关税的规则实际上是美国人制定的。

所谓“修正主义学派”的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的本来目的是要加强美国的主导权。只有遵从美国价值观和规范的国家,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慷慨”援助和贷款,而且这些贷款还只能用来购买美国产品。这些历史学家提出,尽管马歇尔计划起到了帮助欧洲和东亚战后复苏的作用,但其主要目的是阻止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从后续历史看,马歇尔计划成功达到了这个目的。

回到今天,在美国看来,崛起的中国是个比当年的苏联更大的“威胁”,因为这个亚洲巨人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发达程度几乎快要与美国平起平坐。尽管中国的军力没有美国那么先进、那么强大,但仍然有能力对美国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打击。中国正在迅速缩短与美国的科技差距,并且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

由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作用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可以应用到军事上,美国政治和安全机构对此高度警觉,并已下定决心阻拦中国的科技发展。举个例子,美国不仅阻止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进入美国市场,还对盟国和其他国家施压要求它们与美国保持一致。美国甚至还向加拿大施加压力,迫使后者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拘捕了过境的华为CFO孟晚舟。

美国还重新使出地缘政治伎俩,在东亚制造紧张局势,操纵台湾问题。美国通过立法解禁高级官员访问台湾,允许与台湾开展军事交流。最近,一些共和党参议员甚至提出要邀请蔡英文到美国国会演讲。同时,美国海军加紧在南海进行“航行自由行动”,并邀请盟国加入。

简言之,美国的政治和安全建制派不会允许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上挑战美国的超然地位。特朗普政府的高官莱特希泽、博尔顿和纳瓦罗已经把态度表示得非常明确了。特朗普本人也说中美要达成协议,中国就必须做出结构性改变,意味着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中国政府一律不得对它们的创新给予补贴和支持。

中国制造2025

在这样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贸易协议才能让美国满意呢?只能是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计划通过政府扶持高科技产业,对通信、人工智能、研发投入大量资金,促使中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转型。美国对中国的“强硬”反应,表明这个政策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政府几乎不可能放弃这个计划,因为这会导致中国永远落后于美国。更关键的是,这还涉及到治外法权,美国实际上是在要求中国让渡主权,这是中国不会答应也不应该答应的。

另外,现在也不清楚,中国和美国谁在贸易战中受损更大。中国对美国出口只占中国GDP的4%,其中很多还是美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如果不能出口到美国,完全可以被中国国内市场消化。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包括年收入在1.2万到7.2万美元之间的4亿中产阶层,消费潜力巨大。“一带一路”沿线的80个国家也为中国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因此,中国经济即使在短期内受到打击,但中长期来看反而可能变得更加强大。

美国应该退一步,与中国协调立场停止贸易战,因为贸易战对美国、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都会造成破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如果贸易战持续下去,2019年美国、中国和全球经济增速将分别降至2.5%、6.4%和3.7%,比2018年低0.2个百分点。

但可悲的是,美国政治、安全决策层更在意如何维持美国的超然地位,而不是维护美国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因此,中美可能暂时还难以达成协议、停止贸易战;即便达成这样的协议,恐怕也很难持续下去。(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加拿大卡毕兰诺大学经济学教授肯·默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4 02:34 , Processed in 0.179902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