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2.2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4 08: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智慧365全推和谐版投资家财富版终端】《警惕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危机在中国》:中国在勉力支撑产业结构的全球布局,在支撑着世界金融资本的全球化。目前这种状况,是非常凶险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稍微做点分析,美国人从2018年跟中国打贸易战以来,也是在不断调整过程中。美国为什么打贸易战?我们客观分析,因为从70年代,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仍然维持了全球70%的结算货币,60%多的储备货币,这样世界第一金融资本核心大国的地位。它可以靠着玩金融挣钱,不用苦哈哈的干产业,但金融恰恰是就业率最低的。所以客观上导致美国失业很普遍,当产业外移时,就业大幅度减少,支付各种各样的所得税也要减少,政府税收下降就得靠政府发债,越发债越依赖金融,越依赖金融就越金融扩张,就越要走向全球金融化,所以美国很重要问题是因产业外移导致的大规模失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热点聚焦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警惕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危机在中国                 
【研究员】:WH
当产业资本全球化,西方把产业资本大量外移时,就和现在有关了。为什么美国现在领导强调就业?随着一般产业对外转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出去了,接着到了八十年代西方主导国家就进入金融化了,于是我们把八十年代以来的变化叫做“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这意味着印钱、纸,用这张纸支撑着产业对外转移,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用这张纸来做全球贸易结算,于是要求你们这些国家只要接收我的产业,要用工业的方式生产,必须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才能买卖。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0%2F1582204794750504.jpg

【博览财经特稿】2月17日晚19:00,著名经济学家、“三农”研究学者温铁军教授在“今日头条”直播间,作题为《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危机》的首场直播讲座,分享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此次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危机,及中国站在最大风险挑战十字路口下的应对策略。特此根据直播内容梳理出文字版本。

大家好,本来是给学生上课,但是年轻人商量应该让更多人听到,那我们就变成讲座。我这个题目是《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危机》,先给大家解题,我不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关于疫情本身我们很难做出分析的,我们呢,想把疫情造成的影响不仅中国,而是全世界的影响做归纳、分析,所以题目就确定为《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危机》。

前资本主义殖民化的全球化

我说了全球化危机,比较关注我以前分析的网友和学生会注意到,我把全球化危机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前资本主义殖民化时期,殖民化是资本主义做资源化扩张,那个年代,产业资本主要在西方欧洲本土,在其他世界大陆就是原料产地,那个是产业全球布局的第一次全球化,当时有大量反人类犯罪,尤其是西方做残暴的奴隶制扩张,对当地民众、尤其是尚在部落化的民众,就是灭顶之灾,原住民承载了第一次全球化代价。全球化危机,特别是第一次殖民化手段,代价其实是被部落化生存的人所承载。

第二次产业资本,就和第一次不一样了,产业资本很大程度是本土化的,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国家,也因此,产业资本就是有国界,就是资本家是有祖国的。马克思提出,工人阶级无祖国,都是受到剥夺,无产阶级提出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工人阶级自己,中国共产党也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实现路径的。因为工业是有国界的,工业化过剩本来应该购买产品的人口因为不占有财产,因此买不起,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一般内生性矛盾。于是,就演化出了世界大战。

当早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想要把英国人早期殖民化所开拓的殖民主义的资本主义改造成大陆战略,我们说叫做陆权战略。它想修铁路,穿过土耳其,进入西亚、中亚、南亚,进而向东亚扩展。当产业资本开始寻找自己新的出路,德国试图以基本建设推进陆权战略改变大英帝国搞得海权战略时,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地点,恰恰就是德国人想修铁路、穿过巴尔干半岛,才能进得了土耳其,在这条路上,就变成冲突爆发点。资本主义内部发生冲突,特别是产业资本之间发生对抗性冲突,所形成的巨大代价爆发在西方国家内部。西方国家在产业不断演化成资产过剩,资产过剩的矛盾在内部爆发,内部爆发表现为战争,于是就有了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那这个生产过剩很有意思,当西方普遍发生第二次严重的生产过剩大危机,就是1929-1933年的这个生产过剩大危机,导致欧洲陷入战争时;另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当时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美国、苏联并不陷入严重危机。

美国是靠着罗斯福主义,也叫做新国家主义,把美国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到超大型大陆国家的内陆建设,搞基本建设。也就是说,在一战之前,德国人要搞得那条大铁路(泛欧亚的铁路)如果搞成了,至少能把德国当年形成的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消化在大陆桥上,但它没搞成。罗斯福搞成了,他是把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转向了内陆建设,去搞铁路、公路、水利等等,这样就把美国的危机缓解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0%2F1582204810967382.jpg

另外一个就是在当时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之下的苏联,列宁也认同国家主义的发展方式,斯大林继承了列宁主义,形成了所谓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他们在产业资本发生内部对抗性甚至激烈的战争形势的危机爆发条件下,他们是能够安然度过。

所以我们说第二次所谓全球化危机,是产业资本的危机。既是因为生产过剩是一般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又是因为生产过剩而造成的对抗性激烈冲突战争,这些都是爆发在资本主义内部。第二次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导致接着再要发生战后生产过剩,因为大家还是资本主义一般发展规律在发展。于是二战之后,美国和苏联分别形成了两大阵营对抗,变成冷战格局。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再爆发的情况下,形成了大量的局部战争,包括中国参战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其实也是延续了产业资本对抗性矛盾的代价。

在这个阶段,第三次大战为什么没有打起来?产业资本的全球化为什么没有演化成世界大战呢?是因为战后当工业化再度恢复之后,接着就进入生产过剩。40年代马歇尔计划,美国和苏联都先后形成产业资本崛起,苏联恢复了东欧的工业生产,同时也因为朝鲜战争,苏联向中国转移了大量工业设备,也使中国进入工业化。美国呢,是在西欧恢复了工业生产,同时为了在朝鲜战争中就近支援,也帮日本重新建立了工业化,日本战后工业化发展速度也很快。

战后工业化,在欧洲、亚洲再度崛起的时候,六七十年代,这些工业地区,也再度发生了生产过剩,在那种情况下,产业开始外溢,特别是劳动与资本直接对抗的那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一般商品生产开始向外转移,西方把加工业生产(劳动密集型的)转移到比如拉丁美洲,像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等等,这些国家相继接收了西方的产业转移。还有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相继接收了日本的产业转移,因为产业大规模转移了,西方国家进入了不那么激烈对抗冲突的时代,开始讲究人权、社会发展、福利等,于是福利社会主义在北欧开始、莱茵模式开始在西欧形成,同理,日本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后,进入了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切配合的新发展模式,东亚资本主义模式也问世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0%2F1582204825917585.jpg

当西方向外转移产业时,通常找到集中体制国家来接收产业转移。六七十年代开始转移产业,到七十年代开始大规模转移产业,到八十年代产业转移已经达到相对比较大的规模了。接收产业转移的,像当年巴西是军政权,阿根廷、秘鲁、很大程度上都是英格鲁美利坚模式派生的一个体系,就是在拉丁美洲相继形成了一批军事政权,这些军事政权恰恰是最能有效接收西方产业转移的。你看日本产业转移,转移到四小龙、四小虎是什么国家?是什么地区?韩国是军事政权,台湾当时还在戒严时期,泰国是军事政权,马来西亚、新加坡是比较集中政治体制,菲律宾都是军事政权。军事政权的国家,以他们国内的没有那么强的劳工运动,接收了西方产业与劳动对立的转移,形成了产业资本全球化的矛盾转嫁,首先是把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性矛盾转嫁到了发展中国家。从此以后,转移出产业的主导国家就有了高度,道德、人权、社会福利的高度,于是就有了先进制度和落后制度。早期恩格斯写工人阶级运动时写得很清楚,英国这个社会如果不是通过血腥方式大量占有了海外殖民地,怎么可能拿到大量海外殖民地的收益呢?英国工人因为分享了殖民地所获取的超高收益而贵族化了,不再是马克思原义上的工人阶级运动了,所以恩格斯后来分析的很清楚。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我们怎么看西方理论、说教、意识形态和宣传,我们都要看清楚这是个在世界结构改变的过程中的成本转嫁。

金融资本全球化

当产业资本全球化,西方把产业资本大量外移时,就和现在有关了。为什么美国现在领导强调就业?随着一般产业对外转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出去了,接着到了八十年代西方主导国家就进入金融化了,于是我们把八十年代以来的变化叫做“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这意味着印钱、纸,用这张纸支撑着产业对外转移,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用这张纸来做全球贸易结算,于是要求你们这些国家只要接收我的产业,要用工业的方式生产,必须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才能买卖。

这就是西方主导国家快速进入金融资本阶段,金融资本阶段两个重要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英国,这两个国家先后都达到了GDP的80%以上,来源于以金融为中心的服务业。这叫做经济结构高度化,或叫做经济结构现代化,占据了主流地位的话语权,变成了金融资本阶段全球化,以金融化来化全球。

所有接收西方产业转移的国家,都得用我的金融资本,以及我这个金融资本制定了我这个制度要求给你们提供的服务,要求你们按我这套制度运作,你们必须得有人懂、检查你们、辅导你们、调整你们,才能跟得上金融资本全球化的需求,这就叫做服务。金融资本因为通过产业资本在全球布局,获取了极大的超额收益,进入了现代化。金融资本全球化派生和促进着产业寻找要素价格低、最能够挣到收益的地方,所以,产业全球布局形成产业全球分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只掌控个别产业部门时,不再能够形成完整产品了。它一定是在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这些人口相对规模大、劳动力资源总量大、劳动力价格低的地方进行产业转移,像一般性生产,衣服帽子鞋子不需要在发达国家生产了,它就给你品牌,你打它的包装嘛。进一步,当这个IT发展起来以后,这些程序员写程序在西方,就是“脏活”,它不是显得很高大上的劳动,这些活儿就转移到了印度,因为印度人说英语,所以是能够跟西方接轨的,印度劳动力又便宜,于是印度变成了软件基础工作的地区,将劳动密集型的软件打包变成发达国家的活儿,发达国家就占有了知识产权。因此有了一套新的在金融资本主导下的虚拟资本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新的全球化。现在的金融资本全球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在这个高级阶段在全球形成了产业布局,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就导致很重要结构性变化,其中重要现象就是产业全球布局,服务业也全球布局了,中间哪个环节断掉了,全球化就发生危机了。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危机》,是告诉你们,随着资本主义自身客观的发展,我没有价值判断,没有说任何方式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客观的世界发展过程到底怎么回事。当大家按照西方的意识形态、舆论宣传高喊某些口号时,背后是什么背景?是什么内容?今天把这些讲给大家,你们可以不时拿过来当参考的客观过程。这点,尤其是我说,在疫情打击下,人们容易情绪化看待各种各样的事情,疫情就是疫情,宅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说法,你总要有点应对的知识。

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危机在中国

疫情爆发在中国,会怎么影响?会跟全球化危机有关系呢?因为中国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全面复工复产,大概个别地方有复工复产,但只有不到30%,很直接影响了全球产业链。日本、德国、美国,美国对中国产业依附程度最高,30%左右,越是依附程度高的,就越是受产业链的影响。我们是世界中间产品的提供国,我们劳动力素质很高,又是所有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这里任何零部件都做得出来,零部件只有拼装出来,才能方便成批出口,中国在产业资本的环节上是生产部件的,当部件不能恢复生产时,那无论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一样会受到影响。这是很重要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接下来看,中国会发生什么?假如这个继续下去,企业难以为继,大量工人失业,企业贷款就会变成坏账,坏账变成银行的大量不良率。假如整个经济继续下去,会导致生产出问题,结果会派生出社会问题,如失业、大学生就业、企业破产倒闭导致银行坏账增加,债务因经济不景气而难以为继。我们是按照全球产业布局形成的,会使产业链上其他国家受到直接影响,反过来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中央领导给出的政策安排,就是既要以举国之力去抗疫,防止扩散;另一方面,要求及时复工复产。这就是这次如果中国停下来,全球化危机总爆发,当然我们的危机也会总爆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0%2F1582204881811194.jpg

