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我为何认为“8月A股就差一场暴跌”81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3 09: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为何认为“8月A股就差一场暴跌”?》:自6月央妈开始“回收流动性”,到7月“大幅回笼近7000资金”,再到730高层会议“拿掉‘货币宽松’的措辞”,寄希望于“流动性刺激股市继续演绎7月上旬那样的狂嗨”已然幻境破灭;
而此次央妈公布的7月信贷数据再次“坐实”了上述判断——随着“非常时期”的货币宽松逐步退出,信用扩张出现放缓迹象!
因此,A股需要做一次“充分的回调”(也即所谓的8月份究竟是“七死八活”还是“七上八下”的问题),而目前看来,8月的A股完成一次“暴跌式修正”,概率大增!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笔者认为,A股自3月底以来的一轮上涨,明显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上涨推动力不同,涨幅差异巨大。
3月底-6月底:经济稳健复苏,股市稳定修复。涨幅较缓,斜率平滑。
7月初-7月中:流动性预期幻象,小散蜂拥入市。股市暴涨、情绪狂热。
但很显然,央妈和决策层快速进行了一次“流动性狂欢的预期‘结扎’”,暴涨行情戛然而止。
麻烦的是,在流动性预期被“冻结”之后,市场到如今并没有找到新的利好预期支撑大盘在目前点位继续“强撑”——
“双循环”大战略利好长期,解决不了短期市场逻辑的缺失;
经济复苏虽然可以起到“兜底大盘”的作用,但“被赚快钱一直爽给‘惯坏了’”的投资人,没那么容易去“忆苦思甜”,等着慢慢挣,除非一场“突如其来的暴跌”,逆转他们的“收益预期”!
此时,指数仍然恋栈“高位”,不愿修正,笔者倾向于认为,大盘指数在“高位恋栈越久”,市场难再调整的势能集聚得就越多,未来“充分释放”的压力就越大!
流动性边际收紧、估值驱动难续、关注顺周期!》:投资人已经普遍感受到“边际收紧”的阵阵寒意,短期市场出现暴跌的风险陡增(虽然这确实给长线资金提供了又一次的“抄底”契机)。
7月的信贷数据不及预期,表明央行信贷额度已不再过度宽松,宏观流动性出现边际收紧。从央妈6/7月开始“净回笼流动性” ,到730会议决策层“拿掉‘货币宽松’的措辞”,再到此次7月金融数据的“低于预期”,与此同时,社融与M2的增速差继续向上,说明流动性到信用的传导继续加快,资金脱虚入实的节奏也在加快,金融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紧,估值驱动行情不可延续(据统计,从2019年初至今,Wind全A指数累计上涨64%,市盈率提升71%,从13.0倍提高到22.3倍。也就是说过去一年多,A股的股价涨幅几乎是来源于估值的提升,而非业绩)。
结合利率走势和资金量来看,货币政策已经出现了边际拐点的信号,与前期强调“逆周期调节稳增长”相比,后续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导向,并将更加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从社融-M2以及M1-M2的增速差来看,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扩张仍在持续,经济疫情后的U型复苏趋势不改。因此,顺周期行业未来将成为市场乐观的支撑,这也是后续攻守兼备的重要主线。考虑到通胀预期,笔者认为,尽管“科技+消费”的大逻辑尚未改变,但8月至年底的这段时间内,市场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估值极端分化之后出现估值收敛的可能性较大,可关注低估值品种。



                           catbg01.gif                  博览视点
catbg02.gif                  



我为何认为“8月A股就差一场暴跌”?                 
