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扩大直融提升到政治高度”对A股整体的巨大冲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5 15: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期的萤火之光无法对抗“扩大直融提升到政治高度”对A股整体的巨大冲击!》: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明确指出,这几日的行情出现波动,周期股对大盘指数的暂时性稳固只是缺乏大格局的短视资金还想挣扎,但在政策市特征更加明显,市场化更加弱化的当下的A股,周期、G5等概念的一时表现,根本无法对抗扩大直接融资被提升到“政治高度、必须完成的硬指标”但货币政策依旧稳健(实际从紧)、资金进口通道全被堵,所造成的整个股市IPO任务与资金供给的完全失衡! 这种供需的“完全、极端”失衡,将让此前尚能勉强维持的“二涨八跌”结构性行情也难以为继,让存量资金博弈的行情特征更加极端。挣钱难度更高了。而市场热点更加缩小(一九行情恐怕都玄),而资金对指数的推动高度或者说,所能维持的行情水平,更难达到从前的水平。 我们强调,有大格局的投资者不应受短期影响,我们坚持持续看空!




热点聚焦




周期的萤火之光无法对抗“扩大直融提升到政治高度”对A股整体的巨大冲击!
我们在11月27日的内参中,就明确了对《IPO扩容提到政治高度或打破“结构性行情”!》,即,我们从11月初对“慢牛”和“结构性行情”的依然抱有信心,转为短中长期趋向全面看空,尤其是中长期的判断,发生重大的转折!
但从上周前三个交易日的情况看,周期股重新出现回暖迹象,连5G概念等高科技题材都有所表现,似乎短线市场表现与我们的纲领观点略有偏差?对此应该怎么看!
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明确指出,这几日的行情出现波动,周期股对大盘指数的暂时性稳固只是缺乏大格局的短视资金还想挣扎,但在政策市特征更加明显,市场化更加弱化的当下A股,周期、G5等概念的一时表现,根本无法对抗扩大直接融资被提升到“政治高度、必须完成的硬指标”但货币政策依旧稳健(实际从紧)、资金进口通道全被堵,所造成的整个股市IPO任务与资金供给的完全失衡!
这种供需的完全失衡将让此前尚能勉强维持的“二涨八跌”结构性行情也难以为继,让存量资金博弈的行情特征更加极端。挣钱难度更高了。而市场热点更加缩小(一九行情恐怕都玄),而资金对指数的推动高度或者说,所能维持的行情水平,更难达到从前的水平。
我们强调,有大格局、的投资者不应受短期影响,我们坚持持续看空!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内参过去两期内参中对周期股能否重新接棒已经基本确定暂时退潮的业绩白马的探讨,也引起了一些误解,但实际上,研究员并不像机构那般亢奋,我们对周期股能否接棒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本文重点要强调的是,为什么我们的纲领观点对金融监管层要求金融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更大,将引发股市“供求失衡”如此看重?是基于“通道理论”(经济、政策、预期、资金、价格)五大元素中,与价格紧密度最高的“资金决定价格”这一环。
价格的波动是资金流动的方向与数量决定的,即买与卖的动能,也就是供与求的动能,因此,触动价格最直接的因素发生变化,则是影响最大的变化。
而这个变化背后的支持因素是用股市的钱向实体经济服务已提高到了政治高度,不是往年的经济角度,其高度与重要度都是空前的。金融究竟在新时代处在什么社会地位?这个命题投资者要好好讨论,反思。
的确,“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表述在当前并不新鲜(监管层已经说了快了两年了),但不同于以往的是,证监会用“11天6提落实”,发改委及工信部等15部委齐动员的姿态表明,十九大后,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重视程度”已经完全不同!
用政策术语表述就是,对这项任务的工作排序已从之前的第二三位调升到首位,从兼顾“二三四项任务的协调推进”变成“必须排除万难保证首要任务的完成”,从之前的“高度重视、非常重视”上升为“必须不打折扣,甚至要超常完成的政治任务、硬指标!”——我们相信,如果按照这种监管思路执行,这会让投资者对股市未来的预期发生重大的改变!
总结过去两年迄今的金融监管思路变化,我们看到,金融创新,因过程失控,已令金融行业的发展空间被封杀;通过市场经济的金融手段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当前已被显著弱化,金融已回到本原的借贷关系,而剔除了衍生空间。国有经济对整体经济的引导作用在强化,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整功能在弱化。
而作为最具市场经济代表的证券市场其地位至少不是在提升,而成为向实体经济输血的工具,只要有利于实体经济就行,至于股市本身如何,已并不重要!
从这个角度,再看11月以来出现IPO发行速度减慢,从乐观角度是提高输血对象的质量,以便更好回报股东,这个动态表明是好的,只可惜股民要的是差价,你会投资股价如债价一样的金融品种?从不乐观角度,当前降温是为了更好更大规模的上市展开,毕竟根上还是要从政治高度贯彻服务实体经济。
关键是一个满怀一夜暴富的股市突然要变成如债券市场一样的赚钱机会,你会怎么想?投资者最终是会拿脚投票的!
我们警示场内投资者:金融空间的压缩,不会因为整治了两年就“停机”,这要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这个新时代下的新常态。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短线即便还有资金试图挣扎,最终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要被打回原形的!
当前的监管思路是,凡是能让一部分人暴富起来的产业,就是要被压缩的行业;凡是投机引发一夜成名捞大钱的买卖,都是要被整治的生意。
李宏图先生指出,股市已进入斩断进水,放大抽水的时代,这种往年牛市暴赚钱的机会应是越来越少,频频投机将输得更多!



关联阅读




反弹两天就“诺曼底反攻”?扩容与资金长期失衡将再造N个“敦刻尔克”!
股市在斩断进水,加大抽水的新时代,那种往年牛市暴赚的机会将是越来越少,频频投机将输得更多
——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
沪指走了两天的“V”型,就有媒体按捺不住“鸡动”的心情,大喊“A股闻到一丝‘诺曼底反攻’的味道”!可这离上次“敦刻尔克”也没几天啊?
对短期的这种反弹,研究员早在《IPO扩容提到政治高度或打破“结构性行情”!》一文当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本周周期股能够接棒已经摇摇欲坠的白马股,则大盘在调整到3300点后,实现企稳的概率较大。”
但要强调的是,这个“企稳”,只是“短期概念”,股市的中长期趋势,由于受到“大扩容上升到政治高度,而股市资金面难以支撑”这一长期利空因素的压制,而变得“悲观”——
扩大直接融资(令其在服务实体中发挥更大作用)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完全可以说是开始“讲政治”,而“不太讲市场化了”(但股市却是最需要市场化的!)。
如此政策环境下,我们认为,此前还能维持的“二涨八跌”(即,白马业绩龙头及5G、AI、新能源车等少数新兴产业龙头涨,绝大部分股票港股化美股化无人问津)的结构性行情可能也难以为继了,资金进口全被堵而IPO扩容的供需失衡,将让存量资金博弈的行情特征更加明显,未来中长期行情将变得更为极端。表现特征就是挣钱难度更高了。而市场热点更加缩小(一九行情恐怕都玄),而资金对指数的推动高度或者说,所能维持的行情水平,更难达到从前的水平。
……
因此,在这个长期利空因素没有得到改善之前——
要么监管层“调整”扩容的力度,但在“已经拔高扩容的政治属性”的背景下,这个估计相当难
要么能够切实引入“足够对冲扩容抽资的长线资金”,但近期央行、银监会、保监会所做的工作,好像都是如何“斩断”各自辖区的资金进入股市的通道,而证监会的强监管,也驱散了各路“活跃资金”
如此,则股市中长期格局,很难改变其“悲观”的命运,用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的话说,就是:股市在斩断进水,加大抽水的新时代,那种往年牛市暴赚的机会将是越来越少,频频投机将输得更多
股市、债市相继反弹,但短期回稳难改市场中长期悲观走势
近两日,股市、债市相继迎来反弹,持续调整多日的两个市场似乎短期都有修复的迹象——
上证综指探底回升,呈现V型走势。与此同时,国债期货大幅反弹,创近三周新高;期债大涨带动现券走强,现券收益率显著下行。
股市的“短线企稳”,符合本内参近日关于短期行情能否反弹要看“周期股是否能够接棒”的判断,也即,如果周期股等“新品种”接力消费白马股,则短期回调可能会“较早”结束。

