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财经内参2018.7.2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0 10: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冰火两重天:去杠杆下,高科技产业链获得全方位扶持》:不要被表面上央行、财政的分歧所迷惑,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二者在“究竟谁该为‘紧缩压力’负责”问题上的争论,本质上说,是国内经济形势、经济结构“发展到敏感时点”所必然发生的一种“不同立场、利益”的重新“调和与分化组合”,是传统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个别下行),而新经济、高科技产业“加速发展”;而与此相伴的,是融资模式的“两极分化”。而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似乎已经逐渐转向了“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加速产业升级上来,在这方面,中国目前不仅有现实需要与政策规划,也已经基本具备“技术”上的“基础条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发布《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度跻身全球创新经济体20强,排名第17位。
《各方“抢在决策层年中总结”前,“争夺话语权”创造有利于己的“政策环境”!》:就在央、财“神仙打架”,而一众市场人士相继加入“论战”的时刻,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发表头版评论称《不要指望旧发展模式“回光返照”》。评论称,有小部分市场主体不能承受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成本,仍寄希望于旧发展模式能够“回光返照”,这与我国增强经济韧性的方向愈行愈远。博览研究员认为,在当前这个各方主体“抢在决策层‘年中总结会’”之前,“争夺话语权”,创造舆论压力的关键时刻,官媒的这篇评论,多少带有某些“政策倾向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热点聚焦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冰火两重天:去杠杆下,高科技产业链获得全方位扶持                 
【研究员】:田文
结论:不要被表面上央行、财政的分歧所迷惑,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二者在“究竟谁该为‘紧缩压力’负责”问题上的争论,本质上说,是国内经济形势、经济结构“发展到敏感时点”所必然发生的一种“不同立场、利益”的重新“调和与分化组合”,是传统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个别下行),而新经济、高科技产业“加速发展”;而与此相伴的,是融资模式的“两极分化”。而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似乎已经逐渐转向了“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加速产业升级上来,在这方面,中国目前不仅有现实需要与政策规划,也已经基本具备“技术”上的“基础条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发布《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度跻身全球创新经济体20强,排名第17位。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720%2F1532047103584796.jpg
【博览财经研报】不要被表面上央行、财政的分歧所迷惑,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二者在“究竟谁该为‘紧缩压力’负责”问题上的争论,本质上说,是国内经济形势、经济结构“发展到敏感时点”所必然发生的一种“不同立场、利益”的重新“调和与分化组合”,是传统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个别下行),而新经济、高科技产业“加速发展”;而与此相伴的,是融资模式的“两极分化”——
传统的银行惜贷模式,在“去杠杆”压力之下,已经“收缩”到“压抑”实体经济,尤其是“危及”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生存的程度(这一点,据说此前证监会内部邀请上市公司代表“座谈”时,就有民营上市公司负责人发出“哀叹”,而与之同时“坐而论道”的国有上市公司负责人则明显的要“闲庭信步”得多);
这几日央行“突然”放大招,“鼓励”商业银行“买低等级信用债”(发债主体多为“资质较差”的民营、小微企业),也算是“解决融资难”的另一种“创新”;
但博览研究员明显的看到,诸多“新经济、高科技企业”,仍然能够透过各种“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自己“快速发展”所需的“A、B、C、D……乃至N、X……”轮融资
证监会则仍然不遗余力的在为“发掘独角兽”而创新“快速融资”的探索!