【研究员】:田文
编者按:自6月央妈开始“回收流动性”,到7月“大幅回笼近7000资金”,再到730高层会议“拿掉‘货币宽松’的措辞”,寄希望于“流动性刺激股市继续演绎7月上旬那样的狂嗨”已然幻境破灭; 而此次央妈公布的7月信贷数据再次“坐实”了上述判断——随着“非常时期”的货币宽松逐步退出,信用扩张出现放缓迹象! 因此,A股需要做一次“充分的回调”(也即所谓的8月份究竟是“七死八活”还是“七上八下”的问题),而目前看来,8月的A股完成一次“暴跌式修正”,概率大增!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笔者认为,A股自3月底以来的一轮上涨,明显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上涨推动力不同,涨幅差异巨大。 3月底-6月底:经济稳健复苏,股市稳定修复。涨幅较缓,斜率平滑。 7月初-7月中:流动性预期幻象,小散蜂拥入市。股市暴涨、情绪狂热。 但很显然,央妈和决策层快速进行了一次“流动性狂欢的预期‘结扎’”,暴涨行情戛然而止。 麻烦的是,在流动性预期被“冻结”之后,市场到如今并没有找到新的利好预期支撑大盘在目前点位继续“强撑”—— “双循环”大战略利好长期,解决不了短期市场逻辑的缺失; 经济复苏虽然可以起到“兜底大盘”的作用,但“被赚快钱一直爽给‘惯坏了’”的投资人,没那么容易去“忆苦思甜”,等着慢慢挣,除非一场“突如其来的暴跌”,逆转他们的“收益预期”! 此时,指数仍然恋栈“高位”,不愿修正,笔者倾向于认为,大盘指数在“高位恋栈越久”,市场难再调整的势能集聚得就越多,未来“充分释放”的压力就越大!

                                 
1597278530240978.jpg
【博览财经研报】在近期的研究当中,笔者指出“8月A股就差一场暴跌”!
在8月12日《中国首席财经》的《尾盘跳水,信用扩张“确认收缩”!》一文当中,笔者强调——
自6月央妈开始“回收流动性”,到7月“大幅回笼近7000资金”,再到730高层会议“拿掉‘货币宽松’的措辞”,寄希望于“流动性刺激股市继续演绎7月上旬那样的狂嗨”已然幻境破灭
而此次央妈公布的7月信贷数据再次“坐实”了上述判断——随着“非常时期”的货币宽松逐步退出,信用扩张出现放缓迹象!
因此,A股需要做一次“充分的回调”(也即所谓的8月份究竟是“七死八活”还是“七上八下”的问题),而目前看来,8月的A股完成一次“暴跌式修正”,概率大增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笔者认为,A股自3月底以来的一轮上涨,明显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上涨推动力不同,涨幅差异巨大。
3月底-6月底:经济稳健复苏,股市稳定修复。涨幅较缓,斜率平滑。
7月初-7月中:流动性预期幻象,小散蜂拥入市。股市暴涨、情绪狂热。
但很显然,央妈和决策层快速进行了一次“流动性狂欢的预期‘结扎’”,暴涨行情戛然而止。
麻烦的是,在流动性预期被“冻结”之后,7月底开始到8月上旬的市场,到如今并没有找到新的利好预期支撑大盘在目前点位继续“强撑”——
◆“双循环”大战略利好长期,解决不了短期市场逻辑的缺失
◆经济复苏虽然可以起到“兜底大盘”的作用,但“被赚快钱一直爽给‘惯坏了’”的投资人,没那么容易去“忆苦思甜”,等着慢慢挣,除非一场“突如其来的暴跌”,逆转他们的“收益预期”
此时,指数仍然恋栈“高位”,不愿修正,笔者倾向于认为,大盘指数在“高位恋栈越久”,市场难再调整的势能集聚得就越多,未来“充分释放”的压力就越大!
笔者认为,7月下旬的“小幅回调”显然不能完全承载“上涨逻辑突然消失”带来的回调压力,别看北上骚资金很可能会在近期抄底,而一旦它们觉察到“风向不对”,人家绝对比你闪得快、闪得彻底!
12日A股累计成交1.08万亿元,成交额4连降并在本月内首次低于1.1万亿元关口。
与此同时,北上资金净卖出16.38亿元,8月累计卖出21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续周二尾盘大幅净流入后,周三北上资金临近收盘最后10分钟再次出现异动,最高一度净流入逾20亿元,显示北上资金抄底意愿强烈
虽然笔者也认为,8月之后能够支撑起大盘的最终还是“扎扎实实”的经济复苏,也因此,笔者相对看好“顺周期品种”在下半年的“潜在机会”,但其要从“潜在价值浮现”到“股票价格凸显”,这个过程必然会消磨诸多资金的“坚守意志”,甚至可能消灭更多小散资金!