但研究员要强调的是,两个市场未来的中长期格局,仍然是相对悲观的——虽然二者各自的主导因素不同,但都从根本上受到资金面的长期制约——
●对于股市,当前投融资需求处于失衡状态,扩大融资的压力将超过市场资金的承受能力:在扩融上升到政治高度之际,央行在降低流动性的整体增幅和流通速度;银监会在压缩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最严资管新规”则意在斩断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资本市场的各种非法途径;保监会更是明确要“了结一切不适当的资金”;证监会则通过强监管和严刑峻法,把投机与违规炒作的资金做了大力度的“清楚”。相应地我们对其中长期趋势的评估转为“悲观”。
●对于债市,研究员认为其中长期的格局受到两个因素的压制:一个是近两年债券市场去杠杆似乎成效并不明显,那么就意味着明年债券市场很可能要面临更大的去杠杆压力,资金流出的可能性要比资金流入的可能性要大;另一个则是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状况也比较紧张,因此银行资产配置需求减少下,只靠交易户无法托起债市的供需平衡,债市长期趋势仍难言乐观。
总体来看,尽管短线债市、股市相继反弹,有利于缓解市场的即期情绪,但对中长期的风险,仍需要有足够的警惕
中长期看,股市、债市走势均受资金面压制
●对于股市来说,我们此前强调过,中长期趋势受到大扩容上升到政治高度,但是一行三会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基本上斩断了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多数途径。监管层如何做好这一本“投、融资双方平衡”的账,决定了中长期趋势的走向,至少我们现在的评估是悲观的,我们还没有看到官方就扩容与资金之间如何协调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因此,A股短线有望结束调整,甚至开始一次短线的反弹,但是中长期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研究员在《除政策压力外,长期看股市也难获经济基本面支撑》中谈到,“在IPO扩容提到政治高度,政策压力进一步增加,经济基本面也并没有较好支撑的背景下(即使没有利空也难有利好),我们再次强调本内参的最新纲领——中长期全面看空股市,‘慢牛’实则为‘真熊’。”
而日前《中国首席财经》的《讲政治:A股将用“大扩容”检验“资本市场政治站位”的“海拔”!》一文中也指出,“从现状看,扩容的压力将超过市场资金的承受能力:央行在降低流动性的整体增幅和流通速度;银监会在压缩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最严资管新规’则意在斩断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资本市场的各种非法途径;保监会更是明确要‘了结一切不适当的资金’;证监会则通过强监管和严刑峻法,把投机与违规炒作的资金做了大力度的‘清除’”。
显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次股市的短线反弹并不意味着长期市场预期将获得改变。
●对债市来说,我们认为中长期的格局受到两个因素的压制:一个是近两年债券市场去杠杆似乎成效并不明显,那么就意味着明年债券市场很可能要面临更大的去杠杆压力,资金流出的可能性要比资金流入的可能性要大。
本内参此前曾指出,“总体债券回购的交易量在过去数年中呈现一倍以上的上升,本轮的顶点出现在2016年第三季度,与整体‘去杠杆’政策推出的时点接近。在今年年初,债券回购交易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当然这可能与春节因素有关),但此后债券的回购交易量继续回升至历史高点附近。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债灾’运行一年之后,市场的杠杆率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下滑,多数交易头寸似乎仍然抱有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状况来看,整个银行系统也出现了资金比较紧张的状态。有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大量依靠短期资金在维持自身的资金头寸,已经没有更多的钱来增加对于债券市场的配置,换句话说,一方面债市内部面临去杠杆驱逐一部分资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又无力补充这种缺口,因此债市的中长格局也并不乐观——
《中国首席财经》此前曾谈到,“10月当月,作为商业银行生存的基础性资金来源——住户储蓄存款净减少8052亿元,但同时,人民币贷款却增加了6632亿元,同比多增119亿元。这表明当下,商业银行主要在依赖企业贷款之后的派生存款支撑贷款规模的增长,基本失去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这势必导致资金‘十个瓶子九个盖儿’的快速倒腾,而这对金融而言,实际就是杠杆率越来越高的标志,这也就加剧了一个不好的情况:银行资金来源已经极度短期化!与此同时,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下,只有银行业受到严格的风险资本约束,具有节约资本和免税特性的利率债原本配置的主力就是商业银行,而非银金融机构配置户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只有交易户才会购入一定的利率债头寸进行交易。因此,当银行资金减少、资产配置需求减少时,只靠交易户无法托起债市的供需平衡,债市收益率的趋势性上行走势也就成了必然。”
因此,研究员才强调,尽管股市和债市中长期走势的逻辑因素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指向了资金面的紧张。而这一点放在当前央行收紧整个流动性的大背景下,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按照我们近期的研究,央行一方面要配合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不能错过“弯道超车”的时间窗口,一方面又要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控制流动性的增幅,这就势必带来一个结果:盘活金融的存量去服务实体的增量,而这个“盘活”体现在当前更多呈现为收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活跃性,把存量的资金尽可能地转移到实体经济当中来(证券市场的大扩容就是一个最直接因素),这就是我们说央行要对金融市场保持相当程度紧张的原因。
总体来看,尽管债市、股市相继反弹,有利于缓解市场的即期情绪,但对中长期的风险,仍需要有足够的警惕。如果说资管新规的出台,让一些人感叹,“银行躺着赚钱的好日子结束了”,那么大扩容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对A股普通投资人来说,也就意味着“想要找到一只黑马的难度也大幅提升”,结构性行情正在走向它的“极端化”!




