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股票内参--首席证券内参周刊2017.8.2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9 08: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银证保搭台、周期创小集体暴动,群雄争霸—长线入市可期!》: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在大方向判断上:1、以银行证券保险带动周期股集体暴动,肯定了长线资金入市战略的中枢进一步上移;2、整体市场风险偏好提高,市场信心与市场预期提升,市场活跃度过难关升级,赚钱机会相对提高,而相对未上涨的板块或个股风险与盈利胜算更高 当然,从战术策略上,还是必须要考虑两个问题:(1)25日的上涨会不会如8月初的那次突破般,也是个假象,又是一个套?研究员认为,结合期货市场看,周期品种除螺纹钢、有色较稳定外,焦煤和铁矿对于股票市场相关概念的负面影响,使得短期回调不可避免。但是,一则,周期股板块在基本面与估值两方面依旧坚实,上涨逻辑依然非常强!短期涨幅较大、涨速过快,引起一些获利盘打压并不能构成趋势逆转。二则,本周一(28日)的关键已经不在周期股上了,而是在于银行券商保险表现如何。周期当前是次,金融是主。主能站稳,次就不是问题。 基于对市场整体趋势的定性,我认为即便回调也不必担忧,反而是上车机会。短期看后市更多是节奏快慢的问题,而不是方向性的问题。 (2)如何操作把握赚钱机会?考虑到上攻3300已经使得主力品种都出了很大力。所以短期出现反复都是很正常的事,这就使得操作上有不同的应对法则。整体仍是周期股和创业板双重配置,此涨就卖、彼跌就买,简称跷跷板操作法。




热点聚焦




银证保搭台、周期创小集体暴动,群雄争霸—长线入市可期
上周五(25日)A股大涨,上证综指收盘上涨1.83%至3331.91点,一举突破3300点大关。此外,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综指均涨1%左右。
当天几乎所有板块上涨,虽然周期股再度回归强势领涨板块,但从对大盘股指的影响来看,显然当日大涨3.41%的银行板块居功至伟,研究员这对后市的信号意义也最强。要知道,金融股有一种说法,叫一轮牛市的起点就看金融股。自7月以来正是由于银行股托住市场底部,才给了资源周期股做多的底气,这才令市场中枢一路抬升到3300。
板块指数(收盘价计)甚至超越2015年牛市最高点。25日盘后资金流向显示,当日有152.18亿资金涌入银行板块,资金净流入达到66.17亿,行业主力净流入排名第一。其中。工商银行创出9年来新高,距历史最高价不到10%。
对此,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明确指出,银证保搭台,周期、创小集体暴动,群雄争霸,表明市场风偏好整体提升,整体市场信心增强,整体市场预期提振,我们对中线上涨行情更为乐观!进一步强化长线资金入市战略性判断。
对于25日银行板块的大爆发,研究员注意到,机构的“马后炮”观点主要集中在三点理由上:
一是银行整体质量的提升,中期业绩成为基本面催化剂,持续助推银行估值
据悉,截至25日收盘,在11家披露中报的上市银行中。半年度增速较一季度增速“六增五减”,但增速下降银行的降幅多数较一季度收窄,反映全行业利润中枢水平开始触底回升,大型国有银行表现也远远超出此前市场预期。其中交通银行净利润389亿元(同比增3.49%),招商银行净利润超392亿元(同比增11.43%),中信银行净利润240.11亿元(同比增1.74%),而今年来银行股涨幅已近30%——这也与25日的大涨中国有大行股表现优于城商行一致。
二是银监会官方表态,金融降杠杆“三三四”自查自纠基本结束。如近期一直强调的,虽然这不代表未来将会放松,但边际负面影响已经消除,继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阶段已结束,对息差和中收压力最大的阶段,也已在今年二季度出现。因此,预计银行三季度营收端将有明显起色,三季度收入增速向上的拐点预计更加明显。
三是银行业和周期行业,在基本面上是互相促进的(周期行业盈利改善驱动银行不良压力缓解和盈利改善),但是银行股和周期股在股价上有轮动和竞争关系。周期行业盈利改善带动银行盈利改善的逻辑还在,但银行股的竞争压力正在缓解。
在研究员看来,尽管上述理由只是银行上涨的基本条件(却并不必然导致银行上涨),但市场既然走出了这样的趋势,说明主控金融股的郭嘉队有做多行情的心态——实际上,我们注意到,部分机构并认为,银行业资产质量企稳,息差边际改善的预期已经逐步得到数据验证。行业净利润增速改善确定性强,估值仍有上行空间,后市仍然大有机会。
招商证券认为,在大涨之后,仍然有银行股处于“破净”境地,但市场的发展就是消灭破净银行股。今年银行板块估值中枢提升至1.2倍2017年PB。在当前经济温和改善的大背景下,银行基本面确定性改善一家,估值起来一家,只有不良改善而无业绩支撑的,估值目标1倍2017年PB;既有不良改善也有业绩释放或向上趋势的,估值可显著突破1倍2017年PB。银行板块目标为1.2倍2017年PB,对应当前板块上行空间20%以上。
也就是说,如果行情果真以金融股大涨为新的轮动趋势,我们当然对指数继续上攻抱有乐观心态。
此外,25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发表了一些重要言论,研究员认为对市场预期也有一些正面影响。刘士余表示,加快中央监控系统建设,加强对跨境、跨交易所、跨账户异常交易的监测,使所有的违规交易都无处可藏。但他同时还表示,“今后,中国证监会将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境内外交易所拓展机构互设、人员培训、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稳定繁荣注入新动力。”分析认为,这或许预示着A股国际化可能提速。因人民币正国际化,资金出海多了,自然就得同步拓展资金流入渠道,债市、股市等都必须加大开放。
这与研究员此前对6月末证监会突然再提“金融创新”的“内涵判断”也是一致的。即,经历过疯狂加杠杆的牛市、去杠杆后股灾的惨痛教训后,官方对“金融创新”的允许范畴已经缩小到仅仅是对外资开放(吸引国际资本进入A股)和推动内资券商走出去了(可以去炒港股、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而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的任何加杠杆行为,都保持了非常的谨慎。
而这种“金融创新”的内涵又意味着,虽然强监管大局未变,但市场预期越来越愿意从正面评估政策结构性放宽的方面,这对行情至少已经不是坏事了。
总之,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在大方向判断上:
1、以银行证券保险带动周期股集体暴动,肯定了长线资金入市战略的中枢进一步上移;
2、整体市场风险偏好提高,市场信心与市场预期提升,市场活跃度过难关升级,赚钱机会相对提高,而相对未上涨的板块或个股风险与盈利胜算更高
当然,从战术策略上,还是必须要考虑两个问题:
(1)25日的上涨会不会如8月初的那次突破般,也是个假象,又是一个套?
次新妖王中科信息被“关小黑屋”,至今未出,周五IPO公布审核数目。而且周五盘后期货市场又出现暴跌,铁矿、焦煤均出现较大跌幅。
主力机构选择在周五这个敏感的时候先拉银行金融股,再拉次新股,最后形成共振,很明显有着要抢先“把生米煮成熟饭”的感觉,让人觉得会不会是个“套”。
对此,研究员认为,结合期货市场看,周期品种除螺纹钢、有色较稳定外,焦煤和铁矿对于股票市场相关概念的负面影响,使得短期回调不可避免。但是,一则,周期股板块在基本面与估值两方面依旧坚实,上涨逻辑依然非常强!短期涨幅较大、涨速过快,引起一些获利盘打压并不能构成趋势逆转。二则,本周一(28日)的关键已经不在周期股上了,而是在于银行券商保险表现如何。周期当前是次,金融是主。主能站稳,次就不是问题。
基于对市场整体趋势的定性,我认为即便回调也不必担忧,反而是上车机会。短期看后市更多是节奏快慢的问题,而不是方向性的问题。
(2)如何操作把握赚钱机会?
考虑到上攻3300已经使得主力品种都出了很大力。所以短期出现反复都是很正常的事,这就使得操作上有不同的应对法则。整体仍是周期股和创业板双重配置,此涨就卖、彼跌就买,简称跷跷板操作法。



