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指数企稳反弹的基础条件已具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短线调整到位了吗?

过去一周,A股市场震荡回调,三大指数单周均收跌。其中,沪指下跌1.47%,深成指下跌4.99%,创业板指下跌5.71%。结构上看,市场风格转向银行、煤炭、贵金属等防御板块,科技股普跌。

那么,短线市场调整到位了吗?

短期风险释放比较充分

最近A股出现的阶段性调整,本质上是市场在集中消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当前市场的表现来看,核心风险带来的冲击已经明显减弱,风险释放逐步接近尾声

一方面,100%关税冲击已经得到相对充分的释放。在特朗普宣布11月1日起对华加征100%关税后,A股呈现“TACO交易”(即先施压后妥协)特征,指数低开高走,恐慌情绪显著收敛;并且,近期特朗普对关税政策的态度有所松动,意味着后续双方通过谈判达成阶段协议的概率有所提升。

另一方面,10月17日美股市场全线反弹,美国区域银行事件的跨境影响也在逐渐收敛。在此背景下,A股市场对跨境资金流动紧张的担忧情绪或显著缓解,有利于短期风险偏好回升。

关注重磅会议信号

10月重磅会议即将召开,核心议题是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有望成为提振短期市场预期的核心催化因素

从政策导向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已成为共识,政策发力或将聚焦两大核心方向:一是围绕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支持,针对关键技术环节的扶持政策有望进一步细化,强化产业链自主能力;二是聚焦民生保障与内需提振,结合长期发展导向,推动消费领域形成长效增长机制,避免短期强刺激模式,更注重发展质量与可持续性。

从政策落地支撑看,前期金融配套措施已逐步布局,通过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强化流动性对冲等方式,为市场稳定提供基础支撑。这些举措与即将召开的重磅会议形成共振,有望进一步改善市场风险偏好,为市场修复提供动力

指数企稳反弹的基础条件已具备

总之,当前正处于“风险出清尾声—政策预期升温”的转换窗口期。随着政策预期逐步清晰,前期受压制的市场情绪将逐步回暖,资金布局意愿有望提升。当前A股已具备企稳反弹的基础,指数有望逐步进入修复通道。

配置上,可重点关注两大反弹确定性较高的方向:一是科技领域的内部高低切机会,电池、电网、消费电子、游戏、互联网等板块三季报业绩呈现环比改善态势,前期调整后具备估值与业绩的双重支撑;二是防御属性叠加消费属性的板块,银行、公用事业、煤炭等板块此前涨幅相对滞后且股息率较高,具备稳健配置价值。

【机会前瞻】
十五五规划出台在即,多个行业有望受益!

本周潜力题材

1、题材:AI芯片与半导体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沐曦股份将于10月24日首发上会

核心逻辑继摩尔线程之后,第二家GPU龙头官宣上会,沐曦股份将于10月24日首发上会:拟募资39亿元,在手订单14亿元!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浪潮正在推动半导体超级周期!

OpenAI与专用集成电路厂商博通宣布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双方计划于2026年推出定制数据中心芯片,部署10GWAI加速器。OpenAI将负责加速器及系统架构设计,博通则参与联合开发与部署。OpenAI与博通已就AI加速器的共同开发与供应达成长期协议,博通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开始部署AI加速器和网络系统机架,并于2029年底完成。OpenAI与博通共同设计整个机架系统,包括了博通端到端的以太网、PCIe和光连接解决方案。

ASML发布2025Q3财报。公司2025年Q3实现净销售额75亿欧元,毛利率为51.6%,净利润达21亿欧元。第三季度的新增订单金额为54亿欧元,其中36亿欧元为EUV光刻机订单。以应用领域所贡献占比来看,逻辑制程占比65%,环比减少了4个百分点;存储制程占比35%,环比增加了4个百分点。公司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净销售额在92亿欧元至98亿欧元之间,毛利率介于51%至53%;预计2025年全年净销售额将同比增长约15%,毛利率约为52%。

台积电发布2025Q3财报。公司2025Q3营收为9899.2亿新台币,同比增长30.3%,净利润实现4523亿新台币,创下公司的纪录新高,同比增长39.1%。3纳米芯片Q3出货量占到晶圆总收入的23%,5纳米芯片占到37%,7纳米占到14%,先进技术(7纳米及更先进工艺)占到晶圆总收入的74%,凸显出在先进制程上的强劲实力。预计第四季度销售额322亿美元至334亿美元,第四季度毛利率59%至61%。全年资本支出则在400亿至420亿美元之间。