结构性行情正走向“极端化”:“白马”更加稀少,“要命3000”逐渐壮大
28日,“政策”再次出手。但这次不是来“弹压”,而是来“安抚”市场!
11月28日,《证券日报》刊文,“奉劝一些分析人士,不要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11月27日,据腾讯报道,部分公募机构接到“指导”,当日被限制净卖出,大单卖出行为被禁止:“基金经理可以自主决策买入和卖出,但总体持仓股票数量不能大幅减少”(而同花顺数据显示,27日沪深两市中有41只股票跌停,有17只股票的“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例环比减少”)。
与此同时,茅台止跌企稳,28日大幅上涨。
研究员认为,短期看,这一次由监管政策所激发的白马股“返璞归真”的短期调整有可能在本月内接近尾声(但在中长期,研究员仍然坚持近日所做出的“大扩容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压迫本就难以为继的资金面,使得中长期行情变得悲观”的主流判断)。
在此前的研究当中,研究员曾经强调,11月的这次“监管小高潮”与四月份的“监管竞赛”的本质差别,就在于这次的“监管小高潮”有“金稳委”的“统一协调”。一旦市场出现过度的波动,必然触发“金稳委”的“维稳预案”。所以从短期看,行情糟不到哪里去。
那么,市场在技术修正、超跌反弹之后,短期的结构性机会在哪里?
研究员认为,这一次的强监管导致A股的回调,对白马股的考验并非其本身的业绩有什么问题,而是要打击那些附着在白马身上“狐假虎威”借机炒作的投机者,也是借此“修正”A股市场上那些不健康的投资行为和习惯。
按照研究员近期的研究,大扩容与资金面紧张之间的矛盾,恶化了A股中长期市场预期,结构性行情正在走向它的“极端化”。也就是说,“50、白马”的成员会更加的稀少,而“要命3000”的阵营将会逐渐壮大,普通投资人选股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亏损的概率也相应提升。从理性角度看,“机构主导的市场”的建立,难免要建立在普通投资者的“牺牲、退出”,这一严酷的现实基础之上!
政策再出手,而这次不是监管,是来安抚市场!
在此前的研究当中,研究员曾经强调,十一月的这次监管小高潮与四月份的监管竞赛的本质差别,这次的监管小高潮有金稳委的统一协调。一旦市场出现过度的波动,有关方面必然要出“维稳预案”。所以从短期看,行情糟不到哪里去。
因此,在经历了将近一周的持续回调之后,就在市场有些草木皆兵、精神脆弱的关键时刻,一周以前,出手调控“涨幅”的“有形之手”,这一次又“反手”来维系市场的稳定——
11月28日,证券日报刊文,奉劝一些分析人士,不要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与此同时,正好就在当天(11月28日),贵州茅台在经历因前期调控而调整后再次雄起——
另据“通讯财经”的传闻称,有关方面要求基金不得大比例减仓。
从上述种种迹象来看,研究员认为,A股这将近一周的回调,基本上起到了“震慑投机”,给白马股做“外科手术、切除身上的妖气和戾气”的目的
按照研究员上周的判断,短线行情企稳有两大参考指标——
其一,从政策上看,官方的口风不再是盯着白马股的暴涨问题;
第二,从市场上看,茅台开始企稳。
而从11月28日的市场来看,上述两个征兆相继出现,因此研究员认为,这一次由监管政策所激发的白马的“返璞归真”的调整有可能在本月内接近尾声。
需要强调的是,研究员在近期,从大扩容与市场的资金面的失衡角度分析了中长期行情整体比较悲观的判断。并且,这个大趋势现在还看不到“改善”的迹象,因此研究员对中长期趋势仍然要保持警惕,投资人能够做的更多的是把“握好当下”。
市场在超跌反弹以及技术修正之后,下一步的结构性机会在哪里?
研究员此前倾向于看好“调整之后白马能够卷土重来”。而在“中长期趋势被大扩容压制而变得悲观”的大背景下,结构性行情必然要走向“极端化”——未来仅有极个别的品种能保持结构性上涨的机会。而白马股就是其中最有可能获得这一殊荣的品种。
究其原因,我们还是要回到决策层对资本市场的政治定位和要求上来。证监会反复强调“金融要讲政治,要服务实体”,就是要完成决策层赋予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这个政治任务。扩容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服务实体经济的增长与转型升级。
而此前被市场热捧的白马股,本身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当中最直接的代表,他们所拥有的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已经体现在其财报上的历史成绩,而更多的在于,无论是产业政策还是监管政策,都将有助于这些行业龙头,在未来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与自身业绩的可持续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
●“有限的”增量信贷,将更多的投向这些公司来发展其实体产业,提升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业绩;
●而同样“更加有限”的股市资金,也最终只能配置在这些有业绩、有未来受到政策关注的“好公司”上。
从这点上说,证券市场才是在反映实体经济的未来。
总结
研究员再次强调,这一次的强监管引发的A股的回调,对白马股的考验并非其本身的经验业绩有什么问题,而是要打击那些附着在白马身上狐假虎威借机炒作的投机,也是借此修正A股市场上那些不健康的投资行为和习惯。从这层意义上说,未来伴随着白马股的估值缓步提升的,仍然是时不时会出现的,监管层对投机炒作行为的“狙击”。11月份,对白马股、“贵州茅台”的调控和监管是第一次,未来,投资人“在与白马股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伴随着强监管的荆棘与行情涨跌的起伏!




以史为鉴:A股历史上几次股票供给大扩容都带来了股灾!
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从股市宏观供求关系的角度明确指出,由于IPO上升到政治高度,而股市多条“进水”通道被斩,新的通道尚在建设中,市场资金面难以支撑,故而对A股的中长期走势变得“悲观”。
回顾A股历史上的几次股票供给增长以及带来的相关市场中长期影响可知,股票供给在特定时期的增长,与市场接下来的中长期低迷运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009年IPO重启

2008年底,为了应付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国内经济增速出现的明显下滑,我国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此后被称为“4万亿”。
系列计划在实体经济领域快速激活了以汽车为代表的消费市场,同时也稳住了轻纺工业,并通过促使土地资产价格以及房地产市场触底反弹,加大政府基建投资,让钢铁等重工业(或者说周期性)的总体态势不仅稳住,而且总体规模出现快速提高。
这些快速变化反映在股市上,就是提升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和风险偏好。同时,宽松的货币环境中,规模不小的银行资金进入了股市,使其流动性大大增长。于是,从2008年10月底开始,A股走出一轮快速上升的行情。
2009年6月,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并在不久后通过了对桂林三金的上市审核,IPO重启。
2009年7月底,A股上证综指涨至3478点的高位后,转变了运行方向,从此一去约6年,直到2015年1月底才再次回到昔日的“高峰”。
不可否认,A股当时的行情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在2009年年中,宏观政策就发生了转向,由重投资转向鼓励消费,银监会坚强信贷管理,信贷窗口束紧,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信贷资金另作它用,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下降77%。但IPO重启与行情转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也使人无法否认,其对行情产生了作用。
2000-2001年试水国有股减持

2000年12月4日,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表示:证监会有决心妥善解决国有股不流通问题。不料,股市应声下跌3个月。
此后,市场出现反弹,到2001年6月创出了2245点历史新高。
但是,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发轩然大波,股市开启了“暴跌+阴跌”的模式。
这期间,股市有几番波折。
2001年10月22日晚,因为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在多方协调之后,中国证监会对外公告称,暂停执行关于“出售国有股”的规定。次日,95%的股票以涨停报收,上证涨9.85%,深成指涨9.99%。市场开始低位箱体震荡,至12月4日达到箱体最高点1769点。
就在大家以为市场还要震荡休整的时候,股指开始掉头下冲,并突破了此前认为的箱体底部,至2002年1月29日急速下泄至1339点。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要公布国有股减持方案阶段性成果。这被市场视为国有股减持可能重新启动的信号。
1997年监管层新增50亿新股发行额度

1996年,央行不断降息,被证券市场视为连续利好,A股逐渐走牛。期间虽然发生了12.16事件,但政府快速出台安抚政策,市场做多情绪总体没有受到根本性影响,且进一步高涨。
这次牛市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出现了“什么时候买长虹都是对的”这样一个口号。此外,在行情中多支,类似四川长虹的绩优大盘股构成了一个领涨团队,从而使这次牛市被称为价值投资牛市或蓝筹股牛市。
就个股涨幅来说,四川长虹在这轮牛市中,从最低7.35元/股到最高66.18元/股,最大涨幅为800.41%。
或许是看到领涨的蓝筹上市公司的这种涨幅过于“凶猛”,监管层在1997年二季度开始转变监管态度。当年5月1日证监会公布50亿新股额度,5月12日,财政部宣布将印花税从千分之三提高到千分之五。
5月12日,上证综指见顶。5月21日,四川长虹股价见顶。
1992年新股加速发行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放开了仅有的15只上市股票的价格限制,引发股市暴涨。由于没有涨停板限制,沪市一日涨了105%。随后,股指连飚两日,25日,行情触顶,报1429点。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5月21日一大清早,上海三大证券公司“申银”、“万国”、“海通”门前人如潮涌,四周交通为之堵塞:海通公司因铁栏杆被挤坏而不得不关闭交易动态显示屏幕。
当天上海证券交易笔数达到5456,交易额达到5亿多元,其中股票为3.6亿多元。至5月25日豫园商城股价超过万元,可谓空前绝后。
面对这一意想不到的暴涨,上交所紧急公布了4大措施,其中包括以几何式增长的方式,加速新股发行的审批,第一批7支,第二批34支……不仅如此,在通过审批的新股在审批通过后数天之内,就被安排上市。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在短时间被迅速吸走了数十亿资金,且此后这种压力并没有在短期内停止。
虽然此后股市出现下行,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股加速发行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结论
综上,回顾历史,股票供给在特定时期的增长,与市场接下来的中长期低迷运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焦点透视




