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2019.6.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 22: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WH


回溯40年美日贸易摩擦五大阶段 或为中国针对性应对提供借鉴》:在前面两次典型贸易保护中,美国对日德的贸易保护更具研究和借鉴价值。在此,报告仅对美国对日贸易保护为例梳理其过程和影响。

美国对日贸易保护可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并持续至1995年克林顿在任期间。此间,美国先后对日本的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及半导体等行业进行贸易保护,并签署多项双边贸易协议。




                                           热点聚焦
                 



中国崛起过程并非一个奇迹 根本性影响美全球化体系稳定                 

【研究员】:
美国作为全球化的核心,搭建了一个经济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主要国家之间没有战争,技术、资本和商品可以流动。大家可以放心地嵌入到这个经济框架里去。这样的经历在历史上出现过一次。那是在十九世纪。英国成为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它的关税是多少呢?是零。我不管你的关税是多少,我的关税就是零。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601%2F1559385419272004.jpg

【博览财经特稿】大半年来,我一直在喜马拉雅上做一个世界史节目。以前我对历史一直很有兴趣,但这么长时间集中地写世界史,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写着写着,实现世界中发生了很多事情。

所以说这半年多来,历史和现实在我脑子里是纠缠在一起的。这让我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现实中的这一切并不新颖。

如果我们把眼光拉到足够长的时间看,很多事情几乎是一定会发生的。我们吃惊,是因为我们从很少有用长时间段的眼光来看问题。

人类的生命太短了,这么看问题确实也不符合人类的本能。历史很有用处,它能训练你用长时间的眼光来看问题。

但我们也可以说,历史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我们永远生活在历史的一个片段里。这个片段就是我们的全部。

全球维持长达四十年的和平与繁荣非常罕见

历史告诉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奇特的历史片段里。

这个世界非常和平。当然在某些角落里有战争,但整体来说,它非常和平,非常安全。所有的大国家境内都没有战争。彼此之间也几乎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我们可能觉得这很正常啊。世界就该是这个样子啊。

不对。这一点都不正常。

我们看看十九世纪。欧洲从一开始就在打仗,一直打到1815年。十五年里几乎天天打仗。然后又是克里米亚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等等。中国爆发了太平太国战争和同治内乱,死了差不多一亿人。印度爆发了大起义,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美国打了五年的内战,伤亡超过百万。

然后是二十世纪。二十世纪上半页更是惨不忍睹,死成了尸山血海。这大家都是知道的。二战之后也有几次热战,但更恐怖的是核战争的威胁。

现在时过境迁,我们觉得这只是虚惊一场,可在那个年代,无数人都在担心自己被原子弹炸的尸骨无存。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整个世界屏气凝神,等着看世界末日会不会到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601%2F1559385435193534.jpg

只要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才真正有了安全感。因为苏联衰落了,接着它又彻底崩溃了。两个大国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彻底消失。

中国有人对苏联的消亡颇有遗憾。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事实:苏联的衰落带来了几十年的世界和平与繁荣。

这几十年的经济繁荣是世界历史从未经历过的。互联网革命,韩国和台湾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当然还有中国的崛起。我们习惯了这种繁荣,觉得这很正常。

还是那句话,放在历史上看,这一点不正常。在人类的历史上,灾难、恐惧、战争才是常态。全球维持长达四十年的和平与繁荣,是非常罕见的。

一个人一生中,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经济崩溃,没有经历社会动荡,这是也非常罕见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幸运的时代。而我们自己甚至都没意识到这种幸运。我们也没意识到这种幸运是何等地不寻常。又是何等的脆弱。

英国全球化体系的崩溃

这个不寻常的时间为什么会发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全球化。

美国作为全球化的核心,搭建了一个经济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主要国家之间没有战争,技术、资本和商品可以流动。大家可以放心地嵌入到这个经济框架里去。

这样的经历在历史上出现过一次。那是在十九世纪。英国成为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它的关税是多少呢?是零。我不管你的关税是多少,我的关税就是零。

至于技术,几乎所有国家都从英国学技术。有的是购买,有的就是偷。美国就偷了。偷技术是不好的,但是就是因为偷技术,工业革命才快速普及到了其他国家。

英国容忍了这些。因为它算了账,觉得统共算下来,自己还是能占便宜。在它眼里,世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别的国家繁荣起来,自己也会有更多的贸易,也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英国算的并不错。它确实从全球化里占到了便宜。它有了更多的贸易,得到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英国更富了。

但问题是:其他国家占到了更大的便宜。德国和美国嵌入到英国的全球化体系里去,快速的成长起来,最后变得比英国更强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601%2F1559385450625877.jpg

然后这个体系就崩溃了。二十世纪上半页全世界的大混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英国的这个体系崩溃了,但是其他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我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几千万条生命。

美国体系会不会重蹈英国体系覆辙?

混乱过后,美国在更大规模上重建了这个体系。

上次,英国体系还只覆盖到欧美国家,因为它的游戏门槛太高。这次美国体系覆盖了大部分国家,在苏联衰落后,基本覆盖了全球。几乎所有有起码能力的国家都可以加入到这个体系里来。

我们眼里看到的世界经济的繁荣,本质上就是这个体系在顺利运作。美国在全球化过程里占到很大便宜。但是有很多国家占到更大便宜,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新兴经济体,早期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还有现在的中国,和未来的印度和越南。

美国体系会不会重蹈英国体系的覆辙?没有人知道。

但是如果拉长时间段来看,这是一个大概率发生的事件。可即便它发生了,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体系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走向终结,终结和重建的过程又会带来多大的灾变。

有的时候,我们一天又一天的过日子,就会产生幻觉,以为明天会跟今天一样,后天会跟明天一样。历史巨变只是写在历史书上,跟我们没有多大关系。直到历史的冰面就在我们眼前炸开巨大的裂痕。

历史告诉我们的另一条教训,就是人类处理物质的能力可以发展得极快,但是人类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则发展得极慢。有的时候,甚至几百年过去,都没有本质的进步。

我是一个工程师,对技术有一种强烈的信赖。我深信技术可以改变世界。技术会带来技术之外的进步。一旦技术发生变化,不管大家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会被技术推着往前走。这是一种幻觉。

技术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做出原始时代的选择。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无数像我这样的进步主义者,都认为国家之间不可能有战争。因为德国也好,英国也好,法国也好,它们的经济都深深嵌入在一起。要是切断这种关联,代价太大了,没有哪个国家能承受得起。

这种想法被事实打脸了。事实证明,人几乎可以承受任何代价。国家也几乎可以承受任何代价。

我从历史中学到的一点,就是人不是经济动物,也不是技术动物。本质上来说,人首先是政治动物。

中国经历的崛起过程并非一个奇迹

我们还是拉开长时间段看。如果拉开长时间段看,中国的崛起是一个自然现象,就像苹果自然会向地面坠落一样。原来属于中国文化圈的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它们最终都会成为富裕的经济体。

即便我们现在觉得最最落后的朝鲜,用长时间段看,也一定会这样。没有任何悬念。只不过这个时间段有多长,会不会被我们这短促的人生所亲眼目睹。所以我说,拉开长时间段看问题,有时候也没什么用。因为人生太短。

而历史的一个犹豫、一个转念,都可以很长很长。东亚近代史上所有的灾难,几乎都是一件事导致,就是调整自己,去适应西方文明带来的剧变。

调整的过程有两步,第一步是重建秩序。第二步是激发活力。每一步都有极大的经济效应。只要不是太糟糕的秩序,只要重建成功,都会刺激出巨大的经济力量。

东亚文明先天地有秩序感。我们自己身处其中,往往意识不到。但是如果我们有历史对比的眼光,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非洲或者拉美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要比中国或者日本难得多得多。而且在东亚国家,秩序一旦建立,很少会有发生根本性的大倒退。

我们被近代史上的无序所吓倒,其实用历史的眼光看,那是罕见的特例,而绝不是时代的常例。

我们所经历的崛起过程,并不是一个奇迹。它是在东亚国家反复出现过的事情。只要有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秩序,这种进程几乎是不可遏制、一定会发生的。

我们现在经历的经济增产率,放在东亚国家的历史进程里看,是一个很温和,很稳健的增长率,既没有任何奇迹的味道,也没有任何失控的味道。

只是我们没有那么幸运。中国的体量太大,它的崛起本身就影响到了美国的全球化体系的稳定性。我们下一个时代的核心任务,可能就是如何去应对一个改变了的世界环境。至于它如何应对,那就不是历史能够预测的了。

《权力的游戏》里说,Winter is coming。

我不敢说冬天就要到来,因为第一,我不敢。第二,我确实不能确定那是不是冬天。但是我敢说,一个改变就要到来。我只是有点诧异,为什么我以前会那么乐观,坚定地相信一切会在既有的轨道上继续前行。我读了这么多年的历史书,为什么没有把自己的时代放到长时间段里,去仔细审视过?

