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中国股市顶级内参-首席证券内参2017.7.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9 16: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跃亭一退激起千层浪,乐视债务黑洞对金融市场冲击有多大?》:贾跃亭的“全退”和融创系的人马进驻,基本上宣告乐视大生态战略的全盘溃败,贾跃亭对乐视体系的掌控权基本丧失,而其出任乐视汽车董事长之举既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阵地,乐视汽车能否成功也是老贾能否绝地反击的最后希望。不过,由于此前暴露的乐视汽车同样面临着天量的资金链缺口(至少是数百亿资金),而现在乐视体系的资金黑洞尚完全不知道怎么解决,市场对于老贾能否在乐视汽车上成功,基本上都不看好。
而对金融市场而言,乐视自家打算用长达6个月停牌来规避市场震荡的风险,但乐视资金黑洞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能仅仅以个案看待。
从纵向来看,对作为乐视融资主要途径的数十家银行,对买入乐视股票的基金或买入乐视理财、债券产品的其他公私募机构或者上市公司等,乐视的资金黑洞对他们的连带冲击,在乐视给出还钱方案之前,恐怕会长期存在。
从横向来看,对于创业板市场上目前存在的不少类似乐视这样的“爱讲故事”,杠杆融资高企、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形同虚设的企业,都可能遭遇股民的抛弃。包括之前万达、复星这样的知名上市企业。尽管其资产负债率的安全性比乐视高不少,且内控管理机制更强、讲故事成分更低一些。但因同样具有的海外盲目扩张、资金杠杆高等嫌疑,其接连出现的闪崩并不能说就是郭广昌所言的恶意造谣。而是市场对这类型高杠杆、高负债上市公司已经产生普遍的恐惧所致。
《如何看待并购重组“数量创新高”、“神电绯闻”再添新戏码?》:媒体一边在“神电绯闻”一事上用尽心力,一边着重强调了6月A股并购重组数量创新高,营造资本市场的舆论新热点。对此,博览研究员认为,投资者应从两个层面加以考虑:
1、从大局的层面来说,媒体的新动向是又一个支持此前预判的信号。
2、着眼细节,掏钱时要注意4个方面:(1)如我们一直所强调的,虽然现在可以抱以乐观估计,但必须等待重要会议的证实。(2)要从现有各种具体信号出发,对拟投资标的的改革方案做尽可能缜密的推演和预判。(3)媒体的职责是营造舆论氛围,而不是提示投资机会。因此,不能因媒体点赞并购重组创新高,宣称央企重组加速等,就认为是交易时机。(4)关于6月并购重组创新高一事,投资人只应将其作为普通的统计性新闻,而不要想太多。
最终,我们对媒体新动向的态度是:继续保持对中长期大势的乐观预判,但不因媒体的新动向,而过分激动。投资人在具体投资时,要着眼细节,审慎推敲。



热点聚焦



[url=]
贾跃亭一退激起千层浪,乐视债务黑洞对金融市场冲击有多大?[/url]
【研究员】:柏双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贾跃亭的“裸退”和融创系的人马进驻,基本上宣告乐视大生态战略的全盘溃败,贾跃亭对乐视体系的掌控权基本丧失,而其出任乐视汽车董事长之举既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阵地,乐视汽车能否成功也是老贾能否绝地反击的最后希望。不过,由于此前暴露的乐视汽车同样面临着天量的资金链缺口(至少是数百亿资金),且一两年内也不太可能看到造车成功可能性。而现在乐视体系的资金黑洞是燃眉之急,尚完全不知道怎么解决,市场对于老贾能否在乐视汽车上成功,基本上都不看好。 而对金融市场而言,乐视自家打算用长达6个月停牌来规避市场震荡的风险,但乐视资金黑洞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能仅仅以个案看待。 从纵向来看,对作为乐视融资主要途径的数十家银行,对买入乐视股票的基金或买入乐视理财、债券产品的其他公私募机构或者上市公司等,乐视的资金黑洞对他们的连带冲击,在乐视给出还钱方案之前,恐怕会长期存在。 从横向来看,对于创业板市场上目前存在的不少类似乐视这样的“爱讲故事,杠杆融资高企、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形同虚设”的企业,都可能遭遇股民的抛弃。包括之前万达、复星这样的知名上市企业,其因激进的扩张导致的闪崩也能从乐视中找到共性。

【博览财经研报】一个个惊人的坏消息接踵而来,曾经的创业板第一权重股乐视,终究难免土崩瓦解吗?
