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证券内参2.1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7 09: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智慧ace策略投资终端破解版】
可能带来大扩容以及估值双重压力的IPO注册制推迟了;再融资新规也明显降低了针对创业板的门槛,上市公司迎来一波资金补充的“大血包”!那么,《松绑再融资对短中线行情是利好OR利空?
这次的再融资新政对股市的影响。我的看法是:《创业板迎来“带病”的利好?
1、再融资政策应该很难和“重磅大利好”挂钩,我看有些人解读为重磅大好,我们要知道政策的出发点,是降低门槛,放宽条件,让创业板上市公司更方便融资,可能有的人说机构买可能从9折变8折了,所以是利好?这样理解似乎有点牵强。
2、再融资本身是对股市资金的分流,非公开发行或定向配售分流效应小,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是要通过公开发行的,这还是会分流股市资金。
3、1季度是资金最宽裕的时候,而且因为很多企业还没有复工,可能会导致部分资金“脱实入虚”形成空转,所以现在放宽再融资,实际上是政策有意让一部分“热钱”回流实体经济,而不是停留在股市里炒作。
我认为,第一,当然是疫情形势,希望能尽快出现大利好消息,这才是真正的利好,也是众望所归的!第二,还要关注复工形势。如果复工情况不能显著改善,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就比较吃紧了。
以上两因素,一个影响投资者预期,一个影响宏观经济,这是当前主导股市中期行情的两大因素!
另外,对当前行情的特征《顶层强力推复产,为啥复产概念表现却差强人意?》:疫情拐点已到来,同时决策层高声呼吁加快复产,努力完成年度目标。股市资金炒作也明确转向了复工概念。
但与复工后第一周泛医药概念被爆炒不同的是,资金对复工概念股的炒作却似乎非常犹疑。水泥,钢铁,有色,房地产等板块概念上周基本都是快速轮动了一天就降温,只有相对忽视疫情和复工问题的特斯拉概念表现时间较长。且不同于市场热炒疫情受益概念时,上证和创业板都频频创新高,上周在主炒复工概念下,指数基本无所作为。
决策层推动企业复产稳经济心态如此急迫,为什么股市层面似乎不太领情?在我看来,这除了有胆量的资金本身此前已在医药股上赚了盆满钵满,且部分后期入场资金仍未从医药股撤退;除了目前技术指标上看,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短线都需做修正,并不适宜继续进攻。
更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一是企业复工面临很多实际困难,至今复工率很低。二是上头给的政策优惠,不仅在地方执行层面因疫情防控压力被明显异化,更与微观层面企业复产的真正寻求有很大偏差。或者根本杯水车薪,无助于解决企业的真正困境。甚至是两张皮!而即便有些复工企业确实能因此受惠,但至少一季度的损失已无法挽回,这种基本面上实打实的损失,也会让资金感到犹豫。
敏感的投资者自然无法对复工概念投出同样的信任票。中期而言,经济走出V型的时间预期被大大延后,则各个不同的细分复工概念一日游局面,在疫情真正被完全控制(至少新增为零/疑似为零)或者复工情况大为改善前,恐怕都难以好转。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博览视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松绑再融资对短中线行情是利好OR利空?                 
