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财经周刊2017.12.1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9 08: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气荒“透露”了中国实体经济怎样的“真相”?!》:近来,中国宏观经济整体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利空”,各项宏观经济迅速走弱。这相当的程度上,与政府有关部门“主动减速”有关:此前,发改委暂缓、甚至否决了部分地方的地铁项目,财政部开始清理“PPP项目库”,央行则持续收紧M2增速……究其原因,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现有的模式和资源承载能力,已经不能再经受所谓的“高增长”的“折腾”!近日有报道认为,民用“煤改气”是导致天然气需求暴增的原因。但今年12月日均新增的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煤改气”仅占30%左右。今年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是需求侧超预期规模的增长和供应侧始料未及的减少造成的。因此,在所谓的“气荒”的背后,中国经济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而只有“经济发展不损及国民正常生活”,国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才有可能增加,也才可能解决“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要么,就是30%的居民采暖用气受到70%的工业用气的压制,居民的幸福感受损;要么,就是降低传统经济的增速,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资源”去感受增长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现实,2017年以来,决策层一直在“淡化GDP目标”,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相较2016年“更多谈风险”,变为如今“更多谈信心”!




热点聚焦




气荒“透露”了中国实体经济怎样的“真相”?!
民用“煤改气”不是今年“气荒”的根本原因,最多不过是“叠加因素”,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经济产能复苏”的刺激。但随着4季度相关经济活动的“主动减速”(发改委暂缓、甚至否决了部分地方的地铁项目,财政部开始清理“PPP项目库”),这一矛盾有可能暂时缓解。而研究员更关注的是,在所谓的“气荒”的背后,中国经济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而只有“经济发展不损及国民正常生活”,国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才有可能增加,也才可能解决“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
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整体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利空”,各项宏观经济迅速走弱:
铁路货运量增速已经降至4.9%;
10月重卡销量增速从9月的91%大幅降至32%;
制造业投资微幅回升至4.1%,但仍处低位;
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下滑至4.8%;
基建投资方面,考虑到地方债务置换将在18年到期、置换额度边际下滑,以及政府举债被严格规范,融资来源受限将制约未来基建投资发力。
这相当的程度上,与政府有关部门“主动减速”有关:此前,发改委暂缓、甚至否决了部分地方的地铁项目,财政部开始清理“PPP项目库”,央行则持续收紧M2增速……
究其原因,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现有的模式和资源承载能力,已经不能再经受所谓的“高增长”的“折腾”
近日有报道认为,民用“煤改气”是导致天然气需求暴增的原因。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强介绍,今年12月日均新增的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煤改气”仅占30%左右。今年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是需求侧超预期规模的增长和供应侧始料未及的减少造成的。
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7%,其中城市燃气增长10.1%,工业增长22.7%,发电增长27.5%,化工增长18.2%。今年的经济强劲,带动了工业、化肥等用气的增加。
要么,就是30%的居民采暖用气受到70%的工业用气的压制,居民的幸福感受损;要么,就是降低传统经济的增速,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资源”去感受增长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现实,2017年以来,决策层一直在“淡化GDP目标”,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相较2016年“更多谈风险”,变为如今“更多谈信心”!
研究员注意到,2017年12月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再次将“去杠杆和防风险”作为决策层的工作重心,再次淡化了GDP目标。2016年同期的政治局会议也并未特别要求“合理区间”,显示出在当前十三五增长目标预期能够完成的前提下,政策不会用特别的方式拉动增长。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底政治局会议在部署2016年工作时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的确从今年前10个月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看,中国经济短期企稳,并呈现出一定的复苏态势。但是,上述提到的各项经济数据再次打脸中国宏观经济。
对此,研究员认为,在“去杠杆和防风险”和“经济稳增长”方面,显然2018年决策层将工作重心放在前者,宁愿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速为代价。
中国经济上半年增速强劲
●从具体数据上看,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51.8,前值51.6,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相比10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有所回升。
但是,我们仍然不难发现,虽然中国制造业PMI数据居高位,但是仍处在一个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与此同时,研究员发现,中国GDP在去年创历史新低6.7%后,短期反弹一度到6.9%。然而三季度GDP增速再次下滑为6.8%,但是整体水平仍然好于去年和预期。
●据第一商用车网,9月重卡销量突破10万辆,创下新的历史记录, 同比狂增89%,环比增长7%——重卡市场连续三个月保持着80%以上的同比增幅(7月同比增长81%,8月同比增长90%)。事实上,重卡市场的狂热已持续大半年之久。
除了重卡外,中国挖掘机销量在8月同比增长继续超过一倍。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发布的数据,8月份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逾1倍,连续八个月保持超过100%的增长速度。其中,国内市场销量达7952台;出口销量757台,同比涨幅为49.6%。中金公司数据显示,出口增速回升,海外市场销量同比增长48.8%。
从前8个月数据来看,1-8月累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91439台,同比涨幅为101.1%。据中金公司统计,柳工、徐工和三一重工销售557 台,821 台和2,059 台,同比增长209%,146%和136%。
重卡和挖掘机等的销售火爆似乎与前三个稍高增长的GDP相呼应,似乎预示着中国传统产业正在复苏。
●从天然气的消费情况也能反映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相对较为强劲。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7%,其中城市燃气增长10.1%,工业增长22.7%,发电增长27.5%,化工增长18.2%。今年的经济强劲,带动了工业、化肥等用气的增加。
从今年1到10月份出台的各项经济数据看,中国宏观经济在短期内似乎有所企稳,并且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强劲。
前期强劲的数据遭遇滑铁卢,难以掩饰中国经济再次下行趋势
我们看到——
●今年10月,铁路货运量、重卡增速大降。铁路货运量是构成克强指数的三大指标之一。本轮经济的回升始于16年初,铁路货运量增速从15年末的-16%回升至16年初的-10%,随后一路转正至两位数增长,到17年7月增速高达17.7%,但在10月份,铁路货运量增速已经降至4.9%。与中国工业经济密切相关的另一指标是重卡和挖掘机的销量,10月重卡销量增速从9月的91%大幅降至32%,这一增速已经低于16年7月份水平。
●工业继续降温,限产效应显现。如下图所示,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6.2%,仅略高于6%年内低点。虽然相比前两个月有所上升,但是受终端需求走弱、环保限产效应显现影响,工业生产继续降温。与此同时,发电量增速创新低至2.4%,主要工业品中,钢材、有色、乙烯、化纤、煤炭产量增速全线下滑,仅水泥略有回升。
●投资微幅回升,地产仍是拖累。
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略回升至6.3%。
首先,制造业投资微幅回升至4.1%,仍处低位。虽然价格上涨令钢铁、有色、化工等中上游行业盈利改善,但因受制于产能过剩和环保限产,这些行业投资仍是负增长,对制造业投资形成拖累。考虑到企业部门负债率仍处于130%的历史高位、不具备大幅举债投资空间,以及中上游行业仍受制于去产能和环保限产,未来制造业投资或仍在低位徘徊。
其次,基建投资高位持平。基建投资增速高位持平在15.6%,成为投资的中流砥柱。下半年以来,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下滑转负,但受广义财政发力支撑,基建投资仍高位企稳。而考虑到地方债务置换将在18年到期、置换额度边际下滑,以及政府举债被严格规范,融资来源受限将制约未来基建投资发力。
最后,地产投资继续下滑。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可能继续下滑至4.8%。考虑到7月份以来地产销售增速基本归零,以及地产相关债券和非标融资基本冻结,资金的压力将制约地产投资扩张。
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回升至5.3%,而土地购置增速、新开工增速也都有所回升。地产销量增速的短期回升主要缘于基数较低,去年“930楼市”调控后,11月地产销量增速从10月的26.4%暴跌至7.9%。但当前楼市调控仍在加码,住建部等三部委召开会议强调地产调控不放松,央行和银监会则联合发布现金贷整治方案,11月房贷利率再创新高至5.36%,12月以来三四线地产销量大幅下滑,而明年上半年三四线地产销售将面临高基数效应,这都意味着地产销量反弹难以持续,未来或重新面临大幅下滑风险。
●在消费方面,前期政策刺激对汽车消费需求的透支效应正持续显现,而前期地产销售转弱对地产相关消费的拖累也仍将延续。
总之,从各个数据的反馈来看,中国经济似乎下行趋势,难走刺激老路



