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财经内参2018.11.0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 08: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美“联手”做多:11月的新机遇正在成型!》:博览财经此前强调,11月,很可能是国内外市场短中期走势的一个“分水岭”,而变化恰恰就在两天后的10.31以及11.1这两个工作日当中“兑现”了:先是10.31一天抛出三大利好,紧接着,11.1这一天决策层先与民营企业家座谈,后“应约与美国总统通话”,这一连串的政策举措,不仅消除了诸多困扰投资人预期的“政策不确定性”,同时更加激发了对股市“中长期趋势性上涨”的预期,随着“股权质押风险”被高层“点名”,一行两会、财政部以及各地方政府正在加快落实相关“稳定性政策”,博览财经认为,至少在11月底的中美元首G20峰会之前,A股市场上仍然是以“利好预期”占主导的可能性更大!这显然有利于“中长期趋势性上涨的确立”!
《决策层连番表态明确“政治底”,A股“中长期上涨”!》:这几日决策层领导“很忙”,除了10.31一天抛出三大利好,11.1这一天又与民营企业家座谈,“应约与美国总统通话”,连番的的政策动作,再次释放重磅利好,不仅安抚民营企业家的忧虑、增强干实业的信心,也直接指明了未来若干年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基本上廓清了近期以来,笼罩在投资人心头上“政策不确定性”的疑云,可以肯定的是,既然民营企业的问题已经上升到最高决策层哪里,那么,此次座谈会上涉及的诸多“政策落实当中的问题”,应该立马就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在11.1晚间,证监会、银保监会、财政部等相继出台“落实”有关政策的文件),而近期股市上最受关注的股权质押风险,在最高领导人的“直接过问”之下,大概率进入到“机制内解决”的阶段,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成为抑制投资人信心,阻碍股市反弹的魔咒!
恰在此时,中美元首再次“通话”,双方表达了“保持沟通顺畅,以及在G20上实现会晤”的良好意愿,甚至流露出“有希望解决彼此间贸易争端”的“原则性立场”!
整体来看,随着国内外风险压力的逐一“缓解”,困扰A股向上修复的阻力正在减小,博览财经坚持认为:A股市场正在由恢复性上涨转向“中长期上涨大趋势确立”。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热点聚焦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中美“联手”做多:11月的新机遇正在成型!                 
【研究员】:田文
结论:博览财经此前强调,11月,很可能是国内外市场短中期走势的一个“分水岭”,而变化恰恰就在两天后的10.31以及11.1这两个工作日当中“兑现”了:先是10.31一天抛出三大利好,紧接着,11.1这一天决策层先与民营企业家座谈,后“应约与美国总统通话”,这一连串的政策举措,不仅消除了诸多困扰投资人预期的“政策不确定性”,同时更加激发了对股市“中长期趋势性上涨”的预期,随着“股权质押风险”被高层“点名”,一行两会、财政部以及各地方政府正在加快落实相关“稳定性政策”,博览财经认为,至少在11月底的中美元首G20峰会之前,A股市场上仍然是以“利好预期”占主导的可能性更大!这显然有利于“中长期趋势性上涨的确立”!

                                 
【博览财经研报】在10月29日的《11月的新机遇:国内稳定性提升,海外波动性放大》一文档中,博览财经明确指出——
11月,很可能是国内外市场短中期走势的一个“分水岭”:在一系列“维稳政策”扶持下,长期低迷的A股市场“稳定性”开始提升;而随着经济数据的回落与欧美内政的变化,此前狂飙突进的海外市场“波动性”开始大幅提升。这种状况,很可能会延续到11月底“美国中期选举”、G20上系列“元首峰会”,以及中国国内相关高层会议等,就短中期而言,随着国内市场“稳定性”的提升,投资人可以逐渐增加仓位迎接反弹,尤其是受益于“股权质押兜底”、“险资扩大入市”等利好政策的板块!(现在看主要就是券商、保险板块,以及跟随大盘反弹的ETF品种,尤其是创业板的ETF等)。
而变化恰恰就在两天后的10.31以及11.1这两个工作日当中“兑现”了:先是10.31一天抛出三大利好,紧接着,11.1这一天决策层先与民营企业家座谈,后“应约与美国总统通话”,这一连串的政策举措,不仅消除了诸多困扰投资人预期的“政策不确定性”,同时更加激发了对股市“中长期趋势性上涨”的预期,随着“股权质押风险”被高层“点名”,一行两会、财政部以及各地方政府正在加快落实相关“稳定性政策”,博览财经认为,至少在11月底的中美元首G20峰会之前,A股市场上仍然是以“利好预期”占主导的可能性更大!这显然有利于“中长期趋势性上涨的确立”!
