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2019.9.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 19: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新”代名词成“风险”近义词 马云“隔空”交锋周小川互联网金融》:现在有说法是,BigTech(大型科技公司)能以零成本提供支付交易服务,BigTech会尽可能扩大客户源,甚至还发奖金、奖品,以补贴吸引客户、扩大流量,想方设法做到“赢者通吃”。人们担心BigTech有条件可以运用交叉补贴和资本市场融资去补贴成本。而金融服务业希望看到真实、可持续的竞争力,而不是扭曲的场面,更不希望压制到未来有潜力的更新技术。如果一开始就拼客户数量,以占领市场,力争做到赢者通吃,这时候它就有可能会妨碍下一步的公平竞争。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热点聚焦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创新”代名词成“风险”近义词 马云“隔空”交锋周小川互联网金融                 
【研究员】:wh
虽然任何系统都会过时并被更新换代,但也存在一些人对现状毫无了解而妄评革新的。新技术、新系统肯定有潜力、有机会去更新旧系统,也应注重稳健、有序,不必过于着急。对新技术要敏锐,总体上支持、有所宽容;但同时也要有所警惕,防止出系统性风险。不要轻易相信一些供给方的宣传。有人鼓吹颠覆性技术、革命性技术,你要是反对他,你就是“反革命”。这么做有时只是为了卖自己的产品,有时也是要排斥、打击竞争对手;当切实加强监管时,还可能打舆论战。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1%2F1567307909489451.jpg

【博览财经特稿】互联网金融的勃兴与急速坠落,是过去十年中国金融业发生的最大事件。短短几年间,“互联网金融”从“创新”的代名词变成“风险”的近义词,起落之快,令人咂舌。如何看待这场轰轰烈烈的金融创新实验?

最近,周小川与马云分别在不同场合谈及这一话题,堪称“隔空交锋”。

其实,创新没有错,监管也没有错,关键是两者关系如何实现动态平衡,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先听听周小川的观点

7月1日周小川在上海的学术会议中,系统发表了他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要点概括如下: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1%2F1567307951841801.jpg

❖要警惕有人以革命的名义阻碍监管。

•虽然任何系统都会过时并被更新换代,但也存在一些人对现状毫无了解而妄评革新的。新技术、新系统肯定有潜力、有机会去更新旧系统,也应注重稳健、有序,不必过于着急。

•对新技术要敏锐,总体上支持、有所宽容;但同时也要有所警惕,防止出系统性风险。不要轻易相信一些供给方的宣传。有人鼓吹颠覆性技术、革命性技术,你要是反对他,你就是“反革命”。这么做有时只是为了卖自己的产品,有时也是要排斥、打击竞争对手;当切实加强监管时,还可能打舆论战。

❖央行的作用必须维护和保障。

•个别BigTech巨头可能会想,凭什么央行可以发行货币、制定基础利率?我是不是也可以?须知,尽管各国央行的历史与现状各有不同,其目标和使命大致可描述为维护币值稳定和价格稳定、缓解经济与就业的周期波动、防止非专业和短期动机的行政干预,以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并以稳定谋福祉等,其人员与组织构成对其使命予以支撑,并有立法保障,这也是近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产物。至少目前来说,这与商业机构的目标和使命相距甚远,尚难相信轻易冲击这一文明能有好结果。

•出现一个新科技,如果原来的调控传导渠道被完全冲破,无法工作并实现目标,但又没有新的调控系统,这时候可能就会出大问题。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1%2F1567307967615419.jpg

❖互联网巨头的动机很复杂。

•新的数字货币或数字资产供应方应回答他们对消费者保护、投资者保护有什么样的承诺和措施?这也涉及其自身业务的动机。另外,他们打算如何运用、加工所获得的大数据?消费者是否知情?是否有拒绝或删除权?

•正确的动机是靠新技术实现效率和竞争力,而走偏的动机可能是瞄准客户的钱包,想吃利差,甚至是自融等。另有一类是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迅速致富。刚才提到有的BigTech希望赢者通吃,中等一点的、哪怕是小的FinTech,也容易做Unicorn(独角兽)的梦,想上市后套现了事,剩下的事就没人管了。但也许没想到还没到上市环节就开始崩盘,留下一地鸡毛。所以,监管者关注其动机很重要。这不光在FinTech领域,在很多领域也都如此,我多次讲到可以读一读关于ElisabethHolme的案例。金融政策有一定的空间去设立,运用激励政策,比如资金托管、是否付息等规则,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去设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正确动机下的行为,谨防给不良动机提供鼓励。

❖“中国大妈”容易被忽悠。

•大家都知道,中国老百姓的赌性还是比较强。观察下来,各种非法集资、诈骗性集资以及赌场的哄骗对象都是中国人比较多。如果很容易在中国形成特别突发性的投机或者欺诈并损害消费者,那就必须要审慎。所以,对于一些试验性的产品,我们还是希望在比较成熟的市场,或者在比较小的国家去试验,成功以后,我们再引进也不晚。

❖警惕互联网巨头“赢家通吃”。

•现在有说法是,BigTech(大型科技公司)能以零成本提供支付交易服务,BigTech会尽可能扩大客户源,甚至还发奖金、奖品,以补贴吸引客户、扩大流量,想方设法做到“赢者通吃”。人们担心BigTech有条件可以运用交叉补贴和资本市场融资去补贴成本。而金融服务业希望看到真实、可持续的竞争力,而不是扭曲的场面,更不希望压制到未来有潜力的更新技术。如果一开始就拼客户数量,以占领市场,力争做到赢者通吃,这时候它就有可能会妨碍下一步的公平竞争。

•要警惕寡头垄断。BigTech希望在政策上获得支持,而政治家需要这些机构提供选票支持,容易形成一种特殊关系。

❖分清“李鬼”和“李逵”。

•传统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不够,如成本较高、难以服务到最边远基层。现在用FinTech有可能更好地为穷人,为边远地区,为小额交易服务。但是要仔细甄别,确保真实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因为有的人是打着这种旗号干别的事,前几年国内出现了大量P2P平台,现在大面积崩塌,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滥用了普惠金融的说法,忽悠了决策者和监管者。监管者为了不阻碍技术发展,就回避了自己责任,说只要没申请牌照就不归我管,监管机构只监管发牌照的机构,不是我发牌照的机构,就不管,这样就避免了跟科技类企业,跟这些平台的冲突。

•但这些P2P实际上是影子银行,一旦大面积出事,还得负责。二是不切实际地假设每个人可以自己审查客户信息。有人鼓吹,有互联网和交易平台后,每个人都可以出借自己富余的钱,自己去审查客户信息,从而决定给谁贷款。为此可以说银行就没有存在必要了。但是真正做下来以后发现,没有多少人自己辛辛苦苦去看借款人、小微企业信息,个人往往也没有足够的行业知识和财务知识,很少有人这样做。结果是,P2P公司几乎百分之百搞资金池,形成影子银行。三是完全依靠大数据和征信系统也是过于理想化。有人宣称,个人虽没有那么多财务知识、行业知识和对小微企业的详细了解,但如果可以依靠大数据和征信系统的话,那么P2P应该就安全可靠了。实际上,这也是过于理想化。这让人想起过去的中央计划经济,强调中央可以获取所有信息,通过精密计算,就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实际上是一种幻想。即使现在有大数据,是不是有充分征信信息及处理能力去配置各项贷款,也是高度存疑的。总之,要观察动机,以便切实支持那些真实搞普惠金融的创新。

这是迄今为止对“互联网金融”热潮最具深度与高度的反思。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眼花缭乱的创新,一定要看透真实的商业逻辑,不被新概念忽悠。

•金融是特殊领域,必须实行“持牌经营”。

•任何行业都必须有合理的“竞争规则”,否则注定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

•创新者与垄断者会不断转化,昨天的颠覆者可能成为今天的垄断者。

落后的监管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几年前提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马云,会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1%2F1567307983647383.jpg

8月26日马云在重庆“2019智博会开幕式暨大数据智能化高峰会”,以“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身份谈及互联网金融,从内容上看,似乎是在回应周小川提出的一些问题。马云的观点,概括如下:

❖互联网巨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中国应该、也有机会成为一个互联网上的国家,互联网在欧洲和美国发明,但是在中国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今天中国的数字经济有这样的发展,有了BAT这样规模的企业,我认为这是和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是相吻合的。

•现在有人说中国互联网巨头,担心中国的企业做得越大,我个人觉得BAT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国这样的国家应该有几十家这样大的企业。很多人担心创新企业、市场企业做大,中国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是靠创新、靠市场做起来的,我们不应该害怕创新企业变成巨头,我们应该担心的是巨头不创新。

❖互联网金融是伟大创举。

•这几个的改变,让中国的发展加速,但是今天中国的金融并没有完全的流动起来,依然是几家大的银行。但是这些大的银行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担当了巨大的责任,发挥了金融的作用,它们更像是血液的主动脉,但是中国的金融缺乏毛细血管,我们缺乏金融的生态系统,光靠水库是很难灌溉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它需要湖泊、需要长江,需要各种各样的沼泽地。

•我们必须找出一个适应二十一世纪金融的一种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举。互联网金融这两个字是很多年以前,我在上海提出来的,我个人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探求,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能够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它能够帮助更多的个人获得金融,它就像滴灌技术一样,能够帮助很多小的、个人的小企业能够生存和成长。

&#100702P不是互联网金融。

•大家讲P2P,P2P从第一天起,它就不是互联网金融,它是一个有了网页的非法集资产业,我们不能把问题就觉得全部怪罪在互联网金融上,当然互联网金融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是很多。

❖互联网金融并非高风险。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最大的差别、区别或者优势,在于它风险极低、效率极高,其实大家老是担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并没有那么大的风险。什么叫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需要以数据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以数据为基础的风控体系,它需要有强大的数据。

❖落后的监管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另外我想技术是发展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金融也一样,监管是监管不出好的金融,不是说发展一定会带来风险,监管就没有风险。有时候不恰当的、落后的监管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现在很多政府都在设立数据局,数据产业的发展,它不是靠数据局的工作,它是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我们最担心的是数据局未来也变成了监管局,数据局应该是发展局。

•讲一个例子,二十多年以前,我在杭州,杭州的女装发展得非常好,为了鼓励它发展得更好,杭州成立了女装办,结果还派来了一个副市长当头,本来好好的女装,从那一刻开始就变成了没有杭州女装,因为它需要协同、需要讨论。本来是市场的行为,后来变成了政府的行为。

•我也希望要严防“文件过多、政策过少”,我们现在出了大量文件,但是真正的政策没有,文件和政策是有区别的,文件是不许干嘛、严禁干嘛、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而政策是要有上下联动的,文件往往禁止这样、不许那样、要求这样,政策应该是激发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努力,鼓励新生事物的发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精髓

•我们讲得特别多的是实体经济,确实我们国家要实体经济,但是实体经济的定义一定要清楚,实体经济是指先进的制造业加上现代服务业,未来的制造业将不会是就业的主导,未来的现代服务业会是就业的主导。现代服务业中的精髓、现代服务业中间最重要的是金融的发展。

