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中藏着“蓄力信号”? 过去一周,大盘总体延续震荡反弹之势,但上行阻力有所加大,沪指3600点得而复失。全周来看,沪指上涨1.67%,深成指上涨2.33%,创业板指上涨2.76%。结构上看,民爆、工程机械、水泥建材等板块涨幅居前,银行、跨境支付、电力等板块领跌。 那么,该如何看待短线市场的震荡整固?7月重磅会议能否支撑指数继续上行? 前期上涨过后的正常修整 近期A股市场的区间震荡,本质上是前期阶段涨幅积累后的正常修整,并未改变市场的强势运行特征。 自二季度以来,主要指数已累计一定涨幅,沪指从3300点附近逐步抬升至3600点区域,部分板块与个股的阶段性获利盘需要消化。这种调整并非趋势性转向,而是资金通过持仓结构优化实现的“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市场的结构性行情特征尤为显著,不同板块依据自身基本面与政策催化呈现差异化表现。科技成长领域中,AI算力、半导体设备等细分赛道持续获得资金关注,部分龙头标的在震荡中仍创阶段新高;周期板块内,有色金属、化工等品种受PPI回升预期推动,呈现稳步抬升态势。这种板块间的轮动并非无序切换,而是资金基于产业逻辑与估值水平的主动选择,反映出市场在强势格局下的深度挖掘能力。 慢牛格局未改 尽管短期震荡特征明显,但市场慢牛格局的底层支撑并未发生改变。 按照惯例,7月重磅会议近期将会召开。鉴于二季度GDP超预期,且外部环境相对平稳,预计本次会议大概率不会推出强刺激政策,但宏观政策积极偏扩张的基调预计不会改变。 从市场定价逻辑看,重点不在于政策力度的“强与弱”,而在于政策方向的 “确定性”——反内卷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竞争秩序的规范,扩内需举措对消费与基建的拉动,稳楼市政策对行业资金压力的缓解,以及稳股市相关部署对市场信心的提振,这些政策方向的明确化,将为结构性行情提供新的催化线索。 估值与流动性环境仍为市场提供安全边际。当前上证指数PE分位处于历史合理水平,并未出现明显泡沫。流动性方面,央行通过逆回购、MLF等工具保持市场资金面宽松,为市场提供了适宜的货币环境。 把握节奏,均衡布局 总之,当前市场的短期震荡是阶段涨幅后的健康休整,结构性行情的深化彰显了市场的强势基础。7月重磅会议虽难有强刺激,但政策方向的明确化将为市场提供新的发力点。在政策支持、估值合理、流动性宽松等核心逻辑支撑下,市场有望在震荡中完成持仓结构优化,为后续冲击前期高点积蓄动能。 配置上,可把握板块轮动节奏,采取均衡布局策略:一方面关注政策驱动下的反内卷主题,锂电、光伏等行业的龙头企业有望在竞争秩序规范后实现盈利修复;另一方面聚焦科技自立与产业升级主线,AI算力、半导体设备、机器人等领域因长期成长逻辑清晰,仍是资金配置的重要方向。周期板块内部可区分政策敏感型(工程机械、水泥建材)与基本面驱动型(有色金属、化工),结合PPI 回升预期把握轮动机会。 【机会前瞻】市场风格或将转向科技股,AI相关概念受关注! 本周潜力题材 1、题材:稳定币概念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生效&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将从8月1日起开始接受稳定币牌照申请 核心逻辑: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生效,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将从8月1日起开始接受稳定币牌照申请。 稳定币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驱动力。2015至2024年间,在央行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货币互换协议扩容等多维战略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突破:根据SWIFT监测数据,其全球支付份额从2015年12月约2%升至2024年12月约4%,跨境收付规模由12万亿元增至64万亿元。然而,资本账户管制、离岸应用场景局限及地缘政治壁垒等结构性约束,导致后续增长动能边际趋缓。在此背景下,稳定币凭借其去中心化架构、离岸自由流通特性及技术代偿能力,通过数字人民币(e-CNY)、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简称mBridge)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构建“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双轨并行”的国际化战略体系,有望突破现有流动性瓶颈,驱动人民币国际使用活跃度的加速跃升。 2024年全球跨境支付规模约200万亿美元,预计24-32年CAGR大于6%,人民币全球支付规模不断提升。全球跨境支付市场持续稳定扩张,2024年交易流量总额达194.6万亿美元,2019-2024复合年增长率约为9%。据FXCIntelligence预测,至2032年市场规模将达320万亿美元,未来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维持在6.4%。当前人民币为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仅次于美元、欧元及英镑,与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尚不匹配。结合跨境清算系统升级、离岸市场扩容及稳定币等创新工具的战略协同,人民币支付份额具备显著的提升潜力。 伴随人民币跨境支付规模提升,第三方支付机构迎来发展机遇。2024年全球零售跨境支付市场规模达39.9万亿美元,据FXCIntelligence预测,2032该规模将增至64.5万亿美元,2024-2032年复合年增长率达6.2%。从场景贡献结构看:B2B支付占据主导地位,贡献79%份额;电子商务支付占5%;服务支付占11%;C2C支付占5%。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币跨境清算、多币种结算等业务层级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已深度嵌入支付全链路服务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预计稳定币将驱动人民币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全球扩展、以及应用场景多元化,则第三方支付公司营收增长空间可期。 