……
很明显的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已经逐渐转向了“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加速产业升级上来,从决策层到监管层,已经形成如下一整套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链的“政策模式”,在“实干”方面,那是紧锣密鼓,绝不含糊——
●习总书记全力推动高科技产业的政策规划与引导,反复强调“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层面,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以“落实财政资金”为着力点,为包括高科技产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发展“盘活资金供给”;
●工信部、发改委等则全力梳理清楚,“短板行业”究竟有那些,定准扶持政策的“靶心”;
●证监会,则竭尽所能在有限的“股市资金”里面,腾挪“定向扶持高科技”产业的融资渠道。
……
而中国目前不仅有现实需要与政策规划,也已经基本具备“技术”上的“基础条件”——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发布《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度跻身全球创新经济体20强,排名第17位
2016年,中国进入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的前25位。到了2017年,这一排名上升到了第22位。如今更是成为了唯一一个进入20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报告认为,中国正在迅速转型为创新强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说,中国排名的快速提升反映出其领导层设定的战略方向,即发展世界级创新能力并使经济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这些产业更依赖创新保持竞争力。他认为,这标志着创新多极化的到来。
《人民日报》援引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俞建华表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的积极变化,证明中国的创新能力“完全能够支持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评论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不仅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还诞生了如媒体巨头腾讯、“中国Uber”滴滴出行、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等众多优秀的独角兽科技公司。
详见相关链接——


                                 
                                           博览视点
                 



各方“抢在决策层年中总结”前,“争夺话语权”创造有利于己的“政策环境”!                 
【研究员】:田文
结论:就在央、财“神仙打架”,而一众市场人士相继加入“论战”的时刻,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发表头版评论称《不要指望旧发展模式“回光返照”》。评论称,有小部分市场主体不能承受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成本,仍寄希望于旧发展模式能够“回光返照”,这与我国增强经济韧性的方向愈行愈远。博览研究员认为,在当前这个各方主体“抢在决策层‘年中总结会’”之前,“争夺话语权”,创造舆论压力,营造有利于各自“下半年工作”的“政策环境”这一关键时刻,官媒的这篇评论,多少带有某些“政策倾向性”!

                                 
【博览财经分析】平心而论,央妈这些年很忙,内外作战,高接低挡。财政却相对轻松(只是相对而已),通过财政债务化也即金融化,维持了中央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的缺陷,同时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再分配权力,但却将财政问题向金融领域转移。央妈主持的金稳委责任重大,当然不愿意也不该再背这个锅,因此喊话互怼,也是情理之中。喊话或许也就是行动的开始,毕竟财政部门也是天下为公。问题摆在台面上,总比表面上一团和气私底下互相拆台要好。这是宏观审慎管理的一个进步,毕竟中国的金融体系还很年轻,财政金融的现代化进程还需要时间。
如果财政和货币配合有可能会抬高未来的通胀预期,相反的如果货币政策单兵推进就有可能导致大量流动性进不去实体经济,不仅无法提高名义增长,而且很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
不要指望旧发展模式“回光返照”
就在央、财“神仙打架”,而一众市场人士相继加入“论战”的时刻,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发表头版评论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内在的稳定性协调性增强,新动能茁壮成长,质量效益持续改善。但也要看到,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小部分市场主体仍沿袭旧的发展模式,不能自主承受非理性经营后果,总寄希望于政策能网开一面
这篇名为《不要指望旧发展模式“回光返照”》的评论称,有小部分市场主体不能承受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成本,仍寄希望于旧发展模式能够“回光返照”,这与我国增强经济韧性的方向愈行愈远。文章建议,市场主体应对旧发展思维果断切割,并管控整体杠杆。
文章称,我国庞大人口规模形成了巨大市场机会,是从容应对各种内外部经济金融冲击的坚强基础。微观来看,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氛围已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态势运行整体良好,由此形成的经济韧性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文章建议,市场主体应对旧发展思维果断切割,并管控整体杠杆。合格市场主体的鲜明标志是学会在市场竞争和外部博弈中生存发展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当前这个各方主体“抢在决策层‘年中总结会’”之前,“争夺话语权”,创造舆论压力的关键时刻,官媒的这篇评论,多少带有某些“政策倾向性”!