中美双方在“贸易理论”与“经济原则”上,“靠近了一步”
其实,中美元首的“良性互动”早有征兆——
在10月19日的《“国企竞争中性”,中美在“原则性”问题上“靠近一步”》一文当中,博览财经已经敏感的察觉到——
作为外部风险的一大策源地,中美贸易博弈的风险指数,有下行的迹象:引起博览财经注意的是,近期,中国财经部委甚至开始谈及“国企的竞争中性”原则,这一与美国所谓“对等贸易”内在一致的新概念,而这个概念,恰恰是西方“刚刚抛出的‘新理论’”,也被视为“符合特朗普‘对等贸易’逻辑”所强调的“去政策性干扰”,似乎中美双方在“贸易理论”与“经济原则”上,“靠近了一步”……
日前,中国央行发布了“易纲行长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的发言及答问”全文,其中最引起博览财经兴趣的,是“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
这大概是中国部级以上的官员首次表示中国将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
对待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原则最早是澳大利亚政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其目的在于确保公共企业与私人企业平等竞争。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后来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企与非国企并存的情况下,确保国有企业与政府的之间的联系不给国有企业带来额外的竞争优势。在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的第17章,专门有一章的篇幅对国有企业竞争中性进行了规定。
“竞争中性”不仅是泛泛而谈的“一视同仁”,而是有具体标准与含义的。OECD确认的“竞争中性”的内涵包括:企业经营形式、成本确认、商业回报率、公共服务义务、税收中性、监管中性、债务中性与补贴约束、政府采购等八方面的标准
“竞争中性”是国际公认的客观标准,可落实和可衡量。从使用“竞争中性”这个国际通用词汇来看,这句话明显是对贸易战的对方讲的!
而中美博弈当中最复杂的一个挑战,就是所谓的“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此次,易行长关于国有企业引入“竞争中性”原则的表态,也希望把中美分歧当中这个“最复杂”加以弥合!
与此同时,中美双方开始“互相释放‘善意’”——美国再次“排除了所谓的‘中国对汇率的操纵’”,而有传闻称,中国已经开始“重启”从美国进口大豆和原油;(据彭博社报道,两艘满载美国大豆的货船已经启程前往中国。而据路透社消息:中国石化旗下贸易部门联合石化9月恢复购买美国原油)
更值得玩味的消息是,已经有外媒传闻称,特朗普派人安排在11月的G20峰会上再次“习特会”,美国智库也在揣测“中美之间的博弈可能‘暂时休兵’”,甚至明年可能“达成阶段性的妥协协议”云云——
报道称,特朗普已派出一个团队,为他与习近平的会晤做准备。策划者之一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外孙克里斯托弗·尼克松·考克斯。尼克松总统1972年的中国之行最终促成了中美建交
美国亚洲问题专家白邦瑞在接受福克斯财经频道采访时说,中美领导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有望达成贸易协议
而位于纽约的贝莱德智库的首席多资产策略师伊莎贝尔·马特奥斯·拉戈说:“明年某个时候有可能就一些狭小的问题达成协议
此前“顺风顺水”的特朗普,这几天“日子不太好过”
博览财经认为,中美此时“再次高层互动”,究其原因,更大的“变化”来自美方,换言之,此前“顺风顺水”的特朗普,这几天“日子不太好过”,除了美联储连续加息的强硬立场,引发美国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遭致特朗普三番五次的“怒怼”,埋怨其“坏了自己的好事”之外,更重要的是,“表面上看起来亢奋”的美国经济增长确实存在一些“隐忧”,而这种“潜在风险”正在被美联储的持续加息“唤醒”,这对正在紧张筹备“中期选举”的特朗普来说,绝对不是“助力”而是“添乱”;
其实,他的猪队友还不止一个——
沙特的“记者们”还在继续发酵,特朗普不晓得能否保住被其很看重的“全亿美元军售大单”,甚至开始传闻沙特可能再次出现“储君改选”,这个美国依仗的在中东“遏制”伊朗势力的“大金主、马前卒”,没让特朗普少操心;
疑似特朗普的“粉丝”涉嫌邮寄炸弹包裹给民主党人,虽然这位共和党注册选民将被以五项联邦刑事罪名起诉,但也惹得特朗普不得不出面“怒斥”:炸弹包裹事件不是“友军所为”,而是试图在中期选举前给共和党“抹黑”……