经济数据不好不坏,市场缺乏判断下一步政策走向的依据
从当前的市场情况看,所谓的“8月行情缺乏新的利好逻辑支撑”,其具体体现,却是“经济数据不好不坏,市场缺乏判断下一步政策走向的依据”
第一种,经济数据继续明显好转,从弱复苏变成强复苏,这样的情况下,货币宽松会继续收敛,但周期性的实体企业业绩会明显改善,市场风格可能会加速转向低估值的周期类板块。
第二种,经济数据再次明显恶化,弱复苏终止,经济重新衰退,这种情况下,经济会倒逼央行重新加大货币宽松,流动性会推动估值提升,市场风格会重新回到创业板、科技等高估值板块,和1-5月逻辑差不多。
这两种情景下,权益市场都还会有很好的机会,只不过风格有明显区别,一个炒业绩,一个炒估值。
但糟糕的就是第三种情景,就是经济既不好,也不坏,大家对经济的预期不明朗,政策层面也倾向于暂时观察,这种情况对市场来说是最不好的
毕竟,这不利于业绩牛。他不像第一种情况,经济不够好,谈不上业绩驱动,周期类板块顶不起来。
同时,也不利于估值牛。经济不好也没关系,从2019年到今年上半年经济都在下行,但完全没妨碍市场走牛,因为经济不好的时候虽然没业绩,但是可以倒逼货币政策宽松,尤其是在经济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比如疫情刚爆发那段时间,基本上各种招数不断。
换言之,市场不怕经济坏,也不怕经济好,就怕经济方向不明朗
回到近日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上,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数据不好,以前经常会出现经济数据越差市场越涨的故事,问题的核心在于数据不好不坏,方向不明确
正如大多数分析所说的,这个数据的确不能算好。
M1增速是回升的,但要看信用扩张和经济复苏的强度,主要得看社融增量和M2的增速,7月社融新增了1.69万亿,低于预期的1.85万亿,同比增量也有所下降,M2增速降到10.7%,也明显低于预期的11.1%和上个月的11.2%。
边际上看,的确没有延续前几个月的明显复苏态势,也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因为市场的预期已经被前几个月的数据打得很高
但是,这个数据又没差到疫情前的那个状态,也不至于让央行重新加速宽松。只能说不够优秀,起码是良好,而且7月较6月下滑有很大程度的季节性因素。6月是半年末,银行会为了应对考核会冲一些项目,而7月很多短期项目会到期,所以造成每年7月的新增贷款和社融几乎都明显低于6月,比如去年7月新增社融和贷款分别比6月少了1.34万亿和8700亿。所以拿今年7月和去年7月去比,社融同比依然是多增了4000多亿,这已经是连续5个月比去年多增。
从结构上看,个人贷款继续多增,主要是居民中长期贷款保持高增长,前期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带动居民加杠杆;企业股票融资也在扩张,主要是资本市场走牛叠加注册制改革和IPO加速;表外融资虽然还在减少,但减少的幅度收窄;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同比少增,但量还不错,整体来看,信用扩张只是边际放缓,并没有明显的恶化。
接下来8月的数据会更为关键,因为季节效应过去之后情况会更真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接下来想要向强复苏切换有较大的难度:一是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会面临挑战,深圳等个别地区的调控显示出中央的态度,这可能让居民中长期杠杆的扩张面临阻力;二是政府加杠杆可能也缺乏增量,疫情之后的集中刺激期过去了,接下来回到正常轨道之后,中央依然会严控地方债务风险,很难重现2016年那样的放杠杆周期
但是基于前期刺激政策和融资扩张的惯性,预计经济数据依然能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也很难大幅恶化形成衰退趋势,所以短期来看市场依然纠结,再加上外部美国大选前的各种幺蛾子,恐怕市场依然处于风险释放期,避险依然是主基调


                                 
                                           决策参考
                 



流动性边际收紧、估值驱动难续、关注顺周期!                 
