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财经内参3.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6 09: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建成稳经济核心,新基建成A股主线的“历史必然性”》:与A股热热闹闹局面反差极大的是,实体经济层面,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正对全球经济活动构成威胁。必须要为最糟糕的情况做好准备了。甚至可以说,股市当前的火热,正是监管层放水意在稳经济的资金,很多并未能进入实体,而是在金融市场内部空转的表现。
要打破这种不利循环,一要做好疫情,二要同时稳住经济。但当前麻烦的是,除了欧洲,日韩,中东已经先后沦陷,美国也已实际处在疫情大爆发的前夜,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只剩下中国了,现在中国不仅要自救,也成为全球经济的唯一希望。
可不太妙的是,也因为疫情的影响,中国的可选自救方案也越来越窄,靠消费或靠出口来稳经济看来越来越不现实。最终只能回到投资稳经济这一条选择了,但为了不重蹈以往大干快上基建项目被人诟病的覆辙,决策层在综合考虑短期“救急”和中长期“救穷”兼顾之下,拿出了传统基建项目和5G等新基建搭配的稳增长方案。传统基建项目意在立竿见影拉动经济增速,新基建则为中长期高质量增长奠定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建大爆发成为复工稳经济以来市场的核心主轴,是有其必然性的。而市场主炒新基建的逻辑,也是正确的。
稳经济靠基建不假,但也莫被“30万亿”数字游戏唬住!》有一点需要细说的是,从5省11万亿到7省25万亿,再到11省30万亿,乃至13省34万亿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且可以预料很快统计数字可能飙到50万亿,甚至更高——仅仅不到半个月时间,一手抓复产,一手抓防疫的各地政府就整出了这么大的动作?如此迅速的行动,如此惊人的投资规模,实在让人惊诧!考虑到现在A股市场对基建板块的极度吹捧,有必要对这个数字好好深究下,这将决定我们能否摆脱盲从,对基建板块有正确的投资策略。
在我们看来,30万亿大基建中至少有四大疑点,必须要挤一挤水分!资金的嘴,真是骗人的鬼!所以嘛,基建固然是主线,但也要好好思量下是不是亢奋过度。从中期看新基建机会确定,但短线就要问:是否现在监管层开始澄清或者主流媒体已关注几十万亿级的投资计划中的“水分”?如果有这这种迹象,那短线就需要注意炒作节奏了。而如果主流舆论依然在鼓噪基建加码,那么短炒热点将依然围绕基建而展开。
新老基建之争的误区:配合而非对立!短炒老、长持新!》:大基建板块不仅面临庞大规划数字与今年实际推进之间的鸿沟,也面临是传统基建依然占大头,还是新基建为主导的争议。
对此,我们比较认同的一种看法是,两者并不对立,而应是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关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等“老基建”托底复苏,以“新基建”为主要推手加力转型。可以说,各自都有其重要作用。未来在政策支持上,老基建和新基建都会加码形成共振。
同时也考虑到新老基建的这种不同定位,在股市炒作层面我们强调:传统基建因估值优势适合短炒,而新基建则是兼顾了短中长期,中长期持有的方向,但弊端是估值高企。



                                           博览视点
                 



基建成稳经济核心,新基建成A股主线的“历史必然性”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与A股热热闹闹局面反差极大的是,实体经济层面,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正对全球经济活动构成威胁。必须要为最糟糕的情况做好准备了。甚至可以说,股市当前的火热,正是监管层放水意在稳经济的资金,很多并未能进入实体,而是在金融市场内部空转的表现。 要打破这种不利循环,一要做好疫情,二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稳住经济。但当前麻烦的是,除了欧洲,日韩,中东已经先后沦陷,美国也已实际处在疫情大爆发的前夜,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只剩下中国了,现在中国不仅要自救,也成为全球经济的唯一希望。 