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2018.2.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5 08: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你家。

从明天到复星,再到安邦,终于轮到海航了。

二十多年来,海航九死一生,每隔几年就有“会不会倒”的赌局来上一遍。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海航非但没死,反而进了世界五百强。但海航今年的年关非比寻常

2018年伊始,回京后动作不小的郭主席接受采访时说:“少数不法分子通过复杂架构,虚假出资,循环注资,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必须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与其说是在接受采访,不如说郭主席是在隔空喊话。

结合证监会刘主席年初发话今年要“查办大案要案、全面整治金融乱象”的话,中国金融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郭主席喊话第二天,陈老板对路透社承认,海航出现了流动性难题。这也可以看出,海航的流动性紧张已到无法遮掩的地步。




热点聚焦




风水轮流转!郭主席“隔空喊话”,海航今年的年关非比寻常
【研究员】:

二十多年来,海航九死一生,每隔几年就有“会不会倒”的赌局来上一遍。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海航非但没死,反而进了世界五百强。但今年的年关非比寻常。2018年伊始,回京后动作不小的郭主席接受采访时说:“少数不法分子通过复杂架构,虚假出资,循环注资,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必须依法予以严肃处理。”与其说是在接受采访,不如说郭主席是在隔空喊话。结合证监会刘主席年初发话今年要“查办大案要案、全面整治金融乱象”的话,中国金融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郭主席喊话第二天,陈老板对路透社承认,海航出现了流动性难题。这也可以看出,海航的流动性紧张已到无法遮掩的地步。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你家。

从明天到复星,再到安邦,终于轮到海航了。

水皮more在同名微信号撰文指出,不到2个月的时间,海航系16家上市公司中的7家已遭遇停牌,5家上市公司大跌,市值蒸发超过30亿。

虽然海航回应称,这是根据自身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但在公司利好频发的情况下,海航系旗下公司的股价却集体急剧下挫,不由让人疑惑。

海航到底遭遇了什么?

一旦开打,一打到底!

“不法分子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这是财阀的定性。

资本财阀化,是最近10年的事。

浮出水面,是从举牌上市公司开始的,然后迅速扩张,举牌、控股银行业。

过去三年,其实在股市、楼市、汇市三大块,都已经表演过了。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不是资本逐利,而是你咋就一夜之间吃成了胖子?你钱哪来的?谁的钱?监管层一路给开绿灯,国有金融体系一路给输血,这不是按着市场规则来的。

是特权资本的套路。牌照权、集资权、贷款权,总之是金权在手,要嘛嘛有。

金融乱象的根源,也是监管层和财团里应外合,才能割韭菜。庞大金融集团的另一个属性,都是庞氏金融集团。站在高高的杠杆上,睥睨众生。

再这么吃下去,这么玩下去,就失控了。

不是没有先例。民国期间的财阀们已经进行过了全套一条龙的表演:依附政府的四大家族既掌握印钞权,又掌握战略资源、民生物资、外汇美钞、进出口贸易。

这些财阀在产业层面的套路是:大肆收购其他企业股权,或制造困境打击其他企业,或趁其他企业陷入困境廉价或者干脆以债券形式收购。

在金融市场的套路是:依赖权力大肆进行金融投机、内幕交易,然后物价飞涨,恶性通胀。民众财富不断遭到洗劫,最后让南京政府没了信用。

蒋经国去上海打老虎,打到表弟就打不下去了。没多久爷俩就去台湾了。

今天的国情,不会让N大家族的故事重演,一旦开打,估计是要打到底的。

再说,在过去三年的关键时刻,这些资本也没经受住大局的考验。

银行态度的转变!

就在一个月前,海航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

2017年底的11月29日,海南省长来到海航调研,在海航,省长的一番话让陈峰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省长说:

“海航好,海南好;海南好,海航更好。”

这4个好字,不仅让海航董事局主席心情大好,有些本就与海航有深度合作的中资银行也马上嗅出了其中的味道。

省长说话半个月后的12月13日,包括国开行在内的8家中资银行一起组团飞到了海航海南总部。

他们这是要干吗呢?按照他们的话说,是来与海航商谈2018年授信事宜的,而且这8大银行负责人还一齐高声表态,全力支持海航发展。

有地方高官的时势引导,有金融系统的大力支持,去年中以来罩在海航头上的阴霾似乎就要一扫而光了。

可是世事难料,时间还不到一个月,银行却又调转头来,一齐向海航讨要欠债。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1月17日,人民日报专访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时称:“少数不法分子通过复杂架构,虚假出资、循环注资,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

郭树清的矛头直指庞大金融集团,政治导向再明显不过。

银行可不是傻子,鼻子那是相当的灵敏,马上紧急踩下刹车,将原本对海航的全力支持,改成了债务讨要,翻脸比翻书还快。

这一进一出,让在银行有巨额债务的海航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厚着脸皮也要“卖”!

再难,日子还是要过的。

就跟败家子靠变卖家产过日子一样,既然银行那条路走不通,海航也就将希望寄托在了“卖”字上。

在过去的2年中,海航靠着巨大的银行负债,在海内外大手笔的买买买,完成了80多笔的交易,总额超500亿美金,其交易总额超过了很多国家的GDP。

当初的潇洒,如今可是要割肉偿还的。

虽然是变卖家产,但海航还是要面子的,他首先下手的是海外资产。

到目前为止,海航在海外拥有价值140亿美金的商业地产,为了筹钱过日子,首先要处理的就是位于美英等国的地产,一共20处,总额大约为60亿美金,占将近海外资产的一半。

但是悲催的是,由于前两年海航的土豪手法,导致在购买海外地产时,价格相对过高,这个时候又急于出手,所以既想及时卖掉,又想有不错的收益,并不容易。

谁都不是傻子,尤其是在金融圈里混饭吃的人。

信息化时代,一点风吹草动都无法掩盖,信息无孔不入。

在出手海外地产并不理想的情况下,海航只能厚起脸皮,开始变卖国内的地产。目前正与碧桂园、融创、中粮等多家房企在进行洽谈。

海航系控股9家公司,参股12家,合计持股21家公司。

堪忧的债务,已经让海航的信贷成本大幅上升,投资者已经在开始担心海航是否有能力偿还明年到期的数百亿美金债务。

对海航而言,目前还只是开始,18年下半年,更为庞大的债务压力,到时将集中出现。

昨天,今天,明天?

但这些压力,海航是不承认的,他们将之归结为业务发展与调整,并言会买会卖才是生意。

话虽然漂亮,但明眼人都知道:大肆出售手中资产,积极向轻资产转变,是很多企业,迫在眉睫时的必要手段。为何而卖?其实就是还债。

再说刚刚恢复了自由之身的安邦吴晓辉,吴晓辉虽然成功避免了牢狱之灾,但控制权的失守,也够他闹心一阵子了。

始于去年6月的那场银监会风波,安邦复星等正在挨个落地,海航此时正处于风头之上。

当然,对于个体过于巨大的海航而言,肯定不会让其倒闭。虽有危机,但安然度过,应该是其最终归宿。

不过,就连马云在达沃斯上都说,他的财富是社会给的,他只是代为管理而已。

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中国出海五虎将的海航只要识时务,识大体,实现软着陆并不是难事。

不过即使结局那样,但风波过后的海航,恐怕已不是早先的那个海航了。

海航的年关

2008年《非诚勿扰》电影剧本刚出来时,冯小刚核算下成本,要半个小目标。他就拿着本子满世界找接盘的客户,想把植入广告卖出去。

这个套路“冯裤子”玩了好多年。从《一声叹息》中“打电话用吉通卡”,到《手机》中的摩托罗拉来电铃音。2004年拍《天下无贼》时,他已经能一口气找12家赞助商,电影还没开拍,植入广告就能覆盖基本的制作成本了。

这次《非诚勿扰》的女主角笑笑是个空姐。冯导找了几家机场和航空公司去要广告费,这么大个腕,去一回吃一回闭门羹。

最后买单的,是当时日子也特别不好过的海南航空。他们掏了几百万赞助冯导,就让女神舒淇穿着大新华航空最新制服,站在客舱门口一遍遍说:

欢迎乘坐大新华航空。

那一年请个三流演员代言三鹿氰胺奶粉还得几百万。冯导的海航广告就显得太值了,电影上映后,冯导几乎成了海航的“终身名誉乘客”。

2008年把笑笑换成任何另外一家航空公司的空姐,故事都不会那么顺理成章。那时海航的服务是业内清流,空姐也很傲娇,电影里,油腻的秦奋到了结尾,也没能完成上垒。

哪像《志明与春娇》里国航空姐杨幂,认识余文乐没多久就发短信:我们上床吧。

《非诚勿扰》电影上映那会,其实就有人赌海航什么时候会岔子。25年前,陈老板租了一架飞机,将海航这间地方铺子带进世界大舞台,并通过疯狂加速,做成了中国最大的集团企业之一。

二十多年来,这家民营航空公司九死一生,每隔几年就有“海航会不会倒”的赌局,来上一遍。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海航非但没死,反而进了世界五百强。

但今年的年关非比寻常。2018年伊始,回京后动作不小的郭主席接受采访时说:

“少数不法分子通过复杂架构,虚假出资,循环注资,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必须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兽爷在微信号“包邮区”撰文指出,与其说是在接受采访,不如说郭主席是在隔空喊话。结合证监会刘主席年初发话今年要“查办大案要案、全面整治金融乱象”的话,中国金融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郭主席喊话第二天,陈老板对路透社承认,海航出现了流动性难题。

1

“上个月,M12见了津门老大,M11则带着喇嘛去了一趟南极。”

海航人口中的M12是陈老板,M11则是王老板。

和阿里的屁(P)一样,海航管理干部被“M”(MANAGER的缩写)后缀的数字划上等级。陈老板给自己设定级别是M12,M12仅他一人。王老板位居M11,这一级亦仅其一人。陈老板两个儿子如今也在海航,级别据说是M6。

陈老板是中国企业家里最会说相声的。1966年,13岁的陈老板在北京天桥打快板学说书时,郭德纲还没有出生。

陈老板出生在山西,两岁跟随父母来到北京,动乱之年被保送参军,退伍后又进了民航总局计划司,并被选派出国留学。如果人生有四季,36岁之前,他的人生都是春天。

1989年,陈老板离开生活了三十年的北京,南下到了一个炎热的荒岛——他的人生从此进入了炙热的夏天。

那时海南刚建特区不久,体制精英纷纷南下淘金,包括万通四君子。不过冯仑、潘石屹南下第一站是投靠牟其中,之后才有落草为寇的故事。

陈老板起点要比他们高很多。1988年他从民航总局去了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在这里,他遇到了伯乐。凭借单口相声,陈老板从世行成功搞来了3亿美元的化肥贷款,声名鹊起。

海南省长刘剑锋点将,让陈老板做他助理,主要工作还是从世行搞钱。

一段时间后,孤悬海外的海南岛面临发展的大瓶颈——交通。新特区急需自己的航空公司,刘剑锋于是派有航空背景的陈老板,组建海南省航空公司。

得到海南省政府的批文,陈老板召集了他在北京的兄弟,王老板、李箐、陈文理等人加入。陈老板后来反复讲的段子是,他当时从海南省政府那里获得了一千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当时买一架波音737需要3亿元,这点钱别说买大灰机,连买个文昌的鸡翅膀都不够。

但一千万不是一笔小钱。海南那时一年财政收入都只有3亿,公务员发工资都很困难,拿出一千万来办航空,还是很有魄力。

那会商界风云人物是冯仑的老板牟其中,他用“罐头换飞机”的事迹震惊海内外。彼时苏联刚解体,工业品过剩,基础生活用品匮乏,牟其中用价值4亿元的500车皮日用小商品换购了4架苏制飞机,然后把飞机转手卖给了川航。他自称从中赚到1个亿。

陈老板下海时,已错过了倒卖的机会。但在中农信搞过钱的他,深谙资本杠杆的力量。当时海南成为首批股份制试点省份,陈老板向海南政府提出的股改申请很快通过。股改后,在海南政府支持下,当时这家毛线都没有的民营航空公司,又进行了2.5亿元的定向募资。

后来还有十上华尔街说服索罗斯投资海航的故事。事情当然没有专业相声选手陈老板说的那么传奇。一个会讲英语、怀揣“打造中国一流航空公司”梦想的年轻官员,再加上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吸引力,这些因素加起来足以让索罗斯投个几千万美元。

用那几笔钱,海航租用了两架波音客机,并于1993年5月2日实现了海口至北京的首航。

在海航的内部文件里,还可以找到1993年5月海航首飞时的照片——40岁的陈老板与当时海南省副省长毛志君以乘务员身份,为乘客提供机舱服务。

之后的二十多年,海航和海南是同呼吸共命运。

2

航空界后来给陈老板送的外号叫“八爪鱼”。

他控制的海航旗下如今有8家A股上市公司和3家港股公司。大家谈到他都众口一词:没有陈老板办不成的事。

但陈老板有陈老板的无奈,他觉得自己所做的所有事,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有次在西安净业寺吃早斋时,他突然感叹:

“你看看,我这一天到晚都在忙什么,给十万人找工作?”

陈老板的奋斗史并非是一个为十万人找工作的奋斗史,而是一部融资和资本运作史。对于借钱发展,他曾说:虱子多了不痒,借多了也就睡得着了。

2002年到2003年,是海航的多事之秋。2002年陈老板曾销声匿迹数月,当时被猜测是因原中国银行行长王雪冰一案而避走美国。一年多后,王雪冰案宣判,证实当年陈老板为了拿贷款,送了王雪冰一块表。

那两年民航总局正对全行业进行了战略重组,把总局直属的十家航空公司合并为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三大航空公司成立后,海航这种地方民营航空公司市场被挤压。

为了避免被并购,陈老板走上大规模扩张之路。他将美兰机场、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和山西航空收入囊中;同时有意收购福州机场,并放言要收购柬埔寨航空等航空资源。

卯足劲大步前行时,非典不期而至。好几个月海航的飞机都趴在地上,颗粒无收。连续10年盈利的海航,第一次尝到了亏损的滋味,那年海航亏损达到14亿多。

结果呢,海南政府15亿元注资,表示了对海航和陈老板的支持。

然后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油价暴涨和金融危机让民航业遭受重创,东航在航油期货上投机巨亏60亿,资不抵债,最后国家注资90亿过关。海航那年也亏了14个小目标,危难时刻,海南政府又一次拿出了15亿元注资,稳定住了军心。

这样的经历,在陈老板创建海航二十余年来的日子里稀松平常。从创立伊始海航就在夹缝中求生,质疑、猜测、流言从未离开过它。当然海南政府的支持,也从未离开过它。

陈老板也没有辜负海南和关心海航的各位领导的信任。2008年之后,海航迎来了中国商业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张,先后拿下多个保险、期货和证券牌照,业务也从航空伸向地产、旅游、资本、物流,触角遍及全球,形成了“万马奔腾”之势。

海航总资产也从2015年的953亿美元,暴增至2016年年底的1730.95亿美元。

海航已经成了海南的的一面招牌和印钞机。如果海航出点岔子,最着急的不是银行,而是海口的领导。

于是就有了2017年12月中旬,国开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八家银行会齐聚海口力挺海航,声称要落实海南主要领导“海航好,海南好;海南好,海航更好”的精神。

只是即使如此,也难以完全挽回市场的信心。

3

不同于其他低调的国有航空老总,陈老板颇为高调,信佛、爱好国学天下皆知,这也许跟他几番大起大落不无关系。回头看海航经历的九死一生,就不难理解陈老板们的心态。

航空公司真是提着脑袋去做的。三大国有航空公司都出过事故,如果民营的海航也出个事故?后果会怎样?这时候你真需要一个神,来安定自己。所以陈老板不但信佛,还去拜会王林大师也不足为奇。

都说在现代汉语词典里,ming这个音,发四声的,只有命这个字。

海口的海航总部也是个盘腿而坐的释迦牟尼佛造型。31楼是陈老板的办公室,顶层32楼有喇嘛常年驻扎。

在过去,一楼到四楼间还有个会所,名曰福顺楼。“福”字是深圳弘法寺前方丈本焕大师所题,“顺”字则是弘法寺现任方丈印顺大和尚所写。

海航很多员工的胸牌吊带也都是找高僧开过光的,机长的工作牌背后都印有佛像。陈老板还喜欢相面,喜欢大脸盘的长相,所以在海航的空乘人员中,东北人比较多。

陈老板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不吃鱼,生活极简单,连纸巾都不用,司机随身带毛巾。他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但只要露面,必然语出惊人。有次参加电视台的活动,他直言“人生如戏,来这里也是演一场戏”。

海航每个员工都被要求能熟练背诵“同仁共勉十条”,这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编写的十个训条,陈老板随时可能抽查。有一次在飞机上,陈老板让一个女空乘当场背诵。结果没背诵出来,陈老板将她发配到边远地区去了。

但陈老板越来越多时间花在研究佛学和老庄上,把具体事务都交给王老板做了。尤其是2016年年底爆发那次“逼宫”事件后。

王老板的风格和陈老板不一样。他爱排场好热闹,因为身体不好的缘故,吃得也很素。

在海南岛38度天气下,在户外看海吃老北京铜涮锅,一圈空调扇围成一圈吹。这是王老板喜欢做的事。

大概是从11月开始,银行和机构们又开始感觉到海航缺钱了。

对于外人最为关注的海航的资金问题,陈老板很多年前就给过一个回答:

“我们什么时候都缺钱,因为我们要发展。但如果不发展,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

2000年,海航买买买的确是恐惧被央企吃掉。但过去几年的飞速扩张,就是要趁势做大了。从2016年到2017年,海航在世界500强的排名提升了183位,已经冲到了第170位。

跟有国家背书的三大航空公司不同,海航的扩张没有什么秘密,无非还是尽可能想办法借钱。

过去三年,在海外并购“四大天王”万达、复星、安邦、海航当中,海航是最动物凶猛的。2016年前十大海外并购交易中,海航系占据了3席。海航累计海外投资高达450亿美元。

这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从4万亿下跌至3万亿美元的跳水中,海航一家就贡献了4.5%。

笑笑们强颜欢笑换来的血汗钱,当然撑不起这么大规模。

海航的数据称目前总体债务规模为2500亿元左右。但根据中房报的统计,海航光上市公司体系的总负债就将近6000亿,每年光利息就得付出156亿。

如果现金流没问题,负债也不是太大的问题。爱马仕哥在几千亿的债务上睡了这么多年,不是依然平安,甚至成了中国首富。

但海航的问题造血机太少了。为海航资本提供造血功能的海航实业不足以支撑一家“世界十强”资本运营的扩张。

海航的地产板块是最大的造血机之一,但发展缓慢。2014年,海航地产的销售额就达到175亿,到了2016年底,仅剩下100亿了,2017年,这块业务甚至下滑到了80亿。

从去年11月份开始,海航甚至拖欠了一些乘务员的夜航补助,及机场费用。

虽然航空公司拖欠机场费用是行业惯例。但当时海航的欠费很不正常。据说深圳机场的欠费一度超过1亿,连延安这种年吞吐量三四十万人的支线小机场都欠了200多万。这让西安的机场集团不得不收集下属所有机场公司的欠款,去找海航讨薪。

幸好后来海航很快续费了。如果再欠两个月,民航局就该介入了——2009年,正是民航局的停飞决定,成为此后东星航空破产的导火线。

12月份,有几份真真假假的文件在资金圈流传。掀开海航盖子的,据说是某商业银行的香港分行。11月24日,该分行的海航系贷款出现逾期。11月28日,该行要求担保人广州农商行白云支行履行债务清偿责任。广州农商行和海航关系颇深,是海航的基石投资者之一。

然后就是12月初的融资租赁违约事件。当然,立根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马上出具申明,对海航集团发生项目逾期未还款的传闻进行了澄清。

12月6日,一则空姐“偷吃”飞机餐的视频广为流传,这位可怜的空姐正来自海航旗下的乌鲁木齐航空。看到这个视频时差点哭了:

要不是真饿,谁TM偷吃飞机餐啊!