【研究员】:田文
结论:投资人已经普遍感受到“边际收紧”的阵阵寒意,短期市场出现暴跌的风险陡增(虽然这确实给长线资金提供了又一次的“抄底”契机)。 7月的信贷数据不及预期,表明央行信贷额度已不再过度宽松,宏观流动性出现边际收紧。从央妈6/7月开始“净回笼流动性” ,到730会议决策层“拿掉‘货币宽松’的措辞”,再到此次7月金融数据的“低于预期”,与此同时,社融与M2的增速差继续向上,说明流动性到信用的传导继续加快,资金脱虚入实的节奏也在加快,金融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紧,估值驱动行情不可延续(据统计,从2019年初至今,Wind全A指数累计上涨64%,市盈率提升71%,从13.0倍提高到22.3倍。也就是说过去一年多,A股的股价涨幅几乎是来源于估值的提升,而非业绩)。 结合利率走势和资金量来看,货币政策已经出现了边际拐点的信号,与前期强调“逆周期调节稳增长”相比,后续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导向,并将更加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从社融-M2以及M1-M2的增速差来看,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扩张仍在持续,经济疫情后的U型复苏趋势不改。因此,顺周期行业未来将成为市场乐观的支撑,这也是后续攻守兼备的重要主线。考虑到通胀预期,笔者认为,尽管“科技+消费”的大逻辑尚未改变,但8月至年底的这段时间内,市场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估值极端分化之后出现估值收敛的可能性较大,可关注低估值品种。

                                 
1597278590680953.jpg
博览财经分析】投资人已经普遍感受到“边际收紧”的阵阵寒意,短期市场出现暴跌的风险陡增(虽然这确实给长线资金提供了又一次的“抄底”契机)。
7月的信贷数据不及预期,表明央行信贷额度已不再过度宽松,宏观流动性出现边际收紧。从央妈6/7月开始“净回笼流动性” ,到730会议决策层“拿掉‘货币宽松’的措辞”,再到此次7月金融数据的“低于预期”,与此同时,社融与M2的增速差继续向上,说明流动性到信用的传导继续加快,资金脱虚入实的节奏也在加快,金融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紧,估值驱动行情不可延续(据统计,从2019年初至今,Wind全A指数累计上涨64%,市盈率提升71%,从13.0倍提高到22.3倍。也就是说过去一年多,A股的股价涨幅几乎是来源于估值的提升,而非业绩)。
结合利率走势和资金量来看,货币政策已经出现了边际拐点的信号,与前期强调“逆周期调节稳增长”相比,后续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导向,并将更加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从社融-M2以及M1-M2的增速差来看,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扩张仍在持续,经济疫情后的U型复苏趋势不改。因此,顺周期行业未来将成为市场乐观的支撑,这也是后续攻守兼备的重要主线。考虑到通胀预期,笔者认为,尽管“科技+消费”的大逻辑尚未改变,但8月至年底的这段时间内,市场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估值极端分化之后出现估值收敛的可能性较大,可关注低估值品种。
下半年开始,流动性大有退潮之势
8月11日周二,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927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69万亿元、M2同比增长10.7%,均不及市场预期。
博览财经认为,数据表明央行信贷额度已不再过度宽松,宏观流动性出现边际收紧。从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社融增速也会逐步放缓,M2年内也会缓慢回落。
从央妈6/7月开始“净回笼流动性”到730会议,决策层“拿掉‘货币宽松’的措辞”,再到此次7月金融数据的“低于预期”,投资人普遍感受到“边际收紧”的阵阵寒意,短期市场出现暴跌的风险陡增(虽然这确实给长线资金提供了又一次的“抄底”契机)。
