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2019.9.12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6 20: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湖再见! 马云仍是阿里“航母”背后真正掌舵人》:尽管马云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介绍自己,“满大街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不过运气不错,智商一般,只是个福将”,但马云可不仅仅是一个福将,其拥有极高的个人魅力、理想情怀和超强的商业洞察力:在朋友方面,内有蔡崇信、彭蕾等人投于未发迹之时,外有孙正义、杨致远帮于危难之中;在行业前景方面,其90年代就坚定看好电商行业未来,近年来又围绕云计算、新零售进行大量布局,阿里巴巴内部甚至称马云能看到“三到五年以后的未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热点聚焦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四维度深度解析 很多意想不到经济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研究员】:wh
中国还有3000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年收入低于2300元是我国定义的贫困人口,目前我国仍有3000多万人年收入低于2300元。同时我们还另外统计了一个数据,中国有3.6亿工薪阶层,其中超过9000万人年收入低于3万元。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工薪阶层,月薪是低于3000元的,尤其在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更为明显。这些人的底层基础消费与消费代际差异带来的消费动力会是未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4%2F1568426957512985.jpg

【博览财经特稿】我们在长期的行业调研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经济现象。很多经济现象其实都让我们非常诧异,而这种诧异的背后,往往代表着某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产业机会或生意机会。

这里梳理一些我们遇到的有趣的经济数据和现象,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经济现象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下面从“覆盖深度”、“人口结构”、“区域结构”、“经济体量”四个维度分享观察到的有趣经济现象。

维度一:覆盖深度

首先,从“覆盖深度”这个维度看,我们发现有一些这样的现象。

第一,2018年中国民航局统计全年搭载乘客6.1亿人次。其中很多是单人多次往返,比如我个人一年的飞行次数就在120次。但是这个乘坐人数和庞大的中国人口基数相比,国内仍然有10亿人没有做过飞机。2017年出境游人数是1.3亿人次,拥有护照的人口也是1.3亿人。所以按这个逻辑来推理,中国还有13亿人是没有进行过出境旅游的,可见出境旅游未来市场依旧会非常非常大。

第二,国家事业体系直接雇用的人员达到4500万人口,其中包括公务员,公共事务,工商联,妇联等等工作者,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最近推出的党政学习APP学习强国,它的日活跃程度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量级。同样这也意味着这些人持续的党建类学习,需要各个地方有关支出的平台开发费用,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

第三,中国整过容的人超过800万。据统计,中国现在有800万人进行过整容或者是微整容,其中男女比例是1:13。所以如果你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几千万的人口里,你可能会发现你身边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至少微整过容的。

第四,中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其实只有4600万。仅占整个中国人口的4.5%。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其实你已经比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及人生状态好很多了。这也意味整个职业教育还有极大的空间。

第五,中国还有3000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年收入低于2300元是我国定义的贫困人口,目前我国仍有3000多万人年收入低于2300元。同时我们还另外统计了一个数据,中国有3.6亿工薪阶层,其中超过9000万人年收入低于3万元。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工薪阶层,月薪是低于3000元的,尤其在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更为明显。这些人的底层基础消费与消费代际差异带来的消费动力会是未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六,甚至你可能都没有想过,中国有大概1500多万的4-6岁小朋友,这些小朋友中可能有一半的人都是有潜在足部畸形问题的。所以我们可以想到,这里面可能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包括足部健康,足部保护,甚至包括一些保健知识教育等等,都可能产生的一些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市场。

所以以上第一个维度,从整个覆盖深度看,在国内一个非常小的事情,积累下来,可能就会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大的事。可能一个我们看起来很常见的事情,在很多人的人生里可能都不是标配。所以这个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个中国经济的纵深现象。

维度二:人口结构分布

第二个维度,从人口结构分布看整个中国经济纵深的情况。

第一,中国60后大概有2.2亿人,70后有2亿人,80后有2亿人,90后有1.6亿人,00后有1.2亿人。我们从这样一个人口结构去思考中国经济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很明显,整个老龄化进程未来20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很可能10年之后中国的主要劳动力就会少掉一个亿。

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劳动力,养老,包括老年疾病,可能每一个都是一个重大的市场,甚至你会发现未来能够交养老保险的人,比拿养老保险的人要少得多,至少目前看要少一个亿人口。

甚至我们还去调研过,目前养老可能面临着很多供不应求的问题,比方说现在在中国每千名老人能够共享的老年病床只有24.4个,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1000个老人中如果出现老年问题,需要老年病床或者老年养护,只能满足2%不到3%的人。

甚至再研究下去会发现,目前老年痴呆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老年病,在中国现在老年痴呆已经超过1000万人口,这里所面对的养护、用药、甚至日常生活习惯产生的相关用品,也是一个非常巨量的市场。

第二,中国整个GDP越高,人的压力就越大,压力越大,抑郁症患病的风险就越大,整个国内目前按统计,轻度抑郁人群已经接近9000万人,轻度抑郁其实有些层面上是可以不用通过治愈就可以恢复的。

但是有些严重的情况就需要通过药物治疗,那整个国内能确诊为抑郁症病情的,这种发病率大概是3%,意味着整个中国具备确诊条件的抑郁症患者有2600万人,但是国内现在的识别率,因为各种社会环境、社会认知的问题,整个识别率是不到20%。

而且,只有10%的人是真正接受过药物治疗的,所以整个抑郁症还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中国每年抑郁症死亡人数接近6万人,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这对应着是整个中国未来心理健康产业的崛起。

第三,中国整个城镇失业率大概是3.8%,就是意味着中国在官方口径认可的失业数量,每年就得突破3千万人。在这样一个量级下,失业培训,失业补贴,可能都面临着创业机会。而且从目前职业结构看,最跑火的职业,我们发现,全国本科生毕业平均只有5000元钱起薪。

但是我们看一些特殊技能行业,比方说建筑工人基本上月薪都要4700起甚至更高,空调安装工超过8000元,汽车修理工超过1万元,月嫂超过1万元,按摩师超过17,000元,就这些方向能够明显的看出,整个现在产业结构在人口上劳动力分布的反应。

第四,中国现在男女单身人口达到2亿人,这意味着整个单身经济、结婚经济所对应的商业机会其实是非常非常多的,尤其现在这种互联网的环境下,很多人都处在一个不婚状态,尤其是随着经济发达的程度,很多人为了匹配经济压力,晚婚晚育它都会带来相关的机会,而且每年还有增量的变化,会带动相亲产业、医疗保健产业、成人用品行业、消费娱乐等多个行业。

第五、在消费升级过程中,中国对宫颈癌疫苗的消费力有多少?中国每年有10万例宫颈癌病例,能够占到整个全球发病率的1/5,每年大概有3万人是死于这个病的。

这种情况下,国内在去年有超过200万人去打过HPV疫苗,而且基本上,去香港注射HPV都是供不应求状态,基本上每天都排队,尤其9价HPV疫苗,基本上现在售价都达到2000元甚至更高。

如果算上,注射过程中所产生的游购娱相关的消费,一次要注射三针,很可能一针HPV一个人能带动2-3万元的相关消费,你想想这会是一个多大的消费市场。HPV现在国内在推国产化,相关的股票也非常火爆,那这个市场的预期是非常好的。

同样道理我们推论,如果其他疫苗免疫类产品进一步成熟,想象一下,如果未来平价化的干细胞治疗与免疫在国内推广,会有多大的空间?甚至包括其他病种,比方说老年痴呆、某些性病、某些妇科病的免疫与预防,都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所以小结一下,我们去判断一个事情的机会,很大程度要取决于人口结构的底层变化,这个是市场需求变化的一个底层逻辑。

维度三:区域结构

第三个维度,从区域结构的角度看看整个国内区域纵深的情况。

第一,我们发现南方人比北方人在消费上更讲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全国便利店数量,广州超过4万家,但是广州只有1500万人;而上海有2.7万家便利店,上海有2500万人;而成都1600万人就有2.6万家;而北京2500万人只有2.4万家便利店,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南方的零售业态是比北方要更发达更精细化的。

第二,我们看三四线城市的消费结构,基本上今年过年的时候进口水果的消费主力基本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整个线上数据分布,整个支付宝每月的新增用户中,有超过55%的用户来自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力量已经变成国内消费升级的主动力了;三四线城市的通信设备活跃度每个月累积达到6.1亿台;

第三,从农村看,农村有44%的家庭没有电脑,但是93%的家庭都是有手机的,在手机的普及率下,整个农村现在变成互联网的一个巨大的入口。

第四、农村人口1995年时,高峰期有8.6亿人,现在农村人口已经变成了5.6亿人。而且农业是整个全国从业人员最多的一个大行业,如果除掉相关农业方面从业人员,估计农村人口应该有2-3亿,2-3亿农民养活了整个中国15亿人。

但去看美国,美国真正的农民其实只有280万人,所以背后所对应的农业科技,农业智慧化,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水平是非常高的。这也意味着国内目前所面临的产业机会以及在整个农业科技方向上未来的潜力和空间。

所以从第三个维度看,区域结构上,整个中国经济体量目前的状态,你会看到越往下,越往基层的经济空间越大,在区位结构上带来的落差会带来大量的生意机会。

维度四:经济体量影响

第四个维度,从经济体量的影响看,有一些数据可能会让你感觉比较搞笑,但又意味深长。

第一,南京有800万人口,但是南京一年能吃掉一亿只鸭子,因为南京人非常喜欢吃盐水鸭,也确实特别好吃,基本上每个南京人平均每年要吃12只鸭子。

第二,四川人每年要吃掉将近2亿只兔子,四川不到一个亿人口。基本上全球兔肉产量200万吨,其中中国的产量大概有30%。但是光四川消耗量就能达到42万吨,这意味着要吃掉2亿只兔子,所以基本上中国产的大部分兔子是被四川人吃掉的。

第三,我们想象一下,中国一年要吃掉多少只小龙虾,这个数据是一年500亿只。全国有超过5000家的小龙虾养殖社,从业人员超过500万人,而且整个小龙虾所对应的需求量非常非常大,超过200万吨。其中最能吃的是武汉人,武汉一年要吃掉30亿只小龙虾。

那你想象一下,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小龙虾背后所对应的疫苗饲料,甚至包括专业培训、专家资源,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需求量,甚至包括对应小龙虾的调味料,这些都是巨大的市场。

第四,中国现在有40万家火锅店,整个规模4800亿,看起来海底捞的占比数量其实不太大,但是海底捞占据了整个市场最牢固的盈利能力,是整个行业的标杆。全国有40万家火锅店,这意味着什么样的机会?假设你去给火锅店做智能洗碗机,你觉得这个生意会不会很好?40万家店需要多少从业人员,这些从业者的培训怎么做?这背后会不会带来相应的机会。

第五,中国的奶茶店,保守估计应该有50万家以上,而且每年还在以10万家新店的数量增长,虽然每年有很多奶茶店倒闭,但是基本上每年还能以20%的增速进行新开店。而且基本主力用户80%是女性用户,而且基本上现在单杯消费数量以及客单价都在增长。这些休闲饮品类的供应链机会,甚至包括带来的装修类的机会,我们认为这些叫配套产业,也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意。

第六,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08亿吨;谷物进口2000万吨的;大豆进口8000万吨。你想象一下,这些产品如果一旦在上游种子技术有突破,种植技术进一步成熟,与下游的消费进一步结合,一旦推动国产化技术的成熟,这些又意味着国内多大市场的崛起。

第七,中国快递数量已经达到507亿件,基本上每个人每一个月平均要寄三个快递,那你想象一下,如果每一个快递都需要2平方米的瓦楞纸进行包装, 你想象一下这个消耗量会需要多少木材,我们测算了一下,基本上支持中国物流快递量的瓦楞纸木浆消耗数量,等于一百万课树木的消耗量。

第八,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基本上中国原油消费对外依赖度已经提高到了70%。2018年,原油进口量为4.6亿吨,对应着每天进口量是920万桶,这个数量基本上是加拿大加上伊拉克的总产量加总还不够,所以从这样一个能源结构上,你能看到什么样的产业机会。

这意味着在国内有各种动力和政策在支持其他能源对石油的替代,所以如果在中国能找到一些新的能源能够替代石油,那它未来的消费空间其实是非常非常大的。比方说,目前我们就非常看好生物质能源在供热和供电上的应用。

我们的思考

所以,听了这么多经济现象,你对中国经济的感知和感受,你认为机会在哪里?你还有没有发现其他的有意思的中国经济纵深现象,这些背后都意味着哪些所对应的产业机会,我们可以预留几个问题和大家讨论。比方说,还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前10名的出口商品都有哪些?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哪些?

第二,中国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是哪些,背后所对应的产业机会是什么?

第三,中国从业人员增长最快的行业是哪些?这些行业背后对应的产业规律和现象又是哪些?

第四,在中国哪些行业产值和从业人员的比值是差距最大的?你能不能找出10个单人产出GDP最高的行业?这些行业背后的产业逻辑和产业现象有哪些?我们可以在不断地探讨过程中去论证,到底还有哪些经济机会还在我们能看到的经济现象中发现。以及你还有哪些新发现?(来源:恒丰资本研究院 作者:和君咨询)



                                 
                                           政经观察
                 



负利率资产迅速扩张 大概率敲响“衰退”警钟                 
【研究员】:wh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系统大幅缩表,流动性稀缺,但改革的成本却通过利率通道转移给了好欺负的实体产业。未来产业升级“拉磨干活”需要实体产业,用自己的奶维持房地产这个大泡沫也得靠实体产业,但放水分钱就是没有实体产业的份儿。既要又要,中小民企心里苦啊。外有围堵,内有火炉煤气罐,面对内外压力双重叠加的现实下,如何突围求存确实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难题。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6407605480.jpg

【博览财经特稿】需要万分警惕的是,与英国脱欧、鹰酱贸易摩擦这些政治风险相比,负利率危机正成为一种史无前例的“新风暴”。

8月5日,丹麦第三大银行日德兰银行(Jyske)推出世界首例负利率按揭贷款,房贷利率为-0.5%。紧接着,瑞士银行8月6日宣布对50万欧元存款客户收取年费,就是说存款也开始出现负利率。

负利率危机正成史无前例的“新风暴”

存款负利率,特别是现金存款越来越成本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一,激进的全球性直升机撒钱已经把纸票子的信用透支;第二,现金存款越来越成为保卫财富赛道上的国际“裸奔”。

利率是钱这种生产要素的使用定价,当它变为负利率时,你贷款银行需要倒贴给你钱,你存钱银行还需要收你的管理费。可以想象欧洲诸国,钱不值钱到了何种境地。

资产泡沫以货币的价格为锚,货币现金的价值“负利率”跳崖,也预示着资产的泡沫早已经被吹上了天。成年人拼杀的世界,在宽松刺激的道路上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全世界央行都爱吹牛皮,以为撒钱可以包治百病。

当存贷款利率出现“双负”,已经在告诉世人,钱撒不出去的时候,那就“打折撒”。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6431875312.jpg

上图是欧洲各主要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负利率水平。可以看到,利率是经济的正向指标,而负利率所对应的的经济状况,是好是坏,咱也就不用多说了。

如下图,2019年3月全球负利率债券超过10万亿大关之后,又在5/6/7月份分别突破了11万亿、12万亿和14万亿美元,比中国2018年全年GDP总量还要高2万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6475219062.jpg

对银行来讲,正常情况下,存款是负债,贷款是资产,存贷款利差也是世界所有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

但是,当负利率情况下时,存款变成了收管理费,贷款变成了给负债者补贴,存贷款利差开始变成存款者直接反补负债者的形式。

这种制度设计天然的有一种惩罚存款者的效果,“薅存款者的羊毛”被现实演绎的淋漓尽致。

有人说,“这种制度设计下,拼命贷款负债加杠杆不就行了”?

