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2019.4.1 愚人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 12: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结局前的败走 王健林已是这场世纪豪赌的赢家》:创立于2007年的万达百货业务,跟随着万达集团的商业地产而起。万达百货凭借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百货”的模式,与万达广场同时进行全国布局。以让同行艳羡的速度,短短几年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百货商场。鼎盛时期全国门店总数曾达到110多家。万达百货与商业地产、文化产业、高级酒店一起并称为万达集团四大支柱产业。

怎奈,万达百货受宠的日子不长。2013年,万达百货首次出现亏损,随后在万达集团中的权重被降低。2015年7月中旬,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要关掉国内一半的百货门店”。仅在2015年一年,万达百货就关闭了56家长期亏损的门店,震惊百货行业。




                                           热点聚焦
                 



政府配置还是市场配置资源? 公平竞争仍是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研究员】:wh
从1978年开始,中国从原来的低效率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逐步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开始改革以后,经济就进入了高速增长轨道,延续了近4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从世界上的第14位迅速上升到第2位,人均GDP从不到200美元上升到8000多美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8661723608.jpg

【博览财经特稿】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年会上,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出席闭幕式并演讲。以下是发言精编:

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到去年已经走过了40年。这40年取得非常大的成就,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宝贵经验。回顾过去40年的改革历程,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

过去的经济高速发展是改革的成果

从1978年开始,中国从原来的低效率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逐步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开始改革以后,经济就进入了高速增长轨道,延续了近4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从世界上的第14位迅速上升到第2位,人均GDP从不到200美元上升到8000多美元。按照2010年的国家贫困线标准,用不变价格计算,1978年农村有7.7亿人是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97.5%,到2017年已经下降到3000万人,只占农村人口的5%。

我们来做一个比较,改革开放之前的20年,GDP的年均增长率是5.1%,属于中速增长,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7%,是低速增长。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前的2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并没有使老百姓的生活有多大的改善。而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平均经济增长9.6%,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7.4%,都取得了高速增长的成绩。最重要的,就是居民收入发生了大幅度的增长,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

在这期间,民营经济扮演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角色。改革这40年,GDP的年均增长率比改革以前的2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贡献了4.0个百分点,国有经济贡献0.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的贡献绝对是主要的。今天的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事实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我们今天还在延续着过去一个传统的说法,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如果我们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衡量一下,我们的认识是不是也需要与时俱进?是不是需要做出新的调整?

改革的核心就是市场化转轨

过去的改革也是一个思想逐步解放,认识逐步深化,目标逐渐明确的过程。比如说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但是当时讲的是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还没有明确提出来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更没有明确实行市场化改革。到了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把市场调节写进了党的文件,但是当时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的商品经济指的就是市场经济,所以说这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前面还是加了“有计划”三个字。到了1987年,中共十三大更明确提出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到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才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去方方面面的改革,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市场化改革这个中心,一开始实行放权让利,吸引外资,开放市场,逐步放开价格,鼓励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后来又搞了改革财税体制,建立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了国有企业改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等。这些改革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都是围绕着市场化这个中心。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经济中的市场调节比重已经超过了50%,主要是指产品市场,还没有包括要素市场。上世纪90年代市场调节已经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公平竞争

我们有了市场,但不等于就实现了公平竞争。改革开放过程中对这一点其实也是逐步认识到的。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才提出来“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后来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又陆续提出来不光是要公平竞争,还特别提出要平等的使用生产要素,也就是意味着把公平竞争的概念从产品市场推向要素市场。

但是今天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并没有完全解决,公平竞争的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是不是实现了公平竞争?大企业和小微企业之间是不是享受了公平的竞争条件,这些,我觉得仍然有一系列体制方面和政策方面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改革需要协调推进

改革开放出初期,我国提出来两大目标,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政治体制改革。今天看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有先有后,但是缺一不可。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来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实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解决权力过份集中,政府庞大臃肿等问题。那么这里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在我看来主要就是解决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是由政府配置资源还是由市场配置资源?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仍然还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那么市场绝对资源配置也就没有办法落实。

改革是思想解放、基层首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

回顾过去的改革,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或者叫包产到户的改革,实际上是农民的创造,是自下而上的对当时的所谓姓资姓社框框的突破。当时党内对此有很多的争论,有一个著名的争论就是有人说搞包产到户就是违背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就是搞资本主义。而另一位党内的高级领导人说,包产到户是为了让老百姓吃饱饭,是让老百姓吃饱饭重要,还是社会主义原则重要呢?

在我看来是让老百姓吃饱饭更重要。这是当时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争论,事后我们发现,我们说的社会主义原则,有很多还是受了旧的传统观念,传统意识的约束,是一种僵化的停滞的观念,其中有很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是不正确的。通过承认和接受农民的创造,在全国推广了包产到户,短短几年时间,农村就实现了让农民吃饱饭这个目标。1977年全国粮食产量只有两亿八千万吨,到1984年迅速上升到四亿一千万吨,上升了1.3亿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能吃饱饭了,而且农民的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人均增长160%。

第二个例子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当时农民搞了包产到户以后效率提高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出来,这些剩余的劳动力怎么办?农民在很多地方就搞了乡镇企业,当时叫社队企业。那个时候社队企业允许搞,但是有非常多的限制,在领域、行业、经营内容方面都有很多的限制。但是农民办起了乡镇企业,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这些限制,而且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于是乡镇企业在全国全面的发展。在市场导向下,乡镇企业在整个1980年代发展迅速,到1990年全国乡镇企业就业人口近1亿人,乡镇企业产出占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那个时候民营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乡镇企业实际上在经济加速增长中间起了主导的作用,带动了经济的加速增长。

第三个例子,改革开始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也是地方先行。1978年四川首先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实验,这个实验成功后,迅速被中央接受,推向全国,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另外,特区和沿海开放也是当时中央和地方之间反复互动、交流、磋商的结果,最后形成了四个特区。这也是学习国外经验的结果,使中国经济逐步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还有一个例子,价格双轨制的改革,也是由地方首先实行的,企业改革允许国有企业超额完成任务的产品进入市场,才有了价格双轨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市场导向下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调节的部分,实际上是实践先行。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学工作者讨论会,有些中青年学者提出来一个比较系统的思路,就是推行双轨制改革,这个建议迅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比较完整的形成了一套双轨制的思路,导致了逐步从计划价格体系转向市场价格体系。和其他的一些转轨国家相比,中国通过一种渐进的方式,稳定地实现了价格转轨,而没有发生经济的大起大落,没有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这个应该说是全社会集思广益的结果。

另外,比如说像民营经济的发展和股份制改革,也都是尊重基层首创,突破“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和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还有加入WTO,这些实际上也都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一些特点。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如果当时的改革只有顶层设计,没有基层首创,没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没有对过时的条条框框进行反思和清理,没有以改革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没有把人民大众的利益作为改革最重要的目标,那么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在我看来,这些今后仍然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来源: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cefco2012) 作者:王小鲁)



                                 
                                           政经观察
                 



全球经济增长大概率长期放缓 外资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并非孤立现象                 
【研究员】:wh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经济峰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在过去的40年中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在中国进入第二阶段。斯蒂格利茨认为: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中国要实现高质量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就要想办法提高中下阶层的收入,确保人们可以有更多的创业的机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8769572367.jpg

【博览财经特稿】3月20日,继年内第一次议息会议之后,美联储在第二次议息会议上继续决定不加息,并预计年内按兵不动,且超市场预期宣布从5月开始降低国债缩减规模及于9月提前结束缩表。此外,美联储还连续两个季度下调了2019和2020年GDP增速预期,并首次上调近3年失业率预期。而按照世行和IMF的预测,2019年美国经济增速或将由2018年的2.9%下降到2.5%,2020年或再下降到2%。而OECD则认为2019年美国经济增速是2.6%,2020年下降到2.2%。

在此前,3月7日,欧央行公布3月议息会议声明,大幅下调了经济和通胀预期。其中,对于2019年的GDP增速预期由2018年12月的1.7%大幅下调至1.1%,失业率由7.8%上调至7.9%,整体通胀和核心通胀分别由1.6%、1.4%下调至1.2%、1.2%。为应对危机,欧央行将于今年9月份开展第三轮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Ⅲ),并暗示年内不会加息。

另一个世界大国日本,经济也趋于下降。在过了几年较好的日子之后,2018年,日本出口增速从上年的11.8%下降至4.1%、民间消费增速从1.3%降至0.9%。全年实际GDP增长0.8%,较2017年的1.9%大幅下降1.2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年初市场预测的1.1%。而且日本央行的政策空间已接近极限,在新的冲击面前难以发现有力的刺激应对工具。日本央行对2019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为0.9%。也是近乎零增长。充分说明日本经济增长乏力。

2019年1月21日,IMF修订了《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5%,较2018年10月预测下调了0.2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即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大概率会放缓。

全球经济放缓是长期性的

更严重的是,目前显现出来的这种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大概率是长期性的,也就如很多专家分析的那样,在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其实就一直没有在根本上走出危机,一直是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在硬撑,所以是难以持续的。

判断长期经济增长放缓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全球生产率的下降。根据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给出的数据,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生产效率年增长约2.6%,最近10年平均为1.8%,下降约30%。日本由1.9%下降到0.7%,欧洲由1.7%下降到0.8%,均下降60%左右。

2017年的《华尔街日报》指出现在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生产率只有上世纪60年代的一半。美国著名经济史家罗伯特·戈登的《美国经济的兴与衰》一书也提到在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断下滑,几乎为零。并且指出新的革命性的创新越来越少,经济增长面临极限。