欧洲那边也不消停,意大利的问题还没结束,欧盟大姐大,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已经准备“撂挑子”了,日前这位欧洲女强人宣布“不再竞选连任执政党党首”,欧洲金融市场也开始“波诡云谲”起来,虽然特朗普一直“看不惯”被视为“俄罗斯朋友”的默克尔,但在当前美国准备联手欧洲“共同约束中国”的大棋局当中,欧洲自身的不稳定,显然不利于特朗普这一目标的达成……
总结
整体来看,虽然中美之间“口角不断”,但中美双方“互动”,也同样“精彩”,无论是此次“元首通话”,还是可能的G20峰会上再次“习特会”,越来越多的分析都在揣测“中美之间的博弈可能‘暂时休兵’”,甚至明年可能“达成阶段性的妥协协议”;因此,博览财经再次强调,11月,很可能是国内外市场短中期走势的一个“分水岭”:在一系列“维稳政策”扶持下,长期低迷的A股市场“稳定性”开始提升,甚至开始了“中长期上涨的新趋势”;而随着经济数据的回落与欧美内政的变化,此前狂飙突进的海外市场“波动性”开始大幅提升。就短中期而言,随着国内市场“稳定性”的提升,投资人可以逐渐增加仓位迎接反弹,尤其是受益于“股权质押兜底”、“险资扩大入市”等利好政策的板块


                                 
                                           博览视点
                 



决策层连番表态明确“政治底”,A股“中长期上涨”!                 
【研究员】:田文
结论:10.31的政治局会议罕见提资本市场要“激发市场活力”,首次认为“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对此,博览财经认为,这几乎就是明确了“政治底”!对资本市场而言,“激发市场活力”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三年来首次用词。这标志着继2015年年中展开的金融去杠杆、金融强监管的方针出现重大改变!因此,博览财经政策研究团队调升原10月15日以来对“行情短中期全面翻多”判断,转向由恢复性上涨转向“中长期上涨大趋势确立”。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强调,资本市场从抑制活力到激发活力,从一刀切式严控风险到激发式的制度建设,表明资本监管方式开始转向,希望监管从人治偏好走向制度有章可依。毕竟,激发资本市场的活力,也意味着激活资本的流动性,对股市的活跃带来生命力!有激活,才有股市的春天;有中央政治局的决议,才有春天的信心!

                                 
【博览财经研报】这几日决策层领导“很忙”,除了10.31一天抛出三大利好11.1这一天又与民营企业家座谈,“应约与美国总统通话”,连番的的政策动作,再次释放重磅利好,不仅安抚民营企业家的忧虑、增强干实业的信心,也直接指明了未来若干年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基本上廓清了近期以来,笼罩在投资人心头上“政策不确定性”的疑云,可以肯定的是,既然民营企业的问题已经上升到最高决策层哪里,那么,此次座谈会上涉及的诸多“政策落实当中的问题”,应该立马就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在11.1晚间,证监会、银保监会、财政部等相继出台“落实”有关政策的文件),而近期股市上最受关注的股权质押风险,在最高领导人的“直接过问”之下,大概率进入到“机制内解决”的阶段,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成为抑制投资人信心,阻碍股市反弹的魔咒!
恰在此时,中美元首再次“通话”,双方表达了“保持沟通顺畅,以及在G20上实现会晤”的良好意愿,甚至流露出“有希望解决彼此间贸易争端”的“原则性立场”!
整体来看,随着国内外风险压力的逐一“缓解”,困扰A股向上修复的阻力正在减小,博览财经坚持认为:A股市场正在由恢复性上涨转向“中长期上涨大趋势确立”
“激发市场活力”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三年来首次用词
博览财经认为,考察1031政治局会议对未来政策走向与投资抉择的影响,不能拘泥于此次会议内容本身,要把1031这一天同时发生的另外两件事一并考虑,才能适时发掘决策层政策的核心要义,对做投资决策有所裨益。
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10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10月31日晚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文中“加快”一词出现23次,可谓为基建打了高剂量强心针。
10.31的政治局会议罕见提资本市场要“激发市场活力”,首次认为“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对此,博览财经认为,这几乎就是明确了“政治底”!