4

然后就是1月份中旬,陈老板对外承认海航的流动性问题。

对于一个曾买遍全球、入股希尔顿酒店和德意志银行的大佬来说,亲口承认出现了流动性困难确实不容易。这也可以看出,海航的流动性紧张已到无法遮掩的地步。

坏消息于是接二连三。彭博社说1月中旬海航的天海投资银行账户被临时封冻,原因是股票重复质押;海航还以10.5亿元人民币卖掉了澳洲悉尼写字楼One York,接盘方黑石。

澎湃新闻称,海航实业从2017年年底开始为北京、上海、苏州、嘉兴、海口等六个城市的地产项目寻求买家。

资金链紧张的海航,也让众多资金圈人士绷紧了弦。笔者几个资金圈的朋友过去两个月里还去过海口。其中一个通过“斗智斗勇、软硬兼施、连蒙带骗”,最终把一笔逾期两天的信托,成功收回。但其他人则空手而归。

2011年杭州第一大房企绿城资金链危机时,老宋反复念叨一句话是——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从来不会雪中送炭。那会他说绿城肯定不会死,大不了卖几个项目。

如今的海航已经成为海南第一大企业,近2万亿资产规模。大而不能倒,这可能是海航这些年高杠杆扩张的底气。大不了像当年的绿城一样,卖掉一些有流动性的资产就行了。

但跟富力接盘万达酒店资产一样,每个人都知道海航负债累累,对于海航来说,未来几个月将有无数艰难的谈判等待着他。

已有一些海航的合作伙伴已经坐不住了。国开行一位负责人前两天称,海航若出了问题对谁都没好处,他们预计将在某个时候介入,伸出援手。国开行每年给海航的贷款有一千亿。

尽管如此风声鹤唳,陈老板依旧在2017年年底的新年献词里信心饱满: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我们的梦想。”

陈老板没说他的梦想是什么。但前两年他放过一颗卫星,要在2025年实现一个小目标——挺进世界五百强前十名。

前十名是什么概念?2017年排第九的是苹果公司。陈老板要在他第六个本命年,把海航做成一家苹果级体量的公司。

关于梦想,周鸿祎去年聊到乐视败局说过一句话:

“不论一个创业者有多么伟大的梦想,他都不能违背一些商业规律。绝大多数企业不是死于饥饿,而是死于欲望。”

回忆电影《非诚勿扰》,海航空姐笑笑每次起飞时都会向秦奋报平安。笑笑每次都发:“起”“落”。葛优回:“安”“妥”。

不管梦想有多大,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公司,所需要的不过就是这四个字——起,安,落,妥。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小目标。




政经观察




让中国多一些“隐形冠军”和“亩产英雄”,少一些“独角兽”
【研究员】:

大企业是否一定要属于大都市?听起来好像是一个不需要争议的问题,但是当你看完世界500强的分布,会发现事实远远超出意料。一个城市,能否善待所有企业,能否愿意等待中小企业成长,能否给予真正的支持与培育,则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繁荣的关键。中国,已经走过了钢筋水泥的拐点,过剩的低端产能和天量的债务已经无法维继。要想拥有健康的实体未来,既需要对金融乱象进行监管抑制,更需要有让中小企业成长为old money的耐心和毅力。让我们多一些隐形冠军和亩产英雄,少一些独角兽吧。


2018年,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既是代表中国地产经济开端的房改启动20周年,又是对全球格局造成根本影响的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不能忘了,今年还是戊戌变法120周年。注定,这是一个变法年、改革年。

01

慕峰在微信号“太阳照常升起”撰文指出,大改革年的两会前夕,一些不起眼的小新闻,却是大新闻,一些看似地方的新闻,却注定关系全局。

1月23日,上海市长应勇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要聚集更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喜爱热点的金融资本,对独角兽三个字极为敏感,对隐形冠军,大部分并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1月24日,“重要人物”刘鹤,在达沃斯发表重要演讲,世人皆知。当天,浙江省政府下发了一不太起眼的文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很多人不会在意,不看内容,还以为是在喊亩产上万斤的口号。但这份文件,堪比1998年房改启动文件,未来,我们将充分见证它的前瞻性和重要性。先行先试,自浙江始,毫无意外。

1月28日,前财长、现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在第十六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从财政、货币、金融监管等与他目前职责不相关的领域,发表演讲,释放大量信息。这个级别的官员,谨言慎行,轻易不会大谈不属于自己分管领域的事,大谈特谈,别有深意。

只有不懂中国的人,才会认为这些事没有关联。

今天大多数人,只有在火烧眉毛的时候,才会去独立思考和学习,学习的主要方式,还是读网络快评和各种段子。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2017年才开始着急买房的根本原因。

02

如果现代城市有细胞,那么这个细胞一定是企业。

在探讨城市的活力之源这个问题时,很自然的会联系到企业。大都市与大企业的关系是怎样的,大企业是否一定坐落于大都市,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当笔者着手整理Fortune 500与大都市圈的数据时,一开始就犯难了。

连续四年在Fortune 500排名第一的沃尔玛,总部却在一个叫做Bentonville的小镇,这个小镇只有3万人,并且,它不属于美国任何大的MSA区域,Bentonville隶属的Fayetteville-Springdale-Rogers(MSA),2016年的人口也只有52.5万。

是的,世界五百强排名首位的沃尔玛,是个彻头彻尾的乡镇企业。Sam Walton在创办沃尔玛后,一直没有离开Bentonville,通过早年开始布局的大型网络数据系统,Walton家族仍然在小镇上管理着全球第一大商业帝国。

笔者甚至为此阅读了Sam Walton的自传,以试图去了解这个长盛不衰的家族企业是如何将生意从一个3万人的小镇做到了全球。

所以笔者几乎是在一边整理大企业与大都市的关系,一边发现大企业可能与大都市不一定有很强的关系。我们不妨来看看,究竟那些没有在大都市设立总部的Fortune 500,会是坐落于何处:

单从人口来看,这实在可以说是一个乡镇企业集中营。NIKE、陶氏化学、Tesco、阿斯利康、嘉能可、雀巢、Inditex、米其林、百威英博,这些领先的全球企业,甚至可以说缺了它们这个世界就可能暂时玩不转的企业,总部都位于人口不足100万,甚至某些还不足50万的中小城市或者小城镇。

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并不一定只能发迹于大都市,也不必然做大之后就一定要搬到大都市。

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些小地方是如何允许这些小企业慢慢做大到世界五百强,而没有在它还弱小的时候就被涸泽而渔的。

03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充分理解一下浙江“亩产英雄”文件背后的深意。“亩产英雄”文件规定,到2020年,对浙江全省所有工业企业、大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以及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小微企业园区、大部分特色小镇等,全面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来配置资源。

十九大以来,一直强调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怎么转型,怎么判断是否高质量,浙江做出了精细化的示范。

亩产效益,就是亩产(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经济效益,包括亩产增加值、亩产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单位排放、R&D经费支出占比6项指标。

评价亩产效益之后做什么?直接实行差别待遇。在用地、用电、用气、排污等指标上进行逐级倾斜。

以往大企业才能优先从政府手中拿到优势资源和优惠,这种求大求全、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考核标准,导致企业普遍倾向于高负债,先负债做大,拿优惠政策,继续做大,做大干什么,拿地,土地捆绑金融,坐地起价,脱实向虚,最后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地价越来越高,金融通道越来越high。

小而美的企业不但永远长不大,连生存空间都没有。在以往的体制下,可能在小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哪怕半个世界五百强吗?显然没有任何希望。

但按照亩产效益评价标准,小而美的企业,会拥有极大优势,大而笨的企业,将首次处于劣势。

如果你仔细阅读,还会发现,这份文件中还提出,“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什么意思?都市圈的实质内涵,在于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而要实现自由流动,就必须突破原有行政规划的限制,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不再以行政区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依据。也就是说,浙江将深入推进“省内开放”。

这只是喊喊口号吗?绝对不是。在“亩产英雄”文件下发的前一天,浙江省经信委公布了《2017年浙江省“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第一档企业名单》,一共7,885家企业。

是的,这不是心血来潮,已经先行先试一年了。

还需要强调一点,实行亩产效益评价的服务业企业,是不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金融和地产的捆绑,席卷了实体的利润,把它们排除在资源倾斜政策之外,非常清楚的表达了浙江省政府的意图,资源和优惠是给实业的,而不是给金融地产的。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久违的“县域竞争”。

04

让我们回到乡镇Fortune 500的案例。在国外,这些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怎么去满足这些大型企业总部的日常需求呢?

举个中国化的例子,你让我在小镇办大企业,我的员工问,学区好不好啊?

于是,按照中国思维,笔者随手查阅了上表美国几个小城的学区情况,通过www.greatschools.org,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像Bentonville、Omaha、Midland这些小城,学区质量好得不得了,考虑到当地人口数量如此之少,企业实力又如此之强,难免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是的,公共资源就应当如此倾斜。所以,让好的企业去建设属于自己的社区,这样的“企业办社会”,也应当是未来的方向。

当然,要承认,大部分Fortune 500还是在大都市的。即便企业总部是在小城镇,业务也离不开大都市,这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笔者还是做出了Fortune 500与全球大都市之间的关系图:

整理上面这张图,着实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掌握Fortune 500全貌,非常有意义。简言之:

1、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石油、电力等大型能源企业,以及主要金融企业,基本都在榜单中,体型越大的国家,这类企业受益越多,这是基础设施行业的先天优势。

2、除美国、德国外,其他国家的上榜企业大都集中在个别大都市。这是经济的区域性是否均衡的又一个反应。能否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之外,培育出更多本土的大型企业,是能否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的关键,也将是影响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关键。

3、美国上榜132家公司,中国上榜115家公司,日本上榜51家公司,列前三位。

Fortune 500杂志对此的评价是:

“虽然中国在上榜公司数量上远远超越排在第三位的日本,但是除了金融业,该国上榜主体是10家电子和通信行业公司和1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来自具备创新能力的优势行业;作为对比,中国除了金融业,最多的行业分布是19家能源、炼油、采矿公司和14家房地产、工程与建筑公司。”

从Fortune 500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未来在IT、医疗、汽车、食品等领域,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尤其考虑到中国本土的市场优势。如何看“高速”向“高质量”转型成功了,标准之一,就是看这个榜单上的中国企业,能不能变成高质量的企业。

4、金融与实体恒强的,只有美国(但要占领华尔街的,把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的,也是美国)。实体恒强,金融全面服务于实体的,只有德国。实体还有些实力,但总体已让位于金融的,是日本。日本目前在汽车行业依然强大,包括特斯拉的电池仍然由松下提供。除瑞士等个别小国外,凡以金融为主的国家,区域不均衡情况都很严重。穷国也有大都市,资源集中起来,都有大都市,大都市以外有什么,就不好说了。

05

如果仅是关注超大型企业,并不能反应一个经济体的全貌,而人口众多的大国,也不可能寄希望于依靠少数大型企业去解决大部分就业问题。

如前所述,德国都市圈的均衡发展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于是收集相关数据就成为自然的选择。

幸运的是,德国的Hermann Simon教授早在30年前就开始研究德国的Hidden Champions,也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被上海应勇市长念兹在兹的“隐形冠军企业”。Simon教授认为,德国拥有大量的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是德国经济长盛不衰的关键。

它们集中在制造业,以家族企业为主要形态,普遍拥有数十甚至上百年历史,在细分市场领域占据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在经营中十分重视研发费用投入,以持续保持行业领先。这些企业大多刻意保持低调,不追求上市,只在本行业持续耕耘(这个标准,是不是感觉跟“亩产英雄”很相似)。

在Simon教授的著述中,并没有反应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地区分布,于是笔者加以整理,形成了以下数据:

每当看到这张图,都会心生感慨:

拥有全球60%市场份额的热成型包装机制造商Multivac,位于只有2000人的小镇Wolfertschwenden。

全球最大的口红生产设备制造商Weckerle,位于只有3000人的小镇Weilheim。

已经有100年历史的全球最大的购物推车和行李推车制造商Wanzl,位于只有7000人的小镇Leipheim。

而中国父母们耳熟能详的Hipp,也不过是坐落在只有2.5万人的Pfaffenhofen。要知道,今天已经位列Fortune 500的SAP,曾经也是在这个表单中的中小企业。

中国堪比欧洲的版图和巨大的市场,能否在更多的地方培育出这样的Hidden Champions,将是实体经济是否健康,区域能否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避免重蹈日本超级都市老龄化覆辙的关键。笔者认为,中国的“亩产英雄”在哪里,未来的Hidden Champions就将在哪里。

其实,中国工信部早在2016和2017年就分两批公布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

坦率的讲,根据Simon教授的研究,德国的Hidden Champions之所以能够发展数十上百年,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自己不愿暴露自己,笔者认为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应当做的是提供能够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的土壤,而不是将他们列举和暴露出来,尽管基于中国的国情,这可能是为了给予资源倾斜,但不要忘了,短视的金融资本,恰恰也在伺机而动。

如果在没有配套的资源支持(包括长期金融支持)政策出台之前就加以暴露,又将掀起一波炒作的高潮。真正要培育隐形冠军,有形的手恐怕还要收回去一些。像浙江那样具有可操作性的亩产政策,才是目前最需要的。

对于鼓吹只有超大型都市才有利于人才聚集、企业发展,上海不规划5,000万人口就是资源浪费的“经济学博士”、“人口学专家”,笔者不由得要放出下面这张图:

如果一个国家利润率最高的企业都是金融企业,这个国家还会有前途吗?德国和中国的对比是多么的强烈。

几年前,笔者访问PwC德国分部时,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提及德国知名企业名录时,他们只介绍了安联保险这一家金融机构,其余都是实业公司。

而在BMW总部访问时,他们不断强调,由于老龄化问题,德国企业非常缺乏年轻的工程师,希望通过引进人才来加以补充,非常认可中国人的素质和勤奋,但也非常遗憾于中国学德语的年轻人太少。

在走访了多家德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后,他们没有一家主动提到跟金融有关的任何词汇。这样的国家,经济怎可能不强劲?金融危机于它又何干呢?

为作进一步横向比较,笔者又整理了日本的隐形冠军企业数据。日本产业经济省于2014年评定了“Global Niche Top 100”,可以看作是日本的隐形冠军企业名录:

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日本的隐形冠军企业高度集中于三大都市圈,其余地区很少,这是区域经济不均衡的突出表现。

日本的核心都市圈战略,使全国大部分资源聚集于东京、京阪神和中京三大都市圈,导致三大都市圈外首先进入老龄化,中小企业无法落地生长。

再加之广场协议之后的地产和金融泡沫,错过强化实体的黄金期,当德国无视金融继续埋头于实业,继续将中小实体企业干成百年老店、隐形冠军的时候,日本在地产金融的泡沫中醉生梦死,等醒来时,区域不均衡和老龄化已经无法逆转。

日本和德国,在经济上,的确早已是两个世界。尽管,中国与日本,仿佛也还隔着一个世界。

企业,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的创造者和城市扩张的推动者。而一个城市,能否善待所有企业,能否愿意等待中小企业成长,能否给予真正的支持与培育,则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繁荣的关键。

中国,已经走过了钢筋水泥的拐点,过剩的低端产能和天量的债务已经无法维继。要想拥有健康的实体未来,既需要对金融乱象进行监管抑制,更需要有让中小企业成长为old money的耐心和毅力。

让我们多一些隐形冠军和亩产英雄,少一些独角兽吧。未来的方向,不知道你心里有数了没有?

亩产论英雄:刘鹤刚结束达沃斯演讲,浙江突发改革大招

刘鹤在达沃斯话音未落,浙江省就干了一票大的。

刘鹤在达沃斯阐述了中国顶层设计。他说,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后几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都将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展开。

然后,新华社1月28日报道,浙江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

如果了解浙江方面所说的“亩产”的含义,你就会对这种默契表示由衷的赞叹。因为,这是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响应。

过去,亩产是农业术语。今后,“亩产”代表中国的经济发展潮流。论亩产的不再是农产品产量,而是GDP、工业增加值、污染等等。

以前是规模为王,现在是单位产出为王。别看这个词听着土土的,但其冲击之广可能超乎很多人想象。旺角黄局长在微信号“智谷趋势”撰文指出,它预示着中国自1986年开始采用的GDP指标彻底退居次要地位,中国经济发展隐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了解到这一层,为什么是浙江率先采取这一动作就更值得玩味了。

很多迹象显示,这并不单单是浙江一个省自己在嗨。目前,同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江苏已经选择了跟牌。这种地方上的局部实验,有很大的几率会成为全面推广的经验。

如果你还不理解浙江省这一举措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么,我们不妨再多费些笔墨。

首先告诉你这出大戏的最终结局——

大而不强的虚胖企业会死得很难看;

小而精的企业成为最大赢家;

低档次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比环保治理更严峻的挑战;

二八原则、马太效应加剧;

……

为什么会这样?

