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透视
六大公募这样看A股今年最后两个月及明年行情!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自今年7月份沪指创下3458点高点以来,近四个月股市在3200点-3400点之间宽幅震荡,板块间走势分化,前期涨幅较大的医药、消费等龙头股相对滞涨;汽车、家电、电子,以及其他一些顺周期板块异动。随着外部最大的不确定性事件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影响A股市场的中期行情主因回到国内。站在2020年不足2个月收官之际,如何看待当前市场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目前的货币政策、疫情、海外市场等综合影响下,A股后市整体投资机会如何? 对此,嘉实基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等六大绩优基金经理,各有不少精辟的观点如下:一、当前的宏观环境和流动性环境非常有利于A股权益市场,但今年底前,指数继续维持震荡的可能性比较大,市场机会也以结构化为主。 二、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复苏,继续看好消费、科技、大金融等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的行业。 三、往后看五年,A股市场仍然是非常明晰的结构性行情,上证综指的涨跌对市场指导意义不大,无论何种市场总有长期增长赛道上的公司,在景气的叠加催化下创出新高。 四、长期来看,未来的行情大概率是科技股主导的,时代背景在发生急剧变化,面临中美之间的科技对抗、中等国家收入陷阱等挑战,唯有科技自强不息才是唯一道路。
而自今年7月份沪指创下3458点高点以来,近四个月股市在3200点-3400点之间宽幅震荡,板块间走势分化,前期涨幅较大的医药、消费等龙头股相对滞涨;汽车、家电、电子,以及其他一些顺周期板块异动。随着外部最大的不确定性事件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影响A股市场的中期行情主因回到国内。站在2020年不足2个月收官之际,如何看待当前市场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目前的货币政策、疫情、海外市场等综合影响下,A股后市整体投资机会如何?
一、当前的宏观环境和流动性环境非常有利于A股权益市场,但今年底前,指数继续维持震荡的可能性比较大,市场机会也以结构化为主。
三、往后看五年,A股市场仍然是非常明晰的结构性行情,上证综指的涨跌对市场指导意义不大,无论何种市场总有长期增长赛道上的公司,在景气的叠加催化下创出新高。
年底前指数或维持震荡状态,但结构性机会不缺
其次,流动性层面也不必特别担心。因为毕竟全球现在大的这种经济环境,包括疫情环境,首先海外暂时还是看不到收紧这种预期的,国内我觉得可能会经历一个从前期的宽松向稳健中性逐步的过渡,不会特别大幅度紧急的收紧。过去的资产泡沫化更多体现在房地产,然而,这一次可能不一样。中央打压房地产的决心非同一般,这决定了流动性更可能流向资本市场。
因此,展望后市,预计年底前市场维持震荡的可能性比较大,市场机会也以结构化为主。估值合理的核心资产、高景气度成长股受青睐。但对于一些基于β驱动的资产,就需要保持谨慎和克制。
展望2021年,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复苏,我们继续看好消费、科技、大金融等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的行业。
其次,科技代表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方向,明年是5G手机的换机大年,重点关注苹果产业链投资机会。
往后看五年,A股市场仍然是非常明晰的结构性行情,上证综指的涨跌对市场的指导意义不大,未来的行情大概率是科技股主导的。过去二十年,中国是一个重化工业的时代,经济增长是靠基建、地产和外贸驱动。在那个时代,传统产业中孕育着最好的投资机会。但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无论是自身的潜力还是国际环境,时代已经不允许我们再这样做。时代背景在发生急剧的变化,面对中美之间的科技对抗、中等国家收入陷阱等挑战,我们都不可能靠“炒房”、“喝酒”去克服,唯有科技自强不息才是唯一道路。世界的科技发展正在变慢,这对中国不是坏事,更有利于我们追赶。中美科技冲突也迫使我们自身的改革、加速补足我们的短板。
哪些核心因素将决定四季度乃至明年的走向?
我们认为,当前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内部因素是主要矛盾,外部因素是次要矛盾。海外疫情和国内货币政策是核心因素,将决定A股波动。海外疫情若未能有效控制,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也将影响国内外需修复。另一方面,全球宽松还会维持多久,也要打问号。总之,如有疫情反复或者资金面的收紧,可能会给股市带来潜在风险。
公募的观点并认为,如果明年经济复苏比较缓慢,市场反而有可能会更好,而如果经济要特别好,则可能引发政策收紧的担忧。目前更倾向于经济不会特别好,可能明年上半年GDP增速稳中略有降低,但这只是一个基数的下降,因为现在大的这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包括疫情,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如果这样的话可能对资本市场最有利。
我国高端制造业,如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也是我国未来主要经济驱动力。顺周期和高景气内需板块,出口链的超预期修复与中游制造业的景气回升是四季度投资的重要线索。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带来哪些战略机会?
首先,“十四五”淡化经济增长目标,从“数量”向“质量”倾斜,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领域将蕴含更多投资机会。“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认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明显淡化了经济增长目标。据此估算,2021-2035年的经济增长中枢约在4.7%,从“十三五”期间的6.5%中高增速下移至中等增速。未来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式微,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多转向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产业升级的新经济领域。
针对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可沿三大投资主线布局。第一,“科技强国”主线,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为国产替代(半导体、高端医疗器械等),二为新基建(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IDC等),三为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端制造、新材料等);第二,“新型消费”主线,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为新零售(化妆品、零食、电商等),二为服务消费(医疗服务、教育、养老等),三为免税行业;第三,“平安中国”主线,兼顾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前者主要涉及国防军工(导弹、无人作战装备、军机、航空发动机、军工电子器件等),后者包括能源安全(新能源、储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