对资本市场而言,“激发市场活力”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三年来首次用词
这标志着继2015年年中展开的金融去杠杆、金融强监管的方针出现重大改变!
●因此,博览财经政策研究团队调升原10月15日以来对“行情短中期全面翻多”判断,转向由恢复性上涨转向“中长期上涨大趋势确立”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强调,资本市场从抑制活力到激发活力,从一刀切式严控风险到激发式的制度建设,表明资本监管方式开始转向,希望监管从人治偏好走向制度有章可依。
●毕竟,激发资本市场的活力,也意味着激活资本的流动性,对股市的活跃带来生命力!
●有激活,才有股市的春天;有中央政治局的决议,才有春天的信心!
《中国首席财经》10月30日的研究当中,已经敏感的指出《这才是真正“春天的信号”!历史三年“做减法”后开始“松绑”》——
博览财经强调,历时三年的“去杠杆”初见成效,央行行长明确表示“去杠杆进入‘稳杠杆’”阶段,而证券市场三年的“治理整顿”一定程度上“修补了制度的框架与政策的短板”,面对实体经济对“多元化、多样性”的融资需要,面对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压力与挑战,当前,到了金融市场“挺身救驾”的时候了
如果说,此前“掌门人”所说的“春天的故事”,市场存在诸多质疑的话,那么,经过了10月中下旬密集的政策“扶持”,尤其是10月29/30日两次,监管层及时的“盘中指导”与“盘后述评”,博览财经倾向于认为,从浅层次的“增量资金引导”,到深层次的“约束性政策松绑”,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春天故事”算是正式拉开帷幕了!
而随着股市的发展阶段已经从“政策做减法,维系金融安全”转向“政策做加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像茅台这样的“业绩确定性”品种正在退下“神坛”,而类似券商保险,这样再次获得“恩宠眷顾”的板块(仅仅解决“股权质押风险”,这二者都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即将凸显出其“政策确定性”的优势(受益于证监会10.30“紧急通知”,基本上就是放开了此前三年券商被捆绑的手脚,券业又可以“大干一场”了;而根据银保监会的政策,和证监会的呼吁,保险资金“松绑”的力度,较之券业而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键问题就在于,市场发展的阶段性已经改变,政策的积极做加法,正在取代此前两三年“去杠杆、强监管、做减法”
由此引发市场运行逻辑的截然改变——
●在此前政策“做减法”,行情不确定性风险极大的阶段,依赖“业绩稳定性”抱团“大白马”取暖的生存法则,如今到了“顺势而为”,做出改变的时候;
●在政策“积极有为”,市场积聚企稳反弹力量的新阶段,只有获得有关方面持续加持的“政策确定性”板块,才有继续锦上添花,或者绝处逢生的机会
……
博览财经在10月中旬敏感指出“刘士余主席的‘春天说’”,绝不仅仅只是证券掌门人的“一时有感而发”,更不会是“一家之言”!从2016年“抓妖精、逮大鳄”之后,项俊波、吴小晖等人落马就可以看出,一直强调“提高政治站位、讲政治”的掌门人,再次扮演了“风向标”的角色,从“金稳委”切实履职、及时表态引导预期、加快落实政策,到一行两会、各地方、各部委密集出台“稳定市场预期”的利好政策,决策层对金融市场“善加利用、借此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大方向已经逐渐明确,随着此次1031政治局会议的“最终确认”,A股“政治底”出现,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再次率先指出,A股行情已经由恢复性上涨转向“中长期上涨大趋势确立”
详见相关视频——


                        

中美贸易摩擦缓和,民企吃下定心丸,中国经济没问题!                 