金融资本也是这样的。你们看全球都在干嘛?量化宽松。不叫量化宽松,没有人再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在美国叫QE,它就是大量增发货币,使得流动性充裕。但那个时候是2008年,华尔街海啸,主要是金融资本遭遇危机。因此奥巴马政权大量增加流动性,给金融资本的投资商,让他们把增加的投资能力投到原材料市场、石油市场,投资到各行各业,于是美国活了,因为它本来就是靠金融资本全球化形成全球统一能力,它当然度过了这场危机,但接着就导致了没有这个能力的国家相继陷入危机。上一轮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依靠金融的转嫁能力,过剩的金融资本转向世界市场,先是造成严重全球通胀。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大,有举国体制的能力,能够有效调控,就是吃进通胀,没有表现太严重问题,尽管造成了一些实体经济因受不了这么高的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而出了很严重的问题,于是大量资金从2009年、2010年开始从实业出来,进入虚拟,当时大家知道也有某某炒房团、炒股团,当时投机虚拟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四处泛滥,这个经济秩序想要稳定下来的难度就非常大了。客观规律左右着人的行为。

所以我们上一轮就是这样,接着上一轮宽松,宽松了三轮、四轮以后,到2013年,美国说停了,危机过去了,量化宽容停了,一停立刻进入通缩。2013年、2014年前后,那些过去原材料价格猛涨,大量占有溢出效应的,价格一涨就溢出了一大批收益,一些国家就享有了收益,比如拉美一些国家,比如伊朗,就比我们早一步成为美国敌人。我们比他们晚,因为我们那时候在帮美国消化通货膨胀。客观上,中国这个大国正在产业崛起过程中,产业资本发展趋势尚未停下来。接着,随着通胀导致世界需求下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产业资本因外需下降而严重不景气。这个阶段上我们大规模启动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启动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过剩能力转向内陆建设,这有点像当年罗斯福新政做法。所以这个阶段,中国就出现了被很多人批评,说国有企业占用了大量投资,却没效率。这其实是很重要的事实,它在做基本建设时怎么可能有效率?哪个基本建设可以短期回收?把大量工业生产能力转向内陆基本建设,往农村投基本建设它短期内能有回报吗?它能产生收益吗?能产生税收吗?你说你给农民修路,我们现在基本上做到了99%左右的农村通路,100%的农户通电,你往农村修路通电这些事儿,谁干的?是私人企业干的吗?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0%2F1582204891147026.jpg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爆发危机先造成通胀后造成通缩的时候,我们就是先进口通胀后进口通缩,但毕竟维持住了,产业资本依然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呀!因为最完整,所有的生产都在你这儿至少完成个部件,完成个组成,才能拿出去变成整体、贴牌子啊!这就是今天所谓全球化的实际结构。

把这个道理讲完了,就应该知道,上次危机中国基本上都顶过去了。先用新农村建设,向县以下农村发展城镇化、发展中小企业、大量搞基本建设,算基本顶过去了。这一轮呢,我们靠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建设、扶贫空间,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拿钱去投的,你说短期有回报,不可能。如果不是国家大,有这么大的空间、地盘、农村可以容纳,这个全球化危机,中国撑不住,世界撑不住。

这次,中国在勉力支撑产业结构的全球布局,在支撑着世界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也希望大家理解,目前这种状况,是非常凶险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稍微做点分析,美国人从2018年跟中国打贸易战以来,也是在不断调整过程中。美国为什么打贸易战?我们客观分析,因为从70年代,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仍然维持了全球70%的结算货币,60%多的储备货币,这样世界第一金融资本核心大国的地位。它可以靠着玩金融挣钱,不用苦哈哈的干产业,但金融恰恰是就业率最低的。所以客观上导致美国失业很普遍,当产业外移时,就业大幅度减少,支付各种各样的所得税也要减少,政府税收下降就得靠政府发债,越发债越依赖金融,越依赖金融就越金融扩张,就越要走向全球金融化,所以美国很重要问题是因产业外移导致的大规模失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0%2F1582204901112104.jpg

当美国发生危机,需要产业转移时,正赶上中国大规模建设,基本建设条件最好、劳动力素质高、劳动价值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资本国家,中国崛起了,中国成了世界上工业生产总量最大、进出口总量最大、金融资本总量最大的国家,当然这都是外资干的,我们大类产业三分之二由外资控制。因此我们纳入全球化,是产业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中,客观的形成了结构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把国有部门加强,用国有部门向内陆搞基本建设时,就维持了产业资本最大国家的结构地位,在这个产业资本的全球布局中,中国地位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牢不可破的。川普作为美国总统,也有自己的想法,代表美国工人、美国家庭,让美国再次伟大。怎么再伟大呢?唯一能支撑住的就是军事霸权,支撑着资本主义金融化,军事霸权背后还得有产业资本,至少是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这个全球化仍然是人类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仍然决定着全球化危机必然爆发。

所以说我们这次疫情影响,导致全球化危机爆发,应该说是客观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什么趋势呢?比如有些人开始谈脱钩。脱钩这个理论,是第三世界重要思想家叫萨米尔·阿明所提出的,叫做第三世界的依附理论,发展中国家都在依附发达国家,怎么才能有独立的主权?有自主的发展呢?说只有“脱钩”。他给出两个趋势,一个是钩连,一个脱钩。中国历史上有过“脱钩”,那我们说当全球化危机几乎符合客观规律、走向爆发的趋势已经显而易见,我们要考虑到可能出现脱钩。

剩下一点时间,我们简单说下脱钩。脱钩意味着什么?这次疫情止于何处?我们说,止于乡关。不是靠着多么大的力量去调动起来,去面对面应对疫情,当然这个很重要的,是主攻方向。但大家看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被忽视,是农村卫生防疫力量最薄弱,但农村却恰恰可以实现脱钩,是在地化的。恰恰是农村基层干部,阻断了疫情。最没有防疫能力的地方,大多数县顶多只有几个或疑似的确认,很多县一个死亡都没有,取决于我们还没有把农村破坏完,农村还有自主生存能力,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农村完全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实现在地化。这次疫情爆发,很多事情是不可抗的时候,可抗的社会力量,还是在乡土社会,我们看到乡土社会的作用,依然是把外部性巨大风险阻隔,自主处理内部事务,让它变成一个脱钩,可以本地化,是应对全球化危机的最为低成本的载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怎么评价乡村振兴、怎么评价生态文明都不过分,中国在21世纪提出的重大转型恰恰是伟大复兴的基础。这次疫情是对中国的大考,不仅是对治理能力的大考,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也是大考。我希望今天听讲座的各位朋友,愿意把我这番话当做参考,我并不要求大家接受,只说假如你们愿意参考,如何应对这个复杂局面,应该说就有意义了。(来源:乡建院(ID:cnrpd2011)编辑整理)



                                 
                                           政经观察
                 



若疫情出现拐点 中国经济是否也会出现拐点?                 
【研究员】:WH
2003年4月SARS的爆发让中国的全年GDP比预期降低了约0.5%左右。而如今的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3年的约4%上升到16%,从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次新冠状病毒对全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如果参考SARS当年0.5%的损失计算,按照如今中国的GDP,意味着减少5000亿人民币生产总值。此外,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增长动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仅中国的增长就占2019年全球新增经济的39%。那么中国降低0.5%的增长对应全球经济增长会被进一步放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1558236995.jpg

【博览财经特稿】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延续至今,已出现好转趋势,同时全国各行业陆续开始复工。如何将疫情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如何帮助企业尤其是质量好的中小企业度过难关?观察者网就这些问题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吴靖。

观察者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外界颇为关注,也有人担忧中国的经济前景。不过上次SARS后,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都没有中长期的影响。当然,一方面两次疫情本身及应对都有不同之处,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结构、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有所变化,您如何预估这次疫情对经济的整体影响?

吴靖:2003年4月SARS的爆发让中国的全年GDP比预期降低了约0.5%左右。而如今的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3年的约4%上升到16%,从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次新冠状病毒对全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如果参考SARS当年0.5%的损失计算,按照如今中国的GDP,意味着减少5000亿人民币生产总值。

此外,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增长动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仅中国的增长就占2019年全球新增经济的39%。那么中国降低0.5%的增长对应全球经济增长会被进一步放大。当然,这次影响是不是0.5%,还依赖疫情控制的速度和经济恢复的速度。

这次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影响也有与2003年SARS疫情不同的地方。一方面,中国的经济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在巩固世界工厂地位的同时,消费和服务驱动型经济比例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除开经济总量以外,当今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及中国与各国的联系早已不可同日而语。2003年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增长放缓0.5%,全世界甚至都没有太注意到。以金融市场为例,2003年SARS疫情爆发,中国以外的亚太股市只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抛售之后就恢复并连创新高。如今,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主要的进口国,世界供应链在中国交织错综复杂,诸多行业的生产都离不开中国。区域经济甚至世界经济都会受到中国疫情的影响。

观察者网:具体说,哪些行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需要怎样的帮助,又有哪些行业获得了机会?

吴靖:与17年前的SARS爆发一样,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可能会首先打击消费者的支出,因此同样是疫情,我们可以参考SARS的经验。当年最受影响的行业是第三产业:消费零售、餐饮、娱乐、旅游,SARS之后这些行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恢复正常,因为与消费者信心和需求有关。此外,能源、航空客运、金融保险、房地产也会受到明显影响。而耐用品、通信网络、和水电煤等公共设施由于刚需应该受影响不大。

第三产业中,受冲击最大的主要是线下实体店,在持续存在租金和人工成本下却几乎没有营收。最近比较出名的是西贝对外宣称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可见其它零售和餐饮商户的压力。再举一些新闻数据:过去一个月耐克和阿迪达斯关闭了近一半门店,麦当劳在全国关闭了300家分店,星巴克关闭了4100家中国分店中的一半。没有关闭的实体门店也大多削减了营业时间。

线上店的情况应该会好不少。2003年SARS病毒的爆发给实体经济造成的深远影响之一就是中国电商的兴起,如那一年兴起的淘宝网。类似的,今年各种网购、线上外卖、线上生鲜应该也获得了增长机会。同时,物流行业在疫情期间的需求都会迅猛增长,因此快递物流也应该获得发展机会。最后由于大家出不了门,各种网络视频、手机游戏也会是受益者。以腾讯旗下的王者荣耀游戏为例,据券商分析,王者荣耀春节日活跃突破9000万,人均每天玩194分钟,在除夕当天的收入就突破20亿,打破了2019年除夕13亿的最高收入。

由于这一次疫情中,政府暂停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极高比例的经济活动以遏制该病毒,导致企业延期生产复工。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并不高,停工对企业的现金流挑战极大。尤其对靠微薄利润维持生存的小型零售商来说,部分销售损失就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使是对于那些拥有更大回旋余地的公司,也可能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将更加节俭开支,这意味着各项投资放缓。

中小企业在我国创造了2/3的生产总值,80%的城镇就业和50%以上的税收。政府可以从很多金融和财政方面帮助这些企业,比如不断出台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对五险一金采取灵活或者延缓收取、宽松贷款还款期限等;同时我们也看到众多房地产企业均对商铺租户减免租金多达几十亿元,这些放眼长远的做法对经济的恢复都是很有益的。

观察者网:最近每日新增病例比率在不断下降,大家普遍讨论的话题是如果疫情出现拐点,经济上是不是也会出现拐点?