从中期格局看,股市内部的流动性仍旧充足
博览财经认为,从全年的大趋势看,市场流动性并未受根本性影响,毕竟整体货币基调没变,A股监管方向不变,中长期市场仍然延续继续上行的大方向。
其实,自5月开始,整体宏观流动性边际上就已有所收紧,宏观利率开始上行,但市场整体监管政策仍较为宽松(实际上是过多强调开放、创新、改革,做大资本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因此,中期趋势看,在没有出现极端波动的情况下,宏观流动性并不是市场的主要矛盾。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持仓规模在二季度突破了三万亿元,发行规模也大幅提升。鉴于今年公募基金是市场上最大的增量资金,虽然宏观流动性从5月开始收紧,但并没有影响A股市场的微观流动性
而7月居民储蓄存款的“大幅减少”,也佐证了“存款搬家,入市炒股”在7月行情火爆时的真实状态——
7月新增存款803亿元,环比少增28197亿元,同比少增5617亿元,除非银存款外,其他均出现了大幅下滑,具体来看
(1)财政存款4872亿元,同比少增3219亿元;
(2)非银存款18000亿元,同比多增4600亿元;
(3)居民存款-7195亿元,同比多减6163亿元;
(4)非金融企业存款-15500亿元,同比多减1600亿元。
而7月恰恰是居民开户入市、爆款基金发行的高峰期,居民储蓄资金彼时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入市。
因此,以公募为代表的机构增量资金是大分化时代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强化了消费、科技行情的趋势,未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但需要强调的是,此前近一年时间,那种“纯粹以估值提升为推动力”的上涨模式难以延续——
据统计,从2019年初至今,Wind全A指数累计上涨64%,市盈率提升71%,从13.0倍提高到22.3倍。
也就是说过去一年多,A股的股价涨幅几乎是来源于估值的提升,而非业绩
因此,结合利率走势和资金量来看,货币政策已经出现了边际拐点的信号,与前期强调“逆周期调节稳增长”相比,后续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导向,并将更加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社融与M2的增速差继续向上,说明流动性到信用的传导继续加快,资金脱虚入实的节奏也在加快,金融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紧,估值驱动行情不可延续。
但从社融-M2以及M1-M2的增速差来看,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扩张仍在持续,经济疫情后的U型复苏趋势不改。因此,顺周期行业未来将成为市场乐观的支撑,这也是后续攻守兼备的重要主线。
博览财经注意到,方正证券认为,后市配置应寻找确定性,布局低估值的顺周期+产业趋势明确的科技。顺周期主要逻辑在于经济的回升具有确定性,经济的同比和环比仍在改善,基建、可选消费将支撑经济继续上行,细分行业包括大金融、汽车、建材等;科技成长逢低仍值得配置,核心在于5G引领的产业周期仍在演绎,景气状态延续,部分领域半年报业绩较好,细分行业关注5G、半导体、消费电子、传媒等。


                                 
                                           投资参考
                 



“新基建”中投资占比最大 轨道交通板块关注度上升                 
【研究员】:
经济周期下行背景下基建调节不断发力,铁路迎接交付高峰,维保后市场需求旺盛,城轨建设持续加码,目前估值较低的轨交装备值得关注。

                                 
博览财经分析】近期,随着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的获批、基建REITs试点申报的启动,市场对“新基建”中未发酵的轨道交通板块的关注度明显上升。
为何此时关注轨道交通?