【研究员】:徐志丹
结论:习总书记与民营企业家座谈,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同特朗普通电话,释放中美贸易摩擦缓和的信号,特朗普表示在G20与习主席会谈,并扩大对华出口,支持美国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据悉,习主席将出席首届中博会。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习总书记亲自过问和督促解决民营企业的困难,有关方面和各地都不敢懈怠,相信后续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利好措施将陆续出台,并且绝对不会允许诚实经营确有困难的企业崩盘或所有权转移等问题。现在决策层政策重心全部转向经济问题,消除政策梗阻,现在投资已经加码,中美贸易的问题也会缓和,相信很快会看到经济数据的好转。目前的一些同步指标不需要看得太重,应该将政策因素纳入考量继续向前看。

                                 
【博览财经研报】10月发生了什么?美股领衔全球股市暴跌;美债收益率飙升;特朗普与美联储掐架;美国多政要和富豪收到炸弹恐吓。
A股救市:刘士余春天论、地方政府纾困危机民企、1019刘鹤副总理接受采访、1021金稳会宣布 “救市”;习总书记考察广东;人民币大幅贬值,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喊话。
11月将发生什么?美国中期选举、G20……
11月1日发生了两件大事:习总书记与民营企业家座谈,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同特朗普通电话,释放中美贸易摩擦缓和的信号,特朗普表示在G20与习主席会谈,并扩大对华出口,支持美国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据悉,习主席将出席首届中博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02%2F1541118161600878.jpg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习总书记亲自过问和督促解决民营企业的困难,有关方面和各地都不敢懈怠,相信后续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利好措施将陆续出台,并且绝对不会允许诚实经营确有困难的企业崩盘或所有权转移等问题
现在决策层政策重心全部转向经济问题,消除政策梗阻,现在投资已经加码,中美贸易的问题也会缓和,相信很快会看到经济数据的好转。目前的一些同步指标不需要看得太重,应该将政策因素纳入考量继续向前看。
PMI怎么看?
PMI主要看新订单、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三个分项指数,其实整体指数只要在50%上方,说明问题都不大,这只是同步指标。
而新订单和库存指数则是先行指标,新订单表示企业未来的出货量,是否要继续加大马力开工,还是产能要萎缩
原材料库存代表中上游制造业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如果库存较低、消耗较快,则说明工业企业有活力改善,反之则继续低迷;
产成品库存是企业根据前些订单生产后积压的库存,这体现消费端需求的活力,如果库存较低,表明企业产销对路,经济活度在恢复。
现在看一下10月制造业PMI的这几个指数:
2018年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继续运行在扩张区间,但扩张速度放缓。(总体指数回落的这个0.6就是一个标尺,分项指数降幅高于则更差,低于则略好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6%,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中、小型企业PMI为47.7%和49.8%,分别比上月回落1.0和0.6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显然中小企业比大企业的日子难过,而且是低于临界点,说明中小企业的寒冬还没有过去
新订单指数为50.8%,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有所回落。(新订单指数回落幅度较大,这意味着经济可能还要继续下行,订单降,产品降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2%,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继续减少。(原材料库存减少,目前更多可能是价格上涨所致,却并非工业企业的需求拉动,因为新订单在降
没看到产成品库存指数情况,暂且不表。
总体来看,制造业PMI还有下跌惯性,经济增长尚未止跌!不过考虑政策放松和投资加码,相信即使下跌,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
人民币破7可不可怕?
习主席与特朗普通电话后,离岸和在岸人民币汇率都出现大涨。目前来看,人民币短期估计不会破7了。
人民币破7重不重要?重要!对依靠技术指标炒外汇的人非常重要,因为那是一个心理点位,容易触发一致性预期,比如大家进一步做空等。
但也不能看得过于重要,都是贬值,6.99和7.0有区别吗?
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破不破7的问题,而是破了是一泻千里还是很快就收回来?这有点类似股指分析,但又很不一样,因为外汇是可以做多做空的,而股市大部分时间只能做多。
在这个零和博弈里,一是看多空双方谁的子弹更多;另一个是看中国政府想要人民币怎么走?而后者似乎更重要
“双方都交过手,彼此都很熟悉”。人民币空头有再多的子弹,打得过中国强大的央行吗?况且只有离岸能够自由进出,在岸可是中国央妈控制的,那叫官方定价,不仅仅是子弹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除非中国不想人民币贬值,否则,谁也打爆不了人民币。
这个底气可比在股市强多了!
所以贬就贬呗,你们该换美元买美元,为了出口好过,央妈愿意的,你担心个啥子哟!


