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2019.12.1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5 17: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智慧ace破解版】《进口生意是门产业经济学 不多进口猪肉背后的产业链“阴谋”》:在进击波财经春季峰会上,湃动咨询CEO沈帅波就讲到,进口猪蹄比国内的便宜30%~50%。他表示,因为除了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全世界大多数人不吃猪蹄。中国人去进口,比国内采购还便宜。

根据2014年生效的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规定,2018年瑞士开始向中国出口猪肉。这一年,瑞士著名肉制品生产商Micarna,收到了不少采购问询,包括猪蹄、猪耳朵、五花肉和排骨等。Micarna每年屠宰72.2万头猪,占瑞士猪肉加工的27%。但环球网报道,在此之前,这些企业一般是将猪蹄、猪头、猪内脏等加工成动物饲料。




                                           热点聚焦
                 



进口生意是门产业经济学 不多进口猪肉背后的产业链“阴谋”                 
【研究员】:wh
在进击波财经春季峰会上,湃动咨询CEO沈帅波就讲到,进口猪蹄比国内的便宜30%~50%。他表示,因为除了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全世界大多数人不吃猪蹄。中国人去进口,比国内采购还便宜。根据2014年生效的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规定,2018年瑞士开始向中国出口猪肉。这一年,瑞士著名肉制品生产商Micarna,收到了不少采购问询,包括猪蹄、猪耳朵、五花肉和排骨等。

                                 

【博览财经特稿】你有多久没吃过猪肉了?网上的段子是,想知道这个答案你得出去跑一圈,因为人们已经不奢望吃猪肉,只求再看看猪跑。

为稳定猪肉价格,到国外进口是最快的解决方案。11月28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称,今后将继续积极增加猪肉进口,预计全年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将超过300万吨。

农业农村部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猪肉进口量81.9万吨,但增速超过26%。《华夏时报》就报道,今年猪肉进口量或创历史新高。

但就算是300万吨,对于中国一年消费5200吨左右的猪肉量而言,不过是小数目。吃瓜群众开始疑问,涨价涨到吃不起,我们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大肆进口赚差价?更何况,进口货一直被认为“很香”。

你永远想不到那些进口货有多便宜

在进击波财经春季峰会上,湃动咨询CEO沈帅波就讲到,进口猪蹄比国内的便宜30%~50%。他表示,因为除了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全世界大多数人不吃猪蹄。中国人去进口,比国内采购还便宜。

根据2014年生效的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规定,2018年瑞士开始向中国出口猪肉。这一年,瑞士著名肉制品生产商Micarna,收到了不少采购问询,包括猪蹄、猪耳朵、五花肉和排骨等。

Micarna每年屠宰72.2万头猪,占瑞士猪肉加工的27%。但环球网报道,在此之前,这些企业一般是将猪蹄、猪头、猪内脏等加工成动物饲料。

在与中国建立出口合作后,瑞士企业向中国销售的猪蹄大约5元/斤。而在国内,一些批发市场的报价都在30~40元/公斤。

除猪蹄,超市里10多元/包的鸡肉也是进口更便宜。

泛科普视频回形针Paper Clip曾展示了一个巴西工厂,其1个小时能加工处理6000只鸡。而这些鸡都将运到中国。

中国进口鸡肉有约85%来自巴西,去年中国向巴西进口7.99亿美元的鸡肉。农业农村部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上半年进口鸡肉34.8万吨,全年将达到50万吨。

比较冲击视觉的数据是鸡爪。Paper Clip称,“凤爪第一股”有友每年有超过2.5亿只鸡爪销售。网易有文章测算,我国去年吃掉鸡爪子280亿个,人均20个。如果算上全套,鸡翅、鸡腿和鸡爪,则吃掉700亿个,人均50个。

但鸡爪的国内采购价格为20000元/吨,进口鸡爪之前价格为6000~7000元/吨,就算是如今涨到历史最高位,也不过12000~14000元/吨。但如果从美国走私呢?这些鸡爪每吨只需4000元。

曾与上海一位大宗商品代理商有过交流。他最近在乌克兰进口一种食用油,据称质量介于介于大豆油和葵花油之间,但价格却与大豆油差不多甚至便宜一点。

考虑到葵花油在色泽上更清淡、抗氧化能力更高,能以大豆油的价格买到葵花油的品质,这是不少小餐饮老板所欢迎的。这位代理商称,这种进口食用油30多元/桶(5L),卖出去近100元,出去物流等中间成本,每桶赚得比国内的葵花油多得多。

进口,赚钱!但这可能是短期的。大豆油,这个在大宗商品交易史上有一段凄美的故事。这或许能有效地回答一下,我们为什么在进口这件事上如此克制。

23年翻80倍的大豆进口史

2012年,国内最后一块国产大豆生产基地东北三省,没多少人愿意种大豆了。当地农资销售员表示,大豆种子白送都没人要,700多吨化肥中只有1吨大豆肥。

根据中国大豆网当时的估算,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同比减少30%,吉林减少31%,局部地区最高减少70%。

这年第一季度,我国累计进口大豆1333万吨,同比增加21.6%,对外依存度达到80%左右。国产大豆的产业链处在崩溃边缘。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大豆网总编刘兆福曾表示,2012年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会创下历史最低水平。问题在于价格,他认为,如果大豆价格突破不了2.5元/斤,种植面积会继续减少。

扰乱这一价格体系的直接原因,是进口。郎咸平在他的《产业链阴谋》中提到,美国大豆出油量高达23%,价格比东北大豆便宜12%。

当然,成本决定价格。美国大豆化肥、农药成本为102美元/公顷,而中国的成本高达1700元/公顷。此外,中国大豆平均产量是1.8吨/公顷,美国是2.74吨/公顷。

自诩为全球知名华人网络互动媒体的凯迪社区中,曾有人表示,现在中国进口的大豆有60%来自巴西、阿根廷等地。但可怕的是,这些地方的大豆种植成本,居然只有美国的一半。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杨宝龙称,1996年中国从一个出口国演变为进口国,进口量由当年的111万吨到 2018年的8800万吨,23年翻了近80倍。

郎咸平就认为,这样的进口依赖让中国大豆失去了定价权。刚开始,美国大豆便宜,会传导到大豆油降价,从而拉低其他品种食用油的价格。但一旦国际粮价涨价,国内食用油价格则不得不涨价。

各大产业链之间的传导作用,到最后会形成牛鞭效应影响到方方面面。仅从食用油领域而言,抢占中国市场40%,2018年转走4000多亿元的金龙鱼,其实是一家新加坡丰益国际和美国ADM公司的参股子公司。据称,就连中粮集团旗下鲁花等品牌的加工,也有这个公司的参与。

从韩国牛肉进口看中国猪肉

2008年,韩国面临过类似的肉类进口争议,美国牛肉。当年5月,韩国农业部长Chung Woon-Chun在电视直播中表示,“政府已为进口牛肉制订了新的卫生标准”,并补充说在新标准下,韩国将立即恢复进口美国牛肉。

不到一周,韩国民众反对进口美国牛肉的大规模示威在首尔市中心举行。据凤凰网报道,这次示威人群多达10万,是相关示威规模最大的一次。

当时市面传言,韩国恢复进口美国牛肉,是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被批准的先决条件。但抗议人士认为正如向美国利益投降,进口牛肉可能带来疯牛病。

数据上看,美国牛肉的进口对韩国的物价冲击颇大。当年6月,韩国进口美国牛肉仅为4650吨,占月消费量16%。但本地牛肉价格比上月下跌1.2%,猪肉价格下跌11.7%。

对于这件事,郎咸平曾认为,韩国一旦成功进口美国牛肉,将重挫韩国畜牧业价格体系,全韩国的养牛场都可能关门。到最后,韩国牛肉价格将被国际金融炒家掌控,甚至相关产品也会被外资企业所取代。

这件事,最终没有以内阁重组首场。6月10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内阁当日向李集体递交辞呈,这是李上任的107天。

