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90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9 08: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融动荡因日股暴跌而起 衰退是最大的“灰犀牛”

【博览财经特稿】北京时间8月5日,全球金融市场遭遇了“黑色星期一”。日股暴跌,日经225指数收跌12%,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抹掉全年涨幅;东证指数收跌12%,创1987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盘中多次触发熔断机制。与7月12日高点相比,日经225指数已回落11000点左右,降幅高达25%。

然而,第二天,市场马上反转,日经225指数高开高走,盘中一度超过10%,创历史单日最大涨幅;同时亚太股市止跌企稳。

股灾是如何发生的?

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安倍上台后实施安倍经济学,日本政府大规模融资发放养老金和增加公共投资,黑田行长领导日本央行长期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为核心的超级宽松政策,大量资本直接注入金融市场,同时致力于将通胀率拉升至2%。

三是日本企业在2005年基本上走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开始扩张融资,尽管此后遭受了2008年金融危机,但日本大型跨国公司逐渐完成了全球化布局,盈利逐步回升,资产负债表稳健。日本上市公司中40%的营收来自海外,跨国公司较强的盈利能力是支撑日股上涨的价值所在。

但是,今年以来,日本央行加息举动显得犹豫不决,这被市场所洞察,点燃了投机情绪,投机者疯狂做空日元,日元(美元兑日元)在加息下跌到161的历史低位,同时疯狂做多日股,日经225指数在7月份还刷历史新高。这是致命的。

此后风险不断累积、恐慌持续蔓延,终于在星期一引发了日股暴跌,并拖累了全球市场。为什么日本央行加息威力如此巨大?

第二,流动性担忧。日本央行加息意味着日元融资货币的地位将被削弱,日元的融资规模和套息交易将萎缩,市场流动性也将下降。这原本是可预期的缓慢发生的流动性担忧,但是在预期差的作用下演变为流动性恐慌。金融恐慌导致日元快速升值,跨境投资的外汇风险大增,市场火速赎回流动性。

如何看待日本经济?

一大不确定性是日本央行加息,其加息的力度、节奏和预期管理,多大程度上影响日元升值、日债上涨和股票下跌,这是不好确定的。去年年底,很多机构预测,日本央行加息是今年全球金融市场的灰犀牛。这是大概率事件,但没想到这头犀牛这么灰。

过去,日元汇率与日股、日债走势相反。日本央行加息,日元汇率升值,以日元计价的企业盈利下降,同时流动性减少,进而抑制日股上涨。同时,加息削弱了日元融资地位,打击做空日元,推动日元上涨,但日债收益率上升,即日债价格下跌。

是否存在资产泡沫?

如果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风险,相比日本央行,美联储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更充足的“子弹”。日本央行处于加息的起步阶段,在遭遇这场股灾后担心是否会重蹈前两次覆辙,货币正常化可能再次腰折。但美联储临近新一轮降息周期,此前经过激进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已经累积了525个基点的降幅空间,既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应对,又符合降息操作的预期。

即便没有发生这场股灾,芝商所交易员预测美联储在9月17日议息会议降息的概率已经达到100%。如今,日本股灾发生后,交易员押注美联储9月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达到90%,同时认为美联储可能意外提前降息。美联储官员试图做预期调节,表示“一旦发生衰退,将采取措施”。不过,市场真正担心的是,当美联储降息之后,美股是否还会下跌。

但是,历史上,美联储拯救式降息(预期管理、量化宽松)的效果是极为明显的。在基本面尚未恶化的情况下,外力作用和恐慌情绪迅速击溃市场,美联储迅速采取行动往往能够力挽狂澜。例如,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2020年3月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的股灾。所以,我们需要判断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否恶化。

需要解释的是就业指标中的“萨姆规则”。7月份美国失业率上升到4.3%,萨姆指数录得0.49%,接近0.5%警戒线。“萨姆规则”认为,这一指数达到警戒线,将引发衰退担忧。在美国历史上,萨姆规则在1960年以来一共9次美国经济衰退中全都得到了验证。不过,这一次会不会不一样?鲍威尔对萨姆规则持谨慎态度,萨姆本人认为,尽管数据触发了萨姆规则,但美国经济“还没有陷入衰退”,它只是在发出警告。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美国联邦财政部和美联储的一系列操作,使得一些衰退型宏观指标“被推迟”。我赞同萨姆,它是一个信号。