也许,我只是太渴望中国一切顺利了。就像我以前曾固执地相信,年轻一代一定比我这一代强,年轻人一定要比我们这拨人要好。

为什么我以前没有怀疑过?说来说去,就是因为我太喜欢这个想法了。(来源:押沙龙yashl 作者:押沙龙yashl)



                                 
                                           政经观察
                 



回溯40年美日贸易摩擦五大阶段 或为中国针对性应对提供借鉴                 

【研究员】:wh
美国对日贸易保护可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并持续至1995年克林顿在任期间。此间,美国先后对日本的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及半导体等行业进行贸易保护,并签署多项双边贸易协议。70年代日本顶住了美国贸易保护和石油危机的两大外部压力实现了经济转型,而真正对日本经济和资产价格形成实质性伤害的是1985年9月《广场协议》,其后日元大幅升值,引发了严重的产业竞争力下降和资产泡沫。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2626992695.jpg

【博览财经特稿】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华贸易保护备忘录,正式拉开中美贸易摩擦的大幕。

但这并非美国首次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早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美国便开始对日本实行贸易保护措施,期间经历五大阶段,涉及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等行业,一直持续到1995年克林顿在任期间。

本期推荐来自广发证券的日美贸易摩擦报告,报告回溯自1955年以来美国与日本贸易摩擦的五大阶段,及在贸易摩擦背景下日本GDP发展情况。以下为整理呈现的干货:

大萧条至今,美国的三次典型贸易保护措施

1929年大萧条至今,美国共对非美实施过三次典型的贸易保护措施,标志性事件分别是:1、1930年胡佛政府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2、1985年里根政府与德法英日共同签署《广场协议》;3、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签署对华贸易保护备忘录。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2753763599.jpg

其中,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令美国关税税率大幅上升,并导致1930-1931年美国贸易赤字率陡升、成为美国大萧条的重要背景之一。

70-80年代,美国对日德的贸易保护处于美国双赤字扩张期,而美国在其双赤字率收敛的90年代则推动类似《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等贸易自由化措施。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2777128759.jpg

当下在税改等宽财政背景下,美国双赤字率再度扩张,这是美国对华实施贸易保护的经济层面背景之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次典型的贸易保护政策均来自共和党执政期间,而民主党的任期内美国更容易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如克林顿时期等等。

美日贸易摩擦的五大阶段

在前面两次典型贸易保护中,美国对日德的贸易保护更具研究和借鉴价值。在此,报告仅对美国对日贸易保护为例梳理其过程和影响。

美国对日贸易保护可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并持续至1995年克林顿在任期间。此间,美国先后对日本的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及半导体等行业进行贸易保护,并签署多项双边贸易协议。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2804164307.jpg

70年代日本顶住了美国贸易保护和石油危机的两大外部压力实现了经济转型,而真正对日本经济和资产价格形成实质性伤害的是1985年9月《广场协议》,其后日元大幅升值,引发了严重的产业竞争力下降和资产泡沫。

日美贸易摩擦的过程和影响回溯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涉及纺织品行业、钢铁和彩电行业、汽车业、半导体业、及市场开放问题。

1、第一阶段:1955-1971年美国对日本纺织品行业实施贸易保护。

1955年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时承诺实施自主限制对美国的棉纺织品出口,到60年代初期日本已对20多国承诺了棉纺织品的自主限制。自主出口限制也成为20世纪后半叶日本应对外国政府贸易保护压力的常规解决方式。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2827842775.jpg

60年代日本的合成纤维产品产量和出口量急剧增长。在1968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赢得纺织品产业较为集中的各州选票,尼克松承诺将限制日本对美合成织品出口。

尼克松当选后,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了后来称为“尼克松冲击”的几项经济政策,其中就包括对进口产品征收10%的额外关税。两个月后的10月15日,在国内的反对声下,日本政府答应将自主限制合成纤维产品的出口,次年1月3日,美日两国签署《美日纺织品贸易协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2874817020.jpg

协议达成后日本的合成纤维出口确实受到抑制,但70年代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理解为外部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日本经济转型。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2898680596.jpg

2、第二阶段:1969-1978年美国对日本钢铁和彩电产业实施贸易保护。

70年代初期,日本钢铁行业接替纺织行业成为主要出口领域,且产量超越美国。在此背景下,美日达成两轮自主出口限制协议(1969年1月-1971年12月,1972年5月-1974年12月)。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2920606944.jpg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日本钢铁产业的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导致钢铁产业利润率大幅下滑,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削弱。

1976年6月美日签署《特殊钢进口配额限制协定》。1977年美日就钢铁制定了《进口最低限价制度》、签订了《维持市场秩序协定》。这一系列事件和协议后,日本钢铁出口量明显下滑。同期,美国也对日本彩电行业实施过贸易保护。1977年美日签订了针对彩电的有序销售协定,于当年7月生效。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2947837518.jpg

3、第三阶段:1979-1981年美国对日本汽车产业实施贸易保护。

两次石油冲击后,油价上升导致市场偏好从美国生产的大型汽车渐渐转向更加节油的日本汽车,同时伴随着日本汽车工业自身的崛起,美国汽车产业受到冲击。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2973782512.jpg

在美国施压下,日本政府于1981年5月同意对汽车进行自主出口限制。

4、第四阶段:1982-1987年美国对日本半导体行业实施贸易保护。

70年代后期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也开始崛起。美国的半导体市场占有率在十年间发生锐减,同期日本占有的市场份额则从起初的不到10%迅速攀升到40%。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3002935152.jpg

1985年6月,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提交了301条款申请,要求调查日本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其中提供了关于日本市场壁垒的切实证据:在1984年,美国半导体产业在美国市场占有83%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占有55%,在其他市场占有47%,而在日本的市场占有份额仅为11%。

经过多次谈判,美国在日本的半导体销售水平也并未改善。美国贸易代表在1987年3月27日,里根宣布将对3亿美元等值的日本电子产品征收100%的关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3019379258.jpg

1987年11月2日,美国商务部宣布调查结果,认为日本已经停止芯片倾销行为;美国对日本的半导体贸易保护就此告一段落。此外,在对日半导体实施贸易保护期间,美国还与日德法英共同签署了《广场协议》,随后日元大幅升值,直到1988年才趋于稳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3052887974.jpg

5、第五阶段:1989-1994年围绕市场开放的综合谈判。

半导体之争后,美国对日本贸易问题的强硬态度并没有改变。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谈判方向几乎完全转向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

1988年,美国国会引入专门针对外国损害性贸易行为的“超级301”条款,并在次年5月即将日本列为了重点打击对象,矛头指向日本政府在超级计算机和卫星采购方面的排外性,及日本市场在森林产品上的贸易壁垒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在围绕“结构性贸易障碍倡议”展开谈判后,日本政府于1990年4月承诺将修订关税和建筑标准,并于同年6月承诺了透明、公正的政府采购程序。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3107950380.jpg

1993年7月的东京G7国家会谈上,新一届克林顿政府宣布启动了新的“美日新经济伙伴框架”,每年启动两次经济对话,焦点是日本市场对保险、汽车及零部件、电讯和平面玻璃等多个领域的开放问题,并致力于降低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和美国的贸易逆差。

1994年3月,克林顿宣布再次对日启动超级301条款,日方对此只得做出让步,最终在1995年6月达成了包括汽车及零部件购买等一系列新的协定。尽管不断有协议达成,但仍未扭转美国对日本的逆差局面。

贸易摩擦背景下日本GDP增速两度下台阶

60-90年代期间,日本实际GDP增速两度下台阶:第一次发生在70年代初,第二次则是在其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3128507442.jpg

1、70年代经济增速下台阶是经济结构转型的结果。

结合城镇化率水平、产业结构、消费占比及人均GDP等指标评估,日本在70年代初的经济降速实则是经济结构转型的结果。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3151269465.jpg

1968年日本城市化率首超70%,1975年超过75%;日本名义人均GDP在1976年超过5000美元、1981年超过1万美元,按照2011年的购买力计算1972年日本人均GDP已经超过1.5万美元;日本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于1974年超过50%、1981年超过55%。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3174289447.jpg

产业结构方面,70年代到80年代初运输设备和电子器械相继成为日本制造业中的支柱行业,而纺织等传统行业在制造业中的占比则大幅下降,也印证了日本产业升级的完成。换言之,70年代的日本顶住了美国贸易保护和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滞胀的两大外部压力实现了经济转型。