•我们强调实体的时候,千万不要灭掉金融,我们过去不是金融不好,是金融没有做好,我难以想象实体会离开数字经济、离开虚拟经济,我们必须让虚拟经济、金融经济真正做到安全、健康的发展。所以未来的三十年是智能的时代,无论监管、无论政策,我们需要在SmartTime的时候,需要有Smart的Policy,需要有智慧的政策。当然所有Smart的Business,都必须要SmartBusiness的责任,不担当责任,谁也不可能做大,我相信大企业、大的创新必须是为了解决社会的问题、解决未来的问题。

总结一下马云演讲的要点:

•互联网金融是伟大的时代创举

&#82262P不是互联网金融,更不能代表互联网金融

•因为有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其实风险更低

•金融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精髓,不能否定

•互联网巨头大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创新

•落后的监管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我们需要理性和艺术

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这是规律。市场总是呼吁更多的自由,政府总是警惕潜在的风险。

我们不能因为风险就不创新,那是因噎废食;我们也不能一味创新而忽视监管,那是欲速不达。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个怪圈如何突破?创新与监管之间,是博弈,更是艺术。(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 作者刘胜军)



                                 
                                           政经观察
                 



黄奇帆精彩演讲:洞悉当下国际经济新格局                 
【研究员】:wh
2009年以来,中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每年达20%的增长,2018年达到2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占GDP的2.13%。除了2600所高校、10万家研究所、600多万研究人员之外,中国研发投入中,企业占到77%。对此,美国前财政部长、著名经济学家拉里•萨墨斯曾评论说:“中国的技术进步来自哪里?来自那些从政府对基础科学巨额投入中受益的优秀企业家,来自推崇卓越、注重科学和技术的教育制度,主导地位就是这么产生的,不应抹杀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巨大努力和成效。”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30%2F1567155871926553.jpg

【博览财经特稿】黄奇帆曾是上海浦东开发的功臣,1990年4月至1994年任浦东开发办副主任,浦东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和张江四大开发区的运转都由他策划。2001年至2017年他先后出任重庆市副市长、市长,建设了一个全新的重庆,重庆人民给予黄市长很高的评价。

此文是8月24日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做的一场报告,黄奇帆全程脱稿演讲两个半小时,其对经济数据的引用信手捏来,对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新格局、新趋势,及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观点,都给予很多启迪。以下是现场记录整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30%2F1567155882420728.jpg

新特征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开放格局和基础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成本和经济要素成本上升。在这种背景下,过去的开放路子已不相适应,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调整。步入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引领下,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五个新的特征:

一是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引进外资和鼓励对外投资并举。

二是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变为鼓励出口和增加进口并重。

三是从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变为沿海沿边内陆协同开放、整体开放。

四是从关贸总协定和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为主,转变为FTA框架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

五是从融入和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主,转变为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的制定修订。

在这五点的具体阐述中,有这么这句话我认为比较经典:

1、开放是一种制度安排,要的是这个制度是开放的,跟地理位置无关。

2、以前是工业体系开放为主,服务业点缀式开放,现在是工业,服务业的协同开放。

3、出口大国未必是经济强国,因为出口可能大量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料初加工产品。而进口大国一定是经济强国,进口大国将极大地提升国际贸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4、货币强国是通过进口将造币税发向全球。

5、从商品要素的流量型开放,进一步转化为制度规则型开放。

新格局篇

第一,这三十多年来,世界贸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个是货物贸易中的中间品比重上升到70%以上。第二个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总贸易量中,服务贸易的比重从百分之几变成了百分之三十。因为这二十几年全球服务贸易始终表现为15%到20%的增长率。

世界贸易格局变了,表现为货物贸易中的零部件、原材料、中间品以及服务贸易的比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整个生产力体系这方面的变化,正在影响和产生新的世界贸易规则。

第二点,由于产品交换,贸易格局的变化,生产产品的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现在世界的制造业不像几十年前,看单个企业规模,而是看产业链的集群、供应链的纽带、价值链的枢纽。谁控制着这个集群,谁是这个纽带的核心、价值链的枢纽、龙头老大。

第三点,由于世界贸易格局特征和跨国公司管理世界级的产品的管理模式的变化,也就是“三链”这种特征性的发展,引出了世界贸易新格局中的一个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度的变化,就是“三零”原则的提出。

零关税:WTO是为了降低关税,推动自由贸易发展,中国为了加入WTO,关税比例逐步下降。

零壁垒:取消关税的贸易壁垒(军火、黄、毒等行业负面清单;国内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保护;同等国民待遇;劳动保护;生态保护;市场开放度等),实现营商环境的八个方面国际化、法制化、公开化。

零补贴:不能对国有的、本土的企业给予各种保护、补贴。

以三零原则为格局,为基础的自由贸易推动了WTO的改革,也推动了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

贸易摩擦篇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挑起贸易战完全违背三零原则,逆全球化,逆三链发展的要求。

会上有个小插曲,黄市长在谈到特朗普的时候,这样感慨:“他每天发推特,我怀疑他背后的智囊有没有准备好,很多不符合经济原理。但我想着他是一个房产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说的也很诚信,不像骗人的话。”

由于这部分是当下所有人最关心的话题,所以我也格外上心。会上,黄市长驳斥了莱特希泽的五个谬论,分别是:

1、中国入世,美国吃亏论;

2、中国没有兑现入世承诺;

3、中国强制美国企业转让技术;

4、中国的巨额外汇顺差造成了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

5、中国买了大量美国国债,操纵了汇率

关于“中国入世,美国吃亏”论

中国入世之后,中美双方互予最惠国待遇,互为重要贸易伙伴。2018年,双方货物贸易达6335亿美元,是1979年建交时的250多倍,是2001年入世时的7倍多;服务贸易达1250亿美元。中国和美国是互为重要的投资伙伴,2017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约6.8万家,实际投资超过83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存量约670亿美元。

莱特希泽声称,由于中国入世,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在过去10多年几乎涨了4倍,美国吃亏了,并以贸易逆差为理由,挑起贸易摩擦。

先不说双方对赤字数额统计有异议,美国认为4000多亿美元,中国认为是3000多亿美元。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中美贸易赤字的结构和来源,就能理性判断:

(1)中美货物贸易,美国属价值链中高端,资本品、中间品居多;中国属中低端,以消费品和最终产品居多。

(2)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60%是美国企业在华生产的产品返销美国。2007年,福布斯杂志报道说:“中美之间悬殊惊人的贸易赤字很大部分来自美国在华企业生产后运往美国出售的商品上。”

(3)中国对美出口高科技产品被莱特希泽报告确认为“在计算机设备、器具和组件方面,对华贸易赤字已呈井喷之态,迅速增长的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进口已超过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增长量的40%,让美国计算机电子行业减少62万份工作”。事实是,这些高科技产品大多是来料加工、代工组装的电子产品,进出口贸易值包含零部件、中间产品与国际转移价值。听着很多,实则营业收入和附加值很低。

比如一台销售价为5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从美国等各国各地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成本为250美元,美国的品牌商企业在研发、品牌专利、售后维护等收入为110美元,各类物流销售成本为80美元,中国代工企业组装加工收入只有60美元,区区12%的代工附加收入,让美国跨国公司获取了丰富的中国制造业的比较利益,却要背负巨额贸易逆差之名,究竟谁吃亏,谁赚便宜?

分析美国贸易赤字问题,不能仅仅看货物贸易总量差额,片面研判中美经贸得失关系,还要从美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特征深入分析,才能搞清为什么美国不仅和中国,事实上和全世界各国几十年来都是贸易巨额逆差的原因。

(1)这是美国国内储蓄不足的必然结果。美国国民净储蓄率只有1.8%,必须通过贸易赤字大量利用外国储蓄才能平衡。

(2)这是中美产业比较优势互补的客观反映。

(3)这是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生产布局变化的结果。跨国公司利用中国生产成本低、配置能力强、基础设施好等优势,来华组装产品、销往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地。

(4)这是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管制出口的结果。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的产品多达10大类3000多种物品,由于冷战思维,让美国人自己关闭了增加对华出口的大门。

(5)这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结果。一方面收铸币税,几美分成本的一张纸,要世界提供100美元的商品;另一方面,通过逆差不断派出美元,美国逆差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利益考虑和国际货币根源。

关于“中国违反入世承诺”问题

一是关税方面。中国在入世前的关税总水平是15.3%,入世承诺到2010年降到10%以内。事实是中国在切实履行加入WTO承诺后,还主动单边降税,扩大市场开放。2010年中国货物关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到9.8%。

但并未止步,而是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方式,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据WTO数据,2015年中国贸易加权平均关税率已降到4.4%,低于韩国、印度、印尼等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已接近美国的2.4%、欧洲的3%。

在农产品和非农产品方面,已低于日本农产品和澳大利亚非农产品实际关税。2018年中国将汽车整车最惠国税率降至15%,零部件税率从25%降至6%。目前,中国关税总水平已进一步降为7.5%。

二是不断扩大开放。中国入市以来,开放了外资投资领域;开放了商业零售、物流运输、金融业、律师、会计、管理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开放了东西南北中,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同步设立了保税区、新区、自贸试验区。

三是深化改革。按照WTO要求,推动了营商环境国际化、法制化、公开化;推动了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40%左右提升到2018年的60%以上;推动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一大批国有集团、大型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股份制改造,IPO上市。

四是健全了法律。全国人大批准了生态环保、劳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一大批法规。

关于“中国强制美国企业转让技术”问题

众所周知,引进外资、扩大开放不仅会带来外国资本,也会带来产品、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这些都是根据市场契约、企业之间的合同产生的结果。在中外企业合作中,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强制要求外资转让技术的政策做法。中外企业都是基于自愿原则实施契约行为,双方从中获得各自实际利益。

一般来说,外资企业技术收入有三种方式:一是一次性转让。按转让价结算或入股折价;二是销售产品中,包括技术收入;三是技术许可,收取许可费。

这些都是国际贸易常规方法,莱特希泽把企业通过商业合同建立伙伴关系、转让技术、资源合作叫强制技术转让,荒谬透顶,完全是歪曲。

2009年以来,中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每年达20%的增长,2018年达到2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占GDP的2.13%。除了2600所高校、10万家研究所、600多万研究人员之外,中国研发投入中,企业占到77%。

对此,美国前财政部长、著名经济学家拉里·萨墨斯曾评论说:“中国的技术进步来自哪里?来自那些从政府对基础科学巨额投入中受益的优秀企业家,来自推崇卓越、注重科学和技术的教育制度,主导地位就是这么产生的,不应抹杀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巨大努力和成效。”

通过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建立知识产权法院等,中国短短十几年建立一套完备且高标准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完成了西方几十年、上百年才完成的路径。

关于“中国顺差和外汇储备导致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问题

莱特希泽在听证会报告说:“中国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650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4万亿美元,很大程度归功于不断扩大的对美顺差。这些储备是如何导致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呢?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使其价格上涨,从而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低于应有水平。

长期利率降低使得美国家庭消费水平提升,并扩大了储备和投资之间的差距。而且,因为外国储蓄主要通过政府或央行之手,流向美国国债之类的安全资产,私人投资者为了寻求高回报便转向别处,刺激了金融工程师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比如抵押债务,引发了次债。确实,贸易赤字显然在制造2008年破灭的金融泡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天下人尽皆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原因是2001年科技互联网危机后,当时股市一年里跌了50%以上,再加上“9·11”事件,美国政府一是降息(从6%降到1%),二是采取零按揭刺激房地产,三是将房地产次贷在资本市场1:20加杠杆搞CDS,最终导致泡沫崩盘。