以前说GDP,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多”或“大”,那么现在提“亩产”能产生的直接联想则是“精”。

浙江这次最狠的地方在于,这是一套思虑成熟的系统方案。

比如报道说,到2020年,浙江将对全省所有工业企业等主体根据亩产效益进行体检,体检的结果影响企业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

“亩产效益”体检涉及三类主体,包含全省所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小微企业园区、特色小镇……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和房地产开发。特色小镇则不含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

体检项目细致入微,有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亩均营业收入等不同指标……并依据这些指标分成高中低几个档次。

最后,将根据评价结果实施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扩大差别化价格实施行业范围,加大首档企业激励力度。

说人话,就是亩产效益高的企业,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推动土地、用能、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比如说,

排污权指标多给一些

用地面积批大一点

金融信贷倾斜一下

水电气费用可以价格低一点

……

只有亩产效益高的企业才能得到政策倾斜,那些大而不强的企业就闪一边吧!以此解决过往多年资源要素配置中的错配、低配问题。

或者说,“落后产能”现在有了精确的衡量标准。一句话,单位产出低的企业,管你招人再多,产值再高,很可能补贴会停,拿到手的土地会被收回……如果不幸要是再粘上高污染、高能耗、脏乱差,或者低小散的标签,可能厂门都要被贴上封条了。

混日子的时代结束了!GDP统领一切的时代,GDP就是政绩的时代到此也可以正式宣告结束了。

一场大洗牌的震动汹涌而来。

在区域经济学的范畴中,其实“亩产”也有一个相类似的概念,叫做经济密度,计算方式为: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它代表了一个城市单位面积上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

在这方面,中国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单位:人民币)。

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2016年的经济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6亿,只及东京都市圈、首尔都市圈的1/5、2/5。

长三角的战绩则更为惨淡,每平方公里才造出0.69亿人民币GDP,连首尔都市圈的零头都算不上。

这是过去三十多里,中国长期追求高速度而忽视高质量的后遗症。

翻开各个地方的规划,动辄就是“产业集聚区五年达到千亿产值”,“年产值超百亿企业超过多少个”……口号震天动地。不管多大的困难,都阻碍不了地方追求规模的痴心。可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只要产值能上得去,哪管它背后洪水滔天。

只要你有项目,要多少地我都给批。只要你有钱,多少工人我都帮你找。只要你产值够大,排污排气还是可以商量商量的嘛。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年末GDP成绩单漂不漂亮才是关键,很少会去关心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劳动生产效率,甚至极端的情况下,环保还可以为企业生产稍微让几步。

所以我们看到,在有的地方,一个企业占据了半个山头,招工几千人,机器一天24小时轰隆隆转,每年号称有多少产出,实际上账本一查,长期处于亏损边缘,但政府就是不愿意让它倒,甚至还变着花样给他补贴,让企业撑下去。这样的怪事,在过往的逻辑下确实存在。

近年来,中国不断有城市进入全球城市GDP排行榜前30名,排序也在逐步提升,大有赶英超美、舍我其谁的霸气。这当然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但细究起来,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虚胖症。

这就好比两个人比赛体格,除了看块头大小,还要看肌肉松紧程度、心率速度、饮食结构等。

换另一个坐标体系,比如预期寿命、幸福指数、人均购买力、受教育年限、高科技企业等,我们常常是分分钟被别人打脸的。

只有当我们明白中国的痛症在哪里,我们才明白浙江的改革意义之大。

早在2016年,浙江全省就有11个设区市和89个县(市、区),出台了企业综合评价的相关政策文件。(有了点)

2017年4月份,浙江省发改委、经信委等十几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的意见》,对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连成线)

今年1月开始,改革对象扩及所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产业集聚区等。(形成面)

如果刚开始还只是各地小试牛刀,如今已是举全省之力改写出另一番游戏规则了。

从2014年嘉兴市第一个吃螃蟹开始算,浙江的亩产论英雄改革已推进了整整三年。而且层层递进,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可供复制的经验。

按照中国式改革的套路,好东西通常都是先局部实验,再全面推广。这里有两种路径:

一是自上而下。上峰在地图上画一个圈圈,让地方先行先试,为整个国家杀出一条血路,最终地方“实验”变成“经验”,“规则”进化为“法律”。在这方面,深圳经济特区、上海自贸区是一个典型。

二是自下而上。有些时候,改革并没有来自中央的意志,而是地方自发的行为。但由于符合时代前进的步伐,进入高层视野,获得上边肯定,最终被总结学习推广到了其他地方。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一个典型。

但不管这样,在中国好东西是不会一个地方独享的。明白这个道理,你才能理解中国改革的演化进程。

让我们再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拿出来学习下: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这就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浙江的亩产论英雄,与此是多么一致。目前我们还无从判断这种默契,是来自上层的点拨,还是下层为迎合总目标的主动对标(抑或两者皆有)。

但我们确信,浙江既然是最早实践“亩产论英雄”的一个,就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你想想,这可是浙江啊。那是谁曾经待过的地方啊。

很多迹象显示,这并不单单是浙江自己在玩。

2017年8月29日,苏州市政府公布,未来三年内,苏州将全面推行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完善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引导企业绿色高效发展。

2017年11月23日新华社报道,苏州将对企业进行分类,优先发展A类企业,支持发展B类企业,提升发展C类企业,限制发展D类企业。此外,江苏全省亦将推广这一模式。

碍于欠发展地区的经济环境和承受力,这可能会成为一场席卷头部省市的大改革。很多行业都将面临新一波的大洗牌,只是很多人都浑然不知。

或许,这便是大时代变迁的美妙之处。




经济纵深




任大炮“唱空”,王健林“甩卖”,你还要当接盘侠?!
【研究员】:

近期“任志强首次唱空”“任志强说2018房价不涨了”频频刷屏。一场真正的去杠杆、防风险大战即将打响,2018年,理财、信托、同业、通道等都跑不了!资金违规进入楼市,更是被监管的重中之重,针对厦门各银行的罚单,开了第一枪!万达已经找到了盟友共度难关,海航的同盟者又在哪里?每个小目标的背后往往是野心和欲望在驱动着,当欲望迅速膨胀开来,再美好的梦想都会被撑破。做企业,华丽的冒险之外,更要未雨绸缪,管好自己的现金流。连王首富都在走轻资产的道路,那些欲望满满的炒房族更要长点教训,以免倒在资金链崩断的前夜。在欲望面前,不要做楼市泡沫里的下一个接盘侠。


1月底接连两天,任大炮出席两场活动的发言,又刷了屏。

1月26日,任志强在第十五届中国地产风云榜上发表演讲,提到三个下降。

第一,2018年房地产投资一定是下降,增速下降的幅度可能会稳中有降。

第二,房地产开发面积会下降。

第三,房价下降的城市会越来越多。

不少媒体再次高潮,“任志强首次唱空”“任志强说2018房价不涨了”频频刷屏。

但房价下跌,早在2017年多个城市发生。

1、2018,楼市唱空之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新房价格下降的城市有:深圳、福州、南京、无锡、郑州、杭州、成都、北京、合肥,跌幅从0.2%到3%不等。

这9个城市,都是2016年涨幅较大的城市,在严厉调控下,房价硬是被按了下来。其中,深圳新房跌幅最大,2016年9月以来,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均价已连续15个月环比下降。按涨幅来看,广州、厦门、济南排在前三位。

而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同时下跌的城市有南京、北京、合肥,北京的二手房下跌1.6%,跌幅最大。按涨幅来看,广州、武汉、无锡排在前三位。

当然,在限价备案背景下,统计局的数据,你懂的。不妨来看看相对客观的数据:

只有合肥被强制管控的涨幅较小外,35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依然“涨声一片”。但价格上涨,成交量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线、二线发达、二线中等城市成交量均出现了大幅下滑,三四线城市成交量却大幅上涨。

分城市来看,2017年3-11月,厦门的成交量竟然跌去92%,领跌全国,其次是廊坊和天津,跌幅都超过80%,市场冷清可见一斑。

号称房价“只涨不跌”的一线城市,深圳、北京、上海都已戳破了“神话”。2018,会不会成为唱空楼市的一年?

2、楼市去杠杆第一枪

突如其来的6张罚单,让厦门又陷入舆论中心。

1月25日银监会厦门监管局公布一系列针处罚信息,被处罚者分别是农行、交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中国银行,违法违规事实多是资金被挪用、流入楼市。

为什么是厦门?

一是厦门的房价过高,泡沫无疑。厦门是中国房价第四高的城市,仅次于北上深,比广州还高出1万元,一个旅游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已严重依赖房地产,泡沫巨大。

二是厦门的杠杆率和负债率全国最高。

住户负债率=住户贷款余额/住户存款余额

居民杠杆率 =(住户部门贷款余额 + 公积金贷款余额)/GDP

到2016年,厦门、深圳、合肥和南京的住户负债率都超过了100%,而厦门是居民杠杆率和负债率最高的城市,远超上海和北京。

去库存在大城市已空间,去产能在2017也基本完成,而在2018年,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去杠杆,才是主线。最先动刀的,就是针对银行业。

中央对地方债不再兜底;

信托资金不得违规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股票市场、产能过剩等限制或禁止领域;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四川银监局依法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罚款4.62亿元,浦发银行内部问责近200人;

1月27日,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下属机构共罚没2.95亿元,此案涉及票据票面金额79亿,非法套取挪用理财资金30亿,涉案波及了1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数十名高管。

……

从去年12月底至今的一个月时间里,银监会罚单金额总计已超过20亿元。

老船长在微信号“米筐投资”撰文指出,一场真正的去杠杆、防风险大战即将打响,2018年,理财、信托、同业、通道等都跑不了!资金违规进入楼市,更是被监管的重中之重,针对厦门各银行的罚单,开了第一枪!

3、会不会跌回一年前?

面临如此风险,厦门房价会不会下跌?会,而且已经在下跌了。

尽管2017年厦门房价仍有17%的涨幅,但从9月开始,房价已开始连续下降。12月,环比更是下降3.3%。而从各区域看,厦门各个区房价都有所下调,处在岛外的翔安区房价最低,却也是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的区。

上文提到了厦门二手房成交量暴跌92%,而2017年厦门一手住宅成交面积140万㎡,成交“腰斩”,同比下跌52%,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

量价齐跌,就是厦门楼市2017年的真实写照。市场盛况不再,而央媒前几日又喊出了“楼市调控不会虎头蛇尾”,调控力度不会放松,市场预期开始转向,这一波楼市行情早已画上句号。

很多人会担心,厦门房价会持续暴跌吗?跌回一年前?

基本不会的,“稳”依然是头等大事。对于刚需购房客,只要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就不必多等待,上车即可。至少现在这个阶段,可以多看多比较,购房时间会宽裕许多。

但对于投资客,尤其是厦门岛内的投资客,在强势去杠杆的背景下,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一旦去杠杆扩大范围,银行这个最重要的中转站被卡死,众多投资投机者会出现债务问题,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撑,降价抛售房源的情况就可能出现。

而一旦抛售大面积出现,崩盘就无法阻止。

厦门已打响第一枪,接下来,是深圳?!是合肥?!那些高杠杆、投机者聚集的城市,过得不会太舒服。

只能说:“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首富跌落神坛,你却成了接盘侠!

自称“一个亿只是小目标”的王首富,一夜之间被拉下神坛:银行断贷、股债双杀、资产大缩水,老王紧急启动甩卖资产来收紧资金链。

登顶世界500强的海航,从偏安一隅的小企业发展成年营业收入超3000亿的大集团,这条路走了25年。然而仅1年时间,海航就从风头正劲的海外扩张跌落至债务频出。

它们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017年,万达悲壮地走向了变卖资产之路

2017年5月,万达失去大马城项目。

207年6月,万达被证监会排查授信风险,随后遭遇"股债双杀"。

2017年7月,万达将文旅项目与酒店打包出售给了融创与富力集团,成为中国房地产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案。

之后,万达再度开启"卖卖卖"模式,把一堆万达广场卖给了地产企业合生创展,又把长白山度假区转给了大连一方集团。

直到最近,万达还在不断抛售伦敦、悉尼等海外物业。

在卖掉600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后,万达的土地储备只有1000多万平米了。国际评级机构标普也将万达的商业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展望为负面。

对于万达不停甩卖资产这事,万达的做法响应了国家去杠杆的号召,谁让当初雄心壮志把投资战线拉得太长了,是时候该降一降自身的负债了。此前,万达被政府点名批评,禁止"贷款"布局海外投资。

比如,在王首富提出轻资产战略之后,属于重资产的万达文旅和酒店就成了一个鸡肋。据统计,100个万达酒店要吃掉他15个万达广场的利润,而且回报周期长,每年资产回报率不超过4%,还要背着很重的有息负债。所以,老王在2017年7月将文旅、酒店资产协议转让给富力、融创,减债440亿,回收现金680亿,至少缓解了资金的燃眉之急。

随后而来的是,核心高管的离职。两名元老级高层尹海和陈平相继“弃他而去”。接着,万达网科员工遭集体裁员,从6000名员工裁至300名,只保留职能部门。站在悬崖边上的王健林,拿什么拯救他的万亿帝国?

小小涵在“凤凰财经”撰文指出,在经历了嘲讽、质疑和唱衰的声音之后,王健林等来了四个盟友,壮士断腕再战江湖。

这是一笔340亿的超级并购消息,腾讯作为发起方,联合苏宁、京东、融创与万达商业狂砸340亿人民币,计划收购万达商业香港H股退市时引入的投资人持有的约14%股份,这将会是全球互联网公司和实体商业巨头之间最大的单笔战略投资之一。

以340亿,14%的股份计算,目前万达商业的估值接近2430亿元。不过与2800亿市值的碧桂园、财大气粗的地产一哥万科(A+H大概超过4000亿)相比,万达商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希望盟友之间能够团结合作,给万达一个明媚的未来。

海航债务之谜:高杠杆之下戴着镣铐跳舞

海航最近深陷债务泥潭,旗下的上市企业已有7家停牌。同时有消息称,由于旗下子公司涉及股票被重复质押,海航相关银行账户已经被冻结。

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世界500强,海航意气风发一路高歌,像谜一样地迅速膨胀。仅在2017年的"买买买"就足够惊人:

先以55.29亿港元高调拿下香港的一块地,接着入股德意志银行成为大股东,接着又狂砸74.4亿继续再香港买地,再继续收购嘉能可石油存储和物流业务51%的股权。

这还没完,并购的脚步不能停,又以68.72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方式收购新加坡物流公司CWT。

2017年海航的最后一次购物定格在,以发行5亿美元商业抵押贷款债券的方式,为其22.1亿美元收购纽约曼哈顿大楼筹集资金。

海航没有其他航空公司的央企背景,要完成这些庞大的并购,只有一个办法不停地借钱。后来,银监会点名海航,要求各大银行排查其海外并购风险,此后海航多次被传陷入债务危机。

据彭博社最新消息称,海航已告知主要债权人,公司2018年第1季可能面临至少150亿元人民币(24亿美元)流动性缺口。目前,一些债权人正考虑联合起来向海航施压。

其实借钱搞发展也是一条扩展之路,只是海航走得太远,它的造血机器太少了,甚至比万达还少。凭借海航的五星航空服务赚的辛苦费,还不足以撑起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扩张之路。那去楼市取点经可好?问题是在中央的调控大棒之下,楼市也不再是万能的印钞机了,要不老王为何要甩卖万达广场?

从海航的地产布局来看,销售额已经从2014年的175亿,降到了2017年的80亿。而且,海航除了地产业务不给力了,还传出拖欠了一些乘务员的夜航补助,及机场费用。

或许海航的钱真的不够花了。2018年初始,海航创始人陈锋老板就对外承认海航的流动性问题。对于一个买遍全球无敌手的大老板来说,要承认囊中羞涩还负债累累是多么丢面子的事情,但纸终究包不住火。

海航的坏消息接二连三的传来。

2017年11月底,评级机构标普将海航的信用评级从B+调降至B,理由是在未来几年有大量债务到期,且其融资成本提高。

2018年1月,海航寻找接盘侠,打算迈出位于海口大英山CBD内的部分地块,套现约20亿人民币。

除了海口,海航位于上海、北京、苏州、嘉兴、珠海等6个城市所持地块,也都在寻求买家,优先选择股权交易,不排除条款内设置回购条款,未来有权将项目回购。

2018年1月中旬海航的天海投资银行账户被临时封冻,涉及股票重复质押。

还是2018年1月,海航以10.5亿元人民币卖掉了澳洲悉尼写字楼One York。

海航下一步要抛售的海外资产还有纽约和伦敦的物业。

万达已经找到了盟友共度难关,海航的同盟者又在哪里?

为了缓解资金流动性的困境,海航除了不断找银行输血之外,在过去几年里还曾向内部员工推荐多款信托产品,其中9.5%~39% 的年化收益率格外扎眼,远超一般理财产品的回报率。目前,海航正在陆续售出部分资产,并清理了100多家小企业。

关于目标,海航陈老板在2017年年底的新年献词里自信满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我们的梦想。更早以前,他还曾许下心愿:要在2025年实现一个小目标,带领海航挺进世界500强第十名。估计排名靠前的工行要笑了。

关于目标,2016年万达资产是8000个小目标。王首富放出豪言,要在2017年做到9000个小目标。他给自己加了一个终极目标:到2020年,万达资产达到2000亿美元,市值达到2000亿美元,收入1000亿美元,净利润达到100亿美元,并将来自房地产的收入降到30%以内。如今,小目标缩水了,现在的老王还能镇定自如谈笑风生吗?

每个小目标的背后往往是野心和欲望在驱动着,当欲望迅速膨胀开来,再美好的梦想都会被撑破。做企业,华丽的冒险之外,更要未雨绸缪,管好自己的现金流。

最后提醒一句,连王首富都在走轻资产的道路,那些欲望满满的炒房族更要长点教训,以免倒在资金链崩断的前夜。

很多人看到炒房有利可图,寄希望通过炒房来实现人生的财务自由,却不知楼市泡沫破裂的声音已在远方响起。

比如,西班牙也曾遭遇过楼市泡沫的洗礼,2001年至2007年期间首都马德里房价一度从约1800每平上涨到4000(约人民币2.9万),6年涨幅高达122%。后来,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刺破了西班牙的楼市泡沫,房价全线暴跌,平均跌达50%左右,个别跌幅70%。

西班牙楼市泡沫破裂之后,人们才发现20%以上的房子都是空的,而没有崩盘之前,房子总是不停的建,大家看到有利可图就不停地买,在欲望的冲击之下,不断推高房价,表面上看楼市似乎供不应求!其实这里已没有刚需了,人均数套房,全是为了炒而买的!人口不断涌入,房子不够住那都是慌言,就是为了掩盖泡沫的真相!