可不太妙的是,也因为疫情的影响,中国的可选自救方案也越来越窄,靠消费或靠出口来稳经济看来已经越来越不现实。最终只能回到投资稳经济这一条选择了,但为了不重蹈以往大干快上基建项目被人诟病的覆辙,决策层在综合考虑短期“救急”和中长期“救穷”兼顾之下,拿出了传统基建项目和5G等新基建搭配的稳增长方案。以往的传统基建项目意在立竿见影起到拉动经济增速的作用(但也会尽量避免浪费和无用的基建),新基建则为中长期高质量增长奠定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建大爆发成为复工稳经济以来市场的核心主轴,是有其必然性的。而市场主炒新基建的逻辑,也是正确的。

                                 
【博览财经分析】与A股热热闹闹局面反差极大的是,实体经济层面,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正对全球经济活动构成威胁。必须要为最糟糕的情况做好准备了。甚至可以说,股市当前的火热,正是监管层放水意在稳经济的资金,很多并未能进入实体,而是在金融市场内部空转的表现。
一个连锁反应是,疫情影响着金融,金融影响着经济,经济影响着就业,而就业影响社会稳定,反过来会引起对疫情防控措施的质疑声。要打破这种不利循环,一要做好疫情,二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稳住经济。
但当前麻烦的是,除了欧洲,日韩,中东已经先后沦陷,美国也已实际处在疫情大爆发的前夜(美国目前采取的不检测、不公布数据、呼吁不戴口罩、当重感冒看等掩耳盗铃做法,只不过是加剧美国疫情最终失控爆发的进程罢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只剩下中国了,现在中国不仅要自救,也成为全球经济的唯一希望。
不太妙的是,也因为疫情的影响,中国的可选自救方案也越来越窄,靠消费或靠出口来稳经济看来已经越来越不现实。
最终只能回到投资稳经济这一条选择了,但为了不重蹈以往大干快上基建项目被人诟病的覆辙,决策层在综合考虑短期“救急”和中长期“救穷”兼顾之下,拿出了传统基建项目和5G等新基建搭配的稳增长方案。以往的传统基建项目意在立竿见影起到拉动经济增速的作用(但也会尽量避免浪费和无用的基建),新基建则为中长期高质量增长奠定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建大爆发成为复工稳经济以来市场的核心主轴,是有其必然性的。而市场主炒新基建的逻辑,也是正确的。
美联储突击降息50个基点,就是对全球经济更趋谨慎的信号
美联储3月3日的降息时间点是早于高盛大摩等机构预期的,而且 不降则已,一降就是50个基点,这也超出预期。实际上,这样的紧急降息幅度,上一次,还是10多年前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而在这之前,全球多国已宣布了1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紧急财政方案来应对挑战。
当前,全球主要央行行长已暗示将采取行动,一场全球范围的经济保卫战正在打响。
但就是这样的大阵仗,实际也没啥用。3月3日,美股仍旧跌成了狗,道琼斯指数上蹿下跳,最终一泻千里,又跌了785.91点。
人们极度担忧,因为中国的防控进展虽然让人鼓舞,但全世界突然发现,大事不妙,原来中国最初的困难他们也会面对,但他们还没做好充分准备。中国已经给出的正确答案,他们却抄不好。
中国上半场,海外下半场:疫情在海外已趋向失控
截止5日晚,中国境外的确诊人数,已超过了15000例。3月4日,中国境外的新增病例,比中国境内多了15倍。如果说前一段时间,世界最担忧的还是中国的湖北和武汉;现在,世界最担忧的,早已经不是中国,而是韩国、日本、意大利和伊朗四国。他们分别成为了东亚、欧洲和中东疫情爆发的新传染源头。中国开始反过来担心全世界,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警告,世界目前正处在“未知的境地”。
韩国的确诊病例已超过5000例。韩国总统文在寅曾说,中国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现在,确确实实,不仅仅是中国的困难,也是韩国的困难。
所以,在一轮一轮措施加码之后,韩国总统文在寅3月3日下令,全国开始对新冠名都的“战争”,所有政府机构要处于24小时全天候戒备状态。
韩国也进入了全面战“疫”状态,但按照中国的经验,哪怕采取严格措施,但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逆转这种增势。何况,中国的封城做法,在韩国日本政府,都根本不敢做。
