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证券内参2.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1 09: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智慧金融终端破解版】在指数方面,我们依然强调本周回归震荡的概率较大。经过上周的暴跌暴涨后,市场开始分化。
但在热点方面,本周的市场逻辑正迅速从上周的炒疫情受益概念,转向复工推动下的稳经济受益概念,或者也可以说是在疫情初期超跌的一些产业概念开始回补了。
周一农业股的强势领涨,包括水泥、有色、钢铁、房地产等基建股的复苏,以及消费、食品加工、贸易、旅游有所表现,都可以统一总结为政策重心回归稳经济预期下的“稳增长受益概念”或者说也可以叫前期疫情受损概念的超跌反弹。
不过,我们认为,一方面,疫情阴影之下,千万不要以为只要胆大就能吃肉,现在的市场对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暂时不敏感,但这不代表这些因素不重要,股市现在选择“无视”宏观风险因素,疯狂炒作行业和题材,但《股市现在的玩法,是在透支行情的持续性》,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上周以来的行情都是拼手速和胆量,而且动手要快,其实这种风格并不适合做中线波段或价值投资的投资者。不过,市场先生最近就是这样的秉性,我们都无法改变和影响市场,只能适应市场。
绝不是谈论什么趋势行情的时候,非常考验选股和择时介入。尤其现在面临的一个悬念是,医药股暂时撤退后,稳增长概念或者说是前期的疫情受损板块,能否及时接棒,仍存在悬念。
比如,并不能因为农业股昨天有所表现就对农业板块期望过高。《农业股的强势仅暂缓市场回归平和后热点接棒难题》:一则,历史上,一号文件其实对A股热点的表现并不突出,今年在疫情影响下有昨天这样的表现已经是出人意料了。二则,我注意到,虽然1月CPI创8年新高,但对后市CPI以及对CPI影响较大的猪肉等养殖业的看法,同样是掺和了对疫情影响的考量后,市场仍然分歧较大。
但另一方面,《泛医药概念并非就此被抛弃,而是进入内部细分轮动阶段》:昨日(10日)泛医药概念纷纷大跌。不过,虽然本周短线医药股可能还要调整数日,但也不必担心没有回本跑路的机会了(或者说,仍可在调整数日后再加仓)。因新冠疫情虽显著好转,但并不能说已完全倒向了不利医药板块一面,目前围绕疫情出现了三大变化,进而对医药概念催化逻辑也在发生变化。
其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但仍不能确定说不会出现第二波局部爆发的情况。尤其是武汉的情况,官方的频频表决心、立军令状与武汉本地自媒体及社交群中部分居民发出的两种迥然不同的信息,让人莫衷一是。
其二,国内除了武汉之外的疫情已相对可控的同时,海外却又出现了两个疫情新引爆点:新加坡和日本。新冠疫情已在向国际公共安全事件发展,这意味着即便国内疫情好转,但一旦舆论开始突出报道国外疫情蔓延,对A股医药概念仍会形成第二波催化影响!
第三,鉴于此次疫情的确诊比例,死亡人数都数倍于非典,经济影响更跟当年非典已不是一个层面,疫情对整个医药板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长期性。即便目前口罩和消毒液概念的受益性下降,但也只是向泛医药概念内部的其他细分转移罢了。尤其围绕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发,仍是两个持续的爆点。
简单说,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在影响着医药板块不同的细分链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医药板块虽整体难现上周那种疯狂,但疫情对板块内部不同细分热点的催化还会不断延伸。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博览视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农业股的强势仅暂缓市场回归平和后热点接棒难题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在指数方面,我们依然强调本周回归震荡的概率较大。经过上周的暴跌暴涨后,市场开始分化。但在热点方面,本周的市场逻辑正迅速从上周的炒疫情受益概念,转向复工推动下的稳经济受益概念,或者也可以说是在疫情初期超跌的一些产业概念开始回补了。周一农业股的强势领涨,包括昨日水泥、有色、钢铁、房地产等基建股的复苏,以及消费、食品加工、贸易、旅游、的有所表现,都可以统一总结为政策重心回归稳经济预期下的“稳增长受益概念”或者说也可以叫前期疫情受损概念的超跌反弹。 不过,疫情阴影之下,千万不要以为只要胆大就能吃肉,现在绝不是谈论什么趋势行情的时候,非常考验选股和择时介入。尤其现在面临的一个悬念是,医药股暂时撤退后,稳增长概念或者说是前期的疫情受损板块,能否及时接棒,仍存在悬念。 比如,并不能因为农业股昨天有所表现就对农业板块期望过高。一则,历史上,一号文件其实对A股热点的表现并不突出,今年在疫情影响下有昨天这样的表现已经是出人意料了。二则,我注意到,虽然1月CPI创8年新高,但对后市CPI以及对CPI影响较大的猪肉等养殖业的看法,同样是掺和了对疫情影响的考量后,市场仍然分歧较大。

                                 