关联阅读




为何决策层在2017年就不太担心经济增长的压力?
近期的“气荒”表明了,中国经济现有的模式和资源承载能力已经不能再经受所谓的“高增长”的“折腾”!要么,就是30%的居民采暖用气受到70%的工业用气的压制,居民的幸福感受损;要么,就是降低传统经济的增速,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资源”去感受增长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于是我们看到,中国的传统经济增速正在放缓,其自身结构也在调整当中。
铁路货运量增速已经降至4.9%;10月重卡销量增速从9月的91%大幅降至32%。工信部官员指出,将出台钢铁产能置换新政。国家能源局下发通知,煤炭企业要合理释放部分煤炭先进产能……
与此同时,中国新经济也增长强劲。
总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既要有传统经济去产能之后恢复活力,更要有新经济逐渐挑大梁,改善经济结构失衡
而,从最近几年的年终总结会议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8年决策层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放在结构性的调整上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上,而不太担心经济增速问题。简而言之,也就是在经济在增速6.5以上更多追求质量
2018年决策层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放在结构性的调整上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上,而不太担心经济增速问题
2018年度的经济工作会议或将于12月18号召开。事实上,12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18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定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从中不难看出,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去杠杆和防风险,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
事实上,研究员注意到,从今年年初开始,决策层就相对相对去年(2016年)就不太担心经济增长的压力——
从上表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一个变化: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决策层还在强调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2016年年底,决策层就转向了全面防风险。对比,我们仍然不难记得,在今年年初,监管层为了防止外来风险在国内的扩散,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央行和外管局加强外汇管制,防止美元加息给国内带来的资本外逃的压力。接着,决策层的重心从“全面防风险”转向在防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改革,并且承认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到的成果。

政治局会议明确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重点: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从中可以看出,2018年决策层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放在结构性的调整上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上。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既要有传统经济去产能之后恢复活力,更要有新经济逐渐挑大梁,改善经济结构失衡
去产能对传统经济做减法使得代表传统经济这块的经济指标全线下滑——
铁路货运量增速已经降至4.9%;
10月重卡销量增速从9月的91%大幅降至32%;
制造业投资微幅回升至4.1%,但仍处低位;
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下滑至4.8%;
基建投资方面,考虑到地方债务置换将在18年到期、置换额度边际下滑,以及政府举债被严格规范,融资来源受限将制约未来基建投资发力。
◆然而,研究员注意到,传统经济内部结构正在得到优化——
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中国已压减钢铁产能超过1.15亿吨,“十三五”的上限目标则是1.5亿吨。工信部官员指出,明年将继续抓好重点地区的去产能,严控新增产能,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去产能更加注重存量产能的结构调整,将出台钢铁产能置换新政
2017年12月14日,国家能源局下发通知,要求做好2017—2018年采暖季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工作。通知称,煤炭企业要合理释放部分煤炭先进产能,保障民生取暖用煤。
……
事实上,这次的“气荒”表明了,中国经济现有的模式和资源承载能力已经不能再经受所谓的“高增长”的“折腾”!要么,就是30%的居民采暖用气受到70%的工业用气的压制,居民的幸福感受损;要么,就是降低传统经济的增速,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资源”去感受增长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因此,放缓传统经济增长的步伐、加强其结构性的调整在当下也是有必要的。
◆新经济也增长强劲。
在金融数据持续下滑、房地产业不断下行的背景下,10月实体经济数据的回落显得相对平稳,幅度并不算太大,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用更少货币、更少的传统模式投资,换取了更稳定的经济增长,因此总体来看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新兴动能持续快速成长。1-10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1.5%,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7和4.8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8.9%,新能源汽车增长36.7%,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14.1%;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5%、14.8%和14.6%。
总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既要有传统经济去产能之后恢复活力,更要有新经济逐渐挑大梁,改善经济结构失衡




中国能源、制造业格局大调整,新能源+无人驾驶推动“新汽车产业链”崛起
◆研究员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环保正成为新型汽车蓬勃发展的一大助推因素。
◆一方面,我们看到,近期“气荒”愈发严峻,主要源于环保持续推进,“煤改气”不断落实,而这些也都表明了决策层正在中国能源布局上做出大的调整,对现有制造业格局进行大的改变,以适应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能源布局的不断调整,下游产业链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此前基于传统能源消耗的汽车行业势必首当其冲,其整个产业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互联网巨头们也正是看到这一点,纷纷进入汽车领域,将最前沿的技术与传统产业汽车行业相结合,从而与决策层的战略相配套,避免仅仅局限于虚拟经济,还要协助调整中国能源布局、振兴实业。
综合来看,环保+AI迅猛发展,促就了互联网巨头全方位布局汽车产业,这将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质的改变,未来投资前景广阔。
中国正不断调整能源布局——“煤改气”助推下,“气荒”将愈发严峻
研究员注意到,“气荒”问题正备受关注。目前来看,造成“气荒”的原因在于需求端大增,而供给端减少所致。具体来看: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7%。其中城市燃气增长10.1%,工业增长22.7%,发电增长27.5%,化工增长18.2%;计划中的海外资源纷纷“掉链子”,一是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2000-3000万立方米/日,二是中亚气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5000万立方米/日,使新投运的陕京四线无法发挥作用,导致供应短缺,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进一步来看,除了季节性因素以外,环保限产造成的“煤改气”,是天然气需求量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看到,近一年来决策层不断力推环保,12.8中央政治局会议更首次将环保列为三大攻坚任务之一。而煤改气是中国政府环保战略的重要一环,是解决中国北方秋冬季节雾霾的重要举措。
2016年,天然气的消费量仅占到中国全部能源消费量的6%,这一比例显著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27%和英美两国超过30%的比例。2016年,中国政府宣布,将在2020年把天然气的比例提升至8.3%至10%。高盛预测,随着煤炭使用量的下降和天然气使用量的提升,中国的天然气消费比例将达9.5%。
中国的煤改气主要集中在“2+26”地区,即两个直辖市北京和天津,以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附近省份的26个城市。在煤改气的过程中,工业和发电将消耗超过一半的天然气,城市居民用气仅占16%,农村居民用气只占到8%。