【研究员】:考股砖家
结论:这次的再融资新政对股市的影响。我的看法是——1、再融资政策应该很难和“重磅大利好”挂钩,我看有些人解读为重磅大好,我们要知道政策的出发点,是降低门槛,放宽条件,让创业板上市公司更方便融资,可能有的人说机构买可能从9折变8折了,所以是利好?这样理解似乎有点牵强。2、再融资本身是对股市资金的分流,非公开发行或定向配售分流效应小,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是要通过公开发行的,这还是会分流股市资金。3、1季度是资金最宽裕的时候,而且因为很多企业还没有复工,可能会导致部分资金“脱实入虚”形成空转,所以现在放宽再融资,实际上是政策有意让一部分“热钱”回流实体经济,而不是停留在股市里炒作。 我认为,股市现在要关注的是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当然是疫情形势,希望能尽快出现大利好消息,这才是真正的利好,也是众望所归的!第二,还要关注复工形势。如果复工情况不能显著改善,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就比较吃紧了。 以上两个因素,一个影响投资者预期,一个影响宏观经济,这是决定股市中期方向的重要因素。

                                 
【博览财经研报】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大家都在讨论再融资新规的事情。
具体修改的内容细项很多,我就不一一分析解读了,主要有这么三个看点:
一、再融资政策明确放松了。去年11月8日征求意见的再融资新规,终于迎来了最终稿的落地。和此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核心条款均有所保留。解除了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不必要限制,提高股权融资比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促进了此次再融资新规出台的时点。
二、修改思路——发挥市场定价机制。这可以从具体的细节内容看出来,充分体现了精简优化现行再融资发行条件,降低硬性门槛,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理念,所以这可以视为注册制在再融资领域的实施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7%2F1581868977631157.jpg
三、审核标准明确,适度放宽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规模限制
接下来,再谈这次的再融资新政对股市的影响。我的看法是——
1、再融资政策应该很难和“重磅大利好”挂钩,我看有些人解读为重磅大好,我们要知道政策的出发点,是降低门槛,放宽条件,让创业板上市公司更方便融资,可能有的人说机构买可能从9折变8折了,所以是利好?这样理解似乎有点牵强。
2、再融资本身是对股市资金的分流,非公开发行或定向配售分流效应小,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是要通过公开发行的,这还是会分流股市资金。
3、1季度是资金最宽裕的时候,而且因为很多企业还没有复工,可能会导致部分资金“脱实入虚”形成空转,所以现在放宽再融资,实际上是政策有意让一部分“热钱”回流实体经济,而不是停留在股市里炒作
当然,管理层也是给股市引入源头活水,在2月15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当前证监会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紧扣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措施落地,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进一步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扩大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试点,鼓励和支持社保、保险、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个人养老金税收递延账户投资公募基金政策落地。
我认为,股市现在要关注的是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当然是疫情形势,希望能尽快出现大利好消息,这才是真正的利好,也是众望所归的!最有效的控制疫情的方式当然是找到“特效药”或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专家们正在抓紧时间探索,不管是已经治愈的人的血液制品,还是中药,西药,全社会都在群策群力,相信我们能尽快看到胜利的曙光!
第二,还要关注复工形势。据相关机构测算估算,一线与新一线城市的累计返工率仅30%左右,远低于往年同期95%水平。实际的复工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反映了政策在复工目标和隔离为主的疫情防控目标上的矛盾。如果复工情况不能显著改善,1季度宏观经济就比较吃紧了。
以上两个因素,一个影响投资者预期,一个影响宏观经济,这是决定股市中期方向的重要因素
至于节后以来美股的强势,对A股的带动作用,我认为这属于阶段性影响,A股终归还是要“单飞”的,无非是对科技股的炒作添了几把柴火。但我还是坚持认为,科技股虽然2月14日依然有反复,但短期的确位置颇高了,不是说完全就没有机会了,而是风险收益比不合适了。


                        

创业板迎来“带病”的利好?                 
【研究员】:盐老狮
编者按:这个周末,作为中小企业的精英聚集地——创业板,在资本市场迎来政策面的超级大礼包:可能带来大扩容以及估值双重压力的IPO注册制推迟了;再融资新规也明显降低了针对创业板的门槛,上市公司迎来一波资金补充的“大血包”!当然,十分遗憾的是,这一波回血援助的资金,在半年至一半年之间,或成为打压上市公司股价的解禁利空……

                                 
【博览财经观察】这个周末,作为中小企业的精英聚集地——创业板在资本市场迎来政策面的超级大礼包
可能带来大扩容以及估值双重压力的IPO注册制推迟了;再融资新规也明显降低了针对创业板的门槛,上市公司迎来一波资金补充的“大血包”!