这是群众的胜利。在这1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登陆韩国,IMF愿意为其贷款550亿美元,但放开金融市场。韩国人会想到100年前的强权支配,全民捐金226吨。100年前,日本强行借给韩国1000万日元,当时也爆发了“国债报偿运动”。

看到这里,不少吃瓜群众想必不寒而栗。当下中国猪肉价格高涨,不过是来自两个问题:

一、囿于环境保护,“南猪北养”在此之前开始布局。不少大型养猪企业开始在东北等地新建猪舍,搭建饲料、屠宰等全产业链,养猪成本短期增长。

二、非洲猪瘟在南方爆发,导致生猪存量下滑。但出于病疫的控制,猪肉难以在南北甚至各个省市之间流通,导致猪肉流通成本提升。

适当地进口猪肉,短期调节市场供需,这是“有形的手”该有的决策。但图着便宜就大肆进口,只会冲击国内价格体系,损伤整个畜牧业产业链。进口生意,是一门产业经济学。(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作者:Marvin Ncc)



                                 
                                           政经观察
                 



为了牟取暴利 不法“炒猪团”不择手段                 
【研究员】:WH
当前猪肉价格高企,为防控非洲猪瘟疫情,保障上市猪肉产品质量,部分省份要求生猪暂停调运出省,全力加大省际间防堵检查。而重拳之下,省际间私下交易生猪仍然禁而不绝。在各地调研发现,一些不法商人结成炒猪团,瞄准生猪价差大且省际间难以监管的地区,采用各种非法手段跨省偷运生猪,暗地交易,牟取暴利。今年11月,四川高速民警截获4辆改装过的商务车,从车上查获79头生猪。

                                 

【博览财经特稿】今年来,全国猪肉价格上涨明显。而眼下,非洲猪瘟疫情仍未完全平复,各地一边加强疫情防控,限制生猪非法跨省调运,一边加大调控力度,平抑市场上上涨的猪肉价格。

而一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盯上生猪价格洼地。他们不顾政府禁令,组成炒猪团,跨省收猪、贩猪、炒猪,而不管其中有没有病猪。为了偷运生猪,有的买通监管人员,伪造手续证明;为了压价收猪,有的散播疫情谣言,制造社会恐慌情绪,甚至向他人饲养的猪群投放非洲猪瘟病毒……

炒猪团盯上生猪价格洼地

当前猪肉价格高企,为防控非洲猪瘟疫情,保障上市猪肉产品质量,部分省份要求生猪暂停调运出省,全力加大省际间防堵检查。

云南一直是全国生猪外调重点省份之一。今年9月,云南省非洲瘟疫防控应急指挥部发文要求,全省生猪暂停调运出省。随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非法调运生猪集中打击行动,共查获非法调运生猪超过1万头。

而重拳之下,省际间私下交易生猪仍然禁而不绝。在各地调研发现,一些不法商人结成炒猪团,瞄准生猪价差大且省际间难以监管的地区,采用各种非法手段跨省偷运生猪,暗地交易,牟取暴利。今年11月,四川高速民警截获4辆改装过的商务车,从车上查获79头生猪。

某业内人士表示,其所在地处于省际交界地带,随着周边地区生猪价格上涨,本地生猪价格洼地优势凸显,从而被炒猪团盯上,炒猪团一天最多从当地调出生猪超过4000头。据测算,每头平均毛利润在1000元左右。每车按照运送100头计算,可获利10万余元。“你有多少猪,我们都可以吃下。”一些收购生猪的商贩放出豪言,他们还可以提供大额定金,只为收购生猪。

针对炒猪团的偷运行为,各地加大省际间高速路口联合查缉的力度。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在调运手续、检疫证明等方面大做手脚,甚至买通缉查人员,逃避监管,蒙混过关。

今年3月下旬,湖北省利川市剑南镇某养殖户猪群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疫源追踪表明,动物经纪人非法调运生猪、官方兽医违规出证、公职人员监管不力是造成此次疫情的主要原因。经查,湖北省公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兽医李某为刘某从外省违规调运生猪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给饶某将生猪销售到利川市提供便利条件。

散播疫情谣言,低价收购生猪,是炒猪团暴利炒猪的常用手段。在一些地方,炒猪团先向养殖场、养殖户的猪群边丢弃死猪,或是投放带非洲猪瘟病毒的饵料,然后制造、散布发生疫情的消息,大幅压低价格买猪,进行炒猪。

采访中,一些村民说,猪贩子经常在村里散布当地暴发非洲猪瘟的谣言,刺激养猪农民,部分人被谣言诓骗,担忧发生疫情损失更大,于是忍痛出售生猪。在某养猪百强县,一名养殖企业负责人说,非洲猪瘟疫情出现以来,集团分公司曾发现有无人机在生猪养殖区投放不明物品,检疫后发现该物品含有非洲猪瘟病毒。

冲击疫情防控体系,打击养殖者信心

调研发现,经由炒猪团非法调运的生猪,由于缺少严格检疫环节,部分生猪可能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在云南查处的违规调运生猪的案例中,其中有部分生猪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说明在生猪收购地已有非洲猪瘟疫情,或者这些生猪来自疫区。当地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对该批生猪进行了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炒猪团暴利炒猪,哪管是不是病猪。”基层担忧,倘若病猪没有被及时查获,病源体将流入采购地,可能加剧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引发沿线各地更多非洲猪瘟疫情,对目前各地部署的非洲猪瘟防控体系造成影响。

炒猪团非法调运生猪,输入市场的价格也并未因成本较低而降价。炒猪团“吃完差价”后,猪肉价格基本与本地的市场价格持平,消费者未享受到低价猪肉。

当前,中央根据各地情况,陆续将储备冻肉投放到市场,并出台文件鼓励生猪生产,多地通过发放补贴等政策保障生猪供应。基层畜牧专家和养殖技术人员认为,这些措施对平抑猪肉价格产生一定积极作用,但在目前形势下,炒猪获利空间依然很大,对生猪输出地、输入地都有影响,削减了宏观调控作用。

炒猪还会打击养殖者饲养信心,影响行业恢复生产的信心。云南省富宁县农科局干部韦光伟认为,目前各地在非洲猪瘟防控方面存在较大压力,而炒猪行为会减少本地生猪的存栏量,影响生猪生产者的信心。西南某地一名管理着2万头育肥猪的技术人员说,目前猪肉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炒猪过程制造传播的疫情谣言会造成养殖恐慌,影响生猪饲养者生产积极性,造成恢复养殖的动力不足。

加快生猪行业转型升级,压缩炒猪空间

在非洲猪瘟疫情出现前,行业内部也有“猪周期”,即平均3年猪肉价格会出现一个过山车式的涨跌,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专家认为,本轮“猪周期”与非洲猪瘟疫情出现一定重合期,导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这是炒猪团产生的客观条件。面对防疫情、保供应、稳市场的要求,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多措并举。

业内人士建议,在省际公路沿线,应增派工作人员,加大力度打击违规调运,提高处罚力度,适时公布一批违法名单;在市场终端,强化对上市猪肉的病毒检测,防堵有疫情的猪肉;在集中饲养生猪区域,加强宣传和检查力度,增加对生猪屠宰场飞行检查的频率,确保有疫情的猪肉难以在市场上流通。

云南省镇雄县农投公司负责人高云认为,在“猪周期”和非洲猪瘟疫情叠加期,可借此推进生猪生产行业的结构性改革,在促进生猪恢复生产和上马养殖项目的同时,促进屠宰行业标准化再提升,推进行业冷链物流配套建设,加快生猪行业转型升级,以压缩炒猪获利空间。

部分养猪户对村里流传的非洲猪瘟疫情消息往往难辨真假,感到十分苦恼。他们期待国家加快非洲猪瘟疫苗研制步伐,真正稳定生产者生产信心。(来源:《半月谈》 作者:杨静)