这次股票大跌类似于1987年黑色星期一,在基本面没有恶化的情况下,受他国央行加息引发外汇震荡而大跌。在美国经济基本面尚未恶化的前提下,如果美联储在9月份顺利降息,根据历史经验,美股在这轮降息周期中大概率走强。

二是中东战争。如果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战争扩大化,引发了中东战争,那么全球地缘政治更加动荡,石油和黄金价格还将大涨,美国、欧洲及全球通胀呈粘性甚至一定程度的反弹。同时,全球股票在战争初期遭受冲击后,大量的资金可能流向美国,推高美股美债以及大宗商品。当然,这会使得美联储的政策更加谨慎。不过,只要不发生严重滞胀,美联储就有足够的信心和“子弹”应对风险。

8月6日,七位科技巨头的市盈率,英伟达60倍、特斯拉50倍,其它均在25-40倍之间。我的判断的是,美股将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而回调,在美联储降息后呈现上涨态势。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大概率中期上涨,纳斯达克和七巨头不确定性更高,将由业绩决定其走势。

在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和金融大动荡时代,个人如何配置资产?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问题有两个指向:一是选择其一最值钱的资产,不能分散投资;二是五年周期。该问题暗含一个投资界的困境:坏的资产修复遥遥无期,好的资产都太贵。比如,从投资的角度,你还敢买入北京或上海核心区的房子。而近些年热捧的资产,英伟达股票、黄金、比特币都似乎太贵了,你敢买入持有5年待涨吗?在全球大变局时代,个人配置资产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全球资产配置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对冲性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放眼全球,不论经济处于什么周期、出现什么风险,总有资产在涨。

同时,货币是一个完美的对冲工具,美元指数涨,对应的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下跌;反之亦然。其实,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对冲性。尤其是,当一个经济体进入新的周期时、出现资产荒时,投资者需要找到另一个增长的经济体或者全球金融市场予以对冲。

但斌的问题容易引起误解,如果500万是全部可配置资产,不论选择哪类资产风险都比较大,合理的做法是多元化配置,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和承担能力,分配固收类、权益类与风险类资产的比例。

哪些资产相对稳健?例如,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券、国际顶级金融机构债券、国际大型公司债券、国际金融同业市场货币基金、国际大型保险公司的保险、国际大型银行的储蓄存款。

接下来,我重点讲一下保险和养老金。为什么保险与养老金为基本盘?增持保险是一个经济体投资趋于成熟的表现。当一个经济体逐步走向稳定成熟的经济体时,保险和养老金的配置比例也随之上升。

第三,提前锁定收益与风险的思维:预期利率上升,负债端提前锁定利息成本(固定利率),预期利率下降,资产端提前锁定收益率。

存款、基金不行,国债、保险可以锁定收益率。比如,7月份美国发行的10年期美债,中标利率4.2%,购买美债意味着锁定未来十年的收益率。比如,中国最新发行的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标利率2.5%。有人说,这跟定存利率差不多,没有吸引力。但是,如果预期利率下降,定存利率也会跟随下降,而国债利率是提前锁定的。

保险也是可以提前锁定收益率的品种。保险大部分资产都配置在债券上,其中寿险配置债券的比例达到50%。央行降息将推动债券收益率下降,进而推动保险收益率下降。保险公司也将不断地下架高利率险种,近期市场传言将停售预定利率高于3.0%的险种,因此在下架之前购入可以提前锁定收益率。

国际大型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和对冲风险,其产品表现出长期稳健与提前锁定收益率的特点。例如美元储蓄型品种,按照过去近三十年的平均收益率(复利)简单推算,20年期2.6倍,30年期5.2倍,75年期141倍,100年期897倍。其投资逻辑就是做“时间的朋友”。期限越长,赎回压力就越小,投资穿越周期的能力就越强,复利效应就越大。

总之,中国家庭需要从过去的创业创富、押注博弈的投资理念,转向守财理财、做全球化配置,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对冲性。(来源:智本社 作者:清和)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郑州富士康暂无可替代 苹果组装生意从中国向印度转移趋势不变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苹果最新款手机核心订单正在从印度回流,郑州富士康正在大规模招工”。数位接近富士康人士表示,郑州富士康确实已经进入新款iPhone 16系列的生产高峰阶段,和外界传言大规模招聘不同的是,招聘并无太大差异,仅略有增加。