瑞·达利欧还指出,由于西方主要经济体长期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面对新的经济危机的时候均缺少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的空间,而且社会收入日益两极化。这些都是深刻的机制性的问题,难以解决。

2018年中国吸引外资增长

2018年,克服重重困难,中国吸引外资实现了逆势增长。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49.7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12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7.1亿美元,同比增长23.2%。

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更快。2018年1月至12月,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0.1%,占比达到30.6%,较上年相比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了35.1%。

2018年中国主要投资来源地增长态势良好,新加坡、韩国、日本、英国、德国、美国实际投入金额同比分别增长8.1%、24.1%、13.6%、150.1%、79.3%和7.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盟二十八国和东盟实际投入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2%、22.6%和13.8%。此外,中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外资大项目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长是在全球对外投资下降的背景下取得的,尤为不易。按照联合国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外商投资(FDI)总额不足1.2万亿美元,比2017年的1.47万亿美元下降幅度19%。2018年中国吸引的外商投资约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资总量的20%。

从全球来说,2018年美国仍然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达到了2260亿美元,流入美国的外资占到了整个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50%。不过,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发布最新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美国实际利用外资下降了18.4%。在美国对全球发动贸易摩擦并冲击世界贸易投资的背景下,中美吸引外资的差距显著缩小。

2019年中国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增强

2019年全球经济趋势走软,中国经济也相对放缓。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近年来,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6.6%。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中国政府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设定为6%-6.5%,较去年略有下降。但是与全球经济相比,中国经济仍属较为良好,而且其发展的稳定性更为优异。

在经济政策空间方面,目前中国政府的债务率相对还比较低,货币政策的空间也还比较大。

2019年刚开年,央行就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置换部分中期借贷便利,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3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制造业等行业16%增值税率降至13%、交通运输和建筑等行业10%增值税率降至9%,并决定进一步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2019年中国政府提高赤字率0.2个百分点,还没有超过国际上说的3%的警戒线。

2018年美国减税,中国坚持到2019年减税,后发制人,形势对比中国更为有利,也更为主动。

因此,2019年中国依然能够在较大概率上保持中高速增长,这就必然增强对于外资的吸引能力。

国际投资者和研究者普遍看好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著名投资家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在出席今年2月Daily Journal年会的时候指出当下中国的投资机会比美国好很多,对在中国投资感到非常满意并且充满信心,“中国伟大的公司比美国的要便宜”,“这是应该关注的投资地方。”

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也看好中国经济。达利欧在研究中指出,长期来看,全球大国生产效率增长都在下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下降30%,欧洲和日本均下降60%左右,中国也下降了,但是只由9.5%下降到7.9%,下降还不到20%,相对来说经济后劲更强,潜力更大。

3月24日,瑞·达利欧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峰会上谈及中国的经济前景时认为,中国现在有更好的实体经济的循环,而且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和收入增长率持续高位。未来会有更多的投资者进入中国,在中国市场投资。如果投资者不到中国来投资的话,那就错过了一些机会。

外资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好并非孤立现象。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18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1/3的企业计划2018年扩大在华投资10%以上。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8》报告也显示,超过一半的会员企业计划扩大在华运营规模。

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的结束,美元可能会渐渐贬值,加上美国股市的渐趋不稳等因素的影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会从美国撤离,其中部分资金可能会增加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诸多研究表明,2018年底,外资已经大量进入中国抄底金融市场,尤其是A股。招商证券研报显示,从个股情况看,目前陆股通持股占比(占流通A股)超过10%的个股已达22家,外资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已接近7%,外资动向越来越值得关注。

中国发展实现突破需要大力吸引外资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重要时刻,大力吸引外资,尤其是优质的外资至关重要。

外资带来的并非仅仅是资金,还伴随着市场网络、管理经验、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及市场意识等等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吸引外资,中国的产业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合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更深入地介入全球市场,更快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当前,中国在总体上并不缺乏资金,但是相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投资能力始终是不足的。因为投资能力并不仅限于资金,也包括市场网络、管理经验、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及市场意识等等各个方面,吸引外资可以有效补充中国的不足。而且,吸引外资也有利于民族资本与国际资本的结合,更好地实现走出去全球投资,整合全球资源的目标。

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下称《外商投资法》)表决通过,表明中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优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外商投资法》是要用法律的手段更好保护外商投资,吸引外商投资。

大力吸引外资不但能够解决经济问题,也有助于中国解决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

3月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经济峰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在过去的40年中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在中国进入第二阶段。斯蒂格利茨认为: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中国要实现高质量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就要想办法提高中下阶层的收入,确保人们可以有更多的创业的机会。

斯蒂格利茨的意见是中肯的,但是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扩大投资,尤其是高质量的投资。只有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不断把蛋糕做大,就可以较好地规避风险,实现速度、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平衡,帮助中国顺利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更多的投资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及商业机会,从而有效改善中低收入阶层的市场地位及社会处境。在这方面,中国要接受西方国家产业空心化的教训。

吸引外资当然也会伴随着种种风险。比如说占据中国民族企业的出口份额,破坏中国产业体系的自主性及窃夺中国的技术等等,这些危害也为人所共知。但在总体上,只要中国加强风险意识和国家安全保障,可以在整体上做到利远大于弊。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吸收外资的过程当中区别对待,选优汰劣,吸收全世界的优质要素为我所有,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质的飞跃,跃上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总体上,可以相信,随着全球经济的趋于走软,及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将会看好中国的经济全景,进入中国进行投资。中国的民族资本也可以从中更好地吸收外资的优秀成分,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彭波)



                        

地产巨头掀起供给侧大战 背后暗藏社会变迁的两股潜流                 
【研究员】:wh
很多人存在误解,以为近两年国家严控楼市,房地产企业哀鸿一片,遍体鳞伤。其实,只要你看看最近房企发布的年报,一定会感到吃惊,原来被“有形之手”碾碎的,只是些边边角角的纸老虎,真正的巨头,活得很好。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8933165332.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有条“大”新闻被很多人忽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3月18日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调研,韩正重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强调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稳字当头,这是两会后高层对2019年楼市的再次定调。此时此刻,房地产商的内心想必是复杂的,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市场会避免大起大落,2018年的冰封已成过去时,悄然回暖指日可待;忧的是楼市进入下半场,依靠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躺着发财的时代一去不返,如果不求新求变,“眼见他人起高楼,眼见他人宴宾客,眼见他人楼烂尾”的悲剧,说不定就会落到自己头上。

汹涌澎湃的时代洪潮面前,没人可以置身事外。从大历史的视角审视当下,每时每刻,都是生死时速的见证。

“两高一低”,颠覆认知

很多人存在误解,以为近两年国家严控楼市,房地产企业哀鸿一片,遍体鳞伤。其实,只要你看看最近房企发布的年报,一定会感到吃惊,原来被“有形之手”碾碎的,只是些边边角角的纸老虎,真正的巨头,活得很好。

如碧桂园,最近发布的2018年报表现惊艳,可见势头不减:

一高:销售额。去年碧桂园的销售额达5018.8亿元,平均一天卖出去13.8亿元,同比增长31.25%,甩开同行远不止三条街,继续蝉联“三甲地产之王”。

二高:利润。去年,碧桂园净利润为485.4亿元,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68.8%,赚的钱比2017年多了近7成。这样的强势数据面前,楼市唱衰者恐怕要发现自己被打脸了。

一低:碧桂园净借贷比率仅为49.6%,同比下降7.3个百分点。而中国房企的平均负债率是92.56%。这就有点意思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高增长高负债”是房企甩不掉的烙印,但碧桂园的低负债颠覆了传统认知。

某种程度上,中国企业面临的纠结很相似:高增长和高负债,大家只想要前者而非后者,但现实中往往是“两高”并驾齐驱。直到高负债成为企业的不能承受之重,才不得不主动紧急刹车,甚至壮士断腕。

所以说,碧桂园年报的“两高一低”,扮演了一回“惊奇队长”,也从侧面佐证,中国地产行业,有冷风吹过,但寒冬来袭不过是错觉。

地产巨头掀起供给侧大战

自从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调,国内的房地产巨头们,从南到北,纷纷响应,动辄砸入上百亿,在供给端大刀阔斧。

当然,他们不是停止造房子,而是不止于造房子。万科发力城市配套服务商,融创闯入文旅产业,泰禾建起电影院,万达正在开建医院,碧桂园涉足机器人产业和现代农业。

有人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去地产化”运动,就连万科、龙湖、保利、远洋、雅居乐等企业也纷纷改名,有意淡化“地产”二字。其实,与其说是“去地产化”,不如说是地产巨头们拉开供给侧新战线。

这是一场关于效率和服务的战争,谁能通过自我革命,拉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增值服务,培育新增长极,谁大概率就是下半场的赢家。这样的故事,其实眼下正在三百六十行发生,只不过,地产巨头体量大,一举一动波及上下游产业,所以也更受到关注,而焦点中的焦点,当属碧桂园。

今年初,杨国强就正式吹响这场新战争的集结号,他提出的对策相当明确:碧桂园要进军机器人产业和现代农业,以后这两大新产业将和地产一样,成为碧桂园的三大产业支柱。

造房子的造起机器人,在国内地产界是前所未有的,碧桂园敢于先入“无人区”。事实上,早在去年7月,碧桂园便已经成立了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才半年时间,研发团队规模就接近90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研发人员超过41%。

这个公司将专注研发机器人,特别是建筑机器人和餐饮机器人,打造可与欧美日媲美的全球一流机器人产品;与此同时,碧桂园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佛山顺德,依托博智林打造10 平方公里的机器人谷。

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勃兴相当倚重佛山,现在这个机器人谷又有碧桂园的加持,所以有观点认为,未来这里或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硅谷”。