宏观调控政策在解决实体经济流动性上的困境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先生指出,最近金融业内人士都感受到了资金面的宽松,但在债务违约频发到处高喊“钱紧”的今天,市场上哪来这么多钱?央行和财政部面对这种现象显然也很头大,所以我们看到了这几天央行和财政部的“互怼”。货币政策已非常宽松,财政又在努力减费降税,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却仍不见好转。“央财之争”背后折射出的是宏观调控政策在解决实体经济流动性上的困境
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比较宽松。从Shibor利率和质押回购利率可以看出,市场上的资金利率降得特别快。既然货币政策已比较宽松,为何资金短缺的问题却愈发严重?2018年上半年债市频发违约潮,据券商中国统计,上半年已有28只债券违约,涉及债券余额达289.27亿元。而这个数额已赶上去年全年的债券违约量!信用风险频发,企业融资难上加难,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究其原因,央行降准后流动性首先传导到了银行间,但银行更愿意把钱留在金融市场上,对贷款发放比较谨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信用风险高,各个银行都在担心坏账风险,资产质量无法保证。第二,银行自己也缺钱。
央妈心中的苦并不比宝宝少。
而上述财政金融的一切纠葛,都可以从大的周期背离中找到根源的蛛丝马迹——
西泽资本首席经济学家赵建指出,贸易战的外部冲击加大了不确定性,而更重要的是,周期的背离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隔阂。
当货币和金融资本的空转原罪被去杠杆的利刃一刀斩落,商业银行信用自然就会折戟沉沙,随之广义货币的内生派生能力也就急剧萎缩。
资管新规是另一把埃里克斯之剑,一年的过渡期后就手起刀落?说是金融体系的“白色恐怖”当然不恰当,但的确可能引起百万亿资管的惊恐哗变
在这种氛围下,信用债的实体企业再好,也逃不开银行为了缩表调结构下的挥刀割肉
三A级的信用债市场都几乎消失,股权质押的平仓线滋滋作响也就不足为奇
既然股票市场接连大跌是机构的流动性救赎,被割到根的韭菜或许可以自我安慰。
在这种局势下,P2P暴雷跑路只不过是这个生态系统面临气候巨变从边缘开始的残酷反应
在这种背景下,央妈变得很忙也很着急。一方面要为严监管所可能触发的外生性风险兜底,另一方面还要为汇率的涨跌起伏对冲,同时还担心外部贸易环境不利下的经济失速。在这个新的“三角悖论”中高接低挡,艰难的维持着金融系统的稳定。
然而最近,终于出现了让央妈最担心也是全球央妈都害怕的现象:流动性陷阱——
基础货币再松,广义货币也难以创造。央行无论是采用定向降准还是公开市场操作,大量的资金依然回流到商行在央行的准备金账户上。
这就说明,货币政策几乎要失灵了。看到实体经济嗷嗷待哺,自己放的水却难以渗透,自己又不能绕开商行违背中央银行法给实体单位直接放贷。央妈心中的苦并不比宝宝少。
财政去金融化,金融去财政化
这一切源自于最近两年的去杠杆运动和信用的收紧。信用是分层的,去杠杆首先去的是实体经济的商业信用,其次便是银行信用;当银行信用在严监管的枷锁下无法伸展手脚的时候,信用就只能向央行信用和政府信用集中了。
于是,货币便在银行间,央行账上淤积,利率债成了配置和交易盘竞相追逐的标的。
交易开始变得再次拥挤,利率债中枢下移,于是触发了另一个机关连环: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前者已经抵达历史新低,几十个bp的利率差距当然不足以反应国别的风险溢价,于是后者便只能在利率平价的作用力下一跌再跌。
而深层次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先是财政金融化——通过商业银行信贷刺激经济,后是金融财政化——商业银行为了躲避风险将大量信贷配置在政府平台和房地产上。金融和财政出现了割裂不断的缠绵悱恻,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影子银行和信用刚兑。
资管新规,表面上的任务是建立风险隔离,去掉嵌套通道,打破信用刚兑,实际上则是财政去金融化,金融去财政化
同一时间建立现代金融和现代财政体系,这可是个世界难题。
总结
总结而言,调节货币这项任务,不是央行一家能完成,不是所有的货币投放渠道,都掌握在央行手中,需要央行和财政的密切配合,共同实现货币总量的合理、结构的合理、以及融资的合理。在当前经济增速换挡期,财政政策更要发挥“定海神针”作用,持续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深化中注入“确定性”,稳住大局,但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
在防风险的政策背景和当前的贸易局势下,要稳定经济表现,货币政策已经相对宽松。虽然央行官员喊话要“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紧信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发力空间或许有限
近期关于货币和财政之争引起关注,除了政策制定方面的分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去杠杆分子策略受限(由于违约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如何转为分母策略,通过一定的政策组合来提高名义增长。那么对于提高名义增长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胀的变化,尽管目前国内通胀水平仍低,但如果财政和货币配合有可能会抬高未来的通胀预期,相反的如果货币政策单兵推进就有可能导致大量流动性进不去实体经济,不仅无法提高名义增长,而且很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所以这一点才是两个政策争议的宏观影响。


                                 
                                           焦点透视
                 



违约潮才开始,一级市场融资受限,央妈出面维稳!                 