但是,衰退压顶。谁加杠杆?谁能加杠杆?

谁敢负债?

负利率是经济的果,而不是因,负利率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的荒芜,就是在负利率鼓励下,你依然没有项目可投。要知道,负债的利息好处在衰退的环境下很难弥补亏损+通胀的风险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举个例子,在丹麦开个餐馆,贷款100万欧元,利率是-0.5%,通胀是2.5%,那么你的实际利率成本是多少?2.0%,这还不算,十投九亏的餐馆投资风险,这种现实情况下,你的选择是什么?

央行超发2.5%,通胀2.5%,给你补贴0.5%,利率加减的算盘背后,请问你占便宜了吗?

负利率资产迅速扩张大概率敲响“衰退”警钟

负利率资产在近几个月迅速的扩张,大概率正在敲响“衰退”的警钟。主权国家中的垃圾盘已经率先倒下,大的蓝筹如美联储、中国央行已经为下一步宽松扫清了障碍。9月宽松,箭在弦上!

悲观在传递,从8月最新的数据显示,作为世界经济总引擎的亚洲主要经济体PMI全面走弱。“悲观是达成共识的药引子”,宽松已经不是会不会做,而是什么时候做的问题。

经济的困局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发布的社会宏观杠杆率显示,二季度末,实体部门宏观杠杆率249.5%,较一季度微幅上升0.7个百分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6551847448.jpg

这印证了什么?降杠杆就是个伪命题。

A/B两拨人,B的杠杆崩了,A的杠杆又上去了,债务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杠杆这种东西,没有砸锅的魄力,是降不下来的。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系统大幅缩表,流动性稀缺,但改革的成本却通过利率通道转移给了好欺负的实体产业。

未来产业升级“拉磨干活”需要实体产业,用自己的奶维持房地产这个大泡沫也得靠实体产业,但放水分钱就是没有实体产业的份儿。既要又要,中小民企心里苦啊。

外有围堵,内有火炉煤气罐,面对内外压力双重叠加的现实下,如何突围求存确实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难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央行政策其实已经穷途陌路了,全球性的负利率资产膨胀就是很明显的证明。为什么?

央行主要靠货币数量和价格来进行操盘,但当全球性货币数量膨胀和价格变为负值,其实就意味着货币数量和价格双重失灵。

央行不灵了,怎么办?积极的财政是一条路,这其实也对应了经济问题的根源贫富分化。一句话,谁能阶段性的完成财富的分配格局重塑,谁就能在医治这场史诗级经济危机中占得先机。

短短4年,拼多多的崛起;

西藏、云南、贵州等省份近几年GDP的领涨全国;

县城棚改的货币化“造FU运动”;

下半年300亿财政补贴,加快农民就近“市民化”的进程;

上海等大城市的开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打破利益格局,另起炉灶二次再创业;

中西部省会与东南亚的“抢产业大战”;……

最近的金融形势通气会为什么会强调“管理好顺周期风险,加强逆周期调节”,顺周期会怎样?逆周期又会怎样?

这都是参透当下现实的“题眼”。

顺周期配置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这些资源的逆向配置与流动都在干什么?两个字,操盘手主导下的“再分配”,既然不能把旧的打破,那我就把旧的晾一晾,另起炉灶再富一批,乡村振兴,集体土地部分地区变现都属于再富一批。

欧美负利率的“暴风雨”正在考验着央行、财政双重失灵的政府。大家都要吃饭,怎么办?

笔者观点不一定对,但请忘记大规模放水,世界调控进化到今天,已经完全超出央行、财政政策所能控制的范畴,本质上讲已经全面进入到制度模式的竞争。

上层建筑的最上层是什么?2018年继往开来的三中全会之后,从“管企业”到“管资本”意味着什么?世界竞争进化到“制度模式之争”对保卫财富有什么颠覆?(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作者:菌爷)



                        

负利率不一定是世界末日 只是希望能活得久一些                 
【研究员】:wh
市场上,所有的商品及服务都是私人契约创造的,唯有货币是公共市场契约创造的。作为公共契约,货币市场的供应及价格(利率、汇率)无法完全市场化,受货币当局的人为影响巨大。若货币是一种公共契约创造的商品,那么零利率的逻辑便是:国家在做赔本的买卖,全民来承担亏损——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暴涨。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7195258600.jpg

【博览财经特稿】三年前,巴菲特坦言,负利率把他给整懵了,活了80多年也没料到有负利率,称它是个“奇迹”。如今,负利率大势所趋,欧洲各国纷纷加入负利率大军,开启负利率时代。

目前,世界各国已有超过16万亿美元的负收益率国债。比利时、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10年期主权债券收益率都已经进入了负值区域。

对此,巴菲特的态度是保守的。他认为,负利率不一定是世界末日,只是希望能活得久一些,有更多的时间了解负利率。

曾经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倒是乐观的。他认为,如果财政政策能够分担央行稳定经济的压力,负利率“完全可以是极为有益的。”

不过,银行圈、资本圈对负利率普遍悲观。“负利率是毒药”、“负利率是量化宽松的延续”、“负利率预示着危机即将到来”,这类言论成为主流。

负利率,是拯救经济的良药,还是反映出世界经济已到了“黔驴技穷”的危险境地?

世界是如何走入负利率时代的?

从1980年代至今,欧美国家的整体利率水平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以美国为例:1979年,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后大幅度提升联邦基金利率,最高时达20%。这一高度紧缩的政策,其目的是抗击1970年代持续不断的高通胀。

1982年,沃尔克暴力抗通胀取得成效,通胀率快速下降,美联储逐渐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这轮宽松政策一直延续到了1987年沃尔克卸任前夕,利率最低降到6%附近。中间1984年拉美债务危机期间采取过紧缩措施,但幅度小、时间短。这轮宽松周期降了14个点左右。

1987年,格林斯潘掌管美联储后着手加息。这轮加息力度不算大,最高时未到10%,但引起老布什总统的不满。当时的利率水平处于较高的阶段,这轮紧缩周期加了3个多点。

1990年,老布什总统发动海湾战争时,格林斯潘开始降息。老布什政府期间,经济比较低迷,格林斯潘开启了大幅度降息潮,利率最低下降到3%多。老布什执政4年,都处于宽松周期,利率共降了6个点左右。

1992年,克林顿打着“笨蛋,根本问题是经济”的口号,击败了老布什担任总统。格林斯潘在1994年开启了新一轮紧缩周期。这轮加息周期时间很短,力度有限,只加了2个多点。

克林顿8年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向好,就业率提升,政府赤字和通胀可控,利率水平比较稳定,维持在5%左右。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7210850356.jpg

2000年,小布什接任美国总统,年底因投资过热爆发互联网危机,格林斯潘快速降息,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将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1%附近,下降幅度为4个点左右。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宽松。

2005年,格林斯潘意识到过度宽松带来的债务及资产泡沫风险,采取快速紧缩政策。联邦基金利率恢复到5%附近,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此时,格林斯潘已卸任。2008年,小布什执政最后一年,次贷危机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

接任格林斯潘的伯南克,领导美联储开启前所未有的量化宽松。联邦基金利率快速降至零附近。

美联储连续推出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长期处于0-0.25%的最低水平。美国这种接近零的利率维持6年之久。

人类正式进入零利率(名义利率)时代

零利率,已违反了市场规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商品或服务,可以零价格出售或出租。但货币,如今以零价格出租,且规模供应。这时,奥派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货币到底是不是一个市场?

市场上,所有的商品及服务都是私人契约创造的,唯有货币是公共市场契约创造的。作为公共契约,货币市场的供应及价格(利率、汇率)无法完全市场化,受货币当局的人为影响巨大。

若货币是一种公共契约创造的商品,那么零利率的逻辑便是:国家在做赔本的买卖,全民来承担亏损——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暴涨。

事实上,这轮零利率并未刺激经济上涨,反而导致美股、美债暴涨,房地产价格再度恢复。如此,零利率的成本并非全民共担,金融大佬及富人爆赚,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变相缩水(相比资产价格)。

但是,在这轮宽松政策中,零利率并不是最奇葩的,负利率刷新了我们的认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7226610183.jpg

这一次宽松政策是全球主要央行商量好的共同行动。欧洲央行贷款便利利率(隔夜)从2008年7月的5.25%下调至2014年9月的0.3%,存款便利利率从3.25%下调至负0.2%,并于2015年进一步下调至负0.3%。

除欧元区外,瑞士、瑞典、丹麦三国也实施负利率。其中,瑞士央行于2014年12月将瑞士法郎3月期Libor利率下调至负0.06%,正式加入“负利率大军”;2015年,瑞士央行基准利率基本维持在-0.85%~-0.72%。

早在2012年7月,面临欧债危机及国际资本大量涌入的压力,丹麦决定开展负利率实验。2016年丹麦央行存款利率为负0.65%。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7241566297.jpg

日本央行从2010年开始将政策利率无担保拆借利率(隔夜)更多地维持在0.05%~0.1%的极低水平。日本央行更是于2016年宣布将超额储备金利率设定在负0.1%。

瑞典实际上是第一家实施“负利率”的央行,从2009年7月开始,瑞典央行开始负利率实验,将存款利率减至负0.25%,1年后才恢复为零水平。

2015年2月,瑞典正式开始实施负利率,将基准利率从零下调至负0.1%。

普遍认为,本轮负利率是针对全球量化宽松的补救措施。量化宽松并未促使资金流入实体,银行系统出现逆向选择,大量资金滞留金融系统,没有流入实体

欧洲央行及日本央行将商业银行在央行中的存款利率下调到负数,试图通过零利率刺激银行放贷,倒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丹麦及瑞士央行的零利率政策是跟进之举,目的是维持汇率稳定。

2015年12月开始,耶伦和鲍威尔分别执掌美联储后,开启了一轮新的紧缩周期。但是,这轮加息力度非常有限,只加了2.5个点。

2019年8月,美联储结束加息周期,宣布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范围下调25个基点至2%-2.25%的水平。

受美联储降息刺激,早已不堪重负、在零利率上下挣扎的欧洲利率迅速转负。

目前,世界各国已有超过16万亿美元的负收益率国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主权债务存量的收益率为负。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10年期主权债券收益率都已经进入了负值区域。其中,丹麦的第三大银行提供利率为-0.5%的10年期房贷。

格林斯潘认为美国出现负利率只是时间问题。他说:“现在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负利率,在美国也将变得更多,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其实,负利率是量化宽松的延续,是货币政策“黔驴技穷”之表现。

2016年,日本政府推出负利率国债,结果日本央行直接认购。这实际上是,央行直接释放流动性,为政府财政融资,政府获得负利率贷款,降低了债务负担。负利率与财政赤字货币化相结合,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宽松政策。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7257691225.jpg

从趋势图来看,最近四十年,不论是欧洲、日本,还是美国,利率水平都不断走低,最终走入负利率似乎是必然趋势。

这是为什么?

从图形走势可以看出,每一次降息幅度都要大于加息幅度,如此利率呈波浪式下行。

以联邦基金利率为例。从1982年降息开始算起,几乎每一次降息幅度都比加息更大:

1982年宽松周期降14个点,1987年紧缩周期只加3个点;

1990年宽松周期降6个点,1994年紧缩周期只加2个多点;

2000年宽松周期降4个点;2005年紧缩周期加将近4个点;

2008年宽松周期降5个点;2015年紧缩周期只加2.5个点;

2019年8月开启降息……

这种“强势降息、温和加息”政策,本质上在饲养经济巨婴。

高杠杆边际收益逼近极限

负利率,无疑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为什么紧缩周期时不调高利率,避免走向负利率呢?

如果每一次加息和降息的幅度差不多,利率就还有操作空间,不至于走向零利率和负利率。为什么美联储不这么干呢?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这一次试图继续加息,但遭受各种压力,包括特朗普的反对、美股崩盘、经济通缩等等。

降息总是皆大欢喜,加息则令人煎熬。好逸恶劳,人性使然;追求政绩,政客使命。

不过,人性和政治都只是表面,违背规律才是根本。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依据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及金融稳定三个指标而制定(目标),而不是联邦政府的命令或其它宏观经济目标。

自沃尔克时代开始,美联储逐渐摆脱了白宫附庸的形象,市场威望骤升。后来,美联储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90年代的单一目标制,美联储的独立性大大增强。美联储主席及理事,基本上按照以上三大目标制定政策。

每当经济走弱,通缩显现,失业率上升,美联储就开启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但每次宽松周期的降息幅度都比较大,因为经济就像一头老牛一样,怎么刺激都缓慢增长。

每当经济复苏,通胀显现,逼近充分就业,美联储则开启紧缩政策,以抑制经济过热。但每次紧缩周期的加息幅度都比较小,因为经济就像大病初愈的大象,稍微加息就可能倒地不起。

要命的是,美联储越降息,这头大象越虚胖,体质越虚弱,越不敢加息,最终只能走向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

这说明什么问题?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7273216090.jpg

事实上,最近40年,美国、欧洲正是在一次次加息中,经济增长率越来越低,并最终掉入低增长陷阱。为什么?

