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2.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9 21: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智慧金融终端破解版】

这是一场生死保卫战 中国制造每天每个小时都很重要》:中国现在不能只扑在一头,而需要多个头绪并行,克服新冠肺炎的突然袭击所带来的慌乱。不能在疫情的恐惧中慌了阵脚,更不能在疫情的等待中麻痹了头脑。现在即刻动起来。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对于中国制造,都很重要。

新冠肺炎依然肆虐,大家迫切希望看见的平台拐点依然需要等待。与此同时,各地都有巨大的即刻复工压力,与严防疫情扩散的管制流动措施构成明显的矛盾。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正在进入生死时速。而这种损失正在向全球蔓延,全世界的工业也出现焦虑状态。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热点聚焦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这是一场生死保卫战 中国制造每天每个小时都很重要                 
【研究员】:WH
因病毒疫情造成中国零部件供应中断,使得现代汽车已经暂停所有在韩生产线,包括蔚山、全州、牙山工厂,预计停产期间将持续至下周。而这个时间还要取决于中国恢复生产的态度。现代汽车的生产,出现了一个看上去很低级的失误:因线束库存耗尽而出现无法生产的情况。然而,由于在不同的车款安装不同的线束,而且线束是一辆汽车里面第三重的配件,厂商无法大量囤积该零部件库存。中国复工延后,现有库存耗尽,韩国和东南亚供应商无法临时支持,三项叠加,造成了现代不得不暂停生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8%2F1581169295878798.jpg

【博览财经特稿】中国现在不能只扑在一头,而需要多个头绪并行,克服新冠肺炎的突然袭击所带来的慌乱。不能在疫情的恐惧中慌了阵脚,更不能在疫情的等待中麻痹了头脑。现在即刻动起来。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对于中国制造,都很重要。

新冠肺炎依然肆虐,大家迫切希望看见的平台拐点依然需要等待。与此同时,各地都有巨大的即刻复工压力,与严防疫情扩散的管制流动措施构成明显的矛盾。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正在进入生死时速。而这种损失正在向全球蔓延,全世界的工业也出现焦虑状态。

当下全国绝大多数人只能宅在家里,所有的目光和能量似乎都聚焦在疫情的每一个细节。然而疫情之外,制造业还有许多紧急状态需要处理。建议迅速成立“战疫情临时工业指挥部”,就不同主题,分成不同战区,各自分管、共同联防,发动广大宅在家里的高人,用头脑用智慧,开辟抗疫的第二战场,打好2020年中国制造的保卫战。

复工:口罩保卫战

复工!复工!复工!复工是中国制造生死时速的第一关。

口罩是第一关的拦路虎。目前小小的口罩,可以说是最简单而最有效的防护用品。防止飞沫传播,是保障上班人员的重要防范措施。这是一个企业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面对疫情,大工厂的想法就是不一样。口罩紧缺,自己造!中国工业互联网第一股工业富联,在富士康集团龙华园区首次导入口罩生产线,这两天顺利实现试产,目前正在申请产品资质认证。工业富联充分发挥了富士康的大制造供应链的超级柔性,利用生产管理、市场协同、技术输出等能力,一口气打通原材料采购、设备制造、产品生产等全产业链,直接来生产医用口罩。2月底可达到日产200万只,鸿海集团上百万员工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可以支援外部。怪不得富士康承诺2月10日苹果生产线可以正常复工,原来各个细节上都有准备。这不是一种本能的应急状态,这是超级制造工厂的缜密心思。非常值得学习。

对于中小企业主,则只能抓紧时间备货。现在最重要的自保措施是,一是打爆电话问供应商复工情况,一个是四处打电话求援口罩。这是复工的最基本准备。如果只是在家里盼望着复工,却不做这方面的储备,那企业家可是有点太粗心了。

都说工业互联网是资源配置的最佳阵地,当下特殊时刻,显然也是考验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否在紧急状态下,帮助中小企业完成口罩产线能力的快速启动和扩产。

国际供应链保卫战

作为全球产业链最重要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些许闪失,全球供应链都会出现巨大的混乱。这种局面已经有苗头呈现,中国供应链跑不动而导致国际产线断供。

因病毒疫情造成中国零部件供应中断,使得现代汽车已经暂停所有在韩生产线,包括蔚山、全州、牙山工厂,预计停产期间将持续至下周。而这个时间还要取决于中国恢复生产的态度。现代汽车的生产,出现了一个看上去很低级的失误:因线束库存耗尽而出现无法生产的情况。然而,由于在不同的车款安装不同的线束,而且线束是一辆汽车里面第三重的配件,厂商无法大量囤积该零部件库存。中国复工延后,现有库存耗尽,韩国和东南亚供应商无法临时支持,三项叠加,造成了现代不得不暂停生产。

这并不是孤例。韩国起亚汽车也碰到类似问题,它采用的方法是减少本周产量,保持生产线继续开工。而在武汉拥有工厂的本田和大金工业已决定将工厂复工改为14日以后。这将会严重影响广州本田的汽车生产。如果这个复工延长的情况,进一步扩大至湖北省以外,将产生巨大的供应链向外扩散的现象。

大鲨鱼有大鲨鱼的苦,小鱼也有小鱼的泪。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一家在圣彼得堡从事轴承、齿轮等精加工制造的工厂,目前正在焦急地等待国内的复工。这家企业需要国内三十家轴承和齿轮供应商,分布在江浙鲁辽豫等多个地区。然而,目前尚还没有一家开工。按照目前各省市严防疫情的趋势,半个月内能开工就非常乐观了。焦急等待复工中还有另外的担心,那就是最怕会上演爱尔兰经典悲喜剧《等待戈多》,被等待者永远不再来。这些工厂的效益本来就不够好,利润都很低,很容易沉没水中,再也浮不起来。如果这些工厂无法顶得上来,那么这家企业在俄罗斯好不容易打拼出来的局面,也就非常玄了。

而在工厂的另一端,可以在苏州无锡等地看到许多勤勉的企业家已经入驻工厂,备战生产,但却不得不焦急地等待工人上岗。而目前尽管疫情在各地情况不同,但看上去很多地方采用了严防死守的方式。这是不是有些反应过度,也需要系统论证。中国的供应链是全球嵌入式,如果这一块松动,而让全球产生备用基地,这一损伤将是不可恢复的。现代汽车正在启动应急方法,紧急扩大在国内和东南亚的采购规模,多方位应对。

而这种中国供应链松动,正是特朗普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即使有些制造业搬不回美国,那最好也离开中国。上周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Fox电视采访的时候表态,这次疫情,有助于制造回归美国。外企在中国评估供应链的时候,很难不注意到这个风险。特朗普总统竞选的最重要承诺之一就是把就业机会带回美国,这位商务部长认为致命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会有助于总统履行这一承诺。灾难降临,人性呈现。连美国CNN都觉得这种表态在当下显得毫无人情,令人不齿,但他无遮掩的姿态,也是一句大实话。实话难听,后续的应手,则需要严阵以待。

尽管当下疫情多变,但更加长久的刺痛,却是来自全球供应链的分散对中国制造的撕裂。

科技应对战

疫战,这是一场几乎是中国独自面对的战役。国际情况依然复杂。制造之外,凶局依然存在。

很多人乐观地认为,贸易战达成第一阶段是一个大好消息。其实这只是一个双方都需要暂时休战的时机。可以说,贸易战只是临时退烧,随时会卷土重来;而科技战,则依然汹涌凶猛。由于它直接面对的是企业,因此更加凶险。

目前美国正研究遏制华为的新手段。路透社2月5日消息,美国政府计划于2月底开会,讨论进一步限制向华为供货,并消除政府内部对于严厉制裁华为的分歧。与此同时,美国替代方案也在紧锣密鼓。美政府正在与微软、戴尔、AT&T等合作,开发替代华为的5G产品。此前微软、戴尔等并未像华为那样开发5G基础架构硬件,而是主要开发通用的工程标准,以允许5G软件开发人员在5G硬件上完成开发。而现在美国也开始“举国之力”,围剿华为,技术也下沉到华为核心基础优势了。

更加凶险的是,美国商务部正在部署修改长臂管辖原则,将管控范围从美国技术占比的25%降到10%。一旦实施,就意味着大量日韩零部件将无法为华为供货。而在2019年作为对美国元器件的替代,华为采购日韩部件的总量超过二百亿美元,增长50%以上。但如受到10%的限制,许多关键零部件也会受影响就不能给华为供货;更加关键的一步棋在于台积电。华为是台积电最重要的大客户之一,占台积电收入的10%,然而来自美国的订单则占到台积电的70%。如果台积电断供,那将是华为正在大卖的手机所完全不能承受的。届时华为真的是大难压顶。想一想,一批美国人在墙角下,拿着各种放大镜、显微镜,围绕着华为这座巨大城墙寻找漏洞,伺机突破。2019年华为承受住了第一轮重炮,2020年将再次面临更加凶险的战役了。

至此,全球化分工精神,已经荡然无存。而如海康威视、大华、大疆等那些实体清单上的优秀制造企业,需要有一种国家的力量联防做支撑。

不可抗力战之合同认证

很多企业为什么着急复工,有的是想抢单,而有的则是因为年前积压订单需要完成。如果不能按时交货,那么就有巨大的经济责任,甚至工厂破产。因此即使政府有禁工令,仍然有企业主冒险复工。在南通通州,已经有人因此而被派出所拘留,因为这违反了江苏省的开工规定。

为了防止病毒的扩散,中国大陆各个省市自治区,通过各省网站等明确延长停业的地区至少达到80%以上。不按时交单子,客户不答应;赶工交单子,派出所不答应。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支撑服务都需要配套启动。而在当下,也需要紧急启动订货合同的“不可抗力”认证通道,为各个企业建立快速认证服务。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由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特征,显然属于不可抗力事件。如果因此导致制造厂商无法履约或按时履约,显然构成不可抗力。目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已经发表公告,可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并且采用线上认证平台。这值得国际贸易企业前往申请。而面向国内的证明,以及相关需要法律救济手段,都应该同时启动。当然,即使如此,本小利薄、缺少话语权的中小制造企业也未必扛得住。但一定要为中小企业建立快速通道,能减少一分损失就减少一分。

国际交流的通道战

武汉被很多中国人当作疫情区;而很多国家,又把中国当作疫情区。不理智的限制流动的方式,开始急剧升温。先是美国最早从武汉撤侨开始,接着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等许多航空公司也都暂停了大量中国航班。这背后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国际恐慌的出现和商业来往的中断。

中国不动,时钟停摆。由于中国疫情,全球最大的钟表商斯沃琪Swatch也有了新动作。尽管瑞士目前尚无确诊病例,但处于对新冠病毒的担忧,斯沃琪集团昨天决定取消2月底在苏黎世举办的Time to Move国际钟表展及新品发布会。斯沃琪集团旗下包括7个顶级奢侈品腕表品牌(包括宝玑、宝珀、欧米茄)以及其他如浪琴天梭等共18个品牌,都无缘展示新品了。这其中,许多买手都来自中国。现在中国疫情严重,无法前往,也是这次钟表会取消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复工迟缓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也需要尽快启动国际产能,扩大国外的生产制造能力;同时也需要参加国际展会和学术交流场合。在当下,中国需要为此寻找一条绿色通道,同时提供面向个人的健康信用支撑。尽快能有一套全新的签证体系和国际商务交流的对策,能够使得企业家可以有一份健康公证,确认是无传染者,就可以自由出入国境。

大规模虚拟生产推演

云南大理市截胡兄弟市的口罩等物资,虽然卫健局局长已经被撤职,但也反映了大量物资在这个庞大国家之间调动中,区域间配合的无序。口罩既然是战略物资,那就需要进入战备管理。口罩的调配,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在武汉及湖北重灾区;第二级在各省市医院;第三级在复工;第四级才是民用。这需要有一套整量统计与管理的机制。

但与此同时,临时转产、突击转产的现象也开始出现。目前各地都在快速上马医用防护用品生产线。连上海通用五菱,也都在生产口罩。位于柳州的汽车厂联合供应商,一起生产口罩。搭建十条产线,每天预计生产口罩170万。汽车制造商出乎意料地变线,启动高速生产引擎。民用能力,正在迅速向战时能力转变。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8%2F1581169329249549.jpg

而就在昨天夜间,延安必康发布公告,为了响应新沂市政府要求的日产30万只医护级口罩产能水平,已经开始投资5000万启动工厂。然而截至到目前,必康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尚无口罩生产业务,且尚未取得口罩产品生产许可资质。

中国口罩的潜在产能在每日2000万,目前启动量估计在50%左右。而新增产能,则以各种方式扑面而来。现在的问题是,口罩肯定短缺,但到底短缺多少,也是一个谜。这个谜,必须揭晓,而且并不难。只要全国一盘棋,数学公式,并不难算。

首先需要从用量入手。前期武汉的物资调配,曾经出现非常混乱的局面,许多产品到了武汉压在仓库却不能及时送到一线医院中去。现在随着九州通等专业物流企业的进入,这一情况已经大大好转。这意味着信息化完全可以做到对现场的实时数据跟踪。

前方有数据,后方有方向。在大规模生产高速的时代,工业化的庞大机器一旦启动,就必须要知道,奔腾的机器在什么时候需要停下来。这需要有一套预计量。

经过严格商业训练的企业家一般都学过管理学最经典的“啤酒游戏”,它解释了为什么社区便利店的啤酒量小小的变化,会导致工厂端灾难性的过量备货。现在,既要发动机器大生产,也要靠智慧(其实完全可以靠很可靠的软件)防止口罩产能大过剩。疫情逐渐消退的过程中,口罩过剩是必然的。但产品大过剩,以及资源大浪费,却是我们当前大数据时代最不能容忍的低级错误。这不应该是靠一个企业家的本能和聪明,来判断何时叫停机器。

一场靠联防联控的数据洞见,正在等待启动。需要尽快统计口罩的使用量,需要进行全国关键使用场点的清点。快速启动从源头的备料、产能、运输、仓库、现场的全速跟踪。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口罩的动态统计模型,甚至每日发布,进一步做好产能模拟,动态实施调整口罩生产量。至于那些丢弃的口罩,如此巨量,如何进行合理回收,也是可以有人进行提前考虑了。从原材料源头到制造,从流通使用到回收,完全可以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管理。与平时不同,备战时期还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产能监控的作用。而如果做好了,这也是下一步修复中国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中国制造一盘棋的最好切入点。

虚拟生产军情室:产能恢复推演

毫无疑问,疫情过后,中国制造,一定会出现报复性产能。中国制造的曲线会呈现先低后高、扇形扩散的局面。届时,所有的机器都会全速启动,所有的工厂都会到处找人,所有的物流都会满路飞跑。那么,新的一轮原材料、零部件争购,争抢员工,会出现一个什么局面?中国制造如此庞大的工业体系,灾后恢复生产的顺序是什么?