稳定币凭借其技术特性和跨境金融创新优势,正成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工具,并带动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规模增长,关注布局稳定币业务领先的上市公司。 关注方向:稳定币概念、数字货币概念等 2、题材:华为昇腾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华为发布首次线下展出昇腾384超节点真机 核心逻辑: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华为全方位展示了昇腾的软硬件能力、训推解决方案及开源开放的软件生态。此外,华为展区还携手合作伙伴,带来了互联网、金融、电力、教育、交通等11大行业的解决方案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展区堪称本次大会的“技术高地”——昇腾384超节点真机首次线下揭幕。 昇腾384超节点真机将推动国产算力技术从“可用”迈向“高效”! 具体来看,华为通过自研MatrixLink技术实现384卡高速互联,通信带宽提升15倍,时延降低90%,算力密度达300PFlops(超英伟达NVL72的1.7倍)。在场景适配方面,支持千亿参数大模型推理效率提升2.5倍,MoE模型性能提升3倍,直接赋能金融实时风控(响应速度压缩至50ms)、工业质检(漏检率<0.01%)等高价值场景。 近期,英伟达H20芯片虽恢复对华销售,但其性能仅为H100的15%-30%,且供货需美国政府审批,短期或填补部分企业的算力缺口,但长期来看,AI算力的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在AI应用端,最新进展表明AI已广泛渗透至工业、医疗、金融等垂直行业。如《2025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42%的企业开始进行大模型的初步测试和重点概念验证,17%的企业已将技术引入生产阶段并应用于实际业务,这极大地刺激了对AI算力的需求,有望拉动国内AI算力加快建设! 国内AI算力需求增长迅速,同时AI算力建设如火如荼,IDC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1037.3EFLOPS,同比增长43%;2026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460.3EFLOPS,为2024年的两倍。 昇腾超节点技术将具备带宽提升、时延降低的优势,有望推动国产算力产业潜力加速释放。随着昇腾384超节点真机首次公开亮相,产品距离大规模出货或已不远,有望拉动整个产业链,关注华为昇腾产业链的核心企业。 关注方向:华为昇腾概念等 3、题材:人形机器人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WAIC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出道” 核心逻辑:近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今年的WAIC吸引了8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带来了3000余款智能科技展品。这其中,位于世博展览馆二楼的机器人展区尤为热闹。在本届WAIC上,有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出道”,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亮相。多个机器人厂商带来了不少新品首发首秀。 近日宇树科技(Unitree)正式发布其第三款人形机器人产品——Unitree R1智能伙伴,售价3.99万元起。仅为其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H1(售价65万元)的约十六分之一。Unitree R1重量仅25千克,支持开发与定制,主打轻量化与高灵活性,集成语音和图像多模态大模型Unitree R1配备26个关节自由度(腿部12个、手臂10个、腰部2个、头部2个),支持翻跟头、倒立行走、快速下坡奔跑等高难度动作。 宇树科技2024年营收已破10亿元,且连续五年盈利,Unitree H1/G1上市即售罄,叠加近期中国移动1.2亿元订单(其中,宇树中标4605万元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及配件),此外,优必选近日宣布获9051.15万元订单,并计划年内交付500台Walker S2用于智能制造,验证人形机器人To B场景落地速度。 随着人形机器人头部厂商订单密度陡增,量产将带动上游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业绩增长。产业链角度看,宇树、优必选均采用国产伺服、减速器、锂电池与视觉方案,宇树科技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上游零部件通用性高,一旦上市融资扩产,将直接拉动减速器、电机、传感器、电池等环节需求。 接下来,随着人形机器人成本的不断降低,将推动其在服务、家庭等场景普及,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放量。 目前来看,发展足够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把人类社会的重复性体力劳动接管过去将会是一个造福全人类的科技大方向。据高工移动机器人,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公开表示: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像汽车般普及。GGII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 关注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及核心零部件(灵巧手、传感器、执行器、电机、减速器、电子皮肤、丝杠等)供应商。 关注方向:人形机器人、电机、执行器、传感器、灵巧手概念等 4、题材:芯片半导体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国产GPU砺算G100性能超RTX 4060约10% 核心逻辑:近期,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进展不断: 国产高端GPU“砺算G100”近日出现在Geekbench测试平台上,其OpenCL跑分表现优于英伟达RTX 4060约10%。