除此之外,一场全民炒房运动之后,日本的房价曾暴跌过49.56%;美国的房价也在次贷危机中无情的腰斩过;中国香港房价整体跌幅也高达过70%,超过10万名香港人沦为“负资产”;内地城市温州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房价曾暴跌30%-40%,个别豪宅价格甚至5折甩卖。这些都是血淋淋的事实。

你想一想,凭借一个普通人的收入,去撬动楼市巨大的杠杆,这现实吗?连海航都被高杠杆所困。有人曾说过,炒房是有钱人的游戏,但市场风云变幻,即便是家财万贯也可能在这场游戏里输得血本无归。

在王健林卖掉了钢筋混凝土的肉身,留下了轻资产的灵魂之时,希望你在欲望面前,不要做楼市泡沫里的下一个接盘侠。




改革研究




有勇气面对历史的检验,或是对朱镕基改革最好的评价
【研究员】:

有意愿的本质是有担当,改革肯定要犯错,关键在于愿不愿意承担后果。朱镕基的改革中,做的多,错的自然也多,改革未尽之处也不少,这些弊端在今天都有相当严重的负作用。有一些是当时未曾考虑到,也有一些是有心而无力,其中大部分改革在启动之初都是争议纷纷,并无定论。朱镕基敢拍板虽然有被大势推动的因素在,但个人的果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改革之前,对改革的后果大家都无法预料,如果在这时就要社会达成共识、要各部委达成共识才启动改革,那基本上什么事情都改不了。这十年基本如此,很多事情,即使全社会都达成了共识,但因为部委利益纠缠,同样也是停滞不前,像计划生育、劳教、要素价格管制均是如此,坐失大好良机。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关头,需要勇气,在这一点上,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曾经说过,“改革的时机应由政治家把握,但拖延不是出路”。有勇气面对历史的检验,或是对朱镕基性格最好的评价。


1月28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官网发布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原财政部长楼继伟在第十六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在讲话中,楼继伟提到了上世纪90年代整顿金融秩序对当下的启示,“上世纪90年代,朱镕基同志坚持分业经营。我曾委婉地提出,是不是先观察一下,但他坚持认为,现阶段公民规范守法意识不足、机构监管能力不足,混业必乱。正是在他的坚持下,才有‘三会分设’和金融机构按主业拆分。当前金融行业利润已超过其他行业利润总和,大量人才蜂拥而至。去年我受邀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7字班毕业生讲话,心生感慨,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了一些励志的话。但另一种感慨讲不出来,当时面对上千毕业生,因为不止本院,还有其他院系的学生,都兼修金融相关专业。今后,优秀的青年还有多少愿意去做工程师、科学家?遑论公共经济学家。面对今天的金融乱象,我不禁感佩朱镕基同志当年的英明预见。”那么,朱镕基到底做对了什么?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整顿对当下又有哪些启示?今日,我们重读这篇旧文(原文刊于2013年第23期《凤凰周刊》,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聂日明),会别有一番体悟:

1993年,当朱镕基成为政治局常委,出任第一副总理兼人民银行行长时,实际已全面接管一切经济事务。从1993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当可被称为朱镕基时代。

朱镕基时代的改革,既初步搭好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同时也修补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而,必然的,基于历史原因和认识原因,这场改革中有很多妥协,有很多迟疑,或寄希望于将来逐步的革除,不过,这些妥协与迟疑并没有被及时的解决,并在最终,绊住了当下中国的前进步伐。

在搭建社会主义的市场框架的改革中,包括社会主义(行政权力)与市场两个部分。回顾整个朱镕基时代的改革,实际上二者是齐头并进的态势,然而在中国,行政权力对市场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经济基础壮大的过程中,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了,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接下来10、20年的进一步改革。

朱镕基49年以后一直做经济计划工作,对计划的相信作为方法论早已根深蒂固,但在他当政的后期,这种想法已有了了改变。不过,任期已满,“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在我这里做完,做不完的事留给下一届去做”。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朱镕基时代那个刚刚再次拥抱市场的中国,从数字上看,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部分地区的收入已达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与社会层面皆面临升级和转型。但是,转型的种子只有在前10年、前20年种下,如今才会在合适的环境下发芽。转型的种子,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企业的效率与利润积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增长。遗憾的是,这种积累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转移、消耗于国进民退的繁荣景象之中。

一、“软着陆”——理顺行政与市场

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与向上负责的政治结构下,地方政府寻求高速经济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特征。经历了90年代初短暂的政治、经济寒冬之后,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再次狠狠的刺激了经济——“发展就是硬道理”被各地简单化为政治背书。

1992年,经济形势可谓风调雨顺,农业连续几年丰收,改革速度猛增。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财政收入增加,进出口贸易也持续增长。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为12.8%,这一数字在1993年第一季度上扬到了15.1%。

不但经济加速,开放的力度也加大了。浦东、海南、以及一些沿江、沿边,省会城市加入了对外开放的行列。金融、保险、旅游、零售领域也逐渐打开,老百姓第一次见识到了电视剧中“阿信”办的超级市场。

价格改革已经迈出了较大的步伐,逐渐转向市场定价。国家管理的生产资料价格由1991年底的737种,锐减到89种。取消了钢材、原油的计划外限价,提高了煤炭、天然气、铁路运输价格,16个省市进行了放开粮食价格的试点。合理的要素价格,对理顺价格关系,抑制过快的投资冲动,发展基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都有很大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却会推动物价上涨。截止到1995年为止,能源、交通、原材料提价的总金额达到2000多亿。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突破10%,其中35个大城市高致17%。物价的滞后效应在1994年完全释放出来,当年价格指数达到了惊人的24.1%。面对通胀,人们开始寻求保值办法,对国库券的需求降低,人们开始抢购黄金,外汇。同时,由于进口需求猛增,外贸出口不理想,在外汇调剂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

有效需求不足、投资过热、货币供应增加,物价上涨同时存在。有外媒认为,中国将进入繁荣之后的下降周期。软着陆的历史任务横在了中国人的面前。

早在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上,朱镕基就明确表态加工项目过热,强调经济结构的调整,指出邓小平的“尽可能搞快点”后面跟随的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后面跟随的是“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这番讲话为朱镕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有人认为他和邓小平唱反调。幸运的是,邓小平看过发言稿后,对这个他认为“懂经济的年轻人”给予了及时的支持,把讲话转发到各地区、部门。江泽民也在其上批示“有内容、有重点、有分析、有办法,抓住了小平同志最近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使人很开脑筋,值得一读”。

十多年后,当中国再次陷入改革困境的泥潭时,不少人开始怀念这种集中权威下的改革。在那个年代,利益集团的力量还相对薄弱,老人权威尚在,核心清晰,下车伊始的“经济沙皇”背后是有力的支持,所以,宏观调控即便与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的意愿相悖,但仍可较有效率的进行下去。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副总理,朱镕基体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担当,他不光说,更是在把自己的政治生命与政治能量投入到了具体的改革之中。

在研究了国务院派出的7个调查组的汇报后,1993年6月,朱镕基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13条紧急措施,再加上国家计委补充的3条意见,合并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这也即著名的“十六条”,史称“6号文件”。“十六条”对于扭转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实现软着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十六条强调深化改革,偏重于经济手段:控制基础货币,制止银行违章拆借、乱集资;提高利率,严控信贷规模、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偏向通讯、原料、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压制工业加工能力的重复增加;在制度和组织上,改革投资体制与金融系统,强化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货币、金融监管职责,专业银行则在约束机制下自主经营;保证国库券发行,稳定外汇比价,整顿房地产市场,加强税收征管,严控物价上涨。

从某种意义上看,国有资本的市场经济,不过是政治权力驱使国有资本、资金按市场方式求得政治资本和收益。从这个角度,如果中国的经济调控要把握住固定投资的话,那么,其要害显然在金融系统的行政权力上。所以,软着陆中最为关键的一幕,莫过于朱镕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看似完全和独立央行背道而驰的“总理管央行”,反而使央行达到了一定意义上的相对独立性。

上任伊始,朱镕基就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就整顿违法金融秩序的违章拆借、非法集资、银行兴办经济实体等问题,向各个省市的金融系统的负责人“约法三章”,并给出了时间表,严格追究违纪责任。这实际上是以行政责任去替代本该通过货币政策达成的货币回笼。

对于这些偏行政而非市场的手段,朱镕基这样解释到:造成投资的原因在于政府行为和干涉;在市场不成熟,约束机制未形成的情况下,经济手段很难奏效,而且,这样不完全是行政手段。的确如此,“行政金融”的手段对于当时的中国是有效的。金融形势在两个月内迅速的缓解了,汇率稳住了,物价恶化的程度也被抑制了。

必须指出的是,宏观的经济调控绝不是全面整顿,而是更为复杂的结构调整。在信贷资金投放上,决策者可谓禅精竭虑,铁路、农业、重点项目缺钱,必须“开正门”给予信贷支持,而同时又须打压基建规模,“堵邪路”。

“一放就热,一管就死”是特殊产权制度下的一个必然现象。这反映出政府识别经济效率的困难。为弥补这个劣势,就需要不断修正、传达、实施政策。这实际上是一件需耗费极大的决策成本和政治能量的事情,也就是说,高效率的宏观调控必然建立在强权势的基础上。

经过1993-1996的四年宏观调控,固定投资从1994年30.4%,降到95年的17.5%,1996年扣除物价因素为12%,增速变缓。经济发展速度从13.3%降到了适度的9.8%,仍是高速发展。同时,1995年的货币发行量却是之前几年中最低,不到600亿。外汇储备在1996年年中的时候,达到了875亿美元。粮食也出现丰收,1995年增产400亿斤,1996年增产700亿斤。

随着基本建设规模被控制下来,对物资的消耗也减少了,再加上市场机制在顽强的发挥作用,大多数物资都供大于求,钢材、水泥、玻璃、木材,粮油糖的储备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通货膨胀明显下降,物价零售指数从1994年的21.7%,降到1996年的6.5%。当年,储蓄上升,保值储蓄停办,5月、8月两次分别下调利率0.9%、1.5%。

应该说,这个时候,经济软着陆已经成功实现。

为什么经济调控能够成功?从本质上来看,当时的宏观调控是一种行政主导的经济手段。在特定的产权、政治制度下,这可看作一种逐步的过渡机制。更重要的在于,调控中的市场手段具有更高的信息识别能力,因而比原来那种僵硬的行政调控具有更高的效率。

很大程度上,今天的改革,在权力逻辑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走不出这一局面。对地方政府而言,如果谁能在调控中取得更多的投资,反而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于是,边远的西部地区说自己不热,反而冷;东北说自己比沿海冷,而沿海的则说,自己条件优越,经济增长速度可以比全国其他地区稍快。所以,调控目标的分解到各省,就成为极其消耗政治权势力量的博弈过程。当然,不言自明的是,强政治权势下的宏观调控,虽然有大环境的因素,但是,即便有深厚基础,对朱镕基来说,也仍具政治风险与压力。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的软着陆背后的政治博弈图景对后十年,乃至今天的经济改革有深刻反衬与启发意义。

二、财税改革壮大公共财政

2002年末,朱镕基在回顾自己任期时说,这些年的财税体制改革,是中国建国以来力度最大,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的改革。的确如此,税收乃国之命脉,财税体制的改革,不仅贯穿整个朱镕基时代,对当下也有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前十五年,或许是由于经济自由发展的速度快过了政治系统的反应,实际上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国退民进。1978年开始改革时,扣除债务,中央政府的收入只占财政总收入的30%,而开支却超过50%,这就必然导致大量的赤字,进而增发国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这一数字持续下降,中央政府所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少,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资源配置的任务更多的交给了市场,民营经济兴起,而在另一方面,在中央政府退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大大小小的国有企业,在畸形的产权制度下野蛮生长。

1992年,朱镕基初入中南海,全国财政还处于困难局面,而中央财政更是捉襟见肘。借1993年的宏观调控东风,朱镕基对财税秩序进行了整顿。首先是严格控制税收的减免,改革方向在于分开税政和税务。其次,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停止银行挂账。政府向银行挂账,实质上财政向银行借钱,既软化了银行的财政信贷约束,同时也等同于增发货币。第三,则是财税部门不准涉及商业性金融业务和兴办企业。

严格意义的财税体制改革始于1994年,原有的“包干制”已不适宜。地方财政增长快,中央财政却出现巨大的缺口,大量进行银行挂账,发国债,借外债。鉴于这种情况难以为继,就不再搞包干和分成,而是进行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是全国统一税制、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建立国家税务和地方税务两套税务征收机构,仅少量税种共享,在比例上增加中央的份额。

在1994年进行的一系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财税体制的改革阻力最大。时长70天,朱镕基带队到13个省份,亲自承担起具体的协调、动员、说服工作,用巧妙的方法与手腕寻求解决方案。

朱镕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这种宏观调控形式,必然是通过财政和金融的形式予以发挥,所以,财政和金融是最重要的两个部门。因此,分税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广泛、深刻的改革。以分税制为中心的财税体制改革,真正触及地方切身利益,是财税、金融、投资、外贸、企业五大改革的中心环节,不搞这个改革,发动机就没有力,经济就没法高下去。实际上,这可以看做延续了陈云“中央的政治权威,要有中央的经济权威作基础”的经济思想。

事实也是如此。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取得成功后,当年工商税收约达1915亿元,增加915亿元,增幅25%。分税制让中央财政不在疲于应付,初步具有了财政调控的能力,这对中国经济之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994开始的财税体制改革的另一个任务是建立以增值税为核心的税制系统,把产品税、增值税、批发税、和零售环节的营业税统一改为税率17%的增值税。对于一部分企业因此增加了税负,则采取减免“两金”的方式,对于三资企业工商税改为增值税后的税负增加问题,则采取返还方式,增加部分全额返还。正如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指出:全国统一的税制打通了市场,使企业在市场中更加平等的竞争。

虽然有过大量调研,但对政策还是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把个人所得税全部划为地方税,企业所得税方面,央企归中央,地方企业归各个省。这样就导致一个问题,地方倾向于办企业来增加税收,滋生重复建设。另一个问题则是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个人收入差别很大,个税划归地方不利于在各省间调节收入。

所以,在2001年的时候,对这个体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把央企与地方企业,个税都放在一起分享。以2001年为基数,进行增量分成。增加部分,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配,增加的部分由中央转移支付给西部地区,支援西部大开发,同时也能防止地方重复建设的动机。

在此次税制改革中,改变了个税与企业税的分成方式,沿海富裕省份受到的影响较大,在这个过程中,江苏、浙江、广东,中国最富裕的三个省份却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抵抗,改革顺利完成。后来朱镕基说,他自己都没想到这项改革能在三个月内定板。

在财政支出方面,经过财税改革,社会经济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起来。从1998年开始,财政部门就加强了财政法制建设,推进部门预算。到2002年,中央和省两级全面实现了部门预算改革,部门的预算内外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一本预算编制,财政部门按标准审核并拨付。除了部门预算改革,还进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改革。

至此,朱镕基时代的财税制度改革基本定形。站在10年后的今天,该如何来评价呢?

如果我们把观察时段扩展,回过头去看这个数字,在1978年的时候,财政收入占GDP达31%,这个数字一路下探,到1996年达到10.91%。财税改革之后两年,也就是1996年,这个数字开始上扬。从1994-2001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加了2.14倍,年均增收1505亿元。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94年的11.2%逐步提高到2002年的18%。

1978年的高财政收入并不奇怪,可以解释为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必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自由的释放,民众创造财富的能力被释放出来。在1978-1996年,这一段时期内,总体而言,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不仅远低于GDP增长,也低于CPI增长,实际负增长。这意味着对于通过改革而释放出来的经济活力和财富,政府没有进行任何征收,这可解释为当时的财政政策,是一种黄老之术,政府让利与民,藏富于民,休养生息,培养民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经济自由的发展大大超过了政治架构的应变。

而在朱镕基时代,虽然一方面搭建市场经济的框架,但同时,政治体系对于市场经济的控制也同时建立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财税改革之后,1996-2002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速远远高于GDP平均增速,以致今天的国富民穷,是符合一以贯之的国家主义逻辑的。

目前,中国政府收入的比例已高于美、日,和德国持平,而德国国民福利高众所周知。除了民生压力,还衍生出地方政府乱收费罚款、跑部进钱、地方债务等问题。最近,多省市一把手前往北京拜会财政部主要领导,寻求中央财政的支持,就连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也不例外。这或许预示着新一轮财税改革的博弈已经开始,只不过,这一次方向倒了过来。

对朱镕基而言,这种局面他并未料到,如果在他主政下,凭借较大政治支持,凭借政治勇气,殚精竭虑或可以调控。但遗憾的是,财税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并无税收法定、预算民主的内容——当然,这对于十多年之前的政治态势而言,过于苛责。真正遗憾的是,某种程度上讲,胡锦涛温家宝十年只是前十年政策在政治框架下的自然延伸。如果不具备政治勇气与魄力,那么,在既得利益的导向下,财税改革的政策惯性必然形成下一个十年与民争富的大局面。讽刺的是,作为一种观念上的继承,财政收入比例的快速增长,仍被视为经济运行良好的标志。

三、金融体系改革

一直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承担了很多本该由财政承担的公共开支。这种做法在计划经济下是合乎逻辑的,但却造成了银行体系的隐形亏损与坏账——财政赤字转变为了不良贷款。

从80年代开始“拨改贷”以来,企业经营不善就会拖累银行。90年代初期,在过热经济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盲目投资,行政干预银行,挤占信贷资金,加剧了不良贷款的问题。截止到1993年,透支已达到1398亿元。同时,经济过热也刺激了非法金融机构、非法集资,甚至导致挤兑。股票、期货市场也存在大量违法违规行为。不改变国企向银行系统吸血的模式,国企改革也无动力。总体上看,金融体制已不适应改革的要求。

1993年的宏观调控“十六条”中,有十二条都和金融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已拉开了金融系统改革的序幕。

这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体系。在人民银行之下,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通过组建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和商业性分离,解决政企不分,改变多年财政向银行透支的模式。商业银行在相应的约束机制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计划,独立评估风险和收益,自主决定是否贷款。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顶层设计已逐渐呈现出来。

1994年,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继成立。所谓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根据政府决策专门充实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1995年,央行基本完成转型,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也分离了,城市和农村合作银行业也跨出了步伐。5月通过的《商业银行法》进一步保障了银行的独立地位。同年6月,朱镕基从人民银行行长的职位上离任,对这两年的经历,他用了“值得纪念”四个字来形容。

经过一系列改革,到了1997年的时候,已初步建立了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监管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不过,随着经济运行,金融风险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

1997年底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人民银行省级机构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人民银行的独立,必须摆脱地方政府的干扰,其机构设置上和人事设置就颇为微妙。1997、1998两年间的人民银行省级机构改革,改变了人民银行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模式,30个人民银行分行被缩并为9个地区性分行。同时,在中央层面成立了金融工作委员会、金融纪检委员会和金融系统党委,把金融系统党的关系收到中央。

如果用这个思路来观察现在的地方债、大型国企管理等问题。不难发现,大型国企高管的职业经理人身份与政治前途的纠缠,干扰了国企的经营、管理。如果国企在人事设置上可以和行政系统完全分割,也许中国会有一个更有效率的经济结构,其运行风险也更小——时势与英雄,不知是否还能再现?