【博览财经分析】在指数方面,我们依然强调本周回归震荡的概率较大。但在热点方面,本周的市场逻辑正迅速从上周的炒疫情受益概念,转向复工推动下的稳经济受益概念,或者也可以说是在疫情初期超跌的一些产业概念开始回补了。
我们看到,经过上周的暴跌暴涨后,市场开始分化。昨日上证50指数下跌0.06%,上证综指上涨0.51%,逼近2900点大关。不过,创业板指仍然维持强势,上涨1.31%,全市场成交额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超过8800亿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0%2F1581347500514221.jpg
行业板块方面,复工相关的建材、汽车、有色、地产等板块表现较好。避险资金聚集的医药生物则遭遇回调,银行小幅下跌拖累权重表现。
不过,需要注意到几个不利的细节也在出现。
第一是沪深300、中证500等股指期货涨幅不及指数,负基差有所扩大,表达了一定的谨慎情绪。
另外,陆港通北向资金延续了净流出的状态。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0%2F1581347527514814.jpg
此外全天候交易的A50股指期货最近两个交易日在A股收盘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也反映出在短期较为强势的反弹后,市场情绪正逐渐趋于谨慎。
实际上,从上周的情况看,也不能说预期有多么好。除了第一天大盘暴跌,后面几天都是大阳线。好像很热闹。创业板指数甚至创新高了。但是仔细去做一个统计,就会发现,上周只有18%的股票是涨的!82%的股票是跌的!行业1/4的行业指数是涨的,3/4的行业板块还是跌的。
所以,疫情阴影之下,千万不要以为只要胆大就能吃肉,现在绝不是谈论什么趋势行情的时候,非常考验选股和择时介入。
尤其现在面临的一个悬念是,医药股暂时撤退后,稳增长概念或者说是前期的疫情受损板块,能否及时接棒,仍存在悬念。
我在周一的盘前文章中明确指出《口罩和消毒液这两大上周最强概念本周要尽快撤了  10》,其中并强调了在中央一号文连续17年聚焦“三农”工作的背景下,再考虑到今年受疫情影响,本就薄弱的农业经济尤其是养殖业受到非常严重冲击,股市有关概念跌幅也非常惨重。随着政策重心回归稳经济,不排除资金会向农业板块会其他前期超跌的消费股寻求机会。
而事实是,周一开盘到收盘医药股的跌幅比预期还要大,而农林牧渔有关板块的涨幅也比我们预想的更突出(实际上是当日领涨)。
在我看来,周一农业股的强势,包括昨日水泥、有色、钢铁、房地产等基建股的复苏,以及消费、食品加工、贸易、旅游、的有所表现,都可以统一总结为政策重心回归稳经济预期下的“稳增长受益概念”或者说也可以叫前期疫情受损概念的超跌反弹。
如我在昨日文章分析中指出的,支撑口罩和消毒液两概念的核心催化剂就是疫情,非常明确也非常单一。但疫情因素其实就明牌了。现在官方虽还谨慎地并不认为到了拐点,但总体趋势已经大为改善,至于部分观点期待的复工带来医药概念第二波,也已被钟南山等权威人士明确否认了。而股市向来喜新厌旧,但显然现在没有超预期有利于口罩和消毒液概念的变因,不利新变因倒不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0%2F1581347559320121.jpg
其一,疫情受益概念开始变得宽泛而难以聚焦。自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可能会相对缓解这些常用防护用品的紧缺程度,另外就是受益上市公司会变得更宽泛,但这对股市有关概念的聚焦炒作预期是不利的。
其二,虽然钟南山院士表达了对疫情拐点还未到来的看法,但周末以来疫情趋势出现了明显的好转。疫情担忧的下降,对医药股是非常不利的。
其三,最紧迫的担忧是,场内资金现在是有较强向其他板块轮动的冲动的。其中我们就强调了在中央出台“一号文”连续第17年聚焦“三农”工作的背景下,考虑到今年受疫情影响,本就薄弱的农业经济尤其是养殖业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股市层面跌幅也非常惨重。而随着政策重心回归稳经济,不排除资金会向农业板块会其他前期超跌的消费股寻求机会。
其四,我们认为本周大概率指数会进入波澜不惊的震荡分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高处不胜寒的医药股,本身也就会更让新、老资金都进退两难。
其五,最根本的是,从中线来看,上周的行情也只是超强催化剂下的短期投机行为,而并非趋势行情,所以对当前节前以及节后这段医药股的行情就只能界定为重大事件催化下的投机行情,见好就收会是主流资金的选择,这符合风险收益比,也符合政策正确。
从昨日(10日)的行情演绎来看,无论指数表现还是市场热点的变化来看,都符合上述逻辑。
