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与股市的思考--首席证券周刊2017.12.1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9 08: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与股市的思考》:克强总理日前到武汉,在传出的视频中总理也在问:今年生意难做吗?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认为,无论所谓的经济周期论、还是经济冲底论,都还没有加入“新时代”这个深刻的背景与变化来考量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已指明了中国经济的决定权,“美好生活”也不限物质生活的丰富。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政策坚定导向下,已显得苍白无力。央行紧锁货币已封堵了金融乱象的蔓延,但间接也加剧了实体经济飞困局,而直接融资似乎也成了“常态化”,成为更重要的出口。在集中资源在国企带领下,中国经济何时走出L底,还看不见效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说中国人欠缺一些信仰,但13亿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赚钱、赚更多的钱,而且勤劳还很会赚钱,摆脱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位子,谁也挡不住……

只要新股、再融资还能进行,有关方面很可能不必过多考量股市的承受力的!哪怕股市中枢再下抬阶,哪是市场的事!只要股指还能上升,能调动投资者赚钱的欲望,保障直接融资还能进行,又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则没有必要给予股市需求端太多资源。如果明年市场依旧是这个管理基调,则随着新股发行的持续,相对存量资金减少,明年股市赚钱效应将比今年更为集中(或者说“更难赚钱”),即从整体市场选股的成功概率下降,而在集中板块内选股的成功率反而上升。我称为,白马+追涨,中长持有不折腾,将成为明年赚钱的主要模式。总而言之,扩大直接融资,这一政策导向只要是从政治角度去执行,将会令股市中长期供求失衡;从严监管,只要金融行业依旧存在系统性风险这个提法,股市越来稀薄的存量资金,只有不断向小范围聚集才能赚钱,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受到制约。唯有新股何时发不出去,股市整体政策环境才会有所改善!




热点聚焦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与股市的思考(上)
秋去冬来,虽未银装素裹也是寒意渐深。
对明年经济形势有诸多分析猜想,对2018年股市预期也是众说纷纷纭。好久没有作文,也不如以往精于宏观政策研究,今天借本内参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十九大”开创了“新时代”的基业,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我认为,今后对形势的分析,日益难以用此前的知识或经验给出准确研判,而所谓的“市场经济的经典理论”,也未必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
如果说这个“特色”在前十年的经济发展中还不够明显,那么在“新时代”下将“越擦越亮”、更为显著!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现象——
●最近天然气从北到南都出现大量缺口,但煤的供给并没因此恢复旧的产能。网上甚至贴出在农村打出“谁敢烧煤,就抓谁!”的标语。虽有过激,但可见中央政府对加快经济转型的决心。放在往年,去掉的产能会死灰复燃。中国经济转型的速度有时会因平衡发展的一时所需而对冲掉。
讲了这么多年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这两年才深感秋寒。
●克强总理日前到武汉,在传出的视频中总理也在问:今年生意难做吗
我认为,无论所谓的经济周期论、还是经济冲底论,都还没有加入“新时代”这个深刻的背景与变化来考量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已指明了中国经济的决定权,“美好生活”也不限物质生活的丰富。
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政策坚定导向下,已显得苍白无力。
央行紧锁货币已封堵了金融乱象的蔓延,但间接也加剧了实体经济飞困局,而直接融资似乎也成了“常态化”,成为更重要的出口
无论从多年以来经济转型的步伐并没有市场预期那么快,还是从当前阵痛中的煎熬,集中力量突破经济结构转型的速度,包括人力、资金等资源,大约是“新时代”下正在走的一条路。人力的主力当然是国企,资金的供给也会偏向国企。
这种战略思考,不仅限从中国国内的需要,更是从中国面对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考量
从历史角度讲,中国的“两个机遇期”已关闭,一个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个是市场经济无序发展
为什么说这是“机遇期”呢?
首先是政策允许,其次是尚无规则,体现了成本低、好寻租、速度快
在“新时代”下,很难再出现如阿里、腾讯这样的传奇了。
其实,市场经济理论还有多少效用似乎也在受到质疑——
价格的波动来调节供求的失衡,在大数据时代,是不是变得多余了呢
●智能的发展远超我们的预期,一切都越来越透明,计划性是否远比市场性更有效率呢
●那么,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分析还需要那么人去猜想干嘛呢?
●任泽平转身到恒大,房地产就变得可以涨十倍了!?
或许从人性的角度,并不希望越来越透明,如同日行千里的马并不喜欢汽车,出租车不喜欢滴滴,滴滴不喜欢共享车……
而这个世界就是在不喜欢中变,变的越来越快。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集中资源在国企带领下,中国经济何时走出L底,还看不见效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说中国人欠缺一些信仰,但13亿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赚钱、赚更多的钱,而且勤劳还很会赚钱,摆脱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位子,谁也挡不住……
(下期再聊,股市将会如何?)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与股市的思考(下)
上期,我对中国经济在“新代时”下的研究、预判已不适用原有经济规律来分析,给出了“新时代”下的背景与决定因素已产生重大变化的看法。
简单说,中国经济转型在未来更加依靠政策引导,而不是纯粹的市场规律调节,甚至是计划大过市场的调节新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原有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将越来越失效。这种变化同时也是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引发社会的透明化,也将令价格的调节作用下降。
今天此文更侧重在上述前提下,股市面临的运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个命题我想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政策导向趋强、监管从严、存量资金博弈引发集中度提升,炒股如何赚钱
金融或股市究竟在中国高层领导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图象?这个问题该不该提呢?
三年前金融创新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乱象,所引发的诸多事件给高层的印象不会太好,这些事件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百姓上当受骗引发群体事件造成社会不稳定;
●二是因金融制度滞后,一些资本大鳄借国家资金吞并“国企地盘”。
搞金融的人,实质上都干着同一件事——拿别人的水,浇自己的园子!说得严重点“搞金融的坏人太多!
所以,从2015年下半年以来,金融整顿是金融行业的主旋律。无论今年以来所谓“A股港股化”还是“A股债市化”,表面上说是所谓的“股市成熟”,实为监管在抑制股市波动,而抑制除了提高操纵者违法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斩断了各种不符合条件的外围资金入市的路径,尤其是涉及银行的资金
近期股市表面是有关“资管资金的管理”引发下跌,根上还是监管不允许股市与银行间关系太密
原本以为“十九大”后,金融整顿应告一段落,但仍写在“十九大”报告中。这也是本内参在“十九大”后看空股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金融行业从严监管这一纲领直接引发证券监管将持续从严,这就是,当我见到有分析认为“牛市”明年可见,而我并不以为然的原因所在。这也不是去算计明年股市将有多少资金入市这种一厢情愿,毕竟,炒股没有赚钱效应,资金都不会进来,而真正的大资金在理解了“十九大”报告后,就应知道股市监管环境,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在“十九大”后,本内参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扩大直接融资已上升到政治高度
无论“脱虚向实”还是扩大直接融资,在以往还需考量股市内在的供需失衡,这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但这在历史上也引发了新股发行中断的必要,但此间本内参所提“政治高度”将会更加“考验”股市平衡的承受力。我的结论是,只要新股、再融资还能进行,有关方面很可能不必过多考量股市的承受力的!哪怕股市中枢再下抬阶,哪是市场的事!只要股指还能上升,能调动投资者赚钱的欲望,保障直接融资还能进行,又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则没有必要给予股市需求端太多资源。我认为,这也是今年以来股市为何只是极个别板块有赚钱效应,而大部分无赚钱效应的根本原因。
如果明年市场依旧是这个管理基调,则随着新股发行的持续,相对存量资金减少,明年股市赚钱效应将比今年更为集中(或者说“更难赚钱”),即从整体市场选股的成功概率下降,而在集中板块内选股的成功率反而上升。我称为,白马+追涨,中长持有不折腾,将成为明年赚钱的主要模式
要打破这种行情特征或大家期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行情,我认为,只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融资被逼中断或达不到政治任务的要求,不得不给股市一些政策宽松令投资者见到赚钱效应愿意申购。二是,中国经济走出L底,阵痛相对结束,股市分享中国经济再次腾飞的红利。
总而言之,扩大直接融资,这一政策导向只要是从政治角度去执行,将会令股市中长期供求失衡;从严监管,只要金融行业依旧存在系统性风险这个提法,股市越来稀薄的存量资金,只有不断向小范围聚集才能赚钱,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受到制约。
唯有新股何时发不出去,股市整体政策环境才会有所改善!