吴靖:从已有的市场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商品消费国,因此商品价格可以体现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普遍共识。

国际原油达到一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下降了约19%,主要受中国石油化工企业需求下降影响。此外,铜、铁矿石、镍、铝和液态天然气等主要工业原料的价格已暴跌,具有经济晴雨表作用的铜价格下降了约13%,这直接导致包括巴西、南非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商品出口国货币贬值至近期的最低水平,这些都与中国的疲软需求有关。

但我们注意到,最近几天国际原油价格触底回升,这表明全球市场的共识在于,猜测疫情的不确定性靴子落地,及中国的经济即将在接下来几周开始逐步恢复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1558215155.jpg

观察者网:从制造业和供应链的角度看,如何看待疫情影响,由于复工推迟和交通阻隔,有哪些上下游供应受阻的典型案例?

吴靖:此次疫情中,中国在全球生产供应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比17年前的SARS时期要大得多。除开航空、酒店、旅游、零售这些明显受影响的行业外,同样需要注意这次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和冲击。供应链网络是全球的经济支柱,环环相扣,非常复杂,供应链的扰动有发生蝴蝶效应的可能。

中国是全球汽车工业和电子行业的重要供应商,而且全世界多数手机和计算机在中国制造。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约有17%的出口被视为“中间产品”,这意味着它们是其他企业用来生产成品的零部件投入。这包括电子零件、汽车零件、钢材等。仅美国企业在2018年就从中国购买了373亿美元的中间商品。

其实,这次疫情的中心、拥有1100万人口的武汉也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一大神经中枢。武汉有不少制造业,如苹果在武汉就有若干零部件供应商。受此影响,苹果目前披露其受欢迎的无线耳机AirPods会延期交货,同时每周苹果手机出货量会降低100万台

再说湖北,它一直是汽车制造商的重要生产中心,包括组装厂和零部件厂商,生产汽车和卡车的照明、电气和制动组件等。在湖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制造商包括东风汽车、通用、本田、雷诺等。湖北之外,全国的制造业大多出现延期开工。如空客在天津的生产线停工,每个月将少生产6架空客A320,上海等地的车企生产线也面临延期复工。

观察者网:这次疫情中,绝大部分国家都对中国表示了理解与支持,特别是日韩等近邻,如何从经济角度看待?

吴靖:这个问题可以紧接着上面的话题。关于日本和韩国,中国与日韩等近邻在经济上的关系密切,这两个近邻对中国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敞口都很高,中国的电子行业进口了大量日韩零部件,而日韩的生产也会受到中国疫情影响。

如韩国现代汽车的供应链深嵌中国,一台现代车的生产物资需要在中韩之间多次流动。2月4日现代汽车公告表示,由于中国部分的零部件缺失,现代汽车在韩国的生产线已经完全停止。

除开制造业与供应链,中国也为亚洲邻居的旅游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中国游客消费支出已经占日本旅游业的40%,再如中国游客创造了泰国GDP的4%。因此除开中国的旅游景点受到损失外,临近的旅游目的国家也受到影响,从经济角度我们也不难理解泰国和日本等近邻对中国抗疫的坚定支持。

再多谈一句日本,日本对中国的抗疫支持力度很大,这和其今年夏季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的愿望应该也有关,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会给日本经济增长助力,但前提是新型冠状病毒得到有效的抑制。否则,万一疫情扩散,最坏情况下奥运会甚至有取消的风险,即使不取消,也可能影响人们赴日观赛的意愿。

观察者网:同样与中国经济密切的美国的态度则有所不同,官方表态口惠而实不至,某些高官甚至连“口惠”都没有,声称疫情有利于制造业回到美国。您如何看待这种差异?

吴靖:美国的态度其实是值得担心的,这背后是延续中美贸易战的竞争思维,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及中国制造业地位进行威胁。我的观点:中美贸易战虽然不一定会让大量制造业回到美国,但确实会导致部分制造业和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其它国家。而制造业和供应链的生产涉及巨大的固定投资,转移的制造业不一定会回来。

过去两年,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所带来的中美破坏性贸易战,会在一定程度让一些美国企业做好了失去中国供应链的准备。贸易战中接收了部分中国制造业的国家,如越南和泰国,此次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要小于中国,可能会固化这部分外迁的结果。此外我们还必须警惕疫情对中国制造的品牌伤害。一些外国媒体对于疫情夸大危害、其心可诛的论调,确实可能造成国外买家降低购买“中国制造”的意愿。

在这里,一方面我们想对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全球供应链里的地位“吹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清醒看到有一些全球供应链很不容易从中国转移出去。还是以苹果为例,中国是苹果大多数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制造基地,它的供应链很难完全脱离中国。一方面苹果产品的零部件产于中国和临近的韩国、日本,一方面中国是这些产品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和最具潜力的市场。既然原料零部件和市场都在中国,那么考虑劳动力和运输成本,这些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出中国都意味着苹果产品成本的大幅攀升。

观察者网:近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有不少航空公司暂停或部分暂停往返中国的航班,与17年前相比,如今的停航对经济的影响如何?

吴靖:航空业方面,以香港的旗舰航空国泰航空为例,国泰削减了90%的往返内地航班,并给27000多名员工放三个星期无薪假。类似SARS期间的情况,航空业也会亏损惨重。由于航空是重资产行业,因此国家应该也会采取SARS期间减免民航发展基金等措施来协助航空业。

停航对经济的影响除开个人旅游消费外,商务差旅也会被取消。中国制造和参与全球供应链的一个潜在需求就是人员往来,但这部分商务差旅当下会异常艰难。以美国联合航空为例,他们自己统计平常每日来往美国加州与中国内地的美方企业高管就有50多人,然而美联航目前已经暂停与中国的所有航线。

观察者网:无论是在防疫还是经济中,信心都非常重要。就您的观察,疫情对信心的影响如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多快能恢复?

吴靖:消费者信心方面,参考SARS的经验,在疫情结束后,消费板块会反弹。疫情期间不能消费的压抑,甚至可能转变成消费欲的集中爆发释放。2003年的消费、餐饮、旅游的经济数字都出现了先抑后扬的情况。当然,第三产业也很考验消费者信心,从非典看,制造业只需要两三个月就可以完全恢复,但第三产业的完全恢复花费了半年时间。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1559901888.jpg

投资者信心方面。金融学研究有一个观点,对于重大负面新闻,股市往往有最开始反应过度的特点,恐慌情绪可能会造成投资者的抛售。比如从2003年4月政府宣布SARS爆发开始,中国A股在一周以内下跌了7%,但是之后很快就恢复了稳定。不仅是股市,如果看各项经济指标就会发现,SARS当年中国的经济在两个季度后得到强劲恢复,即便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北京和广东,都马上回调到正常水平。

2020年的春节假期,全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期几周复工。其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些城市和企业的经济越早恢复越好,最近中央政府也号召在保护经济增长与遏制疫情之间取得平衡,避免一刀切的封省封城。这样从商品原材料,到中小企业零部件,到通过供应链聚集并制造成包括医疗器件和生活必需品在内的各种产品与物资,都会对抗击疫情起到必要的物质支持。

当然,尽早复工也意味着一定风险,这对我们国家各地政府精细化、差异化的社会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为了经济的彻底回暖,新型冠状病毒必须尽早得到充分遏制。一旦疫情彻底得到遏制,当务之急的两件事,是处理经济生产环节中各种受阻现象,并且拉动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参照历史经验,每一次传染病对经济都只有短期影响。如今相比2003年,由于生产技术、交通通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经济开始恢复,回归正轨的速度可能更快。面对当下挑战,国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相信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曙光不远。稳一稳,再出发。(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陈轩甫)



                        

全球工业复苏暂告一段落 数据或低估潜在的严重破坏性                 
【研究员】:WH
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大约翻了两番。尽管贸易类股的上涨较缓慢,但涨幅也相当可观。因此,与2003年相比,贸易将成为中国国内混乱局面向世界其它地区传递更重要的渠道。全球溢出效应将通过四个主要渠道产生:中国商品进口减少、中国公民旅游人数减少、中国生产的中间产品短缺导致供应链中断、金融市场和企业信心影响。这里我们将关注供应链中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3221601002.jpg

【博览财经特稿】1、冠状病毒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看来将显著波及世界其它地区。除中国进口需求减弱外,中国工业活动的大幅下降可能会在其它地区造成供应方面的严重中断。

2、中国在制造业的主导地位表明,短期内为陷入困境的供应商寻找替代品将是困难的。中国生产的非能源、非食品中间品占全球贸易的10%以上,在资本品等某些行业领域,中国在中间品出口中的份额要高得多。

3、由于前景不明朗,牛津经济研究院大幅下调了短期增长预期,将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预期从4.5%下调至2.9%。这也将使全球制造业暂时的复苏陷入停顿,亚太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严重。预计今年全球工业生产增速将略低于1%,为大危机后的低点。

中国新年假期的进一步延长扩大了冠状病毒对经济破坏的地理传播范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不可避免地比2003年非典更严重。

与2003年相比,中国现在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大的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对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影响也会更大。(图1)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3240697118.jpg

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大约翻了两番。尽管贸易类股的上涨较缓慢,但涨幅也相当可观。因此,与2003年相比,贸易将成为中国国内混乱局面向世界其它地区传递更重要的渠道。

全球溢出效应将通过四个主要渠道产生:中国商品进口减少、中国公民旅游人数减少、中国生产的中间产品短缺导致供应链中断、金融市场和企业信心影响。这里我们将关注供应链中断。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根深蒂固

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增长了四倍,但其在全球商品进出口(用于生产其他商品的投入)中所占的份额几乎出现了同样惊人的增长(上图)。这表明,与2003年非典病毒袭击中国时相比,这种病毒通过贸易渠道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要大得多。

与1月的预测相比,我们将中国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进口量预测分别下调了9%和5%,这表明短期内会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在这个类别中,由于病毒对旅游业的影响,服务进口的下降尤其大(图2)。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3249375646.jpg

另一个主要担忧(可以说是更大的不确定性来源)是,中国延迟复工推迟了中间品的出口,导致全球其它地区的供应链放缓甚至停止。诚然,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在非中国的全球生产中所占的份额在大多数行业中都相当小(图3),但在电子和电气设备行业,这些出口占非中国总产出的10%以上。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3259454413.jpg

从地区上说,除在亚太地区外,中国出口到各个经济体的中间产品占国内制造业生产的比例相当低(图4)

这些数据可能低估了潜在的严重破坏性。

首先,企业应对来自中国的供应中断的应急预案可能有限,原因是在汽车等行业使用了即时制造流程,而且缺乏预先建立库存的机会。对于中国主导生产的商品来说,情况可能尤其如此。中国春节假期的延长将限制中国生产商在中国其他工厂扩大生产的能力。

此外,一旦中国恢复生产,运输和物流瓶颈可能仍会导致发货放缓。最后,即使有中国供应商的替代品,它们提高产量、满足全球需求的能力在短期内可能有限,并可能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成本。

其次,某些部件的延迟交付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生产损失。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关键部件的缺失可能会迫使整条生产线停工,严重放大中国暂时停产对全球的影响。

事实上,坊间证据表明,这种中断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现代汽车和双龙汽车(韩国品牌)已暂停汽车生产,原因是缺少从中国采购的一种配线部件,而菲亚特-克莱斯勒(Fiat-Chrysler)则警告称,欧洲可能出现供应中断。

科技行业也很脆弱,由于预期未来可能出现供应中断,受中国供应商影响的公司股价最初承受着压力。

哪里最容易感到“疼痛”?