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系许华平教授团队在极紫外(EUV)光刻材料上取得重要进展,开发出一种基于聚碲氧烷(Polytelluoxane, PTeO)的新型光刻胶,为先进半导体制造中的关键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策略。随着集成电路工艺向7nm及以下节点不断推进,13.5 nm波长的EUV光刻成为实现先进芯片制造的核心技术。 近期,长江存储在推动“全国产化”制造设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条全国产化的产线将于2025年下半年导入试产。作为国内唯一3DNand芯片厂商,目前长江存储占全球NANDFlash份额约8%,相比海外巨头企业扩产空间巨大。据SEMI报告,2025年全球OEM的半导体设备制造总销售额将创下1,255亿美元新记录,同比增长7.4%,在先进逻辑、存储器和技术迁移的持续推动下,2026年设备销售额有望进一步攀升至1,381亿美元,实现连续三年增长。 近年来,我国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国产替代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在刻蚀设备、薄膜沉积、清洗设备等细分环节国产替代进程较快,国产化率达到20%及以上,但光刻设备、检测与量测、涂胶显影、离子注入等环节国产化率偏低,仍处于国产替代的初级阶段,行业主要市场份额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占据。在AI驱动与国产替代双重驱动下,国内晶圆厂、存储厂有望实现快速扩充,关注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导入进程与国产替代机遇。 AI正推动先进工艺产能显著扩张,同时国内半导体产业链正致力于提升算力芯片的国产化率。当前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高端新品持续突破,量产规模不断增加,在自主可控的强需求下有望迎来新一轮结构性机遇。 长江存储全国产化产线意味着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整条供应链都取得了突破,关注半导体国产替代各细分环节(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等)国产替代的龙头企业。 关注方向:AI芯片概念、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光刻机概念等 5、题材:固态电池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上海国际固态电池大会将于2025年7月29日举行 核心逻辑:上海国际固态电池大会将于2025年7月29日举行。 近期,国内固态电池的进展不断: 7月19日,纳科诺尔固态电池关键设备正式交付头部客户,标志着公司在固态电池装备领域的技术突破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此次出货的设备为固态电池核心设备,直击固态电池制造关键环节痛点。公司为加速固态电池量产储备了极片成膜工艺、电解质转印工艺和锂带压延工艺。 7月17日,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清陶能源固态电池专用材料项目,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清陶能源固态电池专用材料及固态电池零碳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计划建设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1000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和储能系统以及配套的风光新能源与储能电站。一期2万吨固态电池专用锰系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设计3条生产线,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海外方面,美股固态电池龙头公司股价持续新高。美国固态电池公司QuantumScape和Solid Power股价持续创出新高,国内孚能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电池供应方面,上海时的科技是公司重要客户,公司向其独家供应配套于E20机型的第二代半固态eVTOL电池。时的科技成立于2021年,主要业务为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7月16日,阿联酋企业Autocraft与时的科技签署采购协议,Autocraft将采购时的科技350架E20 eVTOL,订单金额达10亿美元。此次签约的是截至目前,中国最大的单笔eVTOL意向采购订单,其计划第一批订单,将在E20eVTOL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的适航证之后交付。 上汽集团推出10万级半固态电池车型,固态电池商业化量产渐行渐近。根据高工锂电新闻获悉,上汽集团为其MG品牌旗下一款售价仅10万人民币级别的纯电车型MG4搭载新型半固态电池。上汽集团10万元车型能够搭载半固态电池主要系其合作伙伴清陶能源在第二代半固态技术上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具体体现在该电池电解液含量已降至5%,直接带来了安全与低温表现两大核心性能的提升。该电池基础性能指标方面:系统能量密度据称可达400Wh/kg,支持12分钟快速充电400公里。此外,通过应用预锂化负极技术,其循环寿命也较传统电池提升超过30%。 清陶能源和上汽集团在电池工艺和材料方面进行革新,工艺端:采用“干法电极工艺”,核心突破之一在于多级辊压设备的精细设计,目前,先惠技术与清陶能源合作研发的干法辊压设备(中试级)已成功交付并进入调试阶段。此前,清陶能源已与辊压设备制造商纳科诺尔建立了合作关系。材料端:重仓锰基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能解决锰基正极在液态体系中锰溶出、缺乏耐高压电解液的根本问题,从而释放其低成本、高电压的优势。 关注固态电池进展领先的电池企业以及上游的设备及材料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