当然,十分遗憾的是,这一波回血援助的资金,在半年至一半年之间,将成为打压上市公司股价的解禁利空。
证监会表示,预计创业板尤其是主板(中小板)实施注册制尚需一定的时间,新《证券法》施行后,这些板块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实施核准制,核准制和注册制并行与新《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并不矛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6%2F1581865373554294.jpg
而此前,今天上半年甚至一季度,创业板将优先推行注册制发行的声音一直很高,市场也普遍担心,注册制发行会给创业板存量股带来扩容和资金上的双重压力,将产生大批垃圾股退市的风险。
现在,创业板注册制的时间推迟,有利于稳定创业板预期,同时也给创业板的妖股炒作留出了更充分的时间窗口
再来看一下,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部分条款调整。
这个调整分成了两个剖分,一个是针对创业板,一个是所有上市公司都适用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总共有三条
取消创业板公开发行证券最近一期末资产负债率高于45%的条件;
取消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连续2年盈利的条件;
将创业板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且使用进度和效果与披露情况基本一致由发行条件调整为信息披露要求。
原来创业板公司再融资证券资产负债率必需要高于45%。这个规定有非常明显的为银行减负的倾向。
你的负债率越高,越来资格获得再融资的批文,相当,你要没什么负债,反而无法实施再融资。
换言之,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上市公司在股市融资,以降低对银行的债务。
现在,不再将负债率视为考核创业板再融资的门槛,意味再多资产质量更优质的上市公司,将有资格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债台高筑反而更有融资优势这种逆市场化的规定终告作古。
而取消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连续2年盈利的条件,这也是进一步削低创业板再融资的门槛
而此前创业板股公司的募集资金投向是否与预先想符,也仅作为披露信息,而不是必要条件。
整体来看,就是大幅减少了对创业板再融资的约束,在疫情还没结束的当前,证监会利用制度改革,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再融资便利。
再来看第二部分,适用于全体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条款调整
非公开发行的股票,折价下限由原来的9折下调为8折;
定价基准日由发行日首日放宽到董事会、股东大会、发行日三者任选;
锁定期由36个月/12个月缩短至18个月/6个月,且不适用减持新规;
投资者放宽到35名;发行数量从不得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20%提升至30%。
这些条款是极为有利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战略投资者”的,它们将以及极高的价格,在定增的一级市场拿到更多筹码,并有有更短的锁定期实现套现。
看一下这个规定就很清楚,非公开发行价格下降了10%数量增加了10%;定价基准由单一的锚,变成了三选一,这肯定选最低的,价格进一步放低;锁定期减少了一半,即解禁期提前了一倍。
按照这种定价的方式,战略投资者甚至有机会以7折甚至6折的价格在一级市场买到,最短只要半年之后就能二级市场抛出,假设股价格平稳,这就意味着30%乃至40%的套利空间。
对二级市场来说,又积攒了新一波的“解禁潮”,成为了日后股价承压的主要雷区。
并且,定增(非公开发行)之后募集资金投向,也很难得有效的监督,此前通过定增,高价买一大堆有噱头、无实质的稀烂资产,最终埋下商誉减值的雷(引爆之前,定增资金早已解禁跑路),在A股中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证监会的再融资新政,对于创业板松绑与扶持的力度十分巨大,将有利于创业板行情继续向上突破,但需要注意的是,政策面向定增资方的减价、增量、缩短解禁时间,会带来了“混水摸鱼”的风险,尤其是那些依靠题材炒作的公司,伴随着定增带来的并购重组狂潮,从中期来看,商誉减值的雷也同步被埋了下来


                                 
                                           决策参考
                 