当然,10日农业股,消费股等大涨还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为2011年11月份以来的新高,创8年新高!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0.6%,为推动CPI上涨的主因,非食品价格上涨1.6%。其中,猪肉、鲜菜价格分别上涨116.0%、17.1%,为领涨品类。其他七大类价格也同比全部上涨。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4.8%、2.3%和2.2%,交通和通信、衣着价格分别上涨0.9%和0.6%,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5%和0.2%。
部分机构更认为,在春节因素,以及猪肉价格高位运行推动下,1月CPI本就会预计会高企,现在又叠加了新的疫情因素(各大限制人员、物资、交通流动),自然让上涨幅度比预期要大一些。
但是,也并不能因为农业股昨天有所表现就对农业板块期望过高。一则,历史上,一号文件其实对A股热点的表现并不突出,今年在疫情影响下有昨天这样的表现已经是出人意料了。
二则,我注意到,对后市CPI以及对CPI影响较大的猪肉等养殖业的看法,同样是掺和了对疫情影响的考量,但市场仍然分歧较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当前猪肉价格上涨主要受季节性波动,由于稳定猪肉价格的各种措施逐渐见效,近2个月生猪存栏量以及能繁母猪存栏量都有所增加,未来猪肉价格有望趋稳或者回落。而到2月份,CPI翘尾因素下降,疫情导致大量消费需求明显减弱,特别是餐饮、旅游、运输等消费显著下降,CPI同比涨幅可能回落到5%以内。二季度疫情减弱之后CPI可能回升,三季度之后将明显回落,全年呈前高后低态势。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自2月10日起,各地企业陆续有序复工,物资运输问题将逐渐缓解。由于疫情对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造成直接冲击,经济总需求收缩,而总供给虽然也有收缩,但在存货支持下,短期内供给收缩影响相对较小,需求收缩的影响更大,因此物价有向下压力。参照2003年SARS期间经验,在当年5-6月SARS冲击最大的阶段,CPI环比明显弱于往年同期。
但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则是另一种逻辑,他认为,春节期间很多商铺商场处于半停工的状态,这是重要的新增变量。吃饭是刚需,供给不足,导致1月CPI上涨幅度超出此前预期。当前政策面会继续把防控疫情放在首位。但是,经济处于半休眠状态,是不可持续的,像重灾区的很多商品供不应求,包括口罩、防护服、医药用品等,这会继续加剧价格上涨压力。而即便在疫情结束后,因为稳经济、稳就业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而物价问题处于相对次要位置),财政、货币政策大概率处于边际宽松的状态,这可能会推动物价的持续上涨。
两者看起来都各有道理,但也说明了在决策层对疫情之后稳经济政策如何部署尚不明的情况下,农林牧渔产业虽有一定几率,但无论在业绩预期还是政策推动方面,都不能说有充分的理由会成为新的热点。
所以,虽然还不急着否认,但也要谨防农业股只是一两日游的可能。


                                 
                                           决策参考
                 



股市现在的玩法,是在透支行情的持续性                 
【研究员】:考股砖家
结论:春节以来的行情,在情绪修复的掩护下,资金集中兵力攻击了一些板块和题材,但一旦拉到高位,马上就“变脸”,基本上都是“一波流”,按照这样的玩法,行情还有没有持续性是存疑的。1月份CPI创出了近8年新高,但市场似乎并不怎么在乎。 我认为,现在的市场对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暂时不敏感,但这不代表这些因素不重要,股市现在选择“无视”宏观风险因素,疯狂炒作行业和题材,也许我们换个角度就可以理解资金的逻辑: 逻辑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季度流动性最宽裕,此时不炒更待何时,而且很多实体行业停工,资金“脱实入虚”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逻辑二:现在全国大部分股民可能都宅在家里,股市成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好去处,所以春节后大盘成交量每天都比较高,应该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 但我认为,股市这样的玩法,是在短期的爆炒透支行情的持续性,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上周以来的行情都是拼手速和胆量,而且动手要快,其实这种风格并不适合做中线波段或价值投资的投资者。不过,市场先生最近就是这样的秉性,我们都无法改变和影响市场,只能适应市场。

                                 
【博览财经研报】2月10日是一个大分歧日,医药,口罩,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这些疫情受益的方向全线调整。