在欧洲,意大利也在悬崖边上,确诊病例已超过2500例。意大利人口6000多万,确诊2500多例。意大利倒是很早就开始采用中国式的封城做法,但没过多久当地就已经出现了
从比例看,意大利比韩国略好,但与中国省份相比较,也大大超过广东、河南,仅次于湖北。
更关键的是,意大利的病例仍在持续向外输出,瑞士、克罗地亚、奥地利、罗马尼亚、希腊、丹麦最近都宣布,境内首例确诊,源头都在意大利。
最糟糕的,其实伊朗。最近每天都有坏消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顾问委员会成员——71岁的米尔-穆罕默迪,因感染新冠病毒后去世。
最近去世的,还有伊朗司法部长易卜拉欣·莱希的顾问、伊朗前驻梵蒂冈大使。
而且,还有大量高官确诊,其中包括副总统苏梅·埃卜特卡尔、卫生部副部长哈利其等。在伊朗国会中,就有23名议员中招。
确诊可怕,更可怕的是死亡率。伊朗死亡率最高的时候达到了近20%;随着更多确诊病例发现,目前下降到3%。但这仍旧比绝大多数国家要高得多得多。
哪怕是美国,情况也不容乐观。我们在本周一就说过,美国已经处在疫情大爆发的前夜,现在已经一语成谶。
3月2日,美国华盛顿州宣布,又有四人因新冠肺炎去世,美国因此去世的人增加到了6人。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莫也说,不可避免地,会有更多人被确诊。一些媒体还怀疑,仅在过去几个月,全美约有1.8万人死于流感,真的都是流感吗?还是部分是新冠?
从目前的状况看,最糟糕的经济预期情况正在发生。所以,华尔街风声鹤唳,一连串的暴跌,哪怕美联储使出浑身解数降息也没用!
海外疫情对中国的冲击,让我们已只剩下了基建投资稳经济一途
现在,不仅欧洲,中东,日韩等主要国家的经济已经确定将在今年沦陷,不排除都可能陷入零增长。连本来复苏形势不错的美国经济都出现了重大变数。美股的暴跌就是一个信号。
所以,中国现在不仅要自救,也成为全球经济的唯一希望。
不过,也因为疫情的影响,中国的可选自救方案也越来越窄。
在三驾马车中,消费之前就受到国内疫情的冲击,损失惨重,现在又面临海外疫情回流的风险,依然不振,而且即便国内疫情逐渐可控,但只要海外还在,消费者心理上的恐惧感在相当长期内都难以释怀,所以消费的长期低迷恐怕短期无论如何都难以逆转。
至于出口,如果说之前是因春节和国内疫情导致出口阶段性停滞,但2月份复工以来,则是海外疫情冲击下,预计全球总需求会下降,从而减少我国的一般货物出口。
博览首席经济学者李宏图先生对此的描述是:全球供应链因疫情大约会经过两个阶段的“脱挂”,第一阶段,因中国疫情,中国暂停对海外采购与供货;第二阶段,因海外疫情,海外暂停向中国供货与采购。
虽然疫情局部也会强化我国部分产品的替代效益,并降低服务贸易的逆差,但总体看,对中国这样的贸易顺差国而言,负面依然占据主导。
另外,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或许还要强于实体经济的联动性,如果海外全面进入了避险交易模式,那也会影响国内的资本市场预期。金融市场的景气程度也会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这一途径虽然较为间接,传导过程比较长,但是仍然需要重点关注。
所以唯一剩下的可以相对自主可控也就是投资稳增长了。对此,决策层在综合考虑短期“救急”和中长期“救穷”兼顾之下,拿出了传统基建项目和5G等新基建搭配的稳增长。以往的传统基建项目意在尽快起到拉动经济增速的作用,新基建则为中长期高质量增长奠定基础。
新老基建项目搭配,但政策面对新基建更重视
相比而言,决策层更加突出对新基建的重视,这也是A股市场更愿意炒新基建的原因。
近期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20天内4次提及相关内容,而在3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还首次提及数据中心。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2月23日,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综上分析可见,基建大爆发成为复工稳经济以来市场的核心主轴,是有其必然性的。而市场主炒新基建的逻辑,也是正确的。


                                 
                                           多维观察
                 



稳经济靠基建不假,但也莫被“30万亿”数字游戏唬住!                 