背景资料




撸起袖子加油干:“落实大扩容、建设资本强国”,监管层也是“拼”了!



2018年的扩容压力恐怕是“有增难减”,而截止目前,由于暂时看不到“引入资金”的工作,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研究员对A股中长期行情的悲观判断,也日渐加剧……
12月12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说,下一步,证监会将“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完善与实体经济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而稍早前,《人民日报》这强调“多一些直接融资渠道”。
2018年,对监管层来说势必就是想方设法“落实大扩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决胜一年”!
……
习总书记此前高瞻远瞩的指出“世界经济正处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前夜”!而在此前的研究当中,研究员指出,中国经济已经面临“转型升级,甚至在部分行业领域‘弯道超车’”的可能!但这些更多属于“消费、服务,乃至新经济”范畴的产业,越来越需要透过“便捷、高效,且债务杠杆低”的直接融资模式,予以“加热”,否则,传统的银行信贷等融资模式,无法培育出“领先世界同行”的“升级产业”!
如果说,引领世界经济升级浪潮的美国,一直以来在依靠“硅谷+华尔街”模式,打造了其“制度性”的优势,也佐证了“新经济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结合,是到目前为止,最“行之有效”的产业升级模式,而对于一直以来希望“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屡屡摸着美帝的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来说,这种“借鉴”,在近期又有“高潮”之势(特朗普访华达成了中国对美“金融开放”新格局,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引进先进的国际资本经验、模式,来服务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
而正是在这种大格局之下,中国决策层发起了“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号召,而监管层近期以来更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落实“大扩容”也是“拼”了——
12月7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官方微信“紫光阁微平台”刊登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文章称,“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债券融资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更好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债融资需求……支持稳步提高直接融资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拓展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股权融资渠道。”
12月12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说,下一步,证监会将“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持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和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拓展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融资渠道,健全完善与实体经济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就在上述两位监管层领导发言前后,官媒也围绕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发文。
12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直接融资,渠道再多些》一文,指出,“事实上,股票只是直接融资的一个渠道,要让直接融资比重再上台阶,仅靠公开股票市场‘一肩扛’不现实,还需要综合考虑融资者和投资者的诉求,开辟更多受市场欢迎的渠道。”
12月12日,《证券日报》头版头条解说刘主席日前提出的“资本市场强国”概念,首当其冲谈的就是,从提高直融比例的角度发展新三板。
IPO大扩容的正确性和方向性一再被强化 直接融资需求在2018年将大释放
12月12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说,下一步,证监会将“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持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和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拓展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融资渠道,健全完善与实体经济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由此看来,《人民日报》在前一日所说的“多一些直接融资渠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获得了有关方面的“指点”。
从字面上理解姜副主席的讲话和《人民日报》评论,似乎可以认为,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为目的,优化改革包括新三板在内的直融渠道,将缓解近来我们一直强调的A股IPO大扩容压力。
但是,更全面理解监管层以及媒体近期与IPO、直接融资有关的表态、行动以及文章,投资人应认清,这种优化改革实质上将增强A股下行压力。
原因在于,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与在A股上市的企业,有着明显的发行资格上的区别,因此,不能指望新三板分流一部分原本就会在A股IPO的企业。相反,改革后的新三板,既可能增加A股新股供应,也将对原本进入A股的资金产生“分流”的影响,从而在实际上成为与A股“抢食”资金的竞争者。而债市的扩容,只会在资金上形成与A股“抢食”资金的局面。这一点,在可转债的发行中已清晰呈现出来了。
IPO大扩容的正确性和方向性一再被强化 直接融资需求在2018年将大释放
自十九大报告要求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之后,监管层、官媒不断以讲话、监管行动以及多种形式的报道,强调自2016年11月以来IPO加速扩容的正确性,以及未来坚定IPO扩容的决心。
除文章开头提到的姜洋副主席讲话外,12日,《证券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解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近期首次提出的“建设资本市场强国”这一概念。其中的一个重点观点是:IPO家数和融资规模是衡量一国是否为“资本市场强国”的重要标志。而要在2017年IPO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把IPO家数和融资规模做上去,就要从A股和新三板这两个市场同时发力。
无疑是对大扩容正确性的再次强调,也是对未来大扩容方向的再次确认。
在此之前,7日,证监会就中止审查等事项作出的最新发行监管问答要求,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对于上会材料报送应当保证一定程度的效率。这意味着,站在监管层的角度,一个IPO项目的审查排队时间较以往将更加可控,减少的是申请人因故拖延,而影响审查进度和效率的可能。实质上,此举是为后续在单位时间内能审查更多的拟上市企业,留下了空间。换言之,这是监管层间接加速IPO审核。
上述这些事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2018年,IPO大扩容的方向是坚定的。而正如《人民日报》的文章所说,IPO只是直接融资的一个渠道。因此,2018年,包括IPO大扩容在内的直接融资需求将大规模释放。
直融渠道多样化,既增加A股新股供应,也让A股多了“抢食”资金的竞争者
站在上述对2018年IPO和直接融资需求的理解之上,再来看姜洋副主席的讲话,投资人可以发现:
1、对新三板的优化改革,核心目的是做大直接融资,以承接将大规模释放的直接融资需求。 然而,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与在A股上市的企业,有着明显的发行资格上的区别,因此,不能指望新三板分流一部分原本就会在A股IPO的企业。
不仅如此,还要看到,目前,对新三板优化改革的相关呼声中,有一点与所谓“转板”机制有关,即:改变当前新三板分层之后进一步的制度供给未及时跟上,导致市场信心流失的现状。
可以想见,一旦按照新三板中一些机构的意愿建立“转板”机制,则将有大大激发新三板企业冲入A股的动力,这实为在现有IPO渠道之外,又为A股增加了一条股票供给的通道,我们近期一直强调未来A股可能出现的股票供给与资金面的不平衡将更严重也更快出现。而考虑到A股现行的IPO制度、限售制度、再融资制度,这种不平衡只会体现为——在IPO“无痛抽血”的假象下,“榨干”A股场内其他所有板块的最后一滴血(资金)。(相关逻辑详见12月11日《这很可能是个“很长的”A股寒冬,投资人要准备经受“长期煎熬”》一文)
此外,目前,对新三板的优化改革呼声还集中在“交易机制”方面。如果新三板接下来因交易机制的改革,而带来交易活跃度上升,这无疑对形成了对原本计划进入A股的资金的“分流”的影响,从而在实际上,使新三板成为与A股“抢食”资金的竞争者。
2、债券融资的扩大只会在资金上形成与A股“抢食”资金的局面。
如下表所示,自可转债发行越来越常态化以来,已有两周出现可转债的融资额超过了新股融资额的情况。事实上,即便可转债融资额不超过新股融资额,其“分食”资金的局面也是明摆着的。
结论
12.8政治局会议对2018年的经济给出了明确的“过紧日子”的信号(详见12月11日相关研报),总体资金面的收紧是其中之一。
而更全面理解监管层以及媒体近期与IPO、直接融资有关的表态、行动以及文章,可以发现,IPO大扩容的正确性和方向性一再被强化,直接融资需求在2018年将大释放。
在上述背景下,由于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与在A股上市的企业,有着明显的发行资格上的区别,因此,不能指望新三板分流一部分原本就会在A股IPO的企业。相反,对新三板的优化改革,既可能增加A股股票供应,也将对原本进入A股的资金产生“分流”的影响,从而在实际上成为与A股“抢食”资金的竞争者。而债市的扩容,只会在资金上形成与A股“抢食”资金的局面。