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个集体涨停的板块,种子。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0%2F1581349531729319.jpg
2月10日领涨的题材绝大部分都和农业有关,还有一个医废处理是市场最近才开始炒的疫情受益分支。
先总结一下2月10日盘面的几条线索,看看本周的市场资金动向:
1、抗疫的方向短线调整进一步确认,这个调整应该至少是一个4-5个交易日的小波段,从上周五开始算,目前是第2个交易日,这些题材的企稳还没那么快。
2、农业和特斯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长期下跌,有超跌反弹的需求,如今是“枯木逢春”,行业基本面有好转。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周特斯拉热炒过了,这周有余热,而农业方向很可能是这周的主角
3、水泥建材和有色,工程机械等板块,主要是基于对复工的预期,以往春节后都是开工高峰期,近期除湖北外的地区,疫情(新增确诊数据连续数日下降)有缓和迹象,这是大基建方向走强的背景。
4、大科技方向明显退潮,周期板块开始补涨。
在我看来,从2月3日鼠年开始第一个交易日以来,市场的情绪化特征特别明显,对于资金非常认可的逻辑,几乎是“逼空式”拉升,这种短平快的节奏还伴随着明显放量,但是一旦资金撤出就是一地鸡毛。2月10日医疗,口罩,远程办公等方向的惨跌就是代表。
而且我还看到,芯片,消费电子,网络游戏这些科技方向前期非常强势的领涨股也纷纷走软了,甚至出现了大跌。
这让我不禁怀疑,春节以来的行情,在情绪修复的掩护下,资金集中兵力攻击了一些板块和题材,但一旦拉到高位,马上就“变脸”,基本上都是“一波流”,按照这样的玩法,行情还有没有持续性是存疑的
2月10日公布的1月份CPI数据为5.4%,创出了近8年新高,但市场似乎并不怎么在乎,要是放在以往,CPI发生了这么明显的“突变”——从4.5一下子就变为5.4了,市场情绪短期可能会受到“惊吓”的,但我们没有看到这种表现。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0%2F1581349554956674.jpg
我认为,现在的市场对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暂时不敏感,但这不代表这些因素不重要
1、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当然重要,这次的疫情从数量级来看,比非典要严重,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更大,尤其是实体行业。
2、CPI破5,而这次疫情可能让CPI进一步攀升,至少有潜在的风险。而CPI如果逼近6%甚至达到更高的水平,货币政策受到的掣肘将更大。
不过,退一步讲,股市现在选择“无视”宏观风险因素,疯狂炒作行业和题材,也许我们换个角度就可以理解资金的逻辑:
逻辑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季度流动性最宽裕,此时不炒更待何时,而且很多实体行业停工,资金“脱实入虚”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逻辑二:现在全国大部分股民可能都宅在家里,股市成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好去处,所以春节后大盘成交量每天都比较高,应该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
但我认为,股市这样的玩法,是在短期的爆炒透支行情的持续性,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上周以来的行情都是拼手速和胆量,而且动手要快,其实这种风格并不适合做中线波段或价值投资的投资者。不过,市场先生最近就是这样的秉性,我们都无法改变和影响市场,只能适应市场。


                        

泛医药概念并非就此被抛弃,而是进入内部细分轮动阶段                 
【研究员】:大双
结论:昨日(10日)泛医药概念纷纷大跌。不过,虽然本周短线医药股可能还要调整数日,但也不必担心没有回本跑路的机会了(或者说,仍可在调整数日后再加仓)。因新冠疫情虽显著好转,但并不能说已完全倒向了不利医药板块一面,目前围绕疫情出现了三大变化,进而对医药概念催化逻辑也在发生变化。 其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但仍不能确定说不会出现第二波局部爆发的情况。尤其是武汉的情况,官方的频频表决心、立军令状与武汉本地自媒体及社交群中部分居民发出的两种迥然不同的信息,让人莫衷一是。 其二,国内除了武汉之外的疫情已经相对可控的同时,在中国之外却又出现了两个新冠疫情新的引爆点:新加坡和日本。新冠疫情已经在向国际公共安全事件发展,这意味着即便国内疫情好转,但一旦舆论开始突出报道国外疫情蔓延,对A股医药概念仍会形成第二波催化影响! 第三,鉴于此次疫情的确诊比例,死亡人数都数倍于非典,经济影响更跟当年非典已不是一个层面,疫情对整个医药板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长期性。即便目前口罩和消毒液概念的受益性下降,但也只是向泛医药概念内部的其他细分转移罢了。尤其围绕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发,仍是两个持续的爆点。 简单说,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在影响着医药板块不同的细分链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医药板块虽整体难现上周那种疯狂,但疫情对板块内部不同细分热点的催化还会不断延伸。

                                 