据统计,目前京津冀“2+26”城实际有319万户完成了“煤改气”,加上集中供暖锅炉改气,预计采暖季将新增天然气需求量为50亿立方米左右。平摊到120天供暖季,即日均需求增量4200万立方米。从今年12月份全国用气情况来看,12月全国日均用气量为8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也就是日均需求增加1.3亿立方米。也就是说,新增的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煤改气仅占30%左右。高盛的测算比重则相对较高,接近六成。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环保的进一步推进,“煤改气”规模将会持续扩大,天然气需求将会继续增加。据高盛测算,未来两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速仍将继续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14%和13%。显然,“煤改气”的兴起,环保的推行,表明了决策层正在中国能源布局上做出大的调整,对现有制造业格局进行大的改变,以适应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互联网巨头正在加速布局新型汽车
研究员还注意到,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正成为新的投资风口。12月15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透露,小鹏汽车结束A+轮融资,并计划在2018年年初宣布B轮融资。目前互联网三巨头“BAT”已经全部入局新造车领域,未来彼此之间的竞争会再度升级。

◆研究员认为,显然,从某种程度上看,环保正成为新型汽车蓬勃发展的一大助推因素——随着中国能源布局的不断调整,下游产业链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此前基于传统能源消耗的汽车行业势必首当其冲,其整个产业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互联网巨头们也正是看到这一点,纷纷进入汽车领域,将最前沿的技术与传统产业汽车行业相结合,从而与决策层的战略相配套,避免仅仅局限于虚拟经济,还要协助调整中国能源布局、振兴实业。

新兴汽车领域正成为决策层、市场持续改变新时代生活模式的切口
研究员认为,环保+AI迅猛发展,促就了互联网巨头全方位布局汽车产业,这将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质的改变,未来投资前景广阔。
首先,汽车行业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另一个是房地产),其涉及到的产业链相当广阔,因此汽车产业链模式的颠覆,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
近二十年来中国汽车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09年以来,中国越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销量占全球四分之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总量较快增长,产销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4.76%和13.7%,高于上年同期11.5和9.0个百分点。拥有这样巨大规模汽车市场的中国,自然对汽车产业的任何风吹草动更为敏感,反应更为显著。
其次,人工智能本身也涉及到诸多细分领域,对整个新兴行业影响巨大。
研究员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正成为未来最大的投资风口》中指出,仅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的应用上,就涉及到了三个领域——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视觉感知。通过人工智能,视觉感知可以获取周围的状况,包括信号灯、道路、路障、过往车辆和行人等;控制系统也是通过AI来不断优化,就如alphago下围棋一样,无人驾驶汽车随着驾驶次数增多,驾驶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也是十分重要,加入AI技术后我们可以通过说话告诉汽车去哪儿,要不要打开空调,车窗或者播放音乐等。
波士顿咨询(BCG)预测,自动驾驶汽车的全球市场份额需要花15-20 年时间达刡25%;到2022 年,带有城市自动驾驶模式汽车上路;2025年以后,完全无人驾驶汽车才会大量出现,全球市场价值将达刡约420 亿美元;到2035 年,带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5%,半自动驾驶(15%)和完全无人驾驶(9.8%)组合极成的市场价值约770 亿美元。IHS Automotive 预测,据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参考2015年全球汽车年销量突破8000万台,中国销量接近2500万台。庞大的汽车销量和消费者对科技的需求,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环保风暴下“气荒”愈发严峻、新兴汽车产业链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决策层和市场正以汽车行业为切口,来持续推进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生活模式的改变,具有划时代意义。
正如研究员在上文中谈到的,环保成为三大攻坚任务之一,“煤改气”酿就“气荒”愈发严峻,意味着决策层正进一步调整能源布局,从而对相关产业链,尤其是基于传统能源的传统制造业将产生巨大影响。而互联网巨头们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也是在紧密跟随决策层步伐,将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以汽车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中来,从而避免仅仅局限于虚拟经济,来引导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将,新能源、无人驾驶等新兴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将具有划时代意义。



决策参考




金融市场经历着惨烈的“塔山阻击战”,力挺实体经济重新戴上王冠!
2018年的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正进入“大决战”的前夜!中国经济转型胜利的要害,在于实体经济转型取得成效,而夺取这一实体经济转型成功的节点,就是供给侧改革。如今,决策层集中兵力夺取锦州(供给侧改革的下一步:去杠杆、补短板),而要保障“锦州”的胜利,金融市场则承担着“塔山阻击战”的惨烈!换而言之,这场战役的成功,势必要以金融市场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有可能站稳脚跟,推动中国的实体经济重新登上王位。证券市场这两年将承受大扩容的煎熬,将付出沉重的牺牲!但如果能够换一个“新中国”,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也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战略……