顶层强力推复产,为啥复产概念表现却差强人意?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疫情拐点已经到来,同时决策层高声呼吁加快复产,努力完成年度目标。股市资金炒作也明确转向了复工概念。但与复工后第一周泛医药概念被爆炒不同的是,资金对复工概念股的炒作却似乎非常犹疑。水泥,钢铁,有色,房地产等板块概念上周基本都是快速轮动了一天就降温,只有相对忽视疫情和复工问题的特斯拉概念表现时间较长。且不同于市场热炒疫情受益概念时,上证和创业板都频频超预期创出新高,上周市场在主炒复工概念的情况下,指数基本上是无所作为的。 决策层推动企业复产稳经济心态如此急迫,为什么股市层面似乎不太领情?在我看来,这除了有胆量的资金本身此前已在医药股上赚了盆满钵满,且部分后期入场资金仍未从医药股撤退;除了目前技术指标上看,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短线都需做修正,并不适宜继续进攻。更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一是企业复工面临很多实际困难,至今复工率很低。二是上头给的政策优惠,不仅在地方执行层面因疫情防控压力被明显异化,更与微观层面企业复产的真正寻求有很大偏差。或者根本杯水车薪,无助于解决企业的真正困境。甚至是两张皮!而即便有些复工企业确实能因此受惠,但至少一季度的损失已无法挽回,这种基本面上实打实的损失,也会让资金感到犹豫。 敏感的投资者自然无法对复工概念投出同样的信任票。中期而言,经济走出V型的时间预期被大大延后,则各个不同的细分复工概念一日游局面,在疫情真正被完全控制(至少新增为零/疑似为零)或者复工情况大为改善前,恐怕都难以好转。

                                 
【博览财经分析】随着除湖北以外的省市新冠确诊病例出现十连降,包括武汉的确诊数在一次性,全国疫情防控预期大好。相信很多人都认可疫情拐点已经到来。
与此同时,决策层面不断强调呼吁:除重灾区湖北以外的各地要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加快复工生产,恢复经济,努力完成年度经济目标——2月12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此后的多次国务院会议,都重申了今年是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一年,强调了对今年的年度经济目标任务不变,要努力完成的政策定调;一行两会和财政部等多部委等也是密集出台了多项放水扶持实体或减免税费的政策来给企业减负,鼓励企业复产。
而在股市层面,资金的炒作热情也明确转向了炒复工概念(或者叫稳经济概念也可)——包括基建,房地产,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泥,钢铁,有色,煤炭,金融等工业板块,当然还包括符合高质量增长的5G,芯片,新能源汽车(偏特斯拉)概念等。
但同时也可以注意到,与资金在复工后的第一周坚决炒泛医药概念——尤其诸多口罩,消毒液和防护服概念股都连续多日开盘秒涨停,连以讹传讹的神药双黄连,金银花,瑞德西韦等概念股也被疯炒一遍——完全不同的是,我们看到,资金对复工概念股的炒作却非常犹疑。相关的水泥,钢铁,有色,房地产等板块概念基本上在上周都表现了一天就很快的轮动到了其他板块,只有相对忽视疫情和复工问题的特斯拉概念表现时间较长。
同时我们看到,不同于市场热炒疫情受益概念时,上证和创业板都频频超预期创出新高,上周市场在主炒复工概念的情况下,指数基本上是无所作为的。
那么,决策层推动企业复产稳经济的心态是如此急迫而直白,为什么股市层面似乎并不领情?在表现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在我看来,近期市场对复工概念并不像对此前疫情受益概念那般认可,除了有胆量的资金本身此前已经在医药股上赚了盆满钵满,并且部分后期才入场的资金仍未从医药股撤退,除了目前技术指标上看,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短线都需要做修正,并不适宜继续进攻。
更关键的一个原因还是在于:一个是企业复工面临很多实际困难,至今复工率很低。二是上头给的政策优惠,不仅在地方执行层面因疫情防控压力被明显异化,更与微观层面企业复产面临的真正寻求,有很大偏差。或者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助于解决企业的真正困境。甚至可以说是两张皮!曲高和寡!
而即便有些复工企业确实能因此受惠,但至少一季度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这种基本面上实打实的损失,也会让资金感到犹豫。
中央急迫放水、减税费推复工
我们看到,上周以来,决策层面的鼓励复工稳经济政策越来越密集,担忧经济失速以及由此造成的破产潮/失业潮,进而影响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力的急迫心态,可见一斑。
除了央行已经放水近2万亿,财政部拨付上千亿与疫情相关的补贴外,其他部委也都行动起来。
2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通知:为进一步做好文旅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支持旅行社积极应对当前经营困难,文旅部决定向旅行社暂退80%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  2月7日, 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公告明确,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四大类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2月7日,人社部发布《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这份意见不再一边倒只强调对员工利益的保障,而是在多个条款中,均表达了对企业当前困难的深切理解。总结起来核心就是三句话:1、鼓励用协商解决复工前的用工问题2、鼓励企业灵活安排工作时间3、付不起工资的可以协商延期支付。
但问题是,中央决策层面的鼓励复工政策,在地方执行层面是怎样的?或者说有些政策是否就是企业迫切需要的?