监管层也在努力做些“微调”,尽可能减轻“大扩容”对A股的负面影响!
一系列动向说明,监管层为了完成中央提出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任务,同时也可能是意识到A股自身对新股扩容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其正在想办法改变当前直接融资由A股“独臂支撑”的局面。
然而,如上文所说,优化改革包括新三板在内的直接融资渠道,实质上将增加A股的下行压力。
面对直接融资上升到政治高度的现实,如果监管层希望相关改革不对A股造成过重的压力,研究员认为,在对新三板的改革中,具体可做如下两件事:
1、着重对上市公司、券商、私募,建立更完备、更严格的行为监管规则体系。
2、以A股现行IPO发行上市规则为前提,稳步展开对“转板”机制的研究和建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前的新三板,是国内一个难得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资本市场,所谓新三板发展的“困局”,实际上是新三板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上市公司、券商、公募、私募等,在发行、交易等环节无视市场最基本的“三公原则”,而遭到市场规律的“惩罚”, 是优胜劣汰的另一个体现,是新三板最成功之处。
因此,监管层不能放弃一直以来在新三板市场中对市场化的尊重,而被所谓市场呼声所左右。否则,不但无法现实改革初衷,也会放大其对A股的负面影响。
监管层改变A股“独臂支撑”直接融资局面的意愿明显
12月7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官方微信“紫光阁微平台”刊登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文章称,“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债券融资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更好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债融资需求……支持稳步提高直接融资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拓展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股权融资渠道。”
12月12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说,下一步,证监会将“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持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和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拓展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融资渠道,健全完善与实体经济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就在上述两位监管层领导发言前后,官媒也围绕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发文。
12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直接融资,渠道再多些》一文,指出,“事实上,股票只是直接融资的一个渠道,要让直接融资比重再上台阶,仅靠公开股票市场‘一肩扛’不现实,还需要综合考虑融资者和投资者的诉求,开辟更多受市场欢迎的渠道。”
12月12日,《证券日报》头版头条解说刘主席日前提出的“资本市场强国”概念,首当其冲谈的就是,从提高直融比例的角度发展新三板。
新三板“困局”,恰恰体现了新三板最成功之处
11月13日,新三板做市指数开盘后一路下行,午盘跌破1000点市场心理关口,盘中最低下探到999.18点。事实上,早在9月底,做市指数就濒临1000点,最低曾跌至1002.81点,此后在国庆假期后,开始一波八连阳,才勉强守住千点。
对于新三板做市指数跌破1000点这一事件,有文章说,这意味新三板市场的投资人全面性陷入亏损,并以此认为,政府在“新三板”这件事上失败了。博览研究员认为,这种观点只是机构或新三板中一些问题上市企业的一面之词。
首先,做市指数本身并不能反映新三板全貌。
新三板市场于2014年8月引入做市交易,2015年1月引入做市指数,以2014年12月31日为基日,基点为1000点。该指数的成份股由新三板市场中做市交投活跃的股票构成。到今年11月,做市指数成分股有626只,全市场采取做市方式交易的股票有1388只。而新三板市场目前的挂牌企业超过万家。很显然,做市指数不是新三板指数。“新三板市场的投资人全面性陷入亏损”、“政府在‘新三板’这件事上失败了”等等说法有夸大其辞的成份。
其次,从新三板现有制度来看,相对于A股,新三板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市场。最关键的在于,并没有出现以政策来诱导交易行动的情况。故而,新三板做市指数跌破1000点、新三板出现大量企业上市后没有交易,能做市的企业数量减少等等现象的出现,不应归咎因于制度与监管。所谓新三板发展的“困局”,实际上是新三板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上市公司、券商、公募、私募等,在发行、交易等环节无视市场最基本的“三公原则”,而遭到市场规律的“惩罚”(详见相关研报),是优胜劣汰的另一个体现,是新三板最成功之处。
新三板改革可做两件事
综合媒体关于新三板改革呼声的报道,以券商、新三板上市公司、参与新三板交易的公募和私募为代表的市场人士,主要希望在三个方面展开新三板改革:
1、改革交易机制,解决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
2、改变分层之后进一步的制度供给未及时跟上的现状,挽回市场信心;
3、对涉及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等“三类股东”的企业IPO给出明确规则指引。
实际上,这些市场人士要的就是一个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新三板——
要求改革交易机制,目的就是好让自己手中的新三板上市公司股票更好卖出;
要求改变分层的制度供给,核心就是希望监管层建立从新三板至A股的所谓“转板”机制,从而使自己手中的新三板上市公司股票更方便的完成新一轮价值重估;
而第三点,则明显是为了方便前期投资的套利。
当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尽力对监管层决策产生影响,是市场参与者的本能,甚至权利。但如果不先通过以尊重市场化为前提的制度建设,从根源上改变新三板市场主体当前“三公意识”淡薄的局面,相关改革无法带来好的结果。
具体的说,如果按市场人士的要求改革,就会如相关研报所说,改革后的新三板,既可能增加A股新股供应,也将对原本进入A股的资金产生“分流”的影响,从而在实际上成为与A股“抢食”资金的竞争者。这对完成中央提出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任务,同时稳定A股这一重要直融渠道是福还是祸,监管层应该很清楚。
正因如此,研究员认为,对于本轮新三板的改革,监管层不能放弃一直以来在新三板市场中对市场化的尊重而被所谓市场呼声所左右,同时,对A股的负面影响可能给小一些。
具体可做如下两件事:
1、着重对上市公司、券商、公募、私募,建立更完备、更严格的行为监管规则体系。
2、以A股现行IPO发行上市规则为前提,稳步展开对“转板”机制的研究和建设。



决策参考




讲政治:金融业是”中国的金融”,而不是“大鳄的金融”!
如今的金融市场上,最大的错误,就是站错了位,最大的风险,就是走错了路。
2017年4月9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刊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总理指出:“对个别监管人员和公司高管监守自盗、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等非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同日,中央纪委宣布,对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进行组织审查。
……
2016年3月,针对彼时部分“风头正劲”的险资在资本市场上的翻云覆雨,时任保监会主席的项俊波说,“国际上保险资金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举牌越多我们刘主席是比较高兴的。”
2016年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发出“妖精论”,让整个金融业感然“突然”和“惊讶”。有关部门一度传出“喊冤”的声音,但被迅速“删帖”。
10天之后,2016年12月13日,项俊波来了个“180度的理念大转弯”:要求保险业全面落实“保险业姓保”,并首次提出“保监会姓监”的要求。
而随后,对部分险资在万科股权风波当中的兴风作浪,逐步展开调查和处罚。
研究员要强调的是,2016年12月3日之后金融界出现的这一轮重大变化,是股灾之后对金融乱象“拨乱反正”的延续和深化。这种“拨乱反正”,实质上是发展金融的两种路线的“斗争”——
一种,是此前若干年以来,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乱搞金融自由化”,资本大鳄横行市场。
另一种,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重大变化告诉我们,在“新时期”,谈一切金融话题的根本前提是要意识到,金融是“中国的金融”,不是“大鳄”、“妖精”、“两面派”的金融!
一方面,“十九大”报告已明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第一条。这也就决定了,政策对A股的影响在未来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另一方面,决策层对A股的定位,才A股立身的根本!早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就对股票市场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而“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服务实体、脱虚向实”,“十九大”重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都意味着,2018年,A股“大扩容”的政策环境、监管层“持续强监管”的工作重点,都不会发生重大方向性变化!
“412行情”与“股灾”之间的一个被忽视但很重要的区别
2017年4至5月,A股出现了一轮短期较大幅度下行,即“412行情”。回顾当时的情况,很多人会记起:
1、在整个下跌的前一段时间里,上证指数自4月12日起,中证A股自4月初起(如下图),都出现快速大幅下跌的迹象,且普跌的局面很明显。
2、决策层发表“425讲话”,既肯定强监管,也首次强调“监管协调”
3、5月12日,央行、银监会以不同形式向市场喊话(清理银行资金有所谓的“新老划断”,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也可能“转为净投放”),与市场沟通,减轻市场的担忧。
4、自4月起,贯穿了整个“412行情”,并一直延续到7月,市场出现了一波以经济学家韩志国为代表的,对IPO政策的激烈批评(如下图)。人民大学副校长,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求在6月底指出:“前一段时期,某些金融监管政策的出台就有点‘唐突’,我为此感到忧虑。为什么会这样?出台的政策缺乏理论逻辑。”
然而,研究员认为,一个重要的区别被大家忽视了,而这,正是我们理解决策层对金融业以及A股的基本看法和思想原则的重要窗口。
从上述4条关于“412行情”在大多数人中的印象可以看出,行情对市场心理的影响,与2015年股灾有类似之处。然而,正如我们都知道的,2015年股灾之后,证券监管层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人事调整,而“412行情”之后,这种重大人事变动并没有出现,相反,在“级别上”,还出现了升迁的情况。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状况,就是研究员所说的,“412行情”与“股灾”之间的一个被忽视但重要的区别。
决策层对金融业以及A股的基本看法和思想原则:金融业是党的金融业
如何理解上述“重要区别”?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深刻理解决策层对金融业以及A股的基本看法和思想原则。
研究员认为,答案要从2016年12月3日开始寻找。
如上图所示,如上图所示,2016年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发出“妖精论”,让整个金融业感然“突然”和“惊讶”。对此,有关部门一度传出“喊冤”的声音,但被迅速“删帖”。
2016年12月13日,原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理念转变”——要求保险业全面落实“保险业姓保”,并首次提出“保监会姓监”的要求。而在2016年3月,他曾说,“国际上保险资金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举牌越多我们刘主席是比较高兴的。”随后,对部分险资的处调查和处罚逐步展开。
12月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进入2017年,关于刘士余主席的第一条公开新闻,是其调研指导稽查执法工作,强调“严惩挑战法律底线的资本大鳄,逮鼠打狼,敢于亮剑。”
2月22日,2月22日,原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绝不能把保险办成富豪俱乐部,更不容许保险被金融大鳄所借道藏身。”
3月至4月,银监会密集出台7份文件,展开“三三四”整顿。
4月9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刊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总理指出:“对个别监管人员和公司高管监守自盗、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等非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同日,中央纪委宣布,对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进行组织审查。
而将回忆向2016年12月以前延伸,大家会记起,在2015年7月之后,证监会领导班子几乎完成了一次“整体换血”,而张育军、姚刚等人现已受到法律制裁。
可以看出,2016年12月3日之后金融界出现的一轮重大变化,是股灾之后对金融乱象“拨乱反正”的延续和深化。这种“拨乱反正”,实质上是发展金融的两种路线的“斗争”——
一种,是此前若干年以来,打着“金融创新”的名义,“乱搞金融自由化”,资本大鳄横行市场。
另一种,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金融市场上,最大的错误,就是站错了位,最大的风险就是走错了路。
换言之,决策层的基本看法和思想原则:金融业是“中国的金融业”。
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412行情”与“股灾”之间的最重要区别的原因就是,“412行情”是新一届金融监管层,在遵循决策层“新时期”金融发展基本路线的前提下,在操作执行层面出现的“插曲”,与“股灾”有着本质区别!
它是接下来做A股研究时不能偏离的基本原则
研究员认为,2016年12月以来中国金融业发生的一轮重大变化告诉我们,在中国,谈一切金融话题的根本前提是要意识到,金融业是“中国的金融业”,而不是“大鳄”、“妖精”、“两面派”的金融业。这个原则,是本届决策层对金融业的基本原则,是普通投资人接下来相当长时期内,做A股研究时,时刻不能偏离的基本原则。
这意味着:一方面,“十九大”报告已明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第一条。这也就决定了,政策对A股的影响在未来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另一方面,决策层对A股的定位,才A股立身的根本。而早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就对股票市场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也就是说,2018年,A股的政策环境、监管层工作重点都不会发生重大方向性变化。