7月3日,乐视被招行冻结12.36亿元;
7月4日,贾跃亭持有乐视网的99%股权再次被冻结,市值接近160亿元;
7月5日,媒体再报乐视惊人烧钱游戏,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乐视网在内的乐视体系近几年融资高达728.59亿元,各项已投资额、投资计划或达1500亿元,这已经远远超过乐视网的估值!甚至可以说是要资不抵债了。
同日,两个乐视投资方宣布退出乐视体系内项目。
就在乐视资金黑洞不断暴露,山雨欲来之际,6日晚间乐视又连发7份公告甩出了资本市场绝对不会忽视的核弹:贾跃亭辞去乐视网董事长等所有相关职务,退出董事会,不再在乐视网担任任何职务;公司董事会成员拟增加至8位,提名孙宏斌、梁军、张昭为公司第三届非独立董事;拟对《公司章程》做修改如下:董事长或总经理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申请公司股票自2017年7月18日起不超过3个月,即自停牌首日起累计不超过6个月。
几乎与乐视网公告同时,乐视超级汽车官微也发布了最新动态:贾跃亭将出任乐视汽车生态全球董事长,全面负责汽车融资、全球化管理团队搭建等工作,率领乐视汽车生态继续按照既定战略,实现变革百年汽车产业的梦想。
贾跃亭在当晚发表公开信中也透露,辞去上市公司CEO、甚至更多其他重要职务,就是为了全力以赴实现FF91最快量产上市。乐视汽车更会按照既定的战略展开。再大的挤兑,也挤不垮我们变革汽车产业的梦想。
博览研究员认为,贾跃亭的“裸退”和融创系的人马进驻,基本上宣告乐视大生态战略的全盘溃败,贾跃亭对乐视体系的掌控权基本丧失,而其出任乐视汽车董事长之举既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阵地,乐视汽车能否成功也是老贾能否绝地反击的最后希望。
不过,由于此前暴露的乐视汽车同样面临着天量的资金链缺口(至少是数百亿资金),且一两年内也不太可能看到造车成功可能性。而现在乐视体系的资金黑洞尚完全不知道怎么解决,市场对于老贾能否在乐视汽车上成功,基本上都不看好。
而对金融市场而言,乐视自家打算用长达6个月停牌来规避市场震荡的风险,但乐视资金黑洞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能仅仅以个案看待。
从纵向来看,对作为乐视融资主要途径的数十家银行,对买入乐视股票的基金或买入乐视理财、债券产品的其他公私募机构或者上市公司等,对乐视供应商和关联客户等,乐视的资金黑洞对他们的连带冲击,在乐视给出还钱方案之前,恐怕会长期存在。
从横向来看,对于创业板市场上目前存在的不少类似乐视这样的“爱讲故事,杠杆融资高企、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形同虚设”的企业,都可能遭遇股民的抛弃。包括之前万达、复星这样的知名上市企业。尽管其资产负债率的安全性比乐视高不少,且内控管理机制更强、讲故事成分更低一些。但因同样具有的海外盲目扩张、资金杠杆高等嫌疑,其接连出现的闪崩并不能简单认为就是郭广昌所谓的的恶意造谣,而是市场对这类型高杠杆、高负债上市公司已经产生普遍的恐惧所致。
下面博览研究员就详述下乐视资金黑洞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影响、传导逻辑:
纵向来看,乐视资金黑洞对为上至融资银行、持仓基金,下至关联客户、供应商等牵连甚广
首先,作为融资大户,乐视黑洞影响最大的就是融资方。据悉,至少有中信银行等国内12家银行卷入乐视债务风波,其中绝大多数是上市银行。