2007年,美国房地产总市值24.3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173%;股市总市值达到了20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135%。2008年危机后,美国股市缩水50%,剩下10万亿美元左右;房地产总市值缩水40%,从2008年的25万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15万亿美元。将这种危机归之于中国,亏他们想得出来。

关于“中国外汇储备购买1万多亿美元美政府债券、操纵人民币汇率”问题

莱特希泽在听证会报告说:“中国购买美国债券,并不是基于支持美国经济的无私帮助,那些购买行为是中国想要阻止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必然结果。中国领导人将利用出口来创造中国赖以维持稳定的必然。”

这个观点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谁都知道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外国政府买主,对维系美元的信用、世界货币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竟被曲解成为了人民币贬值,如此这般让人情何以堪,谁还会有投资美国国债的热情。

事实上,由于美国经济的结构、体制,美国必须保持较大的逆差,向全世界输送美元,为此,美国不断降低本国制造业比重(只占国民经济的15%),以确保美国不断增加进口,输出美元;美国必须确保较大的国债发行能力,以确保政府收入维系美国的社会保障和军事能力,这是美元霸权的条件。

谁都知道,美国需要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拥有较大的热情,这是美国国债得以发行的重要保障条件。美国国债的发行过程也就是美联储美元货币发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美联储购买国债之外,亟需外国投资者购买。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到底谁是真正获利者?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有过一番评论,大概意思是说:“当今世界有个奇特的怪圈,发展中国家辛辛苦苦给发达国家打工,好不容易收入了美元,又将这些美元低利息地、上万亿地借给发达国家,买了发达国家的国债,而发达国家又将这些低息外汇投资到发展中国家,赚取10%以上的高额回报。”这个论断被经济界称为斯蒂格利茨怪圈。可见,谁是谁非,大家心知肚明。

通过以上五论,可以看到美国声称的中国是美国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是美国至今为止最大的贸易问题等论断完全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蛮不讲理、倒打一靶的行径。

入世以来,包括美国等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大幅度增长,原因在于中国有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开发区、好的且低成本的劳动力素质、好的营商环境、好的要素供应,包括能源、水电气等,最重要的是有上中下游产业链配套。明明是好的进步,怎么变成问题和根源?

须知这中间没有任何人能强迫老板投资,只有利润可观、法治清明,才能让跨国公司蜂拥而来。

临近结束,黄市长讲了中美贸易战的三个必然背景:(1)修斯底德陷阱;(2)制度、道路、发展模式不同;(3)美债危机的临近。

黄市长也指出,研究美国,需要搞懂三个群体的动机:(1)总统。这是选举原则产生的。(2)莱特希泽这类。属于理论派,阴谋家。(3)无党派的精英、事务官。捍卫美国利益,挑战中国制度的关键力量。

其他群体都是墙头草一类的,随着形势的变化而站队,但是这三类立场逻辑明确。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的升级化可能性:(1)贸易战(关税战);(2)科技壁垒战;(3)汇率战;(4)金融战(美国最厉害的美元结算清算体系);(5)打仗。

黄市长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需要做好自己的事:

(1)市场是王牌。中国经济不是一个小池塘,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中国广阔的市场,才使得可持续的大规模进口拥有可能性。

(2)产业链是王中王。产业链的一体化、供应链的相互交错、价值链各方面的利益融合,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三链”融合发展必将是捍卫全球化的万里长城,也将是抵御各种贸易摩擦的“杀手锏”。

(3)金融是关键。至少这几年要保持三万亿的外汇储备,不增加也不减少。努力发展人民币清算的网络系统,实现跨境人民币清算的规模增长,致力于人民币硬通货的发展。

(4)核心环节必须极大投入。美国在产品方面无法撼动华为,以致于只有通过“安全概念”打击,中国的5g在这个赛道上已经处于领先,但依旧需要加大投入,5g是未来产业链升级的关键。

当今世界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美两国经济共生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美两国在多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力量所在国,中国是世界产业市场最大、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有很高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中国有很强的工程制造能力;在消费习惯上,美国人比较喜欢消费,中国人则喜欢储蓄,等等。

中美两国经济共生体的内涵是客观存在的,是影响世界的。中美两国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俱损。只有合作才能让两国经济共生共赢。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最终会将商品的成本压力转嫁给美国民众。此外,在加征关税的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公司生产的产品返销到美国的。因此,加征关税会连带打击到美国在中国的投资企业。

长期以来,美国有10大类3000多种产品对中国是封锁的,不提供。这种保守让美国在中国丧失了很大市场。

在贸易摩擦中,美国对中国企业进行的核心零部件、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封堵,固然会对中国企业带来损伤,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高科技公司20%-50%的市场份额是服务和出口于中国的。这种封堵的行为会让这些美国企业损失市场,甚至会发生亏损、倒闭。

听完讲座,我有几个思考和大家交换一下意见。

1、我们扩大进口,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可是当下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否支撑的起我们的消费需求,钱从哪里来?

2、从BAT、京东、拼多多、美团的中报看,都是超预期的,可是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亏损状态,在这一轮的经济调整中,可以看到行业利润在向头部企业靠拢,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是大势所趋,中小企业如何求变?

3、黄市长的以上观点都是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分析的,对于宏观的分析,其实是一个政经逻辑,政治周期乃至意识形态和经济是交织的,我认为要想对形势看得更明白,需要理解什么是政治。

4、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今天能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掰手腕,本质上就已经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这条路可能并不好走,因为成功的模式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我相信百炼成钢。(来源:投行圈子作者:黄奇帆整理人:橙先生(ID:SirCheng007))



                        

中央打造先行示范区 绝不是简单让深圳替代香港                 
【研究员】:wh
早在今年2月18日,国家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文件其实与前者一脉相承,深圳的这个规划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酝酿已久。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新发布的意见可以说是对深圳进一步赋予新的定位,这是中央长期一贯的想法。深圳具有港澳及内地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目前深圳的发展态势、城市精神、发展速度质量,与当下国家战略方向是契合的。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7%2F1566891913363977.jpg

【博览财经特稿】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接着8月20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又宣布揭牌。这些消息释放出什么信号?观察者网就此采访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解读新政。

观察者网:8月18日,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8月20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又宣布揭牌。这两大消息与近期香港局势在时间上有所重叠,所以这背后透露出怎样的信号?“先行示范区”是示范什么?向谁示范?

李晓兵:早在今年2月18日,国家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文件其实与前者一脉相承,深圳的这个规划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酝酿已久。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新发布的意见可以说是对深圳进一步赋予新的定位,这是中央长期一贯的想法。深圳具有港澳及内地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目前深圳的发展态势、城市精神、发展速度质量,与当下国家战略方向是契合的。

相比之下,香港的底子很好,基础不错,也完全具备承担很多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重任。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香港在有些方面是回避的,比如自身定位和角色模糊,这一点其实是非常致命的,这也是香港特区治理今天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现在正是香港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突破的历史时机,结果却陷入内耗,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警醒,就是中央对香港的高度期待和香港承担重任的能力之间是有落差的。

因此,将深圳打造成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政策,可谓意味深长。但不能简单地认为香港的作用就会完全被深圳所替代。实际上大家是各自发力,共同合作,一起达到一种发展的高度;历史选择了香港,历史也选择了深圳。两者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另外一个层面,我们也必须关注到,那就是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到未来深中通道的开通,是中央全方位考量作出的综合决策。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香港今后如何,深圳今后如何。其实,港珠澳大桥建立之初也是准备建设专门连接深圳的通道的,港、澳、珠、深四地是连通的,但后来硬生生将深圳这一头关闭了。尽管这一想法没有落实,但现在正准备建深中通道,连接深圳和中山,在港珠澳大桥的北部,跨越伶仃洋、珠江口。这展现出国家在未来发展规划上,绝不是简单地确定以某个城市为中心,而是要让各地平行发展,合作竞争。

关键是,国家发展到今天这个态势,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否能与国家发展战略、当前世界产业发展前沿相契合,这样才能释放更多发展潜力。近年来,山西、东北以及内地一些地区转型不是很成功,这不是因为国家不重视,而是在这个时代没有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符合前面提到的这些基本要求。

香港也是如此。香港的产业优势定位在“四个中心”,贸易、金融、航运和国际航空枢纽,其中最重要的优势在金融上。目前内地正在不断设立自贸区,从海南到上海等等。中央对于深圳等地的金融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7%2F1566891924623746.jpg

观察者网:所以说,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酝酿已久的。

李晓兵:是的。深圳有很多优势,城市年龄短,人口结构偏年轻化、创新环境好,再者过去四十年的发展积累也给了深圳一种努力超越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支持它的持续发展。现在香港是保守有余,动力不足。很多香港产业界的大佬,不再去谋划进一步的发展,而是希望能够坐享其成。深圳则很不同,有一种非常浓厚的创业氛围。

过去香港讲“狮子山精神”,这是在“亚洲四小龙”时代提炼出来的精神。但如今的香港有些消沉和暮气,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甚至陷入自我沉沦而不能自拔,这只会阻碍其自身潜力的发挥和实现更大的发展。香港这个“东方之珠”应该在世界舞台上不断的擦亮,现在反而因为内部社会失序街头暴力升级,而在国际上获得大量关注,显然是本末倒置。

香港有能力有底气就应该拿出来,依靠自己的产业、品牌等去引领世界、占领制高点,用特区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知识精英、经济精英、科技精英、政治精英走向世界,在经济上要有能力挑战纽约、伦敦、新加坡,发展出超越他们的优势和模式。这样,不仅我们有信心,香港市民、年轻人、产业界的信心自然而然就会散发出来。

但现在香港的产业界信心不足,特区政府管治手段有限,这些都导致香港人对于香港自身、对于国家、对于世界变化的认识不足,甚至陷入到某种话语体系的陷阱,看不清此消彼长的态势。

观察者网:最近有学者认为,深圳打造“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味着接下来“一国两制”的实践会出现一些调整,过去是鼓励内地城市学习港澳经验,尤其是深圳等城市,但未来可能是希望港澳能学习内地城市发展经验。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晓兵:我们理想中的状态是良性互动。今年是澳门回归20年,在港澳两地相继迎来回归20年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全面回顾、深度梳理“一国两制”实施以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实践方面可以说到了一个临界点,也就是在港澳回归之初确定以区隔为主的做法,到了现在港澳特区与内地之间必须转化为融合发展。这是一个艰难的转型。

对于特区的产业界、社会精英来说,甚至都还没做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准备。国家发展到今天的阶段,香港要去考虑怎么跟上国家发展,而不再是简单地固守昔日的发展成就和一些传统角色与定位。现在国家发展呈现质的飞跃,可以说一年一个样。“一国两制”实践也从回归之初的尝试性探索逐步走到重大历史转型的时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一个标志性文件。

简单地说,香港如何向内地借鉴学习的经验,从过去处在的产业垂直分工的上游,到今天逐渐平行发展、合作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一国两制”的实践已经不能简单机械地实施基本法的规定,而是要创造性的实施基本法、发展基本法破解发展难题,还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理、区域治理等方面的展开合作。过去我们总说香港是一个法治城市,具有法治的传统,但现在仔细观察会发现特区法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未能很好的兼顾自由与秩序的平衡。从某种角度来讲,香港是夹在内地和世界之间的,必须要协调好与这两者的关系;比如过去香港作为欧美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但现在内地全面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由此香港就必须游刃有余地切换和平衡,否则就会陷入“脑袋和屁股”分家的状态,其实也是定位不准、瞻前顾后的表现。