对一个省市,对一个产业集群,这都是需要提前盘算的局面。以河南为例,河南省制造业三大产业是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以及电子产业。河南装备制造业是全国第五,2017年,河南机械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5万亿元,比较知名的企业有郑州宇通、许继集团(超百亿的电力设备龙头),还有平高、洛阳一拖、洛阳中信重工、卫华起重机集团等。除了装备制造之外,河南的食品制造业也是颇具竞争力,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方便食品、调味品和速冻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速冻米面食品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方便面、饼干、小麦粉、味精等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数得上的品牌包括双汇、思念、三全、莲花味精、卫龙辣条。

目前中国经济损失的第一波是旅游、电影和餐饮,春节7天预计损失过万亿元。而餐饮业受损之后,第二波冲击的就是食品油粮加工业,第三波则会轮到装备制造和原材料。那么这三波轮番冲击对河南制造业的影响是什么?如何布局当前的生产能力,疫情消退后,产能恢复的顺序是什么?不能没有人回答,不能没有计算和规划。

现在需要快速建立“快速生产大数据体系”,一是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模拟,这对于一个区域的有条不紊的高速生产,非常重要。既然不能立刻生产,那就做最好的蓄势姿态,做好灾后的生产模拟。

而另外一方面,则需要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产能模拟服务。目前中小企业的恐慌,一是怕损失订单,二是有订单怕生产跟不上。然而生产排产到底怎么做,如何发挥机器、人、原材料的最佳匹配,却超过了很多中小企业的能力。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个小小的部位。因此需要有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对订单生产进行模拟。这些需要软件来帮助这些决策者。

制造业这台大机器一旦启动,会引起三大需求:一是人员需求,二是原材料抢购,三是物流联动。而对于原材料的需求量,至少以进入网格化统计。以市县为单位,进行原材料推演,防止下一步出现原材料的恐慌和无序调动。可以根据供应链恢复的顺序,计算物资调动强度和分布区域,从而建立一套虚拟物流军情室,模拟未来几个月的物流流动情况。

这些仿真,只要有了输入数据,做起来也并不难。北航机械学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做的每日感染模型和疫情数据仿真预测,应该可以胜任这其中的部分工作。

这不是计划经济。但通过建模仿真的方式,完全可以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胸有计划。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模拟决策和运筹计算也是重要一个环节。

小记

疫情不要慌,战局不能等。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手,高手在民间,有着大量的时间;最缺的就是组织和整体思维。只需要组织好,通过“战疫情临时工业指挥部”,调动大量围观者的智慧与知识盈余,就可以采用数字化手段,做好虚拟生产和虚拟物流的演练,打响中国制造的供应链攻防战。

中国现在不能只扑在一头,而需要多个头绪并行,克服新冠肺炎的突然袭击所带来的慌乱。不能在疫情的恐惧中慌了阵脚,更不能在疫情的等待中麻痹了头脑。现在即刻动起来。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对于中国制造,都很重要。让战情的仿真与推演,让数字流代替物资流和人流,率先跑起来。

这是中国制造2020的保卫战,也是中国制造的生死时速。(来源:知识自动化(ID:zhishipai) 作者:林雪萍)



                                 
                                           政经观察
                 



实体经济正遭遇系统性严重困难 一些风险传染迹象已出现                 
【研究员】:WH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经济活动的打击是“休克式”的——全国范围内经济活动突然系统性地停滞。我们已不需要经济指标数据来描述最近的经济情势有多么糟糕,因为指标所描述的经济行为内核,在近段时间已经发生骤变。经济活动的停滞意味着经济秩序的混乱,包括物质资源的配置和循环停滞、资金流通的停滞。数以千万计的经济主体近期可能正在集体面临一种新的经济情景:营业收入和现金流流入停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5%2F1580890615481933.jpg

【博览财经特稿】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经济活动的打击是“休克式”的——全国范围内经济活动突然系统性地停滞。我们已不需要经济指标数据来描述最近的经济情势有多么糟糕,因为指标所描述的经济行为内核,在近段时间已经发生骤变。经济活动的停滞意味着经济秩序的混乱,包括物质资源的配置和循环停滞、资金流通的停滞。数以千万计的经济主体近期可能正在集体面临一种新的经济情景:营业收入和现金流流入停了。

实体经济正在遭遇系统性的严重困难,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风险传染的迹象已经出现。有媒体报道,湖北省内的养殖企业正普遍面临家禽和牲畜“断粮”的危险,原因是道路运输的中断和饲料原材料生产工厂的停工,使得企业失去了饲料来源。在环环相扣的现代经济社会中,这个案例显然绝非个例。而经济风险的传染并没有结束。由于运销渠道的关闭,一旦家禽和牲畜成批就地饿死,失去主要资产的养殖业企业可能很快面临倒闭破产,而这势必会对相关金融机构、实体经济产业链和居民部门带来连锁负面冲击。而这还没有考虑动物大批饿死导致的新疫情风险。

严峻的现实经济问题摆在政府部门和经济研究者的眼前:如何让此次疫情对实体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或者说如何避免企业因营收停摆而导致的萧条预期和经济秩序失控风险?可能有很多“灾后重建”的经济工作需要做。而这其中,一种自上而下具有协调性的、阶段性的“资本增殖豁免”方案(包括债务利息豁免和商业地产租金豁免),或许是迫在眉睫、必不可少的!

一场系统性经济风险悄然临近

衡量一个经济事件的影响和冲击,应考虑到对应的经济环境背景,不应该静态地简单比较分析。目前的经济环境与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在某种程度不可比。2003年非典时期,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不足15万亿元,而目前该指标超过150万亿元,这有力地显示出目前经济社会中债务关系的紧密程度已远超2003年;目前全国范围内商业地产的租金收入规模也绝非17年前可比;包括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便利也使得各地企业间商业联系空前紧密,全国性的供销市场已经事实形成,以湖北养殖企业为例,其上游供应链由东北、江苏等地企业支撑,而这些养殖企业自身也是全国其他地区企业的供应方。

经济内在的紧密联系意味着系统性风险的提高,这是目前经济的重点风险。在经济正常运转时期,偶然的供应需求波动会被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消化调整,但市场机制在面对目前非常规情景时会失灵,甚至会通过价格波动等方式向经济系统释放混乱信号。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我们对接下来的经济运行场景尝试进行分部门推演猜想。

政府的经济统计部门将会遇到难题,晚些时候公布的疫情期间经济数据无疑是断崖下跌的,对于社会民众,这一滞后的数据将会扮演打击消费和投资信心的“次生灾害”角色,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数据的波动跳跃也将损坏长期统计数据序列的有效性,同时,统计部门新增加部分统计指标以丰富经济社会体系的描述维度或许是可行的,但例行发布的经济指标又很难直接取消。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不少成本是相对刚性的,包括工人的工资、设备使用成本、厂房店铺的租金费用和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分别对应人力资本、产业资本、房地产和金融资本的收益形式。全国性地经济活动持续冻结对全国无数企业意味着收入来源骤降,和一段时长无法预期的“入不敷出”的坏日子的开始。企业很容易被刚性成本给拖垮,因为现金流是经营中最为脆弱的一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包括大型企业,不可能储备“完全充沛”的现金来应对收入断流的情形——储备过量的应急现金而不去投入生产,其高昂的经济成本就好像一个城市随时储备足以应对突发疫情的足量口罩等医疗资源,而不去发展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是不现实的——这意味着接下来企业要系统性地面临经营困难,而持续低迷的投资信心和需求会进一步对上游企业的需求带来打击,可以预见将会有诸多负面因素相互叠加作用,对企业部门构成共振冲击。

居民部门同样会受到冲击。居民的经济收入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市场,如个体经营商户,一部分来源于企业,如企业职工。近期的经济形势首先打击的是个体经营商户,经济活动的暂停让这部分个体户收入来源断流;企业职工的境况可能相对较好,但企业自身可能也在陷入困境。居民的支出呢?最近一般性消费方面开支普遍较小,但“还房贷”或“交房租”作为居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显然在时间上给居民造成压力。如果因为系统性的收入下降导致大量居民无力偿还房屋贷款,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会有多大?虽然银保监会于2020年1月26日发文,强调了“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但银行在具体执行上仍较为模糊,例如认为可能该政策只针对部分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的特定人群,实际上经济上受到影响的居民绝不仅限于特定疫情区域。

在风险来临时,金融机构也无法独善其身。面对居民部门的房贷月供吃紧,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将承压,遑论其资产负债表可能无法承受作为重要抵押品的房产价格变动风险,包括居民为应急而支取储蓄存款对银行尤其是中小行的流动性考验。金融机构投资者也很可能随着股票市场的开市而遭遇较大的账面投资损失。

主要的经济部门同时遇到困局,相互叠加作用的正反馈机制似乎难以避免。而这一综合结果显然是一场较大规模的“系统性经济风险”,还可能叠加金融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对“时间”和“资本”的意义再审视

现代经济社会的一大特征是精确的时间记录,其意义为确保经济活动的可预期性,为经济个体提供规模化的产品和服务。其本身为现代化的经济生活秩序的产物,适用于“正常的”经济状态——显然不是中国目前所处的抗击疫情非常时期。当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打破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节奏时,“经济时间”的意义必须要重新审视。

对于“资本”的意义同样需要重新思考。资本的广泛形式——包括人力、机器设备、房产和金融贷款,由于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要素,理应获取对应的回报。但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资本的循环过程明显放缓甚至停滞,资本的产出功能阶段性失效,在最近这可称为“非经济时间”的特殊阶段,“非生产性”资本的相应增殖回报是可以考虑豁免的。

如果资本方照常要求足额增殖回报,包括商业银行对最近期间的贷款充分利息和商业地产对出租使用人足额收取租金,在法理上亦可能存疑。因在债权债务人签订的合同中,一般会有“不可抗力因素除外”的豁免条款。在我国长期经济生活实践中,系统性地出现“不可抗力因素”的情形极为罕见,而目前内地31个省区市均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包括湖北等地区已进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时状态”,这实际上或已触发了“不可抗力因素”的豁免机制。

阶段性的“资本增殖豁免”将会给企业和居民部门以喘息之机,而这至关重要。这将会利于经济体系复苏,避免系统性地陷入债务泥潭,从而给每一个经济主体创造出正的外部性效应。企业会因为成本的节省而获得生机,居民部门会因为房贷压力的缓解而提升对企业灵活支付工资方式的容忍度,而帮助企业就是在帮助企业的工人自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这个方案中是利益牺牲者吗?从短期收益的角度看,可能是,但请记住“资本增殖豁免”同样也可以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因此银行也节省了部分成本,同时,企业和居民免于陷入困境意味着其资产质量的提升,同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风险得以控制,金融机构同样受益于“资本增殖豁免”的方案。

此外,如果上述“经济时间”的分析成立,国家统计部门面临的困境亦将得到破解,因为对疫情期间的经济数据可以考虑调整统计取样方法。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能对疫情期间的贷款利息予以豁免,则相当于达到了央行所要求的“降低实体企业利息负担”的效果。同时避免了央行被迫动用降息等利率工具,这种政策上的主动姿态,对于稳定经济主体的信心,稳定物价预期,都具有积极意义。

阶段性的“资本增殖豁免”方案需要自上而下的协调部署

系统性的经济问题必须用系统性的方案来解决应对,而阶段性的“资本增殖豁免”方案的实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部署。

分散的经济主体之间逐一协商利息和租金减免,会产生极高的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和房地产企业未必愿意采取部分损害短期利益的行动。而在部分企业已经在主动宣布费用减免的当下,尤其应该避免的是道德风险的存在会使得作出短期利益牺牲的企业受损,而倾向于短期自利、不愿意让渡短期资本收益的企业反倒获利,这种“好人受打击”的逆向选择效果将会破坏行业整体的价值导向和风气,不利于方案的实施,继而不利于实体经济的稳定,金融资本将无意识地完成对实体经济的“杀鸡取卵”。

故而“资本增殖豁免”的方案应当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主导和参与的,自上而下推动实施的整体行动方案,而不是仅靠部分企业自发进行就能取得成功效果的。这需要得到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的广泛支持。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其蕴含的丰富理论内涵表明,通过服务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免于衰退的风险,金融体系将避免自身的重大风险。

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见到那些有着良好产能的工厂、那些有着优秀潜能和才华的人们,在经历了瘟疫灾难后,又要遭受倒闭、破产甚至流离失所的命运。而实体经济所遭遇的潜在困难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阶段性“资本增殖豁免”将有利于企业和居民部门,有利于实体经济的活力恢复,有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或许这在西方经济体中是异想天开的无价值方案,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资本增殖”是其政治经济体系不可动摇的核心根基。但在中国,相信这个方案有成功的希望。因为“一切为了人民”。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章凯恺)



                        

空头“狼爪”遍布世界各地 做空仿佛让瑞幸成了“幸运儿”                 
【研究员】:WH
让查诺斯大放异彩的卖空计划并非什么先进的投资手段,相反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投资方法,股票诞生后没几年就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出现了。做空的本质其实就是借助群众的恐惧心理令股市下跌,从中赚取差价。但是最早没什么传播工具啊,做空者如何让信息快速传播呢?没错,就是造谣。当时股市中影响最大的谣言是一个叫以撒•勒梅尔的商人散布的,他企图借此做空东印度公司,结果后者权大势大,三言两语就劝动了荷兰政府,紧急出台法律冻结了他的仓位,还把他驱逐出了阿姆斯特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8%2F1581153859800184.jpg

【博览财经特稿】“瑞幸确切地知道投资者在寻找什么,如何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有精彩故事的成长型股票……”随着浑水调研公司(MuddyWaters)炸出一份匿名做空报告,瑞幸再一次站在了质疑的焦点。