货币刺激违背了经济规律,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支配(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即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效益增加量是递减的。

如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往功能手机领域投入越多资本,边际收益率越低,甚至会因产能过剩而亏损。

当一国技术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央行推行宽松政策,大量超发货币,其结果必然是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具体说有几个表现:

一是大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短时间内产能迅速上涨,带动经济增长,但很快就会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由于技术未革新,大量的重复生产导致边际收益率下降,大量资金退出。央行进一步下调利率,但资本滞留在金融市场打转,不再进入实体。

二是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股票及债务等金融市场,资产价格、房价暴涨,金融异常繁荣,看似形势一片大好。

这种资产价格,其实是一种货币现象。实体经济的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金融价格持续走高,二者分道扬镳。每一轮宽松周期都在降低实体经济的边际收益率,每一轮紧缩周期都在小心翼翼地呵护金融泡沫。如此,货币政策越往前走,经济风险越大。

当利率市场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或外溢性风险侵入,金融资产立即崩盘,进而本已脆弱不堪的实体经济全面崩溃。

这时,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般都是债务市场(外溢性风险则先发于外汇市场)。

为什么会是债务市场?因为每一轮强势降息都在加杠杆,每一轮温和加息都在呵护杠杆。如此,一轮一轮过后,经济杠杆率已逼近极限。

所以,在宽松周期时,即使是零利率、负利率,实体企业也早已经消耗完信用额度,无力再贷款(银行逆向选择,不愿意放贷)。

因每一轮强势降息都在降低边际收益率,每一轮温和加息都在干扰市场淘汰机制。如此,一轮一轮过后,边际收益率已经非常低。

所以,在紧缩周期时,银行稍微提高利率,如此之低的收益率就消失了,企业就会亏损,债务负担加重,甚至爆发债务危机;或者银行抽贷,脆弱的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债务危机爆发。

从1980年代开始,每一轮宽松周期,都大幅度提高了美国的债务率。2000年,为了应对互联网泡沫危机,拯救美国经济,格林斯潘大幅度下调利率。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17289263796.jpg

同时,小布什政府提出“住房再造美国梦”计划,房地美、房利美借着低利率大量发放次级房贷,雷曼、美国国际集团等金融巨头则买入大量的基于房产证券的衍生品。

在2007年之前,美国房价暴涨,金融异常繁荣。但是,格林斯潘在2005年开始大幅度加息,加了4个点——相当于2000年紧缩周期的降息幅度。

这是唯一一次加息幅度等于上次降息幅度的紧缩操作,就引爆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次贷危机。

这就是“强势加息、温和降息”的原因——货币超发导致边际收益率递减,债务率走高,货币紧缩则拉爆债务市场。

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美国公共债务/GDP的比值再次大幅上升,在2018年达78%,远高于过去50年的平均值41%。

如今,边际收益率更低,债务规模更大,资金链更加脆弱,美股资产泡沫更加严重。这就限制了美联储继续加息——只加了250个点就降息。

目前,美联储的操作空间非常有限,若不加息就只有200个降息基点。换言之,美联储已陷入“无米之炊”的窘境,除非实行负利率。

负利率,实际上是极端的宽松政策,违背经济规律的刺激政策。负利率实施越久,债务规模越大,债务风险越大,经济越脆弱。

负利率,刺激的是“劣质需求”。在信贷市场上,有两类企业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一种是可以接受极高利率的企业——出现资金链危机,亟需资金输血,不惜向高利贷借款。一种是只能接受极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的企业——说明盈利能力极差,无法承受高利率。

在负利率下,只能接受负利率的企业,其收益率已逼近零。这种企业其实是劣质企业,应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这种贷款需求是劣质的需求,属于次级贷款。如今用负利率供养他们,实际上违背市场规律而“饲养巨婴”。

一旦利率提高,甚至转正,这类企业就可能会亏损,引发债务危机。这类次贷越多,利率政策、货币政策被掣肘,稍微提高利率或紧缩货币,立即爆发债务危机。

货币超发能够缓解一时之痛,但无法回避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惩罚。负利率,至少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一、负利率,说明央行货币政策已经黔驴技穷;

二、负利率,经济增长极度依赖货币宽松政策;

三、负利率,说明边际收益率已极度低迷,负债率极高,经济极为脆弱。

如此,距离经济危机还有多远?

假公利公共利益扭曲市场

巴菲特说:“你去看看亚当斯密的书,看看凯恩斯的书,看看任何人的书,你根本找不到任何一本书写过关于长时间实行零利率的只言片语,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从来没有人设想过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负利率,确实超过了当年经济学家的预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价格理论》中曾经论述过负利率。弗里德曼认为,负利率只存在于自然经济中,负利率相当于财产所有者缴纳的委托保管费。但其前提是,财产所有者必须有其它收入,能够支付得起这笔保管费。

在现实的货币经济中,弗里德曼否定了负利率的存在。为什么利率不可能为负?

当利率逐渐下降时,价格机制就会发挥作用,信贷需求扩大;当利率下降到接近零时,信贷需求会大幅度增加,从而推动利率上涨,经济走向景气。这是最基本的供求定律。

如今,利率为什么跌入负数?是不是市场失灵?价格机制失效?我们可以推演一下:长期负利率会导致什么结果?

负利率,意味着放贷方的损失,这一损失的直接承担者便是商业银行。

据英国经济分析机构凯投宏观的预测,在欧洲目前实行负利率的四个经济体(瑞士、丹麦、瑞典和欧元区)中,负利率实际每年给该地区银行的新增成本约为45亿美元,其中利率最低的瑞士银行业承压最明显。

负利率直接造成银行盈利水平下降。以欧洲为例,2015年第四季度欧洲大型银行的财报显示,15家大银行中亏损的有6家,利润下降的有9家,而2016年以来这些银行的股价悉数下跌,跌幅远大于同期欧洲主要股指的跌幅。

负利率促使投资组合发生转变。越来越多资金从储蓄银行转向投资银行,投向股票及风险更高的金融资产。这种情况将恶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冲击银行风控体系,同时加剧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

若银行发生危机,或资产价格崩盘,或债务危机爆发,最终谁为此买单?

参考2007年次贷危机及之后的金融危机,央行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站出来为美国国际集团、高盛、房地美、房利美、花旗银行等金融巨头兜底,同时实施大规模的量化宽松。

央行是问题的发起方,最终也是解决方。只是用了制造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本质上,负利率,制造的是“央行泡沫”。“最后贷款人”实际上是“救世主”的角色,央行在经济衰退时化身为“救世主”,然后“画饼充饥”。

央行发行法币是一种公共契约,实行宽松货币救市是执行公共契约,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但实际上,市场中并不存在“公共契约”,也不存在“公共利益”,只有私人企业与私人利益。

自斯密以来,经济学各流派都承认以自利为原则的市场法则,即使凯恩斯也承认这一点。在自由市场中,每个人都按照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经济选择,每个人基于私人产权从事交易,每一个契约都是私人契约。

若市场交易中,按照他人的利益或公共利益行事,执行的是公共契约,这种交易的结果定然是福利损失。这是违背人性,违背规律,破坏交易公平及自由的行为。

债务危机爆发后,央行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为金融巨头兜底。这一行为,实际上是以人为的方式,破坏了市场的供给、价格、奖励及惩罚机制。

经济危机爆发并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市场在显灵。市场以快速紧缩、暴力去杠杆的方式,让做出错误决策的金融巨头及交易者接受惩罚,同时也在变相奖励做出正确决策的交易者——尽管这部分交易者这时属于少数派。

若央行出手救市,破坏了市场的货币供给及价格,实际上在奖励那些做犯了错误的交易者,对于做出正确决策的交易者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

这种破坏性的行为带来的好处,恰恰不是“公共利益”,而是金融巨头、资产所有者等某些个体;带来的惩罚却是“全民”的——诱发下一次金融危机。

这就是市场交易中的公共利益悖论。

市场交易中无法包容“公共利益”的存在。政府若以公共利益干预市场,无论如何做,都会伤害另外一方,都会破坏交易公平。受约束的政府,最终会陷入两难;其它类的则容易成为利益集团的角逐者、代言人。正如香港政府掌控土地供给,多供应土地则损害有产者利益,少供应土地则损害无产者利益。如今,房价奇高,政府陷于左右为难之境地。

正确的做法是,政府退出市场交易,不控制供给,不控制需求,不干预价格。政府只负责收税,建设福利房及公共福利。虽然依然有人影响政府决策,要求政府多供应或少供应福利房,但此为公共决策系统(公共决策有其机制约束)而非直接的经济系统,对市场交易的打击大大减弱。

凯恩斯学说穿着“仁慈”的外衣,可以俘获多数人的人心——本质上是因为经济危机发生时大多数人利益受损。

若此时按照大多数人的原则做出货币宽松决策,无疑是变本加厉、饮鸩止渴的。但悲剧往往是这样发生的。

通往奴役之路的恰恰是这种非理性的善良、违背规律的仁慈以及多数人的暴政。

不按照大多数人的原则,应该按照什么原则?

天道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可惜的是,货币,并不是私人契约,而是公共契约。货币市场的供给及价格,不是由天道法则(市场竞争)决定的,而是由人来决定的。

货币由人类控制,或许是上帝造物时最大的失误。

从哲学角度看,万物总有“阿喀琉斯之踵”:宇宙最大的BUG是人类。市场最大的BUG是货币。

市场交易中,所有的商品都是私人契约,所有的行为都是私人利益,唯有货币是公共契约、公共利益。而这恰恰是市场的“阿喀琉斯之踵”。

经济学家一直在探讨一种机制,让货币这一公共契约,服从于天道法则,而不是由人为控制。

天生惧怕中央集权的美国人,两次否决了中央银行。但是,面对持续不断的银行危机,美国人还是决定成立中央银行。美国政治家采用了天才设计方案,将美联储划分为多个机构,权力极为分散且相互制衡。

但是,天才设计依然遵循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白芝浩“最后贷款人”的原则。以至于,当年的美联储伯南克为其量化宽松辩解——符合白芝浩的原则。

1950年代,美联储主席马丁将美联储从联邦财政部中独立出来。1970年代,弗里德曼在理论上致力于美联储的独立,沃尔克则在行动上树立了美联储的威望。

美联储的机制将货币这一公共决策权交给社会精英,希望美联储主席及理事按照学术原则——接近天道原则,做出科学的货币政策,而非屈从于白宫、华尔街、任何利益集团以及多数人原则。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8月宣布降息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沃尔克、格林斯潘、伯南克、耶伦四位前美联储主席发表署名公开信:“我们一致坚信,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美联储及其主席必须被允许独立行动,不受短期政治压力(的影响),尤其是美联储官员不会因为政治原因而受到撤职或降职的威胁。”

曾经的贝壳、铁钉、黄金、金本位货币,及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中本聪的比特币、Facebook的天秤币,都是货币摆脱“公共契约”、“公共利益”的探索。

但“天道法则”未降临货币领域之前,独立的央行机制、沃尔克式的英雄及遵循学术原则的公职精神(而非伯南克的“行动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契约”对市场的扭曲。(来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 作者:清和)



                                 
                                           人物广角
                 



江湖再见! 马云仍是阿里“航母”背后真正掌舵人                 
【研究员】:wh
尽管马云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介绍自己,“满大街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不过运气不错,智商一般,只是个福将”,但马云可不仅仅是一个福将,其拥有极高的个人魅力、理想情怀和超强的商业洞察力:在朋友方面,内有蔡崇信、彭蕾等人投于未发迹之时,外有孙正义、杨致远帮于危难之中;在行业前景方面,其90年代就坚定看好电商行业未来,近年来又围绕云计算、新零售进行大量布局,阿里巴巴内部甚至称马云能看到“三到五年以后的未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81151766791.jpg

【博览财经特稿】2019年9月10日,马云55岁,阿里巴巴20岁。这是个曾被戏称为“外星人”的男人:颧骨深凹,头发扭曲,露齿欢笑,顽童模样小个子。时光荏苒,他早已从最初的“骗子、疯子、狂人”成为时代领袖。“马云什么时候不再被称为‘骗子’?”当面对这个问题时,多位阿里巴巴员工、前员工、媒体人均表示,“大概是吹过的牛都实现的时候吧。”

扶君上马再送一程或成另一“新常态”

按照马云去年宣布的计划,他将在双重生日之际辞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这一重要职务,交棒给现任CEO张勇。“此次职务变动并不是马云退休。”多位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均强调,也不是阿里的一代领袖淡出。其实此事也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正如几年前陆兆禧掌印阿里巴巴集团CEO时,也曾被媒体爆炒称马云将退休,但时至今日阿里巴巴仍牢牢掌握在马云手中。

可外界不得不对这个横跨多个领域的超级巨头报以怀疑目光,因为此前从未有这样的企业领袖在壮年之际激流勇退,放弃在企业的一切实际职务。

尽管马云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介绍自己,“满大街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不过运气不错,智商一般,只是个福将”,但马云可不仅仅是一个福将,其拥有极高的个人魅力、理想情怀和超强的商业洞察力:在朋友方面,内有蔡崇信、彭蕾等人投于未发迹之时,外有孙正义、杨致远帮于危难之中;在行业前景方面,其90年代就坚定看好电商行业未来,近年来又围绕云计算、新零售进行大量布局,阿里巴巴内部甚至称马云能看到“三到五年以后的未来”。

正如一些媒体所写,在如今阿里巴巴的运转体系中,马云负责“仰望星空”,张勇负责“脚踩大地”。一位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如此描述张勇,“就像是一个有温度的AI。”这固然是形容张勇在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极强的前提下,能够保持温润谦和,但这是否也意味着张勇并没有马云的那么一点点“天马行空”?