【研究员】:大双
结论:大基建毫无疑问是本轮稳经济核心。但有一点需要细说的是,从5省11万亿到7省25万亿,再到11省30万亿,乃至13省34万亿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且可以预料很快统计数字可能飙到50万亿,甚至更高——仅仅不到半个月时间,一手抓复产,一手抓防疫的各地政府就整出了这么大的动作?如此迅速的行动,如此惊人的投资规模,实在让人惊诧!考虑到现在A股市场对基建板块的极度吹捧,有必要对这个数字好好深究下,这将决定我们能否摆脱盲从,对基建板块有正确的投资策略。 在我们看来,30万亿大基建中至少有四大疑点,必须要挤一挤水分!资金的嘴,真是骗人的鬼!所以嘛,基建固然是主线,但也要好好思量下是不是亢奋过度。从中期看新基建机会确定,但短线就要问:是否现在监管层开始澄清或者主流媒体已关注几十万亿级的投资计划中的“水分”?如果有这这种迹象,那短线就需要注意炒作节奏了。而如果主流舆论依然在鼓噪基建加码,那么短炒热点将依然围绕基建而展开。

                                 
【博览财经分析】大基建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本轮稳经济的核心发动机,A股市场也是予以热烈回应。近期传统基建板块和新基建频频领涨市场。
自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决策层一再释放以基建稳经济的信号。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
不过,有一点需要细说的是,从5省11万亿到7省25万亿,再到11省30万亿,以及3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抛出的13省34万亿重大项目投资计划,而且可以预料的是,再过不久,这个投资项目的统计数字可能飙到50万亿,甚至更高也并不奇怪——仅仅不到半个月时间,还在忙着一手抓复产,一手抓防疫的各地政府,就整出了这么大的投资规划动作?
如此迅速的行动,如此惊人的投资规模,实在是让人觉得惊诧!如果做个简单对比,2019年我国GDP总量为99.1万亿元,相当于拿出去年34%的GDP来投资基建。这是非常惊人的。
而考虑到现在A股市场对基建板块的极度吹捧,是有必要对这个数字好好深究下的,这将决定我们能否摆脱盲从,对基建板块有正确的投资策略。
34万亿还远不是财经媒体对基建投资项目统计顶峰
截至3月1日,包括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云南、四川、重庆、宁夏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这份投资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另有8个省份公布了年度投资额,合计约2.79万亿元。
此外,尚未公布项目投资计划地区,正在加快谋划储备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如安徽要求各地抓紧申报2020年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贵州要求各地于2月14日前报送第一批储备项目。
也就是说,现在统计的数据依然不够全!很快财经媒体就必定会抛出更大规模的全国基建投资项目统计数据,数据惊到天际你也不必奇怪!
但30万亿基建投资中的四大疑点,必须要挤一挤水分
首先,基建在各地公布的项目投资计划中,是重头但不是全部,不同地方的比重各有差异。从已披露具体投资计划的地区来看,部分地区基建计划投资额甚至占到了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但很多北京,上海,福建等部分地方传统基建项目的比重不足3成。
其次,媒体只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项目计划,有说过都是要在今年搞完吗?显然也不是!
以重庆为例,2020年将推进924个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7万亿元,但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3400亿元——也就是今年只完成15%而已!