1、轨道交通投资力度持续强劲
8月4日,发改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另据报道,在轨道交通领域(包括铁路项目和城轨交通项目),2020年上半年,全国已经有16条铁路和31条城轨交通线获得批复,相关项目总投资额接近9000亿。
                                              1597227187599787.png
2、基础设施REITs试点申报正式启动
8月3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宣告了REITs试点申报的正式启动。从实际作用来说,两点值得关注:
(1)为现有优质存量项目提供退出通道,有效帮助地方政府去杠杆;
(2)从长期来看,拓宽融资渠道,能够为未来的新项目提供增量资金。目前我国的存量基础设施规模在百万亿级别,即使只有1%进入REITs,涉及的资金规模也将超过万亿。
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供给充足
从目前全国各省份公布的重点项目建设投资计划来看,其中“新基建”七大领域在未来5年内总投资规模可达到10万亿,城际高速和城市轨道交通新增线路至2025年规模投资合计约3.5万亿,在“新基建”七大领域中占比最大
从近期发行的“新基建专项债”流向看--新基建占国内全部基建的比例约为24%左右,子行业中轨道交通是主要发力点,而5G、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的比重并不高。从“新基建”PPP项目库数据看,新基建占比约为22%,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的占比最高。
截至7月底,今年累计发行地方债37586亿,其中,新增债券28290亿,再融资债券9296亿。新增债券完成全年发行计划(47300亿)的59.8%,其中,一般债券发行5629亿,完成全年计划(9800亿)的57.4%;专项债券发行22661亿,完成全年计划(37500亿)的60.4%。
在“六稳六保”的基调下,轨道交通的资金来源有望从各方面得到强力支持,三、四季度投资或将持续改善回升。
结合来看,狭义“新基建”的占比相对偏低,仍需政策发力以促进其持续发展。可以看到最大的投入还是在轨道交通,其中城市轨道占比最高,而城市轨交主要就是地铁,占比接近80%。轨道交通投资作为稳经济的利器之一,有望继续加码,依然是未来几年“新基建”的重点投入领域,在投资上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景气度。
轨交“十四五”大有可为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恐难像以往那样通过刺激地产来托底经济。因此,基建投资是对冲经济下滑的有效手段。作为基建投资的重头戏,十四五期间铁路投资包括高铁投资仍将是重中之重。预计十四五期间年高铁新增通车里程有望达到2600公里。
1597227198350716.png
另据统计,2015-2019年国家发改委共批复了3741.23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计划,累计投资金额26793.13亿。而我国远期规划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达3.5万公里,其中地铁2.7万公里。对比2019年6730.27公里的运营里程,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轨交设备市场空间广阔
一条铁路线从建设到通车一般5年时间,最后1年开始采购车辆和设备。我国2020、2021年高铁通车里程将分别达到3.85、4.06万公里,同比分别增长8.79%、5.66%。据此测算2020年动车车轴、轮对、刹车片、门系统、连接器、信号系统、道岔市场空间分别为4.56、5.18、217.76、3.97、13.98、235.61、199.57亿。
2020、2021年城轨通车里程将分别达到7783、9584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7.13%、21.57%。据此测算2020年城轨车门、连接器、空调、信号系统市场空间分别为22.13、10.04、34.05、115.26亿。
总结
总的来看,经济周期下行背景下基建调节不断发力,铁路迎接交付高峰,维保后市场需求旺盛,城轨建设持续加码,目前估值较低的轨交装备值得关注。


                                 
                                           新视野
                 



A股上市公司“过于成熟”,成熟到只有走向衰退!                 
【研究员】:田文
编者按:我们有时候认为价格连续上涨3、5天就受不了,我们就开始暗示,开始出各种政策,但股票跌一、两个月甚至一年没人管,反而觉得这挺好,是安全了、着陆了。这样下去,管理市场的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市场。 说实话,我们的契约精神也是相对差的。资本没法预期明天会发生什么。有一个时期,监管层经常半夜出政策,这都是不正常的。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上市,它经常会做两套账,有可能是四套账。一套账是给税务机关看的,一套账对股东,还有一套账是对他老婆,他自己最后还报了一套账,你说这个企业能干好吗? 我们过去选择上市公司,主要是侧重于它的规模、历史、业绩,唯一不考虑的是它的未来怎么样,A股恰恰都是些完全可预期的公司,茅台、工行一年挣多少钱都可以算出来,因为它的产量和规模是确定的。 上市公司的主体部分应该是高科技企业。资本市场存在的本来面目,就是要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企业上市,从而参与它的快速成长。过于成熟的企业到这个市场上市是没有意义的,它太成熟了,成熟的未来只有走向衰退,这个市场怎么能成长?