阿里巴巴多次强调是价值观让公司一路走到今天,可坚守正确价值观的企业绝非阿里巴巴一家。其中绝大部分公司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或泯然众人,只有寥寥几家走至今天。一些阿里巴巴内部人士也笑称,或许是有“一些运气”。不过抛开虚无缥缈的运气说不谈,在阿里巴巴历史上几次重要的转折点上,马云依靠个人魅力拉来的或内或外的帮手帮助这艘大船稳住方向,冲过了惊涛骇浪。

马云曾对外表示,阿里巴巴要走过102年岁月(即横跨三个世纪)才算成功。“退而不休”,意味着当阿里巴巴需要马云时,他会不遗余力,尽管,马云无法陪伴它走完未来82年的漫长岁月。此次马云选择放手,扶君上马再送一程,或将成为阿里巴巴未来五新战略以外的另一“新常态”。

10日,这位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成功的创业者办理了离职手续。此前马云已先后辞去了阿里巴巴总裁、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等多个职位,未来,除了仍会通过永久合伙人的身份持续影响阿里巴巴决策外,马云还将继续投身他热爱的公益、教育等事业。

江湖再见,马云依然是阿里巨型航母背后真正的掌舵人,只是获得了更多自由去追寻那些曾被工作耽搁的个人理想

阿里文化的守护者

毋庸置疑,马云是阿里文化的缔造者,一家企业则映射了创始人对世界的认知。从1995创业至今,阿里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演进阶段:

创办之初的“可信、简单、亲切的校园文化”;发展初期的“直销、地推、电销、铁军文化”;淘宝兴起后的“创新、互联网文化、客户第一”;沿用至今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以及曾短暂出现的“构建新商业文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81182208578.jpg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武侠文化影响马云至深,金庸《笑傲江湖》中人物风清扬便是马云在阿里的花名。在书中,风清扬是一位厌倦权力斗争、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隐士;但在现实里,马云不得不扮演令狐冲的角色。

打破条条框框,构建理想商业世界,成为阿里的终极追求。电商生态、支付宝、菜鸟、云乃至集体婚礼等公司文化活动,无一不反映着马云的所思所想,即便是投资,也是收购为主,需要服务于阿里的核心战略和核心业务增长。

一位阿里内部人事高管曾这样总结阿里文化:理想主义,平凡人做非凡事。而这种文化导向则塑造了阿里人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使命认同、战斗力以及破坏性。退休后的马云,也绝不会允许阿里偏离了自己的航向。

没写过代码的科技大佬

马云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母亲曾是评弹团演员,父亲本是摄影师后进入曲艺行业,最终成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马云应该从小拜师某曲艺名家,喜欢中国武学的他未来可能会在《攻守道》一样的剧里串个场,但英语改变了马云的命运。

1977年,在阿里巴巴的一些年轻管理者还没有出生的年代,马云就开始自学英语,并凭此结识了一位澳大利亚友人。几年后,这位友人邀请马云在澳大利亚待了29天,马云说,“这改变了我的一生。”

几经反复,马云在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并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当老师,并很快成为杭州市十大优秀青年教师。但已见识过世界的马云很难再将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1994年马云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并借此机会前往美国。在这里马云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但他在雅虎上并没有找到中国的公司,几天以后马云回国,他的行李箱里多了一台486电脑。

1995年,中国电信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同年,马云牵头成立了“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网页之一,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在网络上进行展示。这个时代并没有任何企业意识到互联网的能量,导致“中国黄页”的最终失败。

但这个团队为马云聚拢了他的第一批信徒和追随者,其中大部分人在未来将跟随着这个小个子男人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李琪、孙彤宇、彭蕾、蒋芳、盛一飞、韩敏、楼文胜、吴咏铭、谢世煌、戴珊……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81202101133.jpg

以结果倒推起始,马云的最终成功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异象,成功的大佬们要么是海归派,如张朝阳、李彦宏等,要么是技术流,如周鸿祎、雷军、丁磊,而马云却是个或许终其一生都未写过一句代码的“野狐禅”。用马云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不会写程序,至今为止还搞不懂管理,也不懂财务,我唯一的工作就是讲讲话。”

这正是马云独特人格魅力的体现,即便是对手,也能成为亦敌亦友的关系。2007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网商大会上,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和马云曾唇枪舌剑,他们提出的象蚁之争让人印象深刻。郭台铭坚持企业做大才是生存之道;马云却认为“船小好调头”才是网络时代的大势所趋。

马云说:“我的梦想是要把富士康这种巨无霸企业打得七零八落,让大家都有饭吃。在网络时代,欠缺弹性的大象,肯定会输给能合力搬走大象的小蚂蚁。”但郭台铭对马云“小就是好”的看法不以为然,网络时代能让大企业如虎添翼,影响深远。

事实证明,阿里巴巴在日后成为了市值远超富士康的巨无霸企业,但这不影响郭台铭与马云的私交。阿里巴巴董事崔仁辅是郭台铭与马云相识的“媒人”,他曾表示,介绍郭、马两人相识,“这两个极端的人,不是变成仇人,就是变成好友。”

郭台铭与马云第一次会面,确实大吵了一架,但随后在多次合作中已经变成了可以谈天的朋友。eBay前全球CEO约翰也曾经回忆他初次见到马云的经过。那时,马云主动走到了他的房间,在交流中,马云巨大的商业规划及激情让约翰折服,“虽然我是淘宝的竞争对手eBay的CEO,但我对阿里巴巴在全球市场做出的成绩感到很敬仰。我和马云是朋友,两个公司未来将有更好的合作。”

而阿里巴巴的最终成立,也始于一场激情澎湃的属于马云的个人演讲。在一个网上随处都可以找到的视频里,1999年2月20日,阿里巴巴的创业圣地湖畔花园,大部分人席地而坐,马云站在中间讲了整整两个小时。

彭蕾后来回忆说:“几乎都是他在讲,说我们要做一个中国人创办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张牙舞爪的,我们就坐在一边,偷偷翻白眼。”她对马云的大话“既茫然,也没太大兴趣”。被马云“忽悠”来的还有蔡崇信,一个年薪70万美元的耶鲁大学正装男。未来20年,他们将一直亲密无间合作,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81219326772.jpg

同年9月,马云带领下的18位创始人正式成立阿里巴巴集团,首个网站是英文全球批发贸易市场阿里巴巴。同年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专注于国内批发贸易的中国交易市场1688(2017年原1688事业部与1688销售服务事业部正式合并,并更名为阿里巴巴中国内贸事业部)。阿里巴巴将中国外贸商家聚集在阿里巴巴的网站上,将全球买家的流量导向这些阿里巴巴商家,并通过提供搜索关键字竞价排名服务向商家收费获取利润。

在今天中国电商行业大局已定的态势下,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竞争惨烈。马云创立阿里巴巴集团后不久,李国庆和妻子俞渝共同创办当当网,在网上售卖图书,复制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的B2C模式。仅在1999年底,国内就诞生了370多家从事B2C的电商平台。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则达到700家。

都说“伤痕是男子汉的勋章”,但现实如此残酷,如果最终并未成功,这道伤痕就仅是伤痕。在阿里巴巴成功的今天,当年马云在“中国黄页”创业时被当作骗子羞辱的过往自然成为了勋章,但在当时,谁又知道阿里巴巴不会成为马云的另一道伤疤呢?

这时,互联网泡沫来了。

孙正义的6分钟和2000万

中国互联网的上古时期,大多数创业者均拥有海外背景,这是因为在此时国内与海外(尤其是美国)有着巨大的信息鸿沟,硅谷的众多传奇故事让海归派们最先享受到了时代红利。在这个年代,唱主角的是门户网站,2000年时新浪、网易、搜狐先后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与之类似,美国这个时代也被称为雅虎时代。

和大多数人印象中不同,这并不是一个很难找钱的时代,尽管马云自称一连拒绝了38家投资公司(实际是被38家投资公司拒绝)。但仅在阿里巴巴集团成立后一个月,高盛就和阿里巴巴达成协议,5家机构共计投资阿里500万美元,占股50%,其中高盛出资额为330万美元。高盛投资阿里仅仅几天后,又诞生一个互联网上的著名传说:马云为了拉投资四处碰壁,在洗手间碰到孙正义,他仅用6分钟就“搞定”孙正义,因此阿里巴巴得到了软银2000万美元的投资。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81239625209.jpg

此传说后来被当年软银高管吴鹰否定,事实的真相是孙正义只给了马云6分钟时间,让马云说清楚什么是“电子商务”。更重要的是,刚收到500万美元的马云根本没那么着急拿下另一笔融资,与孙正义会面时既没穿西服,也没有商业计划书,“空着手去的。”

但无论如何,孙正义又给了马云一笔巨额投资2000万美元(原定3000万美元)。在这个中国互联网公司们还在遥想10亿美元市值的年代,这笔钱看起来够支撑很久。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互联网公司正处于资本漩涡的中心。1995年,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浏览器公司网景以28美元的发行价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当天股价一度涨到75美元,创造了当时IPO首日涨幅记录。几个月之后,雅虎同样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股价飙升一倍以上。这让整个资本市场陷入到了对互联网的狂热当中。

一位泡沫时代恰好在美国读书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曾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一些刚毕业的程序员就能手握超过5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或期权,根本没有什么流量的小网站包装一下就有资本投资千万美元。有点像中国的百团大战初期。”大批年轻人涌入这个行业,在硅谷的技术公司的聚会上,仅食物与酒水的支出就可以达3万美元,而这些聚会每天都有十几个同时进行。

马云也不例外,这笔投资的一部分被用于在香港租用办公楼,阿里巴巴总部也从杭州搬到香港,更多的资金被用于在美国建立服务器基地和技术总部。2000年,马云更是开始在全世界各地推广阿里巴巴,他在BBC、哈佛、MIT、沃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商业协会等地方四处演讲。

从北京到纽约,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喊着口号“改变世界”,没人思考盈利问题,为了在网络上卖出一张机票,有公司愿意亏损超过上百美元。在世界各地宣传的马云从哈佛、斯坦佛、沃顿等学校招了大批精英人才,再加上各种营销费用,阿里巴巴当时每个月的成本居然接近两百多万美元。

盛世之下,危机暗生。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达到顶峰,随后开始暴跌,仅仅一个月就跌掉超过三分之一。资本市场首先意识到用烧钱模式带回来的用户无法长久,互联网泡沫很快破裂,全球互联网行业进入寒冬。当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互联网公司遭受重创,新浪的股价跌至1美元,网易股价甚至一度跌到13美分。

高价召回来的精英们反而成了麻烦,回忆那个时候,马云曾表示:“50个聪明人在一起,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大量的团队开始离开阿里巴巴,公司账上只剩700万美元。

2001年,在通用电气工作了16年的关明生加入阿里巴巴。日后回顾这段经历时,关明生曾自称如果马云是阿里巴巴的“爸爸”,那自己就是阿里巴巴的“妈妈”。阿里巴巴的核心问题是用人成本和运营成本,裁员几乎是唯一出路,关明生裁掉了阿里巴巴所有在外办事处一大半的员工,月运营成本降到50万美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81256432139.jpg

年底,在阿里巴巴平台上有业务的企业用户数字达到百万,公司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淘宝+支付宝 赶走eBay

很多人一定清楚,阿里巴巴在成长为今日横跨多个领域的科技巨头之前,最主要的赚钱模式为淘宝背后的广告运营及支付宝对商家收取的一定手续费。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淘宝和支付宝均由一个人起名,但这个人不是马云,而是一位2003年才入职阿里巴巴的小姑娘—叶枫。

不过刚刚实现盈亏平衡的阿里巴巴仍以帮助国内中小企业做出口贸易为主:2000年10月推出“中国供应商”服务(日后中供铁军雏形)以促进中国卖家出口贸易;2001年8月为国际卖家推出国际站“诚信通”会员服务;2002年3月为从事中国国内贸易的卖家和买家推出中国站“诚信通”服务。

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说,阿里巴巴踩中了一个风口。2000年前国家对“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相当严格,直到2001年入世贸组织后才逐步开放,大量中小企业试图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自己。1688成为了他们一个最佳的展示窗口,不过那时的B2B尚处于1.0模式,和马云曾经的“中国黄页”类似,最大的作用是信息发布而非在线交易。这种模式直到多年以后,阿里巴巴收购B2B外贸出口服务商一达通,纯信息发布才逐步转变成电商模式。

这样的运营模式显然不能让马云满意。2003年6月,阿里巴巴一位员工在公司内网上发了一篇文章,说有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可能成为阿里的竞争对手,提醒公司高层注意。一个多月后,马云向全员公布,这个名叫“淘宝网”的所谓竞争对手,是阿里巴巴的秘密产品。

但和阿里巴巴起家的B2B模式不同,在中国的C2C领域已有邵亦波创办的易趣网以及美国零售网站巨头eBay,这两家平台占据了中国90%以上的C2C市场。在得知淘宝网诞生后,eBay把大量的市场预算投向中国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这意味着新生的淘宝网想获得优质流量几乎不可能。

为了打开市场,马云宣布淘宝三年免费,并以线下广告+淘宝联盟的方式吸引了互联网上大量的小流量。更重要的是,支付宝在这个时候诞生。刚刚加入淘宝的倪行军被派去执行开发支付宝的任务,能够提供担保交易的支付宝让淘宝网的用户体验极大改善。

这并不足以彻底结束这场战争,直到马云在北京的朋友杨致远用10亿美元,加上雅虎中国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这笔庞大的现金让eBay不得不退出中国。尽管在未来,因为支付宝事件杨致远和马云之间的关系产生裂隙,但至少在此时,杨致远和马云在中国建立了牢固的攻守同盟。

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已经拥有2500万用户,并且有良好的现金流,具备了上市条件。7月,马云公布启动上市的消息。当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这次上市,直接造就将近1000名员工成为百万富翁,其中“18罗汉”人均身价过亿。

狂欢过后不久,马云再次展现他的铁腕。2007年平安夜,淘宝网的办公室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但淘宝网CEO孙彤宇却面如死灰,五分钟前收到的被宣布“离岗进修”的邮件完全破坏了他本来的好心情。此次高层变动不仅事前毫无预兆,而且还涉及当时的阿里巴巴集团COO李琪、CTO吴炯、资深副总裁李旭晖等人,孙彤宇的职位由当时支付宝总裁陆兆禧接任。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81277664213.jpg

当时目睹现场的某员工表示,在办公室呆坐的孙彤宇随后放声痛哭,他的亲密战友们也加入了痛苦的队伍,整个办公室瞬间从快乐的云端跌至谷底。该员工同时表示:“马云在工作中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加铁腕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惜冷酷无情。”

马云的公开解释是三条:第一,他们太累了,该休息一下了;第二,公司需要全世界最优秀的管理团队,派这些人出去学习,是让他们提升自己,为了实现“由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这一远景;第三,他们到哈佛、北大学习,也许三四年以后,又会充满力量、激情回来,成为我们的接班人,发挥更大作用。

事实并非如此,孙彤宇、吴炯和李琪离职后再未归来。李旭晖曾短暂回来,但又于2011年因“供应商造假”事件而与卫哲再次离职。

2009年,马云在阿里巴巴十周年之际,更是让18罗汉集体辞去创始人职位重新竞聘。马云表示此举是要将阿里巴巴引入“合伙人时代”。“我们所有的18个人辞去了自己创始人的职位,阿里巴巴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此次调整后,阿里的“组织部”浮出水面。有阿里巴巴前员工表示,在“十月围城”事件后,马云曾在阿里内部表示阿里的价值观有所弱化,组织部和大轮岗背后目标就是要打破阿里巴巴内部的小圈子。

