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科技线5条线101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税扰动能否砸出“黄金坑”?

国庆后首个交易周,A股市场先扬后抑。前期领涨的科技板块受内外因素叠加扰动出现明显回调,低估值周期板块则顺势补涨,“高切低”风格初现。

那么,短线市场因何调整?慢牛格局还在吗?

内外部扰动因素共振

整体来看,近期市场调整是内外部因素共振的结果

从内部来看,近期多家券商将部分高静态市盈率标的两融折算率降至0(两融折算率,即投资者用股票抵押融资时券商认可的抵押价值比例,折算率为0意味着此类股票不再具备抵押融资资格),直接冲击了杠杆资金的配置逻辑:前期科技板块因政策与产业催化涨幅较高,叠加杠杆资金集中参与,形成“高估值+高杠杆”的组合;折算率下调后,杠杆资金为规避平仓风险加速撤离,进一步放大了科技板块的波动幅度。

海外层面,近期中美贸易摩擦有所升温。受此影响,10月10日美股科技板块承压明显。短期来看,恐慌情绪或将快速传导至A股,进一步压制市场风险偏好

不过,此次关税扰动的实质冲击或相对有限:一方面,拟加征关税仅针对中国直接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且美国难以阻断中国通过第三方转口的贸易路径,实际覆盖范围与影响程度大概率低于今年4月;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调整更多是情绪驱动,美国关键基本面指标未出现同步恶化,若后续美方未进入关税立法程序,随着恐慌情绪缓解,外资流向有望逐步回归平稳。

慢牛格局未改

尽管短期市场出现调整,但从多维度支撑因素来看,中长期慢牛格局仍具稳定性

一方面,当前国内经济呈现“弱但稳健”的复苏态势。从关键信号看,9月官方PMI重回扩张区间,印证实体经济景气度边际回升;已披露的三季报预告显示,科技与周期相关板块盈利增速领跑,进一步验证高景气板块的盈利韧性,为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基础。

另一方面,10月重磅会议将审议“十五五”规划纲要建议,规划核心方向大概率围绕“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内需、绿色转型”展开,政策对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将为板块提供长期支撑。此外,货币与财政政策也存在宽松空间:美联储释放降息信号,中美利差倒挂收窄,为国内货币政策调整创造条件;财政端后续也将有发力动作,或进一步助力社融增速回升,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撑。

短线或延续“高切低”节奏

总之,A股市场短期调整是内部资金规则调整与外部情绪扰动共振的结果,属于阶段性波动,并未动摇慢牛格局的核心支撑。短期回调大概率是低位布局的窗口。

配置上,短期而言,市场或继续维持“高切低”节奏,可关注受益于风险情绪回落与政策护盘的对冲类板块,比如银行、稀土、军工等;中长期来看,科技成长板块(比如AI算力、半导体设备、人形机器人等)仍具备政策与产业双重催化下的高景气优势,是慢牛行情的核心主线。

【机会前瞻】
美国拟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国产软件有望加速替代!

1、题材:半导体设备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2025湾区半导体芯片展(湾芯展)将于10月15日至17日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办

核心逻辑以 “芯启未来,智创生态”为主题的2025湾区半导体芯片展(湾芯展),将于10月15日至17日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举办。深圳市相关官员公开确认,本土半导体企业新凯来将参展,并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新凯来半导体脱胎于华为2012实验室的“星光工程部”,成立于2021年,短短四年内迅速崛起。在SEMICON China 2025展会上,新凯来展示了31款前沿设备,涉及刻蚀、薄膜沉积等六大关键领域。

新凯来的技术突破尤为引人注目。其自有“工艺窗口扩大”技术,使在DUV设备上实现了更先进的制程。这种技术进步不仅推动了上游零部件厂商的订单增长,更可能带来估值的显著提升。

新凯来已成为国内顶级制造企业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并带动了国产设备商集体突围。

从整个半导体设备行业来看,今年二季度,中国设备市场规模同比微降1%,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同比+6pct至21%。本土龙头企业的业绩有所分化,中微公司2Q25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51.3%/46.8%,而北方华创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22.5%/-1.6%。短期内,存储的资本开支节奏和先进逻辑的良率是影响本土设备拉货节奏和业绩的主要原因。往后看,随着先进逻辑及存储的持续投入和晶圆厂的技术突破,长期看好设备国产化率提升。

预计2026年全球半导体设备收入同比增长8%至153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490亿美元,同比接近持平。