决策层义无反顾地把“决定性的一票”投给了实体经济

林彪当年在指挥“辽沈战役”的时候曾经面临着一个两难,就是他所说的“只准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
今天的中国经济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抉择:我们只打算“维持”一份流动性,但却面临着金融和实体两个市场的“坑”要填
而从7月份金融工作会议开始,直到最近的政治局会议,以及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义无反顾地把“决定性的一票”投给了实体经济金融市场不再具有同实体经济争夺资源,尤其是争夺资金的资格与能力
从最近两年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成效来看,无论对传统经济的“去产能”,还是持续时间更长的对“新经济”的培育与变革,中国的实体经济有较大希望在2018年,开始摆脱“当了若干年的金融傀儡与附庸”这一尴尬的处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升级,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选的有效路径,而伴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进入可持续复苏的节奏当中,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不仅将在中国“重归王位”,也将在“全球复辟”
从这一点上说,2018年的投资选择必须跟随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复苏去选择配置的重点
至于说是高科技领域,还是传统产能的改造升级,这些具体的选择标准,则更多地可以从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明年的“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但无论怎样,大方向已基本明确——“王已正位”,决定资源配置的诏书即将昭告天下!
研究员要强调的是,对于2018年的中国经济改革转型而言,我们正在进入到一场“大决战”的前夜!
●如今的格局与1948年底的“东北战场”颇为相似:要谋全中国的胜局必须先拿下东北,拿下东北的节点在攻克锦州!
●而同样的道理,2018年,全中国经济转型胜利的要害,在于实体经济转型取得成效,而夺取这一实体经济转型成功的节点,就是供给侧改革。
如今,决策层集中兵力夺取锦州(供给侧改革的下一步——去杠杆、补短板),而要保障“锦州”的胜利,金融市场则承担着“塔山阻击战”的惨烈
换而言之,这场战役的成功,势必要以金融市场付出沉重的代价才有可能站稳脚跟,推动中国的实体经济重新登上王位
而金融监管层在金稳委的统一协调之下,艰苦卓绝的在降杠杆、防风险的战场:“塔山阻击战”上,激烈博弈的时候,“锦州”这一块也进入到了决战的关键:长期以来构成中国实体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支柱,房地产和汽车行业,也相继进入到了转型能否成功的决战阶段——
●就房地产而言,按照部分研究机构的统计,去库存已接近于完成任务,部分热点城市库存几近枯竭,下一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点往哪个方向走?究竟如何去补这个库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房开发模式来补库存,还是更多地采取决策层如今喜闻乐见的“长期租赁”的方式来补短板?决定着房地产市场究竟是否是在“释放有限的先进产能”,还是重蹈覆辙?
●作为另一个支柱,汽车行业究竟何去何从?最新消息显示,决策层有意将一汽东风和上汽整合成“中国神汽”,但是汽车业发展的未来不仅要拼规模效益,更要首先认清人类未来出行的交通模式究竟是什么?且不说吹得神乎其神的“空中飞车”,至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组成的“汽车人”模式,基本上被市场选定为汽车业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包括中美互联网巨头在内的全球高科技产业基本上全部加入到了这一轮汽车业革命的产业浪潮中来,而这也裹挟了几乎所有的传统汽车业巨头走上智能汽车模式的革新路径,他们或者独立研发或者与网络巨头联手,都希望能搭上这一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放眼中国国内,一方面是互联网巨头在智能汽车上砸下重金,抱团闯关,另一方面,国有的几家汽车业巨头,虽然起步慢了半拍,但一方面由决策层“淘汰传统能源车的红线”,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具有市场与销售网络,一旦他们向四大行那样,分别与各网络巨头联手,也会较快地跟上民营集团的步伐,这次传闻的“中国神车”可能也具有这方面的意味。
如果说房地产市场的变革与重新成长,主要在于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与居民购房还是租房的消费习惯升级,那么智能汽车取代传统代步工具则更多体现出最近十年以来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的魔力
无论是房地产市场、消费模式更新,将创造业继商品房销售之外一个全新的蓝海(据链家研究院指出,未来3-5年,中国将有约2亿人进入租房市场,租金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未来10年,我国租房市场租金交易额将接近3万亿元,租赁人口近2.3亿人;到2030年,租金交易额将达4.6万亿元,租赁人口达到2.7亿人,一线城市租金交易额将超万亿元),还是智能汽车完全替代旧有的代步工具,实现产品的迭代,又将创造新一轮的汽车消费浪潮。
而按照此前的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统计,房地产和汽车及其产业链的上下游,贡献了GDP增长的“骨干”!而以这两个产业链为代表,他们的转型升级几乎就会将其上下游所有的产业链来一次彻底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整个中国实体经济完成这一轮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总结来看,就在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经历着惨烈的“塔山阻击战”的时候,“四野的主力”眼看着就拿下“锦州”了,而一旦这场“辽沈战役”取得成功,实体经济“坐领中原、重戴王冠”也就为期不远了。
证券市场这两年将承受大扩容的煎熬,将付出沉重的牺牲!但如果能够换一个“新中国”,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也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战略。只是还没弄懂这个战略方向的小散们,如果不知道要躲在“价值投资”这棵大树之下避避风头(找到像茅台这样的安全港多蹲几年),而还要在雷雨天外出打猎的难免被雷到……