                                 
                                           观察与思考
                 



“国进民退”不是历史潮流,但在当下“有它的必然性”                 
【研究员】:田文
结论:11月1日,决策层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涉及“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部分,可谓言辞恳切,甚至有些“重炮攻城,火药味甚浓”之感,也彰显出决策层“决心改革”的强烈意愿,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近年来反复出现的“民企定位”问题?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一直以来,国有——民营经济的二元分化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一大顽疾。虽然“国进民退”不是唯一的历史潮流,但在当下,它具有必然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81102%2F1541119272571223.jpg
【博览财经观察】11月1日,决策层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涉及“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部分,可谓言辞恳切,甚至有些“重炮攻城,火药味甚浓”之感,也彰显出决策层“决心改革”的强烈意愿,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近年来反复出现的“民企定位”问题?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一直以来,国有——民营经济的二元分化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一大顽疾。虽然“国进民退”不是唯一的历史潮流,但在当下,它具有必然性……
有关专家郭瑰琦指出:担忧“国进民退”浪潮的主流声音是有道理的,一直以来,国有——民营经济的二元分化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一大顽疾。国有企业依靠政府提供的大量政治、经济资源,对于民营经济形成了极强的挤出效应,极大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占据大量资源的同时,国有企业往往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经营效率,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远不及民营企业,事实上形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以最为关键的信贷资源为例,国有企业凭借隐形的政府背书,获得了绝大部分信贷资源,大大提高了民营企业获得信贷的门槛和成本。根据财政部在2018年4月末公布的数据,国有企业截止至2018年3月末,负债总额高达106.6万亿元,占中国企业部门的负债总额的比例超过62%,而民营企业尽管数量远远超过国有企业,但却只占据了不足38%的负债,国有企业的整体资产负债率高达65%,民营企业的整体资产负债率却不足52%。
与此相对应的是,民营企业凭借有限的信贷资源,却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提供了超过70%的技术创新,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以及超过90%的新就业岗位。从如此巨大的效率差异不难看出,国有——民营经济的二元分化已经成了限制中国经济增速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都相信,如果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尤其是信贷资源),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无疑将会有更加靓丽的成绩单。对于“国进民退”大潮的担忧和不满,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这种理论预期。
但事实总不是这样简单的因果律,需要注意的是,国有企业获得绝大多数信贷资源,但早已脱离单纯的政府行政命令引流,而更多是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当下的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来说已经很高,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并不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意志可以完全左右的。国有企业往往规模大、资信佳,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是天然更值得青睐的客户,这是一个理性又自然的选择,并非源于行政命令的压迫,也并不可能因为一纸政令而轻易转向。
并且,国有企业承担了更多非营利性的社会职能,以非市场化的价格提供了很多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比如通信和交通,试想一下如铁总是一家市场化的企业,那么经济落后地区是否可能有高铁?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铁又该是什么价格?),并不能简单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其价值和经营效率。也不能简单以其当下的经营效率便武断地认为一切“国进民退”的现象都是巨大的历史倒退,都是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
当然,这样的理由并不足以消解人们对于“国进民退”的担忧,我认为,真正理解“国进民退”这个命题,需要把它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
“国进民退”不是唯一的历史潮流,但在当下,它具有必然性
如果你对近四十年的中国历史还有印象,那么不难发现,自1978年以来,“国进民退”并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还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进国退”的大潮,大量优质或者不优质的国有企业被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了私人,并且伴随着让很多中国人至今印象深刻的“下岗”运动,其剧烈、野蛮的程度比之于今天的“国进民退”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少人对前不久金一文化(证券交易代码:002721)以1元钱的价格转让给国资感到震惊,但在那个时代,民营企业以类似的价格买走国有企业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不夸张地说,那一波“民进国退”的大潮某种程度上最终促成了中国民营资本的原始级累的完成,绝大多数今天呼风唤雨的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或多或少都和那一波浪潮有关系(有心人可以详细回忆,此处限于篇幅,不做点名)。
那么,刨除不可捉摸的政策布局因素之外,那一次“民进国退”浪潮和当下的“国进民退”是否有什么关联?其背后又有什么规律?