求稳定:完成“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不能少的前提条件!
研究员认为,2016年3月以来,决策层交给本届证券监管层的“政治任务”有两大项——
第一,“求稳定”。在2016年初,彼时仍然风高浪急的证券市场“维稳”,重点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替前任收拾烂摊子”。这一任务,大约在2017年8月中旬基本完成(彼时质证监会一口气刊发了三篇“表扬信”,肯定其此前一年半的工作:其中特别指出“市场稳定、估值合理,临时性干预措施退出”);
第二,“大扩容”。2017年7月的“金融工作会议”,尤其是10月的“十九大”,明确指出“金融服务实体,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政治任务
如今,正处在第一阶段的政治任务向第二阶段的政治任务“切换”的关键时期!
……
现在回头来看,决策层当初委派刘士余这位“证券素人”,空降证监会接任主席一职,来应对彼时“风高浪急”的证券市场风波,确是一步“高棋”!
从《讲政治:金融是“中国的金融”,不是“大鳄的金融”!》一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年金融市场之所以出现那一波“金融伪创新”的折腾,一则,是当时的“金融伪创新”背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正确政策路线”,另一方面,也是极个别的“两面派”,与一些“妖精、大鳄”沆瀣一气,互相勾结牟利,而坑害投资人、损害决策层“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而这些违法乱纪的“两面派”,多数都是在相关金融市场及其监管工作领域,任职多年,也才有了与“妖精、大鳄”们的“交集与瓜葛”。
因此,应对当时这种“盘根错节”的市场乱象,“一张白纸”显然就具有更多的“先天优势”
至于专业技能,可以通过配备“适当”的副手来配合(其时,也恰恰是监管层人事密集调整的档口),而行业经验嘛,经过这两年来的行情起落,以及部分市场人士(乃至部分“半官方智囊”)的“砥砺、打磨”,也已经“历练”得差不多了……
到了“十九大”,不仅决策层交给本届监管层的第一项政治任务“维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替前任收拾烂摊子)”,基本大功告成,而且个人的组织级别上,也是“水到渠成”……
于是乎,决策层交办的“第二项政治任务——大扩容”,也就顺理成章的摆上了“监管层的工作台面”……
A股“稳”字的两层含义
截止于当前的近两个月里,正如投资人所感觉到的,对A股监管工作的总结文章高频出现在官媒上。其中一个特点是,“稳”字用得特别多。
那么,“稳”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是人们常说的指数稳定吗?为什么大家数人亏损,但官媒和监管层一直在说市场平稳?
如上文所述,“金融业是中国的金融业”——这是接下来相当长时间内,投资人研究分析A股时的基本原则。因此,对“稳”字的理解,要沿着决策层的思维展开,要站在“十九大”的高度去领会。
研究员认为,A股的“稳”,有两重含义:其一,是在政治基本底色意义上的稳,核心是坚持和体现党的领导;其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A股作为一个市场,在经济学层面或者说指数层面的平稳运行,即长期看,指数波动不能太“夸张”。
这两重“稳”之间,前者是A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两者之间,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时间排序上的先与后,做到其一,再做到其二。事实上,其一与其二永远是一个整体,是“里”与“面”的关系。
上述理解意味着,包括2018年在内,“稳”始终是A股的核心和关键。对市场运行趋势、空间、投资方向、风险点的一系列判断,都要立足于“稳”字,从“稳”字出发寻找答案。
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因此,A股也讲究“稳中求进”。这也就涉及到在A股中“进”字的内涵,以及“稳”与“进”之间的关系问题。对此,研究员将另外专题讨论。
8月15的三篇文章,体现“稳”字的一个层面
某种意义上来说,读懂证监会在今年8月15日集中发布的三篇文章(如下图、下表),就能对A股“稳中求进”有较深的了解了。
图1
这三篇文章分别由证监会的三个部门分别发出,于同一天在“国际部”这个子频道发出。研究员详细的“复盘”了一下当时A股的环境:
一方面,从表层看,上证指数在此前到了3300点,也就是“412”行情开始前,该指数自2016年之后创下的最高指数区(如图2)。表征全市场的中证A股指数在当天回到3300点,达到该指数于2016年10月建立之后到当时为止的一个中部区间(如图3)。这两个指数当时的这种情况,从指数层面解释了“稳”。
图2
图3
另一方面,当时原油期货上线一事正处于关键时刻。由于事涉外资和国际市场,所以,三篇发在“国际部”的文章,让人联想到此事。
第三,稍稍将视线向前移,我们会发前,一行三会原来是在这个时间的前后,开启了“十九大”时间。
7月28日,证监会党委刚刚召开完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士余主持会议并讲话,他提出“确保市场安全稳健运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类似的,央行、银监会、保监会也在这段是时间内对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展开学习,并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而对于“十九大”,早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已经要求经济战线必须做好“稳”这个文章。
再看三篇文章的内容,第一篇讲整体情况,第二篇讲并购重组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第三篇讲多层次资本体系建设。联想到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对股票市场给出了明确的定位——“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可见,这三篇文章,很有考生“交卷”的意味。
所以,研究员对于证监会8月15日集中发布的三篇文章,有如下理解:
1、体现了监管层心中,指数层面“稳”的涵义——从长期看,市场自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主要指数总体稳步温和上升。从中期看,市场经受住了“412行情”这个“插曲”(之所以说是“插曲”,详见相关研报。)的考验,将中期出现的“断层”补上了。在这两个视角中,“长期”这个视角是最关键的。
2、部分体现出政治基本底色层面,“稳”的涵义。
3、体现了监管层心中,“稳”与“进”的关系,以及对“进”字的理解。(与“进”字有关的讨论,我们将在下一篇详细讨论。
政治基本底色层面的那个“稳”字是根本
事实上,A股“稳”字的根本在于政治基本底色层面的那个“稳”。理解了这个层面的“稳”,就能理解刘主席2016年12月3日让很多人“惊讶”的“妖精论”,也才能理解,他自2016年7月开始,到2017年5月达到新高潮的IPO加速审批;才能理解,在4月至7月期间,面对市场出现波动、舆论对监管层激烈批评的情况下,监管层既没有停下IPO加速的脚步,也没有重蹈前任的覆辙;才能理解,十九大之后,金融监管层出现的人事变化以及金稳委的正式成立。
一切的关键在于,本届监管层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敏感的政治觉悟。
从逻辑上讲,没有“妖精论”打响对金融乱象“总攻”的“冲锋号”,“金融业是中国的金融业”这一基本原则,就不会充分的在金融业得到根本体现,至于“协调监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设立金稳委等等,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正是刘主席上任以来最大的成绩。当然,这也圆满实现了当年,他以“证券素人”的身份空降证监会时的人事安排初衷。
由此,我们可以说,A股的“稳”,有两重含义:其一,是在政治基本底色意义上的稳,核心是坚持和体现党的领导;其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A股作为一个市场,在经济学层面或者说指数层面的平稳运行,即长期看,指数波动不能太“夸张”。
这两重“稳”之间,前者是A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两者之间,不论简单的将其理解为时间排序上的先与后,做到其一,再做到其二。事实上,其一与其二永远是一个整体,是“里”与“面”的关系。



