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泗洪人肯定要知道的8位泗洪汗青名流否则糗大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5 19: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抗夷名将许联镖


在泗洪县界集镇东北的小李庄前,原有一座高高的土墩,这就是清朝道光年间抗夷名将许联镖的墓冢。


许联镖(1801-1867年),字香墀,清泗州仁信乡(今泗洪县界集镇)许圩村人。


童年的许联镖,英俊洒脱,才智过人,读书过目成诵。由于许家世代以习武骑射称冠,这对幼小的许联镖影响甚大,加之许联镖勤劳勤学、资质聪颖,从小就练成一身超群的武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在许联镖18岁时,中乡试武举第一,一时名闻遐迩,不知其名者甚寡。


道光二年(1822年),清廷举行科举测验,许联镖赴京大比,有以精深的武艺,再第武进士。今后,步入仕途。
道光十九年(1839年)岛夷(英国)入侵,吴淞陷落,海疆告急,全省震动。总督、巡抚会商以凇郡形势艰危、御敌将才难过,联名上疏,奏请曾担当过金山卫游击,认识地形,洞悉机宜的许联镖暂行兼护提督,统领主客诸军,授以处置惩罚统统防务的权利,而同一军心。道光帝谕允。


许联镖临危授命,胸中有数。现在的凇郡城内,民气惶遽,谎言四起,民气杂乱。许联镖上任后,一面率众将士昼夜登城服从,一面清茶谎言,惩治内奸,从而使民气安定,部队士气进步。为了表达本身与凇郡城共生死的刻意,他身怀利刃,以示不乐成便成仁。在他的向导下,全城文武官员、郡民士族上下同心专心,戮力同心。英军侦察探得凇郡城壁垒森严,巍然难犯,遂寂静遁去。是年秋,许联镖因功升任河中协副将,奉特旨管理狼山镇。后转任河漕重镇、淮北盐纲巡缉紧张关津清江参将。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夏,奉旨调守山东登州。在此期间道光帝多次召见,垂询军国大事和淞郡守备、清江漕运诸事,对许联鏢赞赏有加。许联鏢备感帝恩,愈加励精图治。抵登州后,亲督水师出洋巡逻。一日,出关查防中与敌遭遇,许联鏢果断指挥,驱舰出击,擒斩洋匪八百余人,俘获敌战舰数艘。此战环境,许联鏢与福建巡府共同疏奏朝廷,得到道光帝优旨褒嘉。


咸丰元年(1851),许联镖父丧,天子恩准回乡,服丧期间,他哀求辞归。厥后,总督、巡抚又多次保举,都被许联镖婉言推辞,执意不复出山。


许联镖暮年相继丧子,生存崎岖。同治六年(1867年)夏历八月十七日,因宿病复发,逝于清江客邸,后归葬故里。




戚杰与“天官赐福”


戚杰(1548――1581),字翰川,又字世秀,明朝泗州招贤人(原泗洪县鲍集村戚嘴村人),父戚昂曾方正为官。戚杰受熏陶,少而勤学,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杰十六岁时,乡试中举,翌年,连登进士榜。从前聘花氏女为妻,未结婚而花氏双目失明。岳父哀求戚家晚婚,而戚杰怜其不幸,属守信誉,不负青梅之约,且出语真心实意:“夫妇,伦也。不娶,彼将安归?”遂结为伉俪。


戚杰为人梗直,刚正不阿,一年,他出外观察民情,发现泗州一带因遭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饿殍遍野,苛捐杂税都有增无减。回京后,他立刻奏明皇上大开恩典,免泗州朝粮三年,赈百姓粮草万担。不意,其时西宫翅翼得宠,从中作梗,崇祯帝听信西宫诽语,以“刀兵连岁,国贫库空”为由,没有准旨。


事隔不久,西宫翅翼要返回故里四川省亲嬉戏,为了在故乡摆威风,便在皇上眼前撒娇耍赖,要崇祯帝上旨免除四川朝粮三年,并赈粮草万担,崇祯准奏。诏书下至吏部,由吏部奉旨实行。戚杰看过诏书,非常恼火,“泗州天灾地荒,倍征捐税;四川比年丰收,却免税赈粮,岂有此理?”为救济泗州百姓于水火,戚杰冒杀身之祸,立即提笔挥毫,将“四川”二字各添三点,变“免四川朝粮三年,赈百姓粮草万担”为“免泗州朝粮三年,赈百姓粮草万担”。诏书下谕,泗州万民齐声欢呼。