【研究员】:
结论:去杠杆导致货币收缩。过度紧缩的去杠杆可能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经济衰退,但更重要的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因为民企一向在正规金融体系处于弱势地位,相比国企难以获得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不得不在正规体系之外寻找更多的支持,但是金融监管恰恰打击的是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各种灰色地带,设置了种种禁止或限制。这轮违约潮可能仅仅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结束。因为这是信用紧缩所致,而去杠杆大方向并不会变化。由于近期债券风险事件较多,债券投资人涌向AAA等高评级债券,导致低评级债券发行人压力较大。二级市场频繁暴雷。闪崩、成交量低迷等已经严重导致一级发行市场艰难。央行“将额外提供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这项举措就是适当释放流动性,缓解目前市场的困境,维稳之意较为明显。

                                 
博览财经研报】今年以来的违约企业所处的行业五花八门,根本不是属于某类行业,而且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很难说这是受到经济下行或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主要是以下原因:
去杠杆导致货币收缩。过度紧缩的去杠杆可能一定程度上引发经济衰退,但更重要的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因为民企一向在正规金融体系处于弱势地位,相比国企难以获得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不得不在正规体系之外寻找更多的支持,但是金融监管恰恰打击的是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各种灰色地带,设置了种种禁止或限制。
对于资金链本来就紧张的一些民企而言,即使市场整体的资金面并没有那么紧张,但是如果过去借钱的模式玩不下去了,雪球滚不动了,那么违约就来了。
◆违约潮可能仅仅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结束。因为这是信用紧缩所致,而去杠杆大方向并不会变化。由于近期债券风险事件较多,债券投资人涌向AAA等高评级债券,导致低评级债券发行人压力较大。二级市场频繁暴雷闪崩、成交量低迷等已经严重导致一级发行市场艰难。
就在此时,2018年7月18日晚,网传央行近日窗口指导银行,将额外提供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其中对于贷款投放,要求较月初报送贷款额度外的多增部分按1:1给予MLF资金,多增部分为普通贷款,不鼓励票据和同业借款不鼓励。对于信用债投资,AA+及以上评级按1:1比例给予MLF,AA+以下评级按1:2给予MLF资金,且要求须为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
对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央行这项举措就是适当释放流动性缓解目前市场的困境,维稳之意昭然皆知。
去杠杆导致信用紧缩,债务违约频繁出现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债券市场的违约潮带来的衍生效应正在不断显现。
信用债风险频发,债券一级市场遇冷,一些公司债券发行困难或干脆放弃发行。此前,东方园林本准备发10亿债,结果只卖了不到5千万。
自4月中旬以来,信用债市场像着了魔一样,违约事件接连不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720%2F1532037224121393.jpg
今年以来的违约企业所处的行业五花八门,根本不是属于某类行业,而且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

很难说他们是受到经济下行或经济周期的影响。尽管今年宏观经济总需求有所下降,但是二季度GDP增速仍然录得6.7%,增长仍然强劲。