现在香港有一部分人要求向北看——看北京,但仍有不少人的眼睛还盯着伦敦,却不看伦敦也是自顾不暇。这是香港自身发展必须要突破的一种困境。

观察者网:在“先行示范区”意见中,提出要给在深圳的港澳居民以市民待遇,意在鼓励香港年轻人“北上”,您觉得这一政策是否能达成它的目的?但另一方面大湾区的定位非常强调科技创新等等,这对于一部分香港年轻人而言能否契合这些要求?他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李晓兵:在某些方面,香港的准备还是不足。过去内地的很多产业都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下游,而今内地很多地方实际已经凭实力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异军突起,比如深圳、东莞、广州,很多地方都实现了产业的腾笼换鸟和转型重塑,成为产业集聚中心。比如东莞,从过去以简单代理加工为主的城市,到现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深圳也从过去的对标香港,成为现在世界级的科创中心。这些城市都在悄然之间发生了转型。

但香港没有预料到这一情况的发展会如此迅猛。广东一些城市的发展某些方面已超越香港,包括香港本身的一些产业逐渐转移到广东,在科创方面香港更是跟不上世界发展的节奏。现在深圳又推动深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如果顺利进行,深圳又会向前迈出一大步,所以历史是不等人的,香港的精神状态必须改变,否则过去的资源、渠道、财富等等成为负担,固守既有的家产和利益格局、习惯于“躺着数钱”的状态会让香港人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香港深层次的问题不是北京和内地造成的,而是本土既有的利益格局固化所造成的,但如今却将矛头指向内地,这完全是错误的。我认为香港的深刻反思可能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作自受,第二个阶段自暴自弃,但最后的阶段必须要自强不息。举个例子,在“占中”时期,香港提出要发展科创,成立创科局,国家非常支持香港发展科创,并对科创局寄予高度期望,但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究竟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突破,在哪些方面做成了一些事情呢?包括去年习主席给香港高校的院士科学家回信,学者们提出项目争取经费,当时中央立刻就落实了这些要求,但结果怎样呢?所以不能说中央没有去协助香港的发展。香港最终究竟能走多远,最终需要依靠的是自己究竟有多主动,是否能够适应和把握当下“百年未有之变局”。

观察者网:您提到的这点很关键,当时习主席给香港院士的回信确实反响很大。

李晓兵:我们确实迅速落实了,在原来香港“四个中心”的基础上,中央立刻就给香港增设“国际创科中心”的角色,而且将这一点写到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香港特区的年轻人要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要有真正的实践能力,不能简单地认为有投票权了,上街发声了,香港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些实际上是很多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路子,只要回头看看欧洲、中东、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治理困局,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角色不清、定位不准,导致香港不断内耗。

观察者网:我注意到您在深圳这则消息出来后就提出一个观点,这不是中央放弃香港。这一点可能在两地情绪比较激烈、香港局势不稳经济表现不佳的时候,更加值得强调。最近,有一些声音认为,香港不必自负,深圳、上海都可以取代香港,但问题是香港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就是自由港。就目前来看,上海或深圳的体量、开放度还是不能跟香港对比。所以,您是否可以再深入解读一下“中央并不是放弃香港”这个观点?

李晓兵:香港是不可替代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优势依然会释放。香港一定要明白历史的机遇和自身具备的优势。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香港全社会上下必须要深刻内省。特区治理并非简单追求“政改”、“双普选”这样的目标,而是香港社会要实现全面的转型,如何在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转换过程中继续保持领先,过去所积累的发展成就和所达到的高度能否实现持续超越。

中央也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针对澳门特区,中央提出的是产业要适度实现多元化,不能因为强大的博彩业能持续不断带来财源,而忽视经济单一依赖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正如香港在金融业、地产业等领域确实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被其困住,所以亟需调整产业结构。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际上也是让香港和内地之间发挥各自优势,比如香港的服务业渠道、高端人才吸纳等,是现在深圳、广州等城市不可比拟的,关键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内如何发挥得更加极致。网上流行一句话是“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许现在有一部分香港人士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逐渐地意识到香港的问题主要在于自我转型、重新定位在当下没有实现,所以只能陷入内耗、徘徊不前的状态。

观察者网:您刚才提到“先行示范区”与“一国两制实践”的关系,假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话,今后甚至还可能对台湾地区也起到辐射效应,尤其是民进党为了私利将“一国两制”污名化。

李晓兵:这是我刚才想谈的一个问题。我们对“一国两制”的理解绝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在港澳地区的实践,台湾不愿接受就是“一国两制”在台湾问题上遭遇重大挫折。“一国两制”的设计、发展、实践都是开放性的,需要在不断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实现突破和发展,并将“一国两制”推向更大的成功。我们过去研究“两制”也过于聚焦港澳,特别是聚焦于港澳基本法的实践,但现在我们发现这种思考和眼光实际上是过于狭隘了。“一国两制”的实践也要跟随世界发展的态势和国家发展的节奏不断拓展、转型,从港澳特区高度自治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到港澳台三地之间的联动。

其实,今年初高雄市长韩国瑜港、澳、深、厦之行的行程设计非常特殊,像他都看到了港澳台和内地之间的联动。这些地方的优质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台湾的农产品、港澳的消费市场,国际渠道和内地融合打通后,未来这一带将形成国家发展的一块高地,这盘棋就走活了。现在其实港澳台三地相互之间还是区隔、拆开的,就像下围棋一样,还没有真正连成线,优势也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国家和中央比较担忧的也是这点。过去我们对“两制”强调区隔,所以形成了“三个关税区”等等,如果这种区隔在过去是必要的话,那么现在要打通区隔,充分实现人员、资金、物资、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通,但现在港澳和内地之间居然还不能充分实现,这是不正常的。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破区隔,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是要让深圳在这方面扮演先行者,以实际作为来担当这一历史责任。

观察者网: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80年正式设立深圳特区;从近40年前的“特区试验田”到如今“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实对深圳本身的发展来讲也是巨大动力。您觉得定位的差异在哪里?不同的定位今后会带来什么变化?

李晓兵:深圳对历史感、时代感以及发展节奏的把握的信心会更足,这是建立在过去发展的底气和基础之上。比如我所在的天津这座城市,国家过去也曾经给了很多支持,但最近几年未能抓住机遇将产业升级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现在的冲劲就没这么大。而深圳在40年内不断创造奇迹,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能继续创造奇迹,这次获得“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历史的选择;不仅仅是中央赋予其责任,也是深圳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

最后,关于“一国两制”的实践问题上,我们要突破一些既有观念的束缚。我认为,“一国两制”实践的转型,要从原来的“战略防御”要转向“战略进攻”;防御是采用区隔方式,区隔对我有利,否则我们还没有发展起来就可能把我们吸纳或压制了。现在是到了考虑转变的时候了。

当然,这种重大历史转型也意味着要面对更加开放的世界,敢于和世界竞争,勇于在竞争中胜出,特别是当下中美关系复杂变化时期。今后不是简单的“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而是必须整合双方的最优资源,但整合过程也非一蹴而就,“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这也是为什么中央会在这个历史阶段提出这个设想的原因。

中央绝不是简单地让深圳替代香港,出台这项政策是顺势而为、锦上添花,同时让各地承担新的历史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是结果导向,采取现实主义的路线,务实发展固本强基,就像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那样,世界格局的重塑从来都不是以谁的想象为基础的,而是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朱敏洁)



                                 
                                           形势分析
                 



中小城镇化战略逐步退出 “大城市化模式”呼之欲出                 
【研究员】:wh
过去一段时间,以县域为主导的城市化一度占据主流,无论是建设用地指标、财政投入还是政策红利,都向这些地方投注。而实践证明,即便政策不断,中小城市并未留住人口,也未能发展出足够有优势的主导产业,更未能实现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相反,无论如何限制,人口、资本和产业,都还在向大城市聚集。北上广深的资金总量和高新产业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广深杭成渝这些头部城市,每年的常住人口流入量都以数十万计。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9%2F1567064241526534.jpg

【博览财经特稿】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终于有了定论。近日,中财委召开第五次会议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这段表述意义深远。它不仅明确经济空间结构之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其中处于关键地位,而且更进一步提出,要增强这些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这可视为最高决策层对城镇化大战略的一锤定音。至此,“大城市化模式”终于呼之欲出。

“大城市化”来了

诸多迹象表明,中小城镇化战略正在逐步退出,大城市化取而代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在此前后,“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城市群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收缩型城市要瘦体强身”先后进入规划。

这是影响深远的新变化,表明我国城镇化战略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转向。

过去一段时间,以县域为主导的城市化一度占据主流,无论是建设用地指标、财政投入还是政策红利,都向这些地方投注。而实践证明,即便政策不断,中小城市并未留住人口,也未能发展出足够有优势的主导产业,更未能实现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

相反,无论如何限制,人口、资本和产业,都还在向大城市聚集。北上广深的资金总量和高新产业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广深杭成渝这些头部城市,每年的常住人口流入量都以数十万计。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9%2F1567064266299517.jpg

与此对比,一些三四线城市陷入收缩困境。最近,黑龙江鹤岗和甘肃玉门频频刷屏,这些地方普遍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收入增长过慢和人口持续流失的困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在于大城市化更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也与城市扩张的逻辑相契合,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更关键的是,我国城镇化正在进入后半场。如果说上半场以农民工进城为标志,后半场的关键就在于培育经济增长极,而“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一切都表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是优先发展对象,小城镇将处于从属地位。

国家中心城市:谁是第十个?

在所有大城市中,国家中心城市无疑具有重要地位。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化体系的最高层级。按照官方说法,国家中心城市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

目前,我国已确定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9%2F1567064299363340.jpg

不难看出,这些城市都是区域门户和交通枢纽,在全国经济矩阵中都处于领先水平,且都对应着强大的城市群,这些城市在各自城市群中处于主导地位。

这九大城市,综合优势突出、地理区位一流。北京作为首都,地位超然。上海代表华东,广州代表华南,天津代表华北,成都重庆代表西南,武汉代表长江中下游,郑州代表中原,西安代表西北。

目前,第十个国家城市之争如火如荼。全国已有至少七大城市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冲刺目标。这七大城市包括长三角的南京、杭州,山东的青岛、济南,东北的沈阳,东南的厦门,中部的长沙。那么,谁最有可能晋级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

从地理区位看,东北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从经济实力看,杭州南京一马当先,不过长三角已有上海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从人口分布看,人口过亿的大省山东似乎也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而济南和青岛则要首先面临“二选一”的竞争。

那么,最终谁能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城市群:谁是第四大城市群?

与国家中心城市一样,城市群的地位正在变得日益重要。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共规划了19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分布了大江南北,几乎覆盖了所有重要区域,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竞争的重要支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9%2F1567064324790966.jpg

这19个城市群定位不同、成熟程度不一,有的规划已经出台,有的还停留于概念,有的尚不具备形成城市群的条件。这是19个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广州深圳)、长三角(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京津冀(北京天津)。

南方区域(3个):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长沙、南昌)、海峡西岸城市群(福州厦门)、北部湾城市群(南宁)。

西南区域(3个):成渝城市群(成都重庆),黔中城市群(贵阳)、滇中城市群(昆明)。

北方区域(6个):中原城市群(郑州)、山东半岛城市群(青岛济南)、辽中南城市群(大连沈阳)、哈长城市群(哈尔滨长春)、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宁夏沿黄城市群(银川)。

西北区域(4个):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和浩特包头)、天山北坡城市群(乌鲁木齐)、兰西城市群(兰州)。

在这19个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已经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都已步入正轨,发展相对成熟,城市融合更好,说是中国最成熟的三大城市群,并无疑义。那么,谁会是城市群的第四极?