                        

2020:两大经济体面临“收官年”与“大选年”考验                 
【研究员】:wh
2019年“防御”主导市场行情。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里,主要经济体数据持续放缓,贸易紧张局势等不确定性持续升级,全球经济前景不断恶化,而美债收益率倒挂进一步加剧市场悲观预期,投资者纷纷转向防御策略,黄金、美债等避险资产获得资金持续流入,负利率债券规模一度高达17万亿美元;面对不断恶化的市场情绪,尤其欧美制造业衰退逐步向服务行业蔓延,美欧央行为避免政策失误,先后实施降息与扩表,这为新兴经济体应对经济放缓扩展了政策空间,今年下半年全球“降息潮”愈演愈烈,由于全球实体经济长时间低迷,资金脱实向虚明显,宽松流动性对风险资产也构成支撑。

                                 

【博览财经特稿】展望2020年,全球经济逆风不减,中、美两大经济体分别面临“收官年”与“大选年”考验,主要经济体政策如何应对,经济走势如何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海外经济缓中趋稳

全球经济前景出现一些积极改善迹象。11月来,全球制造业PMI及订单分项呈现企稳反弹迹象,日本、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指数边际改善,中国PPI环比连续两个月增长,预示全球工业部门衰退接近尾声,企业补库存意愿逐步增强;10月中下旬以来,中美贸易谈判取得初步进展,英国无协议脱欧风险有所降低;下半年美、欧央行“降息+扩表”,美债收益率曲线结束倒挂,舒缓投资者对欧美陷入衰退担忧,欧美市场风险偏好情绪有所修复,美股不断创历史新高。

中、美有望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器。2018年中、美经济总量占全球约42%,中、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53%左右。2020年美国大选年与中国收官年,有理由乐观预期中美实施更为积极经济政策,尤其是中国政策空间大且经济潜力逐步释放,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但从相关指标看,欧美主要经济体工业制造业尚未摆脱衰退格局,关税壁垒、投资壁垒及不确定经济前景继续拖累私人资本支出,接下来2-3季度经济仍呈惯性走弱态势。具体看,美国受减税效应减弱,工业制造业部门衰退,美国经济短期难以摆脱放缓格局;欧、日经济体面临疲弱的内外需夹击,经济整体维持低速运行格局。但欧美经济体短期也不至于陷入衰退,主要是这些经济体目前就业市场稳健,家庭杠杆率相对处于历史地位,而欧美央行超宽松货币金融环境对政府、企业高杠杆构成支撑,及后危机时代欧美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稳健性监管等。

2020年欧美政策保持宽松格局,但宽松力度较今年有所收敛。欧美央行政策不会“松手”:其一,全球经济仍处爬坡阶段,结构因素制约全球经济潜力发挥,贸易壁垒继续拖累工业部门与需求。其二,全球高债务需要低利率环境。近十年来欧美政府债务与私人企业债务快速积累,低利率环境有助于稳定信贷、债务链条循环。其三,欧美央行低通胀为欧美宽松营造环境。主要经济体生产价格指数(PPI)同比负增长,显示工业部门整体处于“削价促销”,目前OPEC+产能过剩,美国页岩油供给冲击等,市场对明年原油需求不足忧虑将制约原油价格上行空间;以及欧美内需对物价拉动温和。

但2020年欧美央行政策可能出现“微妙“变化,政策宽松力度边际收敛,美联储至多降息1-2次,欧日央行难有超预期政策调整。主要是一系列指标显示美国等经济体陷入衰退风险降低,能源价格对物价拖累减弱,持续改善的就业市场,欧美通胀前景仍偏乐观,市场情绪也出现明显改善。

海外市场表现

一般而言,基本面、政策面改善将带动市场交易风格切换。

2019年“防御”主导市场行情。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里,主要经济体数据持续放缓,贸易紧张局势等不确定性持续升级,全球经济前景不断恶化,而美债收益率倒挂进一步加剧市场悲观预期,投资者纷纷转向防御策略,黄金、美债等避险资产获得资金持续流入,负利率债券规模一度高达17万亿美元;面对不断恶化的市场情绪,尤其欧美制造业衰退逐步向服务行业蔓延,美欧央行为避免政策失误,先后实施降息与扩表,这为新兴经济体应对经济放缓扩展了政策空间,今年下半年全球“降息潮”愈演愈烈,由于全球实体经济长时间低迷,资金脱实向虚明显,宽松流动性对风险资产也构成支撑。直到10月中旬,中美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英国无协议脱欧风险降低,欧美就业、消费等指标尽管低迷,但整体好于市场预期,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忧虑有所舒缓。

基于2020年海外经济前景改善,欧美央行政策保持宽松,投资者预期将转向“谨慎乐观”,市场风险偏好修复行情有望延续:其一,海外经济缓中趋稳,经济前景改善。其二,中国收官年与美国大选年,全球政策有望“同步”宽松。投资者之所以保持谨慎,主要是全球经济低迷表现具有长期性,贸易谈判与英国脱欧等不确定因素走势存波折,以及欧美央行政策效果、空间令市场担忧。

2020年美债收益率先抑后扬,中枢小幅抬升。与今年不同的是,明年海外经济前景改善,通胀缓步走高,投资者将相应调整美联储政策宽松预期,另外,美国大选年市场预期政府通过加大赤字增加公共开支等,美债收益率中枢略抬升;但预计利率上行空间受抑制,主要是全球“低增长、低通胀、高债务”格局持续;全球对安全资产需求强烈,截至目前,全球负利率债券超过12万亿美元;以及市场间套利交易都将制约美债上行空间。

风险偏好修复行情有望延续,但波动较大。主要是经济前景改善与海外央行保持宽松货币金融环境利好风险偏好情绪。统计显示,1960-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整体收涨(除了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但相较于历史情况,2020年美股上行空间有限,波动剧烈,主要是:其一,缺乏基本面强有力支撑。受减税效应减弱,贸易壁垒拖累,全年经济表现疲软,企业盈利前景偏淡,预计全年在2.0%左右。其二,华盛顿政治博弈。华盛顿政治博弈令美国内政外交政策走向不确定性上升。其三,美股估值处于历史高位。相对于疲弱基本面、央行政策空间、效率,尤其是贸易争端、欧美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挥之不去,投资者对高估值保持警惕,预计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在10%以内。

美元保持相对强势。相对于今年,2020年美元避险需求或有所减弱,但两大因素支撑美元:其一,美欧基本面与政策面“落差”。从美欧基本面条件看,明年美国经济整体表现仍强于欧洲,截至目前,德国制造业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摩擦与英国脱欧令欧洲经济面临逆风;美国对海外需求依赖相对欧洲弱,在中美贸易谈判改善条件下,美国经济衰退风险降低,强劲就业仍有望支持消费温和扩张;通胀方面,欧元区通胀仍处于“1”时代明显落后于美国。相应地,欧央行政策较美联储宽松。其二,不确定因素挥之不去。中美贸易争端解决的长期性,叠加欧洲政治风险短期难出清,投资者情绪谨慎。

海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

海外经济放缓将对中国外需构成拖累,上半年经济整体仍存在下行压力,但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政策空间看,明年中国经济先抑后扬,全年有望运行在6.0%上方。海外经济放缓拖累中国经济外需,叠加国内融资环境压力,拖累国内民间投资意愿等,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相对大;但明年是“十三五”的收官年,及每年需要保障新增1200多万就业岗位,面对外需放缓压力,管理层有望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进行对冲,明年基建投资与制造业投资改善可期;从中国结构转型升级看,明年经济实现6.0%以上增速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中国处于消费升级阶段,消费、服务业对经济贡献均超过六成,高新技术、服务业产出增速仍远高于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性强;近期公布的宏观经济指标释放积极信号,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连续两个月增长,汽车销售萎缩幅度逐步收窄,国内发电量企稳改善等。