这轮违约不能怪经济下行,也不能怪经济周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博览研究员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去杠杆导致货币收缩。去年年末社会融资总量175万亿,主要都是债务融资。而,目前社融增速降到9.8%。新增社融既要保障经济增长又要偿还债务。扣除经济增长需要的货币资金,新增融资不够偿还存量债务利息,债务违约潮必然会出现。去杠杆导致货币收缩,民营企业在市场比国企更难获得资金,因此很自然缺资金,同时还面临资金成本上升。
●因为民企一向在正规金融体系处于弱势地位,相比国企难以获得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不得不在正规体系之外寻找更多的支持,但是金融监管恰恰打击的是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各种灰色地带,设置了种种禁止或限制。
在过去,非标(主要受资管新规的约束)、股票质押、融资租赁等是民企融资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今这几个方面全面收紧,民营企业过去状态可以找到钱的模式现在不灵了。
对于资金链本来就紧张的一些民企而言,即使市场整体的资金面并没有那么紧张,但是如果过去借钱的模式玩不下去了,雪球滚不动了,那么违约就来了。
◆过度紧缩的去杠杆可能会造成严重经济箫条。从数据上看,在去杠杆的大趋势下,中国宏观经济需求也偏弱:
●首先,领先指标金融数据的低迷,正逐步向实体经济传导。央行6月金融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仅9.8%,M2增速仅为8%,均创历史新低。虽然6月份新增贷款有几千亿,但是仍然没能对冲因为表外业务收缩而带来社融整体增速的下滑。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降为6%,消费增速也下滑较为严重。
●房地产投资增速虽然相对坚挺,但是独木难支。融资环境收紧与信用分化,会影响企业的资本开支意愿。比如,房企融资严重依靠非标。如今在资管新规的规范下,非标融资受阻。
违约潮可能仅仅只是个开始,监管层货币政策新对策主要是用来激活低评级信用债市场,维稳市场
违约潮可能仅仅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结束。因为现在所发生的违约主要是受监管带来的信用收紧导致的。
今年7-9月份可能是债务违约洪峰的高潮时间,大概有1.37万亿的债务到期。根据彭博社的数据,明年债务到期量高达1012亿美元,较今年大幅增长50%。未来债务集中式到期更加重违约预期。
由于近期债券风险事件较多,债券投资人涌向AAA等高评级债券,导致低评级债券发行人压力较大。
二级市场频繁暴雷,闪崩、成交量低迷等已经严重导致一级发行市场艰难。
融资渠道已经被市场“自发斩断”。即使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也可能存在发债发不出去的可能。
最近,家AA+民营企业发一个超短融,时间为半年,票面利率也在6%。民营企业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产能规模居于行业前三,且在价格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且为知名的上市企业。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样的企业发债即使不能多倍超额认购,至少发行成功不成问题,但是最近的事实是什么呢?一听说是民企发债,根本不管行业的基本面,企业的财务情况,甚至根本还没听清该企业的名字,就跑了……
数据完全可以佐证。止7月13日,在已发行待上市的中票、短融及超短融中,一共有46只:
(1) 其中央企10只
(2) 地方国企40只
(3) 集体企业一只
(4) 香港外资企业一只
(5) 剩下只有4只民企的债券
◆2018年7月18日晚,网传央行近日窗口指导银行,将额外提供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其中对于贷款投放,要求较月初报送贷款额度外的多增部分按1:1给予MLF资金,多增部分为普通贷款,不鼓励票据和同业借款不鼓励。对于信用债投资,AA+及以上评级按1:1比例给予MLF,AA+以下评级按1:2给予MLF资金,且要求须为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
这个事情,已经是“八九不离十”了,知情人士已经确认: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0720%2F1532037248397482.jpg
博览研究员认为,央行这项举措就是适当释放流动性缓解目前市场的困境,维稳之意昭然皆知。


                        

居民房贷断供潮或也即将来袭,应以“现金流”为王!                 