地方面临防疫压力,从严应对复工政策落实
我们看到,固然有:杭州已经开始抢人;江西省内将全面取消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疫情检测点;郑州的富士康也在行动等等局部抢复工的消息。
在更多地方,因为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或者说是地方政府机械性甚至矫枉过正地执行上级的疫情防控措施,对企业复工如临大敌,甚至进行各种阻挠。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6%2F1581865592841352.jpg
以作为全国外来人口占比占比最高的工业重镇深圳为例,近日对深圳市白芒关附近的百旺信工业区进行的实地探访发现。入驻1.2万人的工业区,目前人数仅2500人左右上岗,不少大型企业复工人数不足200人。南山科兴科学园一带的企业也大多处于“在家办公”状态。主要车站、商场的情况跟一周之前相比,变化并不是太大,依然是冷冷清清,缺乏人气。
至于为何人流如此稀少?原因有三个:一是年前返乡的暂时出不来,因为很多地方依然处于封闭状态;二是返城的也没地方住,所以不愿意来。三是,即便企业想复工,但是大部分根本无法满足当地严格的防控要求。事实上,有租客反映,目前已经有房东跟他们联系,要求他们至少3月中之后返深,有的直接把日期定到了3月底;三是在城里的居民目前也大多被实施封闭管理,逛街的就少了。
这种状况在北上广等多个外来务工人工的一二线大城市几乎都是类似的。更有甚者近期多地还升级防控,以战时状态直接进行了封村/封区。
比如,在从业人员最多的建筑业,我们看到,安徽省:合肥市发布通知要求建筑业企业实行分批复工,重点民生工程(含市政重点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省市重点工程等)2月24日复工。 一般民生工程(包括安置房等建设工程)3月2日复工。 其他工程(包括房地产等建设工程)3月9日复工。
河南省:郑州重点民生工程(含市政重点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省市重点工程等)2月25日可以复工,一般民生工程(包括安置房等建设工程)3月6日可以复工。其他工程(包括房地产等建设工程)需要到3月16日复工。
江苏省:苏州要求所有新开工房屋建筑及市政公用工程,复工时间不得早于2月20日。
浙江省:杭州市要求重点民生工程(含市政重点工程、轨道交通工程、亚运项目、省市重点工程等)及其混凝土生产、渣土运输等必要配套企业2月10日起可复工;安置房建设等一般民生工程2月15起复工;其他其他工程(包括房地产等建设工程)2月20日起复工。
山西省 :太原市住建局发文明确,全市新建项目和节前停工的在建项目不得在3月1日前开工、复工,务工人员在3月1日前暂勿返回太原。
虽然其它省份大都按照2月10日复工的时间节点进行安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打工的农民工现在可以返程了。多地规定,企业复工前要提交复工申请,经过审批后才能正式复工——但这其实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建筑行业的窘境其实是目前很多制造业困境的缩影。这从12日的国务院会议要求:1、感染人数较少的大多数地市要有序推动复工复产。2、纠正对外来车辆和人员“一刀切”劝返等做法。3、依法查处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也可见现在地方上对复工的实际阻挠有多严重。
从目前来看,建筑行业最迟复工时间为3月16日,还有一个多月时间!而餐饮、家政、快递等其它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的复工时间,要看市场的具体需求,基本会随着大部分企业的复工时间而复工——所以,也就是一季度就要过完了,才会真正复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房地产企业在呼吁政府减负救市上喊的最响亮也最理直气壮的原因。
部分所谓复工减负政策流于形式,隔靴挠痒
另外,部分减负政策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击中给企业减负的核心所在也被人诟病。
近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对995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疫情期间公司面临的主要支出压力方面,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占62.78%,租金13.68%,两项合计76.46%;说明多数小企业员工薪资和五险一金是成本支出的大头,其次是租金;偿还贷款占13.98%,三项合计占90.44%。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6%2F1581865760194870.jpg
那么,我们对比看看,现在各地有多少政府是针对这些刚性支出的减负的?实际减负作用又有多大?
令人怀疑!
比如,对于税务总局日前发文声称对餐饮住宿,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企业在疫情期间的收入可以减免增值税,就被很多经济专家批评指出,中国疫期原本就没有做生意、没有收入,哪有什么可交的增值税。相比减税,很多砖家指出,补贴或放松信贷对企业的作用更加有效。
而由于一些减负政策流于形式,裁员,甚至破产关门是越来越多公司的选择。
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能否复工更不是企业本身的意愿能够决定的!