2、90年代经济增速下台阶是经济泡沫破灭的结果。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1985年初美元兑日元为262.8,到1988年初已经跌至122.7,也即:3年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53.3%。

在此过程中,日本对外贸易大幅萎缩,尽管1985-1987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上升但类似于“衰退式顺差扩张”。汇率大幅升值后,日本净对外投资显著扩张,结合其产业结构来看,大概率是传统产业转出日本的结果。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30%2F1559203194134931.jpg

此外,1985年汇率大幅升值后,为了缓解汇率升值及输入型通缩压力,日本央行不得不持续降息。汇率升值、无风险利率下降叠加传统制造业产业转出的组合快速推升了地产和金融资产价格。1989年日本央行开始控制风险抬升基准利率,但却导致资产价格破灭。

日美贸易摩擦的四点启示

1、美国对日贸易摩擦是一个长期过程,与日本产业升级基本同步;

2、在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以及两次石油危机的压力下,日本还是顺利实现了产业升级,外部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了内部动力。日本人均GDP从1970年的2000美元左右,上升至1980年的9400美元,直至90年代经济触顶时的40000美元;

3、在产业升级的驱动下,几轮贸易保护也均未对日本金融资产价格造成实质性冲击,资产价格整体仍取决于国内基本面;

4、《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和为对冲由此带来的通缩压力而进行的持续降息才是对日本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并推动金融资产泡沫化的根源;后续过于急迫的政策操作过程又成为泡沫被刺破的关键。换句话说,是这两个素有争议的过程而并非是日美贸易摩擦本身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触顶。

知史明鉴,查古至今。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背景下,不同国家间贸易摩擦都有其独特性,不能生搬硬套,一概而论。但中日两国同为当期崛起的亚洲国家,回溯过去半个世纪间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形势,并能有针对性地做出反应。(来源:智东西(zhidxcom)作者:司北)



                        

华为未来或面临三种场景 中国品牌如何应对公信度危机?                 

【研究员】:wh
目前各方对华为命运的猜测主要分为两派:华为高管高调反击美国“霸凌”,及子公司海思芯片由“备胎转正”的宣言,使得中国国内的媒体和华为粉丝对华为能够挺过这一关信心十足;但国际媒体方面,如路透社访问国际芯片专家,一般对于华为是否真能够自力更生、完全自给自足提出一个大问号。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9%2F1559114919518373.jpg

【博览财经特稿】美国最近通过行政命令对华为进行“围堵”,限制华为购买美国零部件的能力,为中美贸易战可能造成的供应链“脱钩”进一步煽火。各方揣测接下来其他中国企业有可能陆续登陆美国商务部的“黑名单”,包括视频监控公司海康威视、无人机翘楚大疆等等。问题是,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

华为未来三种可能场景

目前各方对华为命运的猜测主要分为两派:华为高管高调反击美国“霸凌”,及子公司海思芯片由“备胎转正”的宣言,使得中国国内的媒体和华为粉丝对华为能够挺过这一关信心十足;但国际媒体方面,如路透社访问国际芯片专家,一般对于华为是否真能够自力更生、完全自给自足提出一个大问号。

虽然美国政府给了华为90天的缓冲期,但谷歌已宣布停止与华为的业务往来,这表示谷歌未开源版本的安卓系统、Google Play 框架、YouTube等服务,已在全球范围内禁止于华为设备上使用,预期将对华为手机的海外市场造成负面的影响。

同时科技行业里每个与华为有合作关系的对应方都在研究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的范围有多广,就连英国的ARM也认为,由于其设计包含向多家美国公司购买的知识产权,因此构成限令中涵盖的“美国起源技术”,目前也宣布暂停授权华为关键技术。ARM生产像高通等制造商用来生产芯片的设计,也授权智能手机公司生产自己的芯片,海思至少从2012年起就开始制造基于ARM的芯片系统。美国科技评论把这个对华为可能形成的打击比喻为“这就像告诉可口可乐它不能使用碳酸水。”

面对美国的挑战,华为已经有备而来,去年的中兴事件等于是一场预演,一般认为华为在技术,特别是芯片方面,比中兴更具自主性。但目前仍在继续展开的状况已经显示,芯片将不是唯一的博弈。

因此华为的情况有三种可能场景:一种可能是华为遭殃,业务受到严重打击;第二种可能是华为杀出一条血路,变得更为自主独立,越挫越勇;第三种可能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比照中兴模式,为华为解围。一般来说,华为比中兴有更强大的抗压能力,也更早进入备战状态,正如任正非在5月21日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的,他认为特朗普给华为的90天“宽限”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说起来,任正非应该也会拒绝中国领导人为华为求情,这样才能真正证明美国有眼不识泰山,太低估华为。

必须看清华为和美政府间的较劲儿具多层面

华为的遭遇将会使面向国际的中国高科技公司战战兢兢,特别是带有国家安全考虑的企业,从通信到数字技术,及国有企业。但如果华为受到的挑战能够成为其他中国企业的启示,这或许能使它们更迎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挑战,更努力地探讨最佳实践。

虽然我并不主张中国企业脱离全球化的供应链而“自力更生”,但如果供应链的重组越来越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并且提早准备。

同时,我们必须先要看清,华为和美国政府之间的较劲儿具有多个层面:自2012年以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一直把华为当成高度警惕的对象,认为华为的存在威胁美国的国土安全。此外,今年1月美国司法部以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为由,对华为和孟晚舟提出控诉,另外一起案件则指责华为偷窃商业机密。

华为随后对于美国政府提出了诉讼,针对美国《2019 国防授权法》的合宪性,请求美国联邦法院判定这一针对华为的销售限制条款违宪,并禁止该限制条款的实施。

这几个月下来,美国政府不断对各国施压,企图阻挠华为参与他国的5G建设。目前对于华为的零部件禁售,表面上是基于国土安全考虑,虽然美国政府否认,但明显与中美贸易谈判的急转弯、悬崖式恶化有关。然而这多种层面的交织,加上关税战急速地蔓延为科技战,华为的未来能否藉由习近平和特朗普一通电话搞定,目前很难断定。

另外,最近新一轮的关税加征冲突使得中美在短期内达成贸易协议更加困难。即使中美能够达成协议,一年来贸易战已经形成连锁效应,持续负面的报道和媒体渲染,足以造成强大的后遗症,造成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品牌正面临的公信度危机。

4月初在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年会上,品牌专家埃德尔曼公司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埃德尔曼表示,由于对华为的安全担忧被媒体广为报道,这正在损害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

在孟晚舟去年12月因美国的引渡请求被拘留在加拿大之后,全球对华为的关注急剧增加。但在此之前中国企业已经在“埃德尔曼信任度测试”调查中接近垫底。根据去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的全球性调查(今年1月发布),只有40%的受访者信任中国公司,而德国、瑞士和加拿大公司得到的信任率为70%。美国公司受到的信任率为54%。

而今年3月收集的最新数据显示,孟晚舟事件和美国政府在一月底宣布对华为的两起诉讼使得中国品牌的信任度更为下降:“我们在10月份进行了调查,3月份又进行了调查。华为的因素很重要。就在那几个月里,由于华为的问题,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下降了5到6个百分点。不管是对是错,我要告诉你,这是全世界的看法。”

埃德尔曼在百人会年会上说:“我强烈建议,这是中国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上市企业)必须优先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公司必须做可持续发展报告。它们必须有更好的管理。它们必须有更多面向公众的形象和说辞。”

因此,我们要问的是:如何恢复中国品牌的国际公信度?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

“华为效应”带动对其他中国品牌的质疑

根据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的2018全球100强最佳品牌排行榜,中国只有一名企业入围:华为排名第68位(2015时排名第94)。这个排行榜要求上榜者真正地参与全球运营,至少有30%的营业额来自本国之外。然而Interbrand认为,在国外建立品牌正是中国的巨兽企业面临巨大挑战的地方。

美国市场一度是中国企业向往的练剑场,标准最高,但有助于自我提升。近年来美国市场形成险峻的阻力,这可能会使中国企业却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和“百人会”于4月5日发布了中美CEO即时调查。这项报告指出,与中国高管对美国市场的看法相比,更多的美国高管将在未来五年内优先考虑中国市场。尽管两国同样有68%的首席执行官表示,他们将优先考虑彼此的市场,但那些表示不会优先在对方国投资的都是中国高管。