【博览财经分析】昨日(10日)受益于疫情,同时也是上周最强概念的泛医药概念纷纷大跌,这让很多在上周末经过三连涨的踏空后才终于高位杀进去的投资者昨天恐怕是苦不堪言。
不过,这里要给大家一点安慰的是,虽然本周的短线医药股可能还要调整数日(但我也不确定是1天,2天还是3天,看大资金的情绪,有一定的随机性),毕竟,上周的涨幅在哪里摆着呢。极端情绪化推动的涨幅有多大自然会在情绪减退后又必然会被打回原形。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0%2F1581347727481329.jpg
但也不必担心没有回本跑路的机会了(或者说,仍可在调整数日后再加仓)。因为现在新冠疫情这一决定医药股的短中期走向的关键因素,只是出现了显著好转,但还并不能说已经完全倒向了不利于医药板块的一面,目前围绕疫情出现了三大变化,进而对股市医药概念的催化逻辑也在发生变化。
这三大变化是:
其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但仍不能确定说不会出现第二波局部爆发的情况。尤其是武汉的情况,官方的频频表决心、立军令状与武汉本地自媒体及社交群中部分居民发出的两种迥然不同的信息,让人莫衷一是。现在的共识是,什么时候武汉真的实现四类人群的全部收治,武汉的情况才会好转。
而对于全国疫情可能的另一个新隐患是,在政策逐渐回归稳经济的诉求下,返程复工潮让疫情扩散出现了新变数。不过,好在现在各务工人员输入输出城市都开始对流动人员进行最严格的排查管控措施,使这一可能性变得比较低。
但是并不能掉以轻心。2月9日,在此次疫情中进一步提升了威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发表了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一项新冠肺炎回顾性研究成果发表于医学研究论文预印本平台medRxiv。研究基于全国552家医院的1099例病例数据。其中得出了几个股市投资者绝不会忽视的判断:
2019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中位数为3天,最长24天;
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传染性更强,医护感染率超过2%;
相当一部分患者初次就诊时没有发烧和影像学异常表现,患者初次就诊时发烧仅占43.8%,如果观察病例的定义主要集中在发烧检测上,则可能会漏诊此类患者;
并非所有感染者患有肺炎,20.9%患者在出现病毒性肺炎前或未现病毒性肺炎前提下已感染新冠病毒,不能排除“超级传播者”出现;
6.5%的粪便样本中检出2019新冠病毒,可能加速新冠病毒扩散;
部分患者在胃肠道、唾液或尿液中检测到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
也就是说,至少还要一两周才能确定患病人员已经基本排查殆尽,但仍不能排除传染风险。
此外,围绕抗新冠的特效药的研发似乎在更快地给出一些好消息:
比如,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于2月4日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最新研究成果:
初步测试发现,在体外细胞实验中,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60倍,并有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对比,限制效率达280倍。目前这两种药物已在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使用。
另外,官方媒体爆料,在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支持下,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已完成临床试验的注册审批工作,第一批病例入组工作也已就位。武汉金银潭医院710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将成为首批接受用药者。
目前临床结果还未公布。
这或许将成为此次疫情的转机,如果该药物临床试验有效果,那将是此次“战疫”取得的最大成果——一旦有这方面的好消息,也会重新激发对应受益的概念股。
其二,国内除了武汉之外的疫情已经相对可控的同时,在中国之外却又出现了两个新冠疫情新的引爆点:新加坡和日本。