或许将中国的中间产品产量作为中间产品贸易总额的一部分来衡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贸易中断的情况

图5显示了以美元计算的中国/香港非食品和非能源中间产品(我们称之为“核心”)的20个最大出口市场,数据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的中国和香港出口目的地数据(个别国家进口数据来源可能不同)。第二列显示这些导入的值占核心中间品导入总数的比例。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3307547289.jpg

显然,越南的供应链尤其与中国紧密相连。其进口的核心中间产品超过40%来自中国,这意味着从中间生产商那里获得短期替代是不可能的。

根据这一指标,继越南之后,韩国和菲律宾的经济在冠状病毒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从中国进口的中间产品在名单上除新加坡外的所有其他亚洲经济体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了20%。

数据显示,美国工业可能比其它发达经济体的工业部门更脆弱。然而,这是基于2018年的数据得出的,可能不包括目前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导致的供应链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全球非运输资本货物中间部分贸易中所占份额尤其高达28%,这意味着资本货物部门可能会出现特别严重的中断。三个经济体——印度、日本和韩国——从中国进口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中间资本货物,这表明受扰可能特别严重。

尽管如此,受影响的部门在这些经济体的总产出中所占比例将很小。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3321998339.jpg

湖北会发生更多的混乱吗?

湖北省(武汉所在地)春节假期持续延长(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要求省内企业2月20日前不得复工,学校继续延迟开学。),进一步扩大限行范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湖北扩大限行范围可能会导致交通中断。

只要大范围的破坏主要局限在湖北,额外的全球溢出效应将是有限的,因为该省仅占中国GDP的4.4%左右。尽管如此,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它在运输设备部门雇佣的工人比例特别高,这表明对该部门的影响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图6)。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3331529500.jpg

全球工业复苏暂时告一段落

我们预计中国工业生产在短期内将大幅下降。到2020年初,中国的增加值水平将比我们此前预测的水平低2%以上。这些直接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供应链中断,促使我们在2020年初将全球工业生产预测降低了近1%。

从全年看,全球工业生产平均仅增长0.9%,比我们1月的预测(图7)低0.6个百分点,并且是全年整体GDP增长降幅的两倍以上。这至少将暂时停止对全球产业实现有意义复苏的希望(图8)。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3344574319.jpg

就行业而言,依赖中国供应商的亚洲工业品生产商——如韩国汽车、电子产品和日本纺织品——尤其容易受到中国工业中断的影响。但如果冠状病毒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加剧,对全球工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可能会加深。(来源:牛津研究院 编译:人民币交易与研究(ID:Trading_CNY))



                                 
                                           社会热点
                 



疫情后中国社会、经济和楼市走向何方?                 
【研究员】:WH
货币放水已经开始了。2月到现在央行已经通过逆回购给市场注入资金1.7万亿,要知道整个2月到期资金也就1.18万亿,所以现在市场是多出近5000亿资金的,相当于一次降准的量。虽然里面有一些是很快到期的短钱,但央行还是大概率会续做放水,池子里的水不会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8617477138.jpg

【博览财经特稿】算算时间,如果没有这场大变故,现在的中国应该又到了热血沸腾,撩起袖子开干的时刻。但一切就这么被突然打断了,除了待在家里,我们什么都干不了。

很多人来问对疫情的看法。我觉得,短期的黑天鹅改变不了基本面,如果市场有一些回撤,那就是对坚定者最好的犒赏。

“前低后高”应是2020年经济的最好写照

大家还是要重视这场疫情,乐观不意味着麻痹大意。这次的疫情致死率不高,但是传染性强,扩散快,直接中断了经济发展。

而且现在中国经济的确也不如2003年对抗SARS时那般强壮,人到中年在走下坡路上再挨上一拳,那滋味肯定不好受。所以那些担心的理由是没错。

不过大家还是要相信中国经济的韧劲。这份底气来自我们政府强大的调控能力。政府既然能在楼市火热的时候硬生生把房价压下去,也就能在最紧急关头,重新点燃增长的势头,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2014年的去库存。

另外还有中国真的有无数勤劳爱赚钱的年轻人,每天都在那里拼搏。当下的消停,就是要等到疫情一解除,猛虎下山。

所以经济一定会出现央行副行长所说的“补偿性”恢复。这不是预测,因为很多保增长的刺激已经用上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8643190458.jpg

货币放水已经开始了。2月到现在央行已经通过逆回购给市场注入资金1.7万亿,要知道整个2月到期资金也就1.18万亿,所以现在市场是多出近5000亿资金的,相当于一次降准的量。虽然里面有一些是很快到期的短钱,但央行还是大概率会续做放水,池子里的水不会少。

央行副行长在2月7日已经明确表示,2月20日,MLF利率和LPR利率会“较大概率”下行。这句话,已经是赤裸裸地告诉你要降息了。记忆中,从没有看到过中国央行官员有过这么明确的表态。

财政也没有闲着,各级财政已经拨付了718亿防控疫情,非典的时候只花了126亿。等到疫情结束后,一定会有大批项目上马,一波轰轰烈烈的基建狂魔又要开始了。

前低后高,有惊无险,应是2020年经济的最好写照

不搞城镇化才是要命的

不过,经济虽然没有大碍,但这次这么大规模的隔离,还是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影响。毕竟这是近30年来的第一次全国静止状态。

人们在家里呆久了,就会反思,会想去改变一些东西。第一个引发大讨论的就是要不要继续城镇化。

疫情爆发于人口1100万的武汉,在市内快速传播,之后就一直有人质疑大城市发展模式是否适合中国。我还挺担心这个事情的。其实我一点也不操心经济短期放缓,不搞城镇化才是要命的。

我们之所以看好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有未来还有十多年的城镇化空间,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涌入大城市上班、赚钱、买房、消费,生生不息。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8663796465.jpg

如果改变了城镇化这个国策,那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前提假设将全部推翻,这才是楼市最恐怖的地方。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段逆城市化的境地。在70年代,当时的大动荡,生产力不够,城市就业不足,才把那么多青年放逐到农村,这直接导致中国失去了10年,也证明了城镇化的重要性。

好在,到目前为止城镇化并没有转向。中央分别在1月25日,2月3日召开了两次高层会议,从发表的通稿中,只提示了对疫情的防控,并没有调整城市战略。

不过即便大方向不变,等这次风波之后,我们的城市发展策略还是会压制超级大城市发展。因为这次的教训是城市太大之后,管理成本真的很大。

所以下一步中央一定会继续强化都市圈战略,也就是把人口分散在大城市周边,未来基于一、二线大城市的周边卫星城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如廊坊、昆山、东莞这样的城市。

有人说副中心城市也有机会,但我并不看好。省内资源有限,除了像江苏有十三太保这种特例外,中国未来一个省大概率只有一个核心城市。

疫情改变或缓和中国生育率下降?

如果说这次疫情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疫情让我们在家的时间变长了。在家待着才发现,真到了关键时刻,能靠得住的还是家人。人们更加珍惜亲情和爱情,懂得家人的重要性,

家庭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被加强,会改变我们对家庭的价值观,拉动中国的生育率,至少今年底会有更多新生儿。

事实上,中国当下最大的问题就是出生率不足。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出生率10.48%。出生率类比2002-2003年左右的韩国和台湾地区,以及1990年左右的日本。

而当时的韩国人均GDP是2万美元,台湾地区1.9万美元,日本4.9万美元。也就是说,在达到类似低出生率时,中国大陆的人均GDP是日本的1/5左右,是韩台(地区)的一半左右。

未富先老,才是长期隐患。如果这次疫情能改变或至少缓和中国生育率下降的话,那就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好事。

中国楼市还有白银十年,如果生育率下降缓和,那是有机会白银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中央权威将被加强

在这次疫情之前,我们常会去争论中国的发展模式,到底是自由主义好,还是举国体制好。那么经过这一次巨大的公共事件之后,面对灾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将一览无遗。10天能建成医院,一省包一市对接救助,这样的效率只有中国才有。

接下来的若干年,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上,中央的权威将被加强,这会对我们未来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调控会被用的越来越多,政策市的烙印更加明显。

人们的财富观会改变

经过这次,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这样的想法会深入人心。大部分人的焦虑感和对未来的不安全感,会进一步升温,从价值观和潜意识上助长本已抬头的消费主义。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8694616652.jpg

目前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已经是消费,未来消费为王的趋势会加快。这有两个后果:一是大消费和大健康相关的资产会走强,养生、医美、养老等关爱自我需求会越来越多。

二是及时行乐的消费,对标延迟满足的投资,未来财富的沉淀积累会更加两极分化,财富阶层化速度会加快。

思维惯性影响未来市场决策

这次疫情造成的隔离,也是历史上全民在线时间最长的一段日子。每天都有无数人因为被困在家中无事可干,连入互联网,一边消费内容,一边生产内容。

不知不觉,当下大部分爆款话题,已经开始由网友自发挖掘和生产。如红会领口罩和李医生的话题,起源于一小部分朋友的讨论,但经过微博不断发酵,最终通过数篇几百万加的公众号文章,变成了数千万人关注的大事件。

整个朋友圈,每个人的手机里,都装进了巨大的情绪,冲击着大家的心情。愤怒,自豪,愤怒,自豪。传言,辟谣,反辟谣,反反辟谣。

就像《乌合之众》里所说,高度聚合的群体一致性情绪,使得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这种思维的惯性会影响未来市场的决策。因为当太多人选择另一方向的时候,这种行为本身也会产生作用,把预期变成结果,如2015年房产牛市时,火上浇油的哄抢延长了牛市,和2018年静淡市时,雪上加霜的抛售加深了回撤。

作为金融人,我们未来的决策中,不仅是要看得到事务的本质,还要能看到其他人群的共识,思考共识对结果的影响。

房价一定是会被短期冲击

最后说说楼市。因为当下楼市没有交易,房价不会涨也不会跌。但等到再过一二周,楼市慢慢恢复正常,房价一定会被短期冲击。

我觉得房价不会跌太多,像北上深这样的城市几乎都不会有影响。因为全民被2015年这一轮大牛市教育过后,大家都知道了房产的增值作用。即便现在的交易量很惨,整个春节近乎零成交,房东们依然会惜售。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8725225028.jpg

等到疫情缓和之后,悲观的情绪会被疫情的好转所冲淡,那些该买的需求还是会慢慢释放。这点,从交易情绪更加敏感的股市就能看出来。利空出尽之后,就会有人进场。

不过,楼市总体上的平稳,并不意味着微观上就没有分化。这次疫情还是会有三类人很受伤。

首先是有多套房出租的房东,不管哪个城市估计影响都挺大的,往年春节过后都是租房的黄金时期,现在很多在城里上班的人回老家后被隔离了,租房市场受打击;

