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观察
力排众议低调访华 朔尔茨中国之行背后大有玄机
【博览财经特稿】德国制造业正处于悬崖边缘。虽然数据显示,德国经济意外躲过了衰退,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1.2%,但是由于德国制造业过去过于依赖俄罗斯廉价天然气,德国企业普遍担心最糟糕的时刻还未到来。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宣布:应中方邀请,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11月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朔尔茨访华面临的压力巨大
10月26日,德国政府终于批准了中远海运港口根据条件收购运营公司HHLA集装箱福地码头24.9%的少数股权。
24.9%的股权收购,和之前中远海运的收购要约有不少的距离。24.9%,刚刚好让中远不享有在决定码头战略业务、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上的一票否决权。但这仍是近期中国对外收购中罕见的双赢之举,为什么这么说?
简单掰扯一下这六大部门部长所属的党派,大概就能让你对个中阻力有一个全新认知: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现任绿党党主席;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绿党成员;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现任德国自由民主党党主席;交通部长福尔克·维辛,自由民主党成员;内政部长南希·费泽,社民党黑森州党主席;国防部长克里斯蒂娜·兰布雷希特,社民党成员。
不过,为了安抚内部反对的声音,最终协议将中资入股比例由原先的35%降到24.9%,因为只要超过25%股份,中远便能成为大股东,对公司经营行使否决权。
这样的结果,对于中远集团来说当然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坏,比股份收购案完全搁浅要强。如果放在近些年中资并购屡屡碰壁的大背景下,更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不得不说,朔尔茨是现在欧洲少见的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当地时间11月2日,朔尔茨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文,阐述了自己对于此次中国行的一些看法:即便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国仍是德国和欧洲重要的经贸伙伴,德国不想也不能与中国脱钩。
二战后,德国对外贸易常年处于顺差状态。顺差当然好,但是常年顺差却带来了一个问题——由于货币马克大量流入德国,全球市场上马克是供不应求的。
而欧元区的建立,给了德国可以一直赢下去的第三条路。欧元是欧元区19个国家共同流通的货币,而欧元区国家之间显然既有顺差又有逆差,这样就使得欧元的币值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非要更加简单粗暴一点解释的话,你可以看作是其他对德贸易逆差的欧元区国家帮德国稀释了欧元升值的风险。
全球贸易玩到现在这个阶段,排除短期周期的影响,真正要想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只能通过这两点来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去年3月10 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议案,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力国家的某些产品征收进口碳关税。其中有很多恰巧都是中国的重点出口产品,这些产品,也恰恰集中在当前中国产能过剩的基础性产业。这些产业在国内承载了大量就业,也是中国在国外被反倾销的重灾区。也就说,它们都要额外支出一笔高额碳关税。
而天然气便成为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最佳过渡。而欧盟自身大多是不产天然气的,最佳的天然气供给商,过去一直是东边的俄罗斯。
中国将成德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候选地
这与中国当下的产业结构匹配度极高。随着欧洲自身的人力成本不断升高,德国在过去的全球化浪潮中将大量的零部件生产转移到中国。现在的中国既是其产业零部件产出国,又是其产品消费地。从2018年开始,中国连续4年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从朔尔茨力排众议坚持访华来看,德国当下是有求于中国的。其实,中远集团入股汉堡港一事,更多的是德方的需求。中远集团入股汉堡港,并不是中国非要收购汉堡港不可。恰恰相反,中远集团是全球第三大海运综合服务商,也是汉堡港第一大客户。汉堡港是欧洲第三大港,而中远集团现在已经拥有欧洲第一大港口荷兰鹿特丹港35%的股权,欧洲第二大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25%的股权和欧洲第四大港比雷埃夫斯港67%的股权。
更何况,随着全球能源价格受俄乌战争影响异常波动,能源供应稳定的中国将在德国未来的投资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欧洲能源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德国企业如果不想在未来几年长期承受高涨的能源价格,势必要进行产业转移。与德国产业匹配度较高、能源供给稳定的中国就将成为德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候选地:德国大众汽车今年10月宣布将会与中国智能计算机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新的自动架势技术研发公司,总计投资规模可达2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大约168亿元左右;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近日也宣布,由于高昂的能源成本让欧洲不断失去竞争力,它不得不在该地区“永久”减产。9月6日,该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约合713亿元人民币)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宝马也将在沈阳投资20亿欧元建设电动车工厂,并花费百亿人民币扩建电池生产中心……
据德国《商报》报道,希望与德国总理一起访华的申请约有100份,最终只有12名德国公司代表获准同行。据商界人士透露,已经确认参华的有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他本人也已向《法兰克福汇报》证实此事。此外,代表团内还包括兼任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主席的西门子总裁罗兰·布施、制药公司默克集团首席执行官贝伦·加里霍、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泽温、巴斯夫首席执行官马丁·布鲁德米勒等。可以说,德国工商界对此次朔尔茨访华的热情是非常高的。
与热心的企业家不同,欧洲内部在对待朔尔茨访华一事上,却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派别。
然而,还有一些国家和人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朔尔茨宣布访华后,波罗的海三国立刻跳出来警告朔尔茨不要被“中国分裂欧洲的诡计骗了”。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更是当面插刀,“欧洲和中国的关系正在被德国加速破坏,德国在无视欧盟的团结”!