乐视网在内的乐视体系近几年高达700多亿元的融资额(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大约有7成左右是来自银行(发债、股权质押或借贷)。仔细查阅乐视网过往公开信息资料发现,包括至少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国内12家主要商业银行,曾与或正与乐视一直保持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据悉,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乐视网从国内各家银行获得的各类银行授信总额为24.2亿,其中已使用22.4亿元,未使用1.8亿元。这12家银行中有九家是上市银行!而乐视网对这12家银行给予的授信使用率,达到92.56%。
注意,上述只是乐视网的融资状况,整个乐视系涉及到的金融机构远不止这些银行!其中除了宁波银行的贷款已于去年末全数还本付息,不存在风险敞口情况,其余银行是否存在欠息或偿贷风险,尚待各家自行披露。而中信银行已经承认“2016年我行对乐视发放了一笔贷款,有房产抵押和股权质押担保,以及贾跃亭先生的连带责任担保,目前贷款还在执行中。我们将持续关注该笔贷款的最新进展情况。”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目前金融机构正以不同方式紧急自查风险敞口--比如平安银行在5日就紧急召开了内部会议,厘清风险并商讨保全对策。不过,银行至今并没有抽贷断贷,唯一一家采取“主动措施”的招行,也是在贷款实质性逾期之后启动的保全之策。
当然,由于不能确定这些已使用贷款的期限有多长,又有多少金额是已经偿还的部分。且银行毕竟树大根深,乐视的债权对他们而言倒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恐怕整个银行板块也是要回调一下的。
其次,基金扎堆乐视网,这既拖累了相关基金的业绩。同时对于“踩雷”基金中含有的其他股票组合来说,很可能产生连锁的踩踏效应!
2016年报数据显示,共有170只基金入驻乐视网!不过进入2017年,多数基金开始清仓乐视网,由于自今年4月14日收市后停牌以来,乐视网一直没有复牌。在最新的2017年1季报中,有41家机构还在乐视网中坚守(进入前十大持仓的基金44家),大约持有乐视网6840万股,按照乐视网停牌前30.68元/股计算,上述机构持股约为21亿元。
其中,中邮基金占了7只,累计持有3281万股,占比超过五成,在此次乐视资金黑洞中可谓最惨。另外还有嘉实、工银瑞信、西部利得四家基金公司涉及。而在7月5日公告暂停和乐视成立新基金的诺亚财富披露,截至2016年8月19日,其旗下芜湖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认购乐视并购基金优先级23亿元,也是问题较严重的。
更麻烦的是,由于中邮7只基金中均有很大一部分是在2016年7月乐视网定增中获得的份额,这些股份将在2017年8月8日解禁——当时的定增价45.01元,而本次停牌前价格30.68元,浮亏已高达31.8%。如乐视复牌后股价腰斩到15元,则有可能亏掉2/3!——而根据刚刚发布的《减持新规》,这些定增而来的乐视网股份,一年只能卖50%。
也就是说,这几只基金,到时候想斩仓都斩不了,一旦遇上赎回,风险极大!
上述的基金大规模赎回也是乐视资金黑洞对股市影响最恶劣的一种结果——逻辑大约如下:因上述基金对乐视网的估值还是按照停牌前的原价核算,而乐视估计要停牌到10月中旬,复牌后继续暴跌的概率很大。因此持有重仓乐视网基金的投资人当前有极大的利益驱动,在这些基金下调乐视网估值以前,及时赎回基金!基金大规模赎回,乐视网又无法变现,则基金经理必须卖出其他持仓股票,一旦该基金规模很大,或者赎回量巨大,则很有可能引发踩踏!——前车之鉴,当年大成基金踩雷重庆啤酒,基金赎回直接导致大成基金其他的重仓股暴跌!事实上,此次中邮七只基金持有的东方网力、尔康制药、旋极信息、昆仑万维、华宇软件、中文在线等其他重仓股这几天已有暴跌的迹象!