                                 
【博览财经观察】A股市场最大的成就,就是这个资本市场存在下来了,没有被淘汰掉。这个市场对中国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它是中国经济前行的推动者,也是中国企业市场化的一个现代化的平台,也是一个资产和风险定价的机制,也是居民财富的一个管理中心。
股权分置改革面临的巨大问题是,假如方案设计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国有股的股权比例下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哪怕IPO停一年到两年,也要推动股权分置改革。2000年和2001年有一次国有股减持,应该说非常的不成功
我们有时候认为价格连续上涨3、5天就受不了,我们就开始暗示,开始出各种政策,但股票跌一、两个月甚至一年没人管,反而觉得这挺好,是安全了、着陆了。这样下去,管理市场的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市场。
说实话,我们的契约精神也是相对差的。资本没法预期明天会发生什么。有一个时期,监管层经常半夜出政策,这都是不正常的。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上市,它经常会做两套账,有可能是四套账。一套账是给税务机关看的,一套账对股东,还有一套账是对他老婆,他自己最后还报了一套账,你说这个企业能干好吗
我们过去选择上市公司,主要是侧重于它的规模、历史、业绩,唯一不考虑的是它的未来怎么样A股恰恰都是些完全可预期的公司,茅台、工行一年挣多少钱都可以算出来,因为它的产量和规模是确定的
上市公司的主体部分应该是高科技企业。资本市场存在的本来面目,就是要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企业上市,从而参与它的快速成长。过于成熟的企业到这个市场上市是没有意义的,它太成熟了,成熟的未来只有走向衰退,这个市场怎么能成长?——吴晓求

作为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政策设计者,吴晓求回顾了当年推动这一改革的背景和艰辛。
吴晓求直言,中国资本市场从1990年开始运行,一直到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15年时间里,都在一种不确定的目标中探索。
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
发展目标在哪?
如何发展好?
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这三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就是A股存在着严重的基因式的制度缺陷--股权分置--流通股股东想要股票市值上涨,但是非流通股股东由于手中所持股权没有流动性,所以做强上市公司的动力不强。
面对这一沉疴,中国资本市场开启了历史上最艰难的改革任务--股权分置改革。吴晓求表示,当年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艰难性比今天的注册制要难十倍百倍。因为股权分置改革面临的巨大问题是,假如方案设计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国有股的股权比例下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经过两年的改革之后,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终于成功完成。
吴晓求透露,尚福林主席在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启动之时,与我有一次较长的电话交流。他意识到了,中国要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同时资本市场的障碍又在于股权分置。我说,我们两个的意见是一致的。哪怕IPO停一年到两年,也要推动股权分置改革
而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大概2000年和2001年有一次国有股减持,应该说非常的不成功。当时国有股减持要以市价卖给流通股股东,这个从逻辑上来说是完全混乱的。吴晓求强调,当时我是坚决的反对国有股以市价减持的方式,那会对这个市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既不公平也没有理论根据和基础,所以后来大概经过半年就停了。所以,在之后两、三年启动股权分置改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压力,因为当时中央已经决定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变革,只不过是必须要找到改革的理论逻辑,以及对价的具体方案和根据。这个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我们在2007年4月份基本完成了这项改革。
针对A股的“牛短熊长”吴晓求认为,首先,中国资本市场,总体上看透明度是不够的。
比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上市,它经常会做两套账,有可能是四套账。一套账是给税务机关看的,一套账对股东,还有一套账是对他老婆,他自己最后还报了一套账,你说这个企业能干好吗
第二是契约精神。说实话,我们的契约精神也是相对差的。资本没法预期明天会发生什么。有一个时期,监管层经常半夜出政策,这都是不正常的。
第三是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命题,资本市场究竟是干什么的?很多人做了30年,认为这是一个投机的场所,再稍微正面一点的想法是融资的平台。没错,它是有这个功能,但基本上最重要的是活化企业。