决策参考




政策给A股“背书”:监管层“政策协调能力”决定这波上涨走多久
证监会“给旧问题收尾”的阶段基本结束,立马就迎来了新时期“维稳”的新挑战!
8月25日,“沉默”多时的刘主席在“由中国证监会提议召开”的“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结合此前证监会在官网上连发三文,表示“行情稳定、估值合理、非常态措施退出”,研究员认为,这次“研讨会”算得上是证监会给自己一年多来“维稳”工作(给前几年的暴涨暴跌收拾烂摊子)“基本成功”的一个“结案陈词”(否则,那还有什么时间和心情与谈“一线监管”问题?),而更有力的佐证,则是在救市“不计较经济成本”的国家队,终于迎来了“整体浮赢”,加上国家队在二季度开始“介入”创业板,不用再频繁“拉抬”上证50来给主板“P图、美颜”,一个“旧时代”看来是结束了;
而旧任务刚结束,新挑战就扑面而来:如何在“去产能+严环保”反复刺激黑色系、周期股上涨的大背景下,防止“暴涨暴跌”再次出现?又避免“过度监管”引发新的“处置风险的风险”?监管机构能否和去产能、严环保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减少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刺激”?
这恐怕是新时期,赋予刘主席、郭主席,这些“新核心时代改革促进派”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
市场的挑战已不限于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更要加强与实体经济管理部门间的沟通
针对8月25日上证指数的长阳,相关研报从资金层面进行了分析。本文在8月21日《银监会、证监会相继表态:A股“两大政策环境”将发生变化!》一文的基础之上,着重从市场对监管层(包括但不限于证监会)举动的政策解读方面,对8月25日的长阳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市场分化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研究员认为,8月21日至25日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板块的上涨,说明市场将银监会8月18日的表态作为了炒作大金融的“政策背书”,其中包括对“资管新规”即将出台的猜想。除此之外,发改委、环保部以及有关地方在“去产能”方面的表态,则被市场认做炒作去产能周期股的“政策背书”。这两种市场认知,构成了8月25日长阳的原因之一。而它们也成为银证保及煤炭、钢铁、有色板块接下来仍可能继续向上,并使市场再现分化行情的原因之一。
在此基础上,8月25日由中国证监会提议召开的“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国际研讨会”以及26日有关救市资金已全面赢利的消息,或将进一步被市场作为炒作金融与去产能周期股的“政策背书”。
接下来,投资人要考虑的是,如果后期6大板块出现短期暴涨,监管层(包括但不限于证监会)将持何种态度的问题。从目前监管层的举动看,暴涨是其不愿看到的。但6大板块的上涨在市场看来,是有“政策背书”的,且实体经济管理部门的积极举动,会进一步刺激市场对相关领域的“涨价预期”,故而,不排除市场表现出“得意忘形”。
因此,要保持A股的“稳中求进”势头,以优异成绩迎接“盛会”,要看监管层在新一轮政策协调方面的新作为了。这次,不仅是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而是实体经济管理部门与证监会之间的协调。
市场认为的“政策背书”推动资金主动做出分化选择
8月21日,研究员通过对银监会、深交所两者的新表态,提出A股“两大政策环境”将发生变化!市场在政策方面,有进一步做积极想象的可能。随后一周中,以银行为突出代表的大金融板块连涨5天,“宇宙第一大行”创历史新高。这似乎说明,市场将银监会关于银行业“乱象得到初步遏制,竞争趋于理性经营指标持稳”这一表态看作了对金融业政策环境向好的重要背书。同时,相关研报中对“资管新政”即将出台的猜测,或许也是资金做多银证保的一个原因。
除此之外,发改委、环保部以及相关协会、有关地方在“去产能”方面的表态(如下图),则被市场认做炒作去产能周期股的“政策背书”。
虽然上述表态中有一些影响相关期货炒作的举措,有关协会也有给市场降温之意,但从相关板块的表现看,这些都被市场视为监管层的“扬汤止沸”,而不认为是“釜底抽薪”。市场还普遍注意到,自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启动以来,环保执法力度空前提升。消息称,截止8月24日,各地已有1113人被约谈,1797人被问责。故而,市场更看重的是煤、钢、有色等行业的供给量将出现进一步收缩的预期。
在上述情况下,接下来,只要监管层(包括但不限于证监会)不采取“釜底抽薪”的“狠手段”,资金就会在其所认为的“政策背书”影响下,向银证保以及煤炭、钢铁、有色板块主动抱团。
关注证监会与实体经济管理部门的政策协调
就在此时,8月25日由中国证监会提议召开的“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国际研讨会”以及26日有关救市资金已全面赢利的消息,或将进一步被市场作为炒作金融与去产能周期股的“政策背书”。
为什么这样说呢?
8月15日,证监会官网在国际部频道连发三文(如下图),文章大意是“行情稳定”、“估值合理”、“临时性干预政策退出”。一个星期后,救市资金已全面赢利的消息释放出来。 这说明,自刘主席上任以来进行的股市维稳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正因如此,中国证监会有条件“提议召开”相关国际研讨会。
也就是说,本次会议在某种程度上,是证监会对自己自2016年以来维稳工作的一种肯定。而在6大板块上涨之时,证监会做如此举动,也说明其对掌握市场运行有充分自信,并认为当下的市场以及个别板块的运行是可控和可接受的。而这,可能被市场作为又一种“政策背书”——证监会既然觉得可控,就说明现在炒6大板块是其允许的。
然而,要考虑的是,如果后期6大板块出现短期暴涨,监管层(包括但不限于证监会)将持何种态度的问题。从目前监管层的举动看,暴涨是其不愿看到的,否则不会有前述的“扬汤止沸”。
对于假设中6大板块可能出现的短期暴涨,其看上去是资金是否懂监管层心思的问题,但如上所述,6大板块的上涨在市场看来是有“政策背书”的,资金的运行实际上是对政策倾向的迎合。
某种程度上,从发改委在去产能的坚决态度,到环境部在环保督察上“一日千里”的风格,不禁让人想到3月底4月初金融领域中多部门的“监管竞赛”。这势必进一步刺激市场对相关领域的“涨价预期”。
所以,接下来,保持A股的“稳中求进”势头,以优异成绩迎接盛会,要看监管层在新一轮政策协调方面的新作为了。这次,不是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而是实体经济管理部门与证监会之间的协调。仅仅只靠证监会通过提高期货手续费、特停(雄安新区概念出现之初为抑制炒作而采取过,不排除未来将同样的方式用在6大板块之上)等手段抑制炒作,对保持A股当中“稳中求进”态势是有负作用的。一旦出现类似“412行情”,各方都不好看。




6板块助推长阳:资金面决定未来是“一九分化”还是“群雄并起”!
8月25日,上证指数放量上行,收盘站在3300之上。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今日《银证保搭台、周期创小集体暴动,群雄争霸—长线入市可期!》一文,已经给出了结论,本文则重点探讨在总体趋势向上的情况下,市场内在格局是“群雄并起”,还是会再现“一九分化”?
对此,研究员认为,从当前资金面的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由于当前可直接投资A股的公募基金缺少增量资金净流入,而可直接投资A股的私募基金则出现了近1.2万亿的萎缩。因此,后市的走势,很可能会重现上半年的“分化行情”,对那些没有及时布局“金融+周期”的投资人,可能只赚指数不赚钱了……
1、从成交量增量角度看,两市成交量增量的95.45%来自银证保以及煤炭、钢铁、有色六大行业板块。也就是说,8月25日两市的放量长阳与8月24日研报中所指出的,股灾之后多个阶段性顶部生成时权重股同步拉抬的现象是类似的。故而,难以确认市场不是在重演历史。
2、当前A股的政策环境沿续了“425讲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7月份政治局年中经济总结会议所设定的基调。阶段性总目标使得A股的运行管理有几个重点的“求进”工作。一是国企改革在资本市场上必须得到有力的支持(包括服务于“去杠杆”工作)。二是保持IPO稳健推行。三是配合“去产能”,既保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有关行业特来的正面影响在资本产场能够充分体现,也保证不出现暴涨暴跌。四是尽可能使改革成果的“全面性”在资本市场得到体现。
由此,从指数的角度来说,仅仅上证50上升恐怕不够,上证指数稳而有涨、创业板有所回升都是需要的。
然而,这么多的重点想要实现,增量资金从哪里来呢?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可直接投资A股的公募基金难言资金净流入,可直接投资A股的私募基金则出现了近1.2万亿的萎缩。
所以,研究员认为,面对25日出现的长阳,后市的走势,也要注意是否会重现上半年的“分化行情”,对那些没有布局“金融+周期”的投资人来说,市场又进入了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时间段。
从成交量增量角度看8月25日的长阳
研究员从成交增量的角度对8月25日两市的上涨做出了如下表格。

