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站稳3500点,市场韧性背后藏三大支撑! 过去一周,大盘延续震荡反弹之势,沪指先抑后扬,创下年内收盘新高。全周来看,沪指上涨0.69%,深成指上涨2.04%,创业板指上涨3.17%。结构上看,创新药、半导体、人形机器人等板块涨幅居前,保险、贵金属、房地产等板块领跌。 那么,指数为何能展现出如此强劲的韧性?后续走势又将如何? 指数韧性的三大支撑力 近期A股市场呈现出显著的韧性,尤其是沪指在震荡中站稳3500点整数关口,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振。 从基本面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2%,超出市场预期,不仅验证了经济复苏的持续性,更让市场对全年增长目标的达成充满信心。特别是从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项数据来看,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速尤为突出,显示出经济结构优化的实质性进展。这种“量质齐升”的复苏态势,为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政策层面的密集发力则是另一核心驱动力。随着反内卷政策不断升级,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呼之欲出。这一政策组合拳不仅聚焦于淘汰落后产能,更强调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化手段优化供给结构。资本市场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提前布局这些供需有望改善的周期板块,推动相关行业估值修复。 资金面的活跃则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动能。7 月以来,融资余额连续攀升,外资回流态势显著,新发基金规模也维持在较高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些资金的流入并非单纯的情绪驱动,而是与产业逻辑深度绑定 ——AI算力、半导体等科技板块因政策与订单双轮驱动持续获得资金青睐;而银行、保险等低估值板块则在调整后吸引中长期资金回流。 震荡向上格局 展望后市,市场大概率延续震荡向上格局。 从估值层面来看,截至2025年7月17日,沪指、沪深300等主要指数PE处于近十年50%-60%分位,表明估值水平处于合理区间,市场情绪尚未过热。 技术层面来看,沪指在3500点附近形成密集支撑带,近期多次回踩该点位后均快速反弹,充分体现了市场对政策底和估值底的共识。 另外,资金面的“三箭齐发”(杠杆资金、外资、公募基金)仍在持续,有望为市场带来更多中长期增量资金。 7月重磅会议临近,此次会议可能在化债、地产、反内卷三大领域释放关键信号,或将为相关板块带来新的催化,值得密切关注。 把握节奏,均衡布局 总之,近期A股市场韧性较强,沪指站稳3500点,主要得益于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共振。考虑到目前主要指数估值均处于合理区间,增量资金流入态势仍在持续,预计短期市场或将延续震荡上行走势,密切关注月底重磅会议信号。 配置上,把握三大主线:一是受益于反内卷政策的周期板块,如钢铁、有色等行业在供需缺口预期下的阶段性机会;二是科技景气验证明确的AI算力、半导体等赛道,政策催化与中报业绩披露窗口临近或带来超额收益;三是关注低估值红利资产的再配置机会,银行、公用事业等板块在调整后性价比凸显。 【机会前瞻】宇树科技冲刺IPO,或将刺激人形机器人赛道!
本周潜力题材 1、题材:大基建概念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 核心逻辑:据新华社报道,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7月19日上午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正式开工。 另外,国资委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雅江集团有限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列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名单。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程主要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工程电力以外送消纳为主,兼顾西藏本地自用需求。 早在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曾明确了“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划定为重点领域重大投资项目,并明确提出推动其开工建设。 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环节来看,施工导流、爆破、地基处理、大坝施工环节以及对应建材行业将受益。 1)地基处理:雅鲁藏布江下游地质环境复杂,地基处理工难度较大,按照地基处理占建造成本的10%-15%计算,雅下水电工程地基处理环节投资额约1200-1800亿元,弹性标的关注中岩大地; 2)引水隧洞关键设备:我们估计下水电工程对TBM需求约为25台,按照每台造价2-3亿元人民币计算,雅水电工程中TBM设备投资大约50-75亿元。 3)爆破: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项目炸药总需求量超100万吨,2024年西藏区炸药产能仅为8.3万吨/年,爆破环节弹性较大。 4)水泥及减水剂:按照单位千瓦时建设对应3方混凝土用量计算,预计水电站带来18000万方混凝土需求(对应5400万吨水泥),按照15年工期计算,预计年均带动水泥需求360万吨。减水剂方面,按单方混凝土需要8kg减水剂计算,总减水剂需求144万吨,年均带动需求量约为9.6万吨 关注民爆、隧洞设备、水泥及减水剂、水电建设等相关企业。 关注方向:民爆概念、水泥概念、基建概念等 2、题材:人形机器人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宇树科技冲刺IPO 核心逻辑:7月18日,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计划于今年四季度协助公司按相关规定准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 宇树联合各行业资源密集型公司合作,在巡检、消防、科研等场景中迅速拓展,凭借出色的运控能力引领国内机器人下半身能力发展。