它是一种机制,它给企业装上一个强大的心脏,能够有活力,它给企业装上了翅膀它能飞翔,资本市场是让企业能够做得更大、更好、更强。但很多企业上市以后突然发现,市场价值从1个亿变成50个亿,马上就忘掉了本业,开始琢磨所谓的“市值管理”--这是我非常不喜欢的一个词,企业的价值成长可不是这个办法。
第四就是对风险的理解不够。我们通常以为股票价格上涨是风险的来临,以为股票价格的下跌是风险的释放,其实这是反的。市场只要是在有透明度的情况下,任何股票价格的上涨都是理性的、合理的。
我们有时候认为价格连续上涨3、5天就受不了,我们就开始暗示,开始出各种政策,但股票跌一、两个月甚至一年没人管,反而觉得这挺好,是安全了、着陆了。这样下去,管理市场的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个市场是有风险的,理论上要获得一个和他承担风险相匹配的收益。我们这一整套的现代金融的收益和风险的理念没建立起来。
所以在A股,就是熊途漫漫。我们的政策、观念、意识,都要正确理解资本市场。如果不理解、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是管不好市场的。
我们过去选择上市公司,主要是侧重于它的规模、历史、业绩,唯一不考虑的是它的未来怎么样,这是有问题的。注册制基础上的科创板,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完全不考虑历史和今天,重点在于未来,这是符合资本市场的本质要求的。
我们必须要让那些有成长性的企业,像早年的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小米等等这样有价值的企业上市。
但在中国最难的是退市。
退市机制难在哪里?退市标准多,退市效率低,这是很大的问题。效率低的原因在于阻力太大,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阻力大。我经常听他们总结成就,比如今年有多少家企业上市、融资增加多少,但如果说今年有两家企业退市,他是受不了的,认为这是工作失败。正因为这种感觉,地方政府会极力地阻止上市公司退市,比如说退市导致社会不安定,股民会上街闹事,给监管部门很大压力。最后,稳定压倒一切,那就不退呗,然后走保壳的道路,倒下后又站了起来
这非常不好,它会使得市场缺乏有效的定价机制,把是非、好坏、优劣的标准都混淆了。
有时候我在想,中国的上市公司的排名前10位,就是茅台酒加几大金融机构,这个挺恐怖的,很糟糕。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的前10名的上市公司是什么?绝大多数都是高科技企业,那种市场才会有活力,才会有投资价值。
相反,我们是完全可预期的公司,茅台、工行一年挣多少钱都可以算出来,因为它的产量和规模是确定的
上市公司的主体部分应该是高科技企业。资本市场存在的本来面目,就是要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企业上市,从而参与它的快速成长。过于成熟的企业到这个市场上市是没有意义的,它太成熟了,成熟的未来只有走向衰退,这个市场怎么能成长
优就是优,劣就是劣,尤其在资本市场。所以必须要克服那些堂而皇之的理由,比如退市会造成不稳定。我觉得中国资本市场要发展,就必须要在退市机制、退市效率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些方面都是要向市场化方向进行改革。
吴晓求明确表示不赞成从T+1改成T+0,T+0显然就是在号召人们不断地每天去搞三、四次交易,这对市场本质没有任何改进,反而会破坏市场预期。
而对于A股“牛短熊长”的特征,吴晓求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政策、观念、意识没有正确理解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有很多本质要求,比如很好的透明度、契约精神和对风险的理解,我们通常以为股票价格上涨是风险的来临,以为股票价格的下跌是风险的释放。这是反的。股票的市场只要在有透明度的情况下,任何上涨都是合理的
展望A股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吴晓求表示,“存在”已经不是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了。我们的目标是把它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金融的开放,这对中国有着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远远超过2001年11月份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吴晓求进一步表示,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个大国的金融市场都是全球金融中心。
从13世纪的威尼斯开始,罗马帝国到后来的阿姆斯特丹,再到十七八世纪的英国伦敦,后来到19世纪末,整个20世纪乃至于21世纪,美国的纽约市场,这都是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未来的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个现代国家的重要特征,它会帮助你在全球配置资源,在全球分散风险,也能在全球树立良好的信誉。(根据凤凰网财经《前行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的采访节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3-29 21:20 , Processed in 0.14211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