前不久出台的《2019年城镇化重点任务》已经透露端倪,根据文件: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

有序推动哈长、长江中游、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建立健全城市群协调协商机制。加快出台实施天山北坡、滇中两个边疆城市群发展规划。

可见,在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成渝城市群将会是重点打造对象。而长江中游、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则是“有序推动”,至于天山北坡、滇中则还处于“加快出台”阶段。

收缩型城市:哪些地方要谨慎?

有的城市在扩张,有的城市在收缩。今年4月,发改委首提“收缩型城市”,明确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这意味着,收缩型城市,正式进入国家规划视野。这些人口流失、产业衰退、城市空间不断闲置的城市,未来发展将会受到诸多限制。那么,到底有哪些城市在收缩?

目前,这方面并无官方数据。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龙瀛的研究,在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有180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9%2F1567064359118465.jpg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也曾发布研究成果称,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9%2F1567064375176227.jpg

一般常住人口连续3年以上持续流失且缺乏回流的城市,均可被视为收缩型城市。这一过程,如果伴随着人均GDP减少、财政收入下滑、城市建成区面积缩小,那么问题更加严重。

根据如是金融对2014-2017年人口数据的梳理,发现共有26个城市出现连续3年的人口净流出。其中,四川有巴中、内江和广元市三个城市入围,内蒙古有通辽一个城市,陕西有安康一个城市,其余的21个城市都集中在东北三省,其中,黑龙江8个,吉林7个,辽宁6个。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9%2F1567064393871751.jpg

显然,城市收缩,会显著影响到资产价格。房地产的根本支撑在于经济和人口,经济衰退,产业衰退,人口外流,那么原来的房地产价格自然难以维持。

没有大城市,连竞争资本都没有

大城市化模式在政策上被一锤定音,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强省会获得政策加持。要不要做大省会,要不要打造区域中心城市,这在过去争议不断,如今方向已经明确:做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那么做大强省会就是题中之义。

二、未来人口还会继续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中。今年4月,发改委出台文件指出,除北上广深四大超大城市,其他城市都要放开或放宽落户限制。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下的大城市,则要取消落户限制。一旦大城市的落户限制不复存在,大城市对农村和中小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还会更加突出。

三、大城市不只有虹吸效应,还有溢出效应。发达的中心城市会反哺城市群的兄弟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所以被着重提及,就在于它们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

上海大都市圈、广佛肇、深莞惠的互动,充分证明这一点。深圳制造企业向东莞迁移,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特别合作区的横空出世,都说明了城市群巨大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

四、没有大城市的区域,恐怕连竞争资本都没有。这些年的国家大战略,从都市圈、城市群到自贸区,以及产业和企业的竞争,无不围绕着大城市布局。如果一个区域没有大城市作为支撑,那么恐怕连竞争的资本都没有。

所以,请接受大城市,认识大城市,并且拥抱大城市。(来源: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 作者:凯风)



                        

城市间的头部企业争夺战愈演愈烈 谁将成为最大赢家                 
【研究员】:wh
通过民企500强榜单,还可以看出各省市一些经济特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上榜企业数量最多,达到55家, 其次是综合类行业,有43家。排第3的是房地产行业,有39家;第4的是建筑业,有37家,这两大行业,都是和房产经济和楼市紧密挂钩的。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房地产开发商,数量高达9.7万家。入围民企500强榜单的虽然只有39家,不过它们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却相当巨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11389161560.jpg

【博览财经特稿】日前工商联发布了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华为、海航、苏宁分别位列前三,房地产巨头恒大和碧桂园,强势跻身前十。

上榜企业数量的地域分布上,江浙领跑,天津输给北京、上海和重庆,山东急了,而广东成为最大赢家……

江浙领跑,天津输给北京、上海和重庆

先来看下民营企业500强的分布,如下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11401932837.jpg

浙江、江苏、山东和广东四个沿海大省的上榜民企数量明显高出一档,其中浙江92家,江苏83家,山东61家,广东60家。

江浙一带向来是民营经济的高地,县域经济异常发达。以浙江为例,2018年底,共有各类市场主体654.23万户,其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627.35万户,占比为95.9%。正是这种宽松的市场环境,才孕育出创业氛围浓厚的杭州。

国企占比相对更大的山东,民企入围数量超过广东。不过和2017年的73家相比,出现明显的下降。不久前“山东急了”的话题发酵,头部民企数量降低,其实也提供了佐证。

广东的经济总量去年毕竟十万亿大关,排在全国第一,入围企业数量,虽然要低于江浙和山东,不过在民企实力较量上却可以说是最大赢家:

民企500强的前十强中,广东企业占据4席,分别是第1的华为、第4的正威、第5的恒大,和第7的碧桂园。

可见,和以民企数量占优的江浙将比,广东强在企业规模和体量。另外,广东上榜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占全部500强的比例,分别达到17.89%和28.69%,都是全国第一。

分地域看,中西部内陆省份的民营经济活力明显更低。如经济体量排第5的河南,上榜企业只有13家,比北京、上海、重庆都要低;经济体量排第6的四川,上榜企业数量只有11家,和辽宁并列第12。云南今年没有500强企业上榜。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11411162496.jpg

四大区域中,东部上榜390家,占比为78%;中部上榜53家,占比10.6%;西部上榜43家,占比8.3%;东北上榜14家,占比2.8%。

房地产行业成首要的纳税大户

就具体的行业分布看,通过民企500强榜单,还可以看出各省市一些经济特征。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上榜企业数量最多,达到55家, 其次是综合类行业,有43家。排第3的是房地产行业,有39家;第4的是建筑业,有37家,这两大行业,都是和房产经济和楼市紧密挂钩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房地产开发商,数量高达9.7万家。入围民企500强榜单的虽然只有39家,不过它们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却相当巨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11434791791.jpg

以排名最靠前的恒大为例,它的资产规模为18800.28亿元,排名榜首。而这些上榜的房地产企业的纳税总额,要远超其他几大类,在民企500强纳税总额的占比,达到28.37%。

房地产行业巨大的税收贡献,解释了为何它会被很多城市当做支柱产业。对地方来说,纳税之外,房产开发带来的卖地收入,同样不可小觑。

像杭州上半年的卖地收入,就力压北上广深,达到1423亿元。另据统计,武汉、北京、天津、重庆、苏州、宁波、福州、上海、广州、郑州、南京、温州、合肥、成都等城市上半年的卖地收入都突破了500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11460133566.jpg

正因有着巨大经济效应,近几年房地产行业也快速扩展,民企500强上榜的房地产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28家,提升到2018年的39家。

当然其中也有房企整合的因素。此前西部城事的推文就提到,到7月末尾,全国有近300家房企破产清算。

和房地产行业大鱼吃小鱼、马太效应扩大伴随的是,头部房企的布局开始远离三四线,如万科日前就强调:我们拿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区域,三四五线城市不会去进。

城市间的头部企业争夺战愈演愈烈

具体城市分布上,由于时间关系未进行梳理,这里只做一些粗略分析。

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四大直辖市,民企500强的上榜企业数量,分别是17、15、15和6家。天津的民企实力要略低一档。

但如果不是考察民企500强,而是包含国企在内的全部中国500强企业,竞争格局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11507823648.jpg

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中国500强企业的分布,北京就占据了94家;上海、深圳和杭州则要超过20家,另外排在前十的还有广州、苏州、重庆、无锡、东营、南通。

由此可见,作为权力中心的北京,聚集了数量繁多的500强企业,当然这些企业在背景布局的往往只是总部“大脑”,包括决策、研发等机构,生产基地则另有选址。

就中国500强的分布看,可以发现一个细节,除北上广深杭以及重庆外,苏州、无锡、东营、南通都是普通的地级市,在头部企业的占有数量上,却将武汉、成都等强省会,及省内的南京、济南等地比下去了。

这种分布格局,足以说明江浙一带的明星地级市的强大,它跟民企500强主要分布在江浙等地,形成一种呼应。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仍然在沿海。

如富士康之于郑州那样,顶级企业的到来,往往能够带来整条生产链。所以为了打破缺少500强企业的局面,内地的一些强省会,近两年也着急起来了,开始注入重金,打响企业总部争夺战。

如武汉之前推出政策,总部企业落户奖励、投资奖励、经营贡献奖励最高达2000万;西安将总部企业落户的奖励额度,分为3500万、2500万和1500万三个梯度;成都的奖励上限更是达到5000万……

显然,这些城市是已不再满足于引来企业的办事处,既然大企业从0到1的孵化过程相当困难,那就在总部经济上不惜重金。对头部企业的争夺愈演愈烈,谁又会是大赢家?(来源:西部城事(ID:xibuchengshi0518)作者:西部菌)



                                 
                                           新闻视点
                 



剥茧抽丝看70城数据 7月房价数据藏重要秘密                 
【研究员】:wh
在当下不温不火的楼市行情下,三四线是最有意思的一笔。从官方数据看,是“回落幅度偏大”,言外之意,“压力山大”。前段时间安居客发布的7月数据,三四线城市的“找房热度”环比降幅已经达到26.7%,也证明三四线在奔腾两年后,的确是不行了。但你会发现,的确有一些三四线城市却在悄悄逆市上扬。一个平顶山的读者问,大环境都在下行,为什么平顶山作为一个知名度极小的地级市,涨幅却能冠绝70城之首?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8332783858.jpg

【博览财经特稿】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房价数据”,大致浏览后还是熟悉的味道:一如即往的“稳”。

说实话,可解读性并不强。一个长春的读者倍感疑惑,留言说:这次数据出来,身边的媒体和中介都以此作文章,说长春二手房环比上涨0.5个百分点,楼市行情大好。而通过近期对市场了解,发现数据与现状不符,明明自己挂的房子没人看,折价10万也只能换来2-3组看房者,怎么能说房价涨了呢?