碧桂园进军现代农业的势头同样不小,其标志性动作是去年5月成立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计划与农民合作,打通农产品供应链,为旗下的社区生活服务品牌“凤凰优选”提供物廉价美的农产品。

专门成立农业公司,这在中国地产企业中也颇为罕见,碧桂园敢于吃第一只螃蟹,跟杨国强的土地情怀不无相关,体现的是公司战略,也是个人胆略。

“未来的凤凰优选门店,一进去就全部满满的都是菜,丰富、安全、实惠。接下来,摆得满满的都是水果,然后是肉、鱼、虾,刚刚宰出来的,有人在那里切给你。接下来是粮、油、水,600多种从工厂生产出来的日用品,还有机器人餐厅......”——杨国强关于“凤凰优先”的设想

从田地到餐桌,中国其实并不缺优质农产品,缺的是高效的供应链整合,拥有数百万主户和丰富消费场景的碧桂园,瞄准的正是这个机会。

跨界背后的逻辑

近些年,中国资本市场掀起了一波自我革新的浪潮,做游戏的养猪去了,做电脑的种蓝莓去了,做电视的卖起大闸蟹,做电商的玩起网红孵化……

决定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看跨界新产业跟原有主业务是否有协同效应。从最高端的智能机器人,到最接地气的蔬菜水果,碧桂园跨界幅度之大,让外界惊愕。杨国强为什么这样做?有人看不清。

其实从协同效应出发,不难分析。

一、机器人造房子,在不久之后将成为工地上的新常态,建筑工人的安全问题和建筑质量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目前澳大利亚和美国均已经研发了全自动砌砖机器人,不但避免了工人高空掉落的危险,速度还是普通砌砖工的三倍。

二、碧桂园发力现代农业,打造社区“沃尔玛”,场景即入口,住户即流量,对蔬果生鲜的消费又属于高频刚需,“凤凰优选”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目前,碧桂园在全球布局1100个城镇、2000多个项目、超过400万业主。

所以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的跨界发展,怕的不是跨界大,怕的是缺失协同效应。碧桂园制造机器人,让建造房子的成本更低,市场竞争力更强;而打造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又多了“舌尖上的碧桂园”这张王牌,大大改善业主的生活质量。

从地产延伸到机器人和现代农业,看似上天下地,实则一脉相承,“美好生活”的逻辑一以贯之。

老龄化和中产化,大趋势下的企业出路

未来十年,中国内部的经济社会图景,将经历最重要的两股潮流,分别是老龄化和中产化。老龄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劳动力成本的抬升,习惯呆在人口红利舒适区的制造企业将加速淘汰,眼下的建筑业用工荒必定愈演愈烈;中产化的最大改变,就是消费升级,中产对衣食住行的要求,除了安全,还要品质。

在这两股大趋势下,中国企业的出路无非两条,用机器人完成部分工作,控制成本,不惧打价格战;另一个方向,就是研发新产品,满足中产阶层的新需求。碧桂园进军机器人产业和现代农业,背后就藏着中国社会变迁的这两股潜流。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变革,更是中国上千万企业与时间的生死赛跑。革新能不能成功,既取决于掌舵者的远见,还得看企业本身的家底。毕竟,真正的革新,从来请客吃饭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钱、人才、资源等全方位的支持。

碧桂园去年净利润近500亿元,截止年底可动用现金余额约2425.4亿元,有钱;有包括1300多名博士在内的专业管理团队,1000名注册建造师,有人;土地储备达到2.4亿平方米,在北上广深和广大三四线城市皆有布局,有地;总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有国家政策利好……

中国“地产之王”的这场革新之战,可谓手有余粮,心中不慌。“如果全世界有10家公司做这个行业,因为各种原因要关门倒闭,我期望我们是最后一个倒下。我相信这个行业永远都会有的,而世界会给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开绿灯。”这是杨国强的愿望和信念。

眼下,中美贸易战尚未平息,保护主义似欲卷土重来,“世界会给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开绿灯”,也应该是眼下寻求变革的企业的集体共识。(来源:智谷趋势(zgtrend) 作者:傅斯特)



                                 
                                           新闻视点
                 



“10亿赌约”胜负揭晓 两大阵营之争谁是最后输家?                 
【研究员】:wh
这场赌约本身不具备法律效应,但仍引起广泛关注。两人多次在公开场合隔空喊话,也吊足了胃口。去年底的中企年会期间,董明珠更是表示,与雷军的赌约已经基本胜出。如今预言成真,网友们按捺不住,纷纷跑到雷军当年赌约微博底下留言提醒,一些人甚至开始替雷军思考该如何付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067401323.jpg

【博览财经特稿】日前,小米披露2018年度财报,全年实现营收1749亿,它的出现,彻底杀死赌局的悬念——根据此前格力电器2018年业绩预告,同一时间段,格力营业总收入2000亿~2010亿。董明珠赢下了比赛。

这场胜利的优势是压倒性的。二者营收差距预计在251亿~262亿元之间,约等同于格力期内全年利润总额——根据业绩预告,格力2018年预计净利润260亿~270亿元。

5年前,在央视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雷军、董明珠同台领奖。半开玩笑间,雷军立下了那个赚足眼球的赌注,“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总输我1块钱就行了。”一向姿态强硬的董明珠当即驳斥不可能输,并将赌注一下子提升至10亿元。

这场赌约本身不具备法律效应,但仍引起广泛关注。两人多次在公开场合隔空喊话,也吊足了胃口。去年底的中企年会期间,董明珠更是表示,与雷军的赌约已经基本胜出。如今预言成真,网友们按捺不住,纷纷跑到雷军当年赌约微博底下留言提醒,一些人甚至开始替雷军思考该如何付款。

但雷军并不觉得自己已经输了。在财报披露后的业绩说明会上,当被记者问及这场赌约时,雷军回应称还在等格力电器正式年报出来,并表示董明珠已经主动与他联系。

小米为何惨败?

雷军在说明会上的“倔强”态度,一度引来不少吐槽,但这不是没有原因。

从2018年交出的答卷看,业绩并不差,营收、净利润增势亮眼,分别同比增长52.6%、59.5%,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更达1.51亿台,同比大增193.2%,领先地位近一步巩固。反观格力,2018年营收同比增长约34%左右,净利润同比增长16%~21%。

如果把时间拉长,在立下赌约的2013年,小米全年营收约为266亿元,整个公司仅仅4000人;那一年,格力营收1200亿元,全公司已有72000余人,二者体量可谓十分悬殊,用一个网络说法便是,完全不在一个level上。

5年过去,差距被迅速缩小,小米的营收迅速拉升近1500亿,眼看就要实现弯道超车。要知道,格力最近一次相似幅度的拉升,可是用了足足10年(注:2008年格力全年营收422亿元)。

具体说,小米过去五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5.74%。而同一时期,格力营收复合年增长率仅为10.76%——如果时间再往前推五年,格力五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则为22.73%。也就是说,赌约生效的五年,小米是在跟一个增速踩刹车的企业赛跑。

在这一背景下,小米究竟为何会输给格力?财报里的一连串数据,为我们揭示了这场惨败的一些原因:

2018年,小米分季度营收增速,经历“过山车”一样的行情。其中一、二季度营收增长分别为58.7、68.3%。到了下半年,分季度增速则持续下滑,分别仅为49.1%、26.5%。尤其是四季度,营收环比更是下降12.6%。

智能手机业务方面,尽管2018年全年营收实现1138亿元,同比增长41.3%,但在手机销售旺季的2018年四季度,营收却环比下降了28.3%。智能手机分部毛利率,也由2017年第四季度的7.3%,降至2018年四季度的6.1%。

这跟大环境不无关系。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面临增长瓶颈,并连续五个季度下滑,中国市场则连续两年销量下跌。另根据行业预测,2019年智能手机行业情况依然严峻,整体市场销量和销售额将下滑8%左右。显然,小米已经很难在智能手机上继续实现高速增长。

不过,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和互联网服务,可能是雷军接下来翻盘的关键。2018年全年,两类业务营收延续高速增长,合计营收占总营收比重,亦小幅提升逾五个百分点,至34.2%。

毛利率增幅同样亮眼,其中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毛利率,由2017年第四季度的3.6%升至2018年第四季度的10.6%;互联网服务分部毛利率,则由2017年第四季度57.4%升至2018年第四季度的62.9%。但这些业务发展充满风险,智能手机业务目前仍是小米营收主要来源。

“低谷期”与崛起的海外市场

小米输掉赌局的另一个关键,是经历了2015、2016年的漫长“低谷期”。在这之前的几年里,小米正忙于创造一个又一个扩张神话:进入手机行业短短四年,便取得中国销量第一地位、双11全网手机销量领跑行业……

但到2015年,小米营收增速开始放缓。甚至2016年营收还出现了负增长,中国大陆地区全年营收录得593亿元,同比上年下降5.6%。

当年中国智能手机正面临新一轮洗牌,新老玩家大换血,小米“发烧级”硬件和系统优势被严重削弱。尽管2015年小米仍是全国销量第一手机品牌,但实际上,华为才是当年真正的赢家。

通过重新梳理手机业务,以及加大研发、产品和品牌投入,华为从第四名迅速升至第二名,一跃成为当年“黑马”。根据IDC数据,2015年全年,小米智能机出货量6490万台,同比增23.2%,位居第一;华为紧随其后,智能机出货量6290万台,同比增53%。

同时,oppo、vivo等品牌凭借在传统线下经销渠道的资源积累,以及更低的价格,也在不断蚕食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至2016年,oppo、华为、vivo瓜分了出货量前三名,小米则被挤到第五名。