寒武纪发布2025Q3财务报告。公司实现前三季度总营业收入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4%;实现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7.3亿元,同比上升1332.5%;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1.94亿元成功扭亏到5.6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2.54亿元成功扭亏到5.06亿元。公司凭借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核心优势,持续深化与大模型、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头部企业的技术合作,以技术合作促进应用落地,以应用落地拓展市场规模。

华为正式发布《智能世界2035》与《全球数智化指数2025》报告,指出通用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的技术驱动力,预测到2035年全社会算力总量将实现高达10万倍的增长。

人工智能推动半导体超级周期,关注芯片半导体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以及上游设备材料端相关上市公司。

关注方向:AI芯片、国产芯片、半导体概念等

2、题材:商业航天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天兵科技启动上市辅导

核心逻辑10月17日,证监会官网披露,江苏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报送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率先布局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和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的头部企业,天兵科技此举标志着国内商业航天在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

另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北京时间10月17日15时08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将千帆极轨18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至此,千帆星座卫星数量增至108颗,可为地面提供的通信能力进一步提升。

频轨资源争夺加剧,中美展开“太空圈地”。国际电信联盟(ITU)实行“先到先得”原则,推动各国加速组网。全球十多家公司已经发布了自己的LEO星座计划。预计到2029年,全球在轨LEO卫星数量将达到57000颗。

中国正在积极布局多个超大规模低轨星座,包括“星网”、“千帆”等。截至2025年4月,星网计划仅发射28颗、千帆星座仅发射90颗,均不足规划目标的1%,发射进度显著滞后。短期看卫星组网需求明确且庞大,火箭发射频次不足成核心瓶颈。长期来看星座组网将进入连续发射高峰期,火箭发射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火箭发射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需求主要来自卫星发射。低轨卫星因低延时、低成本及灵活组网等优势,成为卫星通信建设焦点,2024年全球LEO卫星市场规模约126.4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增至413.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4%。

商业航天力量在深空探测中越来越重要,是深空经济的重要一环,2025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7000亿美元。深空经济是是支撑深空探测形成的新兴经济业态,204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美元级别。

商业航天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及运营服务等环节,政策与技术双驱动下,关注卫星制造、火箭配套、地面设备、数据应用四类企业。

关注方向:商业航天概念等

3、题材:人形机器人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智元机器人王闯称今年营收或增超10倍

核心逻辑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表示,2024年是量产元年,今年是商用化元年。他透露,今年智元机器人的营收规模相比去年增长了好多倍,可能十倍都不止。“现在行业都是至少指数级发展”。

近期,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展不断:

10月16日,智元正式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精灵G2。在汽车工厂,G2已能配合人工完成安全带锁芯压紧操作;在消费电子产线上,它用一小时强化学习掌握了内存条插接任务,展现出精密柔性作业能力。相较一年前发布的精灵G1,G2在“工业级实用性”上全面进阶。它保留轮式底盘设计,新增三自由度腰部,支持高自由度作业姿态,在不改造产线的情况下无缝替代人类工人。双电池热插拔系统则让它具备24小时不停机作业能力,更贴近产线节拍需求。在力控方面,G2搭载全球首款十字腕力控臂,全臂集成高精度扭矩传感器,通过关节阻抗控制,实现对外力的细腻感知与柔顺响应。在直播演示中,工程师从多个方向推压其手臂,G2均能快速回弹至初始位置;另一项测试中,G2用力控臂接触生鸡蛋而不破,展现出算法与传感系统的协同调控能力。

海外方面,Figure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3,是首款从设计源头即为大规模制造打造的机型。Figure03首次将设计重心延伸至家庭场景,采用软质织物包覆与轻量化结构,提升人机共处的安全性与舒适感;灵巧手集成视触觉传感器,可在橱柜、货架等视线受限环境下实现稳定操作;支持足底无线充电,实现近乎无缝的自主续航,可完成叠衬衫、清理桌面等复杂家务任务。自2022年5月成立以来,Figure三年内实现技术迭代、生态构建与估值飙升的跨越:技术迭代上12个月内完成初代机设计,24个月推出工业版Figure 02;2025年2月发布自研大模型Helix,同年10月推出面向量产的Figure 03。生态合作方面,与宝马开展工厂场景测试,与Brookfield共同建设全球最大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有望借助Brookfield收集超10万户家庭真实数据,完善“场景-数据”闭环。资本层面,2025年C轮估值达39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英伟达、英特尔、高通、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