苹果近年来一直在推动供应链的多元化,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富士康郑州的iPhone订单正在被印度工厂分流。

独家获悉,印度自今年来暂时没有新增iPhone产能,近期产能甚至有轻微下滑。这主要是受到良率和产业配套设施限制影响。富士康拥有全印度75%-80%iPhone的产能。除富士康外,苹果在印度的代工厂还有和硕、纬创等。此前预测2024年三季度,印度iPhone产能约730万台,而现在下调至680万-700万台左右。不过,从长远来看,印度的产能规划和生产能力均在提高。

此前,行业预计印度2024年将承担20%-25%苹果订单,2025年将增加至25%。也就是说,从目前态势看,苹果手机组装订单转移至印度的进程短期停滞,中国仍然是苹果手机组装的核心产地,但多个信息显示,印度正在加快追赶步伐,长期来看,苹果组装生意从中国向印度转移趋势不变。

富士康在郑州工厂主要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郊的航空港区,占地面积达560万平方米,巅峰期人数超过35万人。作为全球最大的iPhone组装工厂,大多数iPhone Pro和Pro Max系列高端机型都在此组装生产。接近富士康人士表示,苹果高端机型的产地选择是工厂实力的体现,目前“其他工厂达不到郑州富士康的生产制造能力”。

1724223130223065.jpg

对于富士康集团来说,代工iPhone是一笔好生意,但富士康目前正面临两重困境。首先是供应链转移的压力,这也是所有果链企业的共同压力。这一趋势在2020年之前就已出现。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冲击,加速了苹果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在全球平衡的步伐,更深层次的动因在于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增加了苹果对供应链稳定性的担忧,促使其采取行动,要求供应商寻找替代中国工厂的选项。

第二重压力来源于富士康同时面临其他果链企业的代工竞争。立讯精密是iPhone手机生产的第二大厂商。早期其通过 PC 连接器、手机充电线等零部进入苹果产业链,从2021年首次代工 iPhone 13开始,在果链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目前与苹果在iPhone、Apple Watch、AirPods、Apple Vision Pro四大产品线展开合作。2023年底,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接受采访时表示,立讯精密为苹果生产三款iPhone 15,该业务在过去一年翻倍。

一位富士康中层说,今年立讯精密在iPhone 16 Pro Max上首次超过富士康,成为第一大供应商,拿下了苹果最高端、利润最丰厚的机型订单。这种变化促使富士康增加对中国工厂的重视以应对与立讯精密等厂商的竞争。

为了不把增长完全押注在苹果组装生意上,富士康近年来一直在试图增强自己的多元化能力,分散单一业务风险。2019年,富士康提出3+3战略,这一战略包含三大新兴产业电动车、数字健康和机器人,以及三项新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新世代移动通信。

更早之前,富士康另外两个在郑州的战略动作包括一是2023年4月,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在郑州揭牌。二是2024年1月,河南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公司成立,进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

印度仍在快速追赶

在亚洲,越南和印度是苹果分散供应链风险的主要目的地。国内相关果链企业,包括比亚迪、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等,均早已开始在越南布局建厂。一位近期考察过越南的世界500强美企供应链负责人告诉我们,越南当地消费电子新设产线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1724223161137086.jpg

前述接近富士康人士称,去年印度在iPhone产能中约为12%。手机行业分析师郭明錤在2023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4年iPhone产能中印度占比将增加到20%-25%。同期富士康在郑州的生产规模预计将减少约35%-45%,在太原的生产规模预计将减少约75%-85%。

IDC全球专业代工与显示产业研究团队资深研究经理高鸿翔强调,中国制造物美价廉,苹果的最佳选择还是中国。只是在地缘政治夹缝之中,苹果不得不在全球分散产能、降低风险,这一策略短期内不会改变。

根据今年4月苹果发布的2023会计年度供应链名单(Apple Supplier List),在工厂分布上,中国大陆工厂为155座,位居第一;第二位是中国台湾省工厂49座,第三是日本41座;东南亚国家方面,越南32座,泰国和新加坡各23座,马来西亚18座,菲律宾16座;此外,美国和印度分别为25座和13座。也就是说,中国供应链在短期内没有被替代可能,东亚地区仍旧在苹果供应链工厂中占据最重要地位。