其次比较担心之前高杠杆买房的朋友,可能要再熬一段时间,租赁市场冻结,经济也受挫,现金流会是问题,这个是真的要尽早做好储备计划了,扛不住的尽早卖。

最后是民宿市场,民宿属于半个酒店业,旅游业受影响,民宿自然受牵连,且大多数民宿是跟房东租房的,一边没有游客生意,一边房租还要交,去年长租公寓就有很多暴雷,今年可能民宿遭殃,特别是集团运作的。

而这一轮静淡市过后,楼市会有这样的结构变化:

1、穷凶极恶放杠杆的被彻底教育后,买房开始留有余地。整个市场越来越理性,买房会更倾向于有通勤、产业、学区和医疗支撑的好区位,而不是因为能借到更多贷款。

2、备用房需求开始出现,除自住及投资房后,有余力的人士真的会去备上一套房做第二居所,可能在老家,也可能是海外,不见地能赚多少钱,就为自己可以去住住。

3、低密度住宅会受到青睐,如大平层、洋房这样的产品,平面层设计也会注重私密性,如一梯一户,或中间隔断。户型上的动线切割,会更加分散,尽可能做到不同房间互不影响。

4、居家需求的回归,会对居住空间有变化,房子可以偏一点,但还是要买大一点,至少房间数要多,房间数/总价越来越被看重。

5、越是困难的时候,物业管理能力越出色,小区房价表现会更好。如通过严格检查、消毒清洗来防控疫情的小区,要比那些一刀切封门封路的小区,房价表现更好。(来源:魔都财观 作者:观观)



                                 
                                           新闻视点
                 



再次刺激救楼市? 劝你还是清醒些!                 
【研究员】:WH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行业和企业叫苦不迭,这回轮到房地产。返乡置业泡汤,本应财源广进而今颗粒无收,重创回款现金流;售楼部关闭,销售渠道关停近一季度,回款现金流要枯竭;中介分销渠道延期开门/楼市小阳春消失,回款现金流困难加剧。在资金流入端缺乏现金回款的情况下,资金的支出端却汩汩流出、不可停歇。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4446719720.jpg

【博览财经特稿】“听说放水降息,楼市是不是又一次要启动了?”“我看你是发高烧,脑子被烧坏了!”

楼市真难?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行业和企业叫苦不迭,这回轮到房地产。

返乡置业泡汤,本应财源广进而今颗粒无收,重创回款现金流;售楼部关闭,销售渠道关停近一季度,回款现金流要枯竭;中介分销渠道延期开门/楼市小阳春消失,回款现金流困难加剧。

在资金流入端缺乏现金回款的情况下,资金的支出端却汩汩流出、不可停歇。

工资要发、售楼部和办公场地租金要付……这是刚性支出;银行贷款的利息要付、到期的债务要还……这是刚性支出;基建材料款、工程建设款等同样不能少……这是刚性支出。

作为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房地产,浑身一动就是钱、每天一睁开眼就是钱……你说房地产难不难?

相信很多人听了以上诉苦,会不由自主的同情道:难!难!真是难!于是,一个救房地产的夜壶论调被某些人再次提起:房地产牵涉上下游近百个行业,房地产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房地产是GDP的重要拉动引擎……所以房地产必须得救。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楼市抄底”论被再次提起:刺激楼市不是要开启新一轮房价暴涨模式了吗?NO!NO!

楼市当下的困难并不是疫情引起的好吗?!在本轮楼市强调控下,房地产正在从疯狂模式回归正常模式——价格平淡、销售平淡、预期平淡……只不过疫情加剧了这种平淡。

返乡置业泡汤?全国楼市下行周期、人们对大城市房产价值达成共识,供应过剩的四五六线城市本就不会有多少销量。

售楼部关闭影响销售回款?楼市强调控下,按揭贷款的回款周期本就长达数月,地产商一季度的支出应该来自于四季度、甚至三季度的销售。

小阳春消失加剧回款困难?如果本就有小阳春需求,等疫情结束后购买自会上来,那疫情只会延后小阳春而不会消灭小阳春。

请不要一听会哭的诉苦,就乱了阵脚。

放水刺激?

有人不服:央行放水已经开始了,你难道看不到吗?

2月3日,央行逆回购1.2万亿;2月4日央行逆回购5000亿;2月10日,央行逆回购9000亿;2月11日,央行逆回购1000亿;

央行副行长在2月7日答记者问时,还释放本月LPR利率下行的信贷宽松信号……

央行逆回购确实是向市场(主要是向银行系统)投放更多的钱,可你看到这些逆回购的时间了吗?都是7天、14天的逆回购。也就是说在7天、14天后,这些钱是要收回的……

当然到期后可以续作,新的投放量减去到期的回收量其净差额才是真正放出的钱,也就是说并没有放出这么多的钱……但其差额是正增长是没有问题的。尤为重要的在:央行是在放水,但得看放出的水都流向哪里。

央行放出的水流流向哪里呢?流向实体企业、流向中小微企业、流向受这次疫情冲击巨大的餐饮/交通/住宿等行业。

西贝餐饮的老板贾国龙在哭诉一周后获得浦发银行4.3亿授信、其中1.2亿已经到账,利息比基准还要低一些,这就是央行放出的水先流入浦发这样的商业银行、再流入西贝这样的贷款企业的路径。

为了支持商业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发放更多的低息贷款,央行向商业银行直接提供利息极低的再贷款、对向中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个量(贷款额占比、贷款户占比、贷款增速等)的中小银行给与更低的存准率要求等……这些全都是我们看到的央行印钞放水。

央行确实在印钞放水,并且从2018年4月第一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就开始了。可近两年来房价涨了吗?不仅没涨还有所下跌。

说好的信贷宽松房价上涨呢?说好的印钞放水房价上涨呢?说好的钱会最终流入楼市呢?

央行放水是房价暴涨的前提,但请记住:央行放水并不一定会引起房价上涨,只有政府允许资金流入楼市时,房价才会上涨。

限购取消了吗?限贷取消了吗?限融取消了吗?……这些可都是资金流入楼市的渠道。

政府救市?

有人还是不甘心:难道没看到地方政府频繁的救市举动?

2月12日,无锡出台十七条措施政策,支持住建行业共度难关。包括税款缴纳延期、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在锡银行机构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可申请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

12日,西安发布《西安市政府关于有效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若干措施》的10条通知。包括分期缴纳土地出让款、允许变更土地出让款缴纳期限、容缺办理用地许可证/工程许可证等相关许可手续、可预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等。

12日,上海印发《关于全力应对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发展的若干土地利用政策》的通知。包括可调整土地价款缴付方式和期限,未能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缴付土地价款和缴付土地的不作为违约行为、不计滞纳金和违约金等。

除这些地方政府积极的救市政策外,还有各地房地产协(商)会的颁布的“红头文件”,如下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104469885016.jpg

文件大意是:降低首付比例、放宽限购政策、减低首套/二套房贷利率、放宽预售政策、购房补贴或贴息、放宽价格备案限制……几乎招招建议都在突破本轮楼市调控的核心要点

这绝对是一种误读。所谓的地方政府救楼市,实际上是为了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快速恢复、平稳发展的正常举措,这只是住建行业(包括房地产)的部分,所以也就有其他行业的促进部分,如餐饮、交通、住宿、旅游等行业……莫非也是刺激这些行业不成?

房地产协(商)会、租赁协会等只是个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是由行业内的企业自发组织成立的,其日常开支来自于这些会员企业缴纳的会费,谁出钱自然替谁说话、并代表谁的利益了……恨不得打压楼市的调控政策全部取消才好呢!

它们不是政府机构……当然也就代表不了政府的意图,只是一种民间呼声……准确的说是地产商的呼声。

把正常支持企业度过疫情的难关,牵强附会成是救楼市、刺激楼市,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曲解误会。在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生产的过程中,难道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住建类企业连正常的支持都不应该有吗?

调控依旧

2008年和2015年的信贷刺激催涨房价,已让大家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凡有风吹草动、经济稍微有些波折就会信贷放水,最后水再流入楼市,这当然是一种误解。只有经济面临极端影响时,才会重剂量刺激,包括房地产。

2008年中有汶川地震、年末有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影响出口,而那时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极大),2015年的“三去”(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主要针对过剩的、落后的实体企业,后来反而水流入了楼市……那时政府没经验啊。

这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并没有造成极端影响,只是经济生产暂停,并没有破坏生产系统,一旦复工产能立马恢复,所以充其量就是一次波折,海量放水的根基也就不存在。就像过去两年中美贸易战引发放水刺激经济并带涨房价的预期一样,后来……都被打脸。

经过2016年这轮房价暴涨,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已处高位,远超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此时需要停歇一下等等大家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轮房价造成的民怨负面影响正在影响社会的稳定……作为强势体制的政府又怎能犯第二次错呢?

同时,我们也深刻领悟到科技创新、经济实体的重要性。对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口(如芯片)的限制,让我们认识到科研技术的重要;对中国外贸出口(中美贸易摩擦)的限制,让我们认识到发展国内市场需求的重要。

比起房地产来说,中国更需要一流的科技实力和实体经济实力……这就是为何本轮楼市调控如此之严、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定力如此之坚定。

房住不炒、三稳(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最起码会在短期数年内坚定执行。

但也有一些人反驳,在某些二线城市限购名存实亡、存在灰色操作的空间,似乎政府在放松调控,并由此联想到钱会流入楼市进而推高房价……这是一厢情愿。

请问这样操作,房价涨了吗?如果没涨那就符合“三稳”的目标啊。一旦房价上涨,政府立马会严堵各种漏洞。

房价是经济的表现,城市房价的高低就是城市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强弱的体现,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高昂的房价就是泡沫、一戳就破。若再放水刺激楼市推高房价,不怕自己接到最后一棒吗?

那些盼望放水刺激楼市、并希望抄底大赚的一笔的人,劝你还是清醒些吧。(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米筐老A)



                                 
                                           形势分析
                 



“疫情”风暴将重塑中国城市格局                 
【研究员】:WH
城市虽好,但其带来的住宅拥挤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房价物价过高等大城市病,我们同样不能忽略。不仅如此,在这次疫情之下,我们又重新审视了人口密度高带来的流行病快速传播风险,使之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一。可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集中发展大城市的思路从未改变,我国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主观意愿仍在持续,城市的利大于弊也被各种研究与实践多番论证。在大背景不变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降低“大城市病”带来的风险与问题呢?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2039557586.jpg

【博览财经特稿】武汉封城已经20多天,全国人民也闭关在家不少时日,许多屋子里发生的趣事,让人们在沉重的疫情阴霾之下,多了几分欢乐。偶尔去阳台晒晒太阳,随时在客厅做做室内运动,在家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压抑。

但在香港,你也许就不这么想了。这是香港网友回港隔离期间,往窗外拍的一张照片。密密麻麻布满楼宇,阳光只能通过一条窄窄的夹缝射入窗台,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居家隔离,你的心情会舒畅吗?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2065697088.jpg

今天,城市的发展无比迅速,人们在涌入城市、提高收入的同时,也将自己置身于狭小的居住空间当中,降低了生活质量。

城市虽好,但其带来的住宅拥挤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房价物价过高等大城市病,我们同样不能忽略。不仅如此,在这次疫情之下,我们又重新审视了人口密度高带来的流行病快速传播风险,使之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一。

可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集中发展大城市的思路从未改变,我国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主观意愿仍在持续,城市的利大于弊也被各种研究与实践多番论证。在大背景不变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降低“大城市病”带来的风险与问题呢?