而福建的3.84万亿投资项目,2020年的完成任务量,只是5000亿罢了;
上海市的152项投资计划中,基建只有57项……诸如此类。
另外,就拿之前的7省25万亿的投资项目,查查资料,果然蹊跷,四川、重庆、陕西、河北四省的重点项目计划是春节前发布的,而河南是2月20日,云南是2月23日,福建是2月25日。之前集中发布的时候不炒,现在主流媒体一宣扬拿出来说事儿,市场就亢奋了。这真是A股向来跟风无脑盲炒的特色了。
而且,30万亿是大干快上,大幅提高基建投资的意思吗?非也!
从已公布7省重点投资项目情况的详实数据与去年一比,好家伙,很多地方2020年推出的总投资计划比起2019年反倒降了4.9%,单看2020年度计划完成的投资量,也才只比2019年增了2.2%!
就个2.2%?!这还不到周一基建板块开盘半个小时的涨幅嘛!
更严峻的实际情况是,据Mysteel不完全统计,2020年1月至2月全国各地共4000余个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额2.6万亿!但这与以十万亿为单位的投资计划相比只是零头!
与天量基建反差强烈的是,上游原材料依然在冷冻中
实际情况是,一边是基建统计出多少多少万亿的规划,另一边,很多基建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今年一个多月的需求停滞,库存早已爆表,而且局面现在并没有什么改观!
比如,近期重庆果园钢材市场直接出通知说已爆库,停止钢材发运。就这一个市场,库存将近100万吨,相比2019年翻了近两倍,压力有多大,大家自行体会。
而据权威的Mysteel的分析指出,虽然目前市场在缓慢复工,但钢材市场库存处于天量,仍然需要缓慢消化。短期商家去库难度较大,面临较大的亏损,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套现仍是短期主旋律,预计短期钢材价格窄幅震荡运行为主。
而在钢材的更上游铁矿石方面,受外矿普指下调影响,成交清淡,原矿开工仍未正常,内粉资源依然偏紧,疫情影响下,现钢市压力明显,钢企采购意愿低迷,按需谨慎。生铁价格是稳中走低。
水泥行业的情况钢铁行业略好,但也并不能说供需两旺,至少现在股市层面水泥板块的涨幅已经大大超前于水泥行业实体的情况!
机构的分析指出,受疫情影响,除湖北地,水泥需求恢复期预计在3月中旬前后,一季度全国水泥销量区间为[2.9亿吨,3.5亿吨],中值3.2亿吨,但同比依然萎缩超17%!
而水泥需求恢复期较长除了受需求端影响,还与当前全国水泥熟料高位库存密不可分。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全国2月底水泥库存估计在4000~5000万吨!这是全部消化需要两周左右(不算熟料库存)。
结论
资金的嘴,真是骗人的鬼!30万亿大基建?呵呵,其实,从来玩的都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把戏。但当你真信了,别人就已经赚到跑了,而你就站岗了。
所以嘛,基建固然是当前稳经济的主轴,但是市场在炒的时候,也还是要好好思量下是不是亢奋过度了。
当然,概念炒作向来就是提前反馈,而且在市场还没有摸清这个板块概念的实情前,就先亢奋的拉上去再说,等市场开始质疑受益真实性的时候,也就是资金情绪要退潮的时候。
所以,从中期看,我们依然强调基建板块的机会,但短线就要问一个问题,是否现在监管层开始澄清或者主流媒体已经开始关注上述几十万亿级的投资计划中的“水分”?(毕竟很多财经媒体是不具备本内参这种超前独立思考性滴),如果有这这种迹象,那短线就需要注意炒作节奏的问题。而如果主流财经舆论依然在鼓噪基建投资计划加码,那么短炒的热点恐怕将依然围绕基建而展开。


                                 
                                           决策参考
                 



新老基建之争的误区:配合而非对立!短炒老、长持新!                 