只有超过一半的高管报告说,贸易战没有影响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伙伴开展业务的能力,但更多的中国高管反映了负面影响的问题。只有2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品牌受到美中关系紧张的负面影响,但表示受影响的人中有三分之二是中国CEO。

贸易战最大的影响,就是把以前对于中国品牌一些零碎分散的质疑系统化、深度化及全面化。所谓的“华为效应”带动对其他中国品牌的质疑。那么或许有些品牌会说:“算了,以后我们就不去美国市场。”但美国仍然是建立品牌公信度最有效的一个市场,因此中国如果由于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从美国市场退缩,对自己品牌的国际化进程会有负面影响。

从某种角度说,对于中国品牌的观感,与对中国国家的看法息息相关。

根据盖洛普在今年3月11日发布的数据,在美中贸易分歧不断升级的一年之后,基于2月1日至10日进行的年度世界事务调查,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急剧下降到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目前41%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对中国有良好的看法,比去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纽约时报》在5月1日发文指出华为面临的“两难”:一方面得向世界证明它并不是中国政府的“白手套”,另一方面却得时时表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忠心。这篇文章强调“在其核心,从组织结构到建立员工忠诚度的方式,华为与中国共产党非常相似。”

华为作为“民族工业”龙头的身份或许代表了最极端的例子,但其实不只是华为,很多中国企业、企业家或中国人,在美国主导的舆论下,都被诠释为“国家机器”的长臂延伸。此外,中国企业还有那些“硬伤”?

埃德尔曼说,特别是在发达经济国家,中国公司得到的评价不佳,因为他们被认为缺乏透明度和对环境的关注,及对员工的不良待遇。埃德尔曼同时指出:“对中国CEO的信任是世界上最低的。”全球只有19%的人信任中国CEO。中国在创新、性价比和创造就业方面得分较高。

当然,西方主流媒体也不乏为华为叫屈的声音,比方说“科技乌托邦”的倡导者乔治•基尔德在《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时对美国政府喊话:“华为是一项资源,而不是威胁”:“仅仅因为中国企业来自中国而对之发难,将会削弱世界经济。”

但目前看,在贸易战的烽火下,中国企业必须处于“备战”状态,严整考核自己对于外界技术的依赖度,自我技术的成熟度,及危机公关的能力。中企必须自问:公司内部对于贸易战种种形势的掌握是否到位?是否能够充分把握跨境资讯而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估?对外形象的把控和发言是否经过专业的操演?

举例说,美国“黑名单”最聚焦的是中国企业可能带来的“安全”疑虑。这个安全考虑有两个层面:一是系统本身是否对数据安全、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造成威胁,这是属于“技术”上的问题;二是中国企业是否会为中国政府和共产党在情报搜集或监控方面服务。

当大疆面临安全性质疑时,它的解释是:“DJI大疆创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我们技术的安全性已经在全球得到反复验证,其中也包括美国政府和美国领先企业的独立验证。当用户使用DJI大疆创新的无人机或其他技术产品时,所生产、存储和传输的数据都完全由用户掌握。此外,DJI大疆创新还提供特殊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安全管理需要,比如断开网络连接的本地数据模式、私有云部署模式等等。”

但这个解释似乎只回答了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并没有针对情报或监控“后门”的问题提出直接有效的反驳。

除有效的表达内容外,面向国际的沟通方式也很重要。大疆为了否认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指控“一些中国制造的无人驾驶飞机可能含有会危害用户数据并与中国政府可访问的服务器共享信息的组件”,通过中国官媒《环球网》的微博发表声明,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英文新闻稿或推特。

试想,当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发声时,如果紧密与官方媒体捆绑在一起,是否更强化了美国人对于中国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刻板印象?我认为,大疆其实应该同时通过各种中国和西方媒体渠道表态,即使一时之间不可能扭转既定印象,但长期下来这是值得确定的习惯。

另一个例子是去年11月回国,在国内电视上仍然可以看到华为某高管出席会议时标榜华为的“狼性”文化。这个陈述似乎缺乏对于国外舆论的认知,因为在国际语境里,“狼性”文化已经与包括对知识产权在内的“掠夺性”对等。

华为的经验无疑将成为中国企业的教科书,如果中国企业能够从这个借镜,认知到技术实力的重要性,也学会更扎实的管理机制和国际公关,这将会带动下一阶段中国品牌的成长。(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刘裘蒂)



                                 
                                           社会热点
                 



高端消费强劲PK低端消费异军突起 正视两极分化下的隐忧                 

【研究员】:wh
社交电商拼多多的客户对象多为四五线以下城市、直至十八线小城的人群,以低价、拼团的策略赢得广阔的地市/乡村市场。这两年异军突起,成为红海电商领域的一匹黑马,要不是因要在美国上市,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居民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电商平台的存在。现在,互联网企业都在搞下沉——向四五六线地市及县城、甚至农村乡镇下称,向低收入人群下沉,当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其质量也难免差强人意,也因此还一度出现“消费降级”的舆论呼声,而拼多多就是这一市场趋势下出现的下沉巨头。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7%2F1558948123524260.jpg

【博览财经特稿】出口、投资和消费一向被称为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今,出口受贸易风波影响,投资则受国内债务率高企和边际收益递减的制约……于是,稳经济/保就业的重任就压在了消费的肩上。

现实也在与这种期盼相呼应:2017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8.8%,而到了2018年则增长到了70%,消费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可现实是,我国的消费却呈现出高/低两端热、中端趋冷的走势,为什么会有这种特征呢?这里面孕育着哪些机会?隐藏着哪些风险?

内需高端消费强劲有力

最近,白酒一线品牌正在忙着涨价。

第八代五粮液出厂价定为889元/瓶,同比提升约13%,零售价预计在1200元;

郎酒的青花郎品牌目标零售价为1500元/瓶,将在未来3年内分6次提价实现此目标;

洋河股份向全国经销商发出提价通知,供货指导价最高涨幅超20%;

泸州老窖在股东大会上回复投资人时说,会考虑择机提升终端零售价;

汾酒将旗下的青花30汾酒统一上调开票价、终端供货价和终端建议零售价。

……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不是说实体萧条、消费降级么?怎么这些白酒厂家还一个劲的提高价格呢?

懂些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供需影响价格: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所以,白酒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多、供给少,而这似乎跟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因竞争激励而价格难以上涨的日常感受不相符啊……怎么回事呢?

商品供应充足的感受没有错,以上白酒品牌的价格上涨也是事实……根源在于分化。

仔细观察以上白酒品牌有什么发现?这些提价的都是高端白酒品牌。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高端商品面对汹涌的有钱消费群体,显得供不应求,所以价格能一涨再涨,而中低端的商品因消费群体收入受限,所以显得供过于求、价格难以上涨。

要说高端白酒涨得最凶的,其实并不是以上的品牌,而是被称为国酒的茅台。下面是一张近些年国酒茅台的出厂价走势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7%2F1558948144829466.jpg

由图可知,国酒茅台自2000年以来一路上涨直至2012年——因中央反腐、打击公款吃喝,包括茅台在内的高端白酒深受冲击,可从2017年以来茅台价格却开始持续上扬。为何?公款吃喝又回来了?当然不是,是高收入群体推高了茅台的价格(目前市场上,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价高达2000多元)。

其实不仅高端白酒,高端汽车、私人订制服务、奢侈品……几乎所有的高端商品或服务都出现快速增长。

是的,我国内需的一个特点是:高端消费强劲有力。

内需低端消费异军突起

最近,被称为服务城市五环外群体的廉价商品销售平台——拼多多发布一季度财报:总营收45.45亿元,同比增长228%;GMV(网站总成交金额)为5574亿元,同比增长181%;月活跃用户为2.897亿,同比增长74%。因营收远超预期,财报发布日当天股价一度大涨。

社交电商拼多多的客户对象多为四五线以下城市、直至十八线小城的人群,以低价、拼团的策略赢得广阔的地市/乡村市场。这两年异军突起,成为红海电商领域的一匹黑马,要不是因要在美国上市,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居民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电商平台的存在。

现在,互联网企业都在搞下沉——向四五六线地市及县城、甚至农村乡镇下称,向低收入人群下沉,当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其质量也难免差强人意,也因此还一度出现“消费降级”的舆论呼声,而拼多多就是这一市场趋势下出现的下沉巨头。

下面是三大电商(阿里/京东/拼多多)年度活跃用户近两年的数据走势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7%2F1558948161381204.jpg

由图可知,偏向中端消费的京东近两年年度活跃用户数量几乎停滞,阿里下的电商平台(主要是淘宝和天猫)增长缓慢,可成立才三年多的拼多多活跃用户却增长迅猛,现已超越京东1亿多,达4.43亿。

其实不光拼多多,其他走廉价、性价比、甚至中低端线路的商业模式都获得巨大的成功,如社交会员制电商云集、二手商品交易平台闲鱼/转转、连锁火锅品牌呷哺呷哺……

是的,我国内需的另一个特点是:低端消费异军突起。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哪些趋势和影响呢?