事变很快传到西宫娘娘翅翼处,她在皇上眼前大哭大闹,奏诉戚杰易旨欺君之罪。崇祯帝勃然震怒,遂降下死罪。戚杰在金銮殿上大义凛然,成仁取义,他从容地跪奏道:“万岁,易旨之罪,理当问斩,臣死耐我怨,只是臣有一言如骨梗大喉,本日,当着满朝文武,不得不说分明,泗州”遭灾,地步荒凉,百姓受难,生灵涂炭,皇上置之掉臂,而四川丰稔,人畜旺盛,皇上反免税赈粮。一方是缺粮断炊,生命告急;一方是衣足饭饱,受之有愧。云云原理,怎能服四海民气?而今,臣一死不敷惜,万望皇上明察秋毫,以山河社稷为重,救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说罢,起家洒泪与诸臣告别,自取乌纱伏刑.其时满朝忠良,谁不为戚杰一番动情晓理言辞所感动,纷纷下跪,向皇上再三讨情。皇上慑于戚杰在朝中的德威,加之理亏,在无可怎样的环境下,免了戚杰死罪。 戚杰虽免于一死,但却于西宫翅翼结下了不解之仇。终极被西宫逼死。   


    不久,消息传道泗州,万民悲愤,为哀悼戚杰,百姓在泗州城以北五十里处,堆一土堆,称为“天官墓”。一老叟抹泪呜咽道:“我们泗州人多亏天官赐福啊!”直到如今,每逢过年,家家都要贴“天官赐福”的年画和对联,假如新盖住宅,也多写“天官赐福”四个大字的条幅高悬于中堂之上,既有禳灾祈福之意,更紧张的是表达泗州人民对戚天官的缅念之情。





x9T29nxFxnl12d3t.jpg



三国英豪——鲁肃


鲁肃(172-219)字子敬,东汉临淮东城人,襁褓中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少年时家道殷富,乐于救济,且爱好骑射,常率众人游猎于南山(今盱眙县第一山)。


东汉末年,居巢长周瑜曾颠末本地,慕名造访鲁肃,颠末一番长谈,两位好汉皆有相知恨晚之感,并于井边痛饮长谈。周瑜走时,鲁肃慷慨赠送3千斛食粮。不久应袁术的征召,出任东城长,厥后见袁术眼光短浅,难成大器。变决然携家属投奔周瑜,经周瑜引见,与孙权合榻对饮,泛论天下大事,深得孙权器重。


建安十三年(208年)鲁肃劝孙权拒绝担当降服佩服的意见,主张应早日与刘备团结,共谋抗曹大计,并亲身到湖北长坂与刘备接洽。颠末百般调停,才构成孙刘联军。并在赤壁大北曹军。因其功,战后,孙权提升鲁肃为赞军校卫,随军为周瑜出策划策,多次打败曹军。
建安十六年,周瑜病重,上书孙权:“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周瑜病逝后,鲁肃即被升为备武校卫,统帅三军。鲁肃性格仁厚,胸怀开阔,眼光久远。当初为了维护孙刘抗曹的大局,力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驻兵。厥后,孙刘出现抵牾,兵戎相见。鲁肃以大局为重,在与关羽斗争的同时,仍力主宁静办理两边的抵牾。对关羽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盼望重新和洽。不久鲁肃被升任为汉昌太守,并率兵驻守江陵。


建安十九年,鲁肃跟随孙权攻破皖城,又被转任为横江将军,[吴书]评价:“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表里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理,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评论,能书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不幸卒于军中,孙权亲身为他举哀送葬,诸葛亮也为他发唁吊丧。










为民请命——王卫均


      王卫均,字和村,泗州小梁庄人,自幼苦读诗书,聪慧过人,才气出众,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以乡贡中嘉庆顺天举人,由于他博览群书工帖,又学习于成均(即清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因而学识广博,深受吏部尚书汪瑟庵的欣赏,被选入国子监任教。
        王卫均在京为官期间,因其博学多才、刚直不阿,深受清仁宗天子的欣赏。嘉庆九年(公元1804),仁宗天子命为钦差,前去山东征粮。其时山东已灾荒比年,民不聊生,饥饿病死者不可胜数,“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此情此景,引起了征粮钦差的无比怜悯。事关告急,性命攸关,心情非常沉痛的,甘冒违抗君命的风险,决定将已征得的三千石皇粮,全部门给灾民,以救灾民于水火。同寅们虽怜悯灾民,但却不敢违抗圣命,出于对的关心,发起他先奏请圣准,然后再放粮接济灾民。然而救灾如救火,耽搁一日则饿倍增,刻意已下,顾不得本身的高官厚禄以致本身的性命,将三千石皇粮全部门给灾民。当他看到一位衣不遮体的老人时,急遽脱下本身的衣服,送给这位啼饥号寒的百姓。   赈灾后的钦差大臣从山东返回京都,他预备好两份奏折,一份是山东灾情实况和用公粮赈济灾民的环境和清单;一份是未经奏请,擅自动用皇粮赈济灾民、哀求天子降罪的奏折。其时他的同寅和部下都为他捏着一把汗,畏惧如许的好人受随处罚。而却模样形状自若,在殿前他情真意切,如泣如诉地向仁宗天子报告了山东的灾情,并拿出山东灾民吃的草根、树皮给皇上看,一时四座赞叹不已,仁宗也很受感动,不光没有降罪,反而大发恻隐之心,降旨免除山东征粮,同时加封为督察院副督御史。时隔不久,又提拔为礼部左侍郎、文渊阁直阁事。频频科考,仁宗都任命为主考官。时间已已往190多年,而他不畏皇权,体恤百姓为民请命的汗青韵事仍在民间传播。