【研究员】:大双
结论:作为当前稳经济的主轴,大基建板块现在不仅面临庞大的规划数字与今年度实际推进之间的鸿沟,而且也面临着到底是传统基建依然占大头,还是新基建为主导的争议。 对此,我们比较认同的一种看法是,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一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关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等“老基建”托底复苏,以“新基建”为主要推手加力转型。可以说,各自都有其重要作用。未来在政策支持上,老基建和新基建都会加码形成共振。 站在中长期的角度看,老基建解决的是短期“急救”问题,而新基建解决的是长期“治疗”问题。 同时也考虑到新老基建的这种不同定位,在股市炒作层面我们强调:传统基建因估值优势适合短炒,而新基建则是兼顾了短中长期,中长期持有的方向,但弊端是估值高企。

                                 
【博览财经分析】作为当前稳经济的主轴,大基建板块现在不仅面临庞大的规划数字与今年度实际推进之间的鸿沟,而且也面临着到底是传统基建依然占大头,还是新基建为主导的争议。
对此,我们比较认同的一种看法是,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一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关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等“老基建”托底复苏,以“新基建”为主要推手加力转型。可以说,各自都有其重要作用。未来在政策支持上,老基建和新基建都会加码形成共振。
站在中长期的角度看,老基建解决的是短期“急救”问题,而新基建解决的是长期“治疗”问题。
同时也考虑到新老基建的这种不同定位,在股市炒作层面我们强调:传统基建因估值优势适合短炒,而新基建则是兼顾了短中长期,中长期持有的方向,但弊端是估值高企。
传统基建有立竿见影稳经济功效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从节后以来政府的多次会议来看,全年经济目标并无变化,依然强调要努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但消费即便复工以后恢复也需要很长时间,外贸先是受到国内停工的打击,现在复工又受到海外疫情爆发对诸多出口品需求下降的冲击,只能依靠投资来完成稳增长目标。
从紧迫性上看,时间不等人。2020年已经过了四分之一,预计到疫情结束起码也到5、6月份去了,留个我们“抢救”的时间不多了。所以,老基建复工起来速度更快,效果更佳彰显,就好比危机时刻的一针强心剂,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然,从股市层面看,以建筑、水泥、钢铁为代表的老基建,除了政策面的逻辑支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因素,就是低估值。短炒机会还是存在的。
新基建是保证长远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关键
新基建再次被正名!3月4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其中点名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关于新基建,之前任泽平给了一个比较宽泛的界定,并未局限于行业。提出了四“新”概念:
一是新的地区。未来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71%时,新增2亿城镇人口的80%将集中在19个城市群,60%将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7个城市群,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这些地区仍有超前推进大规模基建的必要;
二是新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
三是新的方式。基建投资方式上要规范并推动PPP,避免明股实债等,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
四是新的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稳增长。
但显然,市场目前对新基建的界定其实比较窄。就是上述说的第四条:行业投资方向的更新。
从行业层面看,“新基建”主要包括 5G 基建、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七大领域。而其中,5G通信网络作为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符合经济转型方向,又被认为是“新基建”主要抓手。
新基建中,5G有被一致认为是核心抓手