央行政策稳健基调未变。贸易紧张局势、欧美政治风险等令欧美经济继续构成阻力,全球工业制造业部门衰退及原油需求不足忧虑,欧美低通胀为欧美央行维持宽松货币金融环境营造环境,这对央行逆周期调节政策构成掣肘有限。但央行逆周期调节政策有别于欧美市场化政策传导机制,受到国内融资结构与基础货币投放方式转变,国内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融资可得性矛盾仍突出(近两年民营企业违约占比超七成),央行实施宽信用政策仍将数量为主、价格为辅,并且数量型工具以定向为主,一方面,避免过度宽松流动性催生资产泡沫,导致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精准调控、提升政策效率。由于央行降息信用作用强,为避免降息对楼市调控与汇率稳定构成掣肘,央行更多通过改革手段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与LPR利率报价有一定调整空间,但预计幅度与节奏谨慎。并且为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不排除央行通过定向降准,鼓励中小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多渠道补充一级资本金,适度调降负债成本。

考虑明年央行政策面临约束,地方财政约束,明年专项债、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政策工具加大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冷链物流、信息通信与棚改在内的新基建补短板力度,既有助于稳投资,也将助力消费升级。

年初以来,在全球经济同步放缓,贸易摩擦、英国脱欧风险不断升温背景下,国内股市中枢态势,明显有别于2018年市场情况,外汇市场预期平稳,贸易争端及外部不确定因素对国内股市影响明显减弱,外资持续流入,这背后反映了国内经济韧性增强,全球投资者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人民币资产估值洼地;以及投资者也逐步“适应”了贸易争端的影响。

基于明年经济前景改善,政策环境保持宽松,股市估值低洼与外资长期流入态势等因素,中国权益市场弹性相对高。其一,长期配置价值。中国市场“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资产估值低洼+政策空间大”,海外市场整体处于“经济回归长期趋势+高估值+政策空间有限”,国内通过改革、开放突破发展前景,国内市场潜力释放,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其资产长期配置价值明显。其二,国内基本面与政策面支持。经济指标与贸易等不确定影响减弱,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经济、企业盈利前景乐观预期;面对复杂内外环境与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央行逆周期调节延续,流动性不会成为制约股市主要因素。但与不同于以往“水牛”、“杠杆牛”不同,本轮股市更倾向于中长期慢牛,改革红利是个逐步释放过程,中国正经历新旧动能切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市场结构与投资逻辑在逐步变化。

在基准情景假设下,明年债市整体表现逊于股市。主要是经济前景与央行政策出现一定变化,一方面,相较今年经济前景持续恶化,投资者转向防御策略,明年经济前景有望改善;另一方面,“被定向”的央行宽松与稳健基调,利率难有趋势大幅下行行情。2020年上半年央行逆周期调节有望继续发力,但央行需要平衡稳增长、稳物价、稳杠杆等多个目标,且面临通胀、楼市、汇市等方面制约,逆周期调节注重信贷结构优化与政策质效,专项债、永续债、PSL等政策工具有望适度发力。但利率上行空间受制约。全球经济并未摆脱“低增长、低通胀、宽货币”的格局,2020年市场对安全资产需求仍高,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角度看,央行也不愿意看到市场利率大幅上行。

央行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数据显示201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信贷融资环境呈现企稳改善态势,这有助于舒缓国内信用环境,但信用债结构分化格局短期难以改变。

值得留意的是,2020年贸易紧张局势,欧美政治风险及欧美经济放缓幅度超预期都将影响全球央行政策及市场交易风格。(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周茂华)



                                 
                                           社会热点
                 



“抵御寒冬”成时代主旨 两大难题成许多人焦虑和困惑                 
【研究员】:wh
近两周,多位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顶级经济大脑们通过论坛、峰会、文章各种形式,激烈争辩着同一个问题——2020年中国经济要不要力保“6”。通过降低人才门槛、降低购房社保门槛等局部放松行为,并不能左右楼市的大趋势。撬动居民钱包的杠杆,不在地方政府的手里,而在掌握在央妈手里。央妈不对楼市宽松信贷,怎么折腾回头来还是“房住不炒”。因此,保“6”,意味着刺激,意味着楼市有机会。

                                 

【博览财经特稿】所有人都在忙着制定应对2020年的策略。是应对,不是迎接。年轻人在就业大潮中初感寒风凛冽,企业家们在融资的高山之上已觉冰冻三尺,也有人在凶残的资本市场里仍游刃有余,身处不同的位置,会触摸到了差异极大的时代温度。不过,相同的是,“抵御寒冬”成了时代主旨。

近日,有一位在广州做母婴产品的小微企业主黄先生找我聊形势,他遇到两大难题。这里将黄先生的难题及帮他做的分析写出来分享,因为在他身上看到普通人应对2020年的焦虑和困惑。

第一大难题——现在是买卖房产的好时机?过去几年,很多企业家在濒临破产之际都是靠手里几套房才幸存下来。房产的投资收益比实体经济大,把生产盈利的钱换成手里几套房,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企业家的常态。

第二大难题——明年可以加大生产投资?今年实体受益于减税,本来应该有足够的动力加大投资,但下行压力当前,企业的生产应该要顺宏观趋势收缩,还是应该大胆下注。

买卖房产的好时机到了吗?

日前,政治局会议通稿这句“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是高层希望将焦点转移到国内问题来,动员内部做好结构性改革。而政治局会议只字未提“房地产”。

在多数人朴实的政策分析框架中,这就是“房地产放松信号来了!”的意思。别说,有时候命中率还极高。

而我给他的建议是:如果2020年再次出现“小阳春”,那才是他卖房的好时机。理由其实也简单,如果搜一下“政治局会议未提房地产”,会有惊喜。

去年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政治局会议同样没有提及房地产调控。2019年的楼市立即出现小阳春,经济短暂回暖。随后4月的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房住不炒”,7月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楼市才开始降温,带动经济延续放缓趋势。

2019年末,在经济下行压力、地方财政压力加大之时,历史再次重复了。这次高层会议不提房地产,可以有两种解读:1、中央层面的政策没有调整必要,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在加快落实。2、地方层面受到的约束减少,试探中央、边际放松的空间增多。

两种解读并不矛盾,地方拥有更多的调节空间。有些话其实也不用说得太直白了。

2020年局部楼市出现小阳春不是难事。像黄先生持有的大都市房产,也不在乎多等这一个冬天。潜台词也就是,短期内只在明年春季看多房地产,一旦2020年楼市重复今年的小阳春,大概率也会延续“先扬后抑”的走势。

对想上车的刚需或房产投资者来说,就要换个角度思考时机。另外,现在经济放缓,城市化的速度也不会再像前二十年一样高速,房地产的盛宴已经过去,大家买房更要多花点心思,区域上跟着国家投资方向走,地段上要精心考察比对。按这么建议,岂不是明年春双方交易就僵持不下了?

不要把市场参与者的现实博弈想得太简单,还有很多个性化因素影响决策。如丈母娘让你明年初一定要买房,你也不敢不买。如急着要钱时,你也不得不在低位割肉。所以,只和他谈对趋势的思考。

政策多变期,机会稍纵即逝。信号的进一步确认,可以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保“6”大争辩主要分成三大派

就在大会前夕,北京出现一场大争辩。近两周,多位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顶级经济大脑们通过论坛、峰会、文章各种形式,激烈争辩着同一个问题——2020年中国经济要不要力保“6”。

通过降低人才门槛、降低购房社保门槛等局部放松行为,并不能左右楼市的大趋势。

撬动居民钱包的杠杆,不在地方政府的手里,而在掌握在央妈手里。央妈不对楼市宽松信贷,怎么折腾回头来还是“房住不炒”。因此,保“6”,意味着刺激,意味着楼市有机会。

现在这场保“6”大争辩主要分成三大派,顶级大脑们通过论坛、峰会、文章各种形式向高层传递声音,可以简单了解一下:

1、刺激派。

前央行顾问余永定在《财经》杂志上发表《经济增速已滑至6%,该刹车了》,引爆了这场争论。余教授主张要采取更积极的刺激政策,特别是财政刺激要发挥主导作用,勇于突破财政赤字3%的红线。

高盛高华的首席宋宇还反问:“有些人开始谈论高速成长是不利的。增幅较低更好。6%的增幅比以前8%的增幅好。那么两年以后呢?是不是要说4%比6%更好了?”