根据2023年10月苹果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2023财年,苹果印度业务营收近5000亿卢比,同比增长48%,净利润为222.9亿卢比,同比增长76%,这是该公司在印度过去5年里净利润增长最快的一次。媒体援引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称,苹果计划在未来4年-5年内将其在印度的生产规模扩大5倍以上,达到400亿美元左右。

此外,富士康在班加罗尔购置了约300英亩(约121万平方米)土地,用于建造iPhone组装厂,规划产线数量18条,该工厂预计今年内投产。但据了解,建设进度不及预期。

一个重要变化是印度NPI(新产品导入)的能力。NPI是苹果新品量产前最重要的试产阶段,需要代工厂准备好一切物料,测试生产、验证、及时调整。由于需要所有供应商协同配合,NPI对所在地的供应链生态丰富度有较高的要求。

8月17日,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访问印度时表示,富士康已经在印度投资 100 亿美元,明年将会加大投资,“我感到印度正在崛起。富士康希望成为其中一部分,我们将与印度共同成长”。(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顾翎羽、柳书琪 编辑:谢丽容)




人物广角




四川首富刘汉元出手 一场“皆大欢喜”的并购

【博览财经特稿】光伏界曝出重磅消息:全球硅料/电池片龙头老大、“四川首富”刘汉元家族掌舵的通威股份,将斥资50亿元,收购电池片上半年出货量全球第五的润阳股份。老大并购老五,一时间震动圈内外。

上述主要交易方江苏悦达集团为江苏盐城国资。2017年6月,“悦达新能源”以8亿元估值,向润阳股份增资2亿元。一年多以后,主要由盐城国资出资的基金盐城元润,再次向润阳股份投资2亿元。如果只算股权投资,盐城方面以4亿元投入,合计持有润阳股份比例超过30%。

不过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这笔交易最终成功落地,虽然看上去估值打了个2.5折,但实际上背后的投资方都不能算亏,联想到当下光伏产业的现状,能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已经很不错了。而且50亿元的大手笔,堪称中国近两年“光伏行业最大并购案”。

从企业历史看,润阳股份无疑是光伏界的一匹黑马。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的陶龙忠,加入到晶澳科技工作。2010年,陶龙忠离开晶澳加入海润光能,担任研发总监。2013年,创办江苏润阳股份。

2022年11月,润阳股份向创业板发出上市申请。计划募资40亿元,用于扩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年产5GW异质结电池片项目和补充部分流动资金。

2022年谋求上市,原本是一个好时机。因为自2019年后,光伏行业迎来超景气周期。特别是在2019年9月,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后,光伏产业更是大红大紫。当时有媒体做过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A股110家光伏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达到3.54万亿元。隆基绿能、通威股份、阳光电源等10家巨头市值在1000亿以上。“全球出货量第三”的电池片公司按照400亿估值上市,这个价格在当时不算高。

内卷之下,光伏巨头们的利润和市值也连连下挫。业绩报告显示,隆基绿能、TCL中环、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爱旭科技等30家公司一季度都出现亏损状态。整个光伏产业链仅有阳光电源、隆基绿能两家企业市值徘徊在千亿左右。眼看着光伏企业在资本市场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润阳股份想以400亿的估值寻求上市,自然是难于登天了。

而且润阳股份面临的处境可能远比爱旭股份艰难得多。先说技术。润阳股份主要产品为PERC电池,这一技术路线在当下并不占优。PERC电池成为行业主流已经有10年时间,但是PERC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是24.5%,2020年时产业界的平均水平已经能够维持在22.8%,可见未来提效空间不大。所以采用新的技术路线,向N型电池转型就势在必行。

而至于为什么转型缓慢,则又与润阳股份的负债情况密切相关。招股书显示,在报告期三年内,润阳股份负债率分别为 75.48%、81.39%和 79.17%。截至去年一季度,总负债金额已经超过了207亿,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亿。

一场“皆大欢喜”的并购

根据招股书,从2017年开始,润阳股份共进行过数次增资,估值从2017年的8亿元,一路上涨至2020年Pre-IPO轮融资时的约51亿元。4年时间翻倍,以现在新能源的行情,也不能算差。

2017年6月,江苏盐城国资“悦达新能源”以8亿元估值,向润阳股份增资2亿元,总投资15亿元的2GW高效电池项目由此落户盐城。一年多以后,主要由盐城国资出资的基金盐城元润,再次向润阳股份投资2亿元。