有意思的是, 6天时间里局势发生了大反转。从1月31日报告发布那天起,瑞幸股价连日下跌。熬过了漫长的周末,瑞幸周一紧急回应“完全否认浑水的所有指控” 。

浑水发布报告的时间颇为精明,疫情时期,任何外部打击都有可能给餐饮企业带来成倍的伤害。就在很多媒体认为瑞幸可能会抗不过去的时候,周二收盘瑞幸咖啡大涨逾15%,而中国概念股也普遍上涨。

另一个大空头“香橼资本”的创始人安德鲁·莱福特在2月5日则表示,瑞幸在克服了疫情影响以及广泛的看跌押注后,其股价可能会翻番。如此看来,做空仿佛让瑞幸成了“幸运儿”。

不过说起来,这样的“幸运儿”在中国还有很多。从2009年开始,中概股便屡屡被空头机构盯上,安踏、新东方、分众传媒、绿诺国际……大量中国企业曾中过招。有的是自己闯入猎区的肥羊,而有的却是披着羊皮的狮子,一口反咬在华尔街之狼的脖子上。

当然,不止中国,空头的“狼爪”遍布世界各地。随着大量企业在空头的围猎运动中倒下,人们亲切地将这些黑暗中的操纵者唤作“公司殡葬员”,这听起来多少还有点入殓师的肃穆感。后来名字就变得有点恐怖了,叫“企业开膛手”。不过他们倒是得意地自诩为“市场警察”,仿佛自己是西奥多·罗斯福的反垄断门徒。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对于这个贯穿资本市场四个世纪的古老职业,我们到底应该定义为谋杀者还是清道夫,也许还是该回到各个时间点上去把玩硬币的正反面。

预见大厦将倾的人

2008年3月13日,詹姆斯·查诺斯接到当时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首席执行官的电话,语气有一丝不安,他希望查诺斯第二天上电视说明贝尔斯登是一家很棒的投资银行,自己还有钱存在里面。

查诺斯听完眉头一皱:3天前华尔街已经流出贝尔斯登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消息,让我这个享有盛名的空头大师去说这些话,这得把我显得多蠢?一声冷笑之后查诺斯挂断电话,并翻出了自己的小本本——此前持续跟踪的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一份卖空计划。敏锐的职业嗅觉让他闻到了变天的味道。

第二天新闻里传出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的消息,查诺斯结合昨夜银行家致电时的慌张表现沉思了片刻,认为坐实了自己长久以来对股市的观察——巨大的泡沫即将破灭。

果然,不久后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成功”降临。股市大跌,道琼斯指数在低谷时不足8000点。几乎所有投资人都血亏,即便是曾预见过雷曼兄弟倒闭的大卫·艾恩霍恩也不例外。而查诺斯手下的基金却一举获得了50%的回报率,资产规模一度接近70亿美元。查诺斯则伴随着“巨灾资本家”的咒骂声,成功穿越了人生中的第三轮熊市(前两轮为:1987年美股崩盘、2000年互联网泡沫)。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8%2F1581153874793335.jpg

让查诺斯大放异彩的卖空计划并非什么先进的投资手段,相反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投资方法,股票诞生后没几年就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出现了。做空的本质其实就是借助群众的恐惧心理令股市下跌,从中赚取差价。但是最早没什么传播工具啊,做空者如何让信息快速传播呢?没错,就是造谣。

当时股市中影响最大的谣言是一个叫以撒·勒梅尔的商人散布的,他企图借此做空东印度公司,结果后者权大势大,三言两语就劝动了荷兰政府,紧急出台法律冻结了他的仓位,还把他驱逐出了阿姆斯特丹。

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投机性质的垫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卖空都被人们视为一种诅咒,特别是进入熊市,在卖空导致股市加速下跌的时候。拿破仑一世曾斥责“一切做空者根本就是卖国贼”。在他统治期间,法国还颁布了凡做空者将判刑入狱的法律。

前文中提到的贝尔斯登,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向一位“公司殡葬员”求助,但还是选择向查诺斯开了口,可见当时的局势十分危机,也足以瞥见空头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力。

不过做空带来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股票的涨跌,还有一个比较正面的价值,就是持续刺激更多人去挖掘上市公司的丑恶内幕。毕竟,做空需要证据,但挖掘资本家内幕无疑于是在刀锋上行走,没有利益驱动有几个人愿意去?据说查诺斯在做空Baldwin-United保险公司的期间,就有私家侦探在他家外面翻垃圾箱。像浑水、香橼这种大空头也声称自己不止一次受到过“死亡威胁”。

不过有趣的是,全球第一个托拉斯——标准石油的揭穿者,却并非利益至上的卖空者。反而是一位幼年目睹父亲资产被巨头吞噬的女记者。

“托拉斯爆破手”西奥多·罗斯福曾经赞美这些记者是 “扒粪者”,这个名字是恶心了点,但赞美之意却是货真价实。当然,如果不计较动机的话,做空者毫无疑问也在“扒粪”的行列。而且“空头”+“媒体”这样组合在一起,有时不但能扒出粪,还能造化粪池。

轰动世界的“安然公司诈骗案”,正是由空头查诺斯和记者贝萨妮·麦克莱恩先后识破并揭露的。安然公司破产后,刚刚走马上任不到一年的证券会主席哈维·皮特背着锅黯然离去。次年,美国颁布了著名的《塞班斯法案》,也正是因为这套法案的实施,增加了上市公司作假成本,让无数高管走进班房。

中概股的反击

“当真理还正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就能走遍半个世界”,用马克·吐温这句话形容中国概念股在2010前后的遭遇恰如其分。从上市热潮开始到绿诺国际、东方纸业、中国高速频道等企业相继退市,当时中概股被美国空头机构频频围猎,遭遇了过山车般的急速下坠。

2011年6月,港股上市的雨润食品遭遇做空。一份疑似浑水公司所作的报告指出雨润董事长祝义材拥有一家生猪养殖场却没有养猪。于是,报告中很自然地将雨润和“骗取补贴”、“经营不善”等问题挂了钩。尽管雨润紧急申明该养猪场与上市公司没有关联交易,属于错杀。但还是抑制不住股价狂泄,几天内雨润食品市值蒸发百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8%2F1581153889198222.jpg

一时间舆论哗然。两年来,凝结在中国企业家和投资人之间的气压已经处在了爆破的临界点。

虽然在几年后雨润食品屡陷“食品安全门”,但在当时,雨润的遭遇却让很多人意识到这场针对中概股的围猎之战,已经从早期针对财务硬伤的“实际猎杀”走向操纵信用危机的“传闻猎杀”

有些外媒开始揣测中概股过去10年累积的信誉已经崩塌。因为此前中概股平均收益约13%,但从查诺斯抛出了坚定的“唱空中国论”和这些空头找到了一部分中概股造假证据以后,信心恐慌的导火索被点燃。恐慌背后蕴藏的巨大利益,又让这些空头进一步走火入魔。到了2011年底,被做空惨遭退市的中国公司已经高达50家。

很难想象,在证券信息高度透明的当代,竟然还会发生400年前阿姆斯特丹交易所里的粗暴手段。一片风雨飘摇中,终于有人拉起了“反猎杀”的战旗。

雨润事件之后,空头机构先后又向中国企业发起多轮攻击。OLP Global发报告称新东方业绩造假;空头Anonanalytics质疑奇虎流量造假;香橼攻势最频繁,连续做空斯凯网络、奇虎360、分众传媒,其中,分众传媒单日最高跌66%。

李开复率先按奈不住,他卷起袖子发文声讨香橼,认为香橼“欺骗投资者”从中牟利,并质问对方到底是打假的还是造谣的?然后发动66位中国企业家向香橼开炮。打了几个月口水战,真正走向公堂之时,双方也仅仅是相互要求道歉。

真正的阶段性战果来自公堂之外。当时,香橼第6次做空奇虎360失败,令中概股士气大振。这也暴露了这些空头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基本认识不足,从而撼动了“打假”的公信力。

在另一条战线上,挚爱Hermes皮带的许家印也出马了,但和李开复的主动请缨不同,许家印出马是因为香橼正在“空袭”恒大地产。

“放他×的屁”、“纯粹他×的抢劫”、“跟他没完!” 据说当时许家印大怒,有点失态。但从他的一系列反击来看,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

许家印首先组织分析团队逐一反驳香橼报告,然后号召股东们“出钱出力”攻破谣言,本人更是身先士卒自掏腰包拿出2.5亿增持恒大,借此稳定股价。接着发布投资者大会,会上对香橼的激烈抨击也流传到各大媒体。恒大得到了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美银美林、摩根大通在内的十大投行力挺。与此同时,也做了最坏情况的资金护盘准备以及善后程序的准备。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8%2F1581153922282138.jpg

此后,香港证监会向香橼提出审裁,直到2019年,香橼以败诉为这个案子画下句点。败诉以后,香橼除了被禁止在香港买卖证券,限期5年,同时还得归还因沽空恒大而获利的160万元。莱福特曾经骄傲地对外宣称很多企业起诉过自己,“但是没有一家能打赢我”。可能他也没想到自己会折在利润如此微薄的一单上。

当然,香橼的兵败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其它空头的进攻,最多就算是一个警告,类似于李小龙踢走了“东亚病夫”的招牌。这些年依然有不少空头紧盯中国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其中,有一些企业还是能够化险为夷。

比如安踏5次遭到浑水狙击,结果市值反而上涨千亿;比如拼多多被杀人鲸(Blue Orca)围猎,到头来也是有惊无险,股价大涨;像猎豹和新东方,在遭遇做空时虽然股价有下跌,最后还是得到回涨。

不过这些毕竟不是多数派,每天仍有很多中国企业无法避免和空头交战。至于何时能推翻“唱空中国论”,彻底消除信用危机,也许就像踢走“病夫”招牌后迈向强国这段路,且得走上一阵子。

开膛手的忌日

2009年1月5日,德国小镇布劳博伊伦气温降到了零下15度,空气似乎也陷入深不见底的冰冷和绝望。夜幕降临时,74岁的阿道夫·默克勒爬上了铁轨,安静地躺在其中。一辆特快列车呼啸而来,驶过他的身体,德国第五大富翁的生命走向终结。

默克勒的死,跟他生前一次失败的做空行为息息相关。当时他为了周转资金决定去市场上博一次。恰逢金融危机爆发,大众汽车股价下跌,他便大量买入大众汽车股份看跌期权。

默克勒一生中进行过很多成功的投资,被人们称为“德国巴菲特”。但他没想到这次投资最为致命,直接让他损失了13.5亿美元,他的商业帝国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而且更让人唏嘘的是,就在自杀的第二天,之前申请的一笔4亿欧元的过桥贷款被核准发放。

这是一起震惊世界的悲剧,但如此巨大的亏损却不是独立存在的个案。很多大师级的空头都曾面临惨烈的失败。比如一直坚定看空中国的查诺斯,这些年又是做空香港H股,又是对垒阿里巴巴,到头来“晚节不保”,搞得手中的对冲基金严重缩水。

当年策划过做空亚洲的乔治·索罗斯,一度引发过亚洲金融危机,促使华尔街兵不血刃地控制了一些国家的经济。这样一个旷世“金融屠夫”,据说在两次狙击港股的大决战中,因为忽略了背后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损失24亿港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8%2F1581153933148097.jpg

空头是一个危险而又孤独的行业。危险在于容错率极低。你必须找到那个短期暴跌的机会,但暴跌所带来的收益至多也就100%,出现上涨损失却可能无限倍地放大,连走平或是慢慢跌都会亏钱。而孤独则在于,即便成为大赢家也收获不了赞美,与金钱一同收入囊中的还有道德谴责。

有时,做空者甚至会面临真实的审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乔治·索罗斯、詹姆斯·西蒙斯、菲利普·法尔肯、约翰·保尔森、肯尼斯·格里芬,5个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像牲口一样被圈在围栏里,接受着美国国会的审判。

之后不久,索罗斯宣布返还所有的投资者资金,基本退休。西蒙斯也于2010年退休。法尔肯后来被禁止涉足该行业。保尔森依然蛰伏着找寻机会,但旗下管理的基金收益连年暴跌,日子过得甚是煎熬。格里芬的基金倒是发展良好,但他已经不做空了。

有一句被广泛流传的话,据说是巴菲特说的:没有一个人能靠做空自己国家发财。这句话其实也体现出空头的悲凉,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痛苦之上,成功越大这种痛苦就越大。如果这份痛苦转移到自己的国家头上,则相当于抽走了自己最重要的底牌。

在电影《大空头》的结尾,几个抓住了美国金融危机发财的小人物,看着整个经济秩序走到毁灭边缘,人们丢掉工作甚至流离失所。他们一边套利一边扼腕叹息,有人在按下“卖出”键的时候内心挣扎不已。毕竟,在一片废墟上,谁能狂欢得起来呢?