内需高/低两端火热实情在市场经营中表现淋漓尽致

2008年我国GDP为32万亿,2018年我国GDP为90万亿,增幅近200%。近十余年,是科技进步和信贷债务刺激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海量增长。

财富创造出来了,可都被谁分配了呢?很大一部分被社会前10%、甚至前1%的富裕群体分走了(这也是一个世界性趋势,美国的情况更严重),也就是有钱人占有的财富更多、贫富分化越来越大。

于是就出现上面的现象,包括品牌白酒/奢侈品在内的高端商品供不应求、销售火爆的场景。

那为什么中低端消费会强势崛起?因为中低收入群体的绝对收入也在上升(这跟贫富分化扩大并不矛盾,穷人财富的绝对数量或许也在增长,但其占社会总财富的比重在下降,对应也就是贫富扩大,前者绝对值、后者相对值),尤其是这些年扶贫力度的加大,如全民低保/养老/医疗补贴转移支付、政府推行的2020年前消除绝对贫困、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对口精准扶贫等,都为中低端消费提升打下基础。

随着一二线城市中等收入靠上人群的人口红利吃尽,再加上中国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发达的物流配送体系,及近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优势,瞄准并抓住了中低端消费这片蓝海的下沉企业迅猛崛起,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这也就是中低端消费得以崛起的原因。

我国内需高/低两端火热的实情在市场经营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稍加留心会发现,在一二线城市的大街上或高档办公区随处可见整形医院、高端医疗、口腔诊所的招牌,每次花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他们赚谁的钱?赚有钱人的的钱,赚社会财富阶层前10%、甚至前1%群体的钱。

在大家高呼实体不赚钱的时候,反而是小区底商的夫妻店/沿街经营的小摊贩等低成本、低单价的小微经营者活得比较滋润。他们又赚谁的钱呢?赚中低收入群体的钱。那内需的问题在哪呢?

中端群体收入增幅连年降低

通过以上分析也许看出来,我国内需高端和低端都很热,唯独缺了中端消费,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中产消费坍塌。下面是近些年我国高中低群体的收入增长走势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7%2F1558948202111329.jpg

由图可知,我国占总人口20%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幅由2014年的12%一路降至2018年的2%点多,而20%的高收入群体和20%的低收入群体,其收入增幅几乎一直保持在8%左右,高/低收入增幅是中端群体的四倍左右,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何我国内需中的高端和低端消费旺盛。为什么中端群体收入增幅连年降低?

因为这些被称为中产阶级的群体多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多为职场白领或传统行业职员,社会增量财富的一大部分被企业股东/老板分走、被新兴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分走、被会利用信贷债务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的群体分走……唯独缺了这些中等收入群体。

而这个群体又面临着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高费用支出,在收入不涨而高额支出费用刚性的情况下,也只能压缩消费了……于是就是我们看到现象,高/低端消费火,却偏偏中端消费冷、甚至塌陷的情况。

这就是隐忧所在:要想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必须得有一群收入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也就是要建立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这不仅关乎社会的稳定,也关乎着经济的后劲发展动力。

目前,针对中产增收的鼓励措施也就是个税起征额提高和增加几项附加扣除,这样每月大致能增加5000左右的免税额(起征额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三个常规附加扣除约3000元)——记住,是这5000元不用缴税、并不是减税5000元。个税调整能否提高中产收入、能否刺激中产消费,还有待观察。

高收入群体能分配更多的社会增量财富,低收入群体有政府强有力的补贴扶贫支持,唯独中产孤零零的……但愿今后,中产阶级不要变成中惨阶级。(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米筐老A)



                        

租房是种说不出的痛! 年轻人想在大城市拥有栖身之所已非常困难                 

【研究员】:wh
房租收入比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存压力,无疑一线城市压力是巨大的,部分二线城市也是压力不小,杭州、大连、重庆、哈尔滨纷纷挤进租房压力榜TOP10,而近两年在人才大战中优胜的城市成都、西安则紧随其后。“长安居,大不易。”千年前大诗人顾况随口一句调侃,却道出了在大城市居住的艰辛。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602%2F1559445606766031.jpg

【博览财经特稿】5月30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北京市统计局分别发布2018年本市平均工资相关数据。市人力社保局发布本市2018年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94258元;市统计局发布2018年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45766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6908元。

新浪财经发起一项调查:对平均工资怎么看?你的工资是多少?评论区就像孔乙己走进了咸亨小酒馆,一片快乐的空气夹杂着欢乐祥和的嬉笑声。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602%2F1559445619882646.jpg

还有网友很贴心的为平均工资做了个注解:马云、马化腾和我的资产可以让亚洲经济抖三抖!

人与人之间能公平平均生活吗?不要拿我的工资跟他们平均。

上海老大爷说月薪一万是讨饭,我在知乎和微博上看50万年薪属于赤贫,你这统计有问题!

还有人自嘲:挣钱多的都没空上网,天天上网大多数都是在扯全社会的后腿。

全国大中城市的租房压力

前不久,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报告,用2019年4月的房租数据,以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做参考,研究了全国大中城市的租房压力。

报告显示,在一线城市若想一个人整租一居室,房租会占用收入六成以上,北、上、深更是高达九成以上。而即使是退而选择合租,在一线城市的租房成本也达到收入的30%以上。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602%2F1559445645885139.jpg

大城市的年轻人们,想要在大城市中拥有栖身之所显然已经非常困难,房价节节攀高,租金也跟着水涨船高,想绕开房价大山,没想到又被租金挡住去路。

具体到各个城市,北京整租一居室的价格几乎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平,那些收入“被平均”的人们,大概只能拿出收入的一半无奈寻找合租了。

房租收入比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存压力,无疑一线城市压力是巨大的,部分二线城市也是压力不小,杭州、大连、重庆、哈尔滨纷纷挤进租房压力榜TOP10,而近两年在人才大战中优胜的城市成都、西安则紧随其后。

“长安居,大不易。”千年前大诗人顾况随口一句调侃,却道出了在大城市居住的艰辛。

租房已成许多人不得不接受的生活方式

不管在哪里工作,收入和消费都是互相匹配的。同样,房租收入比不能单看租金绝对值,还与收入高低有关。

从租金收入比最高的10个城市看,一线城市的高收入在高房租面前优势较低,房租、收入双高,减去房租后的可支配收入并不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602%2F1559445669590905.jpg

从一居室租金的绝对值水平看,3000元是租金水平的分水岭,月租金在3000元以上的城市全部在房租收入比前10中,租房压力较大。而减去房租后可支配收入的榜单中,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圈城市包揽前五,珠三角地区的中山、佛山、东莞租房压力也较小。

可以看得出来,对漂泊着的年轻人来说,南方城市,在收入和房租支出方面还是相对比较友好的。

在这份报告选取的25个热点一、二线城市中,以整租一居室价格占收入60%为承压分界线,城镇居民月度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为分水岭,可以将热点城市划分为四个象限。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602%2F1559445700559523.jpg

很明显的,没有城市进入低收入高租金领域;大部分二线城市收入、租金都不约而同相对较低。

东北省会城市的收入在追赶租金的速度上略显吃力;北上广深杭则毫不意外属于高收入高租金类别。

贝壳租房不久前发布的国内一线城市《租房大数据》做过统计,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约有2亿人租房子住。

数据还显示,调查对象中有43%的人愿意接受“一辈子租房”,其中21岁—35岁是租房主力人群,占比85%以上。

另一方面,并非只有小年轻才租房,工作十来年租房的也不少。从2015年到2018年,北京租房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3.08岁、34.13岁 、35岁、35.56岁。

机构预计,到2015年住房租赁市场租金总额将接近3万亿元。

房价在上涨,年龄在增长,租房子已经成为许多人不得不接受的生活方式,现在人们的居住状态也自动分为有房的和租房的。

一大波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实质性措施加速赶来

中国人讲究成家立业,成家已经不仅仅是结婚、领证,传统观念下的大多数人都有新房情节。

几十年来的城镇化进程,带动了核心城市的飞速发展,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小镇青年纷纷转型城市精英之后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租房子成为绝大多数奋斗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所必经的一个阶段。

每个地方级精英在漂泊的城市里洒下了汗水、奉献了智慧,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很多辛酸:已经为房东打工了好多年,每次回家房东都笑着说:小伙子,辛苦您了!