从中可以看见,两市成交量增量的95.45%来自上述六大行业板块。而它们正是A股中权重股的“主产区”。所以,8月25日的上涨,仍是8月24日《“宇宙第一行”放量拉升:“诱多”的“烟雾弹”?》一文中所提到的,资金对权重股拉升而产生的指数上涨,与23日,资金对工行的拉升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那么,资金在这种对权重股的连续上升,是否会导致“由量变而质变”的现象呢?
8月24日《“宇宙第一行”放量拉升:“诱多”的“烟雾弹”?》一文中提到了股灾以来至8月底之前的三次阶段性顶部运行,其采用的时间概念是“时段”概念。事实上,在这三次冲顶中,相关权重板块的上行是有区间连续性的。因此,仅仅因为近几日权重板块连续上行,难以确认市场不是在重演历史。
政策基调没有新的变化 阶段性总目标令资金面压力不小
虽然银监会、深交所在日前给出了让人有积极想像的表态(详见8月21日相关研报),但当前A股的政策基调,坚持了自“425讲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7月份政治局年中经济总结会议所设定的基调。“726重要讲话”则进一步强调了伟大会议的重要性,并为伟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定下了题目。
那么,当前A股的政策环境的核心是什么呢?在6月27日《下半年金融工作或从“稳”转向“活”:提升A股“活力”》一文中,我们说过,“为十九大营造良好环境”是下一阶段的工作总目标。
“良好环境”四个字,研究员认为,“没有不讲政治的金融”,首先是稳,这是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是“求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而重点关心的方面可能有如下几处:
1、国企改革在资本市场上必须得到有力的支持(包括服务于“去杠杆”工作)。
2、保持IPO稳健推行。
3、配合“去产能”,既保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有关行业特来的正面影响在资本产场能够充分体现,也保证不出现暴涨暴跌。
4、尽可能使改革成果的“全面性”在资本市场得到体现。
对照着看,中国联通既是特例,也是最淋漓尽致的对基本精神的贯彻。而25日大涨之后,有关方面还是只给7家公司开上市“路条”,其维护当前市场状态的心情已十分明显。再看次新股方面,中科信息在24日午盘时停牌,体现的是抑制炒作的一面,次新股整体在25日大涨,体现的是对炒作的包容度对前个月前要大的一面,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持一定的“赚钱效应”,以助力IPO。25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的讲话,虽强调交易所要加强一线监管,但没有给新的要求和原则。(27日晚间如果一些次新股发布停牌公告,则标记了当下对炒作的包容度。市场会受影响,但总体上当下已比此前更包容,炒作热度出现骤然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由此,从指数的角度来说,仅仅上证50上升恐怕不够,上证指数稳而有涨、创业板有所回升都是需要的。
然而,这么多的重点想要实现,增量资金从哪里来呢?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公布的“公募基金市场数据(2017年7月)”(如下图),截止7月31日,股票基金资产净值是7180.56亿,比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数据少了106亿。进一步参考该网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规模(截至2017年3月31日)”股票基金资产净值在今年6月30日和3月31日这两个时点的规模基本一致。这说明,目前,基金这一领域对A股来说,在7月份要么是资金净流出,要么是在7月份整体业绩下降明显。而如果是后者,从对增量资金的吸引力来说,无疑是负面的。因此,至少可以说,产生净增量的可能性不大。

而在私募基金领域,该协会没有公布截止7月31日的数据。根据已公布的数据来看(如下图),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截止于6月30日的规模较截止03月31日规模缩小了近1.2万亿。

所以,研究员认为,面对25日出现的长阳,市场下一步运行的一种可能情况是,上半年在市场中出现的分化行情再次出现。具体来说:资金可能受银证保及煤炭、钢铁、有色这六大行业近来连续上涨的影响,而从市场其它板块中净流出,选择在这六个行业里的重点股票中形成抱团。于是,六大行业总体呈向上趋势,并使市场指数在权重效应的影响下而出现上升。但同期,更多的行业及股票因资金净流出而总体下行,两市总市值仍无法突破我们一直所说的关键区间。换言之,对一些投资人来说,市场又进入了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时间段。(对于市场出现这一走势的政策因素分析,详见相关研报。)