而在这两年中,硬件利润率低、过于依赖电商平台、供应链管理弱导致频繁缺货等问题日益放大。小米开始通过开设小米之家旗舰店、投资和管理生态链企业、布局IoT消费品市场以及出海等方式,寻找新的营收增长点。

事实上,出海业务的确卓有成效。尤其在过去四年,海外市场表现优异,2018年,国际市场收入700亿元,同比增长118.1%,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四成。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102408853.jpg

海外市场里表现最好的是印度市场。根据Canalys数据,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已连续六个季度保持出货量第一。2018年年报期内,更是同比增长59.6%。在印度的成功经验,也被小米复制到了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商平台lazada上,小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六个国家,线上手机出货量占比高达50%。不过在当地线下市场,华为、oppo、vivo则是绝对的王者。

此外,小米在西欧市场亦有出色表现。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西欧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415.2%,按出货量计市场份额排名第四。此外,智能电视、穿戴式设备等IoT与生活消费品,以及互联网服务在上述市场亦保持快速增长。

董明珠赢了,但雷军未输

这场赌约之所以广受关注,并非是10亿巨额赌注,而是他们背后两大阵营:制造业、互联网,究竟谁更代表未来五年的问题,以及一个老牌企业,与一个新秀的巨大落差所致。

10亿赌局本身,貌似雷军失败,但实际上从赌局生效一开始,就不是绝对的营收数字比较,而是增长率的比较。从这个角度来看,又能得出另一份答案。小米营收规模的落败,究其原因,更多是雷军对未来成长结果的判断失误,但他对小米公司的高成长性潜力,并没有出现实质性错误。

在这之前的2012年,马云和王健林也有一场“亿元赌局”,对赌的内容是到2020年,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比会不会超过50%。

马云显然也输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90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仅有23.6%。

但实体零售过去五年面临转型压力,传统零售纷纷拥抱线上,进行数字化转型,并普遍卓有成效。电商平台亦然,红利释放殆尽之后,逐渐开启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从这个角度来看,马云和王建林究竟谁赢了,并不好下结论。

这反映出的一个共性现象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制造业资源组织方式被彻底改变。例如在商品开发策略上,互联网空气净化器、平衡车等一切智能家居产品,已可以实现全面数字化管理,从而组成生态闭环,切入用户生活全场景。在这一维度的创新上,互联网公司属于绝对完胜,传统企业几乎望尘莫及。

这并非完全否定格力的成绩。作为传统品牌,格力在空调核心技术优势明显,同时在整个家电企业方面,其传统分销网络、以及完善代理商体系,也提供着充足技术、渠道储备。

即便是一直想在空调领域实现突破的小米,也只是在创立8年后才真正推出。而与之相似,格力手机,也并没有真正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掀起多大波澜。

事实上,过去五年里,格力除了是一家品牌商外,也是一家高度互联网气质的公司。董明珠作为格力品牌IP,被不断以娱乐化、互联网营销玩法,曝光在消费者面前,而这恰恰也是多数传统品牌商所不具备的。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前两日,董明珠参加了两场主题分论坛。3月27日晚,她在晚会上做了以“幸福之道”为主题的演讲。董明珠在演讲中提到自己与小米董事长雷军的“10亿赌约”。她说道:“如何拿到这10亿。实际上这10亿对我来讲,我们不是因为赌而赌,是我们赌的一个观念,究竟我们互联网和我们传统制造业中间的差距在哪里?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当时我们赌的是这样的一个原因。在会后,当被问到下一个5年的赌局是否还会赢时,董明珠霸气回应:“让雷军来问我。”

因此,无论最终孰胜孰负,两人都是赢家。比起10亿赌注,他们可能更乐于看见这场赌局以另一个形式,继续存在下去。(来源:零售老板内参(ID:lslb168)作者:杨亚飞)



                        

结局前的败走 王健林已是这场世纪豪赌的赢家                 
【研究员】:wh
创立于2007年的万达百货业务,跟随着万达集团的商业地产而起。万达百货凭借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百货”的模式,与万达广场同时进行全国布局。以让同行艳羡的速度,短短几年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百货商场。鼎盛时期全国门店总数曾达到110多家。万达百货与商业地产、文化产业、高级酒店一起并称为万达集团四大支柱产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313758665.jpg

【博览财经特稿】回顾2012,在“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王健林、马云打赌:到2020年,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达到50%,王健林给马云奉上1个亿,反之,马云给王健林1个亿。

而豪赌只剩最后1年时,万达百货即被王健林“清仓”——2019年2月,万达百货下属全部37家百货门店,被苏宁张近东宣布收购。

“弃子”“鸡肋”“包袱”“烫手山芋”!这是业界对万达集团卖掉万达百货之时用的最多的几个形容。鼎盛之后的落寞,豪赌结局之前的败走,万达百货仿佛不被所有人待见。而事实上,这场豪赌王健林已是赢家,只是万达百货败了而已。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万亿元人民币,全国网上零售额为9万亿元。就是说,网络零售基本上仅占了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零头!到2020年占50%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可是,为什么王健林必然在2020年赢得赌局,但万达百货却败了?百货不死,只是在慢慢升级。那么,未来在哪里?

万达:三心二意的百货 一心一意的“二房东”

创立于2007年的万达百货业务,跟随着万达集团的商业地产而起。万达百货凭借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百货”的模式,与万达广场同时进行全国布局。以让同行艳羡的速度,短短几年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百货商场。鼎盛时期全国门店总数曾达到110多家。万达百货与商业地产、文化产业、高级酒店一起并称为万达集团四大支柱产业。

怎奈,万达百货受宠的日子不长。2013年,万达百货首次出现亏损,随后在万达集团中的权重被降低。2015年7月中旬,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要关掉国内一半的百货门店”。仅在2015年一年,万达百货就关闭了56家长期亏损的门店,震惊百货行业。

到2019年,万达百货打包“清仓”,卖给了苏宁易购,快要被人淡忘了的万达百货再次成为热点,也引来人们对它的再一次审视。

万达百货之败,从定位上来说,万达百货主要作为万达广场的主力店而存在,主要是为了提高商铺出租率,加速万达广场开业。换句话说,万达百货的出现,更多是基于房地产项目商业配套的考量。所以万达百货一直以“寄生”模式存在于万达广场之中,万达在对其输血的同时,自身也耗费了大量精力。

精益零售创始人、上海碓胤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龚胤全表示:万达集团是商业地产商出身,用商业地产思维经营百货必然也是“商业中介”思维。但在消费需求变化越来越快、零售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中介租赁型百货运营模式必须转型为买手型自营模式。

所以说万达卖掉百货的确是甩掉了“包袱”,因为百货的运营需要专业聚焦,而非商业地产“出租柜台”。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万达百货在万达广场快速扩张的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手作用,但当万达百货进入深度运营时期,必须从服务于商业地产扩张,转向在零售业精耕细作,这时需要的是零售经营理念,而不是购物中心的管理整合理念,更不是地产和资本的思维。这些都需要万达做出适应市场的改变。

但改变的成本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是与万达企业业务冲突的。比如:万达广场与万达百货或多或少存在商户资源重叠的问题,而万达广场才是万达的核心资产,因此,万达百货成为“弃子”,则是其命运的必然。

苏宁豪赌:危险是与万达百货模式并无质的差别

再看苏宁收购万达百货的“智慧”。这笔交易,两家也算各取所需。围绕“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苏宁近几年频频高举高打,步步为营。对于收购万达百货,苏宁表示:在苏宁易购全场景智慧零售生态系统中,缺的正是百货这一块。以此次收购补齐百货拼图,实现品类和业态的完善,正是为了加速智慧零售理念的落地。

诚然,如今线上互联网红利日渐枯竭,从线下获取流量,并抢占更多的场景入口,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和传统零售商的共识。绝佳的商业地段意味着超高的人流量,拿下万达百货所占据的优质商圈地段,再辅之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壮大自身的“智慧零售”全生态业务,从而提升整体的业务效率和全场景零售体验。这就是苏宁易购的盘算。

但值得注意的是,线上,苏宁面对的是天猫、京东和拼多多三面夹击的攻势;线下,苏宁小店持续亏损,7个月亏了3个亿。在这种情况下,苏宁仍旧要继续进军线下百货业,而且还是接盘持续亏损的万达百货。如果不是具有“点石成金”、脱胎换骨的本领,那苏宁一定是在做一场豪赌。

在龚胤全看来,收购万达百货后,苏宁易购同样压力也很大:因为,苏宁本质上与万达一样属于商业地产租赁模式,而非自营买手模式。它们都是出租平台给商家,赚中间交易费的利润要比自营采购商品赚的利润多。所以,苏宁易购接手万达百货没有质的变化,前景不明。

这绝不是“输出智慧零售能力,突破传统百货概念,从数字化和体验两方面改造供应链,打造全新的百货核心竞争力”几句话描述的那么简单。

其实,近几年传统百货业对于与互联网的结合没少做努力。如:步步高、大润发、万达百货分别开启云猴网、飞牛网、飞凡网线上平台,但通过云猴网的关停,阿里收购大润发之后废掉飞牛网,以及飞凡网的停摆,都说明了被百货业视为重要出路的“线上+线下”的智慧零售模式很难走通。

“百货业,以及超市等其他线下零售业的出路,并不在于‘线上+线下’的新零售或叫智慧零售模式,而在于对自身价值链的重构,以及内部管理体系的重构,从过去中介交易模式转型为自营商品经营模式。”龚胤全如是说。而这就要求生产、供应、销售全价值链的组织协同与信息共享,尤其是大大提升企业内部的运营体系,从战略、业务与IT等方面进行精益零售运营体系的转型。但这并非依赖单纯的IT技术的驱动,而是着眼于将组织创新、人才、知识创新与IT技术相结合的“IT自动化”。