此次开启IPO辅导扩充融资规模,预计将帮助公司持续提升智能化能力,补足上半身控制能力,并促进各应用场景快速落地。 政策叠加资金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落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被列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国内外巨头纷纷投资入局,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注入了大量资金与资源,资金与政策推动加速行业的技术进步与成熟,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和变革机遇。 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在工厂仓储和家庭服务两种场景中,使用成本均显著低于人工费用,且提供更高稳定性,经济效益显现。目前,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产品正呈多点开花态势,多个主要企业陆续披露量产规划。特斯拉制造工厂开始招聘机器人制造相关职位,Optimus量产计划2026年5万台,2029年50-100万台。Figure AI首条BotQ自动化生产线已正式投产,目前年化产能达1.2万台。国内智元、宇树等也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GGII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长期来看,瑞银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万亿至1.7万亿美元。 核心零部件快速国产化。人形机器人作为高度复杂的智能装备,核心机械零部件直接决定了人形机器人的运动精度、负载能力、灵活性以及整体的可靠性,对性能与功能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关节模组、减速器、灵巧手、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占据大部分硬件成本。在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倍增的背景下,相关核心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需求预计将迎来显著增长。同时,政策驱动下,2025年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有望突破70%,带动上游材料、传感器等细分领域需求爆发。 关注人形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零部件(灵巧手、传感器、执行器、电机、减速器、电子皮肤、丝杠等)供应商。 关注方向: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机器人执行器、减速器、电机概念等 3、题材:人工智能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特朗普定于7月23日发表关于AI政策的讲话;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将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行 核心逻辑:特朗普定于7月23日发表关于AI政策的讲话,场合为播客“All-In”与科技联盟组织Hill and Valley Forum主办的活动。白宫AI顾问大卫·萨克斯是“All In”的主持人之一。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将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行,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知识共创阵容系历届之最,汇聚图灵奖、诺贝尔奖等国际顶尖奖项12位得主,以及80余位中外院士和多个国际顶尖实验室代表。目前,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嘉宾确认参会。逾800家企业将集中亮相,展出3000余项前沿展品,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8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重磅新品。 近日,台积电发布25Q2业绩,以美元计数,25Q2营收达300.7亿美元,超指引上限(284亿-292亿美元),qoq+17.8%,yoy+44.4%;毛利率为58.6%,qoq-0.2ppts,yoy+5.4ppts,符合指引(57.0%-59.0%);营业利润率为49.6%,qoq+1.1ppts,yoy+7.1ppts,超指引上限(47.0%-49.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新台币3982.7亿元,qoq+10.2%,yoy+60.7%;净利润率为42.7%,qoq0.4ppt,yoy+5.9ppts。台积电业绩超预期主要得益于持续强劲的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相关需求,AI产业持续高景气。展望未来,公司预计25Q3营收达318亿-330亿美元,以美元计价,2025年营收yoy+30%。 Tokens交易量爆发式增长+主权AI需求提升,推动核心芯片需求持续增长。海外大厂持续加大AI投入,Capex有望进一步上调。Meta CEOMarkZuckerberg宣布,公司将投入数千亿美元建设新一代AI数据中心,这笔巨额投资主要用于扩充AI算力。Google在宾夕法尼亚州能源与创新峰会上宣布将投资25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Coreweave预计投资6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扩展AI专属云平台。当前海外AI基础建设如火如荼,海外厂商持续加大AI领域投入,Meta、Google等大厂有望进一步上调全年Capex,持续加码AI领域,AI产业链深度受益。 