其三,下游的乐视供应商或代工厂等的欠款涉及到的多家上市公司。
今年以来,乐视的欠款方名单不断加长。媒体6月梳理了乐视欠款数额明确的供应商名单,包括仁宝电脑、台湾元器件分销商文晔、台湾元器件分销商大联大、瑞声开泰、赫比(上海)金属工业有限公司、常州丽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公司)、豪声电子(A股上市公司)、明家联合(A股上市公司)、中国移动江苏分公司(A股上市公司)、TCL集团(上市公司)等。在这些供应商名单中,欠款债务方为乐视移动的数量占比超过80%。其中,明家联合发布公告称乐视网及多家乐视系公司合计拖欠广告款超6000万元。
此外,还有联想控股、泛海系、新华联、宏兆集团、富士康等多家大型企业或专业投资机构在乐视非上市体系的前期融资中占有大量比重,而这些企业也都与数家A股上市公司有关联。
横向来看,类似乐视般同样存在高杠杆、天量融资的上市公司恐怕都会遭到唾弃
总体来看,整个创业板自诞生以来,通过股权融资即首发和定增合计募集资金7220亿,平均每家募资11.04亿。其中募资超过50亿的共有14家,占比仅有2%,但共融资却达926.63亿,占整个创业板总融资的13%,规模较大。此外融资在10~50亿之间有216家,剩余大多数创业板公司融资都在1亿以上,10个亿以下。
博览研究员认为,如果乐视黑洞短期内没有看到有解决办法的迹象(这种概率很大),不排除场内资金首先对跟乐视具有相似性高杠杆融资、天量规模的14家创业板企业用脚投票的抛弃,而如果乐视问题久拖不决,则不排除会更有融资额更小的一点的公司会被挖出来同样被踹掉。
不过,稍微让大家心宽的是,在这融资规模最大的这14家上市公司中,2016年除了乐视网出现亏损外,其余13家均经营不错,净利润都在1个亿以上。其中融资规模最大碧水源,2016年实现净利润18.5亿,盈利和融资较匹配。
而今年一季度,除了乐视网继续亏损外,大富科技和华谊兄弟也相继出现了小幅的亏损,但经营较好的坚瑞沃能和碧水源净利润都达到了2亿以上。可见这14家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虽大,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将融资到手的资金转化为经营的动力,为企业经营添砖加瓦。而持续大规模的融资,若不能有较好的经营来匹配,最终可能会形成投资风险,值得关注。
总结
乐视资金黑洞的股市冲击主次影响依次是:乐视网-重仓乐视的基金-重仓乐视的基金其他关联股-乐视的主要融资银行-乐视供应商和关联客户中的上市公司-乐视此前的战投公司。



决策参考



[url=]
央行2017中国金融展望强调“市场化” 长线资金布局又添一新证![/url]
【研究员】:柏双
在传闻的全国金融会议召开之前,一行三会正在统一步调,都开始逐渐为“创新”呐喊了。特别是在监管态度转向上稍显后知后觉的央行,昨日也终于明确表了态。 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2016年)》,在这份报告中,央行明确表示“发展仍是中国金融市场的第一要务”,将“市场化”置于了对2017年工作展望中极其重要的位置。至少在十多处强调了要以“市场化”机制处置风险、推进改革等。这也与此前互金督查延期一年,以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实施体现出的思想一脉相承。即,继续体现出对金融创新和市场优先资源配置的肯定。显示在克强总理强调“包容新模式、新业态”,证监会刘士余主席谈“没创新券业没活力”,银监会郭树清主席称“防风险与创新并不对立”之后,央行的“政治大局意识”也终于开窍,步调向强调市场主导原则、包容创新、有针对性鼓励加杠杆的方向调整。这为博览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提出的“长线资金应做好战略布局准备”又添一信心佐证。

【博览财经研报】在传闻的全国金融会议召开之前,一行三会正在统一步调,都开始逐渐为“创新”呐喊了。特别是在监管态度转向上稍显后知后觉的央行,昨日也终于明确表了态。
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2016年)》。据悉,该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组织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可以说至少反应了央行内部智囊和部门高级官员的最新看法。虽然报告标题意在总结去年,但更重要是在展望今年的工作,可以说体现了央行对下半年开战金融监管工作的最新思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而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在这份报告中,央行明确表示“发展仍是中国金融市场的第一要务”,将“市场化”置于了对2017年工作展望中极其重要的位置。至少在十多处强调了要以“市场化”机制处置风险、推进改革等。包括“探索金融机构风险市场化处置机制、推动股票市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等提法,都是在过去的两年中几乎已经不再提的说法。
这比此前的6月20日2017年陆家嘴论坛上,周小川行长借用“制造业、服务业开放成功的经验(称金融行业不是例外,同样适用于竞争与开放规律)隐晦表达对金融市场开放创新的支持,在态度上又更加直白了一步!