【研究员】:可可
编者按:居民房贷断供潮或也即将来袭。公积金信贷越来越少,但是逾期越来越多,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苗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16年的44.8%上升到了49.0%,提高了4.2个百分点。房价上涨,很多人就面临两难抉择,买,能力欠缺,不买,未来的房价可能比现在更不可攀。然而在上车之后,考验着购房者的就是偿债能力,说白了就是告诉你现金流的珍贵。一旦现金流断裂,尤其是手上有房贷的,现金流断裂,除了生活的拮据,那就是房贷的逾期,而更极端一点,可能就是弃房断供。

                                 
博览财经观察去杠杆大环境下,信用收缩。前面讲到,民营企业违约潮来袭。而,这篇文章讲的是,居民房贷断供潮或也即将来袭。
财政部和央行近日联合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17年年度报告》中公布的公积金贷款的逾期金额已达10.58亿元。虽然金额并不大,但是同比却增长了34.6%,而此时同期新增公积金信贷却较上一年降低了24.93%。
发的贷款越来越少,但是逾期越来越多,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苗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16年的44.8%上升到了49.0%,提高了4.2个百分点所以去杠杆去了一年,这锅还得居民部门加杠杆来背。即便是调查报告中的49%的杠杆率已经很高了,但这个数字可能还是被低估的。
棚改城市的房价攀升的速度让人心惊,尤其是一些热点城市一年涨幅达到了50%多。那么很多人就面临两难抉择,买,能力欠缺,不买,未来的房价可能比现在更不可攀。
然而在上车之后,考验着购房者的就是偿债能力,说白了就是告诉你现金流的珍贵。一旦现金流断裂,尤其是手上有房贷的,现金流断裂,除了生活的拮据,那就是房贷的逾期,而更极端一点,可能就是弃房断供。
在这个房企都要现金为王的时代,手里的现金也要悠着点,一旦进入长期下跌区间,那你……断还是不断?
房贷断供潮来袭!
10.58亿!这是住建部、财政部和央行近日联合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17年年度报告》中公布的公积金贷款的逾期金额。
10亿其实放在各大银行里面,都不算事太大的事情,即使是上市银行中市值仅百亿左右的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其2017年的逾期贷款金额也达到了14.2亿,就更不用说工农中建这样的大银行了。
但要知道的是,在2016年公布的报告中,这个数字还仅是7.86亿,2017年的逾期金额足足上升了34.6%,但是2017年发放的个人公积金贷款254.76万笔,比上年降低了22.21%,贷款发放额9534.85亿,比上年降低24.93%。
发的贷款越来越少,但是逾期越来越多,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苗头。
根据国家金融和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非金融杠杆率在回落,金融部门在加速去杠杆,甚至政府部门的杠杆也略有回落,但是中国总体的杠杆率却在上升,因为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16年的44.8%上升到了49.0%,提高了4.2个百分点,所以去杠杆去了一年,这锅还得居民部门加杠杆来背。
居民部门的杠杆加在哪儿了呢?房子啊!
前一阵子,经济学家樊纲在电视节目中提到了“六个钱包购房”,虽然这话有点偏离樊纲的本意,但是这个说法让大家喷得一塌糊涂,除了对于高房价的愤恨,还有就是对于自己加杠杆的否认。
但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棚改城市的房价攀升的速度让人心惊,尤其是一些热点城市一年涨幅达到了50%多。那么很多人就面临两难抉择,买,能力欠缺,不买,未来的房价可能比现在更不可攀。
最终在这种焦虑的煎熬中,很多人选择即便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加杠杆,也要早更贵之前先上车。真的能上车,别说六个钱包了,六十个钱包,该掏也得掏。
即便是调查报告中的49%的杠杆率已经很高了,但这个数字可能还是被低估的。