这一派判断,抑制经济的进一步下滑才是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一旦GDP和GDP增速这个经济指标的分母减少,所有指标都会恶化,就业形势更严峻。而中国目前还有宽松的空间,通胀只是猪肉价格引起的,核心CPI没有上来,所以“宁愿让财政政策导致财政状况暂时恶化也要稳增长。”

2、稳妥派。

以国务院参事夏斌为主,不认可6是不可突破的底线,要实事求是。夏斌认为,明年5.5%-6%的增速是基于中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得出的十分稳妥的区间,还能保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

比起刺激,这一派更关注对民企信心的恢复,更加关注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做好私有产权保护、减少政策干预等,来激起民间的信心。

3、改革派。

以黄奇帆为主,认为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周期性、总量性的,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要从根子上改革,靠增大刺激规模这种总量政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财新》杂志上发表了《保6有必要吗?能保6吗?和余永定教授商榷》,真有一番高手在华山论剑的既视感。

陆挺说,不明白余教授怎么会推导出6%是一个神圣的数字。中国目前政策宽松的空间已经显著缩小,过度刺激会带来过高成本,不仅寅吃卯粮,还会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恶化国际收支,因此得不偿失。“如何刺激比刺激规模更为重要。”

陆挺认为,问题在于供给端,而非贸易摩擦带来的需求端问题,后者才可以用加大财政刺激的方法解决。他特别提到,资本回报率快速下降是当前的一个快变量,而背后的原因恰恰是在供给端的资源扭曲配置,是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比例过快上升、还有逆城市化方向的三四线棚改等导致的后果。

日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也站到改革的阵营来。他发表一篇“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5”的演讲,直言不讳:“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改变潜在增长率。”,而且“刺激性政策有可能成为以后出现经济真正断崖式下跌的一个诱因。”

不过,提速和增质有时候也不一定就是矛盾的,中国社科院的学者金培的发言就很清新:“如果我们不能保持5%或6%的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不够。只要体制搞得更市场化,更加顺畅,把市场运行中间各种成本通过改革以后降下来,非常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大开放,中国经济没有道理在人均GDP还不到1万美元就出现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下行。”

市场有争论声是好事,这样才能让决策层有听到来自各界的声音。但最终高层可能做出什么选择呢?可能是都要。

政治局会议的通稿整体读下来,更加关注结构性改革。但2020年在政治上是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年,全面小康、GDP比2010年翻一番,增速很关键。开门红也要。

不会有大规模刺激,所以2020年后面的某些季度还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下行。这也就是说,楼市大概率延续“先扬后抑”走势。

明年可以加大生产投资?

假如黄先生卖了广州的其中一处房产,他估计可获得350万的现金,这些钱之后要继续投入生产,还是保持现金流。

实体不好经营,黄先生做母婴行业的就更难了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2019年出生人口预计约1100万,人口断崖式下跌”引起热议。数据肯定不那么准确,但问题是真的。在中国出生人口减少的当下,母婴行业面临蛋糕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状。如果他的小工厂不能稳住原有的市场份额,未来盈利面会恶化。这个难题其实可以照见很多人的影子。

经济发展模式要转变,他手里的房产不再安全;人口结构正在出现巨变,过去四十年能轻易挣到钱的机会,未来却可能不管用了。能怎么办?

我给了他三个建议:要么投入创新,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要么顺老龄化方向,转型开发别的产品;要么守着手里的现金流,去买稳定收益的产品。

前两个风险大,但机会也大,做企业其实没有什么时候是形势不困难的,把困难当成常态,才能成为韧性最强的企业。

黄先生其实也懂这些道理,但在千军万马都想要过独木桥时,内心总是忍不住要焦虑。

最后用马老师一句话共勉:“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大家切记冷静。”(来源:智谷趋势 作者:智谷君)



                        

租金收益被不断削薄 并非所有“包租婆”日子都好过!                 
【研究员】:wh
尽管租售比脱离时间维度的计算方法并不算严谨,但租房收益越来越低却是不争的事实。有毕业季支撑的今年第二季度50城租金收益率仅为2.3%,环比下降3%,同比下降10%!而今年第三季度租金收益率依旧不断下降,相比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而言,一线城市的租金收益率更糟心。

                                 

【博览财经特稿】都说这两年的房产市场不怎么景气,但租赁市场却一直处于持续增涨状态。据相关数据,到2030年,预计房屋租赁人口将达到2.48亿人,租赁市场在增长,租金增长自然也随之上涨。

虽然各地都推出过社会保障性质的廉租房,但僧多粥少,享受到此项福利的也只是少数人。对租房者而言,房租的上升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都说房租占比收入30%以内才属合理。但实际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房租占收入比均超过百分之三十。辛辛苦苦挣钱,不少都付了房租,也难怪有北漂自嘲这些年最大的贡献,就是在首都帮房东供房。

于是,不少租房者或许都想过上“当包租婆,不用交房租的生活”。毕竟在影视剧中,包租婆都是那种坐拥无数房子,不用劳作躺着收租就能过上众人难以企及的奢壕生活。

短视频平台上,那些活跃的“包租婆”、“包租公”也迎合了大众的向往,几乎每条视频都能获得成千上万的阅读和点赞,每一个赞的后面,都是一个渴望做“包租婆”的灵魂。

但是,靠收房租度日真的是躺赚吗?

往事如烟

战时藏金,和平买地一直被国人奉为圭臬。只要没有战争,所有的财富都在土地上,永远有收入。但是,如今的房产却并非如此。

虽然房产稳定,需求人口不少,但房主的收益既没有随需求增多而增加,也没有随房租上涨而增多。租金收益正在被不断削薄。

有位业主诉苦说她收房租的日子过得不尽如人意。她们夫妻俩在一线城市辛辛苦苦打拼半生,终于安定下来,除了一套自住房之外,前年还在外环给父母准备了一套房。

本打算让老家的父母过来享享清福,但年迈的父母不适应北方的天气和生活,这两年加起来也只在那套房子住不到三个月。所以这套给父母准备的房产只能长期空置,为了减两套房高昂的房贷压力,只得将外环的那套房屋出租。

房子租出去,细算一笔账才发现,租金收益减去日常的物业供暖费用,已经所剩不多,也难以覆盖月供。

每个月7000多元的月供,再加上当时付出的首付,这套房的收益居然还比不上普通的理财产品!

如果在房价长期横盘的情况下,这套房不赔钱已是万幸。所以说,租房者虽然支付了并不便宜的租金,但房主却并未享受到自身资产所带来的合理收益。

租售比已死

房产不仅有房租收益、还有房价收益,这十来年一直是老百姓为数不多能接触到的高回报投资项目。

由于房价涨幅收益珠玉在前,一直以来房产投资中的另一个概念——租金回报率一直被忽视。

按照国际标准,一般的租售比正常范围应该在1:200至1:300之间。这个比值意味着,如果把房子按现在的租金出租,200个月至300个月内能收回购房款,买房就是合算的。

以最低值计算,其租金回报率也应该在3.3%以上。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看,我国各等级城市的租售比与之相差甚远!

如此低的租金回报率,到底是租金有问题,还是房价有问题?

举个具体例子,北京某房子从2008年的100万总价,年租金3.5万元,变成了如今的800万总价,年租金12万。

虽然具体数值、时点上可能会有出入,但不影响最终结论——这些年的房价上升已把租金远远甩在后面。这种怪异的租售比,在没有房地产税、房产持有成本低、租住市场长期处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等因素长期存在。

尽管租售比脱离时间维度的计算方法并不算严谨,但租房收益越来越低却是不争的事实。

有毕业季支撑的今年第二季度50城租金收益率仅为2.3%,环比下降3%,同比下降10%!