焦点透视




中国货币政策“跟风紧缩”预期,成股市中线下跌新风险
今年来对股市直接影响较小的、表明上一直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或许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成为对股市中长期预期负面影响较大的新风险。
上周四(北京时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年内第三次加息后,香港特区金管局、中国央行先后宣布加息(中国是上调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以及墨西哥央行15日也跟随加息(基准利率上调(从现有的7.00%的全球超高利率水平进一步上调25个基点!)——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2018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其他经济体将跟随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的预期。
部分悲观预期认为,由于美国进入“减税+加息+缩表”三管齐下的新时期,中国如果不跟随加息,将引发资本外流。而加息,将对楼市、股市构成重大利空!甚至有自媒体危言耸听地说:2018年是中国楼市的崩溃年,原因就是加息,加息是打压楼市的“核武器”!
而著名经济学者、北师大教授钟伟在今年2月份所作的一篇原名为“发国运财的最富裕的一代国人在远去”的旧文,也重新改头换面以《中国最好赚钱的时代过去了》的标题再度在各大主流财经网站广泛传阅——该旧文之所以共鸣者如云的主要原因,就是文中的“中国经济爆发式增长期已经过去;中国人民币大发行的洒钱阶段可能已一去不复返;投资回报率在中国迅速走低,最蔚为壮观的资产价格膨胀可能也已接近巅峰;优质资产荒困境”等观点,非常契合当前主流市场舆论对2018年乃至未来数年货币政策紧缩判断下,经济增速回落、楼市和资本市场低迷的看法。
这里的一个关键前提就是,2018年,中国货币政策会否跟随美联储?或者说,即便不跟随美联储,但上述分析的大趋势,是否有理?
在研究员看来,十九大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其核心要义就是,面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等四个最重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但是四个目标之间经常出现矛盾——双支柱调控框架各有针对性。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而货币政策可以将着重点放在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等方面。
也就是说,决策层一定是基于国内政策需求来确定2018年货币政策基调,官方是绝对不喜欢市场舆论将中国的货币政策与美联储的量宽结束挂钩在一起的。或者换句话说,政策大概率在市场认为货币政策会跟随美联储紧缩时,反而保持稳健甚至阶段性放水。而当市场对货币流动性的关注预期下降或不担心货币宽松度时,反而可能会出乎意料地停止在公开市场等渠道放水或抽水,甚至突然加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年的货币政策基调比今年更宽。毕竟,在美欧都出现反全球化倾向后,中国正试图依靠“一带一路、企业国际化”等战略,强化拥抱拥抱全球化,明年对海外金融资本的更大力度放开,也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不可能不考虑全球大势。
研究员注意到,周末(12月1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似乎给了上述跟随美联储的观点了“一记耳光”!下面是相关版面:
可见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第三版头条位置发表了署名记者的述评,题目是“中国货币政策不会‘跟风’”。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头条文章”使用了套红标题。这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共有12个版面,其中7篇报道使用了套红标题,这是第三篇。第一篇和第二篇,都是国家领导人的政务新闻。
在这一天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连文章小标题都套红了的,只有这一篇!从版面语言上看,这篇文章非常重要,显然代表了《人民日报》的观点,有政策吹风的含义。
文章的标题,已经表明了立场。至于为什么中国不用“跟风加息”,人民日报记者通过多位专家之口,列举了以下理由:
1、相关经济体加息预期早已被市场充分消化,其边际影响实际上已经减弱。
2、中国资本外流压力明显减小,外汇储备非常充足,美联储加息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3、中国经济比欧美更活跃,赚钱机会多,资本不会轻易离开;
4、中美利差在历史高位。
《人民日报》最后给出的结论是:未来,中国将继续保持自主、稳健、审慎、精准的货币政策基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而不是随便“跟风”。
在研究员看来,上述表态的真意是,中国监管层并不保证明年的货币政策宽松度会比今年松(或者说,并没有否认明年货币政策实际比今年更紧的可能性)),但即便明年货币政策更紧,可监管层也绝不愿意市场将之联想为是跟随美联储的节奏而为。而更强调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强调会更多根据国内大政方针的需要来进行货币政策的调节。
但个人看法是,如果全球明年主流经济体果真跟随开始紧缩(这种概率很大,毕竟美联储已预告明年还有三次甚至四次加息的可能),那么中国央行可能不得不出于稳定外汇规模和人民币币值而必须被动跟随,否则国内供给侧改革、资本市场扩大直融服务实体,也可能受到严重干扰。
毕竟,面对全球央行加息潮的来袭,我国央行确实也面临着较大的加息压力:一方面,中国在利率方面已经渐失优势。中国目前执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5%,而在今年迄今英国、加拿大、韩国、美国、墨西哥等国陆续加息后,中国的利率水准已经和这些(除墨西哥之外)的主流国家的利率持平。如果考虑到当前墨西哥还是在7%的现有利率基础上继续加息!
另一方面,在稳汇率上,央行也会面对极大压力。如果考虑到2018年美联储即便最保守的一次加息都将令其一年期存款利率超过中国,而如果加息三或四次,美联储一年期存款利率将超过中国一个百分点。那么2018年美元指数将会走强,游资流出中国的速度将会加快,这对中国的外汇稳定性的压力将是非常大的,中国的确会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而不得不被动加息!
实际上,虽然中国央行在是否跟进美联储加息的问题上一直持审慎态度,既使是经历了美联储五次加息也不为所动。但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金融监管政策,政策偏紧的趋势将不可动摇。当然,央行始终强调将通过“削峰填谷”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今年以来,尤其是到了年末,流动性吃紧的情况就越来越明显。反映在股市表现为流动性紧绷,两市场成交额持续萎缩,上证综指3300点关和深成指的11000点关反覆经受严峻的考验。反映在债券市场也是出现大幅下跌,十年期国债和国开债分别突破4%和5%,而M2增速则再创新低,这种趋势还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当然,研究员认为,即便中国明年会维持与美联储同趋势的紧缩方向,但在节奏力度上,也还是会有很多差别。强调稳健的中国货币政策变动,可能负担更小。正如我们看到,从今年以来中国央行释放的信号都是中国不会轻易被美联储牵着走。而12月14日的这从美联储加息后,中国的跟随也并非是正式加息。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不同于美联储加息的前提是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中国面临的是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正向中高速增长换挡。面临的新风险因素更多,所以,即便是迫不得已,也只能是小幅、变相加息“意思一下”而已——但这也不意味着2018年中国绝对不会加息,特殊情况下也许会上调一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但一定会配合降准来对冲。
在研究员看来,对经济而言,这意味着,明年经济增速再度略有下滑的概率更高(用博览首席经济学家的表述就是“经济L型深度调整会持续很久”),尽管增长质量会提高,但多数企业的短中期利润率下滑也会是大概率。对股市而言,这意味着,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到“政治高度”,已经让股市的失血严重加速、供求失衡趋于极端化之外,股市外围的宏观货币大环境也会趋于恶化(不仅留在股市的资金会更少,潜在可能流入股市的资金规模也在缩小),这是股市中长期面临的另一流动性风险。