投资参考




中科信息特停,其实拉开了未来人工智能概念牛股频出的序幕!
兼具次新龙头地位和较强人工智能概念的中科信息,在连续多日强势涨停后被特停。反映了监管层短线抑制题材概念妖股过度炒作的态度。但并不会改变未来人工智能领域将会涌现更多类似的、甚至更牛的人工智能龙头股的大趋势。
放大视野,必须要看到的一个事实是,不仅是中科信息、科大讯飞这样的龙头个股,今年来,无论是在一季度的低迷期、二季度追捧“漂亮50”,还是6月末后涨价周期股的崛起到现在国企改革和创业板轮番试图争夺周期板块的资金接棒,被很多人忽视的是,人工智能板块虽然始终没有成为市场的领涨主线,但也一直是间歇性地有表现的。
而就当下及未来的数年间,虽然两年多前双创激情推动下的“神创”的辉煌,已是过眼云烟,不能确定会否再度重演;虽然在金融去杠杆、脱虚向实、严格限制、严打夸大其词甚至虚假的题材炒作大势下,人工智能等创业板中高成长题材的炒作生命力,受到严重制约,股价总体表现已经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大幅跑赢大势。
但作为奢侈消费象征的8只茅台股市值就超过整个创业板,一个贵州茅台可以买下A股整个互联网板块,也绝不应该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前途,更不是高层一再强调的“脱虚向实”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研究员认为,中国既需要做大做强做优某些领域的国企,用规模化拼国际竞争力,但中国要根本上成为具有全球经济竞争力的强国,包括国企脱困在内,终归是要靠高科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才能根本解决的。而人工智能必定是引领中国竞争未来全球科研技术高地的核心。就股市层面的表现看,对于这样具有第四次工业革命意义的战略性前沿产业给予高估值(或者说至少要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如此前的互联网泡沫办),也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尽管这还需要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
这一点在同是昨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 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中也可见一斑——该文件称,“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当前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领域之一,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意见》,到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预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信息产品边界深度拓展,信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拉动相关领域产出达到15万亿元——根据国务院这一文件自己的界定,这里“信息消费”的内涵其实绝大部分就是人工智能产品。
事实上,现在全球科技界的一个共识是,未来美中印三国将引领全球的人工智能革命(但其中,印度虽然产业规模有但由于主要以技术外包企业参与,而缺乏技术原创和创新概念的引领潮流,未来的潜力存在很多制约),所以人工智能产业实际上将是中美两强争霸的格局。
但又与美国主要依靠硅谷巨头企业不同,中国BATJ等互联网企业虽然也在人工智能上投入重金,但中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上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股市层面来讲,在“政策市”的A股,也正是因为人工智能概念有政策的强力背书,又有各巨头企业纷纷一掷千金的打鸡血,所以它也是最容易讲出财富暴涨故事的概念板块——
中国早在2009年起就明确了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当时提出了七大新兴产业和超过40个子产业的高大20万亿投资的5-20年发展规划。而在本届政府上任后,在经过数年的科技产业发展的市场检验筛选后,对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范畴重新进行了调整。明确了优先加快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以及与之相关的集成电路、5G技术等分别从原来的高端装备制造子项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分出来升级成为单独的大类产业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首次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伴随着总理“强音”,“人工智能”迅速成为会里会外的热词。据有关统计显示,今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诸多新词中,“人工智能”受关注度排行第一,超过第二名“数字经济”一倍多。
7月20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被是认为未来5至15年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规划》中指出,接下来人工智能将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其意义影响到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等大方向,并指出我国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必须主动求变应变——如此高的定位,因此这也是一份对6月后至今的A股人工智能概念股表现,影响深远的一份政策规划。研究员注意到,每次A股市场人工智能概念的阶段性火热,这一政策都会被拿出来大书特书。
根据《规划》给出的战略目标,其中有以下干货:
在认知上,规划在开篇对人工智能产业的价值就有这么几个精辟的排比句总结: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而决策层对人工智能在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治理权威中的作用认知,更加令人震惊: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具体的发展硬指标上,明确要求——
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取得突破,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占据人工智能科技制高点。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显然,从这份规划来看,最高决策层对人工智能的经济价值、产业转型的核心作用,以及在中国和美国争夺未来全球科技竞争高地中的重要性,认识已经非常深刻而清晰,是将人工智能放在总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集大成的战略地位上来部署的——AI堪称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研究员确信,未来中国政府扶持力度有望加大,届时对中国庞大内需市场或将实行保护政策,国内AI相关企业存在发展良机。
由此可见,中科信息、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在初期爆发阶段的牛股,是有充分的政策背书含义在内的,尽管这只是股市炒人工智能的一个基本前提,而并不代表政策一出一定马上开始大涨,但有了这样深厚的政策根基和企业层面的技术突破信心,接下来的爆发只是时机的问题。
除了政策的高度重视,作为更大程度靠技术突破性驱动的行业,实际上,人工智能也到了技术大突破的边缘。在国外,谷歌、微软、苹果、英特尔等国际巨头都在加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而在人工智能的上游,海外科技巨头英伟达的基础层(AI芯片)业务已经爆发,这意味人工智能技术层的突破将不再是难题,下游的细分应用大爆发也已经不远。
在国内,号称自己已转型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百度,已在AI算法领域走在国际前沿;中科院系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已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芯片“寒武纪”,且因被认为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AI芯片的独角兽公司,刚刚获得一亿美元A轮融资;而阿里和腾讯、京东等也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重注;此外,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一个特殊性在于,汉语极为复杂,自然语言处理是AI的关键环节,中国企业显然优势明显。因此,研究员认为,国内企业即便目前技术研发水平还落后于美国,但坐拥庞大市场、雄厚的政府资金支持和强大的技术跟随、消化、再创新能力,在这项长程赛跑中大概率能够弯道超车。
据赛迪研究院预计,到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697.3亿元,相比今年增长率达到17%。业界相信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将孕育数万亿市场。
而据牛津大学与耶鲁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未来10年内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是机械性任务;2024年,机器人在语言翻译方面将超过人类;到2026年,机器人能够比人类写出更好的高中水平论文。至于那些更复杂和更具创造性的任务,例如写书和进行高等数学运算,则需要更长时间。或许到2061年,人工智能将可完成所有人类任务,到2136年将取代所有人类职位。
综上,就当前行情而言,首先我们承认,无论从当前股市层面的市场成交量、风格轮换、政策催化剂等方面,还是人工智能产业本身的技术突破、应用水平、增长状况看,人工智能概念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能都难以成为股市的领涨旗帜,而更多会以题材短炒、细分热点零散、龙头个股频换的形式在股市进行表现。
但可以确信的是,未来一旦只要市场风格稍有向创业板转移,则人工智能必定是创业板中的领涨龙头,将取代此前TMT在创业板中的地位。
而且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互联网+”成为新兴产业的最强风口,未来数年间,随着技术突破、应用规模化和行业独角兽公司逐渐出现,任何一个兴奋点的出现都可能激化市场的炒作热情,追捧人工智能的股市逻辑会越来越清晰而稳固。毕竟,相比国改、一带一路、雄安这些只有“政治正确”的题材概念,人工智能是兼顾了“政治正确+投资者偏好+好故事”的。
回顾2009年七大新兴产业的确立,曾先后带来锂电池、稀土、光伏、新能源汽车、高铁、生物医药、量子通信等相关的新兴产业概念都炒了数遍。甚至,创业板的建立有较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配合新兴产业的融资发展壮大而起的。
我们当然有绝对的理由相信,中央决策层面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极端重视,同样将让人工智能概念在股市获得非常亮眼的表现。目前人工智能概念当前的偶有表现,只是市场的共识还不够强,还在继续预热。但只要市场风向一旦出现稍专项创业板的迹象,人工智能就必定是主要的风口,且预期只会越来越强!
而就当前的短线炒作而言,研究员注意到,人工智能概念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催化因素。8月23-27日,备受瞩目的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在北京火热召开。内容涵盖全球机器人产业政策战略规划、学界最新研究进展、前沿应用探索、技术风向发布、产业发展蓝图等。此次大会上,多家企业也将展出人工智能相关新品。分析认为,人工智能望成会议的全场焦点。这对于A股投资者强化对人工智能概念的炒作无疑又是一个不会忽视的因素。