其实,这些早已在人类现代城市100多年的发展史中屡次被讨论与规划,国际上无论是纽约、巴黎还是东京,都经历过城市人口过载带来的困扰。最后,他们的解决方式似乎都非常相似,就是--都市圈。

都市圈一定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早在1917年,底特律市就已经出现地价高涨,土地效率低的现象,机智的亨利福特果断将他的汽车公司总部迁到附近的迪尔伯恩市,这样既能享受城市的经济效应,又降低了土地和人力的成本。

马上迪尔伯恩市就迎来一波快速的发展,也就此慢慢形成了底特律大都会区(都市圈)。

100年后,华为因深圳地价过高等原因,将自己深圳的总部搬迁至东莞松山湖。可以预见的是,若干年后,以深圳、香港和广州为核心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一步步初显他的雏形。

试想如果早年在松山湖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物业,一定分享了不少企业搬迁带来的城市发展红利。

与我国国情更为相似的日本,有着同样的历史路径。我们在搞“大跃进”的50年代,日本政府就已经提出《第一次首都圈建设规划》,以东京为核心,大力发展首都圈。

而东京的人口聚集和产业规模超预期的增长!随后几十年不断出现交通堵塞、基础设施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大城市负面效应。东京大学的八代达夫教授就曾经把东京80末经济危机归因于过度集中。

于是,其首都圈的规划便在随之不停地修改、完善。1986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第四次首都圈建设规划》,第一次对周边核心城市的发展布局与功能定位进行部署,明确各核心城市的经济职能,将产业和人口疏导到东京周围的卫星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2093397829.jpg

中国现在的都市圈发展,尚且处于起步阶段,2019年初才正式被写入文件。中国仍处在全国人口向核心都市圈聚集,都市圈产业向卫星城市扩散的进程,远没有落实圈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也没有形成成熟的都市圈形态。

目前,如《意见》所述,交通一体化水平低,分工不够是现阶段中国都市圈的现状,未来朝着这些问题去解决与改善,一定是城市格局优化的大趋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2229660075.jpg

我们经常以自己的地铁长度引以为豪,动辄世界最长冠绝全球,但是我们地铁的密度和都市圈之间的轨道交通连接都还尚未成熟。一方面是我国的体量比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喜欢在地下搞事情,地上的轨道交通其实并不发达。

东京的轨道交通总长度超过2500公里,超过北京(678公里)和上海(705公里)的总和。当然,这里的东京是指包括“一都三县”的东京圈,与北京市和上海市比较有失公允,但其轨交发达成度,显然是高于我国任何一个都市圈的。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2103805729.jpg

现阶段,在中国,住燕郊去国贸上班,住嘉善去浦东上班,还有住惠州去福田上班,都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但等到我们的都市圈慢慢成型,城市间的轨道交通融为一体,人口的居住处会慢慢往周围城市迁移,产业也会随之搬迁和扩散,最终发展成国际上成熟的都市圈形态,乘轨道交通跨城市上下班,将不为一个难题。

东京圈昼夜人口分布图,夜间人口往外围扩散: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2113109179.jpg

综上,都市圈形态是国际上已有数个成功案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平衡人口集中和过度聚集下的最优策略,中国未来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发展,尤其这次疫情给我们呈现的大城市负面效应,及时有效地疏解中心城市压力已成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都市圈背景下的房产投资机遇

回归到房产层面,都市圈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置业启示?

如果疫情发生在香港或新加坡,由于人口过度集中,爆发起来可能更难以想象。就像03年非典香港的1755例,占到内地的三分之一。

当然,这里是先暂且抛开管理能力,仅从人口维度说,因为这次武汉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实在是不必多说。只能期待“大换血”后,会更好。

如果有条件的话,早期以香港或新加坡为核心,建立都市圈,都可能成为全宇宙的经济中心,但可惜囿于文化差异、制度差异和国籍壁垒等因素,这两个城市,都难以和周边城市融为一体,做到都市圈的形态。以至于上世纪末,世界的经济中心在伦敦圈、东京圈和纽约圈。

但我们国家有丰厚的土地条件和高度统一的文化思想,人口自由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利用行政手段,规划副中心、卫星城等战略要地,促成都市圈发展。雄安,就是曾经应运而生的地方。

很显然,这些卫星城未来都有客观的发展预期,其不动产价格也一定会随之升高。

但是,一旦行政地位被确定,中国的热钱就会蜂拥而入,炒高价格,所谓的投资机会,也就不在了。如雄安刚确定的2017年4月1日,北京到保定的高铁票全部售罄,许多购房者连夜赶往,房价从四五千飙升到一万,随后的4月2日,便叫停了当地的房地产交易。因为以这种情绪下的购房,只会透支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房产价值,造成房产泡沫,失去投资意义。

同样情况的还有帝都附近的燕郊,17年炒作情绪过重,后来房价直接拦腰斩断,现在都没缓过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2292750134.jpg

时间已到2020,北上广深这样的都市圈核心城市,当然是有一定投资价值,但城区动辄6位数一平的房价,并不是所有人都承担的起。相比之下,都市圈战略中的临核心城市,便成了价格洼地。只要不曾被过度炒作,都还是有机会的。

京津冀、长三角这两个概念早在几年前大家已屡见不鲜,但去年才兴起的大湾区依然炙手可热(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这也是为什么全国楼市一片冷清,深圳二手房均价还能逆势上涨7.6%(新房11.7%),部分豪宅上涨20%到30%的原因之一。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2323602421.jpg

那么,环深的,价格更低的卫星城,便是更多人好上车,都市圈发展机遇之下的投资首选。

从价格说,临沪的太仓、昆山、嘉善,环京的燕郊、三河,均价都超过1万5,临深的凤岗均价也超过2万,目前只有惠阳的均价是1万3多,很难说它未来会不会补涨到1万5或者2万。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2348198673.jpg

深圳相比北上广有着更高的人口密度,是急需被扩大容量或者疏散人口的城市,尤其这次疫情来袭,决策者可能更加的迫切。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3022150043.jpg

学术界也多次讨论过深圳增加地界的可能。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3034841956.jpg

深圳一路向西已经到了地理尽头,而西部动辄3-4万的房价已经让很多刚需头疼,深圳要想留住更多人才,只能加大东部的开发,惠阳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在都市圈战略下,14号线的推进,想必会促成惠阳价值的兑现。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3050130943.jpg

总之,在都市圈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会比以国际历史上更快的速度完成大都市圈的建造,若干年后世界的经济中心,从北美经济圈转移到东亚经济圈,是一定会实现的一个变化!

20世纪以来,铁锈地带的人民陆续往沿海区域的加州和纽约等地迁移,这也是中国现在和未来一直会发生的事情。我们的都市圈计划任重而道远,但终有一天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会走向成型,大湾区的人口会超过1个亿,成为人类历史21世纪那一章中的最璀璨的经济中心。(来源:大胡子说房(ID:dahuzishuofang)作者:马强壮)



                        

调控维稳高位横盘四年的房价已到刻不容缓地步                 
【研究员】:WH
客观说,作为房企,一开年就搞这种大动作是明智之举。恒大在北京上海深圳这种一线城市,楼盘很少,只有零星的几个。绝大多数楼盘都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二三四线城市的行情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转头向下后,再想掉头恐怕还要等很长时间,现在有一些城市有趋于稳定的迹象,但绝大多数地方的房价仍是阴跌状态。目前这些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企们,融资的成本都非常高,在楼市还有下跌风险的市场里,早点忽悠,早点卖,是最好的选择,不然耗下去,把资金成本搭进去,房子还卖不掉,那就更惨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5345517037.jpg

【博览财经特稿】疫情凶猛,最大的隐忧可能随时砸落。从“整个社会钱的流向逻辑”到“各行业目前全领域洗牌”,再到“无论什么主义无论什么派别,我们最终都不得不拥抱效率,并同时接受二八贫富撕裂的宿命,赢者占有一半以上的蛋糕”等等。

思考的越多,就越发担忧目前超大房地产“债务堰塞湖”的危险。粗略统计,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值约为6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50万亿。

这是一个天量的盘子,而且一边绑着几亿中产阶级的资产信用,另一边还压着数十万亿加了杠杆的债务。一个跌停板就是45万亿财富蒸发,跌起来是个天大的事,稍微涨几个百分点也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5477959126.jpg

调控维稳高位横盘已经四年的房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得不重视。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

恒大疯狂卖房背后藏着哪些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5360271001.jpg

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太有意思,恒大先发力,通过鼓动全民卖房的方式来促销,紧接着又搞了一个75折优惠(不过,据说这个折扣在之前就有,这就有点鸡贼了)。

客观说,作为房企,一开年就搞这种大动作是明智之举。恒大在北京上海深圳这种一线城市,楼盘很少,只有零星的几个。绝大多数楼盘都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二三四线城市的行情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转头向下后,再想掉头恐怕还要等很长时间,现在有一些城市有趋于稳定的迹象,但绝大多数地方的房价仍是阴跌状态。

目前这些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企们,融资的成本都非常高,在楼市还有下跌风险的市场里,早点忽悠,早点卖,是最好的选择,不然耗下去,把资金成本搭进去,房子还卖不掉,那就更惨了。

听说,恒大的员工也都有被迫“去库存”任务。总的感觉就是,公司现在很缺钱,想各种办法能薅多少就薅多少。

当然,站在公司角度,这样做肯定没啥问题,毕竟,没了钱就什么都没了,什么也大不起来了。但对于购房者说,一定要注意这背后的各种坑,别看着人家疯狂搞营销,就傻乎乎地跟着去买一套,最后掉坑里就难出来了。

在楼市不好时,对开发商来说,房子卖不掉,资金回不来,这时各种各样的风险就出现了。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

一是房子会降价。不出意外,今年的多数城市的房价还会下跌,买了新房的朋友要有这个心理准备。还没买房的朋友,尽量不要买期房,有些风险,沾上后会很麻烦。

二是楼盘质量不太有保证,这是楼市下行期的一个常态,尤其是精装修的房子,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际上这两年网上的维权事件已经很多。

三是有交不了房的风险。大家看到的有些盖了一半,然后几年都没动静的楼盘,多数是楼市不好的时候出现的。

四是拿不到房本。很多交不了房的楼盘,拿房本自然是遥遥无期了。这种情况在三四线城市比较常见。

以上几类风险都是非常非常常见的,楼市下行期,一不注意就会掉进去。现在对购房者最稳妥的,就是买二手房或现房,实际绝大多数新楼盘都没有现房。现在的期房,开发商为了卖房子,会给你做各种各样的承诺,甚至还会给你承诺可以全额退款,但当你的钱不在你的兜里时,你就说了不算了。

还有人会说,像恒大这类不都是大开发商,总还是有保障吧……这些年,房企都是拿着融资高杠杆在玩,金融机构为了赚钱,都忽略风险,所以目前你们看到的大房企,绝大多数都是背着高风险的。如果今年有倒下的大开发商,一点都不意外。

有消息,据说恒大三天已经卖出4.75万套房子,价值580亿。吹牛应该是房企的一贯套路,这几万套房子,都是收的5000块钱的定金,结果人家给折合成一套100多万的房价……

据知情人士透露,绝大多数的房子定金,都是某大的员工付的,付5000元,两个多月后,有500块钱利息。有些员工没抢到。

成年人应该清楚一个道理,醉翁之意不在酒。房企拉大旗看似在卖房,实际在一个很差的市场里,想把房子卖出去很难。况且房子的交易周期本来就长,购房者即使前期交钱的时候没犹豫,后期办贷款的时候,也有反悔的机会,开发商赚的钱,本质上还是靠市场,没有了市场,什么都没有。房企做那些努力,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刷数据,秀肌肉,然后找金融机构拿钱续命。

活下去仍是房地产产业链上的最大刚需

疫情负面冲击最大的,是目前超大城市人口高密度对医疗卫生问题的无限放大风险。隔离这种最原始有效的手段,是人类对抗病毒的迫不得已,也是壮士自断一只手臂,求得保命的悲壮之举。

现实的成本付出与分摊已成必然。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也都将是最终成本的摊派者,逃不掉,躲不开。

面对复工倒计时的当下,房地产相关产业链的复工基本上都是最后的,3月初目前看开门正常营业的概率为零。

行业老鸟Z先生说:“售楼部关门,销售回款清零,开发商目前唯一现金流保证也被掐掉。这几乎是对房地产行业的釜底抽薪。”

10日后,全国很多售楼部都在尝试“网上直播销售”。参与过的小张说:“都是空架子,大多数楼盘线上没有真实流量,都是自娱自乐!”