阿里巴巴的第二次大规模轮岗仍由组织部协同,这被解释为加强集团各业务协同、组织打通及人才流动。此时,组织部所属干部已达200人左右。

诀别卫哲 阿里巴巴二代逐渐接班

阿里巴巴19周年之日,马云宣布将在一年之后辞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职务,这意味着他将不再在阿里巴巴担任任何实际职务。接任者早已确定,既不是曾经被认为将进入阿里巴巴权利中枢的卫哲,也不是曾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陆兆禧,而是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而在张勇的身后,还有更年轻的蒋凡、井贤栋等阿里巴巴年轻血液。

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拥有非常完备甚至到让人艳羡的人才储备,一位2004年入职阿里巴巴的资深员工表示,“这是因为对价值观的坚守。”

2006年7月28日,东方卫视《波士堂》栏目演播厅,穿着淡蓝色衬衣的卫哲被请到红沙发上后,主持人风趣地问了一句“被马赛克处理过”的话:“31岁就成为世界500强公司中(中国)最年轻CEO的卫哲,在年内将加盟某某互联网公司。你是否能现场确认一下?”卫哲接过话就答:“主持人问题中的马赛克,可以替换成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

卫哲比马云小6岁。2001年,30岁的卫哲从百安居财务总监跳到CEO,成为500强企业中最年轻的中国总裁。当年,哈佛商学院组织了一场中国企业家的组团演讲活动,作为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代表,卫哲受到邀请作为演讲嘉宾,讲解中国的家居零售行业。但这次演讲活动,马云却征服了卫哲,他觉得马云在演讲中却描绘了一幅无比宏大的蓝图,“当时就一句话——太不靠谱了,觉得他长得像外星人,说话更像外星人。怎么可能呢?按正常逻辑,根本看不到他的这个愿景。”

2005年,卫哲将自己作为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经历和经验梳理总结,出版《金领》一书。马云评价说:“和卫哲的相识,改变了我对职业经理人的看法。尽管卫哲非常年轻,但是我发现他敢于作出重大决定并承担责任。”

这期间,马云曾向卫哲抛出过橄榄枝,卫哲没有拒绝,但也没答应,两人一边做生意、一边交朋友、一边打太极。随后有关“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谢别500强皈依互联网”的消息甚嚣尘上,但卫哲服务的百安居一直守口如瓶。业界多次用陈天桥和唐骏的“陈唐配”来比较卫哲和马云接下来的合作,更多的人愿意听到一个“金牌经理人与新产业完美融合”的故事。

2006年11月,卫哲宣布辞去百安居中国区CEO职务,担任阿里巴巴B2B业务部门总裁兼集团执行副总裁。入职阿里巴巴的卫哲春风得意,开始在多个场合表露和马云的合作决心:七年之内不会离开互联网行业。“阿里巴巴是我的最后一份专职工作。因为以前做过职业经理人,做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我从来不作这样的承诺。而作为创业伙伴之一,哪有人听说把公司扔掉,把自己的孩子扔掉的?这个公司不是马云一个人的,是我们共同的。”卫哲表示。

此时的阿里巴巴尚处于上市前期,作为职业经理人,卫哲的入职使命和象征意义显而易见。在阿里巴巴的高管团队中,卫哲是最为典型的空降兵,他并不属于阿里巴巴的创业团队,却在B2B公司拥有非常高的股份,甚至远远高于阿里巴巴的一些创始人。这也是马云和卫哲的蜜月期,在此期间,卫哲在万国证券和普华永道的工作经验,为阿里巴巴在2007年10月的上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81303521412.jpg

但双方在性格甚至是企业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为马云和卫哲日后的曲终人散埋下了伏笔。卫哲曾公开表示,阿里巴巴几乎颠覆了他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多年来坚持的价值观。在阿里巴巴,股东只排第三位,前两位是客户和员工;“我们对利润没兴趣。”公司开会的场所无所不在,西湖边、屋顶上、道观、寺庙,哪里气场好就在哪里开会,喝茶、吃瓜子、光脚丫子、跳到桌子上跳舞都没问题。卫哲则是典型的新商人,他从不提倡加班,他认为加班是工作效率不高的表现。平时休闲的时候,他只有两个爱好,一是陪太太逛街,二是陪儿子玩。

阿里巴巴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工作三年以上的员工才有资格被叫做“阿里人”,五年叫做“阿里陈”,卫哲仅是“阿里人”。更重要的是,与后来加入阿里巴巴的张勇等其他高管相比,卫哲身上少了那么一点“阿里味”。

一位阿里巴巴内部的培训师试图解释这一概念,“它跟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但又不是摸得着,碰得到的东西。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其实可以判断出这个员工和阿里巴巴这个体系是否味道相同。”

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B2B公司宣布,为维护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捍卫诚信原则,2010年该公司有约0.8%、即1107名“中国供应商”因涉嫌欺诈被终止服务,卫哲也为此引咎辞职。

这是阿里巴巴最后一个没有“阿里味”的“职业经理人”,卫哲辞职后,马云曾召集高管开过几次会议,无一例外地都谈到了卫哲离职事件,“我们的心很软,但我们的刀很快。”

双十一跑出来的张勇

2009年11月9日开始,中国迎来入冬以来最大范围雨雪天气,30余省被波及。强冷空气横扫华北各地,多地交通因这场历史罕见暴雪而瘫痪。

两天后的11月11日清晨,顶着漫天大雪,时任淘宝CFO的张勇顺利“降落”北京。打开手机,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团队的双十一报捷,这让他悬着的心也得以顺利“降落”。

当天凌晨12点,中国第一个双十一正式拉开序幕。位于杭州的双十一总部那时还非常简陋,十多人,几台电脑,日光灯,和一个手工调整销售数据的Excel表格。

没有预售、没有返券,只有简单粗暴的全场五折。但销售额意外迅速攀升,不到中午,就有多家品牌商打电话称希望下架,因为货仓里的备货已经全部售完。

最终销售的金额定格在5200万,这是个夸张的数字,因为此前一些大品牌在淘宝商城(天猫前身)的日销售额仅有几万元,但双十一当天他们卖出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销售额,如果有足够的货,他们可能会卖的更多,其中销售额最多的杰克琼斯整整销售了500万。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81324149200.jpg

活动结束后,那些曾经被视为“失败者”的淘宝员工把打印的“5”、”2“和好多”0“及一台圆形石英钟摆成52000000后合影。

那个晚上,张勇并不在杭州。他在北京的风雪夜和朋友一起吃火锅。但这个双十一,却成为张勇在阿里巴巴的成名之战。

张勇原是当时盛大副总裁兼CFO,被蔡崇信挖了过来,担任淘宝CFO。此时,刚刚经历了2008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阿里巴巴正处于困境之中,其核心B2B业务(当时主要是小商品外贸)增长停滞,主打C2C的淘宝网仍处于亏损之中。整个外界对阿里巴巴充满质疑,股价表现很差。

新推出的业务“淘宝商城”,入驻者主要面向大企业、大品牌。此时的中国零售行业却并未适应这种新兴模式,招商甚为艰难。

尽管马云亲自主持该业务的上线仪式并组织团队力推,但坚持固有渠道的品牌商们却对电商平台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在各地的招商大会或商品博览会上,他们几乎是一口回绝了淘宝商城的入驻邀请。回顾这种行为时,有后知后觉者形容其为“蒸汽时代初期人们担心火车导致母鸡受惊不下蛋”。

“挽救淘宝商城,不是因为我想做,而是我不能看着它死掉。我坚信B2C在未来是一个大趋势。没人管,那我就自己去管。”张勇回忆说。他接手的时候,淘宝商城团队只剩下20多个人。

更重要的是,和一直自视为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卫哲相比,张勇身上充斥着传说中的“阿里味”。在入职阿里巴巴后,张勇搬到杭州一处五星级酒店,此后他成为这家酒店的长期住客,在周末时才返回上海,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81344832339.jpg

第一次做双十一时,张勇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目的:当时是淘宝商城诞生的第二年,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这个品牌,他想通过一个活动或一个事件,让消费者记住“淘宝商城”。他和同事一起挑出11月11日作为活动的时间,原因是这一天处在十一和圣诞节之间,是一个理想的促销时间点。

张勇也没有意识到,双十一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十年后已经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并成为马云接班人的他表示,双十一的初衷很简单、目标很纯粹。“大部分今天看来成功的所谓战略决策,常常伴随着偶然的被动选择,只不过是决策者、执行者的奋勇向前罢了。”

退休早有预兆

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马云发出题为“教师节快乐”的公开信宣布:一年后的阿里巴巴20周年之际,即2019年9月10日,他将不再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由现任集团CEO张勇接任。

这不是马云第一次宣布“放手”。2013年,淘宝十周年庆典,48岁的马云单膝下跪宣布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我以后不回来了。要回也不回来。因为我回来了也没什么用,你们会做得更好。”

在马云辞去阿里巴巴集团CEO同时,阿里“十八罗汉”也辞去了“创始人”的身份,宣布成为“合伙人”。这个当时不起眼的决定,最终让阿里巴巴的最高权力中枢浮出水面。在这个团队中,马云和蔡崇信作为永久合伙人,无需遵守60岁自动退休的规定,直到自己选择退休、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或被选举除名,才会不再是永久合伙人。

此次离开早有预兆,2016年2月20日,马云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就接班人的问题做出公开回应:不要年老力衰再找接班人,要趁着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时候去考虑接班人问题。一年以后,马云又在马来西亚谈到了退休问题:“我不想死在我的办公室里,我会退休,我会死在海滩上。”

在主场湖畔大学上,马云则透露了更多自己关于退休想法的细节:早在1995年(中国黄页阶段),就有了退休的想法,也就是2005年会继续做老师,“但没想到,2005年和eBay的竞争在火热的状态,那时候回去是不负责任的,于是想想再过几年吧。”

去年阿里某公益大会,马云说自己最后还是会回到当老师这一行,未来会把所有精力和想法都放在教育上。“我做老师能得心应手,而且也是性格决定的,我对很多东西充满好奇和想象我进入商界完全是误打误撞,本来就想玩两年,没想到一搞搞了20年。”马云表示,那段教师经历,让他在整个阿里巴巴发展过程中受益匪浅。

两天后,纽约时报报道称,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说,他准备辞去公司职务,继续寻求教育慈善事业,“我喜欢教育。”

此前阿里巴巴正在大规模调整VIE结构,以此减少马云和谢世煌的个人控制力,改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和高管们集体控制,当然这个合伙人体系确保了阿里巴巴仍然在马云的控制之中。虽然辞职阿里巴巴集团CEO已经5年,但不争的事实是,双十一、云栖大会、菜鸟大会等涉及阿里巴巴各个业务体系的重要活动,马云往往扮演那个压轴的角色,这也意味着他仍然是那个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人

和其他公司不同,阿里巴巴独有的合伙人制度确保了这一切,“文化传承”,在阿里巴巴的招股说明书中,这四个字被用来解读这个制度。招股书称,阿里巴巴在2010年7月将合伙人协议正式确定,并取名为“湖畔合伙人”。除了马云和蔡崇信为永久合伙人外,其余合伙人在离开阿里巴巴集团公司或关联公司时,即从阿里巴巴合伙人退休。

每年合伙人可以提名选举新合伙人候选人,新合伙人需要满足在阿里巴巴工作或关联公司工作五年以上;对公司发展有积极的贡献;高度认同公司文化,愿意为公司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竭尽全力等条件。为了确保合伙人与阿里巴巴股东利益一致,合伙人制度还要求,在作为合伙人期间,每个合伙人都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

这个制度被阿里巴巴方面解读为以此保证团队创新能力,确保管理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会由于个别创始人的退休或者身份变动而影响到公司的运营。

这个“个别”自然不包括马云和蔡崇信。

此外,该投票权还规定:股东要推翻合伙人提名制度,需要获得至少95%股权才能成功。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重要股东软银同意在每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投票赞同阿里巴巴合伙人董事提名;在没有和马云及蔡崇信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不投票反对任何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的董事;将超过公司发行普通股30%比例股票代表的投票权进行委托,支持马云与蔡崇信的投票。

显然,作为永久合伙人的马云,无论职务如何(只要不辞去永久合伙人),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将永远处于其控制之中。

宣布传承计划后,马云在去年的阿里巴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表示,“这不是突然的决定,而是我深思熟虑、审慎的决策,我为这个计划已经准备十年。”早在2005年,阿里巴巴获得雅虎第一笔投资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有一天会离开。“阿里巴巴要做102年,但没有人能够做102年CEO,我们需要一个传承体系,要良将如潮,要有一个模式来传承公司业务,并且为此做准备。”

去年此时,马云公布了最新名片,其拥有阿里巴巴001号员工、阿里巴巴合伙人(实际应为永久合伙人)等11个相关头衔,这确保了未来阿里巴巴的发展不会脱离马云设计的轨道。而马云未来的动向可通过其名片上另外九个职务略见一斑:阿里巴巴一号公益志愿者、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主席。马云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乡村教师代言人、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席主席、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联合国青年创业和小企业特别顾问、联合国世界妇女峰会联席会议联合主席。

而在业务层面上,2016年时马云就已提出“五新”,即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新技术、新制造,并强调,这五个新会对各行各业发动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五新也将成为未来阿里巴巴的重要发展方向。

8月30日,马云最后一次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身份参加论坛。但马云强调,他依然会是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文化的守护者。同时,他将全心投入教育、公益等他热爱并且擅长的事业。

“有人说马云你有没有一点伤感,不是啊,没有啊,我还非常年轻,54岁,在阿里巴巴我是老了,可是在我的人生里,我还是非常年轻。”马云说,“在接下来的16年,70岁之前,我还可以做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来源:深网(ID:qqshenwang) 作者:孙宏超)



                                 
                                           形势分析
                 



城市大洗牌影响刚刚开始 从镇到市不只是名字变了                 
【研究员】:wh
在我国的城镇层级中,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是超大城市(北上广深)、超过500万的是特大城市(成都重庆武汉天津等)、超过300万的是II型大城市、超过100万的是I型大城市。在中小城市中,人口超过50万的是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之间的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这意味着,目前全国至少有54个镇,已经触及I型小城市的标准,其中有不少镇已经相当于中等城市的水平。显然,撤镇设市,不乏合理性。能否撤镇设市,看的不仅是人口,还包括经济发展水平。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0%2F1568105856109623.jpg

【博览财经特稿】中国又多了一个新“城市”。近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正式升级为“县级龙港市”。龙港市不设乡镇街道,由浙江省直辖,温州市代管。这意味着,继2017年“撤县设市”重启之后,舆论热议已久的“撤镇设市”终于开闸。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0%2F1568105869991752.jpg

从镇到县级市,不仅是行政级别的提升,更意味着从“乡镇”到“城市”的跨越,标志着城市格局的大变迁。要知道,龙港仅仅位列全国百强镇第17位。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乃至湖北河北,都有一批经济和人口规模更为庞大的经济强镇。撤镇设市开闸,还有哪些地方有望晋级?