据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仅网络化改造一项,未来5年的投资规模就有望达到5000亿元。另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从投资上来看,一则,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发放以来,通信行业或者说5G板块经历了约半年的调整,基金持仓持续走低,直到近期才开始向好;二则,5G等新基建可以讲出更多的“故事”,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在5G产业链内部。东吴证券认为,主设备商作为“新基建”的重要抓手,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应予重点关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随着5G商用部署的不断推进,2030年主设备商的支出将超过5200亿元,成为5G经济产出重要来源之一。
从5G竞赛的角度来讲,主设备商是我国保持5G领先优势的一把利剑;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更是拉动5G经济产出的主力军;从产业链环节来讲,能带动上游半导体、芯片等环节自主,下游催生更丰富更广泛的服务内容。
随着政策加码,5G基建板块有望迎来新的投资机会。
根据公开资料,5G相关个股整理如下:
射频芯片:三安光电、卓胜微、信维通信、麦捷科技;
PCB:深南电路、沪电股份、东山精密、景旺电子;
CCL(覆铜板):生益科技、华正新材;
5G手机射频:鹏鼎控股、立讯精密、信维通信、东山精密;
射频封装:长电科技、环旭电子;
次于5G的新基建则是,特高压
长江证券指出,特高压作为“新基建”重点板块,全年成长空间与趋势确定。政策面推动下,充电桩建设也有望得到全方位提速。
主要体现在:驱动公共桩建设提质且区域均衡发展;推动优质场站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申报流程办理;推动小区、商场等停车位充电桩建设;促进对运营商的建设与充电运营流程支持。
当然,“新基建”的弱点也不少——“新基建”发展空间巨大,但在短中期来看,并不足以撑起稳增长。比如“新基建”项目在逾17万亿PPP项目库中占的比例很小,不足1000亿元,占比只有0.5%。所以这导致新基建虽然当前炒的热,但恐怕相当长期内仍无法在业绩基本面上得到验证,导致高估值居高不下,而只是炒预期,情绪稳定性差,随时变脸的可能性相比传统基建更大。
新老基建处在快速此消彼长的替代过程中
从1-2月专项债的比重看,广义上新基建占基建比例约15%左右,老基建仍然占绝对比重,但新基建比例也显著上升了,而且会维持一定增速。
例如,冷链物流项目在专项债投向中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停车场项目规模增长约5倍,配电网项目规模增长约10.8倍,生态环保类项目规模增长约2.6%,狭义新型基建规模增长约1.2倍。
结论
老基建凭借估值优势,更受资金青睐。但从中长期看,老基建会受限于项目的推进情况,如果项目落实不及预期,则老基建短期炒完就完了,不会有中期行情。
而新基建不同,新基建兼顾了稳增长、惠民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等多项任务,更加被倚重,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总结而言,对投资者来说,如果是短线策略,老基建凭借估值优势弹性更大,如果是中长线投资,则新基建韧性更强,持续性更好。


                                 
                                           焦点透视
                 



别看基建规模气吞山河,钱哪儿来却需斤斤计较!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目前统计的全国近40万亿重大项目投资机会,多大程度能够落到实处,关键还看配套的资金情况。从近期多次部署复工的会议看,货币政策会放水但不会轻易跟随欧美降息,决策层是希望财政政策在基建投资中发挥主要作用,要比积极更积极。同时,要求“精准刺激”符合高质量增长的“新基建”和科技自主产业。预计今年适度扩产财政赤字,扩大地方债发行,但考虑到财政和地方债的扩容空间也并不大,通过股市融资恐怕会是落实庞大基建计划的主战场。 首先,基建股的上涨有益于有关公司改善直接和间接融资能力,提高基建项目执行能力。无论是减持、抵押贷款,还是搞再融资等,通过股市都可显著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我们看到的证据是,今年来偏重于5G等新基建概念的基金发行已经创了历史,而证监会对此是积极鼓励的,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股权融资方式。 而股市被重用的好处是,首先自己要涨起来,要具备赚钱效应。才能反哺基建项目的所需资金——对此有一个精辟的总结叫:先“脱实向虚”,后“以虚补实”。 这一定程度上也能从量宽之外的另一个角度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疫情爆发以来,A股却频频迭创新高,即便企业加速复工,疫情快结束后,A股依然表现出远比其他资产更强的吸引力。

                                 
【博览财经消息】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宏大的计划,要落实还是的脚踏实地。而目前统计的全国近40万亿重大项目投资机会,多大程度能够落到实处,关键还看配套的资金情况。
从已披露的信息看,不少地方的项目投资额较往年有所上浮。与2019年相比,重庆2020年重大建设项目个数、总投资均提高30%以上,特别是新开工项目个数、总投资分别提高近70%和40%。江苏年度计划投资5410亿元,比上年增加80亿元。