人们不愿扎堆,不愿参与超大型的开盘,原有的旧套路真的到了不得不改的节点,售楼部,示范区的那些现场洗脑包装以后该如何展示给客户看?巧舌如簧的销售技巧以后的用武之地在哪里?

房企难,普通家庭的六个钱包也难,杯水车薪的收入来应对天量的债务泡沫,捂住存量都难,想要再来一波急速暴涨,有点想多了。

活下去,依然是房地产产业链上的最大刚需。无论是身形庞大的开发商,还是弱小的个人从业者,保命最要紧!

想想疫情下半场后的事情,体量决定一切,除餐饮,影视,旅游行业的困局外,数百万亿大盘子的房地产,这个最大的“重灾区”永远绕不开。无论嘴上有多硬,房子,就是中国居民最大的财富基本面。

说房子短期会暴涨的最起码不懂现实

就拿当下的“疫情下半场”最棘手的救市问题看。空头和多头的声音都有旗鼓相当的分贝。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2003年,非典疫情的下半场,我们尚且可以加“居民存款”的杠杆,来为经济的“v”型反转托底,但现在,我们能靠的住的“牛”在哪里呢?

居民存款的余粮也不多了;财政早已经勒紧裤腰带了;外部出口市场自顾不暇,逆全球化抬头;货币大宽松真不能再干了;外资净流入是各国争夺的“唐僧肉”,谁都不会让……

还是老观点,一切大的生意都是“抢存款”的生意,谁都没有比谁高明到哪里去。

复盘2019底,社会总存款余额190万亿,几乎比2008年增长10倍,其中从细项上看,居民存款80万亿,非金融企业存款接近60万亿,非银行金融企业存款16万亿,其他政府和团体存款额度为35万亿。这就是当下最大家底,一切操盘都绕不开这个基本现实。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8%2F1582015499947975.jpg

居民存款80万亿加上非银行金融企业存款16万亿(券商基金机构的第三方托管账户),这96万亿就是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子弹。排除掉其中60多万亿加了杠杆买了房子,其实真正能调动的也就不到30万亿。

30万亿对应房市450万亿的市值存量,还不够拉一个涨停。10%都干不动,说房子短期会暴涨的最起码是不懂现实的。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向上难,跌起来恐怖,继续稳起来也是不容易的。未来会怎么样?增量不足,极端分化将加速杀来。

疫情会暂缓房价的凶猛?

每次大的波动都是分化的加速器。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极端分化的现实依然是低估的。

美国次贷危机十年复盘,几乎是全球财富快速分化的加速十年,20%前面的人,占有的财富几乎可以用不好意思的暴增在积累。这里面有权宜之计的无奈,也有既定游戏规则不死的必然。

总之,无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这个现实都在轰轰烈烈地影响这每一个人。

有人说,疫情会暂缓房价的凶猛。但资产疲态的结果前面,还有一个更严峻的现实就是,个人收入的空头,很多人到目前为止,希望能拿到和去年同等收入都难,能指望今年收入有更大的突破的人,真的少之又少。

生活不易,最近据报道,已经有一批员工向老板集体进言,主动降低收入,以换来特殊时期的裁员暂缓。

这里面有诸多的无奈和现实,扒开了,每个人都是一把心酸。出门干活,不幸被感染,2%的死亡率,一直憋在家里,生存的压力100%的直击面门。

困难面前,自己才是自己的无限责任人。小区大妈对出租客的另眼看待;居家办公的收入锐减;生活成本的叠加上涨;房地产行业的伤口未愈……

抬头看天,疫情下半场的疗伤时刻正在到来,和以前一样的是,收入增长依然不见起色,和以前不一样的是,我们虚弱复苏的经济又加了几副更重的担子。

就像曹德旺先生说的:”我做好了和这个国家一起过苦日子的准备。”鸡汤也说:尘埃们,你可一定要挺住!(来源:通货朋仗(ID:zt734922044) 米筐投资 作者:周老板 菌爷)



                                 
                                           社会透视
                 



2020年一场更大的债务风险依然站在不远处                 
【研究员】:WH
从1995年到2019年底,无论是新兴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规模都在呈现单边向上的趋势。规模在不断膨胀,杠杆在不断刷新,这些已经被加到极致的债务泡沫,是文明的花朵之余,可能也是最终撕裂世界的毒药。嘴上说,不大水漫灌,但真遇上什么坎,身体永远是最主动的。借新还旧的老套路依然没有死,而且就在我们的每一次救市中,债务的杠杆总是被迫越来越高。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098072672847.jpg

【博览财经特稿】今年初,一家龙头券商内部的研判会上,有一个共识值得警惕。这个共识就是,2020年全球债务风险不是缓解了,而是更加严峻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现实。当下,疫情是个吞金兽,它的成本支付不仅仅表现在医疗卫生系统的赤字,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全球经济虚弱复苏进程的重击。

本来抬头的消费腰斩了;本来就要回暖的PMI再次面临考验;本来今年经济的“前高后不低“瞬间泡汤了。

世界产业链受中国疫情影响严重。韩国汽车产业开不了锅了;苹果产业供货几乎停滞了;产业供给迟滞,很多行业被切的稀碎;中小国的次生债务风险在积累;通胀有从二师兄向各行业蔓延的风险;数万亿的春节消费清零,这背后又牵扯着多少人的饭碗和生存……

一只黑天鹅的影响虽然可以尽量的“多害之中取其轻”,但负面就是负面不能回避,也不能藏着掖着。

最近,很多人、很多企业都在诉说着自己的苦日子,其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生存最核心的集体吃饭问题暴漏。而这也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尤其是本就脆弱的中小国家可能最先释放一波风险,集体倒地。

前几年,股债汇三杀的情况,大概率会再次发生,而且风险已经看得见。我的好友村口大爷说:“我们在用尽全力的维持一段繁荣的同时,我们可能也在竭尽全力的迎接更大的灾难。”

收益和风险,这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

2020-2023最大的“世界财富大轮动”

截至2020年1月,最新数据显示,世界债务总规模已经膨胀到全球GDP的322%,接近260万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维持这个天量的债务规模,我们已经把利率降到了历史最低,而且负利率债券和0利率债券的规模也创下天量。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098097787013.jpg

如上图所示:从1995年到2019年底,无论是新兴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规模都在呈现单边向上的趋势。

规模在不断膨胀,杠杆在不断刷新,这些已经被加到极致的债务泡沫,是文明的花朵之余,可能也是最终撕裂世界的毒药。

嘴上说,不大水漫灌,但真遇上什么坎,身体永远是最主动的。借新还旧的老套路依然没有死,而且就在我们的每一次救市中,债务的杠杆总是被迫越来越高。

当下疫情疗伤,我们毋庸置疑会用。吃饭问题是第一问题,这一点无论是谁?信仰什么?什么主义?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至于风险,能拖就再拖一拖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098147944629.jpg

上面这张图反应的是美国30年期和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最新趋势,我们看到从2018年年中以后,一直处于到单边下跌趋势,又再次跌破2015,2016年的宽松低位。

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的债券收益率直接步入负值。

从全球信用等级的排序看,美元信用一直是王冠上的钻石,但美元的信用目前也有最大的隐忧缠身,那就是美国的债务赤字问题。

黄奇帆在混沌研习社的内部讲座上的风险预警会不会成真?现在还很难说。但从逻辑判断看,美国政府债务的危险线150%已经越来越近了,而且最快可能在2023年就会实现。

那么在全球避险的形势下,主权国家基金大概率会提前行动,这可能才是2020-2023年这几年最大的“世界财富大轮动”。抛售美债,很多国家已经在行动了。

十年后和十年前相比问题更多

天量的债务盘子,250多万亿美元,是中国经济总量的18.6倍还要多,14亿人辛辛苦苦干一年,还不够还6%的债务。小心的用低利率维持还能不能继续?实际利率降到0之后,还有政策空间吗?

起码非常清楚的是,每一次黑天鹅所引发的超常规救市动作,都是在透支着政策的信用和空间。余地越来越小。

试想一种困境,当各国央行的政策空间被挤到墙角的时候,我们该指望谁来拯救史诗级的“烂摊子“?降息还能降多久?财政赤字还能赤多大?杠杆暂时稳住,还能再加吗?经济的最后底线是什么?底线信用失稳,这个世界还会继续奖励胆大的吗?

十年后和十年前相比,问题更多了。都是“送命题“。

一场更大的债务风险依然站在不远处

人们之所以对“黑天鹅”恨的牙痒痒,绝大多数原因,都是因为每次意外砸脸,都意味着“瞬时计划外成本支付”的暴增。

救命十万火急,却没有余粮。咋办?凉拌。

话难听,却都是真话。困难时期,那有那么多像“思聪爸妈”那样的救世主。大家都是“难民”,别人也不可能比你好到那里去。

自己的事情也只能自己兜着。银行“嫌贫爱富”;债主不听解释,上门逼债;孩子媳妇父母还指望着你;情人节玫瑰花没人要,烂在了地里;除夕夜的包桌瞬间清零,饭店囤的菜只能当街摆地摊;压倒壮士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就是那些始料未及的事情。

35岁之前,你可以猛打猛冲,但过了35岁这个年龄,大家确实干任何事情都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这是困境中的辗转腾挪空间,也很有可能是人生“渡劫”的救命钱。

多年的邻居,名下几十套房的张女士。她一直没有放弃自己丰厚房租之外的打工收入。虽然不多,但疫情最凶猛的日子里,租金收入大减,她说:她起码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可以艰难扛过债务压力最大的时期。

疫情疗伤的下半场,病毒的全覆盖打击之下,从个人到企业,甚至是国家,留一些救命钱,绝不是胆小鬼,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未知的敬畏。

人类很渺小,小到生死就在呼吸之间。这个世界有160多万种病毒,但我们知道的可能才有千分之一不到,已知的确定和未知的不确定性相比,简直让全人类无地自容。

投资,进阶,财富,激情四射的一把梭确实很带劲,但意外突然降临的时刻,他们死的一定比谁都快。

另外,请大家不要忘记。2020年,一场更大的债务风险依然站在不远处,死死的盯着那些此刻债务最脆弱的人。让人顿感后背发凉!(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菌爷)



                        