为民请命的参政——常三省


常三省,字鲁轩,明泗州华家沟(今泗洪县境)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进士由礼部郎中受任湖广参政。三省常以孝著名乡里,初念二老年老,不忍远行,经父亲晓之以大义,方别亲赴任。刚任职两月,即以回籍奉养二老为由,上书陈情辞职,巡按念其德才兼备,服务夺目,尽力挽留不允。三省再上书,态度果断,且情辞恳切,终调任江西参政。
   泗州城位于淮河卑鄙,阵势低洼,且由于汗青的缘故原由,河流淤积,河床增高,给泗州人民生产和生存带来极大的未便。从政在外的江西参政常三省虽远在异地,却心系故乡,关注泗州乡民的痛苦,他于万历八年(1580年)多次上书巡按,为民请命,拒理力图,要求愤然决堰,恳求开凿施家沟,疏浚周家桥,以救泗州城池。孰知三省的精确发起竟为当权的总河臣潘季训所忌。潘以保维扬为名,以“危词悍语”为由向神宗弹劾常三省,三省因此被罢官,削职为民。


   削职归乡后,三省仍伸张公理,反复上书三省六部,勉力哀求为泗州芸芸终众生兴修水利。欲以拳拳之心报乡亲父老。卒遇巡按牛应元解其诚意,遂从中作美,为其昭雪,再登仕途。三省复职后,始终以治水为念,不畏显贵,哀求为泗民疏通河流,虽壮志未酬,却永久活在泗州人民气中,广受歌颂。


   三省逝世后,归葬于泗州花家沟。其墓于清初随乡村沉于洪泽糊中。









徐国名君、东夷牛耳徐偃王


我国夏朝时期,雄距在东方的部租,名称东夷,其首领名臬陶,臬陶生子伯益,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曾被选为禹的继续人。大禹去世后,禹的儿子启继续王位,伯益与启争取王位,为启所杀。伯益子若木,被夏后氏封于徐,其部落名徐戎,后为诸侯子国,称徐国.商周时期不停为徐国。
徐国的范围为今淮、泗一带,国都建在今泗洪境内的徐城(今半城)、薄薄城(今平静顾勒子附近)、大徐城(城头)。


徐国汗青传至32世时,国君即东夷牛耳徐偃王,关于他的身世另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据纪录徐国第31世徐君的宫人,十月妊娠,分娩时,产下一肉卵。徐君以为是不详之物,命人将其弃入水滨。徐君家孤独母有犬名苍,将弃之水滨的肉卵衔回,孤独母将其放在怀中以体暖和之,遂成儿,取名“徐子诞”,这就是厥后的徐偃王。


徐偃王时期,由于他治国有方,素以仁义著名于世,因此徐国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国力不停加强,来朝贡者日益增多,统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周穆王六年(公元前996年)春,诸侯子国徐国的国君徐子诞,前去周朝锡命(担当赐予爵位),周天子只赏给徐子诞“伯”爵,其时的诸侯国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爵五级,徐子诞从“子”爵生为“伯”爵,只生一级,甚为不满。归国后,他无视宗周的规定,起首“僭越”称王,将31世的“封君”酿成了“王”;同时逾制创建徐国都城。这种“僭越”称王、“逾制”筑城的违规之举,只有统领三十六国、被东南江淮地域的浩繁方国推为牛耳、敢于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徐子诞才敢云云造次。
徐子诞不但“僭越”称王,“逾制”建都城,而且另有代替周天子的雄心,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88年)徐偃王率东夷各诸侯国联军向周打击,当东夷联军进至周东都洛邑时,周穆王正在巡狩西戎的征途上,惊闻徐戎率东夷联军侵洛,敏捷回兵。同时,周穆王遣使往楚国,命楚国发兵,在周楚团结攻击下,徐偃王率兵回徐,途中徐偃王被杀。