怎样筛选人工智能的真龙头?两大核心标准、三个层面优先
开篇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是非常尖端的高科技,需要非常专业的相关知识,当前其也处于技术发展、应用尝试存在非常多变数(试错几率很大)、法规及标准等完全不明的初始爆发期,包括制定有关产业规划的政府决策者,对其认知都不能完全避免存在偏差。而研究员并非一个专业人士,在相关的专业性论述方面不可避免存在某些偏差,这是本专题的一个局限,
另外,本内参的定位是服务于A股投资者做大盘趋势判断和具有持续性热点特征的板块概念挖掘的,而并非是一个科技杂志。因此,我并不想在这里过多掉书袋、抄笔记,我们只想从股市投资者的层面谈谈基于在未来一两年的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势判断下,中短线层面应该在A股人工智能概念中如何筛选更加有价值或者是至少更加正宗而安全一点的人工智能概念股。
当然,研究员将通过尽量详尽而多样地搜集来自各券商专业研究团队、专业科研机构、业内资深人士、有关龙头公司的投资信息等资料,作为对人工智能产业研究的辅助,强化认知来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的缺憾,贻笑大方之处还请见谅。
根据技术大牛的分类,人工智能产业在发展上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为算力支撑(AI 芯片、云计算),技术层为算法平台,应用层是AI向各传统行业渗透应用。这三个层面目前都是各大巨头企业投入重金的领域,也是未来最容易诞生独角兽公司,资本市场最容易炒作的方面
鉴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当前的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具有紧密的技术关联性、承接性——4G技术向5G演化、大数据、物流向智能物联网发展;互联网汽车向无人驾驶升级;机械自动化生产向高度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演变 等等之类——研究员认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未来人工智能产业企业格局(独角兽公司),可能会相当类似于当前互联网产业的格局。
也就是说,如此前的互联网产业般,其中,由于人工智能的基础层和技术层,较大程度受到研发标准的制约(4G时代之前的制造和技术的标准主要以美国企业走在前列,5G时代中国),以及技术攻关的变数影响(谁也难以预料具有革命性的人工智能芯片或智能应用等何时会突破),未来可能仍只会出现数家赢家通吃的巨头公司,龙头公司具有很高的垄断壁垒(比如,像现在谷歌、英特尔、微软等,各自都自自家的领域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
而应用层由于未来可望的应用领域的广泛性,未来大概率将出现最多的各个细分领域的独角兽公司——参照中美两国各自国内当前互联网产业的巨头各家争鸣的情况,未来也会是类似的格局。
我们注意到,目前各大巨头在应用领域方面的尝试都非常广泛(如图),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脑洞来想象人工智能未来可能潜在的应用领域,可以说是只有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但必须要说明的是,
其一,受限于技术制约,目前几乎百分之99的应用尝试,要么还完全还完全只是一个设想,要么还停留在实验室层面还远谈不上实用,所以现在人工智能可以说完全是在炒噱头。各大券商列出的所谓人工智能细分龙头,可以说多数都不靠谱。
正如业内资深的人工智能专家、阿里前CEO卫哲所言,“今天的伪人工智能,至少占了 9成-9成5。今天给到我们的商业计划书,大谈机器学习,在阿里其实很早就谈了。如果机器学习跟 AI 没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伪人工智能。我们当年还是看到了很多跟人工智能的区别。说句得罪人的话啊,伪人工智能远远大于真实的。”
其二,相比人工智能产业规划的漫长周期、技术演变的不确定性、应用层面极大的失败概率,股市投资者无疑是非常短视的,对试错成本的容忍度也是非常低的。
所以,在A股遴选投资标的时其实最好只聚焦于少数正处于技术相对成熟、规模化应用前夜、适用普遍性较高的少数领域。这样试错的成本较低,可以避免当先烈。
对此,研究员认为,关于遴选A股AI人工智能标的的优先原则,有两个标准
一是既然人工智能在中国是政府扶持的力量更大。那么政府政策规划中的优先项当然也是最大概率在A股最可能爆发的优先项。
我们看到,在2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 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中,官方对“信息消费”内涵界定是这样的:主要包括了生活类(线上线下融合服务、面向文化娱乐的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面向便捷出行的交通旅游服务。);公共服务类(面向居家护理的智慧健康服务、面向便捷就医的在线医疗服务、面向学习培训的在线教育服务、面向利企便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消费行业类(面向垂直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面向信息消费全过程的网络支付、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支撑服务)和新型信息产品等四个重点建设领域——可以看到,这类消费多数都要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
尤其是其中所谓“新型信息产品消费”,通俗点说就是人工智能产品。意见称,要“升级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面向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数字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网联汽车、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产品”——
在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也自曝了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家底”:
在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已经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综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跨越发展的能力,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研究员认为,这两大文件基本上框定了未来几年政策层面对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这几个细分领域也将是未来几年股市人工智能概念主要的炒作方面。
而根据上述两大政策描述,需要规避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当然,思维也需要辩证。如果看到国家在这些弱项方面加大投入的迹象而通过一些技术评估认为未来这些弱项有极大概率改善,那么从股市概念炒作的角度讲,它们的增长空间比上述的优势领域要更加大。
二是既然中美是未来人工智能的两大核心玩家,那么及时追踪中美相关巨头公司的最新技术研发进展和应用成果,则是从市场检验的层面寻找未来最可能的独角兽公司。尤其是对于中美人工智能企业共同都投入了重金的技术领域,更要特别重视。
长城证券指出,通过总结海外科技巨头在过去一年的业绩表现,发现:
1、AI基础层(算力支撑)中,NVIDIA、Mobileye 的AI 芯片盈利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Intel耗费巨资并迅速转型AI芯片;亚马逊、微软云计算业务也已引爆。
2、AI技术层而言,算法龙头(Google、IBM)技术底蕴深厚,持续引领AI 时代前沿,并加速各行业数据资源变现;
3、AI 应用层而言,Facebook、苹果的语音/图像/助理等领域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但垂直领域蓝海空间巨大。考虑AI 产业链传导效应,AI利用“充足算力来训练大规模数据”最终形成模型并衍生盈利业务,鉴于当前AI 基础层(AI 芯片、云计算等算力支撑)盈利已经爆发。未来AI产业盈利亮点还将传导至应用层。
国海证券研究团队指出,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及大数据,云计算一起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技术方面,AI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视频分析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人脸识别识别率在理想条件下达到99%以上;细分领域方面:AI在金融、医疗、安防、无人驾驶等领域加速落地,智能投顾等应用已经崭露头角,人工智能已经从后端数据分析到前端模式识别全面渗透入日常生活。
国海的统计指出,国内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公司主要包括:科大讯飞(认知智能)、思创医惠(AI+医疗)、同花顺(AI+金融)、恒生电子(AI+ 金融)、四维图新(无人驾驶)、东软集团(无人驾驶、AI+医疗)、苏州科达(AI+安防)、工大高新(人脸识别+机器人)。(注:这绝不代表本内参的投资观点,相关个股绝不能作为投资建议!
阿里前CEO卫哲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 refreshing data flow (持续的数据流)。未来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是大公司的天下,因为大公司有数据。但并不意味着初创公司没有机会。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机会,就是看能不能找到在美国不依赖苹果、亚马逊、谷歌,在中国不依赖BAT的数据,这时候拼点技术还有机会。像很多医疗、基因的数据,AFG没有,大小企业是平等的。阿里腾讯百度也没有DNA、医疗这样的数据。另外,金融方面的数据,也有可能诞生相对独立的AI公司。
总之,业界的共识是,作为未来发展最为确定的趋势,未来人工智能的潜在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必将持续成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关注焦点,但就目前各互联网或企业巨头的投资重点来看,主要还只局限于几个。比较而言,除了基于上述两大标准,还要从三个层面来选择:
在基础层面,最关键的是芯片,芯片行业作为产业最上游,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开路先锋,也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初期率先启动、弹性最大的行业。要关注哪些企业在AI芯片研发上突破较快——目前除了中科院系和华为外,还不确定这方面是否还有其他企业是否已经有突破,未来龙头的变数较大;
在技术层面,要看哪些企业的算法技术更先进、大数据资源的积累和运用更多——这方面显然还是BATJ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百度技术进度最快,腾讯和阿里的数据积累最丰富。
在应用层面,则应集中于以下品种: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数字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网联汽车(现在已经延伸到智能轨道交通车了)、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这方面现在就是百家争鸣了,A股的上市公司很多都涉及,但也需要进一步筛选,有多少是在玩噱头,有多少是真正在搞研发。
研究员这里也要提醒注意的是,由于判断标准不一,同时人工智能产业还处于爆发初期存在很多技术和应用变数,不同券商机构对于人工智能概念股的梳理存在很大偏差,投资者需要仔细甄别。尽量选择券商推荐的重合度最高、媒体评论认为龙头地位最明显、股票价格依然相对安全、技术成熟度已经相对较高、在应用层面具有更广泛适用推广性的个股标的。