疫情搅乱VC/PE圈 上半年投资经理基本“歇菜”了                 
【研究员】:WH
疫情会进一步拉长2018年所谓寒冬的周期。泰合资本此前针对40家投资机构做了一个调研,约50%的投资人表示将在2019年基础上继续保持收缩策略,大概有5%左右的机构会因为疫情收缩,主要是出差不方便影响看项目、DD等。实地尽调、访谈等无法通过线上工作完全替代的操作流程会对大多数投资机构短期内的募投活动造成不利影响,而这种影响将进一步加剧机构的二八分化。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19%2F1582096789486893.jpg

【博览财经特稿】突如其来的疫情,同样搅乱了VC/PE圈。“没法出门,一天十几通电话,电话会议的全时系统都被挤兑了。”北京一家VC机构的合伙人邢亮对投资界坦言,受疫情影响,他去年投资的两家企业陷入困境。但现在大家都在家复工,没法出门,沟通效率很低。

李文(化名)还在江西老家,按目前上海市政府的规定,全市企业2月10号正式复工,但老家的路还是封着的。李文所在的投资机构去年募资不顺利,他看中了几个医疗项目最终因为钱没到位只能遗憾放弃。“事情还没完全解决,看项目和尽调都做不起来,最快可能要到四五月份。”李文说,不知道大环境将会如何,也没有进一步打算。

还有更忧心的情况。这几天,一些投资人陆续接到项目的IPO进程不得不中断的消息。根据公开信息,某巨头的业务量在疫情期间下降了许多,IPO计划可能推迟;而江小白原本计划在2020年中旬的IPO可能会延迟到下旬。

牵一发而动全身。疫情之下,募资搁置、投资放缓,退出暂停,本已残酷的一级市场寒冬正在被拉长

紧急和90家被投企业开电话会议

合伙人:情况比较危险。

这场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正渐渐显现。投资界采访了北京、上海、深圳多家知名的创投机构,众多已复工的投资机构反馈,这两周首项工作便是了解被投企业的现状,而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压力大,很怕失业。”林亮(化名)在聊起近况时有些无奈。他在北京一家VC机构任投资经理,去年出手的一个最重要的项目,也是如今受疫情负面影响最大的。“企业都还没复工,我已经在家远程工作一周多了,主要做一些投后管理工作,如给企业对接银行融资等等。”林亮坦陈,受疫情影响,这些工作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了。

“在看新项目上,基本歇了。”启宸资本投资副总裁赵杨博也坦言,这段时间新的投资项目是难以推进的,因为没有办法做线下深度交流甚至入场DD,主要精力会放在投后上。

峰瑞资本2月3日,在线开工首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每一位投资同事与自己负责的已投企业创始人深入交流,了解CEO与公司的状态、面对疫情他们如何应对,以及有什么是机构能帮忙的,这次小调研覆盖100多家企业。

“科技行业、军工行业等几乎没受影响,但如果上下游客户在湖北的,也会有影响。”普华资本董事长曹国熊说。从跟企业沟通中发现,普华资本有好几家被投的科技企业,有的因供应链企业无法开工,有的因大客户在湖北,有的则因无法进行路面测试业务停摆,经营都受到影响。

国科嘉和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戈则透露,在国科嘉和一线团队和被投的90家企业一一开了电话会议后,发现“情况比较危险”

现实是,延期复工不到半个月时间,有些企业还在苦苦支撑,有些企业已经倒下了。就在日前,第一批裁员潮开始了。在上班第一天的员工大会上,新潮传媒宣布减员500人。新潮传媒高管向媒体透露上午开会宣布减员500人,占总员工数的10%,高管集体降薪20%。

投资界此前多篇报道,就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我的公司只能撑两个月》中提到的“账上的钱只够撑两个月了”的工厂主,《谢谢,我的房东开始免租了》中提到的“每月20多万返租,每天睁眼最少3万开支”的企业CEO,他们都在跟疫情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帮助企业熬过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共识。这些天,看到太多企业通过媒体积极呼喊,希望能在困境中求生。餐饮、酒店、旅游、娱乐、零售等行业首当其冲。有一种担忧正在蔓延:经此一疫受到重创的中小企业未来可能会倒下一片?如今看,这种担忧正在变为现实。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直言,本以为2020年只是“困难模式”,而现实的挑战是“地狱模式”。他判断,这场疫情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2003年的非典,“现在线上线下网络的发达,使得疫情的传播性比原来更广,给整个社会造成如同海啸般的影响。”

创投寒冬拉长

投资经理:上半年基本歇了。

原本2019年大多数投资机构的节奏就已经明显放缓,开年又受疫情影响,对很多中小基金而言,今年上半年基本就歇着了。

正如易凯资本创始人兼CEO王冉所说,疫情对创投企业上半年融资的影响是,几乎肯定会把上半年的事拖到下半年。

疫情会进一步拉长2018年所谓寒冬的周期。泰合资本此前针对40家投资机构做了一个调研,约50%的投资人表示将在2019年基础上继续保持收缩策略,大概有5%左右的机构会因为疫情收缩,主要是出差不方便影响看项目、DD等。

实地尽调、访谈等无法通过线上工作完全替代的操作流程会对大多数投资机构短期内的募投活动造成不利影响,而这种影响将进一步加剧机构的二八分化。

“尤其是对于一些在上一年度募资并不顺利中小机构,弹药已然不足,而疫情的爆发无疑是雪上加霜。此背景下,机构的洗牌和分化现象在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将持续存在。”清科研究中心在最新一份报告中指出。

“小基金只能硬挺着,没别的办法,我们去年下半年开始转做FA了。”沪上一位投资人说道。

北京一位VC机构投资人彭力(化名)则坦言:“投资不是一件光靠线上聊天就能决策的事,疫情期间,大家都在远程办公,互相见不到面,效率高不起来。并且大部分企业都还没复工,所以还得让子弹飞一会。”

王冉给了一个悲观预测:如果疫情防控非常不顺利的话,那影响的就不只是上半年而是全年了,一些投资机构全年开天窗也是很有可能的。这并非夸张,多位投资经理坦承自己的担忧:被投企业大多受到疫情的影响,合伙人将重心放在投后,下面的人出手新项目基本无望了,搞不好还要裁掉一些投资端的人手。

不过,也有投资人也表示,突然的黑天鹅事件可能会打乱基金的投资节奏,但基本不会影响基金本身的投资策略。

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表示,由于必要疫情防控措施,我们的员工出差、尽调等工作进度上势必会延后,对上半年投资节奏会有一定影响,但2020或许会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好年份”,特别是资本市场正在平稳步入改革红利期,因此全年的投资工作会稳步推进,既定的投资任务会争取完成。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也表示,从全行业看,已经打乱了投资机构在融资和投资方面的节奏和计划。但他强调:“我们也意识到在医疗健康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药研发能力、医疗支付和保障体系,都需要对未来的重大疾病、流行病、和重大医疗需求做好准备。作为投资机构,可以通过投资来支持创新企业,来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无独有偶,松禾资本在复工第一天就发布了招聘信息,发力招聘一批专业医疗健康背景的投资人,职位涵盖从投资总监到合伙人。

对于存量的优质项目,投资机构该出手依然会出手,多位知名投资人表示,长期的投资计划将稳步推进。

渶策资本创始合伙人甘剑平表示,疫情不会影响之前对项目的判断,也不会修改之前和企业签订的协议内容,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鼎晖投资创新成长基金高级合伙人张海峰也在朋友圈公开表示:“疫情的出现不影响我们已经进入的尽调、决策甚至交割流程,原计划要出手的我们一定会坚定的出手,短期业绩下滑不影响我们对一家企业核心能力和价值的判断。”

“疫情之后的一段时间,toB方向上的投资继续加重,帮助企业减员增效是不变的主题。疫情虽是无法预估的,但风险投资是长线和价值投资,要判断的是未来多年的行业格局,疫情对风险投资不存在长期性的影响。”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说道,“经历过这一仗,你的团队便是经过检验的铁军”。

“我投的项目IPO中断了”

旷视科技、江小白等企业考虑延迟IPO。

还有一个令VC/PE担忧的情况摆在面前——受疫情影响,投资人陆续接到项目的IPO进程不得不中断的消息

“坦白说,基金停工一周两周影响不大,但项目的IPO如果没有如期完成,就会实实在在影响到基金的回报,起码业绩数据不会那么好看,这就有可能导致后续募资紧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某VC机构的IR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事实上,上述的担忧正在发生。近日监管部门多次发声表示暂停现场咨询等业务,并鼓励从业机构通过线上化的方式开展证券发行等相关工作。且沪深交易所均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间暂不安排现场上市仪式,与发行人的上市协议通过邮寄方式签署;支持发行人在疫情影响消除后在交易所补办上市仪式。

Wind数据显示,目前一共133家公司赴港上市申请正在处理中,还有159家公司上市申请没有进展,而受到疫情影响,不少公司选择推迟上市计划。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京东、百度原本有意于今年一季度回港上市,但因疫情仍然不明朗,故有机会押后回流计划。

2月9日,某巨头创始人、CEO对外称,公司业务量在春节和疫情期间下降了不少,单量只有疫情前的零头。因疫情所累,该巨头IPO计划或将推迟。

前不久,韩都衣舍CEO赵迎光发朋友圈,称疫情下扛不过三个月。在调整应对方案后,韩都衣舍目前经营正常。这是一家拟IPO、有不少明星股东加持的服装企业,过去连续6年“双11”位列互联网服装品牌销量第一,但现在,IPO仍遥遥无期。

此前,有报道称江小白也酝酿在2020年IPO,计划募资5-10亿美元。对此,江小白内部人士表示,就近期而言,2020年确定不会是江小白上市时间点,但希望公司能够成长为一家公众公司。如今,受疫情影响,原本计划在2020年中旬的IPO可能延迟到下旬。另外,国内人脸识别公司旷视科技原本想在本月初招股,但因疫情所累暂缓上市申请。

而对那些已经拿到IPO“门票”的企业来说,或开创上市首日不举办现场上市仪式的先河。

据了解,湖北零食巨头良品铺子2月12日网上申购,2月底正式上市。良品铺子是一家从武汉起家的休闲零食企业,市场集中在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华中地区。此次上市,敲钟没办法实现,线上发布会也将取消,可以说非常低调。

春天总会到来

回想春节放假前,一位早期投资大佬曾在公司年会上开玩笑,“希望2020年是未来十年最差的一年”,本意是想说接下来一年比一年更好,没想到一语成谶,2020迎来一个无比糟糕的开局。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回顾中国创投过去20年岁月,我们曾经历两次大“劫难”——2003年的“非典”疫情,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高榕资本梳理了这两次重大危机,“如果以史为镜,我们会发现在大危机过后,往往孕育着颠覆式的创新机会。”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曾公开表示,“回望携程,2003年7-8月走出非典的阴影,短短5个月后(12月)上市,引领了那段时间一批新经济企业的上市壮大。”作为一名经历过携程和如家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的创业者,他深深理解初创企业今天面对的挑战。

“越是逆境,越要相信价值投资,相信中国经济的韧性。”在信奉价值投资的高瓴资本看来,在短期波动中,谁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懂得独立思考和延迟满足,就已经先胜一筹了。当一切归于平静,真正创造价值的优秀企业会更加熠熠夺目。

春天总会到来。身处VC/PE圈的每一位,都需要拥有超越疫情的长期视角。因为,历史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来源:投资界Pedaily 作者:王菲 任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3-29 14:44 , Processed in 0.169654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