尾声:谎言与真相

在空头发展壮大的400年里,已经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股价上涨未必全然是好事。无数次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吹大新的泡沫并不能解决之前那个旧的泡沫。滚滚而来的欲望洪流中,真相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与此同时,真相也越来越容易被隐藏。

做空机制作为市场中最有制衡力的一环,对真相有着捍卫之功。无论是浑水、香橼还是查诺斯,这些以利润为前提的做空者,都曾经拆穿过一些企业的造假行为,让造假者背负了沉痛的代价。但做空者同时又身处在离谎言最近的地方——为真相代言,也就拥有了捏造谎言的权利。在一个良性的市场生态中,这是不该出现的。

有人说,内心世界充满阳光,是做空头的必要条件。这或许不无道理。在经历了漫长的蛰伏之后,面对可疑的猎物,是选择用谎言做武器,还是选择尊重事实真相?也许大部分空头都会在第一时间去评估说谎的危险程度,只有极少数会首先自问这样做是否道德。谎言与真相,可能是做空者要面对的永恒课题。(来源:银杏财经 作者:金羽银杏)



                                 
                                           社会热点
                 



疫情对中小企业的打击和持续时间会远超预估                 
【研究员】:WH
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当年四个季度中国GDP增速分别为11.1%、9.1%、10%和10%。第二季度受非典影响,增速大幅度下降,其后两个季度也有所放缓。而聚焦当下,对于已经推进五年双创、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这次疫情可能会带来比非典更为旷日持久的挑战和考验。已经有人开始关注疫情之下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目前,多个行业协会、一些省份的地方政府发起了为中小企业减免租金的倡议,而地产商比如万达,也开始主动给商户减免租金,帮助它们一起克服困难,挺过艰难时刻。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5846698535.jpg

【博览财经特稿】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中小企业创业者们要陆续面对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客户流失无法开工、没有业务依然需要支付房租和银行贷款,“黑天鹅”事件让电影春节档整体推迟、旅游行业陷入退单和暂停困局……一系列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不少创业者表示,即便疫情结束,这次事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也会远远超过预估。

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当年四个季度中国GDP增速分别为11.1%、9.1%、10%和10%。第二季度受非典影响,增速大幅度下降,其后两个季度也有所放缓。而聚焦当下,对于已经推进五年双创、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这次疫情可能会带来比非典更为旷日持久的挑战和考验。

已经有人开始关注疫情之下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目前,多个行业协会、一些省份的地方政府发起了为中小企业减免租金的倡议,而地产商比如万达,也开始主动给商户减免租金,帮助它们一起克服困难,挺过艰难时刻。

但是,疫情之后如何重塑消费者的信心?国家何时会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补贴和政策扶持?在扶持到来之前,风险逐步暴露的同时,中小企业创业者们还能熬多久?这些问题仍然难以回答,中小企业需要的帮助还有很多。

燃财经采访了12名武汉及其他城市旅游、影视、餐饮、教育、外贸等各个行业的创业者,他们谈到了这次疫情对他们生意的影响。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通过这些创业者的故事,或许你会对接下来国内经济遇到的挑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让人欣慰的是,在疫情面前,这些企业主们都表示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会服从国家利益,优先处理疫情防控,优先处理用户和客户需求。但同时,他们也在为企业和企业背后的成千上万个员工而焦虑、失眠,担心熬不到疫情过去的那一天。他们也希望能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这一次,我们需要共克时艰。

“封城”前所有店员都去超市抢物资

李卿:35岁 湖北武汉婴幼儿游泳馆老板。

我2015年开始在武汉经营着三家婴幼儿游泳馆,面向0-6岁婴幼儿。

1月22号左右,疫情消息在武汉传开,我当时人不在国内,听说商场的人都很恐慌,我的门店都在商场里,门店里都是35岁左右的女员工,她们都无心上班,去超市里抢物资。

23号,商场发出关闭通知,我们自然没生意了,所有员工回家待命。现在每天都过问员工的身体状况,每天都做线上“点到”。

武汉冬季温度偏低,不像北方城市家里有暖气,属于婴幼儿游泳行业的旺季,尤其是0-1岁的小朋友,年轻家长没有时间天天在家做婴儿被动操,游泳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是刚需。往年,从12月份到来年转暖之前的几个月,店里生意都很好,周一到周五工作日单店每天接待80-100个小朋友,周六日的接待量可以达到150-200个。

正常情况下,年前店里人是爆满的,除夕当天生意好到排队,家长都想在年前给小朋友洗个澡,年初一到初四家长们忙于拜年,生意相对冷清一些,从初五开始,小朋友又会多起来。

我和家人18号离开武汉来马来西亚度假,因为认识一些医护朋友,一路上一家人全程戴着口罩,后来听到官方的疫情通知,再也没心情玩了,但因为“封城”也回不去。

这次疫情重大,对我们门店的影响,至少持续半年以上。即便疫情过去了,疫情留给大众的恐慌心理还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抚平。我们是面向小朋友的生意,小朋友是家长的心头肉,至少要等疫情大范围好转,恐慌心理消失,慢慢才会有家长带小朋友到游泳馆这种密闭空间来做活动。

万达广场已经宣布免租,还不知道我们门店所在的商场会有什么政策。我们单个门店单月的开支,租金、人员工资、水电、易损易耗等等加在一起,差不多10万左右。旺季市中心的门店营业额一个月可以做到30万,差一点的门店也能做到18万左右。半年损失多少,我也没心情算这个账。理想的状况是,等天气转暖以后,5月左右生意能有所好转。

年前几百个订单全部被退 30%的酒店可能会倒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5866316100.jpg

周清慧:40岁 武汉尚怡花园酒店老板。

我在武汉武昌区开酒店两三年了。年前开年会时,我们还非常有信心地制定了新一年500万营收的目标。武汉封城消息一出,我们立刻收到了几十个退单。过年前两三天,我们每天都在接退单电话。到除夕,两三百个订单基本都退完了,甚至3、4月的订单很多人都退了。

之后酒店基本上就没有人入住了。过年时,我也提出过关门歇业,因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员工面临被传染的风险。但他们相当负责,店里当时还有7-8个客人因为封城走不了,最后我们还是选择继续服务他们。

我妈妈在春节之前发热,转了三个医院都没能接诊。妈妈跟老公、孩子、酒店人员都有接触,我担心她万一被确诊,又担心假如真到了不可控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除夕晚上我哭了一晚上,觉得特别难过,整个城市和社会弥漫着一种悲壮气氛,我的朋友圈全部都是“天佑武汉”这样的词语,我当时就觉得一定是武汉挺不住了、天塌下来了,只能靠这些激励的语言来支撑。

后来我看到很多医护人员没日没夜在上班,不能回家或路程太远没地方睡觉,觉得很心痛。我和行业内的300多家酒店自发组成了一个组织,给医护人员提供免费住房。现在我们酒店给两个医院的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住房和服务。

酒店行业起码好几个月订单都会持续低迷,因为疫情闹得全球皆知,估计6月前来武汉旅游的人都会很少。市场的重建对酒店行业来说是个很大的事。这段时间我们都会非常艰难,房租、人力成本都得继续负担。我现在有18个员工,如果实在不行,也会考虑裁员,因为要活下去。

今年营收状况能做到去年一半我就很感恩了,我觉得起码30%的酒店会关门。前几天还有跟我们一样接待医护人员的酒店,现在因为贷款压力,甚至没钱交电费而接待不了了。

这种市场的萧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我希望社会各界对实体生意多一些关注,帮我们减免一些水电费、租金,或银行贷款,减少经营者压力,让大家能够一起活下来。疫情过后,消费者的信心重树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希望大家一起来树立积极的方向。

何时开工、何时有客户都不确定

张巍:42岁 武汉插画人数码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我们公司2007年成立,在武汉做了13年的动漫职业教育线下培训。培训面向大学生和社会人士,目前在武汉光谷的创意产业基地有1200平的营业场地。

2019年文娱行业整体低迷,我们业务也受到较大影响,年底又突然出了疫情。现在我们首先是企业开工受到影响,另外即使复工了,我们的客户群体也不在。按照以往,大学基本正月15后就都开学了,但现在整个武汉的大中小学开学日期还没定。而且等他们来了之后,武汉还需要多长时间恢复正常秩序也不一定,毕竟我们线下教育会存在人群聚集。

目前我们在家办公,做线上的绘画直播,但能做的事情也不多。虽然这些年互联网对线下经营模式冲击很大,但很多东西不能只做线上,像我们绘画动漫类职业教育这种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没有大量强制性、面对面的学习和训练实践,靠线上讲课很难保障学习效果。学习需要强制,线下可以做到短时间内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的硬性支出很大,线下培训1000多平的场地成本很高,再加上员工,每个月支出有几十万。如果这次疫情长达几个月,资金链肯定会出问题。我们公司的场地是在政府园区里,等开工以后考虑去谈谈减免房租。现在创业本身就很难,去年我们园区大多数文娱类型企业发展都不太好,我们也就是保本经营。

如果实在没办法了我也会考虑裁员,底线肯定是保住公司,让公司活下来,有一天我还可以把他们请回来,但如果公司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虽然现在天天在家里比较闲,但是我很焦虑、睡不着,不知道疫情会持续多久。我希望国家能够给中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创新不可能都靠垄断性大企业,一个国家想要保持创新的动力和环境,还是得维持一定数量的中小微企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5898576708.jpg

疫情让我损失1000万销售额

于欢:32岁 武汉布匹商。

如果疫情持续半年,我大概会损失一千万销售额,外加2019年一半利润。

我在武汉做布匹生意,属于中间环节,简单说就是对接布的生产商,把布从广州、江浙、福建等地运到武汉,然后再把布卖给武汉的服装厂加工。武汉疫情这么严重,因为没法聚众,我们这个产业也就没法开展。现在受损失的是一整个布匹产业链,生意处于完全停滞状态。

好在我做生意一直都坚持现买现卖原则,年前没有积压。疫情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即便有库存,下游工厂也不能开工。这还不是我最担心的,关键我的客户都是武汉或武汉周边城市的。我属于个体经营,经营过程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好多小商贩没有正规合同约定。年前疫情爆发期间,正是他们赊账的回款期。

客户都回家过年了,现在也见不到面,钱更是追不回来。疫情这么严重,总不能打电话要钱吧。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我的客户因为疫情走了,我的钱去哪要呢?2019年本来生意就不太好做,想着2020年能有好转,现在2019年的账都没追完。如果一直不好转,他们的生意也没法运转,没有钱给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个人感觉,即便疫情结束,对中小企业主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会远远超过预估。

我现在每天都待在家,透过窗户很少能看到人,偶尔会看到车,有时候会听到救护车响。我们小区还好,就前几天周边的一栋楼,有发热的居民被带走,周边没有听到疫情,家人的心态也还好,没想象中那么焦虑。物资供应虽然不是很方便,但是还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现在能够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才最重要,需要焦虑的问题太多,反而豁达了。对于没办法的事,你再难过,再痛苦,事态也不会因此转变。

迟迟开不了工,出口贸易也不好做了

曹磊:33岁 武汉力码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

我们公司主要给传统制造业提供服务,包括一些电子加工厂商、汽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厂商,还有医疗机构也有一些合作。

我是在1月2号左右觉察到肺炎疫情的,公司在武汉光谷,离汉口有一定距离。公司是在12月20号放的春节假期,正常情况下春节假期有人值班,工厂生产也不会停。但受疫情影响,不得不停工,保守估计这个春节直接损失有五十多万。

除营收外,我们的账期也受到了影响,应收、应付款项都会耽搁,企业贷款和利息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而且目前还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能投入到工作,政府只是说不能早于2月14号,到底是哪天,谁也说不清楚,只能看疫情控制的情况。如果不能正常开工,几十号员工的工资怎么发也是个问题。政府目前还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指导我们该如何去执行。作为普通员工,肯定也会担心自己的经济收入问题,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安抚,在员工群里发一些正能量的信息。

疫情发生后,我带着父母回老家了,合伙人还要留在武汉,我们基本每天都在微信讨论组里互相汇报身体状态,探讨接下来工作该如何开展。他们这段时间也没闲着,冒了很大的风险,参与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黄冈的救治中心的捐赠工作。我们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做点事情,希望武汉能够尽快好起来。

事实上,经历过2019年的国际贸易摩擦,公司已经遭受很大的打击。没想到挺过了2019年,2020年开年又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保守估计,2020年的营收如果能达到2019年的70%-80%,就已经很乐观了。

我个人比较期待能在2月底之前投入到工作中,然后我们会在整个2020年快马加鞭,把我们的数据赶起来,尽量做到和去年持平。但我比较担忧的是物流问题,我们很多客户都是做出口贸易的,如果WHO未来几个月把国际突发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升级,建议完全隔离中国,会非常影响出口生意。

但我相信政府在正式开工之后,会给中小微企业一个解决方案的,毕竟这次疫情对经济影响还是挺大的。

免租一个月要亏2000万 线上教育的风口可能要来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5920785601.jpg

兰强:40岁 七巧国创始人

七巧国是一个儿童教育中心,向房东租下楼盘以后对整个楼进行改造,然后招收学而思、新东方这样的教育品牌入驻,也有一些自己参股的教育品牌。

要承租这么大的楼,一栋楼光装修就要花近一个亿,我们现在在全国5个城市有10栋七巧国的楼,最大的有5万平,最小的有1万平,做到今天真的不容易。我们去年在北京大兴区要签一个楼,已经交了200万定金,但大兴区现在是疫区,这个项目只能放弃。

我们收租是以月为单位,疫情爆发后,具体损失数字还无法统计,按照往期来看,月租金在2000-3000万左右。就看疫情能不能在2月中得到控制,如果得不到控制,无论是房东还是里面的机构,损失都将十分巨大。

万达这种大房东有底气免租一个月,我们是二房东,我们免就等于是这个月纯亏2000万。我们给商户让利一个月还行,还能吃得消,但超过两个月,一定会出问题。

一场疫情打的大家很难受,不单单是七巧国,一些小的教育机构,包括整个物业租赁行业,这几个月都不会好过。如果这一年我们都收不到房租,自己还要交房租和定金,纯亏两三个亿,生意就没法做了。

同时,我们已经在和甲方商量,申请免去我们楼里所有商户一个月的租金,让他们尽可能晚开课,加强疫情防控。但是否能得到甲方的同意还不一定,就算他们不同意,我们也会给商户一些优惠。越是这个关头越不能杀鸡取卵。

这次疫情爆发后,孩子和老师都闲在屋里,不少老师开始线上授课,有人说可能线上教育的风口真的来了,我们也开始发力线上。

2019年上半年,七巧国开始研发SaaS系统,整个研发成本花了接近2000万人民币,原计划过完春节要开始在今日头条推广,结果疫情爆发。

非典那会我刚从部队出来,和一帮战友给学校搞教育培训。那会过完春节,我们歇了好几个月,大家几个月拿不到工资,每天都泡方便面吃,很辛苦。但那时的难题我一个人就能面对,今年又一次遇到疫情,这家公司我已经做了10年,我要对200多个职工和我的家人负责,要面对的东西太多,非常焦虑。

我一直相信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你对教育培训行业有什么贡献?你承担了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如果你承担对了,那赚钱应该是水到渠成。现在我只能努力撑下去,并且帮助我们的商家们一起度过难关。

春节档票房损失25%-30% 疫情控制越往后对行业影响越大

雷鸣:35岁 爱梦影业创始人。

这次整个春节档如果一切照常,大概会有80亿人民币上下的票房,春节档挪后,电影都会延后上,但什么时候上、影响有多大,要看疫情什么时候过去。

春节档取消后,票房大概整体会损失25%-30%。影院、院线至少有15天的空窗期,本来80亿左右票房影院、院线至少能分到一半。但如果情况顺利,影院能在2月9号以后开,这些电影可能会陆续上,观众一定会有一个报复性的娱乐消费。

像《唐人街探案3》这种口碑非常好的电影,它的损失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如果上半年或者暑假档这些电影都能想办法上映,其实影响不会太大,但这都要到2月9日之后才能具体知道。现在的变数在于,如果到2月10号左右,疫情依然没办法完全控制,越往后损失就会越大。