2016年,欧洲成立了的名为“三海倡议”的组织。
这是一个看上去有点让人莫名其妙的组织。组织名称直接来自波罗的海、亚德里亚海、黑海。因为其成员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恰好处于三海之间。
在公开资料中,三海倡议这个组织目的主要是为了“支持包括氢能源在内三海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那么,德国也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怎么不把德国也纳入三海倡议呢?
欧盟内部的水,着实有点深。也正因为如此,对朔尔茨此次访华,也不要有过高期待,大概率是政冷经热。
这种两头不讨好的态度,也为未来中国与欧洲关系蒙上了一层黯淡的色彩。在中美新的竞争格局中,安全已经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全球主旋律。虽然同样关心安全,但双方关系的安全内核却有不小的差异。此次朔尔茨访华之行会像西方媒体唱衰的那样无功而返吗?还是两国终究能够在创造双赢的沟通和妥协后达成共识?一切只有留待时间来给出最终答案。(来源:海外掘金 作者:杨轨山)
阵容华丽的商界代表团 朔尔茨此行为德国对华战略定调
【博览财经特稿】中德建交50周年、世纪疫情持续之际,德国总理朔尔茨带着“总裁团”于11月4日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然而,朔尔茨本人也因此面临承受了来自德国国内、欧盟内部,甚至美国方面的各种压力。在这种非同寻常的气氛之下,朔尔茨为何坚持访华,他想通过这次访华达成什么目的,或释放什么信号?这次访问将对德国新对华战略产生哪些影响?又会如何影响未来的中德关系乃至中欧关系的发展?
上述企业大多已经在中国有大量投资,并在近期加大了投资。德企对华投资似乎进入了新一轮高潮,这会给中德双方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本届德国政府是朔尔茨为首的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建的联合政府。现政府内部在如何与中国打交道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绿党和自民党一直主张对华强硬政策。
不少欧盟国家也批评朔尔茨访问中国是“单干独行”,仅仅为了德国的利益,他们希望欧盟以“一个声音”与中国对话。美国更不用说,自然不想德国与中国关系走近。因此,可以说朔尔茨这次是在重压之下,力排众议,坚持开启了北京之行。
除了反对声外,姜锋强调,还要看到其中强烈的赞同声音,特别是来自德国企业界的呼声,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他们认为,德国必须尽早与中国加强信息沟通,增强相互信任,从而开展更具战略意义的合作。中国在国际政治、经贸等各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德国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
从这篇文章中“能够看出朔尔茨的迫切”,姜锋说,他并不是仅仅想要在某个项目上获得什么好处,或者是做成某一笔生意。这是一种“战略需求”,反映出朔尔茨作为一个政治家,对符合德国战略利益事情的判断。
朔尔茨在10月21日欧盟峰会结束后就宣布,他将在11月初访华。而中国外交部在10月28日才正式确认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朔尔茨将于11月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正式宣布朔尔茨访华的时间前后相差了一个星期。
另外,郑春荣表示,欧盟峰会的讨论可能对朔尔茨有所触动,让他觉得现在应该公布这件事,不能再拖下去了。朔尔茨给我的感觉是有点慢热,不是那种马上就能做一个决定的人。他比较稳健,但是真的到了要他做决定的时刻,他会觉得我得行动了,现在得说了。
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根据路透社的消息,德国政府消息人士说,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向朔尔茨建议他们一起去北京,以发出欧盟团结的信号,但朔尔茨拒绝了这一提议。
这一事件背后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我觉得他们可能就是否一同访华曾经有过协调,最终因为时间没碰拢等原因而作罢,”郑春荣说,朔尔茨单独来访和与马克龙一同来访,这两者的性质有所不同。
另外,“德国和法国最近各方面的龃龉不少,也有点较劲,比如在共同防务建设方面,一些德法的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进等等。而且两个国家多多少少都在争夺欧盟内部的领导权,而朔尔茨一定希望德国能够在引领欧中关系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郑春荣补充道。
在正式访华之前,朔尔茨多次公开表态称,“德国不想也不能与中国脱钩”;还力排众议、推动政府于10月26日批准中远海运集团入股汉堡港集装箱码头,并坚称这一决定“是正确的”。