需要警惕的是,这两个国家的确诊数量不仅近期都在暴增,而且这两个国家作为国际性的旅游金融和贸易中心,经济发达,商旅,制造业的外国流动人口巨大。但在疫情的防控上却相当佛系,远没有中国这么强有力,也不可能实行国家全面动员、战时状态、半强制性禁足、全国一盘棋的医疗资源调度支持来防控新冠疫情。被不少国际舆论及世卫组织人士认为,可能成为新的疫情策源地。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0%2F1581348204664090.jpg
而如果这两个国家失控,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即便中国国内的新冠疫情控制住了,但可能国内的医药概念受益还将转到受国外疫情防控的催化下。
先说说日本,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始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而目前停播在日本,需要日本政府处理的“钻石公主”号邮轮,已可能成为日本的“华南海鲜市场”。

据日本TBS电视台2月10日报道,“钻石公主”号邮轮新增约60例新冠肺炎病例,目前邮轮上累计的感染者已有约130人。这是中国之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最大的案例。
而该游轮上乘客有2666人,船员1045人,共计3711人。其中日本乘客有1285人、中国香港470人、美国425人、加拿大215人、英国40人、俄罗斯25人、中国台湾20人、以色列15人、新西兰13人等。
但是,目前累计的130名感染者,并不是全部。据悉,“钻石公主”号邮轮上还约有100名乘客表示有发烧等身体不适的情况。令据一些不太精确的信息显示,这130人只是对似乎超过273名有明显症状的人员进行检测的结果。那么,无论按照抽样的感染比例还是仅仅考虑到新冠病毒的14天潜伏期,显然另外的3600人中,可能还有相当一批感染者仍有待继续检测发现。
现在有关的确诊已经被日本政府送到港口所在地的专门医院救治,疑似的隔离观察,这都在加剧日本的风险,但还有一个重大隐患是,应日本政府要求,没有出现症状的船上人员,需要在船上隔离14天。但游轮上每个房间的空间都很小,且不通风,这么小的空间,容纳了这么多的人,且感染比例这么高。船上游客很多都哀嚎是住在浮动监狱里,甚至有美国游客向特朗普求救,也是心酸的搞笑了。
可以说防控难度比武汉还要大!这简直就是个风险巨大的流动感染源,不排除接下来几天日本的疫情也会暴增!
事实上,作为中国近邻同时也是吸引中国游客最多的两个国家,日本和韩国均已经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海外最严峻的两个国家。根据百度疫情追踪的数据显示,日本目前确诊病例接近100,高达96例,是中国之外,确诊病例数最高的国家。如果该艘游轮后续的样本检测结果出来,日本的确诊人数,也将达到瘆人的地步。
再说说新加坡,2月8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NCP(新冠)疫情发表电视讲话,李显龙也分别引用了湖北之外、湖北全省的病亡率数据,认为NCP就像一个“大号流感”。
李显龙指出,湖北之外的致死率目前为0.2%,流感的致死率是0.1%,指出称“从致死率上来看,NCP更接近流感而不是SARS”。而NCP传播性比SARS广,因此遏制其传播更困难。
因此,李显龙仅呼吁民众做好个人的卫生防护工作,出了症状后要立刻去看医生,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仅此而已,没有做出更多的部署。
李显龙还说,如果病毒已经扩散,让所有可疑病例都住院就不现实了,医院也负担不了。“如果病毒已经扩散,追踪密切接触者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果我们继续让所有可疑病例住院隔离,医院肯定无力支撑。”那么新加坡政府会鼓励“轻微症状病人看家庭医生,在家休养,让医院资源集中照顾最有需要的——老人、小孩和有并发症的群体。”
另外,李显龙还补充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到那一步,这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但我们得预先考虑,提前做出准备。所以我才与你们分享这些可能性,好让我们都对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做好准备”。
实际上翻译过来,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命吧,不管了,也管不了那么多。
李显龙的讲话,显示了新加坡政府及其人民行动党,依然是一个有限责任政府,把该说的说,该做的做完,授权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了就没责任了。
新加坡政府到现在还在宣传,不生病就不需要戴口罩,把物资留给真正需要的人。实际上就是佛性接受病毒蔓延了,让大家把这个NCP当成普通流感病毒去接受吧。
问题是,新加坡以中国湖北省以外的数据为参考,但是却没有中国多数省份的坚定执行力,和全国一盘棋的医疗资源,很可能一场新的悲剧正在酝酿。
而新加坡是东南亚乃至亚洲的金融、贸易中心,休闲旅游中心,数以百计的跨国公司亚洲总部,一旦传播开来,就是全球遍地开花了!