但像《囧妈》这种头部国产院线电影,第一次首发在网络,直接拿到字节跳动的钱,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和冲击其实比想象中的大,尤其对于影院和院线行业。因为大家也心知肚明,如果没有这件事情,《囧妈》24个亿的票房保底肯定达不到。

每年中国头部院线电影一共就10部左右,如果说他们选择被流量买断、在网络发行,会让整个影院和院线收入降低很多。如果2月份影院还不恢复,再加上整个影视行业都是寒冬期,这时也许会有资金回收压力大的人,陆续选择在网络上首发,也不排除电影网络发行这一天会提前到来。

整个影视行业去年就不太好,将近一年拿不到拍摄许可证和发行许可证,都在等回款。还有年底开机的很多项目杀青款没有结,等着过完年或许能好点;今年春节档本来大公司能回一批款,但春节档延迟之后,会更缺钱。整个行业压力都很大。

这次疫情对网络平台有帮助,对抖音、快手也是大推动,包括对网游、手游这些线上平台都有利好,但对于像线下影院、餐饮、旅游行业都是致命打击,影视行业和它们相比算是受影响较小的行业

我们公司目前主要做影视行业的市场数据测算、投资风险控制,另外会做编剧,受影响不算太大。在刚知道疫情消息的1月20号左右,我就觉得说不定春节档都得取消。那个时候我就告诉员工开始写剧本,因为在疫情过去之后,大家总归需要剧本,会重新开机,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我觉得闷在屋里搞创作的时间挺难得。这段时间整个行业一直都很着急,但还是要尽快调整工作重心,先找对自己影响最小的、并且最需要做的事情。

如果国家不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 旅游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杨锐:36岁 51BOOK机票平台CEO。

51BOOK是主要面向旅游企业的机票在线预订平台,一年大概40亿左右的交易额,机票不像其他产品,涉及的资金量特别大,资金杠杆也很大,整个旅游行业都算重灾区。

疫情发生后,我们一共经历了4个关键时间节点:1月23日晚上,民航局宣布自24日起,此前已购买民航机票的旅客可免费自愿退票;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宣布暂停所有团队旅游及“机+酒”旅游产品;1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宣布包括出境游在内的所有团队游及“机+酒”服务暂停;1月28日,民航局要求在1月28日前已购买机票、且乘机日期在此时限之后的旅客,可免费申请退票。

每一天、每一个信息公布,对于整个旅游行业,影响都非常巨大。

初一我们的退票量约为15000张左右,初三翻了一倍,目前我们每天积压的退票已经超过6万张、涉及上亿资金。由于春节期间航空公司售后工作人员都休假,加上疫情影响,退票流程、退款资金都严重滞后,各个销售环节压力都很大。

第一个时间节点是我最焦虑的时候。23号我还在公司上班,当天我们有近2000万交易额,还为提前完成一月份计划搞了一个小庆祝仪式,24号一下戛然而止。这都不是赔钱的问题,而是需要考虑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

团队和机酒业务暂停后,对旅游行业的沉重打击进一步加剧。相较机票业务,春节假期对旅游业务尤为重要。旅游订单的取消影响更多关联企业,造成更大业务损失。短短几天,行业上下游企业资金几乎全面锁死。悲观、焦虑、无助蔓延到每一个旅游人。

对于包机的或者海外地接投入量级大的企业,损失无处弥补,直接是致命一击。没有足够现金流储备的旅游企业,很难熬过这次。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家慢慢还是把更多焦点回归到企业自身业务有序处理和员工妥善安排上。我们公司有近1000名员工,每个月工资一千多万,所有子公司加起来,一年房租近一千七百万,如果长时间不能正常经营,压力会非常大。但我看也有房租政策陆续在公布,还能继续和房东争取。

我认为在疫情结束之后,国家会通过政策上的支持和安排,为企业后续恢复生产经营提供一些便利,如果国家相关部门不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旅游行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这一定不是国家想看到的。

但这些相关政策什么时候能出台?什么时候能够落地?现在最艰难的这一段时间能不能熬过去?毕竟我们每家企业背后都是成百上千个家庭,在服务好客户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照顾好员工和公司。我整体对国家和行业有信心,虽然各方面政策有滞后,但涉及员工房贷、企业房租、薪酬处理等政策和指导意见出台还算及时,算是一个积极信号。

对51BOOK来说,2015年的“提直降代”(航空公司提升机票直销的比例、降低代理分销的比例),对整个机票代理行业的影响,甚至要大过这一次。那次对行业的影响无亚于地震,2/3的企业基本被清理出局,而疫情是阶段性的。那次我们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拿到旅游B2B领域最大的一笔4.38亿人民币融资,目前公司账上仍有上亿的现金流,理论上只要我们把业务稳住、把客户服务好、留住,哪怕扛一年,也能扛得住。

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开源节流,把更多重心放在受影响相对没那么大的商旅和海外业务上,照顾好自己的团队,联合更多合作伙伴度过这段艰难时期,能够扛到整个旅游市场在疫情之后的反弹式增长期。

制造业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影响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5946358782.jpg

张霄扬:30岁 深圳市乾乾编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做的是培养儿童逻辑思维、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教育产品,能结合课程卖给儿童和家长。我们在西安有一个线下的展示、销售的旗舰店,还有一些合作伙伴的展示点,儿童教育这块,还是需要亲身去体验、学习的,线上没法完全替代。

这次肺炎疫情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销售收入80%来源于线下,包括自己的店,也包括从合作方渠道售卖的。疫情主要会影响我们的供应链,也会影响一些合作。

一开始没想到疫情会这么严重,觉得可能会像上回SARS那样少数几个省份比较严重。什么时候觉得严重了呢?就是看到疫情在全国多点开花,而且病毒潜伏期长,估计这次控制下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我们做的产品不是那种智能机器人,而是用环保纸模、传感器加编程软件,做出软硬件结合的有趣作品,模拟自然现象或者还原科学原理,比如做个停车场、变色龙、摩天轮等等。我们的产品有传感器、纸模、包装部分,传感器里有芯片、塑料件还有连接的线材,所有这些都有不同的供应商,最后这些东西还要运到组装厂去组装。

制造业的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一个工厂,每个工厂都会受疫情影响。工人回不回得来开工,工人的选择还是挺多的,还有工厂的资金链绷紧了撑不撑得住。很多工厂都是小工厂,要是倒闭了,我们还得再去找别的厂子开模,别的厂子还不一定一下子就能做出来,这样时间就耽误了。我们前期做产品都走过一遍,也不希望再走一遍了。

在合作方面,我们对合作伙伴的产品交期上会受到一些影响,合作伙伴在线下销售上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在西安的旗舰店76平米,一个月租金15000元,还有三个店员。总部在深圳,全公司是20多个人。一个月成本,办公室租金加旗舰店租金,再加上人工工资,一个月得六七十万。扛一个月我们没问题,再多了,扛时间久了也会有问题的。我们合作的一家工厂是做玩具的,主要做外贸,刚做起来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几个国家新市场,这次疫情里,中国如果被设置成疫区,那他们也会有非常大的损失。

各地封城、道路管制 国民基础行业也不好干

付桢:50岁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购销公司老板

我从事马铃薯种植、销售,也帮本地的农场对接全国各地的货主,协调货源调运,都说农业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会在这次疫情中保持坚挺,但在特殊时期,市场要让步于疫情防控政策,这给我们的仓储、运输、销售客观上造成了很大影响。

从初四起,全国各地一波价格上涨行情,很多货主打来电话要加紧出货,按理说农产品都可以走绿色通道,但现在地市一级防控严,尤其是交通管制上。我从配货站先后调了三次货车,一次是高速出口封闭,司机找不到路下不了高速,一次是无法空车进入仓库所在的工业园区,只有一辆后半夜驶入县域的车成功装了货。

我在本地有许多资源,那辆空车被拦在闸口的时候,我去接应,现场先给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打了电话,他说这事开过会了,他管不了,要我去找农牧局,我又给农牧局长打电话,他碍着面子,要现场的工作人员接一下电话,被拒绝了,人家说别管哪个局长打电话,没有防疫工作领导小组开具的通行证一律不放行,除非车上有货才能走绿色通道,车还是被劝返了。

交通管制甚至让我差点没能回城,我是省会的牌号,外地车牌一律不让进,找了一条荒僻小路才回到家。坏消息不断传来,多地的集散市场关闭,假如一直管制到二月,有些地方的新薯都下来了,我们这些仓储薯一来没价格优势,二来天气暖和长芽要坏一批,更容易赔本。

于是我又找了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和商务局局长,他们了解情况后,让我先到商务局开出货许可,注明哪里来的车和司机承担运输任务,再去交通局开绿色通行证,车辆进入时需严格检测司机体温,装载工人需要严格防护,且不与司机发生接触,车辆限时停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装载并出境。

现在的情况就是,各地都封闭管理,有的车能进来出不去,有的车出去了回不来,绿色通道也不管用,我估计全国农业、畜牧业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还是生活必需品,其他行业可能损失更大,希望主管部门能快速制定出行业应对策略,把损失降到最低。

今年肯定要亏损但也只能撑着

马从军:39岁 河北省某家纺公司CEO

我做家纺产品,有一家自己的工厂,员工20多人。创业近十年,公司在2018年首次出现亏损,2019年终于扭亏打平,本来打算今年能有点盈利,现在看,今年要继续亏损了。

一开始我低估了武汉肺炎对公司的影响。直到镇政府打电话过来,让工厂在正月15之前不得开工,然后镇里封锁了所有交通,我才意识到,疫情对公司的影响会有多大。

公司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员工都在家里出不来,供应商的原材料进不来,经销商的订单无法执行,我只能干着急。原计划在正月十五以后开大规模的经销商大会,但现在看来,大会显然是开不了了。

公司产品的批发全靠经销商。按往年经验,每年初的经销商大会,拿下的订单至少能吃一个季度。如果以后边三个季度的订单作为托底,那么第一个季度的订单,就是公司这一年利润的来源。如果2月公司还开不了张,那公司毫无疑问要亏损。现在交通被禁,人们不愿出门,公司的零售业务也遭受重创,门店里显然是不会有人来订购。

对于公司而言,如果没有订单,那么每一天都是成本。公司假期默认延长了,但我还要支付员工的工资,五险一金也得正常缴纳。我在银行的贷款还有两百多万,每个月都要吃掉公司一部分现金流。国家已经有政策让购房者延迟支付房贷,但目前并没有政策让我们这种小老板延迟支付银行贷款。

我觉得中小企业的创业者,是这次疫情中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大家看到的是上班族何时能返工的问题,却没看到企业何时能开工。一家企业背后,可能是一百个员工。这家企业倒下了,那这些员工也就失业了。我相信疫情总有过去的那天,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撑到那一天。

但我们也只能撑着,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个人利益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跟国家相比,企业的损失肯定还是要小一些。唯一的一点是,地方上做企业不容易,在疫情面前,难免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如果地方政府部门能给予中小企业更多支持,那企业渡过危机就更有希望了。

囤了两三百万的食材多半都浪费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5968528537.jpg

陈金宝:39岁 太原华夏京都餐饮集团运营总监

我们往年春节年夜饭的订餐数据都非常可观,上座率基本上是120%左右。这次疫情,对我们的直接营收影响高达七八百万。

大年三十开始,我们注意到很多顾客都非常谨慎,戴着口罩进来,互相也不交流,吃完就走。我经历过非典,当时也是在做餐饮行业,长达半年的非典疫情影响下公司被迫转型。再次遇到疫情,我第一反应是保证员工和顾客的安全,切断传染的途径。

疫情爆发后,我们立即采取了一些防护和消毒措施。紧接着政府下了文件,要求餐馆不能允许10人以上的就餐行为。社区也过来询问,有没有武汉籍员工,有没有发烧的员工等等。我们后续都做了报备,每天都对员工进行体温测量、勤洗手、勤消毒。

从初一开始,我们陆续把年夜饭的订金退回给了消费者,初二我们就停业了。放假之后,我们最大的挑战是食材问题,我们在春节囤了两三百万的食材,初三的时候在街边卖了一小部分,处理了两万块左右。留下的除了肉类可以冷冻处理外,基本上蔬菜过了保质期就都扔掉了,损失非常大。起初,定好了2月2号正式营业,但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目前计划延后到2月10号开门。而且具体要等政府解除了一级戒备之后,我们才可以营业。

我每天都会关注疫情动态,本次疫情过去后,市场应该还将处于低迷期,老百姓属于半信半疑状态,我们肯定还需要面临一个周期。2020年前半年,公司应该会属于亏损的状态。

疫情结束后,前期巨额的启动费用,现金流如何稳定,和员工工资的合理发放都是需要面临的问题。昨天晚上我们高层会议还在讨论接下来我们前半年的工作部署。接下来我们会加大对食材的保障和员工健康检测登记,努力做到让顾客放心。

每次疫情之后,都会淘汰一批中小型企业,一些不专业的企业会直接被淘汰掉,专业的企业会实现爆发增长。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寻找我们爆发的突破口。

对于餐饮行业,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2019年对我们已经是非常挑战的一年了,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猪肉价格上涨,但是我们的菜单价格没有调整,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利润。没想到2020年开年又遇到了肺炎疫情,目前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可能把我们的食材和服务做好,把我们的品牌传播出去,未来市场才会有更多的需求。(来源:燃财经(ID:rancaijing) 作者:孔明明、唐亚华、孟亚娜、金玙璠、闫丽娇、苏琦、黎明、赵磊、周昶帆 文中李卿、于欢、马从军、付桢为化名)



                        

有一类人群陷入越来越强烈的焦虑和恐慌中                 
【研究员】:WH
在除夕前一天,商户们都还在正常营业,准备迎接春节的暖意和购买年货的高潮人流。按照往年惯例,春节前一周,商户们根据自己的业务类型:餐饮、服饰、奶茶、房产中介、影院,以3倍工资的代价,安排好了留守的员工。有要卖东西的餐饮、服饰、奶茶、年货的商户,还提前采购好了可供春节假期前后2周的库存商品。疫情的出现,猝不及防。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5%2F1580892031142321.jpg

【博览财经特稿】从来没有想过,农历鼠年会这样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除了时刻担心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上之外,便没有其他担心了。

