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的风口能吹多久? 8月12日,寒武纪以20%的涨幅强势封住涨停板,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当日成交额突破110亿元,高居A股榜首。 当技术突破、政策风向与资本热钱交织,这场围绕 AI 芯片的狂欢,究竟是昙花一现的炒作,还是产业变革的序幕? AI芯片爆发:国产替代的“三重引擎” (1)技术突破:从“卡脖子”到“绕过去” 8 月 12 日,在 2025 金融 AI 推理应用落地与发展论坛上,华为发布了 AI 推理技术 UCM。该技术借助分级管理、多算法融合及存算协同等方式,通过软件层面的优化来弥补硬件性能的不足,从而降低 AI 推理过程中对 HBM(高带宽存储器)的依赖。这一特点意味着,即便国产 AI 芯片配备的 HBM 规格相对较低,也能够满足大模型推理的需求。 同时,华为宣布2025年9月开源UCM,兼容MindIE、vLLM等主流框架,寒武纪、天数、壁仞等芯片厂商可深度适配,形成国产算力-算法闭环。 目前,国内硬件研发方面持续突破。根据公开信息,摩尔线程(Moore Threads)的MTT S80显卡在FP32单精度浮点算力方面表现突出,实测性能达到14.4 TFLOPS,接近英伟达RTX 3060(13.2 TFLOPS);华为昇腾910C在AI训练和推理性能方面,据行业评估已达到国际旗舰产品(如英伟达H100)的80%水平。 (2)政策反制:H20面临审查强化国产替代导向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风向似乎正在转变。据报道,因安全性和可靠性考虑,尽管美国考虑放开,但中国政府建议国内企业尤其是政府相关场景避免使用英伟达H20芯片。监管部门甚至约谈了该企业,要求其对“后门”风险问题提交说明材料,进一步强化了国产替代预期。 (3)资本市场助力:国产高端AI芯片厂商IPO提速 今年来,国产高端GPU公司摩尔线程与沐曦均披露上市招股说明书,借助IPO募资缓解GPU高研发投入的压力,不断完善GPU产业链生态、提升GPU国产化率。 摩尔线程专注于全功能GPU芯片研发,覆盖图形渲染、AI高性能计算等多个领域,截至2024年10月,公开数据显示其已获425项授权专利,涵盖GPU架构设计、AI计算优化、图形渲染管线;沐曦聚焦于高性能GPU芯片设计,产品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专利布局侧重高性能计算架构。 国产率不足30%,中游环节潜力大 AI芯片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扩张。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20亿美元左右。而从市场格局来看,市场基本上被英伟达和ADM垄断。海外市场,英伟达凭借技术架构与CUDA生态优势,份额超80%;ADM依托技术差异化,市场份额也有10%。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中国GPU自给率2020年不足10%,2024年升至约34%,预计2027年将达82%。 表:AI芯片产业链全景
从产业链角度看,国产替代浪潮将带动以下核心环节发展: 芯片设计:华为昇腾、摩尔线程等企业持续迭代架构,新一代产品性能据称已达国际旗舰产品的80%水平; 芯片制造:以中芯国际为代表,2Q25付运折合8英寸晶圆239万片(YoY +13.2%),产能利用率上升至92.5%(YoY+7.3pct),创3Q22以来新高; 芯片封装:CoWoP下一代芯片封装技术,产能紧缺背景下,国产载板、焊接材料供应商通过华为认证,切入高端封装市场。 长期增量空间广阔 短期来看,华为计划9月开源UCM技术,第十届华为全联接大会将于9月18-20日举行,昇腾与鸿蒙链进展值得关注;摩尔线程等企业IPO问询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催化依旧密集。 据机构研究数据,2025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 395亿美元,2027年将扩大至 710亿美元,长期增长空间依旧广阔。 总的来看,从技术上的 “软件代偿硬件”,到政策层面的国产替代强化,再到资本对 GPU 企业的密集输血,AI 芯片赛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