第二个主要内容则是加快了地方性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包括区域性银行的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省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这些地方金融机构属于地方党委、地方政府的管辖。某种意义上看,加快地方银行系统的建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把负担和风险分摊给地方政府。

通知的第三个内容,则是金融领域的大整顿,包括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整顿银行账外账和违规经营,清理整顿证券经营机构和期货市场,整顿城市合作信用社和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整顿信托投资公司等多项措施。

在整顿中,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增资扩股、债权转股权、托管、收购兼并、合并、关闭、破产等多种办法,显示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手腕。其中,关闭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但给其他省市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压力,应对道德风险,并且向外界展示了金融改革的决心,在债权人风险预期改变之下,地方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约束加强了。这同时也反映出当时较大的政治回旋余地,不管是在权威性,还是社会稳定方面,都有较大的信心。

在铁腕整顿下,在99年之前的几年内,金融系统共有4万人被查处,开除公职1万5千人,71个司局级被撤职。

此次整顿中的许多遗留问题,则在另一个历史机遇中得到最终解决。200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中,人民银行乘物价下降,通缩的机会,在地方政府的担保下,对农村合作基金、信托投资公司、城乡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等,进行再贷款,使他们有钱还给储户,巧妙利用货币政策的历史机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拉动内需。其中农村合作基金374医院,城市信用社156亿元,信托投资公司281亿元,供销社股金服务部15亿元,整顿金融“三乱”(乱集资、乱批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12亿元。

虽然朱镕基一再强调,这笔钱只是人民银行借给地方,利息可以低一些,期限可以长一些,但钱一定要还。但实际上,朱镕基也清楚这部分贷款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回收的,是历史性金融风险的代价。

为解决国有独资银行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的问题,借鉴了美国RTC(处置信托公司)的经验,1999年先后成立了四家直属国务院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对应解决工商、农行、中行、建行的不良资产的问题。把银行的不良资产划给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这不仅在于回收国有资产,更重要的是为了国有商业银行轻装上阵,健全银行的经营机制,控制不良贷款。

但是,即便在剥离之后,但国有银行的管理问题依然很多,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仍然继续增加,每年仍然增加3个百分点左右,不过,经过一系列措施,2000年9月左右,不良贷款率开始下降。

到2000年底,金融系统终于进入平稳期,人民币币值和汇率都处于稳定状态,外汇继续增加,达1656亿美元。同年,金融机构贷款新增余额1.33万亿,同比增加2500亿。其中1.1万亿是为了配合国债项目。新的金融业务也发展良好,个人住房、助学、消费贷款2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700亿。证券市场发展良好,境外筹资1721亿,境内筹资1528亿,比99年增加1.3倍。

四、积极财政政策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外贸的寒冬伴随而至,1997年,中国出口增长20%,1998年一季度出口增长率不足5%,第二季度也无明显改善,9月份还出现了负增长。按当时的情况,出口的5个百分点对应GDP的1个点,经济形势严峻。

与此同时,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医疗、住房、教育等改革逐步推开,居民预期支出增加,再加上下岗、高利率等因素,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率持续下降,由1996年的20.1%逐渐下降至1998年的6.8%。需求不足之下,企业开工率只有60%左右,产品积压累计达3万亿元以上。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也持续走低,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7月,持续下降了9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98年3月开始出现下降,通货紧缩趋势日渐明显。消费、出口的不足限制了投资的增长,1998年,中国投资需求增长明显放缓。

金融危机后,外界普遍认为人民币将贬值,中国经济增速会掉到8%以下——也是从那个时候起,8%就已成为魔咒,但最终,中国却选择了保持人民币稳定。朱镕基在1998年10月的时候解释了当时的想法:贬值对出口东南亚各国无太大帮助,对欧美出口也受配额、反倾销等因素影响,却可能造成东南亚国家第二轮贬值,冲击香港。这个时候,1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是必须严防死守的底线——持续多年的“中国外汇储备太多”的质疑被终结了。

保持人民币稳定,同时货币政策效应递减的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后果就是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朱镕基提出了保8%的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国内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加强铁路、公路、农田水利、市政、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正式出台。4月21日,《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扩大内需,确保增长》。

1998年到2002年,共发行国债6600亿元。国债的发行激活了银行的积淀存款余额,减少银行的利息负担,带动银行配套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与国债一起形成了3.28亿元的投资规模。增发国债投向了基础设施外,同时也大量投向了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以及科技、教育领域,到2002年底,完成投资2.46万亿。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其规模和后十年中的4万亿类似。

积极财政政策下,基础设施飞速发展,加固堤防6200公里,新增公路8万公里,铁路1900公里,复线18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97年的4700公里增加到2002年底的2.4万公里,400个县完成农村电网改造,高低压线路50万公里。此外,还投向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西部大开发工程。总体上看,从1998年到2002年,基础设施投资是过去几十年的两倍多。

由于住房、医疗、教育改革的预期不明朗,消费者不敢花钱;同时,下岗、失业等现象也威胁着收入。中国人的消费可谓前有狼后有虎,所以,刺激消费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政策。

在农村,停止了“三提五统”,只收农业税及附加,但粮价回落,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相对乏力。对于城镇低收入居民,提高了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镇居民的低保。1998年到2002年,国家财政用于“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支出就达到2390亿元。从1999年开始,连续三次提高了机关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同时,提高企业离退休待遇,直接涉及8400万人。

除了推动,也有拉动,通过教育、住房刺激居民消费。虽然,这不但刺激了消费,同时,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是,把教育、住房当做刺激居民消费的途径,一旦打开利益的阀门,在公民权益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无弹性的基本品就会产生民生问题。

为鼓励消费信贷,颁布了新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开办个人住房担保贷款,发展教育、房屋、大件商品信贷。美国老太与中国老太的故事流传开来。到2001年的时候,用于购房、汽车、教育的消费贷款已达6400亿元。

另一个容易忽略的政策是,2000年7月批准的838亿再贷款。这些再贷款用于解决地方金融的历史遗留问题,实质上,就是为这些金融机构还钱给老百姓,起到推动消费的作用。

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98年底的时候,积极财政已经初见成效,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10%,第二季度15%,第三季度20%,这些投资带动了企业开工。最终这一年的GDP增长率为7.8%,仅稍低于8%的心理线。据相关部门的数字,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贡献了1.5个百分点。

亚洲经济危机之后的第二年,经济增速为7.6%,其中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为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已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一些行业全行业扭亏为盈,财政收入有很大增长,外贸出口从98年的零增长,到99年上半年的负增长,变为了下半年正增长。一系列的降低利息,提高出口退税,也有利于企业的增收。与此同时,物价降幅也变小了。

到2000年的时候,经济情况进一步好转。随着WTO效应初步体现,当年出口增长30%以上。国有企业全面复苏,利润比1999年增加一倍,税收增加。当年金融系统平稳,人民币币值和汇率都处于稳定状态。新的金融业务也发展良好,个人住房、助学、消费贷款2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700亿。证券市场发展良好,境外筹资1721亿,境内筹资1528亿,比99年增加1.3倍。

到朱镕基任期结束时,虽然也有着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等各种不利因素,积极财政政策继续作用,加之WTO带来的拉动因素,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国有企业利润增加,财政收入比2001年增加1600亿左右;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增加700亿美元,达到2800亿美元;外商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同比增加20%。出口方面,大大超过了预期,朱镕基之前的预计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实际增速达到20%。出口势头良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是WTO,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同步贬值,以及出口退税,外贸体制改革的作用——世界工厂已经初现威力。

从1996年到2000年九五期间,整个经济的转变可谓是戏剧性的,就连朱镕基本人,也没料到这个情况。九五期间的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430亿元,远高于上一个五年的661亿元。其中2000年的增量最大,1900亿元。1993年,外汇储备180亿美元,1997年上升到1400亿美元,1999年达到1500亿美元。2002年底,这个数字为2864美元。

对于这个局面,朱镕基是有理由自豪的,在名为《值得纪念的五年》的谈话中,他说:“虽然此前还有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98-2002年却是历史上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

那么,积极财政政策为什么成功?

从政策可行性上看,首先,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有能力进行积极财政政策。从1993年的4349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8651亿元。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0.7%,上升到1997年的11.6%。其次,发行国债余地较大。1997年,中国国债余额为5066.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大大低于世界30-50%的一般水平,而且,银行存差高达9000多亿元,国民认债能力较强。

从客观环境看,企业开工不足,国企亏损,97年时下岗职工已达1000多万;基础设施提升的空间大,效率高,以及物价指数增长缓慢,都构成了高效的积极财政所需的外部条件。在后十年中的4万亿刺激计划时,这些条件却完全不一样了。

政治家当然不是经济学家,但政治家却必须学习,并再次基础之上,用深刻的洞察把控全局与自己的智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才是宏观刺激政策成败的真正因素所在。

在国债的使用方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债全部用于投资,刺激经济,并不作为财政的经常费用,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始终在安全线内。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还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投向基础设施,并由银行信贷配套国债项目,严控信贷投向重复建设。对此朱镕基保持了相当清醒的认识——“本届政府成立差不多八个月了,批了几千亿项目,没有加工工业项目,全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铁路、公路、农田水利、环保设施、城市建设、电网改造”。

现实中,地方在GDP冲动下,对项目的筛选始终是低效率的,相对而言,中央政府审批的项目比地方政府效率更高,只有通过严控贷款的形式,由银行信贷配套国债项目,保证资金流向这些项目,才能提高经济效率。而这些控制行动背后,则是朱镕基与地方政府的博弈,遗憾的是,这些清醒的认识与不动摇的坚持却未在下一个4万亿刺激中出现。

五、加入WTO——朱镕基时代的收尾之作

2001年11月10日,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自2001年12月11日起,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43个成员国。

入世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鲜明的对比是2011年12月16日俄罗斯才被接纳为WTO成员国,比中国晚11年,入世谈判花了18年,比中国还长3年。入世前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格局并不重要,在今天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金属以及木材占总出口的80%,经济总量刚进前十,在国际经济事务上的角色越发边缘。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启动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超过50%,数亿人口从农村移民到城市化定居、择业,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这个基础上,人均收入、财富净值、社会福利等才有改善的空间。毫无疑问,这些都是WTO的红利。

入世何以重要?在1980年代,中国“复关”还只是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渴望,不要被“开除球籍”,谈不成虽然没什么好处,眼下的坏处也不大。但到了1990年代后期,中国对外贸易额连年提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1998年,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0%,快速增长的贸易额也带来了其它经济体的反弹。在此之前,中国吃够了贸易制裁的苦头,因为中国不在WTO(包括其前身GATT)之内,中国受了气也没有仲裁的地方。

2002年入世后,朱镕基还念念不忘“不加入世贸,连讲理都没有一个地方,人家可以随便制裁我们、歧视我们”。入世前中国年年都要争取美国的最惠国待遇,每年美国都要以此要挟一下中国,是年度中美关系的份量很重的一张牌。而入世之后,这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中国入世谈判之难举国皆知,自1986年开始复关(GATT)谈判,谈到入世,用了15年时间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当前的贸易大国的入世谈判中颇为罕见。WTO成员虽多,但艰难就那么几个,最核心的谈判就是中美谈判,进行了25轮,其次是中欧谈判,进行了15轮。1994年,美国等国家对中国提出的复关条件,除了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的诉求,更对中国的市场准入、价格管制、财税政策(对特定主体的补贴)等国内宏观经济体制和司法、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提出了要求。中国称之为“缺乏诚意、蓄意阻挠、漫天要价”。以美国为例,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以发展中国家加入,还是发达国家加入。对中国来说,核心利益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在市场准入、贸易保护等方面,可以享受优惠和灵活,权利较多、义务较少。第二,降低关税水平,例如汽车等行业。第三,放开市场准入,争议的焦点在电信、银行、保险、零售和批发、航运等行业。第四,知识产权保护。

其实这些要求,在今天看起来,社会各界都习以为常、要求并不过份,并且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本届李克强政府改革的重心。拒绝这些要求只是当年特定历史环境下特定利益主体的诉求:国有企业强势、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换作今天,可能也会有同样的诉求,但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见。并且,这种保护并不正当,甚至有损经济发展。

当时妨碍入市的特定利益主体当然是国内企业,最准确的说是国内的大中型国有垄断企业,像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事后来看,很难说这些保护就是有利的,但在当时却没有这种共识。农业是另一个焦点,包括进口配额和对农业的补贴,但因为农业的利益落不到具体的垄断企业身上,缺乏强有力的利益核心,也是谈判中让步较多的领域。

在这个时候,保障国内垄断企业和维持政府计划、行政管制部门的权力,还是支持美国的诉求、以开放求入世,两者只能选其一,这才是入世的真正难点。这时领导人的抉择就很重要。对朱镕基而言,当时国有企业普遍亏损,他已经对它们失去信心,国企在他这里的议价能力已经很小,在1998年启动的“国退民进”,更彰显了这一点。

不管怎么样,中国最终以较大的决心走出了这一步,加入了WTO,这时的江泽民和朱镕基虽有入世的共识,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个人可以清晰的看到入世的收益是如此的巨大。为了让中国企业攻占国际市场,2002年2月,在入世后不久,朱镕基在为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举办的“国际形势与世界贸易组织”专题研究班上讲到“我们要利用加入WTO这个机遇,更好的走出去,增加我们的外贸出口”,并且强调“我们绝对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宝完全押在美国和欧盟身上”,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要“向印度市场进军”,并且重点指出“要特别鼓励民营企业打进这些市场”。

入世的遗产是丰厚的。中国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20%升至2008年的44%,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01年的GDP刚过10万亿,全球排第六,2012年已过50万亿,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

长期来看,更有价值的遗产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此进入全新局面。中国城市化率从2001年的38%升至2012年52%,平均每年1.3%,这意味着每年1600万进城,成为新增就业人口。而1989年到1999年,城市化率才增长了4%。一个劳动力在小农经济下,劳动生产率低、消费量也低,自晚清以来,如何激活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如何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刺激中国需求集聚了全球企业家的目光。但也只有在加入WTO后,这个希望才有了可能。

这还仅仅是入世遗产的表面。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近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每一轮经济快速上升的背后都是经济体制的革命性改革。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80年代初经济增长的动力,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是92年以后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入WTO和国退民进及经济各领域的市场化推进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向前的动力。

为了履行入世承诺,中国进行了大量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放开市场准入、对外企和民企落实国民待遇、建立统一市场,也规范了市场管理体制,限制政府权力、增加政府透明度。入世议定书明确要求中国,“司法审查庭应是公正的,并独立于被授权进行行政执行的机关,且不应对审查事项的结果有任何实质利害关系”,还要求“审查程序应包括给予受须经审查的任何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企业进行上诉的机会,且不因上诉而受到处罚”。为此,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包括《立法法》、《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可以说全是应WTO而生。入世承诺让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更为彻底,这才是中国民企可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正是入世让中国可以完成制度的现代化,自由市场、有限政府与民主法治的概念才真正的深入人心,这是入世最有价值的政治遗产。

入世谈判的背后仍是国内改革,国内体制不改,入世的可能性很低。正是朱镕基自1994年、1998年启动的两轮大规模改革,成为加入WTO的基础。

何以是朱镕基开创了入世的大好局面?这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谈:一是宏观环境,二是个人选择。宏观环境上看,朱镕基自任国务院副总理始,就是救火队长,是一个“麻烦的解决者”。上任之初,他主持清理企业三角债,其后经济过热继而衰退,要保障经济软着陆,随后金融危机,他大搞基建、国退民进、让职工下岗,一刻不得歇。金融改革是箭在弦上,银行已经技术性破产,医疗、住房改革是国家实在养不起了,被迫要推向市场。很难说朱镕基在上任之初有一个全盘的统筹、计划,更多恐怕还是被事情推着走。

朱镕基主政期间,手里一直不宽裕,1994年因为中央没钱,被迫搞了分税制改革。到了1998年,还要靠发国债来进行基础建设。国企三年脱贫解困靠的是“下岗”,民生阻力不可谓不大,其原因同样是因为财政没钱。为什么不发货币?因为朱镕基吃过1994年经济过热的苦头。

当然,历史关头,虽然大势所向,但前景依然未明,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对这道选择题。这取决于两点:有能力、有意愿。改革开放初期,朱镕基还在微时,他担任社科院工经所主任,其后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对经济事务娴熟,这在《朱镕基讲话实录》中的大量内部讲话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朱的能力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他有决心去推动改革。朱镕基1952年就是副处长,到1978年才升到处长,时年50岁,他有近30年的计委系统工作经验,深谙计划经济的运行方式,对计委系统的意见很大。所以他在推动改革时,绕开计委成立经贸委,将国企管理、商品流通等职能划入。他大量提拔有学者素养的官员,而学术界在改革领域总体呈现市场化,这些都是朱镕基看起来更加市场化的主因。

在入世谈判中,国企、计委、金融企业都是重要的利益诉求主体,显然他们的诉求很难对朱镕基形成更多的压力。这是入世谈判中朱镕基愿意退让的主要原因。2002年的时候,他曾说到“把我们自己保护起来,固然可以保护自己,但也就不能发展自己。我们的很多体制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改革,就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也永远是吃大锅饭的企业,受国家保护的企业,经不起国际市场的竞争。”

入世谈判所以成功,和朱镕基的风格是离不开的。朱镕基长期居于处级干部,做事直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亲自解决危机也是常事。在清理三角债时,他以副总理兼任国务院生产办主任、经贸办主任;推动分税制改革时,他亲自上阵,带着财政部长刘仲藜一个一个去和省长省委书记谈判;在经济过热时,他兼任央行行长,亲自整顿信贷,赴美入世谈判,他坐阵最后一天的谈判现场。这种行为在他的前任李鹏与继任温家宝身上都很少见。

以常务副总理、政治局常委身份去和省长省委书记面谈央地分税,谈成功的概率当然远大于财政部长自己去谈。入世能够成功,搞定美国是关键性成果,而1999年4月赴美谈判取得的成果最为重要,当时朱镕基带队的工作组与美国谈判了6天6夜,所有分歧朱镕基当场拍板,最后一天的谈判他到场亲自参与。如非如此,跟美国能否达到共识,恐怕变数不小。

当然,有意愿的本质是有担当,改革肯定要犯错,关键在于愿不愿意承担后果。朱镕基的改革中,做的多,错的自然也多,较大的失误和成功的一样多,像粮食流通体制整体就是一个败笔,劳动力、房地产、财税、国退民进中的抓大放小等改革中,改革未尽之处也不少,这些弊端在今天都有相当严重的负作用。有一些是当时未曾考虑到,也有一些是有心而无力,其中大部分改革在启动之初都是争议纷纷,并无定论。朱镕基敢拍板虽然有被大势推动的因素在,但个人的果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这一点上,其前后任都不免相形失色。

改革之前,对改革的后果大家都无法预料,如果在这时就要社会达成共识、要各部委达成共识才启动改革,那基本上什么事情都改不了。这十年基本如此,很多事情,即使全社会都达成了共识,但因为部委利益纠缠,同样也是停滞不前,像计划生育、劳教、要素价格管制均是如此,坐失大好良机。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关头,需要勇气,在这一点上,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曾经说过,“改革的时机应由政治家把握,但拖延不是出路”。有勇气面对历史的检验,或是对朱镕基性格最好的评价。




新闻视点




回头不是岸,王健林上岸了吗?
【研究员】:

340亿,对于王健林来说,总算能喘口粗气,告别坎坷的鸡年,愉快地过个狗年了。腾讯领投,四家合伙掏出340亿,接手了万达14%的股份,算是帮老王补上了饥荒。“这是老王的一箭三雕”,万达内部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此次交易的目的,除了解决海外负债,重新上市之外,万达商业还将联合腾讯等进军新消费领域。2017年,万达的年会上,王健林说了这么一句话耐人寻味:“万达商业A股退市资金有了可靠方案。”意思是,如果上市失败,那么支付利息以及回购资金都有了解决方案。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万达已经做好了上市失败的准备,第二,上市的钱从哪里来,或许就是融创、苏宁、腾讯这样的金主们。


340亿,对于王健林来说,总算能喘口粗气,告别坎坷的鸡年,愉快地过个狗年了。

王健林很忙,每当在北京的时候,他总是一大早就来到位于长安街的万达总部,吃个早饭,然后开始阅读秘书准备好的新闻简报。

年过六旬的老王,眼睛已经花了,戴着老花镜看报纸,常会有疏忽。去年4月份,在一摞新闻简报中,他不经意间忽略了一则消息。事后看来,这则消息生死攸关。

老斯基在微信号“老斯基漂移”撰文指出,就在4月下旬,证监会发了一则通报,前发审委委员冯小树利用岳母、小姨子名义突击埋伏拟上市公司,获利金额达2.48亿元,被严厉处罚。权威媒体转载了这则通报,并用严厉的语气,对“发审委”这个巨大利益的流转枢纽进行了拷问。

区区一个处级干部冯小树,在丈母娘和小姨子的配合下,靠炒股就赚了2.48亿。这不禁令人想起那首神曲: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最大皮革厂倒闭了!王八蛋老板黄鹤,吃喝嫖赌,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看来小姨子要实现小目标,除了找皮革厂老板当姐夫外,发审委委员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么一则不够严肃的消息,为什么权威媒体要广泛报道?其中的缘故,事后看来,并不简单。

但王健林并没有放在心上,去年4月,他忙得团团转,一会接见国际友人,一会参拜重要领导。

春种夏长秋收,他踌躇满志,在世界各地广泛播种,几个大项目正在上马,就等着秋天来个大丰收。

但就在春夏之交,事情起了大变化,冯小树被严厉处罚,掀起了证监会内部整顿的高潮,被奉为“财神爷”的发审委委员们,有事的没事的,在风口浪尖里纷纷低调起来。

王健林的名头是“地产大佬”,万达是地球上最大的商业地产公司,在一般人看来,小小的发审委委员,跟贵为“亚洲首富”的老王之间,能有几毛钱关系?