而有一类人群,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全国各地的封城和停工,陷入了越来越强烈的焦虑和恐慌之中,彻夜不眠。他们便是你我身边的个体户、中小企业主、创业者们。

前两天的希望却成为“黑色幽默”

早在1月22日的上午,广州市举办的2020年天河迎春花市正式开张。成百上千的小摊主们,运来了鲜花、年货、农产品,一应俱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准备了一场盛大的花市嘉年华。

为了准备这次花市,他们已经不眠不休,熬夜准备了2个多月时间,早早从全国各地采购了鲜花、年货、宠物、灯饰、农产品等,垫付的资金,少则花费10万元,多则花费了30万元以上。

对他们而言,下半年最大的一次回本、赚钱机会就是春节花市了,根据往年的经验,他们的付出不会白费了。

人算不如天算。疫情来临,花市开张仅仅2天,就被关闭,前两天还熙熙攘攘的人流,一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整整齐齐、姹紫嫣红的花卉,前两天还是他们的希望,如今却成为了他们的黑色幽默。

钱已经花出去了,现在的花卉,不可能再运走了,因为所有的市场和商铺都已经在统一部署下,关门歇业。即使想做慈善,挨家挨户、免费赠送给市民朋友,那还得花钱雇佣工人和车辆,怎么想怎么是个大坑。

无助、绝望的摊主们,只能把鲜花盆砸向地面,嘶吼着踩踏,发泄着内心的愤懑。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好端端的一次花市,就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闭门关张了。

对别人而言,疫情来袭,春节就只能呆在家里自我隔离,对他们而言,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没有做错过任何事情,但是老天爷却不肯放过他们。

基本宣告2年的心血打水漂

备受煎熬的,不仅仅是卖花、卖水果的摊主们。大城市临街商铺的商户们,损失不遑多让。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5%2F1580892051952926.jpg

在除夕前一天,商户们都还在正常营业,准备迎接春节的暖意和购买年货的高潮人流。

按照往年惯例,春节前一周,商户们根据自己的业务类型:餐饮、服饰、奶茶、房产中介、影院,以3倍工资的代价,安排好了留守的员工。

有要卖东西的餐饮、服饰、奶茶、年货的商户,还提前采购好了可供春节假期前后2周的库存商品。

疫情的出现,猝不及防。

从除夕前一天1月23日开始计算,最早开市的时间是2月9日,长达18天的闭市期,不仅要照常支付租金,还要计提库存商品的损失,支付少则3个、多则10个留守员工的3倍工资。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不就是1个月不赚钱,至于要死要活的吗?问出这种话来的人,多半没有自己创业的经验,哪怕是经营一个小摊位、小商铺的经验。

对绝大多数商户而言,一年12个月份中,大多数月份是亏损,或者持平的,只能依靠春节假期的消费旺季,实现一点利润,将全年的经营成绩给拉上去。

如果在黄金消费季节,错失了最好的18天,并且还折进去了高额的租金、提前垫付的员工工资、采购商品的款项,不仅没赚,反而亏得比最惨月份还要多。这基本上可以宣告,2年的心血打水漂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5%2F1580892106841129.jpg

万般无奈之下,许许多多的餐厅、饭店,将储存在冰箱、冷库中的肉类、水果、食材,搬到大街上来,低价,甚至是免费派发给街坊邻居。

这些原本是提前采购好,准备一个星期以上的顾客消费量的,如今只能如此处理,让人觉得非常心酸。

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厂家犹如梦魇一般

如果说小摊主、小商户,经营的是小本生意,因为疫情关门而产生的一次性损失,很难达到50万元,那么,对于我大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厂家而言,这18天犹如梦魇一般。

有个企业家朋友,在广东省东莞市开厂。厂子里员工在150人左右。平常月份,一个月的刚性支出是150万元,包括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机器设备的折旧、工业水费和电费、税收。

由于制造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利润薄,毛利率只有4个点,净利率1个点。

本来已经到了每年春节后开工的季节,但是由于疫情严重,无法集中人员复工,只能一拖再拖,但是他已经如坐针毡,日夜不眠,感觉到工厂已经到了生死边缘。

在刚过去的2019年,由于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产生了贸易摩擦,海外客户的订单下滑,关税上升,经营了一年,勉勉强强做到了没有亏损的水平。

本来指望2020年打个翻身仗,没想到开年就遇到了天灾。现在他掐着手指头过日子,盼望2月9日复工的日期早点到来,甚至暗中鼓励个别关键员工提早到岗,但是又极其担心,只要有一个员工被感染、隔离,那整个工厂的人,都要接受复查和隔离,那样的话,无异于直接宣布倒闭。

现在他加入了本地的行业协会,同行们组织起来,给当地的银行、税务部门陈情,请求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并且适当减轻税务压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帮这些个体户、中小企业主和创业者们说话。毕竟,这个社会上,95%的人都是上班一族,付出自己的劳动时间,换取每月定额的工资。

在短期时间内,延长假期,等待疫情早点过去,确实对上班一族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而只要我们仔细一想,就能够发现,我们的收入水平,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和他们挂钩在一起。

个体户、中小企业和创业者们,基本都是民营经济形式的载体,他们肩负起了我国民生发展的中坚重担,保障了城镇人口中80%以上的就业岗位。

拆分出来细看,批发、零售、餐饮、物流、居民服务,这几个行业,合计解决了国民三成的就业岗位,保守估计整个产业链条上,有上亿的就业人口。

宏观视角里浪潮席卷而过,微观视角下的个体,命运在不经意间改变。

如果因为抗击疫情,主动闭门歇业,他们难以维系,从市场的生产和服务环节中退出去,那么所有依附在这个环节的上游企业、下游员工,都将如同浮萍一般,飘散到社会的海浪中去。

我们能看的见的就是结果,一旦他们选择退出,那么依靠他们的员工、房东们,工资和租金收入,将首当其冲地锐减。谁背后没有承担着银行的房贷呢?压力瞬间就会增加。

我们看不见、但是迟早会发生的结果就是,没有了生产,发不出工资,老百姓拽紧了钱包,更加不敢消费,导致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卖不出去,整个社会容易进入到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中,最终无一人可以置身事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需要共克时艰的还要往产业链上游推动

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们,同气连枝,已经开始行动了起来。1月28日,万达集团宣布,自1月24日-2月25日期间,将对各地所有万达广场的商户的租金及物业费实行全免政策。

查阅下万达旗下商管物业收入数据,推测这次免租政策,将减免承租商户30亿元左右的租金。

前首富王健林,在2017-2018年遭遇过水逆,诸事不顺,身家缩水了几百亿元,儿子王思聪2019年底因为创业投资不顺,还登上过最高人民法院限制消费令的榜单。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5%2F1580892087623778.jpg

而在疫情面前,他们选择了和商户共进退,共克时艰。因为在商海纵横多年的他们深知,自己旗下产业的利益,和承租商户的利益深度绑定在一起。如果不免租金,数不清的商户或将关门歇业,到时候万达广场面临新旧商家切换带来的招商空置期、免租期、装修成本,实际损失可能比免租留住老客户还要大。

他们没有选择落井下石、竭泽而渔,选择和商户共同承担疫情带来的冲击,既是务实的,又起到了表率作用。

在万达的带动作用下,华润地产、龙湖地产、吾悦广场、美的商业、红星美凯龙,纷纷效仿。

线下的地产企业行动了,线上的流量平台是新时期的包租婆,收取的佣金、广告费,就如同传统商业地产模式的租金

「饿了么」一马当先,决定:对全国所有口碑商家免除商品佣金至2020年2月29日,其中,对武汉地区所有口碑商家进一步免除商品佣金至2020年3月31日;对全国所有口碑商家的年费类产品,免费延长有效期三个月。

而只是依靠各行业中个别头部企业的自觉性,减免租金的覆盖面,并不广。所幸的是,官方机构和各行业协会,也开始了呼吁。

深圳市龙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房地产经纪业协会、广东省公寓管理协会、广州市房地产租赁协会,都站了出来,发出了声音。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5%2F1580892133567978.jpg

而他们并非是房东(业主),呼吁的作用仅仅限于建议,却无强制力。房东(业主)们可能急公近义,也可能利欲熏心。

在此,向面全社会呼吁一声:如果你是房东(业主),这次为商户、租客减免了租金,不仅仅展示了面对天灾疫情的公义和情怀,更是挽留住了商户、租客,让渡的是短期小利,换来的却是长期续租的大利。

需要共克时艰的,不仅仅是房东(业主),还要往产业链的上游去推动。因为,无论是万达集团这种地产巨头,还是从开发商手中接盘而来的商铺主,都在承担着银行的贷款利息。银行在最上游,掌握着产业链上所有人的呼吸命脉。

1月29日,中信银行宣布,从即日起,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分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在现行利率基础上下降0.5个百分点。

1月30日,央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结合河北省金融工作实际,要求河北省人民银行系统、各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企业,适度增加信用贷款规模,下调贷款利率。

上海银行表示,对于受疫情影响而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也将以下调贷款利率、信贷重组、减免逾期利息等方式予以全力扶持。

拯救他们的命运也是拯救我们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员工、消费者,可以为处于困境中的他们,做些什么呢?非常简单。

第一,远程办公。人不在,心在。只要不是要求本人亲临工作场所的工作种类,现代化的远程办公平台,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老板日积月累的工作。只有企业多存活一天,我们才能继续岁月静好。

第二,疫情解除后,「报复性消费」。在疫情尚存的日子内,我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节衣缩食,粗茶淡饭以度日。

这些被减少的娱乐、消费、旅游,除让我们觉得平淡的岁月如此美好外,还能养活和我们水乳交融的个体摊主、中小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创业者们。

疫情肆虐,他们失血严重。我们呼吁疫情解除后,报复性消费,是将本已计划好却无奈取消的消费计划,重新提上日程。拯救他们的命运,也是拯救我们自己。(来源:青驿 作者:明哥在路上)



                                 
                                           形势分析
                 



与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前有诸多相似 中国楼市是否迎同样结局?                 
【研究员】:WH
1988年,不动产业持续数年的高额利润让丰田汽车、富士重工、日立电机等等这些日本实体经济的领头羊再也按捺不住,开始大举进入不动产业。”据悉,当时日本一种流行的玩法是“土地专卖”,先找块地,把上边的人都拆迁了,然后把拆迁完的土地高价卖掉,接手方随后就卖给下一家。银行的支持让地产商们在资金上没有后顾之忧,前30年房价一直缓慢上涨的经验让人们认为房价会一直这样涨下去。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3486984763.jpg

【博览财经特稿】当下,中国家庭资产中,房产占到了绝对的多数,这与上世纪的日本不谋而合。而现在,中国的楼市,及全球经济前途不明,搞清楚这个问题变得格外重要。

1987年,日本,三口之家考察正在兴建的“一户建”住宅。那时,日本国民在房价连续上涨了20多年的惯性思维下,在东京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行情下,前仆后继地加入了买房大军之中。

“中国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与当年的日本极为相似,会不会像日本楼市一样崩盘?”每隔一段时间,这样的言论总会出现,尤其在房价大涨和政策严厉调控时。

1989年,日本问题专家、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来到日本攻读经济学博士课程,那时日本泡沫经济进入最鼎盛的时期。“那时候日本的房价一直在上升,非常多的人在炒房。你会经常看到很多人在排队买房,因为按照规定每个排队的人只能买一套,所以就有大批的炒房客雇人排队。”

排队一晚能挣1万日元,对于还是学生的他来说是不小的数字,于是,他就成了队伍里的一员。“雇我的人特别好,给我提供一把可以睡觉的椅子、一盏灯,周围很安静,排队也很有序,我可以看一晚上书。”回想起来,他觉得那是很不错的差事。

“土地不会贬值,东京房价不会下跌。”这在当时是没人怀疑的铁律。但很快,这条铁律被轻易打破。日本的股市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进入了“消失的10年”“消失的20年”。

有人说房价跌去85%以上,也有人说这一数字是70%或者一半左右。统计称,日本国民财富损失高达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

此后的20年,日本经济萎靡不振,年均GDP增速只有0.75%。

陈言亲眼看到,一个拥有500人规模工厂的企业家,买了很多套房子后,房价跌到只有购买时的六分之一,赔上全部家当也难偿金融机构的借款,不得不宣布破产从此消失;

也看到那些1980年代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在买房后不久,房价便跌去60%以上,终生都在还债。“他们很努力地工作,不消费,但依然很贫穷,比他们小十岁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再也不买房。”

总有人担心,与地产泡沫破裂前的日本有诸多相似的中国楼市,会不会也迎来相似的结局?