但风险提示也必要:人工智能还存太多变数,会不时冲击预期
最后,作为一个面向股市投资者的研究专题,无论从行业本身还是从投资策略上,风险提示是必要的。
研究员认为,尽管资本市场已经开始提前反馈对人工智能概念未来长远的应用前景的看好。但必须承认,人工智能当前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验证阶段,在产业层面的实际应用范畴还非常窄,技术的智能化水平,还处于非常浅显、局限性非常大的层次,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距离要走。股市基本上就是在炒噱头罢了。且在未来的一两年间,可能都摆脱不了以炒噱头、讲故事为主而根本不可能看到实际业绩爆发的局面。
毕竟,理想丰满,现实很骨感,人工智能的光明前景可以预料,但当前面临的技术缺乏质变、应用体验差的道路却很曲折。而A股投资者又是非常短视、非常急功近利的。这与人工智能产业状态所需的漫长科研攻关、天量资金推动、应用需求并不清晰,形成了强烈反差。
正如业内资深的人工智能专家、阿里前CEO卫哲所言,“今天的伪人工智能,至少占了9成-9成5。今天给到我们的商业计划书,大谈机器学习,在阿里其实很早就谈了。如果机器学习跟AI没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伪人工智能。我们当年还是看到了很多跟人工智能的区别。说句得罪人的话啊,伪人工智能远远大于真实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牛也表示,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将有力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事业发展,掀起人工智能新的热潮。在新的热潮下,尤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吸取人工智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切忌借人工智能发展热潮圈钱圈地,一哄而上,给人工智能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提出过高的期望。
两位“大家”所说的,就是目前人工智能在创投和政策层面的现实,而这都是A股投资者在兴奋于人工智能广阔前景的同时,短中线需要警醒的。
一个基本常识是,AI需要数据与技术相结合才可衍生出盈利业务,国内互联网巨头数据优势较大,但和国际巨头(如IBM、Google 等)在核心技术上差距较大,正处于积极对标和追赶状态,目前,显然相关业务还远谈不上盈利的问题。至于之前国内外都热炒了一番的虚拟现实头盔、智能音响之类的产品,体验过的人都知道,其销售推广也并未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而更多还只是在“歪门邪道”上找缺口——把满足色情业的需要作为重点突破口,这注定了其推广性会受到很大政府干预。
比如,以现在大热的智能机器人产业而言,虽然富士康等电子代工类企业早就喊出了用百万台机器代替人工、甚至实现“无人工厂”的口号,但目前显然离真正实现对每个机器人的状态、仪器状态、产线状态提前预警的高智能化、自动化程度的工业机器人代工,还很远。
我国目前机器人产业受到的阻碍主要有两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不够成熟,与制造业融合速度较慢;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缺少传输标准的指定。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正在进行低端装备规模化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这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方向大体一致,但当下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整体较低。
根机构的调查数据,我国制造业自动化设备的使用率为58%,而行业平均水平为72%。这意味着在未能达到一定自动化水平前,我国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阻力重重。
此外,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离不开传输标准的制定,包括传输接口、传输数据、云平台等。目前不同企业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彼此之间并不通用,而这一情况在生产领域也同样存在。
而受制于我国在传感器、机器人视觉和人工智能底层技术方面的不成熟,即使现阶段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也未必能使两者很好的融合。
即便换一种思路,人工智能发展顺利,但其又必然会衍生出不少新问题,就像马云说人工智能会爆发世界大战、人类会失业(当然他还说了很多前提),就如谷歌的阿尔法狗在接连战胜人类围棋高手,引发对人工智能惊叹的同时,也让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之类的说法,又卷土重来,尽管许多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家倾向于认为,这类的说法是杞人忧天,但人们还是普遍表露出一定程度的忧虑。
比如,很多人工智能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还面临来自可能影响社会公共安全(无人驾驶、无人机对个人隐私、社会)、甚至未来严重激化战争烈度(电影《终结者》中的场景不是危言耸听!)和伦理方面的巨大争议(《机械姬》、性爱机器人、人兽杂交、人类繁衍),这是在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绕不开、却会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争议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不可控的两大终极难题。毕竟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为了毁灭自己和颠覆人类信仰已久的人伦道德的。
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此前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解读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时指出,人工智能是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将对就业、法律、伦理、隐私、国际关系等带来新挑战。
而最新的消息是,据外媒报道,在8月21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人工智能技术会议上,包括美国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创始人之一穆斯塔法・苏莱曼、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托比・沃尔什等在内的100多位机器人与人工智能(AI)技术领域的科技领袖,联名发给联合国的一封警告信被公开:
信中指出,全球科技企业均在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几年间已经从实验室逐步走向产业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令人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在担忧其潜在的危害。尤其是当依靠人工智能技术能达到制造出自主性武器(即所谓的“杀人机器人”)的阶段时,有可能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致命的自主武器可能带来战争领域的第三次革命。信件称,一旦发展了自主武器,就可能令武装冲突作战规模大于以往,并且作战规模的发展速度可能要比人们所能理解的快得多。建议联合国像禁止生化武器一样禁止此类武器。
简言之,虽然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非常浅显的阶段,离科幻电影中描述的场景还非常遥远,但其负面影响已经被业界警惕。从股市层面来讲,这对投资者在炒人工智能时的预期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也就是说,即便,抛开这些太高大上、太遥远的人类终极命题,从一个短视的、很容易知足的A股散户的角度来说,想要在股市赚点钱糊口,既会受到在人工智能发展取得重要技术或应用突破或政策利好时的兴奋(买入),也会遭遇舆论对人工智能各种负面质疑时的担忧(卖出)。
为什么人工智能概念迄今“从未能成为过”行情的主线,也可见一斑。



焦点透视




A股“独孤求涨”,H股“拐头下行”:联通究竟还能有几个“涨停”?

22日,联通概念股的集体“失声”令人感到不安,更让研究员担忧的是A股中国联通和港股中国联通在走势上的“南辕北辙”。
中国联通的“南北分化”意味着,两个涨停板之后的A股中国联通能否继续涨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研究员测算认为,中国联通港股市值大约比A股市值高出30%。根据这个结论,两个涨停之后的A股的中国联通已经比港股中国联通的市值贵了。

理论上中国联通A股经过两个涨停板之后,即便A股的炒作热情比港股要高,但A股的中国联通恐怕也已经快到“天花板”了……

因此,虽然中国联通所代表的“混改”符合政策的导向,但其不仅扩散性不强,自身也是“问题不少”,因此能不能扛起引领市场上涨的大旗是不确定的。
与此同时,周期板块自身虽有较强的炒作属性,但从22日的相关部门的“调控”动向来看,无论是环保部、中钢协还是监管部门等都暗示当前周期股的炒作情绪过浓,因此,虽然短期不排除周期股可能挑战新高,但其持续性存疑。

综上分析,研究员认为,当前A股的走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联通的扩散效应和周期股的持续性——

如果中国联通无法形成扩散效应,而周期股在政策的调控下又开始回调,那么大盘走弱的可能性就更大

如果中国联通形成了扩散效应,而周期股顶住了政策调控的压力,那么大盘挑战新高的可能性则更大。

中国联通概念股走势分化
联通概念股的走势令人失望。22日,中国联通概念股可以用“全线溃退”来形容。虽然中国联通收盘仍然被巨额大单封死涨停,但气势已大不如21日,早盘中国联通一度打开涨停。不仅中国联通的买盘力量没有昨天那样强劲,中国联通概念股的表现更加不被市场看好。截至22日收盘,国企改革概念股仅录得0.47%的涨幅,明显低于昨天的1%;5G概念股的涨幅也由昨天的3.19%收窄至2.28%;而大张旗鼓参与联通混改的腾讯控股近两日在港股市场连连失利,这与恒生指数的强劲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联通概念股的集体“失声”的确是一个不太积极的信号,但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中国联通AH股的“截然不同”的走势。自21日中国联通复盘以来,其在A股市场连续录得两个涨停,而中国联通的H股却表现“惨淡”,继21日录得3.52%的涨幅后,22日则下跌2.59%,跌回到了其停牌以前的价位。

A股联通和港股联通“走势反差明显”

中国联通在AH市场的巨大的反差对于我们判断中国联通A股的走势有什么启发?

首先,A股和H股具有可比性吗?
港股的投资者构成在从前是欧美机构投资者主导,来自内地的投资只占少数,而近年开通的沪港通和深港通让港股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港交所的数据,2008年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交易占比是3%,2009年至2012年这个比例都是4%,2013年和2014年是5%,2015年内地投资者占比是9%,市场人士预计,2017年将上升至30%左右。
根据香港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志华的说法,沪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占比是在加速上升的,尤其是在2015年和2016年。预计未来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占比每年至少提升十个百分点。随着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市场逐步熟悉,未来港股市场的投资者中,内地投资者占比有望从目前的不到20%上升至50%到60%
据统计,从沪港通2014年11月17日开通以来,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累计达到3828.57亿元,而从香港北上的资金合计只有1265.87亿元,南下资金是北上资金的3.02倍国内资金最终会取代现在的欧美资金,夺得港股市场上的话语权,这个趋势不可阻挡。从这个角度看港股正在A股化,因此A股与港股的“可比性”已经有较大提升。

其次,中国联通的A股和H股具有可比性吗?
上交所的联通A股不是香港的中国联通股票,联通A股公司和联通(BVI)公司全是“虚壳”的“搭桥”公司,是同一种资产的重复上市。因此“联通A股”是一家“特别限定”的控股公司,经营范围仅限于通过联通BVI公司持有联通红筹公司的股权,而不直接经营任何其他业务。该公司对联通红筹公司、联通运营公司拥有实质控制权,收益来源于香港的联通红筹公司。
联通A股公司持有的联通(BVI)公司的73.83%股权,间接持有香港上市的联通57.2%的股权,也就是每2.75股A股“对应”于(注意,不是相当于)一股联通红筹股的市值。也可以说,2.75股联通A股相当于1股香港联通红筹股的股东权益。
香港的中国联通的实际分红要小于其每股收益,并经过联通(BVI)公司到联通A股,其间要扣除各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因此,联通A股的股东权益大大小于联通红筹公司的股东。

根据中国联通A股和H股的情况以及其股价的历史表现,研究员通过测算得出中国联通港股市值大约比A股市值高出30%。根据这个结论,两个涨停之后的A股的中国联通已经比港股中国联通的市值贵了。

既然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具有可比性,而中国联通A股和中国联通H股也具有可比性,根据这个“换算”的结论,理论上中国联通A股经过两个涨停板之后,即便A股的炒作热情比港股要高,但毕竟港股也在A股化,无非就是中国联通的A股比H股空间大一些,但A股的中国联通恐怕也已经到“天花板”了。