牵一毛而动全身。那些地产大项目,无论是耗资几十亿的英国“伦敦ONE”,还是准备在巴黎投上百亿搞的“欧洲城”,对于王健林来说,都只是常规操作,“小意思”而已。

2017年,他谋划的真正大手笔,是要让万达商业在A股上市。只要IPO过会,万达整体上市,以王健林的金字招牌,在A股市场的炒作氛围下,数千亿资产的万达,没准能被炒成万亿市值。

只要上市了,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那些区区几十亿的投资,算什么呢!

为了在A股上市,2016年,王健林不惜花大代价,让本已在香港上市的万达重新私有化,退市。这距离万达2014年底在香港上市,仅仅过了一年半时间。

匆忙地上市又退市,老王的表现够任性,有钱人嘛。他的想法也可以理解,多年以来,内地房地产企业在香港股市被严重低估,市盈率只有不到5倍。股价炒不起来,待在那里有什么意思?老王是爽快人,说走就走。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老王前脚刚走,香港的地产股就涨起来了;而A股的IPO,却向他紧紧地关上了大门。

多年来,房地产老大的宝座,被万科占据着。作为带头大哥,万科王石整日游山玩水做红烧肉,对小弟们很淡漠。2016年底,许家印率领恒大,超越了万科,成了宇宙第一房企。与王石相比,许教授的做法,就很有大哥风范。

内地的几大房企,恒大、融创、碧桂园,都是在香港上市,跟万达一样,多年来,股价低迷。

许教授年底当上大哥,过完年,刚开春就动手了,大手笔在香港回购股票。物以稀为贵,自家股票自家买,引起了市场资金的追逐,恒大的股价节节攀升。

恒大的动作,又得到了权威媒体的点名表扬,嗅觉敏锐的市场猎手明白了,以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代表着内地的成长性啊。

一时间,资金纷纷涌入,到9月份,中国恒大的股价翻了6倍,其它小弟们也跟着沾光,融创、碧桂园,都跟着翻了好几倍。

2017年,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限购政策,房价被严控,但这不妨碍地产大佬的财富暴涨。靠着股市的杰出表现,许教授荣登首富,其他几位大佬的身家,也在富豪排行榜蹭蹭上窜。但是,这不包括王健林。

谁让老王同志,在2016年9月份,匆匆地退市了呢?怪谁,不如怪自己。

冯小树用300万本金,赚了2亿多,对于我等屌丝们来说,够吃三辈子了。但这点成绩,在王健林眼里,连给儿子作零花钱都不够。

但冯小树不是一般的树,把他连根拔起,并且大张旗鼓的宣传,预示着证监会动真格的了。原来的发审委,查的查,走的走。新一届发审委经过严格筛选,重新组建,在2017年11月隆重就职。领导对新一届委员们,寄予厚望。

想想也是,A股开张快30年了,差不多3000家企业上市,但富豪榜上排在前几位的企业,却都不在A股的名单上。说出来很可笑,在不少“韭菜”眼里,A股的作用,好像就是放跑好企业,留下烂企业,让外国投资者赚钱,让自家的散户血本无归。

新一届证监会,看来要打破这个魔咒,去年2月,顺丰在A股上市,股价连创新高。让优质企业的价值得到呈现,淘汰劣质的烂企业,才是资本市场应该发挥的作用。这不是吗,就在前天,360借壳上市被正式核准。大家熟识的互联网企业,终于能登上A股的船了。

在王健林的眼中,万达当然算优质企业,年营收过千亿,200多家万达广场分布在大小城市,每年的客流量超过30亿。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玩,跟万达密不可分,这样的企业不让上市,有道理吗?

可惜算不算优质企业,不是老王说了算。想上市?按规定排队吧。

队伍真是好长啊,几百家企业都在前面排着,老王踮起脚尖,看不到尽头。即便排到了,按如今的形势,能通过的概率也相当低。新一届发审委果然牛逼,严把质量关,几个月来,IPO通过率骤降。

回到2016年,那时的老王,意气风发,自带首富光环,觉得万达要上市,肯定能走绿色通道,被当作贵宾隆重地请进门。他签了协议,承诺2年内上市,否则就要掏钱回购股份,并支付巨额利息。

但到了2017年,6月份的一场“人工降雪”后,自己到底是不是“贵宾”,老王懂了。

上市和不上市的区别,在王健林和孙宏斌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原本属于小字辈的孙宏斌,伴随着融创股价暴涨,手里钱多得花不完,接连出手当接盘侠。

而王健林呢,手里虽然还有两个上市公司,一个是香港的万达酒店发展,但盘子就几十亿,太小。一个是A股的万达电影,盘子几百亿,但因为资产重组停牌了。对于负债几千亿的万达来说,要账的堵在了门口,怎么办呢?

按惯用的思路,缺钱,肯定是先卖股票筹钱,贾跃亭就是榜样,把乐视股票或卖或抵押,套出钱来。但老王刚刚从香港退市,A股还没排上,要账的堵上门,就只能卖房子了。

大老板谈生意,跟普通老百姓一个熊样。比如一套房子,正常要卖100万,但如果欠了赌债,急着还钱,那没准50万就抛了。老王是大老板,欠债够多,甩卖得也够狠。

地球人都知道了,老王折价卖了77家酒店,13个文旅项目,撑了半年。又在今年1月份,接连卖掉了伦敦和澳洲的大项目。

但是,钱还是不够花。

新年的年会上,万达全场高唱《歌唱祖国》,在动人的歌声中,王健林潸然泪下。也许在内心深处,老王最想唱的,还是那首《一无所有》。

百感交集的老王,也在卖力地向远方诉说着:我们为贵州丹寨扶贫14亿,我们创造直接就业近200万人,间接就业超一千万人,全国第一。神啊,万达有功,老王知错。

苦心人,天不负。终于,腾讯领投,四家合伙掏出340亿,接手了万达14%的股份,算是帮老王补上了饥荒。

收购协议里明确写着:万达商业将更名为万达商管集团,各方将推动万达商管集团尽快上市。

回头不是岸,上市,才能上岸。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庆团圆,忙活了一年的老王,也擦擦眼泪,安心过年吧。

只是,别忘了,过了除夕,就是“狗年”了。

四巨头入股万达!王健林“一箭三雕”还是被“割韭菜”?

1月29日晚间,万达集团官网发布公告,腾讯控股作为主发起方,联合苏宁、京东、融创与万达商业在北京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计划投资约340亿元人民币,收购万达商业香港H股退市时引入的投资人持有的约14%股份。

据了解,上述投资人的具体投资额及持股比例为:腾讯投资100亿元,占股4.12%;苏宁和融创中国分别投资95亿元,持股比例3.91%;京东投资50亿元,持股比例为2.06%。

这一次规模的入市,340亿换14%的股份,那么很显然,此时此刻万达最强大的万达商业板块估值是2430亿元。

这样的估值算高还是低?下文综合整理自微信号“真叫卢俊”、中国企业家杂志等:

查阅万达过去的一些资料,很显然,不论是哪一年,万达都不认为自己企业的估值可以低于3000亿。

而当初从港股退市的万达,最大理由也是认为万达的价值被低估。

略微讽刺的是,2015胡润全球华人富豪榜显示,那时的王健林身家就有2600亿。

如今整个公司用这样的估值融资,不知道王老板内心是什么样的心态。

但是不论如何,现在的万达已经不是当初把一个亿当成小目标的万达,整体的心态已经回归平静。

这一次入股的有四家,但是有两家特别有意思。

我们都知道,资本市场是有领投和跟投这么一说的,最多出资的人一般重点来说,从万达这一次官方宣布的是,这一次的领投人是腾讯:

腾讯投资100亿元,占股4.12%;苏宁和融创中国分别投资95亿元,持股比例3.91%;京东投资50亿元,持股比例为2.06%。

我们发现,京东是真跟投,腾讯是真领投,但是苏宁和融创却是刻意低调,只少出一点点的钱,把自己放在跟投的位置。

苏宁和融创为什么这么低调,以及苏宁和融创,他们到底图万达什么?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不论是入股还是出资,本质上都是生意,而从生意的角度来说一定是各有所图,从生意的角度一定是各取所需。

苏宁和融创入股万达,这本质上在摊开来的账面上来看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实惠的买卖。

单单从企业份额里获得未来的利润分红这个举措很不明智,因为对于万达这家如今格局动荡,目标寻求上市的企业,未来规模一定是摆在利润前面的。

所以换句话来说,未来的万达一定不会有特别优惠的利润分红。

那么,对于苏宁和融创来说到底图什么?

可能之前的一些举措就说明了一定程度的问题。

王健林在2017年12月19日的苏宁战略发布会上曾透露,2018年开始万达将和苏宁进行深度合作,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更多的门店的合作;第二方面就是万达为苏宁定制商业中心,万达把苏宁做一个核心店,围绕着苏宁来做其他的配套,吃喝玩乐等等,2018年也将开展规模化的定制的。

话音刚落,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马上宣布大战略:“计划未来三年将苏宁互联网门店拓展到2万家左右、面积达到2000多万平方,其中,2018年新开店数量将达到5000家。”

苏宁在万达的线下门店上占尽了所有好处,未来万达每开一家店都会捆绑上苏宁实体店。万达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一定会带上苏宁。

未来的万达是否赚钱不知道,但是万达进入后的门店,一定值钱,苏宁是最大红利获得者。

而不仅仅是线下的,我们大胆想象,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万达飞凡电商的大肆裁员,而苏宁恰好还有苏宁电商的模块,似乎苏宁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线下的蛋糕,未来在苏宁上买万达所有的产品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对于融创来说,他和万达的合作则更加的轰轰烈烈。

2017年7月19日,万达商业、融创中国和富力地产三方签署协议,万达以438.44亿元的价格将旗下13个文旅城项目卖给了融创中国。

这个价格用我们业内人的话来说,简直可以说是贱卖了,潘石屹也对外表示甚至怀疑少给了一个0。

孙宏斌则对自己这笔生意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有了黑桃4、5、6,投资乐视时希望买JQK,结果来了一个黑桃3,但是你不知道最后万达来了,相当于来了一个黑桃7,形成同花顺,虽然3、4、5、6、7很小,但是可以玩了。”

很显然,连他也觉得这捡到了一个大便宜。

但是这个便宜还没有完,后面的融创也在想办法占万达的便宜。

2017年8月份,万达集团调整架构,在万达商业、万达文化、万达网络、万达金融之外,新成立了万达大健康产业,进军千亿医疗市场。

而后面马上的是,孙宏斌在9月1日公司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融创很快将与万达合作大健康城项目。

借着万达铺设好的骨架,融创除了文旅,也最快程度的开拓了健康养老地产模块。

所以很显然,苏宁和融创都在想尽办法在万达的项目领域里占尽先机,某种程度上来说,万达成为融创苏宁的韭菜,任其收割。

万达为什么会这样?

某种程度上说明万达未来构建的规模不那么在乎利润收益,但是同样也可以表明万达对于这样一次融资的急迫程度。

为什么愿意做韭菜,很多人都会谈论到那一份对赌协议。

2016年9月,万达商业完成私有化,在H股退市。根据彼时万达方与参与私有化投资人签署的对赌协议,万达商业承诺不迟于2018年8月31日在A股IPO,否则万达集团需向投资人回购全部股权,且承担10%~12%的年息。

此刻,距离上述对赌的时间期限已只剩下7个月,可以说留给王健林的时间不多了。

万达为回顾A股也尽了很大的努力,曾经有一段时间甚至接近完成任务。

2016年的9月几乎要和绵石投资达成协议完成借壳,但因为各种因素没有谈拢最后谈崩,而后续的借壳计划都开展的不顺利。

证监会1月25日披露的IPO在审企业名单显示,目前万达商业在上交所IPO企业中排名70位,审核进展显示情况为“已反馈”。按照目前上市审核的节奏,每个月约20家企业,及至2018年8月末,万达商业完全有可能站到发审委委员的对面。

但上会不见得就能过会,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万达商业顺利过会的可行性很小。

最近一段时间,发行审核“枪毙”的概率非常高,上个月甚至达到了18家企业只通过了3家。如果一直延续这样的通过率,王健林大概率要在几个月后突击准备三百多个亿。

而对于IPO进展不顺利,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万达依然被归类为房地产行业,高负债低利润率被认为阻碍他上市最大的问题。

实际上,在万达年会的演讲中,王健林已经透露了对万达商管的筹谋——成为一个纯粹的商业物业持有和运营管理商。王坦言,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商管公司有更高的市场估值。如果公司里有房地产开发业务,那么就会被归到房地产企业里(房地产企业的平均市盈率较低)。

让万达商业去地产化,变得更轻,是万达集团最近几年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2017年,万达商业向融创中国出售了13个文旅资产包,向富力地产转让了73家酒店,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重资产项目的比重。但就2017年而言,万达商业的收入构成中,房地产收入的占比仍然很高,达到831.7亿元,而租金收入则为255.2亿元。

在更名万达商管之后,王健林决定彻底改变这家公司的收入构成。

根据万达集团2018年的工作目标,万达商管计划实现总收入366.4亿元,其中租金收入达到326.8亿元。一家名为地产集团的新公司,将负责消化商管集团的地产业务,但利润将归商管集团。结合万达的公告,整个消化周期将在1~2年间。

在剥离地产业务后,万达商管能够彻底成为一家轻资产公司吗?

非也,因为万达广场本身就是非常重的资产,截至2017年末,全部开业的236个万达广场中,210个由万达持有,据王健林表述,这块的资产,即使按照成本计算都是几千亿的规模。

当然万达近几年一直在推动轻资产的商业地产模式,由于王健林对于万达广场的规模目标为1000家,未来在增量空间里,腾挪轻重资产比重的机会很大。

按照王的期许,新的商管公司将是以轻资产为主、重资产持有为辅的企业。“我们做了公司模拟报表,负债率也非常低,可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王健林在年会上表示。

所以说到这里或许你可以明白为什么王健林要这么疯狂的卖掉自己的资产,核心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负债率,对于目前万达IPO最后的一线生机就是:提高盈利率,降低负责。

所以说到这里,万达的卖卖卖计划或许都能够说得通。

若万达IPO计划被否,则至少6个月之后才可以重新申报。但腾讯、苏宁、融创、京东的加入,令万达商业的股东名单焕然一新,该公司完全可以这个理由,撤下上市申请,及至合适的时候,重新提报材料,而这个重新提报的时间点则完全不受限制。这大概就是万达内部人士所说的“重新上市”。

“这是老王的一箭三雕”,万达内部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此次交易的目的,除了解决海外负债,重新上市之外,万达商业还将联合腾讯等进军新消费领域。

2017年,万达的年会上,王健林说了这么一句话耐人寻味:“万达商业A股退市资金有了可靠方案。”意思是,如果上市失败,那么支付利息以及回购资金都有了解决方案。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万达已经做好了上市失败的准备,第二,上市的钱从哪里来,或许就是融创、苏宁、腾讯这样的金主们。

未来一两年,毫无疑问的一个趋势,万达会想尽办法的扩张自己版图,不论是万达商业、万达文化、万达网络、万达金融还是新成立的万达大健康,这些版图依然很大,但是毫无疑问也是给苏宁融创他们做韭菜收割的。

万达网络或许就是给苏宁易购的,万达大健康就是给融创做养老地产的,万达商业就是让融创以万达的名义拿地方廉价的土地,然后苏宁线下吃下整个万达的广场。

万达线下被当成韭菜任人宰割,本质上就两个要求:

1、帮助我轻资产转型可以更快的上市IPO。

2、如果上市失败,那么你们赚的钱可以吐出来一点帮助我回购。

2018年万达年会王健林动情的流泪了,感慨了一句话:万达这30年真是不容易。

是的,这30年的万达不容易,但是最不容易的,或许就是未来这7个月。

时钟滴答滴答在走,距离退市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而上次年会王健林唱了一首《向天再借500年》,如果可以,王健林一定希望能够向天再借500天。




人物广角




曾经以上头条为乐的首善陈光标去哪儿了?
【研究员】:

有没有发现,那位曾经在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后来又开启疯狂表演的首善陈光标,已经消失整整一年了。曾经以上头条为乐的陈光标为什么突然从大众眼前消失?是商业模式不行了还是陈光标变了?这也许是一个信号:当陈光标这个符号消失的时候,靠着坑蒙拐骗发家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好久没有陈光标的消息了。网上搜索他最近的消息,首先推荐的搜索是“2017年陈光标去哪儿了”。不知不觉间,这位几乎以“上头条”为乐的企业家,竟然消声灭迹了整整一年。

01曾经以上头条为乐的标哥,为什么突然从大众眼前消失了?