习总书记十九大后的首次地方调研,透露了哪些重大政策信号?
13日是举国哀悼的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出席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而就在此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进行了十九大后的首次地方调研。
研究员注意到,习总书记在12日的几个考察点都具有深刻的政策内涵,与12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确保打赢的“三大攻坚战”(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实现精准脱贫,扶志、扶智;污染排放减少、生态改善)目标不谋而合。当然,作为十九大后正在督促各地落实会议精神的关键时刻,高层考察的深意显然不止于此。
据新华网披露,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考察了徐工集团、徐州采煤塌陷地整治工程和徐州马庄民俗文化村,在13日下午则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在研究员看来,习总书记的每个考察地点都有明确的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分别指向壮大实体经济、国企改革、高端装备制造;农村精准扶贫、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转型、基层党建;军队建设、军队领导等。
研究员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在12月13日的国常会重点,也是听取国企改革发展汇报,强调发挥国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确定进一步扶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措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听取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情况汇报。与习总书记的关切较为一致——
当然,在11日-12日的湖北地方考察中,克强总理还专门考察了湖北的自贸区建设(召开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座谈会)、光谷的互联网+特色发展、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民营经济环境,算是国务院层面当前侧重的一些重点。
言归正传。
首先在徐工集团,习近平坐进刚下线的XCA220型全地面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起重机的性能、产量、价格等。得知该产品完全由徐工集团自主研发、拥有30多项专利、打入多个发达国家市场时,总书记表示肯定,鼓励企业不断创新。
徐工集团的前身始于1943年创建的八路军鲁南第八兵工厂,近年来自主研发的多种重型机械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产品销往世界,同时在国家开发智能制造、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习近平强调,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国有企业习近平勉励徐工集团着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
点评:1、说明了为什么发展壮大实体与发展虚拟经济要重要的多;2、强调了高端装备制造在壮大实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也应会是2018年的政策鼓励重点和股市热点。
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
点评:再度强调了明年“质量型”发展目标,研究员认为不排除明年经济增速进一步略有所回落,但同时,就业目标,通胀和货币发行量控制、新兴产业增速、健康中国和绿色中国等方面,会完成的很好。
习近平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要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发展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国有企业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骨干力量,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点评:决策层对强调国企在宏观经济中的“最核心、最重要”地位的观点依旧,意味着国企改革在2018年仍然会是一个攻坚克难的重点,股市层面依然可能不断对其进行炒作的尝试。
随后,习近平来到徐州贾汪区潘安湖神农码头。这里原来是采煤塌陷区,经生态修复蝶变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习近平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他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表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
然后在江苏徐州马庄村,习近平看图片、看资料、看实物,肯定该村从单纯以煤为生转型到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指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
在村里的香包制作室,习近平欣赏了村民制作的各式香包。80岁的村民王秀英告诉总书记,自己的中药香包很好卖,每年净收入20多万元。习近平手拿香包,夸她手艺好,并自己花钱买下一个,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
点评:如何落实精准扶贫?总书记肯定两条思路:1、推进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化特色产业经营的转型;2、加快农村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然后在1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徐州凤凰山东麓,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他强调,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习近平指出,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我们要传承好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努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要继承和弘扬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历史经验,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
点评:表态高度重视军队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研究员看来,在当前周边地缘热点事件,台独势力又不断出幺蛾子的情况下,明年军队建设、军费投入依然保持快速增长。
总结来看,习总书记在这一次相对短暂的地方调研中:
一是表态,高层对2018年宏观经济的看法以及对未来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方针,相比以往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保持了较高的承接一致性。比如,强调服务、壮大实体为核心;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重视高端装备制造;强化军队建设和高科技装备投入等,在2018年依旧会是政策重点。
二是比较清晰地指出了2018年的政策着力重点在“分寸和力度”上与2017年的部分不同:
第一,2018年将更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排除明年经济增速进一步有非常微小幅度的回落(0.1或0.2%的减缓),研究员注意到,有机构结合这种诉求猜测明年经济增速可能“前低后高”,而我们认为,对质量的更高要求决定了,即便经济增速明年略有小幅的再度下滑,股市层面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也会保持相对淡定,而会更加强化“价值投资”思维。
第二,金融监管会更加严格,去杠杆会持续推进,且不止限于金融系统了,明年对政府债务比例的控制将会在更大范围间接限制资金在金融市场的停留,对股市中长期流动性局面是新一重打击;
第三,对于如何落实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接下来政策还会有更多细致的探讨和政策出台;
第四,产业层面,更加强化了对环保的重视;房地产税和土地流转等相关长效机制会否纳入立法规划等,或将成为明年初热议的话题。相应地,节能环保、农村土地流转等,要关注明年会否有结构性机会。
比较而言,我们会发现,这几个考察地点,基本上都是12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的重点,也承接了十九大精神。对于股市而言则意味着:
1、明年会更加注重“价值投资”思维(以映照实体经济中更加注重质量);
2.大盘指数可能仍难有大的表现机会,甚至在大扩容服务实体压力下,不排除更加低迷;
3、但热点依然会有。环保投入可能会显著提升,节能环保可能成为一个热点。另外,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和农村土地流转等也会成为政策惠及的热点。



投资参考




吃透政策偏好后,我们发现这样的股票就是2018年极端“一九分化”中的那个“一”
明年A股的机会在哪里?是继续炒大蓝筹,还是炒成长股?或者创业板?近来,券商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研究员认为,投资人能否准确理解政策偏好,并在此基础之上正确的选股,是在接下来A股市场漫漫长夜以及极端“一九”环境下续命甚至超车的关键。2018年最有可能被资金抱团的上市公司,是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杠杆率相对于同行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即:“去产能”受益企业以及已在实体经济的长期运行时实现了自我证明的龙头企业中,能在2018年以任何方式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和目前已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其大前提是“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当然,买入时的股价估值不能过高。
一 基本原则
十九大之后,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扩大直接融资提升到政治高度将导致股市资金供需平衡完全被打破,结构性行情将难以为继,行情表现将更极端、热点更少、更难赚钱”的“短空、中空、长空”的悲观场景演化。而12.8政治局会议的精神,进一步让李宏图先生坚定了上述判断。
因此,可以说,未来将出现的极端“一九行情”,既是投资人在接下来A股市场漫漫长夜中续命甚至超车的唯一“灵药”,也是导致投资人亏损的“毒药”——导致这种天壤之别的关键,或者说,2018年炒股的基本原则就是,投资人能否准确理解政策偏好,并在此基础之上正确的选股。
二  2018年的政策偏好及影响
根据十九大报告以及12.8政治局会议精神,如下政策偏好将是影响2018年股市走向的重要因素:

第1点,决定了股市在包含2018年在内的相当长时间内,将面临新股供应量的大释放。
第2点,决定了2018年经济总体资金面以及A股资金面将以“紧”为特征,这决定了我们对明年A股总体资金面状态的判断,也影响着我们对企业的挑选。
具体来说,一方面,对A股来说,在总体资金面“紧”的前提下,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国有股划转社保基本相关新规可以看到,除了指望外资外,其它方面的资金大规模流入进入A股的可能性,在2018年并不大。也就是说,2018年A股的资金面预期没有理由乐观。
另一方面,从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新增投入来说,除国家战略性投入外(这类投入可暂时不考虑利润),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且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杠杆率相对于同行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或项目,才会是新增投入的首选。
实际上,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子项之外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出,之所以“三去”中国家先着力做“去产能”、“去库存”,就是为了让相关企业、行业能在获得利润改善的基础上,完成“去杠杆”。如果没有利润改善这个前提基础,“去杠杆”将可能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造成较大的冲击。
第3点,决定了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国内企业,2018年的利润增速主要不是来自于“需求蛋糕”的扩大,而是对竞争对手的市场挤压。换言之,就是自身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这同样影响着我们对企业的挑选,并与第2点形成了呼应。
具体来说,“企业如何提升市场占有率?”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转化为,企业在市场总体需求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产量和销量的良性同步提升。我们不必聚焦与企业如何提升产量和销量,我们只需要确认,企业在提升产量的一个前提,就是获得资金以扩大投资。显然,负债率低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
第4点,从A股场内监管的层面,决定了主力资金的流向。
三  这样的上市公司2018年最得宠
将上述4点结合在一起,转化为股市语言,可得到如下结论:
市场资金集中抱团的特征在2018年会持续,极端“一九行情”会出现。最有可能被资金抱团的上市公司,是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杠杆率相对于同行有明显优势的企业。
之所以不将前述第2点中所提到的能获得国家战略性投入的企业作为首选。一方面,借鉴京东方A的历史走势(如下图),另一方面,目前一些获得国家战略性投入企业,估值已很高。以芯片行业中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上市公司为例,股价和利润的匹配情况明显让人担心。