结论
现在的情况时中国联通符合政策的导向,但其扩散性不强,能不能扛起引领市场上涨的大旗是不确定的。周期板块自身有较强的炒作属性,但从22日的相关部门的动向来看,无论是环保部、中钢协还是监管部门等都暗示当前周期股的炒作情绪过浓,因此,虽然短期不排除周期股可能挑战新高,但其持续性存疑。

综上分析,当前市场的走势取决于中国联通的扩散效应和周期股的持续性——

如果中国联通无法形成扩散效应,而周期股在政策的调控下又开始回调,那么大盘走弱的可能性就更大

如果中国联通形成了扩散效应,而周期股顶住了政策调控的压力,那么大盘挑战新高的可能性则更大。





联通的启示:国改概念股涨幅预期不能太高、持股要灵活、切勿热血追涨
22日,中国联通盘中打开涨停。首日千万手封涨停的盛况在第二天也没有再现。如果以16日收盘价为基数,将中国联通以及与本次联通混改能关联上的A股股票的运行情况进行统计,“盛况”二字则难以用上,个别相对而言涨幅而高的股票,或许还要考虑其它刺激因素。
同日,受中国轻工集团、中国工艺集团整体并入中国保利集团消息的影响,中国海诚、久联发展涨停,但保利地产高开地走,呈跳空阴K线,收盘较21日涨1.38%
由此,研究员对国企改革板块炒作的相关预判进行了一些修订。新的观点的是:继续保持国企改革(或者说“混改”)是接下来A股中长期的核心炒作点这一判断,保持对国企必革板块的中长期关注,但不轻易对标的个别持中长期看涨预期——一是涨幅预期不能太高,二是持股要灵活,三是不热血追涨。同时,形成交易决策时,投资人既要注意标的股价所处于历史水平,还要对企业具体改革方案做深入研判。除此之外,投资人还可以考虑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基金。
联通“混改”手笔大 相关A股表现却很一般

下表是研究员对中国联通以及与本次联通混改能关联上的A股股票的运行情况进行的统计。

可见,尽管联通“混改”融资数百亿,但A股相关个股连日来的总体表现并不火热。其间,由于“混改”消息在16日被放出,但中国联通、用友网络、网宿科技等在21日才复牌,所以上表中相关个别分别在17日和21日有过较好的表现。但仅此而已。除此之外,还要看到,宜通世纪的涨幅虽不错,但在联通“混改”因素被释放前,该股已随创业板的整体上升,而走出一定的升幅。
基于上述客观走势,在当前各项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要对这些股票接下来的走向做出较乐观预期,并做出“买入”或“持股待涨”的交易决策,恐怕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此后股价趋势较有不测,投资人内心大要又要翻江倒海了。
在此前的研报中,研究员指出联通“混改”是2017年国企改革的标志性案例,它将开启今年国企改革炒作的主浪潮。20日晚间有关方面发布的“作个案处理”的专项通行告,更是显示了各方面在联通“混改”一事上“毕其功于一役”的坚定心情。那么,如此重要的一项工作,A股的反映为何如此“短视”呢?
研究员此前研报中所指出,中国联通复牌面临着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现实情况说明,很可能市场更多倾向与消极因素,或者说,市场在这一领域的风险偏好不高。而这些消极因素中,既有中国联通自身特有的因素(停牌前股价已翻倍),也有市场共同的因素(6月以来,多支国企改革标的在复牌后走势都不理想,用深交所的话说,市场出现了“谈‘停’色变”的情况。)。
保持板块信心 灵活操作
接下来如何看国企改革板块呢?
研究员认为,关于国企改革的基本政策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新的迹象体现出政策的决心。因此,继续保持国企改革(或者说“混改”)是接下来A股中长期的核心炒作点这一判断,保持对国企必革板块的中长期关注。但是,联通这一次的市场表现提醒我们,对个股不能轻易做出中长期看涨的判断。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涨幅预期不能太高,二是持股要灵活,三是不热血追涨。
如此前研报中所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投资人接下来要做的,是积极从有关部委的工作规划中,挖掘下一个“中国联通”。结合中国联通的股价运行,投资人在选股时还要注意个股股价所处的历史位置。除此之外,我们曾说过,接下来的国企改革不会仅仅是联通“增资扩股”这一种模式,重组、国资卖壳等等被是国企改革可能的选顶,不同的改革方案意味着不同的估值预期,这也是投资人要注意的。
当然,一部分投资人对个股的挖掘尚不能达到很深入的水平,但明知这是件必须成功的大事,不参与其中必然心有不甘。因此,其可以考虑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基金。




啃“硬骨头”:从国企改革的三个历史时期看2017国改行情为何迟迟难发动
回顾此前国企改革的若干年历程,研究员将之分为三个时期,当前正在展开的国企改革,是第三时期的新阶段,也是啃“硬骨头”的阶段。正因为这个“硬骨头”的特征,构成了2017年国改行情迟迟没有发动的原因之一。
国企改革的三个历史时期
国企改革自1978年开始,到现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具体如下四表:

之所以将2003年以来的国企改革划为同一个时期,原因在于,从基本思路来说,这一时期十多年的工作明显都建立于前一时期之上——“现代企业制度”、“债转股”、“混合所有制”无一不是前一时期提出的。因此,第三时期可以说是对第二时期相关思路的落实和细节上的丰富。
当然,这不意味着2003年以来的国企改革不涉及思想和思路上的“刷新”。相反,一方面,2003年成立国资委、2008年通过《企业国有资产法》以明确国资委的地位和职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制度,都是对“国有出资人”这五个字的丰富和不断“刷新”。另一方面,2004年“郎顾之争”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对于“国资”与“民资”之间的关系,这十多年来几经反复。十七大之后的一段时期,尤其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对于国企的批评越来越多,关于国企改革的争议也更激烈了。
2012年,《人民日报》刊发《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文章强调: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和支柱,可称之为“第一主体”。
2016年7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说,“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的特殊性以及2017国改行情难动的原因
虽然在大的历史时期划分中仍属于第三时期,但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一点,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显示的新一届决策层眼中国企所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来:

很明显,中央指出的这些问题,十八大之前就存在的,有一些更是在国企改革的整个过程中被反复提到。由此,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的特殊性也就一目了然了:所面对的重大课题全都是此前改革中久久难攻的问题——硬骨头。
研究员梳理了自十八大以来,央企领域的改革成果——

可见,2015年下半年起加速的特点十分明显,但2016年12月至今,却一直没有新的成果。
正如此前的研报说到的,这并不是有关方面停止了工作,而是啃“硬骨头”的各个试点推进,进入了相应的阶段。所谓“好饭不怕晚”,从目前的政策消息与市场反应看,8月底,这一新阶段开创性的试点,已经进入“攻坚期”。



观察与思考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A股可能重蹈往昔“覆辙”
如相关研报所述,中国联通的大手笔“混改”并没有在A股产生有持续性的“做多”盛况。
另一方面,正如很多投资人看到的,A股自7月17日以来既有创业板的月度行情,也有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周期股行情,但如下图所示,市场总市值还没没有对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区间实现有效突破。

在8月16日《中国股票果然“罕见出现‘火热夏天’”?数据其实有些冷》一文中,研究员指出,“总体而言,股灾后的两年里,沪深两市的总市值总体处于一个市值矩形区间的下方。股灾后首轮反弹时的市值高点,和‘熔断行情’前的市值高点,分别构成了这一市值矩形的上下点。虽然不可否认,自‘熔断行情’之后,沪深两市总市值呈现上升,但上述市值矩形区间至今一直无法有效突破,这充分说明,A股总体是一个弱市修复(或者说‘恢复元气’)的态势。”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
研究员认为,根据A股运行的历史经验,除资金面的存量博弈特征外,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市场不清楚监管层后续的基本政策意图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监管层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给市场以明确指引,在当前总市值图形已出现类似于今年4月7日之前走势的情况下,A股可能重蹈往昔覆辙。
为什么这么说的?
如下两图所示,上证综指与总市值的运行有着同步性,而当两者在几次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时,可以看到,监管环境都在同期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说明,以任何时点为起点,监管层后续的基本政策意图以及市场对这一意图的理解,对A股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图一 上证指数一些阶段出现方向性变化时,都出现了政策环境的变化