在我看来,挥舞魔法棒在背后指挥一切的并不是某个政治家,而是两个字:杠杆
事实上,世纪交接那几年的“民进国退”大潮是国有企业在过度信贷之后政府不得不“降杠杆”的结果。90年代末21世纪初,中国的国有企业普遍负债累累,巨额的国企负债极大地恶化了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21世纪初,中国的银行业的不良率一度高达30%(2001年),而部分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当时银行业的不良率高达36%,一个在今天看起来让人瞠目结舌几乎无法相信的数字。如此巨额的不良债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国企造成的,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俯拾皆是,在这种环境下,变卖无力偿债的国有资产,对尚可以挽救的国企进行大规模重组、整合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于是乎,下岗潮、变卖国有企业、成立四大资产经营公司承接银行不良债务等等政策陆续出台,本质上这都是国有企业降杠杆的过程。所以,今天的国企虽然风光,那是因为他们早就经历过了壮士断腕的痛苦
不得不说,那一次“降杠杆”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中国的银行业得以轻装上阵,自那之后不良率日渐降低,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盈利能力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都日渐提高。经过整合之后的国有企业实力雄厚,逐渐都成为了各个细分领域的绝对龙头。而在那一波浪潮中以低价获得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民营企业都在之后的十年里享受了天文数字般的资产增值,对于那个十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民进国退”浪潮也造成了巨额的国有资产流失,并且急剧扩大了中国的贫富差距。
直到2008年,国有企业已经完全从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狼狈处境中缓解过来,其中佼佼者都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庞然大物。4万亿的推出,给了蛰伏多年的国有企业一剂前所未有的强心针,此后中国的货币发行速度不断加快,流动性越来越宽松,国有企业也开始了飞速加杠杆的过程,国有企业获得了远比民营企业更充裕的资金,与此同时,至今延续十年之久的“国进民退”浪潮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所以不难看出,“民进国退”和“国进民退”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其背后其实有明显的脉络规律可循:一旦国企开始降杠杆,则“民进国退”,一旦国企开始加杠杆,则“国进民退”。所以,虽然眼前“国进民退”的大潮汹涌,将来如果到了国企的杠杆率过高不得不降低的那天,依然有可能再次出现“民进国退”的浪潮。
但是,在当下这个历史时点,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有企业的整体负债率为65%,尚有提高的空间),“国进民退”可能是个短期不可逆转的趋势,不会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如何让“国进民退”产生积极作用的问题,而不要再浪费精力讨论要不要、会不会“国进民退”的问题。
“国进民退”的“姿势”问题
事实上,尽管“国进民退”大势所趋,但无论是国资监管机构还是国有企业自身,在我看来都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必须认识到的是,在当下,国有企业掌握了全社会主要的流动性,某种程度上说,国有企业对其所掌握的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方式和效率直接决定着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潜力。但正如本文一开始所说的那样,截止到目前,国有企业的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方式都无法让人满意,也是人们对“国进民退”的结果产生担忧的主要原因。但是,国企并不是天然就没有效率,并不是天然就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事实上,在券商和银行等领域的国企,其效率和市场化程度就远远高于大部分国企,可见,国企的效率问题事实上是个管理问题,不是所谓基因性的问题。
那么,导致国企和国有资本缺乏效率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究其根源,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过分强调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成了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所以,出于回避风险的考虑,国有企业的资金和资源的使用都过于保守,偏好成熟资产。绝大多数资源和资金都不能投向更具潜力的新经济部门,也不能投向那些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小企业。不可否认,强调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尤其蕴藏历史和现实的合理性,但在降杠杆的大环境之下,这直接导致了绝大多数“新经济”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的M2数字如此惊人的情况下,为什么绝大多数企业却依然感觉流动性匮乏,长此以往必会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所以,尽管可能是幼稚的,但郭瑰琦认为依然有对此提出建议的必要——
国有资产监管的原则有进行适度修正的必要,安全性不可以松懈,但对于风险和损失的容忍度却可以动态提高,国有资本应当有意识地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损失,这种政策取向和理念上的变化,是一切后续措施的前提。
国有企业投资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激励机制应当进行调整,既要提供市场化的薪酬,也应该提供市场化的激励体系,通过激励制度鼓励相应的管理人员大胆投资于更具备潜力、有可能实现更高收益率的细分领域和优质项目。
国资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应该考虑打破国有和民营经济的藩篱,允许将国有资本委托给优秀的民营资产管理团队来经营,只要有适合的风险控制机制(严格的审计、适度的决策参与和项目管理),完全可以实现让民营企业为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当然,必须看到,近年来“体制内”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进步,部分国有企业也开始了进行早期风险投资和委托民营团队经营的尝试,但相比于国有资产的庞大规模而言,这样的突破依然是十分微小的,未来的“国进民退”究竟何去何从,还需要国资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的更多努力,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30 02:56 , Processed in 0.162266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