再说市场化资金。根据招股书,2020年1月的报告初期,除了盐城系国资,创始团队和员工持股计划外,润阳股份并未有其他股东。2020年8月,润阳实控人陶龙忠作价6001万元,将自己持有的1.79%润阳股份转让给建湖宏创,此时润阳的估值为33.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建湖宏创与盐城元润,都是由江苏悦达金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GP的私募基金,系一致行动人,发行前合计持有公司12.81%股份。

2020年9月股权转让合计7%,共2.8亿元。对应估值40亿元,其中:陶龙忠转让2.42%股权,受让方为深创投、江西红土、南昌红土、深创投新材料基金,共计9680.96万元。范磊转让2.50%股权,受让方为深创投、开弦博钰、苏商联合、远致富海、中电投融和、粤财新兴、融创岭岳,共计10000.94万元。邢秋贵转让2.08%股权,受让方为华睿嘉银、华睿盛银、华睿文华、华睿布谷鸟、宗佩民、融创岭岳,共计8313.749万元。

如果通威与润阳以100亿元估值完成交易,那么至少在2020年后进入润阳股份的投资机构们,都还能有至少1倍甚至以上的账面收益,这也称得上皆大欢喜了。只是当我看到招股书那8页多被宣布终止的、未含有效回复条款的对赌和优先权条款,也唯有感叹大家确实都不容易。

润阳股份的账算清楚了,我们再来算算通威的账。通威在公告中给出收购理由:其一,产能价值。润阳股份在产业链上游形成工业硅产能 5.5 万吨、多晶硅产能 13 万吨、拉晶产能 7GW、切片产能 10GW;产业链中游形成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产能 57GW;产业链下游形成组件产能 13GW,并适当布局部分光伏电站业务。

简言之,一是为了产能,二是为了出海。“里子”有了,当然还有“面子”。通威公告说,并购也是“为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关于引导光伏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相关意见,促进行业优质资源整合,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和产业低效竞争,提高光伏行业的整体效率。”

这笔定增在当时饱受质疑,“行业如此内卷,为何还要盲目扩产?”。而且当时通威股价也一路跌破33元,市值已经从高点3000亿蒸发过半。这时候还继续募资,市场的反应可想而知。以至于去年9月,通威股份不得不悬崖勒马,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定增募资事项。

这笔并购让我想起了11年前的那笔交易。2013年,通威股份通过218轮竞拍,花了8.7亿,买下了已经停工停产的合肥赛维。这笔交易不仅改变了通威的历史,也改变了全球光伏产业格局。收购完成后,6年时间,通威太阳能(合肥赛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片公司。那么这次50亿元的“并购案”能不能复制此前的成功?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另外,当时通威跨界并购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中国光伏史上最大的一次产能出清,这与当下所处的环境倒有几分相似。这也意味着行业期待已久的并购重组终于拉开序幕,未来“打折卖身”的交易肯定不会只有润阳股份一例。(来源:投中网 作者:杨博宇)




社会热点




角色反转 房贷返点隐秘流行

【博览财经特稿】周洋还记得2021年在上海买房的情形。看中后立马被售出的房子、几乎“一月一涨”的房价……略显疯狂的市场行情每时每刻都在刺激着他的神经。从看房到签约,周洋只用了一个月;但从申请房贷到银行放款,他等了三个多月。

这亦是在前几年购房的借贷人缩影。随着5年期以上LPR下降10个基点至3.85%,全国各地房贷利率同步下调,部分地区有银行房贷利率已经低至“2字头”。根据国金证券研报,房贷利率已降至历史较低水平。部分存量房贷利率却仍停留在4%以上。

“世道真是变了,不仅房贷利率一降再降,居然还有额外补贴。和三年前比,银行和借款人的身份算是反过来了。”周洋叹道。

银行贷款发放后,杜女士于近日顺利收到了2万元返点。选择在今年购入首套房,被她视作正确的决定,“不仅房贷利率低,还能拿返点,没有比这更香的了。”

以上操作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在社交平台搜索“房贷返点”,相关案例在近半年来明显增多。分享者所在地区并不统一,在上海之外,来自北京、广州、深圳、苏州、成都、天津等地的经验贴亦随处可见。