房东穿着大裤衩天天在家遛鸟,喝茶,下棋,跟人吹牛。我也想要这样的生活,但是现在还没挤上地铁,感觉又要迟到扣工资了。

房子买不起就算了,能不能控制一下房租?我六年都搬了四次家,越搬越偏,都快搬到隔壁市了。

对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有时候现实是灰色的,没有依靠,又如何奢谈安定?好像下一秒就要被这座城市抛弃的恐惧一直都在。

然而我们的租房市场太大了,时不时的就会暴露出不少问题,整个租房环境对很多租客来说都相当不友好。房住不炒、长租公寓,已经演变成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热点工程。

让人欣慰的是,近来,一大波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的实质性措施正在加速赶来。年初,根据央广网报道,中国自然资源部已同意福州、南昌、青岛、海口、贵阳五个城市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的试点实施方案。

加上之前批复的13个城市,目前国内已有18个城市已经同意试点将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租房:北京、上海、沈阳、南京、杭州、合肥、厦门、郑州、武汉、广州、佛山、肇庆、成都、福州、南昌、青岛、海口、贵阳。

随着未来租房市场供应量大增,整个市场成熟起来,不断上涨的房租问题是否会随之缓解,让我们拭目以待。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李诞说:人间不值得。

但是他们都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去哪里?

所以名人的话听听就好了,生活还是要努力向前,毕竟好的生活只能是自己创造的,生活不会辜负努力、奋斗的人们。可也正是这命运夹缝里透出来的些许微光,支撑着你我,在每一个清晨睁开双眼,奔向生活的希望。(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秋实)



                                 
                                           形势分析
                 



中部崛起声量越来越小 广袤中部如何迎接下个十年                 

【研究员】:wh
这10年来,中部崛起没有大动作,没有大规划,没有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尽管中部地区号称第四经济增长极,但中部六省内部长期缺乏合作,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合力。这也使得中部崛起的声量,越来越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得从区位因素说起。中部地区是唯一一个纵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地区,覆盖地区的气候、生活习惯、产业结构都差异巨大,导致没有合作的着力点。如山西的支柱产业是煤炭业,河南则是农业和物流、制造业,而江西主打的却是有色金属矿业和红色旅游。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9%2F1559116078240081.jpg

【博览财经特稿】2019年,是西部大开发20年,也是中部崛起规划出台10周年。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是中国内陆最核心的地区。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9%2F1559116089595860.jpg

一段时期,中部发展质量比不上东部,发展速度又不如西部,一度陷入“中部塌陷”的焦灼之中。

在提出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开始把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上日程。促进中部崛起,最早的提法出现在2004年。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发布;到了2009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2015年)》,为中部崛起勾画蓝图。

2016年,国家发改委引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也正是在这份文件中,武汉、郑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5月21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在南昌举行,这是多年以来未见的中部地区专项会议,且有最高领导人出席,规格之高,重视程度都可见一斑。

回看10年,中部崛起的成绩如何?中部六省,谁是赢家?

先从宏观上,看一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有何变化。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9%2F1559116118279850.jpg

从人口看,中部的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是人口大省。但近10年间,六个省份人口增量最多的湖南,也不过才500万出头,而人口大省河南,仅仅增长了176万人。一个因素是,这几个省份还是全国劳动力输出大省,尤其是农民工输出上。2018年,中部地区输出农民工953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3.1%。而这其中,出省务工的农民工,就达到6418万人,占中部农民工总数近7成。

从城镇化率看,湖北的城镇化率最高达到60%,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城镇化率最低的,也还是河南,人口大省的困难之处就在于,盘子太大,流动速度自然会有些慢。

再来看经济规模的变化。2008年,中部六省GDP总和6.4万亿,占全国GDP总和的21.2%。到了2018年,中部六省GDP总和超19万亿,占全国GDP的21.3%。也就是说这10年间,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几乎与全国同步,占比仅提升了0.1%。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9%2F1559116144691662.jpg

从GDP总量看,河南一直稳居中部第一,2018年接近5万亿。其次是湖北、湖南、安徽,而江西和山西两个省份,一直处于末尾跟随状态 。

从GDP增速看,10年间增速最快的是湖北,达到247.4%,安徽、江西、湖南增速也都超过200%,而山西无疑是最落寞的省份,10年增速仅129.9%,年均增速只有8.6%,是资源型省份衰落最典型的例证。

再来看看2018年,六个省份的表现。2018年,中部地区的表现亮眼,全国GDP增速前十名中,中部有4个省进入。其中,安徽、江西增速超过8%,湖南、河南、湖北增速也都在7.6%-7.8%的水平,只有山西的增速低于7%。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9%2F1559116169198405.jpg

工业增速方面,中部地区都位于全国中上游,其中安徽增长9.3%,位列全国第五。

在财政收入、固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资金总量、上市公司总数等几个指标中,河南都位居第一,经济总量的优势,使得其保持中部领头羊的位置。

六省在各个指标的排名如下:

GDP: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

财政收入: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山西

固定投资: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

房产开发投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山西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

资金总量: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山西>江西

上市公司数量(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山西

这其中,安徽、湖南、湖北三个省份在多个数据上,难分伯仲,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江西和山西,则都是处于末尾,山西仅仅在资金总量上超过了江西,其他表现黯淡。

尤其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山西仅6000多亿元,而其余五省则都超过了2万亿,差距太大。而在过去,山西的投资率最高达到72%,如今遭遇断崖式下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9%2F1559116190371910.jpg

在全国都在追寻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显然,山西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六大省会谁领风骚?

作为中部六省的省会,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太原、南昌,六个城市在这10年间,表现又如何呢?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9%2F1559116211211514.jpg

从GDP规模看,与省级层面河南一直领跑不同,武汉一直领跑六个省会城市。

从GDP增速看,10年来增速最快的是合肥,增速高达340%,年均增速达到15.9%,远超中部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是长沙、武汉、郑州、南昌,增速都超过200%,而太原是唯一一个低于200%的城市,年均增速也是刚刚超过10%。

再来细看一下六个城市的经济数据。2018年,中国GDP过万亿的城市达到16个,中部有武汉、长沙、郑州三个城市入围,郑州在2018年刚刚突破万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9%2F1559116232263954.jpg

GDP增速:太原以9.2%排在第一,武汉反倒成了末尾;

人均GDP:与GDP排名一致,武汉、长沙、郑州领跑,都超过10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武汉、郑州超过1000亿;

固定投资:武汉、长沙、郑州基本相当,都超过8000亿;

房地产开发投资:郑州超过3000亿居第一,武汉、合肥居二三位;

资金总量:武汉、郑州、长沙依旧是前三位,南昌排在末尾,可见资金的喜好;

A股上市公司数量:长沙、武汉、合肥排在前三,郑州只有28家,与其GDP规模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还有这不小差距,而太原仅仅19家的数量,实在有些可怜。

中部六个城市中,武汉和郑州的“厮杀”由来已久。虽然近来郑州的经济发展速度飞快,但从多个经济数据看,郑州离武汉中间,还隔着一个长沙。

尤其在近两年的“抢人大战”和科技创新争夺上,郑州完全处于下风。如武汉提出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大学生8折买房等优惠政策,如在新一轮的互联网企业迁徙潮中,武汉迎来小米、摩拜单车、猿辅导、小红书、海康威视等企业。

郑州在这些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尤其在互联网科技创新氛围上,整个城市还没有拿的出手的互联网企业,甚至连巨头的“第二总部”都没有,这一点还比不上身后有一个科大讯飞的合肥。

但依靠区位优势,郑州还是如愿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持,与武汉“平起平坐”。从这点看,郑州的地位就有些尴尬了。

另外两个城市——南昌和太原,由于经济实力与前几位差距太大,在中部都基本没有声音,更不要提在全国的地位了,这两位也常年出现在中国最没存在感的省会排行榜上。

下一个十年怎么办?