陈光标最后的现身停留在2016年九月的发布会,在当时,他刚刚被《财新周刊》刊文曝出“慈善数字注水、靠倒卖拆迁项目赚钱,涉嫌围标、违规转包,拿着跟领导的合影骗捐款、骗头衔、骗项目……”

文章发布以后的第三天,陈光标召开了发布会,回应了关于“首善”还是“首骗”、切胃减肥、私刻公章用于投标和做奖状等一系列问题。在现场,标哥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曾经的志得意满荡然无存。

在被财新周刊曝光以前,陈光标一直是媒体的宠儿。自2008年开始,他就频繁地出现在新闻版面之上。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种种慈善的举动。更是因为他近乎夸张的行为所带来的新闻性。

众人追逐他的新闻,就如同饿狼追逐血腥气,标哥种种夸张的“善举”,早已超出了慈善的范围,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趣闻。当然,标哥对于这种关注乐此不疲,所以他怪招频出,屡屡夺人眼球。

不过,存在即合理,有果必有因。标哥突然开始的行为艺术,除去其内心被关注的渴望,其实不乏其商业上的考量。

02标哥的商业模式

细究标哥一直以来的商业模式,就如同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没有模式,只有基于众人心理破绽上的经营。

陈光标有据可查的发家,源于一次成功的“包装”。1994年的一天,陈光标在街上闲逛时,在一家药店门前看到许多人正围着一台袖珍仪器咨询。这个仪器只有普通收音机大小,名叫“耳穴疾病探测仪”,号称把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哪个部位有病,很受老年人欢迎。

这台仪器原本的功能是:患者手持一端金属棒,而另外一端由医生在患者同侧身体的耳部来回试探,无论是“心肝脾肺胃胆关节肾脑胰腺肠道膀胱”哪里的病变,一发现了,仪器上“那个红灯就一闪唧唧唧”。

这样一个堪称简陋的仪器让陈光标看见了商机。他花168元买了一台回去,又花了3000块钱请南京中医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研究后,得到了改造方法:买一台旧电脑显示器,把显像系统整体拆掉,只剩一个空壳子。然后找一个和荧光屏等大的塑料板,在上面画个人体结构图,“心上面装一个发光管,肝上面装个发光管,胃上装个发光管”,再将这个装上发光管的塑料板安置在已经掏空的显示器正面。接下来从显示器旁边伸出两根金属棒,进行诊断。“一旦发现病变”,发光管就会亮,能在显示器(塑料板)上直观地看到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

1994年11月7日,陈光标为此申请了专利“新型电子疾病探测仪”,专利号942428390。至今,这个专利号都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上查到。后来,因为有人感觉这个“看起来很漂亮的仪器抱起来很轻”,陈光标就找了个摩托车电瓶放进去,让它抱起来感觉真材实料,“还蛮重的”。

陈光标带着这个仪器回老家赶集,穿个白褂戴个白帽子,耳朵上戴个听诊器,显示器上标了个广告语“不用开口说句话,两分钟内知病情。”赶集的老乡“一看是个高科技,是台电脑”,就排队过来诊查,诊查费一元。回到南京后,陈光标在新街口邮电局门口的马路上摆摊,并利用中医专业给患者开药方,将诊查费提高到了二至五元,一天可进账一两百块钱。

两个月下来,陈光标赚了万余元,感觉这样挣钱还是太慢。于是请南京电视台来为“光标牌CT型耳穴测病治疗仪”策划了一个五分钟的广告宣传片,到安徽的县级电视台花1000元放了10个晚上。很快,不少个人诊所、地摊商贩找过来,一时间让仪器的生产供不应求。

168元购进的仪器,经过标哥的几番包装,买个外壳画个人体图,改造成本不超过600元,最后却可以以8500元一台的价格出售。自己组装的几十台仪器很快售罄后,他又用赚来的30万元去深圳买外壳、发光管进行批量生产,终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上世纪50年代,“经络穴位”这一与现代解剖学完全冲突的理念传到中国,国人将这一套理论照搬回来,创造了“经络测试仪”,并很快蔚然成风。70年代时,“有的单位甚至用万用表或示波器来探测耳穴”。

我们知道,CT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是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人体并重建图像的技术。CT机与“光标牌CT型耳穴测病治疗仪”没有任何功能相同之处,所谓“CT 型”恐怕只是陈光标那旺盛的营销心机初次施展的成果。而任何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能看出,这个机器的实质就是测量人体电阻的变化,与“测病”没有半点关系。

陈光标利用大家对中医学的懵懂,以及逐渐兴起的保健意识,一时大发横财。据说,“连北京的各大商场都有陈光标的这种产品”。到1998年时,他自称“大概净赚了两千多万”。

当然,在上世纪90年代,这样靠着坑蒙拐骗你起家的企业不少,中华鳖精、太阳神等打着保健的旗号积累资本的企业不胜枚举,俨然已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式成功的缩影。

靠着坑蒙拐骗起家的标哥,因为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督检查而没能继续他的“CT”致富之路,但他基于人心的商业模式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一点,从他后面近乎疯狂地慈善之路上,可见端倪。

03疯狂“首善”陈光标

2008年五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陈光标是第一批赶到现场的企业家之一。他带领一支由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驰援灾区。据报道,“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这一善举使他一夜成名,2008年底,他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并当选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

没过多久,陈光标就将公司经营范围增加了广告设计、制作、发布、户外媒体代理、电视台广告代理。据熟悉陈光标的知情人士称,这一调整与陈光标结识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有关。

当时李东生已经离开中央电视台,但还在宣传系统担任要职。认识李东生后,陈光标就在工商资料的经营范围里加上了广告制作发布的内容。而这一转变,相距他在汶川地震中名声大噪,仅仅过去一个月。

也许汶川地震慈善的成功使陈光标的尝到了甜头,从那以后,标哥就走上了“基于人心,而又立于关系。”的慈善商业之路。

据《财新周刊》报道,陈光标通过自己的“首善”之名,获得了不少政商关系,为了分一杯羹,有不少人拿钱给他,让他帮忙做慈善。这其中,就包括已经因非法经营罪和行贿罪被捕入狱的“高铁一姐”丁书苗。

不过,我们都知道,陈光标在这一时期的高调慈善行为,还在合理的范畴内,直到有一天,标哥发现他的慈善商业之路走不通了。

04为上头条去,辛酸有谁知?

2011年1月,陈光标来到新北市凭吊已故巨星邓丽君,现场献唱邓丽君名曲。他表情沉痛,如丧考妣。很快,这条新闻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轶事。

这件事情也成为陈光标的慈善行为走向“娱乐化”的开端。如果说在这之前的慈善行为稍显高调,那么他此后的一系列行为,就可以用他在冰桶挑战作假被揭穿以后的回应完美概括,堪称“行为艺术”。

2011年是陈光标的“行为艺术元年”,在那一年,他在邓丽君墓前献过唱、扮过“雷锋”亮相,在“中国城市无车日”砸大奔买自行车,在毕节开过个人演唱会。人们对他的“行为艺术”或笑或骂,却从没有去了解过,他疯狂上头条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

虽然陈光标曾多次对外宣称他2009年的利润超过4亿,并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做了慈善,十几年来,已经累计向社会捐赠了14亿元之巨。但据后来媒体曝出的资料显示,2010年,他号称超过3亿的捐赠有众多项目没有落实,甚至有的受捐单位都不存在;很多捐赠项目名为捐赠实为自我投资的行为。

一位曾经在陈光标身边工作的人士透露说,陈光标所宣称的巨额捐款大多是虚报出来的数据,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多。例如,其2010年慈善“成绩单”中所说的,“春节期间,陈光标带领全国企业家光标榜样爱心慰问团,分5个小组共237人,分别在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等五省区进行了春节慰问活动,总共发放红包近10万个,合计人民币7100万元。”事实上被严重夸大,“我当时只见到两个小组去慰问,而且派发的红包也根本没有7100万那么多,至少是几十倍的夸大。”

在《自传》中,陈光标自称江苏黄埔2009年营业收入是103亿元,净利润4.1亿元,自己全部家当有50多个亿。而工商资料中的年检报告显示,从2003年到2010年,江苏黄埔的税后利润均为负数。2011年全年总利润17万元,年末总资产1.2亿元,其中负债就达到9429万元;2012年全年净利润18万多元,年末资产总额仍为1.2亿元,负债已经超过至1亿元。

曾经有人在一篇解析“王健林为什么突然高调打出一个亿的小目标”的文章中指出,王首富突然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原因,在于其商业上的需求。而首富高调的背后,实则是其事业的低谷。

无独有偶,2011年,随着媒体调查质疑日渐深入,江苏黄埔亏损的加剧,陈首善自然开始了自己疯狂地表演。

05聪明的陈首善,消失了

人们常说,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在这场疯狂地表演开启之初,就已经昭示了它的消亡。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高度透明,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都在迫使陈首善做出改变。

当在冰桶挑战上的小小作假都被揭穿,当种种慈善背后的真相被媒体曝光,当他从人人称赞的“首善”变成人人喊打的“首骗”,当他辛苦积累的人脉一朝散尽……

聪明的陈首善,终于也随着令计划等人的被捕,而变得低调起来。

还记得几天前,企业家曹德旺评价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是“真傻”。陈光标才不傻,他聪明着呢。

王老吉续命惹来了群嘲,莎普爱思虚假宣传惹来了调查。这个时候的陈首善终于明白,靠着坑蒙拐骗发家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社会透视




生育率下降背后的真实逻辑究竟是什么?
【研究员】:

“全面二孩”管用了一年,2017年生育率和出生人口双双下降,期待中的生育高峰没有到来。相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俨然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有人调侃房价、焦虑、贫穷是这一代人的避孕药。生育率下降背后的真实逻辑究竟是什么?或许我们可以在5个简短的故事里找到踪迹。


2017年人口数据不佳,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双双下降,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各路专家和媒体对此进行了连篇累牍的解读,有人风轻云淡,有人胆战心惊,有人一笑了之,有人言辞激烈。

戴老板在微信号“饭统戴老板”撰文指出,无论如何解读,数据摆在那里,趋势也摆在那里。我们在这里不再做重复的解读,只是讲述5个小故事,用来回答一个核心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了。

01、第一个故事:嘴炮式劝生

1969年出生的上海人梁建章,在公众面前一直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互联网企业携程网的创始人,另一个是积极提倡生育的人口学者。第一个身份为他赚到了亿万财富,第二个身份给他攫取了无数声誉。

这种身份的“硬分叉”发生在2007年。在跟沈南鹏等人一起创办携程之后,没用几年的时间,携程就变成中国最大在线票务公司,并登录纳斯达克。到了2007年,用梁建章的话来说,就是“行业里拿望远镜也看不到竞争对手”。

这番听起像是马云语录的话,换成马云自己,也未必敢讲出来。但携程在垂直领域的地位,那会儿的确无人撼动。于是在2007年,梁建章便功成身退,公司业务扔给一起创业的范敏,自己去斯坦福大学读经济学博士了。

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梁建章在媒体上的发言,几乎全部与人口学有关。一方面,他频繁与顶尖人口学者发表专著和论文,并兼任北大光华的教授;另一方面,他冲到舆论最前线,为放开生育管制而奔走呼号,变成提倡二胎的代言人。

对于这种转变,有著名商界大佬如此评价:梁建章对社会的贡献远大于创办一个携程网。此番话听着顺耳,仔细品味却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扬梁教授为人民做出的贡献;二是讽刺后来店大欺客触犯众怒的携程网越来越差劲。

创办携程时,梁建章赌对了在线票务市场爆发,转型人口学者,他又助推了生育管制的放开。2011年,双独二孩放开,2013年,单独二孩放开,2015年,全面二胎放开。在人口领域,梁建章享受到了好哥们沈南鹏在投资领域的待遇:从胜利走向更加胜利。

但2015年,响应全面二胎政策的携程,给员工配套了具备日托功能的亲子园。2017年11月,亲子园爆出老师给孩子喂芥末的视频,携程的程序员悲愤地写到:“我在楼上写代码,你在楼下虐我娃。”

此后的事情便众所周知。这件事的讽刺意味在于:一个提倡多生多育的学者兼商人,拥有无数的资源和财富,并切实想做一些事情,却连自己公司员工的孩子都无法照看好。

父母劝你生孩子,通常还得承担给你出钱帮你看孩子的责任,但现实中那些劝你多生孩子的,他们动动嘴皮子的成本为零。

2017年人口出生率公布之后,诸多人口学者都对低于预期的数字大跌眼镜。他们进行了连篇累牍的解读,字里行间的充斥着黑人问号:

为什么你们不生?

为什么你们不生?

为什么你们不生?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我们甚至可以直接用梁建章2016年在博鳌论坛说的一段话来回答。在这段视频中,他是这样讲的:

所以,老百姓虽然没钱把孩子往外送,但面对劝生的嘴炮,心里还是有点儿数的。

02、第二个故事:工具式产子

2015年12月,34岁的中科院理化所女博士杨冰,妊娠26+周,住进了中国妇产科最好的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有长达十余年高血压病史的杨冰,当时还患有胆囊结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龄高危产妇。

这并不是杨冰第一次来到北医三院的妇产科。事实上,2011年她就在这家医院生下了头胎女儿。当时女婴早产27周,后因呛奶患得肺炎,被北医三院救活后,夫妻二人担心预后不好会影响智商,遂放弃治疗。在丈夫的申诉下,他们获得了北医三院45万的赔偿。

在首次怀孕过程中,杨冰已经出现了高血压引起的先兆子痫,并引发了头胎女儿的早产。这种极度危险的信号,并未减弱杨冰夫妻要孩子的愿望,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她很快就有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怀孕。

第二次怀孕,由于孕前几个月去医院做过放射性照射,担心影响胎儿健康,主动流产。第三次怀孕,是宫外孕,杨冰不得不切掉一侧的输卵管。在她第四次怀孕之前,这位高龄产妇已经完整地经历过了早产、流产、宫外孕和重症子痫。

但在杨冰的丈夫眼里,这些都不能阻止他想要一个儿子的愿望。这位从农村考上大学的80后丈夫,是家里的香火独苗,在他上面,还有3个姐姐。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杨冰婆家有着什么样的生育观,明眼人不难推断。

早产过?没关系,你得接着给我生;

流产过?没关系,你得接着给我生;

宫外孕?没关系,你得接着给我生;

高血压?没关系,你得接着给我生;

……

2015年上半年,已经34岁的杨冰第四次怀孕,杨冰头胎所患的症状重新出现,演变成慢性高血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但家里通过途径得知是男婴,自然要去冒这个险。于是,这位中科院优秀的女博士,在无数因素的催促下,展开了一场跟死神的赛跑。

2016年1月11日凌晨,杨冰胸痛难忍,已在鬼门关上的她给丈夫手机打了11个电话,却无人回应,最后只能打家里座机,绝望地喊道:“你来吧,我前胸后背疼的难受。”这才把熟睡的丈夫从床上叫醒。

几个小时后,杨冰主动脉夹层破裂,心跳骤停,经过多科室的联合抢救,最终带着尚未出世的儿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对于求子心切的丈夫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结果。由于之前在北医三院有过成功索赔的经验,轻车熟路的丈夫召集了几十个人,在北医三院的官方说明中,这些人“在病房大声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

不仅如此,杨冰丈夫还搬来了老婆生前的单位—中科院理化所,出具了一份霸气十足的红头公函。由于中科院这种级别单位的卷入,以及北医三院正面硬刚毫不妥协的态度,使事件不断升级,被部分媒体冠以“顶级医闹”。

杨冰的丈夫提出了200万的赔偿,并在自媒体上“声情并茂”地悼念未出世的儿子:他将杨冰头胎出生80多天的女儿称为“女婴”,而对这次胎死腹中的孩子却称“我儿”。至于妻子,丈夫也“感情真挚”地写道:“你走了,谁来每天给我做早饭?”

杨冰的哥哥曾说:“假如让妹妹放弃这个孩子,或许能保住自己的命。”但很显然,是否弃子保命,杨冰的哥哥说了并不算,杨冰的父母也说了不算,决定权在她那个求子心切的丈夫手里。

这种将女性视为生育工具的糟粕观念,显然不是个案,杨冰的遭遇也在全国再三上演。2014年8月,湖南湘潭一名产妇遭遇羊水栓塞,医生要求切除子宫才能保命,当时在场的婆婆是这样回应的:

跟杨冰一样,湖南这位产妇最终也没能闯过鬼门关。她的死被家属和媒体炮制成臭名昭著的“裸死门”,变成了向医院讹诈的工具。多亏事件调查组做出医院免责的结论,否则这种置产妇性命于不顾的闯关模式,将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

故事回到杨冰身上,那位把她推上鬼门关的丈夫,有房有车中年丧妻,无论是否能拿到几百万赔偿,都将是婚介市场上的抢手货。一位媒体人评论道:“或许用不了两年,在杨冰女士住过的卧室,张自强先生将会娶一位新太太,而他的新太太,十之八九还是要生育的。”

但这一切都跟杨冰没关系了,命运没有给杨冰重新选择的机会。不过,无数目睹此事齿冷心寒的女性,在遭遇类似处境时,一定会做出跟她完全相反的选择。

03、第三个故事:破产式添丁

湖南人欧建新出生于1975年的五一劳动节,父母都是农民的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1994年,他顺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入工程系统专业学习,1998年本科毕业,先是去了株洲一家研究所工作,2001年,他跳槽去了日后被万人敬仰的深圳华为。

2001年的华为,虽然已经是一家年收入高达225亿的超级企业,却仍然像一辆以200码速度狂飙的坦克,十六年后的2017年,它的收入还会再扩大29倍。欧建新在华为完成了作为中产的基本积累,2005年,他与妻子在南山区买了一套90平米的房子。

但他并没有完整地享受到华为的成长红利,在华为工作8年后,欧建新辞掉了工作,全职去南开大学读MBA。2009-2011年,是他全职读书的三年,这期间,他和妻子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深圳的房价也开始了飙涨之路。

南开的MBA学位,似乎并没有给欧建新带来职业生涯的大幅提升。2011年毕业后,他重新做回老本行,加入了老东家华为的对手-中兴通讯工作。根据日后他妻子丁艳的描述,2017年他的收入是30万/年,对于一个2001年就加入华为的IT工程师来说,这是个相对比较低的数字。

但他们在南山区房子的按揭早已还完,妻子也有20万/年的收入,所以欧建新30万的年薪仍然可以维持一家的中产生活。为了赶上深圳日新月异的房价,他们还在东莞松山湖买了一套房子用来投资,月供9000元。加上一个孩子的开销,家庭收支的那根弦,紧绷,但并不会断裂。

2016年,欧建新和妻子生了二胎。

新生婴儿,奶粉尿布早教得跟上,需要钱;

两个孩子,九十平不够住要换房,需要钱;

四个老人,养老看病来深圳探望,需要钱;

八口之家,吃喝拉撒的生活开销,需要钱。

事实上,第二个孩子带来的,不仅是作为父母的喜悦,更是某种无形的压力:紧绷欲断的家庭开支,已经不允许职场上出现任何一点挫折。作为妻子眼中的“经济支柱”,欧建新已经如履薄冰,容不得踏错半步。