撤镇设市意味着什么?

撤镇设市,来得比预料中还要快一些。这一切变化,肇始于今年4月发改委出台的超级文件。这份超级文件重点提及三大战略,仅仅半年时间,就带来立竿见影的影响。

1、放开大城市落户限制。

2、收缩型城市要缩体强身。

3、稳步增设一批中小城市,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

放开大城市落户限制,已为二线城市“抢人大战”提供了最强背书。而收缩型城市,这一概念从概念进入规划,黑龙江鹤岗、甘肃玉门的城市变迁普遍受到关注。

相比而言,这次浙江龙港镇撤镇设市,正是对“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战略的首次落地。

为什么要撤镇设市?原因很简单。对经济强镇来说,镇的行政区划,早已承受不起庞大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以浙江龙港镇为例,35年来,龙港面积从5.2平方公里扩大至183.99平方公里,人口从5000多激增至38.2万,下辖73个行政村30个社区。2018年龙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9.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6万元,城镇化率达63.2%。

300亿的经济总量,接近40万的常住人口,远远超过许多中西部县城的规模。再将如此庞大的体量塞到城镇之下,小马试图再拉大车,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龙港还不算特别突出。东莞虎门镇GDP超过600亿元,单看GDP,虎门镇已超过海南三亚、广西贺州、湖南张家界等众多地级市。

这种背景下,要么强镇扩权,赋予城镇以县级乃至市级的管理权限。要么撤镇设市,将城镇升级为城市,满足其发展需求。广东之前走的是第一种方式,如今浙江开拓第二条道路,“撤镇设市”,或将大范围复制。

从镇到市不只是名字变了

从镇到县级市,变化究竟有多大?

在一些人看来,从城镇到城市,无非只是名称变了、行政级别高了、可以炒作的概念多了,实则换汤不换药,带不来多少实质性的利好。这种论断不仅过于偏狭,而且根本不理解“撤镇设市”的真正意图。

一、从乡镇到县级市,表面上看只有几字之差,但这是从“乡镇”到“城市”的跨越。

在我国的区域行政层级中,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州)、县(县级市)-乡镇”的四层架构。在这四层架构中,城市位于中间。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四重架构。撤镇设市,意味着我国又多了一个“城市”。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0%2F1568105924657921.jpg

二、相比行政区划的调整,撤镇设市最大的利好在于“扩权”。

这次浙江龙港撤镇设市,不仅让龙港与原来的苍南县获得同等层级,而且龙岗作为县级市,由省政府直管,管理权限大幅提升。据报道,龙港在撤镇设市后,拥有1575项县级管理事项。

作为乡镇,无论经济多么发达,都只是基层行政单位。没有独立的规划审批和房产等事务的管理权,土地供应受到限制,财政分配也受到县级政府的约束,而即便有了城市的体量,行政编制也只能按照城镇对待。同时,在我国的城镇化体系中,县和乡镇都以农业为主,而市则以工商业或服务业为主,这种定位之变,能带来城市主导产业之变。

换言之,财权小,事权小,地权小,人事权小,这是经济强镇面临的四大困境。如今撤镇设市,这一切问题都不复存在。

三、撤镇设市,影响最大的当属原来的县城。

能列入撤镇设市候选阵营的,一般都属于经济强镇,多数都是区域经济中心。将强镇设为县级市,固然能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但对于原来的县城却未必是好事。以龙港为例,龙港原属于苍南县。2018年GDP超过300亿、财政收入为24.6亿,均占据整个苍南县的半壁江山。离开龙港,对于苍南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

而国家战略不会着眼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撤镇设市,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发展的不二选择。

哪些地方有望“撤镇设市”?

目前,我国城市个数达到672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75个;建制镇21297个。

根据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提供的数据,在这些乡镇中,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建制镇1123个,1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321个,2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54个,还有个别接近百万人口的城镇。

人口超过20万,经济总量过百亿,这些镇早已接近城市的规模,撤镇设市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我国的城镇层级中,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是超大城市(北上广深)、超过500万的是特大城市(成都重庆武汉天津等)、超过300万的是II型大城市、超过100万的是I型大城市。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0%2F1568105953714843.jpg

在中小城市中,人口超过50万的是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之间的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这意味着,目前全国至少有54个镇,已经触及I型小城市的标准,其中有不少镇已经相当于中等城市的水平。显然,撤镇设市,不乏合理性。能否撤镇设市,看的不仅是人口,还包括经济发展水平。

这是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的2018年全国百强镇排行:可以看出,百强镇由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四地霸榜。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0%2F1568105975478505.jpg

其中,广东占据31席,主要分布于东莞、佛山和中山;江苏占据30席,主要分布于苏州、无锡;浙江占据17席,福建占据10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0%2F1568106000635778.jpg

这是部分省份的代表性强镇:

广东(31个):南海狮山镇、顺德北滘镇、东莞长安镇、中山小榄镇等。

江苏(30个):昆山玉山镇、张家港杨舍镇、扬中新坝镇等。

浙江(17个):乐清柳市镇、温州龙港镇、东阳横店镇等。

福建(10个):晋江陈棣镇、南安水头镇、漳州角美镇等。

山东(3个):广饶大王镇、济宁新兖镇、日照虎山镇。

辽宁(3个):海城西柳镇、海城腾鳌镇、海城析木镇。

河北(2个):唐山丰河镇、三河燕郊镇。

这些地区经济总量都堪与地级市相匹比,城区人口规模更是超出一般的地级市。显然,这些镇虽然保留着乡镇之名,但实际上已与城市没有多大区别。这些城镇,都有望成为“撤镇设市”的对象。

城市洗牌

中国城镇化,正在进入下半场。上半场的重点在于“中小城镇”,而下半场的重心则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放开大城市落户、培育都市圈、发展城市群以及增设一批中小城市,正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这一格局在最近召开的顶层会议上得到确认,这次会议明确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这意味着什么,可以说不言而喻。未来,大城市的马太效应将会越来越突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级城市群和一二线城市的都市圈,将会是人口、资本、资源和产业蜂拥流入的高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城市就没了机会。在都市圈和城市群辐射范围之内,本身经济和人口又不差的中小城市,将成为三四线城市中的佼佼者,在楼市周期和经济周期中都会有更强的防御能力。

而位于大城市群的经济强镇,有望成为新的黑马。在撤镇设市这一重磅级政策的加持之下,完成从乡镇到城市的跨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更成为大城市群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城市大洗牌,影响才刚刚开始。(国民经略(guominjinglve) 作者:凯风)



                        

银行从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儿 不落井下石就已不错                 
【研究员】:wh
虽说三家银行的财报中贷款去向不能代表全部,但足以管窥行业全貌。口号很响亮,身体很诚实,或许才是银行资金去向的另一面。对实体企业来说,2018很难,2019或许更难。有时,我们看到大几百亿、甚至千亿“放水”会欣喜若狂,而真正的流到最需要的地方了吗?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银行从来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儿,不落井下石就已经不错了。这也是高层经常提出“不断贷、不抽贷”的初衷。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79225509484.jpg

【博览财经特稿】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焦虑和困惑,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钱都去哪了?央妈连续降准后,释放大量资金都去哪了?是真进入了实体企业?还是进入了楼市?

两个池子都在盼望水的到来,留给银行的是一个巨大的难题。A面是政策导向,B面是市场徘徊。恰巧赶上市银行半年报出炉之际,我们来一探究竟。

带头大哥变了卦?

由于A股上市银行较多,本文选取三家有代表性的银行作为标的,进行研究分析。

首先是工商银行。工行业绩没得说,一直都是最好的,今年上半年净利达1686.9亿元,日赚近10亿元,位居行业首位。

从业务构成看,利息净收入仍是工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利息净收入2993.01亿元,同比增加216.85亿元,增幅7.8%,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5.9%。数据靓丽,令同行羡慕。

从贷款投向看,工行公司类贷款占比较高的行业前三名,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依次为23.7%、16.9%、13.6%。

在不良贷款结构上,不良率较高的前三名分别为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依次为9.31%、6.41%、5.81%。

与2018年对比发现,工行在信贷优化调整过程中,制造业贷款占比是出现明显的下降的,由17.4%降至16.9%,降了0.5个百分点。并且,制造业不良率略有增高,较去年底还上升0.06个百分点。同时,截至2019年6月末,房地产业贷款占比7.7%,较去年底竟升高了0.3个百分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79300296853.jpg

不是说好的一起扶持实体经济(制造业)的吗,为何“带头大哥”都变了卦?

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毕竟都是买卖人,又不是搞慈善的。工行对制造业贷款占比减少,或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2012—2018年,工行制造业不良贷款率从1.61%提升到5.76%,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虽然也从0.88%提升至1.66%,但信用风险还是较低。

工商银行也曾在年报中介绍,制造业不良贷款增加,主要是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理念及产能严重过剩领域部分企业经营情况下滑,贷款违约所致。

如下图,制造业与房地产的不良率悬殊差,没有一家会“坐以待毙”的。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79328354782.jpg

给哪个行业放款,放不放款,如何信贷结构调整,还是自己说了算。大哥也不例外。

房地产贷款占比最高

而再看行内最会做生意的招商银行。2019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83.23亿元,同比增长9.65%;净利润506.12亿元,同比增加13.08%。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银行二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下滑,但利润同比增速上升。

来看贷款投向,按行业划分,贷款金额占比最高仍为房地产业,为7.9%,但较去年年底略有下降。其次为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占比7.02%。而制造业同样面临着贷款占比下滑的问题为6.1%,较去年底下降1.08个百分点。

从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制造业也是招行贷款投向行业分布中降幅最大的。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79361216100.jpg

所以,生意终究是生意。最精明的生意人的行动才是最真实的市场。

农业企业更难

最后一个选取的是郑州银行,城商行的代表,也是H+A上市的城商行先行者。

郑州银行发布2019年半年报显示,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2.57亿元,同比增长21.26%;净利润25.10亿元,同比增长5.34%。其中,利息净收入39.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18亿元,增幅为39.62%,占营业收入62.97%。

从贷款投向看,贷款占比排在前三名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依次为18.66%、13.05%、8.65%。

与其他银行面临同样的问题是,制造业不良率偏高,但郑州银行较明显,达11.29%。

值得注意是,在农林牧渔行业,郑州银行不良率也达10.76%,这或与身处农业大省——河南有关。

说句题外话,这两年河南农业企业遭遇龙头斩,鸡价好的时候,死了大用、永达这样养鸡龙头企业;猪价飞起来时,养猪大户雏鹰农牧饿死了猪,活脱脱的在风口上摔了下来。令人唏嘘,当地政府不得不反思背后深层次问题。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12%2F1568279383509440.jpg

再看郑州银行,截至2019年6月底,不良贷款率为2.39%,尽管较2018年底略下0.08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自顾不暇。这是很多城商行、农商行面临的共性问题。

结语

虽说三家银行的财报中贷款去向不能代表全部,但足以管窥行业全貌。口号很响亮,身体很诚实,或许才是银行资金去向的另一面。

对实体企业来说,2018很难,2019或许更难。有时,我们看到大几百亿、甚至千亿“放水”会欣喜若狂,而真正的流到最需要的地方了吗?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银行从来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儿,不落井下石就已经不错了。这也是高层经常提出“不断贷、不抽贷”的初衷。

话说过来,对银行来说,给困难企业放贷和不良的考核、政绩的考核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个难题。知道的人很多,可谁又愿意让步,愿意为此买单呢?(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景行)



                                 
                                           社会热点
                 



炒房三代一去不复返! 炒房四代是玩命的活儿                 
【研究员】:wh
本次波澜壮阔的楼市暴涨,第一枪就是在深圳打响。北上广深四个一线中,最先发力的是深圳,涨幅最大的还是深圳。只要房价大涨,炒房团体就会再度出现。当今的炒房界也有个类似“暗网”的存在,“暗网”本是指那些服务器在国外,无法直接登陆,不能被搜素引擎检索到的资源网站。“暗网”上非法交易的帖子比比皆是,毒品假币甚至人命买卖,一切非法活动都能在暗网上找到。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1078464796.jpg

【博览财经特稿】自住是不可能自住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自住的。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炒房这种东西,才能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一位炒房客的自述。

炒房1.0时代

1992年,海南。

从海口规划局无功而返的潘石屹犯了愁。想要查阅的地产项目没能看到,任务没完成,不好向创业合伙人交差。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1093769835.jpg

一个朋友给他支招:海南岛人你还不知道,五斤橘子,两条三五烟,带上去,百分之百让你查。

年轻的潘石屹立马买了橘子和三五烟,带了上去。这回,果然没受到阻拦,丢过来一个大本子让他自己看。可是,看完自己项目的潘石屹,没舍得走。五斤橘子两条三五就看一眼,怎么都有点亏,他要分摊这个成本,得多看几眼。

正是这几眼,让潘石屹逃过了破产的厄运。本子上的住房报建面积,除以海口常住人口,每个人居然可以分到50平米的住房,而在当时,首都北京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过7个平方米。潘石屹意识到,海南岛的房地产泡沫快撑不住了。

当时的海南脱离广东建省没多久,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无数“闯海人”实现淘金梦的乐园。改革春风一到,先红火起来的产业却是房地产,闯海人实现黄金梦的方式就是“击鼓传花”式的炒楼花。

在这样的炒作下,1992的年海南商品房一年涨了近3倍,于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前后3年超过4倍的房价涨幅,令人瞠目。

日后的潘石屹回忆起那段疯狂岁月,也觉得荒诞。当年他看准时机成立了万通,高息借贷1000万,曾在一楼签了地皮,就立马到六楼加价卖掉,半年就赚了上千万。

石油系统辞职出来的潘石屹走南闯北,一度沦落到海南的小砖厂搬砖,混上个砖厂厂长也最终倒闭收场。碰巧赶上了海南地产的疯狂泡沫,魄力十足的豪赌一场,一年翻身,从此凤姐变成了范冰冰。