与这些城市的尴尬比起来,中部崛起作为国家级的战略决策,10年来的执行力度,也有些尴尬。

这10年来,中部崛起没有大动作,没有大规划,没有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尽管中部地区号称第四经济增长极,但中部六省内部长期缺乏合作,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合力。这也使得中部崛起的声量,越来越小。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得从区位因素说起。中部地区是唯一一个纵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地区,覆盖地区的气候、生活习惯、产业结构都差异巨大,导致没有合作的着力点。如山西的支柱产业是煤炭业,河南则是农业和物流、制造业,而江西主打的却是有色金属矿业和红色旅游。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已经进入城市群和中心都市圈时代。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更小尺度的区域单位,比东中西部这样的宏大概念,无论是政策的协调灵活度,还是人口、资金技术的流动性,都更具有优势。

而中部地区,内部包含几个城市群,又因为差异较大,城市群之间联系度太低导致各自独立发展的态势。如山西中部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离得远,基本没有联系;如中原城市群,本身内部的联系度都较弱,与南北都没什么联系;如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又被划入了长江城市群,经济联系度更高;最好的例证是安徽,人家直接就奔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腿去了,差点就说自己是东部省份了。

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中部,有着自己的尴尬。十年已过,成绩和问题都摆在那里,该如何解决,去迎接下一个十年,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老船长)



                        

中国最贵区与最便宜区房价背后隐藏的秘密                 

【研究员】:wh
中国经历这么多轮周期,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定向调控法,松了紧紧了松,无止境的在稳定的边缘尽最大努力去库存,这就是前段时间苏州出台调控政策的真实原因。其实苏州楼市出台强力调控没有任何影射意义,只不过是苏州楼市过度疯狂的一次降温措施。尤其遏制投机性投资和开发上融资成本较低等综合因素造成的住宅价格强劲增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7%2F1558946269557404.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一家名叫“第一太平戴维斯”的国际研究机构发布一份榜单,阐述了中国当下的房地产格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目前中国住宅市场存量的总体估值约人民币263万亿元,相当于目前GDP的三倍。预计中国房产价值占到家庭总财富的62%,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8%,所以说中国房地产泡沫化非常严重,风险居高。

但我却不这认为,正因房产在家庭财富的占比太高,所以住宅的稳定应该对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历史中一次又一次的调控政策可以看出。

按照现在的房价局势,地方只有通过限制土地供应、利用政策手段来支持住房需求,才能支撑起市场价格,房产价值便可无限期地维持下去。

中国经历这么多轮周期,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定向调控法,松了紧紧了松,无止境的在稳定的边缘尽最大努力去库存,这就是前段时间苏州出台调控政策的真实原因。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7%2F1558946299438186.jpg

其实苏州楼市出台强力调控没有任何影射意义,只不过是苏州楼市过度疯狂的一次降温措施。尤其遏制投机性投资和开发上融资成本较低等综合因素造成的住宅价格强劲增长。

报告中还提到中国城市房价的排行,其中上海静安区以全国第一,13.5万/平米的均价排名第一,成为新的宇宙中心,全国房价最贵的十个区中,上海达到了7个,北京2个,深圳1个。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7%2F1558946306244923.jpg

但是通过对数据的详查,和几个中国房地产研究者碰撞后,发现这些数据有很大的问题。于是特意调出当下中国最贵区房价,最便宜区房价,和最近几年内房价涨幅最大的区域。把它们汇总在下面,发现一些很特别的秘密。

最贵的地方

我们用二手房房价作为标尺,从贝壳数据库找到全国最贵区域的房价,如下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7%2F1558946288503155.jpg

其中发现,中国最值钱的地段几乎全部被一线城市占领。在前十强中,北京总共有4个,上海4个,深圳2个。其中北京西城区以11.15万元/平米的房价冠绝中国首位,其后是上海的静安区以9.23万元/平米排在第二。

在30强中,除一线城市外还看到了二线城市的身影,其中厦门的湖里区以5.56万元/平米排在第15位,其后是天津的和平区,杭州的西湖、上城区都以近5万元的房价排在其后。

看到这一幕,一定有很多购房者开始瑟瑟发抖了,西城区11万元/平米的房价,对于一般人无异于天价,动不动上千万的房子也不是能花三代人积蓄凑过来的。有媒体说,如果按照当地房价收入比,一线城市的房价是畸形的。

其实不然,对于绝对中心城市,房价收入比是一个伪命题,如北京西城区,上海静安区,它们是全国有钱人财富积聚的发酵地。外向流入资金决定它的根本价值。

那么这些地方的房价为什么远远超于当地的收入水平,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我认为最主要是三点:教育、医疗和产业。在中国,很多人的主观意识里都刻画了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给下一代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和为上一代更好的养老送终,所以在房子选择上,会尽可能满足家人需求。教育、医疗成为不二之选。而一线城市的核心区正满足了此类需求。

在教育资源方面,中国一线城市集中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甚至高于国际上的其他都市。首先,从高等教育看,北京遥遥领先。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中,北京汇聚了全国最多的顶尖大学,从“985”、“211”和民间机构发布的 “TOP100”的城市分布,北京高校平均都占到20%以上,上海高校占到8.5%,广州高校占到4%,体现了非常明显的教育资源集中度。

从基础教育看,情形亦大致相同,北京依然独占鳌头。因为很多地方的高考政策会给本地高中学生很大的优惠,在当地读书考学的成功率和市外有天壤之别,所以额外增加了基础教育资源的吸引力。在中国100所知名高中里,北京占了18所,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为3所、2所、2所。这就是北京西城区学区房秒杀澳洲豪华海景房的真实原因,其中静安区的教育资源也是上海最好的,同理于天津的和平区,厦门的思明区,杭州的西湖区等等。

从医疗资源看,中国四大一线城市资源集中度也比较高。北上广深具有更高的优质医疗资源比例,如北京只有全国1.58%的人口,但享有全国4.26%比例的三甲医院资源。北上广深的医疗资源集聚度是全国平均的三倍。

其次是产业。虽然产业被排在第三位,但我认为产业才是房价最重要的支撑点。因教育、医疗是政策资源的选择,而产业是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后者的价值相对比较稳定。

在这份榜单中,地段价值高的区域基本都是全市产业的佼佼者,其中主要表现在金融和科技等第三产业上。如北京西城的金融、海淀的科技、深圳福田的金融、南山的科技、广州天河的金融、厦门湖里区的金融、杭州西湖的金融等等。

金融和科技是中国最赚钱的产业,同理积聚了中国最主要的高净值人群,这些人就近购房置业,形成了当地房价的有效支撑。相信身在其他城市的你,理清这个逻辑后,心中一定对当地的房产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轮廓。

此外在资源上,环境也是一项要重视考虑的房价因素。如海南三亚、山东威海、广东惠州、广西北海、云南昆明等等,房价也有一定的支撑点。不出意外,十年后,养老产业将成为中国的支柱性产业,而衍生出的旅居养老将成为主流。

最便宜的地方

前段时间,鹤岗房价爆破后,引发三四线城市购房者的焦虑。近几年「人往高处走」的人口动迁,让房地产萎靡风浪袭遍整个三四线城市,尤其那些靠能源发家,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已经徘徊在生死边缘。那么中国房价最便宜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呢?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7%2F1558946327442835.jpg

其中,黑龙江鹤岗房价以1701元/平米的均价位于全国倒数第一,其次是黑龙江的七台河,房价为2105元/平米。在前十的榜单中,黑龙江占据4个席位,辽宁、内蒙古、山西、西江、宁夏等东北、西北部城市紧随其后。

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早期多以能源业居称、其中黑龙江鹤岗、宁夏石嘴山、山西朔州等城市由于煤矿产业崩塌,导致人口加速外流,老年人占比加重,城市人口结构恶化,经济加速进入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房子多于人口,供需失衡,房价摇摇欲坠。

在前25榜单中,除三北外,还看到湖北的咸宁、广西的百色、河南的周口,这些城市房价的萎靡则是由于本地产业太弱,人口被当地省会强吸的结果,尤其是湖北,以众城之力而肥武汉一市。

未来中国城市格局是一个「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局面,且在人口红利、产业红利、技术红利和政策红利过后,弱市的翻盘几率几乎为0,所以在这些城市的购房者,切勿投资房产。而且房价排名倒数居多城市所在的省会,也不是好的投资标的,如黑龙江的哈尔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新疆的乌鲁木齐等等。

房价变革

最后一部分再来了解一下,中国城市的房价变革。挑选了2012年到2019年为时7年时段,正好经历2013年和2018年两波房价大周期。那么哪些城市的房价涨幅最大,哪些最小,从中又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7%2F1558946355708863.jpg

从这份榜单中可以看到,深圳以182.53%的涨幅居中国第一,深圳这些年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也创造了房价的涨幅奇迹。这个涨幅意味着如果你2012年在深圳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7年时间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净赚350多万,这还是在一般的地段上。房产投资是中国最好的财富通道,这句话不假。