IPO“0过会”根本上是为了落实“大扩容能真正服务实体”的长期趋势!
IPO过会首次出现0通过。29日,《证券时报》旗下券商中国报道,当天上会的三家公司重庆广电数字、博拉网络、北京全时天地在线网络信息全部被否,其中博拉网络10月被暂缓表决,如今二次上会被否。
正如相关研报所说,当前,监管层正苦心营造一定市场环境,以便既释放市场中重点个股的风险,又不打破市场现有总体格局。站在这个角度来看,IPO“0过会”暂时起到了帮助监管层稳定当前市场心理预期的作用,有利于监管意图的实现,有利于当前市场。
但要指出的是,通过对证监会过去两年负责历史与当下相关工作的回顾,对于如何在低过会率背景下理解刘主席所言的“IPO堰塞湖现象基本消除”,如何理解低过会率与扩大直接融资政治任务之间的看似矛盾性?研究员的看法是这样的:
一、17届发审委上任以来形成的偏低周过会率可能并非“常态”!当前的放缓是为了中长期实现质量更好、更大规模的上市展开,毕竟根上还是要从政治高度贯彻服务实体经济。所以,“0过会”或低过会率给股市带来的所谓心理稳定性预期非常短暂,
二、我们对刘主席2月份的表态(解除IPO堰塞湖)或许理解错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解决IPO堰塞湖”的关键既要保证整体的IPO融资数量和规模扩大,但同时也绝不能在过会的质量上,有任何懈怠,甚至需要更加严格!如何才能真正服务实体。
简单来说,29日虽然出现了“0过会”,仅仅只是在新发审委短期内的低过会统计数据上增加了新内容,但与监管层将“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中长期任务,提高到无比重要的政治站位的角度,并不矛盾。
正如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所言,从服务于扩大直接融资这一政治任务的角度,再看11月以来出现IPO发行速度减慢,从乐观角度是提高输血对象的质量,以便更好回报股东,这个动向表明是好的,只可惜股民要的是差价,你会投资股价如债价一样的金融品种?从不乐观角度,当前降温是为了更好更大规模的上市展开,毕竟根上还是要从政治高度贯彻服务实体经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IPO上升到相当政治高度后,A股市场总体的供求平衡感到非常担忧,而依然维持最新纲领对市场长期走势“看空”判断的核心原因。
当然,在对17届发审委近期工作再次“复盘”的情况下,我们增加了对IPO工作的进一步认识。研究员认为,纪委在包含IPO发审在内的金融、经济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今后在这些方面的变化,是我们今后理解和预判IPO、A股走势以及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观察点。
怎看0过会背后政策意义?非常态,根本上为传递“扩容要更多服务实体”理念
研究员注意到,一方面,在证监会第17届发审委的就职仪式上,刘主席表示,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开展发审工作,严把质量关,勇于投否定票。一方面,最高层要求提高直接融资,刘主席也以IPO为重中之重,刘主席将IPO工作上升到了“讲政治”的高度,强调发审委委员首先要政治过硬,落实高层要求,推动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另一方面,监管层又对新发审委提出了“终身追责”等一系列更高要求,要求发审委要替投资者把好最后一道关,要严控风险,保证能够上市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
简单来说,我认为证监会领导层想表达的意思是,未来IPO既需规模、数量的扩张,更需保证质量的提升。因此要求新一届的发审委不仅关注业绩的真实性、持续性,还十分关注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公司治理是否规范、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等。11月以来的IPO过会率低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
比如,对于29日的0过会,知情人表示,“三家企业都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发审趋紧的趋势下,未获通过并不意外。”比如,对于博拉网络,根据发审委提问内容来看,首个大类问题就涉及代持,发审委要求发行人代表说明股东尤启明直接和间接持有发行人股份的背景,其出资1525万元资金来源均为借款且还款方式均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还款期限均为2019年的原因,是否存在代持、对赌等其他利益安排;重庆广电的问题则是在于其盈利的持续性上和一些数据指标存在异常。
在研究员看来,新的发审委当前更趋严格的过会审核,虽有新发审委员们如履薄冰,从严审核的因素在,但根本目标并不是要降低过会率,而是要向其他待上会的拟IPO企业传递“监管层更加注重发行企业质量,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更大力度服务”的信号。未来,只要IPO企业先自己掂量清楚自家企业的问题并相应进行改进,在满足新的发审要求后,未来IPO过会率就可以上升,并且总的融资规模也可以相应提升。
0过会暂时利好当前市场,虽然并不会改变既有担心
当“十九大”将提高直接融资作为对金融工作的第一条要求时,IPO工作就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这使得最新纲领对A股市场总体的供求平衡依然感到没有底,或者说担心。
不过,研究员承认的是,“0过会”暂时还是略利好当前市场——虽然并不会改变股市整体供需失衡的局面。
逻辑在于,“0过会”的出现,强化了17届发审委上任以来对市场留下的“低过会率”印象。虽然我们不能确认这是一个长期的常态,但就当下而言,有了“低过会率”和“0过会”,市场不会对短期的供求平衡,或者供求格局产生担忧。这其实起到了帮助监管层稳定市场心理预期的作用。
此外,纪委的行动是对A股走势以及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观察点
有心人应该注意到,“0过会”的出现,是在中国证监会举行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就职仪式之后。这次仪式上,证监会党委委员、中央纪委驻证监会纪检组组长王会民,出席仪式并作讲话。其中,引人关注的一句就是“要勇于投否决票”。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有心人或许还会注意到,近日,媒体给出这样一些观点:
1、纪委工作对中国去产能取得当前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2、过去5年,纪委对前所末有的高效,推动着我国政治生态、经济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成绩。
可见,纪委工作已成为小到上市公司IPO,大到治国理政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当我们今后试图理解和预判IPO、A股走势以及宏观经济走势时,纪委工作应该是一个重要观察点。