2月6日,成立13年的知名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宣布北京校区停止招生,员工全部遣散,以及同日著名的KTV北京K歌之王在节后复工前一天与全部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消息震撼了网络。微博上一片感慨:这两家企业从创办时间到员工数量上看,体量都已不算太小,尚且遭遇如此,那些更加小微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恐怕会更差。
但企业想要尽快复工是那么容易的吗?有这样一个段子说的让人五味杂陈。
疫情袭来,当我们第一次在网络上呼吁关注中小企业命运时,有员工后台留言骂“该死的老板”“吸血鬼资本家”“想钱想疯了”;
当我们第二次呼吁救救中小企业的时候,有人把复工的老板举报了,有的老板因为提前复工被行政拘留了;
当我们第三次呼吁帮中小企业挺过难关时,老板们说:不必了,帮我找个破产律师吧……
所以,即便疫情已经出现拐点,但员工的恐惧感没有完全消散前,企业复工也是难为无米之炊。
另外,如果考虑到这次疫情对很多企业的冲击程度,目前政策面上给出的减负可能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解决企业的困境。
清华大学的995家中小企业调查预计了本次疫情对公司2020年营收影响程度,结果显示,29.58%的企业估计疫情导致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28.47%的企业预计营业收入下降20%-50%,合计58.05%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20%以上。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6%2F1581865772625314.jpg
从账上现金余额能维持企业生存的时间来看,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就是说,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6%2F1581865783809347.jpg
结论
简单说,防疫情与复工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取舍平衡。但很多地方部门在执行国家政策时,似乎只擅长做单项选择题,搞一刀彻。结果是高层的复工呼吁在地方的执行被异化扭曲,导致复工稳经济的预期信心始终摇摆不明。
那么对股市而言,当下敏感的投资者自然无法像对节后首周的医药股那样,对复工概念投出同样的信任票。
中期而言,经济走出V型的时间预期被大大延后,则各个不同的细分复工概念只能一日游的局面,在疫情真正被完全控制(至少新增为零/疑似为零)或者复工情况大为改善前,恐怕都难以好转——但这两个前提条件又是比较苛刻的,相当时间内(2个月左右)恐怕都无法满足。


                                 
                                           焦点透视
                 



新冠疫情后,又一潜在重大风险正逼近!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中国的新冠疫情防疫虽总体已明显好转,但最高决策层强调目前仍是“最吃劲的时候”,尤其武汉仍处在困难时期。就在这个关键时期,一场数十年来罕见的恐怖蝗灾也正在逼近我国。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向全球预警,称要高度戒备现在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据悉,本次蝗灾始于非洲,目前已到达印巴两国,且已让两国粮食产业受到沉重打击,距中国仅一步之遥。这些蝗虫数量目前已超过了数千亿只,一天就吞噬光百万人的粮食,而且数目还在快速增长中! 虽然砖家迄今的说法认为,由于气候不同,有地域屏障,中国防控体系能力较强,非洲蝗灾在中国爆发可能性小。但考虑到新冠疫情初发时也是砖家“可防可控”言论所造成的误导和惨烈后果,对这次蝗灾绝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考虑全国现在集中防控疫情,对其他潜在危害关注程度相对较低(这就更容易导致延误战机),因此,仍需高度警惕关注这一潜在自然灾害可能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企业复工的干扰。要全力未雨绸缪,以防大意失荆州的惨剧重演。 那么,对股市而言,如果说新冠疫情下A股的坚挺超乎预期,但如蝗灾果真蔓延到中国,恐怕除了让农药股和食品加工销售板块受益,大盘整体将大概率是受到冲击的,恐怕是会以避险,持有更多现金为偏好的。

                                 
【博览财经分析】中国的新冠疫情防疫虽然总体已经明显好转,但最高决策层强调目前仍是“最吃劲的时候”,而重灾区湖北尤其是武汉的情况用钟南山院士的话说,仍处在困难时期。仍需全力以赴,严正以待。而就在这个关键时期,一场数十年来罕见的,来自非洲的恐怖蝗灾也正在逼近我国!