当徐国被楚兵攻破,徐偃王途中被杀,偃王子宗只好率众北徙彭城附近的原武山下,由于徐偃王深受徐国人民和东夷各国的拥戴,在偃王子宗北徙原武山时,数以万计的百姓随之入原武山。徐偃王被杀,周穆王的目标已经到达,为了表现周天子宽大为怀的心胸,在偃王子宗北徙了一段时间后,又复封宗于徐,仍为徐国国君。从宗开始,徐国又相传了11世,周敬王八年,徐国被吴王阖庐所灭。


古徐国颠末了夏、商、周、春秋,直到战国初期,历时一千多年,在漫长的汗青中,徐国人民创造了辉煌光耀的徐国文化,形成了淳朴的徐国民俗。光辉的徐国汗青和辉煌光耀的徐文化似晶莹的宝石,永久放射出不朽的光芒。


忠孝两全——李植


李植,字元直,宋泗州临怀人(今泗洪县境)。小时侯就聪慧过人,而且勤劳勤学,两次乡试中举,著名其时。他曾随父亲到苏轼家中做客,太史晁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见其心胸非凡,夸赞他:“此国士也。”厥后,李植被晁补之招为半子。


   靖康元年(1126年),李植奉命督领由400只船构成的船队,护送巨额银两和粮食去犒劳将士,从淮阴出发到达济南。途中历经巨细10余次战斗,末了按期到达济南。其时,康王赵构驻师巨野,亲身慰问,并予以夸奖。


   建炎元年(1127年)李植任东南发运司干办公事,在其任职期间,经心操持,不辞劳怨,常开仓赈济灾民。不久,经丞相张浚保举,任鄂州通判。到任后不久就排船练兵,弹压了马友、孔彦舟叛逆。后又因张浚荐功,被升为朝奉医生,任东南府通判,在任10年,功劳较大,又被升为户部员外郎。


   秦会当权期间,李植不肯与其同朝为官,愤然辞职,客居湖南澧陵,19年没出任官职。秦会死后,李植再度出山,被提升为户部郎中。高宗一见仍旧,想委以重任。李植因母亲大哥,故推辞,不久,母亲过逝,为守孝,二次归隐故乡。其时抗金名将刘琦夸奖李植:“忠臣孝子,元直兼之矣。”服孝期满后,高宗体恤他年老,致让他任徽州知州。因其变化世风有功,频仍转任朝清医生,直秘阁学士、镇江知府…所到之处,言传身教,匡正了本地风俗。


   一年后,金人毁弃盟约,兴兵南下。李植因德高望重,被任命为敷文阁学士、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后官职频频升迁,直至辞官回湖南养老。


回归故乡后,李植常与胡安国、刘琦等人评论国家大事、忧国忧民之心并不因辞官二泯天。南宋媾和更使他怀愁终身,享年76岁,谥号“忠襄”。著有《临淮集》10卷,庐陵人胡铨为之作序。《宋史》有《李植传》。









辞功卸赏的抗金好汉——周虎


周虎,字子叔,世居泗州临怀(今泗洪县境)。宋王室南渡后,周虎搬家常熟。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周虎中武举,又经会试,居6第一,任职为武学阁门舍人,并做光、楚二州的知府。


  开禧二年(1206年),金兵南下,直逼和州,和州城内兵微将寡,形势非常危急。周虎其时正任和州知州,深知城中百姓的生命系于本身身上,他率将士服从城池,周虎的母亲何氏愿于儿子共生死,果断不原撤走,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的周虎是泪如泉涌,鼓励将士:“吾身为将士,一旦脱离,便成奔亡之人,既失大节又败名声。生不如死,为报效国家而死,虽死犹存。决定与金兵背注一掷。将士无不奋勇相随。历经巨细34战,斩杀金国骁将10余名,并亲手射死金右将军石纥。使和州转危为安,江淮局面得以稳固。胜利后周虎果断辞去战功,不取半点赏赐。只有周母何氏晋封为‘永固太夫人’。和州百姓敬重周虎母子的品德,创建祠堂来怀念他们。


   绍定二年(1229年)周虎转任和州转运使,为江淮地域的稳固做出巨大贡献,在其时享有较高的社会荣誉。69岁时逝于任上,谥号“忠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5-2-24 11:24 , Processed in 0.13048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