“百货业大萧条”的真相

1991年是中国百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之后不断扩张,到2008年左右到达高峰。自2012年中国零售业出现分水岭以来,百货行业的营业额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在2015和2016年出现了负增长。如今,百货业的颓势在新消费背景下已延续多年。

百货业最被诟病的是商品经营能力。由于多年来百货业主要采用联营出租的经营模式,虽然为百货企业免去了买断商品的经营风险,以及扩张过程中的库存和资金压力,但是长期依赖于联营出租模式,也让多数百货企业逐步退化为单纯的“二房东”——对商场中经营的品牌,在其商品的进、销两端都没有控制权,对品牌和消费者的第一手信息和动向的掌握弱化。最终导致百货企业自主的商品采购能力和经营能力几乎丧失,自营占比在全行业中不超过5%。

尽管中国百货业重启自营的阻力很大,如带来的资金占用、买手人才缺乏、利益再分配、原有分销体系的打破等问题,但自营模式的确适应了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保证了商品质量,握住了品质保障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商品的质量是百货企业的生命,自营管理是直接进货,在进货过程中亲自直接检验商品质量,在品质上降低了经营风险。

另一方面则增加了经营利润。自主定价、自主经营、自主营销,有助于商场更好地掌握货品资源,避免受制于品牌商和代理商。可根据不同季节、市场、消费群体,随时调整进销状态,灵活掌握库存。在联营模式下,百货行业的纯利润已经低至5%左右,而自营模式下,百货零售企业的纯利润可以达到10%以上。

所以,近年来中国百货企业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除传统自营优势较为突出的信誉楼、安德利等百货公司外,百盛的自营业务销售额占比达到20%左右,王府井推出“梦工厂”内部创业项目、新世界开发了N+系列自有品牌体系、汉光百货的化妆品绝大部分也都是自营。

信誉楼百货集团董事长穆建霞谈到:如果百货店还是采用上个世纪的“品牌联营”模式,把自己化身成“二房东”,依赖于收取品牌方的进场费过日子,没有专业人员研究市场,也没有人关注顾客,只是一心研究如何收租,就背离了商业的本质。

和君集团合伙人、和君商业零售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特聘专家丁昀也:传统百货是在“卖方市场”年代快速成长起来的,形成了“二房东”、同质化、重品牌不重体验等与消费者价值相左的经营习惯。早些年这些行为习惯的恶果还无法显现,但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消费者开始获得信息及话语权,便纷纷开始摒弃传统百货,投入到新的消费渠道的怀抱。

也就是说,传统百货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已经走到了尽头。

借鉴日本百货公司的长寿DNA

虽然百货业起源于欧洲,但由日本企业将之推到巅峰,并引领了现代百货业的发展,所以当国内百货业出现困顿时,很自然地会将目光转向日本。

日本的百货企业历史多数比较悠久,最早的百货店松坂屋,创建于1611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日本百货业在1990年代初达到巅峰,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下滑且进入了长期的通缩、人口结构也逐渐老龄化,日本百货店的销售额总体在不断下滑。但是换一种角度看,日本百货业的疲软其实主要是与经济大环境有直接关系,但受电商的影响并不明显。

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日本很早就对电商实施了征税政策。也就是说,线上的价格和实体店的价格基本一样。在政策利好下,服务及购物体验成了日本各大百货公司的主要突破口。

一直以来,在日本,线上主要发挥便捷优势,线下则更注重体验服务,渠道之间的竞争显得更加健康。而目前中国对电商是否征税仍旧在探讨过程中。因此,在中国,网上开店门槛低,从而使得网上价格优势打倒了实体店,让很多传统的百货公司倒闭关门。

除公平的税收政策外,日本零售业还值得借鉴之处有几点。

一、百货店之间互赢合作,创造共荣生态商业圈是日本百货业能够长期存续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在银座还是在新宿,百货公司是一家挨着一家,相互竞争的态势必定存在。但是,这些百货公司往往会组建“协议会”,如:当地的商业街协会,就各种商业业态的布局、道路的互通、商品价格的平衡等问题进行协商。秉持着相互繁荣的原则,进行抱团式合作经营,避免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二、日本各百货企业还通过互相间的合并、参股和股权交易,来获得互补效应。例如:三越和伊势丹,大丸和松坂屋,都互相参股,就连最高端的高岛屋也参股了阪急阪神百货。

三、日本百货店还向不同业态扩张。比如:阪急等百货店进入购物中心业态,高岛屋进入生鲜食品超市业态,三越伊势丹进入化妆品专业店业态。

与中国百货业的迷茫与焦虑不同,日本百货店在高速发展之后面临经济下行之际,整个百货行业并没有惊慌,而是坚守着百货店的本质并进行着积极主动的调整。也许,国内百货企业真正需要的,就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革的魄力,小打小闹的改良和各种数字化赋能,难撼根本,难治痼疾。

“中国零售业在经历了如此波澜壮阔的风雨变化之后,还会是处在瞬息万变的过程当中,其原因虽然与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但是最为根本的还是,中国零售经营者是否真正本着基业长青、百年老店的企业经营理念,而非投资或投机,博取短暂的商业声誉。”《零售商学院》原主编、“零售苑”创始人沈奎表示:中国零售行业的业态永远都是不断创新和变化中的,百货行业也是如此。所有的衰落和低迷,其实只是经营者本身的问题,离消费者越来越远,但真正的民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来源:中外管理 作者:任慧媛)



                                 
                                           形势分析
                 



万科向左与碧桂园向右 谁在借唱好撤退不久会给出答案                 
【研究员】:wh
万科的做法是在名字上去地产化,但在实质上回归房地产的基本盘。2018年,万科曾经高喊“活下去”,一度引发轩然大波。事实上,万科不仅没有活不下去,反而拿地规模有增无减,对房地产主业的加码只强不弱。这正应了那句话:再也找不到像房地产一样有赚钱前景的行业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446164018.jpg

【博览财经特稿】“我们找不到和房地产行业赚钱前景相当的行业了”。一个月前,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如是感慨。

近日,各大房企财报陆续发布,业绩无一不闪亮双眼。

万科: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297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6%和20.4%。

碧桂园:2018年营业收入约为3790.8亿,同比增长67.1%。全年净利润485.4亿元,同比增长68.8%。

一天完成一个王健林口中的“小目标”,从来都不是难事。房地产的赚钱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而就是这两家利润同时暴增的房企,对于中国楼市下半场的判断却出现分歧。一个高喊“活下去”,将阵线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另一个宣称要做高科技综合企业,表示看跌三四五线城市没有依据。

万科向左,碧桂园向右,谁在警示,谁在忽悠,谁又看到了未来?

白银时代VS黄金时代

作为行业龙头,每年财报万科都会对行业趋势做出预测,今年也不例外。

在《致股东书》里,万科明确表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彻底结束,白银时代早已到来。但白银仍旧是重金属,言外之意是房地产仍有空间。

这背后,正是我国经济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一方面,“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已毋庸置疑。90后比80后人口少3100万,00后又比90后少4100万,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冲掉城市化率继续提升带来的新增需求。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507824112.jpg

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上升已经不再是趋势,而是事实。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TOP3市场占比超过1/8,TOP10则超过1/4,TOP50则超过55%,TOP100为66.7%。未来,行业竞争只会更加激烈,一众中小房企命运叵测。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518474475.jpg

更关键的是,在一个月前的内部邮件中,万科董事长郁亮更是明确表示,L型的趋势会比想象中的长,不要再寄望于“触底反弹”,宏观形势不复以往,不是过了今年、明年就会好转,我们需要做好长期准备。

相比万科对于行业趋势的整体判断,碧桂园则显得相对套路化。碧桂园在年报中表示,始终对我国经济实现稳定增长、长期向好抱有信心,对十四亿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有坚定信心。而城镇化是一股不可逆的时代大潮,地产市场未来规模将仍然庞大。

可见,对于房地产来说,未来唯一的利好就在于城镇化。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9.58%,离70%的城镇化加速阶段还有10个点左右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必将受制于90后出生人口锐减的严重影响,同时受制于经济L形新常态的限制,并不像碧桂园说的那么美好。

一二线VS三四五线

在城市布局中,万科和碧桂园可谓两个极端。

万科重仓一二线,销售金额70%以上都产生于一二线;碧桂园则重仓三四线,其业务已遍布全国269个地级市、1156个县/镇区,64%的销售规模来自于三四五线。

万科郁亮认为,城镇化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就是都市圈化。万科的发展将配合国家战略,进一步向核心都市圈聚焦。

杨国强则表示,坚定地看好看好三四五线,认为那些对三四五线的看跌没有依据。杨国强说:城镇化还在继续,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大趋势将向城镇迁移,而农民工收入上涨,县城五六千块钱的房价消费的起。

杨国强的理由无非有二:一是城镇化继续,农民不断进城,住房需求不断提升;二是一二线房价过高,三四五线房价还不高。

且不说经过这一轮上涨,三四五线城市五六千的房价早已不多见,更关键的是,这一波三四线房价上涨,与城镇化或者农民收入提升毫无关系,更多是棚改货币化刺激的结果。

退一步讲,即使未来农民大规模进城,也未必会向三四五线城镇落户。要知道,即使有农民进城,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6》的调查统计,仅有不到10%的人会在县城落户。