至于70城数据的理解,还有必要剥茧抽丝。

首先用当下楼市行情去匹配70城数据,就是一种误读。70城实际统计的是“到案数据”,房子签约时间周期大概是2-3个月,数据统计滞后,所以7月的数据还在受3-5月小阳春影响,以7月房价判断7月行情不准确。

如前段时间,传的沸沸扬扬的广州郊区新盘,2天大降6000元/平米,侧面反映广州新盘销售开始吃力,缺乏购买力,但实际上表现在数据上的数字依然是上涨。

其次,房价是市场交易的结果。主导房价的因素应是之前供需比例的调节结果,也就是市场成交情况。如3月购房者络绎不绝,房子根本不够卖,那么4月大概率会上调价格,同理如果3月房子卖不出去,4月房价一定也是下调趋势。

所以盯着房价探行情,无疑是刻舟求剑,要关注的应是当下的交易数据,销售数据,及中介和开发商的日子好不好过。通过卖方市场反推市场行情,才是正确姿势。

那么70城数据到底应该怎么看呢?答案:观大势。

一些三四线城市悄悄逆市上扬

来看官方的数据显示。

1、从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看,7月4个一线城市平均涨幅为0.3%,其中:上海、广州和深圳处于上行通道,北京则下降0.3%。

一线城市看二手房市场,整体上行,个别下行,是整体趋稳,上下微幅震荡行情。从近期贝壳研究院统计的数据也可看出,房价虽稳,但整体购房热度在与日下滑。

其中7月,一线城市在7月的需求都在下降,尤其北京的“带看房源量”环比上个月下跌16.1%,居于一线城市之首。举个例子,6月北京购房者总共看房10万套,但7月却凭空消失了1万6千套,需求在减少明显。一线城市受季节性淡旺季的影响还是很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8376951990.jpg

2、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且全国房价下跌多达20城中,一半是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比较多,且每个城市的市场供给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在限价政策下,新房市场的数据可以替代整体形势——回落0.1个百分点。

楼市下行周期中,回落就意味着下跌。二线城市是受大基调调控最严的一批城市,当下投机需求遏制,刚性需求迟缓,造成房价横盘下调的尴尬局面,而且这种状态会继续延续下去。7月在70城数据中,二线下跌城市和三线的比例大约为1:1。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8397849495.jpg

不过二线城市的购房者目前不必惊慌,有点儿经济面的城市需求还能撑住,房价回调幅度都不会太大。

3、而对三线城市而言,这次的数据显示是:涨幅回落幅度偏大。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0.2%和7.1%,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7和0.8个百分点。

从具体城市看,平顶山、大理、西安、厦门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幅度居前。其中平顶山以涨幅1.5%的成绩,傲居榜首。

在当下不温不火的楼市行情下,三四线是最有意思的一笔。从官方数据看,是“回落幅度偏大”,言外之意,“压力山大”。前段时间安居客发布的7月数据,三四线城市的“找房热度”环比降幅已经达到26.7%,也证明三四线在奔腾两年后,的确是不行了。

但你会发现,的确有一些三四线城市却在悄悄逆市上扬。一个平顶山的读者问,大环境都在下行,为什么平顶山作为一个知名度极小的地级市,涨幅却能冠绝70城之首?

其实如果平时关注国统局的数据会发现,每次都会有1、2个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惊人,非常突出,7月有平顶山,6月有洛阳,5月有丹东……好像是安排好了的,每次通知三四线不行了,就安排出一个房价涨幅惊人的三四线代表,是为了平衡市场情绪?

三四线城市正发生剧烈分化

其实当下的三四线城市正在发生剧烈分化。一部分在房价下行的路上负重前行,如前段时间恩施市、赣县害怕房价下跌,相继出台限跌令,开封市房地产压力太大,尝试解除限售。

另一部分还在玩着逆市上扬的击鼓传花游戏。如7月安居客发布的数据中,找房活跃的城市分别为临沂、济宁、南通、连云港,而在房价环比涨幅上来说,衡阳、呼和浩特、唐山一度超越深圳。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8425723370.jpg

这是为什么呢?细究下来,一部分着实是楼市迟钝,为了补涨,如洛阳,人口700多万,经济强劲,且紧挨着省会郑州,但其新房房价在1月却只有6300元/平,涨到8000很正常。

而另一部分就是炒作,被舆论绑架,还在玩着击鼓传花的游戏,如丹东、呼和浩特、临沂、衡阳和这次的平顶山。

拿平顶山举例。平顶山是河南省中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人口550万,产业以能源和重工业为主,2019年上半年GDP为1074.4亿元,在河南省排名第12位,稍强于开封市。所以按经济结构和GDP总量,大体可以判断平顶山的人均收入并不高,查一下官方数据,2018年平顶山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7626元,每个月的收入仅为3968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8449462690.jpg

但这样一座平平无奇的城市,其新房均价却曾与河南省经济第二大强市洛阳并驾齐驱。经过当地一个朋友告知,他说平顶山的情况是,当地开发商控制着房源供应和媒体,也就控制着整个市场的信息渠道。

让它涨,媒体一吹风,开发商捂盘制造紧缺氛围,当地购房者就得冲进售楼处接盘,而这次是感觉整体市场在下行,准备收最后一次网,所以开发商联合起来争相上调报价,制造了房价上涨的行情。

而当地购房者,消息渠道闭塞,对新闻不敏感。即使现在全国喊跌,他们依然会相信本地媒体的发声。在那种氛围中,大家的理性判断力都会丧失。

再一个是离中心大城市较远,行情信息无法传导。如郑州,二手房挂牌价已连续12个月下降,且前段时间传出最北部的惠济区大河宸院推出133平方米特价房,由原价13000~14000元/平方米降至毛坯10500元/平方米、精装11500元/平方米,降幅达3000元/平方米。

这个消息就很快传导至隔壁的开封,开封购房者都知道房价要跌,还会信开发商的猫腻吗?

当多数人认为一个现象是对的,那么即使这个现象即使是谎言,也一定是真理。当所有人相信本地的房价跌不下来,那么纵使这个地方无论人口流失多么严重,老百姓杠杆率有多高,房价都会维持一个上涨的态势。

不过这样的城市营造的泡沫最终都会被时间戳破,如今年涨的轰轰烈烈的呼和浩特,本地人都有房子,旁边的县城居民都来抢买公寓,结果现在部分地区开始横盘,根本卖不出去。

小道消息称,呼和浩特市当地一部分开发商依然用开通高铁、地铁的利好消息烘托房价上涨信号,但另一部分则选择开始逃离,蓄势金九银十降价抛售,这会影响到二手房市场,造成整个行情冷却。之前的炒房客都会面临积蓄被楼市锁死的命运。

要知道高铁、地铁开通会给城市带来转折性机遇,也会让一个城市的人口加速流失。主要还是看这个地方有没有好的产业,能把人彻底留住。有钱有面还舒适,大家干嘛还要离开故土?

不得不说,当下三四线房价上涨困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接下来对这些城市来说要理性的看待房价的回落,而不是继续想方设法的保持房价的增长,毕竟三四线城市房价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难以长期维持高水平,如果继续不顾根本的吹高,未来蕴藏的风险将殃及每一片雪花。

所以,这段时间楼市行情大热的三四线城市的购房者,千万不要着急,不妨等等,等到年底之前,大盘趋冷的行情就出来了

全国各地新盘打折消息或屡见不鲜

除70城房价报告外,一定要观察前几天官方公布的房地产行业数据,如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8475769263.jpg

数据显示,1-7月投资增速下滑到10.6%,说明开发商拿地积极性在下降,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走低。还有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8486706040.jpg

虽然全国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虽有所增长,但整体承压,处于下行趋势,其中销售面积更是连续7月为负。这里有个重点,就是商品房销售额,7月为83162亿元,同比上涨6.2%,但涨幅远不及2018年和2017年的水平。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8495507286.jpg

房企的资金情况也是捉襟见肘。在银行收紧信贷,严查房地产融资渠道之期,如果资金无法到位,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房企破产清算,前几天300百家破产清算只是开始。

不出意外,接下来全国各地新盘打折的消息将屡见不鲜。这种情况,才刚刚开始。(源自:子木聊房(ID:zimuliaofang)作者:子木)



                        

从没有一种产权性质叫公寓 “公寓时代”正离我们而去                 
【研究员】:wh
2017年开始,京沪先后启动整治“商改住”。作为全国人民的楼市调控样板,2017年3月26日,北京出台了刚猛无比的“326商住禁令”:新房项目不得出让给个人;二手房项目出售给个人时需满足名下无房且连续缴纳五年社保;商业银行暂停对个人购买商办类项目的贷款;中介可代理商办房屋的出租出售,但不得宣传居住功能……传闻每6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个买过商住楼,1/6的北京人被彻底套牢。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9284735571.jpg

【博览财经特稿】6月,万科佛山项目的5800套公寓,商住变成了办公。5000多名业主,既落不了户,也上不了学。卫生间的马桶被敲掉,变成了化妆间。一套50㎡的刚需公寓,却带了一个5㎡的化妆间。

遗憾的是,硬核的业主们,只想上学,不想化妆,就妥妥的把万科售楼部堵了。

楼市的魔幻,总是时不时出来撞一下我们的老腰。这件事,还在持续的发酵。日前,史上最强的“禁公寓令”在厦门出台。

商改住公寓时代正离我们而去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9308653725.jpg

厦门发布的了《关于加强商办类建设项目全链条管理实施意见》核心内容有几点:

•严禁商办项目改造成为公寓类住宅,甚至可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不得采用住宅套型设计,不得出现住宅类功能描述;

•不得预留住宅功能的排水、排污、排烟和燃气管道;

•商业用途的项目,单套套内面积低于300㎡,层高不能超过4.5m,大于300㎡的,层高不能超过6米;

•办公用途的项目,最小分割单元不得低于300㎡,层高不得超过4.2米。

简单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从各个环节,彻底摧毁商办类公寓的居住功能(包括租住),尤其是小面积的loft产品,彻底丧失生存空间。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厦门第一次发布“禁公寓令”。而厦门,也不是全国第一个发布“禁公寓令”的城市。

2017年开始,京沪先后启动整治“商改住”。作为全国人民的楼市调控样板,2017年3月26日,北京出台了刚猛无比的“326商住禁令”:新房项目不得出让给个人;二手房项目出售给个人时需满足名下无房且连续缴纳五年社保;商业银行暂停对个人购买商办类项目的贷款;中介可代理商办房屋的出租出售,但不得宣传居住功能……

传闻每6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个买过商住楼,1/6的北京人被彻底套牢。现在,有1/6的北京人无法入眠。

楼市的残酷和魔幻,分分钟教你做人。2018年,杭州和南京这类强二线城市,也纷纷跟进了“商改住”的新政。在土地出让时,明确指出,不得建设酒店式公寓。今年,这是第三波。这是佛山事件之后的,第二次发酵。

商住楼、商改住、公寓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而去。

从来没有一种产权性质叫公寓

公寓这东西,在楼市里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前些年,国内的很多城市特别迷一种东西,叫“城市综合体”。

地方上的很多同志们,去北京和魔都考察时,看到三里屯、国贸、万象城、来福士、嘉里中心,心里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欣喜和悸动。你看这楼,多高;你看这灯,多亮;你看这商场,多大;你看这写字楼,多旺。

如果把这些东西搬到咱们那,咱们是不是也能叫国际化大都市了?于是,国内的二三线城市,被规划出了一大批的城市综合体。

绝大多数情况下,要求开发商在拿住宅地的时候,必须配建同等体量的商业、写字楼。

想法都是好的,盖成住宅都便宜那帮炒房客了。还是得盖成商业和写字楼,既能出形象,又能有税收。

过个几年,咱们就是中原徐家汇、三湘大国贸、荆楚三里屯、三秦陆家嘴……

万万没想到的是,徐家汇、大国贸、三里屯、陆家嘴们,自己的写字楼都严重过剩。

京沪深的开发商们,就把这些过剩的写字楼,改成了公寓,打着“不限购、不限贷、低总价”的幌子,在市场上疯狂收割韭菜。

之后,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了二三线城市里。于是,他们也照猫画虎,商改住,办公改公寓,收割小白。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自始至终,从来没有一种物业形态,叫公寓;也从来没有一种产权性质,叫公寓。纯粹因为城市规划的贪多求大,导致了商业综合体的供应量过剩,又间接导致了写字楼的供应量过剩。

公寓,是为了商办去库存,不得已为之的营销手段。绝大多数公寓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违规。所谓的公寓,大都是一种苟且的意外。