政策“全力确保IPO常态化”,你却鼓噪“解禁洪峰”?“不讲政治、不懂政治”!
如果说,点名批评某券商“吹高”茅台预期股价,是“担心”部分从业人员“不讲政治”,错误领会了监管意图,那么,在政策“全力确保IPO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你却鼓噪“解禁洪峰”,这不仅是“不讲政治”,几乎就是“不懂政治”了!
29日,证券三大报接棒《证券日报》,对限售股解禁一事展开舆论引导。虽然语气、用词上各有差别,但核心是:既不能拿“限售股解禁”来解释自16日以来以茅台为代表的大盘蓝筹尤其行业龙头的下跌,也不能以之为依据,认为“解禁洪峰将至,大盘可能承压”。总之,就是不能“营造出限售股解禁如洪水猛兽般的错觉”。
当前的舆论引导态势与年初官媒力排众议力挺IPO加速十分相似。而《证券日报》吹响本次舆论集结号的时间,正好是27日大盘蓝筹尤其行业龙头出现单日大幅下跌,且茅台连续第7个交易日下跌的时候。
那些大谈“限售股解禁”的分析人士,有借监管预调市场风险之机,破坏监管层两年来努力营造的“以确保IPO常态化为核心”的新A股生态之嫌。而当前A股的生态,尤其是“提供直接融资比重”,就是对“4.25讲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十九大”精神的落实,就是“深情表达、坚决拥护、坚定支持”的具体体现。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不能不懂政治,沦为2017年版的“妖精”……
大谈“限售股解禁”压力,是不懂政治的表现
为何官媒对“砸盘幻觉”如此重视?因为事涉本届证监会两年来的主要工作成绩以及制度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具体说,这是又一轮以“IPO加速”的合理性为核心,涉及“减持新规”甚至“再融资新政”合理性的大争论。而IPO是A股最核心的政治站位问题。
回顾本届证监会两年的工作,最重大的成绩集中出现于从2016年11月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一方面,虽然“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在当时还不像现在这样,上升为“讲政治”的高度。但政治站位极高的证监会负责人,准确把握住了工作的正确方向,于2016年11月开始启动“IPO加速”,并在2017年1月以坚决的立场,展开舆论引导,排除阻力,最终在2月打出制度创新组合拳的第一招——“再融资新政”,此后,又打出第二招——“减持新政”。另一方面,证监会以“妖精”和“害人精”为突破口,树立起“强监管”的威慑。此后,又以多次喊话以及日见常态化的监管问询,不断保持和加强这一威慑。这样做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在不同阶段推动和维护“以确保IPO常态化为核心”的新A股生态。
11月16日新华社系统的两篇股评,充分反映了监管层在新A股生态建设取得成效之后,悉心呵护这一生态的良苦用心。提示茅台股价风险是的前提的,那就是“理性认识近期股市变化中的几个问题”。茅台股价已经从2015年8月起最高涨了369.83%,接近历史上相同环境下用4年时间才积累的涨幅水平(如下图),如果继续快速上涨,实质上是在积累市场风险,对A股新生态的保持是不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层希望茅台股价出现重大反转,或者短期大幅回调。

而大谈“限售股解禁”压力的人,不论其是否故意,其言论对于已连调数日的茅台以及大盘蓝筹和龙头股来说,不仅客观上加大了短期回调压力,还容易让市场将回调理解并变为反转,从而对A股新生态产生颠覆性影响。这是完全没有政治站位意识的表现,必然遭到最猛烈的批判。
监管的态度很明确,其调控意图是:新A股生态必须捍卫,在一定时期内,今年以来形成的大盘蓝筹尤其行业龙头普涨格局不能出现质的变化,但其股价不能继续快速涨了。
机构必须正确理解监管意图,把握好“度”的两重含义,不要自当新版“害人精”
如何理解“不能继续快速涨”?这取决于对“一定时期”的理解。
从证监会在“十九大”之后的一系列表态来看,这个“一定时期”,至少应该是证监会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的时期,具体来说,是从11月至明年初(如下图)。

在此基础上,上述监管态度可进一步理解为:
1、至少从11月起至明年初,大盘蓝筹尤其行业龙头的股价应以高位震荡为主。震荡中,有反弹和下跌。
2、非大盘蓝筹,特别是ST股,股价最好不要“妖”。
因此,有政治觉悟的机构在接下来兑现利润也好,调仓也好,要注意把握度。机构要认识到,监管层的态度是坚定而不容挑战的。本次官媒对“砸盘幻觉”的集中发声,是对场内机构的一次提示,其意图和作用与新华社《去伪存真 理性认识近期股市变化中的几个问题》一文类似。
也就是说,这个“度”,有两重含义:既不要在当前基础上重新大幅炒高茅台等股票的股价,也不要因自身的操作而导致股价大幅下跌。
从这个角度来讲,A股再次进入了一个市场与监管之间彼此沟通的重要时期。上述大盘蓝筹尤其行业龙头股股价震荡区间的上下限,将在这种沟通中形成。



决策参考




12月宏观展望:“扩大直融是政治任务”预期更强,将令股市再跌一台阶!
12月份,一年的收官之月。不过,今年的12月份可能却不会是一个收获之月,而是要以降仓规避风险为主。
一个月前,研究员在《11月宏观展望:十九大报告明确“A股新生态”,散户要改掉“旧毛病、适应新生态”!》中就指出,十九大报告对“股市新时代”的定位,对于广大散户而言,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甚至是挑战”:投资人只有改掉那些“旧生态”下形成的“老毛病”,才能尽快适应“新生态”,否则就必然面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考验!
研究员认为,十九大报告明确未来不仅限于11月份,也不仅限于四季度的宏观政策大局已定!“中央委员”刘士余的使命就是“资本服务实体、扩大直接融资”!而A股生态已变——“宏观审慎+防范风险”的“实质性收缩”基调决定,A股整体上缺乏流动性的刺激,不仅普涨难再,结构机会也更不好把握!
而一个月过去后,我们认为,上述“A股新生态”比我们预料的更加恶化!未来股市的赚钱机会我们预料的还要稀少!
事实上,我们在11月末重新修订的最新纲领性观点明确认为,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被提升到“政治高度”的空前重要地位,成为必须完成的硬指标(甚至已经不顾市场规律),但货币政策依旧稳健(实际从紧)、资金进口通道等全被堵,所造成的整个股市IPO任务与资金供给的完全失衡!对于短中长行情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的。
这种供需的完全失衡将让此前尚能勉强维持的“二涨八跌”(所谓价值股涨,其他多数股票港股化美股化无人问津)的结构性行情也难以为继,让存量资金博弈的行情特征更加极端,挣钱难度更高,而市场热点更加缩小(一九行情恐怕都玄)。资金对指数的推动高度或者说,所能维持的行情水平,也将更难达到从前的水平(3300-3400的区间)。
总之,股市已进入“斩断进水,放大抽水”的时代,这种往年牛市暴赚钱的机会应是越来越少,频频投机将输得更多!
再叠加中国经济转型也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这种深度调整期体现为:1则是,周期行业经过过去两年的去产能、兼并重组等,第一步的供需平衡和企业生存得到了缓解,但要真正涅槃重生实现产业升级还远没有成效。
2则是,新兴产业虽然舆论呼声一直火热,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新兴产业还处于投入期,甚至只是技术概念的摸索期。相对明朗化、实用化的也就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5G等有限的几个领域。
3则是,作为经济主要劳动力的房地产,虽然官方说法(说在量跌价稳)和非官方机构的数据(结构性的供不应求,一二手房价倒挂),存在一定偏差,但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会更大了。其对传统周期行业的需求带动也已经明显放缓,对新兴产业扩张则更不彰显甚至是资源挤占效应,这也对中国经济的转型调整带来压力。
简言之,我们认为,实体经济中新兴产业+中高端消费升级的“质量型增长”,远不及传统周期企业需进行脱胎换骨式变革所造成的“数量型增长放缓”,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大。
传统的“此消”与新兴产业的“彼长”,对冲之后,实体经济大约在相当长期内也就能够保持在目前“6.7%之上但也不太可能更乐观”的增速水平了,而“转型的阵痛期”尚不能明确何时会结束!——当前已经可以看到表征之一就是,季度指标已经缩窄到持续在0.1%的增速增减的变动上了!
也就是,作为股市根基的宏观经济,“L型”趋势相当长期内都难有实质性改变——犹记得统计局自己的表述是至少3-5年都会在这一形态内——这意味着,股市除了面临内部的流动性压力,在外部环境上,也是雪上加霜!
总结过去两年迄今的金融监管思路变化,我们看到,金融创新,因过程失控,已令金融行业的发展空间被封杀;通过市场经济的金融手段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当前已被显著弱化,金融已回到本原的借贷关系,而剔除了衍生空间。国有经济对整体经济的引导作用在强化,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整功能在弱化。
而从这种监管思路的执行周期而言,我们警示场内投资者:金融空间的压缩,不会因为整治了两年就“停机”,这要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这个新时代下的新常态。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短线即便还有资金试图挣扎(比如周期、G5等概念的一时表现),最终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要被打回原形的!
我们认为,上述长期大趋势性判断在十二月份应不会改变。
而对于扩大直接融资提升到政治任务的地位,而新的发审委却对IPO过会给予了更高审核要求,而暂时令IPO节奏放缓的这种看似矛盾性,研究员认为:
一、17届发审委上任以来形成的偏低周过会率并非“常态”!当前的放缓是为了中长期实现质量更好、更大规模的上市展开,毕竟根上还是要从政治高度贯彻服务实体经济。所以,“低过会率给股市带来的所谓心理稳定性预期,恐怕也会非常短暂。
二、监管层对“解决IPO堰塞湖”的正解要求是,既要保证整体的IPO融资数量和规模扩大,但同时也绝不能在过会的质量上,有任何懈怠,甚至需要更加严格!如此才能真正服务实体。
正如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所言,从服务于扩大直接融资这一政治任务的角度,再看11月以来出现IPO发行速度减慢,从乐观角度是提高输血对象的质量,以便更好回报股东,这个动向表明是好的,只可惜股民要的是差价,你会投资股价如债价一样的金融品种?
从不乐观角度,当前降温是为了更好更大规模的上市展开,毕竟根上还是要从政治高度贯彻服务实体经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IPO上升到相当政治高度后,A股市场总体的供求平衡感到非常担忧,而依然维持最新纲领对市场长期走势“看空”判断的核心原因。
因此,研究员提请投资警惕, 一种极大概率会发生的情况是,12月份IPO过会率相对11月份会略有提升,而市场一旦看到这种信号,则行情随时可能再下一个台阶。
换言之,12月份,即便历来被认为会带来些许希望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恐怕也难有更多期待了,预计恐怕也会同样重申扩大直接融资、更大程度上服务实体的目标。
而随着越来越多场内投资者认识到,作为最具市场经济代表的证券市场其地位至少不是在提升,而只是向实体经济输血的工具——即,只要有利于实体经济就行,至于股市本身如何,已并不重要!——剩余的场内投资者最终也是要用脚投票的!