同在7月6日,一份《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64号)曝光。文件核心内容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将会同各地整治办进行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回头看”工作,并于2017年7月15日前,停止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开展涉嫌突破政策红线的违法违规业务的增量。同时,互联网平台须积极配合各类交易场所,妥善化解存量违法违规业务——央行对非法交易所的整顿已经到了总结规范化阶段。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上述“总结-展望”的政策动向都与此前互金督查延期一年,以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实施体现出的思想一脉相承。即,继续体现出对金融创新和市场优先资源配置的肯定。显示在克强总理强调“包容新模式、新业态”,证监会刘士余主席谈“没创新券业没活力”,银监会郭树清主席称“防风险与创新并不对立”之后,央行的“政治大局意识”也终于开窍,步调向强调市场主导原则、包容创新、有针对性鼓励加杠杆的方向调整。这为博览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提出的“长线资金应做好战略布局准备”又添一信心佐证。
报告对2016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定性是:整体规模继续壮大,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均快速发展,不断拓展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市场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市场化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则激发和强化了市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过去一年中国金融市场是“创新凋零”!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央行在这份新报告中肯定过去一年“创新业务快速发展”的这一表述意味深长。其前提是,过去一年中国金融市场表现稳定仍然令央行感到满意,对于2017年市场“求进”,更有信心。另外,报告也开宗明义“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所以,下半年金融工作首要任务当然是要适应于为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的目的。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于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展望,我们注意到:一是在工作大原则上,报告是将“金融市场改革开放与制度建设将继续深化”的大原则表述,置于“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将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和功能将进一步凸显”的表述之前位置的。
报告称,深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7年宏观政策的目标定位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注意:“促改革”已经远远优先于“防风险”了!)。对于我国金融市场而言,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但要实现更有质量、更高层次的发展,不仅要做大金融市场的量,更要提升金融市场的质。2017年,我国金融市场将着力于进一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尤其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金融改革。
也就是“发展”重于“规范”了!且报告针对金融风险防范提出,探索金融机构风险市场化处置机制。这在近期的央行政策文件中都是没有的。
此前,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在《博览财经:长线资金应做好战略布局准备!》的宏文中就指出,A股投资者需要明白的一个辩证性观点是,无论中国经济还是股市,都遵循“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规律,监管的根本最终还是为了发展,从严监管到一定程度后也蕴含大机会。就当前来讲,从严治市最终必为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则重新回归开放与创新是必然。只是作为投资者要找准这个分界线何时产生,何时是否极泰来的转折点——而从央行的这份报告来看,显然监管层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以鼓励创新开放为重头的新政策方向!
二是在具体工作落实上,报告至少指出了四大方面的市场化优先方向:
1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提高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央行逆回购等操作效率,有效发挥利率走廊上限作用。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弹性。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平衡跨境资本流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3、持续推动金融市场规范管理和平稳健康运行。推动建立债券标准委员会,统一公司信用债信息披露和准入标准。推进资产证券化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稳步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推动股票市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多层次股权市场。进一步稳妥推进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发展。加强黄金市场制度建设。继续推动票据市场建设和规范治理。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4、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推进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的落实,稳妥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
总之从央行报告的中心思想来看,重新回归“市场化”是核心要义,强调“发展”被放在首要位置。而且在推动“市场化、开放”的范畴上比证监会、银监会更加丰富。涉及利率、汇率、债券、黄金、资产证券化、自贸区金融创新、绿色金融等多个关键性领域。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上述表述的潜台词就是下半年央行将在鼓励创新上有大量着墨。这是否意味着今年上述方面都要有所突破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创新开放”的方向已经明确。从股市预期上而言,必将进一步强化投资者对创新开放的信心!博览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提出的“长线资金应做好战略布局准备”论断,证据更加充分!