“与中国‘脱钩’的主张在德国渐渐失去了市场,这是大势所趋,”姜锋说,即使是反对朔尔茨访华的德国官员,在所谓“脱钩”问题上也非常谨慎,近来表态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也不赞成与中国“脱钩”,因为这么做既不可能,也不符合德国的利益和经济规律。不过,他们会觉得和中国经济联系过于密切,想要减少这种依赖性。
“因此,德国一些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认为,不仅不应该和中国‘脱钩’,反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和中国的经济关系。比如,如果过去只是把产品卖到中国或者在中国组装,现在德国认为要把价值链上很大一个环节放在中国,加深经济合作。”
而在“中企入股汉堡港集装箱码头”一事上,郑春荣提到,我们不能只看到朔尔茨推动做成了这件事,还要看到他到在最后做出了很大的让步。
此前德国总理每次访华都会有一个大型的企业代表团随行,朔尔茨此行也不例外。阵容豪华的商界“总裁团”涉及化工、医药、汽车等多个行业的巨头企业。
姜锋认为,德国的大企业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他们对地缘政治非常敏感,知道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也知道这个世界未来的走向。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把握中德关系上,要比(一些)政客要灵敏得多,大企业在中德两国外交构建过程中是十分重要和稳定的因素。他们来到中国,说明他们以往在中国发展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这些收益让他们对未来中国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德企纷纷“加码”中国,来自德国的投资在中国“多点开花”,一轮德企对华投资高潮似乎正在开启。比如,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的生产基地,总投资约100亿欧元;大众宣布,将投资约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与中国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宝马集团斥资150亿元人民币在沈阳建设的新工厂正式运营等等。
姜锋认为,中德经济合作实际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德国的大企业也看到,中国具有稳定的生产资料来源、生产场所、向全世界分送的销售渠道以及发达的运输、服务行业。如今,中德的经济、贸易关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中德两国本身,对世界经济增长也具有深远意义,巴斯夫在华投资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世界市场的。这次没有来的戴姆勒,据他所知也有两个项目要在中国做,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在上海要建立的是一个研发中心。
郑春荣认为,这会对两国经贸关系有一定负面影响,大型企业或许能够承担一定风险,但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希望得到更多政府支持,从中德正常的经贸发展来说,中方希望努力让德国政府不要出台这种阻挠双方正常贸易往来的政策,这样中德的整个经贸投资才会发展得更好。
朔尔茨此行已为德国对华战略定调
郑春荣认为,德国“对华战略”本来说年底推出,如今看来估计要“难产”,这其中有很多争论,主要是由绿党主导的外交部、经济部和社民党所在的德国总理府之间的矛盾。德国外交部可能会在文中出现一些表述,比如对和中国的合作提出更多质疑,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加强审视两国经贸关系等等。但总理府肯定对上述表述不满,要求进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两种力量的博弈。
所以,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姜锋指出,德国和欧洲内部稳定与否是影响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的核心。德国当前对华政策的波动,主要原因还是其政府内各党力量失衡与社会中对变化与不确定普遍存在的焦虑。只要德国和欧洲内部能够相对稳定,那么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就会稳定发展。(房佶宜对本文亦有贡献)(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王慧、刘骞、张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