而今年第三季度租金收益率依旧不断下降,相比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而言,一线城市的租金收益率更糟心。

一线城市中,北京、深圳租售比最低,租金回报率均为1.8%;上海租售比最高,租金回报率为2.0%;广州在一线城市中租金房价双双垫底,租金回报率为1.8%。四个城市租金回报率均不高于2%。

难遇包租婆

当然租金回报率长期处于低位、租金持续走低,也并不意味所有“包租婆”的日子都不好过。

买房买得早的“包租婆”们日子还挺滋润。2004年至2008年,房价增幅高达60%到100%,其后的2013、2016也都出现过波峰。

根据房价和租金变动数据和身边实例简单计算不难发现,2013年前买房的人靠收租还能有得赚,2013-2015年间购入的房产租出去,大部分情况是不赚不亏。

而2016年及以后购入的房产租出去,大概率会很窝气。不少业主表示,卖出后随便买点什么理财,也是房租2倍左右的收益,之所以留着,是希望未来在房价收益上扳回一局。

过去,房价收益是业主们忍耐低房租收益率的主要原因。但如今房价上涨的几大动力:城镇化红利、人口增长、棚改都在衰退,未来房子属性只会不断向居住靠拢,大涨的可能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对租金不利的因素却在不断扩大。

虽然文章开头曾提到目前租赁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多,但需求拐点很可能随着人口拐点而至。

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在90年代后急转直下,今年出生人口预计在1100万左右,比去年减少约30%,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而近40年来,我国死亡人数快速增长,2019年将大概率超过1000万人,不少专家预计我国人口增长拐点将出现在2025-2030年之间,人口总量减少势必会波及整体租房者的数量。

人口进入负增长、城镇化接近尾声,需求增量将越来越少。对房东而言,最怕的就是房屋空置,为避免空置期延长,不少房东都会降低房租。这对早期买房的业主而言影响不大,但对后买房的业主而言,收益将进一步被压缩。

此外,目前的房价基数基本成型,楼市调控也不会改变这种现状(既防大涨也防大跌),房价基数高,杠杆自然不会小。所以对以后买房的业主而言,成本降不下来,综合收益提不上去,市场已经不再具备滋生包租婆的条件,风光生活也就只存在于短视频中了。(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 作者:层楼)



                                 
                                           形势分析
                 



老龄化上升重要国家战略 这是场必须打赢的持久仗                 
【研究员】:wh
近几年,中国人口生育率维持在1.6左右,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按此速度,距离进入人口负增长可能只有十年时间了。而假如2019年的出生人口回落至1100万,倒推出生育率为1.1左右,即育龄妇女每人只生一个孩子,离最低的韩国(0.98)仅有一步之遥,是不敢想象的场景。看一圈坊间的预测,无论是专家还是民科,对2019年新出生人口的预测,都在1200-1400万之间,这意味着生育率将在1.5左右。

                                 

【博览财经特稿】前段时间,一组数据让整个舆论惊呼:一则来自“母婴行业观察快讯”的消息称,截至2019年11月17日,中国新出生人口为1016万,预计2019年末新出生人口不到1100万,相比2018年下滑400万左右,呈现一个“断崖式下跌”的局面。

媒体惊呼:“断崖式下跌!”“人口危机真的来了!”

如今的传媒环境,只见围观的人在大呼小叫,却没有人去查证事实以及数据背后的真相。一个商业网站的一则快讯,从未提及1016万新出生人口的数据来源,1100万的预测真的准确?

国家人口数据的统计,目前只有国家统计局每年1月份会公布。另一个可参考的数据是联合国的人口时钟,截至12月5日下午,2019年出生人口数据为16148951,远远高出流传的1100万人。

但人口时钟的数据,参考度其实也很低。如2018年,人口时钟显示中国出生人口是1728万,但统计局公布数据为1523万,200多万的差距,已经不能用误差来形容了。

真实数据的公布,我们只能等待2020年的到来,尤其是人口普查的结果,更为真实。

人口危局到来

虽然1100万这一数据存疑,但中国新出生人口的下滑,早已成为共识。2018年,中国新出生人口1523万,较2017年下滑了约200万人,这已经是建国以来,中国出生人口的历史新低。

建国以来,中国出生人口经历三次高峰:

1949-1957年,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国内环境初步稳定,迎来一波生育小高峰;

1962-1975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迎来第二波生育高峰,14年间的出生人口全部超过2000万;

1981-1997年,50后、60后的婚育期到来,迎来第三波生育高峰,17年间的出生人口全部超过2000万;

虽然这期间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事实,但并不妨碍人口基数的增长。但自1997年之后,出生人口便一路下降,直到2016年二胎政策的逐步放开,出生人口才出现短短两年的小幅度复苏。

伴随出生人口的下降,出生率和生育率(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的数量)都逐步走低,2018年都创下新低。

近几年,中国人口生育率维持在1.6左右,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按此速度,距离进入人口负增长可能只有十年时间了。

而假如2019年的出生人口回落至1100万,倒推出生育率为1.1左右,即育龄妇女每人只生一个孩子,离最低的韩国(0.98)仅有一步之遥,是不敢想象的场景。

看一圈坊间的预测,无论是专家还是民科,对2019年新出生人口的预测,都在1200-1400万之间,这意味着生育率将在1.5左右。

虽然总体出生人口的数据尚未公布,但从地方上的统计也能看出些端倪:2019年1-5月,重庆出生人口共71554人,同比下降29.6%。值得注意是二孩占比由去年的58%降低至43%,说明二胎生育意愿已经释放,数量和比例都开始下降。

2019年上半年,山东潍坊共有5.58万名婴儿出生,同比下降13.4%。

2019年上半年,河北平泉市统计局的抽样结果显示,三个村(居)委会出生人口90人,同比下降11.7%。

越来越多的信号在表明,中国长达数千年的人口增长趋势即将终结,一场人口危局即将到来!

六省市步入深度老龄化

而新出生人口的减少,势必带来另一个难题——老龄化加剧。2018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2.5亿,占总人口比例17.9%;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1.66亿,占总人口比例11.9%,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

而在2000年时,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在10.2%,18年时间老龄化速度提升7.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之多。

按照通行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即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而在2018年,中国就有6个省市超过了这一标准!

辽宁、山东、上海、四川、重庆和江苏六个省市,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其中,辽宁65岁以上人口占比最高,但山东65岁以上人口数量最多,达到1511万人。而山东省内,威海、烟台、日照的老年人口占比都超过了20%!

老龄化速度来的太快,中国还没完全准备好。如延迟退休问题的讨论、养老金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养老院的建设、老年人服务体系等等,都处在起步阶段。

但问题足够引起重视。于是,国务院在近期出台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并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持久仗。

崩溃的婚姻

而这一场人口危局,往上溯源,背后更令人担忧的是婚姻的崩溃。2018年,中国办理结婚登记1013.9万对,比上年下降4.6%,结婚率为7.2‰,创下2013年来的新低。

结婚的人少了,但离婚的人却变多了。

2018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46.1万对,同比增长2%。离婚率为 3.2‰,较改革开放初期的0.18‰,更是提升了近20倍。

从省份地区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结婚率都偏低。其中,上海的结婚率只有4.4‰,全国最低。其次是浙江的5.88‰,山东的5.96‰,这三个经济强省甚至没有突破6‰。

放眼全国看,有14个省市的结婚率是低于全国水平的,包括广东、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的省市。

而结婚率最高的省份,则是贵州、西藏、安徽、青海、宁夏,除安徽外的几个省份都是西部欠发达省份,最高的贵州结婚率甚至突破10‰,达到了11.1‰。

不可否认,结婚率的高低与经济水平的高低,是有一定反比关系的。而我们观察另一个数据,结论或许更加可怕。

结婚率和离婚率的计算,都是基于总人口之上。一个更加客观的数据是离结比,即离婚数/结婚数,二者都是基于适婚年龄人口,结果更为直观。

按照上图,1999年时中国的离结比仅为13%,即100对结婚的家庭中,只有13对离婚的。但到了2018年时,离结比已经攀升至44%,即10对结婚的家庭中,就有4对离婚,高的可怕。

在2019年上半年统计的31省市的离结比数据中,最高的天津竟然高达71%,其后是东北三省,离结比都在60%上下。

结婚率的走低,直接影响了出生人口的下降。

难道人们已经不再相信爱情了吗?