[url=]
市场“自驾”冲击“监管顶”:中小板已翻越、沪指差3%、创业板差7%[/url]
【研究员】:田文 贾有平
结论:A股经过6月份这一个月的修复,有望使得市场回到4月之前,证监会“刻意”调低“强监管口风”,大盘在3200-3300点之间“蓄势”的阶段(2月中-4月初)。彼时证监会之所以“刻意低调”,既有“两会”维稳的政治考虑,也有证监会自身调整工作节奏和侧重的因素,彼时刘主席自己也已经说了“要学习美联储的与市场沟通方式”,且证监会的“强监管”工作,也已经从此前半年“严打妖精、大鳄”的“重点针对性打击”阶段,进入“严格执行既有纪律”的“常态监管”阶段。若不是4月1日“雄安新区”概念横空出世,再次激发了A股这根“政策温度计”进入“高烧模式”,监管层是不太想再搞“针对性打击”的。如今,随着6月以来政策面的“逐步缓和”,指数相继在向2-4月的运行区间修复,一旦大盘消化了类似“乐视风波、茅台回落”这些市场风险,指数在上述区间求得新的稳定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再进一步,如果博览研究员所希望的政策层面对“创新”的新态度,在三季度得到来自决策层的“背书”,那么,长线资金就将真的赢来契机!

    【博览财经研报】随着6月以来政策面的“逐步缓和”,各指数相继在向2-4月的运行区间修复,一旦大盘消化了类似“乐视风波、茅台回落”这些市场风险,指数在上述区间求得新的稳定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再进一步,如果博览研究员所希望的政策层面对“创新”的新态度,在三季度得到来自决策层的“背书”,那么,长线资金就将真的赢来契机!
当前市场处于分化阶段的“自驾模式”
此前对金融市场“急风暴雨式”的治理整顿好像开始变得更为“稳健”,股市行情也从外部导向为主向内在市场运行为主转换。即行情由此前的“手动模式”进入到“自驾模式”。最为明显的是例证就是,证券监管高层对股市发表讲话(大喊强监管)的频率此间也降低了许多。这是博览首席政策研究员李宏图先生在此观察到的迹象,并首度发出“长线资金应做好布局准备!”的提示。
7月6日的市场走势并不算强劲,反映了当前市场的特征是处于分化阶段的“自驾模式”。
尽管上述“长线判断”还有待决策层的政策给予最终的“确认”,但就短中期情况看,自6月以来,国务院、一行两会相继就“创新”与“监管”问题,发出了与上半年“不同口径”的政策信号,已经让市场上得到“修复”:自4月证监会提高“强监管”的“压强”(触发因素是彼时为压制针对“千年大计”的投机炒作),以及随后的5月银监会“突击”银行业“资管、同业”业务的监管之后,A股就留下了一个“下行的K线走势”,而随着6月以来的政策“缓和”迹象日益明显,各主要指数相继开始了修复性反弹之路,如果我们以4月初,监管加强后市场所形成的高点(本文所谓的“监管顶”)为标准——
●上证指数到达这个高点还得再涨3%;
●创业板距那时形成的高点还有约7%的距离;
●但中小板已经翻越强监管高点两个交易日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A股经过6月份这一个月的修复,有望使得市场回到4月之前,证监会“刻意”调低“强监管口风”,大盘在3200-3300点之间“蓄势”的阶段(2月中-4月初)。
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彼时证监会之所以“刻意低调”,既有“两会”维稳的政治考虑,也有证监会自身调整工作节奏和侧重的因素,彼时刘主席自己也已经说了“要学习美联储的与市场沟通方式”,且证监会的“强监管”工作,也已经从此前半年“严打妖精、大鳄”的“重点针对性打击”阶段,进入“严格执行既有纪律”的“常态监管”阶段
回头来看,若不是4月1日“雄安新区”概念横空出世,再次激发了A股这根“政策温度计”进入“高烧模式”,按照当时刘主席“学习美联储”的意向,已经不太想再搞“针对性打击”,但形势比人强,市场游资狂炒“雄安概念”的癫狂状态,让监管层“心有余悸”:“杠杆牛”刚被玩坏,“尸骨未寒”,绝不能再让A股“念歪了‘千年大计’这本政治经”!(这可是“核心时代”推出的“一号工程”啊……)