公寓存在楼市的唯一意义就是收智商税

公寓就像是楼市版的比特币和P2P。好像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坑,但偏偏又有更多的人跳进去。之前,关于公寓,有一段话在中介的朋友圈里广泛传播:

•公寓和住宅的唯一差异就是40/50年产权和70年产权;

•自2017年5月1日起,不动产登记正式生效,公寓产权到期也可续期;

•从今天开始,公寓和住宅毫无区别。

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智商筛选,相信这东西的大都是智商低好骗的。

公寓的问题,绝不是产权年限的问题,也不是贷款年限的问题,还不是持有成本更高的问题,亦不是商水商电收费更贵的问题,更不是不能落户没有学位居住密度大的问题……

讲到这里,似乎这玩意儿的确是一无是处。公寓最大的问题是:流动性的问题。流动性的背后,有税费的问题。

按照目前的商办类物业交易税费来算,一次交易能吃掉你40%以上的增值收益。这种税费,直接摧毁了公寓一半以上的流动性。

流动性的背后,还有供应过剩的问题。前面说过,魔幻的地方规划了大批更加魔幻的城市综合体,导致现在中国所有城市的商业体量严重超过了国际红线。这部分超标的过剩体量,70%以上都被做成了公寓,流入市场。

不妨进入二手市场里,去关注一下公寓的价格。如“中原徐家汇”郑东新区里的某栋公寓价格——分分钟教你做人,分分钟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不动产,什么叫真正的房住不炒。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09360638120.jpg

流动性的背后,还有政策的不确定性。“禁公寓令”、“禁商改住”,已经从京沪这样的一线城市,开始下沉到厦门、杭州这样的二线城市。

在下沉的过程中,它们遵循着一种规则——摧毁居住功能,是商办的,就要卖给/租给企业,不得卖给/租给个人。而且,这种规则合情且合理,本身公寓就是商办物业的苟且和违规。

现实的情况是,哪有那么多的企业租公寓,真正租公寓的不就是暂时买不起房的刚需么。

买公寓的人,觉得自己可以吃个租金,当个中间商,赚赚刚需过渡的差价,结果最后自己成为那个差价。

楼市的真实,就像爱情一样。

都是贪心惹的祸

其实,公寓这东西,在过去两年里真可谓破鼓万人捶。这是处于楼市鄙视链末端的资产——玩儿写字楼的,瞧不起玩儿商铺的;玩儿商铺的,瞧不起玩儿住宅的。然后,大家一起鄙视买公寓的。

即便如此,仍然有人上当。究其上当的原因,无非就是住宅涨的太快,而自己一没房票,二没贷票,三没学历,玩不了落户。

于是,就总想弯道超车,买套公寓,赶上一波房价浪潮。说到底,就是贪心惹的祸,就是怕错过惹的祸。

很多人不是败给了智商余额不足,而是败给了贪心。人一旦有了贪念,一旦开始捉摸弯道超车,智商就会被按在地上摩擦,就会自动降维,被别人反复打击。

就比如前两天深圳得了个大利好,一大批没有购房资格的人又开始蠢蠢欲动,想冲进去买个公寓。去吧!去吧!深圳的公寓过剩更加严重!(来源:米宅 作者:葫芦娃)



                                 
                                           社会透视
                 



看似光鲜的“Top100”或在“裸奔” 揭开开发商不为人知的黑幕                 
【研究员】:wh
房企喜欢“抱团”拿地,两家、三家一起开发项目,甚至有时候四家、五家联合,实际上就是一次“注水”。房企二十强中的旭辉,2018年在克而瑞榜单上的流量销售额高达1625亿,排名第15位。但是其实际权益销售额只有861亿,排名第26位,差距非常大。通过合作开发,房企们营造出虚假的规模繁荣。如果把2018年Top100房企的“流量销售额”加起来,结果已经高达10万亿!这100家企业,就“创造”了相当于全中国GDP的1/9规模的销售额,厉不厉害?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10368243819.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恒大打响全国促销第一枪。广州、天津等一二线城市,纷纷出现房价降价潮。楼市低迷期下,一场心酸的“挥泪大甩卖”上演了。

面对优惠的价格,投资客、刚需客蠢蠢欲动。不过,在这种非常时刻,我们更应该睁大眼睛好好甄别。

开发商们忍痛降价,说明资金链条紧张,急需加快资金回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不会接盘史上最烂的房子?房企负债率这么高,买哪个房企的产品才不会烂尾?

这年头,只要在楼市打过转,绝对会看到各种横飞的广告单:什么“Top20”、什么千亿航母、什么百亿巨头……开发商打出的名头响彻天地,仿佛在喊,买我一定没错。

殊不知,排行榜上的房企数据,不少都是“注水”的。看起来光鲜的“Top100”,有可能正在“裸奔”。这里头,数据造假、业绩注水,刷榜无下限的事比比皆是。一不小心,你就可能成为“侠之大者”。

第一个“骗局”:『瞒天过海』

先说几个客观现象,感受一下。

文一地产,安徽的一家本土房企,2018年在中指院榜单上,以318亿的销售额排在第82位。但在另一家第三方机构克而瑞的榜单上,它的销售额只有119.1亿,排名142位。

中庚集团,总部位于上海的一家地产综合企业,去年在克而瑞的榜单上,销售额为232.1亿排名第94位,但中指院榜单显示其销售额为196亿,只能排到126位。

还有中建东孚,在克尔瑞榜单上是195.4亿的销售额,排名109。到了中指院的榜单上,销售额高达528亿,排名高居57位……

销售额动辄相差数百亿,排名差距达30名以上,到底该信谁的?

在这个鱼龙混杂的行业中,聪明的开发商们发明了“流量销售额排行榜”、“全口径销售额”,吹大规模的泡泡。

所谓流量销售额,就是只要公司操盘的项目,都计入销售额业绩,不管这个项目真正有多少股权是属于这个公司。

所谓全口径销售额,是把企业连同其合营、联营公司的所有项目计入业绩,不考虑权益比例和是否操盘。

什么意思?一个项目只要你参与了,就算你的“全口径”业绩,不管你在里头占的股份权益有多少,也不管你有没有在项目开发、销售过程中出过力。

这样一来,项目规模被重复计算,就成为默认的“潜规则”。久而久之,谬误成了司空见惯,如果按此去判断中国楼市,必然造成误判。

所以,这两个销售额其实都“不可信”。真正值得参考的,其实是按照权益划分属于各家房企的“权益销售额”榜单,这才是脱水后的真金白银。

去年号称突破“千亿”大关的30家房企,拿权益销售榜一对照,真正的千亿企业只剩下19家。水份大得不得了。

房企喜欢“抱团”拿地,两家、三家一起开发项目,甚至有时候四家、五家联合,实际上就是一次“注水”。

房企二十强中的旭辉,2018年在克而瑞榜单上的流量销售额高达1625亿,排名第15位。但是其实际权益销售额只有861亿,排名第26位,差距非常大。

通过合作开发,房企们营造出虚假的规模繁荣。如果把2018年Top100房企的“流量销售额”加起来,结果已经高达10万亿!这100家企业,就“创造”了相当于全中国GDP的1/9规模的销售额,厉不厉害?

所以,所谓的买房要选大开发商,绝对不能去看房企的“全口径/流量销售额”,得看权益销售额排名。

第二个“骗局”:『暗度陈仓』

目前,楼市最权威的两家第三方机构——克而瑞、中指院,各有流量/操盘榜单、权益榜单,今年又推出全口径榜单。竞争非常激烈,位子常常不够用——

2018年,克而瑞流量榜单出现“并列第20名”的奇观。两家“千亿级”的房企泰禾集团、正荣集团以1303.4亿的相同业绩,硬把Top20的宝座挤成21个。

2018年中指院的榜单上,中交地产、鸿坤伟业共同以278亿并列第100位,一起进入百强。

座位始终有限。所以,就出现不同的第三方机构榜单中,房企数据可能完全对不上的奇观:不能明修栈道,就来『暗度陈仓』。

对比克而瑞和中指院的榜单。2018年,共有超过20家房企的销售额,相差在100亿以上。

统计一下,两个榜单上,房企销售额相差幅度超过50%的,共有5家。包括文一地产、中建东孚、鸿坤伟业、大发地产、绿都地产。他们在克而瑞榜单上落选百强,但他们秉持不放弃、不气馁的伟大自强精神,在中指院的榜单上“异军突起”,全部进跻身百强。

两边榜单中,可以相差个上百亿,甚至三百多亿的销售额。大家感受一下: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6%2F1566810392671556.jpg

还有6家房企,只上了其中一个榜,另一个榜毫无消息。如佳源集团,一家港资企业,以875.5亿的销售额在克而瑞榜单上排名35,位,却没有出现在中指院的榜单上。

另一家著名的企业珠江投资,以316亿的销售额在中指院榜单上排名第83位,但也没有被收入克而瑞的榜单之中。

所以,选开放商不能光看一个榜,你还得看看另一个榜上,这个房企数据有没有一落千丈。够不够稳。这年头,只有双保险才能叫保险。

第三个“骗局”:『偷梁换柱』

前面说的都是第三方机构排行榜上的乱象。如果加上房企自身发布的数据,就更混乱了。房企自身发布的销售额,跟第三方的数据可能有天壤之别。差距可以有多大?

据一项统计,对比克而瑞的2018年数据和Top30房企最后公布的实际销售额。其中数据最一致的是万科,仅相差3000万。旭辉、正荣、金科、蓝光、龙光等企业,都比实际多算了100-200多亿不等。足够影响排行榜上好几个位次了。

通常而言,第三方排行榜一般都在企业发布年报之前,就早早抢鲜公布了。等到年报发布,企业自身披露的销售额,跟第三方排行榜数据往往出现巨大落差。但第三方从不修正数据。

此前,Top100房企佳源集团公布2018年销售额为201.8亿元,与第三方统计的数据875.5亿元相差霄壤。

600多亿的“断崖式”落差,迅速引爆社会舆论,面对数据造假质疑,佳源国际港股价格单日暴跌了80.62%,损失惨重。但“中小房企因为排行榜风波出现的股价闪崩,已经不是第一起。”

泰禾集团,连续多年引用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宣传自身业绩。2018年,克而瑞榜单显示泰禾以1303.4亿的销售额“并列No.20”。但作为上市公司的泰禾,至今还没有对外公布过真正的合同销售额。连深交所都向它发函询问,也没有问出结果,真的是real拼,硬颈。

不料,今年6月,泰禾的真实销售额被捅出来。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公司给泰禾出具了一份跟踪评级报告显示:合同销售金额929.36亿,跟排行榜上差了整整300亿。舆论一片哗然,泰禾的股价随后也跌惨了。

讲真,“房企数据”就像是埋地雷,不知道哪天就被自己给踩爆了。所以,选房经验是:第三方排行榜上的房企销售额,不一定是真的,只有和房企官方发布的数据吻合,才可信。

第四个“骗局”:『移花接木』

有的房企还会采用非常规方式来“制造”好看的数据。

新城控股在王振华丑闻事发后,股价一路大跌,一大原因就是,这匹地产“黑马”被质疑利润造假。

作为一个发家于常州的房企,新城控股赶超速度超乎异常。销售额连年翻倍,2018年突破2210亿元,一跃进入全国房企10强,排名第8位。

据界面报道,其发迹背后,拿地、负债同样高速攀升,只是靠超高的财务技巧,维持靓丽的净利润数据,刺激资本市场。一是透支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把未来的收益预期,通过会计手法进行透支;二是利用新的会计准则,把融资借款利息及债券利息资本化,不算做财务费用,而计入成本。

如果刨除这两项,新城控股2018年利润将不复存在。刷数据如饮鸩止渴,会上瘾的。一旦造假之后,第二年还得继续。

最后一条看榜经验:数据本身不会说话,要了解一家房企的真实情况,最终还是要通过缜密的财务分析。

为什么房企喜欢“刷”排行榜?