参考海外人形机器人市场的估值逻辑,人形机器人板块正逐步形成新的估值体系。根据Figure规划四年内出货超10万台、对应估值近400亿美元,特斯拉万亿薪酬计划中,Optimus机器人目标交付100万台,预计带来约5000亿美元新增市值,参考单台估值密度40-50万美元/台,若国内宇树、智元等头部机器人资本化,且未来三年内实现出货10万台,有望对应3000亿元人民币市值空间。

以量产为导向,Figure与特斯拉等头部机器人的技术路径和部分供应链将走向趋同,对中国硬件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或将加深具备工程化量产能力、成本控制优势、和全球化产能布局能力的供应商有望深度受益,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各细分环节龙头企业,特别是进入海外龙头企业供应链的相关企业。

关注方向:人形机器人概念等

4、题材:量子科技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量子科技有望纳入十五五规划

核心逻辑:十五五规划即将出炉,作为政策重点推动的未来产业之一,量子科技有望纳入十五五规划。

政策驱动下,我国量子产业科研已居全球第一梯队。中国信通院数据:截至2024年10月,我国量子计算、通信、精密测量论文量分列全球第二、第一、第二,中科院为全球量子发文最多机构。

量子计算处于早期突破阶段,量子纠错是关键。当前,量子计算已成为最具颠覆性的前沿技术之一,并逐渐形成集基础科研、工程研发、应用探索和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当前,量子计算优越性验证已完成,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光量子、硅半导体等多种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开放性的发展态势,这种发展态势短期内将持续存在,基础研究与工程研发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探索在多行业领域持续推进,产业生态正逐步构建。根据IBM和中国信通院报告总结来看,量子计算目前还处于早期技术攻关阶段,预计未来5到10年有可能出现实质性进展。美国和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各技术路线在量子纠错方面的重大突破将直接影响量子计算的进程。

中国在QKD量子安全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量子安全的实现路径一般包括基于数学的传统路径(PQC)和物理安全路径(QKD)两类。中国已经形成了以QKD技术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量子保密通信产业链。自上而下分为基础器件、核心量子设备研制、量子应用设备研制、集成及应用技术、建设及运营服务、行业用户六个部分。根据QIC在2024年8月20日对国际专利数据库的统计,全球量子通信领域(量子安全)公开的同族专利数量排名前千位的专利申请人中,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9家中国机构的专利数量约占前10位申请人的专利总量的93%,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总体来说,目前虽然量子安全的应用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量子测量产业进入多元化发展周期。量子精密测量主要是利用量子状态对环境的高度敏感,提升对时间、位置、加速度、电磁场等物理量的测量精度,涉及的方向和领域相对较多,具有应用场景丰富、产业化前景明确等优势。但由于不同物理量的量子传感器成熟度存在差异,产业进入多元化发展周期。

量子科技目前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焦点之一,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领域。

近期,量子科学研究成果获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望进一步提升各国政府及头部科技企业对量子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关注度,量子技术商业化落地进程有望加速,关注具备量子技术积累的相关上市公司。

关注方向:量子科技、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概念等

5、题材:固态电池

关注周期:中短

市场催化:2025年(第七届)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研讨会将于10月22日至24日举办

核心逻辑2025年(第七届)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研讨会将于10月22日至24日举办,本次会议集结宁德时代、宝马等巨头,硫化物电解质量产工艺为焦点。

技术进展方面,近日,中科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宁波材料所,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调控技术。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形成富碘界面层,实现电极与电解质自主修复接触,无需外部加压装置。原型电池经数百次循环后性能稳定,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

项目进展方面,10月9日,太蓝新能源全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湖北潜江开工,总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两座电芯车间及PACK车间。10月9日,天铁科技联合杭州萧山创投基金、经开基金,出资3.015亿元投资欣界能源,建设10GWh锂金属固态电池工厂。

行业层面,近日,丰田汽车与住友金属矿山达成合作,共同研发纯电动汽车用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重点解决硫化物电解质与正极界面稳定性问题。丰田重申计划2027-2028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纯电动车型。

政策层面,2025年以来,工信部等部委密集出台政策,将固态电池列为新型储能和汽车标准化的重点攻关方向。

当前固态电池正逐步从实验室阶段到量产验证阶段发展,预计2025年底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2027年普遍装车试验,此外,低空、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打开固态电池市场空间,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显示,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迈入千亿元级别。

从产业链环节看,上游关键材料(如锂盐、锆基材料、锰基材料)、中游电池制造及相关设备(如干法电极、等静压设备)均将受益,关注布局固态电池技术进展较快的相关上市公司。

关注方向:固态电池概念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9002725号 )     

GMT+8, 2025-10-20 21:12 , Processed in 0.12094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