7月18号OpenAI发布ChatGPTAgent,ChatGPTAgent能够独立思考、主动选择工具,并利用自有的虚拟计算环境完成复杂任务,其技术核心摒弃了传统的多模型拼接方案,转而通过端到端强化学习,训练单一智能体在不同任务间自主切换、协同操作。在各项测试中,ChatGPT同样取得较优成绩。AIAgent加速迭代及部署将进一步拉动对算力资源需求,加速AI基础建设进程。 AI大周期下,AI产业链均迎来业绩爆发期,从台积电业绩超预期也可以验证,当前AI产业核心链处于业绩逐步兑现甚至有望持续超预期阶段,PCB、光模块等环节将高度受益,相关产品预计将跟随芯片迭代持续升级,不断带来市场新增量,关注AI算力产业链(特别是英伟达供应链)上的服务器代工、光模块(CPO)、PCB、铜缆、液冷、电源设备等环节的龙头企业。 关注方向:英伟达概念、光模块(CPO)、PCB、铜缆、液冷、电源设备概念等 4、题材:游戏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又一国产3A力作发布在即 核心逻辑:国产3A游戏《明末:渊虚之羽》(简称《明末》)即将于7月24日发售。 《明末》的市场潜力不容小觑,仅在预售开启一天之内,便已达到Steam全球热销榜排名第七的成绩。截至2025年7月9日,《明末》Steam愿望单预估已突破百万,排在全球第27名。根据数据分析网站Alinea Analytics测算,该游戏全平台首月收入有望接近6000万美元,且如若转化率保持稳定,则仅Steam销售额最终将超过1亿美元。 《明末》作为另一部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游戏,其独特的国风克苏鲁类魂ARPG玩法,同时融合了美式科幻与中华文化双重审美,迅速吸引了全球玩家的目光,为中国游戏在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在延续《黑神话:悟空》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中国游戏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当前,中国游戏出海成绩显著,据Sensor Tower数据,2025年6月共33个中国厂商入围全球手游发行商收入榜TOP100,合计吸金17.6亿美元,占本期全球TOP100手游发行商收入33%。 中国游戏厂商境外市占率持续提升且有望继续增长。在边际成本递减的产业里,本土市场份额第一的国家在出海环节会让其产品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最大的市场支撑起更高的单项目开发预算从而产出对海外竞品降维打击的产品。中国手游出海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22%提升至2024年的28%,2024年新上线的头部游戏中TOP16榜单中国厂商可以占据12席。政策方面对于出海扶持和激励使得全球化产品占比持续增长,优先出海后等版号强化产品抗风险能力。赛道方面,随着微信小游戏壮大,出海优势品类也从传统SLG、电竞赛道扩展到了休闲合成品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手游产品开发预算逐年增长,部分头部项目投入已超过了传统3A主机的预算,未来可以预见多端产品占比持续增长从而开始在PC、主机领域对境外厂商构成竞争优势。 国内方面,游戏行业长期抗宏观逆风韧性强:随着经济增长,边际上物质消费增长对于人类的多巴胺分泌逐渐衰减,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日本这“失去的十年”还是美国这类经济上行的发达国家市场,游戏产业增速都会显著高于GDP和社零增速。25Q1中国国内游戏行业同比增长18%,大幅跑赢社零的4.6%。 关注国产游戏龙头企业,特别是出海占优的游戏企业。 关注方向:游戏概念 5、题材:低空经济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2025首届上海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将于7月23日至26日举办 核心逻辑:2025首届上海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将于7月23日至26日举办。本届国际低空展吸引了行业上下游的头部企业等300多家展商参展,展位面积达6万平方米,将集中展示全球低空技术革命性突破,聚集以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研发应用为代表的尖端成果。超过19件全球首发产品、25件全国首发产品将在展期内亮相。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安全规范发展”战略,发改委设低空经济司,空域管理改革深化,6市试点600米以下空域授权。30省纳入政府重点,深圳(全球首个eVTOL智能机坪)、上海(跨省低空航线)、北京(AI+低空巡检)等打造标杆场景。2024年低空经济投融资规模显著扩大,eVTOL领域融资超65亿元,专项基金密集成立,无锡、苏州、杭州等母基金规模超70亿元。 核心技术方面,无人机、eVTOL主导,智能化、无人化技术迭代加速;场景不断拓展,物流配送、城市交通、应急救援成核心应用方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低空航线、通用机场、垂直起降场、空天地通信网络全面铺开。 地方政府亦大力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长三角:上海牵头构建“空中走廊”,浦东规划城际网络,苏州、杭州聚焦物流与制造;珠三角:深圳立法突破,广汽、小鹏布局飞行汽车,2025年目标商业化运营;成渝:山地特色突出,重庆打造空天信息+低空经济带,宗申航空发动机等配套产业链完善;安徽:合肥、芜湖双核驱动,不断完善产业链生态,积极进行空域改革尝试。 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33.8%),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复合增长率约30%。飞行器制造与运营服务占比55%(主导),供应链、消费、交通等占40%,基础设施潜力待释放。中美引领全球,中国无人机产业全球领先(大疆、亿航智能),eVTOL商业化加速(峰飞航空、小鹏汇天)。 关注飞行汽车整机及上游的零部件、复合材料、动力系统等,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低空服务相关的空管、运维、培训等领域相关企业。 关注方向:低空经济、飞行汽车概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