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动因:既有业绩冲动,也有公关需要,甚至有的是为了融资“保命”。

房地产是高度依赖信用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境内金融机构融资也好、信用评级也好、海外发债也好,都要看第三方机构给出的排名。

当前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企业,房企融资成本压力巨大。很多银行都有自己的“白名单”,如开发贷仅限于Top50以内的企业,有的银行只给Top20的企业授信。

房企融资的综合成本很多在10%以上,就算少1个百分点,也意味着巨大的利差。

前面提到的许多房企,都是融资成本高企的企业。融资利差关系到生死存亡。有人就总结房企“排行榜”骗局:“名气越小胆子越大,排名越后路子越野”。

其次,排行榜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护身符”。就像新城控股,凭借不断上升的业绩表现,老板王振华摇身一变,还当上了政协委员,政治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排行榜是最好的广告。有一顶“Top10”、“Top100”的帽子,在和政府、合作方打交道的时候,也更容易获得信任和尊重,成为官方的“座上宾”。

不过,数据“注水”一旦形成惯性,形成潜规则的环境,就会劣币驱逐良币。坚持不掺假的企业,更难以在市场上拼杀、生存。

当前,央行严控房地产业过度融资、挤占其他产业信贷资源。房地产调控,已从限购、限价、限售等升级到了房地产金融的严厉管控。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银行的指导,避免简单地以排行榜数据为依据对房企授信,也减少房企刷榜的冲动。

本质上,数据造假也是一种无形的犯罪。肆无忌惮造假的土壤,最后受害的还是普通的刚需客、改善客、投资客。不要让排行榜变成黑色幽默。中国房企排行榜,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来源:楼市黄大大团队(ID:HouseLeader) 作者:黄狮虎)



                        

巨资正朝鞋圈疯狂集结 今年最大骗局即将疯狂收割                 
【研究员】:wh
线上登记摇号、实体店排队抽签、加价找海外代购……对很多人来说,想买到一双热门的运动鞋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难度堪比北上广深的小汽车摇号中签。还有这样一双鞋,传闻最高以1700万美元的价格在网上成交。是的,没看错,没有多写两个0,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1.2亿,如果按深圳平均房价5万,可以买24套100平米的房子。试问,这双鞋都是用钻石打造的吗?穿上它一个筋斗就能翻十万八千里?这,就是现在疯狂的“炒鞋”热潮。超乎你的想象!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8%2F1566983019757040.jpg

【博览财经特稿】2019年,苹果价格疯涨,猪肉价格也高得离谱,最近黄金价格也接连刷新6年多新高。价格猛涨,基本上都离不开资金的炒作。

但这些炒作的热度,加起来估计都赶不上一个热搜词,那就是“炒鞋”!

炒股,炒房,炒期货,炒虚拟货币在资本市场司空见惯,但“炒鞋”还真是一件新奇的事,而且异常火热,令人匪夷所思!

疯狂炒作,一双球鞋可以在深圳买24套房

一双原价1999的运动鞋,短短几个小时之内,毫无预兆,毫无逻辑地疯涨,马上就卖到了4400元。

这相当于十个涨停板了,一只股票两个星期连续不断涨停,才相当于一双球鞋几个小时的涨幅,即使连A股最牛的九鼎新材都会自愧不如。

NIKE旗下一款名为OFF-WHITEAirJordan 1的球鞋,每双售价1299元,在官方发售后没多久,就被炒到12000元。这双白黑红配色的AJ1,短短两年价格飙到7万元,涨幅超过4500%!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8%2F1566983041203464.jpg

在“虎扑”论坛流传着一个炒鞋发大财的故事:一个二十四五岁的男生,从大学开始炒鞋,现在开始专职炒鞋,据说一年能赚50万元。

在杭州鞋圈里,阿坤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玩家,1996年生人,据称,他不仅实现了零花钱自由,今年还在杭州买了人生的第一套房。“好的时候月入三五万元,但我绝对不算赚得多的。”他这样告诉记者。

潮流单品交易平台“毒APP”数据显示,今年5月,最热卖的几款鞋市场交易价格与发售价格相比,涨幅均在100%以上,个别球鞋甚至涨幅达430%。

线上登记摇号、实体店排队抽签、加价找海外代购……对很多人来说,想买到一双热门的运动鞋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难度堪比北上广深的小汽车摇号中签。

还有这样一双鞋,传闻最高以1700万美元的价格在网上成交。是的,没看错,没有多写两个0,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1.2亿,如果按深圳平均房价5万,可以买24套100平米的房子。试问,这双鞋都是用钻石打造的吗?穿上它一个筋斗就能翻十万八千里?

这,就是现在疯狂的“炒鞋”热潮。超乎你的想象!

不仅有实时的价格更新,甚至还有人把其走势曲线制作成了类似股票的K线图,像沪指,深成指、创业板指一样,鞋市也有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指数。

8月19日一天的炒鞋的成交量,甚至超过了当天新三板的成交量。这充分说明,入场的人还不在少数,听说有人今年在币圈亏的钱,在“鞋圈”几天就挣回来了,近日就有币圈人士表示要拿100个比特币进场炒鞋,而号称“全球首家实时信披社区自治型的交易所”——55交易所则对外宣布,要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潮圈,实现币圈与潮圈的跨界融合,并顺势推出了以潮牌实物为资产支撑的潮牌通证,拥有潮牌通证的用户,可持币交易也可换取球鞋、衣服等潮牌实物。

听说炒鞋利润丰厚,很多炒房大妈也辗转到这个战场,准备发挥钱多力量大的优势,一展身手。这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正在朝鞋圈疯狂集结,庄家在等待,等待更多散户的入场,然后开始致命收割。

赌徒心态,不断有人愿意飞蛾扑火

一双跑步和打篮球穿的球鞋,今天竟然成为了有人发家致富的工具。很多人心里清楚,这极有可能是陷阱而不是馅饼,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冲进去?

说到底,还是中国人好赌的天性再次被激发!很多人总想着一夜暴富, 为什么58岁的大妈都可以扮萝莉收割巨额财富?极不平衡的心态促使人们痴迷博傻!

搏一搏,也许单车能变摩托。中国股市,散户比重占70%,而发达资本市场,譬如美股的散户比例不到7%。也许这个比喻不太合适,但很多人买股票并不是想长期投资,看重公司的成长性,等待公司分红,只是想短期炒作,赚差价,说到底,很多股民的投资操作,就是一种赌徒心态。

现在实体店不好做,但有一个地方的生意总是十分火爆,那就是麻将馆,棋牌室。有的确实是老年人退休后的休闲娱乐,放松方式,但这也许真的是少数,更多人还是想去赢钱,想去赢别人钱的。

去年回老家过春节,一个普通的小镇,如果不会打麻将,就像一个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然后那些可能一年收入都只有几万块的人,打一场牌输赢就是上万,还说真的不能再小了,好赌的心态,不分地域,不分富有和贫穷。

澳门赌场,即使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澳门赌场近年来营收一直是正增长的,绝大部分是内地游客做出了贡献。

再看看现在的网络赌博,明知道是赌博十赌九输,但却侥幸地认为自己就是那幸运的十分之一,实际上,网赌都是被庄家后台控制的,不是十赌九输,是十赌十输,有多少年轻人因为网赌,耗光了父母的积蓄,多少中年人因为网赌,输掉了房子,甚至输掉了整个家庭。

赌,一直是隐藏在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瘾,很多时候没有发作,只是没有碰到催化剂,一旦干柴遇到烈火,可能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正如现在的炒鞋热潮一样。

2019年最大骗局,即将疯狂收割

现在炒鞋市场的热度,就如今年炎热的夏天一样,持续高烧。确实有人一夜暴富了,冲进场的人越来越多了,币圈大佬,炒房大妈,甚至现在连现金贷的老板也看到了商机,有人推出了一款炒鞋现金贷的产品,日利率0.1%,头息10%。这是要双重收割的前奏。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828%2F1566983062766752.jpg

8月中旬,在南京江宁上学的卢同学向当地麒麟派出所报案,称自己买球鞋被骗了,总额高达38万元。

据介绍,今年3月25日,卢同学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姓秦,是卖球鞋的,有很强的供货实力。随后,两人添加了微信好友,卢同学还被秦某拉进一个微信群。在微信群里,小卢发现了之前认识的网友,而且通过聊天信息发现其他人购买球鞋收到了货,而且都是正品,于是放下了戒备。

此后,卢同学开始频繁地向秦某购买球鞋,3个月的时间先后汇款38万余元,用来购买多款潮流品牌球鞋。刚开始购买的两单10双球鞋收到后,其他的却迟迟不见卖家发货。在卢同学的多番催促下,秦某给他发送了一个快递单号,但是多次查询定位一直在原地,无奈之下,感觉上当受骗的卢同学报警了。目前,江宁警方正就此作进一步调查。

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会因为炒鞋热潮而深陷泥潭。可怕的是,由于来得太突然,现在市场监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毫无意外,炒鞋,将成为2019年最大的骗局。

任何商品、资产,无论是实际的还是虚拟的,只要是经过疯狂炒作,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击鼓传花,一地鸡毛,怎么涨上去的,就会怎么跌下来,还会加倍!

看看股市中的暴风影音、安硕科技、乐视网,故事讲得再精彩,没有实际的价值支撑,最终都要回归原点。

比特币,全球资本市场近年来最疯狂的炒作神话,曾经到达19000美元以上的巅峰,去年曾经跌到5300美元附近,跌幅达70%,即使现在,也只是在10000美元附近徘徊,离高点也跌去近50%,这还是一直有大资金在支撑的品种。

像这种炒鞋的热潮,就是商家和中介联手营销的骗局,只要市场监管稍一加强,资金逃离,很快就会表演什么叫做上天入地。

限量发售只是价格上涨的一个借口,关键动力是庄家甚至大型交易平台的联合炒作,然后黄牛党也就是鞋贩子和部分店员囤货,制造各种稀缺假象和行情舆论,吸引大批投机者参与其中。

普通投资者,不要总想着一夜暴富,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有人在高空撒下馅饼,也轮不到你,因为你早已跌落他们事先挖好的陷阱里了,动弹不得。

靠炒鞋能买房?稍微想想,就知道这是营销骗局而已,等普通人都进去的时候,就不是靠炒鞋买房了,而是因为炒鞋要卖房了!

人类唯一收获的教训就是,人类不会收获任何教训!醒醒吧韭菜们,不要自作聪明,觉得会跑的很快。

炒鞋就是2019年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连一个烧饼店门口排队的都可能是店主5毛钱一个人请来的托,相信靠炒鞋来赚钱无异于痴人说梦,天方夜谭!(来源:首席财经观察(ID:meirijingji001) 作者:周松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27 12:30 , Processed in 0.21828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