如何拿到房贷返点?简单来说,购房者在网签前后就要提前找好可进行返点的银行,双方就返点金额达成一致后办理房贷,贷款合同正式签订后,购房者便会收到返点。具体时间不一,部分在贷款发放后,部分在贷款审核期间便已收到。

另有中介提供相应价格的礼品,据一名购房者表示,近期其通过该中介在某股份行申请了约80万元的房贷,放款前其便收到了价值约5000元的家用电器;若通过该中介在某国有大行办理,提供的礼品则是价值在贷款总额0.5%左右的金条。

不过,若为了拿返点而照此方式办理房贷业务,对于部分不够了解流程的购房者而言,亦存在一定风险。“最近就有一个客户所购房被拿去抵押却不知情,结果银行未予批贷。”一名从业人员表示,“一般地产中介比较熟悉流程,会协助购房者完成房东的产调,但一些购房者为了拿返点选择自助办理房贷或避开地产中介,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些不正规的机构为了促进交易,会协助客户包装材料,被发现后果更严重。”

某股份行人士指出,在银行与地产中介合作中,会有一笔“业务咨询费用”或“推广费”以公对公的形式打入对方的公司账户,但房贷申请人并不能拿到这笔钱。

“一般缺业绩的银行会找我们营销,去年就有了,不过今年以来大家越来越‘卷’,我们返点力度也会加大一些。”上述从业人员进一步表示,房贷申请者得到的返点多少不仅与贷款金额有关,也会根据银行投放的费用进行调整。

中介大力推广房贷返点背后,是银行房贷业务的增长压力。以六大国有行为例,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按揭贷款余额合计约为26万亿元,较2022年减少超5000亿元。其中,除邮储银行住房按揭贷款规模实现正增长,其余五家银行均出现下滑。对此,多家银行在年报中提到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提前还款规模的增加。

“要放在三年前,想让放款速度加快可能还得求着银行,甚至有人排队超半年。现在情况不同了,部分银行完成指标存在一定难度,所以会支付我们营销费用。”一名第三方机构从业人员表示。

除了中介的大力营销,部分银行客户经理也会亲自上阵。一名成功通过办理房贷业务收到返点的用户便表示,当初在收到客户经理主动推介的私信后,成功通过该客户经理拿到了房贷返点。

根据2010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关于规范做好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维护市场秩序的自律共识的通知》,其中要求自当年1月1日起,停止以任何形式向房贷中介及其从业人员支付与所提供的服务不对称、纯粹业务介绍的“返点”费用。

银行与借贷人几年间的身份反转,折射出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6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1.9%。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下降25.0%,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6.9%。而在2021年同时间段,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863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92931亿元。

华泰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6月百城首套、二套房贷平均利率环比5月下滑5BP(基点)、8BP至3.40%、3.82%,均为2014年以来最低水平。百城放款周期为28天,环比5月放缓6天,但仍处于2019年以来较快水平。

但以上并不能代表市场的全貌。中指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4年6月居民置业意愿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一线城市置业意愿出现触底回升,6月底购房意愿强于上月占比约为28%,环比增加0.8个百分点;二线、三四线城市置业意愿呈现持续下滑趋势,6月购房置业意愿强于上月占比分别下降3.9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

“现在购房成本有所降低,且以前比较稀缺的资源都放出来,所以成交量上去了。但这是因为目前市场上的库存很多,消耗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房价能不能起来还是未知数。”一位地产行业资深从业人员表示。(来源:财经五月花 作者:严沁雯 编辑:胡蓉萍、袁满)(文中周洋为化名)




形势分析




年轻人婚育一场生存之战 人口到了必须做出改变时刻

【博览财经特稿】数据背后的结构,比总量更让人胆寒,年轻人的婚育行为,可能正在将社会和经济推向一个未知的领域。这种行为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都是未知的……这个星球上没有可借鉴的斜率!

相比于这些小修小补,婚姻登记数据背后的数字,可能更为冰冷……数据的总量有时候没那么重要,背后的结构才会惊出你一身冷汗:年轻人的婚育行为出现了重大变化!也必然会导致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种行为背后,不仅仅是年轻人本身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1724223487323764.jpg

人口的走势,最重要的是初婚初育数量,也就是我们关注的头胎数量!这个结婚人数,在相当大程度上给与了一个乐观的结果——毕竟现在婚姻的稳定性是逐年下降的,这种情况下,结婚对数是存在问题的。

根据以上数据推算:2024年如果假设结婚登记对数是650w,初婚占比75%,那么初婚夫妻对数大约是480w对左右,对应人数不足1000w。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994年出生了2100w人,再估计一下这个不婚比例?除非过几年,大家集中爆发结婚,但是那样的结果就是30-35岁年龄段的人口初婚登记占比快速提高,初婚年龄大幅推迟——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初婚和出生人数的对比显示的结果就是——现在选择不婚的比例非常高!