所以,万科与碧桂园的各说各话,究竟谁在借唱好来趁机撤退,不久后现实就会给出答案。

回归基本盘VS转型高科技

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房地产企业普遍面临转型。

万科的做法是在名字上去地产化,但在实质上回归房地产的基本盘。2018年,万科曾经高喊“活下去”,一度引发轩然大波。事实上,万科不仅没有活不下去,反而拿地规模有增无减,对房地产主业的加码只强不弱。这正应了那句话:再也找不到像房地产一样有赚钱前景的行业了。

相反,碧桂园虽然房地产业务占比仍高达90%以上,但已经将“高科技综合性企业”挂在口头多时,并宣称“地产、农业和机器人”将会成为未来的三大主业。

到底谁才能行稳致远,同样需要交给时间来判断。

活下去VS五星期的家

过去一年,万科和碧桂园同处于风口浪尖。一个因一句“活下去”引发轩然大波。人们悄然发现,万科一边高喊“活下去”,另一边却在抄底拿地。“活下去”,万科到底是为生存还是为收割,引发滔天质疑。

所以,这番万科再度发出“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的判断,也被部分人认为是"恐吓式营销”。

这次,万科出来做出解释:“‘活下去’是对自己说的。万科是一个有危机感的公司,我们对内部人说的话变得好像公开讲的话,变成一种困扰。另一个则因为“五星期的家”备受诟病。

在三四线攻城略地的碧桂园,一度出现多起安全事故,“五星级的家”的宣传语在现实面前变得如此苍白。随后,碧桂园给现场媒体发放LV包的灾难级公关,更是让此事火上浇油。

碧桂园表示:“公司在安全和质量保证下才能保持持久。以安全和质量第一,不然公司走不远。”

问题是,高周转是房企扩张的基础,也是房企赖以生存的支柱,碧桂园真能做到高周转与安全第一的双赢?白银时代,楼市还有多大机会?

不管这两大房企如何说,白银时代到来,已是不约而同的共识。共识之一是,白银时代的楼市,必然受制于老龄化加剧、出生人口锐减、全国住房开始过剩这三重因素的影响。

共识之二是,未来的房价受到经济将长期处于L型新常态、房地产拉动经济边际效应递减、居民加杠杆金融风险出现等三重因素的制约。

相比而言,楼市下半场唯一的机遇,只剩下10多个点的城镇化的空间,以及住房消费升级这可有可无的利好。对此,有三个结论:

一、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加剧,“大鱼吃小鱼”会更加白热化。房地产中的国企具有融资优势,大型企业则拥有市场优势,中小房企则会在融资收紧和市场收缩的双重挤压之下,逐渐失去生存机会。

二、房企业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由于预售制度的存在,房地产企业从销售到回款再到交付均存在时间周期,这就导致财务报表上的房企业绩存在滞后性。换言之,如今的房企业绩,反映的是多半都是半年甚至一年之前的销售情况。这也就是“为何楼市下行,房企销售业绩全部飘红”的原因所在。

三、全国楼市势必出现大分化,普涨情形几乎不会再出现。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未来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主阵营,而大量三四线城市,等到2020年棚改正式收官之后,楼市将完全失去投资价值。(来源:国民经略 作者:凯风)



                        

楼市小阳春更多是人为炒作 三四线的艰难刚刚开始                 
【研究员】:wh
进入2019年,“降价未遂”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1月,安徽芜湖某盘降价5000,引老业主不满维权。随后,当地住建委要求开发商停止降价销售。2月,江苏邳州某盘降价2000,被当地房地产商会通报批评,称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加上这次的赣州,你会发现,出现“降价未遂”的,大都是一些三四线小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620771105.jpg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这样的言论——各地房贷利率不断下调,部分城市更是连续回落,房价要涨。

全国至少21城调控松绑,限售、限贷松动,落户、社保放宽,房价要涨。

1-2月,上海二手房成交2.6万套,同比增长近4成,南京3000人看房,房价要涨。

杭州、苏州、温州等城市,土地拍出高溢价率,房价要涨。……

诸多的一系列动作,所有人都在感慨:压制了半年的房价,就要压不住了。

就在大家刚刚开始兴奋的时候,一波数据袭来。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2019年前2月全国房地产行业的各项数据。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6%,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也都大幅下滑。

易居研究院发布全国40城2019年2月份表现,拎出几组数据:2019年2月,4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3%。其中,三四线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0%。

由此可见,2019年开局并不太顺利,楼市小阳春更多只是人为炒作。特别是三四线小城,压力山大。

调控政策会集中在三四线小城

楼市下行,特价房涌现,降价成必然。但房价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

前段时间,一个典型的例子出现在江西赣县。江西赣州市赣县区一纸紧急通知,叫停区域内所有“特价房”销售,同时要求3月销售价格不得低于2月。

为什么不允许降价?原因很简单。推出“特价房”降价销售,固然可能让开发商全身而退,但势必引起其他楼盘跟进。一旦跟进,势必引发更多“降价维权”打砸售楼部的情况。到时候,可有的忙了。而且,降价可能会对银行贷款造成一定的风险。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降价会影响地方ZF一项重要的收入,卖地收入。所以,地方ZF一定会千方百计维护房价的稳定。当然,这也奉行了刚刚结束的“两会”所倡导的,维稳的核心目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大起大落,当年是限涨,现在是限跌,并不新鲜。

那么,为什么是这个城市?

赣县属于赣州,而赣州只是江西的一座小城。但这一切的发生是有原因的。春节期间,赣州早早开启“休假模式”,全市大概60多个楼盘中,售楼部普遍初二、初三开始上班,部分卖的不好的楼盘每天只安排值班。楼盘日均到访量低于5组。房价只能从高位回落。

其实,进入2019年,“降价未遂”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1月,安徽芜湖某盘降价5000,引老业主不满维权。随后,当地住建委要求开发商停止降价销售。2月,江苏邳州某盘降价2000,被当地房地产商会通报批评,称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加上这次的赣州,你会发现,出现“降价未遂”的,大都是一些三四线小城。

从中可以窥探出一些信号,三四线面临的下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未来,调控政策也会集中在三四线小城,重点是防止房价下跌。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664503918.jpg

比如——菏泽取消商品房限售。衡阳暂停执行限价政策。安徽阜阳取消土地限价条款。马鞍山首付最低两成,四大行恢复认贷不认房。

还有最近的菏泽成武县,农民进城买首套房每平补300元,房贷利率9折。

三四线小城自身基本面出了问题

可这些松动的政策对三四线小城来说,很可能只是扬汤止沸。如说“降价未遂”,只能在很表面的数字上稳定市场,暂时缓解业主的紧张情绪,却无法真正扭转市场预期。同时,强行让开发商维持一个市场高位,会将开发商拖入泥淖。

事实上,是三四线小城自身的基本面出了问题。从最根本的供求关系看。先看供应,三四线的命脉就是土地,下面是一张极其重要的图片。

可以看到,近两年,三四线小城的土地成交量越来越大,地方ZF在踊跃卖,开发商也在踊跃拿。

土地从成交到上市,一般约8个月左右时间。也就是说,2018年成交的这些土地,正常情况下经过8个月左右的时间,会在2019、2020年转化成住宅供应。

理论上,对三四线小城来说,在2019、2020年,会集中有庞大的住宅供应,三四线将进入新的去库存阶段。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686222366.jpg

再看需求,三四线小城一直是棚改的主要对象,棚改货币化安置会释放出很多购房需求。可是,2019年,各省市对棚改目标都做了巨大调整,有的城市棚改计划被“腰斩”,甚至“膝盖斩”。

在2016、2017、2018年连续三年提出棚改具体目标后,2019年的“两会”,并没有提出关于棚改的任何一个数据型指标,只是短短一句“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显然,棚改力度已经减弱。

棚改货币化收紧,势必出现购买力不足,投资需求逃离。最终,销售下降,投资下降,土地购置下降,市场难以持续,负增长甚至是销售下滑是不可避免的。

举个例子——绍兴某县级市,2016年开始全面铺开棚改,随着三年拆改目标基本完成,棚改货币化收紧,以及2018 年下半年全市新增的货币化安置拆改锐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楼市新增购买力的缺失,成交量随之断崖式暴跌。

不巧的是,“降价未遂”的江西赣州也是一样的结果。在2015年和2016年,赣州中心城区的棚改货币化程度高达90%以上,补偿标准也不断提高,造就了一大批拆迁土豪。2018年,赣州棚改46946户,2019年棚改的指标变成了16290户,少了一半还不止。

从2018年下半年收紧棚改货币化补偿后,这里购房需求大幅减少,棚改客户成交占比由原来的30%降到5%。

而上面这两个小城,只是众多三四线的一个缩影。加上返乡置业的降温,很明显,供求极度不平衡,这才是三四线小城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市场不好时 三四线第一个沦陷

近日,住建部发布棚改工作拟激励城市名单公示,一共有12个城市在列。其中,大部分都是三四线小城。

于是,有人高呼,三四线的热度又回来了。可为什么偏偏这些城市?为什么其他城市没有这种激励?仔细想想,这不也能看做是一种对三四线的“调控放松”方式吗?