于是乎,不得不“重操旧业”,强监管的“大棒”狠狠的砸在A股本就羸弱的脊梁上,才有了后来2个月的持续下行(随后银监会的“加入”放大、拉长的这次下行趋势)……
而如今,随着6月以来政策面的“逐步缓和”,指数相继在向2-4月的运行区间修复,一旦大盘消化了类似“乐视风波、茅台回落”这些市场风险,指数在上述区间求得新的稳定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再进一步,如果博览研究员所希望的政策层面对“创新”的新态度,在三季度得到来自决策层的“背书”,那么,长线资金就将真的赢来契机!
在上一个交易日的整体大涨之后,6日多个板块,尤其是前期主导市场走向的白马股的集体修整,从侧面反映了短期市场分化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博览研究员认为,板块内部的强弱分化反映了政策变化的大趋势——
正是政策调整迹象的出现,打破了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政策安全性+经济有效性”突出的龙头白马股的回落(监管政策趋缓,则“政策安全性”的价值就不大了,股价高位运行则透支“经济有效性”),也激发了市场对估值较高但基本面比较扎实的中小板的投资热情。
这种新的分化格局预示着,短期而言,市场大概率延续当前这种仍然处于分化阶段的“自驾模式”,直到金融工作会议或年中政治局会议能如期召开,并且确认“政策转变”的预期。



焦点透视



[url=]
如何看待并购重组“数量创新高”、“神电绯闻”再添新戏码?[/url]
【研究员】:杨波
结论:媒体一边在“神电绯闻”一事上用尽心力,一边着重强调了6月A股并购重组创新高,营造资本市场的舆论新热点。对此,博览研究员认为,投资者应从两个层面加以考虑: 1、从大局的层面来说,媒体的新动向是又一个支持此前预判的信号。 2、着眼细节,掏钱时要注意4个方面:(1)如我们一直所强调的,虽然现在可以抱以乐观估计,但必须等待重要会议的证实。(2)要从现有各种具体信号出发,对拟投资标的的改革方案做尽可能缜密的推演和预判。(3)媒体的职责是营造舆论氛围,而不是提示投资机会。因此,不能因媒体点赞并购重组创新高,宣称央企重组加速等,就认为是交易时机。(4)关于6月并购重组创新高一事,投资人只应将其作为普通的统计性新闻,而不要想太多。 最终,我们对媒体新动向的态度是:继续保持对中长期大势的乐观预判,但不因媒体的新动向,而过分激动。投资人在具体投资时,要着眼细节,审慎推敲。

【博览财经研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在股市,一件事的境遇却不需要等这么长时间去迎来的改变。
就在上个月,还有媒体以监管成绩的名义讲述着并购重购和再融资规模的萎缩。四个月前,一众媒体以“失血点”对再融资口诛笔伐。9个月前,这些媒体因重大资产重组新政的实施,而宣称借壳重组这个中国股市的最大“猫腻”遭遇铁帚横扫。
如今,还是这些媒体,一边在“神电绯闻”一事上用尽心力,一边着重强调了6月A股并购重组创新高,营造资本市场新热点。
对媒体们给我们盛上的这一席“新宴”,博览研究员认为,投资者应从两个层面加以考虑:
1、从大局的层面来说,媒体的新动向是又一个支持此前预判的信号。
2、着眼细节,掏钱时要注意4个方面。
最终,我们对媒体新动向的态度是:继续保持对中长期大势的乐观预判,但不因媒体的新动向,而过分激动。投资人在具体投资时,要着眼细节,审慎推敲。


从大局的层面来说,媒体的新动向是又一个支持此前预判的信号
自6月26日提出“政策将发生变化,最快在年中政治局经济总结会上获得证实”的预判后,本内参一直紧密关注各方新动向,使预判时刻保持形势的同步。在日前的研报中,我们指出,“7月份可能发生的宏观政策变化,会带来‘国企改革’和‘金融创新’两大主题板块的长线投资机会。”
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面对中国经济必须靠“更多盘活存量”来发展的现实,政策的着力点必须进行调整,而通过针对性的“创新”,就成为下一阶段中国宏观政策的最优选择。而我们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存在着隐忧,从相对中观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一隐忧主要是非金融领域的经营效益和效率,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为此,决策层很可能在7月的重要会议上,提出涉及三个方面的新政策基调或要求。