2018年的投资机会“潜藏”在实体经济“补短板”的改革攻坚当中!
研究员注意到,此前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板”,无论是新经济高科技领域,还是传统经济中的某些待改造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块领航的“长板”。研究员认为,显然,这个由“短板”向“长板”转变的过程,正是在不断协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将会创造更多的首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就拿最近的几个焦点事件来看,如今国人所有的痛点,都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重新高质量增长的长板——
◆导致北方相当部分居民生活不便的气荒,即期看带动了天然气及其相关产业链资产价格上涨,而长期来看无论是煤改气的工程,还是中国加大天然气的开采和进口,将带动一整条产业链在未来若干年高速的成长。进一步来看,环保的压力可能会在即期相关商品价格上涨,但长期来看,只有那些真正解决了这种不充分不平衡的补短板产业,才有希望在一片新的蓝海当中,兴风作浪,挺立潮头。
◆红黄蓝事件被抓走的五个嫌疑人,将是中国幼教行业从野蛮生长过渡到有序高成长的垫脚石,进一步刺激整体教育行业的发展。事实上在中国由人口红利逐渐过渡到人脑红利的时期内,国人将努力补上人才教育这块短板,风险资本更会相关教育领域大肆烧钱,捕捉更大的商机。
◆都说之前一段时间周期品价格的上涨,与环保的重拳出击密切相关,但在研究员看来,与其说这是环保在倒逼,不如说这是旧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个已经百病缠身的老旧公共产品严重滞后,中国社会、经济进步的需求。只有补上新的发展制度的制度短板,中国的经济转型才有可能摆脱各种资源紧张带来的束缚,显然这也带来了较大的投资机会。
实体经济的短板正成为未来最大的投资机会
按照上文分析,实体经济的改革正处在决战决胜的关键窗口。无论是习总书记于徐州坐在重卡驾驶室里把握着中国经济这辆“载重卡车”的载重大方向,还是克强总理在武汉调研自贸区里购买“小商品”,都呈现出决策层对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关切。研究员预计,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除了按照研究员所分析的在金融领域里面去杠杆、防风险,长期工作的核心仍然是如何振兴中国制造业、盘活实体经济
2013年以来,在政府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高速发展,如今几乎能够望到美国高科技产业的项背,这也成为了近几年来中国又一张新名片,而有意思的是中国这些高科技成就比较多地集中体现在与居民消费升级的行业当中。这一方面是由于引领这一轮互联网+消费为代表的产业升级,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他们较好地把握住了中国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成熟成长带来的消费升级的红利。另一方面更由于高科技的国家队也是异彩纷呈,无论是载人航天还是量子通信,这些看起来与普通国人生活相距较远的前沿科技,已经在理论与工程技术方面,为上述互联网+消费模式能够快速在中国普及奠定了理论与工程的基础——譬如现在热议的AI、云计算等,都依赖于以中国天河计算机为代表的超级计算机工程所创造的技术红利。总的来看,在新经济高科技领域,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块领航的“长板”。而众所周知,在这个领域当中,此前恰恰是中国经济的短板,而如今,则成为了创造首富最多的领域。
仅仅从这个趋势上来看,我们就应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一个长期投资所必须明确的标准,“在供给侧改革的主导之下补短板将蕴藏着相当多潜力巨大的投资标的,所有中国经济如今存在的短板都将成为若干年之后中国经济的长板”。而这个不断协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改革之路,就是创造更多的首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的过程。
就拿最近的几个焦点事件来看,如今国人所有的痛点,都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重新高质量增长的长板——
导致北方相当部分居民生活不便的气荒,即期看带动了天然气及其相关产业链资产价格上涨,而长期来看无论是煤改气的工程,还是中国加大天然气的开采和进口,将带动一整条产业链在未来若干年高速的成长。进一步来看,环保的压力可能会在即期相关商品价格上涨。但长期来看,只有那些真正解决了这种不充分不平衡的补短板产业,才有希望在一片新的蓝海当中,兴风作浪,挺立潮头。
数据显示,2017年1-9月国内天然气需求量高达1753亿立方米,同比增速高达14.6%。预计2017年采暖季供需缺口达62亿立方米。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天然气及其下游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上旬与11月下旬相比,液化天然气(LNG)价格比上期价格上涨23.6%。12月13日,国内尿素主产区报价1820-1850元/吨,当日涨幅在20-40元/吨。川渝一带甲醇价格从10月份的2700元/吨攀升至3400元/吨以上,涨幅23%。
◆红黄蓝事件被抓走的五个嫌疑人,将是中国幼教行业从野蛮生长过渡到有序高成长的垫脚石。众所周知,中国人口结构正处在从以年轻劳动力为主体转向老龄化初现的阶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尽管面临着AI和机器人技术的倒逼,但日益稀缺的人口,势必要大幅提升劳动力人口稀缺的价值。在人本与资本的几百年博弈斗争之后,劳动力尤其是人的智力即将摆脱长期以来被资本压制的弱势领域,人的智力将在未来获得越来越高的工资水平,譬如恒大并不高薪、但却高调地聘请智囊,这场秀就是这一大幕的序曲),换而言之,当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过渡到人脑红利(也可以称之为智商红利或者工程师红利),从国家到家庭势必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人的持续教育与培训当中来,而按照我们这个社会如今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惯性,这场资源投入的起跑点的竞争,已经被无限上推到婴幼儿乃至胎儿阶段。只要我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证伪,婴幼儿与胎儿阶段的教育能够给人未来的成长带来服务,资本将超越国家和家庭,率先在这个领域当中把钱烧起来,而相对尴尬的是若干年以来我们这个更擅长批量生产工程师的教育流水线,却先天地排斥了教师尤其是幼教小教阶段的人才。近两年来,风险资本在相关教育领域大肆烧钱,大把地收割利益就是上述供给的短板所赐予。

都说之前一段时间周期品价格的上涨,与环保的重拳出击密切相关,但在研究员看来,与其说这是环保在倒逼,不如说这是旧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个已经百病缠身的老旧公共产品严重滞后,中国社会、经济进步的需求。而无论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简政放权、创新创业,其根本都是希望用全新的制度供给,创造全新的有效供给来代替旧有的高能耗产业,对于环境资源的常态。因此,环保的倒逼从本质上说,是旧模式不适应新常态这个不充分不平衡的倒逼,只有补上新的发展制度的制度短板,中国的经济转型才有可能摆脱各种资源紧张带来的束缚。真正进入到高质量的有效增长阶段。
综上所述,在实体经济逐渐重获发展优势的过程当中,弥补中国经济现有的各项短板,就成为改革转型最终获得“实效”决定性的一环。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今所有制约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各类短板,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当中,在他们逐渐由短变长的建设过程,都将面临着巨大的造富潜力:一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一方面获得资本的追捧。现在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够在一片雾霾当中找到这点点星火,等待它最终的燎原。



焦点透视




跟随加息?“服务实体转型升级”的中国货币政策不是在“松、紧”之间非黑即白!
随着美国进入加息周期,英国、加拿大的“跟进”,尤其是,韩国成为“亚洲第一加息国”,有关中国是否也会“跟进”加息的猜测,也开始在诸多分析人士的字里行间,财经媒体的“标题党”当中活跃起来。而对此,研究员要强调两点——
第一,相对于发达经济体的收缩,中国的“收缩”只可能体现在针对金融市场过度泛滥这一个层面,而对于实体经济则要重点突出“对新经济的扶持以及对传统经济的转型”,讨论中国的货币政策绝对不是在“松”和“紧”之间非黑即白这么简单。
第二,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改革需要的是一场精确的外科手续,而不是用利率准备金率来大刀阔斧。因此,将来在中国经济当中,哪些需要提高利率的地方,利率水平其实已经上升,而不应该被加息的领域则仍然维持其现有的状态。而利率、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很可能只是在最后对上述现状来一个最终的确认而已
……
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与中国最根本的不同还是在于,各自发展的阶段性不同。这是我们今天强调的所有问题的核心。
我们拿今天的货币政策做比较,不管是欧美还是日韩,要么是发达经济体,要么准发达经济体,但是,中国到今年为止,可能平均还不会超过1万美元,这就决定了中国和这些经济体在未来若干年的经济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有本质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货币政策内容肯定不可能与它们完全做对照,因为缺乏经济基础。
发达经济体渐进复苏,货币整体正在转向。但是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显然是穿不上那些发达经济体的那双“水晶鞋”。我们还需要30年时间来补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高质量的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未来若干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所必须服务和服从的核心。
中国经济体区别于海外其他发达经济体决定了在加息方面中国不太可能会“亦步亦趋”
研究员注意到,发达经济体渐进复苏,货币整体正在转向——
对此,市场将目光开始转向中国是否会加息?
在加息问题上,海外和国内的差异,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不能仅仅就这个问题而展开,所以我们要侧重强调一个问题:海外发达经济体无论是加息也好,收缩退出QE也好,和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有本质的差异。
换句话说,货币政策的“松”和“紧”都只是表象,核心问题在于,各国的政策导向和目标究竟是啥?
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与中国最根本的不同还是在于,各自发展的阶段性不同。这是我们今天强调的所有问题的核心。我们拿今天的货币政策做比较,不管是欧美还是日韩,要么是发达经济体,要么准发达经济体,但是,中国到今年为止,可能平均还不会超过1万美元,这就决定了中国和这些经济体在未来若干年的经济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有本质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货币政策内容肯定不可能与它们完全做对照,因为缺乏经济基础。
具体来说,按照十九大的规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还需要再用30年时间才能达到上述经济体今年的水平。
也因此,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显然是穿不上上述经济体的那双“水晶鞋”。对此,习总书记曾经就非常生动地比喻过,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既然我们还需要30年时间来补课,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高质量的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未来若干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所必须服务和服从的核心。
放在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就是要配合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因此就必须加大整顿金融市场由于过度泛滥而对实体经济带来的伤害,所以才要强监管和去杠杆,盘活几百万亿的金融存量,来让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的“收缩”只可能体现在针对金融市场过度泛滥和防风险上面
研究员认为,在这一个大背景之下,相对于发达经济体的收缩,中国的“收缩”只可能体现在针对金融市场过度泛滥这一个层面,而对于实体经济则要重点突出“对新经济的扶持以及对传统经济的转型”,因此讨论中国的货币政策绝对不是在“松”和“紧”之间非黑即白这么简单。
我们既需要在总量上控制流动性的进一步膨胀,又需要在结构上区分上述金融与实体之间、传统与新兴产业之间有保有压的微妙平衡:在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
9月底正值季末,市场再次出现了资金紧张的局面。此时此刻,2017年9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定向降准等手段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对此,市场前期一些叫喊央妈降准的分析师再次出来喊话,加强其此前的逻辑和判断。
为配合国务院的决议,9月30日,央行宣布对普惠金融领域实施定向降准,普惠金融主要聚焦单户500万以下的真小微贷款,同时还包括了扶贫攻坚和双创等领域。并且在时间上是推迟3个月后才正式执行。
为了满足实体部门融资需要,央行和国务院不惜采用“定向降准” 的方式(该政策甚至一度被误解读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将可能会有所放松)。
中国11月金融数据全面超预期,贷款、社融大幅回升。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2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0.2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2万亿元,同比多增3281亿元。
一方面,央行对实体部门融资放宽准入门槛的同时,研究员注意到,去年8月份开始,央行就开启了“收短放长”操作,去金融部门杠杆,同时提升与金融市场利率相关的各种字母工具的利率水平。与此同时,“银证保”三家继续金融强监管,尤其是银监会今年4月份以来掀起了对影子银行的强监管风暴。