其次是老大哥北京,以132.28%的增幅列第二。第三是廊坊,廊坊的涨幅能达到125%的原因是北京购房需求的溢出效应,尤其是廊坊北三县的房价增幅高达150%。

一线城市中北上深牢牢占据前五的位置,证明了在人口、资金、产业、政策的正向驱动下,房价会产生质的飞跃。

接下来看到,武汉、合肥、济南、福州这些省会城市的增幅均超过100%,这是近几年来中央驱动的强省会政策下的结果,代表了中部城市的崛起和弱省会城市的正名。这几年山东省和福建省均把投资策略重转移到福州、济南身上,基建加速,人口流入量增强,房价增长趋势良好。

其次很明显的看到,东莞、珠海、惠州、佛山的房价增幅在二三线城市中属于第一梯队,苏州、昆山、南京、杭州等在第二梯队,天津、石家庄、保定在第三梯队,证明了中国有潜力的城市均位于「抱团取暖」的城市群战略规划中。

从梯度效应可以看出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的房价潜力大于长三角,长三角大于京津冀,这也和城市群GDP成正比。经济是房价的主动力,是任何城市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其次,位于城市群中的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要远大于非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这也佐证,只有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才有投资价值,无他。

当然还有一些城市,数据无法阐述其真实情况,如重庆,由于面积太大,房价被均摊,整体涨幅68%属于正常现象。还有长沙,7年房价从6539涨到10217元,涨幅56.25%,这个涨幅可谓良心,如果不是政策压制,相信按长沙的经济体量讲,房价完全可以并肩成都。

跑赢通胀

最后要注意40%涨幅以下的城市。很多人说,你看东北城市不行,那沈阳也维持16.35%的涨幅,其实并非如此,这是一个很实际的数学问题。

我们试着找一下房价涨幅和通胀之间的关系。

用最简单的费雪方程式:MV=PT(M为流通中的货币,V为货币周转速度,T是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量T为GDP,M理解为广义货币M2,V很难找(在金融不发达的地区,基本维持不变)。两边同时微分之后,扣除货币周转速度的影响的话,基本上可以确定:通胀率=M2增长率-GDP增长率这个算法还是比较准的。)

把官方数据调出后,基本可以确定07-19年这个差额的均值是7%左右。意味着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为7%,按照复利式计算,投资100万人民币7年时间缩水成了60万,蒸发了40万。

这意味着如果在2012年投资一套面积100平米,1万元/平米的房子,7年时间涨幅必须达到40%,1.4万元/平米,才能勉强跑过通货膨胀。

中国房地产大部分城市是完全可以跑赢通胀的,但像榜单中的兰州、镇江等城市虽然房价涨幅达到40%,其实实际上投资回报率为0。而像投资唐山、泰州这种城市,7年一分没赚反而亏了许多。

当然,要注意的是,榜单中的城市均价不代表所购买的房子地段的价格,如果买在城市的核心地段,涨幅一定大于平均,也是可以跑赢通胀的。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计算。(来源:子木聊房 作者:子木)



                                 
                                           新闻视点
                 



跳出事件看事件 包商被接管或是载入史册的转折点                 

【研究员】:wh
事实上,整个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必然会上演的。我国中小银行,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是什么?是资管新规?是没有好项目?是央妈没有放水?答案是经济快速下行和流动性突然收紧!在经济下行和流动性突然收紧时期,是小银行的苦难之旅。从国外经验看,曾出现银行因经营不善导致的大规模接管活动,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储贷协会就因资产质量问题导致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倒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8%2F1559033244197774.jpg

【博览财经特稿】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接管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将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

接管,又不是倒闭。首先大家肯定不用过度恐慌。

事实上,关于包商事件的分析,金融业内还无法达成共识。有的说,这次接管1年,且只对某些资产兜底,隐含之意是之外的不兜底。有的说,怕什么,关键时刻,妈还是会管孩子的。

同样是在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2019上半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报告》对外发布。里面在分析金融风险的时候,将重心放在了微观层面。原话是这么说的:“另一方面,微观层面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仍然高企,经济周期的滞后效应以及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负担可能使银行业不良贷款较快显现,构成经济复苏中的潜在风险。”

五道口副院长周皓说的更直接:银行业占主要位置。

是的,银行业在整个系统性风险占主要的位置。银行业在今年第一个季度有所上升。如果把银行业分成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看,最近三个月,国有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一些指标达到历史最高点。

而城商行在2018年底和2018年大部分时间,资本对预期损失的覆盖率都是不够的,低于信用违约能够产生的损失能够被它自有资本所覆盖。

中国的银行业,所有信用的扩张,都是伴随着坏账扩张的。这种现象是由社会基本面决定的。那么放在整个银行业,就是风险谁背的问题了。大的不背,小的背。小的不背,野路子背。

包商是业内出了名的胆子大,别人不敢做的它敢,别人不愿放的它都来。可不就站在了风口浪尖。

警报

去年中做直播的时候,我公开提醒各位注意“城商行、农商行”的风险。尤其银行业内,试图挑战资管新规,继续刷套利的朋友们。

我们应该跳出事件看事件。包商这个时候被拿出来说事,必然是有深刻意义的。

财新的报告说,被接管后对公债权人先期保障比例不低于80%,同业机构不低于70%,其余部分允许继续保留债权,依法参与后续受偿。也就是打了8折和7折。

这下妥了,基本可以认定,还是不愿意兜底的意思。

事实上,整个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必然会上演的。我国中小银行,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是什么?是资管新规?是没有好项目?是央妈没有放水?答案是经济快速下行和流动性突然收紧!

在经济下行和流动性突然收紧时期,是小银行的苦难之旅。

从国外经验看,曾出现银行因经营不善导致的大规模接管活动,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储贷协会就因资产质量问题导致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倒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8%2F1559033296523320.jpg

包商银行有自身的因素,导致其信用风险和负债端压力大幅高于同行业,属于个案。但是包商也不是个案,那些(不点名了)迟迟不敢公布去年年报、今年一季报的,到底是怎么回事?身为金融业同行,大家心里比谁都清楚。

包商还救一救,而且是有选择的救,5千万上的同业债权用的可是协商的方式。那后面的呢?怎么办?什么态度?

有些东西是单看是特例,但是归根到底,会成为时代的特性。大家需要铭记。或许多年后回头再看,包商就是载入史册的转折点。

再说打破刚兑

那天缺席会议的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让别人替他念了稿子。但是早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谈到金融供给侧改革,他是这么说的:“今年要研究如何改组改造高风险机构,有的可能会退出市场,有的会兼并,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行业也需要淘汰落后、引进先进的机制。”

包商事件是个标志,政策再次释放出打破银行“刚兑”的信号。

从去年到今年,在不同场合一直强调,“打破刚兑是被低估的”它的出现,将直接决定中国未来的资产走势。

想不想解决资金空转?那就必须打破刚兑!

想不想发展直接融资?那就必须打破刚兑!

想不想经济转型成功?那就必须打破刚兑!……

这些事情,道理其实并不复杂。给大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家银行账上有100亿,这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稳健的收益,一是选择是不保底的收益。

如果你脑子没有进水,你肯定会选择第一种,稳健的收益。那么人、资金都是逐利的。所以我们会拼命的寻找所有看似稳健的品种。于是就投向各种敢给你兜底的项目,不管这项目是投向了重资产(固投),还是它就是拆借(资金空转)。而被你丢弃的,明摆着不能给保底的项目(权益),就被成为“赌场”“骗子”。

这就是当前的现状。但是,请注意,当市面上靠谱的项目越来越难找,你这100亿放出去还让人家兜底,这不明摆着难为人了么?

这时又发现,社会要转型要创新,必须得有资金愿意去投那些“不靠谱”的项目。而且这个钱,还不是一点点,需要天量的资金,砸出一个出路。

怎么办?谁愿意干谁去干?你放心,如果是这种态度,傻子都还会继续把钱找兜底的。

那该怎么办?答案也很简单:你把以前第一种提供稳健收益的,也给变成不稳的不就行了。

这时你手拿100亿,两个项目放在你面前,都不兜底。你想了想,第一种不兜底收益还低,后面那个也不兜底但是收益高些。怎么选?你不选可以,慢慢的,市场的其他资金会选。市场的资金配置就会悄悄发生改变。

不久前,几大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已经上线,早就为不刚兑做好了准备。这相当于已经公开对过去的模式划隔断。

而沉迷于旧模式的业内空转资金,依然存在。怎么办?需要一个祭旗的。包商,就是这个时间节点的产物。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528%2F1559033347737840.jpg

再次借用下中泰证券的这张图,美国1986-1990是段神奇的历史。在那个时候,美苏不可开交,在那个时候,刚兑被彻底打破,在那个时候,一个资产登上历史舞台,你猜,它是什么?(大智慧破解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3 09:35 , Processed in 0.177066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