那么,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杠杆率相对于同行有明显优势的和企业有哪些呢?
首先,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的企业有两类,一是“去产能”受益企业,二是已在实体经济的长期运行时实现了自我证明的龙头企业。
理由很明显,虽然“去产能”任务“大头朝下”,但从官方近期的表态看,“去产能”在2018年不会退出。比如近期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的讲话。而对于第二类企业则不必多言。
此次,杠杆率不高的企业有三类,一是能在2018年以任何方式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二是目前已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
综上,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利润预期稳定(或者说可靠)、杠杆率相对于同行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具体就是: “去产能”受益企业以及已在实体经济的长期运行时实现了自我证明的龙头企业中,能在2018年以任何方式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和目前已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其大前提是“处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之中”。当然,买入时的股价估值不能过高。




气荒蔓延+价格暴涨推动下的天然气概念股短炒机会相当确定!
整体看空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
研究员在近两期的内参中指出《大势悲观下,涨价品可能是短中线唯一可以博弈的结构性机会》,而《周期品涨价的新变化:煤钢有色震荡,水泥纸张天然气主涨》,尤其天然气涨价,因其突然、迅猛、严峻性(用股市的俗语就是“极端超预期”!),而成为最可能被在股市炒作的概念!
研究员认为,随着各大知名媒体广泛报道天然气的短期和价格暴涨的消息,甚至气荒也已经在国外蔓延,让这一问题舆论探讨热度猛增。而且鉴于今年的这次天然气短缺还叠加了之前政策出于环保的考虑“大跃进式”地推进北京周边省市的“煤改气、油改气”运动,但相应的天然气输送基础设施和气源供应规模却并没有相应的及时跟上——总之,加剧了供气矛盾的更加恶化。
再考虑到,现在天然气的需求还远没到高峰,冬季最冷、采暖需求最大的节气——明年1月20日的大寒还没到来,一路走去,中间还要经历冬至和小寒,天,只会越来越冷,我们预料,天然气涨价的最高潮还没到!未来一两个月内还可能有更快速的上涨。
因此,预计A股市场对涨价推动下从事天然气生产、运输、经销等业务的概率股炒作很快也会随之跟进,也许在今天(12月13日),或者就在明天,我们就会在A股市场看到资金对有关概念股的试探性进攻拉升。
《中国青年报》最近的一则新闻引爆了气荒的讨论:保定多所农村小学的学生都搬到了零摄氏度的院子里写作业。不是院子里头不冷,而是屋里无气供暖,小学生们只能到院子里晒太阳写作业,冷了就靠跑步取暖。
然后媒体才注意到,原来在11月28日河北首次拉响全省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天然气供应处于严重紧张状态,各地开始限气停气。其中作为重要单位的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在12月1日形势危急,供气量连基本需求的七分之一都不到。
而中央部委层面在11月末就采取行动限制天然气价格,但并未能阻止天然气价格的上涨。12月6日,安徽淮南多处加气站闹气荒,网友拍摄的视频中显示,数百辆出租车排成两条长龙,等待加气。
12月7日,武汉近300家娱乐、工商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遭遇天然气全线停供,《湖北日报》称,武汉天然气供需缺口正在急剧拉大。
而实际上,原来在更早之前的9月底,中石油发出的天然气涨价通知就已经拉开了LNG涨价序幕。这一则通知,也直接将发改委关于天然气价格从今年9月1日起下调0.1元/立方米的文件变成一纸空文。而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国LNG市场供应价从3000元/吨,迅速窜高到7000多元/吨,涨幅超过100%!12月1日,大庆中瑞挂牌价报9400元/吨,创历史新高
这逼得12月4日,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出面,要求各地发改委必须召开LNG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要求企业加强价格自律。可LNG市场是价格处于完全放开状态.,这种告诫的效果可想而知。
而对国内天然气价格预期影响祸不单行的是,欧洲也开始闹天然气荒了。原因一是欧洲凛冬将至。英国气象预测部门报告,今年冬天英国的气温有大概率“会相当低”;二是12月12日上午9点左右,距离奥地利维也纳仅25英里的鲍姆加登发生天然气管道爆炸,造成至少1死21伤。而该管道输送量占了全欧洲天然气消费量的十分之一!事故发生后,全欧洲的油气商品价格全线飙涨!“气荒”也扩散到了欧洲中部和南部。意大利工业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意大利当日交割的天然气期货一度暴涨97%。
研究员注意到,随着决策层面为了解决北方的需求缺口,将天然气转移至中国北方,以解决限煤努力造成的液化天然气(LNG)短缺。天然气短缺问题正从蔓延至中国南部和西部的工业部门。凤凰网披露,在西南的四川和重庆,化学品生产商已被下令在明年3月前停产或减产,这加剧了这场动荡造成的经济影响。
广东油气商会警告称,如果天气变得更加寒冷,与此同时向北方的调气增多,那么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南方也可能出现天然气短缺。目前,决策层面还在把西部两个依赖煤炭的省份的天然气调往环京地区。
在山西省,几年前当地曾鼓励卡车运输企业“油改气”,现在每公升天然气价格已经跳涨,还在运营的车辆要加气得排长队。一家在全国拥有运营网络的卡车运输公司的一名高管透露,(我们的)所有烧天然气的卡车都停运了,因为现在天然气比柴油贵。每跑一单都会赔钱。
研究员认为,如果天然气供气短缺和问题进一步恶化,尤其当政策的介入也不能“快速解决”问题的话(我们相信政府终究会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不能“快速解决”,则对涨价预期就是火上浇油了!),则可能成为更进一步强化天然气涨价预期,A股炒作天然气概念股预期的更大动力!
分析指出导致当前气荒突然出现且严峻性远超往年的最核心原因之一,是激进的节能环保目标要求,与错误的天然气需要增长量评估和滞后的天然气生产运输配售的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
从2013年开始,政策层面开始执行一项旨在缓解北京污染计划的计划,措施包括将重工业从华北平原迁出,对小型工业企业的燃煤锅炉实施“煤改气”或“煤改电”改造,以及限制居民住宅燃煤取暖。然而,在替换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安装好前,过去两年来在严格的环保限产硬指标和节能减排任务的倒逼下,一些环保督察人员和地方政府的小组就拆除了燃煤锅炉和家用取暖煤炉。
另外,近两年来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出租车、公交和长途运输车等新能源车规模的大增,城市规模大扩张下居民对家用清洁能源的需求暴增,天然气用于工业环保发电的占比上升等,也是对天然气需求大涨的另外几个原因。
还有一个导致今年天然气短缺的因素是中国北方整体的经济复苏。2012年至2016年的经济增速放缓或许导致规划者误判了到底有多少煤需要替换成天然气。
此外,中国力图在保护全球环境方面做出表率的政策意图也解决了对天然气这种环保能源的供应压力。据悉国家发改委正在负责与中国限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国际协商。在特朗普政府发誓让美国退出在两年前的这周达成的巴黎气候协定后,北京方面渴望在阻止气候变化的努力中扮演国际领导角色。
当然,由于天然气需求存在的季节性和区域性(西部和北方一到冬季供暖季,天然气需求暴增),从历史上看,A股相关的燃气股趋势性上涨并不明显(参加长春燃气、大通燃气这几年冬天的表现),主要还是以短炒为主。
而且今年气荒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决策层面的高度关注,正在迅速采取强力措施进行解决——这固然会强化市场炒天然气概念的预期,但也意味着问题可能很快会得到缓解,从而让市场预期在短暂的极热后,也不排除迅速降温的可能。
研究员注意到,在数百万家庭面临在冬天无法取暖的困境后,由于(价格暴涨、供应严重不足)问题的严重性,天然气供给已经重新向“计划配给制”靠拢。据悉,中国国家能源局已从国有石油公司手中接过了天然气分配工作,以协调为缓解这种短缺而进行的、日益复杂的天然气调配。有资深的行业专家透露“现在对天然气流向管理的紧急应对基本上是一个由官僚来调配的体系。”
另外,在(12月第一周)政策方面已有所放松对环保限产的要求,允许农村家庭燃煤取暖。早些时候一些使用相对清洁煤炭的火电厂转变为使用煤制天然气的发电系统后,北京现在已重新启动了一个应急燃煤电厂。
此外,中国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周一批准了第一笔企业贷款——对国有的北京燃气集团发放一笔2.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扩建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在2021年前覆盖北京郊区约21.7万个家庭。
综上,研究员提醒,投资者要把握当前“快速炒一把”(一两周内)天然气概念股的较确定性机会!