“字母工具”早已开始精准微调,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只是对“结果”的确认
新时期中国经济的货币政策的调整更多是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会刻意去纠结利率要不要整体性作调整。在“字母工具”的“精确手术”之下,将来在中国经济当中,哪些需要提高利率的地方,利率水平其实已经上升,而不应该被加息的领域则仍然维持其现有的状态。而利率、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很可能只是在最后对上述现状来一个最终的确认而已
2016年至今,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央行更多地采用各种“字母工具”进行精准微调,而非像此前若干年那样,采用“降息降准”之类的大开大合的粗糙方式。
西方发达经济体需要通过“加息和收紧”来实现的调控,央行此前已经通过新手段和方式逐渐达标,具体体现为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有效控制。
而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改革需要的是一场精确的外科手续,不是用利率准备金率来大刀阔斧,只要能够实现配合实体经济改革转型、同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的决策层不会太计较用的是哪一种手段。
换言之,在研究员看来新时期中国经济的货币政策的调整更多是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会刻意去纠结利率要不要整体性作调整。重在政策的时效,而不是用还是不用利率这个工具。
中国经济当前处在一个有可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弯道超车”的时间窗口。对于央行来说,既要克制金融规模的过度膨胀,又要配合促进这次弯道超车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不能错过这个窗口。在这个当中,估计能够更多发挥活跃性作用还是直接融资。
因此,研究员认为,此时此刻在海外市场都在加息的情况下,讨论中国是否加息并无意义,央行在融资这一块重心将更可能放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完成中国经济转型”方面。
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改革需要的是一场精确的外科手续,而不是用利率准备金率来大刀阔斧
对于金融市场加息,事实上央行早就有了准备,不是总量,而是结构性问题。
自去年8月份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以前主要使用“利率和准备金”等“大开大合”的货币政策工具,转向主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字母工具”——
从上表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6年至今,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央行更多地采用各种“字母工具”进行精准微调,而非像此前若干年那样,采用“降息降准”之类的大开大合的粗糙方式。

央行借用“公开市场收短放长操作”以及“货币政策字母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提升金融市场的短期利率水平(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市场化利率水平),达到为金融部门去杠杆。
基于这两年以来央行对货币调控的规律,我们认为,中国加息还是不加息,更多只是一个结果,而并不是像西方经济体那样,需要通过这个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防止经济过热或是促进经济增长等)。
西方发达经济体需要通过“加息和收紧”来实现的调控,央行此前已经通过新手段和方式逐渐达标,具体体现为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有效控制。
况且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利率政策怎么样的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怎么改,即如何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既然央行能够通过其他的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那他就没有必要,动用加息这样整体性的政策来扰乱市场对于稳健中性的认知。
换句话说,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改革需要的是一场精确的外科手续,而不是用利率准备金率来大刀阔斧,只要能够实现配合实体经济改革转型、同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的决策层不会太计较用的是哪一种手段。
也许我们会面临这样的一个状况,将来在中国经济当中,那些需要提高利率的地方,利率水平已经上升而不应该被加息的领域则仍然维持其现有的状态。而利率、准备金率政策可能只是在最后对上述现状来一个最终的确认而已。
换言之,在研究员看来新时期中国经济的货币政策更多是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会刻意去纠结利率要不要整体性作调整。重在政策的时效,而不是用还是不用利率这个工具。

降低金融部门杠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服务中国实体经济转型是当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新时期,央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要“收紧”。为什么央行要保持偏紧的立场?
在证券市场还没有成功的实现“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或者说传统的融资模式,仍没有找到更好的对实体经济融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的比较成熟的融资模式之前,央行是不可能会改变当前这种针对流动性态势的动作。
如果放松流动性,难保部分金融行为会再次走上“邪路”,搞金融衍生品,或是其他的“老路”:继续放在传统的大国企或传统产能。
研究员认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多样性的股权融资模式的毛细血管在打通之前,央行也不会加快泵血。毕竟,如今的金融和实体之间是“动脉硬化”,金融资金的血液输送不过去。心脏“泵血”的压力过高了,马上会“中风”。因此,央行是不可能会改变偏紧的立场。
只有当资本、股权市场等融资功能发展相对完善以后,有效服务服务实体经济,央行的这个所谓的“紧”才有可能对实体经济变得看起来比现在可能要松一点。
◆扩大直接融资是“降低金融部门杠杆,服务中国实体经济转型”的重要通道。
研究员注意到,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以及决策层多位重要人物提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研究员认为,尽管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从过去的“大开大合”降息降准政策转向了主要依靠货币字母工具进行精准微调,以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流动性总量无论是对金融部门还是实体部门要想“松”一点,根本还是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然而,就中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并且短期内很难得以完善的情况,为了防止中国金融再次走上邪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就需要实际性收紧。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收紧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体部门融资。
于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央行正在试图通过“定向降准”的方式来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同时又没有对金融市场大放水。
9月30日,央行宣布对普惠金融领域实施定向降准,普惠金融主要聚焦单户500万以下的真小微贷款,同时还包括了扶贫攻坚和双创等领域。并且在时间上是推迟3个月后才正式执行。
传闻称,据“券商中国”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3个省市制定了具体的上市目标。浙江700家、江苏550家、山西420家、安徽200家、江西100家、福建80家、甘肃50家……这些数据,分别是上述省份计划实现境内外上市公司的目标数,完成时间是截至2020年。
总之,未来IPO可能还将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堰塞湖。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经济当前处在一个有可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弯道超车”的时间窗口。对于央行来说,既要克制金融规模的过度膨胀,又要配合促进这次弯道超车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不能错过这个窗口。在这个当中,估计能够更多发挥活跃性作用还是直接融资。
因此,研究员认为,此时此刻在海外市场都在加息的情况下,讨论中国是否加息并无意义,央行在融资这一块重心将更可能放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完成中国经济转型”方面。