图二 上证指数与总市值指数有着同步性,即总市值指数也受政策环境的因素
除此之外,下图的6个圈标出的是自股灾发生以来总市值指数出现方向性改变的6个结点。这其中,有些时候如前所述,监管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些时候没有,这说明,影响A股运行的,还有资金总量的因素。而从总市值指数在2年多来一直没有有效突破相关区间这一点来看,市场的“存量资金博弈”特征至今没有改变。换言之,外部资金在过去2年多是时间内并没有向A股实现净流入。而众所周知,外部资金是否流入A股,政策环境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图三 自股灾发生以来总市值指数出现方向性改变的6个结点凸显市场“存量博弈”的特点
具体说当下的政策环境。
“425讲话”后,金融监管从“监管竞赛”转为“监管协调”,此后,证监会负责人在6月份的讲话中,要求券商不仅仅要做好IPO工作,还要在通过并购重组服务国企改革方面多做一些成绩。7月中旬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业的三项工作: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根据上述一系列政策,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提出:长线资金可以准备入市。基本原因在于,我们认为A股政策环境正在向有利于形成一轮中长期上涨行情的方向发展。最近,证监会在官网上连发三文,指出为“股市异常波动期间为稳定市场所采取的临时性政策措施已全部退出。”。不久,深交所发文提出停复牌是资本市场正常的行为,不能“一刀切”的“谈‘停’变色”。
在上述结论和官方表态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A股下半年将更多的按市场的自身规律来运行,且部分领域的舆论环境正向遵守市场的方向转变。
但是,研究员注意到,目前,监管层不同机构间的表态,仍存在着让市场难以理解监管层下一步监管意图的情况。
以22日最新的消息为例,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上交所在服务实体经济倡导价值投资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包手严查异常交易,对各炒作帐户及时采取书面警示、暂停当日交易、限制交易等措施。今年以来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抑制了雄安新区、周期性商品价格上涨等概念炒作进一步发酵,市场非理性追涨杀跌有所降温。
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倡导价值投资,抑制非理性炒作是对的。但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理论上讲,任何一个资本市场都无法做到杜绝炒作。这实质上涉及到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监管层如何处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与有形之手的边界,这两者的关系问题。
进一步结合上交所相关负责人的讲话来说,上述关系问题,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与“抑制非理性炒作”这两者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目的与方法的关系问题。
理论上来说,为了达成目的而倡导一种方法,这种逻辑没有错。但如果发展成将方法变成了所追求的目的,就会出现本末倒置以及方向混乱的结果。
以最近这次在中国联通混合方案上,发生的关于“个案处理”一事的议论来说。2017年2月版再融资新政,有实质特定阶段特定监管目的的正确性。但市场中一些观点强调的是,“一刀切”式的在融资规模、定价方式以及时间间隔做安排,没有完全考虑到企业真实发展的需求,从而没有达到“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目的。虽然联通一事以“个案处理”的方式了结,但此前因融资融资规模、定价方式被否或主动撤消再融方案,且再融动机确为实实在在发展企业经营的上市公司,当然会有一些想法。
回到“抑制非理性炒作”一事。从逻辑上说,“防控金融风险”是最终的目的,“抑制非理性炒作”是方法。实现这一方法的方法,是相关负责人提到的相关措施。然而,何谓“非理性炒作”呢?事实上,既没有明确的相关理论,监管层在具体的监管中,也没有对“非理性炒作”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看到如下情况:
1、一支A股股票在几个月内股价上涨一倍,美股中上市的国内同行用了2年才上涨一倍。同期,A股在股灾后恢复元气,而美国股市主要股指则不断创新高。这种情况下,是否意味着A股这支股票“非理性炒作”呢?但恰恰是这支股票,却被媒体作为上交所相关负责人所说的“漂亮50”中的一员。
2、回顾A股20多年的发展,如一些观点所说,暴涨时监管层出手打压,暴跌时监管层出手“救市”。何为“暴涨”,保为“暴跌”,看似很明确,但实际上也没有一个让市场明确知晓的标准。
3、在个股上也有类似,一段时间,股票连涨3个涨停板,就会收到问询函。但过了一段时间,刚完成资产重组的国企改革标的,股票连涨5个涨停板,才收到问询函。
不论再融资新规,还是问询式监管,无不是后股灾时期新增的政策提施。如今,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强调相关举措取得好的效果,市场不禁要想,这是否意味着前述证监会发文所称的“临时性政策措施已全部退出”一事又有反复吗?由此,市场焉对监管层意图不产生模糊认识的情况?
这样一来,监管层向A股引资的意图难以获得市场方面的积极回应,甚至走势有可能重蹈往昔覆辙。或许有人说,4月份市场回调的原因是监管协调的问题。但请注意,上图有明确显示,存量资金博弈环境下,市场自身是有顶的。加上当前市场对政策走向出现上述疑惑,只能说回调的可能性更大了。




“宇宙第一行”放量拉升:“诱多”的“烟雾弹”?
8月23日,工商银行放量上涨2.81%,创9年来新高,“宇宙第一行”的市值标准由此再次提升。同日,大金融板块在资金的强力抬升下领跑A股,上让50放量上行。这也为上证指数提供了上行的力量,无奈有着众多权重股票的周期股下跌,“混改”龙头联通“力有不支”,同时市场整体跌多涨少,故而上证指数较前一日微跌,成交量有所下跌。
正因如此,上证50与上证指数之间,形成了与上周以来不太一样的走势对比关系。此前一周,上证50与上证指数同涨同跌。而23日,上证50独自跳起了华尔兹。
然而,将视野稍作调整,人们发现,上证指数在23日再一次却步于3300点前,这是自市场经历“熔断”暴跌以来,第5次跃3300而无果了。(自市场经历“熔断”暴跌以来,有5次跃3300而无果,其中,个别冲高时期相隔较近,故而在图中着重标注三个时期。)当然,出于严谨的考虑,可暂将23日这次上冲,看做可能出现的一轮连续上冲的一个环节。

怎样看上证指数前4次的这种“屡战屡败”?工商银行、大金融板块同时出现的放量上涨与上证指数冲击3300一线之间,是简单的巧合吗?
通过对自股灾以来,上证指数几次创出阶段高位时,市场领涨板块的分析,研究员发现了银证保以及钢铁、煤炭这5个板块的“身影”。

由此可知,自股灾以来,上证指数在运行至阶段高点时,权重股都同期被拉抬。这既可以理解为,资金已数次尝试通过拉抬权重股,来使上证指数完成对重要点位的冲击,但前4次“屡战屡败”。也可以理解为,资金数次通过拉抬权重股,营造上证指数冲高进入新阶段的“氛围”。当然,全部5次冲高中,或许不完全是同一类资金在拉抬权重,故而,上述两种可能在这5次中可能各有所属。
不论是上面两种可能性中的那一种,研究员认为,暂将23日这次上冲放在一边,至少可以说明,资金先后4次都没有能力将上冲持续下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以注意到,图1中圈出的3个重要时段,以及上表新增的“熔断”行情发生前的那个时段,与我们以总市值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报中,所提及的重要时段是重合的。而“熔断”行情之后,上证指数运行至3300一线时,总市值也同步运行至我们所提及的关键市值区间区间,且同样屡屡不能有效突破。
因此,资金先后4次都没有能力将上冲持续下去的原因,就是相关研究给出的原因:
1、政策上出现了利空市场的变化。
2、市场存量资金博弈的基本环境使然。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前文的两个问题:
上证指数前4次在3300一线的这种“屡战屡败”,是资金在存量博弈的基提条件下,有时还叠加了政策上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即便资金采用了拉抬权重股这种“省力”的方式,但还是无法让上证指数有效冲破3300。相反,这凸显了市场资金力量有限的窘境。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做出如下研判:
1、23日(或者说从22日起开始)对3300一线的冲击,同样是在存量资金博弈的基本环境中展开的。所以,成功可能性要打疑问,投资人不能因为权重股出现拉抬,就丧失警惕或过于乐观。
2、在8月16日《中国股票果然“罕见出现‘火热夏天’”?数据其实有些冷》一文中,研究员指出,“虽然IPO涉及主板、中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3 18:08 , Processed in 0.188152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