初婚年龄推迟背后的生育挤压

这是两个人口普查数据,准确度相对较高。我们关注的是,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到了28岁,这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按照10个月孕期+6-10个月哺乳期计算,单胎的生育时长基本是1.5年左右。28岁结婚的女性黄金生育年龄大约只有4年的周期,也就够生2个娃多点——而且必须连续生。

婚姻年龄推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个我们也不用展开讨论。但是婚姻-生育的关系 和养老金一样,推迟那5年的重点不是多缴5年,而是少领1/3。

几个关键性因素趋势很难改变

几个关键性的因素趋势很难改变:不婚不育率,结婚年龄,结婚数量,这些数据很难系统性的好转。如果要改变,可能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但是从过去几年的出生人口来看,除了战争和大型自然灾害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出生人口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下滑如此之多!这当中的重要因素有当年计划生育的责任,那个时代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是要为此承担历史责任的!

年轻人的婚育环境必须快速改变,这其中包括了住房、教育、托育等。从这些年的出生人口来看,有必要性的同时,关键是有足够的资源!比如我们根据出生人口计算,6年之后小一的的入学人数砍半,部分学校入学人数会下滑超2/3。这个时候,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提供托育服务了,否则老师可能会面临大量的失业和校舍的闲置。

调整补贴,调整就业、教育制度。国企和公务员招聘,必须考虑生育行为,给与女性更多照顾家庭的时间,这话不是说说,而是从招聘和升职的角度,必须考虑女性的特殊情况,私人企业可以追求效率,但是很显然国企应该做出表率。生育行为应该和养老金、升职加薪、招聘等挂钩。对生育行为奖励的同时,要对不婚不育行为进行经济惩罚,这无关个人权利,领取社会福利,必须要尽到义务啊。

养老金降低领取率,必须划定一个法律最低比例,用于托育服务。这无关道德,这是民族发展和存续,所必须做出的牺牲,否则每天地铁里都是朝气蓬勃的老人和死气沉沉的年轻人?这样的社会会有出路吗?对于人口,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刻了……(来源:鱼与塘 作者:鱼与塘)




社会透视




经历向下兼容的阵痛 小公司装不下大厂人

【博览财经特稿】这两年,市场上塞满了被优化的互联网大厂人。以前,大厂人被认为处于就业鄙视链的顶端,薪资福利待遇、职业晋升空间、眼光心气儿,都是杠杠的。

小公司,装不下大厂人

2013年刚毕业时,Lemon就拿到了互联网行业的offer,那时互联网还处于黄金十年期。Lemon从门户网站编辑做到海外电商业务,从广州到成都一路跳槽晋升,要强的她称“在每份职业上都触摸到了天花板”。但这股东风,从几年前开始慢慢颓了。

但阳光的背后是阴影。在拿着高薪的同时,她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高强度的工作没给人喘息的机会,频繁加班与业绩压力摆在面前,让她开始失眠,并陷入心理抑郁。“就像戴上了金手铐,其实大家都不开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紧张密集的工作节奏,让所有人都在怀疑自己。”Lemon最终还是没完成自我调节,她无法忽视内心的空洞,即便与外界无关,也无法支撑她继续走下去。

2022年,同龄人还在担心被优化时,Lemon主动选择了离职。她当时无心他顾,并没意识到就业市场正走向困难期。等到休整好状态再度求职,Lemon发现,两个多月里轮番面试,自己一无所获。Lemon感到不可思议:“我简历漂亮,履历丰富,怎么就从香饽饽变成没人理了呢?”