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女性学历水平的提升,直接导致了婚育年龄的推迟;如单身主义的流行,人民日报有项调查显示,有16.5%的未婚人享受单身生活,他们并不愿意另一个人打破自己的生活;如丁克家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二人世界相伴终生,粗略统计2018年全国约有60万户丁克家庭,北上深的占比都超过10%;

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压力的增大,彩礼、房车资产、养孩成本、教育成本的提升,都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一二线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已经成为阻碍年轻人结婚的最大门槛。

尤其2012年以来这两波房地产上涨周期,让普罗大众知道了什么是“炒房”,也让房产作为最有效的固定资产的观念深入人心。房子是家,是资产,是相亲时的筹码,也成了婚姻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爱情,终究抵不过现实世界的冰冷。年轻人只好佛系起来,2.4亿单身贵族老老实实上班,下班宅在家里撸猫动漫吃瓜打游戏,“两耳不闻窗外事”。“婚姻?能帮我上王者吗?”(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老船长)



                                 
                                           社会透视
                 



资本寒冬下 过去躺在树下摘果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研究员】:wh
当资本不足时,资本舍不得漫灌了,就只能先紧着优质资源精准灌溉,遇到缺水,连庄稼都得旱死或提前收割,就别提杂草了。每年都会倒下或濒临倒下一批互联网公司,2019年也不例外。今年,红极一时的播放器巨头暴风影音人去楼空,直播平台熊猫TV倒闭让国民老公王思聪成了“失信人”,乐视网欠下一屁股债,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中国大撤退,共享单车变废铁,P2P金融全面清退,互联网VC投融资断崖式下跌、币圈一地鸡毛……

                                 

【博览财经特稿】互联网行业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当资本充裕,投资人有钱没地方花急着找项目的时候,互联网行业就会得到一轮轮ABCD轮的灌溉,长出一茬茬的庄稼,同时一起长出的还会有很多杂草。

当资本不足时,资本舍不得漫灌了,就只能先紧着优质资源精准灌溉,遇到缺水,连庄稼都得旱死或提前收割,就别提杂草了。

每年都会倒下或濒临倒下一批互联网公司,2019年也不例外。今年,红极一时的播放器巨头暴风影音人去楼空,直播平台熊猫TV倒闭让国民老公王思聪成了“失信人”,乐视网欠下一屁股债,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中国大撤退,共享单车变废铁,P2P金融全面清退,互联网VC投融资断崖式下跌、币圈一地鸡毛……

活下去的大公司也不容易,纷纷陷入裁员潮,京东不要三种人,滴滴裁员15%,ofo裁员50%;科大讯飞裁员30%,腾讯裁员10%,华为停止社招,网易裁出了暴力裁员事件……在这个缺水的年月,考验生存能力的时候到了。

暴风影音人去楼空

暴风影音,多少人当年用它看小片,后来渐渐忘了这个软件,只是记得股票狂涨了一波,最近再次看到其消息,它上了央视,内容是“暴风影音办公地点人去楼空”。

此时暴风影音软件应用已无法打开,官方网站无法访问,客服也无人接听,董事长冯鑫因行贿罪、职务侵占罪被批捕,高管纷纷离职,员工找不到影子。

再看暴风集团的股价,股票依然没有退市,只是价格从最高点的327.01元降到如今的3.19元,总市值从巅峰时期的408亿跌到现在的10亿。

暴风集团第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60.04万元,同比下滑90.95%,净利润为-6.49亿元。

暴风影音能火起来,离不开当时的网络环境。在2010年乃至更早的2005年之前,宽带网络还没有充分普及,各大视频网站视频模糊、观看卡顿、版权资源少的可怜,广大网民观看视频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先找资源下载,再通过一个专门的播放器播放。

暴风影音就是在这个时候迅速火起来的,至于手段嘛?那个时候火起来的软件十有八九离不开捆绑安装和流氓弹出,但不管怎么说暴风影音的用户体验是过得去的,至少能支持各种不同格式的视频文件,这在当时已经很难得了。

进入网络追剧时代后,暴风影音以播放器直接播放的形式,引入了大量连续剧,用户不用打开网页,就可以看到暴风影音上的视频内容,方便了一些用户。但相比彼时优酷、爱奇艺在高网速环境下打开网页就能看,通过下载软件观看的形式明显多了一个门槛。

加之对流氓软件的管理,暴风影音通过捆绑安装再恶意弹出广告的形式饱受诟病,在新一轮视频竞争中只能屈居二线。

但终于还是在2015年3月,暴风影音上市了A股创业板,当时正值2015年股灾前夕资本最疯狂的阶段,暴风影音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受到资本的狂热追捧,上市40天36个涨停板,暴风影音迎来诞生以来最辉煌,确切的说最值钱的时刻。

好景不长,很快随着股灾降临,美联储加息引发的全球资本紧缺,暴风影音股价暴跌,几笔失败的收购,外加在上市之前就已经不具竞争力的经营模式,暴风影音终于倒下了。

熊猫TV让王思聪成了“老赖”

熊猫TV的倒下是可惜的,不是产品本身定位和发展问题,是钱没到位。

2015年前后,视频直播行业兴起,并很快成了新的互联网风口。“国民老公”王思聪正在网络上呼风唤雨,吸引着无数女性的艳羡眼球,熊猫TV就是在这一年闪亮登场,王思聪担任CEO。

说是闪亮登场一点也不为过,王思聪本人就爱打游戏,也爱看直播,喜欢女网红,经常和一些电竞或娱乐圈明星一起开黑,熊猫TV成功吸引了Angelababy、JJ林俊杰、韩国T-ara女子组合等明星入驻,很快就成为了对直播龙头斗鱼最被看好的挑战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王思聪说到底是一个搞投资的,经常打游戏或者和网红泡在一起,而熊猫TV是一家实实在在需要运营的大型互联网企业,让他做CEO他能做好吗。熊猫TV名气很响,但直播数据就是上不去。

据极光大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12月,斗鱼月活跃用户为3575万,虎牙的月活跃用户为3415万,熊猫的月活跃用户则只有722万。

熊猫TV的倒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缺钱,熊猫TV成立于2015年,那时王健林还是首富,投资人手里也有的是钱。随后美联储加息,国内控制资本外流,王健林的万达被迫变卖资产,资本市场陷入钱荒。

众所周知,做视频是要烧钱的,无论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还是斗鱼、虎牙、B站,都是长期亏损或刚刚盈利,这些视频或直播网站繁荣的表面,背后是有阿里、腾讯、百度等金主背书的。而熊猫TV,2017年5月之后再没融到过钱,这对于一个视频直播平台来讲是致命的。

乐视网成反面典型

10月13日,贾跃亭在美国开启了他的个人破产申请。这位乐视网的缔造者,如今已经和乐视没了什么关系。

乐视,曾经的创业板一哥,最高时市值接近1800亿,是A股创业板的龙头老大,2019被暂停上市,成了反面典型。

如果说压倒王思聪的熊猫TV是一根稻草,那么压倒乐视的就是一片草原,太多的不着边际的盲目投钱,用来吹起一个又一个泡泡,当资本大潮退去,一个接一个破裂。

2019年前三季度乐视又亏了100个亿,净资产-132.39亿元,进入“尽量确保员工工资社保的正常发放”阶段。

亚马逊中国大撤退

先来分享一组数字,截至今日亚马逊股票的总市值是约9000亿美金,阿里巴巴港股最新上市,市值约6000亿美金,腾讯约4500亿美金,虽说市值不能代表一切,但足以证明亚马逊其实力和体量。