环保政治背书下,水泥或成为2018周期品中最大的亮色
正如研究员此前所预判的一样,扩容+去杠杆下,金融市场资金供给持续紧张,加上时近年底资金到期的压力,我们看到近期大盘持续疲弱,反弹乏力。在这种形势下,2018年A股最大的投机机会又在哪里?此前的领涨板块能否再次续写辉煌?
目前市场机构对此也是观点不一,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的力挺白马,有的看好周期品,有的在讲新经济,有的押宝大金融。博览研究员则认为,12.8中央政治局会议或许已给出了一个可以贯穿2018年的炒作逻辑——环保治污首次作为经济工作任务重点被提上议程,与其相对应的投资品种,譬如水泥,值得投资者中长期关注。
◆尽管研究员此前已指出,受需求端和政策压制,周期品短期内即使有反复,中长期则涨价空间有限,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钢铁、煤炭,水泥这个投资品种还相对“干净”,受到轮番炒作的次数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更有中央政治局会议环保治污被列为三大攻坚任务之一的“政治背书”,因为在2018年可能会有更突出的表现。具体来看:
中国水泥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1月初到12月6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涨幅达21%。尤其是从11月下旬开始,水泥价格涨势明显加速。在12月第一周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环比再度大幅上涨 2.5%。价格上涨仍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幅度30-100元/吨;下跌地区是海南,幅度20 元/吨。在这种背景下,武汉、贵州两地行业协会近日相继发文要求限价。
◆对此,研究员认为,2017年水泥价格大涨,更多地是供给端在作用,尤其是受错峰限产的直接影响。
我们看到,进入2017年,随着基建投资不及预期、房地产已进入到下行周期,需求端对水泥价格支撑较弱。
与此同时,水泥去产能持续推进、错峰生产力度不断加大,在各相关方积极推动下,水泥供给端持续收缩,同时这并非企业操纵价格所致,更多地是行业趋势——在水泥协会的倡导下,地方水泥企业通过对区域产销量和售价进行协同,盲目扩产、低价倾销等行为受到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水泥行业整合不断下,行业格局一直在改善,使得水泥涨价弹性一直较大,而且龙头公司盈利中枢在抬升。
除此之外,水泥涨价也有上游提价影响。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成本端压力较大——电力价格受到政府管控,变动幅度较小,从而成本相对固定,而煤炭主要为外购,价格随市波动,因而煤炭价格的变动对水泥企业的成本影响最大,冀东水泥公司公告显示,煤炭价格每上升10%,可能带动水泥全部成本上涨3%左右。
◆进一步来看,研究员认为,当前有关部门采取大规模限价的可能不大,毕竟本轮涨价不是企业自身操纵行为,更多地是行业整合的趋势,同时当前行业整合空间依然较大,行业集中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即使有限价风险,但未来水泥价格仍有上涨的可能。
首先,虽然进入到水泥淡季,但是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需求端对本次水泥涨价影响并不大。
其次,中央政治局定调下,可以预计的是,环保限产力度将不断加大。同时进入错峰生产期,限产将全面铺展开来,加上去产能持续推进,水泥供需关系仍将偏紧。
再者,企业间兼并重组已是大势所趋,水泥行业集中度、水泥价格弹性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市场集中度为57%,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最后,原材料的高位运行,也让水泥价格有望维持高位。
错峰限产下,11月起水泥价格快速上涨
在12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策层将环保治污列为未来经济工作新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的确,纵观2017年整个年份,环保治污已得到充分体现,给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带来了直接而剧烈的影响,除了钢铁、煤炭以外,水泥也是其典型代表。
中国水泥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1月初到12月6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涨幅达21%。尤其是从11月下旬开始,水泥价格涨势明显加速。在12月第一周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环比再度大幅上涨 2.5%。价格上涨仍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幅度30-100元/吨;下跌地区是海南,幅度20 元/吨。在这种背景下,武汉、贵州两地行业协会近日相继发文要求限价。
如何看待2017年水泥价格的大涨?未来这种涨价势头还能否延续?价格涨幅过快后的有关方面是否会采取限价行动?
作为传统建材的代表,水泥的价格自2016年开始触底反弹,涨势一直延续至今。截至2017年12月6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为144.83点,较年初上涨41.39%,创2012年以来的新高。
◆研究员认为,2017年水泥价格大涨,更多地是供给端在作用,尤其是受错峰限产的直接影响。
●我们看到,进入2017年,随着基建投资不及预期、房地产已进入到下行周期,需求端对水泥价格支撑较弱。
2017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458,478亿元,同比增长7.40%,增速低于去年整体水平。可以预计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趋势仍将继续,基建方面需求也在放缓,进而影响对水泥的需求。
从房地产方面来看,2017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达到80,644亿元,同比增长8.11%,较去年6.88%的增速有了明显回暖。但这部分投资增量主要来源于三四线城市,受2016年10月以来各地调控政策的影响,热点城市相继步入“五限”时代,从而导致三四线城市需求占比的提升。随着国家对住房定位的调整,楼市调控逐步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深化,并向三、四线城市蔓延,我们预计后续房地产市场对于水泥需求的贡献会有所回落。
●与此同时,水泥去产能持续推进、错峰生产力度不断加大,在各相关方积极推动下,水泥供给端持续收缩;同时这并非企业操纵价格所致,更多地是行业趋势——在水泥协会的倡导下,地方水泥企业通过对区域产销量和售价进行协同,盲目扩产、低价倾销等行为受到抑制。
在2015年末中央工作会议中提出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也于2016年5月正式颁布,该指导意见具体阐明了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有关原则和思路,指出计划到2020年,再压减一批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产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区间。自此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正式拉开大幕。“十二五”期间,全国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4亿吨,新型干法熟料产能比重也从2010年的81%提升至2015年的96%左右,落后水泥产能基本完成淘汰。2017年6月,中国水泥协会制定了《水泥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要求:“十三五”期间共淘汰熟料产能39,270万吨,关闭水泥粉磨站企业540家,使全国熟料产能平均利用率达到80%,水泥产能平均利用率达到70%。

自2016年底,水泥行业开始执行北方15省错峰生产。在环保趋严的大背景下,错峰限产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标准也更加严格,如2017年夏季各地的错峰和秋季的晋冀鲁豫四省错峰等。此外错峰生产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2017年11月,新疆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2017-2018年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针对电石渣水泥企业给出了具体的“错峰置换”办法。
在此背景下,水泥库存不断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水泥行业格局一直在改善,使得水泥涨价弹性一直较大,而且龙头公司盈利中枢在抬升——可以看到水泥价格上涨弹性并不和水泥产量增速(需求)呈简单线性关系,近几年水泥产量低速增长,而水泥价格弹性反而更大。
以龙头公司(以海螺水泥为例)盈利情况来看,其盈利中枢反而呈上升态势。我们再以水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例,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去产能、去杠杆”状态,已经有较好的出清,体现为目前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周转率(产能利用率)在弱需求环境下已创出2008年新高态势。

2016年主导水泥企业和水泥行业协会在组织市场整合和协同中表现突出,各级行业协会围绕国务院办公厅34号文件开展区域市场协调工作,推进联合重组、开展错峰生产,水泥行业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开展区域整合、维护行业自律的措施,推动水泥多轮上涨。《水泥行业“十三五”规划》也指出,未来行业将大力推动区域市场企业的兼并重组,推进形成一批大型集团企业,“十三五”末,水泥行业将减少四分之一数量的企业,前10家大企业集团的全国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70%,水泥产能集中度达到60%。产业的集中度达到70%。

除此之外,水泥涨价也有上游提价影响。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成本端压力较大——电力价格受到政府管控,变动幅度较小,从而成本相对固定,而煤炭主要为外购,价格随市波动,因而煤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29 07:33 , Processed in 0.17164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