背景报道




2018货币政策新诉求:坚持扩容与实体相配套、兼顾去杠杆防和投资环境维稳
怎么样看待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在2018年的诉求?如何在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明确的转变,从重数量到追求高质量的增长?
◆研究员认为,追求质量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这种诉求就需要中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遏制杠杆率的高企和风险的积聚,另一方面又肩负起配合实体经济的改革转型,尤其是培育新经济发展的任务。因为未来货币政策,既需要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借此来重点培育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又需要货币政策兼顾降低杠杆防范风险、维持一定的流动性环境来确保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弯道超车所必不可少的投资环境。
如何看待去杠杆、防风险前提下追求高质量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诉求?
如何在去杠杆、防风险的前提下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研究员认为,要想充分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诉求,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点,所谓的高质量增长,究竟要从哪一种融资方式来获得,因为融资方式决定了质量的具体含义。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追求质量无非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降低成本的关键,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重点在于去杠杆、处置僵尸企业上。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防止未来产生新的不应该增加的杠杆和更多新增的僵尸企业?在我们看来这个需要克服此前十多年货币政策相对宽松间接融资过度膨胀带来的效益低下、僵尸横行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决策层一定要转变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的原因。
◆无论是直接融资更有利于新经济的发展、二者兼容性更强,还是直接融资主体自我审核的警惕性更高、并且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风险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约束新的僵尸企业出现,都意味着在中国经济下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转型升级、甚至是弯道超车的背景下,我们的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发达经济体现有的模式来解读和执行,因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遏制杠杆率的高企和风险的积聚,另一方面又肩负着配合实体经济的改革转型,尤其是培育新经济发展的任务,因此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收紧还是放松的问题。因此,让实体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既需要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借此来重点培育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又需要货币政策兼顾降低杠杆防范风险、维持一定的流动性环境来确保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弯道超车所必不可少的投资环境(在这里将尤其突出盘活金融存量来服务实体新增的融资需要的问题)。
在研究员看来,这种诉求在最近一行三会的政策动向、最新的金融数据上已有体现。我们看到,正如本内参近期反复强调的,当前证监会已将扩大融资提高到政治任务。从十八大报告没有提及“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提”,再到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十九大报告的再次强调,决策层已将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比例作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一行三会也会努力地去践行决策层这一政策意图。
研究员还注意到,从11月金融数据来看,央行在货币政策上正在兼顾去杠杆防风险和维护稳定的投资环境。
11月M2增速、社融规模、新增贷款较预期都有所增加,这显然央行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中国11月M2货币供应同比9.1%,预期8.9%,前值8.8%。中国11月社会融资规模16000亿,预期12500亿,前值由10400亿修正为10387亿。中国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2万亿元人民币,预期8000万亿元人民币,前值6632亿元人民币。
研究员认为,这并不代表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发生了转向,反而正是央行在满足新的货币政策诉求。我们看到这一年半时间里央行持续去杠杆下,市场流动性不断趋紧,M2增速不断创下新低,加上时近年底资金到期的压力,央行需要适时做出一定调整,适当放松流动性来避免市场形成大的系统性风险。在12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我们也看到决策层将降低杠杆的措辞调整为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进一步来看,从具体的分项数据上讲,央行真的有在放松吗?
社融方面,主要为季节性回升,但增速创新低。
11月新增社融总量1.6万亿,环比多增了近6000亿,但主要是季节性因素,同比依然少增2346亿。从结构上来看,非标融资依然偏弱,债市调整拖累信用债净融资减半,而对实体贷款仍是社融增长主力。但社融同比增速已经从年内高点的13.2%降至12.5%,创下年内新低,说明信贷增速回升难以弥补表外融资以及债券融资增速的回落,意味着金融去杠杆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贷款方面,居民贷款短期回升,但高举债不可持续,企业信贷回升,但其它融资收紧。
11月新增金融机构贷款1.12万亿,同比多增3281亿。其中新增居民贷款回升至6205亿,占比达到55%,仍是信贷高增的主力,与11月地产销售的短期改善相对应。11月居民短贷再度回升至2028亿,是居民贷款回升的主要贡献。往前看,12月以来三四线地产销量大幅下滑,房贷利率已经接近5.4%,高利率环境下居民的巨额举债不可持续。11月非金融企业贷款增长5226亿,环同比均多增3000亿以上。但表内信贷的多增或与企业其它融资途径的受限有关,例如去年全年金融机构股权及其它投资一项增长了8.6万亿,而今年前11个月增幅不到2000亿。所以如果考虑到更广义的融资的话,企业融资环境仍在收紧,整体融资增速或仍在回落。
M2增速回升至9.1%,但M2增速保持低位运行已是常态。
11月新增社融回升,再加上财政存款投放、非银存款高增等因素,M2同比增速回升至9.1%,重回9%上方。但在控制宏观杠杆率的政策背景下,明年居民表内贷款、企业表外融资增速或趋于回落,预计M2保持个位数增长将成为新常态。11月M1增速12.7%,随着房地产销售降温、金融去杠杆推进,M1增速趋于下降。

显然,央行仍在持续去杠杆,严控表外融资规模。

综合来看,12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去杠杆、防风险作为2018年经济工作新重点下,决策层强调追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就给当前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需求需要中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遏制杠杆率的高企和风险的积聚,另一方面又肩负起配合实体经济的改革转型,尤其是培育新经济发展的任务。因为未来货币政策,既需要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借此来重点培育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又需要货币政策兼顾降低杠杆防范风险、维持一定的流动性环境来确保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弯道超车所必不可少的投资环境