但亚马逊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不是那么亮眼,其主打的电商业务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足1%,只能被列入“其他”行列。

2019年4月亚马逊爆出退出中国消息,7月关闭所有中国自营和第三方电商入口,目前亚马逊中国官网依然能够访问,但只能购买Kindle电子书,以及亚马逊海外购一些产品。

亚马逊在中国遭遇的失败,大多数人并不奇怪,因为大家确实用的不多,无论从货品种类、价格、物流、服务等哪方面比较,均无法对淘宝、京东、拼多多、苏宁等构成优势。

撤退的不只有亚马逊。6月,苏宁国际48亿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家乐福中国成了苏宁“全场景零售”的一部分。

不久后的10月,物美斥资百亿收购麦德龙中国80%股权。国外零售巨头在中国纷纷遭遇滑铁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里不必做过多解读,套用形容国际互联网公司败走中国时最常用的那句话再适合不过——本地化不够、在商业竞争中不够接地气。

共享单车变废铁

共享单车从问世那天起唱衰声就从没有断过。就连每天通勤都要骑上一段时间的上班族也大都对这种商业模式不看好。

事实也是如此,从行业诞生之初就不断有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公司不断倒下,到如今倒下的十有八九,剩下美团单车(收购摩拜)、ofo小黄车、哈罗单车(阿里投资)、青桔单车(滴滴旗下)目前路边较多。

经营状况当然是亏损居多,动不动就亏几十个亿。其中最惨的,被骂的最多的当属ofo小黄车了,至今还欠着超过16个亿的用户押金不能退,公司被退押金用户堵门不断搬家,最近还想出了用户想退199押金先消费1500的馊点子。

目前,ofo小黄车了创始人被列入了“失信人”名单,和王思聪一起被限制消费了。

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为108亿元,预计2019年达到143亿。2019年,共享单车领域活跃用户人均月度使用次数及使用时长增长显著,分别增长约43.6%与180%。共享单车在增速放缓的同时,依然具备一定市场潜力。

目前路边上的共享单车大都已不用缴纳押金,无需单独下载app,直接扫码就能骑。这同时意味着共享单车公司更高的经营成本,共享单车已然不是风口,但这一领域的厮杀依然血腥。

P2P网贷全面清退

近两年,P2P网贷暴雷的消息不绝于耳。这边老板潜逃了,那边为借贷献出了自己的裸照。2019年,湖南、山东、重庆等多地政府开始采取行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对P2P平台的大规模清退工作。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18个地区公布P2P清退名单。

数据显示,2019年停运了1200多家P2P网贷平台。截至10月末,全国纳入系统监管的在线运营网贷平台共有427家,比去年末减少60%,网贷平台借贷余额下降50%,出借人数下降了55%,高管跑路的超过千家。目前,这些老板正在被一一抓回,但集到的钱很难被全数追回,要么被挥霍一空,要么被亏损干净。

“清退”是2019 P2P网贷市场的核心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11月21日在创新经济论坛上痛批:存在这种公司真是见了鬼了!各地要清退P2P,我举双手赞成。他指出P2P的五大问题:一是企业没有资本金,向网民高息揽储;二是企业把钱以更高的利息放给网民;三是对在校学生、缺乏背景的对象放款;四是整个运行是借新债还老债的庞氏资金池;五是一旦出现问题要不就“趴倒”,要不就老板卷款跑路。

近日,互金整治办和网贷整治办印发《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一些有实力信誉好的P2P网贷公司可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对此类公司资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拟转型网贷机构设立的全国经营的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首期实缴货币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且为股东自有资金,其余部分自公司成立之日起6个月内缴足。

币圈留下一地鸡毛

国家政策对区块链技术是支持的,可区块链不是“取款链”,区块链技术创新不等于炒作虚拟货币。

一些企业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后,币圈在2019年经历一轮空前的清理整顿。央行和北上深等主要城市,对虚拟货币交易展开了“围剿行动”。权威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全国共关闭境内新发现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6家,分7批技术处置了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203家;通过两家大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关闭支付账户将近万个;微信平台方面,关闭宣传营销小程序和公众号接近300个。

据统计,仅在2019 年,全国就至少有超过500人因为涉嫌虚拟货币诈骗被公安机关逮捕,涉案金额超过226亿人民币。国内173家虚拟货币交易及代币发行融资平台已全部无风险退出。

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打压并不意味着虚拟货币的末日,目前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经通过测试,未来,中国央行很可能将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正式应用的中央银行。

VC投融资断崖式下跌

2019年,互联网行业融资额出现断崖式下跌,前三季度VC/PE融资额同比下降56%,VC/PE融资数量下降58%,寒意逼人。

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5次发出寒冬警告,称“外部融资环境比较恶劣,融资难度无限加大,对于投错了且我们彻底失望的经纬系公司,不再把更多的新钱浪费”。

既是资本的寒冬又是泡沫的终结,3-4年前的互联网行业赚钱太容易,不管本身盈不盈利,找准风向不用做太多,整个PPT公司就能飞起来,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当资本退去只能是怎么飞上去的怎么掉下来。

这些倒下的公司大都有这一统一特征:盈利能力低和资金需求高,全靠一轮轮融资支撑,在资本寒冬下,这些公司将过起苦日子。

企业纷纷裁员过冬

互联网从业者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倒下去的不用说,活着的大公司也纷纷面临裁员潮。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京东曾被曝裁员8%而后公开宣称不要“三类人”,滴滴裁员15%,ofo裁员50%,科大讯飞裁员30%,腾讯裁员10%,华为停止社招,阿里裁员优酷团队,联通强制提前退休,美团(上海点评技术部)裁员50%,知乎裁员20%,36氪裁员30%,此外还有趣店、58到家、人人车、唯品会、锤子科技……

如此大规模的裁员潮,怎么会没有大的负面新闻爆出?

996工作制引发一轮又一轮争论、网易把加班5年加出绝症的员工赶出公司上了热搜、华为把前员工送进看守所关了251天、刘强东不加班不是我兄弟……层出不穷,好不热闹。

世间再无低垂的果实

2019,互联网很惨,但不是只有互联网惨,地产行业一倒就是几百家,影视行业2019年1884家公司倒闭,迪丽热巴8个月拍不到戏,横店影视城开机率锐减45%,连群演都不愿意去了。

说到底是还是“差钱”,在资本寒冬下,过去躺在树下摘果子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会“差钱”?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这就又回到鸡生蛋、蛋升鸡的往复循环。回到2015年不差钱的最后一年,到处都是资本泡沫,很多多出来的钱被投在了无法产生利润的项目上,资本是逐利的,没有好项目就自己杜撰风口,生态闭环、VR虚拟现实、共享经济、P2P、区块链一个个被资本捧上了天,能真正产生利润的没有几家,最终总是要有人要接盘的,砸了这么多风口,收不回利润,资金必然要趋紧,资金一趋紧天上飞的那些全重重的摔在了地上。

最终还要回到企业的最终目标上来——赚钱,当资本泡沫退去,能赚钱养活自己并扩大再生产是一个企业活下去的最基本准则。靠钱砸出一个市场,或者只是砸出一个噱头等人接盘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

潮水来时,大家都在浪花上happy,潮水退去剩下一堆裸泳人士搁浅在岸边,大家都想要潮水一直都在别走,然而这是不切实际的。

站的更远一点看,我们怀念的过去的“好日子”其实是不正常的“资本泡沫”时代,现在才是回归理性的时代。但是没有迹象表明未来十年会更好,毕竟经济危机还没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27 07:12 , Processed in 0.148935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