展望2026年,海外方面,AI相关先进逻辑和存储仍然是资本支出的主要驱动力。据Factset一致预期,台积电/三星/海力士2026E资本开支增速预测达到8%/6%/9%。英特尔和三星或成为关键变量,建议关注英特尔在获得芯片法案资金支持后,其14A节点能否加速投资,以及三星获得特斯拉AI芯片订单后,能否获得更多客户信任;中芯国际、华虹近期募集资金,长鑫启动上市辅导,2026年中国先进逻辑和存储投资持续,设备国产进展加快,预计2026年中国本土设备企业在中国市场规模中占比(国产化率)或同比+6pct至29%。

国产半导体设备行业前景广阔,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修复行情,关注半导体设备产业链各环节国产替代的龙头企业。

关注方向:半导体设备、新凯来概念等

2、题材:信创&国产软件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核心逻辑10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上宣布,从2025年11月1日起将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100%关税,同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软件出口管制如若实施,短期可能造成一定技术适配压力,但却为国内软件创造了一个国产替代及生态建设的黄金窗口期,长远来看将加速中国关键软件全产业链自主化进程。

外部不确定性增强自主可控紧迫性,内部政策及资金支持加速信创落地。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升级、中美科技竞争愈演愈烈、海内外信息安全事件频发,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强,进一步凸显我国科技自主可控的紧迫性。从政策面来看,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密集发布信创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定,行业政策不断深入和细化。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信创行业有望得到进一步重视。在行业方面,《安全可靠测评工作指南(试行)》的发布,推动信创行业向着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方向发展;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的发布及更新,标志着党政信创从中央到省市再到区县下沉落到实处,有望加快我国信创产业的发展。在资金支持方面,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为信创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有力资金保障。10万亿化债方案落地,有望通过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提振信创等领域采购意愿。

核心基础软件国产化率较低,短期或将迎来替换高峰期。当前,我国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重要基础软件领域国产化率仍较低,距离2027年的100%全面替代的目标差距较大,替代空间广阔。在数据库领域,当前党政替换正在向地市和区县大面积下沉。而八大行业由于对国产数据库的稳定性、迁移难度等要求更为严格,导致整体替代率并不高。伴随着2027年全面替换节点迫近,国产数据库有望在行业中加速渗透,并从非核心系统、次核心系统替换向核心系统替换突破。在操作系统领域,国产操作系统渗透率水平尚低,但近年来,得益于国家信创等相关政策的扶持,国产操作系统逐渐突破了外资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未来随着国产操作系统技术、产品不断成熟,以及政策面持续释放红利,在党政及八大关键行业范围内有望实现加速替换。

当前,我国信创产业落地节奏呈现“2+8+N”的发展态势,在党政信创的引领下,我国信创产业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其中“2+8”行业是信创推动的主力军。我国正逐步由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市场双驱动,未来市场需求将逐渐成为主导力量,推动信创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机构预测,未来信创行业市场规模将呈现加速增长趋势,2025—2026年市场增速分别达到17.84%和26.82%。到2026年,预计我国信创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6559亿元。关注关键基础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办公软件等),以及工业软件(EDA、CAD、CAE、CAM、MES、PLC、DCS等)等领域国产替代的龙头企业。

关注方向:信创、国产软件、国产操作系统概念等

3、题材:可控核聚变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第30次原子能机构聚变能会议将于10月13日至18日举办

核心逻辑2025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即将于10月14日至18日在成都举办。

据了解,本次大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是全球聚变能源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将聚焦聚变能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与未来发展,同期举办展览展示、专题论坛及技术参访、核能与核技术应用成果投融资路演、媒体行等活动,旨在推动全球聚变能领域交流合作,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另外,记者10月11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上海正推动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先导布局高温超导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核聚变行业持续向好发展,近期相关进展不断:1)9月24日,中核集团中国聚变公司首次公开亮相,有望在上海新建高温超导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四号”。2)9月23日,美国核聚变公司CFS与意大利能源巨头Eni达成售电协议,金额超10亿美元。此前,该公司与谷歌达成史上最大规模聚变售电协议。3)9月30日,美国能源部“里程碑计划”认证CFS技术,SPARC核聚变装置的核心组件环向磁体通过严格性能测试验证,标志着CFS磁体技术迈入规模化生产阶段,CFS的2030年ARC聚变并网目标可期。4)10月2日,比尔盖茨发文《能源的未来在于亚原子》明确指出聚变是下一代工业前沿领域,呼吁立即加大投资以确保美国领先地位。5)德国政府承诺投入逾20亿欧元支持聚变发展。