近日,去豫南某县城调研,发现一个楼盘的产品,很多年前卖1万多,现在依然卖1万多。更关键的是,明明已经交房多年,却全部空置,杂草丛生。

市场好的时候,三四线最后一个轮到。市场不好的时候,三四线第一个沦陷。(来源:米宅(Mizhai Plus) 作者:乔妹)



                                 
                                           社会热点
                 



流浪大师背后的矛盾投影 救救沈巍不如救救自己                 
【研究员】:wh
他的成名来的太快,也成为了许多“正常人”“体面人”拿来炒作的道具。现在的上海一堆人到处搜寻,为了能“抓住沈巍”。一堆网红冲过去找他拍照拍视频,只为增多点击率。他被团团围绕在中间,却感慨:“这不能改变我的命运,我一辈子没想过成名,人要实至名归,做到了自然就出名了。”“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816152970.jpg

【博览财经特稿】一位流浪汉在2019年的中国爆红,让我们始料未及。最近上海的一位“博学流浪汉”火了,他叫沈巍。衣衫褴褛,须发板结,一副标准“流浪汉”的模样,可他随身携带的除了捡废品的包之外,还有书,大量的书。

他读《战国策》《左转》《了凡四训》《聊斋》《诗经》......他畅谈古今,企业治理,各地掌故,思维清晰,思维层次甚至比许多“正常人”都还要深刻。他拒绝路人的资金帮助,他说:我不是乞丐。

流浪汉的前半生

没错,他确实不是。根据他的自述,我们能还原他的前半生:他是上海本地人,从小和外婆生活,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历史,可是父亲对此却深恶痛绝。

为了能买有关历史的书籍,他从小就会捡垃圾去卖,然后买书偷偷的藏在衣服里带回家,不被父亲看到。

读大学时,他想选择的是中文系或者国际政治研究,可是他的父亲却逼着他选择了审计专业。毕业后,他也顺利进入了上海某区的审计局,可他很遗憾。

“这辈子,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遗憾。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和文化挂钩,而不是数字。”

审计局工作为什么最后沦为“流浪汉”?其实这和他从小就“喜欢捡垃圾”有关。

小时候为了读书,他就一直在捡垃圾,那时,他经常被同学们笑话,但是他很纳闷:为什么讨饭的没付出劳动大家都同情他,而他付出了劳动,却会被讥笑?

刚进单位的第一天,他发现了垃圾桶里扔了许多纸,有报纸有只印了一面的纸。他觉得这是浪费就捡了起来。就在他捡了几年之后,有人投诉他在单位捡垃圾,大家觉得他“脑子不正常”,就让他长休病假回家待岗了。

也因为这个,他和家人闹翻了,一个人在外租房,可还是因为爱捡垃圾被邻居投诉,再次被赶了出去。就这样从2002年开始,他开始流落街头。直到现在,他都想不明白,捡垃圾到底有什么错?

尤其是纸,很多纸都可以继续用,他捡回来的纸,他都会在上写写画画不能再利用后才会转手卖掉。

在他看来,想要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源头治理,但在一个提倡垃圾分类的社会,为什么从小捡垃圾分类垃圾的他,反被嘲笑?

虽然他流落街头了,可是他真的不缺钱。这26年来,他的原单位一直在给他发工资,每月2000多元(合理合法)。他的卡里还有父亲的遗产,拆迁时他还分到了十多万。而他孤身一人,自己有手,即使没有也不需要任何金钱物质帮助。

他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两件事:捡垃圾和读书

捡完垃圾后分类,分类完了之后就去附近地铁站里看书,看不懂的地方就用之前在网上买的500元二手手机连着附近商家WiFi查资料。他喜欢画画,就下载很多名画照片......

他说他崇拜甘地,他愿意主动过苦行僧的生活,因为他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而对于突如其来的成名,他是慌乱的,坦言:我不想红,喜欢宁静的生活。

是啊,他的成名来的太快,也成为了许多“正常人”“体面人”拿来炒作的道具。现在的上海一堆人到处搜寻,为了能“抓住沈巍”。一堆网红冲过去找他拍照拍视频,只为增多点击率。

他被团团围绕在中间,却感慨:“这不能改变我的命运,我一辈子没想过成名,人要实至名归,做到了自然就出名了。”“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

流浪先生沈巍让我想到的是多年前的韦思浩。杭州图书馆里,经常会出现一位拾荒老人,他卸下身上捡来的废品放到一边,洗干净自己的手坐下来看书,从报纸杂志看到了文献、名著,即使视力不佳也不停歇,他说:“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我们老了,大脑要萎缩了,要不断的充电,不断得到精神支撑。”

后来他在拾荒时发生车祸不幸离世之后大家才知道,他不是一位单纯的拾荒者,他是上世纪60年代老杭大(现在的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退休前是中学的一级教师。而他住的是教育系统统一分配的房子,至今是毛坯房,除了一张木板床没有任何家具。他每个月还有5000多元的退休金!三个女儿。

按理说,独居的老人这些钱款已经够他吃喝不愁了啊!可是为什么执意的选择拾荒呢?

原来这也是他自己的选择。他省吃俭用,却将钱都捐助给了贫困学生了。他的遗物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却每一件都让人潸然泪下:泛黄的捐资助学凭证、希望工程的捐助报名卡、扶贫公益助学金的证书、受助孩子的来信。十几年前就签署的遗体捐赠志愿表,将自己的遗体和所有可用器官全部捐献。

他们其实可以过得很好,可以有一个安静祥和幸福的晚年,但是他们选择的却是另一条路。放弃自己的物质生活,来帮助更多的人,他的精神是富有的。

流浪大师是纯真愿景的投射

流浪先生沈巍火了后,网友在他住的地方彻夜等待,直播博主从远方追到上海专为目睹他的真容,好几个网红扬言要嫁给流浪大师。这几天的沈巍爆红闹剧刚刚落下帷幕。

他身上承担的流量,投射出中国人太多的焦虑和对现实的逃避。在熙熙攘攘的中国都市空间中,在流量为王、注意力稀缺的网络上,沈巍携带的某种癫狂而神秘却又富有智慧的色彩,给予了许多只依赖智能手机和短视频平台消遣娱乐的国人,一些携带在中国文化图谱中的“出世感”。大众对他生存逻辑的认同,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逻辑的困惑。在“任人唯才”和消费主义当道的都市中,沈巍的存在给许多关注他的人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状态的可能性。

学者大卫•哈维曾经批判中国的城市化,大意是说,中国的城市化和世界上任何一处地方一样,都是一种资本吸收,中国的城市有同样的购物商场、高速公路、汽车,大家做着同样的事情,看起来和别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样,没什么特别的。

中国的城市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同质化的舞台。而生活在这个空间中的中国人,在任人唯才的社会逻辑中工作、生活。中国的老百姓大多相信只要勤奋努力,最终就会致富,只要学习读书,最终会有好的工作落在自己头上。

而沈巍的疯癫和他反直觉式的生活方式,打破了许多现代社会的寓言。这些寓言不厌其烦地告诉人们要通过高考、升职、考公务员等方法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正常人”和“成功者”,但沈巍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击碎了寓言的正当性。尤其当有谣言中的“复旦大学高材生”这样的头衔加持时,沈巍的生活选择,更变成具有正当性和富有智慧色彩的“都市神话”。更何况,他有上海户籍,曾经有一份看起来体面的“体制内”工作,他甚至银行存款有五位数。沈巍选择流浪,给许多希望在城市立足的人,留了一块非世俗的宽容的余地。沈巍的存在和爆红,宽慰了许多挣扎在城市空间中的真正意义上的流浪者。潜台词是:你看,一个本能过得体面的上海人,不是放弃了所谓的光鲜,在街头流浪吗?

某篇讲沈巍的爆款文章中,一位作者写出如下的鸡汤:“流浪汉沈巍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人要想幸福,应该尽量降低对物质的欲望,去追求你的灵魂所爱。”以及,“看看一无所有的流浪汉沈巍和身价数十亿的CEO张朝阳你就知道,住别墅的人,未必比住桥洞的人幸福。”

这样的句子在各种文章中屡见不鲜。其实到头来还是点明了在现代社会中被消费主义捆绑的生存逻辑中,存在着“幸福”和“消费”的必然矛盾,也在这样消解着种种奋斗神话对人的吸引力。

“追随沈巍”的中产阶级和中产以下的些许无力和无奈,画外音是在为物质虚无主义背书——拆解掉物质和幸福的等式以后,即使许多人被阶级天花板挡在了下面,仿佛场面也不再那么难看了,因为物质也可能会导致不快乐——那索性不如像沈巍一样,摔破世俗期待,做一位抗拒正常生活的明白人。

某种层面上,沈巍的存在消融了一些“奋斗创造美好明天“这个承诺和”奋斗丧失其功能性”现状之间的矛盾。

沈巍是许多中国逻辑的反面

福柯曾经分析过,疯癫是‘社会空间’的一个知觉对象,它是在历史过程中由许多方面建构成的。我们对于疯癫的认知和对于我们自身在“疯癫者”身上的投射,是一种集体动作。在沈巍事件中,主角因为其疯癫、不循常理的做派,成了许多人崇拜和效仿的对象。

这种延续了许多年的“入世”逻辑,能概括出许多年轻人——也是沈巍闹剧消费者——的奋斗目标。

在“三和大神”当道、“流浪大师沈巍”爆红、和马男波杰克的虚无主义台词广为流传的年头,当奋斗神话破产的年头,我们应该反思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宁愿去“出世”,去崇拜一个流浪汉、一个似是而非的“隐士”,也不愿继续相信“奋斗改变命运”。

在抖音和快手承担了许多人多数休闲工具的时候,许多广为传播的碎片化的视频拼凑起了许多“套路”的叙事——也就是人们常常认可的流行文化的线路。比方说,有些快手和抖音的小视频或是自制的“土味偶像剧中”,往往会有拜金女主被甩、势利有钱的人最后被打脸、渣男结局很惨、兄弟情、闺蜜情等主题的故事。这些被压缩在十几秒的小故事,往往有许多纸片人般的主角以及俗套的台词,在用夸张而尴尬的表演中,叙述了背后草根内容创造者所要表达的动机。

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动机简单而明了:厌恶复杂、世故而阶级分明的都市社会,想要回归单纯,拥抱真实。自然而然,沈巍瞬间成为了这种追求的代言人。

在许多评论沈巍的文章中,我们能看到评论者对他一致的评价:沈巍是在追求功利的社会中的一缕清风。在他爆红以后,许多人去蹭他的流量,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中,沈巍被一群年轻漂亮的网红包围,其中一位网红正在对着手机摄像头自拍。这个极为经典的情景也被一些知识分子解读为“一个清醒的人被一群疯子包围”。

沈巍被其他人赋予的“清醒感”,是观众愿望的投射。沈巍反消费主义、反世俗的态度,被观众神化成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精神,他也被推上了神坛。高级知识分子从沈巍身上看到了流量网红们的病态;普通的快手、抖音用户在沈巍身上看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焦虑的都市人在从容不迫的沈巍身上看到了他很有治愈感的心理状态;体制内的人在沈巍身上看到了对铁饭碗不屑一顾追求真我的精神。

沈巍是上海地铁里匆匆上班族的反面,他也是许多中国逻辑的反面。

救救沈巍,不如救救自己

在流浪大师火了之后,有一段视频里的人是他的同学。在被围观者要求“你们同学帮帮他”时,这位中年男子回答:“不是我们帮帮他,是他帮帮我们。”“你们觉得他可怜,其实他更可怜你们!你看我们,每天都在苦恼,为没钱苦恼,为穿的差苦恼,为换大房子豪车苦恼,其实到底谁更可怜?”