加速累积的居民部门杠杆,正成为2018去杠杆、防风险的最大灰犀牛
研究员此前在本内参中已指出, 12.8中央政治局会议内容已表明,去杠杆、防风险是明年经济工作重点,未来金融市场面临的压力将更大。那么具体来看,2018年到底存在着怎么样的风险呢?
◆在研究员看来,近两年来周小川、银监会关于居民加杠杆前后措辞的变化,正凸显出了目前被市场忽视、但不断加速扩大、2018年不得不重点关注的一大灰犀牛——居民部门的杠杆风险。
◆我们看到,近两年来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提升。中国家庭杠杆率从二季度的47.4%上升到三季度的48.6%,上升了1.3个百分点,今年前三个季度上升了3.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成为了居民加杠杆的主要领域。3季度末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21.1万亿,占总贷款余额的54%,同比增长了26.2%。除此之外,大量非住房贷款“暗度陈仓”流入房地产,成为住房按揭贷款的新马甲,消费贷款是其最突出代表。前3个季度,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增加了1.5万亿,同比增速38.1%。相比来看,2016年全年这部分贷款只增加了0.8万亿。此外,中国家庭债务累积过程中,不仅存在年龄段差异性,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之间也显现出较大差异性,局部风险高企。当前中国家庭杠杆率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一二线城市家庭的杠杆率要比三四线城市家庭的杠杆率高出许多,城市家庭杠杆率偏高主要体现在中青年家庭。目前中国家庭杠杆率最高的福建,家庭杠杆率高达105%,而在家庭杠杆率最低的山西仅为20%。
◆非金融企业部门则杠杆率下降,国企贡献不突出。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从2季度末的156.3%下降到3季度末的154.8%,下降了1.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下降0.8个百分点。
◆政府杠杆率也一直相对稳定,地方专项债发行提速。政府总杠杆率从二季度的37.8%上升到三季度的38.1%,上升了0.3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则下降了0.7个百分点。
显然,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决策层大搞债务置换,并严控国企(僵尸企业)杠杆,对金融市场加强监管,地方债和金融市场风险已得到了一定缓解,不再是当前迫在眉睫要处置的系统性风险。而居民部门在历经了2016年前后的房地产高潮后,加上消费贷、现金贷等业务的兴起,杠杆率大幅提升,反倒成为了2018年不得不重点关注的灰犀牛。
中国社科院《三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显示,中国家庭部门杠杆风险正不断加剧
研究员此前在本内参中已指出, 12.8中央政治局会议内容已表明,去杠杆、防风险是明年经济工作重点,未来金融市场面临的压力将更大。那么具体来看,2018年到底存在着怎么样的风险呢?
2016年2月2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央行行长会议上谈到:“个人住房加杠杆逻辑是对的。住房贷款应该有大力发展的阶段。个人住房贷款在银行总贷款的比重还是偏低的,有的国家占到40%-50%,中国只有百分之十几,所以银行觉得还是比较安全的产品,所以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2017年9月29日,银监会称,发展消费贷应防止居民杠杆的过快上升,美国次贷危机很重要的教训,就是金融机构对没有偿还能力的人过度发放贷款,中国要防范这种倾向,不能助长泡沫。
2017年10月23日,周小川在十九大期间指出:“关于家庭部门的债务杠杆率,从全球比较来讲,中国还不算高,但是最近几年增长很快。这个快的程度提请大家注意,不是说现在就要去杠杆,而是说增长的过程要注意质量,要使增量部分保持稳健,同时又是高质量的。”同时他还强调要警惕明斯基时刻。
◆在研究员看来,近两年来周小川、银监会关于居民加杠杆前后措辞的变化,正凸显出了目前被市场忽视、但不断加速扩大、2018年不得不重点关注的一大灰犀牛——居民部门的杠杆风险。
一直以来,中国的债务负担都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居民部门的杠杆问题相应较小,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才有了周小川政府企业降杠杆、居民加杠杆的言论。但近几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决策层大搞债务置换,并严控国企(僵尸企业)、金融市场杠杆,地方债和金融市场风险已得到了一定缓解,不再是当前迫在眉睫要处置的系统性风险。而居民部门在历经了2016年前后的房地产高潮后,加上消费贷、现金贷等业务的兴起,杠杆率大幅提升,反倒成为了2018年不得不重点关注的灰犀牛。
首先,近两年来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提升。
中国社科院11月下旬发布《三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指出,中国家庭杠杆率从二季度的47.4%上升到三季度的48.6%,上升了1.3个百分点,今年前三个季度上升了3.8个百分点
其次,房地产成为了居民加杠杆的主要领域。
从统计数字来看,2016年实际上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当年出现了家庭存款增量逐渐低于家庭贷款增量的现象。3季度末,居民部门贷款余额为39.1万亿,同比增长23.2%,远超全部银行贷款12.5%的增速,是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的直接原因。居民贷款主要包括住房贷款与非住房贷款。3季度末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21.1万亿,占总贷款余额的54%,同比增长了26.2%。2017年开始,各地出台了各类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限制了居民获得房地产贷款的部分途径,9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较年内最高点下降了10.6个百分点。这部分贷款需求只能转道其他类型的贷款,大量非住房贷款“暗度陈仓”流入房地产,成为住房按揭贷款的新马甲。
再者,在这些新马甲中,消费贷款最为突出。
前3个季度,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增加了1.5万亿,同比增速38.1%。相比来看,2016年全年这部分贷款只增加了0.8万亿。但事实上,这部分快速增长的短期消费性贷款并非全部对应着居民的真实消费,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仍然是住房贷款的替代形式。特别重要的是,一些短期消费贷是通过现金贷、网络小额贷款等影子银行方式获得,没有抵押、没有担保,缺少监管,相比于住房抵押贷款,潜在风险更大。
此外,中国家庭债务累积过程中,不仅存在年龄段差异性,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之间也显现出较大差异性,应高度警惕局部风险。
比如,中国家庭杠杆率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一二线城市家庭的杠杆率要比三四线城市家庭的杠杆率高出许多,城市家庭杠杆率偏高主要体现在中青年家庭。一些中青年在城市买房除了向银行贷款之外,通常还会向父母、亲戚、朋友借钱。现在城市中,尤其一二线城市中被迫以各种形式举债购房的中产阶级青年人,很可能是中国家庭中杠杆率最高的群体,未来这部分人发生家庭债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再以家庭贷款与家庭存款衡量家庭部门杠杆率为例,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有福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重庆、贵州、宁夏、江西、安徽、广西、西藏、北京、云南、新疆、甘肃等16个省市的杠杆率均超过50%,几乎接近全国省份的一半。而如果以全国家庭杠杆率59%为参照,则杠杆率高于全国的省市有11个,也占到全部省份的三分之一。其中中国家庭杠杆率最高的福建,家庭杠杆率高达105%,而在家庭杠杆率最低的山西仅为20%
非金融企业部门则杠杆率下降,国企贡献不突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30 12:12 , Processed in 0.15971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