而多级机构指出,地方政府获取项目资金的方式一般有二种,一是财政拨付;二是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目前大概占到45-50%的比重。其中后者主要包括一般债、专项债,平台债、平台贷,PPP等。再直白点说就是靠发债、银行贷款和企业先替政府承担成本等三种模式。
从最高决策层近期的多次会议基调表述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要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
简单说,货币政策会放水但不会轻易跟随欧美降息,而决策层是希望财政政策在基建投资中发挥主要作用,要比积极更积极。总之,明确强调不会大水漫灌,而是要求“精准刺激”符合高质量增长的“新基建”和科技自主产业。
基建大爆发意味今年财政赤字和地方债都会扩大
但问题是,现在财政收入和基金收入下降,地方政府财力本就吃紧,预计财政资金空间有限。接下来就看融资渠道的空间有多大。
首先,信贷仍是大头,但来自银行和保险的理财、信托等形式的融资比例也不小
比如,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基建项目提速,国内五大行中的工行、中行、交行以及亚洲投资开发银行,保险机构中的中国太保等,则都开始参与到长三江一体化的建设中去,为四地协同建设提供融资渠道。而形式上不仅仅是常规的银行贷款,信托等等,保险资金还参与了定增,本外币债券等多种形式的融资。
其次,2020年适度扩产财政赤字,扩大地方债发行,应该是融资的重点之一。
2月24日,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欧文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指导地方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形成有效的投资。
不过,地方债空间也有限。经过2008年底四万亿经济刺激,我国的宏观杠杆率从142%增加到2017年的256%。当时形成的部分地方债,到现在还在化解。
此外,将强调资金的精准使用减少浪费。基于需求可能是无限的,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有限的,因此,有效合理配置稀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来决策层特别强调“精准刺激”的原因之一。
比如,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北京市明文规定,以民间投资为主的社会投资项目投资占比不低于70%;山西省则联合国开行山西分行建立了战疫情稳投资补短板专项,确保项目能贷应贷尽贷。
最后——
通过股市融资恐怕会是落实庞大基建计划的主战场
除了适度扩大地方债发行,更加强调专款专用精准刺激,从银行融资,又一个猜想是,股市也是一个可以为基建项目低成本融资的好场所,而且鉴于今年的两会将显著延期,中央决策层面对今年财政赤字和地方债发行的规模一时间还根本无法明确,这方面的掣肘很多。相比之下,成本更低也更自由的股市,很可能是今后落实庞大基建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场所——这种猜想并非空穴来风。
从战略层面来说,在当前央妈难放水、地产靠不住、财政也很南的窘况下,谁能在短时间内(或者说是已经被计提一个跌停板的时间之内)发挥稳增长的作用?谁能?杠杆才能!央妈不提高货币乘数,谁能?金融能!
总书记之前提到“金融活,经济活”所言不虚。股市,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它天然的杠杆属性是帮助企业降负债、降成本的一个利器。只有它才能在被耽误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帮助中国完成目标。
首先,基建股的上涨有益于有关公司改善直接和间接融资能力,提高基建项目执行能力。无论是减持、抵押贷款,还是搞再融资等,通过股市都可显著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我们看到的证据是,今年来偏重于5G等新基建概念的基金发行已经创了历史,而证监会对此是积极鼓励的,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股权融资方式
此外,股市增值它们反过来是会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的,有钱了自然会增加消费,这也有利于扩大对基建特别是新基建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而股市被重用的好处是,首先自己要涨起来,要具备赚钱效应。才能反哺基建项目的所需资金——对此有一个精辟的总结叫:先“脱实向虚”,后“以虚补实”。
这一定程度上也能从量宽之外的另一个角度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疫情爆发以来,A股却频频迭创新高,即便企业加速复工,疫情快结束后,A股依然表现出远比其他资产更强的吸引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26 16:53 , Processed in 0.14942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