12月策略展望:降仓、防御为主,关注金融板块安全性
基于整体上对12月份十分谨慎悲观的判断,在研究员看来,对于相当一部分风险承受力低、资金量偏少的散户投资者,在这种可能会持续钝刀割肉、持续绝大部分人亏损的市场,直接空仓或者持有最低的合规仓位以打新为主,就可以让你跑赢超过80%的股民了
而对于其他风偏较高,仍希望在资本市场寻找财富机会的投资者,研究员有三种建议:
第一种思路,是直接将A股资金转移去做港股甚至美股,完全规避国内政策风险,这也符合监管层当前证券市场对内收紧,对外开放的大思路!
众所周知,相比于今年A股的一直不温不火(或者说是所谓“慢牛”名义下的超过80%个股亏损的真熊),美股和港股则迭创历史新高。尤其是不少A股股民也很少熟悉的中概股(内资股),BATJ、恒大等等,在极端优秀的业绩支持下,今年都取得了远超A股大部分白马龙头的涨幅(前者普遍涨一倍以上-4、5倍,后者多数涨幅在40%至一倍之间)。今年A股的牛股实际上就是跟随着港股和美股的风格走。
而近两年,随着一批主攻港股和美股的互联网券商的兴起(富途证券、老虎证券),包括国内不少券商和银行(做较好的有招商等)也都通过港股通渠道或者直接开展港股和美股的开户及服务交易业务,不仅让机构投资者,也让散户直接参与港美股,甚至欧洲及亚太其他股市越来越便捷。通道的便捷化和投资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加剧了更多资金南下。
而实际上,虽然今年恒生指数已上涨超30%,但其市盈率仍只有14倍,远低于其他主要市场以及恒生指数的历史均值。而目前海外新兴市场基金对香港市场仍处于低配状态。同时,海外投资者主要关注大市值蓝筹股,对中小市值的股票少有问津,导致这部分股票的估值折价很大,流动性也很差,但这些股票中确有一些具备投资价值。
况且,“对内收紧国内资本,对外扩大开放引进外资”,也是今年11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两国达成的共识,从这一政策大势来看,让更多价值投资的外资进A股,让更多国内资金到海外市场去学习国际化的经验和投资理念,也是符合监管层需要——
尤其是对港股,随着南下资金持续流入,内地投资者在香港的话语权正在增强,港股投资生态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主要的变化就是扭转港股“边缘化”市场的地位,提升港股的整体估值,同时提升港股的流动性、降低波动性,从战略上说,这对中央强化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也是有益的。
这也是今年很多人跑去炒港股的原因,两地的“资金跷跷板效应”确实存在——所以,如果不想在A股继续煎熬下去,可以去尝试学习转做港股美股,博更大的收益。
当然,这种策略思路具有较高的门槛,有的A股投资者并不能玩的转。
一是需要有高于A股的资金实力(港股的开户是要收费和资金质押期的,交易费用等也偏高);
二是要有更高的专业能力,不仅要熟悉一些A+H股中的A股,还要熟悉其他非内资的部分港股,而且港股的不设涨跌停板,对A股投资者也是一种心理考验。
另外,在港股突破30000点新高后,其是否也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点,现在港股的分析师们也开始疑虑重生,毕竟我们看到,港股在11月22日摸高到30199点后就连跌了7天,已经重新回到29200点左右了。
所以,研究员还有一个比较灵活稳妥的建议是,不熟悉港股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买持有港股的今年部分龙头的A股基金(主要是沪港深基金、主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当然,其问题也在于,基金相对是比较平稳的,相比直接买港股的超额收益,是不存在的。
数据显示,目前共有99只可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港股的基金,其中有35只基金为今年新成立。港股基金平均收益达21.81%;有14只基金业绩超40%。进入11月,共有5只沪港深基金分红,而上一次沪港深主题基金选择扎堆分红还是在9月。
第二种思路,对于相对还具有脉冲式机会的周期股和符合价值投资大势的业绩白马龙头不断做波段,降低持仓成本率(当然,相应地也会承受踏错节奏,反而抬高成本的风险)。对于部分投资者坚信白马中线依然看好的,且有一定风偏承受力的。那么,就需要在承受短中线白马股和周期龙头再度下跌一个台阶后,通过抓住部分资金对其止跌反弹的试探的机会,短线做波段。
不过,鉴于纲领观点认为,股市短中长期都是下跌之势。所以试图继续在白马和周期,包括5G等市场认可度相对高一点的结构性热点中,寻找机会,其实也是逆大势所为,所以,这种做短线价差博弈的方法,其实风险依然不小。相比于之前,能够顶住调整大势的白马龙头和周期龙头将更加稀少,辨别起来会更困难。
第三种思路,十二月份以保证资金安全为首,现在只有大金融具有一定安全性,尤其是银行股,作为共和国长子,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要地,国有金融企业在目前市场强监管环境下,最让人放心,其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其在经济链条中的上游地位、相对的垄断性,都保证了其相对较低的政策强力打压的可能性,及获得较高稳定增长的能力。
但总之,12月份赚钱更难!操作策略都是应以防守、安全为首,任何试图博收益的做法,都将面临更大亏损的风险!