但事与愿违,2017年12月,欧建新所在的中兴网信公司大规模裁员,42岁的他被公司劝退。此时,如果选择主动降低自己所谓中产的生活标准,并非不能挺过去这道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敢于面对“中年返贫”,欧建新显然已经失去了继续扛下去的勇气。

12月10日,他从公司研发中心大楼上一跃而下。

一个多月后,中国2017年人口出生数据公布,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双降。无数媒体在解读此条新闻时,引用了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

这句话貌似是一句总结,本质却是一句警告,但已经撒手人寰的欧建新,并没有在该听到它的时候听到。

04、第四个故事:碎钞式教育

2017年7月,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作者在文章里描述了她的一位闺蜜,月薪3万,而且有老公搞定家庭支出的大头,所以日子滋润无忧,只需管好自己和孩子的日常花销即可,本来日子逍遥快活,但却突然陷入惨兮兮的状况,只因为:孩子放暑假了。

孩子的暑假花销如下:

10天美国游学:20000元

平时阿姨照看:5000元

钢琴考试培训:2000元

游泳报班费用:2000元

学而思报名费:6000元

作者的闺蜜一核算,总共三万五,比自己的税前月薪还高,于是感慨孩子简直就是碎钞机。而且,更让她感到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这篇文章刷屏之后,有很多人批评这位妈妈太矫情,“没有3万月薪难道孩子暑假就不过了?”但更多的人,通过各种途径纷纷留言,讲述属于自己的碎钞机故事。

更有甚者,煞有介事的统计出“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在该榜单上,北京夺得头筹,上海的水平与之相差无几。

除了最后一段用成本除平均收入比较扯淡之外,上述统计基本与实际感受差不多。除此之外,一线城市的单个儿童养育成本,也有人用另外的统计口径,得出类似的结论:

穷养:85万

正常:240万

富养:800万

如果有人问:"能给孩子少花点儿吗?"这时大部分父母都会颓然地告诉你:"当初没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等你有了孩子,就会跟我们现在一样儿一样儿的。你生你也花。"

更形象一点,面对碎钞式开销,有人借用赵本山的话来质疑:要啥自行车?回答者也同样用赵本山的话回答:你跺你也麻。

除了碎钞之外,“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多地粉碎家长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去年底刷屏的这幅照片。

类似《月薪三万》和家长学奥数这种内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刷屏,成为“看了后不想生孩子”系列连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些连续剧的恐吓之下,艰难地做出了如下决定:

养娃不如养蛙。

05、第五个故事:焦虑式育儿

戴老板去年8月份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帖子,内容是无秘上有人展示讲了自己侄子如何吐槽父母,被转发2万次,评论也有1万3千条。

关于这种孩子,如果你问网友对此的看法,大部分人都会说:孩子看的很透彻,只不过说话太直白而已。但如果你再问:你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吗?绝大多数人都坚决摇头。

我的一位朋友,有了一个上小学的儿子,夫妻二人又决定怀了二胎,事前没跟老大商量。结果儿子知道后大哭大闹不同意,在家到处摔东西,本来以为哄哄就过去了,结果孩子居然说出“不想让别人以后跟我分房子”这种话,朋友听了气的差点儿动手。

当中年男人在焦虑自己的收入职位房子车子时,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孩子有这些想法,责任并不在他自己。在一个精致利己的酱缸中长大,怎可能不耳濡目染?只不过,当孩子的天真可爱被焦虑利己所代替,你还喜欢的起来吗?

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焦虑也是。

06、尾声

5个故事讲完了。

第一个故事:嘴炮式劝生

第二个故事:工具式产子

第三个故事:破产式添丁

第四个故事:碎钞式教育

第五个故事:焦虑式育儿

出生率下降背后的逻辑,都可以在这五个故事中寻得踪迹。所以,假如依然没有实质性的物质激励和社会风气的大幅改变,要想扭转生育率下滑的趋势,只能得到这样的回应:




国际战略




中美经贸关系致远可期但行稳难求,2018年的路注定不平坦
【研究员】:

2018年是解决半岛危机的关键年。在战争爆发之前,特朗普不会放弃捆绑政策。但战争的迫切性又让捆绑政策失去意义。特朗普将如何处理中美经贸关系将直接取决于朝鲜半岛的局势。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背景下,特朗普势必要迎合国内舆论导向而对中国发难,把中美贸易不均衡、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知识产权转移等话题作为国内政治动员工具和外交筹码。即使朝鲜半岛危机可能会为中国赢得一定的空间,但过去几个月的经验显示,捆绑政策双刃剑,不足以阻止特朗普对中国放弃经贸方面的挑衅。因此尽管中美经贸关系致远可期,但行稳难求已成定势,而2018年的路尤其不平坦。


进入2018年后,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系列强势的对华贸易举措和言语威胁,中美关系迅速变得紧张起来;特朗普访华后掀起的乐观情绪迅即烟消云散。尽管这种典型的特朗普式外交似曾相识,但国内舆论似乎在特朗普上任一年后依然难以把握其脉络。特朗普到底何时会把另一只贸易战的鞋子扔下来?或者说,这只鞋子究竟存不存在?

需要明确的是,中美经贸关系受制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中美双边关系和全球治理直接决定了双边经贸关系的走向。基于对这些要素的判断,中美经贸关系的总体形势判断比较明确,可以用两个词概括:一方面,“行稳难求”,另一方面,“致远可期”。

从积极方面看,以传统关税为主的大规模贸易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会是以非关税壁垒为形式的贸易冲突。但此类冲突相比而言较为灵活,妥协空间较大。而且此类冲突是当前国际贸易摩擦的常态,因此难以超越WTO的治理范围,破坏现有的贸易秩序。

从消极方面看,基于过去一年多的事态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已经非常明显:两国经贸关系会摩擦不断,突发性事件频发,而且呈常态化趋势。为此中国需要有足够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不能被表面的友好外交蒙蔽。2017年7月第一次中美经贸会谈之前中国国内媒体渲染的所谓“蜜月期”,以及特朗普访华之后到国安报告出台之间国内媒体的欢欣鼓舞,都是教训。每一次歌舞升平都是冲突紧随其后,但国内媒体总是措手不及,显示出对特朗普的决策缺乏根本了解。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在本文中将着重梳理造成“行稳难求”的各种因素,为中国在2018年的应对提供思路。

经贸摩擦的结构性原因

造成中美经贸摩擦常态化的原因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分析。首先是结构性原因。

中美间经济实力的变化对美国人造成的利益损失和心理威胁真切存在,而这种结构性变化并不以特朗普或任何政治家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毋宁说,“特朗普们”的焦灼不安是这个变化趋势的产物。因此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经贸关系都必然会受到冲击。换句话说,中美关系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挑战是中美在经贸关系上不再是过去单纯的上下游产业链补充依赖关系,而是成为全面竞争的关系,自然也不可能再期待过去的融洽。

此外,造成美国贸易逆差和就业流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贸易而在于美国的产业结构和公共政策面临艰难转型。但美国国内的改革阻力巨大,难以短时期内取得成效,因此政治家习惯于把原因归咎于中国,同时也对中国的改革调整速度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陷入运动状态的美国社会

其次是美国社会层面的原因。

2017年可称是美国运动元年,标志着美国社会进入一个不同以往的时代,一个不破不立的时代——“破”刚刚开始,“立”尚待时日。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整个美国社会将进入一种全民运动状态,持续保持选战中的亢奋和分裂:特朗普“逢奥必反”,忙于拆掉过去民主党构建的各种政策法令,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创立新政;右翼保守派热衷于反移民,反社会福利;左派则“逢特必反”;中间力量热衷于身份政治,反精英,反建制,反男权政治。有人将今天的美国社会的分裂归纳为“上下左中右黑白”全面分裂,确实准确。

这种运动状态必然影响到公共政策:由于缺乏共识和目标,造成战略模糊,政策难以聚焦,决策目标和重点快速游移,情绪左右决策,党派和团体的利益劫持国家长远利益。国内矛盾主导外交的特点相比任何时期都更突出。内部分裂和冲突推动政治家求助于军事和经贸上的外交冲突来解困,造成政府对外好斗。

这种状况的成因是结构性的。特朗普的上台即是诸多潜在力量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成为这场运动的直接推动力。这场运动必然要持续若干年,而2018年只是刚刚开始。

中期选举的挑战

但是2018年的特殊性又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紧张增添了新的因素,那就是中期选举。

中国舆论对美国总统大选关注度极高,但普遍忽视中期选举的重要性。在每一次中期选举中,中美经贸关系常常成为舆论焦点,中国成为美国问题的替罪羊。两党候选人都乐于把中国描绘成美国贸易赤字和就业流失的罪魁祸首,把竞选对手刻画为中国的买办。尽管攻击中国已经是美国选举中的常规项目,但相比于总统大选,中期选举中的中国形象要恶劣得多。

中期选举的候选人人数众多,背景多元复杂,候选人的素质远不如总统候选人,因此对中国的了解和对中美关系的理解也流于片面,容易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另外,中期选举层级繁多,从联邦参众两院延伸到州郡市,竞选者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比总统候选人更近,更需要从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而非国家利益来赢得选民支持。因此用煽情手法攻击自由贸易或移民来获得选民支持成为常态,攻击程度也较总统大选的候选人为甚。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内矛盾的升级助燃民众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媒体和政治家极尽能事从中获利,让这种情况变得尤其严重,对中国的污名化也更为严重。因此2018年是中国在美形象最为挑战的一年。

朝鲜半岛危机的不确定性

在2018年,中美经贸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朝鲜半岛的局势。

特朗普上台后最为显著的一个对华外交策略是将中美经贸关系与朝鲜半岛的危机管控直接挂钩。具体而言,特朗普希望利用贸易政策说服或者胁迫中国在半岛问题上协助美国对朝施加压力。这个策略对中美两国的利弊以及解决半岛危机另当别论。但在过去一年当中,这个政策捆绑在缓解中美经贸关系上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美国和朝鲜依然没有放弃各自的立场。但朝鲜的核武器和导弹试验并未放松,很有可能在近期达到令美国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2018年是解决半岛危机的关键年。在战争爆发之前,特朗普不会放弃捆绑政策。但战争的迫切性又让捆绑政策失去意义。特朗普将如何处理中美经贸关系将直接取决于朝鲜半岛的局势。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背景下,特朗普势必要迎合国内舆论导向而对中国发难,把中美贸易不均衡、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知识产权转移等话题作为国内政治动员工具和外交筹码。即使朝鲜半岛危机可能会为中国赢得一定的空间,但过去几个月的经验显示,捆绑政策双刃剑,不足以阻止特朗普对中国放弃经贸方面的挑衅。因此尽管中美经贸关系致远可期,但行稳难求已成定势,而2018年的路尤其不平坦。

特朗普在达沃斯:“交易型总统”正转变为“战略型总统”

在时隔18年之后,再有美国总统莅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而这次参加的美国总统是以奉行经济民族主义和战略孤立主义著称的特朗普。这似乎很有讽刺意味,因为达沃斯论坛一直是一个鼓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国际主义精英俱乐部,奉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的到来似乎与这个论坛的价值追求格格不入。

中国是达沃斯论坛的另外一个主角,中方代表、中财办主任刘鹤在会上向全球听众传播了中国将继续攻坚克难推进更大改革,实行更大开放的信息。而一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发表了以引领新型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内容的演讲,在特朗普反全球化言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之下,这个演讲令世界关注。一年之后,“共同命运”成为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本届论坛主题为:在裂变的世界创造共同的未来),这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显著扩大的思想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巍在“澎湃新闻”撰文指出,中美在达沃斯的思想对撞掀开了2018年中美战略关系转型的序曲。

特朗普在达沃斯的演讲再次重复了其“美国优先”的论调,并且浓墨重彩地宣扬他过去一年的执政政绩。但是,敏感的观察者会发现,这一次特朗普却并没有激烈地反对自由贸易,反而是明确声明,他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只不过这种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而且他还“代表美国人民,来确认美国将在构建更加美好世界的同时,与世界保持友谊和伙伴关系”,“希望看到一个共同繁荣的未来”。

特朗普的达沃斯演讲一反常态,显得温和有礼、贴近主流,没有成为达沃斯的“搅局者”。有媒体报道,此次演讲稿出自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加里·科恩和白宫首席秘书罗伯特·波特之手。而出生华尔街高盛集团的科恩显然拥有与达沃斯精英相同的气质。特朗普显然正在被他的助手们“驯化”成为一个真正靠谱的美国总统。

在过去一年里,特朗普一系列剑走偏锋的言辞和行动,在世界制造波澜不断,美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受到严重损害。而且特朗普政府先后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旨在建立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规则的TPP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宣称要退出WTO。这一系列基于完全自利考虑的举动大大削弱了美国在全球治理体系的领导地位。

美国和全球的自由派学者都对此忧心忡忡,担心特朗普正在亲手一步步摧毁美国在二战以来缔造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从而导致国际秩序进入到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的混乱期。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者约瑟夫·奈在去年年初将这种可怕的前景描述为“金德尔伯格陷阱”,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从学理角度阐述了那个时期的经济混乱源自于国际社会中缺乏一个发挥领导作用的“带头大哥”。

然而,特朗普在达沃斯论坛上的一些行为和言辞,却传达了美国仍将领导世界的信息。在达沃斯,特朗普会见了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过去一年,特朗普和其传统盟友的关系大为疏离。而美欧联盟关系特别是美英特殊关系是美国领导全球的核心基础,离开这一基础,美国无法单独领导世界。尽管特朗普没有专门安排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面,或许揭开他们过去的心结还需要时间,但是特朗普已经在着手恢复美英关系,而美欧关系的重塑也相信会很快到来。

而更加令人意外的消息是,特朗普居然表示,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美国将考虑重新加入TPP,而这一表态的背景是,在日本的力推之下,剩下的11个国家正在以CPTPP的新名义复活这一亚太地区的重要自贸协定。日本表示,CPTPP将于今年3月在智利完成最后的签署。特朗普的表态也再次表明,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捉摸。他本人没有什么坚强的价值信念,也没有什么坚强的战略原则,面对时局的急速变化,他可以作出快速的改变和调整,这是一个典型的商人的本性。而特朗普对TPP的积极表态显然是认识到了TPP本身是团结盟友、制定高水平经贸规则的重要制度架构,它在战略上对美国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于日本愿意牵头CPTPP,美国也乐观其成,毕竟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竞争中,日本是美国必须借助的重要力量。

特朗普在达沃斯的一系列言行或许表明,他带领下的美国不会放弃对世界的领导,而是以一种更加自利和灵活的新方式来领导世界。特朗普政府对世界领导地位的重新重视,或许既是他逐渐被国内建制派精英俘获、而且不断学会如何当好美国总统的结果,也是他逐渐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战略竞争压力,已经不容许他再以一种“短视”的目光来看待美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不可否认的是,特朗普本人正在从一位“交易型总统”变成一位“战略型总统”。

美国在二战以后有两大国际战略:一是始于1947年的针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二是始于1970年代、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定型的针对中国的“接触”战略。在美国看来,针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功;但是针对中国的“接触”战略——即把中国塑造成美国体系下的合作伙伴,让中国成为像美国那样的国家——却未能成功。中国既没有实行美国式的政治体制,也没有奉行美国式的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而且在美国看来,中国正在利用美国的一系列“失误”,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以侵蚀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而且,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不断对美国的优势领域构成挑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不仅仅是美国政府,美国国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也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过去的友好力量的不满情绪在增加(比如感觉到在中国技术实力快速进步下,自身优势正在丧失的美国高技术产业和研发行业),而传统上的反华力量则进一步快速上升,并且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影响者。美国朝野上下不少人,包括政府官员、智库精英、共和与民主两党、建制派和反建制派,都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认为美中战略竞争关系正在加强,中国是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面对美国国内舆论生态的这一变化,特朗普没有理由不对其做出政策上的回应,何况他本人对中国也素来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好感。

面对美国对华战略正在出现的全面转向,2018年中美关系将有可能在三个方面爆发激烈的冲突和对撞。

第一,美国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制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尽管遭遇了诸多的地缘政治风险,但中国政府在过去近五年里坚定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仍然收获了诸多战略上的声誉,也为中国赢得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地缘战略空间。

面对中国的外交腾挪,美国很可能进一步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联合,在印太地区建立更为强大的统一战线,来应对中国战略的伸张。这四国的联合无疑将构成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最为主要的地缘政治障碍。

尽管这个四国联合能否真正实现还在未定之天,比如印度就对此仍然充满疑虑,但这不妨碍四国进行一些必要的外交和安全磋商,对外释放四国联合的信息。毫无疑问,如果四国联合真正形成可能会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构成激烈的战略对撞,这一战略对撞或将在东海、南海以及中印边界等问题上呈现出来。

第二,美国会在台湾问题上制造更多的麻烦,以牵制中国的崛起。中国不可能通过给予经贸好处以换回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完全支持中国立场,但美国却可以通过支持台湾当局要挟中国。这是双方最大的战略不对称。

不久前,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台湾旅行法》,鼓励“美台所有层级官员互访”。虽然这是一个不具有约束性的法案,但是它代表了国会的声音,其精神是对“一中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赤裸裸的挑战。如果以后参议院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将对美国行政部门构成巨大压力。而更早之前,美国国会两院通过《2018年国防授权法》,称将“考虑美台军舰互停的适当性与可行性”,更是对中国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赤裸裸的侵犯。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2018年,已经“冬眠”多年的台湾问题或将重新成为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问题。

第三,美国会在经贸问题上对华采取更加严厉的政策,中美经贸关系将很有可能重新遭遇类似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困难期。2017年,中美两国展开了经济外交,以通过双方的试探和交易来平息特朗普上任之初的“贸易战”的风险。但一年过去,特朗普政府显然并不满意中国为改善双边经贸失衡所做的努力。

2016年,美国的总体贸易逆差约5048亿美元,来自中国的逆差为2507亿美元,占比接近50%。2017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进一步上涨,达到2758亿美元。美国不可能对美中巨额的贸易逆差继续保持“善意忽略”。而“战略竞争对手”的定位则体现了美国对其经济和产业优势不断丧失的忧虑感。

2018年,美国可能会以知识产权为重点,对中国进行比较严厉的贸易措施。美国商务部于去年8月18日对中国展开的301调查,还有一个月就即将结束,尽管目前美国将做如何调查结论还不太明朗,但一旦做出肯定性的调查结论,并对中国施加大规模的惩罚性关税,将由此引爆中美“贸易战”,这也意味着美国变相放弃了对WTO的承诺,而是依据国内法单边处理国际贸易问题。

不仅如此,美国国会正在制定关于强化海外投资审查委员会(CIFUS)执法能力的法律,其目的就是对中国企业并购美国高技术企业制造更多麻烦。因此,可以预料,2018年中美企业在技术合作上将面临更多的法律障碍。

四十年来,中美关系获得了长足发展,两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对经济合作伙伴,并且多个全球治理议题上共享基本的利益诉求。但是,随着两国实力地位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两国在一些基本价值观上的差异正在凸显,未来中美关系将面临更多重大考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4 01:56 , Processed in 0.19355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