聚变行业催化明显较7-8月份更加密集,国际原子能聚变能大会或有重大国家和国际进展公布,且国内BEST项目在Q4有望再次开启第二次密集招标(包括第一壁、偏滤器、电源等高价值量产品),其它聚变装置也有望启动;巨头入局与海外装置点火重大进展。聚变年内第二次行情有望启动。

根据上海超导招股说明书披露,2030-2035年间,全球可控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累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其中超导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与低温超导材料)市场规模累计有望超过2700亿元。

国内核聚变发展进入快车道,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求增长,关注可控核聚变上游的设备及材料相关供应商。

关注方向:可控核聚变、超导概念等

4、题材:稀土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包钢股份、北方稀土上调稀土精矿关联交易价格

核心逻辑稀土巨头再度宣布涨价。10月10日晚间,包钢股份与北方稀土双双公告,宣布上调2025年第四季度稀土精矿关联交易价格。

北方稀土公告,根据稀土精矿定价方法及2025年第三季度稀土氧化物价格,经测算并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2025年第四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调整为不含税26205元/吨(干量,REO=50%),REO每增减1%,不含税价格增减524.10元/吨。

包钢股份公告,根据公司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稀土精矿价格调整机制及计算公式,公司拟将2025年第四季度稀土精矿关联交易价格调整为不含税26205元/吨(干量,REO=50%)。REO每增减1%,不含税价格增减524.10元/吨。

此前,上述两家公司在7月10日发布公告,第三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调整为不含税19109元/吨。据此估算,第四季度价格环比上涨37.13%。

另外, 10月10日晚,北方稀土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增公告称,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5.1亿元-15.7亿元,同比增加272.54%到287.34%;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3亿元-13.9亿元,同比增加399.90%到422.46%。

稀土再次大幅涨价,相关企业四季度业绩有望继续飙升。

政策层面,10月9日,商务部发布61号、62号公告,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56号、57号公告,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稀土相关技术、部分稀土设备和原辅料相关物项、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新政策一旦生效,意味着稀土元素除镧铈镨钕钷外全部管制,稀土产品包含下游零部件纳入管制范畴,稀土生产相关技术、设备基本全面管制,管制力度攀新高。

稀土产业链管控再次升级,横向和纵向全方位拓宽管制范围。稀土产业链的战略地位随之升华,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上市公司估值。Q3稀土价格大涨,预计Q3和Q4稀土和磁材企业利润明显改善,关注稀土永磁龙头企业。

关注方向:稀土永磁概念等

5、题材:脑机接口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Neuralink展示“脑机接口+机器人”应用

核心逻辑当地时间10月11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展示了渐冻症患者Nick Wray通过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吃东西的画面。Wray已完成N1芯片的脑部植入。

这是Neuralink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CONVOY研究项目的一部分,Wray是第8位接受该脑机植入手术的患者

马斯克此前曾表示,希望脑机接口技术未来能扩展至“操控人形机器人Optimus”等场景,但目前仍需解决长期稳定性、安全性(如植入设备的生物相容性、数据传输可靠性)等问题,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有5-10年的路要走。

国内方面,10月11日消息,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发展壮大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领域,加快培育第四代半导体、硅基光电子、第六代移动通信、类脑智能等领域。加速布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再生医学等领域。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9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YY/T 1987—2025《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医疗器械行业标准。该标准由国家药监局通过快速程序推动立项和制定,系统构建了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的术语体系,明确了基本概念、范式类型、信号形态、信号处理及应用等核心术语与定义。

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有助于破解困扰行业发展的基础性难题,为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科学监管提供权威、统一的通用语言和关键技术依据,标志着我国首项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行业标准落地,为整个产业确立了统一的“技术语言”,奠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2027年技术突破、2030年产业生态成型的目标,叠加卒中、渐冻症等刚需驱动,行业进入“政策-研发-应用”闭环,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

脑机接口作为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前沿领域,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临界点。全球市场规模从2019年12亿美元增至2023年20亿美元,2029年预计达76.3亿美元。麦肯锡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亿美元,2040年增至1450亿美元。

从产业链看,上游(超声换能器、神经信号处理芯片)、中游(系统集成、云平台)、下游(医疗康复、消费电子)均处于产能扩张起点,关注布局脑机接口相关技术的上市公司。

关注方向:脑机接口概念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9002725号 )     

GMT+8, 2025-10-13 23:37 , Processed in 0.11831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