12月热点展望:大蓝筹及龙头股短期可能继续向下!
研究员再次强调,股市的中长期趋势,由于受到“大扩容上升到政治高度,而股市资金面难以支撑”这一长期利空因素的压制,而变得“悲观”!在政策市特征更加明显的当下,周期、5G等概念的一时表现,根本无法对抗“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带来的巨大压力!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更明确指出:股市在斩断进水,加大抽水的新时代,那种往年牛市暴赚的机会将是越来越少,频频投机将输得更多!
30日,沪深300跌破4000点,一些重要成份股大跌,但茅台以相对小的跌幅显得比较平稳。这种情况使大蓝筹及龙头股自28日以来的短期走势呈现两种局面,一种是茅台式的“平静”,另一种是加速下跌。
那么,大蓝筹及龙头股接下来的行期如何看呢?
研究员认为,综合考虑监管意图、大蓝筹及龙头股风险释放情况等因素,茅台式的“平静”很可能是暂时的,在最新纲领关于市场长期走势判断的基础之上,在理解和相信监管层中短期监管意图的同时,投资人要明确:
对市场的中短期走势有重大影响的是大蓝筹及龙头股走势。这类股的中短期(或者说12月)或许最终将形成监管层所想要的区间震荡状态,而目前,我们只明确的知道监管层对区间上限划出的红线,而不知道下限的红线在何处。由于大蓝筹及龙头股风险释放还没有完成,所以,虽然接下来可能有如下两种短期走势:1、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继续向下回调。2、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调头上行。但第一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比第二种要大。
茅台与其它大蓝筹及龙头股走出不同的短期局面
自以4.34%的涨幅结束此前7个交易日的下跌之后,茅台股价这三天总体表现平静,成交量则逐日下降。
然而,也有不平静的。
从自我历史表现的角度来看海康威视、美的集团以及格力电器,投资人也能大致看到相对的“平静”。不过,与茅台股价的“平静”相对,它们的波动就让人沮丧了。
此外,30日,沪深300下跌4000点,一些重要成份股大跌,加剧这些股短期的不平静。
那么,接下来,大蓝筹及龙头股近期的不平静,是否会变为茅台式“平静”?
逻辑推演的四个基础
首先,最新纲领是重要逻辑的前提。(详见11月27日《IPO扩容提到政治高度或打破“结构性行情”!》)
第二,权威人士“树不能长到天上”的常识性观点,以及新华社在《去伪存真 理性认识近期股市变化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强调的“‘风水轮流转’、‘物极必反’都是自然界和社会运行客观规律”这一观点,构成了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前提。
第三,11月30日《政策“全力确保IPO常态化”,你却鼓噪“解禁洪峰”?“不讲政治、不懂政治”》一文中,对监管层监管意图的分析构成第三个重要逻辑前提。
第四,本次上涨启动之前,茅台在7个交易日中最大的回调幅度为17.45%。在这一回调幅度是否使得茅台的股价不再包含监管层当初展开专项监管时所担心的风险?至少是存疑的。
茅台的回调有着罕见的监管背景。这一点,我们在此前的研报时已指出过。即:新华社发表《理性看待茅台股价》一文,是国家通讯社对单一上市公司(特别是绩忧公司)股价所作的专项点评,这在A股历史上是罕见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罕见”的事情发生?
自2015年股灾之后,茅台是市场是率先启稳的股票,至2016年,在整个市场的监管逻辑发生重大变化之后,茅台自身的多个属性又与监管思维高度契合,从而成为新华社所说的,对整个市场有重大影响的股票,即:“对中国A股的稳定,尤其是中国的白酒还有消费板块的股价,也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连带效应。”正因如此,在其股价突破700元/股之后,新华社发表了上述文章,其中特别谈到,市场中可能有一些力量,为了自身的业绩改善,而“抢筹茅台”。
需要看到,“抢筹茅台”已是比较客气的用语。这种行为实质上,就是在短期内,利用自身资金的相比优势,对茅台股价进行快速拉抬。其背后,不排除出拉高出货,改善业绩的目的。
事实上,如果将观察的视野从当下延伸到2015年股灾之后,可以说,上述拉抬茅台股价的行为可能早就出现了,当其在今年11月就超过700元/股时,监管层不得不出面讲话了。
这其中,关键的是时间与涨幅的匹配问题。我们说过,茅台这次用了不到两年半时间的,基本完成此前4年来累计实现的涨幅(详见下表)。而这种涨幅与时间双重因素的对比,是在A股处于同样整体市况,以及茅台本身处于相似阶段性发展时期的前提下展开的。

正是在这一视角下对茅台股价涨幅的统计,才更显示出茅台股价有涨得过快、过高之嫌,以及纯资金炒作早已在其中存在之嫌。
由此,当我们将“两年半”、“369.83%”与当下的“7个交易日”、“17.45%”放在一起时,就可以看出,“17.45%”这个幅度,恐怕不能使得茅台的股价,特别是其后续上涨,不再包含监管层当初展开专项监管时所担心的风险。要看到,对回调时期的最低价631.01元/股为基数,只需两个涨停板,股价就能回到新华社发文提示风险时的水平。
换言之,茅台股价在17日至27日这7个交易日中所作的回调,很可能没有充分释放新华社所提示的风险。
结论
基于上述四个方面,我们得下如下结论:
1、监管层对于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短期上涨所划设的红线是明确的,就是16日茅台创造的阶段性最高价。一旦有机构将茅台强拉到该价位附近,投资人应该立刻调整仓位,以预备熬过新一轮监管。
难度相对较大的是,我们尚不清楚监管层将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短期下限所划设的红线在哪里。这或许需要经历又一次官媒的集体喊话或监管喊话,才能大致清晰起来。
而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对市场总体走势有重大影响。
2、理论上市场的短期有两种:
1、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继续向下回调。
2、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调头上行。
考虑到茅台股价回调幅度并不大,我们倾向于认为第一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比第二种要大。