1993年的海南地产市场崩溃的也很快。当地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企,海南岛三大景观,成了天涯、海角、烂尾楼。为了自救的海南省政府,成立了海南发展银行,试图解决地产崩盘而导致的资金问题。然而,仅勉力支撑了两年,便成为国内银行倒闭的第一个案例。

海南房价上演了“膝盖斩”,直到十几年后才回到1993的高点。当初疯狂扎堆的数万家开发商,只余几十家从海南岛胜利大逃亡。其中就有凭五斤橘子两条烟,得窥真实情况的潘石屹,他拿着海南挖到的第一桶金转战北京,这才得以续写日后的SOHO传奇。

炒房2.0时代

2010年,温州。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1114761886.jpg

以温州冠名的炒房团里面有不少大妈,可以算是最早走遍各大城市的“天团”。开发商是她们的忠实粉丝,恨不得挥舞着着小彩旗,夹道欢迎。千万别小看了这群大妈,在炒房这件事上,她们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1、炒楼花。大妈们炒楼花,就是以少量定金,在楼盘未建完时就与开发商签认购书,指定要好楼栋,好楼层,好户型。最后加价卖给接盘侠。

2、炒现房。通过了解基建,学校等市政规划,提前埋伏在会有利好楼盘,囤积一批现房。最后加价卖给接盘侠。

3、左右互搏。这是前两招的进阶。炒楼花炒现房时,常自己人相互买卖,通过开发商,中介甚至平面媒体(那时候缺少自媒体),用耸人听闻的价格,饱和式的进行新闻轰炸,向当地普通购房者传递市场紧张氛围。最后加价卖给接盘侠。

而在刚需眼中,温州炒房团制造过无数“惨案”。从陆上出发横扫270个上海楼盘,金额2.5亿元。包三架飞机空中突击,买断深圳新龙岗商业中心的百套商铺。总之,温州炒房团所到之处,当地房价一路狂飙。

大妈炒房致富是最好的广告效应,稍有实力的温州人都觉得可以轻易复制。一个温州炒房客接受采访时直言:所有人都太有钱了,所有人都疯了!温州人患上了“暴富狂想症”,以钱赚钱,而且只赚大钱、赚快钱。这一点一直传承到现在。

分水岭出现在2011年,全国行情盛极而衰。房价过快上涨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各地限购令等调控政策纷纷出台,炒房团被深度套牢。曾被炒到全国第一的温州本土市场,均价跌幅足足40%,存在大量的“腰斩”楼盘。

炒房团投资的外地市场虽然跌幅远不如温州“惊艳”,但足够让大妈套牢了。对炒房的来说,套牢就是被慢刀子切割。

温州民间借贷是炒房客融资的主要来源,借个500万,来年要还600万。为了少被债主泼油漆,大量的套牢炒房客开始甩卖二手豪车,从法拉利玛莎拉蒂,到入门级的奔驰宝马,3折起。

可这点钱尚不足以结清利息。温州私营企业主相互担保非常普遍,资金断裂如雪崩一般,席卷整个温州,抛售潮令温州的房价越抛越低,却无人接盘。

2012年,民间借贷涉案数量急剧上升,涉案金额比2011年同比多了一倍。温州迎来至暗时刻。

如果浙江温州皮革厂是在当时倒闭的,可能性更高的不是老板跟小姨子私奔了,而是老板因炒房被小姨子追债跑路了。

赚钱靠投机,赔钱就跑路。温州人在2011年之后,成为炒房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新闻周刊》曾做过温州炒房客专题报道,称仅在2011年11月的第二周,温州就发生了1人跳楼、1人跳江、2人注射毒品自杀,多与地产债务有关。新闻报道里的温州炒房客表示,炒房团里八成的人被套牢,其中一对欠了5000万的夫妇关了厂跳楼。到了2013年,温州房价仍止不住下跌,时至今日也没能涨回去,炒房团基本全军覆没。

炒房3.0时代

2015年,深圳。

本次波澜壮阔的楼市暴涨,第一枪就是在深圳打响。北上广深四个一线中,最先发力的是深圳,涨幅最大的还是深圳。只要房价大涨,炒房团体就会再度出现。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1138588041.jpg

当今的炒房界也有个类似“暗网”的存在,“暗网”本是指那些服务器在国外,无法直接登陆,不能被搜素引擎检索到的资源网站。“暗网”上非法交易的帖子比比皆是,毒品假币甚至人命买卖,一切非法活动都能在暗网上找到。

而炒房界的“暗网”则是一度遭封禁而无法登录。除鼓吹炒房的论调,一切涉嫌违法违规的炒房内容都能从上面找到,如伪造资金流水向银行申请贷款,操作大额信用套现以贷养贷,用代持房产破解限购。

炒房暗网上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只要你愿意付费,上面总有人助你以各种违规借贷、违规操作,绕过各地的调控政策,让你成功炒上房子。

这个“暗网”论坛有两条真理:1、因为宏观调控,所以房价飞涨。2、现在已不是多空分歧的阶段,而仅仅是对空头的单方面屠杀。

房价暴涨以来,炒房暗网爆红,算上各地区的论坛“分舵”,近乎上万炒家。我认识的波哥,就是近万信徒中的一员,作为一个30岁出头的普通技术员,扔在地铁的人群里毫不起眼,家境一般的他远赴深圳打拼,虽然外派的几年让他手头攒了点钱,但是远远谈不上能活出个人样。

在深州楼市启动之初,他果断利用信用卡和信用贷套现的钱,加上手头的一点存款,凑了120万,开始了炒房征程。他说,炒房让他找到了人生成功的方向。

那个时期,深圳房价涨幅全球第一,房价可谓日新月异。资产快速上涨的波哥食髓知味,作为暗网忠实信徒,自然是不介意把自住房抵押了充首付的,买到了房就再做抵押,套出现金继续滚动操作。买房名额不够那就更简单了,与众多炒房暗网上的炒家一样,通过离婚分割房产,腾出名额再买房,再结婚离婚继续分割腾名额,循环往复。

一次酒场上,喝醉的波哥对我说,你猜我结过几次婚?嘿嘿,6次!

2016年,被派回老家南京工作的波哥,继续把炒房发扬光大,操作方面早就驾轻就熟,抵押套现父母的老房继续买,为了摇号买房名额,不惜借用亲戚的买房资格。同年,房价四小龙之一的南京,行情爆发。不得不说,波哥的运气真的爆炸。我称赞他既有运气又有魄力。

波哥却说有魄力是源自于自信,对房地产了解太透彻了,所以敢。

两年时间,在深圳,南京,包括与暗网炒房团多地集中扫荡,反复操作了十几次,房产13套。

波哥身家翻了几十倍,百余万开始,一通操作猛如虎,资产累积超过2000万。那时候,他的父母和我一样觉得不妥,每月十来万利息钱,以贷养贷,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波哥却是司空见惯,说他在圈里只是小玩家,像他这样的情况在他们圈里遍地都是。

他告诫我,人可以屌丝,但思维不可以。老老实实上一辈子的班,最多挣出来大城市一套房。而他现在,挣到了几辈子的房。对于屌丝来说,能发财的路除了买房,都写在刑法里了。

其实,波哥的春风得意只持续到2016年10月。该月,深圳祭出大招,史上最严限购政策出台,非深圳户籍购房由三年社保提高为五年,二套房首付七成,市场成交量应声大幅下滑。

很快,房价降了一点,波哥陷入焦虑,资产全是靠负债堆积起来,月还十数万,一旦楼市下行,资金链断裂就将万劫不复。唯一让他坚持下来的,只是暗网的信仰:楼市不死,2018年还有一大波行情。

然而2018年,调控没有放松过,“房住不炒”频繁被提及,7月底甚至出台问责制调控,打压房价成为了主旋律。

人的时运终有背离的时候,2018年底,一个叫钱宝网的集资平台暴雷。这个平台深耕南京七年,流水超500亿。波哥父母不幸中招,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让B哥的现金流雪上加霜,每月能搜刮的现金流大大减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1156258237.jpg

再一次酒场上,这次波哥没有了笑容,而是喃喃自语,炒过了炒过了,资金链撑不下去了,唯有一条路,卖房降低债务。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2018年,本就内有高层再三强调“房住不炒”,现在又多了,气势汹汹的“毛衣战”。楼市行情从夏季跳过了秋季,直接进入了凛冬。

波哥被迫走上卖盘求生的路。但他发现想出掉手上房源太难了,主打新房市场的地方,二手无人问津,要想迅速出掉,得打骨折,再加上税费和资金成本,甚至亏损,根本没法卖。

资金链是命根子,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只能以低于市价10%的价格卖掉了深圳的房子,南京的实收价,折扣更大。

优质的房产卖掉,还得拿钱去还三四线城市的房贷。他说他觉得暗网里讲的对,三四线房价低,没有下跌的空间,安全,可以等等行情。

时至2019年秋季,两年没等来行情的波哥,彻底崩溃了。“不行的话,大不了当老赖,房子都给银行”。财务自由的梦,终于被狼狈的月供滋醒了,波哥说他不是温州炒房团,没有多少民间借贷,不会傻到跳楼。

而最后一次见他,蓬头垢面,苦笑着说,这辈子,结婚6次,离婚6次,圆满了。

炒房1.0时代,潘石屹说,炒房,那得跑得够快。

炒房2.0时代,温州炒房团组团教学:炒房,你得熬得住寂寞和寒冬。

炒房3.0时代,波哥说,风光时坐拥千万,失败了媳妇儿也得赔进去。

炒房4.0时代,我想说:“这是玩命的活儿。”

楼市跌宕二十年,让无数炒房客成为创富神话。但在未来,这种概率会大大减小,如果对自己,对楼市,对杠杆认知不够,千万不要高杠杆炒房,很容易把一辈子搭进去。要记住,蒙眼炒房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房产用来投资跑通胀还行,至于暴富?那要多做梦。(来源:子木聊房(ID:zimuliaofang)作者:迁延)



                                 
                                           社会透视
                 



几个制造业老板故事背后 折射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研究员】:wh
我们镜头行业在2009年到2013年这四年里,非常赚钱,一个镜头成本大概是5毛钱,销售价是4块5,纯利润有70%左右,我做2000万的生意可以赚1400万。但从2013年开始,大量的资本涌入这个行业,可能有上百亿的资本涌入到这个行业,一夜之间产能就增加了两三倍,但订单就这么多,于是就开始打价格战,打到现在一个镜头只卖1块上下,毛利率10%左右,已经没得做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2011954095.jpg

【博览财经特稿】为什么停产了?“维持不下去”,为什么维持不下去?“维持也是赔钱,现在成本高,利润又低”。这段话出自一位制造业老板之口,但谁又能保证这不是当下多数制造业老板的心声呢?

想一想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制造业陷入了“高成本,低回报”的怪圈,民间投资持续下滑,现已达到了负增长,甚至曾经的制造企业纷纷转行到了地产和金融,可那些真的是立国之本吗?

今天,我们不再用理论和数据来谈制造业,我们以几位制造业老板为例,听听他们的口述,看看他们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当劳动致富不再为人所信,当躺着赚钱为人所竞相追逐,还有谁会愿意再站起来呢?

铸造厂老板:出租厂房比开工厂挣得还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2028751574.jpg

我干这行已有20多年,在行业内还算有些名气,买地盖房,虽算不上行业龙头,但起码也属上游行列。去年,我们的销售额做到了8000万元,毛利632万元,一般来说,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10%,但去年毛利率为7.9%,这也算是多年的低谷。

在632万元的毛利中,我们还需支出地方税费、销售费用、物流费用、管理费用、银行利息几大项。一是地方税费。有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年度上缴地方税费合计70万左右。

二是销售费用。公司销售业务员共有9人,包括业务员工资提成和差旅费、通信费、业务招待费等,年度支出100万左右。

三是管理费用。公司包括财务、办公室人员、保安等10多名管理人员工资67万元多,支付全公司50多名员工的各项保险金34万元,加上年终奖、福利费、广告费、招待费、水电费、过年过节礼品费、办公大楼的折旧费等,共计200万元。

四是物流费用。工厂自有5部货车货运物流车辆的总费用,加上雇用外部车辆载货的所有物流运输费用接近100万元。除了以上四项,还有一大块是银行利息支出。工厂采购原料进货时,都得先全额付款后提货,而在销售收款时,都需要有较长的付款期,大多是45天至180天左右,工厂要垫付2至6个月的货款,给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带来影响。

工厂在自有700多万元流动资金的基础上,向银行借款1350万元,才能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现在银行贷款收费有很多名目,去年全年累计支付银行借款利息约110万元。

扣除上述5项费用,去年我们厂的利润总额为40多万元。再缴纳了企业所得税,净利只有30多万元。

作为工厂主,我们挣到自己口袋的经济效益确实不多,但在社会效益上不算少,主要是体现在税收和就业上。全年上缴国税160万左右,地税70万左右,两项加起来200多万。还有解决就业,我们雇用了一般的操作工40多人,还有财务、等管理岗位人员10多人。

目前我们已与一家企业谈妥,准备将厂房以月租金8元/平方米出租。我们可租厂房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一年可收租金182万元左右,缴交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后,大约还有130万元。我今年快60岁了,要说把厂房租出去也真是舍不得,但现在转型做其他行业我也不会做,出租厂房实属无奈,把厂房租出去多挣了100万,还省去了经营工厂的辛苦,这笔账我也算不通。

制造业工厂老板: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2043818464.jpg

在我们这个圈子里,也有真正赚到钱的。你们猜猜是如何赚到钱的?

我们这有几个老板,以前是各个地方混黑的。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也有。他们采取的方法,是以0利润,甚至是亏本的价格卖出去,然后呢,上游厂家他们以量来压账期,半年,有的甚至一年一压。

下游厂家呢,全部以现金的形式结款,这么一来,他们就拥有了无法想象的现金流,然后,他们拿这个钱去自己的地盘放炮子,也就是高利贷。

一个台州的老板,去年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全家移民加拿大了,真是搅黄了水就跑了。

所以你说中国制造业为何会落到今天这个程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他们的存在,严重扰乱了市场,压得我们这些老老实实做产品的根本喘不过气来。

我有个上游合作厂,专门做铝卷滚涂前期加工的。那天跟那个老板聊天,他说他目前这个工厂,厂房加设备加原材料,一共丢进去差不多2亿了!纯投入2亿,什么概念?滚涂线一条就是2000万,他有3条,再加上分切机什么的。底下工人百十号人吧。每个月基本要出1000多吨铝卖给下游厂。

我就问他这么大摊子事业,每年得衬不少钱吧?你们猜猜多少?