日本全民疯狂炒房

“卖掉皇宫下边的那块地,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按照日本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期的说法,东京的房子贵到卖了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日本的房子全卖了可以买下四个美国。

在一次公开场合,东京大学教授田村清彦描述了当时的疯狂,“当时东京新宿的工作室价格在一天之内能够翻倍,今天你买,明天他买,价格高涨,并且形成了一种连锁效应。”

1985年,日本与美国签订“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严重影响对外贸易。为缓解日元升值后的经济下滑和通缩压力,日本开始实行一系列扩内需增长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3501315493.jpg

长城证券曾做过《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对中国的经验借鉴》的研报,“1985年9月后,日本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呈不断扩张的趋势,1987年2月日本中央银行下调贴现率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过10%,已超过了实际经济需求。从而有一部分货币供应量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成为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的资金来源,间接导致了资产价格上涨。”

日本银行、财政部支持的住房贷款机构毫无节制地向房地产和建筑公司等开发机构发放抵押贷款,引发土地投机热潮,土地价格更加上扬。“房地产的升值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恶性循环,推动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膨胀。”上述报告称。

日本各大银行对土地的争夺,从另一些报道中也能寻到踪迹。“通常情况下,银行对土地抵押融资是按土地评价值的70%贷出,北海道拓值银行以120%提供融资,由此可见土地在银行眼里已经成了金矿。

1988年,不动产业持续数年的高额利润让丰田汽车、富士重工、日立电机等等这些日本实体经济的领头羊再也按捺不住,开始大举进入不动产业。”

据悉,当时日本一种流行的玩法是“土地专卖”,先找块地,把上边的人都拆迁了,然后把拆迁完的土地高价卖掉,接手方随后就卖给下一家。

银行的支持让地产商们在资金上没有后顾之忧,前30年房价一直缓慢上涨的经验让人们认为房价会一直这样涨下去。

不断降息、货币增发让“房子不仅是用来居住的,还可以用来保有”的这种想法迅速蔓延,“本来就已经担心日元贬值的日本国民,对于政府诸多的不动产优惠政策,就如同找到了一个可以让纸币保值的避风港,把大笔资金投入不动产市场。”

有报道称,1989年,日本人均GDP是23887美元,当时的美国人均GDP仅22047美元。当时日本第一大银行劝业银行的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联同住友、富士、三菱、三和、日本工业和农林金库,横行全球。1989年,全球十大富人名单中,有六名是日本人,全部是因地产起家。

那时候雇陈言去排队买房的人,就是用其他的房子做抵押,向银行贷款买房。“杠杆上加杠杆,非常高,这种情况很普遍。在他们看来,房子似乎可以无限买下去。”

泡沫终于崩溃

“那时没人做实业,几乎没有企业在日本投资建厂,但股市很好,10年时间内,涨了四倍。”当时的陈言,在学习经济学,看到美国1950年代到1990年代长达40年的时间内,股市没有起色,“学界的看法是,美国完全不是金融国家,早已死气沉沉,失去了活力。”陈言回忆说。

他清楚地记得,1989年的12月30日,日本股指升到近4万点,“当时我们几乎都认为,新年冲到4万点是必然的,也是很轻松的,但没想到,代替这种情况出现的,是股指一路降到6000多点。”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解忧杂货店》中,有一个故事叫做《来自天上的祈祷》。武腾晴美为了报答养育自己的姨婆,经济独立,想辞去白天打杂的工作去陪酒,但是通过穿越时空的书信得到三个人的指引,投资了房地产和股票,并在经济危机前抛售,赚了上亿资金。

“今后的5年里,你要彻底掌握经济相关的知识。具体来说,就是证券交易和房地产买卖。”

“存钱是为了购买房地产。你要尽量挑靠近东京都中心的地段,土地、公寓、独栋住宅通通都行,二手、面积小也都不是问题。你要想办法在1985年前买下来,但这不是用来自己住的。”

“1986年以后,日本经济将会迎来空前繁荣,房地产价格一定会攀升。你马上把手头的卖掉,再买进更贵的。新买的很快又会升值,就这样反复操作,赚到的钱投到股票上。”

“从1986年到1989年,股票闭着眼睛买都不会亏。”

“但你要记住,这些投资有利可图的时间,最多到1988年或1989年。进入1990年后,情况就急转直下了。所以就算价格还有上涨的迹象,也要在此之前将所有投资脱手。”

“之后日本经济不断恶化,没有什么好事,所以就别指望投资赚钱了,往后只能踏踏实实地经营一份事业。”

这样的情节被讨论日本泡沫时期的人们反复引用,因为寥寥数笔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日本经济的剪影。在经历了繁盛和崩溃后,日本经济进入长期萎靡和萧条。

1980年代工作的人,如果购买了房产,很多人终生都会在还债,即使他们很努力地工作,很节俭地生活,也并不会有什么改善。

NHK曾制作过一个专题片《Working Poor》,片中的人物尽管不分昼夜地没黑没白地打工,但还是生活拮据,入不敷出。此前,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日本每户家庭平均收入为53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3万元),较上年减少13.2万日元,已降至1988年同等水平,较史上最高的1994年(664.2万日元)减少了126.2万日元。

“受楼市泡沫崩溃的影响,甚至到现在,年轻人也不再愿意买房。”贺先生是在日本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他的愿望就是在好的地段租一个精装的公寓,“我和周围的人从来没想过买房,主要是没有受国内‘必须买房’的意识影响,大家都是租房过生活,只有跟国内的朋友接触的时候,才会意识到两国在房子的看法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他开玩笑地说,现在日本的房子很多都是卖给中国人的。

中国重蹈覆辙的几率

“在中国,大量的社会资源被配置到了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又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对冲和管控机制。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必须以社会资金、资源的不断注入,来维持其运行和发展。

这种运行逻辑,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坦言,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健康起来,就必须要让房子回归住的属性。

在泡沫高峰的1991年,东京住宅平均价格超过200万日元/平方米(约合12万元人民币/平方米)。按一个日本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为500万日元来计算,相当于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一家人不吃不喝40年。

“中国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与当年的日本极为相似,会不会像日本楼市一样崩盘?”每隔一段时间,这样的言论总会出现,尤其在房价飞涨和遭遇政策严厉调控初期。

2019年春天,香港《南华早报》曾引用过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所长吉野直行的警告称,中国目前的情况与日本30年前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先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为房地产泡沫扩大埋下祸根。

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向经济体系投入巨额信贷,导致过去10年抵押贷款、房地产借贷和投资飞快增长。“我非常担心,如果中国土地价格持续上涨,人口减少让总体需求滑落,中国将面临类似日本的处境。”

这样的言论,常年往来于中日两国的陈言,经常会听到。

“总有一些人会鼓吹中国楼市崩盘,这么多年也没有实现,但是日本的国内还是有人愿意听,某种程度上,人们愿意相信这种情况会发生。”他说。

什么是泡沫?陈言认为,金融资产价格的无限膨胀+房地产价格的无限膨胀,两者同时出现才是真正的泡沫。

“你会发现美国经济在遭遇比较大的下滑后,还能挺过来,不容易崩溃,是因为美国要么是遭遇了股市泡沫的破灭,要么是遇上了次贷危机那样的楼市泡沫的崩溃,但从未有两者同时出现的情况。日本当年两个因素同时出现,进入到了股市+楼市双泡沫崩溃后,再缓过来就很困难。”

“在日元不断升值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去做实体经济,房地产和股市同时上升,完全是资产迅速膨胀的过程,一旦同时破灭,就会造成整个泡沫经济的崩溃。中国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股市在经历着长期低迷的过程,而楼市也已经在政府的调控下企稳。”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3523960393.jpg

事实上,在崩盘前的几年时间里,针对房地产不断上涨、泡沫膨胀的现象,日本政府也看到了股市和楼市的狂热,出手干预。

“可惜无济于事。”有报道分析,“1987年,日本政府要求金融机构严控房地产贷款量,‘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总体贷款增长速度’;同时提高房地产税收,持有不到2年的土地交易被课以重税。

然而,这些举措对房市并没有产生任何正面影响。土地管控措施,非但没能遏制地价飞涨,反而因为对土地限制过多,从而导致供给不足,地价不降反升。在货币市场上,日本开始大幅度收缩。在短短1年内,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连续5次加息。过于着急的货币政策,反而成为股市崩盘的导火索。”

“根本的不同在于,在中国,土地是国家的,买房只是购买土地的使用权,而土地的价格不是靠市场决定的。”陈言说,“日本土地是个人的,是永久持有。这种情况下,当市场出现恐慌的同时抛售土地就会发生土地大规模贬值。如果看不到这点,就会对中国土地问题出现巨大的判断失误。”

日本前商务参赞、日本著名的国际经济学者和中国问题专家津上俊哉也认为,虽然中国楼市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但与当年的日本房地产市场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楼市不会出现类似日本那样剧烈的泡沫破裂过程。

更多中国的业内人士,反对楼市崩盘的理论依据,是中国的城镇化过程远没有达到日本崩盘前的水平。

2016年底,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对媒体称,日本1990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候,城镇化水平是77.4%,中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只有40%(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为56.1%,但那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而非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还有十分可观的城镇化高速发展空间。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8.3亿,城镇化率59.58%。

“我们没有大泡沫,没有像日本(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像中国香港1998年前后暴跌的状态,我们是软着陆,有一点小泡沫,但在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是好事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也在公开场合称。

在谈到未来中国楼市走向时,陈言说,“目前来看,中国高层对房地产的调控并没有放松的迹象。城镇化的进程和房地产税何时出台、如何征收,将成为未来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

他坦言,如果房地产税征收得比较高,将会对需求有较大的打压,中国楼市可能会进入到长期有价无市的横盘阶段。

目前,针对房地产税,学界和业界存在很大争论,出台的时间表,也并没有确切的消息。

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称,“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此后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贾康认为,高层的态度是肯定的,“去年(2018年)说稳妥推进,今年(2019年)说稳步推进,总的给人感觉还是稳字当头,不能出乱子。稳步就比稳妥更接近于实操,不仅强调要妥当,还要有步骤。从这个意义上体现的就是离启动和立法更近一步。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什么时候有权威信息开始启动一审。”(来源: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财经】 作者:曹蓓)



                        

近期又现“抄底论” 对比2003年看疫情对楼市影响                 
【研究员】:WH
对于楼市来说,关注的第一要点是政策。2003年对我国楼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前一年,土地招拍挂正式施行。整个房地产行业处于市场化的积极推进阶段。而更重要的是2003年8月中旬,《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提出“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年代正式拉开大幕。所以,翻看当年的数据,会发现非典初期对楼市的影响并不算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7%2F1581068939259624.jpg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想必大家每天早晚都有一个固定动作:看每日更新的数据,从全国到自己所在的省、市、区、县乃至街道、小区。这里来聊聊此次疫情对楼市的影响。

非典初期对楼市的影响并不算大

近期,又出现了“抄底论”。理由是2003年,同样是经历了疫情,楼市虽短暂受到影响,但全年涨势喜人。

对此,有必要来对比下2003年与2020年楼市的政策、形势、需求等方面。才能判断2003年的相关数据参考价值有多大。

简单回顾下,2002年12月首先在广东发现病例,2003年3月多个国家发现病例,时间持续到2003年7月中旬,全球非典患者及疑似病例人数不再出现增长。卫生部在当年8月做了最后一次每日疫情公布,算是该事件的完结。

对于楼市来说,关注的第一要点是政策。2003年对我国楼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前一年,土地招拍挂正式施行。整个房地产行业处于市场化的积极推进阶段。

而更重要的是2003年8月中旬,《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提出“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年代正式拉开大幕。所以,翻看当年的数据,会发现非典初期对楼市的影响并不算大。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3月,反映综合景气的“国房景气指数”达到彼时近年新高109点。房地产一度被认为出现“过热迹象”。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7%2F1581068971956444.jpg

在非典高峰期的四五月,楼市的成交量确实受到明显影响,但疫情过去后,反弹速度和幅度都较大。

以受影响较大的北京为例。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数据,2003年上半年北京全市累计销售各类商品房51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3%!其中销售的商品住宅为490.6万平方米,增长80.7%;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38.3亿元,增长75.5%。

全国全年的数据也是十分漂亮。《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市场景气状况报告》显示,全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379元/平方米,增长3.8%,增幅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

而上海、江西、山西的房价上涨幅度超20%。其中,上海市的平均房价达到5118元/平方米,增长24.2%。

全国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突破5亿平方米,达到5.43亿平方米,增长28.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跃上新台阶,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1万亿元,增长29.7%,也是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2003年,房地产大佬潘石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难掩喜悦之情:“今年北京房价铁定要涨。”如今,他卖了不少项目,似乎更加钟情摄影艺术了。

非典时期说抄底楼市是真抄底

2003年非典时期,说抄底楼市,是真抄底。但17年后,形势和政策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房地产放在民生领域,也连续两年未单独提到房地产问题。

而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到2020的工作,强调的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房地产发展的阶段已截然不同。2003年楼市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即便是短期受影响,全年增速也相当惊艳。

而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155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1%;商品房销售额159725亿元,增长6.5%,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

2019年底、2020年初,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在搞“抢人大战”,落户放松,买房放宽,涉及出台人才购房政策的城市约40个左右。甚至有的城市(比如四川达州)直接给购房补贴。深圳、广州等一线都高调加入招揽人才的队伍中。

房地产已经转入存量时代。拿过去高速增量时期的行情来参考完全就选错了参照物。

再从影响范围看,此次的疫情影响的范围更广。2003年是涉及24个省市,这一次是全国范围。这次疫情后,楼市行情的恢复速度和幅度恐怕都要小得多。

其次要说说需求。有一种说法叫,需求会迟到但不会缺席。不过,恐怕某些人的购房需求这次要么缺席,要么就得延迟了。

疫情后房企打折促销快速回款是大概率的事儿

春节假期的延长,本身缺乏资金贮备的企业和个人,深刻体会到了现金流和备用金的重要性。

而计划卖掉房子换房的人,即便是疫情之后,恐怕不少人也会认真思考下,是否现在有必要去买个大房子。

虽说,人均居住面积的说法不能反映实际需求。但单从数值看,人均居住面积从2003年的15平米左右到如今的近40平米。需求增长的空间已大幅减少。

当然,同时房企们也承压不少,尤其是近两年高歌猛进的房企,现在各地售楼处、工地暂停活动,延迟开工。而负债的利息每天仍然在滚动。“高周转”大杀器用不上,其压力可想而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7%2F1581068997538354.jpg

危机之中,有危有机,确实如此。疫情之后,房企们搞打折促销快速回款,是会大概率发生的事儿。着急卖房的房东,也会愿意让点利。如果确实有购房需求的刚需及改善型住房的人可抓住机会。

房企们、中介公司们,近期都推出了线上看房。大家都心知肚明,线上看房也主要就是蓄客。此时的中介和售房人员非常闲,也很担心业绩,想买房的朋友,可以多找他们聊聊,很可能一整天就给你一个人提供咨询。

一来,可以提前多了解当地行情和具体楼盘的信息;二来,毕竟业内人士专业些,尤其是资深从业者,跟他们交流能够获得更多有用信息。

至于投资,如果你把投资的时间拉长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看,资金充裕当然也可以出手。如果指望两三年之后变现,或者钱本身都主要在房子上,建议就要慎之又慎了。

目前很多因素还不确定,这次还要持续多长时间也没有定论,即便之后货币会宽松些,你卖出是否受影响还要打问号。

与其去赌运气,不如做好资产配置,保证现金流。单从收益率说,有几十万、一百来万,买其他投资产品,比租房轻松、收益还会更好些。(来源:闺蜜财经(ID:girlfriend-finance)作者:蜜姐)



                                 
                                           社会透视
                 



少数人的“阳光普照” 听一听这些人的年终奖故事                 
【研究员】:WH
在倒闭潮、裁员潮密集袭来的资本寒冬中,好消息仿佛并不多。年终奖从“阳光普照”到少数人的特权,终于也成为了“别人家的”。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年终奖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显示,2019年白领年终奖满意度创新低,以5分满分计,满意指数是2.24,而且仅仅三成白领能拿到年终奖,而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分别为66.1%与55.17%,能拿到年终奖的白领占比持续下滑,平均水平为9547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1644821799.jpg