观察与思考




刘主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如此“警惕”,普通投资人就更要担忧了!
通投资人要警惕,如果刘主席都担心监管者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的情况下,普通投资人有何底气认为自己就能适应和驾驶接下来的A股?
“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进入“新时代”。不久,我国在金融领域提出了新的对外开放战略,给出了一系列承诺。决策层推出这些战略,给出这些承诺,就是为了对开放促改革,推动我国金融业更加成熟、强大。从这一点来说,金融业自“十九大”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开放时期,一个既要破除沉疴痼疾,又要有新建树、新作为的大破大立的时代到来了。
11月14日至20日,证监会系统会管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轮训班(第1期)在中央党校举办。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士余强调,要保持“本领恐慌”意识,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虽然“现金贷”一事不涉及证券领域,但“现金贷”作为“十九大”之后金融监管协调的一个新成果,其已反映出在如何推动金融机构满足人民群众金融需求方面,如何从“本领恐慌”进步到“本领提升”方面,我国金融监管层还没有很有效的“招儿”。
也就是说,强监管出政策,与对外开放“改规则”,都需要注意从刘士余主席提出的“本领恐慌”出发,来加强监管者自身能力的建设,否则,就要出现眼高手低,能力跟不上规划的风险,又会出事。
由此,研究员提醒投资人,刘主席提出“本领恐慌”,至少说明其已意识到,如何在资本市场领域从监管立规的角度,有效的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实现决策层对资本市场的远大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要立规矩还有不少。而从当前的现实来看,其对监管能力是否能有效适应这“大破大立”的时代,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许说,不确定性较高。
刘主席的方向感和焦虑感
研究员多次说过,刘主席是一个“方向感”很强的人。从下表可见,自其上任以来,这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同样从上表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刘士余主席在进入“新时代”后,为何率先提出保持“本领恐慌”意识,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说白了,刘主席深刻意识到,“新时代”对资本市场来说,就是一个“大破大立”的时代。此前的沉疴痼疾,必须以新的手段、方法将其解决。这就涉及到监管者是否有足够的“本领”这一问题了。
更进一步,刘主席对这一问题有充满焦虑感的。
“现金贷”新规凸显“本领恐慌”的现实意义
“现金贷”作为“十九大”之后金融监管协调的一个新成果,体现了刘主席所说的“本领恐慌”的重要性。
客观来说,作为小额信贷的一种,“现金贷”的出现,有一定的金融需求存在。今年8月,监管层在对“现金贷”的一个分支——“校园贷”进行监管时,明确了只能由银行开展。本次发布的新文件中,也重申了类似的要求。然而,如我们在相关研报中曾指出的,银行在“校园贷”领域中,一直没有很好的实现业务发展,原因在于其创新能力不具备。
11月28日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相关评论指出:“我国拥有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仅22家,其中大部分是银行参与并牵头成立的”“实际上,一些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私底下都有对口的现金贷公司。”可见,银行在“现金贷”乱象的形成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上,从股灾到刘主席鞑伐“妖精、大鳄”,从2016年底的债市危机到“现金贷”一事,无不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银行一方面是多种金融乱象的责任人,另一方面也缺乏以创新的方法顺应金融需求的变化,推进金融发展的能力。
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来解决在金融领域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可否认,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但正如魏杰教授所说,“规则没有跟上,出现了秩序混乱。”我们必须承认,制度环境对创新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以“现金贷”新规为例,监管层对相关业务设定了很多“不可以”、“禁止”的内容,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但错误的行为被禁止后,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满足客观存在的金融需求呢?在“现金贷”新规中看似有答案,但实际上没有答案。
所谓“看似有答案”,是指文件中明确了校园贷必须由银行开展,明确了相关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可以向金融机构开放。但多年的实践早以证明,银行做不好校园贷,现在正在做的一些尝试,既有当年被证明失败了的老一套,也有被质疑有问题的类似趣店式的做法。
此外,自资本市场对“妖精”进行清理之后,业内对“负面清单”这一逻辑是否适用于金融业已产生疑虑。在“现金贷”刚刚发布整顿文件的当下,金融机构当然没胆子以“负面清单”思维,在实践中,以文件没有明确禁止的方式大张旗鼓开展业务。由此,也就降低了“创新试错”行为出现的可能。
也就是说,根据“现金贷”新规,业内当前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做,才算正确的做好“现金贷”业务。故而,我们说“实际上没有答案”。
由此,我们看到刘主席所说的监管者的“本领恐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强监管出政策,与对外开放“改规则”,都需要注意从刘士余主席提出的“本领恐慌”出发,来加强监管者自身能力的建设,否则,就看出现眼高手低,能力跟不上规划的风险,又会出事。
结论
刘主席提出“本领恐慌”,至少说明其已意识到,如何在资本市场领域从监管立规的角度,有效的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实现决策层对资本市场的远大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要立规矩还有不少。而从当前的现实来看,其对监管能力是否能有效适应这“大破大立”的时代,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许说,不确定性较高。
由此,普通投资人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因监管能力提升不到位,而使“以开放促金融业改革”这一战略思路的落实面临波折的风险。而更重要的是,在刘主席都担心监管者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的情况下,普通投资人有何底气认为自己就能适应和驾驶接下来的A股?




众多新规矩改变游资规则,A股“极端结构分化”走势将进一步突出!
上文说到,刘主席深刻意识到,“新时代”是资本市场“大破大立”的时代,清除现有大量沉疴痼疾规矩,需要在制度建设上做很多工作。
研究员认为,结合“十九大”以来金融业多项新举措的推出,特别是从“现金贷”新规的出台过程以及自身的内容可以看出,监管层未来“立规矩”将有两大特点,类似“现金贷”这样在行业内存在的时间不短,自身问题已明显暴露,但没有相应规则约束,或现有规则不足以对乱象形成有效约束的领域,将是未来出“新规矩”的重要部位。
这也就意味着,资本市场中一些长期存在,且问题明显暴露的“乱象”,将成为未来刘主席“立规矩”的重点。由此,资本市场将在相应时段,面临因“立规矩”而带来的市场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很可能会选择向最有确定性的板块聚焦,从而使A股极端性结构分化的走势进一步突出,跌多涨少将是常态,市场总体不乐观。
“现金贷”新规反映出监管层未来“立规矩”的两个特点
“现金贷”新规一事凸显金融监管层监在落实“稳中求进”的“稳”字上,已形成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立规矩将很有针对性、很高效。
回顾“现金贷”新规产生的过程可知,这是一个典型的由舆论监督推进监管制度完善的案例。值得肯定的是,“现金贷”一事原本是一个社会新闻,在今年10月底因趣店一事而从社会新闻变成财经新闻之后,监管层一直积极呼应这一热点,并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出台了专项文件,整个过程可谓“高效”。
二、监管力度把控更地道。
全文通读“现金贷”新规可以发现,“一刀切”没有出现。这让研究员想到11月28日,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所刊登的一篇关于现金贷乱象整治的评论。该文没有一味高喊强监管,而是专业而理性的分析了现金贷公司倒闭的风险溢出效应,清晰的反映出监管层在“425讲话”之后,越来越注意监管力度的把控,避免因监管自身带来新的行业风险,同时,也对问题的实质看得清、不含糊、不护短,有合理的空间里用最大的监管力度。
不仅如此,如下三张截图所涉及的三点,也反映出监管在风险处治方面的进步。

以上三张截图,均来自于12月1日发布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
从三张图中画圈的部分可以看出:
1、新规充分体现了“协调监管”。
“现金贷”新规并非如媒体所说,由央行、银监会发布。而是由“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根据2016年4月12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国办发〔2016〕21号文,“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商总局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派员参与办公室日常工作。根据2016年4月13日发布的银监发〔2016〕11号文,“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油麦菜在银鉴定会,银监会为组长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网信办、工商总局为副组长单位。
2、新规充分尊重了行业事实,将具体实行明确为“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牵头”,这有助于控制风险溢出。虽然这也留下了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因地方利益而“护短”的制度“漏洞”,但这可以通过其它行政规范来“补漏”。且在当前的政治形势下,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即便要“护短”,恐怕也要三思。
3、首次明文提出,可以向开放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立规矩”的两在特点昭示资本市场政策4个“风险点”
由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明确,金融监管层在“稳”字上的工作力度不会减,工作能力也不低。而便仔细分析,则可看出未来监管层在“立规矩”一事上,用心最多的将在哪里?
一、就“立规矩将很有很对针、很高效”而言,社会反映的热点将是立规矩的重点。而从资管至现金贷,这些“热点”的一个共同是:长期存在于金融领域,危害性以不同方式充分暴露,原有规则无法有效约束。
二、从“监管力度把控更地道”而言,只要不导致监管风险,对乱象的约束将用最大的力度。这说明,未来,那些要“立规矩”的领域,很可能在变革时出现一定程度的“伤筋动骨”。
由此可以推测:资本市场中一些长期存在,且问题明显暴露的“乱象”,将成为未来刘主席“立规矩”的重点。资本市场将在相应时段,面临因“立规矩”而带来的市场波动。
那么,这样的“风险点”有哪些呢?近期证监会的表态给了提示。(如下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17 19:08 , Processed in 0.15776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