日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进行了预警,称希望全球高度戒备现在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据悉,本次蝗灾始于非洲,然后飞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目前已经到达了中国的领国巴基斯坦和印度,且已让两国粮食产业受到沉重打击,距中国可以说仅一步之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6%2F1581866023125573.jpg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这些蝗虫的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数千亿只,一天就吞噬光百万人的粮食,而且数目还在快速增长中!蝗虫所到之处只能用“惨烈”二字形容。从FAO统计数据看,此次蝗灾对农作物的破坏力是东非地区25年之最,是肯尼亚70年之最;而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直接宣布农业生产完全停滞,蝗灾不仅已经造成了上百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人生命更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FAO副总干事Maria Semedo因此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各国必须立即联合采取行动,蝗虫不会等待,它将铺天盖地而来并制造毁灭性灾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6%2F1581866032151974.jpg
虽然专家迄今的说法是认为,由于气候不同,有地域屏障,中国防控体系能力较强,非洲蝗灾在中国爆发的可能性很小。但考虑到新冠疫情初发时也是砖家所言的“可防可控”言论所造成的误导和惨烈后果,对这次历史上少见的蝗灾,此次绝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考虑现在自上而下的力量都集中防控疫情,而对其他潜在危害关注程度相对较低(这就更容易导致延误战机),因此,仍然需要高度警惕关注这一来自外部的潜在自然灾害有可能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企业复工造成的干扰。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要全力未雨绸缪,及时做好阻断蝗虫进入中国的途径,并做好杀虫的准备,必须防范再次大意失锦州的惨剧重演。
那么,对股市而言,如果说新冠疫情下A股的坚挺超乎预期,如果蝗灾果真蔓延到中国(这种概率看来不小,悬念只是在于到达中国后是否会可控),恐怕除了让农药股和食品加工销售板块受益,大盘整体将大概率是受到冲击的,恐怕是会以避险,持有更多现金为偏好的。
巴基斯坦和印度农业已遭到惨烈损失
据悉,目前中国的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巴基斯坦遭遇了非洲蝗虫与伊朗蝗虫双重入侵的打击,创下该国27年未见的蝗灾;巴基斯坦官方表示:蝗虫目前每天破坏约为3.5万人的口粮,如任其发展,国家将会无粮可收;为此,巴基斯坦已经宣布进入了紧急状态,动用了数百架飞机进行喷洒农药和驱赶,而其中1架飞机在作业时不幸在拉希姆亚尔汗坠毁;
尽管面对如此大的蝗灾,“巴铁”在本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仍在第一时间无偿向中国捐赠了30万只口罩、6500套防护服和8000副医用手套,可谓是患难见真情。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6%2F1581866056332074.jpg
印度和巴基斯坦一样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根据印度拉贾斯坦邦财政部长的说法,有4000亿只蝗虫袭击了该邦,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并有向其它邦蔓延之势;而该邦驻扎的70万印军因粮食被吃光不得不撤军,这也直接缓解了巴基斯坦的压力;
印度有学者预测蝗灾将造成印度30%-50%的粮食减产,这极大引发了印度政府的担忧,印度总理莫迪更是主动向巴基斯坦伸出橄榄枝请求停战。
蝗灾暂时威胁中国的几率不太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巴基斯坦和印度作为中国邻邦,其境内的蝗灾对中国是否存在威胁,又如何防御和治理是现在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科学院生物资源与应用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就有关问题做了回答。
问:目前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蝗灾会不会对中国造成威胁?
答:飞蝗全世界有7个亚种,中国常见的有3个: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目前在非洲发生的蝗虫应该属于非洲沙漠蝗,在我国历史上还没有记载非洲蝗虫对中国造成重大危害的记录。
最近网上的消息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灾来源两个方面,一是非洲、二是伊朗;伊朗有可能也是两个来源,一是非洲沙漠蝗、二是否是地中海飞蝗,我们尚不清楚。从文献和历史上看,对我国的压力不大。
但是,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以及非洲沙漠蝗生物学习性是否已有改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问:您认为在什么条件下印度的蝗虫会入侵中国?哪个地区最有可能被入侵?
答:目前非洲蝗虫从印度直接进入中国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蝗虫的生存条件在中国并不完全具备,同时中国也拥有地理上的天然屏障。
但是,我认为也不能掉以轻心,我国云南曾有非洲沙漠蝗危害的记录,因此要密切关注印度蝗虫的迁飞路径,以及是否有新的本地虫源的参与。如果它们继续朝东到达了缅甸,这样极有可能对我国及泰、老、越地区造成直接的威胁。
问:中国有没有可能也发生大面积蝗灾?
答:中国历史上蝗灾频繁,危害极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蝗灾的问题,我国科学家协同攻关基本解决了蝗灾的危害,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大的危害。全国各级植物保护部门也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监测与防治系统,这是一个基本的保障。
但是,飞蝗造成灾害的基本条件是要有适宜的生存和繁殖环境,这是虫口基数的基本保障,往往在气候与雨水条件适宜时容易爆发。所以,限制蝗虫滋生地的存在是避免蝗灾爆发的关键,这也是我国蝗灾治理的经验总结。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土地撂荒、环境治理滞后导致杂草丛生,这些成为蝗虫理想的生存之地,这是我国蝗灾发生的风险所在。
问:各国面对突如其来的蝗灾为何会束手无策?