现在,在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心态都要炸了。
而实际情况是,作为一个570万人的“地级市”,新加坡目前已有40例病例的规模,近十万分之一的发病病例,已经和中国疫情中等的地市相当了。
而新加坡的正月十五,还在搞万人宴,因为社会秩序要如常。新加坡这个发言和姿态,预示着新加坡疫情有失控的风险。
世卫组织已经开始警惕疫情的全球传播了。10日已宣布启动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战略准备和应对方案”,计划三个月内筹集6.75亿美元,为各国预防、检测和诊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提供支持。日本和美国也均已表态将向全球捐赠数亿美元特别用于那些医疗基础条件较差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
可见,新冠疫情已经在向国际公共安全事件发展,这意味着即便国内疫情好转,但一旦舆论开始突出报道国外疫情蔓延,对A股医药概念仍会形成第二波催化影响!
那么,从股市预期来说,尽管目前投资者预期都还聚焦在国内,而日本和新加坡的确诊数量目前还不能说暴增——也就是,当前内因主导下的医药股还有短调数日。但是,考虑到新冠病毒的超强传染性以及新日两国(尤其是新加坡)对此防控过于佛系柔和,一旦新冠疫情在海外出现失控再爆发,则A股医药概念极有可能迎来第二波行情。
第三,我认为,鉴于此次疫情的确诊比例,死亡人数都已经数倍于非典,经济影响更是跟当年非典已不是一个基本,疫情对整个医药板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长期性。即便目前口罩和消毒液概念的受益性下降,但也只是向泛医药概念内部的其他细分转移罢了。
正如昨日(10日)早盘,在泛医药概念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医疗垃圾处理板块曾经一度涨幅靠前(只是下午开市后医药板块整体跌幅太大,其没能没撑住);
又比如,口罩日产量这几天随着企业复产和其他企业转产,在飞速飙升,但目前出现的新情况是,生产口罩的医疗制造设备又出现了短缺。比如,昨日生产口罩机的上市公司汇通自动化披露称,,目前公司已经没有口罩机库存,“(现货)一台都没有;现在下单的话,需要等,周期大概70天左右。”
而不说其他医疗设备的短期,现在可见的是,针对新冠疫情的特效药和疫苗等两大对疫情预期有关键影响的要素都还没有答案,围绕他们的全球医疗竞赛还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一旦他们有了突破的消息,必然在医药板块掀起新一轮炒作热潮。
在我看来,相比于部分股民以确诊数和疑似数的变化来判断疫情拐点,特效药和疫苗何时出来才是真正缓解人们对病毒恐慌的转折点,而这样东西的出来预计都耗时甚久(少则数月,多则数年)。
目前全球正在围绕新冠疫苗展开竞赛,2月10日消息,中国科研团队宣布,最新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已经开始动物试验。最快4月进入临床。而上海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新型冠状病毒诊断与治疗创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化特别专项的通知,其中指出,对于建设期内创新产品获得相应注册或生产资质并开展产业化的项目,按不超过核定项目总投资的3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但是,尽管有关部门已经竭尽全力推动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发,并且特事特办减少了很多步骤,但疫苗的研发被认为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特效药可能会早一点,常规来说疫苗的研发甚至可能需要几年)。
简单说,医疗行业作为关系民生健康的行业,也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长的产业链集群,涉及到的上市公司更是达到数百家。疫情一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疫情不同阶段影响着医药板块不同的细分链条。我认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医药板块虽整体难以再现上周的那种疯狂,但疫情对板块内部不同细分热点的催化还会不断延伸。
医药板块进入精准细分挖掘的阶段



                                 
                                           投资参考
                 



“一号文件”鼓励种业自主创新,两条主线把握产业机会!                 