后来想想可能真的是这样。到底是沈巍可怜,还是那些拿着手机在大街上追着他拍照拍视频只为了蹭热度发视频的人可怜?到底是沈巍可怜,还是那些不惜用一切代价也要成名发财的人可怜?

你看,其实大部分的人都会去借由“外物”来判定一个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车子、房子、钱、衣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上。可其实怎么能单凭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来判断这个人呢?

那些穿西装打领带住豪宅出入高档餐厅的人,真的全都是好人、善人、有格调的人吗?而那些在温饱线上徘徊的,又全都是毫无思想境界,俗不可耐的可怜人吗?未必吧?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有些人喜欢钱财外漏,享受着别人崇拜的目光;有些人不在意吃穿住行,他们关注点在其他或许更有价值的地方;有些人将自己赚来的99%的钱都用来购买自己喜欢但别人无法理解的东西。

他们都没有错,更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个人选择、追求不同而已。如果单凭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生活模式就去断定这个人有钱/穷、是否有价值,是否优秀,是不是就显得太片面?

不要轻易的单凭外表去给不了解的别人下定义,不要抱着一种怜悯的心态去评断别人的人生。因为你看到的只是别人展现出来的样子,因为你不知道,有些人的内心有多富足。救救沈巍,不如救救自己!(来源:FT中文网、辣笔小尖椒(lbxjj818) 作者:Afra Wang、木舒)



                        

改革破局路上 洗牌式流动是中国哲学“都挺好”前提                 
【研究员】:wh
世界观穹顶下,大家伙都是硬核流浪者!最近的电视剧《都挺好》是一部现实剧,也是一部金钱剧,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关于两代人价值观的冲突与妥协,社会编织的残酷蛛网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节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所应当,家人之间对错并不重要,都挺好才是最好的结局。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331%2F1554029927403677.jpg

【博览财经特稿】当下,无论是出生率腰斩,还是2018年上海结婚率跟纽约接轨,亦或者是老龄化社会着急忙慌的赶来,总之钞票催人干活儿,亲情、爱情、友情也都终成俘虏。

世界观穹顶下,大家伙都是硬核流浪者!最近的电视剧《都挺好》是一部现实剧,也是一部金钱剧,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关于两代人价值观的冲突与妥协,社会编织的残酷蛛网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节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所应当,家人之间对错并不重要,都挺好才是最好的结局。

对错,产生失衡;家人,讲究平衡。一个锅里吃饭,对错不重要,求同存异,都填饱肚子才是硬道理。小家,大家,皆如此。

情绪关乎屁股,不关真相

人永远无法和世界谈和,因为思维境界截然不同,一个在尘埃里吃土,一个在哲学段位里思想,关注点千差万别,达成共识为零。

情绪,关乎屁股,不关真相。

大时代的改革变局亦是一样的矛盾,一边是全球性产能过剩危机袭来,留给我们进行产业升级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一边却是村口老王气的跺脚:“环保什么环保,老子三个月没活儿干了,你说咋办吧?”

于是,当家的在环保的同时,还招呼积极的财政政策专项债大基建一季度火速救驾!

进退平衡,要长远的同时,也得让大家当下“都挺好”。就像44集苏大强宣布遗嘱的结果,将大部分遗产分给了最没出息的老二苏明成一样,一个锅里吃饭长大,必然有高有低,市场的逻辑是胜者为王,中国的哲学是平衡对冲,毕竟都得有口饭吃。

当前,世界面对着同样的难题,新的产业革命前夜,都在惦记着自己能够更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分更多蛋糕,这个时候拼的就是内部达成一致的效率了。

大国的快,一种高阶竞争。当世道的车轮在哲学段位的指导思想下,碾压向前,有冲破荆棘的豪情,当然也有泥浆四溅的误伤。

个人,说什么无用。车要转向,轮子要打滑,你是躺在车轮下,还是在车兜里抓紧了铁皮,位置对于普通人接受时代的赋能真的很重要。

请记住,永远在车上的是司机,而车上的乘客,每到一站就会换掉一批,保证活力,亦是历史火车的游戏规则。就像苏家的二公子剧终展现的:“干别人不想干的,越努力,越幸运,别人抛锚就是自己的机会。”后来者,也有翻身仗。

洗牌式的流动是中国哲学“都挺好”的前提

中国的大地上有很多古都,西边有西安和成都;东边有苏杭;北边有北京;中间还有开封和洛阳,都曾有头有脸过,也都千年轮回过,就像洛阳,历史上是何等的辉煌,当年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还有开封,所谓汴京繁华甲天下,现在如何呢?连个二线城市都够不上,曾经的云端不一定是未来的云端,曾经的下三流也说不一定那一天就牛了。

没有人,没有那群人哪个地方能够永久的占有财富,人们只是财富的搬运工罢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这个地方再到那个地方,一切周而复始。

洗牌式的流动,是中国哲学“都挺好”的前提,反之,没有流动,而且还筑起了一道道围墙,翻不过去,看不见希望,那才是悲剧。

苏家的老三苏明玉就是突破现实环境桎梏的代表,劣质父母的拖后腿;亲哥哥的欺负与打骂;小人的阴险算计,终于把一个姑娘变成了“女汉子”。看看我们的周围,应景而又现实。

苏明玉的贵人是他的师父蒙志远,他告诉苏明玉一句话:“赚钱,要靠脑子。”实际上,是在强调从劳动层跃升到资产层、资本层的关键要素:认知。

资产层在过去20年是搭便车,资本层则是在未来20年充当大国竞争的“御林军”,每一次大的转折,都会有一批“新贵”的诞生。这也是历史轮回的铁律。

无论科创板,还是实干兴邦,亦或是跟老路说拜拜,新的游戏规则重塑成功的标志,就是涌现除了一批新的资产新贵。

苏明玉靠卖中国制造富了起来,她为人师表跟小蒙总说:“未来,中国的制造业技术最后一公里创新必将实现,需要你们这些有思想的年轻人。”

新贵阶层中,一批卖好中国货的人?

学历会贬值,国外的学历亦一样

苏家大公子苏明哲留学美国,拼命的勤工俭学,拼命地赚钱工作,拼命地争取绿卡,把青春撒在了美利坚,期望能收获超额的收益。

然而,国家落差套利不是永久的。

曾经外面阳光明媚,就连赚来的票子都是会骄傲的,但如今,不得不承认,曾经那个土啦吧唧的中国跟从前有点不一样了。硅谷的资本后台经常闪耀着华人的影子,纽约奢侈品店里的中国大妈们最招店员的喜欢,就连世界顶级的豪车市场,中国都能占半壁江山了,有钱就是爷,机会跟着钱走。

大水养大鱼,个人的命运跟确实水有关系。

年轻的时候,海归真的是一种神一样的存在,三两句话都是你没听说过,没见过的,稀罕又有地位。像我们这群国内小本科,在人家眼里是抬不起头的,总感觉不硬气。

最近,一个前辈的二姑娘从伦敦留学归来,学的建筑设计,6个月愣是没有找到工作。

北京这些大的设计院,面试官都是见过世面的,对这种海归似乎也没有了曾经的那种高人一等的感觉了。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而且近十年建筑界的标杆作品有众多是在国内的,所以面试官一举例子就是目前中国在建的十几座摩天大楼怎么怎么样,海归对国内不清楚,一听就是晕圈了。

时间长了,国内公司对海归的评价也就那样了。有人说:“你就是个傻多,咱有那么好吗?我自己怎么没发财?”对比的对象,决定对比的最终结果,是焦虑,还是乐观。

自己是1,国运是0,有的只能达到10,有的可以达到10000,关于未来的财富新逻辑,关于分配的偏向性,修炼好自己,才能在未来的舞台上有广泛的参与权。

《都挺好》这部剧内涵有很多,作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者,那些在时代特定历史时期的土壤上大火的文化作品,必然有她的时代意义,十年之后,连成一串就是以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我们参与其中,需要有不一样的认知层次。为什么?

大火的文化作品是一种昂贵的产能,影响着消费端,也推动着供给端,要知道,科技竞争进一步升维是信仰的竞争、文化的竞争。都挺好是电视剧的名字,也是一种东方信仰。(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财富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11 16:19 , Processed in 0.16166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