数据显示,2017年底,中国人民币住户贷款余额40.5万亿,如果再加上公积金贷款余额4.5万亿,那么居民的杠杆率就要比机构测算的49%还要加5个百分点还要多。这个数据虽然还没有赶上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的79%、英国的88%,但是已经距离欧元区的59%和日本的58%很接近了。如果和新兴经济体相比,那么我们是绝对的最高点。
而在这个数据中,除了金融机构贷款上的杠杆,首付中从七大姑八大姨那里加的杠杆还没算在里面呢。
考验偿债能力的时候到了
在多重杠杆中,最便宜的贷款逾期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尤其是公积金贷款中96.05%的贷款人是中低收入人群。
在《公积金报告中》,中、低收入是指收入低于上年当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高收入是指收入高于上年当地社会平均工资3倍(含)。
就拿公积金的缴纳大户广东省来讲,2017年的缴存额2035亿,远高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份。而广东省的职工平均工资是6071元/月,而在广东的的一众城市中,只有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市超过平均工资的。
平均工资每年都在涨,然而房价的涨幅却远远高于工资的涨幅,尤其是一二线城市让人望尘莫及。而现在三四线城市动辄上万的房价,对应的却是2、3千的工资,更是压力山大,加重杠杆上车确实也成为不得不的选择,尤其是对于一些中产夹心层来讲,加了杠杆上了车,就是一穷二白了。
然而在上车之后,考验着购房者的就是偿债能力,说白了就是告诉你现金流的珍贵。一旦现金流断裂,尤其是手上有房贷的,现金流断裂,除了生活的拮据,那就是房贷的逾期,而更极端一点,可能就是弃房断供。
而在房贷之外,现在还有日渐上升的消费贷、现金贷,而利率也远比房贷的利率高。
《公积金报告》虽然只是给了简单的一个逾期数字,并没有详细的列表,但是从这个数字从侧面反映出,房贷压顶下购房者脆弱的现金流。
如果房价暴跌,怕不怕?
先看看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香港案例:
“1997年的时候陈先生买了一套价值742万港元的房子,从银行贷了667.8万港元,可这间住宅到2003年就只值250万港元了。”在香港一家律师行工作的陈先生,最终由于无法拿出更多现金来弥补抵押品的价值不足,不仅房子被银行无情收走,而且还欠下银行200多万港元。
这是怎么回事?
明明保证月供按时交给银行,银行没有实际损失,没有违约呀。
但危险的种子就是这样被埋下的。需要明白:
贷款合同的违约条款里,可不仅仅包括不按时还款,还包括抵押物价值减少。
《银行房屋按揭贷款合同范本》显示:
“抵押期间由于乙方(购房人)的过错或其他原因造成抵押物的价值减少的,乙方应在30日内向甲方(银行)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当的担保。否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提前清偿相当于抵押物价值减少部分的本、息。
如果乙方既不提供价值相当的担保又不提前清偿等值的贷款本、息,甲方有权宣布贷款提前到期,要求乙方提前清偿全部贷款本、息。”
房价腰斩,房没了还惹一身债!
楼市崩盘后,阎王将同样开始向房奴们索命,故事将是这样的:
刘先生2016年买下一套100万的房子,首付30万,贷款70万。一年后,刘先生已经偿还银行本金1万元,剩余69万元。就在那时,房价像着陆失败的火星车一样,啪叽一下,硬硬生生结结实实地砸地上了。这套房子市场价仅为50万元。好了,银行这时候会给刘明白算一笔账:当初借他70万,是因为有价值不低于70万的房子作抵押。现在,房子仅值50万,但他欠银行69万。所以,请补齐抵押不足的差额19万(69-50)。
要么,刘先生拿出19万存款,做提前还贷;要么,刘明白有个祖传老古董,价值不少于19万,抵押给银行。
刘先生这回是可犯糊涂了,当初为了买房把积蓄都掏光了,而家里最值钱的古董是iPhone4S,上哪去凑19万呢?
银行连一声不好意思都不说,“啪”一锤子就把房子拍卖了。一般说,拍卖价肯定比市场价还要低。市价50万的房,银行拍卖了40万,刘先生不仅首付白交了、啥也没捞着,还欠了银行29万(69-40)!
现在知道房价暴跌为啥可怕了吗?已经贷款买房的朋友,劝贷款购房的朋友快去把合同找出来,看看是怎么约定抵押物价值不足的。
在这个房企都要现金为王的时代,手里的现金也要悠着点,一旦进入长期下跌区间,那你……断还是不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17 06:43 , Processed in 0.148305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