他给我算了一笔账,去掉人工电费损耗啥的,一年净利润也就100多万。投资2个亿,每年赚100多万,现在随便买套房,如果赶上16年的好时候,也能赚100万了。他这2个亿,能买多少套?

但没办法,钱已经投了,只能硬撑,而且这还是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假如一个不小心,比如碰上去年国家查环保,有色金属疯长,他就可能亏。又或者做出来不小心有瑕疵,那都得砸在自己手里。我去他工厂玩,他有一个专门2000平的地方,全部都是之前作废的废料,看得我心惊胆战……

真的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现如今的实业,小的难以生存,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大的看似坚实,实际上有苦难言。

建材厂老板:我发现自己懂的太少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2055562755.jpg

我们也算是制造业的,我们这行环保问题是个坎,但为了环保我上了目前最新的机器,环保能力绝对高,可同行的啥都没弄,用20多年前的技术,今年估计少算也赚了一百多万。

为什么? 因为人家认识人哇。

我倒闭了,几百万没了,全部都在机器里,全都是最新的机器,我用着最好的技术,不敢涨价,人家坐地起价,而且现在都在忙活着。

环保的过来查让我卖设备,否则拘留,老子辛辛苦苦弄得设备凭什么卖了?我又不干了,好,人家说你不干了是吧,然后就直接把机器拆了有的更是直接拿叉车怼。我这里还好点,没怼,他们在本子上写了一个(待售)。

你们也知道开机器,机器转动会升温。他们摸了摸机器,这么烫!这多污染啊!我想打死他。

问我制造业为什么不行? 对不起,我心态炸了,一腔热血喂了狗。看着明显比我小不少的一个孩子(估计也就20多岁),我跟人家叫哥,点头哈腰的问:“哥,别这样啊,我们也就是赚点小钱,你拆了我设备,全家老小怎么办。”

但人家根本不鸟你,拆完就走,开着几十万小百万的车。

之前环保正大光明收费,什么必须买他们的产品,买他们的消防设备,2000块可以加入微信群,微信群通知环保检查去的事项。

你们说,你们办证书啊,不让办,明文规定了,不给办理,而且办理几十万,你说法律规定不收费你就是天真了,人家有办法,比如你这设备不行,必须我们的。

然后检查的来了,你的那个证书还是没用的白纸,人家不看啊!我所有专业知识都是为了这个产业,深入的太深了,如今已经退不出来了,我不干这个就是突然发现自己懂的太少了。

模具厂老板:很担心行业被资本盯上

我在一家深圳的大型模具注塑企业做职业经理人,自己也有一个小厂,也有投资别人的厂。我们为无人机、手机镜头提供精密配件,精度要求高,需要达到0.001mm,属于高精密制造了。但在这几年,好多同行关闭工厂,遣散工人。2017、2018年,这种现象形成浪潮了。

我经常反思这里的原因,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产能过剩。我们做制造业的,规模搞得越大,死得越快,所以我们很担心行业被资本盯上。

我们镜头行业在2009年到2013年这四年里,非常赚钱,一个镜头成本大概是5毛钱,销售价是4块5,纯利润有70%左右,我做2000万的生意可以赚1400万。

但从2013年开始,大量的资本涌入这个行业,可能有上百亿的资本涌入到这个行业,一夜之间产能就增加了两三倍,但订单就这么多,于是就开始打价格战,打到现在一个镜头只卖1块上下,毛利率10%左右,已经没得做了。

毛利率10%是什么概念?比如说我们投2个亿来买设备,我一年做2亿的业务,10%的利润相当于就是2000万元,2亿的设备投资我要做10年才能把我的投资款收回来。放到以前可能只要一两年就把成本挣回来了。

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个风口能持续多久,如果你不把握机会扩产,别人上去了,你就死掉了。但也可能几千万、上亿的设备投入去扩线,结果生产线刚扩完,就没有订单了,生产线大量闲置。然后大家只有白热化地去抢单,竞相降价,最后把整个行业做死。税收过重也是一方面原因。一个正规公司,如果利润30%,其中16%要交增值税,剩下14%的利润,到年底还要交30%的企业所得税。我们旁边有几个厂,它们以前通过一些避税的技巧去避税,估计这些办法不合法,被税务部门查出来,如果是少交了300万元的税,现在要补齐。一些小公司如果要用现金去交300万元的税,这300万元的现金流足以把一个营业额在四五千万的厂直接压死。让一个有一亿营业额的企业拿500万元现金,都绝对拿不出来。

我自己有一家公司,去年也做了1400多万元,看看我的利润,模具亏了70万元,注塑赚了150万元,折合之后还有80多万元的利润,但是去年应收款有300万元没收回,相当于倒贴了200多万元。这种生意还能做吗?

去年我有70多号人,今年降到14个人,相当于有50几个家庭因为这个工厂裁员,失去经济来源了。这50几个员工一个月在我这里每人可以拿七八千,现在他们要另外找工作了。但是现在这种一年1000万元、2000万元营业额的中小企业,关掉太多了,工作也不见得好找。

现在像我们这些以前一年赚两三百万的小老板,能安心开厂的也不太多了。我最终的目标是要把工厂一步步挪回我老家,不管赚不赚钱,只要能维持下去,就搞个企业在老家经营着,以后目标也不是挣钱了,能够养活一帮兄弟们也就行了。

结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2083401328.jpg

其实,这几个制造业老板的故事所折射的正是当前我们的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几大困难:资本涌入、税收过重、成本上涨、“一刀切”式环保以及来自权力部门的制约。

当然还有城市政策的影响,有些城市觉得脏乱差的制造工厂已经影响了环境,不能代表城市的形象,工厂的去留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沉浸在房地产和金融的海市蜃楼中,忘记了这个城市的兴旺之本——制造业,也忘记了来时的路。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那些正在极力打压制造企业的地方来回答,你们一步步把制造企业逼走,但那些因此而失去生计来源的家庭,他们又该去向何处呢?当好一个制造业老板,真难。(来源:正和岛 作者:夏坤)



                        

给想创业的年轻人打个退堂鼓 没做好万全准备前先好好上班                 
【研究员】:wh
每年开学季,有一波大一新生开学,就意味着有一波毕业生已踏入社会。他们有的选择进入大公司开始一点点积累经验,升级打怪,有的选择加入公务员大军或踏入事业单位这个外人看来相对稳定的环境。还有一类人,他们一开始工作就自己做“老板”,踏上创业之路。每一条选择可能都是我们转转反侧深思熟后的结果,无论创业还是进入工作,都有自己的悲,也都有自己的喜。“创业”这个词赋予年轻人更多的可能性,创业者的故事似乎也更具传奇色彩。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0909%2F1568020316861291.jpg

【博览财经特稿】每年开学季,有一波大一新生开学,就意味着有一波毕业生已踏入社会。他们有的选择进入大公司开始一点点积累经验,升级打怪,有的选择加入公务员大军或踏入事业单位这个外人看来相对稳定的环境。还有一类人,他们一开始工作就自己做“老板”,踏上创业之路。

每一条选择可能都是我们转转反侧深思熟后的结果,无论创业还是进入工作,都有自己的悲,也都有自己的喜。“创业”这个词赋予年轻人更多的可能性,创业者的故事似乎也更具传奇色彩。有人成功,就注定有人失败,那些投身创业的人,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别创业 创业会上瘾

在二叔身上,他把创业当成挖掘自己身上无限潜能的工具。两年前,正在创业攻坚期的二叔创业聊起创业最大感受时,他甩出一句“没事儿别创业,创业会上瘾”。今天,当我再次跟他聊创业时,他又回了一句时下比较流行的话——创业一时爽,一直创业一直爽。

2015年,大三的二叔开始下决心创业,当时的他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并把视野聚焦到长租公寓体验领域。他认为只有创业能激发自己并未发挥出的全面才能,并且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部分。源自职业的特殊性,公众号的平台大部分是有实力的公司操控。如二叔所言,做得再好,也是帮别人做,我不愿意做幕后,要做公众号就做自己的。

他给自己的公司起名“造梦者”,创业一开始是给自己造梦,发展到现在他们在给很多公司造梦。

“造梦”这四年,二叔已经不清楚自己有过多少个酩酊大醉,也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睡过站。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团队在济南筹办一场活动,当活动结束他喝得大醉回酒店的走廊中,母亲一记关心的电话,让这个94年的孩子彻底崩溃。那一刻,内心的愧疚,身体的疲惫,事业低谷期的阵痛,让他在走廊上不顾形象的失声痛哭。

他想过放弃。种种原因,造梦者最初的那一批股东相继退出,刚毕业的二叔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真的是什么也没有,只有大学剩的床铺。“石家庄不是我的家乡,我完全可以回家。但是没有后悔过,因为得到的太多了,四年不长,但是成长迅速。”

创业第三年,二叔在石家庄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创业和上班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有今天没有明天,我们自己是要不断升级武装自己,来应对明天的变化。梦一直在变,每年都在变。

别创业 创业会伤心

选择创业的另一种情况,就是你可能无法“东山再起”。霞姐算是较早投身创业大军的那一批人。对她而言,也是少数在创业中接连摔跟头的一个“神奇”的存在。

据她回忆,2000年前后,20多岁的她和老公一起,从一家建筑公司辞职,怀揣着创业梦奔赴山东青岛想要大展宏图。他们选定了一家临海的商铺,准备开一家饺子馆。据霞姐所说,当时我们想的就是我们有做饭的手艺,我们又勤快,肯定能挣到钱。

但有些事情从出发时便注定是错的。山东青岛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无论是前往旅游的人还是当地人,想要吃饭的第一首选肯定是海鲜,加之2000年初,人民的消费水平并没有高到天天下馆子吃喝的水平。在错的时间选择错误的地点,错上加错让霞姐血本无归。

现在谈起来,霞姐很乐观地用《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话总结了那段糟糕的青岛创业时光:“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到这个地方来……”

而这时候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轨道,曾经工作过的建筑公司也摇身一变成了“开发商”。于是,霞姐再次回到了房地产行业,积累她的下一桶创业资金。十几年后,40岁的霞姐,希望在餐饮行业东山再起。

这次的她选择在做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时间、地点、餐饮种类、客户群体等等,她把在她能力范围内的能提前想到的问题统统想了个遍,她决定在小镇上开一个羊汤小馆,主要客群就是务工人员。

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她的生意异常火爆,这让40岁的霞姐首尝成功的喜悦。

但随着时间推移,小镇上类似的小馆越来越多,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就务工人员客群来讲,经济实惠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其他小馆开始打价格战,这也正是霞姐担心的地方,因为对制作工艺很讲究,因此霞姐的羊汤成本比其他家高很多,打价格战必死无疑。霞姐也试着从羊汤以外的产品中增加一些经济实惠的产品。

但终究“亡羊补牢”,霞姐又坚持了一年,还是没有坚持下去。她主动关停了已经在赔钱的小馆,虽然她内心有万般不舍。霞姐说起这个小馆来,情绪明显比青岛那次经历要低落,毕竟在40岁的年纪再次选择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创业的热情和勇气。

霞姐二次创业失败后,霞姐最终选择“放过自己”,找到一家房企再次“打工”。总结起自己的两次创业经历,她坦言:不服输的劲儿用错地方,就叫“轴”。

别创业 好好去上班

创业最痛的地方,就是对于结果预估的过于理想化,及前行路上的“退堂鼓”。阿辉是此次采访的一众对象中,坚持创业时间最长的人。

十二年的创业之路,也让他实现了财富与经验的双丰收。但他还是想对有一腔热血想去创业的年轻人说:“再没做好万全的准备前,先去好好上班”。

阿辉选择创业的城市在祖国的西南边陲,2002年的云贵高原地区的重工业发展处于相当有市场的阶段,他最早进驻做起了建材生意,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也因经验不足交了巨额学费。

创业过程中社会关系的打理远比职场上的勾心斗角要强的多。企业互动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潜规则”也让阿辉在不断的入坑教训中懂得真心不一定获得真心。在创业初,阿辉是一个独行侠,什么活儿什么事儿都亲力亲为。但随着业务拓展,他也需要组建团队,有了团队就要学管理,要学相处,要懂配合。

阿辉说,团队管理远比我之前单打独斗去跑生意要难得多,直到现在我还是在有些团队问题上处理的不够得心应手。

2008年对阿辉来说,是“坎儿”的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及近年国家大力减少重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等国际和国内状况,让阿辉的事业受到重创。重压之下必有勇夫,十几年的创业经验,已经让阿辉拥有对于创业形式以及大环境改变提前感知的能力。他也在满嘴的溃疡中继续与客户觥筹交错,同时脑子里也在不断地闪过一些新的“出路”。

与霞姐不同的是,阿辉选择一条路走到黑,在最难的时候他又逼了自己一把。“我想过找一个班儿上,但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几年已经迈不出那一步了,高不成低不就,我觉得潜力还可以挖掘,与其到一个企业里等待别人挖掘,我决心自己再次挖掘自己”。

在不断地摸索、碰壁,再摸索再碰壁中,阿辉找到了可以和自己之前生意结合的那个点。有了这个点,阿辉也算暂时度过难关。“我不敢松懈,这个点什么时候消失我都不知道,我必须在这个点消失之前的时候抓紧时间找到下一个点”。创业者的心态就是把自己逼死,一刻也不敢放松。

阿辉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他选择给他们最好的教育,他并不想让儿女走自己的创业路,因为其中的艰辛,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懂。“我不得不给一些想创业的年轻人打一打退堂鼓,在没做好万全的准备前,先去好好上班吧”。

确实,我们看到的只有创业成功的喜悦。之所以选择去讲述一些创业者的经历,就在于最近也在尝试创业阶段。今年7月,我辞掉那份在别人看来还算不错的地产媒体工作。在给自己的两个月休整期中,我选择了去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儿。

我和同伴用一个月时间做了两期暑期夏令营。从前期规划,到后期执行,全部亲自操刀。但结果是,因为经验欠缺,遇到的很多突发情况,我们依然没有解决好。

“很多事情只有你亲自去实践之后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我在一个月的夏令营中人瘦了不少,也变黑了,由于许多问题处理不当也搭进去了一些金钱。也是这一个月,让我懂得了空有一腔热情去创业,没有系统规划是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也是这一次失败的创业,让我明白团队的重要性。

创业,就是永远要做最坏的打算。愿打算踏上创业路的人们做好准备,也愿已经在创业路上的人们收获成功。(来源:90度地产(ID:dc90du) 作者:乘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3 04:29 , Processed in 0.22070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