这其中,前两个方面分别是“为僵尸企业的清退创造新环境”、“为国企‘降成本’实现新突破创造新环境”,而这些,都指向了国企改革。
我们说到,6月份决策层的一系列考察和发言,以及6月中旬金融监管层的表态,都是做出上述预判的依据。
就在我们动态的为预判的合理性展开论证时,5日,媒体发布了关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传闻,6日,媒体带来了关于“神电绯闻”的新戏码,还对6月并购重组创新高而大加称赞。这些事情从内容上来说都与我们的预判高度关联,而媒体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激动和正面的情绪,则让我们认为,此前的预判又多了一个正面支持的信号。
为此,我们再次重复我们的观点:由于经济治理政策可能发生变化,A股下半年的政策环境可能好于上半年,同时,“国企改革”和“金融创新”有长线投资机会。
着眼细节,掏钱时要注意4个方面
虽然多了正面支持的信号,但我们还是要提醒投资人,在具体操作时,需着眼于细节,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如我们一直所强调的,虽然现在可以抱以乐观估计,但必须等待重要会议的证实。
2、面对具体的国企改革标的,要从现有各种具体信号出发,对其改革方案做尽可能缜密的推演和预判。
在5月17日本内参推出的央企改革系列专题研报中,博览研究员曾指出,对于试点央企来说,虽然其在A股有上市公司,但有的企业所提出的方案,与上市公司的关联度不大。故而,不能仅仅根据试点名单,或企业将进行改革的新闻,就买入股票。
除此之外,从近期发生的恒天集团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合并一事可以看出,此类将一家央企整体并入另一家央企的重组,并不会给上市公司(恒天集团在A股有2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带来刺激。除非后续,新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展开涉及到这2家上市公司,集团内部资源整合。
故而,不能仅仅因为看到舆论大谈国企改革,就认为“风起了”,任何国企上市公司都值得“赌重组”。
3、媒体的职责是营造舆论氛围,而不是提示投资机会。因此,不能因媒体点赞并购重组创新高,宣称央企重组加速等,就认为是交易时机。
很多情况下,当媒体大谈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国企改革事件时,相关A股要么处于停牌期,要么已经公布方案。前者,投资人无法参与,后者,投资人不应参与,除非自己钱多想当“韭菜”。
4、关于6月并购重组创新高一事,投资人只应将其作为普通的统计性新闻,而不要想太多。
一方面,这是上半年并购重组总量基数少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媒体在撰写新闻时,需要寻找“新闻点”,故而,在标题党与非标题党之间,有时是没有绝对区分的。第三,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一些媒体转述相关文章时,谈到了有关方面负责人提到的一件事——90%的并购重组都不需要证监会审核。对此,博览研究员提醒投资人,并购重组可分为重大资产重组和非重大资产重组,前者需要经证监会审核,后者无需要审核。而市场中大多谈并购重组时,多指重大资产重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14 03:55 , Processed in 0.130987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