【研究员】:牧笛
结论:日前,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央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即2020年“一号文件”。《意见》强调,2020 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 博览财经认为,粮食安全战略下,育种技术升级成为提升国内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此前农业农村部授予两例转基因玉米和一例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证书,表明当前国内转基因技术已经达到商业化应用的要求,中国对转基因粮食的“谨慎推广”迎来实质性进展。市场层面来看,头部种子企业将同时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与种子价值量提升。同时,转基因作物推广将提振相关农药(草甘膦)的需求。

                                 
【博览财经研报】日前,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即2020年“一号文件”。《意见》强调,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
博览财经认为,粮食安全战略下,育种技术升级成为提升国内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此前农业农村部授予两例转基因玉米和一例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证书,表明当前国内转基因技术已经达到商业化应用的要求,中国对转基因粮食的“谨慎推广”迎来实质性进展。市场层面来看,头部种子企业将同时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与种子价值量提升。同时,转基因作物推广将提振相关农药(草甘膦)的需求。
“一号文件”强调种业自主创新,转基因技术迎来商业化开端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决策层关注的焦点。而在农业生产中,种子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几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事关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种植水平提升的大局。根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研究,种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高达43%。
产业层面来看,优质品种在价格、推广面积以及利润率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所以新品种研发和创新能力成为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以转基因为代表的分子育种已成为育种技术升级的主要方向。
不过,过去几年,中国在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上一直比较谨慎。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虽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但以玉米、大豆为代表的主粮作物迟迟未能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
直到2020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授予两例转基因玉米和一例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证书。这背后是草地贪夜蛾虫害在全国蔓延以及国内玉米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的严峻形势。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大背景下,转基因作为先进育种技术,对提高国内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同时,此举也表明当前国内转基因技术已经达到商业化应用的要求。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0%2F1581349152733230.jpg
根据相关审批流程,国内商业化的转基因玉米种子有望在1-2年问世。这预示着中国对转基因粮食的“谨慎推广”迎来实质性进展。
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的支撑下,近年来国内种业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本次《意见》明确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并特别强调要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预计后续配套政策与措施将陆续出台,行业长期成长潜力较大。
把握头部种子企业与农药两条主线
从市场层面来看,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将给A股市场带来两大投资机会:一是种业巨头;二是农药。
(1)种业:头部企业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
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8年我国商品种子销售前十企业销售额为103.95亿元,CR10仅16.83%,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的种子企业均超过千家,表明当前国内种子行业集中度偏低,行业整合空间巨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0%2F1581349142424687.jpg
作为先进的育种技术,转基因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并且需要较大的研发投入。综合实力优秀的头部企业具备天然优势,将显著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以及行业利润率的抬升。根据天风证券的测算,若头部企业市占率达到30%,则可实现97亿元收入和净利润29亿元。
具体来看,拥有转基因安全证书的企业一方面可通过销售转基因种子获利;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收取知识产权费用。同时,对于暂时没有转基因安全证书,但拥有市场推广面积较大的热销品种的企业,也可通过购买专利进行产品升级,进而享受行业成长红利。个股层面,申万宏源看好大北农、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登海种业。
(2)农药:转基因推广将提振草甘膦需求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0%2F1581349135284717.jpg
此次农业农村部批准的2个转基因玉米生物安全证书,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针对抗虫、耐除草剂两个重要性状的转基因产品。后续转基因玉米的推广将显助提升相关农药品种(如草甘膦)的需求。
根据西南证券的测算,本次2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应的产区约占国内玉米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100%渗透率下,预计带来草甘膦新增需求2.3-3.4万吨。若未来转基因玉米在国内普遍推广,对应新增需求量则为6.3万吨-10.1万吨。而使用同样方法测算,大豆种植区未来草甘膦新增需求约为0.4万吨-0.5万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27 11:37 , Processed in 0.169201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