【博览财经特稿】“购物车都准备好了,老板不发年终奖”、“XX公司年终奖发了个锤子,真‘发个锤子’”,今年春节前,社交平台上大多数人最关心的还是年终奖有没有妥。

但在倒闭潮、裁员潮密集袭来的资本寒冬中,好消息仿佛并不多。年终奖从“阳光普照”到少数人的特权,终于也成为了“别人家的”。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年终奖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显示,2019年白领年终奖满意度创新低,以5分满分计,满意指数是2.24,而且仅仅三成白领能拿到年终奖,而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分别为66.1%与55.17%,能拿到年终奖的白领占比持续下滑,平均水平为9547元。

不少人纷纷表示,“在抠门方面,老板从来不让人失望”,而让用一个字形容年终奖时,最多的是无、抠、坑、衰,只有8.9%的人用的是爽,1.5%的人是壕。

本期和7位从业者聊了聊他们的年终奖。他们中,有的因为年终奖太少佛系对待,有的人勉强接受年后发放,有的人被公司奇葩规则绕晕了头,更有人年终奖一路下滑,对公司一步步失望。

事实上,年终奖既是员工薪酬的调剂工具,也是创始人态度的体现,更是来年工作的方向标,是公司发展的缩影。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人的年终奖故事。

拿这么点年终奖不“佛”都不行

袁成:27岁门户内容编辑。

我不像别人那么心累,那么计较,我们公司也不像有些公司套路那么深---一些亏损的公司跟员工说,年终奖根据企业盈利情况调整;平常发80%工资,剩余的20%在年底以绩效的形式发放,美其名曰“年终奖”。

我有多“佛”,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从我毕业来这家公司实习、转正,到现在马上6年整了,转正和中途续签我都没有和HR谈年终奖,转正的时候是年少无知没好意思谈,中途续签是赶上公司连续三轮大裁员的那段时间,吓得我没敢吱声。其实不管问不问,大厂的年终奖该发还是发。

我为什么这么“佛”?因为一年到头,我一个司龄5年多的,年终奖只有4000块,你可以理解成“过节费”。一听这钱有多少,就知道我为什么佛了,也知道公司为什么没有套路了,因为这点钱没什么好套路的。

不但我,我们整个组,甚至我们公司就特别佛。比如,如果有季度奖金,领导提前知道,他只会提前告诉我们一声,“这个月可能有奖金啊”,我们也就听一耳朵,私下从来也不会打听,也不会讨论。为什么?因为我们部门不受重视,很少有人能拿到双A的绩效,一般都是A或者B,公司评职称升级,也很少给我们部门名额。公司为什么“佛”?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就不景气,我们公司在互联网圈里也早已经被边缘化了。

我不用租房,就在自己家住,虽然已经有了孩子,但压力不大,这份工作不加班,时间也充裕,还能照顾家里,对于我来说,性价比很高。我对工作收入的要求是,能和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步就行。

拿完年终奖当晚和同事吃了散伙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1663228253.jpg

小白:27岁咨询公司合伙人。

我在一家小的咨询公司工作,2016年,原来的老板出去再创业,业务被两个合伙人接下来,我就是那个时候加入团队的,团队不大,十多个人。

那两个合伙人是人特别好的姐姐,在财务上有时候可以说慷慨得“有些大手大脚”。她们自己的工资其实也没有那么高,有一次听见她们和财务闲聊,说年底了看看公司还剩多少钱都给大家发了。财务立马急了,说还得留着明年做业务。

我们的业务整体收益有限,大家做得也非常辛苦,2019年核心团队有一些流失,赶上经济下行,招人也招不进来,7月份合伙人就决定解散团队,到年底的这段时间就一直在扫尾。

我从一毕业就在这个公司,每年的年终奖也都在涨。第一年我还是个实习生,给我多发了一个月的实习工资。第二年我工资7000元,年底发奖金发了1万。第三年我工资涨到9000元,年终奖发了2万。

我对年终奖的评估,不是看它最后的数量,而是从每年的变化,看自己在其中的成长和老板对我的认可程度。这一点看来,我对自己这几年的变化还算满意。

2019年夏天,因为业务上表现不错,团队的核心项目基本都由我经手,就把我升成了合伙人,分了一些股份,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公司准备解散,其实那个时候我的股份协议都还没有签,但合伙人还是将答应我的份额折成了年终奖给我,大概是半年的工资。2019年正好赶上我想在老家买房,也算是我人生的一大重要计划,这笔钱正好派上了用场,挺幸运的。

拿完年终奖,我们就在当天晚上吃了散伙饭,饭桌上每个人还发了1000块红包,大家用心地交换了礼物,同事有如此的感情真的很不容易。

复盘看,我的年终奖是一年比一年高的。我也能说我在团队做到了某些事上“没我不行”的程度,这也是老板对我肯定的一种方式。

如果现在我去面试别的公司,我不会单独问年终奖是多少,而是会去评估工资薪酬的整体水平。比如一家公司是16薪,即使不提年终奖我也能算出我工资的平均水平。年终奖只是一种叫法,除了像腾讯游戏这种赚钱的部门,一般人不会指望仅靠一个年终奖来提升自己的整个收入水平。

年终奖拿多少,看的是公司的效益和自己创造的价值,以及老板对你的认可度。至于是以年终奖的方式还是以别的方式,我并不是很在意。某种程度上,年终奖,考验的不是员工而是老板。

比起年终奖公司的成长性更重要

周希:29岁影视公司员工。

今年公司没有年终奖,因为公司今年整体效益不太好,总的KPI没完成。领导说年后会有一些奖金,但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发放。

我是负责营收的,平时出去谈业务都会有提成,对年终奖也没有那么在意。这几年我的工作经历比较波折,总是在换来换去,所以真正正经的年终奖也没怎么拿过。刚参加工作时拿过一次,但当时工资低,月工资5000块,年终奖也是5000块。

前几年找工作,一方面会考虑公司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会考虑对自己业务的成长有没有帮助。虽然薪资是很重要的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还是能否在这份工作中得到成长和创始人是不是让我真的认可。

这家公司我呆了一年多了,是之前公司的老领导,因为之前的公司遇到了一些意外,过于混乱和动荡,所以他自己选择出来创业,拉了一些之前的老员工。

我也想过离开这家公司,但文娱市场这两年太不景气,很多公司过得都不好,大公司的坑又都满了,不知道应该去哪里;况且现在的创始人对我还算比较器重,我们今年也一直在想各种办法创收,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成长。

明年我就满30岁了,来北京5年多了,至今依然没有取得大的成绩。看着身边同龄人升职加薪也会自我怀疑和沮丧。有时想回家找份工作算了,但又不甘心,毕竟当初我来北京就是为了进入文娱行业。我觉得2019年的经济寒冬是好事,因为可以让人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在成长型公司我会更在意公司的成长性和发展性,因为在小公司你收获的利益和风险是并存的;去年我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梳理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今年也会继续看看机会,如果去大公司找工作会更注重实际的薪资和年终奖。

公司为了降低流失率过完年才发年终奖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1685940465.jpg

南南:28岁互联网企业服务公司市场部人员。

我们公司的年终奖都是过完年才发,只有一个月工资。我之前在事业单位没有年终奖,一袋大米一桶油,来了这家公司才开始领年终奖。

虽然说我们年终奖和KPI挂钩,但我们制定KPI的标准是“完不成的才叫好标准”,所以一般完成了也说完不成,事实证明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年终奖

我们公司还在员工内部做集资,对赌公司效益,分为几档,最次的一档按照年化收益的10%发放,其实比一般理财要赚得多。但是要呆够一年才能拿到,人在不在还不一定呢,指不定一年内就被优化了。

我觉得公司过完年才发年终奖,就是想降低流失率。我最理想的时间段是在春节前发,毕竟我们是一家连卫生间都不会给放纸的公司,所以四月份发我也能理解,能给就是良心了。不过这种发放形式也会留不住人,如果是我的话,等到经验和资历都有了,有更高的工资,我立马就走了,拿不拿年终奖都不是问题。

去年的年终奖都还花呗了,去年我花钱比较凶,基本上决定不了钱的去向。但明年发年终奖,我肯定要买理财。如果年终奖一年比一年低的话,要看我在什么岗位,有没有期权和股权,如果都没有的话,我是不接受的。

少一个月年终奖是因为新员工招进来会少一个月薪资

路遥:31岁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员工。

以前公司绩效B是4个月年终奖,今年调整成3个月,并且宣布年后发。虽然不是直接砍了我的年终奖,但我确实感觉有点不舒服。

去年公司年终奖减半,因为公司出了事,大部分人都觉得可以理解。再往前我们都是重奖重罚,不在细枝末节的条款上较真。现在我觉得公司正在失去它的文化和风格。

年终奖的调整宣布完之后领导问大家有抗议的吗,当然没人敢啊,私底下公司在奖金方面做得很保密,不允许互相之间讨论,所以也没人讨论。

而且公司对年终奖的调整解释特别苍白,只说了年后发是因为事情比较复杂,财务周期处理比较长。但是我依旧表示不理解,薪资小组在干什么呢,这难道不是他们的KPI么,今年过年日期提前也不是突然知道这个事情,为什么不早做规划?

另外,把4个月改成3个月的解释是HR在招聘新员工时薪资谈的是15薪,但我们之前招的一些人谈的是16薪,现在却突然降了。未来我们有可能不太好管理团队,很难说服大家。

而且公司提出还要优化高管。以往觉得过完年会更好,今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非常焦虑。

年终奖是平衡员工薪资的工具更是来年工作的风向标

黄薇:32岁黄薇工作坊创始人。

年终奖在中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比较特殊的平衡员工薪资,满足员工预期的薪酬工具。一个公司设不设年终奖主要看三方面:一个是公司经营环境。我认为有能力的情况下,还是要切出一块池子来发年终奖。

再一个看员工目前的薪水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或员工内部之间竞争和平衡。很多公司老员工薪水倒挂,年终奖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第三个要参照一下历史,如果公司每年都发,突然不发就很难说过去。当然了如果公司在员工入职时就明确谈好,并且薪水本身也有竞争力,员工薪酬体系也平衡,没有年终奖很正常。

但大部分创业公司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不够,平时给的薪水在市场上也没竞争力,如果年终奖没有表示的话,员工会很失落。

另外,发年终奖要计算好员工之间怎么分层,比如优秀的员工和差一点的员工到底要给多少,分层规则明确,对员工而言,就知道来年应该怎么去努力。年终奖要用在员工预期管理和新一年规划上,他会根据你今年奖励了什么,想明年我应该怎么去努力,是个风向标。

如果实在发不出年终奖或不愿意发年终奖可以给员工提薪,来保证留人用人的平衡。如果过年一点表示都没有,来年一开春就是招聘季,很多人会走掉。当然公司状况很差,可能想要裁员,不发年终奖大家就觉得很明了了,可能会自谋发展。

年前发年后发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上市公司,财报年可能是每年的4月份。另一种是公司现金流不够好,需要缓一下,因为过年不少销售型公司业绩都不好。还有可能公司是为了留人考虑。

我觉得公司现金流各方面还不错的,要相信员工,年前发,因为很多员工回家需要花一笔大钱,交通费、给长辈的费用、礼品的费用等。实在不行年前年后各发一部分,可能员工的接受度会更好一些。对于拿了年终奖年后跳槽的员工,用正常逻辑思考的话,说明你公司的问题不是出在年终奖上,有更大的问题需要解决。

创始人也要做好预期管理,不要在年初给员工吹了一个很大的牛,到年底又不兑现,员工对你的信任度就会打折扣。年终奖其实挺考验创始人的,如果他心中有员工,一定会努力多创造一点条件,而如果没有,他一定会找理由不发年终奖。

我接触的大部分年轻人不太知道自己的薪酬构成。其实进入职场后,首先要提升这方面的概念,如五险一金缴纳基数、年终奖是固定的还是根据业绩浮动,创业公司的期权分配机制,这些在入职的时候要讲得很明确。

但你如果处在学习成长的阶段或行业里,我个人建议就不要太在意这些细节,把眼光放在发展上,等学到本事了,赚更多钱。

放假前一天被裁员年终奖能不能拿到是问号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04%2F1580801710148107.jpg

温朝勇:28岁线下教育从业者。

公司13号开始放假,节前最后一天,突然通知我,我被裁员了。没有N+1,工资给到1月末。年终奖按正式入职月份数除以12,再乘以月薪。

我被裁员前没有太大征兆,只是隐约知道,公司从2019年12月以后,就一直在裁员。想通过裁员来减少年终奖支出。公司因为年终奖到底怎么发,来来回回改了好几次。

入职时约定是给3个月工资,但今年说要按照一定系数。所谓系数就是这一年的评级,综合全部门同事以及领导意见。按照评级标准上报后,又说年终奖不按系数了,直接给一个月工资。后来又说不按月薪,要按照A、B、C等级,给固定金额。

最后,人力算来算去,定了还是一个月工资,但要根据入职时间/12,再乘以月薪。公司一共成立3年多,最多也就3个月工资。

对我来说,是处在一个尴尬的节点上。第二天就要放假回家了,头一天告诉我,我被裁掉了。被裁也就算了,这样的公司也不值得。我知道公司频繁裁员时,我也做了心理准备。且2019年年末,我曾经和老板提过一次待遇变动问题。

辛辛苦苦一年,加班无数次,不但没有认可,老板用非常极端的方式,拒绝了我,让我心寒。另外,公司在裁员、晋升等制度上表现出的不专业,也让我不喜欢。

我是年前被裁员,已经核算好的年终奖,到底给不给我,我也不知道。离职时,我问人力,她没说不给,也没明确说给。年终奖本来说6号发,后来推到放假前,后来又说15号随工资一起发,现在工资已经发了,并不包括年终奖。年终奖到底有没有,什么时候发,依旧是个迷。

但是年终奖我已经以预算的方式花掉一部分了,我用花呗和信用卡已经给自己和家人都买了新年礼物。如果年终奖没有了,年后还面临失业,我就感觉一年都没有开一个好头。

但我其实比较想得开,今天刚刚看了创业者自杀的消息,虽然我不认同公司的做法,但也尽可能去理解每个人的不同立场。2020年,希望大家都能学会消化负能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20 00:07 , Processed in 0.17961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