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虫灾的发生与害虫本身的生物学习性关系非常密切,也与当地气候与生态环境关系非常密切。迁飞性害虫繁殖力极强,一旦发生,虫口密度异常之大,几亿甚至几十亿成群迁飞危害,它们的飞行能力极强、食性杂,很难有有效的防治办法。
同时,沙漠蝗的成虫寿命很长,最多可以生存100多天,以上这些特性给防治带来极大困难。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对滋生地的严格管理与封锁,减少虫口密度、避免造成灾害。
也就是说,上述砖家其实也并不能确定蝗灾不会在中国发生,所谓的乐观都不是经验之谈,但有新冠肺炎的大意之悔在前,必须强调要小心为先,因为此次的非洲沙漠蝗数量极其庞大,是否已出现变异等等,恕难预料。
即便蝗灾不会蔓延到中国,其对全球农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即便非洲蝗虫灾不会在中国蔓延,但中国也必须高度警惕今年全球可能出现局部饥荒,以及国际粮食价格大涨,进而传导到国内的可能。
就在2月16日,联合国已经开会要求高度戒备现在正在肆虐的蝗灾,以防引发多地粮食危机。多国已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今年2月至3月中旬,红海两岸和非洲之角的气候和雨水条件仍然对蝗群繁殖有利。
专家监测,沙漠蝗在40℃左右预计一个月一代,每代存活期长达3个月,蝗群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增加20倍。如果不加以遏制,数量将呈指数型上涨,可能在6月份达到500倍之多。
从非洲情况看,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蝗群的迁移、产卵、孵化和聚集,将对南苏丹和乌干达构成威胁,并向苏丹、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内陆移动,东非各地的农民面临粮食短缺。
从西南亚情况看,沙漠蝗将在伊朗南部孵化并形成蝗群迁移危害,巴基斯坦蝗灾扩散暴发成灾概率大,可能造成粮食减产30%~50%,并对南亚印度等国构成威胁。
一句话:非洲蝗灾极大概率可能家具非洲和西南亚的多个全球人口大国的粮食短缺问题。这也必会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稳定并必然要在资本市场有所反馈的。
总结
砖家的结论是认为蝗灾蔓延到中国的概率仍较低。一个是因为气候差异大,还有地理屏障(我国大部地区现在还处于不适宜非洲蝗虫生存的冬季);二是我国具有更加强大和完善的防治病虫害体系。
但同时,砖家也指出了意外的可能
如果虫害是通过缅甸向中国云南蔓延(这属于热点地区)则就不能排除蔓延到中国的可能。
另外,如果虫害在蔓延过程中,本地的适应性更强的蝗虫也参与其中,则就不能排除再次出现错判的意外发生。砖家也并不清楚非洲沙漠蝗的生物习性是否已经发生变异。
尤其有分析指出,这次史上罕见蝗灾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现在全球的气候变化非常极端,无论是非洲的蝗灾,还是澳大利亚的大火,都是因为气温升高导致,在非洲造成了大旱,蝗虫就开始肆虐,澳大利亚的山火迟迟难以熄灭,也是因为天气干旱。那么,谁又能预料未来一个月内气候状况就一定不利于蝗虫在东亚的生存和传播?
一旦对虫灾的预判意外再度发生,那么影响冲击恐怕不下于疫情!因为蝗灾将直接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这是社会安定的根基!
届时,则就不是农业减产多少的问题,至于股市层面的炒农业股还是抛弃农业股的探讨也都是小儿科。而是可能造成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又一重社会安定的打击!将是对企业复工稳经济和股市中期预期的重大冲击。
而且必定在股市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冲击大盘/利好农药股,粮食销售惬意,利空农业种植股)。如果再考虑到从时间上看,这可能是紧接着疫情之后的双重打击,那救市雪上加霜!
当然,好在上述担忧目前还只是在假想和萌芽状态,市场暂时无需过于担忧,但有新冠疫情前车之鉴,也绝不能掉以轻心了,需要高度敏感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19 08:26 , Processed in 0.17571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