1724223718399156.jpg

无法忍受这种恶意,Lemon受到刺激,再度离职。好不容易又找到下一家小公司,结果Lemon还是只待了一周就被辞退。究其原因,是小公司发现Lemon不够划算:招聘普通文案只需要六七千,但招她价格超过一万二。

如今Lemon还在小公司工作,工资还行,环境复古,与以前顶配的大厂办公室没法比。但她说经历了这些浮浮沉沉,自己找到了热爱的事业。她一直在从事心理学内容的码字工作,虽然工资很低,但精神上的反哺滋养,让她觉得这次跨行也算成功。对以前,她感到释然:“风不在了,我就回到地上做一只愉快的猪。”

小公司不好进,但即便进了小公司职场,很多曾经的大厂人,也容易在向下兼容的过程中,体会到巨大的“降级”与“落差”,从而迷失方向。

他形容自己以前在大厂的生存策略是“多拿钱多干,少拿钱摆烂”,现在是有钱也难顶。来到新公司后,首先是工作环境的全方位降级,位置偏通勤不便,工位小环境逼仄,连食堂外卖都更难吃了。

1724223728183312.jpg

职场新人Cici,也正在经历这种向下兼容的阵痛。985本硕、拥有多段高含金量实习的她,去年曾入职北京某大厂做大客户销售,主要负责鼓励客户投放信息流,需要到处出差“卖流量”。

不过,Cici内心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她原先选择入职,是因为在就业寒冬之际,能有个班上就够了,况且还是大厂,有职场精英的幻象。但入职之后,她才发现:周围这些职场精英前辈,像潮水一样流动。

但这些表面的光鲜并没有留住这些精英们,也没能留住Cici,四个多月后,她决意离职。文学专业的出身和并不张扬的性格,让她在狼性工作环境中感到有诸多“被迫”。同时,销售性质的岗位需要频繁加班和出差,身体也有点吃不消。平时也是24h待命,工作与生活完全糅在了一起。

她实在承受不住,选择了离职,涨薪跳槽到一家小型传统制造公司做线上电商。离职让人快乐,但这份快乐并没持续多久。新公司办公条件差的同时,卫生状况也在降级,有洁癖的她只能自己拿着酒精去厕所消毒。

随着公司业务变动,职场的整体氛围也在变差,她所期待的和谐职场持续没多久,身边离职的同事就已经走起了劳动仲裁。Cici不得不正视小公司的弊端,担忧自己的未来:“我在这里遇见的天花板是一位老员工,他已经走到了很高的位置,但只限于这公司体系内。”

职场生态与其中人

在公司成长期,郑乾曾高价招来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厂人,公司需要学习借鉴大厂经验,后者寻求升职与创业机会,两者一拍即合。大厂人的能力毋庸置疑,但郑乾很快发现双方的核心需求并不匹配:小公司更需要全面型人才,必要时还要为普通员工提供情绪价值,而大厂人的能力模型更专业精细,也没办法带领大家好好“过日子”。相持不到两年,始终无法磨合的双方最终“和平分手”。

其实站在时代大浪潮中来看,曾经的大厂人如今的遭遇,颇值得玩味和分析。本质上,这背后最大的经济动因是中国互联网大厂从高速发展转向稳健理性、大厂人的薪资从浮华虚高转向挤出过剩泡沫的过程。是市场刷新了周围旁观者对大厂人的判断,从“美颜滤镜”转向“祛魅”——通俗来讲,大厂不乏优秀者,但不是所有被大厂镀过金的人,都拥有真本事。

在北京,一到暑假,一些诸如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材生也会涌入大厂实习,日薪150元。一位大厂员工曾告诉老于,公司的清华实习生的每天工作就是做表格,搞复印。“但大家还是愿意来做,一个是被动性,部门安排有问题;二来实习生们也知道,干什么活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简历上需要这块金。”

一位公司的运营总监曾向老于介绍该部门组织架构,分为三个组。第一组叫用户增长组,负责把用户吸引进来;第二组叫用户转化组,负责让用户掏钱;第三组叫售后服务组,负责客服一样的角色,纵使这家公司并非电商。

在大厂,真正做到晋升到中高层的人极为有限。即便升入中层也并非意味着“这里就是你能干到老的地儿”。一旦向上突破不成,遇到中年危机,就需要向外寻求活路。“但这样格子间出来的普通大厂员工,能有多少综合型的竞争力呢?”





1724223738908483.jpg
1724223710444804.jpg
1724223702102117.jpg
1724223530283466.jpg
1724223362962682.jpg
1724223266735834.jpg
1724223092398219.jpg
172422295977896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1 17:30 , Processed in 0.14866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